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新冠病毒

Tag: 新冠病毒

[圖]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不會通過母乳餵養方式感染嬰兒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COVID-19 新冠病毒並不會通過母乳餵養的方式從母親感染嬰兒。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研究人員和其他幾所大學合作,通過研究表明患有 COVID-19 的母乳餵養婦女不會通過乳汁傳播 SARS-CoV-2 病毒,但確實會產生能夠中和該病毒的乳汁抗體。 這項名為《Characterization of SARS-CoV-2 RNA, antibodies, and neutralizing capacity in milk produced by women with COVID-19》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mBio》期刊上。該研究對 18 名被診斷為新冠感染者的婦女提交的 37...

避免污名化 世衛改用希臘字母命名變異新冠病毒

綜合報導,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改用希臘字母命名變異新冠病毒,以避免對最早檢測和發現變異病毒的國家造成污名化。世衛組織表示,目前被其列為「應關注變種」和「待觀察變種」的變種冠狀病毒都會採用新命名法。 世衛組織公布新冠「應關注變種」的新命名。(圖片來源:世衛組織官網截圖) 依照新命名系統,最早在英國發現的B117變種病毒將改稱Alpha變種病毒,最早在南非發現的B1351將改稱Beta變種病毒,最早在巴西發現的P1將改稱Gamma變種病毒,而最早在印度發現的B1617有兩個分支——屬於應關注變種的B16172將改稱Delta變種病毒,屬於待觀察變種的B16171將改稱Kappa。 世衛組織說,改用希臘字母命名不僅為了去污名化,也為了簡化變種病毒名稱。 世衛組織公布新冠「待觀察變種」的新命名。(圖片來源:世衛組織官網截圖) 世衛流行病學家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Twitter上表示,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因為檢測出和通報了變種病毒株而被污名化。 她表示,這些希臘字母不會取代變種病毒現有的科學名稱。若未來變種病毒類型超過24個希臘字母,世衛將會再宣布新的命名計劃。 來源:cnBeta

研究:建築物內更快的空氣交換並不總是利於應對新冠病毒水平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建模研究顯示,在應對多房間建築內的新冠病毒顆粒水平時,劇烈和快速的空氣交換可能並不總是一件好事。這項研究表明,在一個多房間建築中,快速的空氣交換可以將病毒從源室迅速傳播到其他高濃度的房間。 在30分鍾內,鄰近房間的粒子水平會急劇上升且可以保持約90分鍾的高水平。 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其來自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團隊。該團隊包括建築和暖通空調專家及氣溶膠粒子和病毒材料專家。 該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Leonard Pease表示:「大多數研究只研究了一個房間內的顆粒物水平,而對於只有一間房間的建築來說,增加通風總是有助於降低顆粒物的濃度。但對於一個有多個房間的建築來說,空氣交換可能會使病毒濃度上升得更快,從而對相鄰房間構成風險。 「為了了解發生了什麼,考慮二手菸是如何在整個建築中分布的。在污染源附近,空氣交換可以減少人附近的煙霧,但會將較低水平的煙霧分散到附近的房間,」Pease補充道,「任何呼吸道疾病的風險都不是零。」 該團隊模擬了類似於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顆粒通過空氣處理系統的傳播。科學家們模擬了一個人在一個有三個房間的小辦公大樓的一個房間里咳嗽五分鍾後的情況,整個過程用5微米的粒子進行模擬。 研究人員觀察了三個因素的影響:不同的過濾水平、不同的室外空氣進入建築供風的速度、不同的通風或每小時換氣的速度。對於下游的房間,他們發現增加室外空氣和改善過濾效果有明顯的預期效益,但增加通風量的效果不那麼明顯。 更清潔的室外空氣可以減少傳播 科學家們研究了增加不同數量的室外空氣到建築物空氣供應的影響,從沒有室外空氣到每小時向里面供應空氣使其占比達到33%。正如預期的那樣,更清潔的室外空氣的加入降低了連接的房間的傳播風險。跟通常包括在建築物內的較低水平的室外空氣相比,每小時使用清潔的室外空氣替換建築內三分之一的空氣,下游房間的感染風險降低了約20%。該小組指出,該模型假設室外空氣是干淨的、沒有病毒。 Pease說道:「只要空氣中沒有病毒,更多的室外空氣顯然有利於降低傳播風險。」 強過濾減少傳播 研究的第二個因素--強過濾--在減少新冠病毒傳播方面也非常有效。 研究小組研究了三種級別過濾的效果:MERV-8、MERV-11和MERV-13,其中MERV代表最低效率報告值,這是一種常見的過濾措施。數字越大,過濾能力越強。 過濾顯著降低了連通房間的感染幾率。MERV-8過濾器則將連通房間中病毒粒子的峰值水平降低到沒有過濾的20%。MERV-13過濾器可以將連通房間中病毒粒子的峰值濃度降低93%,低於MERV-8過濾器的1/10。研究人員指出,自新冠大流行開始以來,更強的過濾器變得越來越普遍。 增加通風--一個更復雜的畫面 這項研究最令人驚訝的發現跟通風有關--研究人員稱之為每小時空氣變化的影響。對源房間有好處的--將房間內的傳輸風險降低75%--但對連通房間就不是那麼友好了。研究小組發現,每小時更換12次空氣的快速換氣量,可以在幾分鍾內導致連通房間內的病毒粒子水平激增。這使這些房間內幾分鍾內的感染風險增加到空氣交換率較低時的10倍以上。在連通的房間中,較高的傳播風險持續約20分鍾。 「對於源室來說,明顯更多的通風是件好事。但這些空氣會去某個地方。」Pease說道,「也許更多的通風並不總能解決辦法。」 解釋數據 Pease說道:「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每個案例的風險計算都是不同的。大樓里有多少人,他們在哪里?這座大樓有多大?有多少房間?目前還沒有大量關於病毒粒子如何在多房間建築中移動的數據。這些數字對這種模型非常具體--這種特定類型的模型,即一個人散播的病毒顆粒的數量。每座建築都是不同的,這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建築控制專家Timothy Salsbury指出,許多權衡都可以根據環境進行量化和加權。 「更強的過濾意味著更高的能源成本,引入更多的室外空氣比通常在正常操作中使用更多。在許多情況下,強過濾所需的增加風扇功率的能量損失小於加熱或冷卻額外的外部空氣的能量損失。有很多因素可以平衡過濾水平、室外空氣水平、空氣交換--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傳播風險。建築經理當然有他們的工作,」他補充說。 正在進行的其他實驗研究 該團隊已經按照建模研究的思路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跟新發表的研究一樣,額外的分析著眼於過濾、室外空氣摻入和空氣變化的影響。 這些正在進行的研究涉及黏液製成的真實顆粒(不包含實際的SARS-CoV-2病毒)並考慮從呼吸道不同部位如口腔、喉部和肺部排出的顆粒的差異。研究人員部署了一種噴霧機,它可以像咳嗽一樣散播病毒樣顆粒,還能使用螢光追蹤技術監測它們的去向。其他因素包括不同的顆粒大小、病毒顆粒可能感染的時間及它們下降和衰變時發生了什麼。 來源:cnBeta

日本學者研究:新冠病毒存在潛在ADE效應 但發生頻率極低

新冠病毒是否會引發ADE的問題始終受到各方關注,日本學者最新發布了一項相關研究。5月25日,《細胞》雜誌報導了一篇來自大阪大學尚志荒瀨的一篇論文,「An infectivity-enhancing site o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targeted by antibodies」,論文闡述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可能出現抗體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存在潛在的ADE效應。 研究發現一系列的S蛋白NTD表位抗體(如8D2)可以誘導RBD呈現開放型構象,從而增強新冠病毒(SARS-CoV-2)的感染性。不過,這與常規出現的由Fc介導(Fc受體為對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的受體)出現的ADE不同,而且研究者發現,這個可以誘發ADE的位點出現的頻率極低。此外,研究者認為,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接種會誘導這種類型的抗體。 公眾之所以擔心新冠病毒的ADE效應,是因為科學界曾經在貓感染性腹膜炎冠狀病毒(FIPV)感染過程中,發現由Fc介導誘發了ADE,表明存在增強冠狀病毒感染的抗體,盡管其確切機制尚不清楚通過這種抗體增強感染性腹膜炎冠狀病毒感染的能力。所以,了解新冠病毒感染過程中產生的抗體是否也存在ADE成為科學界重要的課題。 「根據目前我們已有的再感染病例、以及接種疫苗再感染的病例,並沒有發現ADE出現。我們對於的ADE的認知,主要是源於冠狀病毒在貓體內可以誘發ADE,以及抗登革熱病毒蛋白的抗體可引起由Fc受體介導ADE可產生的嚴重疾病。不過,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到底是否發生?如何發生?目前讓沒有科學證據。」一位病毒學家表示。 不過,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對第一財經表示,ADE是一個科學問題,需要進行關注和研究。 對於接種疫苗後再感染新冠病毒的比例,從統計數據上看其實也很低,這就再次降低了ADE發生的幾率。 5月25日,美國CDC更新了《發病率和死亡率報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port),截至4月30日,美國約有1.01億人已完全接種疫苗,向CDC報告的突破性病例有10262(約0.01%)起,這種接種後感染被醫學稱為突破性病例。 CDC評估認為,在美國范圍內,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民眾再感染機率已經很低,同時再感染後得到重症(需住院)或死亡的機率就更低了。所以CDC已經決定停止調查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的突破性感染,除非他們病得很重,以至於住院或死亡。 來源:cnBeta

聲優偶像團體22/7被發現兩人感染新冠病毒

由秋元康與ANIPLEX、索尼音樂聯手組成綜合企劃的虛擬偶像22/7,宣布了兩名為角色配音的聲優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這次感染的是為神木御神配音的涼花萌,和為戶田純配音的海乃琉璃。 官方透露,在5月17日涼花出現了發熱症狀,在第二天進行核酸檢測的時候,被發現呈陽性。在之後對其他成員也進行了核酸檢測,發現海乃也呈陽性。目前二人病情穩定,其他成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不過組合內有6名成員被認定為密切接觸者,正在進行觀察。 來源:動漫之家

新冠病毒特效藥來了:可使病毒載量降低99.9%

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來了。據媒體報導,由多家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發了一種能夠直接用於新冠病毒的藥物,該藥物可有效阻止病毒復制。目前,針對新冠病毒並沒有特效藥,而傳統的藥物往往只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增強免疫力,從而使其早日康復,並不能直擊病毒,阻止其復制。 為此,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州孟席斯健康研究所和美國癌症、糖尿病等多家研究及治療中心開發了一種實驗性的抗病毒療法來治療新冠肺炎花患者。 全新的抗病毒療法名為siRNA(小干擾RNA),基於RNA基因沉默技術。該療法能夠直接攻擊病毒基因組,從而阻止病毒復制。 昆士蘭州孟席斯健康研究所的奈傑爾·麥克米蘭(Nigel McMillan)表示,用siRNA療法能夠將病毒載量減少99.9%,此外,通過脂質納米顆粒(一種亞微粒給藥系統)能夠將藥物輸送到肺細胞中,從而使組織病毒復制。 該療法已經在小鼠試驗中得到驗證,不僅大大提高了試驗小鼠的存活率,還降低了疾病帶來了相關危害。此外,在接受治療的小鼠中,肺部都沒有檢測病毒。 值得一提是,該療法可用於療所有β-冠狀病毒,例如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以及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任何病毒變種。 麥克米蘭表示,我們還發現這些納米顆粒能夠在4℃室溫下保存12個月以上,因此,siRNA納米顆粒制劑可以作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種藥物,也可以通過直接靶向病毒基因組用於未來的冠狀病毒感染。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傳播有多強? 日NHK實測「一人確診進餐廳吃飯」30分後全場感染

新冠肺炎在全球快速傳播,它的擴及速度也因此受到相當高的關注。目前全球有超過千萬人確診,而日本NHK也做了一個實測,假如自助餐內有一位確診者,短短30分鐘內,餐廳就會布滿病毒! ▼先前新冠肺炎在「鑽石公主號」發生群聚,共有高達712人確診。日本學者認為主因就來自於船上的接觸傳染。 (來源:YouTube@NHK) ▼他們因此進行一項實驗,模擬病毒在自助餐中的擴散情形。他們找來10為測試者,其中一位則在手上塗螢光顏料,代表確診者及病毒,然後讓測試者們進入餐廳自行吃飯、移動。 (來源:YouTube@NHK) ▼30分鐘後,可以檢視到病毒幾乎布滿了餐廳各處,代表即使只有1人確診,病毒也可以快速在整個空間傳播! (來源:YouTube@NHK) ▼其中全員的手都沾上了螢光顏料,更有3個人連臉上也有痕跡,且大多集中於嘴巴處。 (來源:YouTube@NHK) ▼專家根據顏料分布分析,指出最大的傳播源就是手經常碰觸的地方,包括取餐的夾子、門把手、電器開關等。 (來源:YouTube@NHK) ▼學者也做了另外一組對照實驗,受試者們一樣在自助餐廳中用餐,但他們頻繁清潔手部,同時服務生也積極更換匙子、湯匙。30分鐘後,全員的臉部都沒有沾染到顏料,可以看出勤洗手的重要。 (來源:YouTube@NHK) ▼以下是完整影片。 https://youtu.be/kGQEuuv9R6E 病毒的散播力之強讓人歎為觀止,但也能看出如果勤洗手,就能有效阻絕。千萬不能忽略這方面的清潔啊~ 來源:YouTube@NHK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巴西已檢出110種在該國傳播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

截至當地時間5月11日,巴西權威醫療研究機構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的基因組數據統計顯示,該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經病毒基因組譜系分析,已檢測出110種在巴西境內傳播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 當地媒體曾於今年4月初發布研究數據,稱當時已在巴西境內檢測出92種變異新冠病毒毒株。而在4月初至今的35天里,巴西醫療檢測機構再度檢出18種變異新冠病毒毒株,專家指出這表明新冠病毒在加速變異。 資料圖 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的呼吸道病毒研究員塞拉表示:「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出現基因組變異,目前全球范圍內已出現大量病毒變異株,我們的關注重點是那些令人擔憂的變異株。」世界衛生組織密切關注的3種病毒變異株,分別為在巴西發現的P.1、在英國發現的B.1.1.7和在南非發現的B.1.351,均已在巴西境內被檢測出。 巴西傳染病學協會副主席契巴博教授表示,疫情中無法嚴格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下,病毒出現大量變異株的情況並不奇怪。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數和密集的人員流動,均增加了病毒復制和變異的風險。契巴博說:「我們急需了解病毒變異株的特性,因為它們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播性,有些甚至具有免疫逃逸能力。」 來源:cnBeta

研究表明輝瑞等公司的COVID-19疫苗對新冠病毒變種有效

據媒體CNN報導,周三發表的一批新研究顯示新冠疫苗對令人擔憂的新變種有多大作用--其中一項研究表明,「加強劑」可以幫助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至少有一項研究還表明,完全接種疫苗很重要。在以色列進行的第一項全國性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研究顯示,輝瑞/BioNtech公司的疫苗在接種兩劑後效果更好。 以色列衛生部的Eric Haas博士及其同事在《柳葉刀》醫學雜誌上報告說,兩劑疫苗對感染、嚴重疾病和死亡的保護率超過了95%。 他們寫道:「兩劑BNT162b2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非常有效,可以預防有症狀和無症狀的SARS-CoV-2感染以及與COVID-19有關的住院、嚴重疾病和死亡,包括那些由B.1.1.7 SARS-CoV-2變體引起的感染。」 B.1.1.7變體,首先出現在英國,已經廣泛傳播,現在是在美國最常見的新變體。當研究進行時,它在以色列也很常見。首次出現在南非的B.1.351變體也在以色列傳播,但在研究時並沒有造成很多感染,因此研究人員無法說明疫苗對該變體的效果如何。由於以色列人口較少,它能夠迅速為其大部分人口接種疫苗。 研究發現,輝瑞公司的疫苗在第二次接種後7天內提供了95.3%的感染保護和96.7%的死亡保護。研究小組寫道:「在接種後14天,第二劑疫苗提供的保護增加到96.5%,防止感染,98%防止住院,以及98.1%防止死亡。」但是只接種一劑疫苗的人得到的保護要少得多。單劑疫苗僅能提供57.7%的感染保護,75.7%的住院保護,以及77%的死亡保護。 英國諾丁漢大學分子病毒學教授Jonathan Ball表示:「隨著新變種的出現,用疫苗提升你的免疫力將更加重要,這些變種可能已經獲得了基因變化,使它們對疫苗或自然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更有抵抗力,」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另外,當B.1.351和B.1.1.7同時流行時,卡達的一個團隊研究了輝瑞公司的疫苗在那里的人口中的效力。他們發現了令人放心的結果。 「在接種第二劑後的14天或更長時間內,該疫苗對任何有記錄的B.1.1.7變體感染的估計有效性為89.5%。」研究人員在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封信中寫道:「對任何有記錄的B.1.351變體的感染的有效性為75%。」 世界各地出現的許多新變種都發生了突變,幫助它們至少部分地躲避人類免疫系統,包括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衛生官員擔心這種病毒可能會發生更多的變化,變成能夠更有力地抵抗疫苗作用的形式--就像大多數年份的流感一樣。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送進醫院,因為一種更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毒株成為主導。因此製造商已經在製作和測試針對最令人擔憂的變種的配方。Moderna和輝瑞公司生產的新型mRNA疫苗的設計使這一工作比過去更容易。用作疫苗基礎的遺傳物質是在實驗室里製造的,其序列很容易調整。疫苗製造商Moderna周三報告說,提供半劑量的現有疫苗的加強針可以提高對B.1.351和P.1的免疫反應。Moderna在一份聲明中說,專門為配合B.1.351而配製的加強劑甚至更為有效。 Moderna公司在一項第二階段試驗中測試了其現有疫苗或專門針對B.1.351的版本的「加強劑」,這些人在6至8個月前已經接種過疫苗。血液測試顯示,這些志願者中有一半人在接受強化注射前對B.1.351和P.1變體的抗體反應較低。 Moderna在聲明中說,在強化治療兩周後,他們對世界上最常見的新冠變種--以及B.1.351和P.1的抗體水平有所提高。該公司說:「大多數不良事件的嚴重程度是輕度或中度的。」 「我們對這些新數據感到鼓舞,這些數據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強化策略應該對這些新檢測到的變體有保護作用。」Moderna公司執行長Stéphane Bancel在聲明中說:「滴度強烈而快速地提升到高於初級疫苗接種的水平,這也清楚地表明了mRNA-1273誘導免疫記憶的能力。」 該公司還在測試一種將原始配方與B.1.351特定配方相結合的疫苗加強劑。Bancel說:「我們將繼續對我們的COVID-19疫苗進行必要的更新,以控制該大流行病。」該公司已將作為第二階段試驗的一部分收集的數據提交給一個預印本網站,並表示當它從試驗中獲得更多數據時,它將提交給同行評議的雜誌發表。 在另一項研究中,疫苗製造商Novavax證實了早先的研究結果,該結果顯示其疫苗可以防止B.1.351。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證實了該公司之前宣布的內容--在南非,Novavax公司的疫苗在一般成年人中的療效約為49%,無論其HIV狀況如何,在HIV陰性成年人中的療效為60%。 該公司在3月份發布了最新的試驗結果,其中發現該疫苗在未感染愛滋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降低了55%的症狀性感染風險--愛滋病毒會抑制免疫系統。周三公布的數據中不包括這些更新的數據。 Novavax公司尚未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申請用其疫苗的緊急使授權,該疫苗的配方與Moderna、輝瑞/BioNTech和強生公司的疫苗不同。 來源:cnBeta

新研究為新一代新冠病毒疫苗設計帶來好消息

據媒體報導,目前那些有效抗擊了新冠肺炎的患者體內的最完整SARS-CoV-2圖像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上描述了這一發現,這對設計下一代疫苗以抵禦病毒變異或未來新出現的冠狀病毒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此前的研究集中在一組抗體上,這些抗體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最明顯的部分,被稱為受體結合域(RBD)。因為RBD是刺突的一部分,它直接附著在人類細胞上從而使病毒能夠感染它們,於是它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主要目標。但現在,通過對四名SARS-CoV-2感染康復患者的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循環的大多數抗體--平均約84%--都是針對RBD外的病毒刺突蛋白區域,並且明顯有充分的理由。 研究論文共同通訊作者Greg Ippolito指出:「我們發現這些抗體在刺突蛋白的弧線和柄部都繪出了整個刺突蛋白,這看起來有點像一把傘。免疫系統會看到整個峰值並試圖中和它。」Ippolito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的研究副教授,也是該校戴爾醫學院的腫瘤學助理教授。 研究小組發現,許多這種非RBD導向的抗體可以作為對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它們瞄準刺突蛋白的一個區域,而這個區域位於傘的樹冠上--被稱為N端結構域(NTD)。這些抗體在細胞培養中中和了病毒,另外還被證明可以防止來自受感染老鼠的致命老鼠適應版本的病毒。 NTD還是頻繁突變的病毒刺突蛋白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幾種關注的變異中。這表明,這些變異能如此有效地避開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可以圍繞我們武庫中最常見、最有效的一種抗體發生變異。 「病毒和我們的免疫系統之間正在進行一場進化軍備競賽,」McKetta化學工程系的研究助理、這項新研究的論文通訊作者之一Jason Lavinder說道,「我們都在開發一種針對這種病毒的標準免疫反應,包括針對這個點,對病毒施加選擇壓力。但這種病毒也通過試圖改變我們的選擇性免疫壓力來發揮它的進化力量。」 研究人員稱,盡管SARS-CoV-2採取了這些策略,但約40%的循環抗體針對刺突蛋白的S2亞基,這也是病毒似乎不能輕易改變的一部分。 「這讓人感到放心,」Ippolito指出,「這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個優勢。這也意味著我們目前的疫苗可以引出針對S2亞基的抗體,這可能會為抵禦病毒提供另一層保護。」 這對於設計疫苗增強劑或新一代疫苗來對抗所關注的變異甚至對於開發一種疫苗來預防其他新冠病毒毒株在未來的大流行也是一個好消息。 「這意味著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開發新一代SARS-CoV-2疫苗,甚至針對每種病毒株的泛冠狀病毒疫苗,」Ippolito說道。 來源:cnBeta

國藥集團重組新冠病毒疫苗Ⅰ/Ⅱ期臨床第一針接種完成

4月25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研究院重組新冠病毒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第一針,在河南商丘寧陵縣順利完成接種。此次重組新冠病毒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遵循梯次入組,組間遞進的原則,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Ⅰ/Ⅱ期臨床研究,主要評價不同劑量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在3歲及以上健康人群中接種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 ▲臨床試驗接種現場 Ⅰ期臨床試驗預計入組300人,Ⅱ期臨床3280人。 ▲現場工作人員溝通交流 在臨床試驗接種現場,志願者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認真閱讀知情同意書,進行身體檢查,條件達標後,方可注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 ▲從冷藏櫃中取出臨床接種用中國生物重組新冠疫苗 ▲中國生物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楊雲凱與現場工作人員就臨床試驗有關細節流程與要求進行溝通 向所有參與臨床試驗的志願者致敬,每個你都了不起,正因有了這些志願者們的加入,我們才有可能盡早地研發出新冠疫苗。 4月9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研究院基因重組新冠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件,成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第三個獲批臨床的新冠疫苗。4月24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研究院基因重組新冠疫苗在河南商丘啟動了Ⅰ/Ⅱ期臨床試驗。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將與河南省疾控中心、寧陵縣疾控中心並肩攜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有序開展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的臨床研究工作,全力推進疫苗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為疫情防控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cnBeta

最新發現!新冠病毒抗體可經母體傳給胎兒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16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的孕婦會將抗體傳給胎兒。該研究結果已在相關國際期刊上刊登。 資料圖 新華社發 圖文無關 中大研究團隊與香港8家公立醫院合作,招募於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個案,並分析其中20位於1月31日或之前已經分娩的孕婦的數據。 結果發現,其中13名已產生抗體的孕婦中,有12人誕下的嬰兒證實獲得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確立了新冠病毒抗體母嬰傳遞的可能性。 研究還發現,胎兒臍帶血中的IgG抗體水平與孕婦分娩時體內的血清水平密切相關。母親感染新冠病毒的時間與分娩日子相距越久,胎兒臍帶血中發現的IgG抗體水平越低。母親受感染時的病毒量越高,經胎盤傳遞至胎兒的IgG抗體越少。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潘昭頤表示,研究結果將為新冠疫苗誘導母嬰抗體傳遞的討論注入新觀點。醫學界迫切需要收集更多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臨床數據,了解其功效及安全性,以及探索不同的疫苗技術和接種時間如何為孕婦及其胎兒帶來最大益處。 2020年11月,一名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新加坡女子生下一名攜帶新冠病毒抗體的男嬰,為研究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是否包括母嬰傳播提供了新線索。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2020年11月29日報導,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和家人赴歐洲度假後感染新冠病毒,確診時已懷孕10周。這名女子當時症狀輕微,住院治療接近20天後康復。她本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生下一名重3.5千克的男嬰。醫生檢查確認,這名男嬰沒有感染新冠病毒,攜帶新冠病毒抗體。 醫生告訴這名女子,她體內的新冠抗體「消失」而男嬰攜帶抗體。她說:「醫生推測我在孕期把體內的新冠抗體轉移給他(男嬰)了。」 這名女子先前不擔心會把新冠病毒傳染給孩子。據她了解,新冠病毒由母親傳染嬰兒的機率非常低。 (原標題:港中大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抗體可經母體傳給胎兒)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新華網 新華視點 @我們視頻 流程編輯 :tf020 來源:kknews最新發現!新冠病毒抗體可經母體傳給胎兒
研究:戴口罩和保持通風比保持社交距離更能阻止新冠病毒傳播

研究:戴口罩和保持通風比保持社交距離更能阻止新冠病毒傳播

據外媒報道,研究結果表明,口罩和適當的通風可能是讓學校、企業和其他室內區域有更大容量的關鍵。來自中佛羅里達大學(UCF)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口罩和良好的通風系統比保持社交距離更重要,它們可以減少COVID-19在教室的空氣傳播。 最近發表在《Physics of Fluids》上的新研究論文正值美國學校和大學考慮秋季開學的關鍵時刻。 「這項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它為我們如何理解室內環境中的安全提供了指導,」Michael Kinzel說道。Kinzel是UCF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同時也是這項研究的論文合著者。 他指出:「研究發現,當必須戴口罩時,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途徑並不需要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這些結果強調,有了口罩,傳播的可能性並不會隨着物理距離的增加而降低,這就強調了要求佩戴口罩可能是提高學校和其他地方(防疫)能力的關鍵。」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有學生和老師的教室的計算機模型,然後建模了氣流和疾病傳播並計算了由空氣驅動的傳播風險。 教室模型為709平方英尺,有9英尺高的天花板。模型中有戴口罩的學生和一位同樣也戴了口罩的老師,後者站在教室前面。 研究人員使用了兩種場景--通風的教室和不通風的教室--並使用了兩個模型, Wells-Riley和計算流體動力學。Wells-Riley常用來評估室內傳播概率,計算流體動力學常用來了解汽車、飛機和潛艇的空氣動力學。 Kinzel表示,佩戴口罩通過防止直接暴露於氣溶膠而被證明是有益的,因為口罩提供了一股微弱的暖空氣從而導致氣溶膠垂直移動進而防止它們接觸到鄰近的學生。 另外,跟沒有通風的教室相比,通風的教室跟良好的空氣過濾器相結合可以減少40%到50%的感染風險。這是因為通風系統創造了一種穩定的氣流,這可以使許多氣溶膠進入過濾器,跟不通風的情況相比,氣溶膠聚集在房間里的人的上方,過濾掉一部分氣溶膠。 Kinzel稱,這些結果證實了美CDC最近的指導方針,即建議在普遍使用口罩的情況下,將小學內的社交距離從6英尺減少到3英尺。 「如果我們比較戴口罩時的感染幾率,三英尺的社交距離並不意味着感染幾率比六英尺高,這可能為學校和其他企業在流感大流行的剩餘時間內安全運營提供了證據,」Kinzel說道。 當比較這兩個模型時,研究人員發現,Wells-Riley和計算流體動力學產生了相似的結果,尤其是在不通風的情況下,但Wells-Riley將通風情況下的感染概率低估了約29%。 這項研究的論文首席作者Aaron Foster表示,對此,他們推薦將在計算流體動力學中捕捉到的一些額外復雜作用應用到Wells-Riley上以開發出一種對某一空間內感染風險的更完整理解方法。 「盡管詳細的計算流體動力學結果為風險變化和距離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但它們也驗證了更常用的Wells-Riley模型以合理的精度捕捉了通風的大部分好處。這很重要,因為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來降低風險的公開工具。」 來源:cnBeta

上海新冠路火出圈 網友紛紛打卡:把新冠病毒踩在腳下

近日,上海嘉定有條馬路「火」出圈,名叫「新冠路」。「上海嘉定某接種點,打疫苗停車請停在新冠路,有那麼巧麼?」近日,有博主曬出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圍觀。據了解,該照片拍攝於嘉定工業區的一個新冠疫苗臨時接種點,大家都在大門口豎着的引導牌前,駐足拍照,打卡留念。 「走新冠路,讓新冠無路可走!」「多在新冠路上走走,把病毒踩在腳下!」不少網友前來打卡。 據悉,自從3月25日該點被確定為新冠疫苗臨時接種點後,這塊引導牌就豎在門口了,附近的新冠路、新培路、匯源廣場也開辟臨時停車位,供接種者停車,萬萬沒想到這塊牌子竟然在網上「火了一把」。 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名叫「新冠」應該算是個巧合,實際上是沒什麼關聯。 事實上,「新冠路」在全國不止一條,雲南個舊市有新冠路,山東濟南也有一條新冠路,四川成都有新冠大道,山東青島還有新冠高架路。 來源:cnBeta
研究:高傳染性新冠病毒變種在被發現之前就已在全球傳播數月

研究:高傳染性新冠病毒變種在被發現之前就已在全球傳播數月

據外媒報道,根據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COVID-19 Modeling Consortium(新冠建模聯盟)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在2020年10月,一種高傳染性SARS-CoV-2變種已經在美國不知不覺地傳播了數月時間。科學家們於12月初在英國首次發現了這種病毒,這種高傳染性和更具致命性的變異病毒被認為起源於英國。 最新的研究指出,實際上在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變種B117 (501Y)的時候,它已經在全球蔓延了數月之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COVID-19建模聯盟主任、綜合生物學Lauren Ancel Meyers指出:「到我們去年12月得知英國的這種變異時,它已經在無聲地在全球蔓延。我們估計B117型可能在2020年10月之前就已經到達美國,然而我們在兩個月後才知道它的存在。」 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15個國家的數據的分析估算出英國遊客在2020年9月22日至12月7日期間將這種變體帶到15個國家的幾率。他們發現,到11月中旬,幾乎可以肯定,這種病毒變種已經在所有15個國家出現。在美國,變種可能在10月中旬就已經到達。 「這項研究突出了實驗室監測的重要性,」Meyers說道,「對病毒樣本進行快速和廣泛的測序對於早期發現和跟蹤所關注的新變種至關重要。」 UT COVID-19 Modeling Consortium成員在發表論文的同時還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以供美國各地的決策者在計劃基因測序時使用從而幫助檢測變異的存在。為了幫助美國擴大對變種病毒的全國性監測,新的在線計算器指出了必須進行測序的病毒樣本的數量以便在新變種病毒首次出現時檢測到它們。比如如果目標是在每1000例新COVID-19感染病例中有1例出現變異時檢測到該變異,那麼則需要每周對約3000例SARS-CoV-2陽性標本進行測序。 「衛生官員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管理這種病毒及其未來變種的不可預測性,」UT COVID-19 Modeling Consortium博士後研究員Spencer Woody表示,「我們的新計算器確定了必須對多少SARS-CoV-2陽性標本進行測序以確保新威脅一旦開始傳播就能被識別出來。」 另外他還稱,這款計算器還有另一個功能--「考慮到實驗室目前的測序能力,它還能幫助實驗室確定他們能多快檢測到新的變異。」 Meyers說道:「我們創建這個工具是為了支持(美)聯邦、州和地方衛生官員建立可靠的早期預警系統以應對這次和未來的大流行威脅。」 來源:cnBeta
孕婦也能打疫苗 西班牙誕生世界首個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

孕婦也能打疫苗 西班牙誕生世界首個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

目前全球多個國家都在加速推進新冠疫苗接種,重點是18歲以上人群。孕婦能不能打疫苗有多種說法,不過打了也確實有好處,西班牙就誕生世界首個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央視新聞稱,根據西班牙媒體在當地時間4月1日的報道,世界上首個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在西班牙出生。 這位名叫布魯諾的嬰兒出生於伊比薩島,他的母親在懷孕的第三個月接種了新冠疫苗。 血液檢查結果顯示,母親血液中的抗體值約為8000,嬰兒的抗體值約為5000。 已發表的相關科學文獻表明,婦女在懷孕期間接種的新冠疫苗可能對胎兒同樣產生免疫能力,而布魯諾的案例證明了這一點。 此前世衛組織不建議孕婦接種疫苗,除非接種疫苗的益處超出可能存在的風險,如該名孕婦是醫務工作者、病毒暴露風險較高,或是存在基礎疾病,感染後出現重症的風險較高等。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世衛組織發布溯源報告

今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由17名國際專家和17名中國專家組成的聯合團隊在武漢進行的新冠病毒溯源調查的完整報告。在這份長達120頁的報告中,專家們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動物源頭,以及新冠病毒引入人類的途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基於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以及動物和環境研究結果,聯合團隊認為新冠病毒通過中間宿主引入人類的可能性最大,同時,新冠病毒極不可能(extremely unlikely)通過實驗室事故引入人類。 聯合團隊在2021年1月14日至2月10日在武漢進行了為期28天的考察。主要工作分為三個方面,流行病學、動物和環境、以及分子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針對新冠病毒引入人類的途徑,聯合團隊考慮了四種可能性: 1。 直接人畜共患傳播,意味着新冠病毒從動物病毒庫中傳播到人類,隨後出現人傳人的病毒傳播,在人傳人的過程中,病毒可能出現適應性變化。 2。 通過中間宿主引入,隨後通過人畜共患傳播,意味着新冠病毒從動物病毒庫傳播到一種中間宿主,然後在中間宿主中傳播並且可能出現適應性變化,再從中間宿主傳播到人類。 3。 通過冷鏈/食物鏈引入,食物鏈和冷鏈產品可能成為直接人畜共患傳播,或者通過中間宿主引入新冠病毒的途徑。食物鏈/冷鏈產品本身和被污染的容器都可能成為引入新冠病毒的渠道。 4。 通過實驗室事故引入,指的是由於實驗室人員在對相關病毒進行實驗時,由於事故導致自己被感染。 根據科學證據和研究結果,聯合團隊對這些引入途徑的可能性進行了評估,評估的量表分為5檔,從低到高分別為「極不可能」(extremely unlikely),「不太可能」(unlikely),「可能」(possible),「比較可能」(likely)和「非常可能」(very likely)。 聯合團隊對上述四種新冠病毒引入人類的途徑評估為: 直接人畜共患傳播——可能至比較可能; 通過中間宿主傳播——比較可能至很有可能; 冷鏈/食物鏈傳播——可能; 實驗室事故傳播——極不可能。 在報告中,聯合團隊對每一個引入途徑都提出了正方和反方的觀點,並且詳細陳述了流行病學、動物和環境、以及分子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的結果,並且對今後新冠病毒溯源研究的方向提供了建議。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

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多久可以獻血?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指引》,明確接種新冠病毒滅活疫苗48小時後可獻血。 資料圖 據了解,基於疫苗接種工作有序推進,接種人數穩步增加,安全性得到有效驗證,本着穩妥推進的原則,經有關專家充分討論,參考現行《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和國際做法,將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獻血間隔調整為「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者,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接受其他類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者(不包括減毒活疫苗),疫苗接種當日起,14天後可獻血」。 同時,參考《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結合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實際情況,《指引》還規定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癒後6個月內不可捐獻全血和血小板。 此外,該指引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結合血站工作實際情況,從人員防護、工作場所清潔與消毒、醫療廢棄物處理、獻血者選擇與管理、采供血流程、實驗室檢測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涵蓋個體防護用品佩戴、獻血者征詢、獻血者回告、血液採集、制備、檢測、儲存、運輸與供應等各個環節。 該指引還要求血站告知獻血者,在其獻血後如發現自己捐獻的血液存在安全風險時,應第一時間將有關信息通知血站,以便對其捐獻的血液及時採取相應的處置。 來源:cnBeta

英媒:普通感冒病毒或可抑制新冠病毒

英國研究人員說,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有效地把新冠病毒趕出人體細胞。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3月23日報導,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我們已經知道,有些病毒會與其他病毒競爭,以便成為能引起感染的「勝者」。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說,能引起感冒的鼻病毒似乎可以戰勝新冠病毒。他們補充說,雖然好處可能是短暫的,但是因為鼻病毒廣泛流傳,它仍然可能有助於抑制新冠病毒。 報導稱,把鼻子、喉嚨和肺部的細胞設想為一排房子。一旦一種病毒闖進去,它既可以敞開大門讓其他病毒長驅直入,也可以緊閉房門自己獨享新居。流感病毒是已知「最自私」的病毒之一,它幾乎總是單獨感染。一些其他病毒(例如腺病毒),似乎更願意與其他病毒一起共享空間。 格拉斯哥病毒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在實驗中使用了與人體呼吸道內膜同類細胞的複製品,然後用新冠病毒和鼻病毒對其進行感染。 結果發現,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病毒,只有鼻病毒能成功感染細胞;如果提前24小時首先釋放鼻病毒,那麼新冠病毒根本就沒有機會侵入;就算先提前24小時釋放新冠病毒,鼻病毒也會把它踢出去。 從事該研究的穆爾西亞博士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新冠病毒會受到鼻病毒的強烈壓制,從而無法傳播。 穆爾西亞博士解釋說,這一結果絕對令人興奮,因為如果鼻病毒感染率很高,就有可能阻止新的新冠病毒感染。 類似的情況以前曾經發生過。比如,大規模的鼻病毒暴發可能推遲了2009年豬流感在歐洲部分地區的大流行。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鼻病毒可以誘發受感染細胞內的免疫反應,從而阻止了新冠病毒複製的能力。 然而,一旦感冒好了,免疫反應平靜下來後,新冠病毒將有可能再次引起感染。 穆爾西亞博士表示,接種疫苗、衛生措施以及病毒之間的互動可能會大大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率,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接種疫苗。 華威醫學院的勞倫斯·楊教授表示,人類鼻病毒是感冒的最常見原因,「極具傳染性」。這項新研究表明,這種普通感染可以對新冠病毒產生衝擊,並可以影響其傳播,尤其是在秋冬月份季節性感冒比較頻繁的時候。 但目前無法確切得知,未來的冬季各種病毒的傳播將發生怎樣的改變。 新冠病毒可能將依然存在,而在大流行期間受到壓制的所有其他感染也可能隨著免疫力下降而出現反彈。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的霍普金斯博士已經就此發出「嚴冬」的警告。她說:「我們可能會看到流感病例激增。我們可能會看到其他呼吸道病毒和呼吸道病原體感染的激增。」 格拉斯哥大學的這一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傳染病雜誌》。 普通感冒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後或可阻止新冠病毒進入(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來源:參考消息網 來源:kknews英媒:普通感冒病毒或可抑制新冠病毒

阿斯利康修正新冠病毒疫苗有效性數據

阿斯利康周三更新了其新冠病毒疫苗三期試驗的數據,此前該公司發布的美國實驗結果的准確性遭到質疑。該公司現在表示,其疫苗在預防有症狀的新冠病毒病例方面的有效性為76%,而不是此前報告的79%。更新後的報告仍然堅稱,這種疫苗對新冠肺炎重症和住院治療患者的有效性為100%。 最新幾天,一些美國衛生官員阿斯利康提出批評,稱其精心挑選試驗數據,目的是讓結果顯得更有利。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周二透露,他們已被告知,阿斯利康可能在其美國研究結果中提供了「不完整的療效數據」。 阿斯利康當時表示,這些數據是基於「預先指定的中期分析」,並承諾在未來幾天分享最新分析結果。 周三公布的最新的結果包括從190個有症狀的病例收集的數據,與周一發布的數據集相比,增加了大約50個有症狀的病例。 最新數據表明,該疫苗對65歲及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為85%,高於此前報告的80%。 阿斯利康周三重申,該疫苗在參與者中「耐受良好」,沒有發現安全問題。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稱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

據BBC報道,研究人員表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眾所周知,一些病毒會為了成為引起感染的病毒而「競爭」。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說,看來引起感冒的鼻病毒戰勝了新冠病毒。好處可能是短暫的,但鼻病毒是如此廣泛,他們補充說,它仍然可以幫助抑制COVID-19病毒。 把鼻子、喉嚨和肺部的細胞想象成一排房子一樣。一旦病毒進入,它可以把門打開,讓其他病毒進來,也可以把門關上,把新家留給自己。 流感是最「自私」的病毒之一,幾乎總是單獨感染。其他的病毒,比如腺病毒,似乎更願意與人「分享房子」。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猜測導致COVID-19的病毒,即Sars-CoV-2,將如何融入「病毒與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神秘的世界。 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是,一年來的社交距離措施,減緩了所有病毒的傳播速度,研究難度大大增加。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團隊使用我們氣管內壁的復製品(由相同類型的細胞製成),並用Sars-CoV-2和鼻病毒感染它。這是人們最廣泛的感染之一,也是普通感冒的原因之一。 如果鼻病毒和Sars-CoV-2同時釋放,只有鼻病毒才會成功。如果鼻病毒有24小時的先發優勢,那麼Sars-CoV-2就不會被看中。而即使Sars-CoV-2有24小時的啟動時間,鼻病毒也會把它「趕出去」。 「Sars-CoV-2永遠不會起飛,它被鼻病毒嚴重抑制,」Pablo Murcia博士告訴BBC新聞。他補充說:「這絕對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如果你有高流行的鼻病毒,它可以阻止新的Sars-CoV-2感染。」 類似的效果以前也見過。大規模的鼻病毒爆發可能推遲了2009年歐洲部分地區的豬流感大流行。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鼻病毒正在引發感染細胞內部的免疫反應,從而阻斷了Sars-CoV-2的自我復制能力。 然而,一旦感冒過去,免疫反應平靜下來,COVID-19將能夠再次引起感染。Murcia博士說:「接種疫苗,加上衛生措施,再加上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大量降低Sars-CoV-2的發病率,但最大的效果將來自於疫苗接種。」 華威醫學院的Lawrence Young教授說,人類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見的病因,具有「高度傳染性」。他補充說,這項研究表明 「這種常見的感染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負擔,並影響Sars-CoV-2的傳播,特別是在季節性感冒較為頻繁的秋冬季節」。 這一切在未來的冬季究竟如何解決,目前還是未知數。新冠病毒很可能仍然存在,而所有其他在大流行期間被抑制的感染可能會隨着免疫力的減弱而反彈。 來自英格蘭公共衛生局的Susan Hopkins博士已經警告說,這將是一個 「艱難的冬天」的結果。「我們可能會看到流感的激增。我們可能會看到其他呼吸道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激增,」她說。 該成果已發表在《傳染病雜誌》上。 來源:cnBeta

物理超渡! 麻省理工新研究:醫用超音波頻率「可瓦解新冠病毒」

新冠疫情已經在全球蔓延1年多,對於新冠病毒的研究還在進行當中。科學家發現,這種病毒的外觀具有攻擊性,麻省理工學院在一份新模擬研究中,提到用於醫學成像的超音波頻率能夠引發病毒外殼共振,使其在短時間內潰堤破裂~ ▼新冠病毒屬於冠狀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正鏈單股RNA病毒。它的表面具有刺突蛋白組成的棒狀突起,透過人類的上呼吸道進入體後,再以多種細胞表面表達的ACE2通道作為受體去感染細胞,主要受影響的器官包括心臟、肺、腎臟等等。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研發出相關的藥物和疫苗,中研院之前就找出了5種抗新冠病毒現有潛力藥物。日本LED大廠日亞化學工業(Nichia)也研發出了能使其近乎全滅的高功率深紫外線LED等等。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團隊也有了新發現。 在這段期間的研究中,科學家已經大致勾勒出新冠病毒的整體結構,團隊參考這些描述建模,並試著用超音波針對病毒,觀察聲波的震動對病毒結構的影響。 ▼研究人員根據病毒的物理特性推測,外殼的自然振動頻率為100MHz,所以他們將病毒放置在100MHz的超音波頻率下。不到1毫秒後,就發現聲波與病毒外殼產生共振效應,病毒外殼與突起都向內彎曲。其後隨著共振強度繼續增加,病毒外殼在幾毫秒內就開始破裂。在25MHz和50MHz的頻率下,病毒外殼破裂的速度更快了。 https://youtu.be/CQmbejg8OSI 為了印證此模擬結果,研究團隊將與西班牙微生物學家合作,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來觀察豬體內發現的一種冠狀病毒在超音波振動下的影響。若實驗結果證明,正確頻率的超音波能夠瓦解新冠病毒,未來可能會運用在相關的治療中,或許也能考慮在手機和便攜式設備中安裝微型超音波換能器,來幫助人們徹底遠離病毒~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部分患者出現長期甲狀腺炎症

根據內分泌學會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COVID-19 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部分患者出現長期的甲狀腺炎症。去年 5 月,意大利 Fondazione IRCCS Ca' Granda Policlinico 醫院收治的 COVID-19 患者中,約有 15% 的患者被發現有甲狀腺激素「改變」。這些激素變化與甲狀腺炎症等有關,且出現這些變化的患者數量遠高於 2019 年同季度的數量。 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 3 個月之後仍存在甲狀腺炎症的諸多症狀,盡管這個時候甲狀腺功能已經恢復正常。中度和重度 COVID-19 感染患者出現了甲狀腺炎,而且它的表現也不同於其他病毒相關的甲狀腺炎症。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 COVID-19 患者的甲狀腺炎症包括「輕度甲狀腺功能障礙」,頸部疼痛感消失,男性的頻率更高。該研究正在跟蹤患者,以確定 COVID-19...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到底有多大?迄今最大規模人口研究結果發布

自從新冠大流行爆發以來,二次感染風險就一直是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為這關繫到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群產生的免疫力能否預防再次感染,以及免疫力能夠持續多久。已有的研究顯示,自然的新冠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反應在不同人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此前也有少數二次感染的病例報道,但是對二次感染風險的系統性研究仍然較少,部分原因是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疫情最初爆發時沒有核酸或抗體檢測,導致對COVID-19患者缺乏核酸檢測方面的確認。 昨日,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對丹麥全國人口進行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對丹麥接近400萬人口的新冠核酸檢測結果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在曾經出現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的人群中,再度出現核酸檢測陽性的風險,比核酸檢測陰性的人群降低80%。研究指出,這是迄今為止,針對二次感染風險的最大規模人口觀察性研究。 丹麥在2020年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廣泛、免費的PCR核酸檢測服務,任何人都可以接受PCR核酸檢測。在2020年,接近4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69%)總計接受了1060萬次的核酸檢測。在2020年3-5月,和2020年9-12月,丹麥出現了兩次COVID-19病例的爆發。研究人員根據PCR核酸檢測數據,分析了哪些人在第一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陽性,在第二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又呈陽性(二次感染)。並且與首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陰性的人群進行了比較。 分析數據顯示,在首次病例爆發時,總計533381人接受核酸檢測,其中11727名核酸檢測為陽性。在第二次病例爆發時,第一次爆發時檢測結果為陽性的人群中,72人(0.65%)再次核酸檢測為陽性,意味着他們再次受到感染。而在第一次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陰性的514271人中,16819人(3.27%)核酸檢測為陽性。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首次感染激發的免疫力對二次感染的防護效力為80.5%。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兩次感染之間間隔3-6個月,或間隔7個月以上,並沒有影響第一次感染對二次感染的保護效力。 不過在年齡大於65歲的人群中,研究人員發現首次感染提供的防護效力只有47.1%。作者在文章中表示,由於老年人免疫系統功能衰退,而且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更容易出現嚴重疾病,因此這項研究強調需要在老年人中通過接種有效疫苗或者增強社交距離控制等手段,加強對老年人的防護。作者同時表示,即使對曾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也應該接種疫苗,因為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波動幅度較大,不能可靠地預防二次感染,而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相對更為一致。 參考資料: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fter natural infection。(2021)。 Boyton and Altmann。 The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662-0 Hansen et al。, (2021)。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againstreinfection with...
研究稱法國新冠病毒變種無法通過PCR檢測出來

研究稱法國新冠病毒變種無法通過PCR檢測出來

據外媒BGR報道,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可能需要新冠疫苗加強針,以確保在新冠病毒變異時持續保護我們免受COVID-19的侵害。這是英國COVID-19基因組學(COG-UK)負責人Sharon Peacock本周早些時候告訴路透社的。這位科學家領導着研究人員,他們的工作是對盡可能多的新冠病毒毒株進行測序,並評估風險。新冠病毒大約每兩周就會發生一次變異,目前有三種變種值得關注。 來自英國的B.1.1.7變異體比原體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但對疫苗反應良好。南非(B.1.351)和巴西(P.1)菌株可以重新感染COVID-19倖存者,降低疫苗效果。Peacock說,她主要擔心的是南非變種,並警告說可能還有其他變種,他們甚至還沒有發現。 法國衛生部剛剛證實了Peacock的預測,其周一宣布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新的毒株似乎不會比其他病毒更容易傳播或更嚴重,但它確實有一種意想不到的能力。它似乎是無法通過當前的PCR測試檢測出來。 據 France 24報道,法國衛生部表示,新的變種是在法國布列塔尼大區拉尼昂一家醫院的8個病例群中發現的。但其中有幾例沒有通過PCR檢測發現。按照彭博社的說法,當局對該醫院一個更大的79個病例群中的8名患者的樣本進行了測序。 PCR檢測是診斷COVID-19的標準。它從大流行初期就開始使用,現在世界上已經達到了人們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檢測的程度。也有快速抗原檢測,但PCR檢測是COVID的主要診斷工具。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布列塔尼版本的新冠病毒能夠避免被檢測。如果這種病毒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樣的發展是令人擔憂的,因為現有的新冠病毒檢測可能無法將其檢測出來。該病毒可能會繼續傳播而不被發現。PCR檢測可以更新以繼續檢測新的毒株,但新的試劑盒也必須檢測現有的毒株。 法國官員表示,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分析可能讓法國突變體逃避檢測的基因變化。布列塔尼地區衛生當局在一份聲明中說:「將進行調查,以確定這種變異體對疫苗接種和之前COVID感染期間開發的抗體的反應」。 即使無法通過PCR測試來發現,COVID-19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也足以讓臨床醫生懷疑感染了新冠病毒。基因檢測將確認病毒的存在,盡管它們需要的時間比PCR更長。 下面的視頻簡要解釋了PCR檢測如何在診斷COVID-19時如此有效。該檢測針對SARS-CoV-2特有的特定基因段,以提供陽性診斷。如果法國變種在PCR檢測所覆蓋的所有基因位點都發生了基因變化,檢測結果可能會提供假陰性結果。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異體各有幾個不同的突變,所以法國毒株也有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基因變化。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美國紐約市過半新病例源自變異新冠病毒 本土毒株傳染性更強

美國紐約市官員近日表示,變異新冠病毒引發的感染病例,已占到當地新增病例的51%。據美國廣播公司10日報道,紐約市市長顧問傑伊·瓦爾馬當天表示,在紐約和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引發的感染病例,占當地新增病例的51%。 紐約市衛生專員戴夫·喬克什具體介紹稱,在過去一周測序的所有新冠病毒樣本中,紐約發現的變異株約占39%,而前一周是31%,這表明該本土毒株「更具傳染性」。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株占12%,前一周為8%。此外,並未檢測到在南非或巴西發現的變異株。 瓦爾馬根據初步分析指出,紐約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似乎不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或降低疫苗的效力。目前,紐約官員們正與學術界、鄰州以及美國疾控中心開展密切合作,收集分析更多的數據。 美媒指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但並非所有的變異株都是危險的。美國疾控中心關注的更多是在英國、南非和巴西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瓦倫斯基曾表示,新冠病毒還在持續蔓延,美國各州最好不要解除封鎖:「變異病毒繼續這樣傳播下去,我們很可能會完全失去來之不易的成果。它們對我們的人身安全和研究成果都造成了極大威脅,現在還不是放鬆的時候,我們仍要加強防護措施,阻止新冠病毒在社區內的傳播。」(海外網/張霓 實習編譯/顧玥) 來源:cnBeta

巴西:中國疫苗能夠有效對抗變異新冠病毒

當地時間3月10日,巴西聖保羅州長若昂·多利亞在當天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由權威醫療研究機構布坦坦研究所與聖保羅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中國克爾來福新冠疫苗能夠有效對抗在巴西、英國及南非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 △聖保羅州長宣布中國疫苗可有效對抗變異病毒(來源:聖保羅州政府) 布坦坦研究所所長迪馬斯·科瓦斯表示,在巴西、英國及南非出現的B.1.1.7、B.1.315和B.1.1.28三種變異病毒均已在巴西新冠肺炎患者身上被檢測到,在亞馬孫州發現的源自B.1.1.28的P.1變異病毒則是在巴西傳播最為廣泛的。其基因組攜帶E484K、K417T、N501Y等多處突變,巴西研究學者曾表示這種變異病毒較普通新冠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 △在巴西廣泛使用的中國新冠疫苗 同日,布坦坦研究所發布消息稱,研究的初步結果來自於參與中國疫苗第三階段試驗的35名志願者。研究人員從已接種疫苗的志願者體內提取血清,將其與變異病毒一同置入培養皿,結果顯示血清中的抗體能夠有效對抗變異病毒。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疫苗中的滅活病毒具有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與其他利用病毒刺突蛋白引發免疫反應的疫苗相比,滅活疫苗能夠產生更全面的免疫反應。布坦坦研究所表示近期將發布該研究的詳細結果。 目前巴西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許多國家疫情已顯現出減緩勢頭的情況下,巴西的確診及死亡病例數字反而不斷打破先前的紀錄,連續創下新高。據巴西醫學專家表示,變異病毒的快速蔓延是該國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疫苗能夠有效對抗變異病毒的消息引發了不小的關注,聖保羅州長多利亞強調:「接種中國科興疫苗可有效防止被變異新冠病毒感染,實驗結果證明了這支疫苗的質量。」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針對1000多人的新冠病毒變異分析顯示持續監測的必要性

據外媒報道,一份對英國1000多人的SARS-CoV-2基因組多樣性進行的分析表明,如果出現病毒突變,那麼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傳播,但很少在後續傳播中持續存在。「我們的觀察表明,在宿主內出現疫苗和治療逃避突變可能相對罕見,」研究論文的作者說道,「至少在病毒載量高的早期感染期間是這樣的。」 然而由於可以逃避抗體等療法的突變被發現--包括在更高病毒載量的樣本中,作者鼓勵持續監測和警惕,尤其是當疫苗和療法對病毒施加「壓力」使其適應新環境的時候。 截止到目前,對SARS-CoV-2突變的大多數分析都集中於在代表顯性變異的個體中觀察到的突變。然而在受感染的個體中也出現了新的突變,了解人類宿主中病毒的全部潛在多樣性--它們出現的頻率以及它們是否被傳播--對於了解病毒適應和傳播模式非常重要。 為了更好地描述單個人類宿主的多樣性,Katrina Lythgoe及其同事利用RNA測序方法分析了1390個SARS-CoV-2基因組,這些樣本主要來自英國在2020年3月至6月(第一波全球感染浪潮)期間發病的有症狀患者的1313個鼻咽拭子。 研究人員們在大多數個體中只觀察到一到兩種變異,但少數患者攜帶多種變異。其中大多數在傳播時就消失了,不過有少數開始了持續傳播以及更廣泛的傳播。此外,在所研究的基因組中,病毒在家庭之間傳播的案例非常少。 這些結果表明,在早期感染期間,能夠增加病毒逃避治療機會的突變很少出現和傳播。盡管如此,研究人員還是發現了能使病毒具有優勢的變異。這表明,隨着疫苗推出帶來的種群選擇壓力的增加,自然發生的變異將有機會傳播。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持續監測的必要性。 來源:cnBeta
福奇稱HEPA過濾器可以幫助防止新冠病毒在室內傳播

福奇稱HEPA過濾器可以幫助防止新冠病毒在室內傳播

據外媒BGR報道,盡管過去幾周美國新冠肺炎感染率大幅下降,但專家表示,不要因為遵循既定的新冠安全協議而沾沾自喜。因此,雖然疫情的結束可以說是指日可待,但人們距離不再戴口罩、無視社交距離准則的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新冠大流行仍然非常值得關注的情況下,福奇博士在今年早些時候接受采訪時表示,購買HEPA過濾器可以幫助防止新冠病毒在室內傳播。 福奇的建議當然值得重視,因為室內聚會已被證明是新冠病毒爆發的主要原因。這主要是因為新冠病毒在空氣流通性極差的密閉區域更容易傳播。 福奇還建議,像劇院這樣的大型活動空間應該投資工業尺寸的HEPA過濾器,以改善整體循環,降低COVID-19傳播的風險。「另一件事,我是在提建議,」福奇說,「但你應該考慮的一件事,就是你知道有這些HEPA過濾器,它們在飛機上,這使得航空業安全。」 「我認為良好的氣流和HEPA過濾器可以發揮作用,」福奇補充道。「為劇院投資購買一些工業規模的HEPA過濾器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我為自己的房子買了幾個,你知道它在亞馬遜上好像是49美元。你知道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福奇幾個月來都在建議保持適當的空氣流通。 「我們現在需要對室內的空氣再循環多一點關注,」福奇在去年夏天接受《美國醫學會雜誌》采訪時說,「這告訴你,當你處於這樣的情況下,在室內戴口罩是一件和在室外與你不知道他們來自哪里或他們是誰的個人打交道時戴口罩一樣重要的事情。」 鑒於去年紐約的接觸者追蹤數據發現,近75%的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來自家庭聚會,福奇的建議絕對值得遵循。 此外,CDC最近還發布了一份新聞稿,稱空氣流通不暢是芝加哥和檀香山的健身房爆發COVID-19的罪魁禍首,有數十人感染了該病毒。CDC建議健身房投資高質量的通風系統。 CDC寫道: 為了減少SARS -CoV -2在健身場所中的傳播, 參加者應該戴上口罩,包括在距離超過6英尺的高強度活動中。此外,這些場所應強制執行物理距離,改善通風,並鼓勵參加者在症狀發生後或收到SARS-CoV-2檢測結果呈陽性時進行隔離,在可能接觸SARS-CoV-2後和等待檢測結果時進行隔離。在戶外或虛擬環境中運動可以進一步降低SARS-CoV-2的傳播風險。 來源:cnBeta

Moderna或將於下周進行首次針對變異新冠病毒的疫苗臨床試驗

Moderna最早將於下周開始其針對變種病毒的新冠候選疫苗的首次臨床試驗研究。這項實驗將在美國的五個研究地點進行。本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評估mRNA-1273和mRNA-1273.351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次要目的是評估mRNA-1273和mRNA-1273.351疫苗的抗體介導免疫。 據了解,Moderna於2月宣布已完成針對首次在南非發現的B.1.351(又稱為501Y.V2)新冠突變病毒的特異性候選疫苗mRNA-1273.351的臨床試驗劑量製造。 該公司近日表示,已同意向菲律賓政府供應1300萬劑新冠疫苗,將於2021年年中開始供應。公司預計還將與菲律賓政府和私營部門單獨達成再提供700萬劑疫苗的協議。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外媒: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種會發生什麼?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3月4日報道,巴西科學家最近報告稱,該國發現兩例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種的病例。報道稱,這種合並感染似乎對兩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沒有太大影響,兩人均不需要住院就恢復了健康。然而,由於其潛在的復雜性,這一情況仍然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 報道還稱,雖然全世界只存在少數幾例同時感染不同新冠病毒變種的病例,而且相關研究也尚未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但科學界已經發現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出現多種病毒變種合並感染的情況。 報道指出,這就引發了關於這些不同病毒變種如何在受感染者體內相互作用,以及這種情況對新變種的產生可能意味着什麼等諸多尚待解答的問題。 報道還指出,病毒可謂「進化大師」,在每個復制周期內都會不斷發生變異,創造出新的變種。宿主的選擇性壓力,例如人體的免疫反應也會促進病毒的適應性。 英國德蒙特福特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邁特蕾伊·希夫庫馬爾指出:「這些突變大多不會對病毒產生重大影響。但那些給病毒帶來優勢,例如增加其復制或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的突變是值得關注的,應該對其展開密切監測。」 希夫庫馬爾還說,之所以會發生這些突變,是因為病毒的「復制機器」很容易出錯。流感、丙肝病毒等RNA病毒每次復制時都會產生較大誤差。這就形成了一個病毒族群的「准種」,其中每個病毒都有相關但不相同的基因序列。 她還說:「與宿主細胞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各個變種的相對變異頻率,這些共存的變種很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或治療的效果。」 報道稱,與其他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突變率較低。這是因新冠病毒自身具有復制「校對機制」,可以糾正復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體內發現了病毒遺傳多樣性。 報道認為,在一名感染者體內發現多個病毒變種可能是不同變種共同感染導致的結果,也可能是因為患者在初次感染後,其體內的病毒發生了突變。辨別這兩種情況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先前在人群中傳播的病毒基因序列與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進行比對。 報道指出,在上文提到的在巴西展開的研究中,兩名感染者體內所發現的兩種變種分別屬於先前在人群中檢測到的不同種類,這就意味着他們的情況屬於兩種變種的合並感染。(編譯/劉麗菲) 來源:cnBeta
WHO發視頻解釋人們應如何阻止新冠病毒再次發生變異

WHO發視頻解釋人們應如何阻止新冠病毒再次發生變異

據外媒報道,跟任何病毒一樣,新冠病毒從開始傳播的那一刻起就在人類身上發生了變異。據信,其中一種突變導致了歐洲和美國疫情在開始那段時間的最初激增。病毒全年持續變異,衛生官員目前關注的是三種特殊的變異。其中,英國變種具有高度傳染性,但對疫苗反應良好,COVID-19倖存者也不太可能再次感染這種病毒。 南非和巴西的突變體則更給人們帶來的問題更多,因為它們似乎能避開中和抗體,COVID-19倖存者可能會再次感染它們,並且疫苗效力可能會降低。 WHO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出警告稱,認為疫情能在今年年底前結束的想法還為時過早也不現實。該機構雖然也承認疫苗的有效性,但它指出,發展中國家仍無法獲得疫苗,全世界仍舊需要共同努力抑制病毒。WHO在YouTube上發布了一段新視頻則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並解釋了全球應該如何防止病毒發生危險的突變。 在一段不到三分鍾長的YouTube新視頻中,WHO很好地解釋了突變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如何預防突變。據了解,病毒突變並不是自願的,因為病毒對人類細胞宿主製造病毒副本的方式沒有發言權。基因編碼錯誤一直在發生,這時病毒就會發展出新的毒株。因為有些突變不會有幫助,所以它們最終會在宿主中死亡。其他病毒則會增加傳染性,就像在英國發現的B.1.1.7株病毒一樣。 病毒復制的時間越長,變異成不同毒株的幾率就越高。世界上感染COVID-19的人越多,這些變化就會呈指數增長。 WHO並沒有提出任何超出人們已知的對付變異的神奇武器:疫苗可以防止病毒在體內繁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勤洗手的衛生措施則可以減緩病毒傳播速度。 在將這兩項努力結合之後,病毒的病毒能力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反過來,這也降低了病毒演變成更危險版本的風險。 此外,WHO的短片還談到了疫苗不平等問題。該機構指出,率先達到群體免疫的發達國家並沒有走出困境。因為那里的人們可能會受到了保護,但如果病毒可以在無法獲得疫苗的國家自由傳播那麼病毒仍可能在這些地區發生變異並返回已獲得免疫的國家。如果SARS-CoV-2病毒發生基因變化從而能夠逃避抗體,那麼這種變異的病毒可能會在本應免疫的地區引發新的疫情。 來源:cnBeta
世界首例!早產兒出生前就感染新冠病毒:產後病毒又發生變異

世界首例!早產兒出生前就感染新冠病毒:產後病毒又發生變異

雖然專家目前並沒有明確指出新冠病毒是否存在母嬰傳播,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例子。據外媒報道,瑞典一名早產兒在出生時就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在出生後的幾天新冠病毒又發生了變異,這再次引發了母嬰傳播疑雲。 據悉,一名孕婦由於腹痛被送往醫院,結果醫生檢查後發現未出生的嬰兒心率十分低,這可能是由於缺氧造成的,於是醫生緊急進行了剖腹產手術。 嬰兒順利生下後經過血液檢查,證明確實存在嚴重缺氧的情況。此外,在經過咽拭子檢測後,還發現母親和嬰兒都患有新冠病毒。 隨後專家分別對母親和新生兒的咽拭子樣本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結果發現母親和嬰兒的病毒基因組是相同的,而這意味着嬰兒在出生前就感染了新冠病毒。 因此,醫生分別將他們進行了隔離。但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五天,再次對嬰兒的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後發現,除了原來的病毒,還發現了一種變異毒株,這種情況在世界尚屬首例。 專家表示,雖然這種變異病毒很常見,有可能是出生後接觸外部環境引起的。但令人驚訝的是,沒有想到突變發生的如此之快。 此外,還在胎盤上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情況。胎盤上的部分區域有嚴重的炎症情況,這些區域也發現了新冠病毒蛋白,一些胎盤組織也被破壞。 不過,幸運的是這名母親在第四天就痊癒出院了。由於嬰兒屬於早產兒,需要繼續在醫院看護,而嬰兒在出生後也沒有其他出現嚴重的症狀。 更驚奇的是嬰兒體內已經產生了病毒抗體。醫生表示,這由於嬰兒自身免疫系統中和了病毒而產生的,因為在母親的母乳中並未發現任何病毒抗體。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如何看待新冠病毒變種及其對疫苗的影響?

3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病毒一直在進化,這是它們的內在屬性之一。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是導致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罪魁禍首,其進化尤其令人關注。當一個群體缺乏免疫力且大規模感染時,病毒的突變就可能會頻繁出現,因為病毒在短時間內會進行大量的復制。 隨着免疫個體的增加,那些仍然可以在部分免疫群體中傳播的病毒將比原始病毒更有優勢。我們在現實中也一直看到這樣的情況,新的變種(具有若干突變,使其與原始病毒不同)和病毒株(被證實與原始病毒表現不同的變種)不斷出現。 需要說明的是,變異是病毒繁殖時發生的隨機錯誤。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其RNA基因組基於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和尿嘧啶,有時會發生錯誤。可能是一個腺嘌呤與一個尿嘧啶發生交換(替換突變也可能發生在其他任何鹼基對上),或者一個或多個鹼基被插入或刪除。如果某個突變能夠改變由這部分RNA序列所編碼的蛋白質,就被稱為「非同義突變」,不導致氨基酸改變的突變被稱為「同義突變」或「沉默突變」。 幸運的是,冠狀病毒的突變率通常相對較慢,這是因為病毒的校對能力可以對復制時的錯誤進行糾正。通常,新型冠狀病毒在其基因組的3萬個鹼基對中,每月只會積累兩個突變;這相當於流感病毒突變發生率的一半,HIV的四分之一。然而,鑒於迄今已有1億多人感染新冠病毒,其非同義突變已不可避免。更大的問題是確定哪些突變實際上為病毒提供了足夠的優勢,促進了其在人群中的傳播。 幸運的是,對於幾個最緊迫的問題,科學家已經獲得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不同的SARS-CoV-2病毒株何時開始出現? 科學家了解到的第一個突變是D614G突變,首次報道是在2020年3月。當某個突變導致蛋白質序列發生變化時,它的名稱會指出原始氨基酸、突變位置和新氨基酸的信息。該突變使病毒刺突蛋白中第614個氨基酸天門冬氨酸(簡稱D)變為甘氨酸(G)。由於刺突蛋白能使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因此這一改變是很顯著的;這樣的突變可能會幫助病毒更有效地與宿主受體(ACE2)結合。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D614G突變是否也是如此。在一篇描述這種突變的論文中,作者提出,攜帶這種突變的變種正在快速傳播,綜合病毒行為的體外分析和與感染者有關的臨床數據,表明D614G突變可能為這些變種提供了一種選擇優勢,這種突變也由此不斷傳播。但也有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提出了D614G突變占主導地位的另一種原因:疫情地理中心的轉變,從中國到歐洲(尤其是意大利),再到美國。在發現該病毒最初版本的中國,第614個氨基酸是天冬氨酸(D)的情況最為普遍;在歐洲,隨後在美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這一位置則主要為甘氨酸。隨着更多具有D614G突變的輸出病例被發現,研究者認為,這個變種可能僅僅由於運氣或「創始者效應」而成為主要的病毒株——即該病毒株占主導地位僅僅是因為它是傳播到該地區的第一個病毒株——而不是因為某種選擇優勢。這一問題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自2020年9月以來,在全球范圍內發現了許多其他新冠病毒突變。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一些變種似乎比原先的變種更具有進化優勢,能更好地進行傳播或致命性更高,甚至二者兼而有之。既然病毒的傳播已經非常廣泛,當我們看到新的變種在一些人群中占據主導地位時,更有可能是因為選擇——適應性提高了——而不是創始者效應。許多變種都表現出趨同進化的跡象,這一事實支持了一個觀點:病毒獨立地發生了相同的突變,使它們更具傳染性,並在進化上比先前存在的病毒株更具優勢。 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病毒株? 最廣為人知的可能就是B.1.1.7變種,它於2020年9月首次在英國被發現。這一名稱來自於一個名為「PANGO遺傳譜系」(Pango lineages)的系統,其中A和B代表早期的譜系,字母後面的數字代表這些譜系的分支。B.1.1.7包含23個突變,使其有別於其野生型祖先。一項研究表明,這種變異病毒的傳染性要高出35%至45%,而且可能通過國際旅行至少8次傳入美國。盡管傳染性——而非致命性——提高似乎是這一變種的主要特徵,但有研究報告稱,B.1.1.7變種也可能與死亡風險的增加有關。 與此同時,在2020年12月,另一種名為B.1.351的變種首次在南非被發現,不久之後,在巴西瑪瑙斯的第二次感染高峰期間,又發現了一種名為P.1的變種(瑪瑙斯在4月份已經經歷過嚴重疫情,官員們甚至認為已經達到了群體免疫)。這兩個變種似乎都更容易感染人類。 由於它們都比已有的譜系更具傳播優勢,未來將很可能會看到這些變種繼續傳播。最近的研究預測,到今年3月中旬,B.1.1.7變種可能會成為主要譜系,占美國確診病例的一半以上。 這些變種與原始病毒有何不同? 與D614G突變一樣,許多突變都涉及到刺突蛋白的變化。B.1.1.7變種中的一個關鍵突變被稱為N501Y,會將名為天冬酰胺(N)的氨基酸殘基改變為名為酪氨酸(Y)的氨基酸殘基,位於刺突蛋白的第501位。為什麼這種改變使病毒更具傳染性?科學家尚不清楚;也許這使病毒能更好地與宿主細胞結合,在呼吸系統中增加病毒數量,或者提高病毒的復制能力,抑或是其他原因。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在試圖通過實驗來解決這一問題。 B.1.351變種和P.1變種都具有N501Y突變和另一種名為E484K的突變,後者會將刺突蛋白第484位的穀氨酸(E)改變為賴氨酸(K)。這種突變尤其令人擔憂,因為這似乎會使病毒更容易逃脫抗體介導的免疫,換言之,人體內的抗體更難與刺突蛋白結合,從而更難以阻止病毒進入細胞。 除了這些特定的變化,B.1.351和P.1譜系還各有大約20個其他的特殊突變。如果這兩個變種確實比原始病毒更容易逃脫免疫,或許就能可以解釋瑪瑙斯發生第二次嚴重疫情的部分原因。另一方面,這也意味着之前被感染的人會面臨被這些變異病毒再次感染的風險。事實上,巴西的一些病例報告已經記錄了含有E484K突變的變種的再感染。 疫苗對這些變種仍然有效嗎? 是的,但可能沒那麼有效。 在最近的兩份文獻中,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BioNTech疫苗的開發人員研究了疫苗接種者的抗體是否會在細胞培養基中中和(防止復制)含有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形式的病毒。抗體對攜帶B.1.1.7突變的病毒有很好的中和作用,但當引入B.1.351突變時,中和作用降低了。然而,兩家公司都期望疫苗對這一變體也能很好地發揮作用;較低水平的保護性抗體仍然被認為足以防止感染。諾瓦瓦克斯(Novavax)和強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疫苗尚未在美國上市,但在試驗中對B.1.351和P.1變種的效果似乎也較差。 在不久的將來,醫藥巨頭可能需要為新的變種量身定製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已經在開發中。 這些新版本的病毒來自哪里? 目前還無法確定。對於英國的B.1.1.7病毒株,似乎沒有任何明確的「中間」病毒變種,證明該毒株是從先前的優勢病毒株進化而來,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突變。 相反,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其中可能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進化飛躍,並且很可能發生在一個已知的遭受持續感染的患者身上。2020年12月的一份病例報告描述了一名免疫功能嚴重低下的男性新冠病毒感染者。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他所攜帶的病毒種群經歷了「加速病毒進化」,可能是由於他的免疫系統無法控制病毒。當檢查這些病毒的特異性突變時,醫生發現了N501Y突變和E484K突變,這二者也出現在當時流行的B.1.351和P.1變種中,盡管這名男子本身並沒有感染這兩個變種。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全球范圍內,這樣的過程正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一個變種只需要在合適的感染者和合適的環境中復制,它就可以在人群中迅速傳播。 美國能否及時發現和阻止這些變種? 截至2021年2月7日,美國在病毒株分離和測序方面排名世界第36位,僅對0.36%的確診病例進行了基因組分析。相比之下,英國已測序的病例約占其總病例的10%,丹麥為50%。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大幅提高了測序目標,並撥出額外資金用於病毒測序。 就阻止病毒變種而言,除了一直在做的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如今還可以加上接種疫苗。疫苗的作用至關重要,即使變種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疫苗的效力,至少B.1.351和P.1變種看起來是這樣,但效力降低仍然比沒有效力好;預防效力較低的疫苗仍然可以有效地預防重症。另一個關鍵是停止「火上澆油」。通過基本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和接種疫苗,可以減少變種易感的宿主數量,並阻止這些變種的復制。 來源:cnBeta

比瑞德西韋強數十倍!陽明交大首發現「新解藥」 有效抑制新冠病毒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至今還沒有找到能夠一舉攻克新冠病毒的藥物。日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生技團隊表示,他們透過AI大數據找到4種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潛力解藥,其中一款未公布名稱的抗發炎舊藥在動物實驗上效果超級好~ ▼研究團隊找到的4種解藥分別是治療C肝的巴色匹韋、特拉匹韋、奈非那韋,還有一種代號為JMY206的抗發炎舊藥。現階段針對新冠肺炎最廣為使用的解藥是瑞德西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科院院長楊進木說:「在動物實驗上,JMY206的效果比瑞德西韋好10倍,毒性比它低、效果比它好,這是看肺部的浸潤情形。」 ▼國防醫學院的P4實驗室也證實,JMY206在動物實驗上表現良好,還能降低發燒不舒服的情形,有望成為全球第一款多效果解藥。不過現階段要運用在人體上比較困難。楊進木院長說:「我們有試著跟其他國家聯繫,但事實上遇到了一些困難。」 現在全世界都在為研發最具效力的解藥而努力,競爭非常激烈。台灣首度發現的這款抗發炎舊藥讓人非常期待,接下來就要儘快發表在期刊上申請專利。這項研究由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國衛院等單位提供經費,雖然這種藥物只進行到動物實驗階段,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一個可樂罐就可以裝下全球所有的新冠病毒

一個可樂罐就可以裝下全球所有的新冠病毒

2月25日消息,2019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聲明,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SARS-CoV-2」,新冠肺炎的正式命名為「COVID-19「。國際范圍內病毒的命名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負責,而疾病的命名由世界衛生組織進行。而SARS-CoV-2這一名稱也反映了新冠病毒與導致曾經SARS疫情的冠狀SARS-CoV之間的相似性。 ...
印度研究稱戴眼鏡可大幅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印度研究稱戴眼鏡可大幅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據外媒BGR報道,一項新研究稱,對於戴眼鏡的人群來說,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會進一步降低。來自印度的研究人員認為,戴眼鏡的人感染COVID-19的幾率比在公共場合不戴任何眼鏡的人低50%至66.7%。 ...
鼻子里噴一下就有望產生保護?新型新冠疫苗彰顯積極結果

科研發現腸道樣品新冠病毒多樣性高於呼吸道

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23日發布消息稱,該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新冠肺炎病人個體不同時間點及不同生理部位(呼吸道、消化道)病毒准種變異進化特徵,為新冠病毒的進化和突變毒株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科學家開發的新藥物可能會阻斷新冠病毒 無需任何藥丸或注射

科學家開發的新藥物可能會阻斷新冠病毒 無需任何藥丸或注射

據外媒BGR報道,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了微小的蛋白質片段,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它可以變成一種潛在的COVID-19治療方法,任何人將可以使用。就像新冠病毒感染或接種疫苗所產生的中和抗體一樣,這些肽與刺突糖蛋白結合,阻止病毒與ACE2受體結合並感染細胞。 ...
美FDA稱新冠病毒通過食品或食品包裝傳播的可能性極小

美FDA稱新冠病毒通過食品或食品包裝傳播的可能性極小

據外媒報道,隨着對正在進行的COVID-19大流行的研究揭示出更多關於這種潛在致命疾病的信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再次確認,新冠病毒通過食品或食品包裝傳播的可能性極小。在疫情發生的最初幾周和幾個月里,人們對病毒傳播感染的擔憂,以及它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方式,讓人們普遍擔心新冠病毒可能在食品包裝上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