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買菜車

買菜車

用黑白世界對話彩色生活——極氪001

購買背景: 其實作為老新能源車主,2016年我就已經投入新能源懷抱,吉利EV(以下簡稱EV),除了太像曹操專車,停在路邊等人經常被人誤拉車門要求上車,說真的,當時那個價格,我是沒什麼槽點可說,6年下來,除了換過2次空濾,2次燈泡(那個燈泡真心垃圾,後來自己換了LED(350塊),再也沒換過),最大的開銷就是電費,然後單位充電還是免費,用車成本除了每年保險,停車費之類的,幾乎為0。作為寶馬3GT的車主,我自認為是把EV當做碰碰車開的(價格差了3倍多),就是開起來不會覺得心疼,小刮小碰也懶得修懶得補,以至於這次在置換的時候,置換顧問和我說,你這個可是原版原漆(額,尷尬)。所以當我決定置換的時候,還是考慮優先電車。然後是混動。當然,這里要說一嘴,電車,里程焦慮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你的電里程是500還是1000。所以,家里不妨留一輛油車。選擇過程: 在選擇過程中,其實看了挺多,整個過程慢慢排下來,甚至有半年多,先是領克01,說實話,領克01的內飾真心是長在我的審美上,我不知道原來20來萬的車,竟然可以給到這樣的內飾。 然後領克09,再是09phev(對,我還發過一篇09的,我拿來長試駕的),相關文章可以看我之前的,其實內心挺滿意的,但是我訂極氪的時候正直換代EMP出來,汽車媒體人(拿錢說話的),每次只說能跑1100KM,就是不說油耗多少,偶爾一次饋電油耗直接奔10去了。然後再考慮到2套系統,至少油路肯定是保養少不了的,日常支出又會增加,就沒在考慮了。 然後又有了問界M5,駕駛過,車機極其絲滑,但是也就是差不多的時間,極氪直接說,免費換8155,新用戶直接給8155,這波操作太圈粉。但是,問界的銷售,是我見過最真誠,最實在,服務最好的銷售! 然後還有ET5,這個車,說真的,我不知道為什麼能火,可能是中國人對牌子的要求比較高?ET5在我看來首先駕駛感受中規中矩,但是實在是太太太太矮了,我身高1.8m,後排我的腦袋是頂著天花板的,這種感受沒到1.8m的應該無法感受,不僅沒法感受,而且你就算和他說了,他也會覺得你在故意黑。我有一個關系特別好的朋友,是蔚來ES6車主,直到他請我去店里消費積分換茶喝,我當著他的面展示了一下1.8m在後座的表現,他終於相信我說的是真的。然後去前排,一個舒服的坐姿,我的頭發已經和玻璃接觸了。聽說ET5要出旅行版了,那麼希望他這方面會有改觀吧。但是說什麼ET5跑量,說真的,30W+的車,就這做工,這配置,跑量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你要說什麼bass方案下可以到25W,冒昧問一句,你一個月交1000多,和你直接買輛油車,一個月1000油費,有什麼區別?但是,還是要但是,今天上午有個朋友說他老婆要買車,說要小一點,好開一點的,我立馬推薦了ET5,如果對價格不敏感,特別是女性用車(後期服務確實牛逼),我真心覺得ET5是個省心的選擇。 最後是極氪001,實話實說,從WE86到YOU,我都考慮過,其實毋庸置疑,YOU版是最劃算的版本,沒有之一,但是YOU版有個空懸的問題,就是6年左右會有老化風險,需要更換,查了下價格,一根在1W左右,4根就是5W了,對5年之後這樣的費用我是不想接受的,當然,我換車基本都在9-10年(畢竟,一年差不多也就1w公里)。然後就是電控門,其實爭議挺大的,包括我的幾個朋友(是的,我單位在我之前至少有3輛氪了,全是YOU),對於電動門也是褒貶不一。 然後也考慮過28.2W的we版的,但是發現5月以後權益降坡實在太厲害了,不但21寸輪轂沒了,內飾、音箱都沒得選,甚至連個充電樁都不送,但是又不想去冒險買5月底前的訂單,於是就乾脆上了ME。 上手極氪還有一個原因,其實就是產品的成熟程度。其實無論是哪款新能源,上市之初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尤其是車機),雖然YOU在上市之初只要34萬多(甚至還有5000抵2W的活動),但是YOU的車主用了1年多的老車機,據身邊朋友說,老車機真心沒法用,一天重啟三四次幾乎就是常態,還有各種電動門的問題、空氣懸掛的問題、電機的問題。所以很多時候,選擇產品我更傾向於那種成熟的,而拒絕去做小白鼠。至少是截止我買車,以上問題中的大多數都是我不必再考慮的了,中年人,講究的就是一個省心。 其實真正影響我下定的是最後的試駕環節。銷售也是鬼,直接帶我去博奧隧道,因為隧道里是不拍的,運動模式一腳地板電,直接體會了3.8s帶來的沖擊。而且內飾裝潢相對於M5會好那麼一丟丟,外觀也是我偏好的硬朗風格,於是就交了5K定金。當時銷售的原話是,預計年後能提車(當時的排單確實很滿)。但是後來隨著產能的提升,10月2日下的單,11月17日就正式提車了。提車沒有任何儀式,直接了當。 提車前一周左右吧,安裝充電樁的兄弟就已經來把充電樁安裝完成了,我家充電樁距離電表58米(老小區,地庫電表箱比較遠),50米包含在套餐里,超出8米,實際支出320元(之前問過第三方安裝,開價70元,帶發票,想想真可怕)。什麼預約充電都能正常,基本電流在30A左右,唯一吐槽的就是充電樁的線只有5米,確實短了一些。 提車時我是直接帶著地墊過去的,前2天交錢,提車點的幫忙辦保險,列印臨牌,第一天中午去提車,當天下午車管所選號所有手續辦完(APP上選號都沒中)。然後就正常使用了。最滿意的地方: 顏值、顏值、還是顏值。熊貓配色其實很討喜,關鍵是看不厭,如果要說再選一次,可能黑車頂就不選了。因為可以自己貼,相當於有了2種選擇。然後選擇白色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相同車齡的黑車和白色,永遠都會覺得白車顯大顯新,黑車基本都得貼車衣,稍微好一點的車衣基本都過萬了。選個顏色,又省一筆。 關於輪轂考慮: 綜合考慮後期維保,所以沒選22寸輪轂,BTW:那個官方的22寸花瓣輪轂真心一般。22寸輪胎換一個3000+,21寸2000+,雖然19寸在用車成本和舒適性上還有加分,但是我真心覺得21寸的001才有靈魂。但是事實也是能耗方面,21寸輪轂明顯比不過19寸的省電。不過既然都是電車了,電門直接給就行了,不用考慮太多。 關於駕駛艙: 「選車,外觀是給別人看的,千萬要選好的內飾。」說這句話的是我一個親戚,目前就職於奔馳,之前在德國留學兼職給別人當試車員,就是那種改裝廠,為了測試車輛穩定性,會讓試車員去拉高速,因為德國高速不限速,所以,他經常一個不留神就到了瑞士。但是一般這樣的測試會要求連續駕駛2小時。所以他認為內飾的裝潢應該比外觀更重要,因為內飾是爽自己,外觀是爽別人。這句話也深深的影響了我,倒不是說我覺得他開過很多豪車,說過的就一定對,主要是由於我第一輛3GT真心就是一輛外觀絕美,內飾一塌糊塗的車,50萬的車,買到的是30萬的3系內飾(當然,必須說3GT作為家庭用車真心夠,而且開起來很舒服),所以在內飾方面,我這次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選擇了灰色+綠色縫線。之前也有糾結藍標遊艇風格,但是據銷售說,展廳的白色已經發灰了,包括褐色+紅色線的,也不是特別耐髒。其實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黑色的,奈何真皮沒得黑色選,這就很很尷尬了。 LED燈屬於第二梯隊,畢竟是2年前的產品。和ET5這樣的燈廠真心已經不再一個梯隊了。ET5的氛圍燈真心是漂亮啊。 當然,還有一些細節的做工,其實用鋼琴烤漆的好處是漂亮,壞處就是容易留劃痕,容易舊,這里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妄圖自己在網上買那種內飾貼,或者你可以買了,直接去貼膜店,我也是自己貼過,又去貼膜店里看了師傅們的操作,我直接要求把B柱和內飾已經貼的全部撕掉,讓師傅們重新貼,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術業有專攻。 關於車機: 其實換更8155以後,車機基本滿足日常使用,或者說,如果其他車機可以滿足你的,那麼極氪的車機基本就能滿足你,很多人說EVA好像有點歧視北方口音,反正我這里使用下來,完全沒有問題。會死機嗎?會,遇到過一次,但是目前沒有碰到過黑屏的情況(自己重啟除外),或者說即使大螢幕死機了,但是儀錶板那邊是沒問題的。 關於輔助駕駛: 極氪標配的是L2級別,其他功能以後也可以花錢OTA,但是實話實說,我覺得目前無論是國內的路況也好,法律環境也好(比如行人弱勢,無論是否闖紅燈,機動車基本都是主責),L2級別真心夠用,包含了ACC自動巡航以及LCC(ACC+車道保持和跟車)。聽說就連這功能也是逐漸好起來的。目前使用下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該提示提示,該讓你放鬆可以適當放鬆。然後AEB測試成績還算可以(媒體上看的),但是這種場地測試,也就是當做參考,如果道路上真的都和AEB測試一樣,特斯拉就是一輛不可能出事故的神車了。再幫朋友吐槽下蔚來的加裝輔助駕駛,好幾個W,加裝了幾個傳感器和攝像頭,開通了一個輔助駕駛APP,終於可以實現L3甚至更高級別的輔助駕駛了,但是我直接問了一句,你敢開高速睡覺嗎?他嘿嘿一笑,淺淺的說了一句,自動駕駛撞車,廠家又不負責。是的,真正能用到的也就差不多L2級別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覺得目前L2級別真心夠用的原因。 關於空間: 這其實是一個中年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說起這個我又要提之前開領克09出去那次,那次其實有一輛極氪,一輛09,然後2個中年阿姨。去的時候坐的09,回來的時候坐的極氪,普遍表示001的後排比09的後排寬敞,還有就是後排角度可調,這幾乎是SUV才有的操作了,當然,角度不可能那麼夸張。然後就是後備箱,毋庸置疑,在同級別里,這樣的後備箱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要求了,大大大,還是大!因為沒有空氣懸掛(的那兩個鋼瓶,其實擋板下面還是可以繼續放東西的),建議弄個墊子,不然晃來晃去,會有異響。前備箱被車載的充氣的泵,補胎液以及隨車沖所占據,好在,其實前備箱需要打開的次數並不多。(圖片忘記拍了,網上一大堆哈) 關於音箱: 其實在更換8155之後,極氪的車機是有變化的,這也是我看了之前人發的《極氪山葉》調教之類的上面看到的,說實話,汽車音箱,我覺得都是一耳朵的事情,就是一耳朵不太差,其實感官上差別都不大。你非得說要聽交響樂,然後還要有那種他就在你邊上表演的感覺,能夠清晰的分辨每種樂器所在的位置,距離指揮的距離。對不起,極氪肯定做不到。目前極氪的水平就是聲音清楚,低中高三個音都能調,至於多少Hz調整(之前車機版本是按照這個來的),說實話,對於一般的車機用戶,太高太高。根據友人說,極氪的山葉較之前已經討喜很多了,之前真心是白開水。 關於配件: 不得不說,極氪的配件是真心多,淘寶一搜一大堆,但是還是覺得官方的相對來說比較好,當然性價比不算太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省心。想要什麼直接買就好了,當然YOU版用戶還可以用積分兌換。當然,積分還是太難了,一篇文章10塊錢(100積分)的,不懂為什麼沒參照蔚來弄個服務保險什麼的(蔚來那個就算沒出險也可以反積分,極氪出險才有)。目前我買了腳墊、後備箱墊、還有後備箱的下半層分隔,整體的質感挺好的。至於儲物盒什麼的,我是因為剛好雙11,就提前買好了。價格方面有優勢,就是不知道與官方的差距大不大。 關於貼膜: 以為雙11便宜貼膜已經很便宜了,下單了龍膜80+35,結果在買保險之後,保險銷售悄咪咪的丟我一個文檔,意思就是保險公司合作門店,有抵用券,再加上套餐價格,比雙11還要便宜400,還送車內飾膜全套,這說起來真心是有點扯了,因為去貼膜之前,我已經把部分內飾和B柱膜自己貼了。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在前面說,只有自己貼過,再和店里的師傅比一比就知道什麼叫術業有專攻了。所以,在買保險啊,買車的時候可以多問問,這種行為一般估計都是屬於灰色的,但是反正現在龍膜之類的都電子質保卡了,除了問題直接找店鋪就行了,當然,店鋪要還在啊。 一點小總結: 寫到這里猛然發現已經洋洋灑灑寫了4K多字,其實說真的,電動車從一開始的不被理解(包括論壇里,也有所謂的油電之爭,甚至記得當時有個兄弟發蔚來廠黃了,很多壇友還十分開心並且堅定的相信確實倒閉了,當然,按照蔚來目前的模式下去,不倒閉除非能繼續融資,不然真心難),到現在的幾乎都會列入買車的考慮,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向的過程。因為這是技術的趨勢,與其要呼籲禁止油車,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更相信油車和電動車會有序共存。所以,如果你已經擁有了一輛油車,如果你有自己的停車位,那麼我會十分推薦你入手一輛電車,或者說我會直接推薦你極氪001。BTW:年底前訂車,國補還是有的,28+能夠訂到這樣車型和配置,說真的,很有可能,過了這個村,這樣的店真的也就不多了。邀請碼就不發了,我不差這點,要定的,你自己兩個手機互相邀請下,最後還能耗點小羊毛。 來源:Chiphell

持有一台經典寶馬3系E46的體驗

【底盤代號E46】     作為油車的死忠,以及一個bimmer,無論你是新型M power愛好者,還是經典款5、7系愛好者,E46都是我們心中致以崇高敬意的一代車型。 E46 3系     E46,BMW第四代3系轎車底盤代號,型號年份1997~2004。在1993年寶馬研發負責人Wolfgang Reitzle以及著名的總設計師Chris Bangle的帶領下立項研發,於1995年,DesignworksUSA團隊的外觀設計中標並申請外觀專利。共歷時4年時間完成研發實現量產。     所以你在2001年上映的星爺自導自演的《少林足球》中的深圳街景上,是剛好看到這台車的身影的。作為持有者,這一幕會是一種非常微妙有趣的感受。 【跟著緣分】     緣由是不忘當代神機M54B30帶來的平順與從容,300Nm的扭矩點點踏板就推著走。想再找一台同樣引擎的E46,無奈沒有一台車況好的。看過330i,325i,共計四台,車況都很慘痛。而看到推送了一台318i,不如順應自然,就也過去看一下。心想2.0L的機器是否熱量低比較少問題呢,也省油一點,也不是沒有優點。結果車況是滿意的,動力表現跟平順性也超出預想,夠用。 【整備】     對我來說把舊的東西維護保養到最佳狀態,變得好用順手是能帶來極大的樂趣的。這好比改車的朋友就明白重要的是過程,更甚調侃地說,改好就可以賣了。     不一定所有的東西都要原廠,但是該換的需要換,不能含糊,不然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內耗帶來的損害將更不愉快。 最重要的下擺臂膠套 麥佛遜懸掛的結構非常簡單,維護省心 (對比上篇E90的文章可見底盤區別) 剎車方面採用brembo的民用系列製品,更為穩健     安全至關重要,碟片跟皮一起換掉     Brembo的這些基礎型號製品,使用起來腳感非常德系,初段柔緩,後段夠力,即便是激烈駕駛也能滿足需求,用力踩就好了,德國車的卡鉗設計就是這樣。可以感受出的區別是腳感明顯比原廠硬朗。初段容錯率較高,而後段剎車力卻不差。     這個硬朗是出於碟片,開了三萬多公里,磨損也是較輕的。    ...

[對比] ModelY標續&長續雙車主分享兩款配置區別及使用體驗

起因: 作為Model Y標續和長續雙車主,提車後就一直想寫篇開箱評測供准車主們參考,但一直懶於下鍵盤,直到價格漲上天...不過遲到的開箱也有好處:能收集到更多的產品使用體驗,特別是這種兩款配置的對比體驗。趁這次Y又回到超值的價格區間,抽時間寫一篇兩款配置的對比用車報告,給仍在糾結選後驅還是長續的准車主一個參考。 ◮ 人生第一台電車,忘不了當時的興奮! ◮ 人生第二台電車,,,好吧,這次沒那麼興奮了二台Y的基本情況: 標續Y:2021年10月28日提車,選配了白色276000+8000=28400,MCU2.0娛樂系統(Intel Atom晶片),電機3D6(百公里加速性能5.6s);里程26000km+。 長續Y:2022年6月12日提車,乞丐版黑色什麼都沒選347900,MCU3.0娛樂系統(AMD Ryzen晶片),電機3D3+3D7(百公里加速性能5s);里程11000km+。 ◮ 小黑到家,公婆倆團聚啦食用前請注意: 因為是2種配置的對比評測,文中不會涉及電車的科普知識與「油換電」的優缺點及使用體驗漫談,因為這些內容各大平台都有大把的評測等你檢索,這里不再贅述。 因為我的2021款」標準續航後驅「(Standard Range)和在售的2022款」後輪驅動「(Rear-wheel Drive)配置上有差異,老司機肯定都知曉,這里再整理一下以便新車主了解:2021款標續→2022款後驅:車機娛樂系統MCU由Intel Atom升級為AMD Ryzen,車機流暢度大為提升!後排玻璃升級為「雙層」(我更願意稱它為1.5層);以及低壓電池由12v鉛酸升級為16v鋰離子免維護電池。唯一減配的地方是後驅電機由3D6改為3D7,功率由220kw降到194kw,相應百公里加速5.6s降低到6.9s... 以上是2021款和現款的差異。 ◮ 原廠家樁上門安裝中,非常的專業細致! ◮ 子母車位,2台車共用一個家樁真是完美!兩款配置的區別: ModelY 2022款後輪驅動 【VS.】 ModelY 2022款長續航全輪驅動特斯拉車型的配置不會像傳統車企那樣有「舒適版」、「時尚版」、「豪華版」、...等非常多款的細分配置操作,同款車型一般就「標準續航」(後驅)、「長續航全輪驅動」、「高性能版" 這種區別在字面上都已經體現出來的配置差別;舒適性配置例如座椅加熱、喇叭數量、電尾這些都一樣。在此列出兩款配置的全部四項差別: 霧燈; 四輪驅動; 加速性能; 電池包。 以上!接下來逐一解析 ◮ 很幸運!成功選到一樣的牌照!1、霧燈: 這個減配...不知道是不是來自老馬的惡意,個人認為霧燈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區分是不是後驅Y(笑),日常使用霧燈的作用幾乎為零...  Y的矩陣LED大燈已經足夠亮了,也可能是我不喜歡貼膜的緣故,總之晚上視線巨好!兩台車都沒開過霧燈...(沒錯!2021款的標續是有霧燈的) ◮ 給小黑上牌的早晨,發現身邊全是黑Y!而且大多是後驅...問我是怎麼知道的?看霧燈啊!2、四輪驅動 四驅系統對日常來說是可有可無的配置;老司機常說「99%的時候都用不到,等到那%1的時候就是救命的機會...」  的確四輪驅動的失控臨界點會高一些,操控理論也會更好(其實後驅的操控已經是SUV里的標杆了),由於本人並不擅長激烈駕駛,恕我即使是後驅也沒摸到失控的邊界...總之重視安全及操控的大家可以考慮這點。 越野就不要想了,底盤太低萬一把電池磕壞了就完犢子... 最多跑個泥巴路放心點。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的電控一如既往的優秀,經我跑同一段高速在同一時速、同一溫度環境下反復對比,長續四驅多一組電機能耗相比後驅也就多出6%左右... (同一段路在時速120km/h下,後驅顯示電耗160+wh,長續顯示電耗170+wh)。 ◮ 這對MY來說就已經是極限路況了,雖然四驅能力不錯,但底盤低,磕到電池就完犢子...3、加速性能 標續5.6s和長續5s市區駕駛我可以負責人說完全是同一水平,推一台2t重的SUV非常的「輕快靈動」... 非常佩服YP上的那台3D6永磁同步電機,單電機就能做到這種程度!...

ET5 | 目前為止最好開的蔚來

作為一名EC6的車主,在看到了ET5的發布會後,心中就知道了,它是我想要的車雖然不是兩門轎跑,但是這外形,真的無法讓人不愛當天下了意向金,就等著提車了沒想到一等就是快1年,本來是10月可以提車的,但是最終還是在11月才提到車車運到上海的第二天我紅碼在家隔離,最後一天上海新能源額度匹配成功隔離出來第二天就去提車啦 新的交付中心不得不說比起之前的寶山交付中心的簡陋好多,本來還期待著喝特飲喝到飽,結果現場就只有咖啡、礦泉水喝橙汁,也沒有可頌什麼的,感覺這次提車有點虧了而且真的好遠啊,臨牌開回楊浦花了2小時,實在是太恐怖了 。綁定完車輛,就准備去看車啦!激動的心,顫抖的腿 仔細檢查了內外之後,基本沒有問題,給NOMI帶上帽子,貼上從德國之前的車上的牌照就開去拍照區啦!不得不說歐盟的牌照上去還真挺好看!粗發 拍照去帶著紅蓋頭的定妝照來一張 拿下你的紅蓋頭,打開你的小屁股 來一點提車照吧 內飾必須黑色,一黑到底和EC6一樣 當然,作為一個拍照星人肯定自己不會去拍提車照的,辦完剩餘手續,簽完驗車單做完實名認證就准備開出去啦本來智慧灣很好跑,可惜換到了南翔,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拍,發現旁邊的小路不錯,夕陽也正好,就來一組第一次見面的照片留作紀念吧不得不說,這個pp真的是太太太太好看了! 這次提車後當天晚上就通知可以選號了,自編全軍覆沒,隨機基本也沒有什麼比較好的號碼,最後就隨便選了一個。周二提車,周三選完號,周四收到了綠本行駛證,周五一早就收到了鐵牌了這個速度真的是快到我有點震驚一上完綠牌,感覺整體感覺就丑了好多 掛上德國車牌,果然還是好看了很多 找一個歐洲風格的背景,掛上德國車牌真的有那種在歐洲的感覺了 照片看完了,來聊一聊從6到5,那這當中的-1究竟是什麼吧EC6已經陪伴了我666天了,共同走過了44000+KM,而ET5雖然只在我手上9天,但是也跑滿了1000KM 這次就和EC6來對比一下吧所以我覺得這從6到5中的-1包括了以下4個-0.251. 後排空間相較於EC6,後排空間明顯縮小,而且本人身高裸高181,在EC6上已經有點頂頭了,在ET5上簡直就是人肉支柱,感覺完全不需要避震了,跟著車一起上下運動2. 高坐姿,低中控坐姿明顯高,如果你是那種比較喜歡正襟危坐開車的人,身高比較高的話的確需要考慮一下。但是我是一個忠實的躺著開車黨,所以對我來說其實還好,而且方向盤可以拉很遠,所以我覺得是非常適合躺著開車的ET5開習慣後坐進EC6就感覺人陷在車里了除了座椅比較高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控以及前機蓋太低了,中控螢幕看起來需要比較大的向下轉移視線,而且因為沒有HUD的關系,導致每次看導航的時候都需要將視線從路上移開,這點我其實比較不喜歡。而且因為較低的中控台,導致我右腳開車時時,膝蓋基本頂在檔位凹槽那邊,長時間容易不舒服。前機蓋低,外加兩側有凸起,可以很方便的幫助駕駛員評估左右間距,好評,但是相對來說前方攝像頭也比較低,相對來說比起EC6更難判斷與前方物體距離(因為EC6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保險槓,可以很方便的判斷距離)3. 沒有HUD就像上面說的,因為中控台整體很低,導致需要看相關信息時候,需要將視線移開較遠距離。但是在控制速度方面,其實沒有HUD沒有我之前想像中的那麼難受,也是很快就習慣了。可惜了最新的系統HUD可以顯示小地圖了 什麼時候來個副廠HUD吧。4. 沒有空氣懸架先說:本次懸架整體來說調教好評沒有了空氣懸架,除了少了可以裝逼的上下運動,在舒適性上面我覺得相對來說也會有點降低。當然ET5還是運動取向為主舒適為輔的一個設定,而且這次懸架其實是給我了比較大的驚喜,調教的感覺很不錯了。這次前懸其實非常舒服,柔軟有彈性,過減速帶非常舒服,感覺是那種慢慢的把車托起來過去了,但是後方懸架就感覺還是老一代866空懸的感覺,非常跳也比較硬。過減速帶感覺車位都要彈起來了,這個方面是我覺得比較不舒服的,外加後排縱向空間也比較小,遇到飛坡,減速帶或者坑窪就會讓後排乘客體驗很不好,非常容易撞頭,不知道只有還有沒有機會OTA升級一下哈哈哈哈或(雖然沒什麼可能了)在側傾方面控制的比較好,較快速度過彎的情況下也能使人比較有信心。路面信息反應比較多,各種小坑窪,小起伏都會完整的讓人感受到。如果是那種喜歡如履平地的可能不太適合。下面說說那些加分點:1. 轉向半徑變小了轉向半逕自己感覺比之前的EC6小了大概能有半根到一根車道,改善非常明顯。以前很多不敢掉頭的地方,現在都能比較大膽的掉頭,出車位或者開進狹窄路段的信心也會大大增加。這個方面是目前開下來感知非常明顯的一個地方。在轉向力度上,從舒適到穩重,各級之間的感受差異會更大一點,我現在一直用的都是舒適轉向,非常舒服和輕柔。2. NP性能更強NP基本就是按鍵都能立刻識別到車道開始輔助駕駛,比起EC6速度快了許多,基本很少還需要自己先控制方向,等NP的情況。而且對於加塞車輛,臨近車道的車輛感知更靈敏。在感受到臨近車道車輛有靠近車道線的時候車機就會提醒注意加塞車輛,雖然大部分都是因為那個司機技術不行壓線了,但是這種時候還是很放心。在變道邏輯上也更好了,EC6的給我的感覺是:打了方向燈後,車機開始檢測旁邊是否有車可以變道,沒問題了再變道,相對來說會比較慢,而且變道失敗的情況也會遇到而ET5的就很快了,給我的感受是,它一直在偵測附近車輛,只要我打了方向燈,就會立即變道,而且在大多數有車情況下會加速變道,比起之前的經常減速變道感覺上好了許多。而且還有一次遇到了向左變道的中間,左邊車道變過來了一輛車,ET5立刻回歸原本車道,加速超越後再次自動變道至左側車道,當時這個操作真的震驚到我了,有老司機的那感覺了。這這次NP能力值得好評,期待NAD的發布。3. 氛圍燈開啟音樂隨動,換一個騷一點的配色,簡直就是移動的KTV,除了好看也沒別的說了,好評!4. 底盤調教更優秀這個在上面的空氣懸掛部分已經寫了,這里就不贅述了。5. 車輛解鎖落鎖時更有儀式感當你走近時看著燈條從中間開始慢慢變亮,離開後從兩邊開始慢慢變暗,那個感覺真的太酷了,看看EC6的直接亮直接暗,差的太多了哈哈哈哈。最後上一點那些年拍過的蔚來吧 最後來張最喜歡的作為結尾吧 那麼,下次再見來源:Chiphell

或許「全能」也是「全不能」 BMW E93 335i 整備使用一年感受

2021年,不知怎麼的,仿佛男孩喜歡的東西都開始了漲價,電子產品(顯卡)暴漲,車也暴漲,賣掉了本可以傳三代的G37(它的故事有機會再說)手握一筆預算打算買個真正的性能車,短小易於操控的,目光先是鎖定在M240i,結果發現價格倒掛,開了兩年+3w公里的車,二手賣的比指導價還貴(問了德寶提車是有優惠的,落地和指導價其實差不多)。去年還沒有開放滬牌遷入;如果咬一咬牙上M2C,可新車停產,正常選配了一些實用配置的車況價格居然都7字頭。其餘只剩下四缸2.0T了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可以選的了,但是眼光一下子放到了一輛車上————335i E93如果按照定位來說,E93的335i是屬於現在的4系敞篷的范疇,435的樣子(指導價79 比M2C都高了)有寶馬引以為傲的操控,科技配置也基本都有(三自動,電動座椅後視鏡,藍牙音樂,LED日間燈) 還能體驗敞篷,用於過渡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開了2個月的M2C,2k公里後對比了一下,不禁感嘆,335i真的很棒,或者是E9x真的很棒。也感嘆,因為開了一年的335,M2C已經無法讓我提起興趣「寶馬味」是一樣的。335花了重金整備,可能是由於預算本身就不在這個級別的關系,整備的時候不眨眼,直接按照」全新德國原廠「的要求來底盤件全換,易損件全換,老化的鎖扣,塑料扣,不亮的小燈之類的,全部換掉,有些配件國內買不到,還等了三個月。想法就:如果不盡可能整到原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開過這輛車呢;如果沒有如此完全的整備,我想我沒有資格發帖來和大家分享335 E93的感受,最多和大家分享二手335的感受;不整備,開起來和開船一樣。。動力方面:N55+M-DCT;一個個來說N55發動機應用的還是很廣泛的,雖然不及M2上的調教兇猛,也不及1M和老款E90的N54來的改裝潛力大;但是動力基本夠用,養護成本和故障率好很多M-DCT;一開始心里挺膈應「雙離合」這種東西的,在媒體大肆宣傳下,除了PDK外的雙離合,都是頓挫、脆弱、故障率高的坑貨;但M-DCT改變了我的看法:日常行駛正常起步非常順暢,完全感知不到換檔,Sport下大腳油門降檔極其迅速;曾經開G37的7AT給人的感覺就是慢半拍,而且高速超車一次只能降2個檔,體驗很差。M-DCT真的是給了我寶藏的感覺。整車動力可以算是基本夠用,要說快肯定談不上;發動機的參數本來就不好看,再加上硬頂的重量。。註定了它不是一輛讓你崩別人的車;但是踩下去也有足夠的回饋,讓你感覺你的腳踩得是實打實的,有動力起來的。大腳油門和M2C的踩下去馬上出焦味比起來,相差甚遠,但是淺中段,不開運動模式 都差不多。電子檔日常使用起來十分方便,比起一級一級掛擋舒服很多,也有推門自動P檔,坡道空擋自動鎖止的功能。操控方面:335i可變轉向比,比較方便;開起來很舒服,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開習慣的老車的緣故,沒覺得方向盤重,但是開過朋友亞洲龍,ID6,感覺方向盤輕的和玩具;M2C的方向盤只有開到sport plus模式,手感才接近335,前兩檔感覺也很輕,如同玩具即便有敞篷的重量增加,過彎也沒什麼拖泥帶水的感覺,變道手感舒適(指哪兒打哪兒),這也是為什麼我很不喜歡開家用車,習慣了性能車的轉向手感,開家用車高架變道總覺得不舒服。配置方面:買的是後期款的335,也是E底盤的最後一批車輛了,2012上牌,11年底出廠,最大的區別是標配了藍牙音樂,也支持同時連接多個設備,並且配置不同用用途,一個手機導航+聽歌;另一個手機通話,上車自動連接,同時使用無問題,音樂信息可以同步顯示,通訊錄也可以。(這里吐槽一下G37,明明是14年的車,居然藍牙只能打電話不能聽歌) ;擁有LED轉向燈,尾燈,日間行車燈(天使眼是白色燈圈,老款為黃色)車機也用光碟升級了最新版導航;升級過程中用變壓器完成,防止怠速傷車,耗時極長,三張碟用了四個小時。導航的信息不如G37的車機導航豐富,但是高架,車道信息還是齊全的。上海市區使用沒什麼壓力,就是輸入目的地很吃力。再看M2C,其實總有種原始的感覺,2020年的車了,車機功能和335幾乎一致,選項都差不多,除了M專屬可調的東西多了點,車機互聯配置幾乎一樣,雖然是觸控螢幕,但還是主要靠旋鈕;藍牙支持ACC格式了,可能音樂質量高一點吧。關於敞篷:國內的法規限制,遙控只能開敞篷不能關敞篷,停車的時候還有點麻煩,需要坐在車里關掉再下車。即便過去那麼多年,也幾乎沒有異響,過坑窪路面,過減速帶,連續不平整路面,都沒什麼異響最擔心的漏水問題在我買之前4s有換過全套密封件,所以也沒什麼煩惱但是上海要麼夏天要麼冬天,再加上疫情坐牢兩個月。敞篷體驗的不多;偶爾伸手觸及藍天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值得的。關於日常使用:和之前的G37一樣,這車主要用途是周末出去玩,代步有電車;基本沒開過擁堵路況,公里數我買的時候已經16w出頭了,目前一年開到17w;可能正是這樣的工況,才讓它的發變依然處於巔峰,長途舒適度還是不錯的,座椅全電動,可調節的內容很多,沒有純跑車那麼硬。由於停車,牌照等眾多無奈,無法一直持有下去總結來說就是,作為一個入門的性能車,價格很便宜,動力也夠用,有寶馬引以為傲的操控,還有靈魂直列六缸+MDCT,還能體驗敞篷,科技配置也算是現代文明的水平;如果條件允許,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車。 但沒有保時捷的純粹,沒有MX-5的快樂,也沒有M-Power那爆炸的動力;所以」全能『 也代表「全不能」 相當好車 支持! 2021年,不知怎麼的,仿佛男孩喜歡的東西都開始了漲價,電子產品(顯卡)暴漲,車也暴漲,賣掉了本可以傳三代的G37(它的故事有機會再說)手握一筆預算打算買個真正的性能車,短小易於操控的,目光先是鎖定在M240i,結果發現價格倒掛,開了兩年+3w公里的車,二手賣的比指導價還貴(問了德寶提車是有優惠的,落地和指導價其實差不多)。去年還沒有開放滬牌遷入;如果咬一咬牙上M2C,可新車停產,正常選配了一些實用配置的車況價格居然都7字頭。其餘只剩下四缸2.0T了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可以選的了,但是眼光一下子放到了一輛車上————335i E93如果按照定位來說,E93的335i是屬於現在的4系敞篷的范疇,435的樣子(指導價79 比M2C都高了)有寶馬引以為傲的操控,科技配置也基本都有(三自動,電動座椅後視鏡,藍牙音樂,LED日間燈) 還能體驗敞篷,用於過渡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如今開了2個月的M2C,2k公里後對比了一下,不禁感嘆,335i真的很棒,或者是E9x真的很棒。也感嘆,因為開了一年的335,M2C已經無法讓我提起興趣「寶馬味」是一樣的。335花了重金整備,可能是由於預算本身就不在這個級別的關系,整備的時候不眨眼,直接按照」全新德國原廠「的要求來底盤件全換,易損件全換,老化的鎖扣,塑料扣,不亮的小燈之類的,全部換掉,有些配件國內買不到,還等了三個月。想法就:如果不盡可能整到原廠,有什麼資格說自己開過這輛車呢;如果沒有如此完全的整備,我想我沒有資格發帖來和大家分享335 E93的感受,最多和大家分享二手335的感受;不整備,開起來和開船一樣。。動力方面:N55+M-DCT;一個個來說N55發動機應用的還是很廣泛的,雖然不及M2上的調教兇猛,也不及1M和老款E90的N54來的改裝潛力大;但是動力基本夠用,養護成本和故障率好很多M-DCT;一開始心里挺膈應「雙離合」這種東西的,在媒體大肆宣傳下,除了PDK外的雙離合,都是頓挫、脆弱、故障率高的坑貨;但M-DCT改變了我的看法:日常行駛正常起步非常順暢,完全感知不到換檔,Sport下大腳油門降檔極其迅速;曾經開G37的7AT給人的感覺就是慢半拍,而且高速超車一次只能降2個檔,體驗很差。M-DCT真的是給了我寶藏的感覺。整車動力可以算是基本夠用,要說快肯定談不上;發動機的參數本來就不好看,再加上硬頂的重量。。註定了它不是一輛讓你崩別人的車;但是踩下去也有足夠的回饋,讓你感覺你的腳踩得是實打實的,有動力起來的。大腳油門和M2C的踩下去馬上出焦味比起來,相差甚遠,但是淺中段,不開運動模式 都差不多。電子檔日常使用起來十分方便,比起一級一級掛擋舒服很多,也有推門自動P檔,坡道空擋自動鎖止的功能。操控方面:335i可變轉向比,比較方便;開起來很舒服,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開習慣的老車的緣故,沒覺得方向盤重,但是開過朋友亞洲龍,ID6,感覺方向盤輕的和玩具;M2C的方向盤只有開到sport plus模式,手感才接近335,前兩檔感覺也很輕,如同玩具即便有敞篷的重量增加,過彎也沒什麼拖泥帶水的感覺,變道手感舒適(指哪兒打哪兒),這也是為什麼我很不喜歡開家用車,習慣了性能車的轉向手感,開家用車高架變道總覺得不舒服。配置方面:買的是後期款的335,也是E底盤的最後一批車輛了,2012上牌,11年底出廠,最大的區別是標配了藍牙音樂,也支持同時連接多個設備,並且配置不同用用途,一個手機導航+聽歌;另一個手機通話,上車自動連接,同時使用無問題,音樂信息可以同步顯示,通訊錄也可以。(這里吐槽一下G37,明明是14年的車,居然藍牙只能打電話不能聽歌) ;擁有LED轉向燈,尾燈,日間行車燈(天使眼是白色燈圈,老款為黃色)車機也用光碟升級了最新版導航;升級過程中用變壓器完成,防止怠速傷車,耗時極長,三張碟用了四個小時。導航的信息不如G37的車機導航豐富,但是高架,車道信息還是齊全的。上海市區使用沒什麼壓力,就是輸入目的地很吃力。再看M2C,其實總有種原始的感覺,2020年的車了,車機功能和335幾乎一致,選項都差不多,除了M專屬可調的東西多了點,車機互聯配置幾乎一樣,雖然是觸控螢幕,但還是主要靠旋鈕;藍牙支持ACC格式了,可能音樂質量高一點吧。關於敞篷:國內的法規限制,遙控只能開敞篷不能關敞篷,停車的時候還有點麻煩,需要坐在車里關掉再下車。即便過去那麼多年,也幾乎沒有異響,過坑窪路面,過減速帶,連續不平整路面,都沒什麼異響最擔心的漏水問題在我買之前4s有換過全套密封件,所以也沒什麼煩惱但是上海要麼夏天要麼冬天,再加上疫情坐牢兩個月。敞篷體驗的不多;偶爾伸手觸及藍天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是值得的。關於日常使用:和之前的G37一樣,這車主要用途是周末出去玩,代步有電車;基本沒開過擁堵路況,公里數我買的時候已經16w出頭了,目前一年開到17w;可能正是這樣的工況,才讓它的發變依然處於巔峰,長途舒適度還是不錯的,座椅全電動,可調節的內容很多,沒有純跑車那麼硬。由於停車,牌照等眾多無奈,無法一直持有下去總結來說就是,作為一個入門的性能車,價格很便宜,動力也夠用,有寶馬引以為傲的操控,還有靈魂直列六缸+MDCT,還能體驗敞篷,科技配置也算是現代文明的水平;如果條件允許,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車。 但沒有保時捷的純粹,沒有MX-5的快樂,也沒有M-Power那爆炸的動力;所以」全能『 也代表「全不能」 來源:Chiphell

買菜車的進化 Model 3 Performance

去年剛提車那會做了個分享,開到今年接近四萬公里了,本著窮鬼也能快樂玩耍的這個大前提,改了一些心情件,下面就分享一些我開了一年的感受。 一.感受車確實是好車,動力輸出強勁且平順,油門跟腳,剎車改完之後腳感很好,改件眾多,操控很好,而且系統會允許很大程度的滑動,還有賽道模式可以自由的玩,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強制的單踏板,後排的桌椅太短,後備箱頂會卡住,沒有Y那麼完全的空間感。總體來說是個偏科很嚴重的問題兒童。 首先其實是電耗,我開車短途比較多,開個兩三公里就到了,其他基本都是跑山,所以電耗基本維持在表顯23左右,實際電耗28左右,電耗相對來說會比普通人高,實際上的續航在300不到,兩百出頭這樣 而且沒有私人充電樁,理論上大概一星期一充,實際上可能兩到三天或者一天一充,每次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充到300左右,好在離家近,早上吃早餐順便充一下就行,正常開的話大概是15這樣,差不多是四百左右,所以續航多少看個人,看腳法了。 夏天特斯拉的大玻璃確實很曬,即使已經是全車貼了威固V70的情況下依然很曬,無解,只能用淘寶那種車頂擋板才能好一點,至於溫度嘛... 二.改裝 1.剎車 首先是剎車,全車更換了GD鋼喉提升腳感,更換和光BF4剎車油,更換前後MX72剎車皮提升剎車力 但是MX72對盤體侵入性比較大,對於特斯拉原裝的剎車盤來說MX72大機率會產生非常尖銳的嘯叫 特斯拉用的前卡鉗是brembo F50 大4卡鉗搭配355MM通風碟,原廠的F50在不動硬體的情況下最大隻能吃到355MM,升級更大尺寸的剎車盤需要切腳位,所以在卡鉗制動力足夠(沒錢)的情況下,升級一套同尺寸的RH 355MM 700度高碳盤能提升一部分制動力和耐高溫性能。 後面用的是單活塞卡鉗,原廠是330MM的剎車盤,因為特斯拉的設計原因,在不動任何硬體的情況下也只能吃到330MM,但是可以通過加墊片的方式把輪轂和剎車隔開,這樣最大就可以用380MM的剎車盤 所以在足夠貧窮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直接拿原廠330的盤去車個花紋,既然要威,那肯定是車endless的樹枝紋啦,沒有實測過後剎車盤單獨提升的數據,體感上來說只是散熱好了一點 2.避震 考慮過很多牌子的避震,包括ohlins的DFV、KW的V3、AGT、博德的R1和BC的BR以上只有KW V3是2way的,價格拿到手大概在一萬八左右,可調范圍大,但是相對來說不是很好調ohlins DFV 獨特的雙流閥設計讓它能夠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保持貼地飛行,價格到手在3萬左右,我們車隊的標配,基本上沒有缺點,另外國內特斯拉的DFV有很多種搭配,包括彈簧的磅數,買之前要先咨詢清楚改裝店賣你的是哪一種 然後是AGT,很舒服,競技上偏弱,極限姿態會比較怪,即使調到最硬的阻尼也無解,然後我們車隊有人開斷過,在吊耳的位置,價格一萬出頭 然後是博德R1 邦邦硬 邦邦硬 基本沒有舒適可言,開起來就是蹦蹦車,不是很喜歡,價格六千出頭 最後就是BCBR,七千出頭的價位,我調好之後體感很舒服,緊致有韌性,沒有多餘的餘震,回彈和壓縮都恰到好處,參數是最硬往回前10後7,前2後1指,不卡超充地鎖 當然,這是我後排從來不坐人的數據,一但後排坐滿或者拉貨就會變成後平指,還是又調回了2指 3.輪轂本著窮鬼的這個大原則,嘗試過更換20MM的法蘭盤來提升顏值去做齊邊數據,本身我就很喜歡高性能版的這個輪轂,齊邊之後的效果也很好,讓人滿意 但是吧,作為一個深圳長大受到濃烈的JDM文化薰陶的我,總感覺藍色就一定要搭古銅色才夠競技,但是作為一個窮鬼,別說購買動輒三四萬的正版鈴了,就是STAR這種一萬出頭的價格都是我得吃好久泡麵才能買的,正當我苦惱之際,我的朋友和我推薦了他之前買過的台州廠 對接了廠家之後發現原來鈴也可以這麼便宜,和我把原裝的拿去噴漆是一個價格,這就擊破了我的最後一絲防線,買然後從眾多的鈴里面開始挑,TE37、阿迪王GT、RID這些經典的鈴,但是想想我都花了錢了還搞和人家一樣的不是顯得我很不獨特,就看上了HRE的P101SC,我甚至還摳圖P了個效果圖,然後窮念作祟又猶猶豫豫了半個月 最後我老婆給了我零花錢就當520的禮物送了我一套鈴,經歷了20天的等待總算是到手了,啞光古銅確實是騷到嚇人,數據是廠家給我算的,本來是想給我做9J ET30的,結果在我強烈的要求之下改成了前8.5J ET28 後9.5J ET32,ET是老闆計算的,結果是前輪齊邊,後輪差大概5MM,但是要上5MM墊片要換螺杆,而且會撞輪拱,想想就沒換,畢竟換全車螺杆要接近一千塊,屬實是沒必要。搭配前後升級的剎車盤之後整輛車確實是競技了很多,顏值提升了一截,右前是去醫院不知道被哪個大神颳了就跑,沒時間看監控只能吃啞巴虧了,下次還是開哨兵 正好我感覺我的車偏磨很嚴重,上架子一看四個輪子各有各的想法,估計是之前去特斯拉修的時候技師給我調到了 4.賽道體驗 和朋友們很早就約好了跑七月份的王者杯賽道日,所以在上次更換輪轂的時候換了四條衛途的SPEC Z V02R,根據官方的說法,就是在SPEC Z原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半熱熔的成分,我本來以為會很厲害,不過跑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這個胎的抓地力介於PS4S和PS4之間,比P0稍弱一些,不過對於1200一條的265來說也沒什麼好挑剔的就是了 很早就到會場充電了,跑麻涌還是有好處的,就是特斯拉的持續作戰能力很強,跑一節下來充充電還能繼續跑,很方便 很不巧,下午的正賽下雨,上午跑了一節最快圈1.09,其實挺慢的,一起來的朋友Taycan跑了1.07,而且還是只跑了幾圈,最快圈是朋友的二階718,也是第一次來,只能說不愧是經常跑比賽的男人 根據我們車隊的說法,這台車原廠能跑到1.04,我們隊長改完的能做到58秒尾,僅次於三位光頭胎的大哥,不過跑賽道也就圖一樂,別出去吃草就行了 5.外觀件 前面有說到,model3的改件是非常多的,其中就包括了各式各樣的包圍,暗殺星、巴博斯、robot、IMP、ACP、UP、GT3、GT4等各種槓,價格差別也很大,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這套ACP robot 一代 就在我即將剁手的時候,我聽到了和robot認識的朋友發我的robot二代渲染圖 這個靚仔的大尾翼,這個具有攻擊性的前鏟後唇 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包圍 於是我又等了接近半年,等到了實裝 robot二代這套包圍最開始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前槓下面是封死的,有些沒經驗的改裝店直接裝上去,然後就會燒壓縮機,一個壓縮機要七千塊 像上面這樣 需要自己單獨割開下面那部分,或者像下面這樣加錢給廠家讓他們自己手工給你開好格柵 另外,早期配備的霧燈也被取消了,因為送的霧燈用的時間久了之後會發黃,並且需要配置額外的取電線,不然就得破線,於是廠家就更換成了後期的這一種帶外殼的,然後賣我包圍的大哥聽我說要DIY個霧燈進去,很仗義的幫我去找廠家搞了原來的那套有霧燈的模具給我做了.... 後來裝這套包圍也遇到了很吐血的事情,例如我前槓花多了三百塊開的格柵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竟然斷了一根格柵,好在那個位置是車牌的安裝點看不到,不然真的會讓人崩潰,還有像robot的這套玻璃鋼包圍沒辦法直接裝車,不像PP材質可以直接對位就安裝,需要調整才能裝上去,我原來那家改裝店搞了半天搞不上,半夜十一點去和廠家對接,最後還是換了一家店去安裝,也是很讓人頭疼 好在最後換了店之後成功裝車,這里要感謝一下賣我包圍的大哥,我從他那白嫖了個免費的model3 GT4包圍的LED霧燈,成功裝車 期間的各種事情也是他幫我盯著改裝店做的,合完模之後丟去噴漆調整花了一星期最後花了26天整才搞完,而且非常的爛,後面再說 這個尾翼也是很搞笑,廠家少發了4個螺絲,而且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少發了哪四個螺絲,更好笑的是,他發過來的鋁合金和尾翼連接部分的螺絲只有8MM的牙,實際測量一下里面有16MM的紋,就挺搞笑的,而且廠家發過來的四顆螺絲里面還有一顆螺絲是沒有頂上那個咬合口,是沒辦法用的螺絲的 我讓廠家把四種螺絲的規格都發給我,我自己買螺絲,廠家還不給我....只能說帥是真的,廠家不行也是真的 取車,最後改車總共花了一個月,就簡單的前後槓改裝,整個改裝過程確實非常的崩潰,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手氣不行,這套包圍無論是合模還是精度都非常之低,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首先是之前說到的,裝不上包圍,前面的一邊甚至是沒有可用卡扣的,於是有一邊就是空著的,靠壓力強行合模的,例如大燈位是完全合不來的,會插出來一塊,邊角也是 然後是後面,後面的卡扣也是固定不了,然後改裝店和廠家的商量結果以廠家說讓他們打自攻螺絲固定結束,確實是第一次見到這麼拉稀的改裝包圍廠,就這種精度還要做半個多月,牛逼 後包圍因為和尾箱蓋有誤差,導致尾箱蓋每次都會吸得很重,要不是我全車貼了膜,估計尾箱蓋的漆也沒了 最後也是最搞笑的一件事,我第一次見到前鏟設計出來就是貼著前槓的,我一直以為所有的前鏟,哪怕是淘寶一百塊一隻的爆款前鏟也至少應該是這樣平行的 沒想到有廠家能做成這樣 別的也不說了,本來這篇貼就是為了這個包圍和尾翼去做的,結果無論是尾翼還是包圍都差強人意,只能說robot確實是無論從製造水平還是售後水平都讓人非常非常的無語,尾翼我也不打算裝車了,先丟著吧,花了一萬多,一整個月去改裝還做成這樣, 有遇到有緣人我還是就換去CMST吧來源:Chiphell

極氪001U版初體驗-國慶短途出行

論壇已經有很多提車的文章了,極氪是21年夏天發布的,第一輪沒敢盲訂,還是等了一段時間,陸續有提車使用體驗發布以後才敢下手,畢竟新品牌,從0開發各種磨合問題不可避免,畢竟某斯拉品控也翻了好多年車才慢慢穩定下來,不過看到很多提車體驗以後發現實際表現已經超出我的預期了,於是在今年4月初下了訂單,等了接近半年才拿到車,交車是9月中下旬,讓我有時間在國慶前整備完出遊。 作為裝機圈愛好者,極客的稱號自然符合裝機調性,哈哈哈,當然如果像論壇其他大佬再小改一下就更DIY了,目前新能源領域還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品牌效應除了特斯以外其他並不明顯,當然特斯拉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也沒出現超額品牌溢價,所以新能源車領域還是拿產品力說話的(個別車型除外),我是一個喜歡自己開車,對家用也有需求的人,試駕過極氪以後就中毒了,我也提過開過好一些合資、進口車了,如今車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覺得中高端車差很多的話個人認為應該是主觀感覺的區別,並不是產品力差距過大導致的。 選這種配備新能源車型的思路和我選擇ATX是一樣的,因為家里有家充,首先100度電達到了一個人開車自駕的距離極限,可以一管電開空調+頂格速度到達目的地,再遠就坐飛機高鐵了,其次001旅行車類型的空間真的很大,無論做人還是拉戶外裝備都綽綽有餘,配合良好的駕駛質感,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從容。用裝機的話來說就是不差桌面這點面積,可以塞下360冷排,配件價格適中,堆配置也不影響各功能的發揮。 極氪外形和領克一樣,比較脫離傳統審美,就見仁見智了。 原廠21、22寸的輪轂為合法改裝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這點好評,原廠雖然是4活塞,受制於2.4噸以上的車重,需要強勁的多的剎車才行,競速的話還是算了吧,最多崩個直線,但升級剎車應該會給日常駕駛帶來很多信心吧,原廠實在是有點剎不住,也沒有響胎,所以是剎車先到極限。 來兩張准45度 正後方屁股有點肥 節假日一定要挑個冷門的地方,常州溧陽大溪水庫環境非常好。 家有一狗 回到正題,極氪的內飾做工給我留下了很深刻得印象,甚至超越了某些合資豪華行政車型。 氛圍燈好評 方向盤握感略粗,全部為觸控屏按鍵,個人覺得科技用太猛了,不如實體按鍵好用。 國網快充速度也還不錯了,雖然趕不上加油,其實也浪費不了多少時間。 大家細品一下極氪的內飾做工。 由於車寬2米,中控空間寬大。 時下流行短檔把。 山葉音響表現尚可,但沒達到車載第一梯隊水準,當然後期OTA可能改善調教。 這類車型(不管是獵裝、旅行還是crossover)都是生存中帶著一絲嚮往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通勤的同時,念想著一些遠方吧。 田園生活結束,又要回去幹活咯...END 來源:Chiphell

舊勢力真正進入戰場的號角由ID.3吹起!

一些寫在開箱文最前的自問自答,不管你是否知道,都還請先溫故知新~ ID.3是純電平台的產品麼? 答:是的,VW旗下MEB純電平台產物,關於舊勢力的純電平台可移步: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32213-1-1.html 輪子你不是一直都說"不管新/舊勢力的第一款純電產品不要碰麼?" 答:首先VW已經出過魔改的純電產品了,其次作為純電原生平台Taycan的J1平台是第二個所以不管怎麼算MEB都不能算"第一款" 輪子你不是一直都說"一輩子買一次大眾就夠了嘛?" 答:這塔瑪什麼狗屁問題,下一道! ID.3銷量那麼慘為何你還要沖? 答:產品力並不完全是銷量決定的,舊勢力因為之前魔改or共享平台競爭力差的產品讓消費者失去了信心,因此哪怕純電平台終於問題消費者已經不再想要去了解新產品不想再給"騙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大眾機會了. 你是到底多少錢入手的? 答:ID系列首發是21款,到了今年出了小改款的22款,原先低配被進一步"減配"及拉底售價到了14.98W元,加上6月開始的嘉定人2W補貼和全上海都可以享受的1W置換補貼,所以我買的是低配,但又選配了1300元的"智趣駕控套裝"和9000元"智享冬季套件",因此車輛總價是160,188元,回頭2+1共計3W的補貼返還,等於是13W元吧. 提車還有其它費用麼? 答:14.98W享受3000的ID豆,這個豆可以有很多的用處,比如換充電樁,不過我有樁了,因此抵扣了3000元的第一年車險,再額外補交了1,821.64元這就是第一年的車險,5K不到點,沒有其它費用了,任何雜費均無. 22款14.98W的低配和18.52W高配有何區別? 答:區別蠻多的,但我認為不值4W差價,一些你可能會在乎的配置差異後期可以自己改裝實現,大眾後市場原廠件那是你完全想像不出的成熟,咸魚市場要什麼有什麼,雷射大燈,電控座椅,倒車後視鏡,等等,應有盡有,但我個人最在乎的是不想要天窗,這一點唯有低配可以實現. 如果大家要買有什麼建議麼? 答:ID.3不是國內廠方主推的車型,ID.4才是,因此ID.3屬於"愛買不買"並不在乎量,但從論壇水區全國各地針對4S售價的討論來看,依然不少地方是可以做到在我看來很到位的優惠的,哪怕不是上海,哪怕享受不到嘉定人3W的補貼,理由很簡單:這是車,賣的不好就會降價.大眾可以當年加價賣一台Golf給我們,現在當然也可以割肉賣一台ID.3給我們,2011年我加價買了一台1.4T 5MT的Golf 6,如今2022年我薅大眾和SHZF的羊毛再入大眾沒有什麼不可以和想不明白的,都是生意全是買賣,人沒必要和錢過不去,情懷留給KOL或車評人去吹牛皮吧,我的開箱帖只跟大家談產品以及真實的使用體驗. 2022/9/15 雖然我選了進口熱泵以及不要天窗,本來知道工廠7月底才開始出貨沒有天窗版本的ID.3,也知道8月上汽大眾休假了一周左右,但令我沒想到的是,最後我居然和沒有選配進口熱泵朋友的那台車一起到店最後一起提,正好兩台車都同時提車,就讓銷售打開前機蓋對比了一下有進口熱泵和無熱泵的區別. 開箱 不知道是VW的4S偷懶呢,還是偷懶呢,應該是偷懶吧,一定是偷懶沒錯的,交車居然各種膜不撕,車也不洗,lucky for me...第二天一早開到自己店里,鍍個晶,蹭蹭亮啊. 接著開到熟悉的地方為大家從外道理一點點來介紹ID.3.PS,車況遮擋布忽略了新能源車牌要比藍牌更寬的事實...搞得現在有點B杯帶到了D奶上...左右完全溢出...如此粗糙的細節還請各位看官見諒... 既然是純電平台,那麼各方面的設計細節就應該流露出"原生純電平台"的取向,外觀亦是如此,甚至大家可以參考Benz的EVA平台旗下EQS/EQE,外形在風阻或者說續航的延伸上的堅持甚至到了偏執的程度,乃至影響了車內的駕乘體驗,ID.3一樣也是如此,哪怕ID.3的定位像極了VW最暢銷車型"Golf",但依然作為原生純電平台,我們可以看到為了純電或者說為了續航所優化的細節. 起初ID.3訂的車漆是白色,但後來再去展廳發現,不對,這個白,白的不夠純,有些許其它色光,所以後來換了灰色,emmmm,從耐髒角度,灰色無敵. 低配的大燈雖然也是LED,但卻沒有了矩陣,包括轉向隨動功能也沒有了,不過從實用性角度出發,夜晚亮度不差,回頭補照片. 低配輪胎為215/55 R18的規格,如果你追求舒適性,這套胎非常舒服,因為這是堪比SUV的胎壁厚度,因此可以過減速帶不用減速,Q彈無比,但如果你追求路感,追求駕駛感受的快感,那高配的215/45 R20顯然更適合你,但試駕的高配我發現哪怕是標準胎壓下過減速帶會有微微的彈跳,路面的過濾也不夠乾脆,懸掛的標定不如低配215/55 R18,更別提低配的輪胎好找到替代品意味著能更一步提升駕乘感受,高配似乎國內很難找到替代品.前輪為碟剎,單側單活塞卡鉗. 後輪輪胎規格相同,然後就是被瘋狂詬病的鼓剎了...沒必要,工具車而已,沒什麼不好的.至於這兩色輪轂嘛...便宜貨,也不要求什麼了... 和其它純電一樣,前保險槓需要開孔散熱或者說給引擎進氣的區域明顯減少,因為如今的ID.3隻有前保下方還有一排開孔供里面的冷排提供撞風散熱,注意,純電並不等於不需要冷排了,純電的電池有分風冷和液冷,大部分中高端車型都是液冷,一樣也需要冷排的散熱. 有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某位ID.3車主在問"這些凹坑貼車衣該如何處理呢...",確實...貼什麼車衣呢...車才多少錢...哪怕是低配依然保留了前雷達,當然你也可以說"如今360影響都普及了",恩,舊勢力和新勢力在很多產品理念上是有分歧的,允我後面慢慢道來~ 車身側面"Pure"版的銘牌,證明自己丐版的身份銘牌. 新勢力喜歡用標新立異的東西,比如TSL的門把手,再比如ES6的,但從實用角度,兩台車我都有,一點點都沒覺得那些個門把手有什麼優勢,就傳統這種,雖然確實不好看,也沒什麼設計感,但是帶無鑰匙進入功能,就可以了,開門直接拉,鎖車觸碰一下,不比按壓反彈再拉的操作簡單? 車外反光鏡的尺寸適中,舊勢力對這種拿捏不用擔心. 帶轉向燈指示. 以往都是需要後加裝的側裙,如今新能源為了使勁優化風阻居然原廠自帶了...ID.3的側裙可是正兒八經的側裙,甚至一定程度是會影響到下車腿部的那種側裙,簡直比性能車的側裙都要正經... ID.3的充電口都在車身的右側車尾部的位置,其實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油車加油口的位置嘛?確實,而且只有一邊,標沖和快充都在一起. 這個加油口...啊不是,是充電口的蓋子掛繩的解決方案,也是和油車的一毛一樣,哪怕911都是這個風格的,所以舊勢力哪怕再如何如何調頭,像VW這樣的舊勢力一線集團,在許許多多的細節上我們會發現根本不存在調頭,可能一直都會沿用下去. ID.3的前後懸很短,這都是犧牲了一些空間優勢換取的更好操控性,畢竟在懸掛更前或者更後的區域都會影響車輛駕駛的動態表現,所以從側後方來看ID.3的尾部,真的短小精悍,甚至比Golf都要有鋼炮味. 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ID.3和4的軸距其實是一樣的,因此當我們把兩台車的輪轂中心對准了放在一起,再一對比,是不是兩台車的前後懸的長度立竿見影?當然用家用的實用性角度ID.4更適合大多數家庭用戶,這也是為什麼上汽大眾主推ID.4的緣故了,同平台沒差多少錢,空間和後備箱都更大,還有長續航更大的電池板,但對於我而言要的就是ID.3的短小夠用. 前面提到過ID.3的空氣動力學作為普通買菜車,更別提是一台優惠完才10W出頭的玩具車,是做到位且正經有用的水平,沒辦法,電車太卷了,品牌性價比高是一方面,廠商洗腦讓消費者只在乎續航卻不在乎產品設計是另一方面,那麼為什麼新能源車企要使勁抓住續航來做文章呢?這里展開說說~純電因為不能像油車那樣做到幾分鍾加個油立刻又是幾百公里,因此沒有買純電之前(注意,這點非常重要)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續航的,充電換電的,出遠門的,等等,而車企則也發現了消費者在購車之前的焦慮,於是做出針對性的產品力發展,但其實"增加續航"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容易實現的,加大電池板容量唄,電池容量上去了續航不也就高了嘛.但車子是個整體的東西,電池容量上去密度如果不提升,就會增加額外的重量,我們都知道車的重量對於駕駛的影響,然後真正的實際情況是,買了電車的只要家里或者公司有充電樁,只要不出遠門只是城市or郊區的代步,完全不會有焦慮,一周充電是1還是2次,誰在意呢,到了家或者到了公司就插上,因此,相比買之前在乎續航,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電耗,因為電耗更能反映整車的優化,包含硬體的以及軟體策略的,等等,太大太多方面了,不過在意電耗也要注意,不同車型別跨級別對比電耗,比如ID.3本質上就是一台Golf尺寸的A級車,MD3則是B級車,因此當ID.3的電耗和MD3不相上下的情況下,不可否認,MD3在這方面是更優秀的,畢竟售價也能說明問題,包括TSL的三電也都是自己的強項. 不管什麼車漆顏色,後尾蓋和車尾標都是白色,深色車漆可能還好,路上很多白色車漆同白色的車尾標...有點莫名... 沒有了排氣後擾流板也能做到相對的平整,低配標配了前後的感應雷達. 低配沒有天窗,但可以通過選配獲得,我本人很煩天窗,因為重,容易漏水,又從來不開,所以這是我選擇低配的最大因素. 前懸的短小除了對操控(轉向)影響較大之外,同時也對車輛的停車,或者在小區里過彎都造成負面影響,作為代步車,想要開著輕松,放鬆,軸距以及前後懸的尺寸都很重要. 為了增加A柱車頭方向的視野,A柱後面開了一個不小的三角窗. 注意雨刮器的布局,居然是左右對向而不是傳統朝著一個方向,原因很簡單,ID.3的前擋風玻璃很大,這樣才能刮到更多的副駕駛區域. ID.3的前機蓋有一塊很奇怪的塑料板,用店長說的原話"這車車漆挺好的,就是鋼琴烤漆飾板很多,容易花",我實在沒搞懂這里為何有一塊鋼琴飾板...有知道的還請提醒一下. B柱的烤漆飾板,注意下面的"Volkswagen",別說,這個字比起BBA如今在入門級的車型使勁用Logo,輪轂Logo,C柱後方的Logo,這里那里哪哪都Logo都要低調有腔調的多. 為了讓車內的視野和透光更好,哪怕是後排的乘客,在C柱後面也繼續開了一小塊玻璃,挺好的,車內乘客不容易有壓抑感. ID.3的前後懸掛車身高度較高,聽德國VW的員工說,中國的VW車型所標定的懸掛高度,向來都是最高的...大家可以去看看當年的R36,那時候的VW還沒有針對中國的出口車型有任何改動,但到了後來,哪怕是尚酷R這樣的車型,懸掛依然高的一塌糊塗...關於這件事情一路折騰一路理解的我只說兩點:買菜車的懸掛高點挺好的,低雖然好看,但高懸掛的壓縮比更高,開起來也不用小心翼翼. 前機蓋的支撐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沒事,電車嘛,前面無所謂液壓杆不液壓杆的. 前機蓋打開並沒有前行李箱,當然更不會有引擎...由於ID.3超級短小的前懸使得艙室內依然塞滿了配件,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MD3為什麼就有前備箱呢?",確實,平台和平台之間設計的理念就有所不同,ID.3的最小轉彎半徑也是看得出MEB平台所要打造的"城市好開且輕松"的設計宗旨. 換個角度,幾乎沒有空餘,另一個層面的"塞得滿滿的"... 這樣的前機艙對於維護的便捷性也有很大的幫助,幾乎都是打開機蓋後就可以直接操作,我簡單說幾個我認得出的,首先是蓄電池,別以為純電就沒有這個了啊,大電池和小電池都有且都不能虧電的. 剎車助力油,DOT 4規范. 雨刮水注水口. 冷卻液注水口,基本上現在主流的電池降溫解決方案都是液冷,因此一樣要用到冷卻液. 最後就是空調壓縮機了,前面提到過了選配了進口熱泵. 最後ID.3的C柱後面這些點點,居然是貼紙...其實我很想撕掉的,但那麼多貼紙光撕都要花上一點時間... ID.3的後備箱是通過按壓後Logo實現翻起後再打開的步驟,高配的倒車攝像頭就藏在這個Logo里面,低配沒有倒車影像,但其實可以加裝,有全套的原廠無損解決方案. 沒有電尾門,這是正常的,10多萬的車,你要電尾門去買新勢力吧,看得點的統統給足你,當年我買ES6的時候也經歷過這樣的產品思路和購買需求,只是如今我理解了,買的終究沒有賣的精,要麼看得見的地方花錢,要麼看不見的地方花錢,相比之下新勢力最大的問題是...錢是花下去了,結果還這里那里盡出些小問題... ID.3的後備箱容量算是A級掀背的出色水平,絕對的出色,主要體現在深度上,更別提座椅可以2/1放倒繼續增加堪比無限的儲物空間了,掀背比三廂的實用性除了一個停車空間的占有率外,另一個就是後備箱+後排的儲物空間了,A級掀背確實是大城市里代步車的YYDS,哪怕SUV其實也只是拉高一下底盤後備箱可增加的空間並非顯著的水平. 自帶了後背隔板,這個隔板上放置長柄傘之類的是A級掀背小車後備箱隔板的正確使用方法. 和Cayenne一樣的三角警示架擺放位置和解決方案,哈哈哈哈哈哈哈. ID.3的車內是沒有12V供電的,但後備箱里卻有一個,有意思. 這都什麼年代了,後備箱里的燈光居然還用的是鹵素燈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VW確實是個牛逼的公司,2022年還能省到黃燈泡出現在新能源的春平台產品里,無敵. 後備箱地毯靠近車尾的方向,掀開還有一小塊儲物格,這里面擺放的是千斤頂工具以及補胎液,這就對了嘛,要什麼備胎,實屬多餘... 視線切入到車內視角,ID.3的方向盤確實有非真皮的...該死的大公司真的死扣死扣...但低配只要選配了一個1300元的"智趣駕控套裝",好歹真皮方向盤還是給你了,雖然都是真皮,但皮料還是有好壞差異的,這個真皮的手感嘛...墊底的水平了... ID系列的車內飾雖然依然保留了很多的物理按鍵,注意,這絕對是好事,高整合度需要高人性化的圖形界面操作才能讓使用變得簡便,不然只能陡增繁瑣,但ID系列的物理按鍵變成了觸碰式一定程度卻也影響了實際體驗...基本上除了幾個關鍵的撥杆之類還是物理式,其它按鍵的位置依然在傳統該在的位置,沒有取消更沒有整合進螢幕里,但觸碰的觸發手感和准確率,哎,一言難盡. 車內的內飾色低配沒什麼好選擇的,主要就是方向盤這里的飾板色,隨意吧...儀表台灰色是我比較在意的. 這方向盤上的多媒體觸碰式按鍵是真塔瑪的...傻啊...當初Golf 8上市的時候我就體驗過就已經噴過,誰知道模塊化狂魔VW硬生生把方向盤也都共享了...至於不要錢送給你的這套ACC+車道保持輔助駕駛,基於L2的硬體水平,後面我會展開來說,但按鍵的使用和設定,真的復雜...我花了好幾天才搞明白...可能目前為止還沒全沒搞明白吧...總之非常不人性化,但這樣的好處就是,不容易誤開啟誤操作,比如TSL的右撥杆向下推一下就是ACC了,就很容易誤操作,一個太激進,另一個則是明顯的太保守. 方向盤左側的轉向燈和遠光燈撥杆,沒什麼特別的. 方向盤右側的多媒體按鍵主要是音頻相關. 右側的雨刮撥杆方向和我大部分的車居然是反著的...同時ID.3因為是掀背兩廂,所以有後雨刮. 小小液晶屏的儀表盤,其實該顯示的信息也都顯示了,只是不夠大...不夠大就會讓覺得沒有"科技感",覺得不夠"上檔次",至於到底儀表盤需要不需要,作為MD3車主,我認為沒有就沒有吧,不影響什麼的,反而是追求即要有又要大的...真心不是很理解開車到底看哪里... 車輛行駛撥杆,D對應油車的D,B對應動力回收介入,N用處不大,R就是倒車,撥杆旁邊就是檔位顯示,撥杆側面是P駐車按鍵,這個實現的方法和邏輯我覺得都沒什麼問題,唯獨第一次進入車內如果你想要用B檔就要向前轉動2次,但之後假設你倒車再前進就會直接進入B無需再旋轉兩次.另外還有一點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沒有了變速箱,撥杆放在儀表盤一側絕對要比放在以前前排座椅中間通道上要合理,因為這樣你不用低頭看,整個過程你始終目光朝著車輛的正前方,非常合理.瞧,雖然ID.3是舊勢力的產品,而舊勢力是很習慣傳統檔位的位置,萬萬沒想到,居然ID系列能徹底放棄原先的位置優化到了目前我認為最為合適的區域. 關於ID系列目前的車機系統,emmmm...喜憂參半吧~往好的說,螢幕雖然不大,該有的功能都有,能自行下載APP,各方面都還湊合能用,哦對了,還能OTA,最初的版本不行的,好像是後來經過了一次大的升級(返回4S)之後,實現了OTA的功能.但往壞的說,這套系統由於是和油車目前共享的緣故,因此在整合化,智能化上,要麼受制於油車的使用范圍,要麼受制於研發速度,看到左邊那個方塊沒,那個方塊類似於以前收集的Home鍵...左側那麼大的區域,居然就為了實現退回的功能...而APP目前國內也少的可憐,QQ音樂沒有,高德地圖也無,有的盡是些沒卵用的APP,至於車機自帶的地圖...算了吧...還是手機吧...哦對了,這貨也能聲控,但我用的不多. 觸摸按鍵我能忍,主機屏下面那一排其實有點重要的功能鍵,居然不帶背光...這在晚上給空調調節個溫度什麼的,確實要找一下,容易分心,怎麼就這一排不帶背光呢... 由於坐姿確實偏高的緣故,加上剎車和電門踏板的角度較為垂直,雖說電車剎車踏板踩的頻率減少了,但ID系列沒有TSL的單踏板模式,意味著每一次都要通過腳踩剎車來停下車,加上電門踏板居然不再是以往VW Golf平台慣用的地板式而改成了懸吊式,因此我的身高踩起來還是會有些不自然,腳踝角度向上太高,不過好的方面是,這個懸吊式的電門踏板踩起來的壓感力度較大,因此電門控制的穩定性相對好掌握,反而是女王開了一次覺得太硬太重不夠舒適. 空調的出風口位置很靠下,這就為掛手機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雖然這張圖里我用的是出風口百葉窗固定的磁吸手機支架,但後來還是放棄了,太低了,低頭看手機導航很不安全. 雖然ID.3的內飾塑料感很重,確實,大把大把的塑料,但很多細節的設計體現的則是一線品牌該有的水準,畢竟這是一台廉價的車型,而且這還是出自大眾這個跑量的品牌,但哪怕是大把的塑料,通過形狀,組合,顏色等等方面的設計最後呈現的質感還是完全能令人接受的,至於不能接受,加錢選Audi,再加錢選Porsche,當然,往上還有...反正,給錢就行... 車內反光鏡,支持防眩光,只是...手動切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滿滿的儀式感! 車輛默認配置只有滾動直徑計算的胎壓報警,哎,德國佬在一些其實明明國人很注重的配置細節上,是真塔瑪的死腦筋...無奈,胎壓監測還是要的,不然慢漏你靠車載報警那就徹底完蛋只能叫拖車了,而大部分時候就是慢漏,所以胎壓數據很重要,買了個太陽能貼在前擋風玻璃上的版本,相比以前用儀表台上的,這種不容易產生夜晚的反光,放的位置只要好就不會影響駕駛視線. 儀表台上的音響系統,其實ID.3的音箱系統不差,我指在這個價位,但是居然默認的音效完完全全把重低音給干沒了...因此我提車沒幾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然後自己修改了音效設置,立刻人聲該有的效果全都回來了... 調節建議如下: A柱上的中高音單元,22款的低配好像後門門板上的音箱單元也沒被閹割,反正確認過確實發聲. 被人瘋狂詬病的觸碰式後排車門窗一鍵切換功能,確實體驗極差,但凡取消這個或者把觸碰改成按壓按鍵都行啊...其它該有的功能都不少,包括鎖車折疊車外反光鏡以及反光鏡加熱除霧功能. 車內機械式門把手,有些東西標新立異沒問題,是創新,而有些東西特別是關乎到安全性的細節,就別標新立異了,踏踏實實機械式門把手不管車內還是車外就很讓人放心. 門板上的音箱系統,22款哪怕低配倒是前後門板都有並沒有縮水. 門板上的置物空間很夠,甚至兩瓶飲料都沒問題. 雖然ID.3的售價相對"低廉",但門板依然沒有直接使用單一的,一整塊的塑料板解決方案,而是多種且中間區域還有織物材料,可以想像如果是MEB的高端車型這里可能就是真皮,這就是舊勢力的倔強,也是舊勢力平台化的優劣. 雖然都是L2硬體,但ID.3並沒有這里那里各種攝像頭,就是簡簡單單車內反光鏡底座那個較為碩大的蓋板里. 從外就能看到,實際這套L2的輔助駕駛系統和應用體驗與8代的Golf GTI大差不差,這個後面單獨詳細展開說. 因為如今的新能源都帶有3/4G流量卡,所以這個緊急求助電話也逐漸成為標配.車內閱讀燈為白色LED光源,可通過長按來調節亮度. 主副駕駛位都有化妝鏡+LED燈. 因為是低配的緣故,所以座椅為手動版,高配就是電動,但好像目前位置ID.3都沒有座椅記憶,既然沒記憶,手動和電動也就真無所謂了. 手動座椅可以調節的只有高低,靠背的傾角,以及前後. 手動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相比電動,除了高低角度手動要傻呵呵的不停"按壓",其它前後和靠背角度都能實現"一鍵調整",而電動就只能慢慢地等啊等啊等啊... ID.3的座椅材料為織物為主+合成革,填充棉軟硬非常適中,坐墊和靠背的寬容度也非常好,畢竟VW擬定的客戶群體是很寬泛的,因此缺點就是不夠"人體工學",優點嘛就是誰坐都不至於難受. 坐墊兩側的包裹基本上沒有包裹,上下車很方便. 靠背也是織物為主,整個靠背略直好在填充棉的緣故不會難受. 海外版我堅信是有座椅氣囊的,但很多車因為法律法規不強制要求,所以會在低廉的車型上縮水,所以確實ID.3並沒有座椅氣囊. 前排座椅的手托,手動,可收起,更可以調節不同的角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收起後,真的,這種老派的玩意不是舊勢力根本就不會想要設計出來,年輕人看到了絕壁一臉嫌棄啊,但別說,我開車還真用... 中央通道最前方的收納網格,有點小心思的. 前排中央通道的雙水杯架,非常出色非常實用,後面是防止手機的收納區域. 中央通道的儲物格里有兩個原生的Type-C充電插口,注意,車內駕駛艙並沒有12V供電口,只有後備箱里有,這就意味著快充沒機會了. 中央通道儲物格擁有手動遮蓋板. 較為隱蔽的手套箱釋放按鈕. 儲物空間比較正常. 安全帶並不能調節高度位置,幸好我的身高並不覺得固定位難受. 前後排駕駛和乘坐位都有的拉手. 中央通道最末端就是直達後排的空...確實,如您所見,並沒有後排空調出風口,沒有後排空調出風口,沒有後排空調出風口,塔瑪的2022年了你一台歐洲賣20多萬國內也要10多萬的車型居然不給後排空調出風口我就想知道VW你到底想不想賣這個車? 就兩個Type-C接口,不過哪怕是後驅後排中間地毯也不會隆起,這就是純電原生平台的優勢了. 雖然軸距不小達到了2765mm,但ID.3的後排車門和座椅形成的上下車空間多少有些侷促,這是A級車的特點,ID.3作為A級尺寸的純電平台依然也無法避免或者說優化這個現象. 後排的門板內飾,依然堅持和前門板的統一風格和用料材質,儲物格收納能力依然有保障. 後排座椅保持了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基礎條件,坐墊夠長,夠寬,夠軟,舒適性在這個級別里沒有問題. 沒有了中央儲物和水杯架,但是保留了ISOFIX接口,且左右兩個座位都有. 因為後排是三座,所以三座都有獨立的可調節高度頭枕. 舊勢力大車企在很多細節上的堅持和傳承,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換言之,新勢力希望通過標新立異凸顯自己的創新,讓消費群體更關注到新品牌的差異化,但舊勢力船大難調頭也好,守舊也罷,依然把車當作一台駕駛和乘坐的車來對待,一切還是基於開和坐上,因此處處能看到和油車的不變之處,當然我們也可以解讀為繼續利用模塊化來省成本,畢竟這樣的因素也存在的. 後排座椅支持4:6放倒,放倒必須在後排車內實現,後備箱內沒有釋放按鍵. 座椅放倒後. 好了,問題來了,ID.3的後排座椅哪怕放倒,和後備箱的地毯並不是平行的...有高低落差,這就特麼的,有點難受... 雖說後排座椅是應急一下,但這個高低的落差真的讓我很不爽...就會讓我不想要去應急...反正還有其它車,總之這個體驗並不好,但如果你不在乎也問題不大. 說實話在我自己把ID.3開到自己店里抬起來看底盤之前,我是完完全全不知道ID.3的底盤是怎樣的,直到我抬起來看了,厚禮蟹...要不要這樣到位啊... 其實看得懂的人上面那張圖已經足夠震撼了,但依然讓我們從前面開始慢慢解讀.首先前護板嚴嚴實實的,塑料護板,畢竟沒有變速箱或者引擎的油底殼需要保護因此沒必要用金屬護板. 注意左右懸掛的下導流板,好傢伙,塔瑪的我911才會有的玩意,如今一台十多萬的ID.3也有了...當然他們的存在作用是不一樣的,911前後懸掛的導流板是給剎車系統導入冷空氣起到冷卻作用,而ID.3則是純粹的讓氣流快速通過盡可能減少風阻和擾流,而這一塊固定在下擺臂(lower arm)上的導流板是真的幾乎做到了下方風流經過的幾乎所有下擺臂區域. ID.3的前懸掛為VW經典的麥弗遜,沒什麼好吹的,實用好調至上的菜車標準設定,下到VW的入門菜車,上到破鞋的911/718,下圖為前輪的軸頭件,鑄造鋁材料. 前輪的單側單面單活塞制動卡鉗. 前懸掛結構,像極了Golf. 然後就是那根很細的轉向拉杆以及同樣很細的防傾杆了. 以上就是ID.3的整個前懸部分的介紹,換個角度再看下那塊導流板. 斜視45度看下前護板. 避震器和彈簧,傳統到不能再傳統,可是舊勢力玩的明白,知道如何把一堆廉價的配件調成1+1=2的結果,新勢力搞得明白麼?除了堆貴的所謂的高級硬體,最後調出來的結果呢?1+1=1.2? 中間區域就是電池板了,因此是金屬包裹的護板. 因為是後驅的關系,ID.3的電機位於後軸上,而這就是後軸區域的下護板了,依然塑料材質. 拜MEB平台所賜,ID.3的後懸掛為多連杆結構,這又是一個十多萬車很難想像的結果,要知道718都是前後麥弗遜的懸掛結構,而前麥弗遜後多連杆,那是911才有的... 後避震器和車身的固定方式. 懸掛拉杆的下後控制擺臂依然有導流板,為了風阻為何續航VW真的很拼了... 另一根懸掛拉杆,這些倒是鑄鐵件了. 但到了上拉杆,居然出現鋁件了,哈哈哈哈哈哈. 後防傾杆和拉杆. "臭名昭著"的後鼓剎,但實事求是,這玩意既不影響制動表現(ID.3的制動表現僅為35m左右,在這個級別絕對的優秀,甚至到了性能車/跑車的表現級別),也體現了舊勢力對於成本和調教水平上的控制水平. 這里能看到電機出來的半軸以及整個後懸掛的結構. 後輪的鑄鋁軸頭. 另一邊的半軸. 後避震器和彈簧分開固定. 這就是ID.3的整個底盤,從頭到尾,全部全封閉,這種封閉和覆蓋718都沒有(718的後部沒做封閉),而911也是到了GT系列才有...如果你看得懂,就會理解我為何會吃驚並且感嘆了. 駕駛感受 這兩個月我差不多把ID.3開了2K公里的歷程,除了賽道,基本上街道,高架,高速,然後買菜開法,略微激烈一些的開法,干地,濕地雨天,統統都經過了反復的對比和反復的感受,覺得差不多了應該是可以來寫一些關於這台車在駕乘方面的看法了,大家繫上安全帶好好坐穩了,內容量很多建議來杯咖啡邊喝邊看~很多人提到ID.3的駕駛感受一定會說兩個字"好開",如果你讓它再展開多說一些,多半會是"很像傳統油車和新勢力完全不一樣".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戶而言這樣的駕乘感受並沒有問題,如果你想要用簡單的詞語和通俗易懂的解釋來傳達給別人有關ID.3的駕乘感受,這兩個字以及那段話確實足夠了,而我要試圖和大家分享的,則是更多的"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以及和家里兩台新勢力"Model 3"和"ES6"對比後"到底ID.3和傳統油車更接近還是和新能源更接近?".首先必須要清楚一點,ID.3基於的MEB平台是徹徹底底的純電平台,甚至是VW的第一款純電平台(第一款是Taycan的J1平台針對高端性能轎車),我常說這麼一句話"不管是新老平台第一款純電產品不要碰",而到了ID.3已經遠不止是VW的第N款純電,甚至都已經是第二款純電的平台了.而MEB的第一款車型,其實就是ID.3,因此ID.3雖然對於整個背負MEB平台銷量的任務而言...好吧在國外也只是初期銷量起飛如今也慢慢地被ID.4所取代了,但這第一炮必須打響,必須將整個MEB平台的產品優勢以及平台競爭力通過ID.3這個第一款產品傳達給消費者們,於是VW找來了Porsche內部負責718車型的一部分團隊來負責ID.3的研發和調教工作,好傢伙,有這部分的加成ID.3的駕乘底子想要差都難...不過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必須提一下的點,那就是雖然ID.3作為整個MEB平台最低廉售價的車型,在歐洲依然高達20W+人民幣起步,這也能和ID.3註定"差不了"有著直接的關系. ID.3開著很像傳統油車麼? 是,也不是~既然我們都知道了ID.3是基於了MEB的純電平台打造,那麼純電平台所回饋給ID.3或者說整個ID系列車型的優勢,也就里所應當地保留在了產品力上,比方說"純電平台的低重心",ID.3雖然懸掛行程較長可以很好地吸收來自地面的跳動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但這樣的"菜車"設定多少會讓駕駛者覺得車輛的懸掛支撐"不夠堅韌",於是也就會忽略掉車輛的重心其實真的很低這個客觀的表現,比如我經常會走的中環由南向北金沙江路附近的一段內道,在過了隧道之後會有地面起伏較大的路況,ID.3的低重心在上下跳動的響應和歸位上的表現完完全全就是一台電車的水平,這方面像極了我家里那台MD3,只不過MD3在走這段路面的時候表現的"更像是一台性能車或者說是跑車",而ID.3則規規矩矩地詮釋著"我是買菜車"所以缺乏駕駛經驗或者說對駕駛表現不夠敏感的駕駛者就很容易忽略這一點.此外ID.3在激烈駕駛時的表現也一樣不會因為"買菜車"的定位而隨著駕駛的激烈程度車輛的極限和響應跟著急劇下降,而這也是整車低重心的特點所帶來的優勢,除了重心低之外,前後更為均衡的配重比也讓ID.3的車頭和車尾在過彎,變道甚至是激烈駕駛時的表現也使得其實並不短小精悍的軸距(2765mm)也擁有極為均衡自然的駕駛表現,自然和平衡這兩點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要知道油車時代的跑車,超跑都在尋求這些"原本應該只出現在性能車上的基因"而投入重金研發或者製造那些售價高昂的車型,而如今到了純電平台卻boom,911的水平對置引擎低重心有了,給你!超跑MR布局的前後配重比,boom!一樣也給你,最重要的是,這些並不需要高昂的研發或是製造成本作為代價,就像純電的動力輸出就是那麼順暢自然一樣,低重心和更為合理的配重比就是純電原生平台應該具備的優勢.所以ID.3開著像傳統油車麼?實際上一點都不像,ID.3的定位有點和VW最熱銷的車型Golf很相似,但Golf的前驅+車頭更重的配重+高重心等等的等等,油車時代的產品面對純電平台就是如此不堪一擊,而ID.3或者說純電平台所擁有的,分分鍾就是一台性能跑車該有的底子,說道這里大家可以理解我有多期待2025年的純電版718了吧...厚禮蟹...必須起飛~至於說ID.3"開著像傳統油車"的部分,其實嚴謹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做切入點和分析:第一,ID.3並沒有選擇類似Tesla那樣"各種激進的創新",隨便舉個例子好了:TSL在2021款開始廢掉了動力收回強弱的選項,強行讓駕駛者在"標準"的動力回收模式下駕駛車輛,而絕對不是巧合,唯有TSL的標準動力回收G值在0.4G(其它新能源品牌都在0.3G),類似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很多,但就是在這些新勢力標榜自己"創新"或是"顛覆"等駕乘上的差異,讓按部就班相對保守的舊勢力在產品上顯得"不那麼的新能源",比方說我們駕駛ID.3的時候使用的是傳統低動能回收的D檔,放掉電門之後車輛的減速和拖拽感,確實讓駕駛者覺得和傳統的油車並無兩樣,是VW故意為之麼?也許是~但到底新勢力所堅持的"創新"又是否值得推崇?唯有時間才能證明才能給出最後的答案~ID.3和Golf是不是有幾分相似? 除了尺寸以及內飾一部分通用的配件,它們真的沒有太多的關系~如果你前面的內容沒有遺漏全都逐一看完,那你就會理解ID.3的純電原生平台有著太多和傳統油車平台不一樣之處,後驅,後多連杆懸掛設定,更低的重心,更平衡的配重比等等這些方面的區別使得ID.3完完全全和Golf在駕駛上沒有任何直接的關聯或者相似之處,但相信大家都能看出,VW給予ID.3的產品詮釋確實是類似Golf那樣的,城市A級代步車,輕松,愉快,要好,用車成本低廉,還有就是一定的可靠性,總之一台A級代步買菜車該有的,ID.3確實都有,而買菜車曾經不曾擁有的,那些純電平台基因里流淌著的運動性,那些哪怕懸掛高如SUV哪怕懸掛支撐也猶如SUV的懸掛標定,一樣在你做出較為激烈駕駛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和理解純電車型的優勢:再也不用等待變速箱的降檔和發動機功率輸出的延遲和響應了,再也不會在出彎的時候因為車頭的重量和前驅同時要負責驅動和轉向而影響轉向表現了,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忍受一台A級燃油買菜車各種平台本身能省則省所導致的產品力下降到了純電平台居然全都不再是問題成本不再需要拘泥,我現在在說的,不光是ID.3,但是你是一位新能源車主,因為都能理解我在說什麼並且產生強烈的共鳴. ID.3和新勢力的區別又在哪里? 我知道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心里想要問的問題,不管是否是ID.3車主,畢竟同時擁有ID.3和新勢力的機會並不多,簡單的試駕對比也很難得出較為全面的分析,因此我會花上較多的篇幅來圍繞這個話題結合我自己還有的兩台新勢力(MD3+ES6)做個簡單易懂的PK.絕大多數的新勢力車都很重,因為車型定位,因為前後雙電機,因為堆料等等的因素,但重的車真的哪哪都不好,我想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人還會持有"日系車新所以高速不穩"這種念頭了吧?如果有趕緊的,別看下去了...MD3作為新勢力品牌TSL的第一銷量車型,比如我自己的後驅單電機三元電池版,車重僅為16xxkg,而ID.3則是17xxkg,可以說這兩台在車重上的控制都異常出色,算是做到了無限接近這個級別傳統油車的表現,但只是接近,並不能做到完全相同,比如Golf 8代的車重金為...等等?Golf 8代居然重到了18xxkg上下?這...我吹不下去了啊...不重要...換個方式來說吧~曾經的A級買菜車基本上德系是14xxkg的表現,車開起來舒服好開,一方面是動力的推重比,這個會比較直觀,扭矩的表現會讓車輛駕駛起來是否擁有"輕盈"感至關重要,但被人忽視的,則是輕的車在重心(負荷轉移)上的表現要遠遠優於重的車,我喜歡用"靈動"這個車,動力差一樣也可以靈動,只要車重夠輕.相反,重的車就算推重比管夠,給足,類似我那台ES6,就算依然也是純電平台,就算用上了看似更好的底盤用料,但對調教會有成倍的難度增加,會對不同或是更為復雜的路況的表現變得更窄(挑路況),最重要的,是會在隨著駕駛的激烈程度整車的操控容易跟著下降,當然有沒有例外的?當然有,Porsche的Taycan,舊勢力+頂級運動品牌車企+高端車型的研發成本和用料+頂級工程師的調教水平,而往往新勢力沒有這里那里的積累,就算表面看上去"用了可以吹噓一頓的底盤用料",但其不夠水平的調教實力加上又是較重的車重以至於很難和舊勢力+輕的車重相提並論.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那MD3應該不差於ID.3了吧?",emmmmm,這個話題會很有爭議,我如果坦白從寬一定會被人斷章取義拿去質疑我的"尬吹",沒事,習慣了,不是第一天只分享真實的感受了.MD3在駕駛感受上有些為了營造"操控好"而點偏了調教科技樹以至於這是一台與其定位及其不平衡的產品,轉向系統齒比僅為向左向右各一圈,以至於輕微的轉向都能讓車頭快速地做出反應;明顯犧牲了舒適性的懸掛標定敢比跑車,可我買的明明只是一台後驅版的MD3...車速一快路面稍微連續波動後軸的跳動簡直堪比我的GT3...後排乘客體驗堪憂...以上的種種就是我對MD3的詬病"產品定位和實際表現不對稱",而且最要命的,是MD3以上刻意的調教並不能讓不同的駕駛表現得到很好的統一性,就是說,當我想要稍微激烈駕駛的時候,MD3的極限表現居然會開始下滑,車身應對連續動作的反應會變慢(可能和後驅MD3沒有後防傾杆有最大關系?),總之當這些你可能覺得是優點但我覺得"我買的是代步菜車你為什麼要犧牲該有的舒適性給我這些莫名其妙的標定"的時候,回到ID.3問題沒有了,ID.3從一開始就是擔負著一台"買菜車"該有的定位和角色做到了絕對的稱職和角色呼應,所以拜出色和嚴謹的德國工程師調教功底,ID.3的駕駛時時刻刻保持著"自然",轉個彎,emmm,進彎的車頭響應,彎心的方向盤回饋,出彎車尾的擺動,從進到出全程無比自然,就好像是流水,水流著沒有阻擋的時候你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駕駛也應該是這樣的,慢慢開的時候自然,激烈駕駛的時候也一樣自然,不會有任何不對的地方出現影響車或是你人,沒有異樣的感受全程保持高統一性高完整性就是駕駛時自然的最佳詮釋,雖然我知道這個"自然"一定會到了某個程度變得不自然,例如賽道上,但我不會開ID.3去體驗賽道,所以我知道天花板就在那里,它一定存在,但這個天花板很高,特別是對於一台買菜小車,太高了.差點忘了,純電的動力輸出,自然~電門響應的表現,自然~較高的懸掛吸收路面反饋給車內駕乘人員的過濾表現,自然~無功無過,說起來很簡單,可當我們開的車多了再去想想那些開過的車,真正要做到這點,其實很難,更別提這是一台廉價買菜車.說說明顯的缺點吧? 前面捧的有多高,這里開始就跌的有多慘...ID.3因為國內幾乎無人問津,哦不,是除了非上汽VW員工非員工內部價不買之外,確實接受度差到粵語里的"仆街"足以完美地展現實際銷量,但畢竟了總要賣的,哪怕是意思意思賣一點是一點非主推,所以ID.3從一開始的定價就決定了一些核心部件的閹割,例如電機的功率,有傳聞實際後電機用的是150KW的版本和歐規一樣,但中規軟體閹割到了125KW,然後就是電池板,57度的電池板切不能選配更高也讓這台車的續航里程受到了壓制,因此這台車很難出城或者出遠門,特別是啟動空調之後的續航表現,網上很多我就不從這方面來展開詳解了,因為我也不會滿充滿放,自己的感受是和家里的MD3大差不差,極為相近(電耗),但電池少個10來度,代步是肯定夠了.舊勢力太過保守也太過落後,使得新勢力抓住的消費者更為關注的賣點完全不放在心上.比如低配居然沒有倒車影像,我CNM這年頭沒倒車影像你還主打"女性用車"腦子呢?好在一方面可以無損後加裝原廠倒車影像另一方面23款增加了這個選配...沒有胎壓監測,是的,沒有,只有滾動直徑的計算報警,倒也算...女性用車四個輪子四個胎壓數據顯示了反而尷尬...沒有空調後排出風口...請問ID.3是塔瑪911嘛?911是四座車有後排後面不怎麼坐人沒有後排空調出風口我能理解,ID.3是四門五座你不給後排後排空調出風口?不過想想新能源時代能用APP提前打開空調這個就忍吧...說道APP,不支持APP解鎖車輛...我能理解你不能讓APP當鑰匙用所以依然每天開這車我必須要帶著車鑰匙,可是你連用APP開一下門鎖都不支持你告訴我前面一頓你這車和Golf有多大的區別怎麼給圓回來...根本就圓不回來啊...其它方面的缺點問題不大,什麼後排玻璃升降要按鍵切換什麼剎車踏板行程較長,這些我覺得適應了之後我都能接受,哦對還有車載系統的落後,算了吧,TSL和NIO我都有,我一不在車里看片子二不是車里玩遊戲車對我而言就是交通工具不是第二個家如果你是冒犯之意還請包含...反正除了開車我真的不想在車里多待一分鍾...寫在最後 ID.3是大趨勢逐漸被消費者所接受的時代里舊勢力所交出的我認為最令人滿意的一份答卷,請看到這里的時候千萬別提銷量,銷量代表的只是一部分產品接受度,但並不是產品力的所有.ID.3國內的售價,特別是低配版一探又一向下探望的起始售價,其實是將整個MEB平台原本遠高於ID.3低配售價的定位帶來了一種用金子雕刻出了一坨屎的那種感覺...十多萬的售價完全不應該是MEB平台任何車型哪怕是入門車型ID.3該有的售價,但為了拉低整個平台的接受度門檻,為了讓更多人理解和接受MEB平台,特別是為了讓國內已經很卷很卷的電車市場能有一點哪怕是別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競爭力,SHVW很努力地引入了MEB平台的同時也引入了ID.3的化,結果不用我多說...這里那里普通老百姓所關心的賣點統統沒有且"硬傷"連連,於是乎"哪怕買ID.4也不買ID.3"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更多被MEB所吸引但卻做出了成年人合理的選擇,他們沒有錯,我絕對的理解,可這並不是ID.3的不夠優秀,其中反映出來的,恰恰是他們購車時的各種牽絆"後備箱空間要大!這車怎麼看著那麼小太小家子氣了!配置太低太過寒酸!",等等,他們沒有錯,我絕對的理解,可因此他們錯過了一台優秀的舊勢力答卷,一台符合其定位絕對稱職的城市代步小車該有的一切,而不是"既要...又要..."的各種妥協.他們沒有錯,我絕對的理解,ID.3有足夠的理由拒絕但卻唯有普通消費者理解不了的優質駕乘感受,開的車少無法理解駕乘感受,從無到有還是汽車文化的初級階段無法理解駕乘感受,希望在車里震妹紙玩遊戲唱卡拉OK甚至玩遊戲看世界盃無法理解駕乘感受,相信我,實際拒絕ID.3的理由遠超我現在給大家舉例的這一小部分,所以哪怕開在路上的ID.3也絕大多數要麼SHVW員工親友團要麼真嘉定人或者像我這種假嘉定人...但只要你在乎一點駕乘感受,ID.3都能稱職且優異的完成這台車這個價位該有的這個水平,請允許我微微傲嬌地補充一句"超水平完成",ID.3就是一坨屎,只不過在我的眼里,這是一坨用金子雕刻出來的屎,閃閃發光~ 未完,待更新~ 鳳舞夜月 發表於 2022-9-15 23:22 糾結高配的大燈,以及18寸原廠輪胎規格太奇葩,考慮是不是換成235/50 R18的輪胎,但是輪轂的ET值和J值不知 ... 建議235/45R1919x8J ET455x112 CB57.1參考20寸輪轂ET44的參數更換後輪胎向外15mm,向內5mm,能解決不飽滿的問題轉向應該不會蹭,顛簸應該也不會蹭 一些寫在開箱文最前的自問自答,不管你是否知道,都還請先溫故知新~ ID.3是純電平台的產品麼? 答:是的,VW旗下MEB純電平台產物,關於舊勢力的純電平台可移步: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32213-1-1.html 輪子你不是一直都說"不管新/舊勢力的第一款純電產品不要碰麼?" 答:首先VW已經出過魔改的純電產品了,其次作為純電原生平台Taycan的J1平台是第二個所以不管怎麼算MEB都不能算"第一款" 輪子你不是一直都說"一輩子買一次大眾就夠了嘛?" 答:這塔瑪什麼狗屁問題,下一道! ID.3銷量那麼慘為何你還要沖? 答:產品力並不完全是銷量決定的,舊勢力因為之前魔改or共享平台競爭力差的產品讓消費者失去了信心,因此哪怕純電平台終於問題消費者已經不再想要去了解新產品不想再給"騙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大眾機會了. 你是到底多少錢入手的? 答:ID系列首發是21款,到了今年出了小改款的22款,原先低配被進一步"減配"及拉底售價到了14.98W元,加上6月開始的嘉定人2W補貼和全上海都可以享受的1W置換補貼,所以我買的是低配,但又選配了1300元的"智趣駕控套裝"和9000元"智享冬季套件",因此車輛總價是160,188元,回頭2+1共計3W的補貼返還,等於是13W元吧. 提車還有其它費用麼? 答:14.98W享受3000的ID豆,這個豆可以有很多的用處,比如換充電樁,不過我有樁了,因此抵扣了3000元的第一年車險,再額外補交了1,821.64元這就是第一年的車險,5K不到點,沒有其它費用了,任何雜費均無. 22款14.98W的低配和18.52W高配有何區別? 答:區別蠻多的,但我認為不值4W差價,一些你可能會在乎的配置差異後期可以自己改裝實現,大眾後市場原廠件那是你完全想像不出的成熟,咸魚市場要什麼有什麼,雷射大燈,電控座椅,倒車後視鏡,等等,應有盡有,但我個人最在乎的是不想要天窗,這一點唯有低配可以實現. 如果大家要買有什麼建議麼? 答:ID.3不是國內廠方主推的車型,ID.4才是,因此ID.3屬於"愛買不買"並不在乎量,但從論壇水區全國各地針對4S售價的討論來看,依然不少地方是可以做到在我看來很到位的優惠的,哪怕不是上海,哪怕享受不到嘉定人3W的補貼,理由很簡單:這是車,賣的不好就會降價.大眾可以當年加價賣一台Golf給我們,現在當然也可以割肉賣一台ID.3給我們,2011年我加價買了一台1.4T 5MT的Golf...

取悅自己的才是最好的–22款大眾ID3純淨版提車&3000公里分享

7月初提的車,一直想著這車一定要好好拍個照片發個開箱貼無奈這兩個月忙成狗,天氣也熱成狗,就拍這組相片的時候選地方和出來拍都是煎熬所以照片大家就隨便看看,洗完車開到拍照的地方車又髒了。同個地點還是不同的時間段拍的,加上調色的時候這LJ顯示器,顏色有些太重了也懶得再去調了。感謝各位大佬的加分和站長的首頁,第一次上門戶,激動哈哈哈 選車經歷 不是剛需,前車是開了小十年的手動油車,但是男人嘛,誰對車不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21年的時候本地的特斯拉正式開店,而且交付中心就在家樓下,所以就去看了試駕了3。那是第一次開真正的純電車,試了一下就種草了。但是當時本來就是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而且畢竟也是不小一筆開支,所以拖著拖著。。。後來電車的情況和特斯拉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2359的3和2790的Y有可能是可見的未來最低的價格了,而且還是本土外全球最低吧好像?然後剩下的就是各種看車和試駕了幾款(包括ID3上市後)要麼是看不上要麼是買不起時間來到了今年期間去了兩次本地上汽大眾店里看了試駕了ID3,只能說,車是好車,但是4s也真的是diao得一批,具體就不展開了。機緣巧合6月份的時候,在某顏色app里聯系了外地的4s銷售有符合我要求的現車(內外顏色,選裝3500天幕+1300方向盤),有一點點優惠,加之ZF補貼,算下來落地大概14.5,訂!選車&買車感想 關於大眾和經銷商說句不好聽的VW中國如果有朝一日垮了,一半以上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幫銷售。我去試駕的本地的4s兩個銷售妹紙,甚至比我了解的都少,問什麼什麼不知道,沒優惠愛買不買。我那個銷售小哥,問細節一點的東西,經常都答不上來或者答錯,得虧他還是個專賣ID系列的銷售然後還是舊勢力賣車的那種風格,還是得跟菜市場討價還價一樣,還各種套路。關於買車理念從20多的車看到15,說白了事實是qiong,但是不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也是一種快樂。然後針對這個車,買完周圍的人各種反應「電車現在還不成熟」「電車X年後換電池一大筆」「車子看起來怎麼這麼小」「你一米八幾的個子開這個太小了太憋屈了吧」「這個價格你為什麼不買XXX」「怎麼才買個15W的還這麼小的」...如果是20多歲的時候,我可能就各種舉證解釋反駁了。現在,笑笑就完了。我的需求只是日常通勤,我沒必要也沒有能力需要價格和牌子甚至車子大小來撐面子。說到底這車我喜歡!上圖!感受和優缺點分享在最後。↓標準照,這個灰色剛買的時候周圍的女人一致說老氣,周圍的男人一致說帥,現在是越看越耐看 ↓全車個人覺得最好看的位置就是側面,特別是車尾 ↓側車尾 ↓車頭呆萌范,我覺得3的車標和兩槓不發光比4和6的發光好看 ↓繼續車尾,後輪就是大名鼎鼎的MEB平台全鼓剎 ↓側面完整,輪胎是韓泰的215/55/R18,胎噪不小,但是比高配的輪胎後期成本低一倍。 ↓車尾,定製了行「欠揍」的字哈哈 ↓後尾蓋車燈部分是鏤空的,ID.3的標志曾經有人問我「你換了個10.3啊」??? ↓翻標開啟後備箱,全系手動,高配有集成翻蓋倒車攝像頭,准備去把4s送的辣雞牌照燈款換了 ↓充電口在副駕駛側,標配蓋子而且有個挺好的小細節,不知道別的電車有沒有蓋子拿下來內側有小勾,可以掛在另一個蓋子外面上面,好評!如圖 ↓B柱的「沃斯瓦罐」標,配合夕陽,請忽略我剛洗了又髒的車。 ↓到內飾,方向盤中控,觸摸的按鍵多少有點反人類,習慣了還好 ↓「儀表盤」和換擋,儀表盤顯示的信息確實有點少,這是駐車狀態,行車的時候左中右分別是輔助駕駛,速度續航,導航換擋習慣了也算好用,沒有懷擋那麼方便,但比檔把好操作 ↓原廠無線carplay---蘋果黨選車的一大要求,誰用誰知道 ↓電耗界面,只有三個選項自啟動起,小計里程,自上次充電。沒有全里程的統計。 ↓全車最腦殘設計 ↓選裝的天幕,帶電動遮陽簾好評 ↓前排杯架儲物,中間的這個槽幾乎就是手機專用,高配的底下那格帶無線充 ↓好評一下VW給這個級別的車加中央扶手,但差評一下既然做扶手了為什麼不直接做扶手箱這個所謂的扶手箱,雖然空間可以,但是拿東西的時候會跟扶手衝突到。 ↓座椅全系半皮半布,高配有顏色差異,我覺得低配這個配色更好看 ↓座椅上的ID.打孔標 ↓傳說中的燈語系統?充電的時候是進度條,警告,語音控制,自帶的導航這些都有互動,聊勝於無吧。還有異響 ↓最後給看下後排空間吧,這個尺寸的車就不要求什麼了,本人185/75,前排是我的駕駛坐姿。  這車後排座椅略高。 最後說說2個月3000多公里下來的感受分享 我的用車環境是90%的時間是1-2人,90%的里程是市內通勤,有固定車位有家充。續航&電耗 目前充到80%顯示330左右,以此類推充滿大概顯示410。實際續航因為我是強迫症,所以放棄去仔細研究他的掉電比例,起步幾公里顯示會波動比較大,後面就正常了。空調開和關顯示大概差45公里左右。日常通勤按照三元鋰20%-80%使用的話,差不多240公里左右充一次電。高速的話目前跑過幾次大概320KM左右的距離,充滿跑完續航還剩50KM左右。日常城市正常開電耗大概13-16左右,加減速放飛自我就無上限了。城市快速路ACC速度60-80的話電耗10-12。高速路ACC速度100或110基本能一比一甚至跑贏表顯(電耗13-14),到120就到不了一比一了。以上是過去兩個月都開空調的情況,目測在我們這熱帶地區,「冬天」續航會比夏天好。優點: 底盤質感真的是越級的表現配置完整且實用(別跟我說螢幕小功能少塑料感強,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住的)輔助駕駛的穩定性不亞於新勢力無線carplay!(對於蘋果生態用戶來說太重要了)習慣B檔後開起來舒服還省剎車,也不影響安全大天窗有遮陽簾好評缺點: 屬於大問題沒有,小問題不少車機網上被吐槽了無數,但是卡頓什麼的我倒是不覺得,反正日常用的音樂和導航我都是carplay。穩定性那是真的不穩定,這兩個月來,提車的時候大眾帳號有網絡也登錄不上,試了無數方法最後4s解決,說是得重置緊急呼叫模塊(0075認證),然後這個月初的時候carplay無故連接不上,持續一周,實在沒辦法了我自己重置了車機,然後carplay倒是可以了,帳號又登錄不了了,又去了一次4s做了0075認證才好了。剎車鼓剎我倒覺得沒問題這個就不說了,但是這車剎車和自動駐車我感覺是不是設計有什麼問題,剎停和autohold的臨界非常的小,或者是autohold太過於靈敏,幾乎無法做到剎停但是不觸發autohold。我開過的車不多,不知道是我孤陋寡聞還是,反正我開過的帶autohold的很多都是能剎停但是不觸發的。而且!這車最後一腳剎車+autohold的時候剎車盤必定會「噔」一下,非常影響體感。內飾異響應該是前檔那個燈帶的塑料件熱脹冷縮的異響,不是持續的響,也不大聲,屬於能忍,壇友說密封條能解決,我還沒去弄。車窗按鍵腦殘不解釋app功能少所謂的遠程,幾乎只有遠程開空調的功能,開個空調還得反應2分鍾。不能解鎖上鎖,不能升降窗。查看續航電量充電這些倒是沒問題。感謝閱讀觀看,第一次寫這麼長的貼,話有點多 歡迎提問,必定悉心回答 不喜勿噴,不認同的都是你對 zyjro 發表於 2022-8-30 09:18 4 prime路過,40度天30電耗,30度天20電耗,真心爽歪歪~~~~ 畢竟車重,估計你也踩得挺猛的,但是有大電池 7月初提的車,一直想著這車一定要好好拍個照片發個開箱貼無奈這兩個月忙成狗,天氣也熱成狗,就拍這組相片的時候選地方和出來拍都是煎熬所以照片大家就隨便看看,洗完車開到拍照的地方車又髒了。同個地點還是不同的時間段拍的,加上調色的時候這LJ顯示器,顏色有些太重了也懶得再去調了。感謝各位大佬的加分和站長的首頁,第一次上門戶,激動哈哈哈 選車經歷 不是剛需,前車是開了小十年的手動油車,但是男人嘛,誰對車不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21年的時候本地的特斯拉正式開店,而且交付中心就在家樓下,所以就去看了試駕了3。那是第一次開真正的純電車,試了一下就種草了。但是當時本來就是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而且畢竟也是不小一筆開支,所以拖著拖著。。。後來電車的情況和特斯拉的情況大家都知道了。。。2359的3和2790的Y有可能是可見的未來最低的價格了,而且還是本土外全球最低吧好像?然後剩下的就是各種看車和試駕了幾款(包括ID3上市後)要麼是看不上要麼是買不起時間來到了今年期間去了兩次本地上汽大眾店里看了試駕了ID3,只能說,車是好車,但是4s也真的是diao得一批,具體就不展開了。機緣巧合6月份的時候,在某顏色app里聯系了外地的4s銷售有符合我要求的現車(內外顏色,選裝3500天幕+1300方向盤),有一點點優惠,加之ZF補貼,算下來落地大概14.5,訂!選車&買車感想 關於大眾和經銷商說句不好聽的VW中國如果有朝一日垮了,一半以上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幫銷售。我去試駕的本地的4s兩個銷售妹紙,甚至比我了解的都少,問什麼什麼不知道,沒優惠愛買不買。我那個銷售小哥,問細節一點的東西,經常都答不上來或者答錯,得虧他還是個專賣ID系列的銷售然後還是舊勢力賣車的那種風格,還是得跟菜市場討價還價一樣,還各種套路。關於買車理念從20多的車看到15,說白了事實是qiong,但是不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也是一種快樂。然後針對這個車,買完周圍的人各種反應「電車現在還不成熟」「電車X年後換電池一大筆」「車子看起來怎麼這麼小」「你一米八幾的個子開這個太小了太憋屈了吧」「這個價格你為什麼不買XXX」「怎麼才買個15W的還這麼小的」...如果是20多歲的時候,我可能就各種舉證解釋反駁了。現在,笑笑就完了。我的需求只是日常通勤,我沒必要也沒有能力需要價格和牌子甚至車子大小來撐面子。說到底這車我喜歡!上圖!感受和優缺點分享在最後。↓標準照,這個灰色剛買的時候周圍的女人一致說老氣,周圍的男人一致說帥,現在是越看越耐看 ↓全車個人覺得最好看的位置就是側面,特別是車尾 ↓側車尾 ↓車頭呆萌范,我覺得3的車標和兩槓不發光比4和6的發光好看 ↓繼續車尾,後輪就是大名鼎鼎的MEB平台全鼓剎 ↓側面完整,輪胎是韓泰的215/55/R18,胎噪不小,但是比高配的輪胎後期成本低一倍。 ↓車尾,定製了行「欠揍」的字哈哈 ↓後尾蓋車燈部分是鏤空的,ID.3的標志曾經有人問我「你換了個10.3啊」??? ↓翻標開啟後備箱,全系手動,高配有集成翻蓋倒車攝像頭,准備去把4s送的辣雞牌照燈款換了 ↓充電口在副駕駛側,標配蓋子而且有個挺好的小細節,不知道別的電車有沒有蓋子拿下來內側有小勾,可以掛在另一個蓋子外面上面,好評!如圖 ↓B柱的「沃斯瓦罐」標,配合夕陽,請忽略我剛洗了又髒的車。 ↓到內飾,方向盤中控,觸摸的按鍵多少有點反人類,習慣了還好 ↓「儀表盤」和換擋,儀表盤顯示的信息確實有點少,這是駐車狀態,行車的時候左中右分別是輔助駕駛,速度續航,導航換擋習慣了也算好用,沒有懷擋那麼方便,但比檔把好操作 ↓原廠無線carplay---蘋果黨選車的一大要求,誰用誰知道 ↓電耗界面,只有三個選項自啟動起,小計里程,自上次充電。沒有全里程的統計。 ↓全車最腦殘設計 ↓選裝的天幕,帶電動遮陽簾好評 ↓前排杯架儲物,中間的這個槽幾乎就是手機專用,高配的底下那格帶無線充 ↓好評一下VW給這個級別的車加中央扶手,但差評一下既然做扶手了為什麼不直接做扶手箱這個所謂的扶手箱,雖然空間可以,但是拿東西的時候會跟扶手衝突到。 ↓座椅全系半皮半布,高配有顏色差異,我覺得低配這個配色更好看 ↓座椅上的ID.打孔標 ↓傳說中的燈語系統?充電的時候是進度條,警告,語音控制,自帶的導航這些都有互動,聊勝於無吧。還有異響 ↓最後給看下後排空間吧,這個尺寸的車就不要求什麼了,本人185/75,前排是我的駕駛坐姿。  這車後排座椅略高。 最後說說2個月3000多公里下來的感受分享 我的用車環境是90%的時間是1-2人,90%的里程是市內通勤,有固定車位有家充。續航&電耗 目前充到80%顯示330左右,以此類推充滿大概顯示410。實際續航因為我是強迫症,所以放棄去仔細研究他的掉電比例,起步幾公里顯示會波動比較大,後面就正常了。空調開和關顯示大概差45公里左右。日常通勤按照三元鋰20%-80%使用的話,差不多240公里左右充一次電。高速的話目前跑過幾次大概320KM左右的距離,充滿跑完續航還剩50KM左右。日常城市正常開電耗大概13-16左右,加減速放飛自我就無上限了。城市快速路ACC速度60-80的話電耗10-12。高速路ACC速度100或110基本能一比一甚至跑贏表顯(電耗13-14),到120就到不了一比一了。以上是過去兩個月都開空調的情況,目測在我們這熱帶地區,「冬天」續航會比夏天好。優點: 底盤質感真的是越級的表現配置完整且實用(別跟我說螢幕小功能少塑料感強,車是用來開的不是用來住的)輔助駕駛的穩定性不亞於新勢力無線carplay!(對於蘋果生態用戶來說太重要了)習慣B檔後開起來舒服還省剎車,也不影響安全大天窗有遮陽簾好評缺點: 屬於大問題沒有,小問題不少車機網上被吐槽了無數,但是卡頓什麼的我倒是不覺得,反正日常用的音樂和導航我都是carplay。穩定性那是真的不穩定,這兩個月來,提車的時候大眾帳號有網絡也登錄不上,試了無數方法最後4s解決,說是得重置緊急呼叫模塊(0075認證),然後這個月初的時候carplay無故連接不上,持續一周,實在沒辦法了我自己重置了車機,然後carplay倒是可以了,帳號又登錄不了了,又去了一次4s做了0075認證才好了。剎車鼓剎我倒覺得沒問題這個就不說了,但是這車剎車和自動駐車我感覺是不是設計有什麼問題,剎停和autohold的臨界非常的小,或者是autohold太過於靈敏,幾乎無法做到剎停但是不觸發autohold。我開過的車不多,不知道是我孤陋寡聞還是,反正我開過的帶autohold的很多都是能剎停但是不觸發的。而且!這車最後一腳剎車+autohold的時候剎車盤必定會「噔」一下,非常影響體感。內飾異響應該是前檔那個燈帶的塑料件熱脹冷縮的異響,不是持續的響,也不大聲,屬於能忍,壇友說密封條能解決,我還沒去弄。車窗按鍵腦殘不解釋app功能少所謂的遠程,幾乎只有遠程開空調的功能,開個空調還得反應2分鍾。不能解鎖上鎖,不能升降窗。查看續航電量充電這些倒是沒問題。感謝閱讀觀看,第一次寫這麼長的貼,話有點多 歡迎提問,必定悉心回答 不喜勿噴,不認同的都是你對 來源:Chiphell

廉頗老矣?給老伙計記錄一下吧 #高爾夫MK4

2020年與我來說是一個挺大的轉折吧,經歷了一些事情,也讓自己更加成長了一些。當時突然沒了交通工具,出行很不方便,於是萌生了搞個代步車的想法。可當時的自己算是一清二白,兜里乾乾淨淨沒一個子,新車肯定不考慮了,只能找著便宜的二手車。偶然間一個好朋友微信發了一個視頻給我,是一輛乾乾淨淨的高爾夫4,唉?感覺不錯哎。然後我一看二手行情,2-3萬的樣子感覺有戲,於是開始找車的歷程。當時也不懂車,就之家/小黃魚什麼的胡亂看了一大圈,最後確定了選末代的08款。末代的1.6兩閥雖然動力可能稍差點,但是國4排放,而且不用這麼快一年兩審,最終找了個小黃魚上09年上牌08款手動五彩版的。當時成交價3.3w也算是正常水平,不過後來看還是吃了點虧。主要是自己不懂車,當時也沒想這麼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朋友也不太懂車。回來整備才發現發動機燒機油比較厲害,而且有漏油漏水的情況。整備花了蠻多時間精力和費用的,好在是車身框架什麼的都還好,沒有什麼問題。也算是給自己一個教訓,二手車真的還是要找懂車的來找才行~_~整備找的維修廠還算靠譜,里里外外收拾了一下。後期除了一些零件老化的更換,至今沒有出過什麼問題,從來沒把我丟在路上,這麼看老大眾還算事可靠的可以給好評了!美容方面也是一切從簡,主要就是換了一套博得絞牙還有一套OZ代工的ABT復古老輪轂。看來看去還是覺得這套輪轂比較協調,17寸也不顯大,剛剛好的低調。不知不覺小黑已經開了兩年多,女朋友家相距五六十公里,時常會往返跑。小黑從拿到手時的10w公里左右到現在15w+公里,好像一直也沒怎麼給它正經拍過,終於有空出去轉轉爬個山,於是好好拍上幾張。拍攝地點是在安徽省蕪湖市的浮山,有興趣的可以搜搜看,車牌也懶得碼了,路上偶遇可以打個招呼哈哈~第一張是在浮山旁邊的西形沖附近,本來是想去找一下西形沖的,不過去的時間晚了點,然後那邊路口趕上拆遷,感覺不太安全就沒有進去了。 掉頭跑了二三十分鍾,終於到了浮山腳下 要進山啦! 山路蜿蜒確實可以拍照,美中不足彩色的中線太搶戲了,我還是喜歡普通的黃白線~ 改了方向盤,沒了氣囊安全性差點,不過老車也就玩個樣子也不開快,要多小心一些。 夾帶私貨放兩張我和女票的哈哈哈 繼續發小黑 這個山很小,沒多長時間就到頂了,於是掉頭下山,又是一番新的視角。感覺很棒不過沒有用更長的焦段,車會比較小。 女朋友不會開手動,於是讓她拿著相機在上面拍,我開下去再回來接她,沒想到還給我多按了幾張,拍攝水平不斷提高哈哈,甚是開心哈哈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