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器材

美食器材

La Marzocco GS3 升級變壓控制

La Marzocco 在2017年2月份正式將錐型閥做為GS3 MP的標配,錐型閥相對之前的O圈密封閥門完全是革命性的升級,升級後壓力控制精度提高很多,實現了靈活控制預浸階段的壓力,壓力的爬升和尾端壓力控制。以下原話引用自La Marzocco中國官網:「如今,我們新款的機械撥杆使用了全新的錐形閥系統。在達到最大泵壓之前,該系統通過一個內置的節流孔,來實現對水流量和萃取壓力的漸進控制。當葉輪泵全力運轉時,咖啡師可以通過機械撥杆來控制預浸泡壓力,從而實現在萃取過程中對粉餅所受壓力的實時監控和控制。咖啡師可以利用這個動態系統來減少萃取過程中的通道效應,從而實現更均勻的咖啡萃取。」下圖是老版的GS3 MP的閥門,開閉的時候那根藍色的軸心是上下移動的,雖然可以手動控制把手轉過的角度,但實際上閥門只有實現開和閉兩種狀態。後來網上有愛好者將Strada的閥門系統移植到GS3上,這就有了後來帶沖煮頭壓力表的GS3,有了壓力表後可以實現手把在一個很小的角度范圍內控制萃取和監測萃取壓力,有玩過Strada的朋友應該知道其變壓手感並不是很舒服。 下圖是新版(SN 7064及往後)的MP閥門系統,出廠自帶壓力表,閥門軸由上下移動改為旋轉移動,並且密封面改為了錐面,帶來的好處是手把可以在一個較大的角度內精確控制萃取壓力,操控手感有了質的提升。 2020年的時候,La Marzocco推出了官方改裝套件LM954,用戶可以自己將老版本的GS3沖煮頭改裝成最新版的變壓沖煮頭,可惜這個套件非常稀少,全世界范圍內都很難找到,或者是比加價出售,最近終於找到個合適的機會買到了套件,從英國直郵到國內等了2周時間,交了20個點的關稅和75磅郵費,開始有些心疼但改裝完後無比舒心了,對於不願意花6W買新機器的人來說這個套件絕對是救命的稻草。接下來是LM954套件的開箱及安裝: 拆開包裝,里麵包含了所有改裝需要的零件,其實相當於重新換個新的沖煮頭 這是改裝前,當時我的機器已經改裝成了Strada的沖煮頭 拆掉沖煮頭外殼 換不同的角度看 拆掉閥門系統 由於要換排水管,所以提前將排水管也拆掉 藉此機會將沖煮頭及網罩也清理一下 拆下三顆長螺栓,打開沖煮頭,內部是閥座 換個角度 擰下排水和進水管,取下閥體和進排水管 拆掉排水管後面的連接件 裝上新的閥座 裝上新的閥門軸及開關 套件里的表,好像是放錯了,看了各種國外的論壇LM954里帶的都是白底的壓力表,這個壓力表可能是其它機器上的,就當是限量版了哈哈 裝上外殼,測試機器 1. 測試變壓控制:2. 無底看萃取效果:最後來兩張亮騷一下RF 50/1.2,1.2直出銳到爆: 謝謝觀賞 來源:Chiphell

Camper們不用得有系列——SOTO ST340蜘蛛爐

按慣例,先來個公司介紹。之前也發過SOTO 310蜘蛛爐的開箱帖(已經被扔進了舊帖里 )先簡單說下340相較於310的區別:1、340的爐盤比310要大出21mm,達到了66mm2、340功率達到了3.3kw3、340在重量方面略增30g(個人認為有一部分的重量來自於自帶點火開關)4、340自帶點火開關5、原310的配件幾乎通用,出了某些防風圈綜上所述,個人覺得主要升級了功率以及燃燒面積,廢話不多說,上圖。 外包裝上就註明了一些參數以及相對於310升級的地方 打開盒子,里面的東西很簡單,一張說明書,一個收納袋以及340本體 展開本體,各種細節開始很到位的。可以看到調節火力大小的旋鈕上相較於310,增加了ON/OFF提示。接下來是和手里的310對比 除了爐盤有改動外,其他基本一致。收納起來的大小也沒變化。 合體試試火力 燃燒面積相對於310來說是有增加的,火力最大的時候由於310裝了防風圈,所以火焰相對拔高了些。以上也只是目測,有空試試燒開一壺水的速度 總結一下,SOTO的310蜘蛛爐曾經火遍露營圈,如今升級款340繼承了顏值擔當的同時,也可以在戶外委以重任總之,買就對了!! 這幾天外地出差回家,喜提一串紅字,宅在家閒著沒事,正好收到了前段時間海淘的一些戶外用品,爭取多發點開箱,分享給同樣熱愛露營的Chher下次分享下Snowpeak的開口箱以及豐臣的KR-47暖爐先放個預告吧~哇哈哈哈哈 來源:Chiphell

新玩意:顏值性能兩開花的OPTION-O lagom mini磨豆機

是時候升級一下磨豆機了。 之前那篇咖啡敗家文章《從比樂蒂到百勝圖,一步步搭起家中咖啡角》中有提到,磨豆機其實是做咖啡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分布均勻的粉粒對於咖啡的風味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歷史原因(qiong),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由手搖和入門電磨湊合著,如今搬了新家,咖啡設備也基本到位,那麼升級一台好的磨豆機就提上日程了。 在這幾年,隨著咖啡走進千家萬戶,家庭咖啡器具行業也水漲船高,廠商們生產咖啡產品時不再只想著性能,也開始照顧到家用產品在顏值、大小和易用性上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意式咖啡機和磨豆機,從商用機的傻、大、笨、粗但性能絕絕子轉變為小巧、輕量、高顏值還易用甚至智能化,比如早年大火的Fellow ODE就是憑借出眾的顏值和模仿EK43的殘粉撥片一炮而紅。 在我尋覓了市場一圈後,以及在咖啡師朋友們的推薦下,決賽圈鎖定在了Fellow ODE、Eureka MMG、和OPTION-O Lagom mini這三位2000檔選手上。 ODE作為初代網紅,64mm大刀盤、單份投放、帶導流槽的磁吸接粉罐以及殘粉彈片和出眾的顏值都是優點。 缺點是年紀有點大了,其刀盤出粉也備受詬病,如果升級SSP刀盤價格又一下就上去了,於是慘遭淘汰,最新消息是出了二代升級款,把初代的刀盤改良了,挽回了不少競爭力。 Eureka MMG是義大利老牌大廠出品,品質有保障,專利的無極調節旋鈕也備受好評,缺點有幾個。 首先就是型號太多看著頭大,想想老喬回蘋果第一件事就是精簡產品線真的是太明智了。 二是儲豆倉在家用是個累贅,一般家用都是定量沖煮個15-20克,偶爾有30克分著喝,所以是要多少出多少,這也是家用和商用最大的不同,而MMG一水的大號儲豆倉在這就很扎眼了,本來房子就小,能省點空間就省點吧。 三是沒有殘粉處理裝置,即沒有零殘粉設計,也沒有殘粉清理部件。 於是最後勝出的就成了OPTION-O Lagom mini,是一群澳洲的咖啡愛好者工程師在2016年決定結合自己的工作技能和愛好技能打造的產品,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創業故事。 Lagom mini首先在外形上就和傳統磨豆機大相逕庭,ODE是把磨豆機的顏值提升到了極致,但你還是能一眼看出來這是個磨豆機,調節轉盤、豆倉、方方正正的造型,該有的都有。而Lagom mini則是三個有著濃郁「蘋果范」的鋁合金圓柱體,不管是銀色的鋁合金光澤還是CNC痕跡都像極了Mac電腦,圓柱體中集成了刀盤調節裝置——圓柱中裂出的一條縫,如果不仔細看,就是三個矗立在那的銀色圓柱。 同時也得益於高度集成的設計,Lagom mini體積極小,拋開大的不和諧的電源,Lagom mini的機身比手搖磨豆機大不了多少,或者說這就是一個有著電機驅動和更穩定結構的手搖磨豆機,就像Mac mini,比MacBook/手搖磨豆機大一點,你還需要外接電源工作,但你確實可以將它們帶出房間,而不是像傳統台式機和電動磨豆機那樣局限在房屋里,在Glamping火熱的當下,這個優點極其突出。 致敬蘋果的不僅是外觀設計,還有對磁鐵的運用,接粉罐和底座通過磁吸連接,只要放過去就能自動歸位,讓出粉口對准罐子,避免撒漏。還有豆倉蓋也是嵌入了磁鐵,放進豆子,蓋子也是自動歸位,非常巧妙的設計。 還是因為出色的結構設計,Lagom mini調節簡單,最大的圓柱體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擰動調節間距擠壓上下刀盤的距離就能調節磨豆的粗細,從意式到手沖到法壓壺都能勝任,不過不推薦意式,為什麼放缺點那講。 作為一台磨豆機,其核心當然是高精度、穩定、均勻的研磨,和所有定量設備一樣,只要想做到穩定的高精度,其難度和成本必然是成幾何級增長的,這也是比200塊的磨豆機優秀的地方。Lagom mini的48mm錐刀粒徑分布均勻,我大概的用篩網篩了一下,極細粉少多了,最多的中間粉顆粒分布也均勻,能讓做出的咖啡風味更穩定,不會一次酸一次苦的。 沖煮前後的咖啡粉 Lagom mini的一大特色是「零殘粉」,它的出粉通道設計的很巧妙,在錐刀下有三扇擺動葉片,隨著錐刀一同旋轉將磨碎掉落下的咖啡粉掃到出粉口掉出,將出粉通道縮減到最小,這樣就幾乎沒有殘粉了,根據我的試驗,正常情況下進豆和出粉的重量差一般都在0.1克內。 如果你還不滿意,可以和我一樣購置一個3D列印的吹粉豆倉蓋,用按壓吹一吹,不過由於接粉罐很小,30克豆子就有溢出的風險了,如果再一吹,就很容易吹的到處都是,如果Lagom mini能把接粉罐的直徑做大一圈,同時讓出粉口內插進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出粉口懸浮在接粉罐上沿2mm的位置,完全杜絕散落就完美了。 目前看,吹氣豆倉在吹殘粉有咖啡粉漫天飛舞的隱患,而小撥片和老式的敲打都不夠優雅,可能泰摩那扭一扭的機關扳手才是完美形態吧。 除開以上,Lagom mini最大的問題是靜電消除不夠好,大概是全金屬機身的天生缺陷吧,每次磨完豆子,豆倉內一定會遺留大量的銀皮粉屑混合物,丟失的0.1克可能就在這吧。如果用噴水老辦法能緩解一部分,不過會帶來新問題——豆子粘在豆倉壁上下不去,甚至是直接卡在頸口,就很尷尬,每次磨完都得打開瞅一瞅。 ​ 再吹毛求疵點,一是碩大的電源能不能小型化一點,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老款MacBook Pro的電源呢,如果能改成C口支持移動電源直驅就更完美了。二是磨豆速度有點慢,磨20克豆子能要個小一分鍾,如果是磨Espresso的細度,那得到地老天荒。 滿分的話,我能給Lagom mini打上個86分,足夠跨入優秀磨豆機的行列,只是優秀如鯁在喉的小問題讓你用的沒那麼順暢,作為初創團隊的首款作品還是值得贊揚的,希望二代能保留優點改進不足,讓家用磨豆機市場更卷一點。 catalogo 發表於 2022-11-30 10:48 錐盤...

【萃取的快樂】Barsetto百勝圖2S開箱及使用體驗

·前言· 在CHH,咖啡機板塊一直是我關注並青睞的,大到辣媽商用,小到德龍玩具,都不曾落下。本人也是咖啡愛好者,但只是在「愛喝」的階段,並不是資深品咖者。隨著獨立咖啡門店越開越多,對咖啡的種類和做法也是愈發挑剔。通常情況下有時間就去咖啡館小坐,沒時間就點個瑞幸帶走(星巴克近兩年基本不喝,因為咖啡實在太爛)。在購入此咖啡機之前,在家一般喝的是手沖和美式滴濾。隨著咖啡機開箱看得足夠多,以及B站大量的咖啡機推薦和評測視頻,讓我對咖啡機種的草也越來越高。 ·選擇· 正好趕上雙十一,本著一步到位的原則,最開始關注的機器是惠家的KD310,搭配ZD17N的磨豆機組合。但KD310的占地空間實在不夠友好,再加上磨豆機,基本上要重新改造廚房的空間並加做櫥櫃才能放得下。媳婦也說拒絕功能復雜和占地空間巨大的機器,認為能滿足基礎的家用功能就行,何必選擇半商用機器,讓我在玩具機里選。。。回想一下,自己之前連咖啡機都沒碰過,更別說做咖啡,還是按照B站視頻的推薦老老實實選擇了一體機,至少比玩具機和全自動有可玩性。一體機的行列也是五花八門,幾經對比,百勝圖2S的口碑比較好,測評也很多(不排除視頻up主有恰飯的嫌疑),想起之前CHH有大佬開過箱,幾經對比和考慮,在雙十一活動開始前付了定金,然後按期付尾款,於是有了這個開箱。·開箱· 快遞到家,小箱子是商家贈品,內有試機豆,小咖啡杯和咖啡渣桶 把仍在服役的美式滴濾機撤掉 箱子一側標明了顏色,選擇的是米白色,和家里的色調比較匹配 外箱去掉,露出的是機器包裝箱 箱子的一側是功能介紹 打開包裝 保修卡,說明書和配件盒,還有一份食譜冊子,這也太。。。 配件盒先開箱 萃取手把,大小粉碗,擦拭巾,接水盤的蓋子,原盒沒配布粉器 繼續看機器 中間的兩個盒子分別是豆倉和奶缸 機器本體,顏色比較雅致,塑料的材質,比較輕 功能面板,分別是機器開關,磨豆機開關,壓力表,單雙杯的萃取開關 磨豆機的刀盤,要定期清理 磨豆刻度 水箱在後面,看前面大佬說使用時間長水箱會變綠,後續觀察 接水盤 這一側是蒸汽和熱水開關 單孔蒸汽頭,意料之中 平視,左邊磨豆機出粉口,右邊沖煮頭 沖煮頭 接水盤打開,數據線是給電子秤充電用的,右邊是機器自帶的電子秤 送的試機豆,就那麼回事吧 頂部加熱區 自帶的電子秤,有計時功能以上是機器到家後的開箱,下面是使用大半個月(到目前)的狀態。 目前正常使用中,日均出杯量在2-3杯 做一杯看看 不是很習慣咖啡機自帶電子秤,還是喜歡用原先的手沖稱 豆子是豆叔家的文森特向日葵 布粉後粉錘壓實 萃取中,流速幾經調校後覺得OK Cream感有了 牛奶,准備打奶泡,目前用的是德運的牛奶 開一下蒸汽,蒸汽量還行 成品,不會拉花,將就著看吧 拿鐵,done~ ·感受· 機器目前使用大半個月,我也從一個生手變成了一個出品日漸穩定的熟手,每天1-2杯,變成了生活必須。用輪大之前辣媽的開箱的話說,家里有了咖啡機,對家的依賴感大大提高了。家里來朋友都指明要喝個1-2杯,有了家庭咖啡館那味兒。說下機器:1. 一體機,有磨豆,稱重的功能,節約了磨豆機和咖啡稱的成本,其使用效果嘛,滿足家用而已,談不上出色2. 加熱時間1分鍾,很快進入工作狀態,萃取穩定,蒸汽效果還可以,也是滿足家用的表現。3. 機器小巧精緻,有顏值。說實話作為咖啡機的初使用者,實在沒經驗去發現「不好,不足」的地方,機器的材質是塑料,摸起來略微有點廉價感,旋上沖煮頭時,需要另一隻手扶著機身穩定,不然機器可能會隨著力道帶偏。後面隨著體驗再慢慢觀察吧。 感謝觀看 The End. 來源:Chiphell

新手入門全能咖啡秤——Hero 靈智咖啡秤

咖啡秤是咖啡製作中最基礎但也是最重要的存在,從稱豆到沖煮都需要用到一隻好用的咖啡秤。所以廠商們也在咖啡秤中加入了越來越豐富的功能,從最基礎的計時到沖煮曲線,功能越來越豐富,價格也越來越貴。 其中最為昂貴也是行業標杆的當然是傳說中的「A秤」,即手沖咖啡三件套——A秤B壺C磨(A:ACAIA電子秤;B:Brewista手沖咖啡壺;C:C40磨豆機),兩千多的價格讓許多人直呼看不懂:這都是「智商稅」,打著「咖啡」的名頭賣溢價,幾十塊的「廚房秤」、「珠寶秤」就很好用了,精準便宜。 我不同意,我一向的觀點是:能力不夠裝備補。 新手就該用好的裝備彌補能力的弱項,況且廚房秤對於新手來說並不好用,不能計時就算了,但有些秤時間一長就自動關機可受不了,30秒悶蒸還沒完就關機了,只留下一臉懵逼的你。沒有配套的防滑隔熱墊也讓杯打液灑的慘劇常常發生。 你要是高手,用什麼都行,可以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新手小白,還是功能豐富的專業咖啡秤更好。 當然A秤兩千多的價格是真的貴,雖然其精緻的外表、超高的精準度加靈敏度和豐富的功能模式確實好用。咖啡秤主流的價格是100-500,就友好多了,基本功能是自動計時+稱重,豐富一點的各有千秋,其中最豐富的大概是Hero的靈智咖啡秤(購入價206),五大功能模式豐富度直逼A秤。 Hero 靈智咖啡秤由一塊玻璃面板和CNC鋁合金構成,玻璃夾鋁合金的三明治結構像極了經典的iPhone 4,最下方是一排顯示狀態和數字的液晶點陣,外觀精緻且分量十足,質感Max。 最基礎的稱重功能中規中矩,精準度和靈敏度都和市面上同等級秤一樣(同比我有的200元左右的泰摩和Brewista秤),比如放豆子需要放上幾個才有數字波動,我用的秤不多,在有限的幾個秤里只有A秤做到了放一顆小豆子也有讀數變化的高精度,學工科的都知道,秤作為精密儀器,精確度和靈敏度越高,成本是成幾何級上漲的,A秤2000多價位固然有其顏值營銷的溢價,但其高精度也是有實打實成本的。 拋開基礎的稱重,來聊聊它主打賣點的五大模式。 模式一,計時+稱重:中規中矩,和普通的其他咖啡秤一樣。 模式二,計時+沖煮流速+稱重,左邊計時、中間流速、右側重量,是最常用的手沖模式。 優點:沖煮時看數據很方便,比起一些不能同步顯示流速和時間的秤就很方便了。 缺點:重量精確度不高,只能到1克,如果是開始稱豆子什麼的還得先調回模式一,其次是沒有自動暫停,拿起咖啡不會像其他的咖啡秤那樣自動停止計時。 模式三,3 Pour(沖煮指導),很有意思的一個模式,以界面不同標示指導每一步,理論上是給什麼都不懂的新手設計的。 優點:手把手教每一個步驟,從每個步驟多少時間到沖煮多少水都有。 缺點:標示比較復雜,需要多做幾次才能記住。其次是數據限制很死,只能沖煮10-18克的豆子,多一克少一克都不行,不能手動跳到下一步。最後是過程太死板,完全沒有留出咖啡液流下的時間,而有些豆子的過濾其實挺慢的,完全按照指導根本來不及。 模式四,沖煮曲線圖,以線條顯示沖煮曲線,有A秤那個意思了,只是不能像A秤那樣連藍牙在手機上顯示曲線圖。 優點:廉價低配版A秤。 缺點:數據太少,只有曲線和流速,沒有時間和重量,只能用來做練手用。 模式五,手把模式,能預存意式咖啡機手把重量,自動計算出粉量。 優點:在忘記稱重手把的時候很實用,免得多放或者少放咖啡粉,非定量磨豆機的痛楚都懂的。 缺點:只能記錄一個手把的重量,多手把同時用就不行。其次是平時用不如直接清零來的方便,只能說更多還是應急用。 總結:Hero 靈智咖啡秤是一塊合格且優秀的咖啡秤,雖然遠沒有達到小紅書上「A秤平替」的水準,其主打的五大模式也更多是不實用的噱頭,不過只要200塊的價格還要什麼自行車,幾個模式完全可以當附贈,新手用來入門做參考,其他人就當買了一塊好看且合格能用的咖啡秤。 來源:Chiphell

為G-iota換上SSP,再戰…N個年!

去年,也就是2021年,大概6月份的時候,我發過G-iota磨豆機的開箱,如果你還沒有看的話請一定先補課,因為如今,這已經是家用磨豆機里的絕對新寵: Pro Barista Coffee Grinder G-iota White 意式奶咖零殘粉的入門首選 入手後總覺得雖然殘粉很少,但磨粉的穩定性並不高,最簡單的辨別方式,同一個時間點去磨同一個豆子,前後磨2次最後萃取的時間差異會有3~5秒的差距.我們都知道玩意式半自動最基礎的,就是控制變量,因為只有當變量可控之後,我們才能通過對比來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口味,因此和一直私下教我玩咖啡的爐子交流,因為他其實也入手了這台磨豆機,他的意思是:輪子啊,我們這個磨豆機的原配刀盤...emmmm...確實不太行,要不要升級一下?於是,3K不到的磨豆機,卻重新換上了千元級的刀盤,而且還是棒子貨...大家都知道我恨棒子貨...但是無奈,一步到位也就這個了.其實這套刀盤是我在疫情前就買到手的,但因為疫情...本來爐子還說"輪子啊,要不微信視頻或者語音教你怎麼換刀盤吧",哪怕疫情那段時間閒到無所事事的我毅然決定"我等你來!"最右就是SSP的刀盤,而左邊,統統都是爐子帶來"上門服務"的工具. 首先是拆機器,拆不難,但麻煩的是內部的清潔工作. G-iota使用的是64mm的平刀,上下兩把. 雖然是"零殘粉",但依然可以看到各種地方留有豆粉,這些都要先清潔,不然不好下手. 為了找到原廠螺絲的扭矩,爐子特意帶了一把帶扭矩的螺絲刀,通過反向推測的方式,逐漸判斷出原廠刀盤螺絲的扭矩. 最後猜測大概原廠刀盤的扭矩在1.9nm左右,僅供參考. SSP的替換刀盤,有份上下. 拆下來的原廠刀盤後面,瞧瞧,所以"零殘粉"吧,不要太較真,這里那里總會有殘留的. 上下刀盤的底座統統都要清潔干淨,一般就是用小嘴的吸塵器吸乾淨,清潔到這個程度差不多就可以安裝新刀盤了. 差點忘了還有出分口,乖乖了,依然還有那麼多的殘留... 終於,新刀盤上位了,這時候爐子示範了刀盤裝上底座後螺絲在還沒有固定之前刀盤可平行位移的"曠量",其實這就是這台機器便宜的原因哪哪都不追求高精度不追求細節,因此始終勝在"性價比". 為了防止下刀盤鎖緊時的"頭頭轉",還需要借用一把一字螺絲刀來幫助固定. 到此的工作還是沒什麼難度沒有壓力的,誰都能輕松搞定,那麼接下來才是真正需要經驗並且需要知道磨豆機原理的操作了.首先要在上刀盤和三個固定螺絲的某一處做個記號. 通過這個記號我們才能知道需要調整的間隙(角度)到底是哪個位置. 接著用紅色記號筆在刀盤的周邊一圈打上記號,雖然爐子在拆下我原廠刀盤時候看了下磨損說"你這個居然很均勻比我那台好多了",但依然重新拆裝過需要重新校對. 蓋回上蓋. 原來的間隙刻度已作廢,SSP的刀盤間隙和原廠刀盤不一致,因此我們不能再繼續參考原來的刻度, 這時候就需要經驗來開機->調整上下刀盤的間隙->聽聲音辨別是否停止->關機取下上刀盤看磨損結果,爐子說"你這個一點都不偏磨完全不需要調整間隙了,我帶著錫箔紙都白帶了",lucky for me~ 同時爐子還帶來了自己家里烘焙的豆子讓我品嘗,趕緊沖一杯. 都說爐子的奶嘴壓力很大不好控制,但爐子依然爐火純青,等等...都有個爐... 爐子說"誒呀,奶打的太稀了"... 為了品嘗爐子帶來的SOE單品豆,同時也為了試驗磨豆機的狀態,再來一杯~ 這次感覺有了~ 漸入佳境... 還差一點... 歐耶~新刀盤上機已經差不多一周,通過我這幾天的對比,確實,喝的出的口感層次更多了,對豆子的風味理解更直接更容易了,最毒的...還是爐子帶來的SOE中烘...自己家里特意為了迎合我口味烘成的中烘...害得我喝出感覺了卻外面只能買到相同豆子的淺烘...是不是下一步就要研究如何自己在家里烘豆子了呢... 來源:Chiphell

家庭咖啡最優解 9Barista 【好像是論壇首發】

10年前,在帝都一個胡同里開了家咖啡館,一個只賣「精品」的咖啡館,那個年月咖啡還沒像現在那麼火,行業也沒有那麼內卷,曾因為顧客點可樂把所有軟飲都提到50+,也曾和藍帶學院的甜點師合作推出下午茶,當然,開個店也有很多難忘的顧客,比如來自法國的大叔,一頓下午茶進肚吃的淚流滿面,也有失明的漂亮國老兄在門口把盲杖折起來習慣性的走向自己常坐的位置然後坐在別的顧客身上,還有店卡發出去游歷幾個國家,讓另外一個外國人帶回來,說他的朋友說喝咖啡就到這家來,也有海峽對岸的朋友,下了飛機拉著行李箱先到店里來一杯。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做「精品」一定面臨的是不賺錢,16年閉店至今依然會有一些老顧客打電話問候。或許這就是一種回憶,一份經營的回憶。這並不是這次發帖的重點。咖啡館開了4年,除了賠錢以外,還落下了一個毛病,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一天之中必定得來一杯咖啡,就如同還魂湯一樣,沒了它這一天都過不好。但相比於曾經的「精品」而言,市面上能算得上好喝的咖啡真沒多少。要麼齁貴,要麼平淡如水。但或許這也是習慣,難喝也得來一個。你要說家里整台咖啡機,研究點好豆子,咱自己滿足自己的唇舌不就得了。但是,LD在上並不想在家弄這麼個燒鍋爐的玩意,占地兒,用途少。清潔麻煩,招蟑螂(嗯,咖啡機確實招蟑螂)。當然也有退而求其次的選擇,那就是膠囊機,買了,也用了很久,各種風味的膠囊也喝過不少。你要說它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價格便宜又方便。你要追求口感,味道,也並非不好,就是缺了那一絲味道。而今天的主角就這麼悄無聲息的出現了,售價4k+的一個「摩卡壺」 - 9barista其實稍微知道或者了解咖啡的人都知道,咖啡器具有很多,除了常見的諸如摩卡壺、虹吸壺等各種壺以外,還有各種意式咖啡機。在玩家的角度去看,還有復古的拉杆機,以及各種DIY的氣動咖啡機,這些要麼價格貴,要麼太折騰,而關注到9barista是去年的這個時候,一開始覺得這不就是一個大一號的摩卡壺麼,國內購買都是海外直郵,也沒有什麼別的方式,以至於資料和使用感受幾乎為0,對於300多英鎊的售價,也有點畏懼,真當小白鼠感覺不值當。也就放下了,最近疫情在家,之前的那台膠囊機有點漏水,想著換一台,無意又關注起了這台大號「摩卡壺」,看了不少視頻發現對它有極大誤解,與其說9barista是個大號「摩卡壺」,不如說是一台濃縮咖啡壺。隨即和LD申請資金。搞起!開箱就不開了,網上大把開箱視頻,東西也就無外乎那麼幾樣。就簡單拍了點主體照片。相機也是老矣,也沒什麼好的拍照手藝,大家將就著看好了。 歸根結底就是這麼兩個主要的東西,一個是咖啡壺主體,一個壓粉錘。 中壺固定把手是塑料和木質的,質感還是非常棒的。 上壺的把手也是如此 上壺,也是出咖啡液的地方,其實整體結構和摩卡壺類似,但通過那個孔可以明顯看到它有一個標準意式機的粉碗 位於中壺上的「煙囪」,我感覺是平衡壓力的用途,原配是黑色塑料材質的,3D列印玩家推了金屬煙囪,為了整體質感,直接換上了。 粉錘,53mm的直徑,其實配件都很好買,也有不少53mm的其他粉錘可以選擇,但這個原配的無論質感還是手感都非常不錯,即便是換也就僅是一個心情件,這樣用著挺好。 兩個手把處於這種180度的時候就可以把上壺拿下來。 上壺結構非常簡單,就是固定粉碗以及出液杯。當然原配的分水網時黑色橡膠的,我也換成了多孔的分水網,旁邊那個就是固定粉水往的卡子。 根據說明,在製作咖啡時,上壺與中壺要至少旋至90度。 中壺頂部就是和咖啡粉接觸的位置。 把中壺和下壺分離之後可以看到它的純機械結構。 下壺的泄壓閥以及很巧思的注水位以及注水上限。 壺的最底面就是蝕刻的銘文,因為是TB買的現貨,也就沒有官網訂制名字的特權了 全部拆解開,就是這樣,看似很簡單的機械結構。 單獨擺著還是很漂亮的,一種來自金屬的質感。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個不打的小東西,而內部蘊含著很強的功能性:最下面的小鍋爐注水加熱後,水溫達到179度,壓力達到9bar,然後高壓的熱水向上流動,經過螺旋狀的毛細管將溫度降溫至100度左右,再通過機械式散熱鰭片進行進一步散熱,將溫度降低至93度,此時只是水溫變化,壓力依舊保持在9bar,然後到達咖啡粉餅。進行向上萃取,將萃取液匯集至最上部的出液杯中。而且這台不大的小機器使用了純銅鍍鎳的工藝,所以非常重。具體多重我也沒稱,大概可能得有1.5公斤的樣子,反正相比那些摩卡壺以及各種其他咖啡器具而言,這個東西拿著很重手就是了。其實讓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這個壺的發明人, 就是這個哥們,不僅帥,還很有才。 再來一張官網的分解圖。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結構設計,真的非一般人想的出來的。最後,來一個萃取結果吧。 我想說,如果你對咖啡有需求,又不想弄一台咖啡機折騰,9barista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一台手搖磨豆機,一個火源,就能給你提供極為穩定且質量超棒的濃縮咖啡機。不過4k+的售價,確實也是一道門檻,對於這個售價而言,可能一些入門的意式咖啡機也能買的下來。不過就論便攜,方便,易用性,出品穩定而言,9barista依舊是最好的選擇。來源:Chiphell

入坑首敗-Eureka ATOM SPECIALITY 65 簡單開箱

首先聲明:本貼僅作簡單開箱分享,不做任何磨粉、咖啡口味以及其他器材的對比評測!! 這是一個「撿到個滑鼠墊,配了台電腦」的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趕時間可以直接跳到開箱圖片) 老婆平時喜歡沒事了沖一杯掛耳,一包能沖一下午,直到沖出來的水清湯寡味了才把咖啡扔掉,被她同事恥笑很久。 那年老婆生日,撓破頭不知道送點什麼,看到家里的掛耳,噢,有了,送咖啡! 那時候我對咖啡不感冒,所以一竅不通,JD家搜了搜,送了一套泰摩栗子Slim3手沖咖啡套裝,當然,回來也是我在磨豆,沖煮。 再後來老婆單位抽獎,抽了個雀巢的膠囊機,從此就轉戰膠囊了--方便、口味多、不用刷器材,手沖套就被冷落了很長時間。 後來看著快要過期的豆子,想想也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可惜,於是我就把手沖撿了起來,每天早上磨一磨,沖一沖,老婆喝膠囊,我喝手沖,就這樣沖了3年。 一開始還上秤稱一下重量,記下時間,後來懶了,也不稱了,也不管什麼時間了,除了研磨粗細能喝出來酸苦差別,沖煮手法簡直就是浮雲,就徹底放飛了,反正都是兌奶喝 美式喝的時間長了難免乏味,一直想嘗試意式濃縮,小縣城又沒有像樣的咖啡店,只能自己琢磨。 後來就研究了摩卡壺,最接近意式的沖煮,也沒什麼難度,趁著東哥活動,買了個雙閥4人份(其實就夠2人喝),回來就發現個很嚴重的問題---用了3年的手搖磨已經跟不上磨粉需求了,18g的豆倉沖一壺需要磨2次,而且手搖磨用久了中軸偏心,11格都碰刀(官方聲明7格不碰刀),更不用說8格9格磨意式細粉了。於是就琢磨:要不上個磨豆機? 初入門道的我對咖啡器材簡直茫然到極點,開始扒論壇、翻B站,看到最多的家用磨豆機就是Eureka 的MMG了,看JD銷量也不錯,就一門心思研究Eureka,從50刀盤看到55,從55看到60,從60看到65,什麼?還有75、80?那都不是家用范疇了,不考慮。。 其實按照我目前的使用量,一天早上磨一次,大約20克的粉,入門50刀盤足夠用,但是這個論壇看多了,秉承論壇:能大則大、能長則長、盡量一步到位的原則,最終選定了ATOM SPECIALITY 65,無他,就是刀盤大,什麼磨粉時間短、不易發熱對我來說都是浮雲,大就行。。。 趕著618還沒過去,活動力度還行,送個原廠布粉器(其實我也用不上),無腦下單了,第三天就收到了。 ------------------------------開箱圖片-------------------------------------- 首先是官方資料,注意現在豆倉升級為Blow UP按壓豆倉了。 按照官方分類,這個ATOM 65已經是商用級別了,家用屈才了。 收到個大紅箱子,快遞過來就一個塑膠袋裹著,沒有任何保護。。。 開箱 擺擺樂,全部家當 豆倉 豆倉做工簡直不敢細看,2元店水平 狗啃一樣的軟橡膠圈 橡膠上白色附著物,趕緊拿去洗了洗。。。 附送的唯一配件(工具): 正面照,低調的紅色LOGO 側面照(下邊3張照片拍的時候忘記調曝光補償,全部過曝,相機設置單JPG直出,只能後期盡量拉回來了,慘不忍睹,將就下) 側面 背面,紅色大LOGO放在了平時根本看不到的背面。。。 靜音、防靜電標志 一些細節,兩種接粉方式:定量、手動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正面銘牌,意思看清楚,我可是65刀盤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採用定量方式接粉必須用粉碗抵著這個黑色按鈕才能出粉。 一些細節,採用手動模式,可以長按面板手動按鈕或者用粉碗抵著這個黑色按鈕出粉。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出粉口的LED燈 一些細節,小的可憐的底座以及照明效果 一些細節,不可拆卸的接粉底座的底座 一些細節,粗細無極調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銘牌,注意實際功率350W 一些細節,矽膠底座 開拆,以下是刀盤內部 刀盤旁邊配件有橡膠套保護 65刀盤,出粉口,這個機器另外最大一個優勢就是每次清理完還能保持上次刻度,贊! 下刀盤上有一片黑色污漬,用廚房濕巾擦不掉,猜測是淬火的時候搞上去的,不管了,反正平時看不見。。。 上刀盤 刀盤側面,注意是平面,所以只會蹭刀,不會「打刀」 從側上方能看到電機銅線圈,所以拆開清理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盡量用吸塵器,不要用吹風機(B站見過用吹的,想想都闊怕) 目前簡易的咖啡角,豆倉沒裝,是的,悲劇了,台面高度不夠,裝上放不進去,只好挪到櫥櫃上。。。 浪費了接近50克豆子來餵飽磨豆機(磨合),第二天早上簡單沖了2杯涼奶咖,老婆贊不絕口 夏日的早餐能喝一杯冰Dirty簡直不要太爽,Say-Teaaaa!!! 最後簡單說下一些問題,以供參考:1、接粉柄底座不可拆卸,對手沖和需要接粉來說影響很大,因為本來接粉底座就小,那個底座又頂著接粉杯不能完全放進接粉底座。2、操作方式對手沖不太友好,用定時方式的話必須用機器下方的黑色按鈕才能啟動機器,這時候需要繞過杯子按那個按鈕,別提多別扭。3、新機器吃粉是一定的,第一次下去10.1克豆,出來9.5克,然後壓了2次豆倉,又出來5克,所以按壓功能還是好用,待機器「死粉」餵飽以後吃粉的情況應該會好點。4、這款機器宣傳的亮點就是65刀,靜音,防靜電,關於靜音,機器空轉的時候電機聲音非常小,魔豆的聲音也不大,還沒家里絞肉機噪音大,沒用過別的機器,不好對比。5、防靜電就有點弱了,下圖是磨了30克豆之後的畫面: 其他問題待日後使用慢慢總結,就目前我的需求,咖啡機還有點遙遠,以後慢慢折騰吧。最後附上ID照,謝謝觀看: 感覺那些按鈕時間長了會開裂哦,不過義大利產是真心贊!首先聲明:本貼僅作簡單開箱分享,不做任何磨粉、咖啡口味以及其他器材的對比評測!! 這是一個「撿到個滑鼠墊,配了台電腦」的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趕時間可以直接跳到開箱圖片) 老婆平時喜歡沒事了沖一杯掛耳,一包能沖一下午,直到沖出來的水清湯寡味了才把咖啡扔掉,被她同事恥笑很久。 那年老婆生日,撓破頭不知道送點什麼,看到家里的掛耳,噢,有了,送咖啡! 那時候我對咖啡不感冒,所以一竅不通,JD家搜了搜,送了一套泰摩栗子Slim3手沖咖啡套裝,當然,回來也是我在磨豆,沖煮。 再後來老婆單位抽獎,抽了個雀巢的膠囊機,從此就轉戰膠囊了--方便、口味多、不用刷器材,手沖套就被冷落了很長時間。 後來看著快要過期的豆子,想想也是花了大價錢買來的,可惜,於是我就把手沖撿了起來,每天早上磨一磨,沖一沖,老婆喝膠囊,我喝手沖,就這樣沖了3年。 一開始還上秤稱一下重量,記下時間,後來懶了,也不稱了,也不管什麼時間了,除了研磨粗細能喝出來酸苦差別,沖煮手法簡直就是浮雲,就徹底放飛了,反正都是兌奶喝 美式喝的時間長了難免乏味,一直想嘗試意式濃縮,小縣城又沒有像樣的咖啡店,只能自己琢磨。 後來就研究了摩卡壺,最接近意式的沖煮,也沒什麼難度,趁著東哥活動,買了個雙閥4人份(其實就夠2人喝),回來就發現個很嚴重的問題---用了3年的手搖磨已經跟不上磨粉需求了,18g的豆倉沖一壺需要磨2次,而且手搖磨用久了中軸偏心,11格都碰刀(官方聲明7格不碰刀),更不用說8格9格磨意式細粉了。於是就琢磨:要不上個磨豆機? 初入門道的我對咖啡器材簡直茫然到極點,開始扒論壇、翻B站,看到最多的家用磨豆機就是Eureka 的MMG了,看JD銷量也不錯,就一門心思研究Eureka,從50刀盤看到55,從55看到60,從60看到65,什麼?還有75、80?那都不是家用范疇了,不考慮。。 其實按照我目前的使用量,一天早上磨一次,大約20克的粉,入門50刀盤足夠用,但是這個論壇看多了,秉承論壇:能大則大、能長則長、盡量一步到位的原則,最終選定了ATOM SPECIALITY 65,無他,就是刀盤大,什麼磨粉時間短、不易發熱對我來說都是浮雲,大就行。。。 趕著618還沒過去,活動力度還行,送個原廠布粉器(其實我也用不上),無腦下單了,第三天就收到了。 ------------------------------開箱圖片-------------------------------------- 首先是官方資料,注意現在豆倉升級為Blow UP按壓豆倉了。 按照官方分類,這個ATOM 65已經是商用級別了,家用屈才了。 收到個大紅箱子,快遞過來就一個塑膠袋裹著,沒有任何保護。。。 開箱 擺擺樂,全部家當 豆倉 豆倉做工簡直不敢細看,2元店水平 狗啃一樣的軟橡膠圈 橡膠上白色附著物,趕緊拿去洗了洗。。。 附送的唯一配件(工具): 正面照,低調的紅色LOGO 側面照(下邊3張照片拍的時候忘記調曝光補償,全部過曝,相機設置單JPG直出,只能後期盡量拉回來了,慘不忍睹,將就下) 側面 背面,紅色大LOGO放在了平時根本看不到的背面。。。 靜音、防靜電標志 一些細節,兩種接粉方式:定量、手動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正面銘牌,意思看清楚,我可是65刀盤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採用定量方式接粉必須用粉碗抵著這個黑色按鈕才能出粉。 一些細節,採用手動模式,可以長按面板手動按鈕或者用粉碗抵著這個黑色按鈕出粉。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出粉口的LED燈 一些細節,小的可憐的底座以及照明效果 一些細節,不可拆卸的接粉底座的底座 一些細節,粗細無極調節 一些細節 一些細節,銘牌,注意實際功率350W 一些細節,矽膠底座 開拆,以下是刀盤內部 刀盤旁邊配件有橡膠套保護 65刀盤,出粉口,這個機器另外最大一個優勢就是每次清理完還能保持上次刻度,贊! 下刀盤上有一片黑色污漬,用廚房濕巾擦不掉,猜測是淬火的時候搞上去的,不管了,反正平時看不見。。。 上刀盤 刀盤側面,注意是平面,所以只會蹭刀,不會「打刀」 從側上方能看到電機銅線圈,所以拆開清理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盡量用吸塵器,不要用吹風機(B站見過用吹的,想想都闊怕) 目前簡易的咖啡角,豆倉沒裝,是的,悲劇了,台面高度不夠,裝上放不進去,只好挪到櫥櫃上。。。 浪費了接近50克豆子來餵飽磨豆機(磨合),第二天早上簡單沖了2杯涼奶咖,老婆贊不絕口 夏日的早餐能喝一杯冰Dirty簡直不要太爽,Say-Teaaaa!!! 最後簡單說下一些問題,以供參考:1、接粉柄底座不可拆卸,對手沖和需要接粉來說影響很大,因為本來接粉底座就小,那個底座又頂著接粉杯不能完全放進接粉底座。2、操作方式對手沖不太友好,用定時方式的話必須用機器下方的黑色按鈕才能啟動機器,這時候需要繞過杯子按那個按鈕,別提多別扭。3、新機器吃粉是一定的,第一次下去10.1克豆,出來9.5克,然後壓了2次豆倉,又出來5克,所以按壓功能還是好用,待機器「死粉」餵飽以後吃粉的情況應該會好點。4、這款機器宣傳的亮點就是65刀,靜音,防靜電,關於靜音,機器空轉的時候電機聲音非常小,魔豆的聲音也不大,還沒家里絞肉機噪音大,沒用過別的機器,不好對比。5、防靜電就有點弱了,下圖是磨了30克豆之後的畫面: 其他問題待日後使用慢慢總結,就目前我的需求,咖啡機還有點遙遠,以後慢慢折騰吧。最後附上ID照,謝謝觀看: 來源:Chiphell

Lighttells CM100+ 咖啡烘焙度儀開箱

大家都知道咖啡豆烘焙程度由淺至深大致可以分為:極淺→淺→中→中深→深。但究竟如何判斷自己手頭的咖啡豆處於一個什麼烘焙程度,不光對新手,就是對從業多年的老手來說也是件難事。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單詞概念:Agtron值(艾格壯數值)。這是美國咖啡協會(SCAA)烘焙度的標準,此標準採用紅外線焦糖化測定器技術(Agtron)測量咖啡豆的色澤來斷定咖啡的烘焙程度,在Agtron值的基礎上做出了供烘焙師鑒定咖啡烘焙度用的色卡。並且將顏色由淺至深區分成八等份製成八塊標準色塊,以供咖啡界作為烘焙的認定 之前業內判定艾格壯值都是通過色度儀老大哥「AGTRON艾格壯咖啡烘焙度分析儀」來判斷一款咖啡豆烘焙程度。AGTRON艾格壯咖啡烘焙度分析儀是以遠紅外線照射咖啡豆,如果烘焙度越深,焦糖化程度就越高,所以碳化也越高,豆表色澤越黑,也越不易反射光線,分析儀讀到的數值就越低。反之,烘焙度越淺,焦糖化程度越低,碳化也越低,豆表顏色越淺,也越易反射光線,分析儀讀到的數值就越高。因此艾格壯數值越小,表示烘焙度越深:艾格壯數值越大表示烘焙度越淺。要注意的是,未研磨的熟豆,測出的艾格壯數值會比研磨成粉後測得的數值稍低,因為未研磨只測得熟豆的表面,而磨粉後可測的豆表與豆芯的焦糖化平均值,基本上,豆芯的顏色會比豆表來得淺,因此磨粉後的艾格壯數值比較高。 因此可以用豆表和磨粉後的艾格壯的相差值來推測烘焙的均勻度和是否夾生的問題,來糾正烘焙缺陷 SCAA推出的烘焙色度分級系統,可作為辨識烘焙度的廉價方案,供有8個對色盤,每個對色盤均附有一個烘焙色度的艾格壯數值,從最淺焙的#95開始,由淺到深的色盤讀數依序為: #95→#85→#75→#65→#55→#45→#35→#25。 艾格壯數值#55是指一爆結束後,接近二爆的程度。 杯測的專用烘焙度的艾格壯數值介於#55~#60的區間,即中焙。 以下為SCAA推出的烘焙色度分級系統,有8個對色盤(這個在萬能的淘寶都能買到): 雖然老大哥測的准,但是其高昂的價格和其便攜性讓很多玩家和從業者望而卻步,便攜性的焦糖化測試儀應運而生,比如其中較為知名的由我們台灣同胞發明生產的近紅外烘焙度檢測儀,也就是今天的主角CM100+(黑色)。 艾格壯值可以測到140! 在此款之前,還有個最常見的老款CM100,兩者結構完全一樣,而艾格壯指數只能測到110。但也絕對夠用了。目前該咖啡烘焙檢測儀已經通過美國SCAA認證,也就是說,CM-100焦糖化檢測儀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已經經得到世界檢驗認可(因為其便攜性,更是作為各大烘焙大賽咖啡豆烘焙度檢測的指定儀器。)。開箱環節 當時定的時候正值全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大陸沒現貨,需要從台灣直發。鑒於忽略忽略忽略不穩定的物流,和賣家溝通我先全款下定,發貨與賣家後再用順豐發給我,時間不是問題,我可以等。結果到的時候是CM100的盒子,和賣家反復確認後才開箱,發現確實是黑色的CM100+,原廠的鋁盒沒有配,需要另付800元。800元,這個錢我可以買8公斤G1的耶加生豆了 配件大致有:主機,黑色白色托盤,灰色的校準盤,電源,量勺和刮尺。 鋁合金外殼,核心部件就是這個近紅外感光晶片,東西拿在手上輕飄飄的,肯定沒有同價值的紅票子沉。 開機會有一分鍾的熱機 因為液晶屏的刷新率原因,界面一直拍不全。一共四行,第一行是測量功能,包括豆表和豆芯的艾格壯值檢測。第二行是歷史記錄,一共200組。第三行是校準,拿附贈的灰色的校準盤,點進去校準一下就行了。或者可以用第一個測豆表的值測量並記錄下來,下次要校準的時候再復測下艾格壯色值是否和第一次相同。第四行是設置測試環節 大致的使用方法如上視頻所示,因為第一次用不知道還要調研磨度,所以導致豆芯艾格壯值測的都偏大,烘焙度偏淺。 測試托盤滿豆狀態(刮尺壓平),大概需要29g豆不到 測試托盤滿粉狀態(刮尺刮平),大概需要18.6g豆不到,剛好一杯意式濃縮的豆量其實還蠻廢豆的,因為研磨度的原因,測試粉顆粒度會比手沖細,比意式粗,導致這種粉利用率不高,我只能用來做冷萃,容錯率高一點。順便說下上面視頻里第一次使用遇到的致命問題,沒有調磨。後經過學習才知道,色度儀需要的顆粒度,是用0.85孔徑的篩網,通過率70~75%篩下來的細粉進行測量。 所以只能從頭來過,又浪費了好多豆子 我用的漢匠K6的手搖磨,刻度是一圈又20格,平時杯測研磨度是一圈又30格,日常手沖是一圈又40格。所以70%通過率的研磨度會比平時手沖細一點。 拿出提前一天烘焙好的耶加雪啡進行測試 重新測試後,豆表值變化不大(豆子的新鮮程度也會影響最終的測試值) 而豆表值明顯就小多了,之前測有92多 這款豆子我一爆發展期,溫升ROR大概控制在5~7左右,其實一分鍾溫升7度就可以了,但是為了防止有澀喉的不良體驗,我把一爆時間延長至了1分20秒,溫升10度左右,這樣豆芯會有更多的發展,缺點就是風味會相對集中扁平。最後上才藝 現在家里就只有領導喝拿鐵了,所以我的拉花越拉越垮 而我就主要喝美式和手沖 生椰美式,夠正宗了吧 最後再強烈推薦大家一種美式或者手沖的喝法,猜猜這里面加了什麼? 來源:Chiphell

【Weekend Project】一台入門級單品磨豆機的升級與改造

Falcon MK1        前言        入門級咖啡磨經過長期的市場博弈其市場格局已經非常穩定,其中臥式咖啡磨的結構均源自某國的經典型號。本來的這類入門級磨豆機的市場定位是面向單品、法壓、摩卡壺用戶,但時過境遷,忽略忽略忽略咖啡圈對設備的要求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個市場也逐漸被崛起的專業手搖磨豆機占據,目前此類臥式磨豆機的地位僅在微型打豆機之上。       使用相同結構的品牌有很多,包括部分日本小品牌以及飛馬、正晃行等台灣品牌,曾經出現過一個叫做「飛鷹」的型號,據說和「飛馬」是同一家廠家代工的,但隨著歷史的演進,「飛鷹」這個品牌在忽略忽略忽略已經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忽略忽略忽略小飛鷹」,這是一系列忽略忽略忽略品牌的集合,有著不同的產地與名稱,但在銷售渠道均統一稱之為「忽略忽略忽略小飛鷹」而已,價格也就一百多元,下文中就稱之為「小飛鷹」好了。小飛鷹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在這個價位上達到了性價比的極致,整體用料相當扎實,主體部分的加工精度比我想的要高,雖然許多小型部件無論是精度還是用料都相當差,但因其結構簡單、便於加工或使用標準件替換,因此具備相當的改造的潛力,在反復推理改造方案後正式啟動了這個項目。 小飛鷹的重量大約是3.6kg,根據各部件的工況合理的使用了碳鋼、鋁合金、塑料等材料,很難想像其售價僅為一百多元。 原配刀盤是一對60mm平盤刀,打開後可以看到在前蓋的位置積累了很多飛粉。 研磨倉,整體精度比我想的要高,主軸直徑為12mm, 兩端通過滾珠軸承固定,這種結構其實相當穩定。        改造目標        本項目的初衷是打造一台低調、可靠、強大的設備,一方面是為了讓我喝到更好的咖啡,另一方面也是為我後續的研究積累經驗。為了方便任何一名愛好者在沒有專業設備的情況下能夠輕易復現,方案中會刻意使用標準件以降低成本,對於非標準件也會提供圖紙,大家可以委託任何一個金屬加工廠加工。        確立改造方案前先分析一下小飛鷹的缺點:        1. 刀盤素質較差:小飛鷹的刀盤屬於比較原始的單品刀盤,為多級切割刃,尺寸精度還可以,但是硬度與結構都不能勝任意式咖啡的研磨,我這台小飛鷹使用的並不頻繁但是初級切割刃已經磨損的很厲害了。  ...

疫情期間小白的初次嘗試–惠家KD310開箱

【前言】 說起咖啡,往往和高效的學習以及高壓的工作聯系在一起~對的,那玩意是天香續命露 記得第一次接觸咖啡是一個叫雀巢三合一粉末狀的沖調咖啡,而第一次意識到「咖啡外有咖啡「是有一次跟親戚逛城隍廟,走進了豫園的星巴克,那年似乎是2001年(21年過去了。。。)嗨,對於學生黨而言貴了,還是老老實實的雀巢三加一吧!記得第一台咖啡機是2013年時候買的--AC-E15A;5年後腦袋一熱又買了台孿生兄弟--ACE-15B,別問我當時是怎麼想的,我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5年里買了兩台一樣的機子。。。能翠咖啡,能打奶泡,慢慢的過了這個蜜月期,總覺得好像哪里不對……咖啡店里的咖啡和我做的咖啡完全是兩碼事 依舊繼續外賣,繼續探索小眾的咖啡店……        左邊是ACA AC-15B,右邊的是AC-15A【種草】 2022年的2底,我去浦東拓樂裝自行車頂架,老闆請我喝美式,喝慣了拿鐵的我其實對美式並沒什麼特別的想法,但是不俗的機子,醇香的味道,以及厚厚的油脂讓我欲罷不能,才知道專業咖啡機做出來的連杯美式都那麼好喝!3月,上海疫情Omicron形勢突變,3月7日開始居家辦公,3月18日起閔行區開始封閉管理,3月28日起上海封城。得,也甭提什麼咖啡店啦外賣啦什麼的了,每天能搶到菜已經是大力出奇跡了 在一次與好友群聊無意間提到:最近在糾結咖啡機(我想那時候我一定是在意淫 )然後我好友扔出來一個連結:Breville 870 並且告訴我:他朋友之前買了個2000多的說不好用,然後又買了個鉑富870這個,去喝過比外麵店里都要好喝就是了。當時對鉑富870的印象:一體機,顏值很高,按鈕很有質感,而且粉粹收納設計的很精巧;雖然當時沒有更多的想法,但是似乎已經種下了草。【疫情】 3月28日起,上海疫情進入到了異常嚴峻的時期,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接踵而來,確診病例大幅飆升,不斷地接收著負面消息,而且還有發生在身邊的親朋好友或是同學。望著我生長的地方--滿目瘡痍的城市,我決定我要做些什麼,至少抵擋住這一波波化學攻擊,抵擋住快emo的情緒,也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3月31日,我報名參加了社區疫情防控志願者,原本以為短短的5天,5天後就下崗了,結果55天我還沒下崗 無論多麼emo,無論是白天多麼忙碌,拉下的工作還是要晚上來補,無論多麼晚睡,第二天永遠5:50點起床,頭等大事--搶菜,然後7:00到崗執勤……日復一日的關鍵詞:搶菜,志願者,核酸,抗原,發物資、工作帶我度過了最為至暗的4月,疲憊不堪的我,多麼想喝上一杯油脂豐滿、醇香的美式啊!【選機】 轉眼到了5月,經過幾輪的攻堅戰,疫情似乎得到了有效的遏制,組內的活兒相對輕鬆了,閒暇之餘,又開始yy起了咖啡機,這次我似乎掉進坑里了。Chiphell看評測,上知乎,逛B站……似乎就像Omicron病毒傳播速度一樣,從單一的Breville 870迅速傳播開來,選機的過程是痛並快樂著,3000--8000元內可選機型不少, 有的時候要權衡顏值、口碑和參數真不是件容易的事。Round One,Ready Go:Breville 870 VS Breville 878 Round TWO:Barsetto 2S VS Donlim 5700P Round Three:邁拓 撒哈拉EM-23...

淺談咖啡豆烘焙,附三豆客R200開箱

最近不忙,於是白天烘豆,晚上看小說。烘的是各種咖啡豆,看的是凡人修仙傳的小說。要我說,這烘豆和修仙沒什麼兩樣,為什麼?尤其像我這樣無門無派沒有師傅帶的,只能靠自己琢磨,修仙之路,哦不,烘豆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鑽研,當然,手頭有本基礎功法那就更好了。扯遠了,進入正題。為什麼自己買了台烘豆機,還不是這場YQ害的。之前一直買的上海澳帝培的豆子,有一款兼容性很強,萃取流速快點慢點都能喝,眼看YQ來了不能發貨,臨封城前還備注順豐發了兩袋。再後來上海的情況大家都知道的,然後再找其他能發貨的地區,先是安徽的治光師,再是南京的M2M,北京的菠蘿。但還是經不起物流的折騰,經常收不到。鬼使神差的是,剛巧三八婦女節那天,我定了台三豆客的燃氣版R200,當時被告知前面還有200多台未交付,預計交期會在4月底,當時等的都忘了。沒想到4月9號客服電話通知可以打餘款發貨,這個節點真的是雪中送炭(後來才知道,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客戶區無法收貨,導致我的排單往前了。)【機器篇】 烘豆機整體來說很小小巧,桌面是100*60的。 風壓表,煤氣壓力表都有。 這款是電子風門的,通過改變風扇轉速來改變風壓,大型機器一般都是機械風門,通過風閥控制通風量,其實定頻電機加個變頻器秒變電子風門,省電不說,還能保護電機,噪音還小。 火排好評,以前都是類似煤氣灶中心最小火那樣的火頭。 非常有質感的隔熱罩 開箱視頻咖啡豆烘焙機大致可以分為,直火式,熱風式,半直火半熱風式。而這台R200屬於半直火半熱風式。底部火排加熱滾筒,熱空氣因為對流會從滾筒後部的孔洞吹入,然後從排煙管排出。說是半直火半熱風,其實還是以熱風為主導,筒壁的熱傳遞效果肯定是不如熱風來得直接。雖然最大載量只有250g,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和PROBAT那樣的商用大機型結構幾乎一樣。【烘焙理論篇】 因為咖啡豆烘焙這個圈子很小,有名的烘焙師都有師承一說,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小散修真的是痛苦無比,可能到手烘了十幾鍋都不知道烘了什麼,沒有思路,沒有方向。在群里問怎麼烘,一般大佬都不太搭理,或者說些和書上一樣的大道理,不會和你說哪里哪里火力高些低些之類的實質性指導。碰上哪位大佬心情好指點一兩句,那就沒事偷著樂吧。那接下來我拋磚引玉,談談最近烘豆的心得,讓各位烘焙大佬見效了,說不得不一定對,歡迎指教。首先,推薦三本書,斯考特勞的《咖啡烘焙科學》《烘豆實作聖經》,這兩本有台灣譯作。然後還有一本謝老師的《全息烘焙法》。《咖啡烘焙科學》建議上來先看,了解基礎知識後再嘗試烘出你的第一鍋,我是看了三遍,每一遍的感悟都不同,可能第一遍看到作者漫不經心的某句話不以為然,第二遍再看的時候就會直擊痛處。而《烘豆實作聖經》則是前一本的補充和提高,建議能烘出不夾生的豆子(沒有青草味)後再仔細看。這個時候你應該對自己手頭的機器基本了解了,主要是轉黃,一爆的溫度,這個後文會詳細說明。第三本《全息烘焙法》目前我在看,暫時沒有可用經驗和大家分享,但絕對也是一本好書,強烈推薦。然後我們就講到現代烘培的核心——烘焙曲線豆溫:雖然叫豆溫,但實際是通過探針和豆表接觸測的溫度。改變火力和風壓以及一爆的時候會有變化。風溫:鍋爐近排風口的溫度。改變火力和風壓以及一爆的時候會有變化。Δ豆溫:半分鍾或者一分鍾豆溫上升的溫度,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升溫率ROR。Δ風溫:風溫上升率,這個很少用到,暫且不提。然後就是曲線表上幾個關鍵點:下豆溫度:這個根據機型,最大載量,豆量,火力及風壓大小會有調整,對回溫後ROR的調整影響很大。回溫點:豆溫探針探到的溫度谷值。不代表豆表實際溫度,豆表溫度其實是一直在上升的。其實是鍋內溫度被室溫豆的溫度中和後的表現。而這個點不久之後ROR會到達峰值。ROR到達峰值之後,豆子會進入玻璃態,豆子受熱開始變軟,然後進入脫水狀態,所以不是說回溫之後豆子立馬脫水,這個時候豆內水分還沒達到沸點,脫水微乎其微。玻璃態的過程估計會持續幾十秒鍾。之後就進入橡膠態。轉黃點:俗稱黃點,豆子會從綠色或者青色發白轉而發黃,這個時候會褪去青草味散發出全麥麵包烘焙的那種香味,但一般經過人的人會說,誰在炒瓜子OTZ……黃點的出現代表豆子的脫水基本結束,之後會進入烘焙的關鍵階段,梅納反應。豆子顏色會逐漸加深褐化,這過程會一直持續到一爆開始,期間會有成百上千中揮發性有機物出現在豆中,給豆子帶來更多元的風味和口感。一爆:上升的溫度使咖啡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進而減少含水量。產生的大量的氣體和水蒸氣讓咖啡豆體積不斷膨脹,最後超過本身的強度,咖啡豆爆裂,這就是第一次爆裂。我一般把連續的兩聲噼啪聲當做一爆的開始,因為之前肯定會有偷跑的豆子發出一聲或者一兩聲噼啪後就沉寂不響,這是偽一爆。一爆會持續頻繁密集,聲音類似爆米花那樣噼里啪啦,不久又會安靜下來。一般一爆密集下鍋會得到一鍋淺到中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一爆結束二爆快開始的時候下鍋回得到中到中深的咖啡豆。二爆:一爆之後持續加熱,繼續烘焙,反應繼續進行,此時也有氣體會產生,咖啡豆進一步膨脹,發生第二次爆裂。可以參考柴火木炭燃燒時候開裂的噼啪聲,會比一爆聲音小很多,像極了踩斷乾枯樹枝的噼噼聲。二爆開始下鍋會得到一鍋中深或者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烘焙實戰篇】 等上面的理論知識通過書本或者網絡了解的差不多的時候,這時候手癢的朋友肯定已經按奈不住烘了幾鍋豆,這個時候轉黃的溫度和一爆的溫度大致有了概念。比如我的機器,轉黃溫度是165℃,一爆溫度是202℃。當然,這兩個溫度會因為機型,豆型大小,處理方式,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一款埃塞高海拔的水洗豆,這兩個溫度都會高一些。(根據豆型,處理方式,密度等因素採取怎樣的火力可以參考上面介紹的書籍)然後開烘前,必須有個目標預設曲線,脫水期(A段)、中繼期也有人叫梅納期(B段)、發展期(C段)的比例如何,發展率(DTR)如何,也就是定好我們常說的節奏。比如淺紅或中烘常用431或者531的節奏(例如耶加雪啡等)再比如深烘用532或者642(例如曼特寧等)以常用節奏作為基調,把這鍋豆子先烘熟再說,然後根據自己想表達這款豆什麼樣的風味按下表的思路進行調整。 以我這鍋來自埃塞烏拉嘎的一款日曬豆烘焙為例生豆賣家描述為具有樹莓,荔枝,烏龍茶風味,既要又有莓果類的酸香又要有核果類的果香,那我們大可以按均衡的中度偏淺的一個節奏去烘。ABC按431節奏烘,脫水期4分鍾,梅納期3分鍾,發展期1分鍾,發展溫度6度左右。至於發展期時長和溫升可以參考下圖。 定好節奏後,要根據豆量和回溫前加熱方式確定入豆溫度,滾筒轉速和風壓。(所以說一開始別管成功與否,烘他個十幾鍋就知道你這台機大致的性能。)入豆溫度影響可以參照下表 比如我這鍋100g的豆量,屬於小載量(R200最大載量250g),那我會按經驗,把入豆溫控制在150度左右,靜置手法回溫(靜置手法是回溫前關火或開極小火的方法),好處是可以讓低載量的豆子下鍋後不至於回溫太高導致後期的ROR難調,缺點是火候把握萬一不好會導致前期能量不足,拉長後期BC段的時長,導致豆子風味平淡。 根據斯考特勞的言論,好的ROR曲線,應該是條緩降的曲線,代表著每時每刻豆子升溫是均勻變小的,然後很多情況下,一爆前的平緩期和一爆後的驟降以及下豆前的翹尾,已經被很多烘焙師習以為常了。生豆下鍋前一定要挑選,如何挑豆比較有講究,具體可以百度。 出鍋 曲線通過ARTISAN採集分析如下 曲線走勢還可以,但是B段比預設的3分鍾長了半分鍾,那我們調整的思路可以如下:導致B段時間變長的原因是因為ROR斜率不夠,簡單來說就是溫度低了,那就必須提高前面階段的整體能量,要麼增加入豆溫度,要麼增加整體的火力,一次動一個變量,顯然降低回溫點並加大回溫後的火力可以增加B段的斜率,但是要控制好量,不然脫水期也會縮短提前,比如3分半就轉黃了。 綠色曲線為調整後的樣子,我們只需要適當降低5度的入豆溫度,以及調高10~15%的初始最大火力然後根據紅色的風溫曲線可以看出來,在B段中間偏後的位置,我的火力是逐漸調低的,一爆前一定要調低火力,不然ROR平緩和驟降得情況十有八九會出現,進入一爆後再調低火力就來不及了,切記切記,出鍋前我們甚至可以關火滑行,防止過多的熱量導致豆子發展過度進而引起風味的壓縮。當然,這種手法只是最基礎的手法,但是能保熟,基本不會出現新手常見的夾生,卡喉,青草蔬菜味的出現。 PS:及時的杯測必不可少。以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如何根據曲線調整烘焙節奏和時間,具體調整還得各位根據風味自己琢磨。 最後想說的,也是斯考特說過的,不要以為自己烘了幾十鍋豆子就敢稱趕超忽略忽略忽略百分之多少多少的咖啡師,到後來自己成了自己最大的粉絲。我們和專業咖啡師有個最直接的差距,那就是他們都接受過專業的感官訓練,能夠分辨出咖啡的好壞以及各種風味,你能麼?什麼梔子花香,莓果香,橘香,荔枝香,蜂蜜味……甚至都說花魁那種芒果香,反正暫時我是分辨不出來,說到底,這就是咖啡的味道。 所以疫後有機會,肯定會去報個感官課,提高自己的品鑒能力。【總結】 從豆子採集到一杯成品咖啡的誕生,就風味影響來說,豆種及處理占比60%,烘焙占比30%,而萃取僅占10%,前面的60%我們無從掌控,但剩下的40%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所以伴隨著咖啡業的第三波浪潮逝去,第四波浪潮即將或者已經開始興起,那就是自烘焙時代。我們與其在糾結買什麼咖啡機,什麼手搖磨的時候,還不如考慮下有沒有軟硬條件配一台咖啡豆樣品烘焙機?咖啡烘焙真的難,但也真的有趣,相當有趣!因為烘豆,我的意式機現在只服務我老婆,而我每天就是烘豆,杯測,手沖,樂此不疲,但是,失眠的情況也是越發的嚴重,哈哈。就像很多人說的,再好的豆子都不如新鮮的豆子。但,再新鮮的商品熟豆都不如自己剛烘出來的新鮮。養豆?不存在的,磨好粉晾一會,讓它走走氣就能用了,新鮮豆子的味道,真的是無與倫比,貧乏的詞匯根本不能形容,更別提那些高品質莊園豆,記住,喝咖啡的最高境界是當果汁喝,而不是我們習慣喝的可可巧克力還有奶油味。好了,實在編不下去了……大家就當一樂呵,哈哈。咖啡再苦,也沒有生活苦,祝大家享受每一天的酸澀甜苦! 克肉揉 發表於 2022-5-11 09:45 看曲線像一火到底,然後一爆調小火力,所以風溫一下就掉下去了,豆溫發展ROR也比較低,不知道實際喝起來 ... 是的~這是我當初嘗試一爆前的曲線,在一爆前強制控溫,只能算作一次美好的嘗試了~~ 最近不忙,於是白天烘豆,晚上看小說。烘的是各種咖啡豆,看的是凡人修仙傳的小說。要我說,這烘豆和修仙沒什麼兩樣,為什麼?尤其像我這樣無門無派沒有師傅帶的,只能靠自己琢磨,修仙之路,哦不,烘豆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鑽研,當然,手頭有本基礎功法那就更好了。扯遠了,進入正題。為什麼自己買了台烘豆機,還不是這場YQ害的。之前一直買的上海澳帝培的豆子,有一款兼容性很強,萃取流速快點慢點都能喝,眼看YQ來了不能發貨,臨封城前還備注順豐發了兩袋。再後來上海的情況大家都知道的,然後再找其他能發貨的地區,先是安徽的治光師,再是南京的M2M,北京的菠蘿。但還是經不起物流的折騰,經常收不到。鬼使神差的是,剛巧三八婦女節那天,我定了台三豆客的燃氣版R200,當時被告知前面還有200多台未交付,預計交期會在4月底,當時等的都忘了。沒想到4月9號客服電話通知可以打餘款發貨,這個節點真的是雪中送炭(後來才知道,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客戶區無法收貨,導致我的排單往前了。)【機器篇】 烘豆機整體來說很小小巧,桌面是100*60的。 風壓表,煤氣壓力表都有。 這款是電子風門的,通過改變風扇轉速來改變風壓,大型機器一般都是機械風門,通過風閥控制通風量,其實定頻電機加個變頻器秒變電子風門,省電不說,還能保護電機,噪音還小。 火排好評,以前都是類似煤氣灶中心最小火那樣的火頭。 非常有質感的隔熱罩 開箱視頻咖啡豆烘焙機大致可以分為,直火式,熱風式,半直火半熱風式。而這台R200屬於半直火半熱風式。底部火排加熱滾筒,熱空氣因為對流會從滾筒後部的孔洞吹入,然後從排煙管排出。說是半直火半熱風,其實還是以熱風為主導,筒壁的熱傳遞效果肯定是不如熱風來得直接。雖然最大載量只有250g,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和PROBAT那樣的商用大機型結構幾乎一樣。【烘焙理論篇】 因為咖啡豆烘焙這個圈子很小,有名的烘焙師都有師承一說,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小散修真的是痛苦無比,可能到手烘了十幾鍋都不知道烘了什麼,沒有思路,沒有方向。在群里問怎麼烘,一般大佬都不太搭理,或者說些和書上一樣的大道理,不會和你說哪里哪里火力高些低些之類的實質性指導。碰上哪位大佬心情好指點一兩句,那就沒事偷著樂吧。那接下來我拋磚引玉,談談最近烘豆的心得,讓各位烘焙大佬見效了,說不得不一定對,歡迎指教。首先,推薦三本書,斯考特勞的《咖啡烘焙科學》《烘豆實作聖經》,這兩本有台灣譯作。然後還有一本謝老師的《全息烘焙法》。《咖啡烘焙科學》建議上來先看,了解基礎知識後再嘗試烘出你的第一鍋,我是看了三遍,每一遍的感悟都不同,可能第一遍看到作者漫不經心的某句話不以為然,第二遍再看的時候就會直擊痛處。而《烘豆實作聖經》則是前一本的補充和提高,建議能烘出不夾生的豆子(沒有青草味)後再仔細看。這個時候你應該對自己手頭的機器基本了解了,主要是轉黃,一爆的溫度,這個後文會詳細說明。第三本《全息烘焙法》目前我在看,暫時沒有可用經驗和大家分享,但絕對也是一本好書,強烈推薦。然後我們就講到現代烘培的核心——烘焙曲線豆溫:雖然叫豆溫,但實際是通過探針和豆表接觸測的溫度。改變火力和風壓以及一爆的時候會有變化。風溫:鍋爐近排風口的溫度。改變火力和風壓以及一爆的時候會有變化。Δ豆溫:半分鍾或者一分鍾豆溫上升的溫度,也就是平時我們說的升溫率ROR。Δ風溫:風溫上升率,這個很少用到,暫且不提。然後就是曲線表上幾個關鍵點:下豆溫度:這個根據機型,最大載量,豆量,火力及風壓大小會有調整,對回溫後ROR的調整影響很大。回溫點:豆溫探針探到的溫度谷值。不代表豆表實際溫度,豆表溫度其實是一直在上升的。其實是鍋內溫度被室溫豆的溫度中和後的表現。而這個點不久之後ROR會到達峰值。ROR到達峰值之後,豆子會進入玻璃態,豆子受熱開始變軟,然後進入脫水狀態,所以不是說回溫之後豆子立馬脫水,這個時候豆內水分還沒達到沸點,脫水微乎其微。玻璃態的過程估計會持續幾十秒鍾。之後就進入橡膠態。轉黃點:俗稱黃點,豆子會從綠色或者青色發白轉而發黃,這個時候會褪去青草味散發出全麥麵包烘焙的那種香味,但一般經過人的人會說,誰在炒瓜子OTZ……黃點的出現代表豆子的脫水基本結束,之後會進入烘焙的關鍵階段,梅納反應。豆子顏色會逐漸加深褐化,這過程會一直持續到一爆開始,期間會有成百上千中揮發性有機物出現在豆中,給豆子帶來更多元的風味和口感。一爆:上升的溫度使咖啡豆的水分變為水蒸氣,進而減少含水量。產生的大量的氣體和水蒸氣讓咖啡豆體積不斷膨脹,最後超過本身的強度,咖啡豆爆裂,這就是第一次爆裂。我一般把連續的兩聲噼啪聲當做一爆的開始,因為之前肯定會有偷跑的豆子發出一聲或者一兩聲噼啪後就沉寂不響,這是偽一爆。一爆會持續頻繁密集,聲音類似爆米花那樣噼里啪啦,不久又會安靜下來。一般一爆密集下鍋會得到一鍋淺到中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一爆結束二爆快開始的時候下鍋回得到中到中深的咖啡豆。二爆:一爆之後持續加熱,繼續烘焙,反應繼續進行,此時也有氣體會產生,咖啡豆進一步膨脹,發生第二次爆裂。可以參考柴火木炭燃燒時候開裂的噼啪聲,會比一爆聲音小很多,像極了踩斷乾枯樹枝的噼噼聲。二爆開始下鍋會得到一鍋中深或者深度烘焙的咖啡豆。【烘焙實戰篇】 等上面的理論知識通過書本或者網絡了解的差不多的時候,這時候手癢的朋友肯定已經按奈不住烘了幾鍋豆,這個時候轉黃的溫度和一爆的溫度大致有了概念。比如我的機器,轉黃溫度是165℃,一爆溫度是202℃。當然,這兩個溫度會因為機型,豆型大小,處理方式,密度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一款埃塞高海拔的水洗豆,這兩個溫度都會高一些。(根據豆型,處理方式,密度等因素採取怎樣的火力可以參考上面介紹的書籍)然後開烘前,必須有個目標預設曲線,脫水期(A段)、中繼期也有人叫梅納期(B段)、發展期(C段)的比例如何,發展率(DTR)如何,也就是定好我們常說的節奏。比如淺紅或中烘常用431或者531的節奏(例如耶加雪啡等)再比如深烘用532或者642(例如曼特寧等)以常用節奏作為基調,把這鍋豆子先烘熟再說,然後根據自己想表達這款豆什麼樣的風味按下表的思路進行調整。 以我這鍋來自埃塞烏拉嘎的一款日曬豆烘焙為例生豆賣家描述為具有樹莓,荔枝,烏龍茶風味,既要又有莓果類的酸香又要有核果類的果香,那我們大可以按均衡的中度偏淺的一個節奏去烘。ABC按431節奏烘,脫水期4分鍾,梅納期3分鍾,發展期1分鍾,發展溫度6度左右。至於發展期時長和溫升可以參考下圖。 定好節奏後,要根據豆量和回溫前加熱方式確定入豆溫度,滾筒轉速和風壓。(所以說一開始別管成功與否,烘他個十幾鍋就知道你這台機大致的性能。)入豆溫度影響可以參照下表 比如我這鍋100g的豆量,屬於小載量(R200最大載量250g),那我會按經驗,把入豆溫控制在150度左右,靜置手法回溫(靜置手法是回溫前關火或開極小火的方法),好處是可以讓低載量的豆子下鍋後不至於回溫太高導致後期的ROR難調,缺點是火候把握萬一不好會導致前期能量不足,拉長後期BC段的時長,導致豆子風味平淡。 根據斯考特勞的言論,好的ROR曲線,應該是條緩降的曲線,代表著每時每刻豆子升溫是均勻變小的,然後很多情況下,一爆前的平緩期和一爆後的驟降以及下豆前的翹尾,已經被很多烘焙師習以為常了。生豆下鍋前一定要挑選,如何挑豆比較有講究,具體可以百度。 出鍋 曲線通過ARTISAN採集分析如下 曲線走勢還可以,但是B段比預設的3分鍾長了半分鍾,那我們調整的思路可以如下:導致B段時間變長的原因是因為ROR斜率不夠,簡單來說就是溫度低了,那就必須提高前面階段的整體能量,要麼增加入豆溫度,要麼增加整體的火力,一次動一個變量,顯然降低回溫點並加大回溫後的火力可以增加B段的斜率,但是要控制好量,不然脫水期也會縮短提前,比如3分半就轉黃了。 綠色曲線為調整後的樣子,我們只需要適當降低5度的入豆溫度,以及調高10~15%的初始最大火力然後根據紅色的風溫曲線可以看出來,在B段中間偏後的位置,我的火力是逐漸調低的,一爆前一定要調低火力,不然ROR平緩和驟降得情況十有八九會出現,進入一爆後再調低火力就來不及了,切記切記,出鍋前我們甚至可以關火滑行,防止過多的熱量導致豆子發展過度進而引起風味的壓縮。當然,這種手法只是最基礎的手法,但是能保熟,基本不會出現新手常見的夾生,卡喉,青草蔬菜味的出現。 PS:及時的杯測必不可少。以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如何根據曲線調整烘焙節奏和時間,具體調整還得各位根據風味自己琢磨。 最後想說的,也是斯考特說過的,不要以為自己烘了幾十鍋豆子就敢稱趕超忽略忽略忽略百分之多少多少的咖啡師,到後來自己成了自己最大的粉絲。我們和專業咖啡師有個最直接的差距,那就是他們都接受過專業的感官訓練,能夠分辨出咖啡的好壞以及各種風味,你能麼?什麼梔子花香,莓果香,橘香,荔枝香,蜂蜜味……甚至都說花魁那種芒果香,反正暫時我是分辨不出來,說到底,這就是咖啡的味道。 所以疫後有機會,肯定會去報個感官課,提高自己的品鑒能力。【總結】 從豆子採集到一杯成品咖啡的誕生,就風味影響來說,豆種及處理占比60%,烘焙占比30%,而萃取僅占10%,前面的60%我們無從掌控,但剩下的40%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所以伴隨著咖啡業的第三波浪潮逝去,第四波浪潮即將或者已經開始興起,那就是自烘焙時代。我們與其在糾結買什麼咖啡機,什麼手搖磨的時候,還不如考慮下有沒有軟硬條件配一台咖啡豆樣品烘焙機?咖啡烘焙真的難,但也真的有趣,相當有趣!因為烘豆,我的意式機現在只服務我老婆,而我每天就是烘豆,杯測,手沖,樂此不疲,但是,失眠的情況也是越發的嚴重,哈哈。就像很多人說的,再好的豆子都不如新鮮的豆子。但,再新鮮的商品熟豆都不如自己剛烘出來的新鮮。養豆?不存在的,磨好粉晾一會,讓它走走氣就能用了,新鮮豆子的味道,真的是無與倫比,貧乏的詞匯根本不能形容,更別提那些高品質莊園豆,記住,喝咖啡的最高境界是當果汁喝,而不是我們習慣喝的可可巧克力還有奶油味。好了,實在編不下去了……大家就當一樂呵,哈哈。咖啡再苦,也沒有生活苦,祝大家享受每一天的酸澀甜苦! ksm_hjx 發表於 2022-5-12 09:15 一體機是體驗不好麼? 還有個考慮是便捷性,手沖可能真的萬一哪天不想弄了,就真的吃灰了,一體機至少占 ... 所以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啊來源:Chiphell

試試在家COS漢尼拔嗎 古典絞肉機開箱

自從買了kitchenaid以後整天就只用來揉面,感覺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機器性能,十分浪費,就很想配一套絞肉機的套件做做香腸。原裝配件是長這個樣子的,但這玩意兒在日本根本沒有現貨,必須從美國調貨所以送貨十分緩慢;日亞上的平替基本是忽略忽略忽略發貨,慢就不說了,口碑也相當一般,就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購買。 直到有一天在合羽橋逛街的時候看到了有店在賣手動絞肉機,這個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和ka套件相近的價格買一套沒電也能轉的設備,香爆了好嗎 再說了還有什麼既帥又變態的廚具能比得上拔叔認證的手動絞肉機呢 現代絞肉機的原型由德國人Karl Drais於19世紀中期發明,其構造到今天為止都沒有多少變化,主要包括一個把肉向前推的螺旋形轉軸,用於切斷肉的十字形刀盤,以及通過孔徑控制肉粒大小的濾網。 以下是開箱。本產品購於東京合羽橋飯田屋,這是一家廚具非常齊全並同時受到東京居民與遊客喜愛的店鋪。另拍攝本次開箱的是Sonnar 5015,微距可以說是基本沒有。 絞肉機來自一家日本傳統的廚房用具製造企業:株式會社ボニー。這家企業創立於1966年,生產且只生產各種絞肉機與相關配件。要說這家公司有多偏科呢,在1992年之前它的名字都叫做日本絞肉機株式會社… 手動絞肉機有通過夾鉗或者螺絲固定在桌面的型號可選,本次購入的是最便宜的台鉗式5號,在製造工藝上和大容量型號沒有區別,處理能力是每小時12千克,能夠滿足大部分家庭使用。生產日期竟然是今年3月,想不到是來自一個最後一次更新網站界面還是1999年的公司。 內容非常簡陋,只有本體和用來捅肉的塑料棍。 絞肉機本體與手把採用鑄鐵製造並進行了鍍錫處理,充滿了時代的印記。錫是一種非常古典的廚具材料,具有耐弱酸鹼並且不沾的特性,在以mauviel為代表的銅鍋內部經常被採用。但缺點也非常明顯:極其柔軟,甚至用手指就可以留下印記,並且熔點僅有232攝氏度,無法進行爆炒(題外話,經本人驗證,鍍錫銅鍋煎牛排完全是可用的,鑄鐵鍋在空燒時可能會達到錫熔點以上的溫度,但牛排下鍋以後基本上會降溫到錫熔點以下,並且在鍋里有東西的時候根本無法達到比空燒時更高的溫度。因此銅鍋完全可以通過極其優異的導熱性能做到非常漂亮均勻的sear,鑄鐵或不銹鋼的受熱是非常不均勻的,所以不銹鋼鍋才需要通過銅或鋁的夾層做很厚的鍋底才能勉強使用這樣)。另外,錫是沒有辦法像不銹鋼一樣保持閃亮外表的,介意的人或許會很介意,本人作為一個銅鍋和鋼刀愛好者覺得無關緊要。 本體的尺寸為W180D70H270,還是非常小巧的。重量達到了2.5kg,經常用鑄鐵鍋的人應該很熟悉這種密度感。 本體質感和鑄鐵skillet很類似,非常粗獷。 食材投入口。 取下正面的固定環以後就可以拆卸濾網和刀片了。這個環還起到了微調濾網和刀片間距離的作用,擰得太緊會造成不必要的磨損並把金屬屑留在食材中。原裝3.2mm孔徑的濾網,是用很厚一塊不銹鋼切出來的。 十字形刀盤,以日本人的性格來看估計又是碳鋼做的,非常銳利。 以下就是分解以後的全部零件,結構非常簡單,因為這玩意兒每次用完都必須拆開清理。金屬件上有出廠時塗抹的防銹油,用洗潔精清潔並重新塗抹食用油以後即可使用。鍍錫的部分用柔軟材料清潔即可,是沒有必要抹油的。 用擺了好久的胡蘿卜實驗一下,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點進來看的人肯定不是來看我磨胡蘿卜的,所以立刻下樓撿了一塊豬五花 需要提前將肉切成長條形方便餵料,如果操作正確的話是不需要用棒子捅的。一個人切肉絞肉還要不停洗手拍照真的太難了,太難了… 這里用的是另外購置的6.4mm濾網,像嘗試一下粗肉沫的質感。 絞肉的過程是需要一點體力的,但是得益於鋒利的刀片並沒有像手磨淺烘咖啡豆那麼費手。 雞腿肉更輕松一點。 第二天,用雞腿肉沫做一下炸雞塊 配方來自Joshua Weissman。雞肉提前用食鹽,胡椒,茴香等進行醃制。醬汁使用了番茄醬,紅糖,芥末,紅甜椒粉,乾燥大蒜,食鹽,蚝油,醋。 煮至粘稠即可。高溫可以讓番茄醬以及食醋的酸味更加柔和。 frying station如下:1.玉米澱粉,水;2.麵粉,食鹽,味精(很重要不可省略),白胡椒,歐芹粉;3.天婦羅麵糊:玉米澱粉,麵粉,泡打粉,食用鹼,雞蛋,水。 170~180度炸至金黃即可。這里又體現出銅鍋油炸的優越性了,初始溫度高一點低一點完全不礙事,無論調大調小火力控溫都幾乎是即時的,看冒泡泡的速度就可以把油溫調整得很合適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火鍋和老牌天婦羅專門店依舊偏愛使用銅鍋。 和麥樂雞並不是同一個味道,因為用了雞腿肉成本比麥樂雞高多了,主要是在家做出炸雞的瞬間很令人感動。補充一個豬牛肉末做的肉丸配手擀意面。 肉餡咋就那麼自然變炸雞了呢。銅鍋也得配好灶。突然有再裝修一遍廚房的想法。自從買了kitchenaid以後整天就只用來揉面,感覺沒有能夠充分利用機器性能,十分浪費,就很想配一套絞肉機的套件做做香腸。原裝配件是長這個樣子的,但這玩意兒在日本根本沒有現貨,必須從美國調貨所以送貨十分緩慢;日亞上的平替基本是忽略忽略忽略發貨,慢就不說了,口碑也相當一般,就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購買。 直到有一天在合羽橋逛街的時候看到了有店在賣手動絞肉機,這個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和ka套件相近的價格買一套沒電也能轉的設備,香爆了好嗎 再說了還有什麼既帥又變態的廚具能比得上拔叔認證的手動絞肉機呢 現代絞肉機的原型由德國人Karl Drais於19世紀中期發明,其構造到今天為止都沒有多少變化,主要包括一個把肉向前推的螺旋形轉軸,用於切斷肉的十字形刀盤,以及通過孔徑控制肉粒大小的濾網。 以下是開箱。本產品購於東京合羽橋飯田屋,這是一家廚具非常齊全並同時受到東京居民與遊客喜愛的店鋪。另拍攝本次開箱的是Sonnar 5015,微距可以說是基本沒有。 絞肉機來自一家日本傳統的廚房用具製造企業:株式會社ボニー。這家企業創立於1966年,生產且只生產各種絞肉機與相關配件。要說這家公司有多偏科呢,在1992年之前它的名字都叫做日本絞肉機株式會社… 手動絞肉機有通過夾鉗或者螺絲固定在桌面的型號可選,本次購入的是最便宜的台鉗式5號,在製造工藝上和大容量型號沒有區別,處理能力是每小時12千克,能夠滿足大部分家庭使用。生產日期竟然是今年3月,想不到是來自一個最後一次更新網站界面還是1999年的公司。 內容非常簡陋,只有本體和用來捅肉的塑料棍。 絞肉機本體與手把採用鑄鐵製造並進行了鍍錫處理,充滿了時代的印記。錫是一種非常古典的廚具材料,具有耐弱酸鹼並且不沾的特性,在以mauviel為代表的銅鍋內部經常被採用。但缺點也非常明顯:極其柔軟,甚至用手指就可以留下印記,並且熔點僅有232攝氏度,無法進行爆炒(題外話,經本人驗證,鍍錫銅鍋煎牛排完全是可用的,鑄鐵鍋在空燒時可能會達到錫熔點以上的溫度,但牛排下鍋以後基本上會降溫到錫熔點以下,並且在鍋里有東西的時候根本無法達到比空燒時更高的溫度。因此銅鍋完全可以通過極其優異的導熱性能做到非常漂亮均勻的sear,鑄鐵或不銹鋼的受熱是非常不均勻的,所以不銹鋼鍋才需要通過銅或鋁的夾層做很厚的鍋底才能勉強使用這樣)。另外,錫是沒有辦法像不銹鋼一樣保持閃亮外表的,介意的人或許會很介意,本人作為一個銅鍋和鋼刀愛好者覺得無關緊要。 本體的尺寸為W180D70H270,還是非常小巧的。重量達到了2.5kg,經常用鑄鐵鍋的人應該很熟悉這種密度感。 本體質感和鑄鐵skillet很類似,非常粗獷。 食材投入口。 取下正面的固定環以後就可以拆卸濾網和刀片了。這個環還起到了微調濾網和刀片間距離的作用,擰得太緊會造成不必要的磨損並把金屬屑留在食材中。原裝3.2mm孔徑的濾網,是用很厚一塊不銹鋼切出來的。 十字形刀盤,以日本人的性格來看估計又是碳鋼做的,非常銳利。 以下就是分解以後的全部零件,結構非常簡單,因為這玩意兒每次用完都必須拆開清理。金屬件上有出廠時塗抹的防銹油,用洗潔精清潔並重新塗抹食用油以後即可使用。鍍錫的部分用柔軟材料清潔即可,是沒有必要抹油的。 用擺了好久的胡蘿卜實驗一下,似乎沒有什麼問題。 點進來看的人肯定不是來看我磨胡蘿卜的,所以立刻下樓撿了一塊豬五花 需要提前將肉切成長條形方便餵料,如果操作正確的話是不需要用棒子捅的。一個人切肉絞肉還要不停洗手拍照真的太難了,太難了… 這里用的是另外購置的6.4mm濾網,像嘗試一下粗肉沫的質感。 絞肉的過程是需要一點體力的,但是得益於鋒利的刀片並沒有像手磨淺烘咖啡豆那麼費手。 雞腿肉更輕松一點。 第二天,用雞腿肉沫做一下炸雞塊 配方來自Joshua Weissman。雞肉提前用食鹽,胡椒,茴香等進行醃制。醬汁使用了番茄醬,紅糖,芥末,紅甜椒粉,乾燥大蒜,食鹽,蚝油,醋。 煮至粘稠即可。高溫可以讓番茄醬以及食醋的酸味更加柔和。 frying station如下:1.玉米澱粉,水;2.麵粉,食鹽,味精(很重要不可省略),白胡椒,歐芹粉;3.天婦羅麵糊:玉米澱粉,麵粉,泡打粉,食用鹼,雞蛋,水。 170~180度炸至金黃即可。這里又體現出銅鍋油炸的優越性了,初始溫度高一點低一點完全不礙事,無論調大調小火力控溫都幾乎是即時的,看冒泡泡的速度就可以把油溫調整得很合適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火鍋和老牌天婦羅專門店依舊偏愛使用銅鍋。 和麥樂雞並不是同一個味道,因為用了雞腿肉成本比麥樂雞高多了,主要是在家做出炸雞的瞬間很令人感動。補充一個豬牛肉末做的肉丸配手擀意面。 這個大小 家用很合適。請問樓主還有更小的尺寸嗎?看著就覺得好爽 有時候動手參與的樂趣也是一種快樂 哈哈來源:Chiphell

Comandante 司令官 C40 MK4 維吉尼亞胡桃木 簡單開箱

C40 MK4 維吉尼亞胡桃木,閒著無聊刷某寶,看到有新材質的C40 MK4,好像都需要預定,從下單到收貨共計45天。因為疫情,這幾天小區突然被控,家中咖啡豆斷檔,所以暫時沒有實際磨豆的使用體驗。官網好像還未更新本款圖片 接下來簡單開箱,iphone 12pm手持拍攝。 貼木為維吉尼亞胡桃木,質感在線。 MK4的升級部分:三角架內陷,官方說是可以防止卡豆??? 分解 刀盤依舊有些微毛刺,按官方的說法屬於正常,甚至有防止細粉的作用?(此處存疑) 透明粉罐相較MK3似乎也有升級,官方說為更為抗壓抗摔但依舊為塑料材質,輕是輕,但是質感不如褐色粉罐的玻璃材質。 合體 說明書只有英文和德文 官方給出的簡單研磨度建議,僅做參考 一些附件 結束~感謝各位。天氣漸暖,黎明將至。願疫情快點過去,大家平安喜樂國泰民安。 我不是誰何 發表於 2022-4-29 09:48 坐等恢復正常價格 感覺降不下來了,只要咖啡熱潮下還持續有人買。這還不像顯卡會有技術疊代,這玩意兒在庫存里邊也很難放壞生銹啊。C40 MK4 維吉尼亞胡桃木,閒著無聊刷某寶,看到有新材質的C40 MK4,好像都需要預定,從下單到收貨共計45天。因為疫情,這幾天小區突然被控,家中咖啡豆斷檔,所以暫時沒有實際磨豆的使用體驗。官網好像還未更新本款圖片 接下來簡單開箱,iphone 12pm手持拍攝。 貼木為維吉尼亞胡桃木,質感在線。 MK4的升級部分:三角架內陷,官方說是可以防止卡豆??? 分解 刀盤依舊有些微毛刺,按官方的說法屬於正常,甚至有防止細粉的作用?(此處存疑) 透明粉罐相較MK3似乎也有升級,官方說為更為抗壓抗摔但依舊為塑料材質,輕是輕,但是質感不如褐色粉罐的玻璃材質。 合體 說明書只有英文和德文 官方給出的簡單研磨度建議,僅做參考 一些附件 結束~感謝各位。天氣漸暖,黎明將至。願疫情快點過去,大家平安喜樂國泰民安。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