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NASA擬明年送兩個人體模型繞月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明年將兩個人體模型送上繞月軌道,以調查太空輻射對宇航員的影響,為未來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做准備。據悉,這兩個模擬成年女性軀體的假人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設計,分別叫「黑爾佳」和「祖海爾」,由模仿人體組織(包括骨骼、軟組織及其他器官)的塑料製成。
作為「阿耳忒彌斯1號」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兩名假人明年將搭乘NASA和歐洲空間局研製的「獵戶座」飛船發射升空。此次任務將飛越月球,然後返回地球,研究結果將為NASA在2024年前將一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提供參考。
黑爾佳和祖海爾分別裝有5600多個傳感器,用來測量她們從「皮膚」到「內部器官」受到的太空輻射的劑量。
此次任務期間,祖海爾將穿上特殊的防輻射背心;而黑爾佳則不加任何防護措施。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機會對比兩個假人所受輻射的情況,為未來保護宇航員提供寶貴信息。
這種背心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製成。聚乙烯是一種普通塑料,可有效阻隔輻射顆粒物,用於製造從防彈背心到兒童玩具等各種物品。這種背心專為保護女性身體而設計——她們比男性更易受輻射的傷害。當然,這種背心也可以略加調整後供男性使用。
宇航員在太空中可能受到兩種輻射:來自宇宙射線(以接近光速穿過太空的高能質子和原子核)和高能太陽風暴的輻射。太空輻射會對宇航員構成嚴重健康威脅,是人類前往月球、火星及更遠深空的「攔路虎」。
在距離地球約402公里的軌道上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受到的輻射量大約是在地球上的250倍。而在星球之間,沒有地球磁場的保護,人體受到的輻射影響可能會暴增幾百倍。
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的長期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可持續存在」,NASA希望這些飛行任務能為未來載人登陸火星任務奠定基礎。來源:cnBeta
TGA2019:《堡壘之夜》喜獲最佳持續運營游戲獎項
游戲界的奧斯卡The Game Awards今日正式舉行,今年的最佳持續運營游戲是《堡壘之夜》 !
本次最佳持續運營游戲的候選者有:《Apex英雄》、《命運2》、《最終幻想14》、《堡壘之夜》、《彩虹六號:圍攻》共五款游戲,讓我們恭喜《堡壘之夜》!來源:遊俠網
SING女團榮獲年度國風新勢力獎 《解夢》舞台秀閃耀音樂盛典
sing女團舞台
12月8日,SING女團受邀出席在澳門威尼斯人金光綜藝館舉行的2019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並榮耀奪得年度國風新勢力獎,業務能力和發展潛力得到雙重認證。作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上市一周年的第一場娛樂盛典,現場還集結了張靚穎、鄧紫棋、TFBOYS、張藝興、孟美岐、R1SE、方大同等重磅音樂人,在頂級配置的立體舞台上呈現風格迥異的表演並揭曉角逐獎項,堪稱樂壇「神仙同台」的一大盛事。
當天,SING女團成員中的秦瑜、許詩茵、林慧、吳瑤、邊麗、陳麗集體亮相紅毯儀式,她們六人身穿六色分別點綴有中國風元素的服裝,畫面養眼,個性十足。在鏡頭的追隨下,成員們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象徵着能量體的白色發光球,在上面簽字,並依次將球投入配備好的能量裝置里,表達對TMEA騰訊音樂娛樂盛典的祝福。一直以來,SING女團帶着標志性的「電子」+「中國風」標簽,在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電子元素中融入傳統文化概念,打破了國風音樂曲高和寡的形象,再加上從音樂、服裝、舞蹈等全方位的整體效果呈現,獨特的「國潮」魅力吸粉無數。今年推出的《不羨》《洛神賦》《千盞》《解夢》等一眾電子國風單曲也大獲好評,在盛典上榮獲年度國風新勢力獎項。對SING女團來說,這不僅是對她們本年度成績的肯定,更是鼓勵她們在日後產出更多優質的音樂內容,為流行音樂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在騰訊音樂娛樂盛典的舞台上,SING女團熱情表演了首張電子國風數字專輯同名主打曲《解夢》的舞台秀。歌曲以清亮的琵琶開場,古典氤氳的氛圍令人沉浸,融合了中國風與future bass元素的旋律,碰撞出充滿質感與細節的新銳迷幻國風。「天地驟變搖搖欲墜,渴望赴你三生的約」,SING女團以溫柔細膩的歌聲詮釋一段如鏡花水月般,存在於夢中的愛戀。五彩交織的燈光下,女孩們靈動的舞姿仿佛在夢境中穿梭跳躍,營造了一個迷幻閃耀的動感舞台,給人眼前一亮的新鮮感。SING女團成員們穩健的台風,不俗的表現力,也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讓人印象深刻。
SING女團在音樂領域的深耕努力,多次受到過主流媒體的認可點贊。代表作品《寄明月》曾獲得共青團中央「青年人最喜愛的國風音樂」頒獎典禮「經典作品獎」。前不久在亞洲音樂盛典的頒獎典禮上,SING女團也摘得年度人氣飆升組合獎的桂冠。此次騰訊音樂娛樂音樂盛典給予的榮譽,讓SING女團更多了一份底氣和自信。未來的日子裡,SING女團將保持初心和熱忱,在電子國風音樂領域繼續探索創新,為觀眾展示無限可能!
sing女團獲獎
sing女團紅毯亮相
sing女團紅毯受訪
來源:華人頭條B來源:華人號:小娛
日本史|從伊勢神宮到靖國神社,梳理日本的「祭祀」文化
如果用「克己復禮」「天下大同」來籠統的表述中國傳統精神世界的話,那麼日本則是「日本神國、天孫國主」的精神境況,即以神道信仰為核心的社會價值取向。
而神道教的信仰核心就在於「祭祀」,古語雲「上古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原始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神道教就是融合了原始信仰、中國佛道思想而誕生的日本傳統信仰,並在日本民族國家構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以「伊勢神宮」為核心的民族國家祭祀
一、伊勢神宮的發端
伊勢神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這個時間正是日本從部落聯盟走向封建制國家的過渡時期,也是日本神道教的發軔時期。
據傳說是日本主神天照大神派遣孫子瓊瓊杵尊來到日本治理日本國並將伊勢國作為國都,在這里建設了供奉天照大神的神宮,當時稱作「神籬」、「祠」。從此神道信仰在日本蔓延開來。
而伊勢神宮在神道教信仰中成為類似中國「孔廟」一般地位,還要歸功於佛教對於神道教的沖擊,在七世紀,佛教傳入日本後,很快成為國家法定信仰,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推崇。
但是佛教教義無法有效解釋日本原始神話,由此神道教開始了改革,通過天皇下令編纂的《日本書紀》和《古事紀》,將伊勢神宮——這一日本最古老的的神社與天照大神的居所對應,「後遷於伊勢,作為天照大神的御饌神、食物神和農業神駐扎於此」
之後又利用日本著名經文撰釋《仙宮》和《深釋》強調「神垂以祈禱為先,冥加以正直為本,夫崇神敬祖,則不絕宗廟,經綸天業」把祭祀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宗廟」「天業」並行的地位,這也就奠定了伊勢神宮作為日本神道教祭祀總壇的法定地位,由此伊勢神宮成為日本信仰最高殿堂。
朱子理學傳入日本後,吉田神道和江戶國學又通過「物哀」「幽情」「和意」等理念,通過着重闡發個人情感的重要性來對抗朱熹所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念,又引入神道教理論,以宗教祭祀的理論根基來對抗儒家「以人為本」的現世觀念。
從而成為幕府的主流里理論。而國學和吉田神道中蘊含的「捨生」「重國而輕身」的深厚民粹主義傾向的思想也成為後世明治維新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源頭之一。
二、祭祀理念與現代民族國家主義的結合
時間進入十九世紀,隨着西方殖民侵略勢力的深入,「尊王攘夷」「國體論」等一些為對抗西方侵略的而誕生主張被提出。
正如中國近代反侵略主張大多藉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相似的部分一樣,日本為反侵略提出的主張也大量借用日本古代神話,比如會澤正治的《新論》就着重強調了「大嘗祭」的重要作用,用以構建日本中心的話語體系。
日本的祭祀理念幾乎伴隨着神道信仰遍布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時間觀念,以農耕周期的圓周循環性來強調祭祀的「共時」「連帶」,通過時間的循環往復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明治維新之後,為進一步強化皇權,明治政府還是通過日本神話之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御統大和之人」的「君權神授」思想內涵來構築日本國家話語體系。
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將伊勢神宮與天皇皇權綁定,通過設立「宮內三殿」、直接管轄伊勢神宮、從國家層面確立「內宮」——也就是伊勢神宮,為國家最高神社。
從此以後對於伊勢神宮的祭祀由原先的個人自發性祭祀,轉變為國家集體性祭祀,將神道教國家化,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政教一體,將神道教、日本國家、大和民族、天皇四者綁定,以祭祀神社為載體,構建了近代以來日本國家主義話語體系。
但這套話語體系的實質是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混合體,通過日本傳統神話表現出來,而日本古神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祭祀,這套神話體系在民間是擁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明治政府以祭祀為核心向民眾傳遞近代民族國家理念。
但由於這個體系天生帶有「神國一體」的「基因」,對國家的忠誠極容易異化成對神明,也就是對君主個人忠誠,造成「愚忠」或「民粹主義」這也是後期日本墮入「軍國主義」的思想源頭之一。
二、以「靖國神社」為核心的英靈祭祀
一、英靈祭祀的源頭
隨着日本近代民族國家的構建完成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變化,日本原先以「伊勢神宮」為核心用來加強國民團結的國家祭祀就不再適合當時的日本了,在大正時代開始,日本開始轉向以「靖國神社」為核心的英靈祭祀。
「英靈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所建立的榮軍院,其目的是為了幫助為國征戰的傷殘軍人,之後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拿破侖戰爭期間進一步發展,而這一時期正是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收尾期,通過紀念為國犧牲的戰士來達到激勵國家士氣的目的成為民族國家常用的方法。
而這一做法剛好與日本傳統中看中「祭祀」的文化底蘊相類似,因此當二十世紀初「英靈祭祀」這一理念正式傳入日本,迅速為日本民眾所接受。而在這一時期,也是日本走向擴張的開始,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日本的強大無不伴隨着戰爭,「英靈祭祀」也就有了祭祀的基礎。
二、靖國神社的發源與成長
靖國神社前身為東京招魂社,開始是為了紀念明治維新的志士的,也就說進入這個招魂社的標准之一是為天皇盡忠而死,並不是為國盡忠。在一開始就為「靖國神社」的英靈祭祀蒙上一層並不十分光榮的開始。
1874年,天皇首次參加東京招魂社的祭祀,紀念西南戰爭中死難的政府軍將士,這在當時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天皇作為神明和君主,去祭拜臣民是違反宗教倫理和政治倫理的,神不拜人,君不拜臣都是傳統習俗,在當時的確驚世駭俗。
1879年改名為靖國神社,正式成為僅次於伊勢神宮的日本國家神社。
1887年神社歸屬海軍省和陸軍省管轄,從而獲得了更大的權限和地位,甚至已經隱隱與伊勢神宮平起平坐了。1936年各地招魂社被納入國家編制,成為護國神社,建立了一套以靖國神社為頂點的國家英靈祭祀體系。
1940年《宗教管製法》實行,全國各宗教被統一管理,有的被強行取締,並推出神道教為國家唯一信仰,而這時的神道教的核心早已變成了以「靖國神社」為核心的英靈祭祀宗教。
三、英靈祭祀的實質
上文提到過所謂的「英靈祭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紀念為國戰死的英雄們的,且不論靖國神社裡有多少是真正戰死在保衛祖國,為人民謀福利的戰場上的。
這些牌位被擺進靖國神社的人選中,或多或少的夾雜着政府或者說統治階級的意願,通過強行尊崇一些特定死亡將士的行為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民眾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判斷,甚至為了打壓不同意見在動用行政手段和國家暴力機器來控制民眾對於此類祭祀的絕對服從。
如1932年日本大正天皇參與了祭祀滿蒙戰爭和上海會戰中的死難將士,而這些人死亡完全是因為侵略所導致的,在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如此大規模紀念在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士兵。
日本的一些學生以「信仰問題」拒絕參加祭祀大典,於是日本內務省和教育省以畢業相威脅逼迫學生們參加祭祀,還美化稱學生參與祭祀是「不外為愛國心與忠誠之表現」。
靖國神社祭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侵略戰爭背書,美化侵略戰爭,天皇每次參加祭祀都是身着海軍元帥的服裝而不是像其他神社祭祀那樣身穿燕尾服,或者日本祿服——日本傳統天皇服裝。
這表明了祭祀的目的性,也是在為軍隊的擴張提供道義上的支持。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天皇的統治根基不再是民眾對他的支持了,變成了軍隊。
祭祀——這一在日本國家構建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禮儀也成為了日本軍界擴張的「裝飾物」。天皇也從祭祀的實際主導者變成了祭祀禮儀必備的流程和吉祥物,日本近代國家主義話語體系開始顯露出它危險的一面。
民粹主義開始占據日本政治生態,祭祀最原始的「神人共存」「天地輪回」「忠孝節義」等等理念逐漸被當做糟粕剔除出祭祀的典禮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的祭祀「成為了充斥着狂熱戰爭分子的狂歡」
三、 總結
日本的祭祀文化隨着神道教在日本擴展紮根於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之中,直到今天,日本的神社依舊是日本人心靈的歸宿地和祈願地。
就像儒家在近代中國不斷被拿出來,或作為改革指引,或作為對象批判一樣,祭祀本身只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在日本太過深入人心。
因此政府無論要做什麼一定要拿祭祀來證明它行為的合理性或者取得百姓支持,就這樣祭祀文化從「伊勢神宮」的國家話語構建到「靖國神社」的為侵略背書,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鞏固統治、贏取民心;而祭祀只是載體,它未曾變化。
日本政府在利用祭祀時忘了一件事,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基於日本神道祭祀儀式的考察,國際關系學院日語系,孫敏
2、律令體制下的日本神祗祭祀,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研究所,副教授鄭顯文
3、靖國神社·英靈祭祀·國家物語,近代日本戰爭記憶的生成與固化 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鄭毅
4、日本祭祀節日的變遷與日本人 山東大學 ,韓婷婷
來源:華人頭條B來源:華人號:文化百科
“寧願孩子成績爛,也別盲目補課”23年教齡教師這麼說,有道理
小王最近為了孩子的事情煩心不已,已經上高中的兒子每次考試成績在班裡都是倒數幾名,如果按照這麼發展,別說重點大學,就連普通大學都上不了。
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有着23年教學經驗的語文老師訴苦,說為了讓兒子成績能夠提高,他不知花了多少金錢,幫孩子請家教,報名各種補習班,可是一點成效都沒有。
好友聽後完全沒有任何的驚訝,他說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太多家長迷信補習班,可他認為這樣並不好,並且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寧願孩子班裡倒數第一,也千萬別盲目補課。
對此他也闡述了原因:
對孩子身體不利
孩子如果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補課上,那麼必然會占據他們自己的業余時間,導致孩子沒有時間去運動,去玩耍,而只是成為單純的學習機器。
現在學校的功課本身任務就比較繁重,如果在上課之餘,孩子還要去上補習班,那麼自然每天晚上都有很多的內容要學習,使之連正常的休息時間都無法保證,時間一長必然會影響他們的身體。
學習的重要性我們當然不否認,但是和學習相比,身體更加重要,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身體,那麼即便學習成績再好也是枉然,這樣的孩子顯然是沒有美好未來的。
學習態度和方法決定成績好壞
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是否優秀,除了小部分的天資聰穎之外,大部分都需要後期努力和堅持。只有自己願意主動去學習,真正想要進步,那麼他們才會認真的對待學習。
所以對於學習不好的孩子而言,有一種是願意上進的,只要父母給予支持和鼓勵,合理的幫助他們安排學習和生活的時間,也許孩子在一段時間後會有進步。
但是如果孩子上課時不願意聽課,下課後也不願意主動補學補差,那麼即便父母為他們請來再有名的老師,送到再好的教育機構,對他們來說都是無用功,因為他們根本不願意去學,只是混時間。
內容太多,孩子無法消化
孩子要面臨很多課程的學習,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內容,這需要他們能夠盡快的消化,否則後面的知識越來越累積,對他們的吸收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
只是孩子本身的理解能力就是有限的,他們無法一次性接受太多東西的灌輸,所以當課堂上內容還沒消化之後,如果再加上補習班的知識,必然會讓孩子壓力增大,反而影響他們學習的動力。
這樣帶來的後果是孩子漸漸產生厭學情緒,因為此時學習已經無法帶給他們樂趣,只會讓他們覺得是一種負擔,想要及時擺脫。
剝奪孩子童年
我們一生中最幸福無憂的時候應該就是童年時光,這本應會成為人們最美好的回憶。然而如果童年被太多的學習任務所擠壓,那麼童年的美好便會盪然無存。
補習班占據了孩子太多的時間,剝奪了他們本應享受的各種樂趣。孩子沒有時間外出,沒有時間和小夥伴交流,有的只是面對一本又一本試卷,在題海戰術中漸漸迷失自我。
這樣的孩子成長之後性格中會缺少很多開朗樂觀的因子,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童年的快樂是什麼,只是被動的過着他們並不喜歡的生活,這樣的情緒甚至會伴隨着他們一生。
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方法有很多,而補習班應該是其中最不可取的一種。所以如果真的為孩子好,那麼請還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孩子學習效率和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之上,這樣孩子才會真的進步。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來源:華人頭條B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寶可夢:劍盾》改編為7集動畫 明年1月開播
《寶可夢》官方推特宣布,《寶可夢:劍盾》將動畫化。改編動畫名為《寶可夢:暮光之翼》(Twilight Wings),共7集,圍繞伽勒爾地區展開,將於2020年1月15日在Youtube上映。
動畫由Studio Colorido製作,每集長度5分鍾左右。劇集將描繪伽勒爾地區人們的夢想,以及他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必須克服的挑戰,必須解決的沖突。在游戲中登場過的角色也將在動畫中參演。
STAFF:
監督:山下清悟
腳本:木下爽
腳本監修:岸本卓
人物設計:小笠原真
色彩設計:広瀬いづみ
美術監督:竹田悠介/益城貴昌
3DCG:高橋將人
攝影監督:小川克人
音響監督:三間雅文
本文由遊民星空製作發布,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註:寶可夢:劍/盾專區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