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已經達到了10公里,告訴的撞擊到了現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造成了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消失滅絕,促成了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爆發,包括恐龍在內的當時地球上80%的物種都滅絕了。
恐龍的滅絕空出了生態位,留出了大量的生存資源,這也促進了其它物種的快速發展,哺乳動物就藉此機會快速的占據了位置,在恐龍滅絕後的1000萬年之內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也形成了今天的局面,人類的出現某種意義來說要感謝恐龍的滅絕,雖然很殘忍但事實就是如此。
地球生物發展的潛在威脅排在首位的是永遠都是地外天體的撞擊,並且在恐龍滅絕後地外天體的撞擊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天文學家根據數據統計推測,足夠夷平一座城市的小行星撞擊事件200年就可能發生一次,當然大部分都發生在無人區或者撞擊到地球表面前就已經土崩瓦解。
2020年12月23日我國青海省玉樹市天空劃過火流星,像是一個大火球一樣從北向南劃過夜空,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夜空,不僅如此還發出轟隆隆的巨響,落地後貌似還發生了爆炸,產生了輕微的地震。來自青海地震網的信息表明,這顆隕石撞擊到的準確位置是北緯32.36東經96.59,並且地震儀監測到了震波,由於和天然的地震波形並不相同,因此科學家推測這次波動完全是有由隕石撞擊引起。
這顆小行星的來源
在目擊事件發生之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以往的地外天體撞擊不同,這次天體撞擊貌似規模較大。來自NASA的觀測記錄信息,這顆小行星來自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重量在430噸左右,在當天衝擊大氣層的時候速度高達13.5公里每秒,已經超過第二宇宙速度。
例如不久前我國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地球,第一次入大氣層的速度就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但由於速度過快因此採用半彈道跳躍式再入的方式返回地球,也就類似於打水漂的方式。這樣可以減小再入速度,降低產生的熱量對月球樣本的影響。
而這顆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大氣層上一路而下,可想而知高速摩擦以及壓縮空氣的氣動加熱,產生的熱量和會讓小行星爆炸瓦解,科學家分析這次小行星撞擊至少在大氣層中發生了十數次爆炸,釋放相當於9500噸TNT炸藥爆炸時的能量。從而科學家推測這顆小行星也產生了大量的碎片,它們會在數百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產生隕石雨,一些會墜落在地球表面。
阿波羅型小行星為何令人關注?
這顆在青海玉樹形成火流星的小行星就屬於阿波羅型小行星,它的遠日點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但近日點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簡單來說就是和太陽距離小於一個天文單位,這種飛行軌道是和地球的公轉軌道有交集的,這樣就有了發生撞擊的潛在威脅。
因此科學家非常關注阿波羅型小行星的飛行數據,這類小行星的數量並不少,它們軌道偏心率都較大並且類似,科學家推測這些阿波羅型小行星的形成可能與太陽系早期的短週期彗星有關。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超過4000顆阿波羅型小行星的存在,其中570顆被正式編號、60顆擁有正式的名字,最大的一顆是薛西佛斯(Sisyphus)(1866),這顆阿波羅型小行星的直徑可以達到10公里,和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一樣。不得不說這一次還是很幸運的,畢竟如果發生在城市內後果不堪設想。
人類該如何防禦小行星的撞擊?
小行星撞擊地球後果人類是無法承受的,動輒生物滅絕,沒有人敢小覷。那麼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我們該如何預防小行星的撞擊哪?
首先必須要掌握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小行星的飛行軌道數據,這樣就可以實時地掌握小行星飛行狀態,即使發生軌道變化,人類也可以提前預警做好防範措施。一般來講小行星繞地球公轉軌道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但受到其它大行星的影響飛行軌道就會改變,最終可能朝著地球等行星撞擊而來。
很多國家的航天機構都有自己的望遠鏡或者衛星來觀測跟蹤近地天體,未來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先進。避免某些小行星成為漏網之魚,撞入地球大氣層後人類才後知後覺,這才是最危險的。
其次是小行星防禦措施或者手段的發展,當確認小行星已經來襲,必須要有足夠強硬的手段來應對它。
- 可以通過物理手段,對它進行破壞,例如一些超級武器等,這樣小碎片的天體撞擊到地球表面上破壞力就減小很多;
- 發射探測器可以著陸在小行星表面,通過動力驅動改變小行星的預定軌道,避免撞擊到地球之上;
- 地面上建立防禦系統,儘可能的阻止它撞擊到地球表面;
- 建立地下基地,如果撞擊無法避免,那麼就提前進行躲避,這就需要足夠安全的生存基地;
總結
很慶幸這顆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上的無人區,我們只看到了它的光芒四射,以及撞擊後產生的震動,沒有感受到它的真實威力。未來類似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不會減少,人類如果不具備主動防禦手段,我們不可能次次都那麼幸運!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來源:kknews運氣真好!青海火流星來源確定,重達430噸來自小行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