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歷史 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美國南轅北轍的「毒品戰爭」(環球走筆)

「古斯曼被監禁了,但毒品戰爭遠遠沒有結束」。不久前,世界頭號毒梟華金⋅古斯曼再次引起全球媒體關注——他被美國法院判處終身監禁。然而,美國主流媒體顯然對該國毒品泛濫的憂慮遠遠不會止步,上述《華盛頓郵報》的標題就很有代表性。 「毒品戰爭」這個稱呼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1年開始使用的,美國為此「大戰」了近半個世紀,累積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然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古斯曼被引渡至美國的2017年,美國有超過7萬人死於藥物濫用,是1971年的10倍以上;從墨西哥運往美國的毒品至今有增無減。「我不想稱之為無用的戰爭,但除此之外還能是什麼呢?」聖迭戈大學美墨問題專家大衛⋅舍克如是感慨。 近半個世紀里,從海洛因、可卡因、冰毒再到芬太尼,美國泛濫的毒品花樣愈發繁多,但毒品戰爭卻一如既往地僅僅瞄準供給方。美國緝毒署在6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90個海外辦公室——滿世界尋找毒品賣家。但是,對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所形容的「美國人對毒品永不滿足的需求」,卻沒有真正施以對策。 擠壓氣球並不會讓空氣消失,只會換個地方鼓起來。從南轅北轍的「毒品戰爭」竟然衍生出另一個詞——「氣球效應」。誠如哥斯達黎加前總統阿里亞斯所言,美國式的禁毒行動不過是把戰場放在別國。 需求決定供給這樣的常識,美國人並非不知曉,美國緝毒署的博物館常設有名為「良藥與惡習:美國藥物濫用」的展覽。正是基於「惡習」的需求,美國以占世界近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與此同時,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卻不無關切地指出,全球用於醫療和科學目的,包括用於緩解疼痛的國際管制藥物供應依然短缺。 「為什麼那麼多國家把聽都沒聽過的藥物列為非法?為什麼聯合國有關藥物公約強調刑事定罪勝過人的健康?為什麼全球用以解決藥物濫用的公共資金沒有投入研究機構而是流向懲治毒販的機構?你會發現答案都是因為——美國。」美國禁毒政策聯盟負責人伊森⋅納德爾曼之問,正說明了美國禁毒政策非但沒有解決自身問題,反而將其推向全球,讓世界為之埋單。 對美國來說,破解難題的鑰匙本就在自己手中。但醫藥企業的利益沖動、處方藥監管的失控、毒品危害宣傳的不夠、下層民眾的失落焦慮,都助推了無節制的藥物濫用。這一切所反映的,都是美國的社會失衡和治理失控。誠如美國《時代周刊》所言:「阿片危機」背後,美國真正需要直面的,是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入不敷出的醫保方案以及低學歷者就業機會不斷減少的社會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在有限任期和選票誘惑下,美國一些人對「房間里的大象」不管不顧,卻總在屋外大喊「敵人來了」。其中的邏輯當然不難理解,畢竟,相比解決自身的長期結構性問題,甩鍋給他人顯然更省力討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這些博物館掌門人,對鎮館之寶有一個「古的idea」

春秋的伎樂銅屋是「不插電樂隊」的老祖宗,雲紋銅禁是千年前的「戒酒神器」,戰國的曾侯乙銅鑒缶是「透心涼」的戰國冰箱,西周的伯矩鬲是「皇城根兒熱得快煮鍋」…… 在各大博物館里端莊示人的珍貴文物,與你之間再也不是一塊玻璃和一段解說詞的距離。它們忽然都擁有了現代稱呼和新潮玩法,成了一個個腦洞大開的IP。這樣的博物館,你能想象嗎?本報記者獨家對話幾位「網紅」博物館掌門人,揭秘他們如何給文物一個「古的idea」。 根據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觀察,遊客們沖進博物館最先pick的文物或展覽,往往都是被媒體宣傳過的「網紅」。比如登上過《國家寶藏》的「杜虎符」,以「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為代表的專題展覽——「何家村遺寶」展。「因為在《國家寶藏》中被嘉賓隆重推薦過,所以公眾就一定要去看那個展覽;《國家寶藏》介紹過『闕樓儀仗圖』,所以大家參觀時就要去看唐墓壁畫館。」 龐雅妮說,以「何家村遺寶展」為例,何家村遺寶是盛唐時期的文物,有很多金銀器都代表着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時代風貌。因此,他們從中提煉出了一個創意產品叫「花舞大唐」系列。「『花舞大唐』主要的文化元素,大多取自於何家村的金銀器圖案。我們最近與文化公司合作,設計了400多款『花舞大唐』的文創產品,其中150多款設計已經落地變成產品了,投放市場以後非常受歡迎」。 若僅僅是知名,並不意味着「出圈」。如今真正「實紅」的文物,能深入生活,與你朝夕相伴。 據龐雅妮介紹,更具「網紅」氣質的文物活化產品,是「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系列全國交通互聯互通卡」。這套交通卡包括4張片卡和兩張異形卡,4張片卡是博物館中的「明星」級國寶文物:鑲金獸首瑪瑙杯、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三彩駱駝載樂俑、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兩張異形卡,則是以唐朝仕女俑為原型設計的「唐妞」和「皇后玉璽」。目前,「手持玉璽奉旨乘車」的「皇后玉璽」,第一批投放市場的產品已經供不應求。龐雅妮說,「玉璽」交通卡不是流水線生產的,用模具生產出來後還要進行手工製作,挺耗費時間,所以很多人訂貨了還沒拿到。 「皇后玉璽文物本身是用和田玉做的,這與漢代絲綢之路有關系,也與漢代崇尚玉文化有關」。在龐雅妮看來,成功的文創IP,要同時做到文化賦能和科技賦能。除了幫助大家了解漢代文化,陝博推出的「皇后玉璽」交通卡,在功能上也完全顛覆了過去常規的「一城一卡」——可以在全國200多個城市暢通無阻。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張慧國感慨,如今大家走入博物館,除了希望看到題材豐富的展覽,還期待遇見更多更具創意的文創產品,滿足自己把「博物館文化帶回家」的美好心願。「隨着公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大家對文創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最開始的圖形復制,到現在對於文物深層次內涵的挖掘,我們在文創產品的研發方面也在不斷努力」。 火爆的展覽,是培育爆款文創產品的絕佳土壤。 張慧國說,在過去的一年中,他們山西博物院以「有主題、成系列」為原則,主要針對「晉魂」基本陳列以及各類臨時展覽開展文創產品的研發工作。 在「晉魂」系列展覽中,他們在每個展廳中選擇一件可代表展廳主題的精品文物作為文創研發的設計元素,甄選12件文物成為晉魂系列展覽的文物IP資源,進行文創產品的研發。目前已研發出「虞弘的世界」系列、「華夷同風」系列、「窯火相映」系列、「華韻同音」系列、「青銅華彩」系列等文創產品近百款。 張慧國說,他們平時會聽取專家與學者的意見以及藉助權威的研究成果,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將文物知識轉化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其次他們會利用現代高科技將其植入在文創產品中,比如AR技術,短視頻等,讓傳統與未來有更好的連接。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坦言,觀眾的文化需求帶來了壓力,促使他們必須對文創產品有所改進、提高。 提及湖南省博物館的文創開發亮點,段曉明說,他們利用馬王堆的養生文化,開發出一系列關於養生的文創產品,例如養生的香囊、養生的香薰、養生的茶、養生的枕頭等。另外,由館藏的馬王堆墓漆器里出現的狸貓紋,開發出來的「湘博有狸」系列文創產品,包括花器、水杯,他覺得也是很有意思的產品。 隨着各大博物館頻頻推出文物IP,輿論場也出現質疑的聲音——「需要用新鮮的技術包裝的文物才能吸引來這些觀眾,或許他們關注的並不是文物本身,距離了解文物內核越來越遠。」 針對這種聲音,段曉明指出,現在年輕人的審美情趣,以及欣賞文物的方式確實是和以前不一樣的,欣賞方式變化,不代表年輕人就對文物的內核疏遠了。「原來我們是閱讀文字,發展到看圖時代,再到現在的看視頻時代。社會在進步,技術在發展,但它只是一種輔助的獲取知識的方式,真正的核心還是文物本身所蘊含的內容」。 當各地博物館都努力把自家「鎮館之寶」活化成又美又潮的「古的idea」,缺的不是寶貝,而是理念,是誘惑年輕人購買的魔力。 首都博物館陳列藝術與創意開發部主任吳明認為,無論如何玩轉文創,每家博物館首要必須立足「把展覽做好」的基礎,才有文化衍生品、教育項目等文創產品的下一步發展。 吳明認為,文創產品一定要從博物館的文物里面提取元素,並且最好跟博物館所在的地域文化結合起來,「像陝博推出大唐文化系列,就是把古都長安與大唐盛世結合起來」。 「我們希望文創絕對不是僅做一個手機殼。除了具體的產品,展覽和教育項目也是文創,也有博物館在餐飲上下工夫。文創的外延在不停擴大,大家都在想辦法貼近年輕觀眾。」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中國文化

三天戰死上萬人,兩伊血戰史

在今年的6月27日,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舉行了規模龐大集體葬禮,為迎接一批無名士兵遺骸歸國,共150具屍骨近期才被伊拉克發掘並送回他們回國,這批士兵遺骸是30年前陣亡在伊拉克前線士兵的一小部分。 1986-1987年圍攻巴士拉的血戰中8萬伊朗軍人葬身異國戰場。在最慘烈的3天作戰中,曾有高達12000千名士兵被打死,被俘特戰部隊甚至遭薩達姆處決。1986年聖誕節前期,伊拉克與伊朗的血戰已經連續兩年陷入僵持,被外界稱為中東版「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扭轉戰局伊朗在實施油輪戰的同時,集中兵力准備拿下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 負責這次作戰的總指揮正是後來的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巴士拉位於幼發拉底河出海口,距離伊朗邊境不到20公里,是薩達姆油氣資源輸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河對岸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爾則是1980年戰爭爆發的起點。伊朗革命衛隊選擇巴士拉作為突破口,把戰火燒進伊拉克境內可沉重打擊薩達姆軍的士氣和經濟命脈。然而,攻打該地區卻需要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這里有着中東罕見的河網地形,和後來的海灣戰爭做法一樣,伊拉克人用機械挖掘河道水網泥潭和運河,並鋪設了無數鐵絲網,埋設地雷和詭雷並通上高壓電,連魚兒都不能越過的天塹,薩達姆在巴士拉外圍打造的五層。這樣的防線,精銳的共和國衛隊12個機械化旅重重駐防,大量重炮部隊和反炮兵雷達早已定好方位,只等伊朗軍隊來攻打。 而伊朗模仿了埃及的戰術——贖罪日奇襲戰。 1986年12月26日夜間,伊朗各個步兵師先遣的蛙人部隊搭乘快艇,趁夜色穿過運河,登上伊拉克一側岸邊,卻被對手發現。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用探照燈鎖定灘頭,用機槍和炮兵覆蓋伊朗蛙人部隊,伊朗蛙人部隊被鋪天蓋地的打擊後幾乎遭到全殲。27日凌晨伊朗革命衛隊6萬主力部隊乘小艇大舉渡河強行在灘頭架設浮橋,薩達姆的機械化部隊則憑借預設工事和戰機重炮等猛烈反擊,缺少炮火支援的伊朗步兵傷亡慘重,高達12000千多人陣亡,4000人被俘,失蹤者無法計數,部隊完全潰散,最惡劣的還不止於此,薩達姆軍俘獲的不少伊朗士兵從此不知去向,2015年伊拉克在巴士拉附近挖出175具伊朗士兵遺骸,他們全部身着蛙人裝備,雙手被鐵絲捆住,顯然是在第一晚的戰鬥被俘後遭到了薩達姆集體虐待和坑殺。 在實這場戰爭中,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協同作戰,防衛戰,陣地構建方面確實是超過伊朗軍隊的。但是,伊朗軍隊也展示出了強勢非對稱作戰的特點,還有極為兇悍,不計傷亡猛烈攻擊的特點。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日本的寺院除了念經,還做了一件令日本快速崛起的事,那是什麼呢

日本的傳統文化來自漢唐,而後又全面西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那就是著名的明治維新。我們很多人都誤認為日本宗教里最牛的神是天照大神,也就是傳說中天皇的祖宗。但很多人不知道,佛教曾經一度超過太陽神,成為日本最大的宗教和政治團體。在日本歷史上,很多天皇把皇位讓給兒子,自己皈依佛門,有段時間乾脆佛教直接掌權。而到了近現代,日本國內光各種各樣的神就有兩百多萬個,寺院更是遍布全國各地。而這些寺院除了念經,卻無意間做了一件事,為日本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基礎,這是什麼呢?它的名字叫寺子屋,也有人叫它寺小屋。 日本的和尚很有意思,不是參與政治,就是搞一些沒有的東西。寺子屋就是寺院推出的特有產物,它也可以說是私塾。日本的寺院和平民比,是很有錢的。不但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財富,還有着很大的權勢。為了更好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寺院就用一種半買半送的方式讓那些平民家的孩子到寺子屋里來學習。沒錢?沒關系。瓜果蔬菜,你隨便給點就行。而這和後來日本的崛起又有什麼關系呢?那就要看寺子屋的發展歷史了。由於寺子屋是個針對平民百姓的福利性設施,全國一萬多所這樣的機構,讓日本在江戶時代民眾的識字率就達到了四成,而同時期的大清是4%。而寺子屋又是如何推動工業化快速崛起的呢?這還要追溯到明治維新時代。 在薩國藩和長州藩倒幕運動之後,天皇又通過利益瓜分的方式成功實現的和平削藩的目的。而這兩位讓天皇掌握實權的老頭也不虧,不但得到了大量的經濟補償,還成立了日本後來最大的兩個政黨。閒話少說,咱們繼續談寺子屋的作用。在明治維新之後,這些寺子屋搖身一變,成了免費的義務教育小學,這就是後來讓日本的識字率達成了驚人的九成,直追當時的大英本土。正是因為寺子屋的基礎教育,才填補了日本工業化進程中急缺的素質化優質工人,為日本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而明治維新前後,寺子屋的變化是。以前寺子屋只教語文和數學兩門簡單的課程,而明治維新之後,他們接受的是常規教育,而且管飯,那傻子才不去上學呢。 從寺子屋到日本小學,從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日本都和寺院分不開關系。對於寺子屋以及它以外的那些東西,到底是不是推動日本快速崛起的先決條件?讀者您怎麼看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簽訂《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全民仇恨,這是導致二戰爆發的原因?

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是一項由協約國設計的旨在削弱戰後德國的條約。條約限制德國發展軍事力量,以致其武裝力量甚至無法保證邊界的完整性。由於條約是在不准德國參加談判的情況下簽訂的,被德國民眾認為是「強制性和平」,因而遭到廣泛的反對。 德國一向以擁有強大軍隊而自豪,《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該條約規定: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僅允許擁有少量陳舊的戰艦,人員不得超過15000人;禁止發展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禁止生產和采購坦克和飛機之類的重型武器。 從一開始,魏瑪共和國就在設法逃避部分極為苛刻的條款,並且取得了較小的成功。為此,法國在1923年強行占領了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部歐洲發生了巨大變化。奧匈帝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幾個新興國家,德國東部的大片土地被劃歸波蘭。 魏瑪政府雖然自認為是社會主義,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執行秘密擴軍政策。即使限制在10萬人,戰後的德國國防軍仍然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軍事力量。所有的德國士兵都是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他們構成了後來德國正規軍的核心力量。希特勒曾公開要求得到軍隊的支持。取得總理職位後僅3天,希特勒就向國防軍將軍們闡述了自己重新武裝德國的計劃(當然,這些計劃在兩年之內是不會對外宣布的)。 1934年8月,興登堡總統逝世後,希特勒宣布自己擔任德國總理兼元首。他下令組建德國空軍(這是《凡爾賽條約》明文禁止的),快速擴充德國陸軍和海軍——這是希特勒賴以實現其野心的工具。此前,德國於1933年10月退出了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1934年年初,德國陸軍接到命令,要求將兵力秘密擴充到30萬人,即當時的3倍。 ▲ 阿道夫·希特勒身穿納粹沖鋒隊的褐色制服,在紐倫堡對他的信徒們發表講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離不開褐衫隊員們的支持,但是,在他出任德國總理之後,褐衫隊員卻成了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935年3月,希特勒的野心日益公開化。他指示戈林對外宣稱德國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重新實施徵兵制度。和平時期,德國陸軍將由12個軍36個師組成,這是一支大約50萬人的力量。大規模擴充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由克虜伯等軍火公司負責提供。20世紀20年代以來,克虜伯公司一直秘密執行德國的武器研究與發展計劃,並從1933年開始進行現代化裝甲車輛和大炮的設計工作。 在陸軍快速成長的同時,現代化飛機的研發也在同步進行。其結果就是在戰爭爆發時,德國空軍與其潛在對手相比,擁有了或技術上、或數量上的優勢。另外,由於德國骨幹飛行員都有過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實戰經驗,因此,德國空軍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只有德國海軍的發展較慢,其武器重建計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顯出成果。針對德國的擴軍行動,英國、法國及國際聯盟均表示抗議,但也僅此而已。希特勒向英國保證將限制海軍的擴展,從而打消了英國的疑慮。 1935年6月,英德簽訂海軍協議。根據該協議,德國海軍總噸位將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35%,而更為重要的是,英國允許德國的潛艇噸位與英國皇家海軍的相一致——對於一個在1917—1918年曾遭受大規模潛艇戰襲擊的國家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協議。然而,德國從未打算受制於這樣一個協議:他們已經在建造兩艘26000噸級的戰列巡洋艦,並計劃在1940年年初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作戰艦隊。 1935年1月,希特勒通過一次公民投票行動收回了對薩爾的控制權。在這次有預謀的公投中,他贏得了勝利。作為既成事實,他向世界宣布德國恢復對薩爾的控制,對此各國都沒有太多的興趣和懷疑。下一步,1936年3月,希特勒懷着惶恐之心試探性地向萊茵蘭地區派出軍隊。對這一入侵行動,英國和法國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英法給出的逃避責任的合理化解釋是「他畢竟只是在自己的後花園中散步而已」。如果說希特勒的野心是使世界後來陷入衝突的主要原因,那麼其他歐洲領導人的膽小怕事和目光短淺則是主要的推動因素。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哈特謝普蘇特 埃及第十八王朝如此輝煌,卻忽略了她的功勞

她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王,比武則天早了兩千多年,也因此更改了埃及女子不得為王的傳統,她就是哈特謝普蘇特。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復原圖 她為古埃及從地域性王國到洲際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她卻是差點歷史被拋棄。 哈特謝普蘇特的父親就是老圖特摩斯一世,也是一個開創古埃及一代盛世的鐵腕統治者。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她拚命學習,她也是王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合法王位繼承人。她如此刻苦為統治埃及做准備,卻仍不能打破舊規成為王。 王位傳給了次妃的兒子圖特摩斯二世,她也不得不同父異母的兄弟結婚,成為圖特斯摩二世的妻子,可能現在會覺得違背倫理,但在當時埃及王族認為自己是神的後代,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兄妹結婚,甚至父女結合都是常有的。 什麼白化病,畸形,很容易出現在近親結婚的後代中,所以這個圖特斯摩二世體弱多病,性格懦弱,完全統治不了整個埃及,這時候哈特謝普蘇特就已經在以他的名義統治整個埃及了。 但是這個圖特斯摩二世根基不穩,沒幾年就撒手人寰了。可埃及不能沒有國王,她就安排一個次妃生的兒子與自己的女兒結婚即位,就是圖特摩斯三世,一個十歲的小孩,而哈特謝普蘇特則以攝政王的身份,管理國家事務。 可孩子總是有長大的一天,漸漸的不想再當她的傀儡,她的野心也是不止於此,直接將圖特摩斯三世流放。 可盡管被流放,女人也是當不上王的,但哈特謝普蘇特是何等的智慧,見慣了圖特摩斯一世的鐵腕政治,耳濡目染對權術的應用更是得心應手。當時的人是何等的敬畏神,而埃及王族認為自己是太陽神的子孫,她又是正妃所生,論血統論身份她都是最有資格成為法老。 她利用這對自己最有利的武器,利用與圖特摩斯一世的血緣關系,聯合僧侶編織着一個諾大的謊言。編造自己離奇的身世,稱自己是太陽神的女兒,利用埃及人對神的信仰,稱自己的父親為太陽神的化身,自己的祖母為阿蒙神之妻。哈特謝普蘇特自稱阿蒙神的女兒,所有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她的即位是神的旨意,她才是最有資格的繼承人,這個身份使她幾乎得到了所有王世高管的支持,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第一位女法老。 沒有任何史實能指出她是什麼時候即位的,在她的加冕典禮上,她掛上了全套為君主准備的行頭——用男式的短裙代替了女式的長裙,佩戴寬大的項圈,並為自己戴上了象徵主宰南、北埃及的紅白兩色的雙重王冠。與其他法老一樣,她也要取一個「王座之名」——瑪特卡拉,象徵法老強大到可以確定宇宙的秩序,她也確實讓埃及進入更加輝煌的時代。 她在位時,派出的艦隊走出蘇伊士灣,走出紅海,遠征世界各國,更是有探險隊從龐特帶回來大批財寶象牙,獸皮數不勝數,與現在的索馬里地區也有頻繁的貿易關系,獲取大量的香料。哈特謝普蘇特是古埃及最為繁盛的第十八王朝的奠基者,為後來的圖特摩斯三世開疆拓土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可是如此美麗而優秀的女人就那樣突然消失了,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不小的浪花,最終卻依舊在一圈圈漣漪中沒了蹤跡,她似乎真的消失了,但又似乎不是,那激起浪花的石頭依舊靜靜地躺在水底,等待有心人將它打撈,傾聽她的故事。 20世紀許多有關的物品開始重見天日,證明這個精明的女人來過世間,1922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埃及發掘出來殘缺的雕像碎片,它們被小心翼翼的拼在一起,才讓世人得以窺探這位女王的樣貌。 但哈特謝普蘇特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依舊是一個謎,她是如何逝世,屍體又在哪里,依舊困擾着現在的考古學家。 哈特謝普蘇特神廟 科學家研究她的牙齒發現,哈特謝普蘇特在五十歲左右去世,患有關節炎,糖尿病,皮膚病,牙床咀嚼疾病,很有可能死於血液傳染類的疾病。 但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她剛剛逝世時,圖特摩斯三世帶領軍隊襲擊了宮壁,毀壞了一切與她有關的東西。刻在卡納克神廟牆上的名字和模樣被刻意鑿平,將她的名字從王室碑刻中鑿掉,甚至在後世的記載中,她也沒當過法老,可如此輝煌的一個女人,歲月是無法磨滅不掉她存在的痕跡。她在迪比斯帝王谷建造墳墓,與周圍的法老墓室不同,她的陵寢優雅大方,不像周圍的那些擁擠隱蔽,更像是一個經過歲月沉澱的美人,悠悠的向你走來。 金色的陽光為神廟披上聖潔的頭紗,也為她蒙上一層神秘,還有更多的事等待人們去探索,去研究。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津巴布韋 歐洲殖民勢力的首個非洲內陸戰場

在19世紀前的近代前期,歐洲殖民勢力大都不願涉足非洲內陸。征服者與探險家們,往往只是在沿海建立規模不大的居點,再嘗試尋找本地的任何可合作者。 但凡事皆有例外,16世紀中期的葡萄牙人就有過對黑非洲腹地的征服嘗試。然而,相比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快速推進,他們的金巴布爾地區的開拓還是功敗垂成。 策略轉變 莫桑比克東南的索法拉是葡萄牙重點攻克的據點 早在達伽馬遠航印度的1498年之前,葡萄牙宮廷已知曉位於莫桑比克東南的貿易港口--索法拉。化身阿拉伯商人的間諜德-科維良曾來過這里,並將當地盛產黃金的情況也傳回里斯本。於是到1505年,首任印度總督阿爾梅達的艦隊就分兵在當地建立要塞。經過一波三折的衝突,終於在出口黃金和象牙的口岸站穩腳跟。 但在當時,葡萄牙人對於深入內陸沒有太大興趣。環印度洋的戰略規劃是控制港口、航線和交通要道。只要能在海上壟斷國際貿易,就不愁本地商販手里的黃金等硬通貨會流入其他地方。加上葡萄牙本國人口有限、兵力不足,就更加傾向於在優勢最大的海上進攻,並以規模有限的要塞進行防禦。盡管他們很快發現,大部分由索法拉出海的黃金,都是從植被茂密的內陸運來,其真正產地是一個名叫津巴布韋的地方。但無論是里斯本的國王,還是印度的總督,都沒興趣在這塊被他們稱為「莫諾莫塔帕」的土地上浪費時間。 16世紀前期 葡萄牙人對非沿海地區都不感興趣 直到16世紀中期,一系列內外局勢變化讓葡萄牙開始對津巴布韋產生濃厚興趣。首先是好望角航線的收益開始下降,讓很多人無法獲得投資時所期望的高收益率。其次是西班牙在美洲的成功,讓葡萄牙在東方的開拓顯得有點「小打小鬧」。最後,年輕的塞巴斯蒂安國王是非常典型的十字軍主義發燒友。他受到臨近的卡斯蒂亞思潮影響,期望自己的手下能征服更多地方。因此,作為黃金源頭的津巴布韋,就被里斯本看做是能唾手可得的「下一個秘魯」。 然而,深入黑非洲內陸可不是件輕松的事情。在沒有剛果河這樣的內陸支流幫助時,遠征軍勢必需要以最低效的方式運送人員和補給。他們還必須應付叢林內的各種熱帶疾病,以及人口遠多於美洲土著的黑人部落。但這些都擋不住黃金對葡萄牙人的誘惑。他們也期望在西非金和日本白銀之外,再獲得一種足以同西班牙銀元抗衡的國際硬通貨。 力主加強陸上開拓的國王 塞巴斯蒂安一世 情報失誤 16世紀的索法拉島地圖 1569年,曾擔任印度總督的弗朗西斯科-巴雷托收到國王任命,從本土組織起拿下金巴布爾的遠征軍。由於知道要遠離海岸作戰,1000名士兵還攜帶了大量驢子和駱駝運送給養。甚至從摩洛哥當地招募了100名騎兵作為輔助部隊。但負責運輸的3艘船在海上遭遇風暴,以至於遠征軍到1570年夏季才全部抵達莫桑比克。 此前的幾十年里,已經有不少私人冒險家和基督教僧侶深入內地。他們一般和長期深耕當地的穆斯林商團合作,從原先的大津巴布韋城區域西進。巴雷托對這個方案深信不疑,甚至不考慮走本地盟友描述的快捷路線。因為後者曾准確無誤的告訴征服者們,津巴布韋人因環境問題而遷徙。目前的新王城可由索法拉直接抵達,不需要再從原來的廢墟線路繞道。但因為之前的傳教士大都走的是舊路,所以極力主張沿着穆斯林商隊的軌跡前進。加上遠征的導火索是葡萄牙神父被當地穆斯林勢力謀害,讓巴雷托在情感上也不得不更偏向於傳教士的報告。 在印度和莫桑比克服役多年的 巴雷托 1571年11月7日,遠征軍從贊比西河河口出發,向內陸的莫諾莫塔帕王國前進。在抵達上游的塞納後,他們抓緊時間購買補給,又派人給莫諾莫塔帕國王送信要求談判。事實證明這絕對是個壞主意,因為軍隊一旦原地停留,士兵就開始被本地瘟疫所擊倒。隨軍帶來的駱駝和驢子也被菜菜蠅叮咬,成批染病死亡。盡管葡萄牙人在出發前還多雇傭了2000名黑人挑夫,但補給品還是日漸短缺。 更糟糕的是,沿途的非洲部落也開始對遠征軍進行無窮盡的襲擾。莫諾莫塔帕的一個附屬邦蒙加斯人,就成批出現在葡萄牙人的行進路線上。根據當事人的回憶記錄,土著軍隊的數量極多,幾乎將遠征軍的兩翼都包裹起來。隨即,這10000名黑人武士又排出密集的半月隊型,呼喊着祖先的名字向葡萄牙人沖鋒。巴雷托的士兵則高喊其聖人雅各的名字,然後列隊開槍還擊,數次擊退對方的亡命沖鋒。 早期歐洲畫家筆下的 津巴布韋人內戰 蒙加斯人最後只得使用巫術。一名老年婦女從陣中走出,不停的用葫蘆里抓出粉末向遠征軍方向揮灑,然後宣稱自己的法力已經使葡萄牙人致盲。蒙加斯人信以為真,准備手拿着繩索上前抓獲俘虜。但葡萄牙陣地中的1門鷹炮突然開火,准確命了老婦人所在位置,將她炸成了碎片。黑人武士迅速陷入極度的震驚中,但還日復一日的襲擊對手。 葡萄牙人只能撤回塞納。這時,莫諾莫塔帕的使者也已經到達。當他聽聞巴雷托的人馬被蒙加斯人圍攻後,笑稱自己的國王手下有10萬名這樣的勇士。葡萄牙人當然知道這是在虛張聲勢,但局面對他們來說已經難以挽回。由於病死、陣亡和臨陣脫逃,1000人的隊伍很快就縮減到180人。甚至巴雷托自己也難免非洲瘟疫的荼害,在1573年5月病死當地。 盡管武器落後 但津巴布韋人還是戰意高昂 再次出擊的失敗 古代津巴布韋是構築巨石建築的好手 但這場遠征卻並沒有因巴雷托的病死而結束。他的副手瓦斯科-奧雷姆返回索法拉,又重新招募了一支部隊。這次他們從陸路開赴莫諾莫塔帕。卻在路上和本應該結好聯盟的馬尼卡人大打出手。最終既沒有獲得足夠的補給也沒有雇傭到向導,全軍只能無功而返。 與此同時,還在守衛塞納營地的前一批倖存者們,遭遇到各莫諾莫塔帕勢力的猛烈圍攻。最後的40個人在一堵泥牆邊全部戰死,從而徹底宣告葡萄牙對津巴布韋的遠征失敗。但他們的突然介入,還是對當地的舊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有許多叛逃者和私人商隊還是活躍在當地,有的和穆斯林商人展開競爭,有的則索性成為攔路打劫的山大王。贊比西河與津巴布韋各勢力的君主,也紛紛雇傭他們為自己作戰,並借機引入大量來自歐洲的槍炮。包括莫諾莫塔帕在內土著王國,也被日益頻繁的戰爭耗盡實力。 津巴布韋從此將無法擺脫外部世界的影響 此後的300多年里,葡萄牙人將成為左右津巴布韋局勢的重要外力。戰爭在本地代理人與反對派之間不定期爆發,甚至持續到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至於當初吸引葡萄牙人遠征的黃金,實際上在當地也趨於枯竭。但伊比利亞征服者們並不清楚,只需要繼續向南探索,就可以在今天的萊索托找到世界上質量最高的黃金礦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保護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世界各國是如何援助修復柬埔寨吳哥窟的?

在泰國文物黑市上,最常見的就是古高棉的石像或石建築上的精美構件 歲月流逝。吳哥古都在廢棄後不久就被快速生長的熱帶叢林掩蓋,它漸漸被世人遺忘。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法國博物學家亨利來了!他喚醒了人們對吳哥的記憶和關注。 吳哥被發現後,古寺廟群、人工湖、護城河很快恢復了本來面目。柬埔寨在1953年取得獨立後,法國文物保護工作者仍然負責着對古都吳哥的保護與研究工作。但在1970年,柬埔寨陷於內戰,外國文物保護工作者不得不暫時撤離。 70年代和80年代,吳哥城區一直是各派力量交戰的地方。1989年,聯合國開始協調柬埔寨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建立聯合政府。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吳哥受到整個世界的關注。因為吳哥不僅僅是柬埔寨的國寶,更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遺產,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紛紛參與到保護的行列中來。 但20多年的戰亂使柬埔寨成為了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也使包括吳哥在內的眾多古跡遭受了空前的劫難。戰爭本身給吳哥帶來的破壞並不太嚴重,僅僅是石頭表面的彈孔,但戰爭造成的後遺症政局動盪、百姓貧窮,使偷盜文物的現象十分普遍,吳哥古跡中許多精美雕像的頭部甚至碑刻都被砸下來偷偷賣到國外,泰國文物黑市上仍可時常見到古高棉的石像或石建築上的精美構件。在歐洲的主要博物館中,吳哥珍寶也隨處可見。由於偷盜造成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幾百年里大自然的破壞作用。 1998年,中國政府吳哥保護工程隊正式開展工作之前,先對吳哥石建築做了一番細致的調査。吳哥寺廟大多由砂岩和角礫岩壘砌而成的,角礫岩並不適合精細的雕刻,故主要用作建築的基礎或圍牆。砂岩是最佳的建築材料,它們是從幾十公里外的古蘭山開采並通過暹粒河運到吳哥的。我們還發現石建築基礎底層鋪的竟然是細砂。細砂顯然經過挑選,粒度十分均勻。在幾米厚的細砂之上是大塊紅色的角礫岩,其上才是由砂岩構成的主體建築。如果沙子不流失,基礎將十分穩固,但東南亞的雨水豐沛,細砂會因滲入地基的雨水而流失。加上無處不在的螞蟻也會掏空地基,而這將直接導致建築主體的傾斜、坍塌。 在達布隆,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或騎或抱在石建築上的參天大樹。在當地,這種樹被叫做「思胖」,生長速度快但木質軟、水分多,沒有利用價值。當年法國探險者為了讓後人領略吳哥於1860年剛發現時的原始風貌,有意保留了這些樹木。現在這已經成為吳哥的一大奇觀。鳥兒帶來的樹種在石縫里生根發芽,有些樹根深入建築內部,破壞了石塊間的平衡;有些緊緊貼在岩石表面,和石建築結合在一起。這種景觀在吳哥被重新發現時十分普遍,但樹木的生長有時嚴重破壞了建築,因此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建築上的樹木都被清除了。在樹木保留最多的達布隆,許多建築因不堪樹木的重負而坍塌了。如今這已成為一個矛盾:是為了保護建築砍掉樹木,還是保持這種樹與建築的原生關系?在這一爭論沒有解決前,吳哥保護管理機構的維修人員只好在建築內部支起木架,以盡量減少建築坍塌的可能。 盡管大家的保護理念、維修方法不盡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 在吳哥,除了中國的保護工程隊外,還有來自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保護人員穿梭往來於這片規模宏大的石築建築群中。法國的保護工作開始最早,其在20世紀初成立的遠東學院,是研究和保護吳哥的一個權威機構。最初的保護工作僅限於清理建築上的植物,在快要坍塌的地方加一些水泥支頂。這些簡單的維護和加固工作暫時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外露的鋼筋水泥破壞了原有的氛圍和外觀。 真正的維修始於20世紀30年代,被稱作「吳哥之父」的法國人亨利·馬奇爾將「類風格維修」理念帶到吳哥。當時,荷蘭人正在印度尼西亞修復的另一偉大佛教建築—婆羅浮屠也是採用這種方法修復的,其核心理念就是在重新歸安修復建築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原來的材料,只有在必須時才添加新材料。亨利用這種方法修復了1914年發現的女王宮。1972年,因為束埔寨內戰的爆發,外國研究學者和修復人員不得不離開吳哥,這時法國的工程人員正在對巴芳寺進行大修,並從坍塌的建築上卸下了約30萬塊石構件,但維修工作不得不就此中斷。當他們於20年後再次來到現場時,原先構件的編號記錄已全部遺失,他們將面臨世界上最復雜、最困難的「石築積木」。 1986年,印度一支文物保護隊回到吳哥。那時吳哥周圍地雷密布,還時常有零星的戰鬥發生。吳哥寺迴廊是在1969年維修時拆的,由於戰爭而沒有歸安。印度的保護人員對吳哥寺進行了維修,他們恢復了迴廊東南部分的屋頂,吳哥寺最精華的浮雕長卷—「翻攪乳海」得以有效的保護。但當時使用化學藥劑清洗建築表面的地衣苔蘚,這種做法後來在全世界文物保護者中引起很大爭議。直到今天,許多專家仍認為這種做法是得少失多。 其他各國工作隊在維修吳哥古跡時,對建築物段滅部分的修復十分慎重,絕大多數採取的是局部修復方法。比如癩王平台,對石雕台座都進行了全面修復,但對台上的建築則沒有復原重建。巴芳寺東入口處塔門的維修更典型,基座部分都進行了修復,牆體和屋頂部分沒有恢復,保持了殘垣斷壁的狀態。 盡管大家的保護理念、維修方法不盡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保護好吳哥就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大貢獻。 在周薩神廟四周,堆積着大約4000餘件石構件 中國政府無償援助柬埔寨吳哥保護工程的主要項目是修復周薩神廟。在中國援助柬埔寨吳哥維修保護工作隊到來之前當地就有這麼一種說法,認為周薩神廟的維修一定要由中國人來完成,盡管並沒有什麼根據,但確實讓工作隊和當地人的關系親密了不少。 以前周薩神廟曾進行過多次搶救,大多是用鋼筋水泥做的臨時性支護結構,治表不治本。現在再次維修應該比以前採取的方法更科學、更合理。保護隊定下的原則是:搶險加固;遺址保護;有條件的情況下,予以修復。由於周薩神廟當初是用石塊將整個建築壘砌完成後再在表面進行雕刻,當建築倒塌後再想修復,其困難增加了十倍。在周薩神廟四周,堆積着大約4000餘件從各個建築物上塌落下來的石構件。剛到現場時,看着遍地的石塊,人們不禁擔心,何時才能拼完這麼多「積木」? 工作隊開始日復一日地依照構件表面雕刻紋飾的邏輯關系和石件的形狀特徵進行拼接,確定構件的位置。將構件歸安復位,用原來的構件恢復古建築原狀,這是工作隊主要使用的修復方法。聽上去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時卻復雜得多。 4000餘塊構件只是全部構件的一部分,還有大約30-40%塌落下來的構件或破碎或丟失。如何添配這部分缺失構件呢?缺失較多的塔尖、屋頂和部分建築裝飾物是不用恢復的,而建築基座、牆體等處的缺失構件則不得不用新砂岩代替。在修復參拜神道時,找到的大部分欄柱重新歸位,缺失處則以重新雕刻的石柱代替。當地招募的工人們經常去不遠的暹粒河洗澡,一次洗澡時有人腳底下碰到了硬邦邦的東西,工人們把消息傳回工作隊,大家立即行動起來,開始打撈。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打撈上來的正是缺失的神道欄柱!下面的工作自然是把新制的欄柱拆掉,換上「原配」。為此,幾個有功的工人還得到了獎金。 其實在吳哥並沒有統一的修復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不能完全協調眾多援建國的想法。 現在,工作隊仍在抓緊進行對石雕構件的清洗和修補加固工作。其他國家的考古志願工作者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派遣之下在吳哥進行保護與修復工作。然而很多人還是在擔心:吳哥會不會再次被大自然收回,就如達布隆花園內盤根錯節的巨大樹木,把那些輝煌的建築,慢慢地包圍、撕裂、斷開;還有那些屢禁不止的偷盜行為。在與時間抗衡之下,面對自然與人為無休止的破壞,考古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在規模宏大的吳哥面前,只是杯水車薪。 在與吳哥的親密接觸中,人們懷着敬畏之心撫模它遍體鱗傷的身驅,同時也在翻閱品味吳哥壯美與淒婉。它那宏偉的氣勢和精淋的建築,完教藝術,雖然歷盡滄桑磨礪,但卻能人時時感受到那個已逝去的古老帝國的曠世榮光。而這也正是我們正在拯救的這處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

莎士比亞去世百年後,遺作流入民間引追捧,不久大家發現被騙了

18世紀後半葉,18歲的英國人威廉在自家書店里打工時,覺得名家珍本很賺錢,就起了偽造的邪念。正好這年他到莎士比亞的故鄉參觀,弄到了莎士比亞的簽名筆跡,於是日夜模仿。 ​模仿到一定境界時,他從一本伊麗莎白時代所印的小冊子中撕下一張空白紙頭,偽造了一封莎士比亞寫給伊麗莎白女王獻辭的信,然後把這「信」夾在伊麗莎白時代所印的一冊珍本書內。辦妥後拿給父親,說是他發現了莎士比亞的真跡。他父親細加研究,認定是真跡。 偽造一封信件尚可,但要偽造「劇本」,人們如果追問起「古物」來源時怎麼辦?威廉自有辦法,他向人透露他認識一個大收藏家,藏有莎士比亞未發表的信件和作品,願意經他的手出賣。 有了這個所謂的收藏家,威廉的膽子越來越大。他偶然看到一個英國民間故事《伏蒂根》,於是靈機一動,把它改成劇本;接着他又偽造了《亨利第二》的劇本;後來又偽造了《征服者》的劇本,通過他父親的書店大肆宣傳,一時震動了整個英國文壇。 ​1795年,這批「莎士比亞遺作」在書店公開展覽,一些文學家和專家接踵而至,《約翰生傳》的作者稱贊這些是無價之寶,並感動得跪下來捧着這批「遺作」親吻不止。九個月後,威廉的父親把這些文稿送給威爾斯王子過目,又送給克拉倫斯公爵閱看。這樣一來,假品變成了真品,廣泛流傳。後來,一些大劇院爭相公演,所得利潤與威廉父子平分。 曾有人指出這些遺作的可疑之處,也有報紙公開抨擊。但大多數人認為這是莎士比亞的早年作品,不夠成熟,情有可原。 ​然而,真相終究不可久瞞。劇本上演後,由於劇情枯燥沉悶,觀眾反響並不熱烈,後來竟演不下去了。於是,英國一批文學家經過多次討論,發現疑點頗多,聯合起來對威廉發出警告。在巨大的壓力下,威廉不得不交代實情,而後突然秘密出走,離開了倫敦。轟動一時的鬧劇終於收了場。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王剛菊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1.jpg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怎麼對待他的妻兒呢?

說起歷史上比較溫情的、沒有大動干戈的開國皇帝,當屬宋太祖趙匡胤首屈一指。 趙匡胤篡奪後周柴氏政權後,並未對柴榮的妻兒趕盡殺絕,而是將後周恭帝封為鄭王,善待柴家子弟。 然而趙匡胤的妻兒卻沒有得到別人的善待,他雖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說法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殺兄奪位。 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又是如何對待他的妻兒呢? 當年,北宋建立時,宋太祖從北周的孤兒寡母那里奪來江山。而後來, 趙光義又從宋太祖的孤兒寡母那里奪來皇位。 一百多年後,趙光義的子孫被金國人一網打盡,全部拉到了天寒地凍的五國城受苦,只留下一個宋高宗趙構,還沒有子嗣。 趙構只得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德芳的後代子孫宋孝宗手里。 而後來趙德昭的後代也有三人當上了皇帝,分別是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這種因果報應,也就是歷史的玄妙所在吧!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心宜善

認輸你會更強 近代日本如何洗刷國恥

我們知道,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英國用艦炮打開了中國通商大門之後,緊隨其後的五六十年代,歐美列強同樣用武力叩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強迫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從1854年日本開國到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共和十一個國家簽訂了所謂的「親善條約」和「友好通商條約」。這些條約允許該締約國之人在日本擁有治外法權,嚴重損害了日本的主權,使日本面臨着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條約改正」成為首要外交課題。比如此前提到的使節團出訪歐美,都是帶着這個任務。但起初沒有得到西方積極反應。 使團在西方碰了釘子。他們表面上受到歐美政府熱情接待,但遞交交國書,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要求後,卻遭致敷衍。幾個月毫無進展。他們苦思冥想求解: 為什麼西方國家表面對我們很友好,卻不肯對日本平等相待、修改不平等條約呢? 1872年3月15日,岩倉使團來到德國柏林,參加德國強人、鐵血宰相俾斯麥主辦的歡迎會。會上,日本使團副團長伊藤博文虛心求教。俾斯麥好像特別喜歡這位日本後生,當徒弟一樣面授機宜。他把自己對國際政治的理解,以及小國的生存之道向東方後生進行傾囊相授。 俾斯麥說,「方今世界各國,雖以親睦禮儀相交,但皆是表面名義,於其陰私之處,則是強弱相凌,大小相欺。」 說你別看當今世界各國交流,表面客客氣氣。但實際上通行於這個世界的只有一條法則,那就是叢林法則:物競天擇、弱肉強食。 這番話讓剛剛接觸國際社會的伊藤一行人醍醐灌頂。難怪歐美列強不修約,原來我們不是真強國。認輸,我們是弱者。圖強,我們先拜強為師。就是日本採取的務實態度。 隨後,在西方取到真經的日本,迅速崛起。 之後,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宣告日本已從弱變強,提高了國際地位。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德的日本完成修約臨門一腳。1919年,一戰結束,在重新排世界座位的巴黎和會上,與尷尬的只有兩個席位的「個別利益的交戰國」中國地位相反,此次國際會議日本大出風頭。會上日本與英、法、美、意並列五大國,和會席位5個,是擁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的唯一東方國家。一躍進入世界五強。 此前30年,岩倉使團費勁氣力與歐美想要廢除的不平等條約,進展艱難。自此卻開始一馬平川。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前,美國首先與日本簽新約,宣布放棄關稅自主權。而一戰結束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與日本簽訂條約,放棄特權。日本用4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修約任務,擺脫了歐美列強強加於日本的種種不平等待遇,成功完成了向近代國家的轉化。 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日本,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實現揚眉吐氣。 民族空前驕傲與自信,於是乎,東方霸主橫空出世。 期間,日本名稱也出現變化。諸如中國對日稱謂最顯著的變化,是以「東洋」代「倭」。 熟悉古代史的讀者應該知道,與中國光鮮的「華夏」稱謂不同,日本在中國的古稱一開始就不太順耳,其中一個長久的稱呼,是眾所周知的「倭」。何為「倭」?即人「委」也。這個「委」與「偉」不搭界,與「小」倒是近義詞。 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由來已久,現代一些日本人認為內含矮化成分,但古代日本卻不以為蔑稱,一度引以自稱近千年。日本最古的史學作品、成於公元712年的《古事記》描述了日本開天闢地至推古天皇間的上千年傳說與史事。書中稱第一位天皇叫「神倭伊波禮毗古」,而日本武尊的本名就喚「倭建命」。可見,遠古到中世紀前的日本,基本接受「倭」為其國名。 查考歷史可知,這個稱呼確實不是「戲稱」,而是一個正式封號。 關於這一點,《魏史》有明確記錄。魏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日本島興起的第一個國家「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苦於國中有語無文,遂遣使「難升米」到中國,「使魏封之」,於是魏明帝曹睿封「邪馬台國」人為「倭」,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授其金印。 曹睿為何封日本為「倭」呢?不得而知。 從今天的角度觀察,曹睿封「倭」為日本正稱,或許不屬雅稱,但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魏明帝既然正大光明地下昭冊封,當無存心矮化之故意。 關於這一封號,古代日本人倒是做出了正面理解。三枝博音編的《日本哲學全書》記載,古代日本人所持的是以「慕夏」為核心的「崇外主義」,視中國為世界中心,對於來自中國的封號,大都欣然接受。這恐怕不是不求甚解的問題,而是一種順應天朝的現實態度。 大化元年即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開啟大化改新。這又是被中國大唐在白江打敗後的認輸革變。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國名正式出台,而且有了名正言順的含義——「日出之處的國家」。日本的當用漢字也發生了革命,標志性的變化,就以「大和」代「倭」,讀音還是一樣的,但氣勢上已經不同——與日語「山」同音。 小小島國,竟能從「倭」中導出「山」之力,可見他們是持有一種「認輸、師敵、奮起」的強者文化心態。 十九世紀,務實自強的日本終於得到了歷史的回報。近代東方世界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式微,日本日盛。自甲午戰爭之後,大清國就不敢以倭稱呼日本,而代以一個大氣稱謂:東洋。 不少中國人以為,「東洋」即是日本別稱,「東洋史」即日本史,其實,那是陰錯陽差、送人之美了。 查閱史料可知,「東洋」版權不折不扣屬於中國。此稱來源宋代,確立於元代《大德南海志》,是古代中國人原創的地理名詞。「東洋」原指中國沿海,外延是東海以遠、朝鮮半島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島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理概念。日本人談論20世紀之前的「東洋史」,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北亞歷史。「東洋」以中國為中心,談「東洋」主要是談中國。而近代以後,「東洋」詞義卻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歷史學家重新詮釋了「東洋史」,雖然他們沒有否認「古代東洋史主體是中國史」這一基本事實,但是,日版「近代東洋史」中,其中心已由中國向日本轉換。 可見,地理名詞一旦被賦予了中心含義,也會出現重大變幻。在世界史中,與東洋對稱的另一地理大名詞是西洋。十九世紀之前,「東洋」及「西洋」地理名詞是普遍意義上的通解——狹義的西洋指西歐國家,廣義的西洋乃整個西方世界;狹義的東洋是東亞(主要指中國、朝鮮半島、日本這片地帶),廣義的東洋泛指東方世界。但近代兩場戰爭(清英戰爭、清日戰爭)過後,「東洋史」中的主角不僅由中國變成日本,甚至就連「東洋」之名,亦被日本獨享。 當然,大清心甘情願地把東洋稱謂送給日本,也並非全部出於恭敬。在他們眼里,「洋」與「西方國家」等同,「洋人」就是歐美人,以「東洋」呼日,一是自知日本也有洋人般厲害,二是繼續自戀東方正統,有意區分中國與西化的日本不同。 與其說,他們沒有海洋和海權的概念,不如說,他們死不認賬,東方文明中心已經遠離中國。 總之,以「東洋」代「倭」為標志,一戰之後,「日主東方」局面形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這張舊照片與1000萬人的死亡有關

1914年,奧地利-匈牙利是一個強大而龐大的國家,比德國還大,公民人數幾乎和德國一樣多。在這張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拍攝的照片中,來訪的弗蘭茲·費迪南德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喬特克將在市政廳舉行招待會。當天上午早些時候,在前往大廳的路上,他們的車隊遭到一群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刺客的襲擊,炸彈炸毀了一輛汽車,打傷了數十名旁觀者。 一名波斯尼亞塞族民族主義者(可能是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更可能是旁觀者費迪南德·貝爾)在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匈牙利王位繼承人弗朗茨·費迪南德(FranzFerdinand)及其妻子遇刺後,被警方抓獲並帶到薩拉熱窩警察局。 暗殺事件發生後不久,奧地利-匈牙利向塞爾維亞發布了一份清單,要求塞爾維亞停止一切反奧匈活動,解散某些政治團體,撤走某些政治官員,塞爾維亞在其盟友俄羅斯的支持下,禮貌地拒絕,並動員了軍隊。不久之後,奧地利-匈牙利在其盟友德國的支持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從1914年到1918年戰爭結束,世界各地動員了超過6500萬士兵,超過1000萬人死亡。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她無償為蘇聯克格勃提供原子彈情報40年,被發現後卻免予起訴

在倫敦飛往赫爾辛基的航班上,看了一部今年四月剛上映的新片《赤姝諜魅》,英文片名《red Joan》。 影片改編自2014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而小說由英國著名的諜報組織軍情六處提供真實歷史材料,經劍橋大學教授完成小說創作。 軍情六處辦公地址在倫敦泰晤士河旁邊的一座低調的毫不起眼的建築內,導游曾指給我們看。 影片講述的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理工科女生後來潛伏40年,為蘇聯克格勃提供情報,93歲高齡時被軍情六處發現以叛國罪起訴,最後卻免於起訴的故事。被稱為紅色間諜奶奶。 她並不覺得她有錯,從一開始對科學單純的愛,到後面發現科學的純粹被政治的骯毀掉的憤怒和無奈,在看到日本兩個城市的平民被原子彈毀滅後內心受到極大沖擊,到最後她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世界。 她持續多年為克格勃無償提供原子彈研製情報,導致蘇聯的原子彈研究迅速趕上並超越英國。 間諜奶奶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世界多種力量的抗衡。讓蘇聯有與英美抗衡的能力。 如果只有一方有原子彈,他們會選擇扔出去。但如果對方也有原子彈,那麼誰都會謹慎使用原子彈,讓這種破壞性極大的超級武器只成為一種震懾但永遠不會扔出去。 所以說科學與科技教育,一定要貫穿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當你手里有了武器,正確的價值觀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拿起,什麼時候該放下。如果一定要舉起武器,要知道應該瞄準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1945年春的老河口之戰

老河口位於鄂豫川陝四省邊界,公路四通八達,依山臨江,進可攻,退可守,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9月,李宗仁以一個軍事家的戰略眼光,把第五戰區長官司令部設在了這里,並在老河口城東擴建了軍事作戰機場——老河口機場也是中國軍隊此後在華中地區的一個重要空軍基地。 日軍沖入城內 日軍決意攻下老河口 抗戰期間,日軍直接針對第五戰區的兵力達11個師團20餘萬人,占整個侵華日軍的四分之一。從1939年秋到1945年春,日軍為了打開中原門戶,攻下老河口,頻繁向第五戰區進攻,李宗仁率第五戰區官兵在老河口奮勇抗敵,先後與日軍進行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東戰鬥、豫南會戰、襄河東西岸反掃盪、豫南鄂北會戰等多個戰役,殲敵近10萬,粉碎了敵人一次次進攻,保衛了鄂北豫南大片國土,有效阻止了日寇西進。 1945年春,已經窮途末路的日軍再次舉重兵,決意攻下老河口。 表面上看,老河口是當時中原的門戶,攻下它就等於攻下了西進中原的大門,可以進一步擴大侵華的戰果。但此時的日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已經沒有力量進一步進行侵略擴張了。他們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要攻下老河口,是因為隨着戰爭的演變,老河口已經成為插入日軍心髒上的一把利劍,直接關系太平洋戰爭局勢。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大一部分兵力被用到了對美作戰上。在中國戰場,日軍由於力不從心,開始由進攻逐漸轉入局部地區的防禦。到了1944年,美、日太平洋戰爭正熾,日軍的後勤供給全靠掠奪中國的物質。他們的「以戰養戰」戰略,要靠隴海、平漢、粵漢鐵路和長江航運來實現。而美國要想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就必須切斷日軍的後勤供給線。於是,美國派出14航空隊的部分飛機來到老河口和湖南芷江的機場,與中國空軍合作,編為「聯合飛行隊」(又稱飛虎隊),共同打擊日軍的後勤供給線。由於中美合作,中國空軍頓時占了上風,飛機的種類、型號和性能,都超過了日軍。這些空中力量直接威脅着日軍占領下的華中、華北、華東和華南廣大地區。盟軍從四川新津機場起飛的「空中堡壘」(B-29重型轟炸機),前去轟炸日本本土,也多由老河口機場飛出的戰鬥機護航。到了1944年下半年,老河口航空力量對日軍的打擊更大。日軍在1944年夏季作戰中付出極大代價才打通的平漢鐵路,10月份才修復,11月通車,12月就被轟炸陷於癱瘓。1945年初,中美聯合飛行隊連日攻擊了日軍漢口及運城的彈藥庫。2月間,又幾乎全力指向切斷日軍交通線的作戰,在一個月時間里,就破壞了日軍142輛機車,使37座橋梁不能使用。面對這種情況,日軍對老河口「恨之入骨」,最後狗急跳牆,再次發動侵犯老河口戰役,以圖毀掉老河口機場,保住其水陸運輸線,以維持太平洋戰局。 日軍的第一步打算,是派飛機對老河口進行連續轟炸,妄圖通過空中力量摧毀老河口。可是日本飛機白天來,白天遭追擊;晚上來,晚上也遭追擊。無奈,日機又採取雨天有霧時來襲,但也遭到迎擊。日軍不死心,又選派優秀飛行員,利用惡劣天氣以游擊戰法進行奇襲。結果由於天氣太壞,一次日軍選派的「優秀飛行員」在飛抵老河口的途中機毀人亡。空中轟炸企圖破滅,日軍被迫使出最後招數,豁出幾萬大軍,搶奪老河口這一戰略要地。 125師堅守了13天 1945年1月,李宗仁調離第五戰區,任漢中行營主任。劉峙接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這時,留守第五戰區的只有原來孫震的22集團軍和劉汝明的第2集團軍。在交接換防期間,日軍就開始籌劃進攻豫西和鄂北,目標就是攻取老河口。1月29日,日本「南京中國派遣軍」召開軍以上司令官會議決定,這次任務由駐鄭州的12軍執行。12軍司令官內山英太郎會後決定,由盤踞在漯河一帶的115師團作為進犯老河口的主力,騎兵第4旅團為突擊隊。 日軍115師團於1945年3月中旬開始行動,主力從魯山、舞陽、沙河店附近以急襲突破迅速進攻西峽口到達老河口。3月26日,日軍先頭部隊騎兵第四旅團到達老河口東竹林橋。從3月22日到3月26日,日軍從鄭州、洛陽、郾城一路直撲老河口。3月27日凌晨2點,日騎兵第26聯隊進攻老河口馬頭山,騎兵25聯隊進攻老河口北關。下午1點,第26聯隊攻下馬頭山。3月30日,日軍獨立步兵30大隊全部到達老河口。3月31日拂曉開始攻城。 此時,守城的中國軍隊只有一個師,是22集團軍所轄的45軍的125師,師長是汪匣鋒。該師本是第五戰區長官部的衛戍部隊,3個團中的374團不巧又回四川接新兵去了,在老河口的實際兵力只有兩個團。汪師長感到責任重大,自知這將是一場寡不敵眾的惡戰,但他仍舊作了精密部署,號召全體官兵誓死保衛老河口。 從3月31日到4月6日,由於125師全體官兵的英勇抵抗,日軍傷亡慘重。連續7天攻不下老河口,日軍只得要求增派重炮和兵力。4月3日,日軍野戰重炮第6聯隊連夜從南陽趕到老河口。4月6日,又補運重炮至老河口外圍。4月7日拂曉,日軍115師團再次全面攻城,125師在汪匣鋒的指揮下,士氣旺盛,近距離猛烈抵抗,使日軍在當天連續發動的5次進攻均被擊退。就在日軍115師進攻老河口的當天,日軍39師團又從湖北荊門向北經南漳至谷城,占領了谷城,日軍從而對老河口基本形成了包圍。到了4月7日晚,日軍重新調整第一線兵力,集中3個大隊兵力分頭進攻老河口北門、東門和南門。在重炮轟擊下,日軍26步兵大隊組織一個工兵班,用炸藥炸開老河口北門一個缺口。與此同時,日軍28、29大隊也在進攻老河口的東門和南門,但被125師守城軍隊擊退。 4月8日上午10時,日軍再次發動進攻,並以北門為主攻目標。12時,日軍13戰車隊越過手榴彈爆炸區,由突破口進入城內,其它戰車也隨之跟入。13時,日軍第2中隊由突破口進入城內,在突破口激戰中,日軍又遭重大傷亡,第2中隊長 原當場斃命。由於日軍在坦克掩護下源源不斷攻入老河口城內,125師只好一面抵抗,一面撤退。4月8日晚,125師剩餘部分官兵撤退至漢水西岸,老河口淪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個奇跡之都長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隨着目前熱播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即將進入尾聲,大錘的有關大唐的故事也即將要面臨暫時的一個終結。我們之前曾經講述過,《長安十二時辰》中隋唐長安城,堪稱中古時代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的巨型之都,人口號稱百萬,繁盛至極。 關於它的氣勢宏偉與文化傳奇,已經傳頌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而且在預料的未來歷史中,還會繼續延續下去。本期我們就來解密,這一座歷史上的奇跡之城,又是如何湮沒於歷史中的。 在這里咱們先說一下,歷史上的長安城的優勢所在,它地處關中,歷史上的關中號稱四塞之險,一般來說就是東邊的函谷關(後來是潼關)、西邊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這些都是易守難攻之地,在古代沒有空軍的戰場上,可以憑借少量精銳據險而守。 而且關中地區雖然依據險要之地,但同時又四通八達,西北可通西域,東南可入荊襄,南向可入巴蜀,北向可抵長城,可以說是處於古代中國的要害之地。而且,歷史上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又擁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平原,為在這里的都城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資和人口,還有八水繞長安之說的八條河流提供漕運及灌溉。 應該說,這樣優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歷史上的關中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秦漢唐三代國都都設在這秦川之地,也足見關中之地對國都名城的強大支撐作用。 歷史上的隋唐長安城,就是在這樣雄厚的基礎上,維系了宏偉的都城數百年之久。 不過,就是這樣的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導致了隋唐長安城揮之不去的發展瓶頸。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關中地區所依仗的「山河之險」。 尤其是東面潼關這一路,沿途地形崎嶇。這從軍事防禦角度來說是非常理想的,誰來進攻潼關都會很麻煩。但是反過來,長安城運輸物資進關,也是非常麻煩的。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之後,伴隨着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來自東南的糧食等大宗物資,就構成了大運河向京都長安運輸的主要內容。 可是這糧食要向從江南,一路運到長安,要經過五條河道的轉運,特別的艱難,一條船的糧食運過來至少需要半年時間,尤其是其中的黃河轉渭水這一段,因為黃河水流湍急,而且這一段從東向西是逆流而上,因此特別費力。 尤其是途中的黃河三門峽那里,還有一處著名的「砥柱之險」,那個地方不僅水流特別急,而且還有砥柱巨石伸出水面,水下還有暗礁,因此歷來被視為運輸奇險之地,據說每年上行運糧的船隻平均在這里要損失掉百分之七十以上。 由於三門峽砥柱實在太險,所以在隋朝的時候朝廷就規定,誰能通過三門峽砥柱之險,把四十石米糧從洛陽運到陝州的常平倉(今天的三門峽市陝州區),就可以免一年的兵役徭役。 如此困難的糧食輸入,造成了關中地區糧食供應情況的危險——其實,根據後世學者的研究,關中地區在隋唐時代的糧食供應還是很不錯的,如果不遇到災年,基本不需要外地運輸糧食進來就能夠滿足關中特別是長安城的消耗。 但是問題是,隋唐時期關中地區自然災害頻仍,大約每十六年就有一次大災,而每一次大災,就會打破關中脆弱的糧食供應平衡,而這個時候,外運而來通過三門峽的糧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唐朝中期以前,由於黃河到渭河這一段的運輸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唐朝皇帝多次出現長期去洛陽「就食」的情況,其實就是關中遭災之後養不起這麼多官員和軍隊了,皇帝於是只能帶着人馬浩浩盪盪去洛陽吃飯,畢竟那里直接連接大運河,不用經過三門峽砥柱天險,糧草運輸非常方便。而其中的唐高宗李治乾脆就病死在洛陽了。 李治畫像 但是一缺糧食就跑去東都洛陽就食,這個時間成本和政治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從唐玄宗時代開始,歷代唐朝官員,絞盡腦汁,想出了分段運輸、分段儲存以及開鑿山路等等辦法,用大量牛馬拉車,用陸路的方式越過三門峽天險,把糧食總算是大量運輸進了關中地區。從那以後,南方漕運而來的糧食就從唐朝初年的一二十萬石猛增到一百萬石以上,此後歷經劉晏等著名文臣的努力,終唐一代,關中的糧食問題總算沒有再出大的差錯。 但是即便如此,這樣費時費力的外來輸入糧草,已經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當時的關中對人口的支撐能力,已經基本達到了極限,在這種脆弱的平衡之下,隨便一場關中的天災,就可以打破這個脆弱的供給平衡。唐朝人拚命疏通的運河漕運糧草,讓長安城這個百萬人口的空前大城能夠維持得住,但是唐人的種種努力,只是延緩了這個脆弱平衡破壞的周期,但是關中的這種脆弱,已經暴露無遺。除了天災,關中實在是經不起其他的折騰了。 而偏偏歷史上的唐朝,對長安左近的折騰又特別多。首先是府兵制度和租庸調制度的失靈,結果就是一方面關中駐軍的數量增加、消耗增加,另外一方面就是唐王朝收集關中糧草的能力大幅度減退,關中糧食徵集常常不足額。 而更是雪上加霜的是,隨後爆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吐蕃入侵等等導致關中一帶戰亂頻仍,又嚴重破壞了關中當地的人口和生產,導致關中長期沒有從戰亂中恢復過來,結果就是,之前那個脆弱地維持着長安城運轉的關中糧食平衡,徹底被打破了。 歷史記載,安史之亂後唐德宗統治時期,有一年關中大災,結果長安就立即斷糧十天,這可不只是飢餓問題了,給皇帝看家的禁軍如果還沒有糧草,那是要嘩變造反的。結果就在千鈞一發的時刻,東南漕運的糧船終於趕到,當時唐德宗竟然激動得對太子說:「糧食已經到了,我們父子總算是得救了。」到了這個份上,極大代價換來的糧食漕運,已經嚴重影響了長安城繼續的發展,甚至成為了唐王朝的累贅。 因此到了唐朝覆滅之際,面對着軍閥混戰、嚴重毀壞的長安城,後繼的軍閥們將國都搬遷到更靠近運河、方便漕運的地方,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而從此之後,那個百萬人口的恢弘長安城,也就在關中的疲敝與戰亂中,逐漸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鋁橋」行動 美軍贏得海灣戰爭密辛——戰略大運輸

【官方代號】「鋁橋」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Aluminum Bridge 【媒體稱呼】海灣戰爭前奏 【密級】保密 【發起者】美軍 【運作進程】1990年8月7日-1991年初 【目的】把人員和裝備運往戰區 【背景】 美軍由於採取「拒敵人於國門之外」的戰略,因此不遠萬里去打仗是家常便飯。這需要極為強大的戰爭物資運輸能力作為保障,先後在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大量啟動戰略空運方式,以保障戰爭需求。 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的官員介紹,近年來美軍加強戰略空運能力,主要是大量采購C-17「環球霸王III」新一代戰略重型運輸機。C-17運輸機不僅運載量大,而且起降性能好,滿載時能在900米短距離跑道上降落,可直接將人員和物資運抵戰區前沿基地。 據美軍方介紹,目前美軍戰時空中機動運輸能力已達到能在30天內把25萬噸的物資運到歐洲,或是將22萬噸的物資運到東亞。 這種運輸能力直接關繫到美軍對於一場戰爭的准備能力,比如海灣戰爭。多數人對海灣戰爭的記憶,都是美軍摧枯拉朽一般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事實上,之前還有一個半公開、半保密的、至關重要的行動卻不為人知,那就是從不為人所注意的「鋁橋」行動:在戰爭開始前5個月到戰爭開始的時間里,數百架運輸機日夜不停地把人員和裝備運往戰區。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占領科威特,當日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命令正在地中海的"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進入紅海。海灣戰爭的序幕實際拉開了。 伊拉克沒有退縮,美國如果不打,那將顏面掃地。而以當時在海灣的美軍基地的資源而言,根本無法與伊拉克對抗,因為實力對比並不占優。因此,必須盡速調動戰爭資源部署到海灣,才能滿足美軍出手的要求。 美國的戰爭機器 但說着容易,根據即將退役的美軍參戰部隊司令和多國部隊總指揮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預測,此戰需要美軍投入數十萬人及相對應的浩如煙海一般的軍事物資,這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於是,美國根據多年的戰爭經驗,再次駕輕就熟地實施了一個戰略運輸行動——代號:「鋁橋」行動。 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 【行動經過】 1990年8月7日,也就是在伊拉克軍隊占領科威特僅僅天之後,「鋁橋」行動便迅速、正式開始。 「鋁橋」行動的空運、海運、陸運和物資分發,由美國中央司令部物流服務和安全援助署署長詹姆斯·斯塔林少將負責協調。 詹姆斯·斯塔林少將 而「鋁橋」行動的幕後老闆,實際是軍事空運司令部司令漢斯·福特·約翰遜上將,以及駐歐洲第16航空隊司令傑拉爾德·丹尼爾少將。 漢斯·福特·約翰遜上將與傑拉爾德·丹尼爾少將走進尚處於一片狼藉的軍營 第一批作戰部隊開始調動: 美軍王牌部隊——第82空降師的先頭部隊,乘座C-5運輸機率先到達沙特阿拉伯宰赫蘭空軍基地; 第1戰術空軍聯隊的F-15C「鷹」從美國飛行14個小時,隨後也到達沙特; 同日,從歐洲和美國本土抵達的RC-135「聯合鉚釘」偵察機和E-3「望樓」預警機,開始在沙伊邊境空中巡邏。 先頭部隊只攜帶急需的設備,大宗物資將通過海運運往沙特。 8月12日,第101空中突擊師從美國乘飛機前往沙特 輕裝登機的101空中突擊師 空運主力由軍事空運司令部所屬的數百架C-5「銀河」、C-141「運輸星」、C-130「大力神」和KC-10「補充者」組成,由於與實際需求差距懸殊,美軍又從民用後備航空隊征調了50餘架民航客機和運輸機,共同參與行動。 雨中起飛的KC-10A加油機,急需且體積不大的貨物也由它來運輸 KC-10A在運貨的同時它還可以給其他運輸機空中加油 C-5運到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 兩個型號的總統專機「陸戰隊一號」被塞進C-5B的貨倉 C-5裝運CH-47「支奴干」 2架C-5和4架C-141等待裝運貨物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西摩約翰遜空軍基地第4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15E停在沙漠中的機場,一架C-5正在起飛 C-130「大力神」往返於大中型機場和前線的野戰機場 第82空降師的M-551謝里登輕型坦克 來自阿肯色州小石城的第314戰術空運聯隊的C-130 「鋁橋」行動前3周,空運陸軍1.5萬人、海軍陸戰隊1.5萬人、支援部隊2萬人。 「鋁橋」行動前兩月,各型運輸機累計飛行14.5萬小時,平均每天124架次,每10分鍾就有1架運輸機在中東地區降落,人員物資周轉量20億噸公里。與之相比,二戰後的"柏林空運"前15個月的空運量也只有11.22億噸公里。 到10月底,空運到沙特的有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第24機械化步兵師、第1騎兵師和第3裝甲騎兵團,兵力11.5萬人。 「鋁橋」行動前4個月,也就是當年年底,空運美軍總數達26萬人。 到第5個月總計空運54.5萬噸貨物(約占全部貨物的5%)和50餘萬人員(約占全部人員的99%)。 至此,「鋁橋」行動結束。 KC-135R同溫層加油機為運輸機提供加油服務 C-141「運輸星」在滑行,機場外的守衛 【後續】 在「鋁橋」行動進行的同時,已經被空運到各野戰機場的貨物,再由美軍直升機進行蛙跳式運輸,就像大橋下的引橋和分岔路口一樣,把物資分配到上百個前沿陣地。 直升機運輸物資 在然後發生的海灣戰爭中,聯軍以這些戰爭資源為基礎,加之各國的武器投入,先後發動了一系列的作戰行動:「沙漠盾牌」行動(Operation Desert Shield,軍事部署)、「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空中打擊)、「沙漠軍刀」行動(Operation Desert Army Knife,地面進攻)、「沙漠告別」行動(Operation Farewell to the desert,撤離),以及「南方守望」行動(Operation Southern Watch,「南方守望」行動:曠日持久的超長鎖鏈,連接父子、跨過一人)及「北方守望」行動(Operation Northern Watch,「北方守望」行動:巨型絞索的最後一股,但成效匪夷所思)等無數的軍事行動。 第82空降師第2營的UH-60「黑鷹」直升機吊運M-102式105毫米榴彈炮 陸戰隊的CH-53E「超種馬」吊運貨物 海灣戰爭後,軍事空運司令部改組為現在的空中機動司令部。 截至2001年,美國戰略海運部隊擁有大型運輸船隻400餘艘,有效控制大型商船165艘,北約盟國商船約400艘。美軍加強海運能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投資70億美元采購19艘大型滾裝船,這些船隻將使部隊和裝備從美國本土運往遠方戰區的突擊海運能力增加一倍多;另一方面,為提高向西南亞等熱點地區部署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美海軍准備先後組建3個滿載陸戰隊遠征旅裝備的預置艦大隊,大大增強快速海運能力。 外圍警戒的101空中突擊師6架AH-64A「阿帕奇」和3架OH-58D「基奧瓦勇士」 【關聯性】 「鋁橋」行動屬於戰略運輸行動,雖然行動非常龐大,但其自身並沒有子行動序列。 但其後美軍發動的幾乎每一場戰鬥、戰役,都源於此次行動的結果,或與之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歷史脈動」以往的資料中,也有一些類似戰略性運輸行動,基本都是美軍策劃與實施的,主要有: 「五分錢救援」行動:救了以色列一命而自己卻深陷石油危機的惡趣; 「魔毯」行動:承載800多萬人、遍布於全球55個戰區的怪物。 關於「鋁橋」行動所運輸的戰爭物資,可以點擊鐵流滾滾:支撐世界第一場信息化戰爭的那些壓箱底家當或者傾巢而出:眾玩家在海灣戰爭中的家當大泄底完整了解。 第101空中突擊師的CH-47「支奴干」 【影響】 「鋁橋」行動對於海灣戰爭至關重要,因為其奠定了美軍參戰的物質基礎,而沒有這些物質基礎,戰爭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大名鼎鼎的「沙漠盾牌」等系列行動。 「愛國者」防空導彈陣地 【評論】 美軍事運輸司令部司令約翰遜上將這樣形容戰爭中的運輸:「我們能在3周內將一個中等城市搬到5000公里外的地方,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搬家公司』了。」 由於擔負「鋁橋」運輸行動的主力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因此他們曾驕傲地說:空中「鋁橋」是「洛克希德牌」的。把戰爭外包給軍工復合體,是美國戰爭的特有模式,也是讓人無語的現實。可另一方面,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軍民融合的生動體現呢? 對於海灣戰爭而言,美軍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戰爭資源運輸,可見其任務只重大。換做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恐怕這場戰爭真的沒法打,因為這種運輸的基本能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具備。 【代號說明】 「鋁橋」,是一個比較形象化的代號,由於美軍是以銀白色的飛機運輸戰爭資源,仿佛在空中搭建了一座「鋁橋」,行動因而得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蒼蠅引發的血案,因女友拍死了胸口的蒼蠅,男子8小時血洗5個村

蒼蠅引發的血案,因女友拍死了胸口的蒼蠅,男子8小時血洗5個村莊 「蒼蠅」除了是一隻完全變態的昆蟲外,還是夏日細菌傳播的罪魁禍首,也是干擾人們生活的之一。蒼蠅雖對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會危害人類的生命。而且人類總會想方設法地去消滅他們,不會對我們產生威脅。可如今我卻聽說了一起蒼蠅引發的血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這是一名出生於韓國釜山廣城市的警察叫禹范坤,是韓國歷史上最瘋狂殘忍的殺手。他是一名人民警察,可後來因為事業受挫,他被調到鄉村偏遠的村落,這令他無法接受,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不知道是不是缺錢的原因,他沒法和他女朋友同居,頃刻間各種壓力仿佛快要壓倒他,讓他喘不過氣來。無形的五指山,讓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 一天,他因為晚上要值班,所以白天就在家睡覺。這時一隻蒼蠅飛到了他的胸口,他的女友瞧見了,女友就下意識地拍死了胸口的蒼蠅,便弄醒了禹范坤。這一拍不得了,將禹范坤積攢許久的怒火全給拍出來了。他一怒之下把他的女朋友暴打了一頓,隨後破門而出。當所有人認為這件事就此了結時,萬萬沒想到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卻發生了,他8小時血洗了5個村莊。 在平時,如果我們生氣頂多幾個小時就過去了,而禹范坤卻沒有,他的怒氣反而越來越大,我想可能是源於他之前的壓力太多,一旦沖破那個臨界點,便如洪水暴發,一發不可收拾。他心存怨恨,他狠警察局將他分配到偏遠村落,他狠生活為什麼總是這麼殘忍。於是他就在警察局拿了2支卡賓槍、180發實彈和7枚手榴彈。回到村里,向無辜的村民扔了過去。殺了自己的女友後又屠了自己的村子,緊接着又血洗了鄰村。然而他也沒想過活命,將自己身上綁上炸彈,與幾名人質一同葬身於火海。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帝國主義之惡 | 為推銷毒品而向他國宣戰,除英國外未有先例

從18世紀初開始,英國商人便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官吏,勾結當地士紳,利用特製的快艇,進行武裝走私。走私的范圍遍及整個東南沿海。由於鴉片的大量輸入,中英間的貿易發生變化,英國逐漸由入超變為出超。而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貴錢賤,眼中損害了清朝財政,也使廣大人民深受其害。中國朝野上下,嚴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 吸食鴉片的中國人 道光皇帝也意識到鴉片輸入將致軍隊瓦解、財源枯竭,便於1838年12月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人民的支持下,於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將收繳的走私鴉片兩萬余箱在虎門海灘全部銷毀,禁煙運動取得重大勝利。但英國資產階級卻以此為藉口,向中國發動了一場旨在保護鴉片走私的不義的侵略戰爭。 民族英雄林則徐 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所謂的「民主」是片面的、虛偽的,在其本國也只有少數的上等人才有所謂的「民主」,而下等人則比封建時代的農民、奴隸社會的奴隸好不到哪去,更別談在他們眼里屬於低等民族的東方人。 英國議會會場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軍總司令,同時,出兵與否開始在議會進行激烈的辯論。號稱「民主殿堂」的議會,就這樣赤裸裸的公開討論是否出兵侵略另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所謂「民主」,不值一哂。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6月,懿律率領40餘艘船艦及4000名士兵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鴉片戰爭海戰 戰爭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40年6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到1841年1月下旬義律發布《穿鼻草約》為止。第二階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正式對英宣戰開始,至5月27日《廣州合約》訂立為止。第三階段,自1841年8月英國擴大侵略戰爭再度進攻廈門開始,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整個鴉片戰爭宣告落幕。 鴉片戰爭陸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對中國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的民族戰爭。中國是正義的,英國是非正義的。但是,戰爭卻是以清朝的失敗宣告結束。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二、閉關自守,不明敵情;三、將領保守,指揮無方;四、裝備落後,軍力不足。 中國軍民艱苦的戰前准備 至今為止,英國仍然對外宣稱:鴉片戰爭是正義的戰爭,中國人不應該埋怨。 所有中國人皆應共勉:勿忘國恥!中國必勝!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 (單選) 0人 0% 政治腐敗,經濟落後。 0人 0% 閉關自守,不明敵情。 0人 0% 將領保守,指揮無方。 0人 0% 裝備落後,軍力不足。 投票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日本明治第一案 11歲少年慘死巷中,臀肉被人割下煲湯治病

連續說了世界近代史上許多奇案、懸案、怪案,其中以日本案件最為多,不知道為何這個小小的島國從古至今不斷充斥着無法破獲,或者破獲之後仍存在謎團的案件,只道是「日本奇案何其多?」 今天說的這起案件發生在1902年3月27日,這一年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這天,東京府趜町的居民如往常一樣,各自干着各自的事情。幾個孩童相約到野外玩耍,等到經過一處巷子時,隱約發現巷子里面趴着一個人。孩童們大着膽子湊近觀看,等他們看清之後,呼喊聲立即從巷子中傳出來。 「殺人了,有人被殺了!」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接到報案的趜町警察署立即派人前往現場。經證實,死者是家住趜町的11歲少年河合莊亮。可憐的莊亮以悲慘的方式被害,他的雙眼不知去向,雙臀的肉也被剝下,似這等殘忍的凶殺案在當地還是第一次。 很快,朝日新聞與讀賣新聞以連續多天的版面報導了此事,趜町警察署成立專案組負責調查此案。經過一番調查取證,現場沒有目擊者,也沒有找到什麼證據。沒有兇器,沒有遺留物,沒有打鬥痕跡,除了莊亮的屍體之外,調查人員什麼都找不到。這樁案件沒有任何進展,成為懸案。 案件發生三年後,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這起案件。誰知在1905年5月24日,有人報案稱在東京府豐多摩郡代代木的山林中發現了一具上吊的屍體。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上吊的屍體跟3年前莊亮被害案有什麼關聯?表面上,兩者之間真的沒有什麼便關聯,不過事情卻以離奇的因緣,而相互牽扯在一起。 死者是在趜町藥局的高管都築富五郎,在此之前,警方就曾接到過他家人的報案,說他很久沒有回家,擔心出了意外。警方幫助找尋,但沒有找到,直到有人報案才發現吊死者正是都築富五郎。 這個有錢的傢伙怎麼會上吊?看上去這是一起普通的自殺案。但隨着調查過程的不斷推進,調查人員發現這似乎更像是謀殺。很快,嫌疑人進入警方的視線當中,他就是數度進出藥局的野口男三郎。任誰也不會想到,在事後的審判當中,野口男三郎竟成為殺害河合莊亮,並割其臀肉的兇手!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為何野口男三郎被懷疑是兇手呢?原來男三郎有個名氣很響的大舅哥,他就是漢詩詩人野口寧齋。野口寧齋在兩周前突然去世,在去世前後的數周內,男三郎幾乎天天往藥局跑,而每次都是繞過別人,直接與都築富五郎見面。曾有職員聲稱自己多次看到兩人竊竊私語,並且有一次二人不知什麼原因爭吵起來,男三郎在離開藥局時,惡狠狠的對都築富五郎說道:「你這個該死的傢伙,總有一天我會要你好看。」 很多人看到這里,或許會認為男三郎是個不學無術的地痞無賴。然事實卻剛好相反,他出身富裕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荷蘭語、英語、俄語,對中文有有一定了解。其家族成員多數為知識分子,其中幾個還是社會名流。 如此一個家境優裕,高學歷的人怎麼會成為兇手呢?事後,警方公布了調查報告。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男三郎自稱在三年前,自己的大舅哥,也就是那位著名的漢詩詩人野口寧齋,患上「漢生病」(麻風病)。他個人與野口寧齋的關系並不好,但看在妻子野口曾惠的面子上,去藥局找都築富五郎幫忙,通過富五郎搞到一些西洋藥品。不過野口寧齋吃了後並不見效,病情使得寧齋非常暴躁,經常怒罵照顧自己的妹妹曾惠。為此,男三郎恨透了自己的大舅哥。他非常愛曾惠,十分擔心曾惠會被傳染,因此多次要求曾惠遠離野口寧齋。但曾惠認為自己必須照顧自己的哥哥,因此拒絕了丈夫的好意。 男三郎沒有辦法,只能通過自己的知識去找尋治療漢生病的藥方。當時日本民間流傳一種迷信的說法,說用人肉可以治療漢生病,並且最好是活力充沛的少年之肉。於是男三郎決定以附近男孩為目標。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1902年3月27日,晚上十點過後,男三郎發現了11歲的少年河合莊亮。這個少年從田野歸來,一定是去抓什麼小動物,但空手而歸。趁着莊亮不注意,男三郎跑到其身後,用雙手死死掐住莊亮的脖子,使其窒息而亡。接着拖到巷子中,用事先准備好的利刃在其臀部割下兩大塊肉(約長18公分,寬13公分),放進油布包中帶走。至於為何要剜掉莊亮的雙眸?他說自己聽人說死者的雙眸中會留下兇手的樣貌,因此他用手指剜掉莊亮的雙眸。 接着他將肉帶到一條船上,在船上用木炭和砂鍋將肉燉湯,湯燉好後,他又買了雞湯加在里面,謊稱是雞湯,然後讓大舅哥全部喝下去。 然而,大舅哥野口寧齋喝了湯後並不奏效,依舊半死不活。男三郎為此只好多次去藥局求助都築富五郎幫忙。1904年12月,男三郎與大舅哥發生爭執,他懷恨在心,在1905年5月12日,他趁着沒人在家,進入大舅哥的寢室,用腳壓迫其胸口使其窒息而亡。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事後,他多次去藥局找都築富五郎,要其幫忙找些西洋藥,理由是他擔心自己的妻子曾惠也得了漢生病。結果遭到都築富五郎的拒絕,因此兩人發生口角,他才說出藥局店員聽到的那些狠話。不過他堅決否認自己殺了都築富五郎,至於富五郎為何上吊,跟他無關。 不過警方並不相信他的話,經過取證,發現兩人之間有利益往來,男三郎曾多次跟都築富五郎借錢,在都築富五郎死的那天,曾接到男三郎打來的電話,出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因此,警方有理由相信男三郎就是殺害都築富五郎的兇手,只不過用上吊作為假象罷了。 很快,東京地區法院對男三郎進行起訴,分別以殺害11歲少年河合莊亮罪,殺害大舅哥野口寧齋罪,殺害藥局人員都築富五郎罪,以及偽造文書詐騙金錢罪,對其提起公訴。 日本明治時代舊照 最終,前兩罪以證據不足不予起訴,後兩罪以證據有效判處其死刑。在1908年7月2日,男三郎在東京市谷監獄結束絞刑。 在獄中這段期間,男三郎寫了大量詩歌,後來被改編成歌詞,其中有一首叫做《男三郎之歌》的歌曲,正是來自其詩歌《美麗的大自然》。 歌詞中唱道:「啊~世間如夢如幻」,這首歌正符合男三郎短暫卻喜劇般的人生。因為他被處以絞刑的之時,剛剛過完28歲的生日!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蘇格蘭「墓島」的「詛咒鈴鐺」被盜,有人勸小偷趁沒出事趕緊歸還

在蘇格蘭一個偏遠的小島上,懸掛着一個古老的青銅鈴鐺,相傳任何覬覦將其納為己有的人,都會遭到長達百年的詛咒和報應。然而,就是有人膽大,竟然偷走了這個「被詛咒」的鈴鐺。 且不說這次厄運會不會降臨到偷鈴鐺者的身上,光是看看上一個小偷遭到的懲罰,就讓人害怕。 在18世紀的戰亂中,有人趁機拿走了銅鈴鐺作為「戰利品」,還沒等他逃離現場就被抓了個正着,然後這個小偷被活活鞭笞而死,銅鈴鐺重新被掛回希爾湖(Loch Shiel)的中央。 銅鈴鐺懸掛在蘇格蘭高地洛哈伯地區希爾湖的聖菲南島(St. Finan's Isle)上, 島上一座石頭砌成的小教堂建造於16世紀,被當地人稱為「聖芬南教堂」,但是這口鍾遠比教堂歷史悠久得多,據說是個上千年的老古董,為了防止被盜,保護人員們特意將銅鈴鐺用粗重的鏈條固定在廢棄的教堂建築上,但還是沒逃過小偷罪惡的手。 聖菲南島無人居住,距離希爾湖海岸大約180米,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就被作為基督教墓地,受到人們格外敬仰。後來這座小島長期被用作當地貴族的墓地,時至今日,小島完全成了墓島。 此前,在距離這里110公里的芬蘭高地,有一所教堂里一個類似的銅鈴鐺也被盜。文物保護人員認為,偷盜銅鈴鐺的人可能並不是為了倒賣,而是追求其收藏和宗教歷史價值。 鈴鐺聲在中世紀的教堂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不僅被用來召喚參加禱告的人,還能報時,最重要的是鈴鐺聲被認為能夠驅逐惡魔。所以,銅鈴鐺也是神聖之物。 《哈利波特》中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黑湖就是以希爾湖為原型取景拍攝的,所以聖菲南島也變得越來越有名,遊客人數逐年上漲,再加上皮劃艇運動的普及,最近五年中,希爾湖的遊客人數翻了幾番。 一些另有所圖的人可能藉此瞄上了島上的文物,研究人員希望小偷能主動歸還這口「被詛咒」的銅鈴鐺,以免真的交上厄運。 你對蘇格蘭小島的「被詛咒」鈴鐺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奇跡中的奇跡,她乘飛機在8千米高空解體墜雨林,10天才走出雨林

飛機是人類迄今安全系數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 1989年,美國航空安全委員會界定的全美飛機重大事故發生率為:每飛行一億四千萬公里發生一次;30年後的今天,這個數字變成了每飛行十四億公里發生一次。 安全性提高了整整10倍。然而,飛機的死亡率在迄今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中,遙遙領先。僅次於排名第一的航天飛行死亡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摩托車死亡率和自行車死亡率。如下圖所示,在每10億次行程中(一次完整飛行,一次完整騎行,等等,就算一次行程),摩托車的死亡人數為1640人,自行車為170人,飛機為117人,排名第四。 美國航空安全委員會公布的數據(U.S-Air data.) 然而,即便飛機有着這麼高的死亡率,鑒於其極高的安全性,最終死亡人數(Final Death)仍遠遠小於其它交通工具。加之高速和方便等特點,飛機依然是人們長途出行的首選。可是,低事故率,畢竟還是有出事的概率。 1971年12月24日,從秘魯首都利瑪飛往奎托斯的LANSA Flight 508次航班事故,就是迄今秘魯歷史上最慘重和最匪夷所思的空難事故。 秘魯LANSA Flight 508次航班 1971年12月24日,17歲的朱利安·科普柯(Juliane Koepcke)和母親,為了去奎托斯看望久別的父親,在這一日正午左右,登上了508次航班。朱利安的父親和母親,都是野生動物學家。由於父親的工作非常忙碌,朱利安已經很久沒有見到父親了。朱利安和母親登上航班後,航班進行了例行檢查,在一切確認無恙後,關閉艙門,准備飛行。 「隨後的一切非常正常。空姐幫乘客放好行李,又依次檢查了乘客們的安全帶。確認無誤後,開始向我們示範一些飛行注意事項,你完全感覺不到任何異樣。」朱利安事後回憶說。 現在的朱利安 朱利安在11歲時與父母的一張合影 朱利安在登機前的照片 508次航班,於秘魯時間13點左右起飛。起飛後30分鍾內,執行了正常飛行攀爬動作。飛機以600米為間隔進行攀爬。這一過程也非常順利。但就在飛機爬升到相對海拔8100米,即將執行下一次攀爬動作,朝對流層和平流層的邊界爬升時,天氣卻突然發生了變化。 飛機突遇惡劣天氣示意圖(並非文中508次航班) 「原本窗外陽光非常刺眼,但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我們的飛機就被電閃雷鳴吞沒了。起初是輕微搖晃,和飛機上此起彼伏的叫嚷,隨後我們頭頂的氧氣罩脫落,我當時驚呆了,腦中一片空白。奇怪的是,我當時竟然在想:『自己的結業考試好不容易順利通過了,還考出了好成績,可是今天就要死在這里了』,我腦子里不停地重復這個想法,重復了十幾遍。現在回憶起來,當時我的心情伴隨着深深的哀傷和無助。我記得自己仿佛還聽見母親在說:『這下都要結束了,全部都要結束了』。」朱利安事後回憶說。 相比之後發生的事,朱利安此時面對的情境,可以說仍然像在天堂般美好。508次航班,在電閃雷鳴不久後,直接在8100米的高空中,解體了。 飛機在空中解體示意圖(並非文中508次航班) 「我似乎一直在聽母親重復『結束了』這類的話。接着飛機發生了極其劇烈的晃動,機艙內的行李到處亂甩,飛機好像倒過來了一樣,後面的事我就不知道了。」朱利安回憶說。 實際上,由於飛行高度很高,氧氣已經極其稀薄,508次航班在這個高度突然解體後,會發生以下幾件事。 首先,由於飛機機艙內部的氣壓,與海平面氣壓持平,機艙外面的氣壓,由於空氣極其稀薄,遠遠低於機艙內部的氣壓。因此,飛機在這個高度突然解體,因為巨大的內外氣壓差,飛機內部的空氣會瞬間散逸到四周,導致飛機內部形成一個短暫的極低氣壓空間,在這短暫的時間內,機艙內部的氣壓要比機艙外部的氣壓還低,但這個時間非常短,通常在數十秒之後,內外氣壓又會趨於一致了。 第二,由於氣壓瞬間降低,機艙內的乘客如果沒有攜帶氧氣面罩,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因缺氧而失去意識。這就是為何飛機上都要配備氧氣面罩的緣故。同時,由於飛機解體時機艙斷裂部位的巨大氣流擾動,絕大多數乘客都會被瞬間吸出機艙,直接進入高空。在被甩出一定距離,離開了飛機斷裂部位的巨大氣流擾動後,就開始自由落體。 機艙氧氣面罩 第三,到了這一步,如果乘客還沒有死——這種可能性並不小,因為飛機解體後,絕大多數人只是失去了意識,並沒有受到致命的物理傷害——他們就會加速下落。然而,由於人體的質量和空氣的阻力,人體下落時,並不會一直加速下去,而是在速度達到50米每秒左右時,就不會再加速了,並維持在這一速度,勻速下落。 第四,也是最可怕的一點。經過計算,在508次航班這一高度解體後,人們下落一分鍾之內(下落約3000米),還處於昏迷狀態。但下落一分鍾左右(在相對海拔5000米的高空)時,人們會因氧氣濃度上升而清醒過來。也就是說,這些活着的乘客,還會在清醒的狀態下,以每秒50米左右的速度,繼續下降2分鍾左右! 朱利安的情況,就是如此。朱利安在飛機解體時,非常幸運,她沒有被甩出飛機座椅,而是和飛機座椅連在一起,被甩出了機艙。而且在隨後下落的過程中,她始終和飛機座椅沒有分開。據她事後回憶說: 我恢復意識的時候,只能聽見巨大的風聲,那聲音是我這輩子聽見最大的聲音,我的耳朵幾乎要聾了,而且極其疼痛。等我清醒後,我發現自己竟然還在空中。當時我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深深的哀傷,我恐懼得全身劇烈發抖和震顫。除了這些,當時我腦袋里真的是完全徹底的空白,我或許在一瞬間想起了媽媽。 然而,朱利安的這次浩劫,註定是一個奇跡,註定擁有歷史上最匪夷所思和戲劇化的過程。她在空中保持着清醒下墜了將近2分鍾後,竟然沒有摔死。 原來,朱利安墜落在了亞馬遜雨林中。她墜落在森林的樹頂上時,背後的飛機座椅先觸了力,她隨後在高不可攀但茂密異常的樹木中減速緩沖,然後墜落到了地上。接着,她就失去意識了。然而傳奇並沒有結束。朱利安在森林里,一晚上都沒有醒來,她沒有被野獸襲擾,也沒有再發生其它意外。第二天早上,朱利安終於醒來,她當時的原話是: 我不會忘記第二天早晨睜開眼睛時的景象:上方巨大的樹冠上,泛着綠色的光。我感到被遺棄,無助,完全孤獨。我旁邊母親的座位是空的。 508次航班殘骸和朱利安後來回到雨林中的照片 原來,朱利安下落時,是連帶着身旁母親的座椅下落的。她就這樣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朱利安墜地後,受了重傷,鎖骨骨折,右側大腿嚴重摔傷,傷口也深。並且,朱利安當時還沒意識到母親已經不在了。或許是因為她受了巨大的刺激,還沒顧得上去想這些事情。她接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墜落地點,四處尋找自己的母親。她不停地呼喊母親的姓名。直到後來,她找了很久,也沒有一個倖存者的聲音,她才意識到事情慘烈到了何種境地。 朱利安當時所處的位置,在秘魯以東的亞馬遜雨林中。由於父母都是野生動物專家,朱利安過去經常和父母去野外活動,具備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知識和能力。這些能力在此時成為了她的救命稻草。朱利安當時要做的,是盡快走出雨林。所以,她首先定位了方向。由於她知道自己的飛行目的地和秘魯的相對位置,她根據早晨太陽的方向,很快確定了方位。通過她的判斷,她認為自己距離父親比回到秘魯要近得多。於是,她開始朝着東北方的飛行目的地(他父親不在飛行目的地城市,而在那個城市的郊區)徒步前進。 朱利安獲救後,回到雨林拍攝的照片 朱利安花了10天時間,竟然從雨林中走了出去。一開始,她沒有任何食物,只能靠野草充飢。幸運的是,亞馬遜雨林水源豐富,她不用擔心缺水的問題。後來,她實在無法忍受飢餓,就開始在河邊抓魚,而她竟然抓到了魚,可她又沒有火源,於是他就生吃了魚肉。最終,在第10天時,她終於重新看到了人類的蹤跡。她在其沿着步行的河流旁,看到了一艘小船和一間小棕櫚葉搭成屋頂的屋子,她當晚就睡在屋里。第二天,屋子里來了人,朱利安終於獲救了。 獲救後的朱利安 這些好心人給她吃的喝的,又送她去附近鎮上的診所。醫生從朱利安右腿的傷口中,取出了幾十條蛆。不久後,她被人送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父女終於得以團聚。她父親早已知道發生了空難,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女兒竟然活了下來,還以這樣匪夷所思的方式從雨林中走了出來! 朱利安多年後,重訪她的「生命之河」 事後統計,508次航班,加上機組人員,總共92人,其中91人罹難,只有朱利安一人倖存。後來,朱利安以優異的成果,取得了博士學位,並從事了父母從事的行業——野生動物學家。如今,她已經65歲了,依然健在,還出版了這次空難的回憶錄,拍攝了相關紀錄片。 現在的朱利安 朱利安出版的回憶錄(德文版) 現在,朱利安和她的丈夫及子女,生活在德國。她們一家很幸福。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當年蘇聯為何沒跟美國肢解日本?不是不想是因為有難言之隱

眾所周知,因為遠東地區的利益衝突,導致了蘇俄與日本紛爭不斷,並結下了刻骨銘心的仇恨。當年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控制權,沙俄與日本在中國東北大打出手,結果沙俄不僅在陸地上失利,而且在對馬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雖然沒有賠款,但卻失去了遠東的利益。蘇俄成立最為困難之時,在英美組織十四國干涉軍企圖將蘇維埃扼殺在搖籃里的時候,日本表現最為積極,出兵也最多,想藉此實現自己的「大陸夢」,但最終失敗,極不情願地撤回了本土。這些老恨新仇蘇俄怎麼會忘記?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 然而,讓人不理解的是,當機會來臨之時,蘇俄竟然放棄了與美國分割占領日本之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不是不想,是因為技不如人和有所忌憚! 大家知道,在二戰行將結束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提出召開一個會議商討戰後有關事宜。而此時的斯大林總是推三阻四,不是說戰事緊張脫不開身,就是說地點太遠,其實斯大林真實想法是認為此時召開會議對於蘇聯沒利。在他看來往後推一推對蘇聯獲得更多利益更為有利。當然這當中有戰爭賠款問題,還有他更關注的遠東利益劃分和對日本的懲罰問題。 最終在1945初斯大林認為開會的時機已經成熟,2月美蘇英三巨頭齊聚雅爾塔,召開了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雅爾塔會議,為使蘇聯盡快對日宣戰,以縮短戰爭進程,羅斯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斯大林的胃口,答應包括保持蒙古現狀,把旅順軍港和中東鐵路給蘇聯,承認蘇聯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權益等。 而此時心滿意足的斯大林,為了日後與日本開戰鋪平道路,在1945年4月5日宣布《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後不再延長,盡管此時的日本不斷通過國際社會有關國家與美英同盟國秘密商談停戰事宜,以及請蘇聯擔任和平調停人,但此時的斯大林對日本的要求根本不屑一顧。 當時斯大林的想法是,投降後的日本應該跟德國同樣被美英蘇中四大國分區占領,如果不能與美國平分秋色,最低也應該得到北海道等日本北部地區的控制權。 可是,日本和德國的情況還是有區別的。日本是個島國,要想在日本獲得更多利益,海軍實力不能太差。而蘇聯的海軍實力在美國海軍面前很明顯還不夠強的,這樣蘇聯就不占優勢。還有雖然蘇聯在消滅德國法西斯上的貢獻大,而美國卻在打敗日本法西斯上功勞也不小,所以美國自然不想和蘇聯分享日本這個勝利果實。 這樣蘇聯想像分割德國那樣分割日本就打錯了算盤。而且兩顆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座城市爆炸的巨響,令蘇聯心生忌憚,也打亂了其遠東的戰略。其實,這兩聲巨響不僅促使了日本投降,同時也有殺日本這只雞給蘇聯這只猴看之義。原子彈確確實實震懾了日本,但同時也極大震撼到蘇聯。 顯然,蘇聯的實力不及美國,但蘇聯有離遠東近的優勢,而且60多萬關東軍潰敗的極為迅速,蘇聯在短時間內先後占領了東北、朝鮮北部、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地,這讓美國有些措手不及。此時蘇聯馬上占領導朝鮮半島全境,杜魯門高參們在慌亂中在地圖上看到北緯38度線,就提出以此線為美蘇占領區的分界線。 美國本以為用三八線遏制了蘇聯南下的勢頭,可是讓美國沒有預料到的是,占領了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蘇軍早已整裝待發,時刻准備占領日本的北海道以及本州島北部,因為這些地方就在美國提出38度界線以北,所以蘇軍可以理直氣壯的占領這些地區。 發現了這一漏洞的美國,終於穩不住架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美國准備自已任命代表盟國占領日本的最高統帥。而蘇聯的意見是應由蘇、美將領華西列夫斯基和麥克阿瑟擔任,但美方堅決不同意。雖然斯大林對此非常不滿,但無奈美國手中有原子彈,斯大林只好接受了美國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分區占領日本。而英國一切都聽美國的,國民政府忙於內戰。最終,麥克阿瑟單獨擔任駐日盟軍最高統帥,實際是美國獨占了日本。 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登陸日本,15萬美軍占領日本全境,最終美軍共有46萬人進駐日本,控制了各大都市和戰略要點,就這樣日本淪為美國的殖民地直到現在。 當年斯大林絕不是不想入駐日本,是美國的花招使斯大林的美夢難以實現。更主要的是蘇聯的實力與美國還有差距,從而喪失了肢解日本的機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泰國唯一的華人國王,極受國民的愛戴,後世國王都冒認是他的子孫

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東南亞華人的主要聚居地,泰國境內生活着大量的華人,他們活躍在政界、商界、文體界等各個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者難以計數,而作為該國唯一華人國王的鄭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鄭信又名達信,祖籍澄海縣華富村(今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其父鄭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因經商徙居暹羅(泰國的舊稱),娶當地女子為妻後生下一子,即鄭信。鄭鏞在商界大展拳腳的同時,也在政界發展自己的人脈,並跟大臣坡耶節基等人結為莫逆之交,從而為鄭氏家族的崛起奠定基礎。 泰國影視劇中的鄭信 ​鄭鏞去世後,坡耶節基將鄭信收為養子,並利用權勢幫助他踏上仕途晉升的「快車道」。正是憑借着義父的幫助,鄭信從宮廷侍衛做起,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便晉升為達城城主,封披耶(即侯爵)。鄭信居官期間以廉潔干練、愛民如子著稱,由是深得百姓愛戴。由於鄭信極具軍事天賦,所以等到國王阿迦達繼位後,便將其召至京師大城,以防禦強敵緬甸的侵襲。 當時的暹羅,外有緬甸的屢屢侵擾,內有層出不窮的宮廷政變、軍閥叛亂和農民起義,內憂外患極為嚴重。1766年初,緬王孟駁率大軍再次來襲,幾乎不費吹灰之力便攻至大城,將其圍得水泄不通。負責守城的鄭信雖然多次率軍出戰,但由於軍隊毫無士氣,再加上軍備供應不足,導致他辛苦支撐多時,依然無法擊退緬兵。 鄭信率軍民抵抗侵略的塑像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自知不能一味頑抗的鄭信率部突圍,先後在西南部的羅勇府、尖竹汶府建立抵抗基地,積極圖謀驅逐緬兵、解救大城之圍。然而鄭信還沒來得及完成重建軍隊的工作,緬兵便已經攻克大城,時在1767年4月。大城淪陷後,暹羅國王阿迦達被殺,3萬居民淪為戰俘,立國400餘年的大城王朝就此覆滅。 緬甸攻滅大城王朝後,在暹羅實行殘暴的統治,與此同時,各地軍閥紛紛割據稱雄,使得當時的局勢混亂不已,百姓迫切希望能有一位強有力的人物站出來,幫助他們驅逐強敵、完成國家統一事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鄭信響應民眾的呼聲,在當年10月毅然率軍北伐,僅用了1個多月時間便收復故都,將緬軍驅逐出境。 吞武里王朝疆域圖 ​1767年12月,鄭信憑借着驅逐外寇、光復國土的偉大功績,被臣民們擁戴為國王(史稱吞武里王朝),並將國都遷至吞武里城,由此成為泰國史上唯一的華人國王。鄭信稱王後,先是用了3年時間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完成統一大業,然後便對老撾、柬埔寨等國進行擴張,強迫他們稱藩。 在鄭信的統治下,暹羅的版圖比之前更大、國勢更加強盛,並因此獲得「大帝」的稱號(泰國歷史上共有5人獲得「大帝」稱號,而鄭信排在首位),被國民視為再造國家的民族英雄。時至今日,每逢12月28日鄭信誕辰紀念日,泰國都會舉行隆重的朝祭大典,由此可見其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鄭信雖然身為暹羅國王,但並沒有忘記根本,在位期間積極發展與中國的關系。鄭信在稱王後的次年(1768年),便派出一名華商為特使到中國,請求清朝的乾隆帝敕封,並得到後者的批准。1781年,鄭信又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載貨物來華貿易,並重申藩屬之意,讓清廷大為滿意。 乾隆帝准許暹羅稱藩,並冊封鄭信為國王 ​鄭信在位初期銳意進取,不僅光復故國並大力開疆拓土,同時還實施一系列善政,由是深得國民的愛戴。但是隨着在位日久,自以為功業圓滿的鄭信開始變得驕狂自大起來,不僅因為窮兵黷武、大肆寵佛給國家帶來重重危機,而且由於晚年性格暴躁、多疑好殺,從而讓很多將領感到恐懼。 就在這樣微妙而緊張的環境下,1782年,大將昭披耶卻克里發動政變,逼迫鄭信退位並自立為王。新王既然已經上台,老王斷無存活的可能,但因暹羅是佛教國家,規定臣下不得加兵刃於國王身上,所以昭披耶卻克里便用檀香木將鄭信活活打死。鄭信遇難時,年48歲。 鄭信死後300餘年,依然極受泰國國民愛戴 ​因此時暹羅已經和清朝間建立起藩屬關系,昭披耶卻克里為得到清帝的冊封,於是便冒充鄭信之子,以鄭華的名義遣使到中國。對於暹羅的變故,乾隆帝完全不知情,便真的冊封昭披耶卻克里為國王。此後,昭披耶卻克里在對華交往中皆以鄭華自稱,後世子孫沿襲為慣例,無一例外都會取一個鄭姓中文名,並冒認是鄭信的後代,一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史料來源:《泰國史》、《列國志:泰國》、《清史稿》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30年前越泰激戰,參戰中尉如今已是中將司令,率部重訪昔日戰場

8月10日,談亞·集亞滴善中將,泰國第二軍區司令率領部署及崇博戰役勇士協會,來到烏汶府南英縣東巴迪鎮500高地,為在崇博戰役中陣亡的戰友們做功德。談亞中將為12名失去腿的老兵贈送了假肢,同時舉行了崇博—500高地公路的開通儀式,為頌猜上士英雄紀念碑和阿努蓬少校的紀念碑進獻了花環,還為500高地旅遊景點標識牌進行了揭牌。 500高地位於泰國、柬埔寨和老撾三國交界處,此處被稱作「寶石三角」。1985-1988年間,越南軍隊經柬埔寨入侵泰國,占領500高地。當時的第二軍區司令伊薩拉鵬中將率領烏汶、素林、武里南、呵叻以及夜索通府的駐軍,向入侵的越南軍隊發起進攻,最終奪回被占領的領土。在戰鬥中,泰國軍隊陣亡超過100人,1000餘軍人受傷,而越南方面傷亡不詳。 如今已升任第二軍區司令的談亞中將,當時只是一名中尉軍官。而如今擔任南英縣縣長的頌猜·布拉納當時是一名戰士。談亞中將帶領大家為陣亡士兵們做功德進行祈禱,緬懷他們為維護國家領土做出的功績,並希望他們的事跡能一直激勵年輕一代。 500高地,曾經血雨腥風的戰場,見證了第二戰區猛士們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惜失去生命而頑強作戰的動人事跡。時移世易,如今泰國政府已經將此地打造為歷史旅遊景區。山下通往500高地的道路已經修建完畢。山上還遺留着越南軍隊的碉堡,提醒着來參觀遊玩的泰國民眾們勿忘歷史,保衛國家。清晨站在500高地上,環顧四周,可遠眺三個國家的美麗風光。希望戰爭不要再來,和平永存。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蒙古人在俄國240年的統治如何?3件事讓俄受益匪淺

金帳汗國統治俄羅斯地區的歷史長達240年,在此期間蒙古人改變了基輔羅斯的社會制度,文化,兩個不同的文明發生了一定的融合與碰撞,如今在俄羅斯生活的韃靼人就是歷史的證明。 ​ ​ 蒙古人執政時,俄羅斯地區被分為東北羅斯,西北羅斯,西南羅斯三個部分,隨着時間的發展,不同地區的民族有了明顯的差異,也就形成了之後的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俄羅斯等其他民族。近代的俄國便是東北羅斯的文化繼承者,這個地區的發展除了俄國人的努力外,也離不開蒙古人的庇護。 ​ ​ 最早的莫斯科只是金帳汗國內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零散地住着幾戶人家;東北羅斯崛起後,開始以莫斯科為核心向外發展,彼時與基輔羅斯的文化已有很大差異,換而言之,與西方的差異逐漸拉大。如今很多學者認為俄羅斯民族的祖先能夠獲得非凡的成就離不開蒙古人的幫助。 ​ ​ 除此之外蒙古人的入侵也為俄國原住民帶來了先進的文明。俄羅斯地區在被征服以前相對比較落後,說好聽點是文明,說直白點就是部落。屯田、稅收、管理,這些亂七八糟的條例俄國人根本沒接觸過,正是學習了蒙古人的統治模式後,俄羅斯民族才有了進步的趨勢,像之後的藝術,服飾,醫學,蒙古人從其他民族中借鑒來的東西,俄羅斯人很快便學會,這些現象都說明,兩者的融合從未間斷。 最後便是發展的基礎。伊凡·卡利達是早年莫斯科的大公,他在俄羅斯被公認為「俄羅斯最早的統治者」,當然,這位大公的輝煌離不開蒙古人的扶持。伊凡·卡利達通過賄賂與蒙古人通婚,取得了自主征稅的特權,瘋狂打壓其他公國。除此之外卡利達還經常打着大汗的名義將其他公國的軍隊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最終成功做大,莫斯科公國成為一個讓人忌憚的集體。卡利達之孫大敗蒙古,終結了金帳汗國的歷史。雖然不太光彩,但不可否認,俄羅斯的誕生甚至是崛起,都離不開蒙古人的幫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美元上的華盛頓不苟言笑,是不是因為假牙不太合適?

如果你捂着腮幫子走進18世紀英國倫敦的某家牙醫診所,告訴他: 「我的牙齒掉了,給我安個新的吧。」 他會說:「好的先生,請問您是要獸牙還是人牙?」 「獸牙是什麼鬼?」 「獸牙我們有動物骨頭做成的牙齒,經過打磨之後裝進您的嘴里,這是最便宜的,但是容易腐爛,戴時間久了會有非常嚴重的口臭。」 「太惡心了,我要人類的牙齒!等等,你們不會說的是真人的牙齒吧?」 「是的先生,如假包換。您知道最近被絞死的那幾個年輕盜賊嗎?我已經打通行刑者,獵牙人(teeth hunter)弄到了他們的牙齒。」 「天吶,我不要死人的牙齒!有沒有什麼正常一點的?」 「不要獸牙,不要死人的牙齒。我想想,啊,先生您真有眼光!您看這個孩子怎麼樣?過來過來,張開嘴讓先生看看你的牙!您挑一顆喜歡的,我當場拔下來然後給您安上去......」 友情提示:以上對話中關於假牙的醫療場景描述都是真的。 地理大發現與全民牙痛 沒有無緣無故的好牙口,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牙痛。 比如說,生活在龐貝的古羅馬人,受惠於低糖的地中海飲食習慣、火山附近空氣和水里高濃度的氟,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健康牙齒。 而對於十八世紀全民牙痛的歐洲人來說,他們的疼痛與甜蜜如影隨形——疼痛來自於牙病,甜蜜來自於糖。 基因決定我們難以抗拒甜蜜,不分種族與地域的人類都「嗜甜」。 「嗜甜癖」作為一種適應性的表現,最普遍的解釋為:我們遠古時期的祖先在果實採摘品嘗過程中,發現那些帶有甜味的水果才是熟透可食用的——此種進化留下的自然選擇卻讓如今的人們身負「原罪」,提糖色變。 普遍超重的年代里,想要到達通往好身材之路,一生必須謹慎「駕駛」:繞開包裝零食與瓶裝飲料中高糖分攝入的誘惑,避開外出工作、旅遊時現代快餐里高熱量的陷阱,更不用說要對一頓難以抗拒的下午茶亮起體重數字增長的紅燈,以及對商家將甜蜜口味與美好生活願景相聯系豎立起的反思與警示牌...... 強迫自己離糖遠一些,簡直是現代人的難解之題。 然而回到300年前,白糖還是與香料、珠寶一樣作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視頻截圖—John Oliver溫馨提示:「萬聖節將至 糖分攝入勿過量」。節目中提到美國人每人每年不經意間會吃下75磅的糖 一撥留在征服地地中海西岸控制蔗糖生產; 另外一撥是葡萄牙人和緊隨其後的西班牙人,他們在大西洋島嶼上,以非洲奴隸為勞動力,將人類製糖業推向新世界。 正是有了這些甘蔗種植園,葡萄牙人的貿易線路才從非洲延伸至東方。 奴隸與甘蔗種植園,圖片來自高中歷史課本 這看似不經意的下午茶里多出的一勺糖,意味着蔗糖伴隨世界版圖的擴張與變遷,在縱橫交錯的網絡中,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在西敏司看來,也「塑造了某些國家的政治未來」。 歷史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像一張網,從一點出發可以多方向延伸。所以你也可以把這勺糖,理解為歐洲全民牙痛開始的始作俑者。 在白糖還是身居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才有資格偶爾享用的年代。比如說伊麗莎白時期,微笑時候露出的齲齒可是吃得起糖的階級與地位的象徵。 負擔不起這種高級食材的階級會把黑色的粉末塗在牙齒上,冒充牙齦炎,假裝自己牙齒也是常常能和糖類親密接觸,這是當時的一種審美。 而到了十八世紀,當蔗糖從奢侈品、裝飾品、藥品迅速成為資本運行下的大眾日常廉價消費品,牙齒養護、清潔技術卻還沒有抵達時,這樣的牙齦炎再也不用偽裝了。 疼痛跨越了階級,人人都是牙病患者。 伊麗莎白以一口爛牙著稱,你最好還是不要看到她對你笑(圖片來自《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 在Colin Jones所著的《Pulling Teeth in Eighteenth -Century Paris》里所提到的拔牙師大托馬,就是那個時代被民眾視為了不起的人。他出場時候的陣勢是這樣的: 「憑着他巨大的身形和寬袍大袖,從老遠的地方他就能被人們認出來。他高昂着頭,披掛鮮艷的羽衣,穩坐在一輛鋼制大車上......他被一批信眾團團圍住;牙痛似乎在他腳下終止。那些狂熱的仰慕者們,像無盡的洪水,簇擁着他,目不轉睛地望着他。千百雙手高舉到空中,懇求他治療,而其他醫生只能沿着人行道慌忙急奔,對他的成功,因嫉妒而充滿憤怒。」 華盛頓的假牙不假 以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1732-1799)為例,他應該是美國歷史上牙齒最爛的總統,生前與牙疾對抗一生,從未成功過一次,死後作為典型案例,屢見於牙醫術的教科書。 據總統先生自己反省,一口爛牙的宿因是習慣用牙齒去硬磕巴西堅果,不過現代歷史學家認為,其幼時治療天花和瘧疾所服藥物中含有的氧化汞才是罪魁禍首。 華盛頓的牙 「一口爛牙」這個說法並不適合華盛頓大人,事實上,22歲那年他的第一顆成人牙就沒了,遺憾這不可像乳牙,無法再生。 接着如落葉般一個個凋落,等到1789年就任美國總統時,陪伴他登基的,只剩最後孤零零的一顆牙,「位在左下顎的二尖齒」。 也有人說那時剩的不是一顆而是兩顆,但那又有什麼區別? 美國年度最佳童書《George Washington s Teeth》(《喬治·華盛頓的牙》)里有一段童謠就是(中文是作者亂翻的,大家隨便看,請輕拍): "Poor George had two teeth in his mouth,可憐的喬治嘴里牙齒僅有兩只 The day the votes came...

領土擴張從來敗多勝少?俄羅斯在領土擴張過程中到底有哪些挫折?

作為世界第一領土大國,俄羅斯多達170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絕對不是充話費送的,也不是天上掉的,而是憑自己的刀劍一寸一寸打出來的。 既然是戰爭,就一定會有成敗。既然戰勝後能夠獲得大片土地,那麼戰敗後就一定會有喪權失地。 作為歐洲人眼里的亞洲國家和亞洲人眼里的歐洲國家。尷尬的俄羅斯在矛盾中齟齬前行,發展水平一直不上不下。這使俄羅斯在長期的擴張過程中,比西歐強國不足,但比亞洲國家有餘。 而綜合國力一直大而不強的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勢必會遭遇慘痛的失敗,而且失敗還不止一次。 在15世紀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後,其噬土成性的特性暴露無遺,這使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與周邊幾乎所有鄰國都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 而毫無疑問,領土擴張越劇烈,俄羅斯樹立的敵人就越多,戰敗的可能性就越大,付出的領土代價也會更加慘重。比如: 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將顛覆拿破侖帝國的歐洲霸主沙俄徹底踢下神壇,戰敗後的沙俄雖然放棄了入侵土耳其和巴爾干半島的企圖,且不允許在黑海擁有艦隊,在領土上損失不大,但沙俄卻因此出手了面積達170多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作為北美的重要立足點,阿拉斯加對沙俄而言意義重大,但阿拉斯加的東部,是英國控制的加拿大。 經歷了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孱弱的沙俄不得不在遠東地區憂心忡忡,因為英國很可能以加拿大為跳板,入侵阿拉斯加,進而染指遠東地區,使沙俄腹背受敵。 出於保護遠東的考慮,沙俄決定棄車保帥,引入美國勢力充當沙俄在遠東地區的隔離牆。於是1867年,沙俄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保全了遠東地區。 阿拉斯加的出賣,使沙俄徹底失去了在北美的立足點,而且美國從此成為北極圈內國家,俄羅斯在北冰洋的優勢大打折扣。更要命的是,二戰後美國成為和蘇聯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反而讓蘇聯變得更加危險。 當然,失去17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並不會做虧本生意,因為在克里米亞戰爭慘敗後,沙俄就從清朝手中找補了超過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這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不意味着沙俄在遠東方向擴張腳步的停止。 隨着清朝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沙俄也加緊了對東北、蒙古高原以及新疆地區侵略的腳步。19世紀末沙皇尼古拉二世提出臭名昭著的「黃俄羅斯」計劃,自新疆喬戈里峰到海參崴之間畫一條直線,線北土地全部劃歸沙俄,這意味着長城以北的土地幾乎全部被沙俄占有。 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沙俄出兵東北,將富饒的東北地區收入囊中。 而因為列強對沙俄的警惕和制約,沙俄對蒙古高原和新疆的吞並也不得不胎死腹中,蒙古最終成為橫在俄羅斯和東方大國之間的緩沖國。 因為綜合國力始終不強,但領土擴張的欲望一直很強烈,所以俄羅斯在領土擴張的過程中學會了「豪賭」,即依靠其資源高度集中的特點,在每一次戰爭中幾乎都傾盡全力。 所以沙俄的每一次對外戰爭,都是賭上所有國運的戰爭。勝,則領土大面積膨脹;敗,也一夜回到解放前。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讓沙俄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戰爭。 雖然經歷了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但極端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註定不可能讓沙俄脫胎換骨,追趕美德英法。所以在一戰爆發後,沙俄遭遇了更為慘重的失敗。 在英法德意打得最火熱時,沙俄已經行將崩潰,終於在1917年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後,列寧為穩固蘇維埃政權,力排眾議與德國簽訂了極為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約》,割讓土地323萬平方公里,賠款60億馬克。 雖然德國戰敗後,蘇俄立刻廢除此條約,但割讓的土地絕大部分未能收回。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改弦更張,在逐步建立斯大林模式後,又讓列寧極力反對的「大俄羅斯」主義死灰復燃,將俄羅斯利益凌駕於各加盟國之上,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號俄羅斯。 而繼承了俄羅斯噬土成性性格的蘇聯,在二戰爆發後陸續占領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波羅的海三國、西白羅斯、西烏克蘭以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狀態。 而且在二戰期間,蘇聯將面積近18萬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並入俄羅斯聯邦,又在二戰後奪去德國東普魯士北部,使蘇聯領土達到新的高峰。 但過猶不及,在積重難返的斯大林模式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失去了東歐的波羅的海三國、白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以及中亞五國面積達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加上1992年俄羅斯從蒙古撤軍,失去1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共失去超過6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2004年,俄羅斯吐出黑瞎子島的一半,面積171平方公里。 不過,俄羅斯雖然經歷了多次重大挫折和失敗,但仍然擁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領土面積,這是俄羅斯成為世界大國的重要基礎。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周恩來「一生最危險的」時刻,他挺身迎敵……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陝西省甘泉縣石門初級中學,設有一個 " 陳友才班 ",而陳友才的事跡還被寫入這所中學的德育教育校本教材。 陳友才何許人也 ? 帶着好奇,記者采訪了中共甘泉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檔案局原局長史雲樓。 " 周恩來總理曾兩次為陳友才落淚…… " 每每談及陳友才,史雲樓總有一分沖動,恨不得像放電影一樣,還原那場周恩來同志 " 一生最危險的 " 時刻。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開辟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舉國抗戰的新局面。1937 年春,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前往杭州同蔣介石、張沖等人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談判。4 月 25 日,周恩來再率代表團從陝西延安出發,前往南京同國民黨代表張沖談判紅軍改編相關問題。 與周恩來同車出發的,還有紅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張雲逸、軍委參謀處負責人孔石泉、周恩來隨從副官陳友才、4 名警衛員、1 名記者以及警衛班戰士,共計 25 人。司機和周恩來坐在駕駛室,其餘同志坐在車廂里。 這天,延安陽光燦爛、春風和煦。車行 50 里,來到甘泉縣嶗山北麓一處隘口。此地山圍三面,形如簸箕,樹密林深,素少人煙。這會兒,四下都靜悄悄的。 突然,前方傳來 "...

全球年齡最小的母親,5歲就生下一子,和兒子一起長大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人物名叫麗娜·麥迪娜,她有一個特殊的頭銜:全球年齡最小的母親,她歲時便懷孕,5歲時生下一個兒子。這個頭銜對於麗娜·麥迪娜這個小姑娘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東西,而是一樁悲劇。 1939年春天,秘魯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出現了一樁奇事,一個叫麗娜·麥迪娜的小姑娘肚子腫脹了起來,她的家人為此擔心不已,他們懷疑女兒的肚子里長了一個大腫瘤,於是他們帶着女兒四處求醫,最後到了較為發達的利馬。 醫生在為麗娜·麥迪娜反復診斷之後,公布了一個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答案:這個小姑娘懷孕了,孩子已經7個月大,無法做人流。一個半月後,麗娜·麥迪娜便通過破腹產生下了男嬰,麗娜給這小孩起名叫傑拉爾多,目的是為了感謝幫助了她的醫生。 5歲就當了母親,這個消息傳出之後,立刻引起了無數媒體的關注,美國的某媒體為了讓麗娜·麥迪娜到美國接受訪問,他們提出願意支付麗娜·麥迪娜一家今後的生活費用,但是麗娜·麥迪娜卻拒絕了。由於此事過於爆炸,很快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是誰讓麗娜·麥迪娜懷孕的?麗娜·麥迪娜說自己也記不清楚了,當地政府為此曾把麗娜·麥迪娜的父親抓到警察局審問,最後他們沒有獲得任何有力的證據,只能將他釋放。 很顯然,麗娜·麥迪娜是生病了,不然以一個正常女性的生理情況,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再五歲懷孕的,就算這是早熟,這也太早熟了。有一位醫生在調查訪問後聲稱,麗娜·麥迪娜在8個月大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次例假,她雖然那很較小,但是身體條件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是,很多人依舊無法相信這種事竟然會是真的,他們自然而然會懷疑此事是麗娜·麥迪娜一家編造出來博人眼球的,但是,這只是一種缺乏證據的懷疑,多為參與診斷和手術的醫生都可以為此事的真實性作證,而且他們還保留了麗娜·麥迪娜和胎兒的X光片。 此後,麗娜·麥迪娜和自己的兒子一起成長,關系如同姐弟。傑拉爾多在40歲的時候去世,而麗娜·麥迪娜則在39歲的時候嫁了出去,並且為丈夫生下了一個兒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年妃是年羹堯妹妹,年羹堯倒後,雍正是怎麼對待曾經的寵妃年妃的

自從第一部清宮劇演出過後,很多導演都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前景。在這之後,有關於清朝的前朝後宮之間的故事,不斷的在電視上上演。從康熙爺到嘉慶帝時期發生的事情,是最受歡迎的,尤其是關於這幾位皇帝的感情生活。年妃就是雍正皇帝的妃子,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此人的性格非常囂張,看誰不爽就針對誰。不過個人覺得她的性格還是有可愛之處的,比皇宮里面其他陰險的女人好相處多了,因為她的喜愛與厭惡非常直接,和這種人相處完全不必防備。不過這些都只是導演賦予她的形象而已,歷史上真實的年氏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 年氏雖說也是官家小姐,但她的身份還真不值得驕傲,因為她的家族鑲白旗,屬於「下五旗」當中的一支,所以是處於最末端的。在胤禛被封為王爺之後,成為了鑲白旗的領主,年氏一族全部都成為了四爺的附屬勢力,年氏一族在四爺面前連自稱為「我」的資格都沒有。 在年氏家族中,年羹堯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他年紀輕輕就考上了進士,而且文武雙全。康熙帝向來珍惜人才,也善於挖掘人才,年羹堯作為有才之人,自然深得康熙重用。在康熙徹底挖掘出了他的才能之後,把他派到多地當官,賦予他極大的權利。之後康熙又把他調回朝中擔任內閣學士一職,參與朝中的很多大事。後來康熙發現四川的官吏發生嚴重的腐敗,深受康熙重用的年羹堯再次起到了作用,他被任命為四川巡撫,再次回到他曾經當過官的地方,負責徹查和處理當地官吏的污政。年羹堯到了四川之後,果然沒有讓康熙失望,他結合早些年在地方上任職時所遇到的各種情況,對當地的貪官污吏大力整改。在他的整改之下,四川的政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明。之後四川發生了叛亂,文武雙全的年羹堯披甲上陣。雖說他在早期上戰場的經驗不多,但是他有很多理論知識,而且懂得學以致用。在他的帶領之下,那些不自量力的判徒很快就被處理掉了。 年羹堯的所作所為,康熙全都看在眼里,對這個人才越發的賞識,所以親自做主將他的妹妹年氏,賜給了自己的兒子胤禛做側福晉。年羹堯知道這是康熙對自己的恩賜,同時也知道皇恩難承,所以向來做事小心翼翼。太子胤礽被康熙廢掉一次之後,又重新坐上了太子之位,原本康熙對他特別關照,可惜這位太子的某些行為實在讓康熙失望透了,康熙也只能再次將他給廢了。太子經過兩次被廢,是絕對沒希望再次當上太子的了。為了當上太子,各個勢力之間明爭暗鬥,親兄弟之間相互仇視。這時候只有胤禛相當淡定,仿佛完全不把皇位看在眼里,每天依舊做自己的事情,對待年氏也非常寵愛,沒有刻意拉攏朝中的任何一方勢力。 於公於私,雍正都非常重視年羹堯,這一點從他對待年氏當中就可以看出。年羹堯也是特別通透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的立場,所以他死心塌地的站在胤禛這邊。康熙死後,胤禛成了皇帝,也就是雍正帝,他把年氏作封為貴妃,協助皇后處理六宮之事。還把年氏一族從鑲白旗提到了鑲黃旗,年氏家族在一時之間榮耀無比。 可惜年羹堯的心態在得勢之後逐漸發生了改變,仗着雍正對他的寵愛做出種種惡行,就連向來敬重他的雍正也無法忍受。這時候雍正的皇位已經坐穩了,年羹饒也逐漸失去了大作用,再加上他平日里的種種不良行為,很快就受到雍正打壓。朝中大臣個個狡猾的很,平時有皇帝罩着,就算對人家積怨已久也不敢聲張,一看對方倒了,個個都落井下石。同年九月,年羹堯身上的所有職務被解除,同時被捕入獄。 哥哥倒了,作為妹妹的貴妃也好不了哪里。年氏原本身體就不好,生了四個子女,只有一個存活下來,身體和精神都被毀了,再經過年羹堯的打擊,直接病倒在床上了。雍正為了彌補她,也為了讓她的身體趕緊好起來,特地把她封為了皇貴妃。可惜盡管如此,年氏的身體依然沒有好起來,不久後便病逝了。年氏雖說沒有受到牽連,但最後卻依舊因此而亡。在年氏去世之後,雍正以皇貴妃的規格將她安葬了,至於年羹堯,雍正讓他在獄中自裁了結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能讓陳寅恪立傳的奇女子,深愛的竟是這樣一個男人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崇禎年間任至禮部侍郎。錢氏博學廣文,藏書樓絳雲樓在他晚年遭遇了一場頗為蹊蹺的火災,直接釀成了 " 江左書史圖籍一小劫 "。此外,他與紅粉知己柳如是的故事,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甲申國變,錢謙益曾趕赴南京,一度寄希望於福王朱由崧領導的弘光小朝廷,但腐朽的南明政權一年不到即宣告覆滅。清兵南下,他以迎降授任禮部侍郎,這一舉動不僅為士論所詆,也導致他身被貳臣之名。入清以後,錢謙益曾因支持反清起義入獄,付出了慘烈的政治代價,出獄後他返鄉著述,潛心佛教,在這一階段曾暗中支持和聯絡反清復明活動。他的兩部詩文集,《初學集》是在明亡以前所作,而《有學集》則在入清之後結集,他曾聲稱甲申國變後不作詩文,但最終不廢吟詠,只是《有學集》所收的詩歌作品大多情感沉痛,近於哀哭。 晚明才子的宦海浮沉 錢謙益早有才名,高中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進士,當時主持考試的內閣首輔為東林黨人葉向高向來看重錢謙益,本擬將他取中為狀元,但由於進士韓敬及其師湯賓尹為排除異己,暗中運作,導致殿試的狀元最終落到了韓敬頭上,錢謙益僅屈居第三,錢、韓兩人亦就此結仇。錢謙益自視甚高,也確有卓越才情,平素以明末文壇宗主自居," 一代詞章孰建鑣,近從萬歷數今朝 "(《姚叔祥過明發堂共論近代詞人戲作絕句十六首》其二),在明代前後七子身上投射了對自身詩學地位的想象和構擬:" 吳中往往饒才筆,也炷婁江一瓣香 "(同上《其九》)。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功名利祿的執着追求,曾經寫下 " 愛酒令人狂,愛官令人鄙 ",同時坦白承認 " 我本愛官人 "(《飲酒》其五)。然而,由於明代中後期黨爭之風愈演愈烈,錢謙益在仕途上屢受挫折,飽受宦海浮沉之苦。繼痛失殿試奪魁之後,錢謙益曾授翰林院編修,經歷丁憂並在光宗朝起復。 天啟元年(1621 年),錢謙益典試浙江,卻被捲入 " 浙闈關節案 ",成為他政治生涯的一個污點,也是此後每次黨爭中屢屢被對方攻擊的弱點。他在主持浙江鄉試的過程中,取中一位叫錢千秋的士子,後者把 " 一朝平步上青天 " 這句詩分拆在每一篇的結尾,作為與考官約定的暗號。事實上,錢千秋等人確實賄賂了當時的考官,但這些考官是曾經與錢謙益相爭的老對頭韓敬暗中安排的,故意收受賄賂,通過向士子出售說好的關節暗號來誣陷錢謙益。錢謙益對此原不知情,錢千秋也有一定的文才,同考官把他的名次放在第二,錢謙益改到了第四。並且,在知道這件事以後,錢謙益曾主動辯白,但最終仍然因為失察得咎,削職返鄉。天啟四年(1624 年),錢謙益官復原職,但就在次年,御史陳以瑞打算投靠閹黨,為打擊東林黨而再度用...

橫跨歐亞非的基建狂魔是如何煉成的?

在世界歷史中,波斯帝國是古代伊朗地區第一個將版圖擴張到中亞及西亞大部分地區的奴隸制國家,也是第一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控制面積曾達 560 萬平方公里。 放今天,依然是個一流大國的規模 要想對如此廣大的疆域進行有效統治,一套龐大的統治系統自然必不可少。而完善的交通系統就如同遍布全身的血管和神經系統,在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一統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秦帝國一樣,帝國時代的波斯也對道路極為重視,幾乎是軍隊打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那麼,波斯帝國是如何進行交通建設規劃的呢? 核心是三條戰略要道 在征服戰爭早期,波斯帝國便以四大都城(波斯波里斯、蘇撒、埃克巴坦那和巴比倫)為輻射中心,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道網。 在當時的中東民族看來 波斯帝國統治着絕大部分已知文明世界 可謂最早的超級大國 (圖片來自 wikipedia@Alborzagros) 在原赫梯、亞述和新巴比倫統治范圍內,波斯人以拓寬整治為主。在新征服地區,則開辟新的道路。在一系列連接重要商業和行政中心的大道中,最核心的是三條戰略要道,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國、連接各地的交通網絡。 波斯帝國雖然疆域遼闊 但幾個核心區才是帝國安穩與否的基石 所以修 " 高速公路 " 的首要目的也是連接這些核心區 第一條是從小亞細亞愛琴海沿岸的以弗所城開始,經過薩狄斯城,向東橫穿小亞細亞,過幼發拉底上游、尼尼微,沿底格里斯河東岸南下,至美索不達米亞中心地區,然後順札格羅斯山西麓,進入帝國都城蘇薩的 " 御道 ",全長 2400 公里,這是帝國交通網絡系統核心中的核心。 這條路線的作用是貫穿安納托利亞高原 將帝國核心區、安納托利亞高原、愛琴海岸連在一起 第二條是從巴比倫開始,經貝希斯敦懸崖旁,穿越札格羅斯山,到帝國的另一城市埃克巴坦那,然後橫貫伊朗高原北緣,經中亞各城市到巴克特里亞,最終抵達帝國東部邊境的道路,它奠定了千年以後阿拉伯世界呼羅珊大道的基礎。 埃克巴坦那現在也稱為哈馬丹 無論在古代波斯還是現代伊朗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 (波斯 - 阿契美尼德王朝金器,埃克巴坦那出土) (圖片來自 wikipedia@National Museum of Iran ) 第三條是從安納托利亞高原向南沿着西海岸線,經大馬士革、耶路撒冷至埃及的中心孟菲斯。 這三條道路支撐着帝國內部的經濟交流和人員物資運輸,也是國家能夠繁榮強大的重要保障。 這三條主幹道連接了帝國的幾個核心區域 並且便於在邊疆發生變故時迅速向東方出兵 可以說是中東版的 " 秦馳道 " 了 當然,波斯帝國也擁有龐大的水域,波斯海軍所要求的海上交通路線的修築也是極為重要的,這里要提到是在該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帝國君主大流士一世。 波斯...

孤憤文豪蒲松齡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又有聊齋先生之稱。 蒲松齡於公元1640年(明祟幀十三年),生在山東淄川縣城東7華里滿井莊一個日趨沒落的小地主家庭。 淄川蒲氏。在元代是個顯赫的名門望族。相傳元朝傾覆之初,該族入曾易姓更名,逃往他方,以防遇害。到明洪武中期,才恢復姓蒲。 蒲松齡的祖父蒲油,父親蒲磐,都是淹博經史的儒生。 由於蒲松齡出生在書香世家,從小就受到濃厚的文化薰陶。加上他稟性聰慧,從小用功,幾歲就被錄取為秀才,可是他仕途不佳,進身艱難,始終沒有考上舉人。到71歲雖然援例成為貢生,但仍沒有超過小康生活。到離開人世為止,終其生是寒儒。 蒲松齡成年時,反清諸軍已基本平服,清王朝的統治日趨鞏固,滿族貴族集團依仗的軍事力量和政治權力,在進行巧取豪奪的過程中,也侵犯了漢族和其他民族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中最倒霉的又是那些中小地主階層。蒲松齡當時正是這個倒霉階層中的一員:經濟上深受侵犯和壓制,致使家境日衰,個人進身艱難,仕途暗淡。因此,蒲松齡中年以後,冷酷的現實已使他仕進之意漸趨冷淡,從3l歲起,到70歲這三十多年的歲月,都是在農村教書的生涯中渡過。曾先後著述《歷字文》、《日用俗字》、《藥崇書》、《農桑經》等裨益於農村勞動人民的作品。同時,他還寫了不少以怨咒苛政酷稅、傷 嘆天災蟲害、悼惜流民餓莩等同情人民苦難的詩文、俚曲,現存下來的有鼓詞7種,俚曲11種,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和其它短篇作品。而蒲松齡一生的代表作,則是為世人熟知和喜愛的文學名著《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在作者生前已有抄本流傳,較早的有公元1751年山東歷城張希傑的鑄雪齋抄本,分12卷,存目488篇。公元1766年嚴州太守趙起草刊於浙江比較通行的青柯刻本,分16卷,431篇。公元1963年,中華書局在東北發現上半部手稿4卷,237篇的基礎上,出版了全校全注會譯本,共計16卷,491篇。在這部將近五百個狐仙鬼怪的故事集里。 蒲松齡把自己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藝術才能結合起來,從民間故事廣泛地采擷中充分吸取人民群眾的智慧,通過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把各種各樣的仙鬼狐魅形象化、人格化,把描寫幽冥世界作為現實生活的投影,曲折地表現了人類社會的生活真實。使人們看到了早已逝去的那個時代;雖然,他主要以談狐說鬼的方式寫作小說,但這正是他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用隱晦曲折的方式表達着他的思想感情,從而地構成了他區別於其他作家的主要藝術特色。《聊齋志異》不愧為浩翰的文學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不但在國內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聊齋志異》也反映了作者濃厚的封建論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等迷信落後思想。但這些白壁之瑕不會降低《聊齋志異》的價值,更不會影響蒲松齡作為一個偉大的古典文學作家,載入史冊。 說蒲松齡卒於公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日,享年75歲。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是文言小說系統中空前絕後的一部巨著。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痴》等篇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魏看歷史

宋朝李逵飯量大 一頓吃3升米

李逵在梁山108好漢里,飯量應該排前三。他曾一頓吃9個(碗)面,一頓吃3升米,外加牛肉、酒菜若干。碗有大小,9碗面的食量不清楚,3升米倒可以算算。宋代1升米約等於今天1市斤。李逵的飯量,是一頓能吃下3斤米,外加菜餚。1斤米,能煮1.5斤米飯,3斤米等於4.5斤米飯。我一家三口,每頓大概也就煮1斤米,每人3兩左右。李逵確實比較牛,和9個普通飯量者搞吃飯比賽,他都不輸。李逵的飯量在宋代,是不是很大? 宋代還有飯量小,一餐吃半斤米左右的。比如范仲淹,發家富貴後,回老家蘇州辦義莊、贍養族中窮人,標準是「日食米一升,歲衣絲一匹」。《續古今考》中記載,東南地區的佃戶,五口之家,每人每天吃1升米。 還有一餐吃1斤米的。宋朝也搞義務勞動,比如挖河築堤,要調用民夫。按照老規矩,生活自理,特批每人每天給米2升,此後成定製。北宋後期,運糧民夫也是這個量。淳熙三年,日本商船被大風吹到明州(今寧波),日本人沒得吃,到杭州乞討,朝廷撫恤外國難民,標準定得比較高,每天每人2升米。 另有一餐1.25~1.5斤米的。紹興末年,為確保大散關邊防前線戰士不挨餓,保持戰鬥力,每人每天政府給米2.5升;招待外國僧人,標準是3升。元豐七年之前,值勤的保甲,每天口糧3升,另加菜鹽錢10文。每天口糧2.5~3升,不一定吃得完,藏私的可能性比較大。 李逵除了3升白米,還吃其他酒菜,他的飯量,顯然超過絕大多數民夫、士兵、青壯年男子,在大肚漢里,占有一席之地。那刨掉酒菜,李逵一頓米飯要吃掉多少錢呢? 宋代米價波動很大。北宋初期有1文、2文,乃至10~30文/升;北宋末年有10~20文,乃至100、150文/升;徽宗朝宣和四年,榷貨務向中央報告:熙寧以前,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600~700文,每升6~7文;當時全國的平均米價大約是每石2貫500文至3貫,每升25~30文。 那麼李逵一頓吃3升米,最低價在75文,最高價在90文。水滸里,有個小梨販子鄆哥,說要「賺三五十錢,養活老爹」。三五十文,應該是鄆哥和他老爸一天的生活費。窮漢李逵,一頓就吃掉普通人家兩天的生活費,為避免窮死餓死,就只能被逼上樑山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小魏看歷史

籠罩在髒臭味中的歐洲皇宮

歐洲的皇家宮殿,以其豐富的藏品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而聞名於世,其中以盧浮宮,凡爾賽宮作為代表,到訪過的人無不為其金璧輝煌的裝飾和宏大精美的建築造型而贊嘆不已,豈不知,在這些宮殿華美的外表之下,藏匿着鮮為人知的黑暗歷史。 盧浮宮 1535年7月,國王亨利八世及700多人的隨從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巡遊。在接下來的四個月里,大批隨行人員將造訪大約30座不同的皇宮、貴族住宅和宗教機構。這種巡遊對國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例行活動,能夠有效激發臣民的忠誠度,提振自己的聲望,然而對於皇室來說這些不斷進行的巡遊還有另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 亨利八世巡遊 原來國王巡遊不僅僅是在消費皇家的巨大財富,更是為了擺脫王室聚會後那些令人作嘔的宮殿。像亨利漢普頓宮這樣的宮殿必須經常清場,以便清除里面堆積如山的糞便。由於極度缺乏廁所以及有效的排污設施,宮殿里的人們不分貴賤都只能自行找地方解決排泄問題,而地點通常是離自己房間最近的走廊,陽台和花園。並且在為這麼多人的皇家聚會提供食物之後,周邊地區的牲畜和農田也需要時間恢復。在本次的巡遊結束之後,亨利和他的隨從們還將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持續活動,頻繁往返於國王的60個住所之間,就為了能保持在衛生的環境中生活,但事實證明這樣做其實也是徒勞的。 漢普頓宮 皇家聚會一個接一個地舉行,宮殿中不斷彌漫着廢棄腐爛食物、人畜糞便的臭味以及這些從不洗澡的人群體味,各種臭蟲也被這些味道吸引而來。地下室堆滿了糞便,走廊被持續不斷發生的火災和燈火煤煙熏黑。宮殿內的人們擁擠不堪,此時已根本不可能進行徹底的房屋清潔。盡管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攝政時期的清潔標準都不高,但宮廷通常比一般普通民眾的小木屋或住宅更髒。 皇宮臥室 難以想象的是在歷史上一些最富傳奇色彩的統治時期,如凱瑟琳大帝統治時期的各類決策,便誕生於這種充斥着可怕的氣味、滿溢的夜壺和滿是虱子的家具的皇宮里。當今天的觀眾在欣賞凡爾賽宮富麗堂皇的宮廷畫作中所展示的路易十四華麗的刺繡服飾時,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這數百件衣服從未洗過,散發着難聞氣味,還都悶在一個通風不良的房間里。17世紀的一位作家寫到,英國的查理二世讓他那隻被跳蚤咬傷的獵犬躺在他的臥室里,頓時使房間變得「非常令人討厭,確實讓整個房間變得污穢和臭氣熏天」。 凱瑟琳大帝 但毫無疑問,在可靠的下水管道系統出現之前,最嚴重的健康問題是各種無處安放的排泄物。「到處都是糞便和尿液,」埃莉諾·赫爾曼,皇家毒物藝術的作者,說到皇家宮殿,「有些朝臣隨便找了一個小壺,立馬脫下馬褲,就在樓梯、走廊或壁爐里方便起來。」 漢普頓宮樓梯 1675年的一份報告對巴黎的盧浮宮進行了評估:「在宏偉的樓梯上」和「在門後,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大量的排泄物,人們每天都會聞到難以忍受的惡臭。」 歷史學家艾莉森·威爾(Alison Weir)是《亨利八世:國王和他的宮廷》(Henry VIII:The King and His Court)一書的作者,他認為,挑剔的亨利八世「對許多人生活在一個宮殿中不可避免的污穢和氣味進行了一場持久的鬥爭」,這在當時是相當罕見的。當時國王睡在一張被毛皮圍住的床上,以防小動物和害蟲進入。有人警告來訪者「不要在國王的掛毯上擦手,以免被蟲叮咬。」 從國王制定的許多規則我們可以看出,他與各種不衛生行為的戰鬥是失敗的。為了防止僕人和朝臣在花園的牆上小便,亨利在可能的地方都畫了一個大的紅色X。但它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提醒了人們--這里適合排便。還有要求人們不要把髒盤子扔到走廊或國王的床上的規定似乎都被置若罔聞。 令人驚訝的是,亨利甚至被迫下令禁止皇家廚房里的廚師「赤身裸體,或穿着骯髒的衣服,也不能躺在廚房或爐邊的地上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廚房被要求為員工購買「有益健康的服裝」。 英國漢普頓宮廚房 雖然國王自己有一個相對復雜的廁所系統,但其他一些保持衛生的垃圾處理措施如今看來令人惡心,比如鼓勵僕人在大桶里撒尿,用他們的尿液來清潔桶壁。由於當時工人的清潔能力實在太差,宮廷只能採取掩蓋氣味的方法。他們把有香味的植物蓋滿了宮殿的地板,有些人還把香囊夾在鼻子上。這直接促使了歐洲尤其是法國香水工業的發展。 當有皇室居住時,人們的各種排泄物會被集中到地下室。一旦亨利帶着他的皇室搬到下一個皇家住所,宮殿的擦洗和通風就開始了,此時的宮殿基本就是一個大糞坑。而負責清理宮殿附近下水道的洗刷工也立馬開始工作。 「皇室在這里待了四個星期後,磚砌的房間就會高高的填滿,」歷史皇家宮殿館長西蒙·瑟利告訴《獨立報》。「當皇室離開時,是那些洗刷工必須清理它們。」 當然,過度擁擠的皇家建築中的污穢不只是英國皇家的一個問題。當未來的凱瑟琳大帝從她的相對干淨的德國宮廷抵達俄羅斯時,她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她寫道:「一個女人戴着珠寶,衣着華麗,坐着一輛華麗的馬車,由六匹老馬拉着,僕人梳理的很精緻。從一個滿是泥濘和污穢的院子里出來。」 凡爾賽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浴室 西歐人普遍認為洗澡不健康。盡管英俊的怪胎亨利八世經常洗澡,每天都換汗衫,但這在皇室中很罕見。赫爾曼說:「路易十四一生中洗過兩次澡,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也洗過兩次澡。「瑪麗·安托瓦內特每月洗一次澡。」據說17世紀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從不洗澡,這使得他經常去的房間里滿是虱子。 到了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他決定不再巡遊,直接導致他必須要生活在一個污穢的生活環境里。1682年,為了鞏固他的權威,征服他的貴族,路易十四將他的宮廷永久地移到了鍍金的凡爾賽宮。在凡爾賽及其周邊地區,有時有超過10000名皇室成員、貴族、政府官員、僕人和軍官居住。 凡爾賽宮 盡管凡爾賽宮以富麗堂皇著稱,但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僕人,其生活並不比當時歐洲許多城市貧民窟的環境更干淨。女人們把裙子拉起,站着隨地小便,而有些男人則在皇家禮拜堂中間的欄杆上小便。據《凡爾賽:一座宮殿的傳記》的作者、歷史學家托尼·斯帕沃斯說,瑪麗·安托瓦內特曾在穿過一個內院時被扔出窗外的垃圾擊中。 頻繁使用的管道經常泄漏污水到臥室里,鐵管和鉛管中的堵塞和腐蝕偶爾還會「毒害」瑪麗·安托瓦內特廚房里的一切。「甚至連王室孩子的房間都不安全,」斯帕沃斯寫道。偶爾的皇室出巡可能會減少凡爾賽宮的磨損,也許會減少故障的發生。 這種不衛生的生活方式無疑導致了整個歐洲皇室中無數人死亡。直到19世紀,清潔標準和技術發展才改善了許多人的生活,包括皇室成員。今天,許多歐洲皇室成員仍然從一個住宅搬到另一個住宅,當然這只是為了娛樂,而不是試圖擺脫骯髒。 如果大家再有機會到歐洲遊玩,在欣賞宮殿的同時,千萬不要想起它很可能曾是布滿屎尿的污穢之地。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天天看

日本兵戰敗回國後有多慘?妻子的表現令人寒心,很多人因此自殺

眾所周知,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日本主動發起的侵華戰爭,是一場不道德的非正義戰爭。所以中國人會拚死反抗,其他國家對日本也是譴責態度,唯有日本人不思悔改,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 但俗話說得好,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日本人雖然試圖用一場戰爭改寫國運,卻老天爺沒給他們這個機會,這一仗在強撐了十多年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中國人一向以和為貴,以善為先,所以即便是面對曾經的生死之敵,也沒有過多為難,只要是主動放下武器的日本人,都會得到我們的優待,不僅性命無憂,還會平安地回到故鄉日本。 照理來說,多數人都是喜歡和平的,戰場上廝殺的士兵是如此,在家中等待他們的親人也當是如此。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戰敗的日本兵回到家後,日子比在戰場上還難過,他們的妻子並沒有為他們可以平安歸來而高興,而是埋怨他們,為什麼沒有以死來捍衛這場聖戰的光榮。 不得不說,二戰時的日本人真的是太瘋狂了,尤其是那些看似柔弱的女子,都聽信了軍國主義者的鬼話,認為這場戰爭是正義而榮耀的。 她們全心全意地支持軍隊作戰,踴躍地將自家男丁送上戰場,並在後方任勞任怨地為軍隊出力,哪怕要犧牲她們自己,也在所不惜。譬如「女子挺身隊」,聽名字挺英勇,好像里面都是像古代死士一般的人,實則就是一群慰安婦,一群專門為日軍士兵提供特殊服務的軍妓。 除了甘願貢獻身體,不少家庭主婦還願意為帝國大業舍棄生命。當丈夫出現厭戰情緒時,她們就以死逼迫,完全不顧此舉會害多少人喪命。 日本戰敗後,數百萬的日軍返回本土,本以為自此之後就可以安穩生活,沒曾想家里比戰場更可怕,妻子們整日不給好臉,鄙夷地罵他們是懦夫,打不贏戰爭也就算了,戰敗了就不該回來,而是應該切腹謝罪。聽着這些指責,日本老兵們心里又迷茫又痛苦,因而有很多人後來患上抑鬱症,並用自裁的方式求得解脫。 對於日本老兵的淒慘下場,很多人都表示,雖然可憐但並不值得同情,他們在出征的那一刻,就該想到日後的淒慘結局,怨不得別人。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世界十大最發達的國家排行榜

我們主要根據一個國家的可持續性、經濟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旅遊吸引力、文化影響力等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到程度。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世界最發達的十大國家排行榜,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操作方法 01 德國是歐洲最發達的國家,全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得到體現,人民的生活也比較輕松,一天基本都在6個小時以內的工作時間,經濟高度發達。 02 加拿大是北美的國家,地廣人稀,但是經濟非常的發達,環境優美,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的高,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之一,旅遊業也非常的發達,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國度,甚至移居到加拿大。 03 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革命的起源地,曾經最輝煌的時候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但是隨着二戰的結束,英國漸漸的失去了曾經的輝煌,但是經濟還是一樣的高度發達,各方面都很強勁,福利制度也很不錯,有很多的世界級旅遊景點。 04 美國是當今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在各方面的水平基本都是世界第一,尤其是科技水平引領全球,但是人民生活水平、福利制度等各方面,拉低了美國的排名,但是美國的實力非常的強大。 05 瑞典是一個美麗的國度,氣候比較冷,是一個旅遊勝地,人民生活水平非常的高,是經濟的發達國家。 06 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全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幾個大城市,經濟水平世界前列,是旅遊的最佳選擇之一,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 07 日本的經濟水平非常的高,主要是高新技術、智能化、科技水平比較高,屬於經濟的上層。日本的風景也是非常漂亮,是旅遊的好地方。但是人口比較多,國土又比較小,資源匱乏,工作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08 法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度,到處充滿了藝術性。經濟水平非常的高,是歐洲的強國,生活在法國福利也是很高的。 09 荷蘭是風車之國,也是經濟和旅遊的強國,環境非常的優美,有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大家旅遊很好的選擇,看上去國土很小,但是非常的強大。 10 丹麥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小國,其實丹麥的國土面積非常的大,主要是因為丹麥的格陵蘭島很大,但是不適合人類居住,而在歐洲的土地非常的小。但是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人民福利制度很高,生活在丹麥是非常幸運的。 關注真君,解密歷史。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為了黑人的自由 廢奴思想席捲美洲

這是一場從19世紀30年代初開始在美國北部興起的要求徹底廢除黑人奴隸制的群眾運動。早在殖民時代和獨立戰爭時期,B.富蘭克林、A.傑弗遜等人就提出廢除奴隸制。美國獨立後,北部各州先後廢除黑人奴隸制。但南部諸州由於棉花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園奴隸制不斷擴大,威脅着美國人民的民主權利。19世紀20年代前後,廢奴運動的組織在美國開始出現。1826~1827年,143個廢奴團體在巴爾的摩召開大會,譴責奴隸制度的罪惡。30年代初,W·加里遜在波士頓出版《解放者》周刊(1831~1865),並和其他廢奴主義者於1832年創建新英格蘭反奴隸制協會。1833年4月在費城成立了全國性的美國反對奴隸制協會,總部設在紐約。隨後反奴隸制協會在北部各地紛紛建立,到40年代這類組織約達2000個,參加協會人數超過20萬人,形成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廢奴主義者雖然遭到反動勢力的多方壓制和迫害,仍堅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出版了幾千種書籍、報刊並散發了大量傳單,有大批演講員到各地宣傳廢奴運動的宗旨和控訴奴隸主的罪行,各種文藝作品和專著也以不同方式揭露和抨擊奴隸制的罪惡,不斷推動廢奴運動向前發展。此外,廢奴主義者還組織「地下鐵道」,通過隱蔽的方式,經由秘密的路線和食宿站,指引和協助大批黑人奴隸逃離南方。到美國內戰爆發之前,估計至少有6萬人因此獲得自由。「地下鐵道」的組織者之一H·塔布曼是女奴出身,她多次深入南部各州,協助數百名奴隸逃出南方而獲得自由。 印有H·塔布曼頭像的20美元紙幣 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不少廢奴主義者主張採取政治鬥爭。道格拉斯和塔潘兄弟(A·塔潘和L·塔潘)等人組織推行廢奴主義綱領的自由黨。有人力主武裝鬥爭。但加里遜等人堅持只用道德說教的方式,不贊成採取政治行動,更反對組織廢奴政黨和武裝鬥爭,運動出現分裂。1852年出版的H·B·斯托夫人所著《湯姆叔叔的小屋》(一譯《黑奴籲天錄》)對黑人奴隸的悲慘生活作了極其動人的描述和揭露,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反響,有力地推動廢奴運動的發展。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J·魏德邁等人號召工人投身廢奴運動。運動在北部廣大工人、農民、黑人和婦女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到50年代獲得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多方支持,逐漸形成聯合戰線性質的政治運動。1859年爆發的約翰·布朗起義將廢奴運動推向高潮。 道格拉斯 近代西方廢除奴隸制度:提起西方文明,那些崇拜西方的幼稚者,完全不看西方社會的進步是復雜、漫長的過程,以為民主、自由是天上掉下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方確立以後,在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同時,依然有大量反動、黑暗的舊制度殘余,阻礙着社會發展。西方還有奴隸制殘余,十九世紀,英國還販賣鴉片,販賣中國勞工,殖民者甚至在非洲掠奪人口,販賣到美洲,美國獨立了近百年,統治疆域從大西洋向西擴展到太平洋,是最早實行共和制的國家之一,但是其南方還有大量的蓄奴州,維護剝削黑人的奴隸制度,在俄羅斯也依然是實行農奴制度。西方廢除奴隸制的過程也是不平坦的,在歐洲除了英法等國內廢除了奴隸制,在普魯士是1807年,斯坦因發布《十月敕令》,解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系。而俄羅斯的農奴制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1767年,俄國還禁止農奴控訴主人,准許農奴主可以任意把農奴發配西伯利亞。直到1803年才通過了可以解放少數農奴的法令,根據法令解放的奴隸只占總數的0.5%。1807年斯貝蘭斯基開始改革,烏拉爾各工廠農奴免除隸屬關系,改革是仿效西方的民主制度,被拿破侖稱為「俄國最有頭腦」的斯貝蘭斯基改革失敗了,俄國直到1861年才徹底廢除農奴制。1861年,美國的林肯當選總統,在美國為了廢除農奴制,甚至爆發了南北戰爭,這是人類近代史反對奴隸制的一次最重要革命。整個戰爭進行了四年,林肯發布了解放黑人奴隸的法令,隨着南北戰爭的勝利,奴隸制在美國才得以廢除。而英國在1807年制定了禁止販賣非洲奴隸的法案,直到1833年才通過了法律,把奴隸制視為非法。法國大革命後1784年成為第一個宣布廢除奴隸貿易的國家,但是由於政治經濟因素,直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後,奴隸貿易才基本中止。 林肯發表演講 可以說1861年具有世界反對奴隸制的紀念意義,正是由於林肯、格蘭特、斯坦頓、謝爾曼領導的解放戰爭,不僅實現了美國的統一,更重要的是,摧毀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隸市場,為最終廢除奴隸制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泰王最神秘的王妃,連生4子都流放海外,膝下僅「護國公主」歸國

泰王最神秘的王妃,連生4子都流放海外,膝下僅「護國公主」歸國提起各國的王室,最富有的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迪拜王室,其實泰國王室奢華程度不輸迪拜。而且在管理國家中擁有更多的權利,這也是其他王室望塵莫及的。 本期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是泰國國王第二任妻子Yuvadhida Polpraserth(以下簡稱「尤瓦迪達」)。她是泰王最神秘的王妃,連續生育了四位王子都流放海外,膝下僅允許「護國公主」歸國。 現任泰王一共有四位妻子,原配是頌莎瓦麗王妃、第三位妻子是蒙西拉米儲妃、以及現任妻子蘇提達王後。唯獨對第二位妻子尤瓦迪達閉口不提,也被大家譽為最神秘的王妃。 瑪哈·哇集拉隆功是九世泰王唯一的兒子,因此一直以來都被寄予厚望。然而多年的栽培下來,瑪哈·哇集拉隆功無論在威望還是政績上,都與詩琳通公主相差甚遠。 甚至在1979年12月5日的時候,泰國王室冊封詩琳通公主為女王儲,封號為「瑪哈卻克里公主」,並且在法律上擁有和瑪哈·哇集拉隆功同等的繼承權。 最終前不久瑪哈·哇集拉隆功登上王位,而詩琳通公主則被冊封為「王妹御親王詩琳通長公主」,可見詩琳通公主在民眾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一直以來普密蓬國王和詩麗吉王後,都對瑪哈·哇集拉隆功王儲寬容溺愛,但涉及到王室利益的婚姻問題,就讓他們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原來王室為瑪哈·哇集拉隆功安排的親事,是詩麗吉王後的親侄女頌莎瓦麗王妃。然而兩人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王儲就移情別戀了尤瓦迪達。 尤其是詩麗吉王後對此極為不滿,因此他們兩人雖然已經在一起,但婚姻關系卻一直不被王室所承認。尤瓦迪達雖然是實際上的王妃,但卻從來沒有行過冊封禮。 婚後尤瓦迪達為王室先後生育了四子一女,然而即使如此依然沒有得到王室的承認。後來因為尤瓦迪達自己的私人情感,五個孩子和她本人都流放海外永不能回國。 就在他們母子離去後,泰國出現了一次宮廷政變,按照聖僧的說法,小公主希里萬·納瓦瑞是「護國公主」,因此只有她被允許歸國。 尤瓦迪達和王室斷絕關系後,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後來帶着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美國定居。本來以為和王室不會再有交集,沒想到因為聖僧的一句話女兒就順利歸國。 迎回希里萬·納瓦瑞公主確實也是無奈之舉,完全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和臣民的平安。當時的普密蓬國王寧可信其有,將公主立刻接回國內,並且享有了和大公主同樣的皇室待遇。 如今瑪哈·哇集拉隆功已經登基,膝下雖然只有提幫功王子一個法定繼承人,但因為尤瓦迪達並不是合法妻子,因此即使生育了四位王子,依舊沒有王位的繼承權。 現在的希里萬·納瓦瑞公主十分受寵,是瑪哈·哇集拉隆功的掌上明珠。然而母親似乎永無出頭之日,四位擁有皇室血脈的哥哥也淪為平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日本原子彈爆炸後,美方提議銷毀全部核武,蘇聯為何反對?

核武器是一種大殺器,它擁有巨大的能量、足夠毀天滅地。長久以來,核武器與核戰爭這片烏雲一直都飄在人類的頭頂,對全世界而言,一旦衝突再起、稍有不慎,那麼,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並不遙遠。 直到今天,發展核武器一直是很多無核國家的追求。然而,如果任由這種武器泛濫,那麼,對人類造成的威脅可想而知。所以,我們看到,尤其在上個世紀,很多國家都是兩面派,一方面大張旗鼓的聲明正義性,要求禁止核武器,另一方面卻又偷偷摸摸的搞核武器。 對於那個時代,這是常態,因為只有擁有核武器,才能讓人心安。 核武器的有效發展,最早應該追溯到納粹德國時期,此時的德國科學家在這個神秘炸彈的研究上,一騎絕塵。戰後,眾多德國科學家來到美國。1945年美國率先成功爆炸了原子彈,完成實驗。同年,美國分別向日本長崎和廣島投放了兩顆原子彈。 這種新式武器的爆炸讓世人心驚不已,核彈過後,殘垣斷壁、白骨斷肢充盈於野,燒焦的地皮片片捲起,地上、地下一篇哀鴻,死一樣的沉寂,不給生命留任何活路。 也正是因為核武器的這種巨大殺傷力,讓擁有核武的國家和研究核武的科學家忐忑不已。杜魯門指出,第三次大戰很可能就是由原子彈引起的,無獨有偶,作為核武研究方面的大拿,愛因斯坦寫道「我雖然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如何進行,但是我也許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必然是以樹干和石頭為武器的。」愛因斯坦此話所指,明確無疑。 深受良心譴責和內疚的核科學家們,在1945年起草了一份宣言,該宣言旨在推動核能源用於和平目的,並徹底銷毀所有國家的核武器裝備。為此,應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一個委員會,用於指導合作和進行監督。 194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了巴魯克方案,不過,蘇聯和波蘭明確表示反對,當然,如果蘇聯反對,那麼這份議案將如同白紙。那麼, 蘇聯為何反對呢?其實,這不能怪蘇聯,這是由當時的形勢決定的,畢竟蘇聯此時連核武器都沒有,他怎麼會無緣無故的反對呢? 1943年,蘇聯開始秘密研製原子彈,1945年,面對美國已經成功製造出原子彈的巨大壓力,斯大林命令貝利亞擔任原子彈研究項目負責人,蘇聯開始大規模全力研製原子彈。蘇聯之所以如此緊張,無疑是即將到來的冷戰給了斯大林不詳的預感造成的。 在波茨坦會議期間,斯大林就曾經表示,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他進行了政治勒索,在結合此時爆發的各種衝突,蘇聯和美國的激烈交鋒等,原子彈帶來的力量傾斜是斯大林不可接受的。所以,研製原子彈是重中之重。 對於杜魯門來說,銷毀原子彈真的是他真心實意的嗎?他曾經說過,只要世界上還有其他力量對抗我們,那麼,我們就不能丟掉我們的武器。這武器,杜魯門專指的是剛剛研製成功的原子彈。 此時的美國已經研製成功原子彈,他有能力在銷毀原子彈後,再重造原子彈。而蘇聯和其他國家此時尚未掌握製造原子彈的技術,如果此時通過了徹底銷毀核武和限制對原子彈的技術研究的話,那麼,無疑在競爭中處於弱勢,面對原子彈的威脅,蘇聯還能有安全感嗎? 所以,在既成事實的情況下,美國所主導的一切禁止原子彈泛濫的行為,不能只把他看作是人道主義的發揚和人性的閃光,而要明白,美國成功了,如果真的去執行了這份文件,那麼,全世界就將在美國的核彈面前瑟瑟發抖,而我毫無反抗之力了。 所以我們看到,4年後,當蘇聯成功研發出原子彈後,美蘇兩國緊接着一邊進行核武器的你追我趕,另一方面卻又加緊談判對核武器擴散、發展及削減的談判,此時兩國才能相互討價還價。而之後的簽訂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核不擴散條約》《中導條約》等,無一不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實力對等,才能平等對話,這個道理美國明白,蘇聯也明白,所以才有當時在銷毀核武器交鋒中,才有激烈的美攻蘇守的態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