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教育

教育

我在中傳學電競

在一個大學二年級的班級里,幾乎濃縮了電競教育和電競行業的全部希望與困惑。 就像籃球和NBA,足球和世界盃,電競賽事已經成為延長遊戲生命周期,極具科技感、觀賞性的運動項目,其分工復雜的完整產業鏈又支撐起價值百億的電競「眼球經濟」。 隨着資本對電競風口的吹拂,行業疾速擴張,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電競行業從業者人數為五萬,崗位空缺達26萬,到2020年人才缺口或擴大至50萬。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傳媒大學於2017年開設電競相關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娛樂方向),這是目前電競教育浪潮中首個具備211本科學歷認證的專業。 第一屆,一個班級,二十個學生。入學第二年,學校請來了電競資深從業者作為導師授課,學生們開始全面接觸這個行業,他們有了賽事相關的課程,開始深度接觸電競賽事的主辦方,還在導師的輔導下舉辦一些小型比賽。 這個班級像是電競行業通識教育的試驗田:公司在探索培養對口人才的合理機制,組建應對電競行業爆發式發展的後備軍;教師在思考如何建構電競學科,將行業經驗轉化為更具理論性的學科知識;學生則在決定人生走向的象牙塔,理清自己是否要成為,或者成為怎樣的電競從業者。 第一屆「吃螃蟹」的選手 身為導師,33歲的張榮彩在自己第一堂大學的「電競課」上,被學生「懟」了。在他的開場白中,張榮彩預設台下學生「並不了解電競行業」的判斷,這引起少數學生的「逆反」。 盡管他在國內領先的電競賽事公司管理着龐大團隊,但要說服這一屋子學生,並把職業經歷中真正留存下來的知識與經驗傳承下去,張榮彩至少還需要整整一個學期。 將他和學生聯系在一起的,是這個被統稱為「電競」的行業——曾經是一小撮人心中的「第九藝術」,也是另一群「大多數」口中的不務正業和「電子海洛因」。 漫長的兩極化認知持續多年,直到近年來成為資本吹拂下的商業風口。這難免讓如今的學生、和曾經的張榮彩,面對每一個標簽和評價時都敏感備至、如履薄冰。 在2019年4月,中國國家統計局等三部門正式向社會發布13個新職業,電子競技員、電子競技運營師位列其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電競行業從業者人數為五萬,崗位空缺達26萬,到2020年人才缺口或擴大至50萬。 從活動整體策劃、落地執行,到賽事直播轉播、視音頻製作,電子競技運營師涵蓋賽事全流程;而電子競技員如今也不只是參加電競比賽,還有電競項目陪練,研究電競戰隊動態,提供電競數據分析等新需求。 缺口之下,一個向行業批量輸送人才的電競教育風口正在興起。截止2018年底,全國涉足相關領域的院校與社會機構超過50家——商業機構以電競培訓為主業,推出選手青訓、電競藝考、主播解說培訓等服務;本專科院校則開辦三、四年學制的電競方向專業。 與電競行業商業機構合作,是高校開辦相關專業的普遍模式。中傳與中國頭部電競賽事公司量子體育VSPN(以下簡稱:VSPN)合作,開辦了首個具備211本科學歷認證的專業。張榮彩正是來自VSPN的業界導師。 2017年,該專業首次招生,20名學生通過藝考從900餘報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屆「吃螃蟹」的選手。 第一堂課 今年三月初,張榮彩和學生第一次見面了,在中傳第一屆電競專業方向學生大二下學期的專業課堂上,課程名叫《電競賽事策劃與製作》。 站在講台上,瘦高個頭、留着碎發的張榮彩說話輕聲細語,提醒台下20名學生准備上課。張榮彩此前沒有從教經驗。2004年,兜里裝着五百塊錢,他便隻身坐上開往上海的通宵火車,去參加一家小型電競俱樂部的隊員選拔,由此進入電競行業。 十多年來,張榮彩有過短暫的職業賽經歷,之後在電競俱樂部做文案宣傳,接着開始涉足電競賽事直播、視頻製作等業務,如今是VSPN OBS部門的負責人,管理着150多人的團隊,主導國內重大電競賽事的策劃與執行。 課堂上,為了快速熟悉彼此,張榮彩提議每個同學輪流說說各自「喜歡的遊戲類型」,「如果進入電競行業,感興趣的就業方向」。此時,一位容貌稚氣、厚劉海遮住額頭的男同學突然舉手示意。 因為對張榮彩開場提及的一個判斷略微不滿,他弓背起身,磕絆地拋出一連串質問,「您為什麼覺得我們對電競行業了解不多?」「您是怎麼知道的?」「是誰告訴您的嗎?」教室里,二十多人齊刷刷看向男生,之後又將目光聚焦回講台,等待老師作答。 「這不是貶低大家的意思。有不少熱愛電競的年輕人來我們公司面試,盡管順利入職了,但在我的評價體系里,他們也都是新手,接觸行業的東西太少了。」張榮彩說得客套,又篤定。 在張榮彩准備的課程PPT里有這麼一頁,不同顏色的模塊劃分出一個VSPN電競賽事團隊最主要的三類分工——創意策劃、賽事製作與執行、項目管理。其中,賽事製作與執行環節涉及的職位數最多,一共25個。VSPN內部實行工作室制,團隊獨立承擔類型各異的賽事,工作室負責人被稱作製作人。 於是,張榮彩也把整個班級看作小型工作室,按照同學各自的優勢和感興趣的方向,將每個人劃分到賽事製作的不同環節。先期張榮彩會將賽事執行的知識點講完;接着提出問題由同學分組討論,上台講述各自的解決方案;最後領着同學們再策劃一場校園電競賽。 人人都愛打遊戲,電競公司卻招不到人 作為中國先批電競從業者,張榮彩第一次導演大型電競賽事是在2007年。那時連轉播車都租不起的他僅僅淘了個二手切換台,准備好其他直播設備,就開車從上海出發去到比賽地點武漢。 加上張榮彩,賽事策劃組只有三、四人。張榮彩包攬了搬箱子、裝設備、上字幕、做動畫效果、導播切換等一切大事小情,還獨自完成了整個賽事的流程台本。采訪時,他伸出手比劃了一下,大約一厘米厚。如今,一場大型賽事的成功舉辦早已不是由幾個人構成的草根班子就能輕易拿下。 電競行業近年來呈現爆發式發展,賽事觀眾規模動輒便是萬人場。2017年7月,張榮彩帶領團隊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第一次完成了萬人場的電競賽事執行。2017年底,同樣是萬人場,在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遊戲廠商對賽事視覺呈現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項目成本也越來越高,從前是一兩萬或幾十萬,現在是上千萬,甚至過億。」張榮彩解釋,「行業在快速發展,可業界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還維持不變,人才輸送的速度與業務發展的速度完全不匹配。」 張榮彩將VSPN的賽事導演分為三個等級——和自己一樣成為大型部門負責人,從業經驗超過十年的是一代;作為分設工作室導演,能夠獨立承擔千萬級以上項目的是二代;負責百萬級項目從業經驗稍顯欠缺的執行導演一般是三代。 「我花了近十年才培養出三個二代導演,」張榮彩對極客公園說,傳統電競人才就像是師傅帶徒弟,這種培養是在項目執行中發掘有潛力的新人,不斷給他更有壓力量級更高的項目,「可效率太低了,而且現在多數的三代導演,面對百萬級的項目都顯得吃力。但是潛心培養專業人才,也成為VSPN的一大競爭力」。 與高校共建電競方向專業,不失為一種從根源上提升人才輸送效率的辦法。學界對電競行業的發展也保持着關注。量子體育VSPN COO鄭奪記得,近幾年,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藝術學院的老師來公司交流過數次。工作人員領着他們參觀賽事製作的場館,了解賽事策劃和電競真人秀的拍攝流程。 作為學術研討,VSPN甚至將其內部作為商業機密的工作表格、賽事執行的技術文檔,成體系地展示給他們。在中傳課堂上,VSPN另一位製作人張雨晨曾向同學們展示過一張Excel表。文字內容經過模糊處理,密密麻麻呈現了一場大型電競賽事各環節工作人員需要執行並提交的文檔,「一共154個」。 老師們了解後「很驚訝」,「沒想到一家商業公司能夠做成這個樣子」。 沒有教科書的大學課堂 如今,VSPN在中傳設有四門專業課,除了《電競賽事策劃與製作》,還包括《遊戲數據分析》、《電競賽事運營管理》等。其中,《電競賽事策劃與製作》由VSPN的鄭奪、張雨晨、張榮彩共同授課。 「作為特聘講師,張榮彩講授電競內容創意,張雨晨負責項目管理,這分別代表了現在電競行業的兩個重點方向。」鄭奪告訴極客公園。 正式開辦專業方向前,中傳動畫與藝術學院舉辦過一次研討會,期望明確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問題。會議由學院副院長主持,與會者包括鄭奪、中傳遊戲設計系主任陳京煒,以及學院十幾位老師。在教學內容上,如何保持應用性與理論性的平衡,保證傳授的知識具有可驗證性,是整個討論的重點。 手遊流行初期,「移動電競是否是電競」曾在業界和學界引發爭論。很快,《王者榮耀》、《絕地求生》等一批遊戲出現,配套的電競賽事成型,這個問題已無需再議。 某高校電競專業教師告訴極客公園,央視曾去他們學校拍攝電競相關紀錄片,也跟拍了不少電競選手和俱樂部,片子完成後大半年沒播,等到放映卻發現原來拍攝的素材都過時,「根本不具備代表性」。 去年11月,為期八周的《遊戲數據分析》開課,鄭奪是主講老師。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備課。鄭奪畢業於北京大學,盡管在學術研究方法有學習,在項目管理上有經驗,但也曾被「如何將電競行業觀點歸納得更經典」這一問題困擾着。 比如,他給電競賽事總結了四個屬性——普遍性、科技性、對抗性、觀賞性。上課提及時他會特別指出,「我這麼歸納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以後說不定會有第五種」。 講到「遊戲公司為什麼要做賽事」,他又會逐個邀請學生發言。「這樣可以延長遊戲壽命」,「有利於推廣品牌」,「能夠增加用戶粘性」......集思廣益一圈後,鄭奪再慢慢引導學生得出了一個更加接近本質的結論:性價比——「請明星代言,製作遊戲相關的動畫、綜藝,都可能實現這些效果。但辦比賽,會是所有方法中,從付出和回報角度考量,性價比最高的。」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方向,下設的專業課都還沒有通用的教材,學院和VSPN商討的解決方案是先出教義,再出教材。「這個領域其實有點行業推着學術研究在走」,中傳遊戲設計系主任陳京煒告訴極客公園,「如果想做好電競,光知道導編播技術是不夠的。你還得理解遊戲,了解遊戲產品,思考遊戲原理。」 可電競方向專業與傳統的遊戲專業也有差異。後者注重遊戲本身的開發,在產業鏈最上游,而電競則是向遊戲產業的下游延展,關注運營本身,重在電競賽事、電競項目的策劃、執行等。 關於二者的異同,陳京煒這麼解釋,「對電競行業而言,遊戲是一個素材。如何設計這場比賽,其實是一個更大的遊戲,是脫離電子遊戲之外人與人之間的競技。」 「進行時」的藝術 策劃比賽是電競方向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在還沒正式開設電競專業課的大一上學期,張榮彩班上的學生就策劃了中傳首屆《絕地求生》校園電競賽。比賽持續四周,先在線上進行,對決出幾支強隊後轉到線下。 場地設在學院二樓的電競實驗室,那兒有兩排電腦,有解說席。他們還租借了專業級攝像機,以及可以向電腦傳輸攝像信號的導播中控台,甚至拉到了贊助。看上去,這場比賽成功舉辦了。 只是,賽事流程復雜,成員之間因經驗不足出現了項目進展無序、效率不高等問題。比如,外聯團隊拿到了鬥魚直播的推薦位,卻沒有及時與直播團隊同步。 直播負責人原計劃在B站上開一個直播間,「這樣直播的要求低,除了我,班上同學都可以上去練練解說」。鬥魚加入後就必須找更專業的解說員,解說時還得口播廣告權益,比賽要按點進行,參賽選手無法按時進入賽場都可能成為直播事故,「這就給我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工作量,因為越多細節進場,對賽事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 電競比賽是「進行時」的藝術。選手、觀眾、臨場狀況,都是不確定的。 比賽過程中,一項流程哪怕延誤了幾秒,都會讓張榮彩感到難捱。「我們現在培養人才,就是把之前踩過的坑告訴你們」,課堂上他對學生說,「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們有機會體驗腦子白掉的狀態。在這種突發狀況,很慌的時候,能不能隨機應變,快速找出解決方案」。 選手落座,機位信號正常,直播即將開始時,插在字幕機上的U盤卻意外地無法讀取。一旁的張榮彩瞬間「腦子白掉了」。這是他2007年第一次導演大型賽事時遇到的突發狀況。 同事見他愣着,覺察到異樣後湊過去詢問,「怎麼了?」張榮彩話也說不出。同事再問,他才回過神來說明情況。兩人反復拔下U盤又插上,終於讀取成功。當時神經緊張到極致,張榮彩說,一下就想到最壞的打算,「我完蛋了。我的職業生涯今天就走到頭了。」 「電競人」該有的能力 人才培養速度趕不上業務發展進度,這常常讓張榮彩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他要干預的工作過於細致。 張榮彩所在的OBS部門,往往是幾個賽事同時執行,比如,《王者榮耀》職業賽進入籌備階段,他得深度參與整個賽事策劃環節。《皇室戰爭》的賽場開始搭建,他還得去到實地,盯一盯舞美效果。新項目談判時,客戶也希望他能出席會議,對賽事主題調性把關。 行業人才培養的標準化機制尚未建立,也直接影響着電競賽事業務開展。鄭奪將過去的電競行業比作「經驗電競」,「之前大家都是憑經驗做事情,很少在做完項目之後反思其中得失,並為新項目吸取經驗。這直接導致一個項目剛開始的那幾天,製作、轉播水平會下降,過段時間可能才會恢復。」 如今,VSPN一邊在高校探路電競行業的通識教育,一邊也在公司內部構建人才培養體系,走「專業電競」之路。今年四月中旬,OBS部門抽空舉辦了一次集體會議。面對150多位同事,張榮彩宣布了他的公開課計劃。 每年年底,張榮彩都要例行與部門每一位同事交流二十分鍾,談談對部門的看法並提出改進意見。這幾年,不斷有年輕同事提出希望學習更多新東西。於是,張榮彩決定在內部設立公開課。一共十幾門課程,除了基本的辦公知識,還有涉及電競賽事策劃與執行各環節的技能培訓。 張榮彩將該計劃分三個階段執行,耗時三年。第一階段,不設門檻,同事自由選課,最低要求是各部門的負責人必須堅持開課。第二階段,公司會組建教育團隊,對課程培訓進行管理,並加入員工考核結業體系。第三階段,將這套體系與員工的職業升級體系掛鈎。就像在公司內部開設了一個電競專業。 多數時候,張榮彩都在比賽舉辦地駐扎,成為中傳的業界導師後,有課的周六他都得飛往北京,用一下午的時間給學生分享行業知識。第一次與同學見面,他說起電競行業需要真正具有「原動力」的人才。 這是一種能力,要求職業的電競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喜歡上一款遊戲,抓住它的核心玩法,找到競技技巧,並思考以怎樣的賽事形式呈現出來。 經常有這樣的年輕人,來VSPN面試,會講自己對電競喜歡,想投身這個行業。張榮彩卻說,他們當中有不少都難以走得長遠,因為對某一類遊戲抱有信仰,在沒有做到這款遊戲相關的項目時,便對整個行業產生失望。 「失敗」的電競運動員 2004年,隻身去到上海,張榮彩的目標是成為全國最厲害的電競選手。俱樂部選拔方式很簡單。與網吧最厲害的人打一局《魔獸爭霸3》。對手是網吧網管。在網絡卡頓的情況下,張榮彩還是一路碾壓贏得勝利。 他和四位年紀相仿的孩子一同租住在下雨還會漏水的毛坯房里,每天從早晨八點訓練到晚上十二點。除了打遊戲時必要的戰術交流,他們很少閒聊。三餐是白米飯拌超市買來的涼菜,穿破爛衣服。「現在想想還挺苦的,」張榮彩說,「那時從來沒想過要回去」。 成為全職電競選手近一年,他是各種網吧賽里的「王者」,直到輸掉一場專業級的電競比賽,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天賦的局限。 那是2005年,河南省舉辦電子競技運動會。決賽地點在石家莊。五百人的場館座無虛席。主辦方請來國家隊里的解說員。比賽有開幕式,選手次第入場與觀眾揮手亮相。 張榮彩沒見過這種場面。對決時,坐在賽場中央,聽着周遭的加油聲,他根本沒法集中注意力,手腳止不住顫抖,額頭直冒冷汗,腦子一片空白。 「整個過程就像夢游。」張榮彩迅速輸掉了比賽。坐在回上海的火車上,手捧第二名的水晶獎杯,一想到臨場時的巨大壓力,心態崩潰的恐懼,他便清楚了,「我可能不適合打真正的職業賽」。 還是學生時,張榮彩愛「折騰」。除了玩遊戲,還自學編程、美術,他做過遊戲論壇,為這個網站設計了一套金幣系統和皮膚。決定終止電競職業選手的道路後,他找到了更合適的角色——俱樂部「後勤」,設計隊服、LOGO、宣傳海報,還兼職做電競內容,涉及遊戲視頻製作,賽事轉播等。 張榮彩2007年作為總導演的首次嘗試實際並不成功。他將賽事台本發給團隊成員,可是沒人看,更別提按照台本流程走,賽事效果自然不如預期。他並沒有放棄,直到等來2009年安徽馬鞍山的電競比賽。 這場賽事的策劃任務落到張榮彩肩上。張榮彩說,「成長都是被打擊過來的」,除了更充分的准備,他還努力調整溝通方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老成的大人,「看別人時,至少眼神不會因為含羞閃躲」。 比賽持續三天,張榮彩幾乎沒合眼,直播後台他的工位下成箱壘着紅牛和王老吉。一切都在按着台本走。直播流首次使用了800K的帶寬推送,分高清標清兩個頻道。他精心策劃的賽後發布會也順利進行。 看到遊戲論壇里,有人發帖稱,「這次直播是我看過的比賽里,最清楚的一次,比韓國的還清楚」。張榮彩知道,他成功了。 「失敗的運動員」在這一刻決定:這就是他自己的終身職業了。 我們這代人 時下,人們對於電競職業和專業依然錯在不少誤解。在課堂上,起身質問張榮彩的學生也是出於這層誤解的擔憂,害怕老師認為「我們只喜歡玩遊戲,看電競比賽」。 他叫胡一凡,1998年出生,廣州人。四歲時,母親單位組織遊戲比賽,打CS(Counter-Strike),他被選中上台,窩在沙發椅里,由母親托着後背,像個小大人似地用小手按鼠標,敲「WSAD」字母鍵。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玩電競遊戲。高中時,他與一群電競愛好者發起廣州高中電競聯盟,還籌備了第一屆廣州高中電競聯賽。 當得知中傳決定招收遊戲策劃和電競方向的學生時,胡一凡的第一反應是「像是給我定製的專業。」他果斷放棄了原本「中規中矩」的人生計劃,讀個經濟或者歷史學專業,上普普通通的大學。「像哥哥姐姐一樣,畢業後留在廣州,由家人安排一份工作」。 可大家庭的意見里,「否定」曾占據上風。「那些長輩對這個專業不了解,所以對這個領域的發展,就業的前途都很擔憂」。「不了解」是常態。後來,拿着藝考申請表,胡一凡找學校領導簽字蓋章。對方問是什麼專業,「我說遊戲和電競的。他還嚇了一跳。因為沒聽過」。 在中傳的課堂上,鄭奪曾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多數人對電競還不了解,對電競行業甚至存在誤解?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地站起來回答,因為他們大多數都不是成長在電競的年代,只有當我們這代人成熟起來,電競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常態。 話音剛落,鈴聲響起,課程結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孩子如何順利度過「入幼兒園焦慮」?北京特級教師給您支一招

關印製圖 幼兒園入園在即,孩子們即將邁出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這其中「入園焦慮」是不少家長和孩子要經歷的第一個門檻。剛入園的孩子該如何順利度過「入園焦慮」?來自延慶區第一幼兒園的北京特級教師解春榮支招:在入園前後,家長和老師要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既好玩又有趣。 「入園焦慮是很正常的。」解春榮說,除了最基本的哭鬧之外,家長還要留意孩子因為焦慮透露出來的其他表現,比如早上不願意起床,不願意穿衣服;晚上一接回家,小朋友就要上廁所、要吃東西,「這說明孩子在幼兒園里不適應,不願意在幼兒園上廁所,沒在幼兒園吃好。」 這些現象該怎麼破?解春榮介紹,入園前,家長首先要從生活上打好基礎,保證孩子已經掌握了吃喝拉撒等基本生活技能;就心理上而言,作為家長要多進行提前鋪墊,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的好,「這一鋪墊可以從剛入園報名的時候就開始,比如第一次走進幼兒園、第一次見到幼兒園老師的時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長要對孩子投以積極的心理暗示,「多說積極的語言,多鼓勵孩子,比如『等你把XX事情做好了,你就可以來這麼好的幼兒園了』,而不是恐嚇,給孩子留下『你再不聽話就送你來上幼兒園』等消極的印象。」 此外,在幼兒園分班之前,幼兒園的老師一般會入戶家訪,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和老師的配合狀況也會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解春榮建議,家長要提前做好准備,就孩子的喜好、易於接受的教育方法、性格特徵等與老師進行真誠的交流;而作為老師,面臨的挑戰是要在這一過程中讓孩子們喜歡上自己。「如果你只是語言交流,問問『你幾歲了』、『喜歡什麼』,害羞的孩子可能在整個家訪過程中都不會理你。」解春榮介紹,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是遊戲,可以將一些遊戲化的場景、幼兒園的小玩具等融入到家訪過程中;遊戲過程中甚至可以留點兒懸念,讓小朋友對以後在幼兒園中繼續完成遊戲充滿期待。 剛入園頭一周最為關鍵。解春榮介紹,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哭鬧不忍心;於是,上幼兒園這件事情也就變成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其實非常不利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家長要充分信任老師,孩子哭鬧厲害時,可以先陪同幼兒一同入園,跟老師一起安撫,等待幼兒平靜後再選擇合適的時機離開。」為了順利過渡,家長也可以在入園早期,為孩子准備一些平時在家喜歡的玩具,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自身感到熟悉,也會吸引別的大家來陪他一起玩耍。「在幼兒園可玩的多了,孩子們的依戀自然會慢慢轉移。」 家園的持續溝通也很重要。在入園早期,即使在孩子們到家之後,家長們也可以多跟老師聊聊天,了解孩子們在幼兒園玩過的小遊戲,多多引入老師在幼兒園的遊戲方式、教育方法等,讓幼兒園的生活延續到家里,進一步消除孩子入園的陌生感。 記者:牛偉坤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我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英語班,終於總結出了3個辨別真偽外教的方法

最近,媒體爆出了很多和外教有關的負面新聞。 某英語機構外教帶領學生吸毒被捕。 成都一家全國連鎖閱讀館,外教上課拖拽學生被處罰,後來被證實是臨時工。 這些新聞一出,我手機里各個英語群的家長都炸了鍋: 我家孩子就報了這個機構,會不會老師也有問題啊? 這些連鎖或者品牌機構的外教都不正規,其他的是不是更不靠譜? 外教不是第一次出問題了,以前還聽說有國外通緝犯來國內當了6年外教;還有在國外實在找不到工作,來中國當外教淘金的;勸大家以後挑英語機構,也注意下外教的資質和水平,我們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也要多聽聽孩子的反饋和對老師的評價; 不知道什麼算合格的外教,不敢把孩子送出去學英語了…… …… 這些問題雖然角度都不同,但的確都反映出了家長們共同的焦慮——外教那麼多,怎麼算靠譜? 我兩年前給丸子找英語培訓機構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顧慮,深怕找不到好老師,不僅沒給丸子做好啟蒙,連學英語的興趣都沒有了。可是在帶着丸子試聽了十幾家培訓機構的課之後,我總結了一些 「辨別真偽外教」的方法,用這些方法給丸子篩選出了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現在的丸子,不僅對學英語特別感興趣,平常生活里,還會主動用英語發起對話,讓我這個老母親頗感欣慰。 接下來我會把辨別真偽外教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希望給家長們一些信心,如果發現孩子現在的外教中了偽外教的槍,也可以及時止損。 1教學目標 偽外教重娛樂輕效果,真外教寓教於樂 丸子最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給她報了一家當地的線下機構,就遇到了一位「偽外教」。當時老師的課堂氣氛挺活躍的,帶着孩子們唱唱跳跳,有時候還穿一些夸張的衣服逗孩子們笑,每次我問丸子開不開心的時候,她都特痛快地回答「開心」!可是每當我問丸子:「今天你學會了什麼?」她總是支支吾吾,翻來覆去蹦出「apple、tiger、family」這些簡單的單詞,別人家孩子學英語兩個月至少都能說幾個簡單的句子,可我家丸子的表現,一度讓我覺得她可能沒什麼語言天賦,老母親的心情……當時別提多絕望了。 相比之下,丸子現在的英語課,老師就把玩和學的比例分配得很好,比如上課學習family這個單詞,老師會延伸到家庭成員,講爺爺的時候就為自己添了一把花白的鬍子、拿出一根拐杖,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次路過肯德基,丸子指着肯德基爺爺的頭像就脫口而出「The grandpa』s beard is white.」當時我的震驚程度,無異於中了500萬。 偽外教的課堂,更關心的是課堂或不活躍、孩子開不開心,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成果。 2授課方式 偽外教照本宣科,真外教擅長拓展 丸子學英語,也踩過偽外教照本宣科的坑。記得當時看到一家機構的宣傳廣告說「針對日常口語」時,我就動了心,於是給丸子報了試聽。我以為針對口語練習的課程,好歹是針對一些特定的場景做訓練,比如點餐、看病、坐公交車等,但一節課下來我卻頗為失望!老師和丸子分明只是分角色朗讀,老師讀A角色,丸子讀B角色,讀順了再換丸子讀A角色,老師讀B角色,如果丸子「卡殼」了,老師就讀一遍讓丸子跟着讀。這分明就是照着教材讀英語,說句不好聽的,如果只是訓練孩子讀英語,也不一定要請外教。 丸子現在的外教老師就很不一樣,我在第一節試聽課的時候,因為丸子已經有了一些英語基礎,老師就做了很多知識的拓展。舉個例子,老師講到動物園里的猴子的時候,會給丸子講中國的孫悟空、外國的金剛,並且把它們拿來做比較;在講交通規則的時候,會告訴丸子紅綠燈的由來,並解釋交通等為什麼是紅色、黃色和綠色的。這些知識很發散,有的甚至連我都不知道。有一次,丸子問我知不知道什麼是冥王星之心,我說不知道,問她怎麼知道的,她說是老師告訴她的。雖然快被拍在沙灘上了,但我十分高興。 我比較相信那句話,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學英語本身,而是教會孩子用英語去獲得更多的知識。 偽外教只會照本宣科地讀課件,提的問題也是提前准備好的,沒什麼課內或外圍知識的延伸,更不會做發散性的提問。而真正的好外教,對於孩子來說往往是一本百科全書,能巧妙地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並且反問,引導孩子主動思考。 3孩子的開口時長 偽外教自己說的多,真外教讓孩子說的多 這個判斷標準,一般在試聽課的時候就能判斷出來了。 一般情況下,真外教會引導孩子主動開口,說的越多越好,而且我發現,隨着孩子英語能力的提高,真的外教老師會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孩子,讓孩子闡述並論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只顧着自己表演「脫口秀」。 我想很多家長和我一樣,一開始也認同一個觀念:小孩子的英語啟蒙就應該以培養興趣為主,只要課堂活躍,孩子愛上課、不排斥英語就行。 但是現在我的想法變了,我認為給孩子做英語啟蒙,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能做到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用在腦子里先把想說的話翻譯一遍再輸出,同時多接觸一些外國文化,理解每個詞、每句話在不同語境下的意思。而能給孩子思維和文化輸出的,一定是真正的外教老師。 真外教還是有的,但是家長們在選擇外教時,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才能去偽存真,找到真正能幫助孩子提高英語學習的外教老師!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老外的孩子上培訓班麼?一直玩和一直上培訓班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今天有個朋友感慨:現在的孩子們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去培訓班的路上! 我很好奇老外的孩子用不用上培訓班或興趣班。 翻了一下外國網站,竟然發現耶魯大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剛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愛、金錢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書中指出:父母的養育風格,其實和社會經濟狀況有着密切的聯系,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是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 很有意思的情況是:美國的孩子竟然和中國孩子一樣,下學後要去各種培訓班學習。 雖然同在一個地球,但出生在不同的國家,童年還真是大不同。 由下圖的數據可以看出:社會貧富差距小的國家,比如瑞典、挪威的孩子們就是玩着長大的。社會貧富差距大的國家,比如中國、美國,大多家長都會逼着孩子去培訓班。 其中最本質的原因,還是本文開頭所說:還是社會貧富差距與教育回報率的大小。社會貧富差距小,父母逼迫孩子努力學習,期望孩子可以成為高收入人群,然而就算你拼了命的往上爬,將來也未必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多少。但如果收入前20%的人比社會平均工資高出100倍,你恐怕就不敢再「散養」孩子了。 教育回報率通俗的來講,就是學歷越高的人,收入也相對較高。畢竟,在,如果教育回報率不高,也沒有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11/985之類的區別了。 研究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中年人常說自己是玩大的,從來沒有上過什麼培訓班。那時候是國企時代,吃着大鍋飯,「學習」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方式。 而今天的中國,名牌大學畢業生出門就有月薪2萬,而不知名的大學畢業生,月薪2千還不錯,如果是技校,靠着體力勞動還能高一點,但跟名牌大學畢業生也是完全比不上的。 現在的中國,處在一個貧富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率巨大的時代。雖然不一定人人都能說的這麼專業,但出於家長的本能,讓孩子去培訓班似乎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更讓人驚詫的是,現在父母陪娃的時間是80年代的8倍!!!就像我朋友說的「不給孩子報個培訓班心里就不踏實,晚上不看着孩子好好寫作業就睡不着覺,孩子考不好時孩子沒哭自己先哭了」,孩子學習不好,沒有技能,讓孩子和我一樣去端盤子,去流水線麼?最怕的是當孩子嘗遍了社會的苦之後,回頭來埋怨我當時為什麼對他那麼「放縱」。 但作弊哥覺得,很多家長不是在激勵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畢竟,作弊哥就是研究如何在這操蛋的社會中尋找作弊方法,更輕松的應對生活。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科學的壓迫孩子,只會拔苗助長,只會毀掉孩子。 比如,讓孩子在三四歲時背乘法表,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就算孩子死記硬背了「五五二十五」,你問他「一斤桔子五塊錢,五斤是多少錢」,大部分孩子是答不出來的,因為邏輯思維的水平還沒成熟到這個地步。 所以,你花大量時間讓孩子這麼小的時候背乘法表,除了能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之外,沒其他任何的好處。 所以,有心的家長可以問一下學校的老師,每個學校都會給老師配備兒童身心發育指南,薄薄的一本小書,每個年齡段只有兩三頁,可以給你很多指導,讓你更輕松地給孩子建議。 也可以上網查一下各年齡段的身心發育情況,這些都是那麼多專家和學者研究了那麼多兒童得出來的結論,都免費在網上掛着。公開的,免費的,你只需要知道那麼一點點,花5分鍾看看,就可以事半功倍,為什麼不呢? 關注「生活作弊指南」,關注「作弊哥」,我們的宗旨是:生活就像登山,一定有一條捷徑,只等你去發現。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細數英國最古老的10所大學牛津竟然已經923歲了

英國老牌名校真的是不少,今天環環給你們扒出了歷史最悠久的十所英國大學! 牛津大學—923歲 牛津是英國最最古老的大學,早在1096年,就有人在牛津講學。而在這30年前,發生了黑斯廷斯戰役,標志着歐洲中世紀盛期開始。 此時的中國屬於北宋年間,偏安一方的大理國段正淳剛剛即位南詔大理國第十五任皇帝。 申請要求: 語言要求分為標準級和更高級。 標準級要求:申請人雅思總成績不得低於7分,其中聽說讀寫各單項不得低於6.5分。 更高級要求:申請人雅思總成績不得低於7.5分,其中聽說讀寫各單項不得低於7分。 Standard level僅適用於:Biomedical Sciences,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五門課程。其他所有課程均採用Higher level標準。 劍橋大學—810歲 成立於1209年的劍橋大學是英國第二古老的大學,在這一年倫敦泰晤士河上的LondonBridge剛剛施工完成。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給與劍橋「校長及大學學者」以保護的確認,進一步確認了劍橋作為大學的地位。 在中國還是南宋時期,當時在位的是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恐怕是歷史上名字最長的皇帝了吧?) 申請要求: 本科要求:雅思7.5,一般單項不低於7.0。 研究生院未給出統一的最低雅思成績要求。 聖安德魯斯大學—606歲 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建立於1413年,是蘇格蘭第一所大學,同時也是英語世界中僅次於牛津劍橋的第三古老的大學。 其坐落於美麗的高爾夫球發源地英國蘇格蘭東海岸古鎮聖安德魯斯,是世界知名的教學與研究中心,也是1994大學集團的主要成員。 作為蘇格蘭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學校保留了不少的傳統。最有名的傳統之一便是學生長袍。在大學的各個角落都能見到穿着紅袍的本科學生以及穿着一身黑袍的神學院學生。 申請要求: 本科 Faculty of Arts要求雅思成績不低於7.0分,聽說讀寫各單項不低於6.0分。 Faculty of Science 要求雅思成績不低於6.5分,聽說讀寫各單項不低於6.0分。 特殊要求:英語專業要求雅思總分在8.0以上。 醫科要求雅思總分在7.0分以上,其中聽說讀寫各單項不能低於7.0分。 研究生 格拉斯哥大學—568歲 格拉斯大學是全球最為古老的十所大學之一,英語世界國家第四古老大學,建立於1451年。這一年誕生了ChristopherColumbus哥倫布,幾十年後他將首次登上美洲大陸。 作為英國最古老、最有名氣的全日制綜合性大學之一,格拉斯哥大學的科研和教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並在英國的文化和商業生活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申請要求: 官網並未給出統一的本科語言要求,需以專業為准具體查詢。 比如:醫學要求雅思7.0,單項不低於7.0。 數學、會計金融要求雅思6.5,單項不低於6.0。 阿伯丁大學—524歲 阿伯丁大學於1495年在蘇格蘭阿伯丁創立,是著名的教育和研究中心。該校是中世紀創建的四所蘇格蘭古大學之一,也是全英校齡第五長的大學。 1495年2月,當時的阿伯丁主教威廉·艾爾芬斯通受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差遣,到羅馬求見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希望教皇御許於阿伯丁老城區(Old Aberdeen)成立一所大學,稱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教皇在1495年2月6日與艾爾芬斯會面,在細細詢問過為何要於阿伯丁成立大學、以及財政方面如何維持之後,覆以教皇訓令(Papal...

小孩子幼「隨便」「無趣」「煩悶」這種口頭語爸爸媽媽要小心了

小孩子幼「隨便」「無趣」「煩悶」這種口頭語!爸爸媽媽要小心了 不管窮富高低、人文素養高低,每個人常有口頭語。,例如特朗普總統奧巴馬不管說全都應說個「恕我直言」;肯尼迪的閨女接納《衛報》訪談時,曾接連講過146個「你知道」。 我還在以前工作中時,碰到過1個剛大學畢業的小伙兒,人非常好交往,大夥兒也都挺喜愛他的。他有幾句口頭語,就是說「隨意」。大夥兒出來點單,他隨便;去玩,他隨便;一塊兒歌唱,他隨便。因此令人覺得挺不錯交往的。可是有個難題,工作中並不是很積極主動,交到他的工作中一直應收,類似就行。因此,領導幹部都不分配他關鍵每日任務,始終在農村基層幹些雜活的活。 隨便 人們很多人都有口頭語,可是絕大多數人都不在乎,不把口頭語當會事,卻不知道人是「學以致用」的,有哪些的認知能力,就會主要表現出哪些的個人行為。 例如: 口頭語是「隨便」的人。 隨意意味着的是如何能夠、聽你的。這類人把自身的決定權交到了他人。常說這類的口頭語通常沒什麼上進心,擔心負責任。 口頭語是「大約」「或許」「將會」的人。 這種語匯意味着的是不確定性,為自己留出了退路,看起來自身更為慎重,可是也反映了常說這類口頭語的人沒有充足的信心,很怕給與毫無疑問的參考答案。 口頭語是「太難了」、「不好」、「很怕」的人。 許多小孩一碰到難題的口頭語是「我不好」、「我很怕」,這表明這種小孩膽怯怯弱,沒有信心,不敢相信自身的工作能力,很怕去挑戰。 小孩有「隨便」「無趣」「煩悶「這種口頭語?那爸爸媽媽還要小心了 口頭語不但體現了人們的邏輯思維,更關鍵的是,口頭語也會相反功效到人們的人的大腦,進而危害人們的認知能力。 沒自信 上世紀60時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做過1個試驗,證實個人行為是怎樣危害人的認知能力的。 費斯廷格徵募了1組在校大學生,把她們各自帶到試驗室,讓她們進行1個繞線軸的無趣工作中。這一繞線軸的工作中,要是是平常人都是感覺這一工作中無比無趣,枯燥無味。 被試在校大學生進行這一工作中後,被帶到另外屋子,告訴他她們:1個傳話的工作員不來,不便她們委託叫一下下後邊的同學們,並告訴他後邊的同學們試驗十分趣味,勸導他報名參加試驗。以便表示感激,贈予被試1美金做為酬謝。而乙組分在校大學生,一樣的全過程,可是贈予20美金做為酬謝。 全部檢測進行後,問她們對試驗的觀點。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1美金的在校大學生覺得試驗趣味,假如到時候也有試驗得話,她們還會想報名參加。而這些沒有出錢和給了20美金的在校大學生則覺得,這一試驗太無聊了。 往往出現這一結果,費斯廷格覺得,這些獲得20美金的小孩有充裕的原因適用她們說大話,因而造成偏少的認知失調,確保了學以致用。 而針對這些只得到1美金的大學生而言,她們撒謊的原因不足充足(以便1美金撒謊不值),因而她們將會造成情況嚴重的認知失調。以便減輕這類認知失調導致的抑鬱,使自身學以致用,她們就會對原先的見解作出的調節,就確實從心里覺得這一試驗趣味了。 我覺得這類認知失調造成大家更改的個人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那樣的事例。 例如你才買賣股票,買以前猶猶豫豫,不清楚哪家會漲。可是你如果買來,自信心就會忽然瘋漲,你能確信你買的必定會漲。而實際上,買以前和以後,並沒什麼大的差別。只不過是你買進了,你的人的大腦以便毫無疑問你的個人行為,就要你造成了「買的必定會漲」的認知能力,保持了學以致用。 小孩有「隨便」「無趣」「煩悶「這種口頭語?那爸爸媽媽還要小心了 因此,當你說這種口頭語時,說的越大,這類口頭語所意味着的邏輯思維越多同化人們的認知能力,而人的學以致用的本能反應,會我們一起變得更加合乎口頭語意味着的那類邏輯思維。 你總說「隨便」,結果我也真便的「隨便」了;你總說「不好」,我也確實變得更加不行;你總說「無趣」,我也確實越來越很「無趣」了。 不着急 因此,做為爸爸媽媽,人們必須要留意改正小孩的口頭語。 非常是那類消極情緒語匯的口頭語,例如無趣、煩悶、不好、沒勁兒等這種語匯,爸爸媽媽必須要留意,嚴禁小孩說,要不然還就確實變為那樣了。 多正確引導小孩用某些積極主動的語匯來當口頭語,例如勤奮、用心、行、能夠 、一切正常等語匯,這類積極主動的語匯如果變為了口頭語,小孩也會越來越積極主動勤奮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想孩子有出息,父母要慫一點教育的最優解,是孩子比自己強

如果說以前還是「父母教孩子」,現在我們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教了」。 因為現在是「知識爆炸」的社會,現在的信息量是以前社會的千萬倍。 有數據稱《紐約時報》一天的信息量等於17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更不用說網絡了。 科技翻新,技術更迭,所有人都會發現:不論我們怎麼追,都不可能了解世界的全部。甚至不少家長還發現:自己似乎還沒有孩子懂得多。 美國12歲的男孩托馬斯在TED上分享自己的編程經驗直接說:如今,學生們所掌握的科技通常會比老師多那麼一點點。 托馬斯TED演講 觀眾們都笑了,但不可否認:他說的是事實。 那麼在如今,面對「一代更比一代強」、「父母都要被拍暈在沙灘上」的情況,身為家長,我們還能引導孩子做些什麼? 答案很簡單:坦誠的認慫! 知識的人慫 楊冪的孩子小糯米從小收到良好的教育,會3門語言,能唱歌跳舞。尤其對英語的熟練已經漸漸超過了媽媽楊冪。 采訪的時候說到這個問題,楊冪笑說:自己只能爭取陪孩子到5歲了,5歲之後就交流不了了。 她坦誠的向孩子認慫,因為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們培養孩子,不就是希望孩子比自己強嘛。那孩子已經做到了,我們應該為他高興! 楊冪接受采訪 在西瓜創客還碰到過這樣一個孩子,他上傳了一份令人驚艷的作品,算法嫻熟,表達准確,竟然還使用了正弦函數!但一看學員檔案,他只有5歲多。 西瓜幾乎所有的老師都在懷疑:莫不是家長幫孩子做的作業?因為一般情況下5歲的孩子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知識儲備。 西瓜創客少兒編程學員使用的正弦函數 細問了孩子媽媽才知道:作業都是孩子自己做的。 媽媽說,孩子每天都要在車上給媽媽總結,第一節課學了什麼,第二節課學了什麼,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個是正弦函數,但是媽媽也不會編程呀,只能靠你自己了。」 「哦?真的麼?這個判斷語句怎麼用呀?給媽媽講講?」 母子的交流里,媽媽坦誠大方地「認慫 」,並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有興致,經常自己開心的探索! 西瓜創客少兒編程學員作品 西瓜創客的肖恩老師說,認慫其實是一種的教育方法,心理學上叫【自我效能感】,是一個人對於完成某一件事情時,主觀的能力判斷、信念和感受,它能夠決定一個人對行為任務的選擇,以及對該任務的堅持和努力程度。 肖恩老師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他出生在貴州息烽,絕對算不上什麼大的城市。父母也都是普通人。 但他卻能一路走出大山,出國留學,14歲發布自己的第一款軟件,19歲獲得國際大獎第一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爸爸的「認慫」。 肖恩老師和他的app大軍們 爸爸對小肖恩說,很多知識爸爸也是不懂的。並交給了他兩本書,一本【新華字典】,一本【百科全書】。要他有不懂的就查書。 還花了多年的積蓄,為肖恩添置了一台電腦,90年代的電腦還是稀缺物,但就是這些讓幫助肖恩快速完成知識積累,實現人生逆襲。 肖恩說以前以為爸爸是無所不知的,那一刻他發現不是,但爸爸在他心中的形象依然高大,他教會了我到哪里去尋中知識。 肖恩老師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動認慫」,拒絕幫助,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可以激勵孩子一次一次達成目標,並由此更加自信,一步一步正向循環 。 情感上的認慫 當然,除了知識、學業上的認慫。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也可以適當的表達自己沒那麼強大。 霍思燕和胡可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都曾說到了這點。 霍思燕有點低血糖,所以她不舒服的時候躺在沙發上,主動的表達自己的不適,請嗯哼餵自己吃點東西。家里的小貓杜小玉生了一窩可愛的小貓,需要一隻一隻將他們護送到窩里,霍思燕一個人拿不過來,最後是在嗯哼的幫助下,完成了小貓的遷移。 胡可家的安吉年紀不大,但很熱心,特別懂得愛護弟弟小魚兒,就是因為媽媽會適當的表達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安吉幫助,安吉總是開心的承擔責任。 胡可舉例說,有次她過一個小溝坎的時候說:啊呀我過不去,兒子你可以扶我一下嗎? 胡可談育兒 安吉特別開心的幫助媽媽,並在那一瞬間感覺到了自己的自信心。胡可說:男孩子的男子漢氣概和自信心,就是要這樣一點一滴培養的。 胡可還說到,因為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所以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媽媽。所以爸爸媽媽們一開始就不要強撐自己很完美,要坦誠的接受自己也會犯錯。 《請回答1988》里面的爸爸就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當時女兒感到不被父母認可,委屈的掉眼淚,爸爸過來耐心的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別人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就是這一句話,女兒打開了和父母之間多年的心結,她學會了去體諒父母。 爸爸媽媽是孩子心中的超人,但超人也是人,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讓孩子受到傷害。 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過:當父母犯了錯,或違背了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真誠的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還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好習慣。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 孩子問爸爸:爸爸,世界上所有的爸爸都比孩子厲害嗎? 爸爸確定的說:當然! 孩子:那為什麼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牛頓的爸爸沒有發現呢? 爸爸:…… 其實,對很多父母來說,培養孩子,很多情況下就是在往自己最不懂的方向培養。 就像現在很多中國家長送孩子學編程,是因為他們懂編程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看好編程,他們知道編程未來會對孩子有極大的幫助。 10000000+萬孩子在中國學習編程 這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如果父母永遠比孩子懂得多,孩子將來就一定會落後。他們最終是要超越你,並成為時代的主人的。 所以,勇敢的讓孩子贏着時代的浪潮前進,鼓勵他努力的學習和成長。 因為爸爸媽媽正在老去,而孩子正是早上8、9點鍾的太陽。未來,將屬於他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昨天和朋友帶着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飯的時候,她4歲的兒子樂樂非得在餐桌上搭積木,沒過幾分鍾,「啪嗒」積木就掉下去了。 樂樂眼看着橋塌了,兩手一推,哇哇大哭起來,還發脾氣把桌上的積木也扔到地上。 最後朋友也生氣了:「你自己做錯事,還有理發脾氣?」說着就揍了樂樂屁股兩下。 好了,樂樂這下哭鬧得更徹底了。 「孩子發脾氣」應該是困擾過很多家長的問題吧: 跟孩子講道理嘛,他根本聽不進; 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 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其實啊,不用太擔心,孩子發脾氣是好事,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突然發起了脾氣,把枕頭扔地上使勁地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 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簽:「你這個人,不能不講理的。」 孩子聽了,反而哭得更大聲,一邊哭一邊喊着「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緊接着爸爸的第一句話,也是試圖講道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好不?」 孩子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就不要!」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暫時停止了哭泣。 可是,簡單粗暴地用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 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發脾氣,是大腦在發育 孩子發脾氣,看似讓人頭疼,其實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漸發育的表現。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 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暫時跟不上,當他們的願望無法實現時,心理就會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 願望和實際能力的錯位,使他們更加容易發脾氣。 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發育比情緒腦滯後,很多感受孩子無法用語言描述,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有兩堆牌,每堆牌中都有中獎牌和懲罰牌。 分別讓情緒腦受損的人和正常人隨即抽取,然後猜測哪堆牌中抽到中獎牌的概率更大。 結果顯示:情緒腦受損的人猜中的概率比正常人低。 這個研究表明,人類理智做出的決策,需要情緒腦和理智腦同時參與,而不是「沒有情緒,會更理智」。 而當孩子發脾氣時,大腦掌管情緒的區域和掌管理智的區域會產生強烈連接,情緒腦和理智腦同時參與工作。此時,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展的最佳時機。 而家長要做的關鍵是: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間的連接,加強理智腦的工作。 「我知道......」 是緩解孩子發脾氣的第一句 那麼,如何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的連接呢?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認知療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非常廣泛,許多人將之比喻為幫孩子做「心靈按摩」。 而心靈按摩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和接納。 面對孩子發脾氣,與其對他說「你不該發脾氣」「別鬧了」「別哭了」「本來就是你不對」,不如「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是我,也會像你一樣很傷心的」這樣的句子管用。 引導孩子描述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詢問樂樂:「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如果媽媽的積木塌了,也會跟你一樣感到難過的。」 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的同理,能讓孩子的潛意識浮出表面,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後,理智腦開始慢慢恢復工作。 當孩子的理智腦開始思考時,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這時,理智腦就和情緒腦開始產生連接了。 引導孩子分析原因 引導孩子分析情緒,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進一步強化理智腦的使用。 此時可以運用行為療法中的情緒ABC理論來引導孩子合理解釋他發脾氣的行為。 情緒ABC理論認為,看似是因為事件A激發了情緒和行為後果C,其實,是因為人們對事件A產生的錯誤認知和解釋,而導致了情緒C的產生。 如果我們能合理解釋B,就能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和情緒後果。 比如,樂樂因為積木倒塌而發脾氣。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析情緒:「你感到很傷心,是因為積木全部塌了嗎?還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搭好,感到很氣餒?」 「不過,媽媽看到你都搭了4層高,覺得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引導孩子反思行為 最後,引導孩子反思,孩子發泄情緒的行為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詢問樂樂: 「發脾氣把積木全推到地上,這樣還能繼續搭積木嗎?下次你在地上搭積木,是不是就不會掉到地上而撿不起來了?」 還可以告訴孩子,發泄情緒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可以玩「打沙包」的遊戲,把情緒宣洩在沙包上; 可以玩跳舞遊戲,跟着音樂隨意扭動身體; 或者玩「吃掉你」遊戲,把一些小食品當做不開心的壞情緒,然後吃進肚子里......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 父母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希望的種子。 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地說理; 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地壓制;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地安慰。 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中,獲得成長的最強力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日本大學入學率連創新高 函授學生數量增加

日媒稱,日本大學入學率創歷史新高。 據日本《讀賣新聞》8月8日報道,日本文部科學省當地時間8月8日公布的2019年度學校基本調查速報顯示,2019年的大學入學率達到53.7%,創歷史新高,比上一年度提高0.4個百分點,連續四年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資料圖片:考生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考場參加大學入學統一考試(新華社) 另一方面,在高中生數量整體下降的背景下,函授學生數量的增長卻相當顯著。 報道稱,調查顯示,男生的大學入學率為56.6%,比女生的50.7%略高,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僅有5.9個百分點,是迄今為止最小的。明年春天開始的「高中教育全免費」政策預計將促進學生數量的增長,大學入學率也有望繼續上升。 據報道,在大學和研究生院中,女生比例也在擴大。本科院系中女生占比45.4%,比前一年度高出0.3個百分點。研究生院中,修讀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女生占比分別為31.6%和33.8%,分別比前一年度高出0.3和0.2個百分點,且均為歷史最高紀錄。 文科省調查企劃課認為:「除了女性就業意願上升的因素外,原本被很多女生視為升學目標的短期大學數量的減少也產生了影響。」 資料圖片:考生在日本東京大學查詢考場信息(新華社) 據報道,2019年春天畢業的大學生就職率達到78%,連續九年保持改善勢頭。正規雇用占比75.3%,比上一年度提高1.2個百分點。畢業生中既沒有就業也沒有進一步深造的比例只有6.7%。 另一方面,目前日本全國高中生數量為316.8萬人,同比減少超過6.7萬人,但函授學生數量達到19.8萬人,同比增加超過1.1萬人。以函授方式就讀高中或許已經成為那些拒絕上學的初中生的一條升學之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聯合國秘書長告戒青年人面臨學習危機

新華社聯合國8月11日電(記者王建剛)「國際青年日」前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致辭,告戒青年人正面臨一場學習危機,同時批評學校未能向青年人傳授在技術革命中所需的各種技能。 聯合國大會1999年通過決議,將每年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日」。今年「國際青年日」的主題是「改變教育」,旨在進一步推動教育變革,使教育更具包容性,並使教育與當今世界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 古特雷斯說,「我們正面臨着一場學習危機。青年人往往在學校里學不到在技術革命中所需的技能,學生們需要學會如何學習。」 古特雷斯指出,教育應當把傳授知識和生活技能以及培養批判性思維結合起來,傳授可持續性發展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知識,弘揚性別平等、保護人權以及和平文化的理念。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目前有18億年齡在10歲至24歲之間的青少年,該年齡段人口的數量為有史以來之最。然而,世界上超過一半6歲至14歲兒童及青少年缺乏基本的閱讀和數學能力。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高情商的人,怎麼拒絕別人的

朋友被邀請參加一個地產活動,心里不想去,就說時間對不上。 以為沒事了,過幾天,人家又來找,說我們改了時間,這下沒問題了吧。 他才說,真沒空,謝謝你的邀請,人家就不高興了,說我們為你都改時間了呢。 對方到底是不是為他改的時間,有待考證,但他拒絕別人不乾脆,給人留下了把柄。 這位朋友,有點像幾年前的我。 那時候年輕,總覺得自己情商很高,不需要把拒絕做得太難看。 用的套路經常是先答應別人,然後臨時有事,編出各種理由,表示確實想去但去不成。 終於有一次,惹怒了一個朋友,說你去就去,不去就不去,總是這麼猶豫不決,真的很討厭。 我心里一驚,猶豫不決?我一開始就沒想去啊。 後來我觀察了很多人,發現所謂高情商的拒絕,無論編出多少理由,拉出多少墊背的,給別人的印象就是不靠譜、易生變。 拒絕這件事,最高情商的表現就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千萬別裝。 不敢乾脆地拒絕別人,表面是為別人着想,不想讓人家難堪,其實是太把自己當回事,覺得你拒絕了,人家的心就碎了。 其實任何一個人提出要求,都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准備,甚至他可能比你更認可拒絕這一選項。 千萬別覺得對方是抱很大希望,非你不可,才會開口。 滿世界到處都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提不靠譜要求的人,說不定哪次撒網就能撈到幾個心慈手軟的冤大頭。 地產界流傳一個故事,講的是大哥王石有多爽。 他賣了一塊地給別人,已經付了訂金,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買家表情嚴峻,左不舒服右不舒服,但就是不說為什麼不舒服。 王石善解人意地說,我們吃完這頓飯,如果你還是不舒服,我就把錢一分不少退給你。 吃完飯,他問那人舒服了嗎,那人說還是不太舒服,他就退了錢。 其實那塊地,地段、形狀都不太好,之後放了好多年,也沒賣出去。 也就是說,這塊地賣不出去,是理所當然,賣出去,是意外之喜,王石絕不會因為這塊地賣不出去而懷疑人生,更不會拉黑拒絕他的朋友。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買家的好運,現實中很多人,如果你拒絕得不乾脆,他們會慢慢說服你,讓你去做你並不想做的事。 而當你真去做了,對方也並不感激你,相反會拿你的態度說事。 拒絕是不需要解釋的,解釋得越多,越容易給別人造成錯覺:你是故意拒絕我,或者你故意抬高身價,想讓我不斷求你。 你留給別人希望,就引誘他人付出,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有人要你幫忙,你不說自己幫不了,而是說今天比較忙,到了第二天,別人又提出來,你說明天再說,第三天,人家要請你吃飯了,到第四天,你說我真幫不了,那人一定會勃然大怒,你幫不了早說啊,浪費表情。 拒絕別人不乾脆,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害怕給朋友留下薄情寡義的印象。 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之間的交往,根本上升不到情義的高度,而是在規則之中運行,規則是檢驗靠譜的唯一真理。 能做就全力以赴地開心去做,不能做就第一時間通知對方,是成本最小的人際交往規則。 別人選擇了你,而你乾脆地拒絕,是把選擇權交還給對方。 我想讓你做我女朋友,你拒絕了,選擇權就是在我手里,我可以選擇繼續追你,或者去追別人,不需背負任何心理負擔。 如果你不拒絕又不答應,以各種理由拖延,選擇權就是在你的手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靴子會落在頭上。 這才是最大的自私與傷害。 即使在愛情中,我們都不是惟一的備選,何況其它事情上,其實你並沒有那麼重要,不必擔心被你拒絕的人走投無路,相反,你的拒絕可能讓他春暖花開。 我當作者的時候,最恨一種編輯,就是你把稿子給他,他說很好,你再問,又說交給主編了,問到第十八遍,他說我喜歡但主編不喜歡。 這中間差不多耽誤了半個月。 後來我當編輯,不能用的稿子看完立刻告訴作者「不適合我們,你趕緊給別人」。 同事覺得我這種耿直Girl多得罪人啊,人家作者寫稿不容易,你十分鍾看完就說不行,太傷人。 然而,我這樣做不僅沒有得罪作者,反倒讓他們對我產生了信任,覺得我看稿子專業、准確,特別了解自己雜誌的定位與主編的想法。 拒絕是不需要理由的,不想做、不合適就是最好的理由。理由說得再好聽,也是拒絕。 當拒絕這個結果擺出來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想怎麼找下家了,哪有心思聽你解釋你的難言之隱。 拒絕並不難看,不敢拒絕的姿態才比較難看。 你不想付出還想當好人,世上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所以,對於拒絕這件讓你為難的事,我只有三個建議: 第一時間說不。 理由越簡短越好。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只要對得起自己的心,不必考慮對方的接受能力,大家都是成年人,誰還為誰負責? 告訴對方,下次有能力,機會合適的時候,再幫忙。 如果有人因為你拒絕了他,就跟你翻臉,你應該慶幸友誼的小船及時翻了。 不然這輩子,註定你是下等兵,他是Big boss,你要隨時在線,隨時幫忙,幫完忙還主動敬禮說「團結」。 事實上,很少有人因為被乾脆地拒絕而把對方拉入黑名單,只會反思自己,重新評估雙方的關系,尋找舒服的點位繼續交往,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道路千萬條,教育第一條,分數不代表未來

一 分數:家長的期望 今年暑假前腳放完《少年派》,後腳又開始播放《小歡喜》,而且收視率都登頂同時段冠軍。這兩部都是屬於聚焦高中生的家庭劇。為何能有這麼高的收視率?那是因為高考,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已經成為每個中國家庭的一場戰役。 《少年派》里閆妮扮演的強勢媽媽王勝男有一句話經常拿來嘮叨林妙妙:「一分?一分能擠掉一大操場人。」 《小歡喜》裏海清扮演的「虎媽」,她對兒子說的話,其實大部分中國孩子也常常從父母那里聽到:「高考這場戰役打不贏,你終生遺憾啊!」 這些都代表了家有兒女的眾多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的一種高期盼。從分數本身來看,其實質也僅僅是對於個人學習水平的一個參考系數。可以說,除了一些選拔性的考試分數有特殊的意義外,其他階段性的考試都只是對個人在這一階段學習成果的一個大致評估。所以,從這個角度,它只跟當事人自身,也就是學生有關,目的是讓他們自己了解一下在這一個階段時間內,學會了多少知識,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一點疑惑,或是有哪些應該學到的知識沒有掌握,給個人一個關於自己學習情況的反饋。 考試 二 分數:孩子心中的痛 小麗是一所重點高中的高二學生,中學時是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這所重點高中的。進了高中以後,她還是非常優秀,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可是,高二下學期期末,突然有消息說她割腕自殺未遂,又在第二天凌晨四點多從自己家四樓窗口跳下,造成終生殘疾。 原來,這次期末考試學校用了一套比較難的考卷,而小麗正好在考試的時候身體不太舒服。等到分數出來,雖然也不差,但剛巧跌出了前五名。這樣的話,勢必會影響到高三時各種榮譽稱號和報送名額的評選。 回到家,父母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還是第一名吧?」小麗回答:「考得不好。」父母還是不依不饒,一直到問清了分數、名次。他們的失落感好像比小麗自己還嚴重,非但沒能體諒小麗內心的痛苦,反倒「苦口婆心」地教導起來,說得小麗淚流滿面。夜深了,小麗一直沒有睡,想了很久,偷偷寫了份遺書..............慘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作為家長來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特別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成績以後,父母們的期望也會水漲船高,慢慢變成了對孩子的一種無形壓力。這種壓力對於一致公認的「好學生」而言更沉重。道理很簡單,如果某位學生一直處於班級里前十名左右的水平,偶有一次考了個二十名,心理肯定不好受,但不會產生特別大的打擊。要是一直是班級前三名的學生,一旦跌出了前十名,該學生就會感覺天本地列,好像什麼都完了。因為處在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體系還不完善,家長和教師又不自覺地將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得非常高,以致他們產生了一種誤解:學習成績好,什麼都好;成績不好,什麼都不好。更有甚者,有些學生和家長將這個價值判斷的基準都置於成績之上,這樣的認識偏差是非常危險的。 I will overcome-克服 三 這樣來幫孩子克服分數挫折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天性是要表現自己,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在幼兒園里得了一朵小紅花,會得意半天,被選為老師得力小助理是無比的光榮,考試考好了更是覺得臉上有光。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再加上青春期心理閉鎖的影響,希望父母最好少管自己一些。反復盤算名次、得分,對成績嘮叨個沒完,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仿佛考砸了連在家里也要夾着尾巴做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考砸以後的普遍現象無疑就是遭遇挫折之後的一種典型表現形式-逃避或退縮,甚至還會胡思亂想,這種行為表現當然是消極的。 孩子在遭受挫折以後,通常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一種是攻擊,發脾氣,砸東西,抱怨、遷怒於他人;一種是合理化,就是千方百計找理由解脫,比如試卷難啦,臨場發揮失常啦,讓人覺得遭受挫折是必然的,還有一種就是逃避,對自己否定、壓抑,變得冷漠,這是最要不得的。 Be brave-勇敢面對 那麼作為家長,在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遭受其他挫折的時候,不妨嘗試採取以下的做法: 1.觀察孩子的行為、情緒,與平時對照,不用具體問分數。一般父母看到孩子的臉色,就能猜出十之八九。絕不能一開口就問分數問題,要像平時一樣讓孩子做功課、休息,等孩子開口。這是考驗父母耐心的最好時刻。誰先開口就說明誰的壓力大。如果是父母迫不及待去問,那麼無疑孩子的壓力有一大半是父母的「功勞」。 2.孩子說分數的時候,切不可大驚小怪。要表現出知道了,盡管不大理想還可以接受的態度,或者說一句:「不就是比上次低了幾名嗎?值得那麼哭喪着臉?聖人還有出錯的時候呢」。 3.如果孩子很內疚,父母要不以為然地說一些理由,幫他合理化,或者耐心聽他傾訴,安慰她。讓孩子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然後再客觀地評價挫折的原因。 就教育處在青春期發育階段的孩子這一點而言,父母無論是否認可分數是孩子的隱私,都應該對照一下因分數而發生痛心的案例。一兩次考試成績不如意並沒有什麼,如果孩子連自己所面臨的小小挫折都無法勇敢去面對,家長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這樣的孩子日後也很難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因此,家長們最好先培養孩子勇於面對挫折的人生態度,勇於將自己的成功、失敗都主動地與家人分享,遠比一分兩分、一名兩名的起伏更為重要。孩子有了良好的心態,有了比同齡人更好的心理素質,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胡錫進 如何看待北大補錄2名河南考生?

北京大學星期天宣布對河南兩名專項計劃考生實行補錄。知錯就改,及時糾正,我相信北大的最新決定能夠很大程度為它挽回這起風波所造成的聲譽損失。 這件事雖然只涉及兩名考生,但它確實觸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那就是何為公平,如何維護公平。 說實話,北大招生辦對後兩名考生與前面考生分數差距一百幾十分所產生的各種擔心,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公眾在這件事上堅守的價值取向比北大之前退檔的依據更有說服力。 被退檔的考生雖然分數低,但他們作為專項計劃考生符合河南高招辦向北大投檔和北大錄取的全部硬條件。北大錄取他們,能夠對應所有規則,這是指責北大將他們退檔這一輿論主張的制度依據。 高考填報志願有一定博弈因素,這種博弈會帶來 " 不盡合理 " 的結果,但維護這種博弈的嚴肅性和博弈結果的不可更改性,是支持人們對高考公平這一認識的內涵之一。 這兩名考生正常情況下即使有專項計劃的幫助,用他們的分數也很難被投檔到北大,但今年河南省填報志願的情況造成了他們的特殊幸運,剝奪他們的這種幸運,恰恰與人們認為的高考公平是矛盾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被拒考生來自貧困縣,這尤其觸動了輿論場最敏感的神經。毫無疑問,當這件事成為一個公共輿論的熱搜話題後,北大拒絕這兩名貧困縣考生與輿論場政治正確最為核心的公平原則發生了衝突。大多數網民選擇同情該考生而非支持北大,就成為毫無懸念的事情。 其實招收五百幾十分的考生,對那些分數遠比他們高很多、但卻無緣北大的考生來說也意味着某種不公平。在這當中幾個公平原則會在公眾那里進行排序。北大招生辦之前所考慮的問題都是真問題,但它們涉及的范圍比較小,是該考生和其他考生之間的公平。而拒絕他們,觸動的卻是對整個高考公平的定義,公眾的反彈其實是對公平原有定義的保護。 老胡認為這次爭論非常有意義,形成了對維護高考公平以及捍衛規則必要性的一次全網大討論。公眾眼里揉不進沙子,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在輿論場的敦促之下重新進行了正確的價值排序,這種表現也應被認為是從善如流。這是對道德及規則的一次釐清,老胡主張針對它的討論應當始終在這個層面進行,不宜過度引申。希望這次風波最終留下的是建設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個性化教育如何實現?看看西班牙這所學校的高科技手段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道 外媒稱,天下所有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最特別。這種高度一致的看法雖然表面上看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偏愛,但實際上其背後也不乏科學道理。 據西班牙《國家報》8月8日報道,傳統的教育制度傾向於按照同一個模子塑造所有的學生,而全然不顧他們在能力和智力上的差異。 位於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首府維多利亞的烏爾基德學院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一款先進的程序,以便為該校所有小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老師通過搜集和分析有關學生的信息,提前預測每個學生在每門學科上的未來發展,以便為他們制定最適合的教育方式,進而達到發揮優勢、彌補短板的最佳效果,讓所有孩子的潛能都被挖掘出來。 報道稱,在體育界、銀行業和保險業等領域都在使用數據分析,以期獲得更高收益和效率,如今這一趨勢也擴展到教育領域。 烏爾基德學院的校長佩雷斯表示,傳統學校關注的通常是學習能力較強或者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但是由於缺乏資源和信息,在對待大多數學生時往往採取毫無差別的教育方式。 示意圖/視覺中國 學生入學時,學校會獲得其家庭信息。隨着學習不斷深入,學校會了解更多有關其學習情況的信息,但是這些數據很少會被利用起來。 因此該學校與西班牙科技公司Ibermatica合作,利用學校掌握的數據,研發出一種能夠根據學生的某些特性,將其分為不同類別的系統。該系統通過分析考試成績、課外活動、興趣愛好、掌握語言、家庭特徵等因素,將所有學生分為不同組別,而教師則可以根據這些組別因材施教。 Ibermatica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莫雷諾表示,該系統具有描述性、預測性和指導性。第一個性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會根據某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將其劃歸一個特定組別。第二個性能能夠根據具有相似特性的學生過去的情況,預測某個學生在某種特定刺激和鼓勵下會發生何種反應。第三個性能有助於理解什麼樣的刺激和鼓勵能夠帶動學生超過預期,同時也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育方式。 但他還表示,這個系統只能提供指導建議,關鍵還是在於老師,至少老師要十分了解學生,並且很清楚向該系統內輸入什麼樣的數據才能夠得出更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然而,該系統也存在風險。如果過早預言某個學生不擅長某個學科,很可能影響其學習該學科的積極性,導致最終真的難以應付這門學科的學習。 但佩雷斯認為,這種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如果根據系統得出的結論是某個學生不擅長某個學科,那麼學校並不會讓學生放棄學習,反而會給予其更多幫助,引導其不斷自我突破提高,但同時也會建議該生將重點放在自己更感興趣、更擅長的其他學科之上。 佩雷斯還表示,如果有更多學校能夠在這個平台上共享數據,那麼該系統最終提供的建議或許會更加准確並更具實踐意義。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圍甲聯賽拉薩淨土隊主場取勝 現場觀眾 對西藏圍棋事業充滿信心

圖為8月10日,2019年「華為手機杯」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第12輪,主場作戰的拉薩淨土隊憑借主將周睿羊九段的出色表現擊敗了浙江雲林棋禪隊。張偉攝 中新網拉薩8月11日電 (張偉 易雪萍)在10日進行的2019年「華為手機杯」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簡稱「圍甲聯賽」)第12輪的比賽中,主場作戰的拉薩淨土隊憑借主將周睿羊九段的出色表現擊敗了浙江雲林棋禪隊。是役過後,拉薩淨土隊與浙江雲林棋禪隊排名對調,在圍甲聯賽16支隊伍中升至第11位。 圖為8月10日,2019年「華為手機杯」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第12輪,拉薩淨土隊主將周睿羊(左)對陣浙江雲林棋禪隊主將金志錫。張偉 攝 賽前,拉薩淨土隊排名第12位,排在第11位的正是今天的對手浙江雲林棋禪隊。用拉薩淨土隊副領隊陳雪的話說,均有世界冠軍及韓國強援坐鎮的兩隊是旗鼓相當,棋逢對手。 圖為8月10日,2019年「華為手機杯」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第12輪,拉薩淨土隊主場對陣浙江雲林棋禪隊。張偉 攝 在主將賽中,世界冠軍周睿羊力克浙江雲林棋禪隊韓國外援金志錫九段,率先為拉薩淨土隊拿下關鍵的1分。隨後,客隊同樣憑借隊內世界冠軍檀嘯九段的勝利將比分扳成1比1平。在其餘的2場對決中,雙方又各下一城,按照賽事規則,主將獲勝的拉薩淨土隊是今天的勝者。 圖為8月10日,2019年「華為手機杯」中國圍棋甲級聯賽第12輪,拉薩淨土隊韓國外援姜東潤(左)擊敗浙江雲林棋禪隊童夢成。張偉 攝 賽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周睿羊表示,與對方的韓國外援金志錫既是對手,也是好友,彼此都很熟悉。雙方的實力很接近,在以往的比賽中也是互有勝負。今天的比賽能夠取勝,或因自己的狀態比對方稍好。 周睿羊坦言,隨着代表拉薩淨土隊出戰的比賽越來越多,其發揮也越來越好。2019年的圍甲聯賽賽制從以前的全年雙循環比賽變更為單循環+季後賽的方式,常規賽為單循環15輪,前8名進行季後賽爭冠戰,後8名進行季後賽保級戰。希望在剩餘的3輪常規賽中繼續有上佳表現,幫助隊伍實現保級目標。 陳雪告訴記者,今年是拉薩淨土隊在圍甲聯賽的第一個賽季,作為升班馬,能夠在12輪比賽過後依然有望沖擊前8很不容易,全隊上下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與此同時,也因為不夠成熟,此前一些本該獲勝的比賽沒有拿下,接下來還有機會做得更好。 當天的比賽吸引了一些圍棋愛好者前來觀賽,拉薩市民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訴記者,平時只要拉薩淨土隊有主場比賽,他有時間就一定會來。能在家門口看到中國頂級的圍棋比賽非常興奮,今天的比賽他從頭盯到尾,生怕錯過高手過招的細節,看得很過癮。 牟先生說,近段時間以來,他明顯感到圍棋在西藏的受關注度和普及度變高了。原來很少聽到有誰家小孩課余時間去學圍棋,但現在光他所在的單位,就有好幾位家長把孩子送去了圍棋院,還有不少小學和中學開設了圍棋興趣課,他對西藏的圍棋事業充滿信心。(完)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暢游劍橋大學的啟示,這樣的自由精神使得劍橋成為世界頂級大學

劍橋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大學城,擁有鋪滿鵝卵石的幽靜小巷、華麗的學院庭院和一年四季永遠擠滿了人群的購物大街,這一切組成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地方。劍橋建於1209年,據說當時由於牛津的大學生和當地居民發生激烈衝突,一部分牛津的學生和教授被迫逃離牛津,到倫敦避難。有一天夜黑風高,學生們迷路後來到了劍橋,發現這里風光秀麗,十分寧靜,就在此定居了下來,並在後來建起了一所大學,這就是早期的劍橋大學。劍橋在以後的歲月里逐漸成為世界頂級大學之一。劍橋共培養出了幾十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十幾位英國首相以及不計其數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經濟學家! 在游覽劍橋的時候,聽到過一段關於劍橋自由精神的有趣故事。話說在一次劍橋的考試中,一位考生突然要求監考官給提供一份午餐,還必須包括啤酒、麵包和香腸,為了證明此舉的合法性,該學生還出示了幾百年前劍橋的一份校規:學生有權在考試中享受學校提供的免費午餐,監考官沒有辦法只好找來漢堡和可樂來臨時代替。這事如果發生在國內的大學,呵呵。幾周後這個學生收到了校方的一份幾十英鎊的罰款通知書,理由是按照劍橋古老的校規,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必須要佩戴佩劍!而這位考生違法了古老的校規。這就是劍橋的自由精神。也許這也是劍橋從當初的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大學發展到今天世界頂尖大學的一個原因吧。 在劍橋30多所學院中,最有名氣的4所學院是康河邊上的國王學院、聖三一學院、王後學院和聖約翰學院。 來到學院中心區,首先看到的就是國王學院那高高聳立、密密麻麻的尖塔群,向遊人傳遞着莊嚴神秘的信息。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最為著名,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最精美的典範之一,有着80米長的世界最大扇形拱頂,教堂里的二十幾幅巨型彩色窗戶和巨大的管風琴也值得一看。 從國王學院出來,往前就到了聖三一學院。在學院大門口的草坪上有一棵蘋果樹,據說是從牛頓莊園移植到聖三一學院的。當年牛頓就是在這棵蘋果樹下悟到了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走進聖三一學院,一位劍橋的大學生帶我找到了當年牛頓曾經住過的房間的窗戶,這是一棟很普通的樓房三樓的一個普通的窗戶,但當年就是從這個窗口放射出的智慧之光和科學之光,照亮了中世紀自然科學那漫長黑夜的天空。 走過莊嚴的大門,一個龐大華麗的tin庭院展現在我的面前。聖三一學院的庭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庭院,這里到處都彌漫着濃厚的歷史色彩。庭院中間的噴水池高雅華麗,據說學生時代的拜倫曾在里面洗浴。 在右邊樓房的頂部,有該學院的建造者亨利八世的塑像。亨利八世左手握着金球,仔細一看,才發現他右手握住的金權杖已經被劍橋的學生們換成了一根破椅子腿,很有幽默色彩。我想這種幽默只會發生在英國那樣的國家里,如果發生在古代的中國,那位惡作劇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悲慘結局呢? 國王學員們的食堂也竟然這樣金碧輝煌,在偉人校友的注視下進餐也是一種榮譽吧。 聖三一學院的旁邊就是聖約翰學院,聖約翰學院最著名的建築莫過於院內橫跨康河的嘆息橋了。和國王學院的合唱團一樣,聖約翰學院教堂的合唱團也是世界聞名的合唱團。在聖約翰學院庭院內參觀時我正好聽到了教堂內傳出的優美的童聲合唱,歌聲果然超凡脫俗,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劍橋大學的畢業季,很多學生們都興高采烈地身穿學位服合影留念。拿到一張劍橋的畢業證書,就等於打開了通向上層社會的大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英語口語 「奉子成婚」英語怎麼說

一位朋友去參加熟人婚禮,喜宴上看到新娘腹部微隆,稍表疑惑,便有好事者竊竊私語說這是a shotgun marriage「奉子成婚」。 據說,a shotgun marriage (或a shotgun wedding)這個表達源於二、三百年前的美國。有一女子跟男友意外懷孕,事發後男友卻不願承擔責任,於是,女子的父親便手持獵槍(shotgun)威脅其男友,要他們完婚給自己女兒一個交代。 a shotgun marriage 的定義是:one or both parties are forced into marriage due to an unplanned pregnancy(一方或雙方由於意外懷孕而不得以結婚)。 例如:it looks...

「七田真小課堂」孩子被欺負了,父母要做好這三點才算稱職

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被人嘲笑為「大猩猩」,經常被人羞辱,吐口水,你會怎麼做? 澳洲15歲女孩卡拉尼因為汗毛太濃密遭到男同學欺凌,經常一個人在家偷哭,繼父馬克得知原因後怒不可遏,沖到公園開始呵斥那個男同學。 誰知,男同學不識趣還一副鄙夷的表情,完全沒有道歉的意思。 士可忍孰不可忍啊,於是馬克沖過去就是一頓胖揍。最後馬克因傷害罪被逮捕,並罰款約6300元人民幣,不過學校里沒有人再敢欺負女兒了。 (新聞視頻截圖) 這位爸爸的行為在網上引起熱議,有人強烈支持,認為這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最奏效;也有人覺得這位爸爸的行為不妥,以暴制暴會給孩子樹立壞的影響。 這件事情也讓我陷入了深思:孩子被欺負了,我們當家長的到底應該怎麼辦?息事寧人?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暴力解決?誰又能保證對方不會背地里變本加厲? 童年被欺負,會影響一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針對5864名中小學生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有32.5%的人偶爾被欺負,有6.1%的人經常被欺負,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這個數據再一次證明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衝突幾乎伴隨着孩子的一生。 被人欺負是一種什麼感覺? 知乎網友說:「他們(欺負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我,這麼多年來,一直留在當年的教室,從未離開。」 這些陰影會讓一個孩子對整個世界的看法發生改變,可能最後都會覺得,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是壞人,沒有人會真正在乎他,永遠覺得低人一等,交不到真心朋友,不敢敞開心扉.... 而這些人里,有可能就有我們的孩子。 退一步,不一定海闊天空 著名心理學家帕特森做了一個實驗,用於觀察幼兒園里兒童受欺負的情況,實驗對象是18個男孩和18個女孩,共觀察33次,每次2.5小時。 實驗詳細記錄了受害者的反應態度對打人者的行為影響。研究發現: 被打後選擇不還手的孩子,下次還會受欺負,當再次遭遇欺負時,還是會繼續退讓妥協。而打人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的兒童。 相反,如果一個兒童被欺負時立即給予反擊或者尋找老師幫助,那打人的孩子就會收斂,或者行為發生改變,另覓欺負對象。 而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欺負的時候,繼續選擇反擊,保護自己。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味地忍讓和妥協,只會讓孩子身心繼續受創,甚至變身暴力實施者,造成嚴重的人格缺陷。 因此,當孩子哭着跟你說他被別人欺負時,千萬別做以下這些事: ○ 敷衍了事。不要一句「沒關系」就敷衍了事,不要一句「別學別人打架」就搪塞過去,不要一句「下次躲着他走」就萬事大吉,孩子尋求不到依靠,身心都會受到嚴重傷害。 ○ 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懦弱!」這樣的話是在孩子傷口上撒鹽,是在強化孩子被打時的感受,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怖情緒。 ○ 粗暴解決。不管三七二十一,帶着孩子就去把對方胖揍一頓,不僅不能實質性解決衝突,還容易讓孩子有樣學樣,甚至讓對方懷恨在心,難保不會伺機報復。 父母,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有位媽媽給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她的孩子當時上小學三年級,上體育課時被幾個小孩推倒,然後輪流拿屁股坐在他的臉上,孩子很生氣,告訴了老師,但老師並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處理。 後來,孩子回家告訴媽媽,媽媽抑制住心里的怒火,冷靜地詢問了孩子具體情況。仔細詢問才發現,這幾個孩子從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對她孩子動手動腳。 於是這位媽媽告訴他:「寶貝,首先你選擇告訴我,我覺得你做得很棒,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就應該告訴你最愛的人。 其次你沒有任何錯,錯的是欺負你的人,如果別人欺負你,兩次以後就可以進行反擊,反擊後再找老師,老師不解決,媽媽去幫你解決,媽媽解決不了,再去找人去解決。」 鑒於孩子已經跟老師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老師並沒解決問題,第二天這位媽媽就去找學校老師說明情況,很硬氣地找對方家長交涉,終於成功解決了這個事情。 當孩子看到媽媽為他出頭時,他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氣和安全感,他明白當所有的路不通時,回家的路是通的。 只有父母敢於出手保護孩子,孩子才敢維護自己,反抗欺凌。 這就是榜樣示範的作用啊。 「打回去」,治標不治本 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反擊,那就是簡單地以暴制暴打回去嗎? 非也! 一位香港爸爸給出了最好的建議:他告訴孩子,如果被別人欺負,要勇敢、堅定、大聲地說出這句話:「你不要再欺負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 一來,這句話是在警惕打人的孩子,要住手,否則後果自負; 二來,當打人的孩子聽到突然的、極大而又憤怒的聲音時,會有些害怕,從而會停止下一步行動; 三來,當孩子大聲說出這句話時,也容易引起其他孩子和老師的注意。 這種應對「被欺負」的方式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效果更好。 適時反擊,打不過就逃 受氣包孩子得到的往往不是海闊天空,而是對方的變本加厲,讓孩子從小養成不好惹的氣場,更重要。 1.把革命本錢(身體)練得倍兒棒 這個建議一聽有點老套,但是很有必要。有人問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一個問題: 「如果你的小孩,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媽媽,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孩子打回去,我支持你?」 「肯定會啊,打回去之前先給我體育鍛煉。」 只要孩子有運動,孩子就有爆發力,他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當孩子小胳膊細腿時,別人一推他,就一屁股坐那了,那別人下次還會推他,因為覺得特好玩兒。 只有身體上變得強大了,其他的一切才有談資,告訴他們:你們欺負得了我,但我並不是那麼好欺負。 咱們長出一張不被人欺負的臉和身體,在江湖上堅決不打第一槍,但從不給敵人打第二槍的機會。 2.懟人,要講究戰術 在美國,當孩子面臨欺負時,第一反應就是要直視對方的眼睛,大聲喊「stop!」「你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在咱們這也一樣,記住,一定要很堅定,很大聲,氣勢上不能輸。 如果口頭交涉無果,對方還肆無忌憚地欺負你,那就要實行第二步語言攻勢:狠狠懟回去! 華南師范大學遲毓凱教授教過一個很有趣的小孩子吵架的方法。 小孩子吵架,要的就是個氣勢!不過有的小朋友,常常詞匯量有限,說不過人家就很郁悶。有了標準吵架句型,就有了一個面對別人羞辱時的氣勢。 遲教授親授小池兩種回罵標準句式: 「你才是……你就是……你長得就像……」比如說,人家說你大壞蛋,你就說,「你才是大壞蛋,你就是大壞蛋,你長得就像大壞蛋!」 「你說別人是什麼,你自己就是什麼。」這句殺傷力比上一句還大,簡稱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 父子親自演練幾遍,小遲就自信滿滿。 3.該出手時就出手,打不過就逃 遲教授怕小遲剛進幼兒園受孩子欺負,就跟他說: 「別人欺負你,你怎麼做?第一步,把他說懵。如果不行,第二步,告訴老師。如果還欺負你,第三步,開打。記住了嗎?」 有的孩子可能不敢找老師,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帶着孩子在家實操演練了。當告訴老師時,老師不一定每次都會扮演法官,有可能會讓孩子自己嘗試在衝突中解決問題,在衝突中成長。 那考驗孩子的時候到了,記住那三部曲:「文鬥」不行,就告訴老師,告訴老師不行,直接「武鬥」。 好漢不吃眼前虧,如果發現打不過對方,要教孩子趕緊迴避並向大人求助,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唐鋒盧老師在一次演講中就說: 「幾歲的小孩子能有什麼暴力呢?有小孩推你,你還手推他,有小孩踢你,你還踢之,傷不了的。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總之要回擊。有人侵犯你,你不還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郁悶的境地。」 自己的孩子不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自己的孩子不被別人欺負,這是行動和態度問題。 最後,請記住: 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找到你最相信的人,把情況與他分享,多一個人幫你分擔,你可能會好受很多; 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父母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咱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並不是你做的不好,你足夠優秀,足夠熠熠發光,大步往前走吧!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賓夕法尼亞大學ED申請截止日期是什麼時候?

2020年美國大學秋季入學申請已經啟動,各位同學必須提前做好提前規劃,以免錯過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2020年ED申請截止日期:11月1日。 賓夕法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是美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身背Ivy的標簽,賓大可謂不負眾望。美藤國際教育介紹,不僅美國,北美洲的第一所醫學院,第一所商學院,第一所傳媒學院以及第一個學生會組織都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獨立宣言的9位簽字者和美國憲法的11位簽字者與該校有關,本傑明富蘭克林是賓大的創建人。 秉承富蘭克林的教育理念,賓大一路從常青藤聯盟墊底的位置一路飆升到現今多數頂尖學生的首選。沃頓商學院更是全世界商科學生的夢想之地。賓大不提供合作項目,不提倡任何只為賺錢的全職實習活動。大一學生要體驗描述產生各種衝突的滑稽短劇。因為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性格、興趣和生活背景,所有這些使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成為一個生活和學習都充滿了活力的地方。 而學生在大三就可以申請任何一個碩士課程(繼續在沃頓攻讀工商管理學碩士尤其受歡迎)。 費城,200年前《獨立宣言》在此通過,華盛頓建成之前美國的首都,現今美國第五大城市。賓大距離費城鬧市區只有幾分鍾路程。雖貴為常青藤盟校,學生也都非常努力,但在這里,你看不到「泛濫」的學術氛圍,取而代之的是看體育比賽,逛街…在賓大,沒人會因為玩耍而內疚。在這樣一所競爭激烈的一流大學,能夠保持學習和社交活動的平衡,非常少見。 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要求 本科: GPA:3.5+ ACT:29-33 SAT:1300-1550 雅思:7.5 托福:100 碩士: GPA:3.5+ GRE:320+ GMA:T680+ 雅思:7.5 托福:100 賓夕法尼亞大學費用 年均學費:53534美元 年均生活費:15066美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了解一下瑞士的基礎教育

這世間沒有天生的信心, 只有不斷被培養的信心。 瑞士籍雅克·杜波切特與德國籍阿希姆·弗蘭克、英國籍理查德·亨德森分享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嗯,這或許不是關鍵……重點是: 這已經是瑞士獲得的第25個諾貝爾獎了,讓瑞士成為了世界上諾貝爾獎獲得人數占國民人數比例最高的國家,獲獎數位居世界第六。 於是,我們不得不將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這個只有800萬人口的國家,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人口小國成為了諾貝爾獎大國?要知道我大中華的人口可是它的170多倍,然而成績,小編不忍提及…… 所以,帶着好奇,也帶着敬仰,今天小編將和大家一起去探秘諾貝爾獎大國背後的教育故事。 強制性的「基礎輕松教育」 你知道嗎, 瑞士是最早實現小學義務教育的國家。 義務教育或者稱「強制性教育」總共11年,包括1~2年的幼兒園教育、6年的小學教育和3年的初中教育。與英國、美國不同的是,瑞士全國95%的孩子都上公立學校。 瑞士全力經營公立學校,允許辦私立學校,但不准私立學校淪為貴族學校。擇校通常是就近分配。 瑞士的基礎教育重在全面,反對偏廢。瑞士的小學生,功課輕、玩得多。瑞士所提倡的教育宗旨不僅要拓展孩子的才情,同時也要鍛煉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學校會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 在瑞士的小學,即使是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教學方法和進度也會完全不同,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老師也會針對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學方針。 每當期末,家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只是成績單隻字未提「成績」或者「分數」,而是老師對孩子學習能力、自理能力、性格成長等各方面的評價,以及對於家長如何指導孩子提出的建議。 比如,某某孩子聰明,學習能力強,但過於害羞,不善與人交流,不敢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大聲朗誦等。 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瑞士教育制度中最突出的應該是它的職業教育了,絕對是國內的職業教育不可比擬的! 初中畢業之後,學生開始分流,約70%的畢業生走上職業學校的道路,也就是部分時間在課堂上學,部分時間直接在相應公司機構成為學徒。 瑞士具備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中職、高職、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網絡健全,職業教育類型特徵鮮明。在職業教育中,瑞士倡導學生主動動手創造的能力,不僅開發思維,還能夠鍛煉身體的協調能力,以保證身心健康愉悅地享受自己所愛的工作。 據日內瓦職業學校校長歐文·費舍爾介紹,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中,有90%以上的將在畢業後獲得聯邦職業教育與技術文憑,可以直接就業,也可進入高等職業學院,或通過會考進入應用科學大學乃至聯邦理工大學繼續學習,攻取工程師學位。 對義務教育後不能決定自己去向的學生,瑞士設立了「十年級」,這一年可就近到普通中學或職業學校就讀,適應後再做出選擇。 在瑞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學生選擇職業教育? 在很多國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認為是失敗者,但在瑞士,接受職業教育同樣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不上大學,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在瑞士人看來,孩子上職業學校,只要符合他的愛好與實情,照樣有出息。 即使「學徒」出身,也能拿到高薪。在學徒期間,每個月薪資500~1000瑞郎,職業學校畢業以後,每月薪水3000~4000瑞郎。同期學術類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起薪是4000~5000瑞郎。 隨着工作經驗的累加,學徒出身和本科出身的員工差距會逐漸縮小。瑞士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除了「藍領技工」,應用行業也屬於職業教育的范疇,比如電子工程、經營管理、記者編輯等230個行業。 高等教育:國際化學術+工匠精神 2017年5月5日,Universitas大學聯盟發布報告,對50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進行排名,瑞士領先於英國(排名第三)以及其他鄰國,摘得榜眼。 在2017年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瑞士有4所大學位居世界前40位,有兩所大學位居前20位——蘇黎世理工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瑞士只有10所州立大學、2所聯邦理工大學、7所應用科技大學及17所師范類大學,但它的物理、化學、醫學和地質學的研究世界一流。 瑞士將GDP的2.2%用於發展科研,這一數字是歐盟成員國平均數(1.1%)的兩倍。 瑞士有3種官方語言,法語、德語、意大利語,使得它的教育也具有「國際化」,瑞士的大學里,有21%的學生來自國外,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留學生比例已經超過54%。 瑞士沿襲了德語國家嚴謹認真的「工匠精神」,在學術界表現的非常「純粹」,100%的時間精力在搞科研、寫論文。 在瑞士讀博的學生一致認為,8小時以內,學生和瑞士導師交流的內容只限於學術,實驗結果、論文大綱、課題方向。 「這里對論文幾乎沒有數量要求,只看論文的內容和行業影響力」。求新不求穩,重質不重量,對學術崇敬,對抄襲零容忍。 瑞士這種「純粹」的治學態度,讓這個只有1/3學生走「學術之路」的國家,成為一個在革新領域笑傲世界榜首的國家。 同是學習、教育,瑞士卻詮釋的很完美:倡導學習,倡導玩樂,倡導能力,更倡導健康。 而中國式父母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在日本,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年收入多少?

要養育一個孩子的理想年收入是多少?從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對孩子年紀在0~6歲的已婚男女的調查結果來看,理想的家庭年收入是1029萬日元(丈夫759萬日元+妻子270萬日元),而現實中的年收入為755萬日元(606萬日元+149萬日元),現實和理想相差了274萬日元。 1029萬日元相當於62萬人民幣,755萬日元相當於45萬人民幣。 男女分開看,男性回答的理想年收入是759萬日元,而實際平均年收入是606萬日元,女性回答的理想年收入是270萬日元,實際平均年收入是149萬日元。可見,相較女性,男性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更大。 明治安田生命的首席經濟學者小玉祐一說:「女性平均年收入不到149萬日元,理想年收入也只有270萬日元,是因為很多在養育孩子的女性都是在打零工。確實反映出了人手不足問題,然而日本邊養孩子邊工作的女性就業率雖然已經上升到幾乎和美國相同,但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卻並不代表女性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進入社會。」 養育子女每月的花費是多少?回答是平均3萬9240日元。而讓家長感到負擔過重的支出中,最多人選擇了「保育園 幼兒園學費」(61%),其次是「學習、培養技能的費用」(41.6%),再其次是「伙食費」(25.8%)。 3萬9240日元相當於約2352元人民幣。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語文老師「推一把」,竟推出個自行車全國冠軍

" 什麼?系統訓練才 4 個月?"" 太神了吧!練自行車是語文老師領進門的?" 二青會場地自行車項目的比賽昨天決出最後 8 枚金牌,並結束了全部賽程。在這最後一個比賽日,上海青年軍成為場上焦點 ,包攬了體校乙組男子 3 公里個人追逐賽、體校乙組女子 2 公里個人追逐賽和體校乙組男子 250 米原地起動計時賽 3 枚金牌。 而 3 位小冠軍中,當年僅 15 歲的金智恆賽後分享他的成長故事,在場的記者幾乎都驚掉了下巴。 " 我初一時加入了學校開設的自行車興趣班,開始接觸這項運動。當時就是一周三堂課,繞着操場騎,自行車是學校的。" 當天金智恆拿下的,是場地自行車體校乙組男子 250 米原地起動計時賽的金牌,但誰能想到這位新晉全國青年冠軍,兩年前只是閔行區華漕學校的一個普通初中生。更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練自行這個決定,是在他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於春嬌的極力鼓動下,才報的名。 "...

你不知道的中日育兒差異

育兒問題是當代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但是,由於國家間文化的差異,致使各國的育兒觀念產生差異。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中國和日本的育兒差異。中日育兒習俗有三個方面的差異。 1. 人生禮俗方面 的孩子出生後是作為一個人被家庭和社會接受的,而日本孩子出生後是作為半個神、半個人被家庭柱、社會承認的。 民間絕不會掩飾對新生兒出生所表現出的極大喜銳,「報喜」儀式就是最典型的表現。孩子出生後往往要通過各種方式通報祖先。在生兒育女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事,同時也是整個家族乃至 整個村子的事,因此賀喜贈禮者除嬰兒的祖輩叔伯輩外、還包括鄰里、鄉親等。在,民間對兒出世所採取的態度是外向的、積極的。 日本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日本民間有一句諺語:「7歲以前的孩子是神之子。」在日本人看來,嬰兒屬於半個神、半個 人,這種看法一直要持續到孩子7歲為止。在日本,嬰兒出 後,其父母都要服忌,停止一切戶外活動,保持肅靜。 日本人對待新生兒誕生所採取的態度,與其說是接受一個人,不如說是接受一位神。同時,日本人視嬰兒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物,所以7歲以前死亡的嬰兒其葬法也不同於一般 人。通常沒有葬儀,並且採用假葬形式,民間認為此類孩子的靈魂還隨時會回到原來的家庭,附身於下一個孩子轉世。可見日本人始終用一種既神秘又謹慎的心態對待嬰兒,等待半個神向人的轉化。因此,對待新生兒的出世,日本人是內向、消極的。 2.嬰兒滿月後 嬰兒滿月後,除家人外,首先接觸的是人。而日本嬰兒滿月後,首先接觸的是神。 根據民間習俗,嬰兒滿月後要遊行,旨在讓要嬰兒接觸更多的人,見世面。日本民間習俗,嬰兒滿月時要參拜神社,目的在加入氏子組織,祈求神的 庇護。 《中華全國風俗志》數;「安徽壽春」嬰兒滿月後,需請舅父懷抱,遊行通衢之上。遇行人則謂小孩曰「認得否?」「弗要怕」其目的是使嬰兒見見人、見見世面,將來不怕生人,出息能幹。因此可以說的滿月習俗是以見人為主。就如現代社會我們要給嬰兒辦滿月酒。民間希望通過見生人的禮俗,為孩子今後接觸社會打下基礎,因此它是世俗性的。 日本嬰兒滿月之時所參加的最重要的儀式是參拜神社。參拜時,面對氏神,奶奶須擰捏嬰兒讓其啼哭,以向氏神通報新的嬰兒前來報到。氏神為當地守擴神,氏子為守護神崇拜者和僕人。可見,日本人初次抱嬰兒外出是為了見神,通過參拜儀式讓守護神與嬰兒締結守護與被守護、待奉與被侍奉的關系。因此可以說,日本的滿月習俗是以見神為主。民間希望通過見神的禮俗,使孩子受神的保護,同時,也使孩子與神建立終身的聯系,因此可說,它是宗教的。 3.保護嬰兒的習俗 分析兩國的育兒習俗,可以發現兩國都存在利用外部力量保佑嬰兒健康成長的習俗。但具體分析,就會發現我 國民間借用的外部力量隨意性極強,而日本針對性極強。 民間為嬰兒准備的百家衣、百家鎖、百家飯都具有借眾人之力驅邪,保佑嬰兒茁壯成長的功能。另外,民間還有拜干親的習俗,嬰兒父母備認親禮品,攜小孩至干親家認親。干親要回禮,並給小孩按自家的排行取名。 除上述兩種方式外,民間還有借動物如貓、狗、虎之力保佑小兒的習俗。就如給孩子取小名為「狗蛋,虎子……」可見藉助外力保佑小兒健康成長的習俗集廣泛性、普及性於一身,而且隨意性極強。 日本則有所不同。日本嬰兒一出生便與神結下不解之緣。因此在藉助外力保護嬰兒健康成長方面都離不開神的影子。日本孩子慶祝七五三,討食物要討七家飯,在日本「七」是 一個具有神力的數字,同樣具有借用神力保護孩子的成分。 日本尊敬廁神和灶神 日本嬰兒初次參拜神社後,母親帶嬰兒入自家廁所,讓嬰兒模擬食糞,實際上是借廁神的力量保佑小兒。另以抹鍋黑為例,日本人認為鍋黑為火神的化身,用其塗抹嬰兒,自然也就借用了火神、豐收神之力。 同一樣,日本民間也有為要兒起賤名,借外力保佑小兒成長的習俗。不同的是小兒賤名包括的領域很廣,如 大貓、二狗、二傻等。日本小兒的賤名則主要集中在「屎」字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你不知道的中日育兒差異(原來日本人食屎是從小的傳統啊。)

育兒問題是當代社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但是,由於國家間文化的差異,致使各國的育兒觀念產生差異。 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中國和日本的育兒差異。中日育兒習俗有三個方面的差異。 1. 人生禮俗方面 的孩子出生後是作為一個人被家庭和社會接受的,而日本孩子出生後是作為半個神、半個人被家庭柱、社會承認的。 民間絕不會掩飾對新生兒出生所表現出的極大喜銳,「報喜」儀式就是最典型的表現。孩子出生後往往要通過各種方式通報祖先。在生兒育女不僅是一個家庭的事,同時也是整個家族乃至 整個村子的事,因此賀喜贈禮者除嬰兒的祖輩叔伯輩外、還包括鄰里、鄉親等。在,民間對兒出世所採取的態度是外向的、積極的。 日本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日本民間有一句諺語:「7歲以前的孩子是神之子。」在日本人看來,嬰兒屬於半個神、半個 人,這種看法一直要持續到孩子7歲為止。在日本,嬰兒出 後,其父母都要服忌,停止一切戶外活動,保持肅靜。 日本人對待新生兒誕生所採取的態度,與其說是接受一個人,不如說是接受一位神。同時,日本人視嬰兒為神與人之間的中介物,所以7歲以前死亡的嬰兒其葬法也不同於一般 人。通常沒有葬儀,並且採用假葬形式,民間認為此類孩子的靈魂還隨時會回到原來的家庭,附身於下一個孩子轉世。可見日本人始終用一種既神秘又謹慎的心態對待嬰兒,等待半個神向人的轉化。因此,對待新生兒的出世,日本人是內向、消極的。 2.嬰兒滿月後 嬰兒滿月後,除家人外,首先接觸的是人。而日本嬰兒滿月後,首先接觸的是神。 根據民間習俗,嬰兒滿月後要遊行,旨在讓要嬰兒接觸更多的人,見世面。日本民間習俗,嬰兒滿月時要參拜神社,目的在加入氏子組織,祈求神的 庇護。 《中華全國風俗志》數;「安徽壽春」嬰兒滿月後,需請舅父懷抱,遊行通衢之上。遇行人則謂小孩曰「認得否?」「弗要怕」其目的是使嬰兒見見人、見見世面,將來不怕生人,出息能幹。因此可以說的滿月習俗是以見人為主。就如現代社會我們要給嬰兒辦滿月酒。民間希望通過見生人的禮俗,為孩子今後接觸社會打下基礎,因此它是世俗性的。 日本嬰兒滿月之時所參加的最重要的儀式是參拜神社。參拜時,面對氏神,奶奶須擰捏嬰兒讓其啼哭,以向氏神通報新的嬰兒前來報到。氏神為當地守擴神,氏子為守護神崇拜者和僕人。可見,日本人初次抱嬰兒外出是為了見神,通過參拜儀式讓守護神與嬰兒締結守護與被守護、待奉與被侍奉的關系。因此可以說,日本的滿月習俗是以見神為主。民間希望通過見神的禮俗,使孩子受神的保護,同時,也使孩子與神建立終身的聯系,因此可說,它是宗教的。 3.保護嬰兒的習俗 分析兩國的育兒習俗,可以發現兩國都存在利用外部力量保佑嬰兒健康成長的習俗。但具體分析,就會發現我 國民間借用的外部力量隨意性極強,而日本針對性極強。 民間為嬰兒准備的百家衣、百家鎖、百家飯都具有借眾人之力驅邪,保佑嬰兒茁壯成長的功能。另外,民間還有拜干親的習俗,嬰兒父母備認親禮品,攜小孩至干親家認親。干親要回禮,並給小孩按自家的排行取名。 除上述兩種方式外,民間還有借動物如貓、狗、虎之力保佑小兒的習俗。就如給孩子取小名為「狗蛋,虎子……」可見藉助外力保佑小兒健康成長的習俗集廣泛性、普及性於一身,而且隨意性極強。 日本則有所不同。日本嬰兒一出生便與神結下不解之緣。因此在藉助外力保護嬰兒健康成長方面都離不開神的影子。日本孩子慶祝七五三,討食物要討七家飯,在日本「七」是 一個具有神力的數字,同樣具有借用神力保護孩子的成分。 日本尊敬廁神和灶神 日本嬰兒初次參拜神社後,母親帶嬰兒入自家廁所,讓嬰兒模擬食糞,實際上是借廁神的力量保佑小兒。另以抹鍋黑為例,日本人認為鍋黑為火神的化身,用其塗抹嬰兒,自然也就借用了火神、豐收神之力。 同一樣,日本民間也有為要兒起賤名,借外力保佑小兒成長的習俗。不同的是小兒賤名包括的領域很廣,如 大貓、二狗、二傻等。日本小兒的賤名則主要集中在「屎」字上 END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北京大學 決定按程序申請補錄已退檔的2位河南考生

連日來,河南籍考生報考北大「國家專項劃」招生被退檔事件受到輿論關注。11日,北大通過網絡平台發聲,表示將對兩名被退檔考生進行補錄。北大方面表示,鑒於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錄取工作採取按順序志願投檔的方式,已退檔的2位考生達到了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且符合錄取條件,應予錄取;退檔處理過程存在不合規之處,招生辦公室的退檔理由不成立。招生委員會決定按程序申請補錄已退檔的2位考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RoboMaster2019」機甲大師總決賽深圳落幕 東北大學奪冠

8月11日,東北大學隊以3:1戰勝上海交通大學隊,奪得2019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機甲大師賽總決賽冠軍。 陳文 攝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2019」機甲大師總決賽11日在深圳落幕。東北大學擊敗上海交通大學,摘得「RoboMaster2019」機甲大師賽冠軍。 圖為比賽現場。陳文 攝 本屆賽事吸引了海內外10餘個國家及地區的174支戰隊參賽。從分區賽、國際預選賽、復活賽上脫穎而出的32支戰隊雲集深圳,通過操作獨立研發的機器人展開激烈競技。 決賽現場,東北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爭奪冠亞軍。東北大學的空中機器人博得了現場觀眾的歡呼。當東北大學地面機器人搶奪「能量機關」成功後,它隨即起飛,利用所攜帶的500發彈藥打掉對方基地全部2000點血量贏得首局。 上海交通大學亦不遜色,通過在地面搶奪「能量機關」成功並率先擊毀對方「哨兵」奪回一場勝利。整場比賽的關鍵點在於「能量機關」的搶奪。操作空中機器人的東北大學王法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旦「能量機關」搶奪成功,空中機器人的攻擊力翻倍,在第二局受到對手干擾後他們迅速調整心態,最終,東北大學奪得了冠軍。 「RoboMaster」機甲大師是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DJI大疆創新發起並承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器人賽事之一。 據主辦方介紹,大賽一直要求學生緊跟前沿科技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是大賽機器人研發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對戰獲勝的關鍵。與往屆相比,今年激活「能量機關」,需要戰隊擁有更強、更大范圍的計算機視覺識別能力,還需要機器人識別移動物體,同時不受周圍復雜環境的干擾,難度再次升級。 賽事運營總監楊明輝表示,「RoboMaster」不僅有賽事,還有產學研的高校合作。他們還進行教育下探。他們今年3月份在澳門舉辦了首屆青少年「RoboMaster」大賽,面向澳門當地的初中生開展。 據悉,「RoboMaster」每年都能吸引海內外知名院校參與技術競技,為社會培養與選拔具有實踐能力的科技創新型人才。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美國成功人士的父母如何一句話影響子女的一生,淺談父母的重要性

美國兩名成功人士的父母如何一句話影響子女的一生。父母的重要性 淺談兩名成功人士的小經歷 股神巴菲特的父親 他父親是個商人,在巴菲特年紀甚輕,還在別扭要買糖果吃的時候,他的父親買了一台角子機放在家里,當巴菲特把零用錢花光,對父親抱怨時,父親會對他說: 嫌錢不夠啊?你下次可以去玩那台角子機,這樣你便能以小博大了。 結果,巴菲特的零用錢花得比以前更快,他的父親嘲諷他: 哎呀,我給你的錢一下子又回到我這兒了。 可想而知,巴菲特長大後,能對金錢不敏銳嗎? 好萊塢故事大師勞勃·麥基 勞勃·麥基是好萊塢故事大師,論說故事的技術,可說是世界第一,而且現在有許多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師都曾是他的學生,他是大師們的師父。但你知道,勞勃·麥基在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名牙醫,他的母親跟他說了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你想當牙醫,哦好啊,你去當啊,十年後,或二十年後,你還不是一個幫人看牙齒的普通人。你明白嗎?你擅長什麼就去干什麼,既然你擅自說故事,你就給我好好說,說一輩子。 父母的思想和智慧決定了未來子女的成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日本小學生爆紅網絡 拉開同齡人孩子差距的,是這項能力

心理學以及家庭教育資深愛好者,專門研究孩子學習、成長、情感等知識,深切認同「精神富足,靈魂才能光芒萬丈」的教育理念。 日本一位名為山本健太郎的小學生,在鑽研160多件文具後,出版了一本圖文書《文房具圖鑒》,因此成為日本的小網紅。 山本性子安靜,喜歡鑽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班上「彈飛橡皮」的小遊戲。 為了贏得遊戲,別的小朋友在一次次嘗試,山本卻在一旁思考橡皮的種類和性能,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他迷上了研究各種文具。 別人喜歡文具,可能會一股腦買回家,山本卻不走尋常路,他帶着問題去分析這些文具的特點,並把每一件文具的圖片、解說、優缺點記錄在本子上。 後來,他又將多款文具作比較:哪種適合着色,哪款塗改帶使用比較順暢,哪種文具實惠。 在家人的鼓勵下,山本根據168種文具,寫下了100多頁說明圖鑒。 小小年紀,便獲得如此大的成就,長大了更是不可限量。 同樣是小學生,大家都有文具,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就在於:有沒有思考力。 比爾蓋茨曾說: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地認為智商是無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還必須要知道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以及擁有更寬廣的思考力。 擁有思考力的孩子,他的視覺會更寬廣,思維會更加縝密,在未來,他們將比別人有更多的機遇,更容易擁有成功的生活和事業。 1.思考力,能拉開人與人的差距 中國校友會網曾發布的近40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中,得出一個結論: 善於思考,是學霸的標配。 安徽考生王杜宸,以710分一舉拿下狀元頭銜,翻看他的過往發現,這個男孩3年前還是當地的中考狀元。 兩次脫穎而出,看似意外,實則是情理之中。 別的孩子愛玩手機、打遊戲,王杜宸卻有着異於常人的低調沉穩,平時喜歡思考鑽研。 他說:「我特別喜歡數學,喜歡思考,有新的發現我會覺得無比自豪。」 隔壁江蘇省的李心曄和郭宇涵,在理科滿分480分的前提下,拿到了436分的好成績。 兩人均提到,擁有刻苦鑽研,勤於思考的精神才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所謂學霸,不一定更聰明,但為什麼可以學得這麼好? 那是因為他們比別人看得更深入,面對同一樣事情,他們更專注,將學習效果最大化。 是否具備思考力,才是智商高低的體現。 一項心理學研究曾對25位國家最高科學家技術獎獲得者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 除了智力因素,強烈的動機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也是他們健康成長和在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 物理學家黃坤,把自己的成就歸於勤奮和思考,他自認為是智力發育滯後型,讀書時主動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這個習慣為他在固體物理研究生涯中取得重大突破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孩子而言,擁有敏銳的思考能力,在未來遇到問題時才能保持沉着冷靜,看到別人無法察覺的一面,快速找到解決辦法。 羅素曾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是在用深度思考力實現自我突破的。 一個懂得如何思考的孩子,更容易贏得未來。 2.孩子思考力出現危機? 美國創造性思維研究專家托倫斯提出:如今的孩子在5歲以後,思考能力會逐漸下降。 是什麼扼殺了孩子的天馬行空? 在家長群看過一個分享: 8歲的團團在寫數學作業,發現有一題不會,便急忙喊道:媽媽快來幫我,這題我不會做! 團團媽聽到女兒的呼聲後,立刻走到她面前,告訴她解題方法,團團按照媽媽給的思路,很快完成了作業,然後高興地去樓下找大家們玩。 類似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 直到有一天,團團媽發現,前天給女兒說過的題目,第二天她又問同樣的問題,她才意識到,應該引導女兒獨立思考。 第二次,女兒又問了之前說過的題目,媽媽便讓她先思考一下,結果她回答:我不會想,你還是直接告訴我答案吧! 這樣的場景是否很熟悉? 許多家長總是習慣於為孩子指路,事事替孩子安排妥當,孩子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二話不說就寫答案,結果一步步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孩子長期依賴家長,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遇到問題首先不是思考,也不會想着如何解決,一切只等着家長出主意、想辦法。 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力會慢慢降低甚至消失。 除了父母的過度保護,電子產品泛濫也是影響孩子思考力的一大成因。 雜誌《都市人成長》曾對200名小學生進行調查後發現: 95%的孩子業余時間主要活動是「看電視」;不到20%的學生有時間看課外書,不到10%的孩子經常有戶外活動;大多數孩子的主要休閒項目是玩遊戲。 生活中,90%以上的孩子使用洗衣機、微波爐等設備,他們一致認為做家務很簡單,不需要動腦子。 智能化時代的生活讓一切變得輕松,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機會也大幅度降低。 生活被動畫和電子遊戲填滿,孩子變得越來越浮躁,無法集中精神去思考一個問題。 而電子產品里的聲音、光線、色彩、圖像幾乎擠占了孩子們想象的空間,缺乏空間想象力,影響大腦思維的運轉,更不利於孩子們動腦筋。 孩子懶於思考,已經成為避無可避的問題。 重新審視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如今已成為許多家長的必修課。 3.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這麼做: 01 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教育專家朱永新說,孩子的思考力不是馬上形成的,他們需要時間去摸索,消化,最後整合。 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不必急於告訴孩子最正確的做法和答案。 在一次親子活動上,有個小男孩在往漏鬥里裝沙子,漏鬥會漏,沙子總裝不滿,他便用手堵住漏鬥,等沙子裝滿就把漏鬥放到瓶口,再放手讓沙子流進瓶子里。因為沙子漏得太多,孩子裝得很緩慢。 這個過程中,他媽媽只是在一旁微笑看着,不說話也不幫忙。 孩子在一次次重復中,終於找到了辦法,把漏鬥口對准瓶子再倒入沙子,很快就裝了滿滿一瓶。孩子開心的給媽媽展示,媽媽則贊賞地為他鼓掌。 因為媽媽給了孩子摸索的機會,他才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最佳辦法。 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家長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思考能力最旺盛的時候,並不是在接受教育、讀書學習的時候,而是在獨自探索的時候。 02 家長要學會反問 杜江和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一直表現得邏輯清晰,思維活躍,這和父母的用心教導分不開。 在生活中,霍思燕特別喜歡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嗯哼完成一件事情。 嗯哼要製作藍莓汁,一開始他把藍莓放進杯子里,就說完成了。 霍思燕並沒指出他的錯誤,而是問他:「為什麼沒成為汁呀?你怎麼把他弄成汁呢?」 嗯哼想了想回答:「加水就可以,一加水就好了呀!」 霍思燕將水遞給兒子,並問他:「倒多少呢?」 嗯哼把水倒滿杯子說:「就這麼多吧!」 霍思燕看着水果泡水,問他:「這就是你的藍莓汁嗎?」 嗯哼喝了一口發現沒味道,便說道:「我覺得還需要攪拌一下。」 最終,嗯哼並沒有完成榨果汁。但在媽媽不斷問他這個過程中,他一直在思考,怎麼做才能完成榨果汁。 家長反問「為什麼」,能讓孩子多開口說話,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我們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問題發問,讓孩子通過已有的舊知識來探索新知識。 即便他回答錯誤,父母也不要立刻打斷或急於說出答案,要留給孩子自己思考和努力的空間。 03 給孩子獨處的時間 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人成長的課程,名為SOLO。 在這個課程中,學員會被放在一個獨處的情景中,沒有人和他說話、交流,就讓他獨自待着。 結果發現,上過SOLO課程的學員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獨處的過程中,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思考和體驗,給他們啟發。 同樣的,孩子在獨處時,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體驗環境、玩耍、探索和解決問題。 有位媽媽和我們分享,她曾嘗試每天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閒的、無所事事的時間,結果驚訝地發現,獨處時她的大腦在高速運轉。 沒有外界的干擾,孩子才能擁有動腦的機會,有空白,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 《最強大腦》的Dr.魏說過:節目中絕大多數天才般的選手,都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才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結 語 基因再強大,後天沒有培養和開發,孩子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作為孩子的家長,應該重視思考力的培養,如此才能讓孩子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快樂教育

原生家庭帶給你的痛,終有一天會在你願意改變的行為中終結

2017年8月,一對中國夫妻帶着他們6歲的兒子,去美國洛杉磯度假,沒想到最後假沒度成,全家人竟然登上了各大新聞頭條。 原來飛機起飛後,這個孩子對坐在他旁邊的日籍華裔小哥騷擾不斷,孩子不僅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立不安,各種鬧騰,還時不時的踢到或者碰到小哥,小哥請孩子的父親約束孩子的行為,然而這位父親對孩子的行為視若無睹,對小哥的請求置之不理。 實在無法忍受的小哥譴責了孩子的家長,而這位家長直接出手打了小哥,最後在機組乘務人員的勸阻下才停手。 飛機一落地,小哥和孩子一家人都被警察帶走,原來是機組人員在他們發生肢體衝突後,將該情況以「威脅全機乘客生命安全」為由通報給了洛杉磯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機場工作人員通知了FBI。經過警方的調查,因為孩子的父親先動手打人,美國海關以故意傷害罪,拒絕這個孩子一家的入境,並於次日凌晨,遣返一家三口。 不知道這位家長有沒有想過這幾個問題: 1、如果今天坐在孩子身邊的人有暴力傾向,結果會怎麼樣? 2、他作為父親在孩子面前出手打人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3、這位家長的做法在告訴孩子,孩子打擾到別人的行為沒有錯,孩子的不良習慣會被培養出來,這真的是望子成龍的家長願意看到的嗎? 我想這位做家長的應該沒有想過,他這樣的做法無疑是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但他的孩子已經把他的做法看到眼里,記在心里:一言不合就動手。這位家長應該沒有意識到他這樣撫育孩子的方式會給孩子的將來帶來很多磨難! 打擾到別人的孩子 著名心理學家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孩子認知世界、分辨是非、性格形成都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因為孩子掌握知識、技能和經驗都是從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開始。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他們愛孩子的方式總有那麼一些不足,因為大部分父母在履行父母義務的時候都是第一次,他們的撫育理念和方法大多數是來自原生家庭對他們的撫育理念和方法,這些撫育理念和方法直接影響他們對下一代的撫育。 兒童心理醫生、關系精神分析學家、作家、記者、電視紀錄片製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國民心理學家」的奧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熱銷英國近20年的經典著作中,為我們揭開為什麼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的撫育過程,會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秘密,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從原生家庭不良的影響中解脫的有效方法。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我的客戶領導中,很多人都畢業於清華北大,近幾年這些領導的孩子們也都經歷了高考,這些少年們最後基本上也是被清華和北大錄取。 為什麼呢? 仔細分析這些客戶,他們都有着較高的學歷,良好的家庭環境,很早就形成獨立性格,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想要的結果,同時他們的工作經驗和閱歷,讓他們對於如何培養人有着非常資深的經驗,誠然培養員工與培養孩子不太一樣,但我相信這里面一定有異曲同工之效。 原生家庭對孩子撫育的過程對孩子的未來,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一起走進《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探尋我們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最關鍵的0-6歲時期,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不良影響。 一、 影響父母撫養的因素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他們可能用錯了愛的方式!我們都希望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陪伴在自己身邊,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都挺好》的女主人公蘇明玉,自小不受精明強勢的蘇母的待見,生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她飽受蘇母的忽視,蘇父因為性格懦弱自私,每每在蘇明玉受到委屈需要他的時候,他都會以上廁所為藉口逃避女兒祈求的目光。 蘇母對蘇明玉的兩個哥哥心疼倍加,大哥要出國留學,蘇母賣了一間屋子,二哥要結婚,蘇母又賣了一間屋子,可是當蘇明玉提出想要跟大哥一樣,上好的大學,並且她也有能力考上的時候,迎來人生中無法忍受之痛,蘇母以女孩子早晚要嫁人,父母不需要她養為由,不給她支付學費,並且讓她上一所很普通的師范學院。 多年來的種種委屈,種種心酸讓蘇明玉徹底爆發,她語言上斷絕了與蘇母的親緣關系,然後獨子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拚,最終成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小時候的各種經歷,讓蘇明玉形成了強勢果敢,不願服輸且有些沖動的性格,在工作中,甚至蘇母去世後的生活中,都將她的這些特性暴露無疑。 蘇明玉的成長過程到底被哪些因素影響了呢? 1、性別影響 蘇母重男輕女傳統觀念嚴重,在她眼中,男孩子是家里香火的傳承,就應該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家里也盡量滿足大哥、二哥的需求,但蘇明玉是女孩子,早晚要嫁人,嫁人以後就不是她蘇家的人,蘇母表示她也不需要蘇明玉養,所以對於蘇明玉她就是百般忽視和欺負。 2、出生次序 在嬰幼兒時期,老大能得到父母全身心的呵護與照顧。但是當弟弟妹妹出生後,父母對老大的關心就會相對減少,父母通常會偏愛家中較小的孩子。 蘇明玉是家里的老三,按理說她作為家里最小的一個,又是一個女孩子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愛,並且她是最像蘇母的一個孩子,但偏偏就是她受到了最多的不公平對待。 是因為由於她的出生,讓蘇母擺脫不了無能的蘇父和蘇家這個讓蘇母不喜的環境,所以蘇母對她抱有很大的敵意,假如蘇明玉是排在老二出生的話,排除蘇母重男輕女的觀念,她是不是就不會受到蘇母的如此不公的對待呢? 3、偏愛和期待 就算父母在撫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能把一碗水端平,但事實上這個也很難實現。不管父母承不承認,他們總是會在多個孩子中更偏愛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要麼是最優秀的孩子,要麼是體質差的孩子。 蘇母對於大哥蘇明哲的偏愛和期待,讓他成為別人眼中優秀的孩子,蘇明哲一直標榜自己是大哥,就應該盡大哥的義務,可是小的時候他從來都是學習的好模板,對於如何做好大哥他並不知道。 二哥蘇明成在蘇母的寵溺下成長為啃老,貪慕虛榮的人,年近三十還不知道經濟獨立,時不時的找蘇母接濟,以至於他在家庭和事業中雙雙失敗。 從小就被灌輸的理念會直接影響你的行為習慣以及堅定信念的形成。 4、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的影響 蘇明玉的性格強勢也受到了蘇母的影響,她見多了蘇父在蘇母面前的懦弱自私,她不希望自己以後一直活在蘇家人不被待見的底層,所以她發奮努力,對自己的那股狠勁,讓她在事業上找回自信。 研究表明,我們會把童年的許多經驗帶入成年後的生活。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那些經驗已經在自己的身上反反復復的發生了無數遍,習慣成自然了。 人們常說:幸福都是一樣的,但不幸卻各有各的不同!蘇明玉童年之殤不僅僅是蘇父蘇母帶來的,還有身為哥哥的蘇明成和蘇明哲,他們的撫育方式不一樣,造就他們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不一樣,以至於在他們形成了蘇明玉不重要的的潛意識想法,不然不會看着蘇母如此對待他們的妹妹而無動於衷。 孩子自出生開始,就會受到外界環境,特別是來自最親的人——父母的撫育過程的影響,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可以糊弄,這會讓他們的自我感知、依戀方式和是非觀的形成出現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陪女孩畫畫(男孩跟女孩的撫育不一樣) 二、 你應該知道孩子在0-6歲的成長的關鍵點是什麼 1、 自我感知的形成:0-6個月 這個階段嬰兒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通過與父母共情達到傳遞情感和需求的目的。 如果父母不能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一味按照自己既定的安排撫育孩子,就會讓孩子變的暴躁和抑鬱,長大後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自戀甚至易怒的性格。 2、 形成與他人相處方式的不同「依戀模式」:0-3歲 你是否不害怕跟別人相處,你是否有時會對愛人過於依賴?你是否渴望友情,卻一直走不出交友的第一步? 這些都是在3歲之前父母撫育孩子時會產生的影響,不同的撫育過程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依戀模式」,這些會影響孩子未來與人相處的關系,「依戀模式」分為四種。 (1) 迴避型:既不依賴別人,也不希望被別人依賴。 (2) 纏人型:缺乏安全感,時時刻刻想要絕對的親密關系,小脾氣,愛生氣。 (3) 混亂型:渴望關愛,卻又不信任別人,在精神世界飽受折磨,有患精神病的可能。 (4) 安全型:最好的依戀模式,會主動關愛別人,也相信別人會關愛自己,能達到一種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平衡狀態。 孩子的依戀模式可以改變,能變得更好或者更壞,涉及明顯的環境因素。 3、 是非觀的形成:3-6歲 同事之前講過一個他孩子的小故事: 他說他在家陪孩子玩耍,喜歡玩「怪獸和超人」的遊戲,同事的孩子總是想要扮演超人,同事總是在給他的孩子說:「陪你玩,可以,不過爸爸要演超人。」 一開始,我不理解,陪孩子玩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嗎?同事卻說:孩子需要明白這個世界不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你必須讓孩子知道,他應該平等對待別人,不能只是自己做好人,讓別人做壞人,這樣他才會知道事情該怎麼做。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到了三種良心:懲罰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和善良的良心。這里的良心其實指的就是是非觀。 家庭撫育環境若比較嚴苛,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專制,不理會孩子的訴求,就會形成懲罰性良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懼怕權威,做事會非常飽受,一切按規矩辦事。 家庭撫育環境不穩定,父母對孩子過於忽視,就會形成脆弱的良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比較叛逆,不聽話,犯罪率會比較高。 家庭撫育環境若是比較均衡,比較權威,將理性教養和感性教養相結合,及時糾正孩子錯誤行為,又能關注孩子合理需求,就會形成善良的良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無論是行為還是思想都會比較獨立,更受社會的歡迎。 如果父母不能在這個階段正確引導孩子的是非觀,孩子在後期的成長過程中就可能產生扭曲的是非觀,不會分辨好人、壞人,更重要的是容易被人誘導,走上錯誤的道路。 關注0-6歲孩子的成長 三、 如何從父母撫育帶給我們的傷害中走出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已經存在,這些傷害並不能輕易擺脫,它們就像一道無形的枷鎖,可能會讓你時時刻刻都感覺都深陷泥潭,你努力想要擺脫,卻不知道怎麼辦! 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傷害帶來的後期影響,避免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成長的前六年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父母在這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我們知道了在我們記憶並不深刻的時候,原生家庭的傷害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意識里,那麼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 1、 自我審視,尋找根源 在知道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後,我們可以從性別,出生次序,父母的偏愛和期望以及過去的經歷對現在的影響這幾方面着手,分析一下自己受到的傷害是怎麼造成的,哪一方面的影響是至最重要的。 2、 如何改變 找到傷害的根源以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 (1)向親近的人表達自己:俗話說,當你把開心分享給別人時,開心就變成了兩份,當你把不開心向別人訴說之後,不開心就降低了一半。 選擇信任的人來當聽眾,把那些不開心的,痛苦的過去表達出來,讓自己內心憋着的那口氣吐出來,整個人都會輕松起來。 (2)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中國人不喜歡找心理咨詢師,因為人們認為向別人訴說自己的秘密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其實,通過心理咨詢,你可以更為准確和深入的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心理咨詢師還會為你提出專業有效的意見。 (3)用藝術來表達自己 其實這是一種是紓解情緒和內心想法的一種途徑,可以通過閱讀,看電影、聽歌以及寫作的方式實現自己放鬆和紓解的途徑。 很多時候你不願意向別人訴說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寫作來緩解自己,同時寫作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審視的途徑,你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哪些傷害,找到根源點。更可以從中發現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未來需要改進。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圖解 他們毀了你, 你的媽媽和爸爸。 他們也毀了自己。 他們可能不是故意的, 但他們的確這麼做了。 原生家庭中父母或許並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會傷害了你,但既然傷害已經形成,你要做的就是自我審視加改變自己! 過去的我們改變不了,未來卻在我們手中,我們受到過的傷害應該止住,不能將這些傷害在延續到下一代。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可以讓我們更清晰的審視童年傷害的根源,從而進行自我治癒。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一樣,但作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不同側重點的關注卻是一樣的。在孩子自我感知、依戀關系以及是非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應該用理性加感性的撫育方式對孩子進行照顧和引導。 我們不求能給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不要讓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痛在孩子身上重演!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如果你有女兒,一定要教她如何擇偶 | 精選

親愛的女兒: 首先,媽媽要跟你說聲「對不起」。 昨天,你在童話書上讀到《海的女兒》,問我:「媽媽,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不顧一切的愛?」 圖片來源:電視劇《生日卡片》 很抱歉,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倉促地轉移了話題。 懂事如你,沒有死纏爛打地追問。但媽媽知道,你心里的疑惑並未得到解答。 思考了很久,我提筆給你寫下這封信,和你分享我的看法。 1 沒有任何愛,值得你委曲求全 世界上有不顧一切的愛嗎? 答案是,有,但那些為了不愛自己的人去付出一切的人,大都沒有收獲幸福的結局。 故事里,小美人魚曾天真地想要犧牲一切來爭取王子。 為了和他在一起,她割捨了美麗的魚尾,放棄了動人的歌喉,離開了族人和家庭,但卻並未換來他同等的愛。 在愛情里,不平衡的付出,註定無法天長地久。 需要你低微到塵埃里去取悅的人,不會讓你的生活開出花來。 媽媽以前的一位同學,嫁給了一個她非常喜歡的男人。 為了討好他,她千方百計地改變自己。 在他的要求下,她放棄了工作,為他洗手作羹湯;放棄了愛好,只陪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甚至,她還放棄了自己的圈子,成天圍着他一人打轉。 圖片來源:電視劇《最完美的離婚》 然而,她的付出換來的卻只是他與日俱增的厭倦。他喜歡上了別人,甚至開始家暴她。 她不肯離婚,苦苦哀求他,想要保全這個家。 但他不僅沒有回心轉意,還大打出手,在一次家暴中,打斷了她的手指,讓她落下了終身殘疾。 每一次想到這件事,媽媽都無比痛心。她曾是那麼美麗又品學兼優的一個女孩,只因為愛上了錯的人,命運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女兒,請你一定記住,愛你的人不會一味向你索取。世界上所有幸福的愛情,都必然是相互且對等的。 如果你將來遇上了一段需要你委曲求全的關系,請你及時止損。在任何感情中,都不要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爸爸媽媽用盡全力呵護你,只為讓你明白,你無比珍貴,你值得擁有最好的愛和尊重。 餘生,別去愛一個讓你廉價的人,也別去討好一個不愛你的人。 2 沒有任何人,值得你放棄生命 小美人魚在請求變成人類時,海巫婆對她說,如果她沒有和王子在一起,她將會在他婚禮的前一天死去,變成泡沫。 她毫不畏懼,吞下了藥水,想以此贏得王子的愛。 可惜,她賭輸了。王子娶了鄰國公主,小美人魚失去了她寶貴的生命。 女兒,不知看完這個故事的你,是否和我一樣,為她難過,也為她不值? 這個世界上值得你愛的人絕不止一個,但你的生命卻只有一次。失去它,你的容貌、智慧、感情,一切都將不復存在。 在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里扮演黃蓉的翁美玲,曾是一位天生麗質,又靈氣十足的女孩。 因為戀愛出現裂痕,她竟選擇一死了之。 在後來的年月里,她愛的男人娶妻生子,週遊世界。 他的生活仍在繼續,而她的生命,卻永遠停留在26歲。 她再也沒有機會享受人間的芳華,而她的家人,也要因此承受終生的傷痛。 多麼令人惋惜! 而另一位女子張幼儀,在身懷六甲之時遭遇丈夫徐志摩的拋棄,堅強的她卻沒有被悲傷擊垮,而是一面獨自帶着幼子生活,一面努力讀書,還發展起了自己的事業。 年過半百時,她與一位名叫蘇紀之的醫生結為夫妻。品嘗過了大半生的苦澀,她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幸福。 女兒,你看,愛不到想愛的人固然痛苦,但在時間的長河里,所有的痛苦失望,終究都是會流逝的。 幸福也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為什麼媽媽從你很小的時候起,就帶着你到處去旅行? 因為我希望你看到世界的美麗多姿,看到生活的精彩紛呈,希望你能因此而熱愛生命,懂得生命的美好可貴。 同時,我也希望你在增長見聞的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寬闊的胸懷,去感受生命的無限可能,不要在將來為了某一次的執念而輕易放棄它。 在廣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里,沒有誰離不開誰。 任何時刻,都不要忘記,生命永遠是你在這世上擁有的最貴的東西。 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驕傲、勇敢地活下去。 3 沒有任何善,值得你鋌而走險 女兒,我相信,你在讀到《海的女兒》時,一定被小美人魚那無私的犧牲和成全所深深打動。 毫無疑問,她非常善良,就像你。 從小,你就愛看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而你的內心,也像那些主人公一樣,柔軟、單純、美好。 和你一起逛街時,看見乞討的老人,你會慷慨地遞上你的零花錢。看見受傷的流浪小狗,你也會帶回家悉心照顧。 你的善良讓媽媽覺得非常欣慰,可也隱隱有些擔憂。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善意都會被尊重。 去年,一個女孩曾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遇到一對衣衫襤褸的老夫妻向她乞討。她把身上的錢和食物分給他們時,卻遭到了拒絕。 老夫妻說想吃麵,請她帶着他們去一家指定的面館。 她跟着他們來到一家小店門口,看見里面破破爛爛的景象,她心中一緊,轉身准備離開。 沒想到,那對老夫妻,卻攔住了她的去路,死命把她往里拖。她拚命掙扎,才逃了出來。 這個姑娘是幸運的,能成功從壞人手里逃脫,避免了一場拐賣。而別的女孩,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去年2月,一位17歲的女孩走在路上,遇到一位男子聲稱汽車剎車有問題,請她到車里幫忙。 女孩被騙至車內後,卻被他殘忍地殺害。 17歲,花一般的年紀。媽媽一想到她因為樂於助人而失去了生命,想到她的父母該有多麼痛不欲生,就難過得掉眼淚。 養女方知世道險。 女兒,你一天天長大,開始脫離爸爸媽媽的保護。所以,我們不得不讓你明白,生活並不是童話。 童話里的好人好得十全十美,壞人壞得徹頭徹尾。而在現實中,所有人都是灰色的。 從今以後,當你遇到向你求助的人時,我希望你保持警惕,包括對那些貌似面善和柔弱的人。 不輕易答應別人的要求,不跟隨他們去陌生和封閉的地方,遇到遭遇危難的人,幫他報警或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而不是不自量力地親自救援。 你的善良應當有底線。在幫助別人之前,務必懂得保護自己。 4 你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是學會珍愛自己 作家劉瑜曾經給女兒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希望你是個有同情心的人,對他人的痛苦抱有最大程度的想象力,因而對任何形式的傷害抱有最大程度的戒備心。 作為一個女孩,我還希望你有夢想,你的青春與人生不僅僅為愛情和婚姻所定義。 這也是媽媽想要和你說的話。 身為女性,你要明白你在體能上的天生劣勢,因而學會遠離所有可能的危險,即便是出於善良,也不要鋌而走險。 但生而為人,你也要明白,你的靈魂和生命與世間所有人一樣平等且高貴。你不要成為任何人的附庸,也不要在任何人面前輕賤自己的價值。 你不是只能年輕貌美柔善可欺,也不是只有嫁給王子一種結局。 爸爸媽媽希望你自尊、自信、獨立、堅強,希望你憧憬真愛的美,但不誇大失戀的悲;相信世間的善,但不低估潛在的惡。 你的平安幸福,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心願。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和靈魂,是你今生最重要的功課與責任。 任何時刻,你的愛和善良,都要建立在珍愛自己的基礎上。 最後,別忘了,爸爸媽媽永遠是你堅硬的鎧甲。 如果未來有一天,你在這個不像童話的世界里感覺疲憊,請記得回家。 親愛的女兒,我願你一生都擁有燦爛千陽。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丁克家庭日漸增多,選擇丁克好處多,還是生娃好處多?

雖然的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了許多年,但是的生育率卻並沒有太大的提升,其實不止是,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一些歐洲國家,如瑞典、葡萄牙和意大利等也是如此。除了經濟條件的制約之外,還跟現代人生育觀念的改變有着莫大關系,越來越多的年輕一族,寧願選擇丁克也不願意生孩子,而且丁克一族還有逐漸擴大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的丁克家庭數量已經高達60萬,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丁克能夠提升生活質量 養娃就意味着燒錢,從初始的奶粉尿布錢到各種各樣的教育費用甚至是買房錢,可見為了將孩子培養成才,父母們得耗費多少的財力以及物力。許多原本小日子過得挺滋潤的夫妻,有了孩子之後就只能選擇節衣縮食,被迫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然而,丁克一族卻沒有這麼多的顧慮,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為怎麼撫養孩子而發愁。 丁克能夠確保自己實現人生規劃 許多寶爸寶媽,為了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放棄了晉升的機會,有的甚至不惜為了帶孩子而辭去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仔細一想,每個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就應該叱咤職場,而不是待在家里帶娃兒,這不僅違背了自己的意願,也讓自己離夢想越來越遠。而丁克一族卻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計劃中,本就沒有孩子這一項不確定因素,因此能夠最大程度地確保自己實現原本的人生規劃。 丁克不用害怕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許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所有期待都寄予在孩子的身上,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達到父母的期望值,因此家長們有時候就會因為恨鐵不成鋼,從而與孩子產生許多爭吵甚至是矛盾,兩者之間的親子關系也會跌入冰點。而丁克一族卻沒有諸如此類的煩惱,他們只需要盡興而活,根本不需要將自己的夢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雖然成為丁克一族好處多多,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性,沒有孩子的家庭,有時候也並不意味着幸福。畢竟等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就會愈發地害怕孤單,尤其是看到別人兒孫滿堂的時候,自己卻隻身一人,未免會感到有些晚景淒涼。 但不管怎麼說,是否選擇要成為丁克中的一員,主要還是看夫妻雙方的意願。我們不能否認,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一生中最大的慰藉,將來等到自己老了,孩子也能夠成為自己的依靠。不過倘若子孫不孝,那麼生孩子對於許多人來說,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撫養孩子,那麼也不用顧慮太多,只管生就是了。不過倘若你生而不養,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那麼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還不如選擇成為丁克一族。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雜談天下

逼孩子上北大?你上一個試試「別人家的媽」來了

潘女士經常這樣陪伴兒子沈子涵 前幾日,本報報道了杭州市九蓮小學五(1)班沈子涵同學自編自畫了繪本《墜落的星》(詳見本報8月6日11版《大人們常嚷嚷的「理想」,杭州九蓮小學五年級娃畫了出來》),這本繪本精細的畫功讓許多網友驚嘆。同時,里面的一個細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沈子涵說,媽媽考上了北大研究生,這本書可以說是媽媽經歷的寫照。采訪中記者得知,媽媽潘潔(化名)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因為始終有一個北大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毅然決定報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研究生:面試、全國聯考、政治考試、政審……過五關斬六將,2019年6月成功被北大錄取。 為了更多地陪伴孩子 她放棄穩定工作創業 從國企到上市公司,潘女士大學畢業後一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2008年,小沈出生了,最初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看管。 「在孩子五歲那年,我聽了幼兒園組織的一場家庭教育的講座,專家的一席話讓我感受頗深。」潘女士說,專家指出:孩子的成長大致有三個重要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親密關系建立的優勢時期。所以,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這麼掐指一算,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潘女士說,那次講座後,她便有了下海自己創業的想法,希望創業後時間靈活,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2014年,她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立之後,與原先設想的時間自由完全不同的是,她不僅沒有獲得更多的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更忙了。 「公司剛起步,有很多事要親力親為,而且每天都要面對不一樣的難題。」潘女士回憶。不過她並沒有因為工作的繁忙和壓力忽視孩子,而是將這也作為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修煉」的絕好方式。每天晚上,她會將自己遇到的困難用孩子能夠聽懂的方式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面對,當問題解決後,她也會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和解決方法。 「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他,人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遇到問題後感到焦慮和害怕都是正常的,短時間有沮喪的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因此一蹶不振,要有樂觀的心態,要積極地解決問題。」潘女士說。 每晚與孩子一起學習 互相比賽背單詞 去年,潘女士的公司終於步入了正軌,她也得以稍有空閒,一天晚上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北大夢想又浮現在腦海中。 「我已經奔4了,如果再不去實現這個夢想,可能就會成為此生的遺憾。」潘女士說,其實學歷對於經商來說,並不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進一步學習可以幫助自己系統地接觸前沿商業知識,開闊視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培養孩子也有正向意義。 「我的北大夢孩子一直是知道的,我想通過努力實現夢想,讓孩子知道前進的道路雖然坎坷,可能不是直線,但是只要心中堅持目標,就會有實現的一天。」潘女士說。 去年8月份,她提交了北大MBA的面試申請,10月份拿到了預錄取資格。接下來的兩個月,「見縫插針」地積極備戰12月份的全國聯考。因為公司事務繁多,她能學習的時間只有周一至周五晚上八點後,以及部分的周末時間。數學、邏輯、寫作、英語,每門課都不落下。 「那兩個月,只要不出差,我幾乎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比賽背單詞,我背10個他背5個,背完相互抽查。」潘女士說,那兩個月里即使再忙、再累,自己也會堅持每晚單詞打卡。背完單詞,孩子去書房寫作業時,她也會拿着自己的學習資料在一邊和孩子一起學習。 「當孩子感覺到媽媽在和他一起努力時,自己也不會鬆懈。」潘女士笑着說。今年7月份,當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時,最高興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他第一時間把好消息和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們分享了。 「我喜歡理工科,我長大想要考取清華,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夢想,我一定會以媽媽為榜樣好好努力的。」小沈開心地說。 除了高質量的陪讀 還有直達心靈的交流 雖然日常工作繁忙,潘女士和孩子之間從不缺少陪伴,不多的相處時間里,他們之間總能發生許多暖心的故事。 「去年准備考研那會兒正好是冬天,很冷,我在外面報了培訓班,上完課通常要到10點,回來能看見桌上他留給我的字條,讓我注意保暖早點休息,有時還會泡上一碗麵或是洗水果給我吃。」潘女士笑着說。 而潘女士對孩子的陪伴也不僅限於考研期間,自從創業後,只要不出差,她每天都會盡可能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每天只要有條件,我都會回家吃晚飯,早上我也一定會和孩子一起起床,陪他吃早餐。」在潘女士看來,家人就是要一起吃很多很多頓飯。 除此之外,晚上回到家後,她也經常會陪孩子聊天,相互說說自己最近碰到的趣事或是遇到的困難,說完話後她便和孩子一起進書房,孩子完成作業,她則看書或處理一些緊急的工作,但絕不刷劇或在網上閒逛。睡覺前是家人共同的閱讀時間,她有時會和孩子閱讀同一本書,尤其是碰到比較深奧的書籍,兩人便一起朗讀,一起查找不懂的知識點。 「如果閱讀的書達到了一定量,我便會讓他自己製作攻略,帶他出去旅遊,既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潘女士笑着說。 和一般的男孩子一樣,小沈也喜歡玩遊戲,對此媽媽並沒有絕對反對,在她看來,「堵不如疏,疏不如引」,而且遊戲是孩子與同伴之間交流的話題之一,如果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遊戲,可能也會導致孩子與同學之間無話可聊。不過,玩遊戲的時間是有規定的。 「他在與我們共同約定的時間內玩遊戲,我們不會干涉,但如果超出了時長不結束,我們便會提醒,並且第二天要受到相應的小懲罰,比如縮短以後的遊戲時間。有了這些規則,孩子對遊戲時間的掌控就自覺多了。」潘女士說。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這所大學培養8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你不能不知的大學

英國的劍橋大學時世界排名第四的古老大學,迄今為止,已培養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也奠定了劍橋大學在世界大學里面的地位! 劍橋雖然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可是眾所周知,劍橋最厲害的還是數學。面對浩如煙海的知識,劍橋選擇了專攻的方向,我們人生也一樣,人生的渺小不僅僅是因為時間的短暫,更是因為浩如煙海的位置,只有專於一隅,才可能有所成就…… 諾貝爾頒獎 劍橋在數學領域獲得了8項菲爾茲獎,以及一個阿貝爾獎。劍橋大學目前在世界大學里面排名前5強。強如劍橋,人才濟濟,也只能專於一隅,更何況我們渺小的一個人! 期待着我們國家的大學能夠像經濟一樣騰飛,也擠如世界名校的前幾,也讓我們中國人在學術方面揚眉吐氣!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50%的美國年輕人認為沒必要上大學

越來越多的美國年輕人認為大學沒有必要,或者它不會決定你的未來,也不會毀掉你的未來。 文 | 《巴倫》撰稿人詹姆斯·威爾梅爾(James Wellemeyer) 編輯 | 彭韌 在她高中最後一年的春天,馬拉維卡·維韋克(Malavika Vivek )有四個選擇: 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或者軟件公司 Avasoft 的解決方案架構師。 她選擇了 Avasoft。 維韋克在新澤西州愛迪生市一所電磁工程專業高中為公司兼職工作,當她得到一份全職工作時,她不能讓自己錯過這個機會。 「我確實考慮過上大學,因為那些學校都很好。但最終,我知道我會在現實世界中工作,學到更多東西」維韋克告訴《巴倫》市場觀察。 19歲的 維韋克屬於Z世代。根據 TD Ameritrade 的一項新研究,盡管她的經歷還不普遍,但Z世代正變得越來越開放,要麼用不一樣方式上大學,要麼根本就不上大學。 這項研究調查了超過3000名美國青少年和成年人,包括大約1000名Z世代(年齡在15至21歲之間)、1000名年輕的千禧一代(年齡在22至28歲之間)和1000名父母(年齡在30至60歲之間)。 大約五分之一的Z世代和年輕的千禧一代說他們可能選擇不上大學。許多其他人認為一個不那麼傳統的教育途徑是一個好主意。超過30% 的Z世代和18% 的千禧一代年輕人表示,他們考慮在高中和大學之間休息一年。 更重要的是,89% 的Z世代,以及將近79% 的千禧一代年輕人,考慮過一種與高中畢業後直接追求四年制學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千禧一代來說,這個比例比2017年增長了18% (Z世代沒有在2017年接受調查)。 「現在有更多的選擇,」 TD Ameritrade 高級退休經理達拉•盧貝爾(Dara...

逼孩子上北大?你上一個試試好的,媽媽考上了該你了

核心提示:媽媽潘潔(化名)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毅然決定報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研究生,經過五關斬六將,2019年6月成功被北大錄取。 潘女士經常這樣陪伴兒子沈子涵 前幾日,本報報道了杭州市九蓮小學五(1)班沈子涵同學自編自畫了繪本《墜落的星》(詳見本報8月6日11版《大人們常嚷嚷的「理想」,杭州九蓮小學五年級娃畫了出來》),這本繪本精細的畫功讓許多網友驚嘆。同時,里面的一個細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沈子涵說,媽媽考上了北大研究生,這本書可以說是媽媽經歷的寫照。采訪中記者得知,媽媽潘潔(化名)本科就讀於浙江大學,因為始終有一個北大夢,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榜樣,毅然決定報考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研究生:面試、全國聯考、政治考試、政審……過五關斬六將,2019年6月成功被北大錄取。 為了更多地陪伴孩子 她放棄穩定工作創業 從國企到上市公司,潘女士大學畢業後一直有一份穩定的工作。2008年,小沈出生了,最初孩子主要由家里的老人看管。 「在孩子五歲那年,我聽了幼兒園組織的一場家庭教育的講座,專家的一席話讓我感受頗深。」潘女士說,專家指出:孩子的成長大致有三個重要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不是親密關系建立的優勢時期。所以,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 「這麼掐指一算,我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潘女士說,那次講座後,她便有了下海自己創業的想法,希望創業後時間靈活,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2014年,她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立之後,與原先設想的時間自由完全不同的是,她不僅沒有獲得更多的陪伴孩子的時間,反而更忙了。 「公司剛起步,有很多事要親力親為,而且每天都要面對不一樣的難題。」潘女士回憶。不過她並沒有因為工作的繁忙和壓力忽視孩子,而是將這也作為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修煉」的絕好方式。每天晚上,她會將自己遇到的困難用孩子能夠聽懂的方式告訴孩子,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面對,當問題解決後,她也會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和解決方法。 「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他,人生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遇到問題後感到焦慮和害怕都是正常的,短時間有沮喪的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我們不能因此一蹶不振,要有樂觀的心態,要積極地解決問題。」潘女士說。 每晚與孩子一起學習 互相比賽背單詞 去年,潘女士的公司終於步入了正軌,她也得以稍有空閒,一天晚上在陪伴孩子閱讀時,北大夢想又浮現在腦海中。 「我已經奔4了,如果再不去實現這個夢想,可能就會成為此生的遺憾。」潘女士說,其實學歷對於經商來說,並不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進一步學習可以幫助自己系統地接觸前沿商業知識,開闊視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培養孩子也有正向意義。 「我的北大夢孩子一直是知道的,我想通過努力實現夢想,讓孩子知道前進的道路雖然坎坷,可能不是直線,但是只要心中堅持目標,就會有實現的一天。」潘女士說。 去年8月份,她提交了北大MBA的面試申請,10月份拿到了預錄取資格。接下來的兩個月,「見縫插針」地積極備戰12月份的全國聯考。因為公司事務繁多,她能學習的時間只有周一至周五晚上八點後,以及部分的周末時間。數學、邏輯、寫作、英語,每門課都不落下。 「那兩個月,只要不出差,我幾乎每天都和孩子一起比賽背單詞,我背10個他背5個,背完相互抽查。」潘女士說,那兩個月里即使再忙、再累,自己也會堅持每晚單詞打卡。背完單詞,孩子去書房寫作業時,她也會拿着自己的學習資料在一邊和孩子一起學習。 「當孩子感覺到媽媽在和他一起努力時,自己也不會鬆懈。」潘女士笑着說。今年7月份,當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時,最高興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他第一時間把好消息和自己的老師和朋友們分享了。 「我喜歡理工科,我長大想要考取清華,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夢想,我一定會以媽媽為榜樣好好努力的。」小沈開心地說。 除了高質量的陪讀 還有直達心靈的交流 ...

日本學校戳痛千萬孩子 好好活着,命只有一條丨精選

1 說起安全教育課 可能朋友們在學校也都上過 樹媽也曾和孩子在一起坐在教室里 看相關的安全知識動畫講解 學校也會發些安全手冊之類的 里面有講更多的相關知識 不過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了一堂 日本高知縣伊野中學的 「交通安全教育課程」 心里卻還是咯噔一下 完全沒想到日本的安全教育 竟然是這麼的「強勢」和「奇葩」 ▼ 朋友們注意到了嗎? 上面的動圖里面 因為高速騎車 不注意路況而倒地的 兩個人後面 滿滿當當的坐着一群中學生 這就是安全教育課的現場 日本學校邀請了 專業的替身演員 把學生們日常生活中 經常能遇到的交通安全事故 進行了100%的現場還原 ▼ 並且把學生們聚集到操場 近距離的觀看 違反交通規則可能造成的後果 給學生們上一堂 「生動」的安全教育課程。 因為所參與教育演示的 都是經過專門訓練和排練的 專業替身演員 所以整個安全教育事故展示 並沒有任何人受到傷害 但讓人看起來 還是非常的觸目驚心 ▼ 不過盡管有些揪心 這堂課還是非常值得一看 安全課的內容是經過日本 日本學者和專家們反復討論的 他們認為 很多青少年交通事故的發生 都跟孩子們性子比較急 而且沒有相關經驗 又對後果認識嚴重不足有關 用專業演員+真實車輛 還原真實事故現場的方式 來提醒孩子們注意交通安全 要比單純提醒孩子 遵守交通規則有效得多 ▼ 孩子們能夠很真實的看到 如果他們在騎自行車的時候 速度過快並且張開雙手「耍酷」 很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 孩子們也會知道 如果在騎車的時候 只顧着跟熟人打招呼 不注意觀察路口狀況 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 逆行會有什麼後果? 在機動車道上 騎車逆行 並且接打電話的 車輛是很難反應過來的! ▼ 不注意觀察路況有什麼後果? 騎車經過路口 卻不減速 不注意觀察路況? 那得從路口沖出來的車子 是很可能與直行車輛相撞的 ▼ 不遵守信號燈 橫穿馬路會怎麼樣? 也許橫穿馬路的人已經很小心了 也許之前幾次橫穿都沒事 但當事故真的發生的時候 你看這個人多無助啊! ▼ 即使前面看起來很安全 也必須等到綠燈才能通過 否則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況 ▼ 下雨天打傘騎車帶人什麼後果? 雨傘會遮擋騎車人的視線 如果前方路上正好有行人 騎車人是非常非常危險的! ▼ 即使騎車人沒事 機動車司機 也可能因為躲閃不及 而會牽連到 其他無辜的路人 ▼ 突然開車門會怎麼樣? 如果坐在計程車或者私家車 到達目的地想下車 必須要通過後視鏡 仔細觀看路面的情況 如果疏於觀察 直接推門就下的話 非常容易撞到在此經過的人 ▼ 如果對方在騎自行車或電動車 撞擊後受傷程度 會非常的嚴重 ▼ 機動車的撞擊力有多大? 如果在馬路中無故停留 或者闖紅燈橫穿馬路 被駛來的機動車撞到 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 自行車在機動車撞擊下 都已經嚴重變形 如果是騎車人被撞擊 後果可想而知 ▼ 這堂安全教育課 還給孩子們演示了很多 由於機動車輛視線遮擋 所發生的事故 也就是咱們俗稱的「鬼探頭」 ▼ 給孩子們講解「鬼探頭」的概念 其實還挺枯燥的 它「通常指在A車超越B車時 由於A車視線被車輛或障礙物阻擋 從B車車頭前、逆向車輛的車尾處 或道路兩側建築等視覺盲區 突然跑出行人或車輛的場景」 ▼ 這種概念孩子們理解起來並不容易 但把它變成真實的場景 孩子們就會印象更深刻 下次走路的時候 一定會放慢自己的腳步來觀察 ▼ 安全課上,工作人員 還特別給孩子們科普了 什麼是內輪差 內輪差的概念對孩子們來說 也是相對抽象的 它是車輛轉彎時內前輪轉彎半徑 與內後輪轉彎半徑之差 ▼ 由於內輪差的存在 車輛轉彎時 前、後車輪的運動軌跡不重合 在行車中如果只注意前輪能夠通過 而忘記內輪差 就可能造成後內輪駛出路面 或與其他物體碰撞的事故 ▼ 而且這種大型的車輛 有很多的視線盲區 如果行人或騎車人進入這個區域 司機是無法觀察到的 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 ▼ 孩子們原本可能只是 聽過講座或是看過圖片 當真實的碰撞場景 在孩子們面前展示的時候 孩子們在震驚之餘 對內輪差一定會謹記在心 ▼ 2 很多網友看完 這段日本安全教育課程視頻 都留言表示很震撼 感嘆日本實在是太拼了 也有網友表示 實在是有點太「硬核」 擔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樹媽也是跟着吃驚不小 但靜下來想想 倒覺得這種真實的沖擊 對孩子們來說 未必是件壞事 之前曾看過 著名作家畢淑敏寫的文章 里面有段給兒子的話是: 「假如你去摸火, 火焰灼痛你的手指, 這種體驗將使你 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 橙紅色抖動如綢的精靈。 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 殘忍、狡詐這些最骯髒的品質, 當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 就感到切膚的疼痛, 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給孩子們展示這些 常見交通事故的發生經過 雖然看起來殘酷 但通過這種演練 再結合常規的安全引導 孩子們在青少年時期 就能夠很好的樹立起安全意識 看過這個安全課程的 日本孩子們 也都對安全課上 親眼見到的場景 有很深刻的感悟 ▼ 孩子們會在自己的上學路上 會注意做好各種防護 更加的謹慎和守規則 在他們成為成年人之後 也就不會成為 不負責任的馬路殺手 ▼ 客觀的說 日本目前是 全世界范圍內 青少年交通事故率 最低的國家之一 在兒童安全教育方面 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地方 孩子們能夠 「高高興興上學去, 平平安安回家來」 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心願 但任何人都無法24小時貼身保護孩子 真正能保護他們交通安全的 歸根結底還是孩子們 自身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小的時候 就把交通安全知識 和違反交通法規的後果 根植在孩子的心里 相信才能讓整個社會的孩子們 有終身受益的保障 和更安全燦爛的未來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玩轉校園|當我們談武漢大學時,我談些什麼?

當我們談武大時,首先會談到櫻花。每年的3月底4月初,武大櫻花怒放之時,整個校園人潮湧動,盛況空前(就因為每年賞櫻的人太多,大夥還給武大起了名叫「珞珈山人民公園」)。武大的人文氣息加上櫻花勝雪的容顏,真是一幅無比美妙的春日畫卷! 當然,武大不僅僅有櫻花。每年畢業季,也是廣玉蘭婷婷玉立校園之時。記得去年6月在武大,看到校園里到處盛開的廣玉蘭,仿佛綻放於枝頭的白蓮花般可愛,當時拿起單反就欲拍,不想前面一小帥哥突然停下,用手機咔咔就是兩下,還爆了句「我靠,這花開得真文藝……」,回頭看見我的單反,又一句:「呦,單反都來了……」。盛開在校園的玉蘭,想必也是武大可以談到的一部分,每個曾生活在校園的人,似乎都有着關於廣玉蘭的青春記憶。 除了點綴校園的花兒,我們還會談到櫻花大道上的老齋舍,那棟古香古色,綠瓦灰牆,有着層層樓梯的古建築,那是武大必打卡的地兒。休息日時,我時常常來武大溜達。每次來,都必到這老齋舍。不僅僅是鍛煉體力,更主要是,階梯上面就是櫻頂,與珞珈山遙相呼應,是絕佳的觀景地。尤其是春夏秋冬不同時節,眼之所及,景色各異,非常悅目。 我是愛水之人,我還會談到鑒湖。鑒湖不大,但是作為校園里的一灣湖水,有山有水方顯靈氣。鑒湖的美主要是在夏天,睡蓮盛開,灼灼婷婷的小巧模樣,開在這武大校園里,別有一番意境和趣味。 此外,我還想談《珞珈賦》。從武大正門牌樓進來,新修的漢林廣場石碑上,纂刻有一篇《珞珈賦》,寫的非常好,可惜很多人進去都直接忽略了。如其忙不急迭的趕到櫻花大道,抱着個「櫻花大道」的指示牌表明到此一游,倒不如將這《珞珈賦》讀上一讀。游校園之道,貴在知其人文,賞其風物。 其實,我最想談到的,是萬林藝術博物館。我愛武大的老建築,也喜歡他的新建築。萬林藝術館在鑒湖邊,由武大校友陳東升捐資建造。「懸挑樓」的樣式,很具現代前衛感的一棟建築。尤其是館前櫻花盛開之時,那種感覺只能用「驚艷」來形容!藝術館內部大量留白,簡約大氣,這里經常舉辦各種攝影、藝術類展出,刷身份證即可進入,對公眾來說,很不錯的福利。我曾有幸參觀過武大設計學院的一次畢業展,里面展出了很多非常有創意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感覺相當棒。當然,喜歡小清新風格的朋友,來這里拍拍照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當我們談武大,還可能會談到武大的牌樓、梅園、老圖書館、珞珈廣場、奧場、半山廬等等,有太多人的筆墨和鏡頭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在武漢眾多的高校中,我個人感覺,華科太方正,理工校區太分散……而武大,太大!走錯一個門,很有可能那個地根本就不是你想要到的地兒。所以,游武大,我建議還是買一份武大地圖為好,看到有那種手繪的簡約版本,非常有趣可愛,就算放在家里做個小紀念品想必也是很不錯的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廢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樂成長

桐華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會逐漸形成兩種人,一種人因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懶散而失敗。 親愛的家長們,你想要孩子成為哪種人? 如果想要孩子成為因努力而成功的人,那麼就不要放任孩子,而是要逼孩子一把! 教育最大的騙局, 叫「孩子,你只要快樂就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越來越崇尚快樂教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 當孩子對舞蹈、美術等感興趣的時候,父母二話不說給報了班。 然而當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不耐煩了,想要放棄時,父母遵從了孩子的決定。 他們往往會這樣想,是不是我的孩子沒有天賦,是不是應該讓他去學習他擅長的強項才會事半功倍? 殊不知,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這是父母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 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父母尊重孩子的本能,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這樣的孩子,只能淪為生活的弱者。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教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成就人的事業。 說白了,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而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懂得堅持到底,懂得對自己狠一些。 因為他們知道,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果你不好好努力,不堅持學習,那麼只能被社會所淘汰。 快樂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只可能適用於家庭,而不適合這個社會。 父母可以尊重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社會不會遷就能力不行的成年人。 一位清華教授憤慨: 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甚至可以說,它是痛苦的。 因為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挑戰! 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快樂自由地學習,這樣的教育看起來真的很理想。 但事實上,「快樂教育」只是一碗毒雞湯,它就像提前埋下的地雷,總有一天會以悲劇收場。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不負責, 就是在學習上放任自由 歌手劉歡曾在某次采訪中說起女兒的教育問題時,他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 在提及女兒的音樂天賦時,兩次說到了「後悔」二字。 因為一直和妻子秉承着所謂的「快樂教育」原則,覺得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他女兒是那種喜歡彈琴,但是不願練琴的人,於是他們對女兒做了妥協。 如今的他感嘆:「從小沒有迫使她學音樂,我覺得有點後悔。」 此外,劉歡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勸那些有心栽培孩子的家長們:「其實你迫使孩子練一練,他可能就很好。有這方面天賦的孩子,還是可以推一把。」 世界沒有後悔藥,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蔡康永曾說過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我本可以。 你不逼他,他怎麼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你不逼他,怎知他以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不曾拼盡全力? 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的工作是外賣員,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工資又低。 他說,自己後悔了,也經常抱怨爸媽。 因為,從小他的爸媽就對他沒有什麼要求,只想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不曾逼過他學什麼。 學習成績不好,沒關系;學不會畫畫、彈不了琴……也沒關系。 考不上大學,只好出來工作;沒有好的技能,只能處處碰壁。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長久知識的積累,知識積累本身就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很少有快樂的時候。 這時候,很多孩子都想過退縮、放棄,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為人生把握方向。 而作為父母的,應該給一些建議、引導和鼓勵,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 而不是聽之任之,把撒手不管當成靜待花開。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後必然會後悔。 任何成功背後, 都是不斷地努力和付出 有句話說的好:這個世界很公平,你的人生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人生,從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你越努力,就越幸運。 浙大一位學霸因為一張密密麻麻的作息表走紅。 作息表的安排,從每天早上6點開始,一直到晚上12點半。 一周每個時間段的學習內容都精確到了幾點幾分,學習狀態可以說是分秒必爭。 盡管他已經考上了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學府,但是他仍一刻沒有鬆懈。 和他同學校的學生爆料說:「這是我們的學霸,在浙大堪稱神一樣的存在。成績好還不算什麼,關鍵還很會玩,開飛機、玩潛水、自創潮牌服裝……」 如果沒有看到這張作息表,我們可能會羨慕他,認為他真幸運,覺得他肯定是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不用好好學習,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但是這些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用來麻醉自己的藉口。 因為這張作息表處處流露出的是實打實的努力。 成功是留給不斷努力和奮鬥的人的! 有誰的幸運,可以憑空而來? 只要當你足夠努力,你才會足夠幸運,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如鋼琴演奏者郎朗所說:「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是天賦並不意味着你會通過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堅持。 在這過程中,要經歷很多困難,要付出很多汗水,才能收獲到甘甜的果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所以,親愛的各位家長們,請不要再鼓吹快樂教育了。 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一份不尋常的付出,世上沒有不勞而獲。 也請您告訴孩子,這個世上沒有白吃的苦,那些你吃過的苦,都將照亮你前行的路。 好的父母,心都有點狠。 有人說,好的父母,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狠心。 這句話說得很對,孩子處於一個玩樂的年紀,他們本就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只能讓父母來把控。 要是事事「尊重」孩子,孩子可能真的就只能歸於平凡。 曾看過一則廣告: 一個小男孩在房間里偷看踢踏舞表演被爸爸發現。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送給他一個盒子。 小男孩興奮不已,以為是舞鞋,可是沒想到,是一套跆拳道服。 隨之而來的是每天艱苦卓絕的訓練。 小男孩不懂爸爸的用心,卻咬牙堅持,直到贏得跆拳道比賽那一天,爸爸又送給他一個盒子。 小男孩打開一看,正是自己心心念念的舞鞋。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爸爸的用心良苦,為什麼要逼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跆拳道。 可是爸爸的一句話揭開了真相:我尊重孩子的興趣,卻不想讓他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但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很貴!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 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 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在逆境時也不輕易放棄。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為什麼別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對着鋼琴說話。 上面的這段歌詞,被寫在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中的開頭,同時也道出他的童年經歷。 周杰倫成績不是很好,學歷也不高,可正是因為母親曾經的「棍棒教育」,讓他學會了鋼琴,同時也奠定了他後來的音樂天賦。 在《開講啦》中,周杰倫說,「要不是媽媽拿着藤條逼着學琴,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他十分感謝母親當年的「逼迫」,讓他如今可以驕傲地活着! 孩子的不堅持,多半源於父母的放任。 記住,只要再逼孩子一下下,他會比你想象中的還要優秀。 所以,真為了孩子好,父母就要狠下心來,適當的逼迫總比放任來得好。 哪怕孩子當下會埋怨自己,但至少未來,孩子會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為了……

最新一期《我們長大了》的節目中,大S提到: 女兒會主動攻擊弟弟,經常故意拿東西在弟弟的頭邊揮,看有沒有機會打到他…… 這一幕在二胎家庭中是多麼常見啊! 朋友曾向我抱怨,當初為了能讓大寶多個親人,生了二寶。 哪知道大寶一點也不體諒她的苦心,有了二寶之後,大寶就變「壞」了,不但愛發脾氣,還經常動手打弟弟。 一次,大寶故意在蹦床上翻跟鬥,差點掉下來,嚇得她趕緊跑過去接住大寶。朋友把大寶罵了一頓,但大寶不但不哭,反而抱着媽媽開心地笑。 朋友說,她家老大就是寧願被罵也要把媽媽搶過來。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的丈夫突然伸手攬住你說:「親愛的,我愛你愛得一塌糊塗,我決定了,我要再找個跟你一樣的妻子!」 你的反應是什麼? 這其實就是老大的反應。 老大眼中的老二,就像那個突然闖進來的「第三者」一樣。 當媽媽與二寶「墜入愛河」時,老大對於二寶與生俱來的敵意就會加深。 後台留言中,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問題: 「姐姐故意把妹妹的玩具弄壞,還當着我的面扔在妹妹的臉上,不知道她下一次會用什麼打妹妹......」 「哥哥力氣大,沒輕沒重,弟弟太小,兩個人打架的時候,我只能護着弟弟。哥哥軟硬不吃,情況越來越嚴重,真是心力交瘁。」 ...... 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媽媽看到的往往是老大的問題,但卻很少看到他背後的委屈。 要知道,老大一切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老大通過一些反常甚至極端的行為來表達他的抗議,他想要獲得父母的關注。 只有父母的目光和關注在他身上時,他才能確定自己是被愛的,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當老大出現明顯敵意或者攻擊性行為時,父母的處理方式對老大的影響非常大,它決定着老大今後怎樣面對弟弟/妹妹。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 7歲男孩濤濤,自從弟弟出生後,脾氣就變得非常古怪,經常會動手打弟弟,還時不時地把弟弟大腿內側掐得紫紅。 父母非常生氣,呵斥並動手打了濤濤,但並沒有什麼用,反而讓濤濤變本加厲。 濤濤變成父母眼中的「危險品」,只要他從弟弟的嬰兒床旁經過,父母就會下意識地防着他。 一次,濤濤竟然用被子蒙在弟弟頭上,差點導致弟弟窒息...... 在二胎家庭里,如果老大的情緒和行為發生了明顯變化,父母卻置之不理,沒有採取積極行動化解的話,則極有可能讓老大陷入焦慮、無助的狀態。 最近,湖北梁女士家里發生了一件糟心事,6歲的女兒視力突然下降,走路動不動就摔倒。 醫生卻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經過檢查,孩子的視力僅為0.15,但進一步測驗卻發現,孩子的眼睛狀況是正常的。 與家長溝通之後,醫生得知梁女士在生下兒子之後,女兒便覺得自己受冷落,這才引起了「癔症性眼盲」。 隨後,醫生對女孩說:「我有一個特別神奇的藥水,點幾滴眼睛就好了。」結果,再次給女孩測試時,她的視力恢復到了1.0。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二胎的到來,很可能會讓老大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他會通過尋求關注來找到歸屬感。 因此,當老大用極端行為來尋求關注時,身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多一份理解,多關注一下那個內心脆弱的孩子。 有人曾說: 作為第一個孩子,曾經獨占父母的愛和整個世界而後又被迫學習分享,他的態度是緊張的,易怒的,敏感的。 作為父母,處理好大寶和二寶之間的關系,是我們必須做好的功課。 首先對孩子的關注要平均,但愛要獨特。 很多家長信奉「一碗水要端平」,痴迷於絕對的平等,給孩子的東西要一模一樣,完全平均。 但是,你會發現,孩子並不買賬。 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切了兩塊一模一樣的蛋糕時,總有孩子會說:「你給他的比給我的多!他的比我的大!」 你開始急了:「沒有啊,我給你們的都是一樣的,完全一樣的。」可是孩子不一定信你的解釋。 當孩子提出質疑時,最好的做法是,按照其獨特的個體需求來給予滿足,而不是憂慮給孩子的東西是否完全平均。 我們要關注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同時也要給孩子獨一無二的愛。 對於大寶,可以多安排他與父母之間單獨約會,製造特殊的回憶,多傾聽大寶的想法。 《喚醒半睡的自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可以說給大寶聽: 「你是我們的第一個孩子,我們是你的父母。我們百分之百地愛你,你比弟弟妹妹先來,你已經擁有我們百分之百的愛,還會繼續擁有我們百分之百的愛。」 只有大寶打心底確信父母的愛從未變過,才會有精力對二寶展現出愛。 其次要拋棄「大讓小」的想法。 「老大就應該讓着老二」這句話的殺傷力太大了,會同時傷害到兩個孩子。 這句話是對老大的「道德綁架」,它殘忍地壓制了老大的感受,懷疑自己是否被愛;同時也是對老二的肆意縱容,可能會讓老二無視規則,恃寵而驕。 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簡·尼爾森說: 要同等對待兩個孩子,這樣才不會讓一個孩子形成「受害者」心態,另一個也不會形成「欺壓」心理。 所以,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要按規則辦事,而不是奉行「大讓小」的原則。 最後,讓老大擁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記得孫儷在參加《金星秀》時,說: 小花的一切都是等等教的,甚至妹妹的名字也是哥哥取的。 聰明的父母應該懂得給老大貼心安排一些小「工作」,這樣才能體現老大的價值感,有了價值感和參與感,老大就有了歸屬感。 他會明白,我當了哥哥/姐姐後,不僅沒有失去愛,還多了一份責任感,一份屬於這個大家庭的責任感。 他也會明白,有了二寶,只是世間又多了一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已。 與各位二胎媽媽共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好好睡覺,才是頭等大事

仔細想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睡覺的。所以睡眠一直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果說人類是一部最精密的儀器,那麼睡眠,就是自然賦予的最佳修復時機。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卻一直視睡眠為理所當然的。 那麼,我們是否真的很了解「睡眠」——這位朝夕相處的老友呢? 《睡眠革命》這本書告訴我們,非但我們沒有真正了解過睡眠,甚至我們關於睡眠的常識,大多都陷入了誤區。 誤區一:人類可以凌駕於生物鍾之上 《武林外傳》里佟湘玉算過一筆賬,如果她每天只睡3個小時,那麼節省下來的時間長達十二萬零八千個小時,約等於五千三百天,也就是十四年零六個月。 雖然佟掌櫃的算法多少有夸張,但卻影射了現代很多人的生命狀態,即:熬不必要的夜。 這個世界上真正因為工作需要而熬夜的人,其實只占了極少的比例。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熬夜如今已悄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但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熬夜的危害。 在《我是演說家》的舞台,有位演講者叫周西。在錄制節目期間,突然暈倒在地,被送往醫院後查出患了卵巢癌。 一切的苦難,都不是毫無緣由的。演講中周西回顧了自己的生活作息習慣,一年來幾乎每天熬夜到凌晨兩三點。這樣不規律的壞習慣,就是鐵打的身子也經受不住。 正如《睡眠革命》中所說: 人類真的是一個超級傲慢的物種。我們以為能夠拋棄40億年的進化,忽略根據晝夜循環得到進化的這一事實。也許只有人類這一物種,會妄想凌駕於自己的生物鍾之上。 生物鍾又叫晝夜節律,它內置在每個人的體內,它的存在已經被科學研究所證明。 生物鍾就像地球晝夜更替一樣,是寫在我們的基因里的,它並不會隨着電燈發明、電子產品日新月異而改變,更不會為了配合我們的生活節奏而改變。 而我們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頑固分子,一邊凌駕於生物鍾之上,承受着熬夜對身體的蠶食,一邊心里帶着隱隱的罪惡感,前赴後繼地熬夜。 誤區二:8小時睡眠論 一天睡夠8小時,堪稱當代中國人口口相傳的偽科學經典言論。 國外還有類似的對比圖:睡夠8小時的人神采奕奕,睡了6小時人的兩眼無神。 《睡眠革命》書中提到:人類已經進入快速而多變的現代社會,但對於睡覺這件事的認知和方法,許多人仍然停留在「古代社會」。比如,人們還採取着上世紀90年代的睡眠方式,傳統的「8小時睡眠制」。 即便是現在,絕大部分人還篤信「8小時睡眠論」,認為每晚須睡滿8個小時,才算是充足的睡眠。 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正常入睡,准備早晨6點多起床,實際情況是,到了4、5點鍾已經醒來並睡不着了,卻告訴自己還不夠8個小時,於是強迫自己繼續睡,漸漸心煩氣躁,越睡越清醒,終於捱到鬧鈴響起,卻只有頭暈腦脹。 睡得比較晚的人,也一樣陷入「8小時恐慌」,越想入睡,越難睡着,翻來覆去,失眠了。 事實上,對於睡眠時間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就像這個世界上既有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和雅虎總裁馬麗莎·梅耶爾,這種每晚只需睡4到6小時的人,也有像網球傳奇羅傑·費德勒和飛人博爾特,這種宣稱自己每晚都要睡上10個小時的人。 除了這樣極端的例子之外,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所需的睡眠時間也在不斷變化。比如,孩提時代和青年時代,所需的睡眠時間就要比成年人多很多。 《睡眠革命》告訴我們: 8小時其實是每晚的人均睡眠時間,但不知何時起,它卻成了普遍適用的推薦睡眠時間。然而一味追求8小時睡眠而產生的巨大壓力,反而對我們的睡眠起着破壞性極強的反作用。 所以,每天8小時,其實是理想睡眠時間,如果達不到,或者不需要,放輕松就好,只要一覺醒來,感覺精神飽滿、活力充沛,便足夠。 誤區三:一定要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這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 相信很多人對著名成功人士的起床時間表如數家珍:李嘉誠,5:59起床,看報紙、打高爾夫;蘋果CEO庫克,3:45起床,健身、看郵件;美國在線CEO阿姆斯特朗,5點起床,處理郵件,檢查數據,和早起的女兒聊天。 中國傳統醫學也在強調:深夜11時至凌晨三點,是人類睡眠的黃金時間! 然而,每個人生活習慣不同,身體素質也各異,所以,沒有必要追求整齊劃一的睡眠時間。 可以早睡早起,也可以晚睡晚起,只要身體適應,起床後,精神煥發,充滿活力,就說明睡眠質量很好。 日本有部電影叫《深夜食堂》,講了一種區別於眾的、另一種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在東京新宿黃金街的一角,有一家飯店,每天長日已盡,當人們急忙忙回家時,這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這家飯店的營業時間,是從凌晨12點到早上7點。 在東京,這樣的上班族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在下班後,都有去居酒屋喝兩杯的習慣,待酒足飯飽之後,才回家。 比如某些行業,如媒體、電視台,里面的人常常工作至深夜。因此,多年來,東京夜晚的街頭,常常燈火通明,居酒屋、便利店、書店,甚至專門針對夜班族的商鋪和服裝店,也無處不在。 這些人需要上夜班,第二天也不用早起,屬於晚睡晚起一族。他們已經稍微調整了自己的生物鍾,不僅生活工作如常,很多人還能享受其中,也許在空曠與寂寥的夜晚,思考和靈感能得到嶄新的迸發。 所以,不必糾結於每天必須早早入睡,又早早起床,困意襲來時便睡,醒來時便起,如此反而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睡眠習慣。 早睡還是晚睡? 早起還是晚起? 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生活狀態:是否精力充沛,是否一切如常? 所以,《睡眠革命》告訴我們,勿需掉入「早睡早起」的怪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中島孝志說:睡眠的質量不應該用時間標準去衡量,而是應該根據熟睡了多久,醒的時候是否神清氣爽來判斷。質比量更重要,關鍵是自己舒不舒服。 願大家都能擁有一個好睡眠,後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認真思考人生,改變現狀。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