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新華網 麵包是放冰箱好還是放在桌子好?

挑選麵包一定要選擇手感較硬的、味道較淡的、口感較粗的,這類麵包一般油脂和脂肪含量都較低,且含有大量膳食纖維。不僅有利於腸道蠕動和消化吸收,食物纖維還會抑制身體中糖分及脂肪的吸收,防止肥胖。 麵包中主推全麥麵包,其中的「全麥」指的是沒有去掉麩皮的麥類,比如小麥、大麥、燕麥等。全麥麵包由全麥麵粉加工後製成,從口感來說相對粗糙一些。但全麥麵包中含有鐵、鎂、鋅、維生素B、維生素E和纖維素等物質,營養價值高。另外,在食用時,如有條件可以准備一點生菜、番茄、小黃瓜夾着吃,營養會更加均衡。 挑選全麥麵包時,不少人只要看到包裝上標着「全麥」就認為自己買到的是全麥麵包。全麥麵包為褐色,切開後的內部斷面上也有麩皮,並且麩皮越多,其膳食纖維的含量就越高。全麥麵包的切面不像白麵包一樣蓬鬆且存在許多蜂窩狀的氣孔,而是看起來、摸起來會更加緊密。消費者在購買時應該首先看配料表,只有「全麥粉」排在配料表第一位的才是真正的全麥麵包。 另外,很多上班族早上為了趕時間,麵包從冰箱里拿出來連烤都不烤就往嘴里送。殊不知對於胃酸過多的人來說,麵包片、饅頭片等主食都是碳水化合物,這樣吃下去往往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泛酸。但如果把麵包片、饅頭片烤一烤再吃,就能起到「養胃」的作用。烤麵包表面酥脆,香氣散發,使得人們咀嚼次數也會相應增加,刺激飽腹中樞神經,吃少量即可獲得飽腹感。而且烤焦的麵包片和饅頭片上會形成一層糊化層,這層物質可以中和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但烤麵包的火候也要注意,一般烤至橘紅色或金黃色即可。 買麵包講究現吃現買,要選購新鮮日期的,保存時間也不宜太久。如果買的麵包一次吃不完,在保質期內只需要室溫保存即可,放在冰箱冷藏反而會加速麵包中澱粉的老化。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之路
red-2293855_960_720.jpg

研究稱紅酒中的化合物可以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一項新研究表明,紅酒中一種稱為白藜蘆醇的化合物可能有助於減少抑鬱和焦慮症狀。白藜蘆醇是葡萄和紅酒中的一種天然產物,已知具有抗抑鬱作用。然而,它的工作方式尚未完全被理解。 為了找到答案,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和徐州醫科大學的科學家們轉而在小鼠身上進行試驗。除此之外,他們還發現一種被稱為磷酸二酯酶4(PDE4)的酶,它由應激反應激素皮質酮表達,在動物中引起抑鬱和焦慮樣行為。它通過降低稱為環腺苷一磷酸的信使分子的水平來實現。 通常,皮質酮調節身體對壓力的反應。然而,當壓力過大時,大腦中循環的大量激素會導致PDE4過量。這反過來會改變大腦,造成問題。 在向小鼠施用白藜蘆醇後,研究小組發現該化合物使齧齒動物的皮質酮不能表達PDE4。結果,它們在受到壓力時似乎不那麼沮喪和焦慮。 科學家現在希望白藜蘆醇可以用於一類新的抗抑鬱藥。大多數此類藥物目前通過控制大腦中的5-羥色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功能起作用,盡管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只有約三分之一患者的症狀最終完全緩解。 「白藜蘆醇可能是治療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的藥物的有效替代品,」研究主要作者、來自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Ying Xu博士說道。 以前的研究表明,白藜蘆醇還可以幫助對抗肥胖、衰老、蛀牙和肌肉損失等。 來源:cnBeta

為什麼美國癌症死亡率驚人下降

導 讀: 美國癌症協會(ACS)發布了未來10年腫瘤一級抗擊計劃,稱為「2030癌症預防和死亡率下降藍圖」,相關文章在全球影響因子最高期刊CA雜誌上發表! 8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26%! 文章詳細分析了1930~2010年這80年期間美國癌症死亡率改變和原因,為未來降低癌症死亡率的工作規劃了方向。 上圖是1930年到2015年80年間,美國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情況。可以看到,全美癌症死亡率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這一年的總死亡率是215.1/10萬人,而到2015年,全美癌症總死亡率已經降到158.7/10萬人,降幅達到26%! 國家在1988-90至2013-15期間乳腺癌死亡率下降。數據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 國家對1980 - 82年至2013 - 15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的下降。數據來源:國家衛生統計中心。 美國癌症發病率下降,我們真該好好學一學! 在如今經濟騰飛的時代,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再大的成就也只是海市蜃樓。所以看到這樣「懸殊差距」,我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也許我們也該放遠目光,靜下心來向人家學習—— 究竟美國是靠什麼,才逐步擺脫了癌症的陰霾呢? 1不遺餘力地普及癌症篩查 正如美國男性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驟降源於PSA前列腺癌篩查一樣,防癌離不開篩查。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條「男女通吃」穩步下降的曲線——結直腸癌發病率。 這條看似不溫不火的曲線卻有一長串的故事。近40年間,結直腸癌發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穩步下降。主要原因就在於篩查的普及。 2016年美國癌症篩查指南推薦,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腸鏡篩查。 於是,美國2000年的篩查比例只有21%,但2015年已高達60%。 要知道,結直腸癌從良性息肉演變至惡性腫瘤通常需要很多年,若能在此期間通過篩查手段早期發現,及時手術則會有很理想的預後。可惜的是,在中國很多人都礙於麻煩,在體檢報告上的腸癌篩查項目中,最常見的就是一枚大大的「患者拒絕直腸指診及腸鏡檢查」的印章! 要知道,這枚印章背後是多少早期腸息肉的漏診。 那麼到底防癌體檢該怎麼查?為什麼很多癌症發現都是晚期?健康時報一文告訴你,點擊圖片即可觀看↓↓ 2新藥研發:全球抗癌新藥一半在美國 面對癌症,抗癌藥就是制敵致勝的「武器」。最近十幾年,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的研發,讓人類對抗癌症的武器庫里,有了除外科手術、放療、化療之外的更強有力的武器。 據統計:美國的癌症五年生存率是66%,中國是30.9%。而抗癌藥是癌症患者「續命」的根本。 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在研新藥數量約占全球的48.7%,全球一半的新藥幾乎都在美國;排在第二和第三的英國、日本,占比僅有8.0%、7.0%;中國僅為4.1%,和美國相差達10多倍! 碾壓式的優勢,讓美國新藥、新療法在數量和前沿上領跑全球。 美國是擁有靶向和免疫藥物最多的國家,截至2018年,美國已經上市了96個靶向和免疫藥物,中國僅有33個。在臨床試驗方面,截至2019年3月,全球共有近30萬項臨床試驗登記注冊,其中約40%在美國進行。 最近健康時報微信盤點了新上市的25種癌症藥,可以說是很多癌症患者的福音,點擊圖片即可觀看↓↓ 3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嚴格禁煙 雖然美國男性最多的是前列腺癌,女性最多是乳腺癌,但這兩種癌症生存率都很高。肺癌才是毫無疑問的第一殺手,遙遙領先於第二名。 但美國已經看到希望。60年代開始的控煙運動,吸煙人數40年持續降低,而且公共場合全面禁煙。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得到了顯著回報。 嚴格履行《煙草控制公約》、公共場合全面禁煙......這些強勁措施使美國吸煙人數40年來持續降低。從1990年到2014年,美國男性肺癌死亡率下降了43%。 同樣地,中國也是不折不扣的「煙草大國」。煙草消費量居全球第一,男性中吸煙率將近50%。此前,發表於柳葉刀的一項研究稱,除非大規模戒煙,否則1/3的中國年輕男性最終將死於吸煙。 然而,中國的全面禁煙的道路還有很長要走...而對於每一個吸煙的人來說,你一旦吸上煙,就算是為社會「做貢獻」了... 4極力避免錯誤、過度診斷 在美國,病理診斷才是癌症治療的「金標準」,是一切治療的基石,減少了過度診斷。 癌症治療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比起依靠某個外科「一把刀」或權威教授,美國更看重團隊協作。在美國的權威醫院中,如今普遍實行「多學科診療」制度。 一個典型的美國癌症治療團隊里,有不同梯隊的醫護人員:上層的醫生團隊,根據病人的病情,將內科腫瘤醫生、外科腫瘤醫生、腫瘤放療醫生等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針對性的醫療小組。 每位醫生發揮自己的長處,共同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方案。 而在中國醫生分科越來越細,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很早就吐槽過這個問題,點擊下圖觀看樊院士的精彩吐槽↓↓ 5無比重視癌症患者生活質量 在美國,癌症長期被樂觀情緒所主導,醫院致力於讓患者的生命長度和生活質量並駕齊驅。 以讓癌症患者們「聞風喪膽」的化療為例,國內的化療一般都是住院進行。 在美國,除了部分腫瘤如血液腫瘤需要住院化療之外,一般癌症化療都是門診進行,一次化療一般3-4個小時即可完成。 美國醫生非常看重患者的感受,他們致力於研發副作用小的新型化療藥,對於客觀存在的化療副作用,國外也積極進行相關研究。 如針對惡心和嘔吐,不斷有新的抗嘔吐藥出現。而對於令人恐慌的脫發,FDA也批准了一種冷卻帽用於預防。這種計算機控制的帽子含有冷卻頭皮的液體,可收縮血管,從而減少化療藥到達毛囊細胞的藥量,緩解化療引起的脫發。 「化療不要住院,美國的理念是盡量讓病人不那麼痛苦。」一位曾經在美國治療癌症的華人這麼評價道。 6完善的癌症醫生培養制度 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雜誌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最好的職業排名前10榜單全部被醫生包攬。但在美國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卻要經歷漫長的時間。 在美國,治療癌症的所有醫生統稱為「腫瘤學家」(oncologist)。在腫瘤學家的群體里,又細分為腫瘤內科醫生、腫瘤外科醫生、腫瘤放射醫生等等。 這些醫生在大學畢業後,首先接受醫學院4年的學習,然後是3~8年不等的住院醫生培訓。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腫瘤外科醫生必須累積有2000小時的手術經驗才能申請美國外科手術助理執照(ABSA)考試。 未來十年10大抗癌策略! 1 遠離11種病原體 一些病毒感染(如HPV、HIV和乙肝病毒)也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目前,共11種病原體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有致癌性,包括: 1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7種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HPV)、EB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3種寄生蟲:泰國肝吸蟲、華支睾吸蟲(肝吸蟲)、埃及血吸蟲。 對於一般生活中常見的感染,我們建議: ▍① 宮頸癌——HPV人體乳頭狀瘤病毒 途徑:性傳播途徑、密切接觸、間接接觸(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醫源性感染、母嬰傳播。 預防:接種HPV疫苗、注意個人衛生、注意性生活衛生。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篩查。 提醒:感染HPV早期無明顯症狀,引起宮頸病變後,可能出現性生活接觸性出血、白帶增多有異味、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等,要及時就醫。 ▍② 胃癌——幽門螺旋桿菌 途徑:口腔唾液、糞便經手、食物接觸口 預防:餐前要洗手,盡量不要餵送食物,尤其不要口口餵養幼兒。可以分餐制或公筷,且餐具經常消毒。 提醒:如果出現口臭、泛酸、胃痛等症狀的患者,應做胃鏡和hp感染篩查。 ▍③ 肝癌——乙肝和丙肝病毒、肝吸蟲 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生吃淡水魚蝦等 預防:接種乙肝丙肝疫苗;在獻血或輸血時去正規醫療機構;做好婚檢孕檢;少吃生的淡水魚蝦。 提醒: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切不可輕視。 ▍④ 鼻咽癌——EB病毒 途徑:唾液傳播 預防:接種EB疫苗,注意避免口對口傳播和噴嚏飛沫傳播。 2 防曬,減少皮膚癌風險 陽光照射是導致皮膚癌的最大風險因素。幾乎86%的黑素瘤皮膚癌和90%的非黑素瘤皮膚癌(包括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與太陽紫外線輻射有關。限制你患皮膚癌風險的最有效方法是限制你的陽光照射。 曬太陽是補充維生素D的好方式,但我們拒絕暴曬! 建議: ▍① 避免正午太陽直射; ▍② 適當使用防曬霜; ▍③ 戴寬沿遮陽帽和太陽鏡; ▍④ 穿防曬衣; 3 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放射 IARC認為,所有的電離輻射都有致癌性。2006年數據顯示,48%的電離輻射來自於醫療設備(如CT),包括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暴露。 醫用電離輻射與多種癌症相關,CT風險最大。一名40歲的男士和女士接受單次CT冠脈造影後,其終生患癌風險大約分別為1/600和1/270,但頭部CT的風險要小得多(分別為1/11080和1/8100)。 不過,老年人接受這些檢查時風險偏低。 4 減少室內建築材料放射 氡污染、甲醛污染、苯污染等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其中,氡污染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為僅次於煙草的第二大致肺癌物質。據美國國家研究委會估計,美國3%-4%的肺癌死亡可通過減少室內氡暴露來預防。 ▍① 氡:一種有放射性的氣體,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建築材料是室內氡的最主要來源,如礦渣磚和裝修使用的天然石材以及瓷磚和潔具等陶瓷產品。 ▍② 甲醛:主要來源於裝飾裝修和家具所使用的人造板,如復合地板、大芯板、密度板以及裝修使用的白乳膠和布藝製品等。 ▍③ 苯:主要來自溶劑型木器漆、油漆、溶劑型膠合劑和清潔劑等。 建議: 裝修新家入住前,建議請專業檢測機構進行一次室內環境檢測,根據檢測結果決定能不能入住,如果污染不是很嚴重,最好通風6個月左右再入住。家中多通風,可以降低室內氡、甲醛等濃度。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居住室內氡濃度應 5 戒煙是頭等大事! 控煙是防癌的「頭等大事」!1991年以來,美國癌症死亡率降低了26%,其中一半以上歸因於吸煙率的下降。 建議: ▍① 戒煙對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有益。 ▍② 吸煙導致人均壽命縮短十年以上。 ▍③ 如果40歲以前戒煙,可以奪回9年壽命。 6 限酒,任何飲酒都有害 1987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首次將酒精歸為致癌物。過量飲酒可造成身體多方面不良影響,至少與7種癌症有關(英國科學月刊《成癮》)。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日飲酒量女性不能超過1份,男性不能超過2份。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男性一天飲用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否則即為飲酒過量。 25克酒精量是什麼概念?大概換算下,記住: ▍白酒:每次不要超過1兩 ▍啤酒:每次不要超過一瓶 ▍紅酒:每次限制在一紅酒杯左右 證據表明,即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某些癌症發生風險,包括乳腺癌。因此,為了預防癌症,不建議飲酒。 7 控制體重 肥胖不僅會增加患心髒病、糖尿病、骨質和關節疾病的風險,還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超過20種不同類型的癌症與肥胖有關,其中最顯著的是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食管腺癌。 詳細:各種癌症與肥胖的關系↓↓↓ 圖片來源:梅斯醫學 8 健康飲食 培根、火腿、香腸、熱狗都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組致癌物。食用加工過的肉類會增加18%的結腸直腸癌風險。紅肉也會縮短人的壽命,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特別是當肉被烤或燒烤,甚至是輕微燒傷的時候。雖然紅肉的致癌風險遠不及吸煙的風險高,但減少紅肉的攝入量,並限制食用加工肉類只會降低你患癌症的風險。 每天吃各種各樣的食物——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和乳製品——每天都要攝入大量的食物。還意味着觀察你攝入的油脂、脂肪、鈉和糖。越能避免發胖,就越好。在你的一生中,保持你健康的身高體重,可以降低你患心髒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從今天開始健康飲食吧! 9 運動、運動、運動 體育鍛煉不僅有助於減肥或保持體形,而且對癌症也有預防作用。運動似乎降低了激素水平,改善了我們的免疫系統功能,降低了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水平,也降低了身體脂肪。 研究表明,每天至少進行30-60分鍾的中等到高強度體育鍛煉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會降低,尤其是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風險。此外,其他幾種癌症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包括前列腺癌、肺癌和子宮內膜癌。 為了預防癌症,美國運動指南建議: ▌成年人每周至少應進行150分鍾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 ▌或75分鍾高強度運動(如慢跑); ▌或等量的兩種運動組合。 10 進行癌症篩查 對於大多數癌症來說,如果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存活就會更大。要定期進行以下癌症篩查: 乳腺癌篩查、宮頸癌篩查、結腸直腸癌篩查、丙型肝炎病毒篩查、艾滋病毒篩查、肺癌篩查、肥胖等。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生活

女性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想生孩子嗎?

"我被那個人渣耽誤了這麼多年!"這句話我從沒聽過哪個直男說,但要是從一個剛分手的女人嘴里說出來,大家馬上就會明白她是什麼意思。我們被潛移默化地灌輸着一個理念,那就是女人的身體是有保質期的——要是不及時找到如意郎君結婚生子的話,她遲早會過期,仿佛女人的卵子就像灰姑娘的華服一樣,一旦午夜鍾聲響起就會灰飛煙滅。 盡管各時各地的女性都承受過生孩子的壓力,但是過去幾十年里出現了一個新發明:這理論聲稱,女性隨着年紀增長,她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孩子——也就是所謂的"生命鍾"。 註:the biological clock,是美國社會的一種流行觀念,不同於生物節律意義上的生物鍾,指的是女人有一種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想要孩子和家庭的傾向,跟"女大愁嫁"的思想有些類似。 它最早現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978年3月16日,華盛頓郵報在其市政版首頁宣稱:"職業女性的生命鍾正在嘀嗒作響。"該社論的作者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當時恐怕還無法意識到他這論調的影響會變得多麼深遠。 女性年齡一大,就會想要孩子,還會後悔沒有早生?這種觀點其實由來並不久遠。| 圖片來源:Nathalie Lees 他的文章以一次午餐約會作為開頭,約會對象是一位"復合女子",據稱她能代表所有27到35歲之間的女性。"她來了,走進餐廳內。"他在文章開頭寫道,"她是個美人兒,深色頭發,不高不矮,打扮得也挺考究。她現在正脫去外衣,顯露出曼妙的身材。"這位復合女子的心態也很好,"工作棒極了,她的自我感覺也挺好。"但接着,她的眼神卻逐漸黯淡了下來。 "怎麼了?"她的約會對象問道。 "我想要個孩子。"她回答說。 科恩堅稱他所認識的幾乎每一個女人都想要孩子,無論她們正處於何種戀愛關系。 "我像個勤勞的小蜜蜂一樣四處奔走,采訪了一個又一個女人。"他寫道,"其中大部分都聲稱能聽到生命鍾的嘀嗒聲……這位復合女子可以是個已婚婦女,也可能未婚,最慘的甚至都還沒有男人進入她的生活。但生命鍾總在耳邊嘀嗒作響,令你無處可逃。" 在幾個月內,生命鍾就開始籠罩各地職業女性的生活,波士頓全球報的職業撰稿人安·基希海默(Ann Kirchheimer)報道說:"婦女運動的受益人,這些決定全職工作、旅行和獨立自主而非相夫教子的第一代自由女性,隨着年齡增長,她們耳畔生命鍾的嘀嗒之聲突然變得越來越響。" 基希海默采訪的一位女精神病醫師曾把她和她單身閨蜜們的困境戲稱為"子宮凋零綜合征"。 那時候,美國人正開始關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在那之前的二十年里,出生率出乎意料的驟然降低。1957年平均每個美國女性會生3.5個孩子,而到1976年,這個數字跌到了1.5。在女權主義運動之後,有效的避孕藥和宮內節育裝置迅猛發展,加之墮胎合法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推遲結婚生子,轉而追求教育和事業。 即便是有生育意願的女性也大大延後了她們的生育計劃,到1977年,36%的母親是30歲以後才有的孩子,看起來,許多女人似乎都可能會無限期地拖延生育。難道這才是世界終結的方式嗎?不是毀於炸彈而是毀於藥片? 一些保守勢力甚至認為服用避孕藥就是在殺死嬰兒。| 圖片來源:jesus-passion.com 盡管泛濫的生命鍾論時不時也會提及這些宏觀的人口趨勢和擔憂,不過一般而言,這類說法主要針對的是個人。媒體對決定在追求高要求的職業生涯同時生孩子的婦女高唱贊歌,並警告那些推遲要孩子的女性,她們今後將追悔莫及。(卻絕少提到有些女人也許根本就不想要孩子。) 1982年二月,出演電視劇《霹靂嬌娃》的明星女演員賈克琳·史密斯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她穿着一件寬松的藍色連衣裙,但堅定地抓着她那渾圓的肚子。封面上寫着"新的嬰兒潮","職業女性正在選擇懷孕,而且這正在成為時尚。"在雜誌內,約翰·李德(John Reed)重申了那日漸耳熟的警告: "對許多女性而言,養兒育女的生命鍾即將奔向終點。"李德寫道,"那來自月亮,深入骨血,來自在層層文化和反文化觀念之下、深埋染色體內的基因編碼,從更新世一脈相承的古老召喚啊,它正在令成功的商界女性、職場女強人,乃至成年子女的母親駐足沉思。" 生命鍾的比喻也許不如後面這一大串那麼辭藻華麗,但它表現出了同樣的決定論,李德把"生命鍾"的存在作為論據,認定女性不能離開自己的"傳統角色"太遠。在他的定義下,女性要麼就是母親,要麼就是沒有當上母親的失敗者。 盡管現在女性可以在高薪行業中和男性競爭,也可以到處發生婚外性關系,但是這些文章暗示,自由戀愛和女權運動並沒有改變她們的本質,女人可以穿上職業裝,但她們的身體終究還是渴望孩子的。 這也許聽起來像是事實陳述,但這其實是個命令。 生命鍾:是個比喻,但不是科學事實 "生命鍾"的傳說是個關於科學和性別歧視的故事。這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會影響科學研究的優先關注,而科學研究也可以被人用作性別歧視的目的。我們太習慣於把"生命鍾"視作一個既定事實而非某種比喻,如果我們仔細追溯一下這種論調的源流,就不難發現生命鍾的說法與文化的關系至少和自然一樣大,而在文化上,這種言論就是為了對抗婦女解放而存在的。 首先,關於"生命鍾"的討論是在逼迫女性成為人母,是在暗示即便某些關於性別的雙重標準正逐漸銷蝕,但這一個差別總會存在:女性在規劃情感生活時,不得不考慮"生育不能太晚"。其次,這種比喻也暗示,試圖與男性在職場上競爭的女性由於同時要考慮生育,因此居於下風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社會經濟變革天翻地覆的年代,生命鍾的說法被用於強化男女有別的舊有觀念。事實上,生命鍾論將性別差異誇大到了連五十年代的傳統主義者都難以想象的地步。於是,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性闖入了曾被男性一統天下的高薪行業,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在談論着生命鍾論,覺得生育是一件只有女性才應該關注的事情。 像科恩和基希海默這樣的評論員警告女讀者,她們推遲育齡愈久就會愈發覺得恐慌,而與此同時,他們又為男性炮製了一套 "真理",號稱經歷過時間考驗但實際是新造的。他們說男人的身體使他們天生不想要長久關系和後代;男性沒有統治着女性戀愛生活的時間壓力,已經進化出了對"無牽無掛的性"的偏好。(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大學里新生的演化心理學正在論述,異性戀人群的婚姻形式是需要性的男性和需要保護的女性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而且男女還要靠他們的"適婚性"來取得所需。) 註:初期的演化心理學曾有過這種誤區。但今天演化心理學早已確認,男性並非只要性,女性也並非只要保護,兩性都同時擁有短期擇偶和長期擇偶的需求,只是在程度和表現上有所不同而已,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很大。 盡管調查顯示近至五十年代,大部分美國人還把婚姻和家庭視為追求幸福的基石。但八十年代的專家們一致認為男性和女性在約會時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和特權。永恆的單身漢不會變老,但職業女性如果想找個如意郎君的話,那她就得把生活規劃得無懈可擊。 時間被描繪成了女性的敵人——要想事業家庭兩全,女性就必須步步為營、分毫不差。| 圖片來源:Nathalie Lees 到了八十年代中葉,嬰兒潮時代(美國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一代人)的女性已經形成一支"生命鍾守望者"大軍,至少記者莫莉·麥凱恩(Molly McKaughan)是這麼稱呼她們的,她在1987年的暢銷書《生命鍾》里報道,那些原本持有截然不同態度的女性全部"屈服於生孩子的本質需求",一些人悔不當初等那麼久才開始尋找孩子他爹,不過大部分人早就意識到,自己應該戰略性地約會。"要是女人等得太久,"麥凱恩反思道,"時間就會拋棄她。"沒有文獻聲稱這些女性的男朋友們也有相應的問題。 時至今日,女性生育力隨着年齡增長到底會如何下降多少仍然是一團漿糊。正如心理學家簡·溫格(Jean Twenge)所指出的那樣,被頻繁引用的許多關於女性生育率的統計結果是偏頗的。在一篇2013年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中,溫格指出,許多往往被作為真理傳授給女性的"事實"其實壓根沒什麼可靠的證據基礎。在清查醫學研究數據庫之後,溫格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說,有個經常被引用的結論說,35到39歲的女人中有三分之一無法在備孕一年內成功懷孕,這個在2004年得出的結論居然是建立在1670年到1830年的法國出生記錄上的。"換言之,"溫格寫道,"對數以萬計女性的備孕建議依據的居然是在電力、抗生素和生育療法發明之前的統計數據。" 生育數據還有另一個偏差因素,我們會從醫生那里收集信息,但是一般來說,只有生育力有問題的病人才會求助於醫生,因此我們實際上很難知道人群的總體狀況。多少夫婦是因為不想要孩子所以才沒孩子?又有多少夫婦是因為採取了避孕措施?要把這些因素都納入考慮幾乎是不可能的。 盡管這些知識空白確實存在,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的確表明女性卵子的質量和數量會隨着時間衰減。無數為各種原因推遲生育的婦女的確陷於無法懷孕的苦楚中,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鍾"帶來的焦慮確實有理有據。但這些卷帙浩繁的報道卻從未提及另一個關鍵的事實——男性生育力也會隨着年齡下降。 真要說"生命鍾",只提女性並不公平。| 圖片來源:misstosha.wordpress.com 當然,有很多著名的例外可以拿來說事,比如說查理·卓別林和巴勃羅·畢加索都曾在古稀之年老來得子,但"男性生育力絲毫不受時間影響"這說法雖然廣為流傳,但根本就是錯的。自八十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精子的數量和質量都會隨着時間下降,年邁父親的孩子會比年輕父親的更容易遭受孤獨症以及其它健康問題,"老年精子"往往只能在卵子周圍徘徊到死,卻無法使之受精。 這些事實也偶爾會被報道,而且幾乎都被冠以了這樣的新聞標題——"男性生命鍾"。生命鍾前面需要專門加"男性"二字,其實暗示了這些事實被長期忽視的原因所在:社會輿論似乎覺得只有女人才有身體。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的資料,在美國尋求治療生育障礙的夫婦中,40%的問題出在"女性因素",40%則在於"男性因素",還有20%原因不明,男女出問題的比例差不多,但你在閱讀大多數有關生育障礙的報道時絕對看不出這一點。我們的假設似乎是,生育首先是女性的責任。出了任何問題都是女人的錯。 和女人一樣,男人的生育力也會隨着年齡下降。那麼,為什麼女人,而且只有女人必須要和時間賽跑的觀念如此逼人?為什麼"生命鍾"不能成為一個全人類的概念,正如其事實上的那樣? 女性沒有時間,是因為她們更忙了 答案恐怕比什麼女性獨有的更新世召喚之類的辭藻要乏味的多。生命鍾論崛起的時代恰逢經濟結構轉型,工作與時間的組織方式也正因此發生變革。而女性正是從那時起開始覺得時間緊迫,這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的生物力量,而是因為那時的女性開始廣泛走進職場,與此同時仍然無償承擔着絕大部分家務。換言之,她們更忙了——她們確實就是比以往更沒時間了。 在20世紀,朝九晚五已是常態,這將生活分割成了兩部分:上班和下班。在五六十年代,上班時間的工作被認為主要屬於男人,而女人的工作則在家里——一個被社會定義屬於"下班"的地方,隔絕於經濟活動之外,在那里付出的勞動更多被視為愛的奉獻,而非工作。 男人掙來的"養家薪水"本應足夠補貼他妻子的無償勞動,但到了七十年代,工資停滯導致越來越多的家庭難以只靠一份收入為繼,而社會福利的削減更讓這些家庭雪上加霜。受過高等教育的白人女權主義者為這女人挺進男人職場的契機而歡呼,但中產階層家庭主婦們的大批離去不僅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也是一種經濟上的必須。 工作場所並沒有為幫助女性更易成功而改變其模式,其結果就是女人不得不一直追趕時間,如果她們想要得到男同事們享受的事業家庭兩全的話。她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周旋於家庭生活和公司時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要求中,還要處理在雙重生活中掙扎的"時差"困境。嘀嗒,嘀嗒,"生命鍾"就這麼響起來了。 要與丈夫一樣上班工作,下班後還要繼續承擔絕大部分家務,女性自然開始感到疲於奔命。| 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1989年,社會學家阿莉•霍赫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創造了一個詞,"第二班"(the second shift),用以描述有工作的女性還要繼續做大部分家務的現象。大概十年之後,她觀察到許多女性實際上還承擔了"第三班",多出來的這一"班"用來處理前兩班帶來的的情緒問題——在她們意識到"兩邊兼顧"往往只意味着"什麼都得干"後,女性感受到的強烈負罪感和怨恨。 對"生命鍾"的無窮討論,使得女性平衡工作和生活面臨的困難聽起來更像是一種折磨個體女性的疾病,而非一種大尺度的社會問題。(想想前文中患有"子宮凋零綜合征"的那位精神病理學家和她的單身朋友們。) 它掩蓋了真相:真正的矛盾在於社會的優先級。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幾乎從未頒布過法定產假或是為育兒提供幫助,這使得決心生育的女性不可能平等地參與到經濟活動中去。"生命鍾"的歇斯底里將其描繪成每個女人卵巢里的定時炸彈,使得每位女性必須獨自應對這些障礙。 技術被用來解決表面問題, 但觀念不平等還在 不少職業女性默認了這一切。最起碼,她們沒有組織起來要求更多的產假和育兒補助,她們聽信了專家對女性的老生常談:"你問題很嚴重啊!不過好在總有些昂貴的新奇玩意兒,你可以花錢解決問題。" 就在記者們開始嚷嚷"生命鍾論"的幾個月前,醫生們掌握了體外授精(IVF)技術。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Louise Brown)在英國奧爾德姆綜合醫院降生,路易斯寶寶一時名揚全球。但如果一支營銷團隊想要在廣告銷售中不落下風,忽悠更多婦女接受體外授精,那恐怕沒什麼比編造一大堆"生命鍾論"來得更高明了。而理查德·科恩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文章就是這一風潮的始作俑者。 體外授精的本來目的是解決一個特定的醫學問題,路易斯·布朗的母親因為輸卵管阻塞而無法正常懷孕。但到了1981年,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用激素刺激卵巢一次性排出多枚卵的技術。不必再依賴於月經周期,醫生們開始多多益善地從病人身上提取遺傳物質,很快,他們就在向完全沒有輸卵管問題的女性推銷體外授精技術了。 在嘗試九年都無法自然懷孕後,路易斯·布朗的父母選擇了試管嬰兒技術。圖中為路易斯·布朗的父母、她本人和她的大兒子卡梅倫。| 圖片來源:abcnews.com 在1983年,華盛頓疾控中心的兩位醫生,塞夫吉·阿拉爾(Sevgi Aral)和威拉德·凱茨(Willard Cates)發表的一篇文章宣告了"流行性不孕不育"的到來,這篇文章廣為流傳,恐慌開始蔓延,而輔助生殖技術產業也應運而起。到八十年代中葉,提供體外授精的診所在全美遍地開花,到九十年代又出現了提供卵子捐獻和代孕等服務的機構,同時出現的還有"單精注射"技術(ICSI,全稱卵胞漿內精子注射,二代體外授精技術,做法是直接把精子注射到卵子里面使之受精)。 體外授精幫助了不少女性成功懷孕,但這可不是個簡單的活。這種技術很昂貴,在2015年的美國,一個用"新鮮"卵(即新取出的卵子)人工授精的流程平均費用為12400美元,還要外加三到五千的藥費,許多患者要經受好幾次流程才能成功懷孕,而且很少有健康險種可以報銷這筆錢。在英國,每個流程的花費在4000到8000英鎊之間,而且不是每個女性都能從國民衛生服務體系中獲得這項服務。不但如此,體外授精畢竟是一項侵入性的操作,它伴隨着顯著的生理和心理風險,有數不清的研究詳盡說明了這對許多女性而言帶來了負面影響。 尚沒有多少研究着眼於人工授精採用的激素干預對女性身體的長期影響。2015年十月,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研究,他們追蹤了255000個在1991年到2010年間接受過體外授精的英國女性,他們發現較之對照組,這些女性卵巢癌的發病率高出了37%。我們無法知道這究竟是因為她們接受過體外授精,還是因為她們的生育問題來自某種未被診斷的疾病,但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是什麼好事。 然而,我們的文化太理所當然地覺得女人要想懷孕就應該承受痛苦,而這些醫療技術又是這麼利潤豐厚,以至於極少有研究者被資助研發替代方案。甚至當一對夫婦不能生育的原因出在男人身上時,女人還是非得接受體外授精。 輔助生育技術往往被描述為一種突破生物體限制的途徑,但在經受了體外授精的巨大痛苦和成本後,人們也還是要冒一無所獲的風險。美國生殖醫學會在2012年的最新報告顯示,任一特定的體外授精的成功率都是很低的,對於42歲以上的女性來說,一次體外授精流程讓她們懷孕的成功率為3.9%。 如果一個女人打算指望這些醫療手段來建立家庭,那麼希望破滅的打擊恐怕是毀滅性的,對高科技的過度期望會讓她更加覺得生不出孩子是自己的錯。 冷凍卵子也不該是把責任推給女性的理由 就像任何產業一樣,輔助生育技術也會尋求擴展新的市場。研究顯示,新世紀以來,女性開始在越來越小的年齡關注自己的生育力。2002年,美國疾控中心的全國性調查顯示,在22到29歲之間的少女中,接受生育治療的人數較之過去七年翻了一番,達到了23%。在2006年,一本來自奧蘭多的雜誌《孕》(雜誌的標語是"我們是備孕專家")發現,他們46%的讀者年齡低於30歲。 有了並不成熟且價格高昂的冷凍卵子技術,女性是否就應該給自己"上保險"呢?|...

養陽最後 25 天,不花一分錢的補陽方法,做對健康一整年

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 三伏人的陽氣最旺盛,且向外開散,毛孔張的最開,最易發泄到體表;但此時體內髒腑的陽氣最虛,最易受寒、濕這些陰邪的侵襲。 所以三伏天最需要順養體內的陽氣,不傷它,利用陽氣向外透散的過程,把體內的寒濕之邪排出去;同時溫補髒腑陽氣,使人不易受陰邪傷害。 年輕人需要補陽氣嗎? 以前中醫有「四十不補,五十受苦」的說法,意思濕人到四十,陽氣越來越少,疾病也就跟着來了。 但現在別說 40 了,還沒到 30 歲陽虛的人就很多,正如老中醫李可在《人體陽氣與疾病》中說的一樣,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陽虛之人占八九成,真正陰虛的百不見一。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陽虛只是個概念,不理解,那我們就來點有感覺的,陽氣不足的人會有的感覺! 1. 體質變差,怕冷容易感冒腹瀉 張景岳說 :人之大寶 , 只此一息真陽。天之大寶 , 只此一丸紅日。 陽氣就是我們人體的太陽,有溫煦功能,人有陽氣身體才能暖暖活活的,抵抗力好,不容易生病! 在中醫看來,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像風、寒、濕這些外邪就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生病。 若陽氣不足,衛外無力,稍微不注意,就感冒發燒頭痛、又吐又拉,平時經常便溏腹瀉、四肢寒涼、怕冷,甚至造成常年難愈的感冒、慢性鼻炎、女性痛經、產後病等。 2. 沒有活力,昏昏欲睡、郁悶不悅 陽氣足,則精神飽滿、充滿活力、身手敏捷、身體強壯;就像小孩陽氣旺盛,整天蹦蹦跳跳也不覺疲勞;學東西快,背誦東西不容易忘記。 而陽氣弱,則成天精神萎靡、說話走路都覺得費力,經常昏昏欲睡,恨不得等個紅綠燈都能睡着,而且還抑鬱不快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3. 越虛越胖,越胖越虛 李可老中醫認為:一切肥胖皆是寒濕瘀濁堆積而成。陽虛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陽虛不能化氣,則陰濁內滯,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會影響陽氣的宣暢,形成惡性循環,越虛越胖,越胖越虛。只要陽氣一足,則陰濁自散,就能瘦下來! 4. 愛長腫塊、增生、囊腫、腫瘤等亂七八糟的東西 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我們的飲食轉化為氣血、代謝產品排出,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 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氣化不利,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濕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增生、結石、囊腫、脂肪肝、脂肪瘤、腫瘤等等,而且總是先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 伏天曬後背,是最高效的補陽之法 養生就是養陽氣,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而三伏天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補陽機會,不用花錢就可以提升陽氣,升級體質,順便把陳年老寒氣、濕氣排掉。 今年三伏總共有 40 天,7 月 12 日入伏,現在已經過去 15 天了,還有 25 天的寶貴時光,讓我們一起把握這天賜良機吧! 中醫說:腹為陰,背為陽。後背有兩條對陽氣特別重要的經絡,一條時督脈,一條是膀胱經。 督脈為 "...
青海玉樹舉行藏模大賽弘揚藏服飾文化

青海玉樹舉行藏模大賽 弘揚藏服飾文化

圖為鳥瞰2019蕃巴秀時裝周暨中國藏模大賽青海玉樹賽區的比賽。古月攝 中新網青海玉樹7月27日電 (魯丹陽)2019蕃巴秀時裝周暨中國藏模大賽青海賽區的比賽26日在玉樹啟動,比賽當天共有81名參賽選手晉級,進入到明天的復賽環節。 圖為參加藏模大賽的選手。趙凜松 攝 據了解,蕃巴即藏族之意,蕃巴秀是來自藏區、弘揚藏族服飾文化的時尚展示,它通過「文化+時尚」的創意形式,讓世界愛上藏元素。 圖為參加藏模大賽的選手進行服飾展示。趙凜松 攝 記者在比賽現場看到,參賽選手們各個盛裝出席,除了有傳統的藏族服飾展示外,還有經過改良創新的藏族服飾,比賽吸引了國內外大量遊客前來觀看。 圖為參加藏模大賽的選手在舞台上展示服飾。古月 攝 18歲的旦增卓瑪第一次參賽就獲得了晉級,「我平時就很喜歡穿本民族的服裝,想通過自身的影響把這種傳統服飾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圖為現場觀看藏模大賽的外籍遊客們。魯丹陽 攝 「今天賽事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我們舉辦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藏服飾文化傳承下去,讓藏族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愛上藏族文化。」蕃巴秀創始人道吉卓瑪說。 圖為身着藏族服裝的外籍模特比賽完與當地的小孩合影留念。魯丹陽 攝 未來,蕃巴秀還將整合國內外藏元素設計師、藏族模特等相關產業形成文化實業產業鏈,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引領藏區時尚潮流,拉動藏區經濟,使藏族服飾文化成為藏區的新名片,讓國內外觀眾走進了解秘境藏地之外,藏民族現代自信的時代精神。(完) 圖為晉級復賽的參賽選手。魯丹陽 攝 圖為進入復賽的參賽選手合影留念。魯丹陽 攝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中國文化

敘利亞拉普拉格海灘對拉塔基亞的大眾旅遊開放

拉塔基亞省坎德爾山谷地區的拉普拉格旅遊項目是敘利亞第一個受歡迎、開放的海灘,來自所有省份的遊客都踴躍參加,特別是因為價格方面優惠。 薩娜的攝像機觀察到一些受歡迎的旅遊運動,並向海灘遊客和官員咨詢了這一新的體驗及其所提供服務的性質。 海灘財務官員Yasir Mohammed解釋說,該度假村由24個家庭小屋組成。第一種形式的出租費用為10,000鎊,第二種為8,000磅 另外還有3個艙室,其中一個是每天1.5萬磅。 穆罕默德說,海灘提供免費服務,如桌子,椅子,大型太陽傘和公共廚房。每個街區都有免費的燃氣小屋,餐廳,自助餐廳,靠近海灘的兩個游泳池,一個兒童游泳池和一個家庭游泳池,以及公共廁所,浴室和海灘清潔服務,每周7天都有大量的預訂。 她和家人一起來到的的工人們享受海邊的美景,並為了所有服務的可接受價格。 萊馬·曼蘇爾學校指出,有許多特色使拉普拉格海灘成為一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例如氣候、美麗的自然、清潔的沙灘和適合兒童使用的海灘、兒童游泳池和緊急海上救援骨幹隊伍,以及可接受的價格。 阿布優素福說,與坎德爾河谷的其他度假勝地相比,「拉普拉格海灘與私人投資之間存在着相當大的價格和服務成本差別,根據面積、寬度和服務質量,一間別墅的租金從每天20至10 000里拉不等,桌椅上的桌子票價可達5 000里拉,自助餐廳和各種食品的價格也有明顯的差異」。 阿勒頗的阿哈邁德·塔漢對薩娜記者說,「我通過媒體聽說拉普拉奇海灘的開放」,他在遠離日常生活壓力的情況下,享受海灘上的美好氣氛,而阿里·哈利勒博士則呼籲在海灘上開展其他項目,鼓勵大眾旅遊。 海灘開幕幾天後,海灘成為旅遊和娛樂的目的地,如一位醫學學生穆罕默德·哈利夫說:「我和我來自阿勒頗、阿夫林和卡米什利的朋友來到坎德爾河谷,在補充考試開始之前,我們在這種美好的氣氛中度過美好時光,享受海景、游泳和娛樂。」 拉普拉格海灘是敘利亞運輸和旅遊公司的一個項目,已於7月4日開放,目前正在與南沙拉塔基亞市議會簽訂合同,另一個開放海灘,預計在下個月開放,這是政府努力支持敘利亞沿海的民間旅遊部門和發展投資,以保護環境和確保發展機會,使政府社會成為這些項目的合作夥伴。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旅行天下
游俠網

《斬服少女:異布》獲IGN 5.3分:沒什麼深度華而不實

<p《斬服少女:異布(Kill la Kill the Game:IF)》是2013年超人氣同名動畫「斬服少女」的正統對戰動作遊戲,最近剛剛登陸NS、PS4和PC。不過IGN只為它打出了5.3分的較低評價,認為它華而不實,遊戲機制、劇情和內容都不夠好! <pIGN認為,該遊戲對原著還原很出色,但是玩起來就像是一個很普通、沒新意的3D格鬥遊戲的縮水版,沒什麼策略性可言;不同角色看起來招式各異但實操感覺雷同;過長的過場動畫似乎在趕劇情。 <p最後IGN總評是:「雖然畫質不錯,該作還是感覺像隨意拼湊出來的遊戲,戰鬥系統膚淺,角色陣容不足,競技對戰不夠有趣,故事模式冗雜而跳躍。總之《斬服少女:異布》沒多少好玩的內容。」 <p不過一些國外網友對IGN的評價並不贊同,他們認為評測員並非原動畫粉絲,對有的東西了解不足,而且遊戲戰鬥體驗也沒有那麼差。而在Steam上,《斬服少女:異布》目前只有66篇評測,其中71%為好評。目前其售價為412元,支持中文。 <p<span style="color:#B22222"更多遊戲展示圖片: 來源:遊俠網

罕見北極熊母子獵食海豹 熊崽飽到走不動

2019 年 7 月 26 日,北極熊白白胖胖又憨萌的樣子常常讓人忘了它們其實是猛獸。本月中旬,攝影師 Andy Rouse 在挪威北極地區目睹了 " 極地萌主 " 令人生畏的一面。 據 Andy 介紹,當時他正帶領一支探險隊在斯瓦爾巴特群島游覽,撞見一隻北極熊媽媽帶着幼崽正在分食剛剛獵殺上來的海豹。有趣的是,北極熊媽媽吃了一會兒後就離開了,而北極熊寶寶還沒吃飽,獨自一個頭也不抬地留在原地瘋狂啃食。等到吃得只剩骨頭後,小北極熊抬起滿臉是血的腦袋,大概是因為吃得太飽,慢悠悠地掙扎着爬上高處,回到媽媽身邊,依偎着打盹。 " 看到幼崽學習如此重要的生活技能,真是一次奇妙的經歷。它吃得幾乎走不動了,我們都笑了 ",Andy 說道。 北極熊是危險的食物鏈頂端食肉動物之一,Andy 和團隊在拍攝過程中始終跟它們保持距離,熊媽媽在這期間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攻擊性。事實上,北極熊面臨的主要威脅是北極地區的過度捕獵,近年來已有成千上萬的北極熊被獵殺。 據 Andy 介紹,當時他正帶領一支探險隊在斯瓦爾巴特群島游覽,撞見一隻北極熊媽媽帶着幼崽正在分食剛剛獵殺上來的海豹。有趣的是,北極熊媽媽吃了一會兒後就離開了,而北極熊寶寶還沒吃飽,獨自一個頭也不抬地留在原地瘋狂啃食。等到吃得只剩骨頭後,小北極熊抬起滿臉是血的腦袋,大概是因為吃得太飽,慢悠悠地掙扎着爬上高處,回到媽媽身邊,依偎着打盹。" 看到幼崽學習如此重要的生活技能,真是一次奇妙的經歷。它吃得幾乎走不動了,我們都笑了 ",Andy 說道。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娛樂哇哈哈

齋飯任意吃 門票免費 被稱為最「傻」的寺廟 唯獨不讓這類人進

擁有廣袤的土地,不僅土地資源遼闊,而且旅遊資源也十分的豐富。近年來伴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每逢節假日大多數人們通常會選擇去一些景區去旅遊。針對喜歡旅遊的人們來說,人們的愛好不同,喜歡去的景點也有不同,有些人喜歡去一些有古建築的景區去遊玩,隨着物質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則喜歡去寺廟祈福。但隨着當下旅遊業的飛速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旅遊景區也都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了。但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景區就和其他的景區「不一樣」,在人們的眼中它已經脫離了世俗,甚至還被人們稱為最「傻」的景區,遊客不僅免門票,而且齋飯可以任意吃,這個寺廟就是位於江西的東林寺! 這個寺廟被稱為最「傻」的寺廟,不僅不要門票,而且翟方任意吃,唯獨不讓這類人進入! 這座最「傻」的寺廟位於的江西九江的廬山西麓,是廬山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因地理位置在西林寺的東面,故被人們稱為東林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發祥地,系東晉名僧慧遠於公元386年創建,為廬山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漢唐時成為中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唐代高僧鑒真曾至此,將東林教義攜入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慧遠為始祖。 東林寺歷史久遠,曾經在動盪和動亂的年代也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寺廟內的諸殿及聰明泉等名跡現都均已修復,經過修復後的東林寺如今香火仍舊旺盛,更是有許多歷史名人來過此處。遊客來到東林寺一定要看一看東林大佛,當初東林大佛在建設的時候曾用了九十多斤的黃金,完全將整個大佛包裹起來,遠遠望去,蔚為壯觀。平日里東林寺的遊客絡繹不絕,節假日的時候更是遊客滿滿。 東林寺被稱為最「傻」的寺廟,不僅它的門票免費,而且這里的齋飯可以隨便吃。雖然說現在的許多寺廟都收香火錢,但東林寺卻堅決不收香火錢。重要的是到東林寺去旅行,性價比也是非常高的,物價相對來說比較合理。 但是在東林寺這類人卻堅決禁止入內,那就是穿着暴露和穿短裙短褲的人。因為這里畢竟是重要的佛門重地,這樣的規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對東林寺的這個做法怎麼看呢?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旅行天下

梁朝偉再拍爛片,我就不欠你電影票了

經歷過 TVB 時代、王家衛時代,影迷們萬萬沒想到,梁朝偉如今來到了爛片時代。 「梁朝偉,你要是被綁架了,我們可以去救你。」 《復聯 4》謝幕不久,大反派滅霸在諸位超級英雄的鐵拳下灰飛煙滅,但漫威電影宇宙可不會就此終結。 上周,漫威影業公布了未來計劃中的多部電影,其中最令中國觀眾矚目的,就是新片《尚氣》將有梁朝偉加盟。 老牌偶像出演國際大片,照理說是好事,但影片八字剛有一撇,國內觀眾就先吵成一團,原因很簡單,梁朝偉要飾演的是原著漫畫中的大反派滿大人(the Manderin)。 梁朝偉不是沒在熒幕上「演」過反派。 鑒於滿大人和臭名昭著的傅滿洲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相當一部分影迷認為這個角色有醜化華人之嫌,對於梁朝偉的決定更是感到不解。 片子還未上映,連《花木蘭》那樣一支簡短的預告片都沒公布,僅憑選角就對它的質量下斷語為時尚早。但有一點我們基本可以斷定:梁朝偉選擇的這個角色,大概率既不討喜,也不出彩,搞不好還會因此丟掉一部分觀眾緣。 梁朝偉的「眼技」。 作為著名的「用眼睛演戲」的男人,梁朝偉早已是符號式的存在。 他是導演們爭相邀請的演員,是觀眾們心心念念幾十年的帥哥,他代表着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的名字幾乎是華人世界里「氣質」的代名詞之一。 但如果把關注點移到梁朝偉最近幾年的作品,那再忠實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其中爛片居多,連過去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瞬間都找不出幾個。 去年的那部《歐洲攻略》,年近六旬的梁朝偉戴着墨鏡,左手邊站着唐嫣,右手邊站着吳亦凡,依舊帥氣逼人。 但在豆瓣 3.5 的評分下面,有網友痛心疾首地評論:「梁朝偉,你要是被綁架了,我們可以去救你。」後面跟着兩千六百多個點贊。 《歐洲攻略》劇照 對於滿大人,我們能抱多大期待? 說回這部《尚氣》,想要理解眼下的爭議,需要先了解一下滿大人一角的來歷。 時間撥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黃禍論」在西方世界甚囂塵上,傅滿洲這樣一個虛構人物也就應運而生。 1913 年,小說《傅滿洲的謎團》在英國出版,人們第一次記住了這個面目凶惡、集智慧和狡詐於一身的東方反派。此後的很多年,關於傅滿洲的故事被一個個搬上熒幕,他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漫畫中的傅滿洲形象 上世紀六十年代,漫威創造了其漫畫故事中首個華裔形象:滿大人。這個滿大人既會武術又懂科學,一門心思想要顛覆世界,無論從外形還是人設,要說滿大人和傅滿洲之間全無聯系,恐怕很難讓人相信。 事實上,傅滿洲的形象很早就進入漫畫世界。1938 年,漫威的老對頭 DC 購買了傅滿洲的版權,1973 年,漫威也安排傅滿洲在自家漫畫中登場。 如此看來,梁朝偉將要飾演的滿大人,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歷史偏見的產物。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對這部電影的成色進行一番預估。 從漫威愈發成熟的電影運作手法來看,《尚氣》在觀影體驗上的下限理應不會太低,也就是說,這大概率會是一部在質量上還說得過去的電影。 《尚氣》漫畫 要說漫威存心打造當代傅滿洲,那倒不至於,恰恰相反,片方一開始就盡力拉開滿大人與傅滿洲的關系。 但就算膈應不到中國觀眾,參照之前那部《黑豹》,漫威在這部電影里着力打造的中式元素,十有八九會變成一盤唐人街里滋味奇怪的左宗棠雞。 而梁朝偉的滿大人,大概就是這道菜里最讓人難以接受的一道食材。相比之下,隔壁《花木蘭》的中國味就濃厚許多了。 成龍在《尖峰時刻》系列電影中塑造了中國影星能打、幽默的經典形象。 早年,同為香港影星的周潤發、成龍征戰好萊塢。前者演了李安的《臥虎藏龍》,溫潤隱忍的東方俠客李慕白成為影史經典,後者出演《尖峰時刻》系列,和一眾好萊塢影星談笑風生,成了李小龍之後最受歡迎的動作男星。 面對這部早早預定了後年熱搜的《尚氣》,我們只好感嘆,梁朝偉選角的眼光實在不夠高明。 演技還在,只是沒用出來 在 2005 年香港的一次頒獎典禮上,馮小剛作為嘉賓發言,把梁朝偉好好誇了一頓:「每次拿到劇本,都要考慮一下樑朝偉。」小剛炮真誠地說,梁朝偉是每個導演最初階段的夢想,是「五個實力派加五個偶像派」。 坐在台下的梁朝偉露出標志性的優雅微笑,身邊的一眾港星使勁鼓掌。 必須首先說明,梁朝偉絕對是有演技的,而且是頂級的演技。 足以證明梁朝偉演技的片子可以列一份長長的名單。先舉一個很多人念念不忘的例子,2007 年的《色戒》。 梁朝偉飾演的易先生帶着湯唯飾演的王佳芝走進珠寶店,鑽石戒指套上王佳芝的手,易先生是動情的,眼神里全是溫柔。王佳芝也動情了,她一瞬間忘記了刺殺易先生的使命,低聲提醒對方快走。 剎那間,易先生的面部表情微微變化,愛意消失,重歸冷靜。有導演說梁朝偉用眼神演戲,所言不虛。 其實,標志性的憂郁眼神還遠不是梁朝偉的全部,在演藝生涯的前半段,他還曾經嘗試過各種其他類型的角色。 1986 年,一部叫做《癲佬正傳》的電影在香港上映,粵語里,「癲佬」是精神失常者的代名詞。那年二十四歲的梁朝偉,在其中演了一個叫做阿狗的瘋子。 出道不久,或許還沒有後來的偶像包袱,年輕的梁朝偉把這個活躍在菜市場里的瘋子演得入木三分。奇怪的裝束、荒誕的舉動、扭曲的表情 …… 梁朝偉作為演員,在這部片里展現了極強的可塑性。 《癲佬正傳》劇照 梁朝偉二十歲進入著名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一年後成為著名的「無線五虎」一員,被電視台着力培養。 1984 年,電視劇《鹿鼎記》中韋小寶一角讓他一炮而紅,顯然,那時的梁朝偉還未定下日後的深沉路線。 梁朝偉版韋小寶 其實,要是仔細算起來,梁朝偉演過的作品相當之多,涵蓋了愛情、喜劇、警匪等各種類型,其中既有《無間道》《花樣年華》《重慶森林》這樣的精品,也有《擺渡人》《捉妖記 2》一類讓人一言難盡的影片。 如果說曾經的戛納影帝梁朝偉是這兩年才開始接爛片,顯然不准確 —— 事實上,從快節奏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一路走來,梁朝偉一直都有質量欠佳、口碑平平的作品問世,人們記住的只是那些夾雜其中的經典影片而已。只不過,年過不惑後的梁朝偉還在以穩定的頻率出演爛片,精品卻不見了。 《一代宗師》是梁朝偉近年來少見的高分作品了。 對於零零後甚至一部分九零後來說,他們除了將梁朝偉當做傳說中的人物,真正感受到他演技的,大約也只有 2013 年的那部《一代宗師》了。 可惜在這部墨鏡王的電影里,梁朝偉的表現被對面的章子怡壓過一頭,甚至不如寥寥幾句台詞的趙本山出彩。 逃不過的中年和逃不過的爛片 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那一代香港影人在娛樂工業的高壓之下,常常一兩周拍完一部電影,或多或少都有應付之作。 後來成名了,手頭寬裕了,但礙於人情,囿於環境,也要時不時演演爛片充數。在這一點上,倒是沒必要獨獨苛責梁朝偉。 周星馳的《美人魚》,周潤發的《賭城風雲 3》,劉德華的《富春山居圖》,都不能令買了票坐進電影院的觀眾滿意。只不過影壇爛片翻翻滾滾,一浪接着一浪,大家忙不迭吐槽後浪的時候,前浪就默默地拍在了沙灘上。 比如現在還忙着給周杰倫打榜的人們,有多少記得十年前他和林志玲、陳道明一起出演的那部爛得驚天動地的《刺陵》? 看錶情,現在「港片」不好看也不好笑了。圖 /《美人魚》 這幾年內地的電影市場越來越成熟,這種牛人演爛片的情形也多了起來。 比如鄧超,《少年天子》驚艷,《烈日灼心》封神,可偏偏迷上了喜劇,輕佻、浮誇,使勁地撓觀眾癢,卻看得人直想哭。 有人演技不錯,卻誤以為自己很搞笑。 比如李晨,《士兵突擊》里的吳哲圈粉無數,但後來能讓人記住的作品寥寥無幾。 有人只讓大家記住了「送石頭」。 更多的是人到中年,演技定型,在某一種舒適區里打轉,越來越千篇一律、乏善可陳。 演過《大宅門》之後的陳寶國、演過《康熙王朝》之後的陳道明,在鏡頭前差不多隻會呈現同一種風格。 我們很難想象年輕時的陳寶國演過《神鞭》里的流氓玻璃花,陳道明演過《一地雞毛》里失意的小公務員。 倒是幾年前的那部《北平無戰事》,陳寶國老師又稍稍試了一把反派徐鐵英,叫人眼前一亮。 《北平無戰事》劇照 香港的梁家輝算個例外,娘娘腔、知識分子、俠客、黑社會大佬都演過,演什麼像什麼。 1982...
微信圖片_20190422195803.jpg

【鳳凰詩社】西南詩社惠風和暢 詩句摘錄作品集一

主編:莫燅珠                                                ...

五絕–暑夏青梨

五絕--暑夏青梨 嫩嫩枝頭掛,青青葉底藏。園中梨未熟,養眼亦生涼。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披着狼皮的羊

華為寒門博士年薪 200 萬 讀書實苦,卻是你此生承受最輕的苦

最近的朋友圈又被華為刷屏了。 7 月 23 日,華為總裁辦發布了一封郵件,宣布對 8 位 2019 屆應屆博士畢業生實行年薪管理制度。 這些應屆生們的年薪,最高有201 萬,保底的也有89.6 萬。 我注意到,這 8 名博士中,有兩位寒門出身,一位來自農村。 在 " 讀書無用論 "、" 階層固化論 " 等等觀念流行的社會,華為新員工用年薪告訴人們: 讀書,是一個人上升的最佳途徑。 01 去年高考季,朋友圈被陝西延安的一個貧困家庭刷屏了。 這是西北偏遠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初中只上了一年,母親更是大字不識。 但家中的5 個孩子,卻有 4 個考上了清華北大。 " 我們吃了沒文化的虧,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學。"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衣不更新,飯不變樣,他們在生活中 " 摳...

英式小學VS美式小學,在美國媽媽眼中差別到底有多大?

美國媽媽Tracy Whitney,帶着三個孩子從華盛頓搬到英國,孩子們也從美國的公立學校,轉到了英國的私立小學。 英美用同一種語言教育,教育體系卻不盡相同。國內很多國際學校也選用英美的教育體系,想要出國的家長們也在糾結,到底是英式小學好,還是美式小學更適合孩子呢? 來聽聽美國媽媽眼中的英美小學有哪些不一樣吧~ 早期教育 英國孩子的小學,從4歲Reception Year開始,一般9月開學。英國政府給予父母雙方都有工作(每周工作至少15小時)的家庭提供免費每周30個小時的幼托福利 在美國,上幼兒園之前要通過心理測試和其他條件,這也就要求孩子提前養成學習習慣。因為專家認為,5歲之前的教育質量關繫到未來的工資水平、留級風險,甚至是婚姻壽命。 學習節奏 英國小學普遍以統一的國家教學大綱The National Curriculum為指導,學習的水平要更高,每個階段學習的知識也都更有深度。 英國小學的一學年,從9月初到次年7月中旬,一年分為3個學期,中間暑假有6個周。而美國中小學的全學年一般在6月中旬結束,暑假長達近三個月。但寒假普遍較短,通常與12月底的聖誕節連在一起計算,放假約10天至半個月。 美國的小學注重綜合學習,考試壓力小一些,在中學結束之前,學生們必須要學全科,12年級畢業拿到高中文憑,相當於英國的Year 13。而相對的,英國的孩子注重學習學習和考試,強調社交、交互式學習的同時,也學習基本學科,包括英文、數學和科學。 校服 大多數英國的學校,都非常注重着裝,而不像其他大多數國家,學生可以或多或少穿自己的衣服。英國的校服一般都很傳統,有正式的上衣和領帶。而教育專家也表示,統一的校服能建立紀律,校服是群集心態的一個標志,也可以培養學生們團結的精神。 英國的學生都是自己買校服、書包、文具等等,但不需要課本和練習冊,因為學校會提供。另外,英國的公立小學,前三年政府會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午餐。孩子們穿着同樣的服裝、用一樣的練習本,也就維持了平等,不會產生攀比心理。 在美國,大多數學校學生們穿着自己的便服,有一些比較嚴格的學校會要求學生穿POLO衫或帶領的外套。 課程設置 美國的學生,5歲開始半正式的教育,一般以認識顏色和講故事開始,日常上課時間是早上9:00到下午3:30。 在英國,有公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公立小學的學生到11歲畢業,之後進入中學。在私立學校,以預備小學Prep School開始一直到11歲後13歲,之後進入私立公學知道A Level課程技術,也有些學生會在16歲結束中學,然後進入其他學校讀Sixth Form讀兩年。 英國學校統一以國家教學大綱為指導,所以學習內容更集中,小學SATs考試,中學集中於GCSE課程和考試,高中是A Level課程和考試。但美國學生的課程自由度更大,選擇更多,最終也就只需要考SAT和ACT。SAT包含3個部分:數學、閱讀和寫作,共4個小時的快考試,最終學生會用考試成績申請大學。 還有一點差異就是,,美國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會重新到一個階段,也就是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比如說,一個美國學生,在9年級的時候只學物理,下一年才開始學化學;數學課程,前一年學代數,下一年再學幾何。 但是英國課程,更推崇綜合各學科穿插式的項目研究教學。課程名稱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比如在一個課題研究主題下,涉及到的科目內容可能會橫跨藝術設計,英文,以及科學和數學。 不像其他大多數國家,如果某個學校在某一年表現不合格,將會被「留級」重讀一年。但英國不會讓學生重讀,英國的階段性考試也不用來對學生的成績進行考核,而是用來掌握學生學習進展程度的工具。 另外,英國的學生從4歲開始Reception Year,基礎教育也更早完成。所以學生在中學高中階段也就能更早細分專業。比如說,一個學生未來想成為醫生,GCSE和A Level階段就可以選科學、數學這些課程。 課外活動 英美的學校都更加注重開發學生的想法和技能,不僅僅是書上的知識,更多關於戶外世界。學校上課時間一般從早9:00到下午3:00,但放學後還有社團活動一直到下午五六點。比如合唱團、足球隊、辯論社、游泳隊等等。 這些課外的活動,從小學開始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們的動手能力、體育方面也都非常優秀。 兩種教育體系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也有共同點。不管哪種教育方式,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不是把生硬的知識塞給孩子。一旦孩子養成習慣,成為主動學習者,未來將受益無窮。 英國的教育體系和統一的教學大綱,保證了每個孩子的興趣和潛力都能被充分的培養和發掘,讓孩子主動思考,把更多的能力和選擇交到孩子們手上。選擇英式教育,也就是給了孩子們一個成為主動學習者的機會,也將終生受益。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教育能見度

高爾基為什麼沒能參加第一次國際作家大會?

1935年6月,第一屆國際作家大會在巴黎召開的前幾日,兩位組織者,也是當時最具國際聲譽的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和安德烈·馬爾羅突然接到了蘇聯大使館的通知,說最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之一馬克西姆·高爾基將無法出席大會。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位俄羅斯文學之父病倒了。這個消息讓人震驚,也讓兩位法國作家感到沮喪,他們甚至覺得遭到了蘇聯的愚弄,因為少了這位當時最具國際聲譽的作家,會議可能會喪失很多的價值和意義。當時的高爾基確實是病倒了,但也是「病」出有因,確切說,他被斯大林軟禁了。「蘇聯人民很需要你,因此希望你留在自己的國家」,偉大的領袖代表了民意,而且如此善解人意的勸告他。可惜,遠在巴黎的紀德和馬爾羅不能理解這位領袖的深意,還不遺餘力的為成立國際反法西斯作家組織殫精竭慮。經過他們與蘇聯大使館的交涉,偉大領袖終於同意派來一向很擅長講故事的艾薩克·巴別爾和具有「俄羅斯詩歌中的馬拉美再加上阿波利奈爾」之稱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前往法國參加會議。 國際作家會議此次的主題是保衛文化,主要是為了聯合國際上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共同反對法西斯在文化上的侵略政策。這次會議邀請了許多國際上「有良知」的作家——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這個詞匯,如果說用是否反法西斯作為良知尚存的標準的話,似乎還有更多作家需要邀請;但是如果把「良知」定義為是否傾向或者擁護共產主義和蘇聯的話,很多不合理的事情都能得到合理的解答了。正如美國學者赫伯特·洛特曼在《左岸:從人民陣線到冷戰期間的作家、藝術家和政治》一書中所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會是互助宮之外乃至遙遠的柏林和莫斯科激烈的政治鬥爭的縮影。」很多作家和藝術家被排斥在外,他們包括以布勒東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和托派,當然更不可能讓保守主義作家參加。事實上,這個被排斥在外的名單會更長,「實際上這一團體(被排斥的作家)再加上蒙泰郎就可以組成一個柵欄之外的國際作家大會了」。至此,這次經過蘇聯偉大領袖斯大林同志親自授意組織的國際作家大會似乎變成了一個小團體聚會的鬧劇了。 在會上,很多不和諧的聲音出現,讓法國的作家們感到非常驚訝。尤其來自蘇聯的詩人,大會請他演講當前的政治,他吞吞吐吐的說這些都是徒勞,還不如去鄉間採花。後來談到了他的詩歌,帕斯捷爾納克說:「我明白這是一個作家們組織起來抵抗法西斯的會議。我只有一件事要說:別組織起來。組織是藝術的死亡。唯一重要的是個人的獨立。」另外一個不和諧的聲音來自《知識分子的背叛》的作者朱利安·班達,他認為根據西方的歷史,閱讀是一種休閒的活動,這樣的文學不是大眾的,大眾的就不是文學。有人認為這是在批評蘇聯的無產階級國家中沒有文學,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學觀的褻瀆,因此遭到了許多人的反駁。不過,根據紀德的說法,這次的大會整體還是很成功的,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最終成立了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協會,總部設在巴黎,為「文化、反戰、反法西斯和反對一切文明的威脅而奮鬥」。而此時,在蘇聯,偉大領袖正悄悄的開始了他的大清洗運動。 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的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神話,在近期的兩本書中都有清晰透徹的描述:一本是以上提到的赫伯特·洛特曼的《左岸》,還有一本是法國作家丹·弗朗克書就的《自由派作家》。雖然關注的對象同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知識分子,但是毋庸置疑,這是兩本風格迥異的書。《左岸》注重的是學者型研究,史學的筆法,書寫的是一部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史;而《自由派作家》更側重於用小說的敘述方式,講述那個年代中法國知識分子對政治、戰爭和馬克思主義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敘述輕松幽默,抖了很多作家們的八卦性趣聞,卻無損我對這些過往歷史塵埃中的人物的尊敬和親近。法國知識分子是一個特異的群體,在二十世紀的前半頁,他們是知識分子史上的主角,用「介入」的方式關心政治和文化。洛特曼總結那個時期的法國知識分子的特點時曾說:「30年代參與政治的作家和藝術家跟他們的前輩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關心國際事務。」翻看以前的法國歷史,產生過德雷福斯事件和左拉,但他們只是對本國的政府的行為提出異議,而從三十年代開始,知識分子主要關心的是國際事務,在法國「就等於抵製法西斯的崛起、戰爭的危險、西班牙內戰和意識形態衝突、保衛蘇聯或者攻擊它的領導人」。這其實就是洛特曼總結出的法國知識分子的「左岸」精神,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介入」精神。 但是法國知識分子對「介入」還是過於樂觀了些,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帕斯捷爾納克吞吞吐吐的原因,他們也不知道高爾基病倒的原因,他們對蘇聯的過於崇拜,導致了自我立場的喪失。就如後來的一位從蘇聯的恐怖屠殺中流亡在法國的作家所言,假如我們自己也有集中營,該如何抵抗法西斯呢?一向信仰共產主義的紀德在1936年參觀蘇聯後終於意識到了這種不同:原來他們在巴黎遙望的蘇聯並不是那般模樣。他內心的震驚無可言喻,蘇聯神話的破滅讓他意識到了人性其實比蘇聯更重要,這種良知驅使着他寫下了那本驚世駭俗之作《訪蘇歸來》。知識分子的良心第一次在「介入」之外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對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傳統,或者說文人涉政傳統,寫過《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托克維爾有過精彩的論述,大意是,法國知識分子過分傾向把文學精神引入政治之中,過分追求雅致和新穎甚於真實,過分熱衷於有趣的畫面甚於實用,「最後僅憑印象而非理性作出決定的那種精神」,這就是法國知識分子的「介入」精神。介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介入之後的癲狂,容不得半點的異議之音。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歷史

瘋狂永不停息 《狂怒煉獄2》第二波更新宣傳片公布

今日(7月27日),B社官方公開了一段宣傳片,展示了《狂怒煉獄2》已經上線的第二波更新內容,此次更新加入了多周目玩法(新遊戲+)、鐵人模式以及極度煉獄難度。新遊戲+(即多周目玩法):在完成匕首計劃和所有方舟之後,便可以進入新遊戲+。這個模式將保留玩家所有的武器、技能、升級和載具,多次通關可獲得威望徽章,且難度隨着通關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狂怒煉獄2》第二波更新宣傳片: 鐵人模式:角色死亡便意味着遊戲失敗,但現在我們有鐵人模式了。我們相信你能戰勝一切(別擔心,使用除顫器不算作死亡)。 極度煉獄難度:當我們與《狂怒煉獄2》的製作人探討極度煉獄難度時,他的眼中閃着惡魔般的光芒,表示這個模式非常瘋狂。 《狂怒煉獄2(Rage 2)》是由id Software製作,Bethesda Softworks發行的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是經典遊戲《狂怒煉獄》的最新正統續作。已於今年5月14日正式發售,登陸PC/PS4和Xbox One平台,目前該作在Steam平台99元半價促銷中。 來源:cnBeta

微軟承認最近幾年的第一方遊戲不佳 正進行一系列的改進

掌管微軟一切遊戲事物的老大Phil Spencer最近接受了《財富》雜誌專訪,在超過40分鍾的訪談視頻中,Spencer坦誠最近幾年微軟第一方遊戲的困難掙扎,發誓將通過各種各樣的改進來做得更好。 「我認為內容的力量(我每天都能看到)是大家來Xbox的主要因素,很少有玩家打開他們的Xbox然後盯着Xbox的主界面。大家打開Xbox就是為了玩遊戲,我認為我們有着一個強勢的第一方Xbox,這意味着當我思考Xbox時,我們會想到高質量的遊戲。我們還有工作要干,過去幾年來我們的第一方遊戲並不是最好的。 我們有意地增加對我們第一方的投資,其中一些是收購一些工作室,另外一些則是為我們已經擁有的工作室招聘更好人才。一部分是為了確保我們有足夠多的時間,能讓我們專注,另外一部分是,你知道我在Satya(微軟CEO)領導下在管理遊戲工作室時擁有的自主性,允許我們自己掌控遊戲開發方向。這也是技術和藝術的奇妙組合。安排好所有這些事情並確保我們有時間把事情做對,這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知道我們的粉絲想要看到我們能做得更好,我們的團隊能完全一致地支持這種願望。」 此外在采訪中Spencer還談到了遊戲即服務的重要性和雲基礎設施相結合,後者可讓玩家跨越世代和設備隨時隨地遊玩遊戲。 Sencer表示微軟正在確保Project xCloud在公測之前一切准備就緒,xCloud是為下一個十年准備的東西,因為它並不會很快就能取代PC和主機。Project xCloud有望在今年結束之前進行公測。 來源:cnBeta
self-healing-bacteriophage-hydrogel-1.jpg

科學家新研發的自愈抗菌凝膠由病毒製成

據外媒報道,廣泛存在的噬菌體是感染和殺死細菌的病毒。現在,科學家已經創造出一種自我修復的水凝膠,幾乎完全由這些病毒製成。它可能在醫學和其他領域有着重要的應用。 在化學工程師Zeinab Hosseini-Doust的帶領下,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養噬菌體,從生長培養基中提取噬菌體,然後在密閉空間內將它們包在一起。向其中加入化學粘合劑後導致「噬菌體」自組裝成液晶,。 結果是一種類似明膠的水凝膠,在切割時可以自愈。只有一毫升的物質含有大約300萬億噬菌體。通過修改它們的DNA,可以調整病毒以攻擊不同類型的細菌或其他目標。更重要的是,凝膠應該能用於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 使用該材料的最明顯的地方之一是醫學領域,其中它可以用作傷口敷料,用於植入物的抗菌塗層,或用於生長生物組織的無菌三維支架。甚至可以使噬菌體攻擊癌細胞。 在其他領域的用途中,凝膠可用於清潔環境,因為病毒可以被改變以靶向塑料或其他污染物。 「噬菌體是細菌的天然捕食者,」Hosseini-Doust說道。「只要有細菌,就會有噬菌體。這里獨一無二的是我們在實驗室中能夠達到的濃度,以創造出堅固的材料。」 科學家最近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該研究的論文。 來源:cnBeta

機電系學生實訓被安排鬼屋扮鬼 學校 崗位分配確實不太合理

▲ 7 月 25 日,歡樂谷大門。 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實習生 張祁鍇 攝 近日,渤海理工職業學院學生實訓,被安排到歡樂谷 " 打工 " 一事引發關注。記者了解到,有機電系學生在鬼屋 " 扮鬼 "、景區餐廳內上貨打雜,經貿管理系學生在小賣部賣烤腸、檢票安檢 …… 校方稱此次實訓屬模塊化教學,目前是前期熟悉環境的輪崗。專家建議學生簽訂三方協議,確保權益。 渤海理工職業學院 ( 下稱 " 渤海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