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輝之書是猶太神秘主義卡巴拉(Kabalah)的重要典籍,在猶太教中被稱作zohar ha kadosh,神聖的光輝,被奉為第三聖典,與聖經(Tanakh)和塔木德(Talmud)平行。在流行文化與所謂的神秘學中不乏對這本書的想像和過度關切,這是從文藝復興以來第一批挪用和改造卡巴拉的神秘學從業者開始的。與此相對的是,在猶太教啟蒙運動Haskala後,猶太教學術界和理性主義的猶太教信徒激烈的反對這部書,認為它是素來自居理性的猶太教的污點,是鄉野迷信的集大成。
Gershom Scholem是德國猶太人學者中的叛逆者,他出身於德國資產階級的父輩對猶太教不屑一顧,他則部分出於叛逆心理投入了猶太教中,專研被父輩蔑視的神秘主義文本,還是戰前率先進行’aliya遷徙的人物。他是第一批將猶太教神秘主義與卡巴拉引入正規學術研究范疇的人,當年希伯來大學開設世界上第一個以猶太神秘主義為主題的課程時,他是唯一的講師,因為這門課程就是他設立的。他的動機和另一位從事哈西德Hasid研究的德國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不同,後者意欲將哈西德理解為神學實踐的典範,以之引導那個時代對身份充滿迷茫與困惑的德國猶太人,而他則是對神秘主義有極大的興趣而投身這項不被看好的研究。
毫無疑問,作為卡巴拉最重要的典籍,對zohar的研究是他研究中的重點,他曾在青少年時期自主閱讀zohar,其博士畢業論文就是對zohar的討論。為了將光輝之書的內容以更簡潔的形式呈現給初學者,讓初學者能接觸到一些基本的內容,Gershom編撰了一部小冊子,名為《光輝之書》的基礎閱讀內容。這個小冊子的主體內容是他選擇的《光輝之書》的小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至少可以讓初學者感受到《光輝之書》的獨特氣質,而且故事總是比理論更易讀。
這個系列的連載(如果可能的話)正是對這部小冊子的翻譯。Gershom對這些故事沒有任何解釋,因為他認為對這些故事的解釋勢必會寫出比故事本身更長的注腳,甚至是不可能的,這是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但對於對猶太教完全陌生的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缺乏註解,這樣的故事完全沒法閱讀,因此譯者會嘗試對這些故事做出一些必要的註解以幫助閱讀,但不能確保這些註解完全符合作者的想法。小故事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因此任意一篇故事都可以單獨拿出來閱讀使用。
這篇簡介是極其不完整與不規范的,它僅僅是一個引子,目的是讓讀者對這部作品有一點基礎的了解和認識。如果有興趣以及有能力,還請閱讀一些相關的研究作品,這樣可以對zohar有更進一步,以及更准確的認識。這系列(如果可能)也僅僅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目的是讓對這方面感興趣但又對厚重的傳統望而卻步的讀者能有一定初步的認識,因此這個系列不能取代任何對卡巴拉或zohar本身的基礎學術論述。
在這系列的文本注腳中,任何在注腳內被標記為神秘學的內容,都指代與卡巴拉或猶太神秘主義不同的,來自於那些神秘學從業者的內容。如果是來自於猶太教和卡巴拉自身的內容,它將被標記為猶太教的,或者卡巴拉的。神秘學者自身的卡巴拉與猶太教卡巴拉不同,因此他們的卡巴拉內容將會被稱作某一修飾語的卡巴拉,以與直接被引為卡巴拉的猶太教卡巴拉內容相區別。
太初
「太初」(創1:1)——當國王的意志開始生效時,他在環繞他的天界上刻下了印記。 在最隱蔽的隱蔽處,一團黑暗的火焰從無限 ein sof 的神秘中散發出來,就像無形的霧開始生出形狀一樣——包圍在那個天界的環中,既非白非黑,非紅非綠,沒有任何顏色。 直到這火焰開始具有大小和維度之後,它才產生了光芒四射的顏色。 從火焰的最深處湧出一口井,從里面散發出色彩,蔓延到下面的一切,隱藏在無盡的神秘隱蔽之中。
井突破了,但沒有突破天界的以太。 直到一個隱藏的、超凡的點在最終突破的沖擊下閃耀出來,它才被完全識別出來。在這個點之外,什麼都不能被認識。 因此,它被稱為 reshit,開端——這是創造宇宙的第一個詞(在十個詞句之外)。
註解
這個故事是現代神秘學者在引用《光輝之書》時最喜歡使用的,並且在進行解釋時隨意發揮,因為這段故事過於含混不清。但這不意味著它在卡巴拉內部就是有清晰解釋的,在卡巴拉內部對於這個故事的詮釋也眾說紛紜,不過相比卡巴拉基礎結構,這個故事僅僅是一個更大的敘述中的一個部分。
太初這個詞來自於托拉(torah)第一個詞,be-reshit。b代表在,位於,reshit是頭,引申義為開端,因此整個詞的意思是在開端。知道這點對於理解接下來的內容有非常大的幫助。
國王,毫無疑問是指的神,但是神這個概念在猶太教里面並不是一個白鬍子老人,和通俗讀物中的插圖不一樣,這里的國王一詞具有更多的抽象含義,這種擬人比喻是指神具有對萬物的主權,如同一個國王。此處的天界也不是物理意義的天,而是指抽象的,在上的起源世界。國王的意志生效,在天界刻下符號,這句話是對後面的創造過程的概括,因為一切的創造是神之意志的展現。
最隱蔽的隱蔽,即不可知的ein sof,字面意義為無盡,神之奧秘。黑暗的火焰是一個比喻,黑暗意味著隱蔽而無形,此時一切還未呈現,火焰則是其無盡的活力,並為後來的光之創造做鋪墊。這里以比喻方式將這種力量自神涌現比作是霧氣從無形變成有形,這其實意味著概念從無到有的產生過程,因為下文接著說,一開始是無色,隨後才出現形色。一旦概念和詞匯以及其相應的形色出現,那麼便不再是原初的無形無盡,開始進入有形有色有界限的創造階段。因為這個原因,盧里亞學派(Lurianic)將神的創造視作是神自我約束的過程,因為創造需要將創造對象從附屬於創造者的無自性逐步推進到具自性的狀態,這個過程是創造者自身逐步從其創造中隱沒/退場的過程。
火焰之井意味著火焰這一象徵宇宙原初精髓的活力開始涌現出進一步的創造,因此它就像一口不斷涌生的井,但因為這種創造本質上是在不斷展現出遠離原初之神的形式,因此它被修飾為向下的創造。但這種形色的創造並不是直接展現的,它自身是蒙蔽的,因為它業已構成一個完滿的閉環,一個純粹抽象的世界,並直接附屬於神,不具有獨立自主的特性。但這不是宇宙的最終形態,也就是如今的形態。因此在下文中,才必須有一個力量突破這種限制,進一步構成創造。這是一個很巧妙的敘述,創造過程從原始的神的自我限制過程變成了宇宙活力尋求不斷自我表達不斷突破的過程,由被動的受創造變成了主動的自我創造。也是在這里,神和世界形成了原始對立。
這個點閃耀出來,自此宇宙間第一個存在者才出現。這就是宇宙的基本單位,一個點。這個理念有點難理解,這其實源自卡巴拉先前建立在希伯來文字母創世神話上,在這個神話里面一切都是由希伯來文組成的,而希伯來文的基本單位是字母,每個字母的誕生從下筆寫出第一個墨點開始,因此點成為了這個神話里面世界的基本單位。第一個點真正意味著兼具形式與實體的存在出現,而它是一切的基礎,因此當還只有它的時候,也就是一切還沒被書寫還沒開始的時候,除了它以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被認識。所以,這個點被稱作是reshit,開端。
而torah中第一個詞是開端,字母創世神話認為torah的敘述過程就是宇宙構造的過程,因此宇宙就是torah,二者是同質的。因此,reshit是宇宙創造的第一個詞。當bereshit被說出的時候,萬物的創造才正式開始,reshit則是作為居於經文卷首的第一個詞,而成為萬物中第一個存在物。這里後面提到和十個詞句不同,是因為猶太傳統創世神話認為世界是神以十個詞句構造的。bereshit並不在此列,它是作為更原始而基礎的元素出現在預創造中的,所以不算入十個創世詞句。
宇宙:殼與核
當所羅門王「深入堅果園的深處」時,正如它所寫的那樣,「我下到了堅果園」(雅歌 6:11),他拿起一個堅果殼,研究它,他發現它的層次與激發人類感官欲望的精神相似,正如它所寫的那樣,「人類兒子的快樂{是來自}男性和女性惡魔」 (訓道書 2:8)。
有福的聖者,看到有必要把所有這些東西放到世界上,以確保具有永久性,或者說,其是一個被無數膜包圍的大腦。 整個世界,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都是按照這個原則組織起來的,從最初的神秘中心到所有層的最外層。 一切都是覆蓋物,一個覆蓋另一個,大腦中的大腦,精神中的精神,外殼中的外殼。
最初的中心是最內在的光,具有無法理解的半透明、微妙和純淨。 那個延伸的內部點變成了一個「宮殿」,它充當了中心的外殼,也具有超越能力知道它的半透明光輝。
無法辨認的內在點的「宮殿」外衣,雖然它本身是一種不可知的光芒,但它的微妙和半透明性卻不如原始點。 「宮殿」延伸到自身的外衣,原始之光。 從那時起,向外延伸,延伸又延伸,每一個都構成了前一個的外衣,就像大腦的膜。 雖然首先是膜,但每個擴展都成為下一個擴展的大腦。
下面的過程也是如此; 經過這樣的設計,人世間的腦與膜、精神與肉體相結合,使世界的秩序更加完美。 月與日合時,她是光明的,但當她離開太陽而在自己的宮室時,她的地位和她的光就被降低了,一個又一個的外殼被製成了用於包裹大腦的外殼。 一切都是為了它自身的好處。
註解
這是一個典型的新柏拉圖類型的創造,它將上下世界結構換了一種說法,變成了表里世界。外殼與內核的對比,本質上,是表象與本質的關系,在這里,表象是本質的表達。只是在這里,表象的表達被賦予了實體結構。在此處的比喻中,宇宙來自於神的火,也就是創造世界的意願,它的表達被認為是它的外衣,也就是它的宮殿,也就是宇宙創造的預想。在這個基礎上,這個預想進一步表達,變成了成型的第一步規劃。由此逐步發散,形成了整個創造結構。因為一切都被認為來自神之意志的構思和表達,上一級構思了下一級,因此在這個創造鏈條上,每一個構思者就被稱作是一個大腦,而它構思的下一級則是包裹它的大腦,因為這個下一級構思了下下級。
文本在最後做了比喻,將有形色的世界套入這個模式,也就是精神和肉體,精神被視作是本質,肉體被視作是外殼和表達。日月的比喻中,月光被認為是日光的反映。但這並非建立在現代天文觀察上,而是托勒密天文體系和創造神話結合的產物。傳統七曜是逐級下降的創造過程,上一個天體的光輝傳遞給下一個天體,從而使得下一個天體具有自主的力量。因此月光來自日光便是建立在這個邏輯上面的。這也是這個例子被用在此處的原因。
原初之光
神言,應是此光,如是而光(創 1:3)。
這是神創造的最初的光。 它是眼睛的光。 神向亞當展示了這道光,通過它,他能夠看到世界的一頭到另一頭。 神向達維德顯明這亮光,達維德看見了,就歌唱贊美,說:「哦,你為敬畏你的人所積存的恩惠何其豐富」(詠 31:20)。神通過這光向摩西啟示從奇列到丹的以色列土地。
神預見到三個罪惡世代的興起,哈諾克的世代、洪水的世代和悖逆之塔的世代,神就從他們的享樂中收走了光。 然後,在摩西母親把摩西藏起來的時候,在他出生後的頭三個月里,神把它交給了摩西。 當摩西被帶到法老面前時,神將它從摩西手中奪走,直到他站在西奈山上接受律法書時才再次給予。 從那時起,摩西一直擁有它,直到他生命的盡頭,因此以色列人不能接近他,除非他在臉上蒙上面紗(出埃及 34:33)。
應是此光,如是而光(創。 1:3)。 無論 vayehi (如是) 一詞如何被使用,那個被言說之物都存在於此世和來世。
經師伊察克說:在創造之初,神用光照射了世界,從一極到另一極,但隨後又收回了,以剝奪世界上的罪人的享受,而它為義人儲存起來,因為它上面寫著:光明是為義人而播種(詠 97:11)。在它到來的來世,世界將會和諧,一切都將合而為一,但在如此的來世建立之前,這道光被收起並隱藏起來。 這道光是從被至密者一擊斬斷的黑暗中出現的; 同樣地,正如光明隱藏著,通過某種秘密的路徑,也可挖出下層世界的黑暗中蘊含著的光明。 這種下級的黑暗在經文中被稱為夜,他稱黑暗為夜(創 1:5)。
註解
這個故事是關於原初之光的。在這個故事里面,原初之光被用於描述多種不同內容,包括智慧,力量,預言,幸福,等諸如此類的事物,幾乎是一種全能的好的力量,也就是神的力量。
在面對三個罪惡時代時,這種光被視作是幸福快樂的源泉,所以它從惡人中被收走了。摩西的故事里面,摩西被法老帶走,為了不讓法老獲得這種力量,因此光被帶走,直到摩西獲得律法才重新獲得光。隨後的敘述將光與摩西面容散發的神光聯系起來。
vayehi這個詞是創世紀中言說光的前置詞,創造光的那句話在希伯來語中為veyomer elohim yehi or vayehi-or,神言說是光,如是光。光輝之書在此強調說,因為這里的如是這個詞是過去分詞形式,因此這種光的在場是起初就定好的,不受後世的干擾,所以存在於今世和來世。因此雖然前後文都提到光從為不交給惡人而從此世中被收走,但所謂的收走,本質上是光被隱藏了起來。光的誕生來自於劈開黑暗的一斬,故事將光的創造描述為光從暗中迸現,因此光是蘊藏在暗之本質中的。所以雖然神為了避免交給此世之罪人這種喜悅和快樂,但這種光依然是存在於此世的,只是需要下潛到此世的黑暗之中去尋找,就能找到這種幸福和快樂。
這個故事沒有解釋這種存在於此世和來世,以及相應的光暗之間的對立。但如果回味一下前面故事對於內核和外殼的描述,就大概能理解這種比喻的含義,光被視作是隱藏在這個黑暗的世界的內核,只要發掘出黑暗內在的光,就能感受到來世的光明和喜悅。也因此,黑暗和光明本質上是混同的,而拯救的過程則是光明被發掘和啟蒙的過程,通過發掘和革命更迭就可將來世迎入此世。這也是使得集大成的盧里亞學派具有革命性的一個原因,通過自主更迭創造天國,而非等待天國的自動降臨。這種思想邏輯刺激了德系猶太人,後世才出現通過暴力革命奪取地上天國的底層思維模式。
這個故事本質上是在勸勉卡巴拉研習者深入對卡巴拉和律法經書的研習,因為通過不斷的領悟和研習,最終會發現被神隱藏在這個暗黑世界中的光芒,品嘗來世的喜悅。這里的光之敘述也有很強的實踐神秘主義因素在里面,只是它和神秘學家描述的那些內容沒有任何關系。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