Home 心理

心理

長安鎮開展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

■心理教育知識培訓現場 通訊員 麥偉強 攝 「這次的『心安長樂』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我的職業是一名心理老師,這次的活動,讓我學習和體驗到不少『乾貨』,也更有助於我的技能提升,這次的活動非常好。」長安金沙小學心理老師羅慧嫻說。 長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劉會文也表示,這次的活動教會了她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產生了壓力要及時、適當地進行情緒和壓力的調節。「我是一名醫護人員,在平日節奏緊湊的工作中,非常容易緊張,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一些負能量,這些活動中,老師們就教會我們要『減壓』,運動、傾訴等等都是可以的,要學會適當調節壓力。」 當前,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等社會特徵的出現,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需求進一步增多,對於此次開展「心育空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東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王蓓蓓表示,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層次都會有不同的壓力存在,怎麼樣讓大家去了解這個知識,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進行調節,我覺得這個是每個人都應該必備的一個常識。」王蓓蓓說。 四大項目推動長安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據了解,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心育空間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通過打造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心育空間」,實施「四大主題」心理健康素養提升項目,將根據不同群體類別,分門別類策劃開展項目活動,共分為「心安長樂」「心安家庭」「心安園丁」「心安家園」四大項目。依託長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優質資源,加強全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 此外,特別邀請省內著名心理學領域的博士、專家走進社區、單位、企業、校園、家庭的「五進」空間,致力於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心理教育團隊專業水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三提升」內涵,形成「五進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架構,建立「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干預機制,推動長安鎮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接下來,長安鎮將把「心育空間」系列項目貫穿全鎮精神文明工作建設的方方面面,做到每季度活動全覆蓋,輻射不同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持續藉助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優質師資、空間資源,嘗試引入社會力量拓寬活動渠道,不斷提升活動關注度和影響力,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有效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相關新聞 「心育空間」系列「心安園丁」項目在長安中心小學舉行 為教師賦能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本報訊 (記者 甘劼偉 通訊員 劉楊 馮敏兒 梁宇明)為了提升全鎮公民辦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確、健康的心理指導。4月17日,「心育空間」系列「心安園丁」項目在長安中心小學舉行,全鎮公民辦教師參加培訓。活動項目充分滿足了公民辦教師提升心理輔導能力的需求,同時也能持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高質量的課程贏得了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活動現場特別邀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副教授、國家註冊心理師、二級心理諮詢師徐亮,就青少年心理特點與教育、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分析、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計等方面內容與全鎮公民辦教師進行分享,與此同時還對中小學心理教育中級(B證)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培訓。 活動現場,徐亮還帶領老師們進行了有趣的心理課程活動實踐,在潛移默化中讓在場的每位教師,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進行換位思考。不少老師表示,參與活動受益匪淺,並表示以前需要到市區才能參加培訓,這次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高配的師資帶來的高質量的課程,老師們都為自己能趕上這趟車而感覺幸運,非常期待接下來的課程。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在學校加強孩子們的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對於孩子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徐亮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高發,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別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據了解,今年,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特別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心育空間」,開展「心安長樂」「心安家庭」「心安園丁」「心安家園」四大主題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五進三提升」,推動長安鎮心理健康工作全面發展。 教師反響 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線教師也是一名初二學生的班主任,我覺得學習一些專業的心理教育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在教育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引導也十分重要,這次活動對我今後的課堂教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長安實驗中學美術老師林春桃說。 長安東安小學數學老師楊勝剛也表示,參與這次活動對他的日常教學活動帶來新的啟發。「這次活動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案例的呈現,徐教授帶來的案例和活動上問題的提問都設計得非常好,這對我們下一步在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對學生做心理輔導諮詢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文字: 甘劼偉 通訊員 劉楊 馮敏兒 梁宇明 攝影:通訊員 麥偉強 來源:kknews長安鎮開展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

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心理諮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理,通過心理諮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心理諮詢師具有一定的觀察、理解、學習、判斷、表達、人際溝通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心理平衡、交往控制能力。 《國家職業資格·心理諮詢師》是心理諮詢師職業、執業的唯一證明,是國家認可的職業。 心理測量技能 一. 智力測驗 1. 韋式成人智力測驗(WAIS-RC),由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所編,國際通用的智力量表。 2. 聯合型瑞文測驗。由英國心理學家瑞文於1938年設計的一種非文字智力測驗。 3. 中國比內測驗。由心理學家比內和西蒙於1905年編制,1982年吳天敏教授完成中文版的第三次修訂本,稱「中國比內測驗」。 二. 人格測驗 1. 明尼蘇達多人格測驗。適用於16歲,具有小學畢業以上文化者參加測驗。 2. 卡氏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屬於團體實施的量表,也可以個別施測。 3.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用於調查16歲以上成年人的個性類型,幼年問卷用於調查7~15歲幼年的個性類型。不同文化程度的受測者均可以使用。 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介紹 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介紹 三. 心理與行為問題評估。 1. 90項症狀清單(SCL-90)。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症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2.抑鬱自評量表(SDS)。包含有20個反映抑鬱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症狀出現的頻度分為四級評分,其中10個為正向評分,10個為反向評分。 3. 焦慮自評量表(SAS)。用於評定焦慮症狀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適用於具有焦慮症狀的成年人。主要用於評估,不能用於診斷。 四. 應激及相關問題評估 1. 生活事件量表。包含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學習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 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了解受測者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種軀體疾病的關係。 3. 應對方式問卷(CSQ)。包括62個條目,共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可接受企業內部培訓,接受企業團單 聯繫人:繆老師 學校地址:蘇州吳中區木瀆金山路288號影視城3號樓3樓 公交線路:乘坐公交611,326,615,508,668,662,400,621,691,666,446路到南浜站,乘坐地鐵1號線到木瀆站,5號出口 關於新科: 蘇州新科教育培訓中心是蘇州地區綜合性教育產品服務商 主要經營項目有: 學歷類:高起專,專升本,研究生 會計類:會計實操,初級中級考證,稅務師,註冊會計師,MACC等 職業技能類:人力資源管理師,教師資格證,心理諮詢師,導遊證,插花,茶藝師,電工證,叉車證等 建工類:一建,二建,消防工程師,造價工程師,預算實操等 計算機:考證類,辦公軟體,網頁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師等 小語種: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等 現有七大培訓基地、40所校區,遍布蘇州市區、常熟、崑山、太倉、張家港以及無錫、上海等地,是蘇州有影響力的培訓集團。今天,我們仍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課程的研發,堅定地以「實用教學、實踐教學、實時教學」為教學理念,並致力於通過領先的技術、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和創新的教學模式,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新科榮譽: 江蘇省教育廳審批成教點 蘇州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單位 蘇州市社區就業創業培訓基地 獲評蘇州自學考試優秀助學單位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華東(蘇州)EMBA辦公室 被蘇州市姑蘇區工商業聯合會授予「姑蘇區企業教育培訓基地」的稱號 被江蘇省工商聯民辦教育協會授予「江蘇省民辦教育先進單位」的稱號 來源:kknews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情愛中的五種慾望

說到性慾望,人們常常只會想到激發性行為的生理衝動。其實,性慾望還包括心理層面的需求。隨著性學家對人類性心理的深入研究,他們發現人們在情愛發生髮展過程中,一般會出現5種性相關的慾望。 性占有欲。它是個體在性慾激發的基礎上,為了達到自己與情愛對象長期親近和進行性交目的,而力圖將對方嚴加控制的一種性心理傾向。情愛固然有排他性,男女雙方都應該對對方保持忠誠,不允許向第三者施愛。但情愛的忠誠必須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只有使性愛升華為更為執著的情愛,才能使忠誠成為雙方自覺的行動。而性占有欲是雙方情愛過程中較為低級、自私的一種心理狀態。 很多人在性占有欲的支配下,強迫另一方進行性活動,不允許性愛對象與任何異性進行正常的接觸和交往,甚至嚴格控制、限制對方的時間、空間;當對方違背自己的意願時,還會用惡劣手段打擊報復,導致嚴重負面後果。可以想像,完全以性占有欲維持的婚戀常常是不幸福的。 性向心欲。這是相愛的雙方都以對方作為情愛對象的向心力,這是真正愛情的出發點。缺乏向心欲的人,往往只會有很強的占有欲而無視對方的存在和需求。 因此,擇偶過程中,需要分辨、分析對方是否有性向心欲,他是否會時常地聯繫你、想起你,並只與你維持親密無間的關係。但要區分其和占有欲的區別,占有欲會讓你感到壓力甚至恐懼。 性置換欲。可以理解為「為對方著想」,是相愛的人懂得從對方的條件、喜愛、欲求等情況出發,自覺地讓對方得到最大限度的性滿足。這種慾望讓我們心甘情願為對方付出,甚至「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成熟愛情的一個特點和表現。而缺乏性置換欲的人,通常把對方當作滿足自己性慾的工具,不會有一絲一毫的付出。 性偶合欲。它是相愛的人渴求與對象在肉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結合的性心理狀態。處於熱戀中的情侶多數能達到這種心理狀態。 性偶合欲不僅僅是性慾,其有更多的層次。以性愛占有欲為基礎的性偶合欲屬於低層次的愛欲,在一定程度上能為對方做出犧牲,但仍以滿足個體性慾為主。即使給對方幸福,也總是圍繞著自己的設想來規劃,不是完全真正地以雙方的幸福、發展為基點,這種結合可以維繫一段時間,但會越來越不靠譜。更高層次的性偶合欲則以奉獻欲為基礎。 性奉獻欲。這是性愛與情愛高度結合和完善發展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性占有欲的對立面。具有性奉獻欲的人,不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望,也會為了讓對方的性慾望得到滿足而做出讓步甚至犧牲,把自己與對方在身心上完全融為一體,達到靈與肉的完美結合,使愛情進入更高的境界。在奉獻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情和婚姻是最牢固和幸福的。 來源:生命時報 來源:kknews情愛中的五種慾望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

無論是要應對生活責任所伴隨的日常焦慮,還是正在與眾多不同類型的焦慮症中的一種作鬥爭,學習如何應對這些焦慮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有用且具有挑戰性的。下面我們帶大家來學習如何控制壓力和焦慮,並改善您的心理健康。 1、合理健康的飲食 飲食對一個人的情緒的影響經常被低估,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食物在幕後會影響他們的身心。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舒適度差的食品加工食品,其中富含不健康的脂肪,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和糖以及過多的卡路里。許多壓力大,焦慮或沮喪的人會使用這些食物來應付,因為這會使他們感覺良好。但是,它的作用是暫時的,舒適食品附帶的能量很快就崩潰了。幸運的是,健康,均衡的飲食可以幫助人維持一整天的能量水平,並持續改善情緒。 此外,您還需要注意並適度攝入咖啡因和酒精。雖然喝一杯咖啡或茶開始新的一天或漫長的一天後喝一杯放鬆是完全正常的並且可以接受的,但是它們可能會加劇您的焦慮程度,或者使他們更加焦慮。您可能還比您意識到的更依賴於這些化學物質。即使它們是合法的並且被廣泛使用,它們仍然是毒品,它們會影響您的心理健康。 2、合理適當的運動 運動也很重要,它可以補充任何健康飲食。進行足夠的體育鍛鍊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都有巨大的積極好處。鍛鍊會釋放體內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稱為內啡肽,在鍛鍊期間和鍛鍊後會感覺良好,且堅持例行鍛鍊可以帶來與嗜好類似的好處。 您選擇的體育鍛鍊最終也可以成為一種愛好,它可以幫助您保持動力,並可以提高你的專注力。達到這些目標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並在短期和長期內心理健康帶來積極的好處。 3、正確呼吸與放鬆 如果我們長期處於壓力和焦慮狀態,人們通常會「忘記」如何正確呼吸。當我們處於壓力或危險狀態時,例如在焦慮和驚恐發作中,發生的戰鬥或逃避反應會加快我們的心跳速度以及呼吸的速度和深度。呼吸會變淺,這意味著您的身體沒有得到足夠的氧氣流,需要放鬆。人們習慣了這樣的呼吸,這可能是為什麼廣泛性焦慮症呈上升趨勢的一個原因。當您感到焦慮時,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深呼吸練習,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深呼吸,然後慢慢讓空氣充滿您的腹部。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您就可以通過您的嘴唇或鼻子逐漸釋放空氣,無論您偏愛哪種。 雖然做起來很簡單,但深呼吸和引起放鬆反應已被科學證明具有積極的生理反應。比如像我們知道的,這種技術,用於瑜伽和冥想的技術已經存在了數百年。 4、學習綜合療法 當焦慮症變得越來越難時,不要一直嘗試自己去處理,學會去尋求別人的幫助。心理諮詢和治療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效,因為它們可以教會個人應對情緒。如果您長期以來一直單打獨鬥的在與各種焦慮症作鬥爭,那麼強烈建議使用一些療法來治療這些焦慮症。心理障礙比較流行的療法有多達30種,其中以催眠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沙盒療法、森田療法比較出名,可以嘗試綜合運用這些療法去治療焦慮症,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的榮新奇教授在治療焦慮症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經驗,擅長以催眠療法為平台,綜合運用認知行為療法、沙盒療法等治療焦慮症,對焦慮症患者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催眠療法不僅能運用於人,也可以自我運用調理自己的心理問題。 總之,焦慮可能會令人不堪重負,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改善它或者求助於其他人,心理健康的問題是可以改善的。找到短期和長期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通過這樣做,才能專注於過一種能讓您滿意的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是榮新奇,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同時也是心理諮詢師,催眠師,有問題可以私信我諮詢! 來源:kknews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

淺談被審查調查人僥倖抗審心理成因及應對

僥倖心理是許多被審查調查人在審查調查初期普遍持有的一種抗審心理,即認為自己可以逃脫罪責,免受黨紀國法處罰的心理狀態。筆者總結,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自以為行為隱蔽、手段高明,不會被發現。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的違紀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很隱蔽,外人不會知曉,或認為自己作案手段高明,辦案機關收集不到證據,對自己的審查調查只是一種懷疑,沒有真憑實據,從而產生僥倖抗審心理。 二是自恃攻守同盟牢不可破。被審查調查人往往和共同犯罪嫌疑人訂立了攻守同盟,而且深信「同盟者」若交代罪行則自身也可能受到刑罰,因此不會選擇交代,只要自己也不交代,辦案機關就沒有證據。 三是深信涉案人員不會「出賣」自己。持這種僥倖心理的大多為受賄案件的受賄人,其過分相信自己與行賄人之間的「哥們義氣」「江湖情義」,認為行賄人不會輕易出賣自己,只要自己不開口,就能「逃過一劫」。 四是迷信自己的地位和關係網。部分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靠山硬、關係網密,被查後還迷信之前編織的關係網,固守待援,拒不交代。有的認為自己崗位職責特殊,一些工作或項目離了自己就「轉不了」,辦案機關會「顧全大局」,不會動真格。 五是認為自己的口供對案件定性起決定性作用,只要自己不交代,案件就存疑。在受賄案件中,被審查調查人深知受賄行為是「一對一」的過程,只有行賄人和自己知道。儘管行賄人有交代的可能,但只要自己堅持否認,最終調查結果就可能「存在受賄嫌疑,但認定不了受賄事實」,錯誤地認為辦案機關即便掌握了其他證據,但沒有自己的交代,還是無法認定自己犯罪或違紀違法的事實。 對於這些心存僥倖的被審查調查人,想要取得訊問成功,首先,要突出黨內審查和國家監察的特點,耐心細緻地做被審查調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細緻宣講黨的政策,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提出從寬處罰建議,引導其從根本上轉變思想,配合審查調查。對於仍不配合的,在繼續深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對策,打消其幻想。審查調查人員應向被審查調查人強調其違紀或違法犯罪行為受處罰的必然性,奉勸其不要負隅頑抗,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破除其僥倖心理的基礎。如對初核、立案、留置等措施或程序進行解讀,告知對其進行立案、留置等決定審批程序的嚴格性,讓被審查調查人知道立案審查是經過紮實的初核和慎重考慮的,是在掌握一定證據基礎上做出的慎重決定,奉勸其打消僥倖心理。 其次,要對症下藥,針對不同類型的僥倖心理採取不同審訊策略。如對於前述第一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行為隱蔽,手段高明,不會被發現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只要有行為發生,必然會留下痕跡,有了痕跡總會被發現。審查調查人員要充分發揮已掌握證據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出示證據,擊潰審查調查對象的僥倖心理。但切忌就證據論證據或「賭博式」出示證據。 對於前述第二、三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攻守同盟牢不可破、相關涉案人員不會出賣自己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適時向其講述「囚徒困境」的案例,奉勸其早日抓住機會,爭取主動才有機會得到寬大處理。另外,任何同盟都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多留意同案犯、對向犯話語之間的矛盾,並利用矛盾之處來質疑他們的言辭,從而瓦解攻守同盟。 對於前述第四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靠山硬、關係網密或者身份特殊,從而心存僥倖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紀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逾越紀律和法律之外的特權,不要覺得自己有多特殊。適時向其講解中央的反腐敗政策、當地的反腐敗鬥爭形勢以及重要領導幹部落馬的大案要案等。審查調查人員要以鮮明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震懾被審查調查人,讓其認清形勢,只有主動交代問題,才是唯一出路。 對於前述第五種情形,被調查人抱著「無供不錄案」的想法對抗的,審查調查人員可以向其講解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糾正其對於證據規則的錯誤認識,並對已掌握的證據表達出強烈的信心和穩操勝券的氣勢,讓被審查調查人感到拒絕交代是毫無意義的,只會越陷越深,促使其如實交代。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來源:kknews淺談被審查調查人僥倖抗審心理成因及應對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作者 | 武志紅 本文節選自《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01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的女兒為了報考國外名牌大學,在學校里瘋狂補習英語。 托福滿分是120分,她必須考到110分以上才有可能被錄取。 離考試的時間越近,她就越緊張。 轉眼就到了考試的前一天,她已經到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程度,精神幾乎崩潰。 如果帶著這種狀態去考試,肯定沒戲。 於是朋友讓女兒回趟家,想下班後好好和她溝通一下。 回家見到女兒,朋友猛地想起這幾天家里剛換了Wifi密碼。 於是趕忙告訴女兒,誰知女兒說,自己早就知道密碼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猜的。」 「我想這次考試你肯定能過。」 「為什麼?」 「這麼難的Wifi密碼你都能猜中,那些選擇題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知道你常用的幾個密碼呀!」 「但考試中的選擇題,也都是你複習過的,而且比Wifi密碼的選項少得多。」 聽完父親的話,女兒頓時就笑了,之前積攢的緊張和焦慮,頃刻間消散了一大半。 那天晚上,她踏踏實實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上考場,考了114分。 02 那段時間,朋友正巧在看催眠術大師艾瑞克森的《深度看見》。 他與女兒看似簡單的對話,里面其實有著明顯的心理暗示。 這種暗示形成了催眠,觸及了女兒的潛意識,讓她看見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提升了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對催眠有著很多誤解。 很多人認為催眠是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表演,或是一種詭秘的精神控制——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洗腦。 過去,我也對催眠有些牴觸,覺得催眠就是妄圖影響別人,並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但艾瑞克森讓我改變了想法,隨著我對他越了解,我對催眠的好感就越強。 催眠絕對不是洗腦。 洗腦是一種精神控制,而催眠則是思維的沉睡,身體的鬆弛,靈魂的甦醒。 它們有著兩個最根本的區別—— ① 洗腦通常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進行的,目的是封閉人的思想。 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女兒,每天在學校里瘋狂備考。 做的是同樣的事,打交道的也都是和她一樣整天刷題的同學。 因此不知不覺中,思維就被限制在了一條狹窄的隧道中,覺得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考試,考過了萬事大吉,考不過人生就完了。 當這些念頭不斷閃回,她陷入了對結果的眩暈,自然越來越緊張、焦慮。 傳銷組織在開「洗腦」大會時,會將人關在賓館內,並且禁止與外界聯繫。 目的就是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禁錮人的思維。 被洗腦的人,情緒奔騰而沒有邊界,因此他們都很焦躁,行為也很盲目。 與之不同的是,催眠能讓奔騰的思維沉睡,並且重新構建與外界的通道。 心靈敞開,潛意識被喚醒,人感知著自己,也感知著廣闊的世界。 在艾瑞克森的案例中,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 一位正值妙齡的護士,流露出嚴重的自殺傾向,她把心愛的首飾和衣服全部送人,還向醫院遞交了辭職信。 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她走出醫院的那一天,就將是她生命的終點。 在女孩離職的前幾天,艾瑞克森和她談了一次話。 第二天,女孩就失蹤了。 人們紛紛指責艾瑞克森,認為是他的胡言亂語加速了女孩的自殺。 直到16年後,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電話,來電者正是當年的那位護士。 她告訴艾瑞克森,那場談話的當天下午,她走出醫院大門後,直接去了海軍招募中心,申請加入了海軍護理隊。 後來又與一位軍官相戀結婚,生了五個孩子,並在軍隊醫院工作至今。 毫無疑問,16年前的那場談話,改變了女孩的一生。 艾瑞克森究竟說了什麼? 事實上,他沒說一句規勸或者寬慰的話,他只是讓女孩去想像—— 想像自己正身處植物園、動物園和波士頓海灘,他繪聲繪色地描述植物園里不同形狀的葉子,以及小鳥輕巧地啄食水果,然後讓嘴里的種子長成了一棵樹; 描繪育兒袋里的袋鼠寶寶努起嘴吃奶,候鳥用人類都無法了解的神奇本領進行著遷徙; 還有颶風後恢復了平靜的海灘,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後裔都在這里踩著水嬉戲。 艾瑞克森給女孩呈現出一個開放、溫暖、鮮活、明快的世界,喚醒了她的想像力,讓她走出了抑鬱的「深井」。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心靈地圖》中說: 「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無非是想像力缺失的外在表現,而心理治療就是引導想像力回歸的過程。」 如果說洗腦是人為地限制想像力,那麼,催眠就是讓想像力張開雙翼。 ② 洗腦與催眠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洗腦讓人忽視對心靈的關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用來追逐外部目標,而催眠則是對內心的洞察與深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將本書的書名從原來的《催眠之聲伴隨你》,改為《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催眠能讓人看見內心的焦慮、過去的傷痛,也看到自己隱藏的潛力與期待,並在潛意識中尋求改變。 而這種改變往往是深遠的,類似於佛教中的頓悟。 正如艾瑞克森的弟子、美國催眠師史蒂芬·吉利根所說: 「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 催眠,就是在激發「內心的花開」。 03 書中收錄了很多艾瑞克森用催眠幫人們破解難題的故事。 既有尿床、肥胖這樣的日常困境,也有癌症、抑鬱症這樣的緊急情況,且囊括各個年齡段。 可以說,艾瑞克森將催眠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讀這些故事,常會讓人感到如同暗夜中亮起火把,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而艾瑞克森的催眠手法更是獨到的,難以超越的。 比如在治療一個每晚尿床的小男孩時,小男孩被父母強硬地拽進了艾瑞克森的辦公室,男孩氣得大呼小叫,拒絕接受艾瑞克森的治療。 而艾瑞克森採取的方法則是: 先把孩子父母請出辦公室,然後默默地看著號叫的小男孩。 等到男孩喊累了,停下來換氣時,艾瑞克森突然扯開嗓門,模仿男孩的頻率,衝著男孩大聲喊叫,繼而對目瞪口呆的男孩說道: 「我的這輪結束了,現在換你了。」 這是一種加入,艾瑞克森用外人看似怪誕瘋狂的方式,加入了小男孩的陣營。 也正因此,當他停止哭號、並坐上一張椅子後,小男孩也學著自己的這位新「同伴」,安靜地坐上了另一張椅子。 談話由此開始。 而對男孩而言,此刻坐在自己對面的,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心理醫生,也絕非父母的「幫凶」,而是自己的同類。 對於這樣的「同類」,男孩自然願意打開心扉。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艾瑞克森在後續的治療中,隻字未提「尿床」的事,而是討論男孩喜歡的運動——棒球和射箭。 艾瑞克森大讚這兩項運動是了不起的科學,大讚男孩的身體協調性,對肌肉控制得很好。 沒過幾個星期,男孩就不再尿床了,他接收到了艾瑞克森給出的暗示—— 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去擊球和射箭,那麼控制膀胱的括約肌,一定是小菜一碟。 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艾瑞克森更充分運用了催眠的智慧。 一次,他去治療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方有著嚴重的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正在被人追殺。 艾瑞克森走進病房時,病人正在窗戶上釘釘子,以防止追殺者進入。 艾瑞克森立刻加入其中,與病人一起釘,而且比對方釘得還認真。 釘完之後,艾瑞克森建議把地板上的縫隙也釘嚴實。 然後,又建議病人與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一起,加強醫院的防範工作。 就這樣,艾瑞克森成功地帶領病人走出了自己的病房,乃至整個醫院,隨著病人安全範圍不斷擴大,他逐漸從與世隔絕的孤獨和恐懼中走出。 本書中,這樣精彩的故事隨處可見,而每個故事都表達出了同樣的理念: 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深度的看見和接納,必將帶來深度的改變。 以上內容選自武志紅導讀和主編的《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來源:kknews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認知覺醒》你陷入「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循環了嗎?

翻開第一章,看到「人類的三重大腦」時,腦中浮現的是家教那個學生課上的表現:每當我提出一個正面的引導行為時,他第一反應都是「NO」回應,上課系列習慣性的小動作…… 然後是自己,原先定了日計劃完不成後引入了情緒腦,以至於不斷在理智腦與情緒腦之間徘徊,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做了決定卻無法做到。因為我們主管認知的理智腦對大腦的控制力十分弱,所以生活中許多人的大部分決策都依賴本能和當下情緒。 很多人嘴上說著今天要努力,轉頭就在刷手機;他們有時也勤奮得出奇,踐行「一萬小時定律」、「1000天打卡計劃」、「打卡從清晨到日暮」等;看到自己與同齡人產生極大差距時,身心都變得極容易焦慮,然後報不同的課程,每天數著自己從課里的收穫,並且期望自己很快就能看到變化。 總之,這樣的人相信21天就能完成一個計劃,日程表排得滿滿的好像自己能夠一天就完成,讀完一篇乾貨文就想從此變好…… 以上這些全來自於人類的認知差太低。若想改變你對自己目前人生不滿意的現狀,得先認識2個工具:複利曲線和舒適區邊緣。如下圖: 這個曾被人稱之為「世界的第八大奇蹟」的力量,複利曲線體現了價值累積的普遍性規律:前期增長十分緩慢,而到達某個拐點後就會飛速增長。 假如我們想要成功做到某件事,需要通過什麼實現這個複利曲線的變化呢?答案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尋找屬於你的正確方向,二在逐漸積累的過程中進行刻意練習,在舒適區邊緣向外擴展自己的能力範圍。 舒適區邊緣另一個重要的規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其實幾年前我就已經知道「舒適區」這個詞,但一直沒有去跟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進行反抗,直到今年忽然發現:職場上分2類人,一類人過得很安逸,每天上下班社交,處理的全是不用動腦的事情,而另一類人則充滿危機感和焦慮,進行各種打卡、日程規劃、網上課程學習等,奈何遲遲看不到效果。猛然驚覺,我在畢業幾年後,幾經輾轉,慾望常常大於自己的能力,在行動上總是趨易避難,覺得是時候為自己做點什麼了。 與其每日焦點放在讀書、打卡、聽課上,不如深入關注自己的思考、行動和改變。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因為單純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識可以讓我們輕鬆產生新的認知和選擇。 知識帶來新的認知與選擇,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然後踐行,並且堅持下來,習慣就不知不覺中變了。從日更至今,已是第10天,經過一周讀書後原以為自己學得滿滿,其實大部分時候停留在輸入的階段,包括完滿的日計劃、讀完一本書對它進行整理的過程也只是一種簡單的輸入而已,因為我並沒有把關注點放在書中令我內心觸動的地方,而是整體,不過在後面幾天我騰出時間調整了計劃,由原先的日計劃改成周計劃,這樣不用給自己太多的心理壓力。這一變化正是從《從三分鐘熱度到一萬個小時》中收穫的新認知並嘗試踐行。 並且,在後面的工具書閱讀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點進行整理、思考,有的還沒有實踐,這麼一反觀,我確實應該將自己的節奏放慢,多思考並進行行動上的改變,這樣才是有效的努力。 本書帶給我的第二個收穫是對「深度學習」的理解,1946年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和「閱讀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認為: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2個層次。 當我看完一本書,書中對我觸動的點是否能夠與他人討論並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驗證,行為改變以後,再把這種方式教授別人。讀完一本書過後,記憶對學習內容的留存率只有10%,難怪每次寫出來都得再翻一遍,是因為在遇到觸動到自己的知識點時,並沒有對這個點進行深入學習,而是做個標記就划過去。而直到輸出為寫作(相當於討論)時,才發現腦袋是空的,僅剩模糊的印象。 而在下圖的閱讀金字塔從淺到深分別為: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摘抄金句、自己讀書+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 「淺層學習是滿足輸入,深度學習是注重輸出。從想法到語言再到文字,即將網狀的思維變成樹狀的結構再變成線性的文字,相當於把思想從氣態變成液態再變成固態——那些固態的東西才真正屬於自己。」 不得不說,長久以來我的閱讀原來處在一種淺層的學習。前一周我堅持每天讀一本書然後進行文章創作,堅持了大概5天,每天看完就開始寫,開始的時候發現無從下手,到後來先把整本書讀了,再對此進行結構拆分,把有收穫的句子、段落、經典試驗都摘錄到文檔,然後對書的脈絡進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法進行二次更新,這里就使用到了「自己讀書+讀書筆記」這個層次,也只是在對知識進行陳述性的羅列,直到我後來用到了書中說的某些點,比如由日計劃改為周計劃,對每一項的安排進行思考、評估這些過程才是真正對知識的實踐:從知道到做到。 最後,安利下今天新學到的一種「每日反思法」:留意每日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無論是喜悅或難受的困惑,只要它能對你有觸動,就記錄在文檔中復盤。關於復盤,可採用以下3點: ①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②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啟發; ③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今天對我來說觸動最大的點就是練習瑜伽過程中,剛開始有點汗,身體有點發熱的時候,當時是這樣想的:「不然,明天再練5次吧,今天就3次算了。」隨後,還是硬著頭皮練了下來,發現也就這樣,不會很困難,反而感覺很不錯。為什麼我的大腦會開小差然後阻止我堅持呢?因為長久以來,我都習慣那種隨性的生活態度,其實「隨性」二字有時就是順從本能腦與情緒腦,而改變的行為帶來不適。我的缺點之一,道理懂不少,行動跟不上,所以日後在出現這些想法的時候多花幾秒鐘思考是否應該繼續堅持還是休息,就能做完當天想完成的事。 來源:kknews《認知覺醒》你陷入「越學越焦慮,越焦慮越學」的惡性循環了嗎?

書單|總覺得生活太累?那可能是你的心「生病」了

據說在心理學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如果問一些心理系的學生 「你最開始為什麼學習心理學?」 總能聽到這樣的答案:「我學習心理學是為了能治癒我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澳瑞森·梅倫曾說過, 人類心靈深處,有許多沉睡的力量;喚醒這些人們從未夢想過的力量,巧妙運用,便能徹底改變一生。 所以,如果你正經歷焦慮、迷茫、痛苦時,不如看以下幾本心理學方面的書。 當你了解了焦慮背後的本質原因,並且願意為之改變的時候,也就是你「重生」的時候。 《自控力心理學》 推薦理由: 任何一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樣或那樣的煩惱:面對色味俱佳的美食,我們難以拒絕,即便自己很清楚應該節食;面對商場打折促銷,我們難以抑制購物的衝動,即便明知道自己並不需要這件物品;面對交通擁堵,我們憤怒難當,即便明知道氣大傷身且於事無補;面對一項艱難的任務,我們無法抑制自己的沮喪情緒,無法激勵自己堅持下去……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在很多時候,會覺得無力掌控自己,不能主導自己的命運。 問題全都出在自控力上。 自控力是一個人對自身行為、情感、慾望的控制能力,是個人成熟度的體現。沒有自控力,就難以擁有良好的心態,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美好人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所謂的命運擊敗的。」其中「早起」「勤奮」「謹慎」「誠實」這些「助你好運」的優良品格和習慣,正是需要通過自我控制才能獲得。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意志力是薄弱的,在某種狀態下容易失控。就連那些通常能做到自控的人,在特定時刻也會失控。失控通常會帶來罪惡感和挫敗感,如果不加遏制,會使人無法自拔,陷入惡性循環。 自控力,是命運的方向盤。我們要用它找准道路,看清方向,當方向偏離的時候,調整過來即可。本書所講的,就是如何用好這個方向盤,告訴你它的運行機制是什麼,容易出什麼樣的問題,怎麼用□好,怎樣成為一個的自控者等。相信本書對你掌控自己的人生會有所幫助。 點擊購買↓↓↓ 《拖延心理學》 推薦理由: 拖延症是一種人人都有的「疾病」,它會奪走你的財富、健康和幸福,不致命卻處處蠶食你的人生,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沒有價值。 四分之一的人,受拖延症所苦,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工作績效、身心健康…… 戰勝拖延心理,你需要的不是改變長久以來的壞習慣,而是起床後告訴自己只專注一件事! 聰明管理時間不是靠「努力」,而是有沒有「用對力」! 你有沒有一次完成很多事,結果每件事只做對一半? 你有沒有被當「工具人」硬塞工作,卻只敢笑著接受? 你有沒有不清楚事情輕重緩急,總是手忙腳亂? 與雜亂無章的思緒分手,行動前該問自己3個問題 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必須完成哪件事?需要花多少時間,做哪些準備? 戰勝拖延不能光說不練,6個技巧掌握時間主導權: 技巧1:大任務分解小目標,不再看到壓力就逃跑 技巧2:建立「固定流程」,讓拖拉無隙可乘! 技巧3:與平庸的差異,在於運用「等待時間」 更有「一小時六等分法」「觀察日記法」「清單法」等切實可行的招數,讓你在工作與生活中都能高效達標! 點擊購買↓↓↓ 《微行為心理學》 推薦理由: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戰爭,也適用於日常生活。從某種角度看,生活中我們每次與他人的接觸,也算是大大小小的「戰爭」,需要了解對方以及對方的心理。要想取得人生的勝利,我們就必須了解周圍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並不重視那些細微的表情、動作或習慣,或將其當作無意義的行為忽略掉。事實上,所有微行為都能夠透露出有用的信息。 你在說話的時候,如果對方頻繁地點頭,那說明他不想聽下去了;男性在女性面前侃侃而談,女性突然捂住自己的嘴,靜靜地看著對方,那麼她是在掩飾喜歡對方的激動心情;如果你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績,老闆卻沒有表揚你,只是輕輕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不要覺得委屈,因為老闆的這個動作本身就是對你的一種認可和鼓勵…… 佛洛伊德說,任何人都無法保守他內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卻仿佛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微行為心理學》這本書將生活中常見的細微表情和動作以及不被注意的習慣等微行為與心理學分析緊密結合,希望藉此給讀者一雙慧眼,識別他人的真實心思,從而做出恰當的反應。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在工作、生活中少走很多彎路,獲得更多機會。 點擊購買↓↓↓ 《吃虧心理學》 推薦理由: 吃虧是一種不爭強好勝的睿智,在舍與得中的成長。 吃虧是一種必要時的隱忍,一種看透人生的豁達。 關於吃虧,你知道哪些? 吃虧的人活得輕鬆,活得洒脫,心態平和。 並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慶幸,並非所有的幸運都值得高興,並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難以忍受。 提前吃虧,可以確保日後不虧。學會吃虧,才能自在地生活於世。 吃虧是能觀全局的眼光,是精明睿智的妥協,是淡定從容的洒脫,人生在世,千萬別貪圖便宜,前方的道路會越走越光明。 人都是在不斷的吃虧中成長起來的,吃虧沒什麼可怕。 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噹噹 能吃得虧,就能厚積薄發。 惟有不計較吃虧的人,才會真正有福。 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並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 只知道貪小便宜的人,到最後可能成為一個孤立的人。 吃了一點小虧,但你卻從中學到了忍耐,學會了堅強,正是今天的忍耐和堅強成就了你明日的成功。 聰明的人敢於吃虧,睿智的人善於吃虧。大智若愚。 點擊購買↓↓↓ 來源:kknews書單|總覺得生活太累?那可能是你的心「生病」了

「幫辦心理」專欄來了!說說鬧心事,丹丹幫您解「心結」

「孩子馬上要高考了,可是一學習就總嘔吐,去醫院檢查一圈什麼問題都沒有,朋友建議讓我領著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連日來,丹丹接到很多求助心理問題的諮詢電話,諮詢內容五花八門,有的大學生網購成癮,刷高額信用卡額度減壓;有的創業之初壓力倍增,總想嘗試挑戰危險行為;還有的新手媽媽回到職場百般不適應,已經換了5個工作還是不能「精心」…… 接到這麼多心理求助的電話,丹丹從心理角度耐心給予幫助與解答。為了更好的服務讀者,「幫辦心理」專欄今日起開通,說說您的「心結」,丹丹幫您解決心理難題。 在目前接到的電話中,有一名求助者——大三學生蕾蕾因為失戀無心學業欲輕生。蕾蕾是某高校一名大三學生,在和男朋友分手後心情一度低落,看到曾愛過的人有了新女友,失戀的崩潰感衝垮了她。長時間的無處宣洩使得她失眠、煩躁,頭暈、睏乏。情緒愈發不穩定,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終,心理不堪重創的她,甚至出現了輕生的念頭。蕾蕾長時間低迷的精神狀態急壞了家里人。情急之下,蕾蕾的媽媽劉女士求助到了「幫辦」。 記者為蕾蕾諮詢了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員會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理事長張大生。張大生表示,從醫學角度看,蕾蕾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兩大過程失去平衡,從心理學角度,抑鬱情緒長期擺脫不了,就可能發展成抑鬱症,她已患雙向性情感障礙,是抑鬱症的表現。針對蕾蕾的情況,張大生先運用自己的事例進行引導,利用反面典型案例開展警示,再教蕾蕾解脫情緒,擺脫痛苦的方法。最後經過專業的心理干預,理智與情感較量,蕾蕾終於走出陰霾。 最後,心理專家張大生呼籲社會公眾,提高對心理障礙的知曉度,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消除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既不歧視心理障礙患者,也不迴避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到對心理障礙早發現,早干預。 龍頭新聞·生活報 首席幫辦記者 李丹來源:kknews「幫辦心理」專欄來了!說說鬧心事,丹丹幫您解「心結」

心理學丨都三十歲的人了,還是只敢說「我想那個」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我想那個的時候,她老不配合。」 「那個,哪個?」 「就是那個呀……」 「你也知道,作為心理諮詢師是不能隨意猜測的,所以還請明示。」 我真的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嗎? 當然知道,可相對於「她老不配合」這個問題,當下存在一個更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已經三十歲了,卻依舊活得十分的不坦然」。 「難道你是希望他直接用什麼污言穢語嗎?」 似乎每次在聊到「性」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展現出一種「這不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不能當面探討」、「聊這個話題是罪孽」的狀態,而內心深處卻又忍不住對它滿是憧憬。 不過非黑即白的態度也並不是合適的,所以,我也沒有想過鼓勵誰在聊「性」的時候一定得污言穢語。 但我確實認為,類似的不夠坦然,與說不出污言穢語是有關係的。 平時總有家長會問我「我家孩子現在不夠自律,怎麼辦」,然後我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邊再把說了很多次的話再重複一下:「自律、自律,得先有自己才能實現自我約束。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自我,他是被慾望、情感、內心訴求、本能與潛意識等控制著生活的。這個時候可以說『形成習慣』、『對某樣東西有興趣而去做』,卻不能指望達到『真正的自律』」。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這樣的。 自我比較弱,其實就代表著「我現在對外界依舊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對自己還沒有什麼了解和看法」、「我的個人意識依舊非常的弱」。 而這其實就代表著,我既不認識性是什麼、不知道它能幹什麼,也不知道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 可只要在這個社會上行走,就有碰到它的時候,若自己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那就會顯得比較尷尬。 這時候就有兩種情況會悄悄發生。 一種呢,是因為社會氛圍、家庭氛圍層面的「對這個話題的避而不談」、「極度隱晦的表達」,使得我們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時候,直接沿用了這種應對模式; 一種呢,是因為身邊人多數都處於「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會私下討論,但不會拿上檯面去說」的狀態,然後就營造出了一種「這個話題不能公開討論」的狀況。 於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就變成了「不能公開說」、「不能多說」、「說了就代表自己內心骯髒」、「說了就會讓人討厭」。 可這個東西呢,它是本能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不想、不可能沒有感覺,所以,接下來的發展就是「一直避而不談,讓人變得更懵懂」、「持續的壓抑,帶來了總是想要釋放,甚至於亂來」、「當面和私下完全兩個樣」,以及繼續延續著「誰公開討論這個,誰就會被貼上各種奇奇怪怪的標籤」。 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性生活不和諧」都是導致離婚的重要原因。可如果我們不去討論這個,甚至說夫妻雙方在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羞澀的不得了、明明心里想,語言上卻迴避的不得了,那這情況能改善嗎? 公開討論的人未必坦坦蕩蕩,閉口從不提及的人同樣未必是正人君子。 「性」本身是沒有好壞善惡的,這些個標籤是各類文化慢慢交融發展起來之後才產生,並貼在它身上的。而就像刀在兇徒手中是傷人利器,在醫生手中卻是救人希望一樣,「性」的好壞是由那個人決定的,但很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連坦然的、不夾帶私心的探討它都做不到。 我們既害怕被「直接講出來」被人貼一堆標籤,也認為「這些東西最好隱晦點好」,有時候也面對不了自己的私心,認為「只要自己探討這些」,就代表「自己是髒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就代表著「在還沒了解它之前,我們就已經將它放在『惡』、『髒』、『亂』的位置上了嗎?」 而「性」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性」在我們的人生中除了延續後代,獲得一些愉悅外,還能帶來什麼呢、從客觀層面來說,「性」的存在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我們把很多標籤都貼到了它的身上,最終,被這些標籤的光芒灼了眼,看不到它本來的樣子。 看不到本來的樣子,我們便會陷入偏見;陷入偏見里,我們內心中的糾結又會持續增加,而這份糾結會讓我們越發的不坦然。 當然,這里所說的並不是局限於「頻繁的探討性」,而是借著「不敢坦然的聊夫妻生活」這個話題,去看到: 如果我們不主動成長自己、不去主動打破陳舊的「殼」,那我們就會一直活在經由被動成長所營造的「四不像」身份中,並因為「真實的自我沒有成長起來」與「真實我和虛假我總是出現衝突」,而持續陷入沒動力向前、內心糾纏和自我否定中。 而處於這等狀態的朋友,必然不會只在「性」上面表現出不夠坦然,那麼,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也必然不會只來自於「性」。 那如何能生活的稍顯輕鬆呢? 在這里你不介意的話,我分享幾個方向供你參考: 1、 可以用「當自己對某個問題產生了想法之後,先把它否定掉,然後再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接著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對比兩個想法,根據對比結果做選擇」這樣的方式,不斷更迭自己的認知; 2、 對於與自己觀念不同的想法,先不要著急對其否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理解「這個想法背後的邏輯關係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藉以豐富自己的認知構架; 3、 一個老生常談的方向,不藏私的交流與豐富的閱讀; 4、 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分為「哪些是世界本來的樣子」與「哪些是人類文明誕生後,給世界貼的標籤」; 5、 逐漸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淡化「對」與「錯」。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來源:kknews心理學丨都三十歲的人了,還是只敢說「我想那個」

童年受過創傷,還能學會愛人嗎?9.4分片子教假性疏離者如何去愛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假性疏離者。 你遇見過這樣的人嗎? 明明心里非常喜歡一個人,表面上卻裝得若無其事,甚至不屑一顧。 就像日漫《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中,那一對明明愛著對方,卻表現得十分疏離的男女主角——白銀和輝夜。 他們一見鍾情,但直到200話結束,都沒捅破窗戶紙。 兩個人都煞費苦心地設計各種情節來誘導對方告白,比如: 輝夜假裝收到情書,想讓白銀阻止她去「約會」; 而白銀則利用給自己慶生的機會,誘導輝夜承認對自己有意思。 但這對高智商學霸都不上對方的圈套,一直保持著表面上的敬而遠之。 為了「保持距離」,輝夜坐白銀的自行車後座,都要故意跟白銀背對背坐著。(溫馨提醒:這種坐法危險,請勿模仿!) 其實,這就是傳說中的「假性疏離者」。 看上去很疏離,但內心極度渴望,有時甚至為了抑制自己的渴望,強迫自己遠離喜歡的對象。 在生活中,假性疏離者絕非少數。 今日頭條一個隨機調查顯示:高達89%的人認為自己是假性疏離者。 今天,壹心理就帶你一起了解「假性疏離者」。 假性疏離者,和依戀模式有關 為什麼有人會變成「假性疏離者」? 這要從人的依戀模式說起。 人早期和主要養育者之間形成的互動模式,被稱作依戀模式。長大後,會複製到人際關係中。 依戀模式主要分為三類: a. 安全型依戀模式 被足夠的愛滋養長大的嬰兒,依戀模式是安全的。 這部分人在成年後心態比較穩定,在親密關係中不會擔心被拋棄,既能給予又能接受,可以建立起既互獨立又依賴的關係。 b. 迴避型依戀模式 如果成長過程中總被忽視,需求總不能被及時回應,嬰兒就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形成迴避型依戀模式。 我有個朋友,跟幾任女友關係都很好,但只要一提到結婚,就會陷入恐慌。 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直到上大學之前,他都沒再見過母親一眼。 後來畢業後,母親和他相認,卻一直對他斤斤計較。 明明經濟條件很不錯,但給他零花錢時,總會說:「你爸給你五百,我也給你五百。」 他常常跟我說:「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什麼真愛,連親媽都能毫不猶豫地拋棄我,何況是別人呢?」 c. 焦慮-矛盾型的依戀模式 如果在成長中,需求能不能被滿足,全看養育者的心情,那嬰兒就會充滿困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被愛。 紀錄片《姐姐》中的蕊蕊,就是這種情況。 父母為了讓男孩被照顧,剖腹產時故意先把女孩子取出來,強行讓女孩當了姐姐。 一直以來,媽媽總是責備女兒:「不懂事」「不會當姐姐」。 一旦沒有讓著弟弟,媽媽就會威脅說:「我不喜歡你了」。 蕊蕊在家,就是一個「照顧弟弟」的工具人。 只有她當好「姐姐」這個角色,媽媽才會喜歡她,但其實,蕊蕊並不想照顧弟弟,所以她經常感覺:媽媽不喜歡我。 被父母賦予工具性要求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是混亂的。 「有條件回應」,讓孩子既渴望,又害怕承受失望乃至絕望。 所以,他們一邊期待被愛,一邊又懷疑別人的愛是不是有條件。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中,白銀就是因為曾被母親拋棄,遭受了很大的傷害,這讓他在愛情面前不敢主動。 而輝夜,雖出生在財閥之家,卻從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曖和愛。 兩個人的依戀模式都不是安全的。 他們內心極度渴望愛,但為了避免受到傷害,總是不自覺地迴避著親密關係。 只有你主動,才是愛我的 假性疏離者,「疏離」是假,想要靠近才是真。 他們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想要愛,但是又怕得到愛之後,再次受到傷害,所以一直處於矛盾之中。 成長過程中愛的缺失,使得白銀和輝夜對別人不夠信任。 他們需要通過對方主動告白,才能確認對方真正愛自己。 如果對方不夠主動,他們就會懷疑對方不夠愛或根本不愛自己。 劇中有一個場景: 下雨天,兩人都想邀對方打同一把傘在雨中漫步,但兩人卻都沒有將自己的傘拿出來,都在等對方的邀請。 最後,還是藤原書記送出一把傘,二人心愿才達成。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藤原送傘,誰都不肯先拿出傘,會發展成什麼樣呢? 兩個內心相愛的人會不會由此「心冷」? 現實生活中,誰也不肯主動,導致最後「心冷」分手的並不在少數。 不是他們計較,實在是「主動」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如果你愛我,就會主動照顧我。 如果你愛我,就會主動看到我的需求。 對他們來說,主動是一種愛的確認。 這其實是一種嬰兒式的投射。 對嬰兒來說:我餓了有人及時餵奶;我害怕了,及時有人來抱我。那這個人才是愛我的。 可對於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來說,這太難了。 隨時需要確認你處於什麼狀態,隨時明白你的心意。 熱戀期還可以,時間一長就成了消耗。 其實,對虛假疏離者來說,他們也並非刻意這樣: 白銀和輝夜,一次次帶著美好的希望設計,又一次次設計落空。 那種痛苦、失望,也在深深折磨著他們。 他們一直想要的,只是一種確認而已。 那如果作為一個假性疏離者,還有救嗎? 有的。 假性疏離者, 該如何自救? a. 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因為童年時愛的缺失,很多人終生都在不停地索愛。 因為得不到「理想」中的愛,所以用疏離來保護自己。 這個時候,可以試著去想一想: 有沒有無條件的愛? 自己童年的缺失是不是應該由伴侶來補? 兒時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是同一個人? 我想要得到什麼? 我如何可以得到? 把現在的生活和過去做一個區分,理清當下的目標,或許就會有新的方向。 b. 提高自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我們有時不得不承認: 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不是別人給的。 那麼,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安全感? 首先,要經濟獨立。 一個沒有經濟基礎的人,就算得到再多的愛也是不安全的。 所以,首先要有能力給自己提供物質保障。 其次,寫《成功日記》,給自己力量和勇氣 每個傷痕累累的人,能活到今天,都是有自己的資源的。 你是靠什麼走到了今天? 比如白銀,父親「不靠譜」、被母親拋棄、事業失敗、住在破舊小屋子里的他,是如何成為學校最優秀的會長呢? 靠的是他房間里滿滿的勵志flag,是每天只睡三個小時,是「打工皇帝」的名號。 他過的每一天,走過的每一步,都成就了他的今天。 每天記下一件開心、成功的事,都會讓你看到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 看見自己身上的資源,價值感也會大大提升。 c. 結交高質量、溫曖有愛的好朋友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中,男女主人公都有在關鍵時刻能幫助他們的朋友,讓他們更有力量、走得更遠。 比如藤原書記,她在輝夜的成長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跟藤原成為好朋友之前,輝夜看待周圍世界總是帶著敵意。 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一個真心的朋友。 這樣的輝夜,是不可能放下防禦,走向同樣缺乏安全感的白銀的。 但是,藤原將她暖化了,她學會了為別人考慮。 藤原是第一個願意跟輝夜做朋友的人,她的開朗、活潑、主動和敢於為自己爭取的性格,極大地影響了輝夜。 d. 有意識地突破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 拒絕成長的人,只能痛苦地在原地打轉。 而勇敢的人,卻能突破自我,讓自己過得更好,白銀和輝都是不斷努力提升自我的代表。 雖出生在不同的環境里,但一樣不幸。 白銀父親破產、被母親拋棄; 輝夜沒有愛也沒有自由,甚至連婚姻都不能自己做主,只是被當做商業聯姻的籌碼。 但他們都沒有放棄希望,都在努力積蓄力量,與命運抗爭。 這是他們相互吸引對方的點,同時,也為他們最終突破限制走到一起打下了基礎。 如何幫助身邊的人, 脫離假性疏離? 假如你身邊有假性疏離者,那你該如何跟這些人相處呢? 如果,你內心足夠穩定而且有很強的共情能力,你可以試著理解他們: 他只是沒有安全感,並不是真正想要離開你; 他是因為重視你,害怕失去你,才故意疏遠你。 你可以試著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同時,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去營造一個環境,讓他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是被真正愛著的。 這樣,你們的相處會舒服很多。 但是,如果你理解不了,或者無法接受他的疏離。 可以嘗試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告訴ta:"你對他的感受,以及他怎麼做你會感覺更好。" 關係是雙方共同建立的,你們可以一起探討理想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然後一起往這個方向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們覺得很難,可以尋找專業的幫助。 在心理諮詢師的陪伴和幫助下,探索能讓你們相互溫暖、共同成長的相處模式,讓親密關係更加成熟穩定。 我們無法決定我們從哪里出發,但是可以決定最終走向哪里。 假性疏離也好,矛盾依戀也好,只要我們願意,並且努力,總會找到解決方案。 也許是一次成長,也許是一個一路陪伴的人。 你想要的幸福,總有一天能擁有。 文章來源:壹心理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來源:kknews童年受過創傷,還能學會愛人嗎?9.4分片子教假性疏離者如何去愛

外貌焦慮,正在毀掉萬千女性

趙薇新上線的女性獨白短劇《魔鏡》聚集外貌焦慮,直擊女性痛點,引起了強烈共鳴。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無數人掉入了「美貌至上」的陷阱。現實中所謂的審美標準,像一座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毫無疑問,畸形審美正在毀掉無數女孩。 《魔鏡》中的齊溪,她自認是「醜陋基因的集大成者」。頭髮稀疏,寬眼距,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幫子,粗腳踝,還有一雙健壯的小腿。初二那年,她作為班里的領旗手,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可就在她滿懷自豪地手握旗杆時,身後的護旗手卻竊竊私語:「看啊,她那雙象腿,真粗啊。」 從那天起,她再也不敢露小腿,她開始為自己的外貌和身材感到羞恥。為了掩蓋那些她所認為的缺陷,她每天要花兩個多小時濃妝艷抹:塗誇張的眼影,粘假睫毛、雙眼皮,貼鼻樑貼,甚至是往鼻孔里塞鼻撐,再戴一頂假髮。 那種熟悉的自我懷疑再次襲來,她陷入了對外形的深度焦慮之中。她去了整容醫院,對大夫說了一連串整容需求:開雙眼皮、開眼角、墊山根、豐唇、墊額頭、墊下巴大夫仔細端詳了她的臉後,用三十年的從業經驗告訴她,你很漂亮啊。 別說現實中的普通女孩了,就連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女明星們,都逃不過外貌羞辱,號稱「直男斬」的金晨被嘲諷嘴歪。 身材從不拉胯的宋茜,出席活動時被嘲大臉盤子,膀大腰圓。 甚至連清純女神王祖賢,都被噴凸嘴大鼻孔。 胖成了女性的原罪,瘦才符合美的標準。可是,這真的健康嗎?之前掀起一陣束胸風潮,看看這腰都被勒成了什麼樣。 結果有人因為戴了一周束腰,內臟下垂,還出現漏尿。 還有的為了追求極致美,開始了瘋狂的整容之路。最典型的紅粉寶寶,花費了400多萬,把自己整成了妖精模樣。 在這種趨勢下,有商家見縫插針,推出了變態的尺碼錶。比如今年夏天颳起的BM風,女孩不瘦成皮包骨,根本就不配穿。 正如齊溪的獨白:美一定得是巴掌臉、九頭身、希臘腳、筷子腿、高白瘦?美一定得是有胸有屁股還得瘦? 來源:kknews外貌焦慮,正在毀掉萬千女性

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志願者諮詢師培訓第三場如期開課

2021年4月17日上午9:30-11:30,志願者諮詢師第三場培訓活動在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團體活動室如期舉行,本次活動由曾翔宇老師主講。主題為《繪畫心理學》。共10餘人參與活動。 在臨床心理學中,讓來訪者在白紙上描繪一些圖畫,然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這些圖畫進行分析、評定、解釋,以此來了解來訪者的心理現象、功能,判定心理活動的正常或異常等問題,為臨床心理上的診斷和治療服務。有關這種形式和類型的心理測驗統稱為繪畫測繪分析。 曾老師從一幅畫的筆跡、位置、顏色三個方面講解了如何去分析判斷來訪者的內在心理傾向。 繪畫分析中需要運用圖像來思考,我們的思維大多數是視覺的,圖像思考,屬於直覺式,能透露潛意識內容。繪畫分析具有特有的非語言溝通,治療具有靈活多面性,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 通過兩個小時的講解,到場的諮詢師們都表示受益匪淺,而且認識到了繪畫心理的神奇,要在以後的培訓過程中持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心理諮詢技能水平,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幸福。 撰稿 | 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 審核 | 汪冰、李葭 編輯 | 李昀 來源:kknews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志願者諮詢師培訓第三場如期開課

書訊:牛津通識讀本——《抑鬱症》

破除誤解和偏見 全面科學呈現抑鬱症研究前世今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作序推薦 【圖書基本信息】 作者:瑪麗·簡·塔基 簡·斯科特 譯者:楊娟 定價:39.00元 出版年月:2021年4月 叢書名:牛津通識讀本 ISBN: 9787544785600 【編輯推薦】 情緒低落,鬱鬱寡歡,對人事逐漸喪失興趣——抑鬱症猶如一隻黑狗,以攝取患者的情緒為食。而人們對它的偏見和誤解,更是讓抑鬱症患者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並產生強烈的病恥感,從而加重病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抑鬱症是全球主要致殘性疾病之一,也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本書無意成為一本患者指南或治療手冊,而是為全面科學了解抑鬱症打開一個窗口。它以簡潔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抑鬱症的高風險人群、病因、診療手段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議題,幫助我們排除偏見和誤解,給予抑鬱症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名人評價及推薦】 「本書並不全然是一本患者指南,但作者在書中對抑鬱症進行了極為客觀的呈現,盡其所能用通俗易懂而簡潔的語言展現出抑鬱症研究和診療的前世今生。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通過此書對抑鬱症及其患者群體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對抑鬱症患者有更多的包容,形成一個理解、尊重、關愛、陪伴、支持的氛圍,幫助身邊的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 抑鬱症是一種令人痛苦、常見又複雜的疾病,這本優秀的小書總結了當前人們對它的本質、病因及治療手段的認識和理解。 ——牛津大學社會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湯姆·彭斯 本書最大的優點是它清晰的風格、簡潔的表達和開闊的視野。作者在一百多頁的篇幅內,試圖將有關抑鬱症的各種話題囊括在內,並且不乏深度和準確度。 ——《超心理學》雜誌丹尼爾·J.鄧利維 【作者簡介】 瑪麗·簡·塔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精神衛生信託基金會的精神病顧問醫師,皇家精神病學院危機負責人。從事過抑鬱症認知療法和躁狂抑鬱症堅持治療的研究,並就參與服務和堅持治療的問題撰寫了大量文章。與簡·斯科特合著有《改善精神分裂症和雙向情感障礙患者的依從性》(2005)一書。 簡·斯科特紐卡斯爾大學心理醫學教授,雪梨大學大腦與心理中心訪問教授,倫敦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研究所(IPPN)情感障礙中心的榮譽教授,認知治療學會的傑出創始研究員。近年來的研究重點是新出現的情緒障礙,考察雙相情感障礙的發展軌跡和風險綜合徵,以及臨床分期模型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應用。 【內容介紹】 抑鬱症正日漸滲透我們的生活,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痛苦。它絕不是單純的悲觀或抑鬱情緒,而是有著複雜臨床診斷標準的精神疾患。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抑鬱症是全球主要致殘性疾病之一,也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本書從歷史早期的憂鬱症開始追溯,繼而講述了現代精神病學對抑鬱症的診斷和分類,又逐一介紹抑鬱症的高風險人群、抑鬱症的病因理論和治療手段的演變,與之相關的一些爭議及由它帶來的社會負擔等議題也得到了探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憂鬱症簡史 第二章 現代:抑鬱症的診斷與分類 第三章 哪些人具有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第四章 抑鬱症的模型 第五章 治療的演變 第六章 當前的爭議與未來的方向 第七章 現代社會的抑鬱症 索引 英文原文 【文摘】 第一章憂鬱症簡史 在古代,對於以沮喪(despondency)為主要特徵的情緒障礙,人們通常用「憂鬱症」(melancholia)而不是「抑鬱症」(depression)來進行描述。melancholia這個詞可能起源於古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古代一直到19世紀前後,某些針對憂鬱症的描述及其成因的理論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因此,我們首先會對這一部分進行重點闡述。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的細節,可以參考一些相關的經典教科書,如斯坦利·傑克遜的《憂鬱症與抑鬱症》,或者傑曼·貝里奧斯的《精神症狀史》之中相關的章節。 從黑膽汁到斯多葛派的哲學家 希波克拉底可能是第一個將憂鬱症描述為一種具體疾病的人。他是古希臘時期的一位醫生,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常被稱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憂鬱症的主要特徵是沮喪、厭食、失眠、易怒和不安。他用體液說解釋了這種狀態的發展,該理論認為,憂鬱症是一種由生理原因引起的疾病。在更為原始的理論中,人們將憂鬱症歸因於超自然的力量,而希波克拉底的觀點則將體液說與這些原始的理論明顯地區分了開來。儘管很多學者都是體液說的擁護者,但引入黑膽汁這個概念被認為主要是希波克拉底的功勞。 在《人的本性》一書中,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人體的四種體液: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和血液。當所有的體液都處於平衡狀態時,人就是健康的,不平衡則會導致疾病。他認為,體液與氣、水、土和火這四種元素有關(見圖1)。憂鬱症被認為是黑膽汁過多造成的,而這與秋天、寒冷和乾燥有關。希波克拉底還識別出一種類似於躁狂的症狀,這種症狀被描述為階段性的極度興奮和過度活躍。他認為,這種情況與夏天過多的黃膽汁以及溫暖乾燥的空氣有關。因此,他提出,治療的目標應當是恢復體液的平衡,而凈化和放血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公元前3世紀,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他的追隨者所著的《問題集》之中,希波克拉底所表達的這些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認為,膽汁的溫度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溫度過低,就會引起「毫無緣由的沮喪」。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太嚴重的膽汁失衡會導致憂鬱氣質,而不是憂鬱症。在這里,他將人格與精神障礙描述為一個連續體的兩端,這是自柏拉圖關於普遍性的著作以來為數不多的一次嘗試。此外,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憂鬱氣質可能與創造力以及智力相關,他認為,這種氣質經常出現在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和作家身上。 公元1世紀,憂鬱症的理論和治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以弗所的索蘭納斯認為,躁狂症和憂鬱症是與理智喪失有關的慢性疾病,他是最早認識到這一點的醫生之一。此外,索蘭納斯還提出,改善身體健康的治療方法同樣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而心理干預可能對患者有益,比如,可以用滴水聲誘導患者入睡。大約在同一時期,以弗所的魯弗斯也對憂鬱症做出了描述,他的觀點影響了之後的好幾個世紀。他認為憂鬱者是悲傷、陰鬱、恐懼和充滿懷疑的人,在憂鬱的時期,他們的外表也會發生變化。魯弗斯提出,憂鬱症可能存在先天和後天兩種不同的類型。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學者認為憂鬱症可能存在著多種病因,它可能是許多不同的過程所造成的最終結果。根據歷史記載,魯弗斯的名字還與「聖藥」—一種據說可以預防憂鬱症的草藥混合物—聯繫在一起。 帕加馬的伽林(公元1—2世紀)是古希臘最負盛名的醫生之一。他是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醫生,對羅馬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在他出現之前,羅馬社會一直認為憂鬱症乃來自諸神的懲罰。在《論身體各部分的功能》一書中,伽林詳細闡述了不同的體液異常如何導致了不同的憂鬱症亞型,以及不同的性格類型與體液之間的關係,比如多血質、膽汁質、憂鬱質和黏液質等。也就是說,個體的某種人格類型或氣質,可能與其發展出某種精神狀態是相互關聯的,伽林的這個觀點可能是最早的相關論述之一。根據他的觀點,如果一個人的憂鬱症源於某種腦部疾病的亞型,那麼,其相應的治療方法應該是放血;但如果是源於其他不同的病因(如來源於血液或胃),則應水浴、休息和均衡飲食。和魯弗斯一樣,伽林發明了一種名為底野迦(theriac,這個詞有時候會被翻譯為解毒劑)的藥物。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許多文化都普遍接受體液失衡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例如,阿拉伯醫生阿維森納(Avicenna是他名字的拉丁語寫法,他的伊斯蘭名為AbuAlialHusainibnAbd)在他具有深遠影響的巨著《醫典》中提到了憂鬱症和四種體液。在這本書中,他提出身體和靈魂都會受到憂鬱症的影響,並提倡使用勸導性的談話作為治療方法。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驅。 在這個時期,關於憂鬱症的性質以及如何開展治療的觀點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卡帕多西亞的阿雷提烏斯強調了憂鬱症發作的周期性,並指出它可能與躁狂有關。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比如特拉雷斯的亞歷山大(525—605),但阿雷提烏斯被認為是「躁狂症醫生」,他將躁狂描述為一種以憤怒、興奮和快活為主要特徵的狀態。阿雷提烏斯提出,某些憂鬱症可能由喪親等外部事件所引發,而愛(他稱之為「醫生之愛」)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的症狀。此外,食用黑莓和韭菜以及談論症狀等方法也有同樣的療效。 這個時期,醫學和哲學各行其道,彼此之間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醫生們的著作大多關注的是憂鬱症,而當時的哲學家們則記錄了他們對人類情感的觀察,包括沮喪和悲傷等。例如,公元1世紀的斯多葛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寫道:「人們不為事物所擾,而是為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所擾。」在現代精神病學中,斯多葛學派的思想常常被應激—易感模型的論述所引用。這是因為,他們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潛在的簡單洞見:為什麼同樣的人生經歷(比如親友的逝世或關係的破裂)可能會在某人身上引發抑鬱症的症狀,而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卻沒有造成同樣的影響。 中世紀 公元500年以前,人們認為,精神疾病與生理疾病有著相似的病因,它們都應當由醫生來實施治療;但在公元500年之後,這些觀點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人們重新開始相信,精神疾病是不道德、罪惡和邪惡的標誌。這個時期,基督教主導了社會的秩序。對科學的反對,對憂鬱症病因的解釋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如何採取適當的干預等,這些方面無一不顯露出宗教教義的痕跡。並且,這種干預越來越成為神職人員而不是臨床醫生的責任。 關於這些觀點,珍妮弗·拉登在她的著作《憂鬱的本質》中記載了許多經典的敘述,例如賓根的希爾德加德(1098—1179)身上發生的故事。希爾德加德是德國的一位修女,曾撰寫過《整體治療之書》,該書借鑑了憂鬱症的體液學說,卻提出黑膽汁的形成是由於原罪的存在。當時,其他一些具有影響力的人士也報告了類似的觀點,他們認為,任何以理智喪失為特徵的精神狀態都是遭到上帝懲罰的證據。就這樣,人們開始認為憂鬱症是對基督教的信仰和道德所發起的挑戰。憂鬱症患者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妖魔化,並且,許多患者都像女巫一樣在火刑柱上被焚燒致死。1486年,一位著名的天主教會調查員海因里希·克雷默為教皇英諾森八世撰寫了一本關於獵殺女巫的手冊,書名叫作《女巫之錘》(見圖2)。令人稱奇的是,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這本書被修訂並重印了16次以上,它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了文藝復興初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歐洲群體並不認為精神疾病是由惡靈或惡魔附身所導致的。例如,出生於木星時段的人認為,憂鬱症是由天體運行所引起的,那些最富才華和最具創造力的社會成員尤其會受到這種影響,所以,憂鬱症是一種令人欽羨的體驗。馬爾西利奧·費奇諾(1433—1499)通常被視為出生於木星時段的人的先導。他出生於義大利,接受過哲學和醫學方面的訓練,而且自己也經歷過憂鬱症發作。費奇諾提倡運動、替代飲食和音樂等治療方法。他認為星象支配著性格,還支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憂鬱症與智力有聯繫,而智力又與土星有關。 中世紀的相關歷史記載主要集中於社會各階層和小群體對憂鬱症患者的消極和敵對反應。然而,值得強調的是,這些態度並非普遍存在於所有文化之中。源自歐洲(以及之後的新大陸)的文學作品所著重表達的觀點,通常無法囊括其他文化和宗教的觀念(見專欄1)。我們無法逐一探究這些觀點和態度,只能提供一個簡要的概述,以提高對這些文化差異的認識。 【序言】 陸林 請想像有一隻黑狗,緊隨在你的身邊。任何人看到都以為它是一隻再尋常不過的動物,然而只有你知道這隻黑狗的不尋常之處—它以攝取你的所有情緒為食。它時刻跟在你的身邊,你所有想要向他人宣洩的情緒都會進入它的身體,找不到發泄的出口,而它在吞食你的情緒之後長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大。你不知道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跟著你的,你只知道自從發現它在你身邊之後,你周圍的一切好像都變得暗淡無光、模糊不清。你感到身邊的親人、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樣能走入你的內心,他們所有的關心對你來說無關痛癢;你感到無助、悶悶不樂,對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沒有任何興趣。你發覺到了自己的不正常卻又不知問題在哪,也不知如何改變。你不敢也不願跟身邊的人說,怕被人說是矯情。你責怪自己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身邊關心自己的人感到愧疚。你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那隻黑狗的身影,它已經長得太高太大以至於你被壓得喘不過氣。你的睡眠不再規律,時而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時而昏昏沉沉、久睡不醒。你悲痛欲絕,甚至於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抑鬱症就是這樣的一隻黑狗,糾纏著很多人使他們無法輕易擺脫。它看似很常見,卻是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全球有超過3億抑鬱症患者,而根據2019年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的結果,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高達6.9%。全球每年自殺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00萬人,抑鬱症是導致自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些調查結果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數字,然而對抑鬱症患者來說卻是猶如噩夢一樣的存在。 抑鬱症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心情低落、快感缺失,嚴重的甚至想要傷害自己、自殺。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不僅源於疾病本身,更源於人們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偏見。許多人認為,患有抑鬱症不過是一個人意志不堅定、能力不足的藉口,內心強大的人是不會患有抑鬱症的。更可怕的是,很多抑鬱症患者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他們因此產生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以及強烈的病恥感,從而加重了病情。比如,患者感到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就誤認為是他/她最近受了什麼刺激或者工作壓力太大所導致的,休息一下就好了;有的患者總是睡不醒、不願意出門活動,也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懶惰、內向;還有一些患者常常感到悲觀、空虛、無緣無故地淚流不止,也會被人當作矯情或是「玻璃心」。更為可悲的是一些患者身處這樣的環境下,不願意將病情和感受告訴別人或就醫,因此耽誤了病情的控制,直到悲劇發生。正因為有這種錯誤的認知和對抑鬱症的片面理解,目前僅有20%~30%的抑鬱症患者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抑鬱症跟其他的疾病不一樣,不會讓人們發燒,或者打噴嚏,但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痛苦,讓人們忘記了怎麼享受生活,忘記了快樂。但是,抑鬱症就像心靈上的一場感冒,和其他疾病一樣,是可以治癒的!前提是抑鬱症患者需要正視自己的疾病,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全程配合醫生的診療,而不是把自己困在只有自己和黑狗的孤島上。抑鬱症患者值得被社會所接納和理解!前提是大眾對抑鬱症的理解和認知不僅僅來自口口相傳的隻言片語,還有全面科學的了解窗口。因此,本書應運而生。 作者為我們系統介紹了抑鬱症在人類社會中的演變歷史,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生物、心理、社會原因,容易罹患抑鬱症的人群特點,以及抑鬱症診療手段的發展與未來等內容。本書並不全然是一本患者指南,但作者在書中對抑鬱症進行了極為客觀的呈現,盡其所能用通俗易懂而簡潔的語言展現出抑鬱症研究和診療的前世今生。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通過此書對抑鬱症及其患者群體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對抑鬱症患者有更多的包容,形成一個理解、尊重、關愛、陪伴、支持的氛圍,幫助身邊的每一位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復。最後,祝願所有被黑狗糾纏的抑鬱症患者能早日擺脫它,看到除卻陰霾的明日陽光! 編輯:Orion 來源:kknews書訊:牛津通識讀本——《抑鬱症》

7 種日常心智活動構成「健康心智餐盤」

2011 年 6 月,美國農業部用健康膳食餐盤取代了食物營養金字塔,前者更形象地展示了健康的食物選擇。餐盤里擺放著水果、蔬菜、蛋白質、穀物和奶製品,提醒我們若要身體健康,每日推薦飲食包含哪些食物。 談到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與情緒平衡,要想獲得強大而平衡的大腦,其「每日推薦飲食」是什麼呢?什麼體驗能促進整合,幫助我們連接大腦的各個部分,連接家庭成員和社區,既尊重個體差異又促進彼此之間的聯結?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丹尼爾聯合組織諮詢界的領導者戴維·羅克(David Rock)提出健康心智餐盤(Healthy Mind Platter),其中包括 7種日常心智活動(見圖 2-10)。它們能改善大腦,建立平衡並產生幸福感。1. 專注時間。 當我們為實現目標而專心致志時,我們在努力構建大腦中的深層聯結。2. 玩耍時間。 當我們隨性而富有創意,頑皮地感受新體驗時,我們在構建大腦中的新聯結。3. 聯結時間。 當我們和他人面對面交往時,當我們欣賞大自然,感受與大自然的聯繫時,我們在激活和加強大腦中的關係迴路。4. 運動時間。 當我們運動時,尤其是進行有氧運動時,大腦的很多方面都會得到強化。5. 內省時間。 當我們靜靜地內省,聚焦於自己的感覺、想法、情感時,大腦會得到更好的整合。6. 放鬆時間。 當我們沒有明確的目標,思緒漫無目的地遊蕩,或者只是放鬆時,我們在幫助大腦充電。7. 睡眠時間。 當大腦得到它所需的休息時,我們在鞏固白天學到的東西,讓大腦得到恢復。 這 7 種日常心智活動構成了全套「心智營養餐」,這是讓大腦功能達到最佳,人際關係達到最佳狀態所需的營養。每天給孩子提供進行這些活動的機會,就是在促進他們的大腦整合,使他們的大腦能夠實現協調和平衡。這些重要的心智活動能夠增強大腦內部的連接,增強人際網絡,增強他與周圍世界的聯結。長期過多或過少進行某種活動都會引起問題。 因此,促進平衡的第 2 條開放式大腦策略是:保證孩子的日常安排里有健康心智餐盤中的各種成分。例如,孩子在學校里已經有了大量的專注時間、玩耍時間和聯結時間;上舞蹈課或體育課時,他們享受了運動時間。但當查看一周的日程安排時,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沒有足夠的放鬆時間或內省時間,或者睡眠時間不足。或許你有一個擅長內省的孩子,他在很多時候都會安靜地待著,享受大量的內省時間。但是,他可能需要更多的運動時間或聯結時間,和朋友們玩一玩或和家人一起吃飯。 或許你太強調學業成績,讓孩子付出了過多專注時間,很難在其他活動上投入應有的時間。各科都能拿 A,各項作業都能做得完美的孩子很少。如果你對孩子學業優秀和成就的強調超過其他一切,那孩子永遠會覺得他做的任何事都不夠好。兒童心理學家兼作家麥可·湯普森(Michael Thompson)說他聽很多兒童和少年說過,父母對成績的關心勝過對他們的關心。越來越多父母的關注點是目的地,而不是成長過程;更強調結果,而不是努力。難怪我們看到很多青少年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抑鬱,甚至無法藉助親密關係來緩解這些情緒。 除了給出睡眠的建議時間以外,我們對健康心智餐盤中的其他活動都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建議。之所以沒有健康心智的明確「食譜」,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而且需求會隨年齡變化而改變。健康心智餐盤的重要意義在於讓父母了解全部有益心智的活動,認識到它們就像身體所需的基礎營養物質,並儘可能保證孩子的心智飲食中有適當的成分,至少每天都有一點。就像我們不希望孩子連續幾天都只吃比薩一樣,我們也不應該只給他們安排專注活動的時間,而導致睡覺時間減少。關鍵是一天中對這些重要心智活動的安排要平衡。平衡和心智健康都是為了加強我們和他人及周圍世界的聯結,加強大腦內部的聯結。 我們意識到真正追求孩子生活中的平衡會讓人感到有點不放心。有時很難不隨大流,削減課外輔導班,完全相信過程的重要性,允許孩子按自己的方向發展,這會讓我們覺得不踏實。但也要嘗試著讓自己超越狹隘的成功的定義,和孩子的學校談一談作業負擔,停止對所謂的「成功」的孜孜以求,採取對孩子、對家庭最好的做法。 最好的做法就是給孩子一盤健康的「心智營養餐」。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到這盤「心智營養餐」中的各種活動上時,就為大腦提供了以不同方式獲得發展的機會。父母平衡地將時間花在玩耍、工作、反思或聯結上,才能給孩子傳授和培養能力。為每種活動都合理安排時間不僅能通過多樣的心智活動為大腦神經元提供放電和形成聯結的機會,而且能讓孩子了解平衡的節奏和感覺。我們應該始終把有益健康的「心智營養餐」放在心上,並且把它傳授給孩子,這會讓孩子產生對平衡和心智健康的「食慾」。 來源:kknews7 種日常心智活動構成「健康心智餐盤」

研究顯示:男人自私自利、缺乏慷慨或是「命中注定」,與心理無關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衛·休謨的好友,經濟學家,著名的《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有一句名言:「個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將會導致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以及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還提出了他的另一個著名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也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經濟人,人們能夠在個人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去看待人,也能讀出如同思想家、哲學家對人性的同一種判斷與推理,那就是:自私自利,是人的天然屬性。 而男人與女人之間相比較而言,男性的自私自利,或許更為嚴重。 此前,有來自深圳大學的吳寅副教授,聯合了國內包括上海體育學院、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師範大學,以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後發現,男性的自私自利程度,以及男性慷慨與否,無關心理水平和狀態,而是受到睪酮水平高低的影響,這屬於生理上的「命中注定」。 在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研究小組陳述了針對男性志願者進行的實驗,以及實驗中男性睪酮水平對大腦神經機制的影響。 結論是:當男性睪酮中的睪丸素增高時,他們往往會做出更為自私的選擇。 其背後的神經學原理在於:過高的睪丸素,會破壞大腦顳頂交界處(TPJ)的活動和功能性連接。 而這一交界處的活動與功能性連結,往往涉及到一個人的自我感知、自我處理能力,並增加反社會行為,更傾向於破壞浪漫關係,並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會增加自身對物質財富的渴望。 具體而言,男性的雄性激素,就是睪丸素(又稱睪酮、睪丸酮),它是男性最為重要的一種性激素,95%的睪丸素由睪丸間質細胞分泌,剩下的5%則由腎上腺分泌。 研究雄性激素高低,顯然並不只是為了證實男性慷慨大方還是自私自利。 事實上,基礎科學研究往往具備廣譜意義。也就是說,目前看來分散而毫無用處的一些相關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逐漸拼湊出一副完整的圖畫。 屆時,人們將能在更高維度上認知自我。關於雄性激素的研究,此前就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證實過,睪丸素水平的高低,與個體在經濟決策中的自私性特質有著緊密聯繫。 關於個體在經濟決策上的特徵,前面亞當·斯密已經從經濟學角度做了陳述和說明。 在亞當·斯密看來,經濟學人是最理性化的人,而這個理性化的人,之所以會在經濟決策中優先選擇自私自利的做法和決策,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是天生存在的。 亞當·斯密時代,自然不可能研究到神經元機制層面,但就亞當·斯密對人性的經濟學判定來說,他說的一點都沒錯。而在經濟決策中,男性的自私自利幫助他們戰勝了絕大部分危險和困境,讓他們在社會生存中能夠立足。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男性的自私自利更像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種,是為了適應逐漸殘酷的社會環境而發生的非常具體而微的進化。 關於這一點,《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也做了說明與陳述。 在很多人眼中,「自私」一詞的含義一定是指人類道德意義上的自私。但其實,在這本書里的自私,指的是基因層面的自私,它的真實含義是: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存機會最大化。 在文中,作者舉例說到,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自私。這種基因的自私,經常會導致個體在行為上的自私性。而與此同時,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自私自利的終極目的,在某些情況下,卻會滋長出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比如,南極洲帝企鵝佇立在水邊時,往往會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因此,在潛入水中之前,它們都會躊躇猶疑。但是,只要有一隻企鵝最先潛入水中,其餘的就會根據這隻企鵝的情況判斷出水中是否有海豹。 很顯然,沒有任何一隻帝企鵝肯當試驗品,所以帝企鵝們往往都在水邊長時間的等著,有時甚至彼此相互推搡著往水中推擠。這就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導致的個體行為的自私。 那麼,這麼明顯的個體自身行為,跟基因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解釋說,事實上,無論是帝企鵝還是人類,生物個體的任何行為,本質上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為了個體生存利益的最大化,基因控制生物體如人的大腦、神經元機制、身體等作出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反應,從而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不會消失在生存進化序列里。 所以,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能夠從科學角度去解釋和說明,人為什麼存在自私自利行為,而基因的目的就是在進化中生存。 為了生存,基因會指引身體中的一切要素(神經元、細胞、各大循環系統等)向最有利的方向集結和行動。而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男性自私自利取決於睪丸素水平的增高,也是基因控制人的身體這一生存機器的一種表現。 而且,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在基因遺傳方面更為優越也更為強大,似乎造物主就是在以男性這一生物來作為生命延續的器皿。 因此不僅賦予了男性更強大的身體容器功能,還給予了男性更為自私的神經元機制,以使他們能夠在殘酷的自然進化中得以勝出,並能保護女性,並繁衍後代。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小捨得》夏顏米三家哪個孩子更有機會成功?心理學家說出了答案

《小捨得》里有三個家庭,夏家、顏家和米家。 這三家的孩子在一個班學習,其中夏家的女兒夏歡歡是一個「學渣」,而顏家的兒子顏子悠是「學霸」,剛從外地轉學來的米桃則是「學霸加天賦型」選手。 除去這三家的經濟、父母學歷等一系列不同的因素,三家採用的教養模式正好可以對應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三種主要教養方式: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 一、專斷型教養方式 專斷型的教養方式本義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的完全服從,並且對孩子實施嚴格控制。 從嚴格的定義來講,專斷型的父母會用一系列的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並且有可能會對孩子使用體罰。 劇中的顏子悠媽媽田雨嵐,可算作是一個「次專斷型母親」,她並不是傳統嚴格意義上的專斷母親,但是她在對待兒子的學習方面,表現得卻是十足的「專斷」。 她沒有了解過孩子的喜好,也不支持孩子想當生物學家的理想,只是一門心思逼著孩子學習,不停給孩子加壓,希望孩子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 因為子悠無法上金牌班,田雨嵐夫妻去求助顏鵬的父母,當爺爺奶奶問子悠想不想上這個培訓班的時候,子悠是猶豫的,可是田雨嵐不斷給他使眼色,子悠只好很不情願地輕聲說:「想上。」 田雨嵐當然愛孩子,她當然想為了孩子好,可是她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逼著孩子不停學習才符合孩子的利益,她相信自己是為了孩子的長遠人生著想。 她時刻準備為孩子的未來做出巨大的經濟付出,只要子悠能夠考上好大學。 她為了孩子能夠上擇數的金牌班,去找鍾老師,卻被鍾老師反將一軍。當她坐在家里的角落里哭的時候,我們這些做母親的又何嘗不是眼睛一酸呢?可即便是這樣失落的時候,只要子悠說「媽,我餓了」,她還是馬上擦乾眼淚去給孩子準備飯菜。 這樣的田雨嵐,即使「專斷」,也只是在用她的方式愛孩子。 二、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遵循一種自由放任的方式,讓孩子們自主決策,鼓勵孩子主動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這里的放任不是指「忽視」或者「不參與」,而是說父母秉持著一種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 鮑姆林德指出,放任型父母試圖以非懲罰性、接受性和肯定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行為。不會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 夏歡歡的父母是這種父母的代表,他們沒有給歡歡報過任何補習班,也對歡歡的成績沒有過高的要求。哪怕歡歡只考了倒數,他們也還是一如既往地鼓勵和開導她。 當歡歡自己表示要上培訓班時,他們反而有點擔心孩子吃不消,一開始並不支持歡歡去上培訓班。 但他們尊重歡歡的選擇,當歡歡堅持去要去的時候,他們還是同意了。 這樣的父母也許現在並不常見,也是很多孩子渴望的父母類型,他們代表了某些新一代父母的育兒方式,但是在現實的情境中卻顯得有些理想化。 三、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採取了折中手段,他們雖然也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但不是通過命令和約束,而是通過說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來達到目標。 其實米桃的父母不算是嚴格的權威型父母,但是他們確實比田雨嵐要少一些專斷,他們不會強迫米桃學習,但是他們會說:「咱們家跳出農門可就指靠你了。」或者「其他的不重要,成績好就行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塑造米桃的行為,讓米桃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說他們不是嚴格的權威型父母,是因為他們雖然塑造米桃的行為,但是他們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米桃的成績,他們不關心其他的,也不會試圖通過其他的價值觀塑造手段來達到他們的育兒目標。 這三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影響如何?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很多研究的數據都表明,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中比其他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好。 從夏、顏、米三家的孩子來看,米桃確實是成績突出的那一個。 是什麼使得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呢? 《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里引用了心理學家凱薩·奧諾拉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學業成就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是他們的成就策略,特別是他們如何應對挑戰的。 這一研究表明,在面對困境時,權威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不太可能表現出被動和無助,他們更不畏懼失敗,並不傾向於把失敗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足。 此外,他們也更善於集中注意力並專注於任務。這個研究也同時發現,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孩子和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孩子表現十分相似。 相比之下,無論是專斷型還是不參與性,都表現得更糟糕。 此外,權威型的父母也更推崇追求卓越和勤奮的重要性,支持但是不強迫孩子學習。 有人研究過很多華裔美國「虎媽」後表明, 儘管大多數華裔父母表現得更為專斷而非權威,但華裔孩子一般在學校表現都很好。原因在於雖然華裔父母會制定很多規則和禁令,但也強調訓練,並時刻準備投入大量時間來激勵和支持孩子的學習乎喲東,這種育兒方式其實是結合了專斷型和權威型。 田雨嵐就和這樣的「虎媽」相似。如果她的專斷程度更深一些,那么子悠有可能會更加不堪重負,到了青春期有可能叛逆或者抑鬱;如果她往權威型靠近一些,說不定會願意支持子悠當生物學家的理想,讓子悠可以有自由選的權利,也許子悠就真的如他所願考上一流大學,而且不至於母子關係出現裂痕。 父母為什麼會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父母之所以會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被分成兩種不同的驅動力,這就是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 利他主義是指父母更關心孩子當下的感受和快樂,而父愛主義則是指父母不僅僅關心孩子的福利,還會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衡量孩子的行為的利弊。 父母總是比孩子自己更關心孩子的未來,父母們隨時準備著做出減少孩子當前的幸福感、但他們判斷符合孩子長期利益的行為。 ——《愛、金錢和孩子》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會採取「專斷型」或者「權威型」的原因。他們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想為孩子博取一個光明的未來。 寫在後面: 對於歡歡來說,她的成長令人羨慕,但同時面對激烈的競爭,她未來的路有可能難走,所以現在她已經開始準備努力,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她就主動要求報培訓班。 如果歡歡能夠把成績趕上來,她其實就成為三個孩子中最幸福的那一個,因為她的父母從來沒有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只要求她做自己就好。 而米桃,雖然他的父母不會強迫她學習,但是她會強迫自己,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她成功的機會比另外兩個孩子大,但是因為父母的希望都在她的身上,她的心里負擔不會小。 子悠,媽媽的高壓如果一直持續,他的情況可能不容樂觀。 這三個孩子後面的人生路到底如何,誰也不能就此下結論。 但是如果田雨嵐能夠聽一聽子悠的心聲,尊重子悠的某些選擇;米桃的爸爸除了關注女兒的學習,能夠多關注女兒的健康等其他方面;南儷和夏君山在歡歡需要幫助時提供適當的助力,那這三個孩子的未來,都不會太差。 我是@喜仔麻麻,二胎寶媽,專注於家庭早教及兒童早期發展,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育兒知識。 來源:kknews《小捨得》夏顏米三家哪個孩子更有機會成功?心理學家說出了答案

11歲女網紅遭校園霸凌?被男生噴番茄汁,心理出問題將頭髮剃光

4月16日,網紅千雅折一湖剃光頭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根據她以往發布的視頻,猜測她可能是因為遭遇校園暴力出現了心理問題,讓大家都感到很擔心。 千雅今年11歲,她在去年4月就曾自曝被高年級的男生潑番茄汁,對媽媽委屈自述的模樣實在是讓人心酸。 有天千雅回家的時候,媽媽還發現她的衣服上有很明顯的鞋印,疑似是被打了,可千雅只說是和朋友玩的時候弄髒的。 不僅如此,千雅還因為長得高被同學取外號,說中文被歧視,甚至因為拍視頻被同學舉報,理由是不想在千雅的視頻中出鏡,雖然千雅解釋了會提前詢問意見,並且會用貼紙擋住同學的臉,可老師還是站在同學那一邊,並要求千雅媽媽來學校道歉。 在如此嚴重的校園霸凌之下,千雅似乎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開始拚命拔頭髮,她媽媽無奈之下只能帶女兒去剃了光頭,日常生活中則戴假髮出行。 網友們都被震驚到了,紛紛在評論區里留言表示日本的校園暴力也太嚴重了吧,因為嫉妒所以鼓勵這麼漂亮可愛的女孩子嗎?還有人督促千雅媽媽快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據悉,千雅的家庭其實也並不美滿,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軌了,媽媽離婚後帶著她在日本生活,母女倆相依為命。 幸運的是她天生麗質,再加上性格溫柔可愛,所以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喜愛,目前在某社交平台上已經坐擁百萬粉絲。 可沒想到這份美麗也給她招來了旁人的惡意,甚至連網友對她的喜愛也被同學當成攻擊的武器,短短半年內千雅就從元氣滿滿的模樣變得陰鬱。 希望小姑娘一切都好。 來源:kknews11歲女網紅遭校園霸凌?被男生噴番茄汁,心理出問題將頭髮剃光

「爸媽救我」!學霸心理曝光,這些都是「病」

親愛的朋友,今天的話題有點沉重。 一個警察講了一個16歲的少女自殺的故事,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躺在備勤室床上,我禁不住地想像,那個孩子翻身入水最後的時刻。橋上到水面有近一百米高,我一個成年的男人都無法邁出最後一步,到底是什麼痛苦,能比這些更讓人絕望呢?」 每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它發生的緣由和機制,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經歷了同樣的事情還能成為正常人,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經歷了別人的生命,還能活得比她好。 最近的新聞五花八門,但是關於孩子的,尤其是讓人痛心的消息,總是能一下子揪起我們的心。 就在上個月初,在美國常青藤名校讀書的學霸張一得,自殺了。 消息轟動整個育兒圈。許多人惋惜,這個「別人家的小孩」,從小就以聰明懂事,優秀完美聞名,怎麼說沒就沒了? 而他的爸爸也是不惜辭掉高薪工作,一路以來給他最好的教育環境,親自參與他的每個成長階段。3歲的一得,學完了小學課程,5歲能寫英文版物理學論文,9歲更厲害,一人完成五十個人的飯菜。一路被精心培養、賦予眾望長大的一得,如願走進美國南部哈佛——埃默里大學。 而這段「雞娃」經歷,也被無數人追捧。 他卻在20歲的年紀,選擇在一個全世界都沉睡的深夜里,告別了自己的爸爸和世間。 據身邊好友透露,他生前很早就得了抑鬱症。而他的家人卻沒有發現。 ​ 近期爆火的「脫口秀新星」——北大學霸李雪琴,也曾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從小被家人老師期望考上清華北大,別人誇她成績好,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壓力有多大。 她害怕和別人接觸,有社交恐懼症,直到大四畢業在即,申請出國前,脆弱的神經終於崩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能讓自己難過半天,晚上一閉眼就心悸心慌,常常要強迫自己暈睡過去 其實,「學霸」患上這種毛病的案例,並非少數。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 這些別人眼里的「學霸」、「乖孩子」竟在人生最好的青春時期,相繼患上各類精神疾病。 這不禁讓父母們深深擔憂: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壓倒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暴風雨前,並非毫無徵兆,而是我們一直視而不見。 01 毀掉一個孩子 就把他的成績看做唯一 從事童心理工作近20年的心理學博士黃蘅玉在一次採訪中有感而發: 很多來聽她講課的家長們,表面上看很為孩子們的精神狀況著急。 可卻只在考慮一個問題——用什麼辦法能夠讓孩子不生病,快快回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言下之意是,孩子學習好是主要,治病是次要。 在這些父母的眼里: 分數,才是孩子優不優秀的唯一標準。 之前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學霸朱朝陽聰明自覺,乖巧懂事,從不用老師和媽媽操心。 當老師表示對他性格內向、不合群的人際關係擔心時,媽媽卻不以為意,認為孩子就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以後的事情。 「你只管學習,其他事情不要理」,是媽媽對朱朝陽的一貫叮囑。 這番「為你好」的諄諄教誨,卻給朱朝陽下了套,讓他內心愈發孤獨和糾結: ​ 渴望結交朋友,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想獲得爸爸的關注,只能默默放在心中; ​ 希望能擺脫媽媽,違心戴著面具裝作乖孩子的模樣。 ​ 一葉障目、單單追求成績的父母,只會教出失敗的孩子。 其實,成就一個孩子的,不光是學習,還有他正確的三觀、強大的自尊水平、清晰明了的人生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分數」,只為分數而活,那遲早會毀了他自己。 邀你一起學習斯隆課堂 ↓↓↓ 02 真正的教育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美好。 但有遠見的教育更應該是,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無條件的愛去教養孩子。 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時,不妨嘗試這三件事: 第一,與其執著於成績,不如多聆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放下過高期待,接納孩子真實的一面。 第三,減少干涉,尊重孩子的愛好。 這三件事雖看著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唯有尊重,才能成就孩子一生。 最好的養育,不是我說我愛你,而是我看見你,我理解你,我們有能力在情感上共鳴。 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很多家庭都會把重心放到了孩子的教育上面,不僅花大把的價格還有大把的精力,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平台,想送孩子出國留學,去到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沒錯的,但是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健康、快樂和幸福,才是他智贏人生的法寶,最後每位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吧! 來源:kknews「爸媽救我」!學霸心理曝光,這些都是「病」

心靈驛站 | 減壓小妙招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家長應注意幫助孩子減壓。如果不清楚如何幫助孩子減壓,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減壓小妙招。 1.腹式呼吸。當孩子疲勞、煩躁,倍感壓力時,讓他停下來,花幾分鐘時間練練腹式呼吸,可使人頓時神清氣爽、身心輕鬆。 2.拉伸運動。常做拉伸運動能穩定自主神經系統,肌肉摩擦運動產生的內啡肽使人免疫力增強、身心愉悅。 3.一起冥想。想像一件事的正面情況不僅增加事情成功率,還有利於減壓。 4.啟動慢生活狀態。放慢語速、放慢腳步、細嚼慢咽食物或無所事事發獃一會都能減輕交感神經長時間興奮引起的緊張和焦慮。 5.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更多的擔憂只能徒增煩惱,幫助孩子去面對、接受事實能有效舒緩孩子的壓力。 6.暫停學習,做感興趣的事。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運動,去放聲高歌,去登高遠望,通過做感興趣的事釋放壓力。 多數情況下,只要你能及早予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輕鬆愉快的度過少年時光。 日常生活中,大家有哪些減壓妙招,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來源:洪山共青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來源:kknews心靈驛站 | 減壓小妙招

得了抑鬱症的人,都有哪些表現?希望你能多關心些

抑鬱症屬於心境障礙的一種,在發病期間患者各種負面情緒出現,身體也會有不良症狀,遭受疾病的折磨沒有儘快治療,會因為疾病不斷加重威脅健康。 另外,有抑鬱症的人多有口頭禪,發現身邊有朋友,親人經常出現消極負面的口頭禪,可要多留個心眼,判斷是否抑鬱症出現,儘快幫助患者擺脫疾病。 1、我真沒用 有抑鬱症的人會很自卑,在發病期間有自責,自卑的心理,容易產生無助感,無用感,會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沒有社會價值,常見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真沒用。 很多行為會受到自信心的影響出現改變,那些樂觀,自信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比較積極,對待他人也比較熱情。 而產生了自卑心理會帶來影響,容易迴避社交,甚至自我否定而產生負面情緒,有該變化可要警惕抑鬱症。 2、我不想活了 抑鬱症不是小問題,嚴重的抑鬱症會讓患者有企圖自殺的心理和行為,這就是部分人經常說我不想活了的原因。 健康的人沒有抑鬱症影響,可以正常面對生活中各種挫折,困難,從容坦然應對,對生活依然充滿熱情。 但是,抑鬱症嚴重,在疾病不斷發展之後患者除了軀體不良症狀,還會負面情緒產生,從剛開始的悶悶不樂到最後的悲觀厭世,生不如死,會對這個世界失去了熱情,甚至想要自殺,這種情況可要謹慎。 3、我好痛苦 大部分抑鬱患者會心境低落,在發病期間抑鬱悲觀,情感低落表現明顯,對任何事情沒有愉悅感,失去了興趣,進而讓生活慵懶被動,很多人還軀體不良症狀明顯,可能會經常說我很痛苦這句話。 確實,嚴重的抑鬱症,會讓患者身體某些部位經常疼痛,甚至有性慾減退、體重下降、睡眠障礙出現,而這些軀體不良症狀共同影響沒有改善,會增加身體負擔而感覺到痛苦。 發現身邊有人出現這種變化,可要謹慎對待,通過治療抑鬱症儘快走出困境。 4、我不想出去了 發現身邊有人經常說我不想出去這句話,可要警惕了。 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病情發展會出現迴避社交,疏遠親朋好友行為,整天呆在家里面,喜歡一個人獨處,變得孤僻,情緒不穩定。 在悲觀抑鬱,整天負面情緒出現後整個人消極,對生活沒有熱情,就連正常的社交也無法進行。 出現這種變化可要警惕,不排除是抑鬱症發展,需要及時治療來消除負面情緒,才能讓患者走出困境後接納他人,保持正常社交。#醫聯媒體超能團##清風計劃# 來源:kknews得了抑鬱症的人,都有哪些表現?希望你能多關心些

《兒童恐懼心理學》: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每當兒子對我說:「媽媽,我害怕」,我的反應通常都是:「不怕,不怕,媽媽在呢。」接著引導他、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 但是,結果往往並不能如願解決孩子的恐懼,他依然會很害怕。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一樣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自信勇敢有擔當的快樂兒童,但是多多少少都會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膽怯心理。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膽小的恐懼心理,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繪畫和塗鴉能夠反映兒童無法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的性格特徵,並且經常能揭示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的深層含義。 《兒童恐懼心理學》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埃維·克羅蒂與心理治療師阿爾貝托·馬格尼合作出版的一本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書籍。 本書以簡單的文字和豐富的插圖,指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從兒童的塗鴉和繪畫中「讀懂」他們的恐懼情緒,並給出了幫助兒童克服這些恐懼情緒的方法。 一、兒童恐懼情緒的分類 基於恐懼情緒的嚴重程度,作者在書中將兒童恐懼情緒分為以下幾類: ·生理性恐懼情緒:即天生的恐懼情緒,與兒童的體質有關。 ·正常的恐懼情緒:即與兒童成長直接相關的恐懼情緒。 ·警惕性恐懼情緒:即有助於提高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阻滯性恐懼情緒:即阻礙了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病理性恐懼情緒:即真正臨床意義上的恐懼情緒。 根據恐懼情緒嚴重程度的不同,父母必須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首先需要從塗鴉和繪畫中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 二、從觀察中發現恐懼情緒 當兒童在塗鴉和繪畫時,他們會傳遞出很多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塗鴉和繪畫內容本身,還包括兒童操作的方式。 因此,我們會觀察到兒童如何握筆、從哪里開始畫、在紙上留下什麼樣的線條和用多大的力度、畫面在紙張上所占的空間大小、塗鴉和繪畫的形狀。 在《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兒童在塗鴉和繪畫時各種表現所代表的含義,並告訴父母們根據孩子的表現應該給出怎樣的回應。 例如: 01、線條 線條能夠表現出作畫者是充滿自信還是猶豫不決。 如果圖畫中的線條充滿自信,則表明兒童內心充滿安全感和自信,因為他們已經具備自控的能力。 如果線條猶豫不決,則需要我們給予兒童安撫和鼓勵,尤其是當他們面臨考驗的時候。 02、力度 這個信號非常重要,它能夠表現齣兒童的氣質和心理生理結構,它還能夠表現齣兒童的活力、耐力和體力狀況,因此也能表現出他們的性格。 用剛勁有力的動作塗鴉和繪畫的兒童,表明他們精力旺盛、衝動、熱情和對運動的需要,如果約束他們反而會適得其反,即助長他們的強勢性格。 而動作柔弱的兒童將筆尖輕輕地按壓在紙上,這表明其個性很敏感,抗挫折的能力較弱,因此很小的事就會傷害或壓制他們。 三、34種常見兒童恐懼情緒解讀 《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詳細列舉出了34種常見兒童恐懼情緒,並針對每種恐懼情緒都做了詳細介紹和解讀。 作者指出,在每種恐懼情緒標籤中,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原因:指出可能會導致所有恐懼情緒產生的因素。 ·發生年齡:即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易於和最可能產生這種恐懼情緒的年齡階段。 ·心理類型:有助於理解表現出特定恐懼情緒的兒童的心理特徵或氣質。 ·行為表現:在發生令兒童恐懼的事件期間或之後其常見的行為舉止。 ·演變:在有或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恐懼情緒是如何演變的,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如何自行消除的。 ·實用建議:即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能夠給予他們的有效幫助。 ·塗鴉和繪畫的內容:即使兒童的塗鴉和繪畫中沒有明顯和確切的跡象表明其正被某種恐懼情緒困擾,但它們依然能表明兒童的其他困擾,如緊張、焦慮等。 例如: 多愁善感的兒童在表達情感時可能顯得有些克制、害怕並且說話時猶豫不決。 這類兒童最常見的恐懼情緒是害怕攻擊性,害怕弄髒,害怕身體接觸,害怕鋒利的物體,害怕理髮。 塗鴉和繪畫中的線條細膩、微妙和猶豫不決,經常出現虛線,塗鴉和繪畫內容占據紙張空間很小,物體和人物似乎在紙的邊緣。喜歡用冷色和暗色,尤其喜歡紫色。 作者給出的實用建議是: 針對此類兒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避免說教式的、強硬的態度,不要表現得「咄咄逼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已經很嚴苛了;而是要增強他們的自尊心,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至少在幼兒時期滿足他們對身體接觸的需求(如愛撫、擁抱)。 此外,作者在《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兒童從出生至12歲各年齡階段的恐懼情緒、影響恐懼情緒解讀的因素、成年人的恐懼情緒以及父母在家庭中的做法與建議。 兒童的恐懼情緒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甚至會在孩子成年後留下陰影,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恐懼情緒並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情緒,才能讓孩子克服害怕、膽小,讓孩子自信、勇敢、快樂地成長。 來源:kknews《兒童恐懼心理學》: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一

現在打開手機看新聞,或者聽街坊之間人談論,常聽到青少年自殺的事,記得我們那時候有離家出走或者打架和逃課,說不不好聽一點,打架、逃課和離家出走不會有生命危險,而跳樓自殺基本是死亡。聽到青少年跳樓令人極其痛心,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好好地生活。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父母的希望不等於孩子人生髮展的軌跡,很多孩子的自閉或自殺都和心理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孩子是父母施加的壓力,有些孩子是自尊心太強,遇到挫折就無法承受,也有些孩子可能受到老師或同學的嘲笑,也有些孩子可能是天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一點挫折或言語攻擊就徹底崩潰。今天我們從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來講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 青少年心理問題不應該在青少年時期才注意,其實和孩子的原生家庭,孩子父母的性格,以及孩子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首先我們講一下青少年在嬰幼兒時期的生活。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還不善於語言表達,對世界各種事物處於好奇階段,但是能夠通過身邊人說話的聲音和表情感知社會,這時候他們就開始接觸身邊的世界。現在盛行的胎教就是胎兒在母腹中能感知外面世界的明證。一般人都喜歡孩子到三週歲開始教育,教孩子識字識物,而注重情感教育或言行影響的父母很少,其實這恰是孩子後天心理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孩子父母年輕,容易衝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發火,雖然孩子還不會跟著生氣,或者有情緒的波動,但是他們已經聽到父母吵架時的大聲音,對他們的心理產生極大的衝擊,他們開始感到不安,感知憤怒。也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出於嬰幼兒期只顧逗孩子玩,卻疏忽由於逗孩子玩,讓孩子產生懼怕或者恐慌。更有甚者孩子在兩三歲時父母就離婚,孩子缺少父母的愛,內心開始變得孤獨。心理是個很微妙的東西,不一定在言語或表情中顯露出來,這就是很多人好奇為何一個開朗的孩子會自殺,就是因為把內心的真實隱藏。所以作為要結婚並養育子女的社會青年,需要懂一些心理知識,尤其不要把情緒帶到家里,要學會寬心待人。 三歲之後,孩子進入幼兒園,這時候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可以接觸更多的小朋友,剛進校園的半個月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行為和家庭教育情況,有的小朋友每天都是哭著去,這樣的孩子明顯是缺少安全感,也有些孩子喜歡動手打人,這明顯是父母或爺爺奶奶嬌慣或者家里有暴力傾向的成員。也有孩子比較陽光,好相處,這樣的孩子父母也很陽光,家庭充滿溫馨。可以說幼兒園的老師很重要,在一個注重一考定終生的大背景下,智力永遠擺在第一位,進入幼兒園就是學各種東西,漸漸的把孩子和家人的視線移到素質教育上。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個人在學校貪玩打架,可是在招飛體檢中全部通過,後來學校專門派幾個老師輔導,幫助他考上,試想如果這樣的人考上軍校,將來會如何呢?幼兒園老師的知識一直被重視,而老師的品格和心理輔導重視的少,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多少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還有一句學而仕則優也是反映考取功名乃是學習第一要務。有了注重智的大前提和大環境,其他的變得可有可無,或者即使重視也只是一般的重視。如果幼兒園能夠重視孩童心理輔導,從小就讓孩子能夠學習對待一些小的挫折,懂得一些心理常識,那麼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定有極大的幫助。 進入小學之後,孩子對競爭的意識更強,大家會比一比誰考第一,誰考第二,補課任務開始了,補課這個問題很微妙,不補課很多人跟不上,補課花費大,個人認為還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部分孩子天分不是在讀書,可能是做藝術或者其他工作。天生我材必有用啊!我們不能因為個別孩子有藝術天分或者由於藥物或先天性問題實在不適合讀書,就對讀書冷漠,甚至敵視。歷來都是注重知識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會始終存在,對於99%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人生中首先要認真對待的事。學習不但是幸福生活的跳板,也是孩子在學習中品格和思想觀、價值觀建立的重要渠道。學習很重要,孩子和家長都會投入大量精力,因此學習壓力開始變大。現在小學生早上五點起來,晚上十點睡覺不稀奇,因為作業量大,孩子學習任務重。這本來是高中生的生活,卻變成小學生的生活,只能說明現在太重視教育,也是一件好事,讓孩子們知道生活的艱辛,不至於遊戲人生,也不會將來懶惰。孩子學習任務重,父母期望大,是孩子開始產生壓力的主要原因。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會是孩子內心有陰影,最可怕的是孩子在小學被校霸欺負,或者遭遇父母的離婚,孩子心裏面會承受極大的傷害。還有一種大傷害是父母對孩子的毒打,想到打孩子,最忌諱的是不問青紅皂白,就是一頓毒打,這種粗暴的做法對孩子傷害極大。 一般的小學都沒有心理輔導,只有大城市的名牌學校才會有,很多人好奇,怎麼小學生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很多青少年的問題,都是小學的時候積累的,有些孩子內心的懼怕、傷害不說出來,總覺得說出來別人也不理解,或者覺得羞恥,如果父母能夠注意孩子的思想和情緒變化,以及行為變化,定能發現孩子心理的問題,小學生還不會偽裝自己。好的父母不但要供應孩子生活的需要,還要負責孩子的心理輔導。一方面對孩子學習中面對的壓力加以疏導,教導孩子要能夠面對學習中的壓力,遇到不懂的不要害怕,多陪伴孩子一起面對難題。對孩子在生活中和學校中受到的心理傷害,不要疏忽。要多和孩子聊天,讓孩子把他們心中的酸甜苦辣說出來,記得吳江一所中學的老師講到他輔導他女兒的經歷,他說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或者平時走路的時候,和孩子閒聊,不經意間就把孩子的問題問出來,大部分孩子都很信任父母,父母不要把所有的希望放在老師那里,老師帶那麼多孩子,精力有限,要主動承擔自己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 來源:kknews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一

你有焦慮症嗎?告訴你緩解焦慮情緒的六個辦法!

我從事心理工作多年,接觸過很多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也接觸過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說有時候焦慮症和抑鬱症是很難分開的,包括還有強迫症,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嚴重的焦慮會引起抑鬱症,抑鬱症同時又會加重焦慮情緒,所以他們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可能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焦慮性神經,因為一個人你只要活在這個社會上。你就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你就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有時候我們這些問題比較棘手,又比較難以處理。我們就會焦慮,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我們能夠調節我們的焦慮情緒,那麼我們這個焦慮就會慢慢緩解,如果我們固執的認為問題很嚴重,我們焦慮的情緒在加重,如果超過一定的時間,超過一個度就會引發我們的焦慮性神經症。一旦成了焦慮性神經症,就是我們所說的焦慮症,它引起的軀體症狀,可能和抑鬱症差不多,患者是十分痛苦的。包括心慌、胸悶,緊迫感,窒息感,然後開始食慾下降,性慾下降,興趣減低,如果發展到重度焦慮,就會影響到判斷能力,社交能力,思維能力,甚至是語言能力,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我們失眠,就是所謂的吃不下睡不著,可以說患者是十分痛苦的。所以不能小看這個焦慮症,有時候焦慮症的痛苦會超過抑鬱症。而且患者一旦患上了焦慮症,那麼離抑鬱症也就不遠了,因為焦慮的最後結果就是抑鬱。同樣因為焦慮症也會導致我們大腦當中的神經遞質紊亂,神經遞質紊亂就會導致調控我們情緒的功能失調,進而引發抑鬱症。 可見焦慮症對一個正常人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危害也是十分大的,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對待焦慮症,我們應該合理的管理我們這個焦慮情緒不能任其發展,一旦我們沒有及時的疏導管控這個焦慮情緒,就會引起質的飛躍。就會形成焦慮症,那麼如何來管理我們的焦慮情緒呢,結合我自身的經驗和我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多年的經驗以及根據一些患者的親身經歷,我分析這麼幾點方法, 有焦慮情緒的朋友可以借鑑使用! 引起焦慮症的原因可以說十分複雜,前面我已經分析過他和抑鬱症差不多。有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結合導致,同樣也不是單一致病的結果,有時候外部原因,我們可能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我們可能暫時沒有辦法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的內部環境,我們的性格,我們考慮問題的方式,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所以一切還要從自己找原因。 首先第一點要放棄執著的心理,有些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有一種特別固執的想法,例如我們投資做生意,他們就認為就是應該賺錢。首先這個想法就是不正確的,要知道投資就是有風險的,所以就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賠錢,只要我們有這個想法,當我們真正經營了以後,我們可能不是那麼順利,或者說我們失敗了,我們就能接受這個結果,而我們抱有那種固執的想法就是認為我投資就是為了賺錢,我就應該賺錢,這樣一旦出現問題可能你就接受不了這個後果,你就開始焦慮不安,就開始出問題。 第二點,學會接受現實。我們不管做了什麼事情,要麼成功要麼失敗,它都有一定的機率,而且這個機率是平等的,所以說有時候我們應該接受失敗,承認現實,只有有承認現實的現實,你才能夠找到身上的不足,你才可能不斷的進步,就像有的學生這一次考試可能成績不理想。就開始自暴自棄,就開始焦慮想不開。為什麼就應該你回回考第一嗎?成績下降有時候也是正常的,肯定是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對,或者自己哪一個知識點沒有學通,你應該去找問題出現在哪里接受這個現實。而不是自暴自棄,你只有接受了現實,你才能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去彌補這個不足,這樣你才能夠進步! 再就是一定要保持好的睡眠,本身焦慮情緒就會引起睡眠質量下降,這個時候如果晚上再過度的看手機,過度的思慮就會導致睡眠質量質量越來越差,反過來睡眠質量差就會進一步的加重焦慮情緒,如果睡眠質量很差難以入睡或者早醒多夢。可以適當的服一些助眠類的中成藥,而且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晚上儘量的少看一會兒手機,好的睡眠能讓情緒舒緩平靜,能教你緩解抑鬱情緒。 第四學會讓自己放鬆,有些事情發生了以後,可能我們暫時沒有辦法改變,我們就開始焦慮,其實你回過頭來想一下,即便是你焦慮,你又能改變什麼呢?所以有句話說你哭也是一天,你笑也是一天,既然我們改變不了現狀,我們為什麼不高興一點呢?人這一生本來就很短暫,做人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呢?何必讓自己整的那麼狼狽,那麼不開心呢?所以實在改變不了的事情我們就接受,同時我們也要在內心里給自己一顆寬心丸吃讓自己變得輕鬆一點,該放鬆的時候放鬆一下,出去玩一玩散散心,把自己的情緒整理好之後重新的上路! 再就是有制定一個合理的計畫,有些事情我們會失敗,就是我們做的太盲目,或者我們太拖延太懶惰,一旦到了我們面對結果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覺得焦慮。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付出,我們沒有盡力,所以我們採取焦慮。就像我們還別人錢一樣,如果我們欠別人1萬塊錢,我們可能一次拿不出那麼多錢,那麼我們就制定一個還款計畫,我們可以一個月還800塊錢,我們每天節省出20多塊錢就能還上這一個月的錢。這樣的話,我們一年就把這1萬塊錢還完了。當困難的事情我們把它肢解開,制定一個詳盡的計畫,然後一點一點的去完成,我們就覺得輕鬆了很多,我們就不再那麼焦慮。 最後一點,如果以上的辦法都對你沒有作用,那麼只能服用藥物,可以找專業的醫生或者專業的心理結構,把你的症狀告訴醫生,讓醫生根據你的情況判斷到底是到了什麼程度。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給你開具一些藥物,主要是抗焦慮的藥物,例如安定類的藥物,通過服用一些藥物進行調節,可能你的焦慮情緒就會慢慢的緩解。但是有些時候還是靠自己,當服用藥物減輕症狀以後,自己還是要靠自己調整一焦慮情緒,甚至是慢慢的擺脫這個抑鬱情緒。 現在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節奏也越來越快,每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適應這個社會,並且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所以才有一句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並且通過學習,學以致用,通過學習,跟上時代的腳步。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被競爭所淘汰,你才不會焦慮,你才不會害怕,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應該直面焦慮,直面困難,我們找到自己的差距,我們去努力,我們去奮鬥和拚搏,我們通過不斷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那些優秀的人的成功之路,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靠的是我們脖子以上的部分,就像我聽那個台灣曾老所說的,這就是一部萬能的無線 iPad,因為只有你的大腦變得靈光,你才能有許許多多的想法,你才能把它們變現。這個社會你如果單純靠體力勞動,單純靠吃苦耐勞,可能有些時候不那麼奏效,而是要用你的智慧,用你的大腦來整合資源來獲取更多的社會流量,然後把他們整合變現。在具體的情況具體對待運用,而不是整天在那里焦頭爛額,焦慮抑鬱。那樣的話你會百無一用,一無是處,最後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關注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幫助這些患者合理治療,快速的走出疾病,回歸正常的生活,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在奮鬥中實現你的人生價值,也許在奮鬥的過程當中,你就戰勝了焦慮! 來源:kknews你有焦慮症嗎?告訴你緩解焦慮情緒的六個辦法!

為什麼性格內向的人精神內耗都很嚴重?心理學家教你五種應對方法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學科術語,通常來自自然科學研究發現的規律。 在自然科學規律的指引下,人們往往能獲得更多的自我啟發;而針對日常現象,如果能夠從源頭去理解和拆解的話,那麼我們所獲得的指導將成倍增加,比如本文所說的「內耗」。 它首先來自物理學科的發現,其次才逐漸應用到更為廣泛的領域,並不斷給人們以啟發。 內耗從物理上來說,是指一個振動的物體,即使完全與外界隔絕,其振動也會逐漸自行減弱。這種現象,是因為物體內部微觀結構的「摩擦」,消耗了振動系統的彈性儲能。 所以簡稱內耗,也叫內摩擦。 內耗效應(群體心理學術語) 內耗效應則是指在群體心理學研究中,把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不統一或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原本可以避免的,毫無必要的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稱為內耗效應。它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 1. 認知不協調 2. 情感衝突 3. 不同的行為方式與習慣 4. 個性化 可見,內耗效應的出現,與認知、情感、行為、個性的不同而引發。想要克服內耗效應就必須協調上述的因素,儘可能整齊劃一,從而減少內耗,避免負面效果的產生。 心理內耗(心理學術語)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進行自我管理。 無論是服從外在管理,還是自我管理,毫無疑問都要消耗資源和精力。而人的自我管理,尤其要消耗內在的心理資源。 如果一個人內心的心理資源與存儲不足,就會出現乾涸無力,毫無頭緒地奔忙或混亂狀態。 假如長期陷在混亂無序中,人就會感覺疲憊不堪,不得不管理卻又無法有效管理,進而陷入拖沓、迴避、自我層級降維等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內耗。 心理內耗往往有如下特徵: 1. 經常覺得累、壓力大,其實什麼也沒幹; 2.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最喜歡和希望的方向是什麼; 3. 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有了方向,什麼都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很累了; 如果以上三條你都符合,那麼很可能你的心理內耗比較嚴重,也就是說你的精神上比較疲憊勞累。當一個人在心理上的損耗和勞累比較嚴重時,他/她往往做不出有效判斷,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都會比較吃力。 而如何有效生活,杜絕生活中在精神與心理上的消耗呢?看看下面五個生活日常,自己是否陷入了心理消耗之中,並對症下藥進行自我調節。 【現像一】 每次參加社交活動後,會一直思考自己什麼地方沒做對,別人在如何評價自己,過分緊張他人對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會因為這些臆想中的評價感到難過、焦慮、悲傷。 【有效應對方法】 過於敏感和在意他人意見看法,源自個體自信心不足,這種低自尊狀態,讓你的內心十分不安,進而在無關緊要和並無確鑿證據的事情上產生了強烈的內耗。 請不要輕易低估自己,也不要對他人的評價毫不在意,而要以人無完人的態度,理性面對自己的優缺點,大方認可自己,並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正面完善自己。 【現像二】 日常生活中,總是喜歡與他人進行比較與競爭。尤其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時,內心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失落感,甚至是嫉妒感。 【有效應對方法】 嫉妒和被嫉妒,都是人的正常情緒。當發現他人的優秀威脅到自己在資源分配中的優勢地位時,人就會出現懼怕心理和嫉妒心理。 但這種狀態其實於事無補,因為無法改變的現實導致的嫉妒心理對人的內心耗損和傷害極大,一來它們不能讓你變強大,二來只會使你一直把自己處在硬拚和逞能,以壓倒對方的較勁狀態下,進而在毫無意義的比較中心力交瘁。 因此,當嫉妒來襲,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平復心緒,找到對方的優點並與自己的優點做橫向拆解與比較。 當你對對方的優勢有所瞭解和瓦解之後,再回頭來看自己的獨一無二之處,就能比較坦然地接納對方的優秀,和自己暫時落後的處境。 而這種心態上的緩和,將能使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去做大做強自己的優勢。 【現像三】 內心一直希望變優秀,而且思想也很活躍,但卻毫無具體行動。實際上你只是思想勤奮,四肢懶惰而已,在默默跟自己較勁無數次後,因為現實毫無進展,進而感到沮喪而不知道原因。 【有效應對方法】 這是心理內耗最為典型的特徵,身體不動,思想異常活躍。本質上,還是自身惰性在執掌自我的小乾坤,表現出來的就是執行力不足。 所以,沒別的,不要坐在原地等,做起來,幹起來! 【現象四】 不敢做決定,總是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甚至在選擇之後,還會不斷去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想像當下不存在的失敗和恐懼感。 【有效應對方法】 優柔寡斷是內心割捨不清,沒想清楚自己到底最想要什麼,所以無法做出清晰確鑿的決定和選擇。此外就是壓根沒想去承擔決策失敗所造成的責任和痛苦,這是人格上的缺陷,造成的內心損耗。 怎麼改,得看自己到底是不是敢於捨棄和追求,想明白了,就行動,不要只是心動而行動上等於零。 【現象五】 拖延,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往往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動手,而且經常必須在壓力之下才能做好一件事。並且,一邊做一邊拚命自責,而這種狀態又特別影響正在做的事情,導致做了等於沒做,效果極差。 【有效應對方法】 拖延心理產生的原因很龐雜,但無論是哪種原因,都請立即停止。哪怕是做得不好,也比拖到最後一刻才做要好得多,因為尚有時間補救。 一定要謹記:凡事拖延,就會導致內心產生愧疚感和自我譴責,長期持續人就會產生自我否定的心理。所以,千萬不要拖延! 以上五個方面,大家可以自行對照檢查,發現一個更改一個,儘量讓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處於健康和有序的氛圍里。 與此同時,要想減輕心理內耗,我們還要特別關注在某一個方面的有效積累,也就是我們在前文所提到的心理資源積累,它是減少內耗的重要因素。 所謂心理資源,並不單指某一個方面,而是包括很多東西,比如健康的體魄、豐富的文化知識、常態化的社會人際交往、個體經濟能力以及人生閱歷等多個層級的內容。 對於個體來說,同時擁有以上所有心理資源是不太現實的,我們只能儘可能地讓其中常見常有的資源保持豐富和飽滿的狀態,而不在稀缺的心理資源上浪費太多時間。因為那樣做,同樣也是讓自己處於心理消耗之中,得不償失。 因此,如果想要減少心理消耗,不僅需要持續積累豐富而有效的心理資源,以支撐日常心理消耗,更要形成一整套積累心理資源的規律,從而讓自己持續不斷地得到供養和補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無論何時都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理機制,喜歡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是改變心理內耗的重要前提。 2、學會從簡單,或不想做的事情開始行動。萬丈高樓平地起,慢慢地,當你連不想做的事情也能應對如流時,其他事情也就難不倒你了。 我們經常說萬事開頭難,但其實並非事情本身有難度,而是因為自己陷入了毫無意義的心理消耗。 3、有規律的作息,加強身體機能訓練。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意義之重大無需贅言。 4、遇到的問題或焦慮,往往不是能力方面的問題,而是沒經歷過,沒找到訣竅。因此要快速向外學習請教。而在此過程中,那些你認為很難的事情,在別人看來很簡單有套路。 5、自己定的計畫就要堅持下去,計畫再爛,也好過沒計畫。提前制定好事情的底線完成日期,並時刻督促自己去完成。 6、勞逸結合,張弛有度。這個意義也不言自明,累垮自己也是一種不合理不明智的內耗。 最後,祝大家效率越來越高,越來越有行動力。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lfred Adler, translated by Zhou lang....

抑鬱症:康復者給抑鬱症患者的5個康復指導建議!建議收藏學習

文/阿秋(心理諮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 我們發現,有很多的抑鬱症患者康復的速度非常之快,且非常的順利!這都是有賴於他們自我努力地調整與自救,才能以最快和最順利的姿態和事實,擺脫心魔,戰勝令人痛苦的抑鬱症! 其實,在這些康復者們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同樣的特徵,比如今天我要分享的這個5個特徵!對於患者來說,做到這些確實非常的難!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培養暗示自己擁有自救的意識開始,比如「你看了這篇文章之後,知道該怎麼做了,那麼這就是一種自救的意識植入和培養、暗示、提醒。 你可以不斷地在心里告訴自己和灌輸給自己去與這些特徵靠近!那麼你自然,就會有行動力去自救和執行起來。 我可以很認真且負責任地告訴你:很多的康復者也很難達到這五點,但這仍舊不影響他們康復和痊癒起來! 因為,他們的整體是向上和積極的。 只要具備這一點,我想再嚴重的抑鬱症,都是可以隨著時間與自救的持續努力,而得到戰勝與擺脫的。 只要我們積極樂觀起來,那麼這就是戰勝抑鬱症最好的一種心態,只要我們一直持續下去,那麼走向痊癒,就是一件必然而又順利的事情了。 那麼在戰勝和療愈抑鬱症的路上,我們需要具備哪些心理素質和療愈的理念與心態呢? 第一,我們至少要做到科學治療,對於有利於自己康復的辦法,我們不要排斥它,並以一顆接納與敬畏之心去迎接它和接受它!比如嚴重的抑鬱症,需要藥物的治療。 對於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堅持科學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不排斥藥物的治療,然後做到定期複診。 這樣的話,才能順利達到一個康復的預期。 堅持樂觀起來,並聽取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這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重度抑鬱症康復的一個保障與前提。 第二,心態的樂觀是自我激勵的一種心理暗示。 盡力去使自己的心態和思維樂觀與積極起來,雖然抑鬱症很痛苦,雖然抑鬱思維很折磨人,有時候它們還是不受控的。 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用意識來幫助自己調整,比如:積極暗示自己多往好的方面思考;再比如,接納現有的症狀,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暫時的。 第三,遠離負面和刺激源,包括你看一些負面的文章和文字。人也是如此! 少和負面能量的人接觸,以及少查閱一些病情資料,包括少看一些刺激你的文章和文字,以及一些負面的社交群。 多和正能量的人交往,多看一些正面的文章與文字。 總之,杜絕刺激源,多向正面靠近吧。 這樣你的壓力和負擔才會隨之減少,反之一直在刺激源里,那麼自己的心情就很難好起來。 第四,學會與痛苦並存。 學會與症狀相處,並帶著症狀去生活,接納自己現在的一切!接納並不去糾正自己的症狀,與它們和諧共處,那麼你反而會變得輕鬆起來。 反之,你總是去糾結自己的問題,關注自己的症狀,那麼你的就會很痛苦,越關注越難受!不如,適應它,和它相處吧! 第五,做到不封閉自己的同時,要堅持鍛鍊運動,建議每週至少運動5次左右!比如,自己規定一週外出跑步五天,或者其它運動項目均可。 堅持鍛鍊,以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充實自己無聊、頹廢的生活,並以此來杜絕自己長期封閉的痛苦狀態。 前者可以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活力,而後者只會加深自己的痛苦和絕望!所以運動才是生命力旺盛的一個保障! 正如:生命是流動的,也是需要有事情可做的。 活著就是折騰,活著就會受苦!這是非常正常的,化痛苦為前進的力量,你終究會遇到一個更強大的自己! -end- 作者簡介 阿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知名情感導師、知名情感心理學作家、身心靈健康傳播者;著有新書《家屬指引》和《走出心魔》前者是指導家屬如何去幫助焦慮抑鬱症患者渡過難關的指引書籍!後者則是幫助焦慮抑鬱症患者療愈焦慮抑鬱的靈魂書籍,它們都能陪你一起強大起來。 來源:kknews抑鬱症:康復者給抑鬱症患者的5個康復指導建議!建議收藏學習

聽過犯罪心理學嗎?聽過!但你真的了解了嗎?還有好🎁分享啦!

大家們快點進來看看!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呢,犯罪心理學一直都是一個偏冷門的學科,除了專業的學者,幾乎沒什麼人知道。 隨著近些年來影視行業里犯罪刑偵題材的發展,「犯罪心理學」這個詞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也正是電影電視的限制,讓大眾對犯罪心理學的認識普遍都不準確,甚至出現了很多所謂的誤區 快點個讚來瞭解一下吧! Part 1 犯罪心理學家可以一眼看出兇手? 答案當然是——no. 犯罪心理學它呢,不是讀心術,它是一門研究人們為什麼犯罪、如何犯罪、罪犯內心想法的科學學科。 Part 2 犯罪心理學等於犯罪心理畫像側寫? 答案當然也是——no. 這這項技術容確實是屬於犯罪心理學的一部分,叫做犯罪心理學畫像技術。但它也僅僅只是犯罪心理學應用的一部分。甚至大眾所知道的多數側寫流程都是極不規範的。更加遺憾的是,哪怕是現代很規範的側寫流程,在現實生活中它的準確度也是很低的。換句話說,這項技術被過度渲染、神話了。 以上兩個誤區最為常見,所以你瞭解一點點點點點了嗎? 誤區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闡述了。 感興趣的大家,這里小編給您推薦幾本有關心理學的書籍! ☞☞☞☞☞ 收藏起來喲 【一】《犯罪心理學》 【二】《側寫師》 ♥♥♥還有幾部比較好看的影視劇 【一】經典心理學美劇《犯罪心理》 推薦指數:5星⭐⭐⭐⭐⭐ 【二】刑偵片《原生之罪》 推薦指數:5星⭐⭐⭐⭐⭐ 【三】心理學劇《無證之罪》 推薦指數:5星⭐⭐⭐⭐⭐ 小篇章到此就結尾啦!喜歡的大家點個讚收藏一下哦! 新手小白求關注♥ 謝謝大家們! 來源:kknews聽過犯罪心理學嗎?聽過!但你真的瞭解了嗎?還有好🎁分享啦!

美國心理學家:性吸引力評測方法|對伴侶的性動機是慾望還是喜愛

獨家原創系列課程《性心理解析》第十一課 導讀:慾望和喜愛不一樣 在本節課程中,我們將主要參考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研究人員Tamar Krishnamurti和George Loewenstein在2012年設計的一份性心理動機的專用心理測試,評測伴侶對你的性吸引力強弱,用於區分這種吸引力到底是出於慾望還是喜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把對「性」的慾望和喜愛混淆,將這兩種心理統稱為性吸引力。但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指出,對伴侶的慾望(wanting)和喜愛(liking)實際上是兩種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性心理: 慾望(wanting)是指:參與到與「性」相關活動中的動機(motivation); 喜愛(liking)是指:參與到與「性」相關的活動中所獲得的樂趣(enjoyment)。 所以,如何區分慾望和喜愛?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為此設計了15道專業心理學測試題,專門用於區分對性的慾望和喜愛。由於這份心理學測試在實踐中能夠準確地反映人們的性心理,因此這份心理學測試題廣泛用於性心理學的研究中,用於評估人們的性心理動機以及對性吸引力的認識。 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發表文獻題目和摘要截圖。 該心理學測試於2012年首次發表在期刊Arch Sex Behav(文獻題目、摘要截圖如上所示)。 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家:設計性心理動機的心理學測試 為了能設計出準確區分性心理動機的心理測試,卡內基梅隆大學的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招募了1145名年齡在18-98歲之間的志願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63%為女性。 在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預先設計好的備選測試題中,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測試,根據準確度和重要性,研究人員最終確定了其中10道心理測試題用於評測人們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5道心理測試用於評估對伴侶的慾望。 為了使讀者們更好地理解這15道心理學測試題,我們將其一一翻譯成了中文,並總結了評估方法,方便讀者們自測。接下來,我們就將分別對「喜愛」和「慾望」的性吸引力心理學測試題進行分析。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評估(Partner-specific sexual liking) 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最終確定了10道心理測試題評估人們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Partner-specific sexual liking,簡稱為PSSL)。具體心理測試題的內容如下圖所示: 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Partner-specific sexual liking)。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測試內容(翻譯): 根據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的文獻,我們將10道心理測試題翻譯如下圖所示: 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心理測試題翻譯(Partner-specific sexual liking)。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測試方法: 根據上圖中的翻譯,分別對每道題目所描述感受的認可強弱程度進行量化打分; 分數範圍為1-5分(整數):1分表示「非常不認可」,5分表示「非常認可」(第3題和第7題除外); 對10道題目分別進行打分後,進行累加,最終的加和分數為對伴侶性吸引力喜愛程度的總分數。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評估(Partner-specific sexual wanting) 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設計了如下5道心理測試題來評測人們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Partner-specific sexual wanting,簡稱PSSW):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Partner-specific sexual wanting)。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測試內容(翻譯): 根據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的文獻,我們將5道心理測試題翻譯如下圖所示: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心理測試翻譯(Partner-specific sexual wanting)。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測試方法: 根據上圖中的翻譯,分別對每道題目所描述事件的頻率或感受強度進行量化打分; 分數範圍為1-9分(整數):1分表示「完全沒有」或者「完全不強烈」,9分表示「非常頻繁」或者「非常強烈」; 對5道題目分別進行打分後,進行累加,最終的加和分數為對伴侶性吸引力慾望程度的總分數。 測試結果分析:動機是慾望還是喜愛? 從以上的兩個心理測試中,我們可以分別得到「喜愛」和「慾望」的分數。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將兩個測試的平均分數進行了標準化計算處理,方法如下: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的平均分:10道題的總分除以10,再乘以9/5(五分之九); 對伴侶性吸引力的慾望程度的平均分:5道題的總分除以5; 對比「喜愛」和「慾望」的平均分,分值較大者表明你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傾向。 如:對伴侶性吸引力的喜愛程度平均分為7.2分,慾望程度平均分為5分,則表示你對伴侶的性吸引力傾向為喜愛而不是慾望。 心理學分析:男人對性吸引力的慾望比女人更強 在對1145名研究對象的測試中,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分別計算了男人和女人對性吸引力「慾望」和「喜愛」的測試結果,最終的統計結果發現,男人比女人對性吸引力的慾望更強,喜愛程度基本持平(結果如下表所示)。 男女測試結果對比。 (備註:表格來自原始文獻截圖,中文為本文作者額外加注以方便讀者理解) Krishnamurti和Loewenstein教授指出,男女存在這樣的差異其實已經在之前的很多心理學研究中被證實,男性比女性對性的慾望更強烈也更主動。 在1996年的研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MRC...

鄭老師談強迫症:懂了一半

這個毛病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毛病。你老盯著這個東西,你想把心理醫生拖進去,跟你一起解決。不懂這個病的醫生,他就會給你分析,反覆搞。搞了半天,其實還是強化它,強化了你的這個症狀。我這樣講你懂嗎?這個「lasam」。所以說你首先,你要知道你好不了,那麼多的誤區,你不把它消除掉,你怎麼能好。我們中心開業十幾年了,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治療神經症強迫症的,專業的心理中心。我跟你講,根據很多的這種康復者,徹底康復的人,親眼都看得很清楚,整個過程看得很清楚。我可以坦率的告訴你,所有的康復者 都是靠行動好起來,都是靠外耗。生活的充實,他不是理論好起來的,你明白嗎?關注的地方,不一樣了。對,關注生活方面。你聽的懂嗎?哦,我告訴你肯定可以好的,我們治好很多。就是這個,只要你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早就好了,絕對不可能等到今天。如果你始終好不了,就因為你始終還是,大方向不對。直到現在你還是,走在老路上。所以你始終在,強化這個興奮點,一萬年好不了。知道吧,作為康復者。對,「lasam」,我講的東西,這一點你聽懂了。聽懂了沒關係,過段時間,可能又會迷惑,又會陷進去。但是沒關係,尤其一些主要的誤區。我會慢慢慢慢的會,如果我有時間,我也會,再花些時間給大家交流。「鉛華盡褪」你說什麼?你再打字打一遍,我看看,偶爾陷進去怎麼辦,「losnam」人家都聽懂了,你還沒聽懂,偶爾陷進去怎麼辦,你說怎麼辦,沒有辦法,告訴你,不但沒有辦法,不懂這個病的心理醫生,他會帶著你分析,跟你找方法,就等於害了你,你聽明白了嗎,好是外耗,這個詞你說你聽懂了,說明你還是不懂,你還說明白,「losnam」都比你懂,他悟性比你高,他講話,他打字給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有些東西,他是在這一點上,他已經明白了,你這一點上,你還是沒明白,強迫症康復,有些關鍵的點,這些關鍵的點,把它弄明白了,然後始終走在,一些正確的軌道上,那好是必然的,始終好不了,就因為你始終,你表面明白,並沒有真正明白,你知道嗎「鉛華盡褪」,就怕萬一,突然髒東西進嘴,嗯,我剛表揚了你這個losnam,你這個,怎麼又陷進去了,說明你還是,一知半解嗎,你這個東西我不講了嗎,它其實就像拔河一樣,它就是一種魔鬼,知道吧,老是誘惑你,老是想把你牽進去,「鉛華盡褪」你不是,還沒完全懂,你是,主要的東西還沒有懂,你只懂了個皮毛,這個losnam他倒比你懂了一點,losnam應該懂了,接近一半了,我慢慢講,因為這個強迫症,治療需要,這也不怪你,像我治療那個,十幾年的那個,他也是恐懼,怕,怕生病怕什麼,怕死,怕這個東西,他好也是花了,也是花了大半年,幾個月的時候,就好的差不多了,然後後來有些,復發那麼一兩次,後來又給他調整下,就好了,但是他好呢,他是在行動當中,慢慢領悟到了,我說的東西,對,這個losnam說的很對,就所有的強迫症,好起來,是靠行動好起來,不是靠理論,你看這個,這個QQ交流群里面,我大概看了下,大家交流的東西,其實大家都不懂,你曉得吧,所以老是在這里面,搞來搞去還是個強化它,那1萬年也好不了呀,所以說你們今天,聽懂了一些呢,你們可以到群里,給大家說一下,「鉛華盡褪」「losnam」,你們可以在這個群里面,給大家說一下,把我講的東西,在群里給大家講一下,就希望能夠幫助下大家。 來源:kknews鄭老師談強迫症:懂了一半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不同性取向的比例|男同性戀多於女同性戀

獨家原創課程《性心理解析》第四課:不同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多少? 本節內容是《心理學簡報》獨家原創系列課程《性心理學解析》第一季《三思而後「性」》第一部分的第四小節內容。 獨家原創系列課程《性心理學解析——三思而後「性」》封面 在本節課程中,我們將主要圍繞性取向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論述如何定義性取向,怎樣分類,不同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是多少?我們還將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深入分析男性和女性性取向比例的差異。 本節課程目標: 通過這節內容,為讀者提供對性取向的科學、客觀的認知渠道;有助於讀者瞭解、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取向;對性取向有關的基本問題和前沿科研成果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並對同性戀形成科學客觀的認知,摒除對不同性取向人群的偏見。 通過本節課程,讀者可以獲取到以下信息和知識點: 性取向的定義,分類; 不同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 男性和女性性取向的比例差異; 目前學術界對男女性取向差異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結論。 什麼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J. Michael Bailey在2009年的綜述中較為全面地總結了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的定義,該定義於2009年發表在性心理學權威教材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Identities(文獻首頁截圖如下圖所示)。 心理學教授J. Michael Bailey發表文獻首頁截圖。 性取向的定義 Michael Bailey教授認為性取向是指: 性取向是一種內心機制,可以將人類個體有關於性的生理、心理、行為在不同程度上引導至女性、男性或雙性的傾向; 性取向可以表現為個體的生理、行為和心理特徵,包括個體對異性、同性或兩性表現出性慾、愛慾、吸引力、性喚醒、性幻想、性行為等特徵; 根據上述的生理、行為和心理特徵可作為判斷性取向的指標; 性取向可以是個體對自己的私人身份定義(Private sexual identity),也就是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也可以是個體的公眾身份定義(Public sexual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希望被他人認同的方式。 性取向的分類 依據個體對不同性別對象產生生理、行為和心理反應,可以將性取向分為: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 在行為科學中,為了方便研究,通常也將性取向分為男性向(Androphilia)與女性向(Gynephilia),分別指個體對男性或女性在生理、行為和心理指標上產生的性傾向。 不同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 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Ritch C. Savin-William和Zhana Vrangalova於2013年在歐美國家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性取向調查,他們從71190名成年男性和117717名成年女性中獲得了有關於性取向在人群中的比例。 心理學教授Ritch C. Savin-William和Zhana...

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社恐時刻:

最近,#社交恐懼症是怎樣的體驗#、#社交恐懼症的樣子#、#我感覺我有社交恐懼症#、#當代大學生社恐的表現#等話題再度引起網友們的熱議,那麼,你是否有「社交恐懼症」呢? shè 社 jiāo 交 kǒng 恐 jù 懼 zhèng 症 社交恐懼症又叫社交焦慮障礙,主要表現為對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的過分擔心,緊張和害怕。 以下是「社交恐懼症」的一些症狀, 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 ☟ ☟ 其實,不少歌手也通過歌曲的形式唱出了社交恐懼症人群的內心掙扎,比如江奈生在這首最新發佈的單曲《社交恐懼症》中,不僅將當代年輕人的社恐狀態一一展現出來,更是結合個人經歷和大家分享了對「社交恐懼症」這一熱詞的理解。 歌曲中的這句「手腳僵硬的提線木偶,為何要強迫自己合群?像劃破夜空中的流星,孤獨其實也是種聰明」仿佛是江奈生和社交恐懼症人群的一段對話,同時也傳達出整首歌曲所要傳達的主題:不必恐懼社交,但更不必迎合社交。 除了江奈生的《社交恐懼症》,洛天依也為社交恐懼症人群送上了一首《寫給社交恐懼症的歌》。歌中不僅提出「難道外向才是好性格定義」的疑問,更是以一種溫暖的方式來鼓勵大家:不用在意別人的看法,要做最真實的自己,不留下任何遺憾。 另外,陳奕迅在這首略帶傷感的《孤獨患者》中,也將「社恐」的內心想法緩緩道來,「我不曾攤開傷口任宰割,癒合就無人曉得,我內心挫折,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扎心的歌詞搭配Eason磁性的嗓音,將心中的糾結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這首《人什麼的最麻煩了》更是從歌曲命名上就讓社交恐懼症人群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也正如一位聽友在歌曲評論區說的那樣,「說得沒有一點錯,人什麼的是真的是超級麻煩的。」 不管怎樣,小Q都希望各位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真實的自我,在向前看的同時,也要自在地過好當下的生活。 空 降 預 告 江奈生將在今天15:00-16:00空降《社交恐懼症》歌曲評論區,記得準時來噢,說不定下一個被翻牌的幸運兒就是你啦! 來源:kknews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社恐時刻:

童年時期有多重要?心理學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自卑入骨

文|秘籍君 「我40歲了,在別人眼里,這本來是一個圓滑世故的年齡階段,但我做事說話依舊很自卑,與人相處時也一樣。」 傾訴人是一名年過四十的中年男性,職場打拚二十年,在大多數人眼里,這個年齡的人就算靠著習慣也該懂得如何社交了,可他卻做不到。 「我渴望交流,又害怕交流。每遇見一個人,我都在擔心成為朋友後,對方會離我而去。我沒有自信能留下任何人。」 他是已婚身份,妻兒俱全,算是人生贏家。可他卻始終認為,若是哪天自己沒了收入,妻子一定會離他而去。他感激妻子對金錢物質的看重,「我身上有她要的,這太好了。」 年過四十,誰能想到他的思維如此天真呢?明明在外人眼中是郎才女貌的一對,卻因為男方自卑入骨而橫加隔閡。這些責任都怪傾訴人嗎?並不是,連傾訴人的妻子都明白他的不容易,一切還要從童年時代說起。孩子的性格形成於小時候,與父母脫不開干係。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傾訴人也是一樣,他所有的自卑源頭都與父母的教育有關,尤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自卑入骨。 今天,我們就來結合相關案例為大家提個醒,孩子天性敏感,很多傷害都在細節里,只有我們心中有數,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把孩子當成私有物 我們從小是聽著命令式語句長大的,那個年代沒有科學的系統教育,只有「父為子綱」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就是聖旨,每個人都經歷過或多或少的棍棒教育。那時候,大家都挨打,倒也沒有差別待遇,就無所謂了。 可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多數孩子都是嬌養長大,棍棒教育為大眾所唾棄。這時候,若是我們再把孩子當成個人所有物,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思想和獨立,那孩子就會在這種不平等關係之下否認自我。 心理學家認為,從孩子出生起,他就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但這種責任義務是法律賦予的,不代表大人可以由此要挾孩子的服從。若是孩子長期活在不平等的親子關係里,就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也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或許在父母看來,孩子的服從是聽話懂事,但從長期發展來看,缺乏自我的孩子會抹殺掉自己的意見觀點,尤其在認同「父為子綱」後,孩子的行為便會向順從父母發展,這衍生出來的不僅僅是討好型人格,還有入骨的自卑,習慣了逆來順受的生活,就不具備獨立對抗風波的能力。 對孩子進行打壓式教育 「太驕傲了,就需要『叮咣』兩下,這樣才能清醒點。」 傾訴人說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忍不住眼泛淚光,從小到大,他幾乎沒有聽到過來自父母的肯定,無論考試成績多好,到了父母那里總是打壓式教育,認為這樣能防止孩子驕傲。 可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鼓勵的,家長每一次的打壓都如同一根針,刺痛孩子的自尊心,也扎破了孩子的自我肯定。 「既然我做什麼事都會被指責,那不如什麼都不做。」 傾訴人當時就抱著這個想法,成了自暴自棄的叛逆少年,與暴力發泄不同,傾訴人的叛逆是隱秘而柔軟了,主要體現在成績上。 別說孩子學習不是為家長學的,在孩子眼中,取得好成績就是為了得到父母的鼓掌和獎勵,如果父母總是打壓孩子的成長,就別指望孩子將來充滿自信,畢竟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看好自己。 從小對孩子漠不關心 都說張愛玲是才女,但她在愛情上卻卑微到了骨子里,這一切都要從她的成長環境說起。母親拋棄她遠渡重洋,父親與後媽則對她漠不關心,這導致張愛玲從小缺愛。後來遇上胡蘭成後,便一頭栽了進去,才華橫溢的才女成了為愛昏了頭的痴女,最後也沒落得好下場。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屬於父母的冷落導致孩子學不會與世界正確相處的模式,等到孩子長大,有限的情感處理無法應對社交上的人情世故,失敗的感情帶來自尊上的羞恥感,自卑很難從心底消除。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瞭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來源:kknews童年時期有多重要?心理學家:有過以下經歷的孩子,長大自卑入骨

孫子患自閉症,上海這位爺爺進入特殊學校陪讀9年,沒想到……

佳清剛下音樂課,被坐在走廊里的爺爺叫住了。 爺爺好,佳清說。佳清好,課上的好嗎?學了什麼?爺爺問。 學《當你老了》。佳清邊說,邊就吃力又認真地唱了起來。「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一字一頓,唱錯的字還要糾正一遍。 爺爺笑了:當你老了,你還記得住我呀!說話間摟著佳清的肩,那是打心眼里的喜歡。 午後的課間,陽光正好。這一幕發生在上海奉賢區惠敏學校,127個特殊孩子的小世界。他們是一群患自閉症、腦癱或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因為沒法進入常規的學校,他們走到了一起。 這奠定了整個故事的悲劇底色。特別之處在於,爺爺出現了。 9年前,為了陪身患自閉症的孫子小黃入校,陳學飛成了惠敏學校的常客。直到去年校慶錄視頻,陳學飛自我介紹,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爺爺的名字。可這並不影響,他早已成為全校孩子的爺爺。 他們可能不聽老師的話,卻唯獨聽從爺爺。他們中大多數不會和人主動交流,卻不吝惜一聲「爺爺好」。爺爺給他們很多人餵過飯,換過尿濕的褲子。就連惠敏學校的老師、校長、家長,也都喊他爺爺。 然而,爺爺就要走了。再過半年,小黃會從惠敏學校畢業,可能去幾公里外的中職學校特殊班學習一門烹飪的手藝,爺爺也要結束他9年、3000多天的陪護使命。 可爺爺能走嗎?127個孩子,127個家庭,127種焦灼與悲傷,總要找到一股撐住一切的力量。爺爺就是那股力量。 ① 惠敏學校的班主任辦公室,設在每間教室的左後方。如果沒有其他工作安排,班主任一整天都會和孩子們在一起。 但班主任不是萬能的。 九年一班的體育課後,紅紅哭鼻子了。班主任李嘉寧走到她跟前,誰打了你?紅紅說,是小馬。李嘉寧又轉身去問小馬。小馬是個腦癱患兒,平時說著話就流出了口水,他神情茫然,似乎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在這樣的學校里,孩子的打鬧,往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調皮搗蛋,是疾病讓他們行為失當。為了防止出狀況,有些特殊學校會按照孩子們的不同病情、病種來分班。這樣的確可以省去很多管理上的麻煩,但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副校長孫衛紅說,一旦你把自閉的孩子放在一起,大家只會越來越不愛說話。生活不能自理的腦癱患兒都放一起呢?哪個老師有精力和體力去照顧這樣一個班級。「應該讓他們有所交叉,要相信孩子們之間同輩影響的力量。」 惠敏學校的每個班,有各種類型的孩子,輕症、重症,不能走路的、不能說話的,男生、女生。七年二班嘟嘟的座位,已經空置兩天了。他打了同班的祺祺。祺祺的額頭有傷,左臉也被摳出了血印子,到現在還沒有結痂。作為補償和反思的一種方式,嘟嘟的家長暫時把他帶回了家。 班主任沈佩說,嘟嘟和祺祺是病理上的「死對頭」,一個喜歡驚聲尖叫,一個對聲音極度敏感。但他們奇蹟般地做了7年同班同學。 奇蹟的發生與爺爺有關。父母送孩子到校,孩子在校門口嚷著不肯下車,老師拿他沒辦法時,是爺爺哄好的。重度自閉症患兒暢暢會突然坐在操場上不動,任誰也勸不回來,只有爺爺成功了。每次嘟嘟和祺祺發生矛盾,爺爺會把嘟嘟攬在懷里,捂著他的耳朵,隔絕那些令他狂躁不安的聲響,感受他漸漸平復的心跳。 「其實他們已經好久沒打架了,可惜那天爺爺不在。」沈佩說。 特殊孩子為什麼這麼信任爺爺?這分明是一個極難被陌生人走近的群體。 八年二班的美術課前,孩子們蹦蹦跳跳走去美術室。路上,女生朝著男生喊,知道嗎?她喜歡你。一旁的女同學小敏慌忙捂她的嘴,不行,不能說,爺爺看著。班里十多個孩子,有自閉症、智力障礙者。也有精神障礙者,會在每節課四處走動,靜不下來。但長達8年的相處後,「他們平和了很多,是全校最融洽和諧的班級之一。」孫衛紅說。 並且,他們會懵懂,知道什麼是喜歡,和許多正常的孩子一樣,正經歷著青春期。這些變化,爺爺全都看在眼里,也全都替他們保密。 換句話說,每個孩子都和爺爺擁有獨屬於他們的「秘密」。沒人知道祺祺是第幾次拉在褲子上,爺爺知道;沒人知道晨晨最愛吃的食物,其實是爺爺偷偷給他的油麵筋塞肉;沒人知道小敏喜歡的男孩子就是同班的那個小胖墩,爺爺知道。 或許是因為這樣,他們中有些人甚至不會主動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卻在看到陳學飛時,嘴巴用力擠出兩個含混不清的字:爺爺。 ② 疫情的緣故,這個學期來的有些遲。惠敏學校一年級多了十幾個新生。開學第一天,家長們蔫蔫的。孫衛紅沒多說什麼,這種景像她見多了。 幾乎每個家長,都會在自己疲憊不堪時,把孩子送進來。而在這之前,因為這個孩子,整個家庭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相互埋怨、吵鬧、中傷。他們總想找到一個人,負起這個責任,但歸根結底,他們誰都無法坦然面對孩子有病的現實。 同樣的場景,10年前發生在陳學飛的家。孫子長到5歲時,突然變得吵鬧不堪,眼神渙散,最終查出自閉症。 怎麼還有這種病?陳學飛想不通。兒子結婚,娶了一個非本地的姑娘,「聽人說這樣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結局證實了這個想法的荒誕。 嘗試面對現實,陳學飛花了一年的時間。帶著孫子四處找康復治療師,在臨入學前的那段日子,小黃可以「盯人」了,就是誰說話盯著誰看,這原本是正常孩子的本能反應。 小黃的智力水平並不低,甚至高出惠敏學校的錄取線,普通小學的面試也勉強可以通過。陳學飛高興壞了。直到開學一週後,小黃在普通學校里做出找不到教室、廁所,一句句跟讀老師說話,大喊大叫等「反常行為」被勸退,第二天,陳學飛就拉著小黃去了趟醫院,懇求著醫生幫他開個證明,「證明這孩子智力有問題,這樣他就可以去特殊學校了。」 陳學飛真正接受了現實。 2011年的夏秋之交,小黃入學了,惠敏學校一年級一班。班上一共9個孩子,有的因為腦癱,走不了路;一個自閉症重症患兒,從始至終不能開口說話。 陳學飛一瞬間覺得自己還算幸運。事實上,許多家長都是在這種不可言說的「攀比」中,漸漸找到了一點信心,一點寬慰。這是惠敏學校,在照管這些孩子之外的獨特意義。 特殊孩子的家長們,似乎比普通人家的父母多了一絲悲憫。學校里有孩子把飯湯滴落在身上,或控制不住大小便弄髒褲子,即便是不認識的,陪讀的家長里也有人願意搭把手弄乾凈。 這種付出是不計回報的,他們甚至不會宣之於口。直到很後來,祺祺媽媽才知道,自閉症的兒子祺祺每月在學校經歷的失禁,都是爺爺替他收拾乾淨的。爺爺特別關心了祺祺很多年,陪伴著他一點點脫離了尿布。 爺爺尤其照顧那些病重的,甚至失語的孩子。暢暢是他今年重點幫助的一個孩子。因為重度自閉症,暢暢的生活不能自理,也無法和任何人交流。但他對爺爺的喜歡卻是顯而易見的。 午飯時間,爺爺幫他把菜和飯拌在一個碗里,暢暢會一口一口、竭盡全力把它吃光。課間上廁所,暢暢會等著爺爺幫他提褲子。爺爺不來,他就在馬桶上坐著,一直等下去。 暢暢是小黃的同桌。只是每次走進九年一班的教室,爺爺會把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暢暢身上。他的目光,總也離不開這個甚至無法和他眼神交流的孩子。 至於小黃,爺爺更想放開他的手。 幾天前,爺爺在大街上遇到了偉偉。偉偉還記得爺爺。九年級時,因為叛逆踢壞了學校許多花盆,爺爺陪在他身邊一個多月,一點點糾正他的行為。這讓他受用終身。如今他已經是當地一家酒店的配菜員了。如果不過多交談,外人幾乎看不出他的智力問題。 這兩年,奉賢有了特殊孩子的中職班,那是惠敏學校畢業的孩子最好的去處,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去。小黃再有半年就畢業了,爺爺想讓他去那進修。 進修的目的,大約是為了學到一技之長,將來也能像偉偉那樣,找到一份工作,消減家長的憂慮。可因為這所學校的特殊班尚沒有迎來第一屆畢業生,這些孩子未來能不能找到一份妥帖的工作?尚沒有答案。 ③ 惠敏學校每年都能招到不少學生,很多孩子在校讀了三四年,家長依然沒有放下心中的執念:我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他或許可以創造一些奇蹟。 只是現實往往殘酷。127個孩子里,目前已經有十多個在校期間就請了長期病假。至少在未來一年內,他們很難重返校園。 病假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照管的困難。一個腦癱的孩子,有時伴隨行動能力的喪失,抑或失去對生理反應的自控力。惠敏學校七年二班教室里有一把特殊的椅子,是用木頭打製的。高高的扶手,與靠背、書桌一起形成了一個嚴絲合縫的圍欄,剛好擋住它之前的主人歡歡,一個重度腦癱的孩子。否則,他隨時可能從椅子跌落下來。不過,從今年新學期開始後,他也不再來上課了。 在所有陪讀家長中,爺爺是有理由提前退出的。孫子小黃症狀稍輕。他可以自己洗臉、吃飯、與人交流。就在今年,升入九年級後,他甚至可以自己走到公交站,再乘坐7站路下車,走進校門找到班級的座位坐下。 反而是爺爺走不開了。從一開始放心不下孫子,到後來,他放不下越來越多的孩子。與此同時,許多陪讀家長則因為各種各樣的家庭原因退出陪讀的隊伍,爺爺的責任更大。 爺爺終於成了所有孩子的爺爺。 其實為了孩子,許多家長曾經全情投入地陪讀過,甚至放棄過自我。自從孫子來了惠敏學校,陳學飛已經連續10年沒再出去工作過。儘管他是一名奶牛養殖的專業技術人員,江蘇、崇明等各個地方的農場都曾給出上萬的月薪來聘請他。但特殊孩子,是要投入特殊精力的。陳學飛根本沒有一心二用的可能性。 去年,勞累的陳學飛突發心梗,醫生給出了心臟搭橋手術的建議。出院後,陳學飛不能不減少他在惠敏學校的志願工作。很快,便有兩三個重症的孩子選擇了休長期病假。「老師給予的關心和支持畢竟有限,有些孩子需要的是專人一對一的幫助。如果爺爺不在,家長又抽不出時間陪讀、照料,他們只能回家。」孫衛紅說。 今年,祺祺媽媽也動過讓孩子休學的念頭。晨晨奶奶將安撫晨晨唯一的辦法教給了爺爺,爺爺不在的時候,他極有可能拿起任何人的手,打向自己的頭。如果爺爺不再來了,選擇休學的孩子還會更多。 下午2點,三個班級的孩子要在操場上一起上體育課。五年二班的高潔,是班里個頭最矮的男孩子。這節課體育老師教大家踢足球,高潔反覆試了幾次,都無法完成跳起來踩球的動作。爺爺趕忙上去撐住他的胳膊,試驗了一次又一次後,他成功了。 其實老師、家長都知道,孩子們能遇上爺爺,陪著他們走這一程,是一份特殊的幸運。總有一天,高潔要自己跳起來踩球,暢暢要學會自己提褲子,嘟嘟要自己平復躁動的情緒…… 可每個人又都希望,那一天能來得晚一些,再晚一些。 來源:上觀新聞 來源:kknews孫子患自閉症,上海這位爺爺進入特殊學校陪讀9年,沒想到……

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心理」是指個體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瞭解除內心的不安,從而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情緒,減輕壓力,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伊索寓言》中有關於「酸葡萄」中的故事:狐狸想吃葡萄,但由於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吃到,便說葡萄是酸的,沒有那麼好吃。心理學上以此為例,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後,通過將目標貶低來沖淡自己內心不安的這一現象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 與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自己只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把個體在追求預期目標而失敗時,為了沖淡自己內心不安,就百般提高己實現的目標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現象,稱之為甜檸檬效應。 「酸葡萄」與「甜檸檬」機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 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緩解心理壓力。作為人們運用最多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酸葡萄」和「甜檸檬」效應的實質是用似是而非的理由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飾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 值得肯定的是,合理化作用具有明顯的積極教育引導意義。作為一種應對挫折的心理防禦形式,無論是其中的「酸葡萄」還是「甜檸檬」機制,當好勝心過強的個體受到挫折後,適當地應用,能減輕心理壓力。當個體過分沉浸在由於困難或失敗而導致的緊張乃至消沉的負面情緒中,便可運用「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幫助他們擺脫過度焦慮,及時調整心態,確立下一階段的前進目標並為之努力。 在很多情況下,「酸葡萄」與「甜檸檬」效應消極意義也是顯然的。為個體自身所受挫折找尋藉口,個體明知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卻不能正面、理性的面對,這在最終結果上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導致個體自我萎縮,形成不良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這種心理容易退化個體的奮進意識和正面看待事物的習慣,最終落入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要抑制這種心理的發展,必須讓個體合理認識自己。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優勢大於弱勢的個體,以此來保證自己應有的競爭力,但缺陷和弱勢也是人人皆有、不可迴避的,如果一味強調自身的積極價值而迴避客觀存在的不足,根本不會取得長足意義上的進步。 在教育活動的引導中,讓個體能夠全面、合理認識自我是首要問題。「睜眼看外面的世界」其實很容易,但「靜心看自己的世界」卻是不易做到的。「只緣身在此山中」,遮蔽常常讓人迷失,要避免這種自欺欺人的意識不斷蔓延,就必須使個體勇於、善於「走出此山中」,養成「自我反思、自我追問」的品質,通過對「我是誰、我能做什麼」等問題的不斷自省,實現個體意義上的自我認知昇華。 滁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沈夢婷 王慧茹 來源:安徽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kknews酸葡萄效應和甜檸檬效應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伴隨行為過程的認知問題之孤獨,焦慮和害羞

 孤獨 不論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孤獨都是發現社會關係不如想像中豐富多彩和富有意義的一種痛苦體驗。 1. 感到孤獨和被排斥 當缺乏社會聯繫、情感孤獨時,人們可以從物品、動物和超自然存在上發現類似人類特質來進行補償,人們從中能發現友情。 一個人也可以完成孤單,但並不感到孤獨,孤獨感是感到被某一群體排斥、不被周圍的人喜歡、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一個另類一樣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由於負性思維和消極行為會傳染,所以孤獨往往會出現社會集群效應。 孤獨也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不僅會增加抑鬱和自殺的風險,還會導致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的幾率增加。 孤獨感具有一種適應性,能夠觸發人們尋求社會聯結,從而有助於個體生存。 2. 消極地知覺他人 長期孤獨的人似乎也處於一種自我挫敗的社會思維和行為的惡性循環中。研究表明這些具有消極思維的人的處事方式經常使其處於他們所擔心的社會拒絕中。其結果是他們會覺得自己不具有社會價值,對他人抱有消極看法,這都會阻礙他們採取行動來減少他們的孤獨,與輕度抑鬱症患者一樣,他們對他人更敏感,而且善於辨識不同的情緒表達。  焦慮和害羞 害羞是一種社會焦慮形式,其特徵是過度的自我意識以及過度擔心他人的想法。 1. 懷疑我們在社會情境中的能力 自我表露理論認為我們都渴望給別人留下美好印象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社會焦慮的含義顯而易見,當我們想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但又懷疑自己能否做到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2. 過分個人化的情境 與不害羞的人相比,害羞的,過分敏感的人或多或少地把一些偶然事件看作是與自己有關的。害羞、焦慮的人還會把情境過分個人化,這種傾向會導致焦慮的產生,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會發展成偏執狂。他們經常會高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評價。 為了減少這種社會焦慮,一些人會求助於酒精,酒精能通過降低自我意識而達到減輕焦慮的效果。 此外,焦慮、害羞和受酒精的影響等,還能成為個體解釋失敗的藉口,在這些症狀的防禦機制下,個體的自我能夠被很安全地保護起來,這是一種對負性結果的無意識策略。 Ref: 《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著 來源:kknews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伴隨行為過程的認知問題之孤獨,焦慮和害羞

西安市新城區向榮巷小學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12月19日上午,西安市新城區向榮巷小學邀請到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身科副主任醫師郭力,為全體教師做了「小學師生心理健康」講座。郭醫生是中華醫學心身學組委員、陝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心理危機干預委員會第一屆常委、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 郭醫生通過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組組耐人深思的數據、一個個身邊鮮活的事例,讓我們懂得了兒童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有哪些,讓我們瞭解到兒童行為情緒問題的表現有哪些,更讓我們倍感壓力和責任的重大,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對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做好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 向榮巷小學會繼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預防和消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滋生,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要教會孩子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顛簸,才能在學習和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就好像一個種子能夠健康的萌芽生長,必須經過黑暗中的掙扎才能迎來破土而出時的第一縷光亮。 學有所獲: 通過今天的培訓我學習到了一個新的名詞「重要他人」,我們老師是學生童年成長中的重要他人,所以在平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應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學生心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要做到「溫和而堅定」,引導學生和老師說出自己的困惑,給予學生空間,但是控制邊界。此次培訓也讓我深感自己在心理學方面還欠缺一些理論知識,之後一定要多學習多關注。(趙夢媛)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學校教育中的大問題,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都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存在著學生心理或人格上的不健全現象。究其原因,不一而足。家庭,學校,社會是最為顯著的三個影響因素。總的來說,一個源自內因,一個源自外因。內因指學生是否擁有內心的自由,包括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對自我的理解和接納。外因指的是我們的現行教育體制是否足夠合理完善,是否給予學生相對寬鬆和包容的學習環境以及氛圍。眼下,能給學生創造自由成長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受權力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不受常規和習慣的羈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努力的方向。(石浩然) 今天給我們做培訓的老師是西京醫院心身科的醫生郭力。培訓的主題是「小學師生的心理健康」。本次培訓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戴埃博士描述心理健康者的那段話:他們幾乎熱愛生活的每一個內容,做什麼事情都非常愉快,從不浪費時間去埋怨或幻想。生病遇災不是他們喜歡的,他們卻不會因此而整天長噓短嘆,而是積極努力改變現實,並從中得到樂趣。(張艷) 今天的培訓讓我再次加深了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教師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應當學會辨別學生不正常的心理行為,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同時也要及時排解自己的壓力,積極得面對生活,爭取做學生生命當中真正的重要他人角色,對學生來說是能夠照亮黑暗的燈。期待自己能夠更加愛生,更加愛崗,愛生活。(陳琳琳) 以重要他人心態,處處懷有敬畏之心,時時充滿感恩之念,常常表達祝福之情。一念親恩!(張建菊) 老師是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學生是處在發展過程中的人,具有可塑性和向師性,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學生學習和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學生小小的心靈。作為老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在教育教學中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善用鼓勵,因材施教,和學生形成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做到心理相容。(馮娜娜) 什麼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時期,現在很多學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那麼對我們老師而言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面對不同問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用愛來呵護學生,溫柔且堅定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教導學生要處處懷有「敬畏」之心,時時充滿「感恩」之念,常常表達「祝福」之情,這才是心理健康、社交健康。也是我們成人應該時時謹記的!(李俊瑩) 今天有幸聽了郭醫生的《小學師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我感受頗深。「溫柔而堅持」這幾個字令我記憶深刻,在後面的與學生交談中,我要學會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去進行,這樣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引起學生的好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郭軒伊) 有幸聽了郭教授的《小學師生心理健康》講座,就像冬日里的一陣暖風,使我豁然開朗。要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老師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老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們「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也只有教師心理健康學生才能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雖然這學期的培訓已經結束,但我們依然要繼續學習,並將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郭鑫泉) 經過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我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不僅是身體上沒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確瞭解和接納自我,我們不僅要接納自己,還要接納每一名學生。教授的講座使我明白身為一名老師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課本知識,更是孩子們的重要他人。用溫和而堅定的信念去改變每一個學生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同時也感謝學校給予我們學習的機會,讓我們不斷完善自己。(韓玉婷) 今天聽完郭教授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作為教師的我,不僅是孩子們在學科教育上的領路人,更要做到關愛孩子,給予孩子們真實、充沛的愛,做好孩子們的「重要他人」。同時也很感謝學校在本學期組織的培訓講座活動,讓我從不同角度對教育、教學都有了新的認知。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我會結合學生特點,完善教育教學,讓孩子們在健康、輕鬆的環境下成長、學習。(李珊) 郭力教授的講座層層漸進,邏輯清晰,通過大量的心理實例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行為表現,作為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重要作用,同時,也鞭策著我應該朝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去靠近。最大的體會莫過於對這個社會的感恩之心了,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孫嬌)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出現心理問題。身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掌握一些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工作壓力,而且也可以應對孩子們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今天,在郭老師的指引下,我們受益匪淺,這為我們今後更好地開展各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文敬) 來源:kknews西安市新城區向榮巷小學舉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貓咪有這幾個表現,說明已經患了心理疾病

其實我們人類也會常有心理疾病,何況是貓咪叻,有些貓咪是非常敏感的,但是都很難像人類一樣表達出來,貓咪有這幾個表現,說明已經患了心理疾病! 一、害怕 貓咪常常會對自己未知的東西比較害怕,比如過年放的鞭炮聲音,都可以嚇到貓咪像魂都沒有一樣,何況主人平時在後面突然大聲的嚇它,這樣長時間貓咪就會出現緊張和害怕接觸任何東西的表現了。 二、抑鬱 貓咪天生就比較敏感的,多時間都是需要得到主人的陪伴或者跟主人有互動的時間的,一旦主人對它冷漠不理,貓咪就會非常的傷心和容易患上抑鬱症的。 三、對其它動物實施報復 如果你家貓咪有出現攻擊其它動物或者有報復主人的情況,主人就要及時的處理,也是貓咪心理出現的疾病之一,有時候還會對主人不滿而故意撒尿在主人床上了。 四、占有欲強 有些貓咪對主人的占有欲是特別的厲害的,常常會因為主人把它的貓零食分享其它貓咪吃,它會生氣,還有不少主人抱其它貓咪,一旦給它發現,貓咪就會拚命的去蹭主人的手,也是向其他的貓咪宣示主權,這是我的主人。 五、疏遠主人 貓咪平時是恨不得天天像膠水一樣粘在主人身邊的,一旦發現你家貓咪出現疏遠你的情況,主人就要及時處理,這也是貓咪心理疾病的一種表現之一。 六、焦慮症 其實貓咪外表是給人難以接觸的感覺,但是貓咪更害怕主人拋棄它和冷落它的,貓咪天生就對這些事非常敏感的,很容易因為主人的一些無意識的舉動,就想的很多事情,長時間就會產生焦慮的情況,有些貓咪還會變得憔悴、掉毛、不明原因嘔吐,這也對貓咪的身體傷害大,所以我們在飲食上更要營養豐富,才能提高貓咪免疫力。 結語:你家貓咪會出現以上的情況嗎? 來源:kknews貓咪有這幾個表現,說明已經患了心理疾病

專家支招: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 讓陽光照進孩子心靈

【導語】12月9日,在鼎級傳媒、鼎廣電台、常德發佈等媒體和眾多愛心市民的幫助下,備受關注的離家出走失聯十天的14歲桃源男孩東東終於找到了,大家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青少年心理問題有哪些表現?父母如何和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相處?本台記者採訪了鼎城區永安小學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蔣中英,請她為大家支支招。 記者:中小學生當前有哪些常見的心理問題? 同期聲:關於小學生和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大多有厭學、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等心理問題,比較多的是行為問題,部分學生會有厭學表現。 記者:當前由於二孩政策的放開,許多家庭有了第二個孩子,因此不可避免會分薄對第一個孩子的關愛,對於這種情況,作為家長怎麼處理才比較合適? 同期聲:我建議生了二胎的家庭父母親必須得分工,在孩子放學回家以後,爸爸媽媽要分工協作,比如說媽媽照顧小寶貝,爸爸就要陪伴大寶貝,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當然陪伴也需要交換,有時需要爸爸陪伴小寶貝,媽媽陪伴大寶貝,在陪伴過程中愛才會顯現出來。 記者:當前青少年叛逆性表現明顯,我們應該怎麼做? 同期聲:一個人的青春期大約年齡是10歲到20歲,也就是在小學高年級就已經出現了,這個過程一直伴隨著孩子的中學時代,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叛逆表現比較明顯。在青春期,孩子會比較頻繁地出現問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表現在對家庭、父母管教的叛逆,面對這些孩子,我建議家長在和青春期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不強迫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不給孩子制定父母想要走的人生道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做的是尊重,其次是寬容,要理解他,給他表現的機會,需要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要營造和諧、溫馨的學習、生活環境,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就會善於表達自己情緒,會處理人際之間的關係,也就會學會處理青春期的叛逆表現,自己去療愈自己,當然青春期孩子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調試自己的情緒,去理解自己的父母。 作者:何宏偉 趙娜 責編:肖芳 來源:kknews專家支招: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 讓陽光照進孩子心靈

心理學:你的長相,早就已經暴露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與人在交往的過程當中,往往遵循一個從外表到性格再到內心的交往過程,所以人們「初見」之後對彼此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在這種前提下,人們容易被一種觀點誤導,那就是自己看到的某個人的長相也許就會被當成其本身的性格。常見的就是一些諸如「長得就不像好人」之類的評價。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於《狂人日記》意味深長地發出深思:「從來如此,便對嗎?」 所以,對於一個人性格以及品德的判斷是不應該簡簡單單通過某種標準去判斷。當然,一個人的長相從某種程度上是與其性格及內心有一定聯繫的。 關於這種聯繫,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相關知識就曾經進行過推斷。比如說源自於古代的面相學(physiognomy),這種學說認為,人的長相是可以推測出其命運的。 面相學溯源 眾多學者以及專家都對面相學的起源進行過考證,現今大多存在這幾種猜測。大多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認為,這種學說其實就是古人根據一些經驗和案例總結而來的。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這種學說是源自於古代的巫醫之術的,將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各種經脈等聯繫起來,最終產生了這種聯繫。據考證,自黃帝時代便存在。 還有人認為,這種學說是與眾多陰陽、命理相關的,比如天干地支、五行學說等等的結合。 還有的專家認為這種學說是源於春秋時期的,眾多名人志士都曾與這種學說有關聯,比如洪武帝的大將劉伯溫。 那麼面相學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內涵呢? 其實這種學說有些類似於中醫,中醫當中存在「望聞問切」四診法,面相學也講究通過一些表現來推測人的性格及命運。 史料可考的最早的面相學理論相關的人物是漢朝的許負,他根據這一學說提出眾多理論,甚至自成體系。女性能夠通過面相學相關的造詣而被封官加爵,足以看出其對面相學的研究之深入。 面相學與人面特徵 在中國的面相學產生之後許久,西方也出現了類似的面相分析學說。這一時間大概處於十七世紀伊始。 法蘭西的解剖學者加爾以及斯博茲穆曾著有《神經系統的生理解剖學》一書,二人在這一著作當中提出一種名為「顱相說」的學說。重視的是人的顱骨形狀以及其內心善惡的關係。 我們知道,不同的文明對於人性之始的猜想是不同的。蘇格拉底認為,那些天生面黑的人,往往都是比較「惡」的。 兩個解剖學家認為,人的顱骨形狀是與身體上的神經以及各種部位存在著聯繫的,所以顱骨形狀的區別會反映出其某些身體特徵。 他們還曾經提出過相關的知識體系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人的大腦當中存在著30個左右的功能區,分別負責個體的不同行為。但是這些觀點在科技並不發達的當時,並未得到驗證。 經過現代醫學的相關驗證,人們發現,個體顱骨的形狀與其大腦的構造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個體的行為並非僅僅是某一個部位決定的,而是眾多神經系統共同互動而形成的。表面上看人的行為和面部特徵並無聯繫,其實不然。 曾經在美國進行的另一項實驗就證明了面相與性格之間的聯繫。 實驗者找到一些參與者,將他們兩兩分組,並且讓其中一人對另一陌生人的性格做出猜測,這種情況下的依據就只能是對方的長相。 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僅僅依靠長相而做出的對於性格的判斷,居然準確率還十分的高。犯罪部門相關的數據表明,不同面部特徵的人,也擁有不同程度上的犯罪衝動。 比如那些已經擁有犯罪行為的犯人們,他們的雙眼距離往往比較小,這一點相對於普通人而言是比較明顯的一項差異。 還有一個明顯的差異存在於嘴部,那些犯人的嘴角往往是朝下的,並且人中線比較明顯。普通人則恰恰相反。 當然,這些只是通過大數據平均出來的特徵,並非是所有這樣的人都是罪犯,具體還是要根據生活中的行為來判斷。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olf, J. R., & Arkes, H. R. (2016). The power of touch. Judgment and Decision...

抑鬱症與焦慮症(九):維生素D和NAC的效果

前幾篇介紹了多種對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營養素,這一篇繼續介紹2種在臨床研究上證明有效的營養素。 維生素D3 維生素D其實是激素多於維生素,因為人體可以通過嗮太陽自體合成活性維生素D的前體,然後到肝臟和腎臟代謝為活性D3。 2013年的一項薈萃分析,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比健康人群較低,該研究指出,維生素D水平較低人士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大。2005年的研究顯示,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跟抑鬱症在中樞神經中的相關部位吻合,研究人員認為維生素D是一種神經激素(neurosteroid),影響大腦的健康。 2017年另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缺乏維生素D跟抑鬱症有緊密關係,但研究的結論是需要更多的臨床測試進一步證實維生素D3在臨床使用上是否對抑鬱症有幫助。事實上,2014年已經有一項薈萃分析,包括了9個臨床試驗,一共4923人,證明補充維生素D並不一定能減輕抑鬱症狀。 所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人群中,補充維生素D很可能可以同時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狀,但對不缺乏維生素D的人,不一定有幫助。 N-乙醯半胱氨酸 N-乙醯半胱氨酸(NAC)是半胱氨酸(cysteine)的穩定形式,所以是一種胺基酸,具有抗氧化物的作用。NAC是谷胱甘肽的前體,口服乙醯半胱氨酸,會到達肝臟轉化,所以是口服的最佳方法增加體內的谷胱甘肽。谷胱甘肽(Glutathione)是細胞內的抗氧化物,口服谷胱甘肽在腸道會被酶水解和氧化,無法進入細胞。 2016年的一項薈萃分析,包括了之前5個雙盲對照組臨床試驗,一共574位受試者,服用NAC的干預組一共291人,服用安慰劑的283人,干預時間在12周到24周之間。該薈萃分析顯示服用NAC有助減低抑鬱症狀,而且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整體的改善,出現的副作用都比較輕微。研究的結論是,NAC能夠改善抑鬱症狀而且沒有什麼副作用。 2018年的一項雙盲隨機對照組臨床試驗, 測試NAC和NSAID抗炎藥物一起使用的效果。24位抑鬱症患者,分成4組,服用單單服用NAC(每天1000mg),單單服用阿司匹林(1000mg),同時服用NAC和阿司匹林(各1000mg),和安慰劑。16星期後,治療有效反應,NAC組是57%,阿司匹林組33%,NAC+阿司匹林組67%。研究的結論是NAC加上阿司匹林跟減少抑鬱症狀有關聯性。 2017年的一項先導性臨床研究,針對的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NSSI)的抑鬱症患者。35位13歲到21歲的女性NSSI患者,最初2周每天服用兩次每次600mg的NAC,在第3、4周每天2次每次1200mg的NAC,在第5到8周,每天2次每次1800mg的NAC。 最後三分之二(24/35)的患者完成該試驗,自傷行為頻率顯著降低,研究同時發現受試者的抑鬱症狀也同時減輕。研究的結論是NAC對治療NSSI有很好的前景,值得進一步進行對照組臨床研究。 關於NAC的研究證據比較充分,NAC對身體健康的整體改善有幫助,副作用少, NAC作為輔助治療的類藥營養素之一。 小結 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都應該減少維生素D水平,25羥維生素D的檢查,大部分醫院和體檢中心都可以做,當維生素D3缺乏或偏低於30ng/ml的時候,補充每天維生素D3約4000IU達標後陸續降低到1500IU 一天,目標到達50n/ml並維持。 臨床研究也證明補充NAC可能對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有幫助,每天劑量到3g都是安全劑量。 #抑鬱症##焦慮症##慢性病那些事# 參考 Anglin, R. E. S., Samaan, Z., Walter, S. D., & McDonald, S. D. (2013).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