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新冠

Tag: 新冠

[圖]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並發格林-巴利綜合征(GBS)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最新一期《Brain》的一篇論文表明,感染 COVID-19 可能會並發格林-巴利綜合征(GBS) 。自 2020 年初以來,COVID-19 疫情已經影響了整個世界,無論是直接感染還是間接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後果。除了眾所周知的嚴重呼吸道症狀,以及長期並發症的風險,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官員還報告了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並發症。 格林-巴利綜合征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部分外周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的首發症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虛弱或腿部的麻刺感。虛弱和異常感覺常擴散到上臂和上半身。這些症狀的程度會一直加劇,直至肌肉完全喪失功能,此時患者已幾乎完全癱瘓。患者通常戴上人工呼吸機以輔助呼吸。 該病是由急性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該流行病開始以來,醫生已經報告了 90 多例可能是 COVID-19 感染後出現的格林-巴利綜合征診斷。然而,COVID-19 是否是另一個潛在的感染性誘因,或者報告的病例是否是巧合,目前還不清楚。 利用被稱為國際 GBS 結果研究(IGOS)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的國際集合,研究人員從 2020 年 1 月 30 日至 5...

全球平均人口預期壽命大幅下降 美國男性減少2年

新冠疫情打公開定性,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給全球各國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 近日,來自牛津大學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出現了大幅下降,部分國家甚至降到了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美國男性的預期壽命下降了兩年多。 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包括美國、智利以及歐洲29個國家的死亡數據。結果發現,除了挪威和丹麥外,所有國家的預期壽命都在下降。 研究人員稱,其中22個國家預期壽命減少超過了半年;15個國家的男性和11個國家的女性預期壽命縮短了一年以上。 具體來說,大多數國家男性預期壽命下降幅度高於女性。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男性壽命縮短了1.14年,女性壽命縮短了0.91年。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美國男性,預計他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2.2年。 此外,對於西歐國家來說,上一次出現如此幅度的平均預期壽命下降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這些國家經過5到6年時間的努力,才實現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1年。但卻因僅僅一年多時間的新冠疫情,所有進展盪然無存。 來源:遊民星空

研究:鼻喉部微生物群或含可評估新冠感染者患病嚴重程度的生物標志物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稱,鼻子和上喉部的微生物群很可能含有可用於評估感染SARS-CoV-2的人可能會得多大的病並用於開發新治療策略以改善他們的結果的生物標志物。 來自奧古斯塔大學喬治亞醫學院醫學系的老年醫學研究員Sadanand Fulzele博士指出,這種鼻咽部微生物群通常被認為是對進入這些自然通道的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前線保護。 他們在《Diagnostics》上報告稱,當研究人員檢查了27名年齡在49歲到78歲之間的人的微生物群時出現了不同的模式,這些人對病毒呈陰性,30人呈陽性但沒有症狀,還有27人呈陽性但有中度症狀,不需要住院治療。 「數以百萬計的人被感染,其中相對較少的人出現症狀。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MCG喬治亞州秘密和分子實驗室(簡稱GEM實驗室)主任Ravindra Kolhe博士說道。據悉,該實驗室已經進行了10萬次COVID測試。 研究論文通訊作者Fulzele則稱,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那些有症狀的人身上,其中包括那些沒有足夠數量的微生物群來進行排序的約一半病人。 他們驚訝地發現,在有症狀的人的鼻咽腔里存在這些「低讀數」的細菌,而在陰性組和無症狀的陽性組中分別只有兩個和四個人。論文第一作者Kolhe指出,絕大多數沒有症狀的陽性個體仍有足夠的微生物群。 Fulzele表示:「我們不知道哪個先來,是疾病還是微生物群被消滅了。」 根據對胃腸道微生物群的經驗,Kolhe認為不同的微生物群含量和大小是另一個很好的賭注,他們都希望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目前沒有足夠的數據,」Kolhe說道。 另外他們還發現了細菌類型的差異,不過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對發現的一些細菌的功能還不太了解。 正如該病毒的名稱和近兩年的經驗表明,傳播SARS-Cov-2的一個主要方法是當某人咳嗽、打噴嚏甚至說話時,被稱為氣溶膠的飛沫攜帶病毒會通過空氣移動並進入另一個人的鼻子或嘴巴。 那些65歲及以上和/或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潛在健康狀況的人被認為因感染而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增加,因此他們決定研究老年人的呼吸系統上部稱為鼻咽部的微生物群。 Fulzele指出,這個區域潮濕的、產生粘液的內壁就像一個天然的屏障,對入侵者起作用,並且還有大量的免疫細胞存在,它們對呼吸道病毒的反應是關鍵。 另外,該區域還富含ACE-2受體,刺狀病毒會與之結合,Kolhe稱這是這種病毒的一個主要落腳點。 Kolhe和Fulzele稱,他們的新發現表明,有症狀的病人體內微生物群的改變影響了他們對病毒的免疫反應。 有症狀的人有兩個細菌物種的水平明顯較高,其中包括通常會在皮膚上發現並跟痤瘡及心臟感染和手術後的肩膀感染有關的Cutibacterium。相反,其他一些沒有得到很好研究的細菌的存在則明顯較低。 無論是有症狀的還是無症狀的,兩個感染組的微生物群都有高水平的細菌,如Cyanobacteria,雖然其在受污染的水中發現但它卻是人類微生物群的常見居民,其似乎有調節免疫反應的作用。這些細菌通常會通過黏膜表面進入身體如鼻子里的細菌,並且會導致肺炎和肝臟損傷。那些有症狀的人的這種細菌的數量則是無症狀的人的兩倍。 Fulzele指出,在無症狀者和有症狀者之間,微生物群的多樣性沒有明顯的變化--只是在數量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確實看到了很多單個細菌在數量上的變化。像他們對另一種嗜水細菌Amylibacter的數量的圖表,看起來就像樓梯的階梯,因為它在有症狀的人身上從負數轉為正數,而其他一些細菌則有下降的趨勢。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鼻咽微生物群和COVID-19的嚴重性之間的關系仍然未知,但他們的研究表明鼻腔微生物群、SARS-CoV-2感染和嚴重性之間存在「強烈關聯」。 他們的分析是在目前的病毒變體開始浮出水面之前進行的,但研究人員稱,微生物群的差異很可能對這些變體也適用,他們已經開始了這種分析。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確保他們發現的明確模式能夠成立。眼下,他們正在整理一份撥款申請以便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並尋找到希望成為合作夥伴的其他測試點。他們稱,使用用於許多COVID測試的相同的鼻咽拭子將使微生物群分析跟測試同時進行。 此外,他們還指出,在近兩年的病毒感染經驗中出現了驚人的對比,大多數被感染的人沒有症狀或出現像感冒一樣的輕微症狀,而其他人則得到嚴重的病毒性肺炎,這需要住院治療並會發生死亡。 研究人員表示,最近發表的一些研究表明,鼻腔內的細菌成分對呼吸道感染的發展和症狀的嚴重程度有著巨大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鼻腔微生物群可以影響病毒量、免疫反應和鼻病毒感染的症狀,鼻病毒則是造成普通感冒的10-40%的原因。 他們還表示,其他無數的疾病如炎症性腸道綜合征、消化性潰瘍和病毒性疾病都跟腸道、鼻腔和口腔的微生物群的顯著變化有關。 Fulzele表示,微生物群中細菌的多樣性通常是一件好事,它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減少的東西,還可以被像吸菸這樣的習慣所損害並被那些像吃多樣化飲食這樣的習慣所改善。 來源:cnBeta

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喪失嗅覺和味覺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

9月28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經過一段時間才得以正式確認——嗅覺喪失最終被認為是新冠疾病的特徵之一,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對嗅覺受體具有獨特影響,大約10%失去嗅覺的新冠患者在6個月後仍聲稱存在嗅覺和味覺問題。 這種影響可能非常深遠,因此研究人員想要記錄新冠病毒患者長期出現嗅覺和味覺問題的狀況是怎樣的,希望幫助新冠病毒患者後期嗅覺喪失治療。 現在研究機構已經構建出新冠病毒患者恢復後出現嗅覺喪失的影響,在進行這項研究的時候,研究人員已將9000多位患者信息納入資料庫進行分析,他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新冠病毒患者後期出現感官變化的毀滅性影響。 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信息提問,從而更好地了解當前他們的身體狀況,而他們的回應超出了人們的預想,他們非常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的經歷,在參與者的同意下,研究人員開始分析他們的回答。在最終確定研究報告之前,他們對每個主題進行了分析,並讓參與者對研究結果進行評論,研究人員想真實呈現新冠病毒患者所出現的身體狀況,以下是研究人員所獲得的發現: 喪失對食物的滿足感 即使是身邊親近的人,也很難理解新冠病毒患者喪失嗅覺和味覺的痛苦,以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讓我們了解幾個關鍵術語,嗅覺缺失症是指完全喪失嗅覺;嗅覺倒錯症是指正常的嗅覺能力被扭曲,正常的氣味會讓患者感到不愉快。味覺是由舌頭上的感受器感知到的,味道是指各種食物的感官體驗,其中氣味是主要貢獻者,但其他感官也參與其中。這意味著即使某人的味覺(舌頭)很好,嗅覺喪失也會嚴重影響品嘗食物的味道。 令人震驚的第一件事是:感官喪失非常糟糕,令人失去事件預判性並且失去方向感。對於一些人而言,這種影響非常嚴重,它就像電燈開關,在持續照明數小時後,關閉電燈後室內亮度從100%瞬間降至零,更可怕的是,人們可能嗅聞不到異味,什麼氣味都聞不到,好像鼻子徹底失效一樣。 而對其他人而言,情況則變得更加復雜,嗅覺缺失症可能突變為嗅覺倒錯症,今天品嘗還不錯的食物,可能第二天吃起來就感到惡心,這種嗅覺紊亂現象令人很難忍受,更不用說控制了,處於一種無法控制的狀態。 對食慾的影響也是不可預測的,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人們進食會出現障礙,特別是正常嗅覺系統被扭曲的時候,有些人真的很痛苦,經常報導稱相關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和體重嚴重下降。 不那麼明顯的是,某些人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體重增加了,這些人通常是患有嗅覺缺失症,他們在失去嗅覺後開始「追逐味道」,如果你能理解心理學家所說的快樂循環中「渴望」和「喜歡」之間的區別,就能明白該狀況。 「渴望」是人們追逐自己將要消費的東西,「喜歡」是當你已獲得了某事物,或者對該事物津津樂道,表示滿意。而對於嗅覺缺失症患者,食物品嘗的美好體驗將不復存在,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的渴望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該人群經常會出現體重增加,他們對食物缺乏滿足感,看到自己吃得更多,試圖獲得那種滿足感……體重增加是因為不斷地渴望滿足,卻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食物需求。 親密是一種氣味 感官功能喪失並不完全關乎食物,當人們失去享用美食的快感,才意識到飲食對於人們的快樂非常重要,同時,感官功能喪失也會嚴重影響社交快樂。 一位新冠病毒患者恢復後表示,我為自己失去理智而感到悲傷,再也不能和異性朋友一起喝杜松子雞尾酒了。 更令人心碎的是感官變化對親密關系的影響,在很多評論文章中,人們描述了無法聞到伴侶或者孩子氣味的孤獨感,同樣,人們直到嗅覺消失,無法再聞到任何氣味時,才會意識到氣味對伴侶親密和聯系的重要性。更糟糕的是嗅覺倒錯症產生的不良影響,一些人對伴侶的體味非常熟悉,令他們感到一種滿足感和需求感,而出現嗅覺倒錯症後就會讓他們對伴侶的體味感到嘔吐,在這種體驗下,你如何與伴侶保持親密接觸呢? 甚至一些人的社交圈也發生了改變,嗅覺喪失症患者表示,他們感覺自己與世界脫節了。而嗅覺倒錯症患者則更令人不安,曾經日常熟悉的氣味會引發惡心反應,這讓他感覺身邊的世界是一個極其危險和混亂的地方。 幸運的是,對於某些新冠病毒患者而言,這些感官變化是暫時的,然而,幾個月過去了,仍有許多人被感官缺失變化所困,以及由此帶來的所有痛苦。雖然有證據表明,嗅覺訓練有助於感官恢復,但我們仍處於了解和開發治療大范圍感官變化的早期階段。(葉傾城) 來源:cnBeta

研究:新冠大流行仍在繼續阻礙女性的職業發展

據媒體報導,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經一年多了,女性仍在感受COVID-19給她們職業生涯的影響。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和非營利女性倡導組織Lean In聯合發布的《職場女性(Women In the Workplace)》年度報告顯示,跟去年相比,有更多女性在職業生涯中掙扎。 42%的女性表示,她們「經常或幾乎總是」感到疲憊,高於2020年的32%。相比之下,男性的這一比例只有35%,不過也高於去年(28%)。 此外,約1/3的女性正在考慮離開職場或縮減職業生涯,這高於去年的1/4。 該報告還發現,在多元化、公平和包容以及支持員工福利等領域,擔任領導職務的女性雖然正在增加但卻沒有受到關注。 報告稱:「她們的努力為所有員工帶來了更好的結果,但她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接受調查的女性表示,她們多花了25%的時間來確保員工的工作量可控,多花了25%的時間來幫助她們應對工作/生活中的挑戰。她們還發現自己在為自己的團隊提供情感支持。 在這份報告發布之前,去年曾警告稱,這一流行病正在扼殺婦女的職業生涯,並危及過去六年取得的進展。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初,有1000萬學齡兒童的母親沒有積極工作,比前一年增加了140萬。根據全國婦女法律中心的數據,2020年12月,女性占了美國勞動力的全部失業人數。 與此同時,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許多文章也都討論了疫情將如何影響女性的職業生涯,包括女性往往首當其沖地承擔家庭相關責任並逐漸疲憊不堪。 麥肯錫和Lean In聯合調查了423家公司,受訪者數量超6.5萬名。 該研究還提到了女性面臨的其他長期問題。首先,有色人種女性遭受輕微侵犯的比例跟兩年前相同。《哈佛商業評論》將「微侵犯」定義為「對目標個人或群體進行帶有敵意、貶損或負面種族歧視和侮辱的語言、行為和環境侮辱」。這些聲明聽起來可能很無辜,但實際上帶有假設和刻板印象。 報告稱:「盡管美國企業界對(多樣性、公平和包容,以下簡稱EDI)問題的認識有所提高,對DEI和種族平等的關注也有所增加,但有色人種女性的日常經歷幾乎沒有改善。」 在談到對EDI的推動方面,去年,93%的公司致力於提高對種族平等的關注。與此同時,41%的員工認為這樣的情況發生過,而有色人種女性的這一比例僅為35%。 另外,各大公司還仍在努力讓女性擔任領導職位。在過去的幾年時間里,該報告談到了「斷階(broken rung)」,即越來越少的女性被提升到第一個管理職位,這影響了擔任領導職位的女性數量。 對比每100名獲得第一次經理晉升的男性,有89名白人女性和85名有色人種女性得到同類型的晉升。盡管該統計數據中有色人種女性的數量對比2019年的79名有所上升,但該報告稱,中層管理人員中仍沒有足夠多的女性晉升到高級職位。 報告稱:「通過7年的管道數據,我們發現企業管道也出現了同樣令人擔憂的趨勢。」 來源:cnBeta

可同時預防多種變異新冠病毒:第二代新冠疫苗開啟人體試驗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在持續不斷地變異,具有高感染力的德爾塔毒株更是出現了眾多突破性感染的病例。為此,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研發針對變異病毒的加強疫苗。據媒體報導,美國制藥公司Gritstone正在與曼徹斯特大學和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基金會合作研發的第二代增強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報導中指出,這種新型的增強新冠疫苗名為GRT-R910,使用了與輝瑞和莫德納新冠疫苗一樣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 該疫苗可以同時預防多種新冠病毒變體,也是首次在人體上進行試驗。試驗將招募20名志願者,年齡在60歲以上,預計將在2022年第一季度提供評估疫苗的數據。 Gritston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GRT-R910接種的劑量將更小,意味著無需重復給藥。此外,還能夠帶來更加強大、持久和廣泛的免疫反應。 該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誘導特殊的免疫細胞(CD8+ T細胞),這是人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中和病毒,並防止其與細胞結合而感染細胞抗體。以此來為包括高危人群和老年人提供強大和持久的免疫力。 曼徹斯特大學榮譽臨床主席安德魯·烏斯蒂諾夫斯基(Andrew Ustianowski)表示,GRT-R910作為一種強化疫苗接種,將引發強烈、持久和廣泛的免疫反應,這對於那些有住院和死亡風險的弱勢老年人口的保護至關重要。 據悉,周一,英國63歲的安德魯·克拉克(Andrew Clarke)和其64歲的妻子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e),已經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體試驗中,率先接種了GRT-R910。 來源:cnBeta

美國7日平均新冠死亡病例數創半年新高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0日報告新增新冠死亡病例1334例;7日移動平均死亡病例數1533例,為今年3月以來的新高。 美國媒體報導說,美國多個州或地區近期的新冠死亡率與之前一段時間相比顯著上升,這導致多地醫療系統承受巨大壓力。以西維吉尼亞州為例,9月前3周報告的新冠死亡病例數比該州此前3個月的新冠死亡病例數之和還要多。 美聯社等媒體援引醫療專家的話報導,目前美國有超過7000萬人符合新冠疫苗接種條件但仍未接種。而近期新冠住院患者和死亡病例中的絕大多數未接種過新冠疫苗。接種過疫苗的人盡管也可能會出現突破感染(指接種疫苗後發生的感染),但他們往往只是輕症。 俄亥俄州衛生部門首席醫療官布魯斯·范德霍夫說,不及時接種新冠疫苗會有真實存在的風險,「有(接種新冠疫苗)這樣簡單、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一定不要讓自己變成(新冠)統計數字」。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威廉·莫斯對媒體說,美國一些新冠疫苗接種率低的社區往往還存在較高的慢性病患病率,比如糖尿病等,加之傳染力強的德爾塔毒株在社區傳播,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就會推高社區的新冠死亡率。 來源:cnBeta

輝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對5至11歲的兒童安全有效

據媒體報導,輝瑞-BioNTech於當地時間周一表示,該公司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被證明對5至11歲的兒童安全有效。「在過去9個月里,世界各地數以億計12歲及以上的人接種了我們的COVID-19疫苗。我們渴望將疫苗提供的保護擴大到這一年輕人群,」輝瑞董事長兼CEO Albert Bourla在一份新聞稿中談到最近在12歲以下兒童中進行的試驗結果時說道。 資料圖 這項試驗包括2268名兒童,其中2/3的兒童需要間隔三周注射完兩劑輝瑞疫苗。其他人則注射鹽水安慰劑。該試驗使用的劑量小於12歲及以上人群的劑量。 輝瑞和BioNTech計劃很快跟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和其他監管機構分享其研究結果。兩家公司還計劃在美國申請針對較年輕人群的緊急使用授權。該疫苗此前曾被批准用於12歲及以上的人群。 來源:cnBeta

新研究表明:新冠飛沫持續的時間 較此前設想要長久得多

維也納技術大學(TU Wien)的實驗與模擬研究表明,與之間搭建的模型相比,攜帶新冠病毒的微小液滴也在患者呼氣後消失得更慢。眾所周知,無論是新冠、流感、還是其它病毒性疾病,冬季都較夏季更易傳染。相對濕度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 —— 我們可從大冷天呼氣凝結的水汽,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 (來自:PNAS) 此前模型假設「只有大飛沫才會造成相關的感染風險」,理由是小飛沫的蒸發速度要快得多。 然而維也納技術大學與帕多瓦大學的最新合作表明,這樣的假設是不准確的 —— 由於我們呼吸的空氣濕度很高,即使是微小的液滴,其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也遠超此前的設想。 由 Alfredo Soldati 教授帶領的流體力學與熱傳研究所團隊,提到了一種由不同成分組成的「多相流」(MultiPhase Flows)理論。 這包括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打噴嚏時帶出的空氣,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存在於不同大小的液滴中,而氣體介於兩者之間。 這種混合式的場景,導致了相對復雜的流動行為 —— 液滴和氣體都在移動,兩種成分相互影響,且液滴能夠蒸發成為氣體。 為深入了解這些影響,研究人員設定了不同的環境參數(比如溫濕度)、並通過計算機進行了模擬,以了解飛沫和胡須空氣的擴散。 此外,研究團隊嘗試了將帶有電磁控制閥的噴嘴安裝到塑料頭上,以精確定義的方式來噴射液滴和氣體的混合物。 然後通過高速相機來錄制,進而准確測量有哪些液滴留在空氣中、以及停留了多長的時間。(帕多瓦大學的 Francesco Picano 團隊也參與了該研究項目) 結果表明,潮濕的呼吸空氣,會讓飛沫的懸停時間變得更長。Alfredo Soldati 表示:「原因很簡單,液滴蒸發並不取決於環境的平均相對濕度、而是液滴所在位置的局部濕度」。 由於呼出空氣較環境空氣更潮濕,呼氣濕度會導致小液滴蒸發得更慢。當一個液滴蒸發時,也會導致局部濕度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減慢其它液滴的蒸發過程。 基於此,研究人員希望大家能夠更科學地落實相關防疫政策,比如堅持正確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來源:cnBeta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中間宿主可能是齧齒類動物

眾多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但其中間宿主存在著多種可能,例如蛇、穿山甲、水貂甚至貓,但至今尚未確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到底是誰。 近日,由鍾南山院士牽頭、專職於過敏反應與免疫研究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陶愛林教授組織的研究團隊在Healthcare雜誌發表了題為《SARS-CoV-2: Origin, Intermediate Host and Allergenicity Features and Hypotheses》的論文。 該研究試圖破解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來源和過敏原性,以及這種病毒是如何出現的,它將如何及何時消失。結果顯示,齧齒動物可能是SARS-CoV和SARS-CoV-2向人傳播的中間宿主。 為了確定人SARS-CoV-2的中間宿主,研究者以人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滑動肽為掃描窗,對整個生物資料庫進行了掃描和比對。結果表明,有17個鼠源性多肽片段與人SARS-CoV-2刺激性糖蛋白完全匹配。研究者進一步在NCBI BLAST參考蛋白文庫和非冗餘蛋白序列文庫中驗證了這些片段,結果顯示有7個片段是大鼠特異性多肽,只存在於小鼠資料庫(Mus或Rattus)而不存在於其他哺乳動物資料庫。通過對蛋白質文庫的整體蛋白質組學掃描,發現特徵片段HAIHVSGT在褐家鼠和小鼠中特異存在。因此,齧齒動物可能是SARS-CoV和SARS-CoV-2向人傳播的中間宿主。 這是當前關於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一個全新發現,這個研究開展了一個關於「病毒感染種群的自限性假說」。 陶愛林團隊認為,當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突變後,某一類或幾類特定MHC基因型的個體成為易感個體,當易感個體消亡或者獲得免疫自愈後,那些占絕大多數無症狀個體和感染後的痊癒個體依然帶著該突變病毒,這種新病毒就在種群內部流傳而不引起疾病流行;當條件合適時,病毒累積的突變達到一定程度,會使得另一類MHC基因型的個體染病,從而進入下一個流行季,如此開始群體內新的循環。當病毒獲得了跨種間傳播的突變,則在新種內一樣開始演變為染病-流行-無症狀攜帶的逐步平衡。此規律在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中莫不如此。當病毒獲得了跨種間傳播的突變且累積到與全部MHC位點發生強結合時,即成為超級病毒,這種超級病毒對該種群存在滅絕的威力,但該超級病毒也會隨著該種群的滅絕而消失。 在經過20個月研究後,陶愛林團隊最終證實了這個假說。 該研究通過對新型病毒的刺突蛋白的滑動序列片段進行全面的胺基酸序列分析,證實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天然宿主,再通過齧齒動物傳遞給人類。同時,通過過敏原性對比分析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和2002-2003年在廣東爆發的SARS病毒即SARS-CoV表現出相似的致敏性,但二者之間具有不同的HLA等位基因-多肽結合力,提示兩種病毒特定感染的人群不同,症狀相似但不同。通過對與多肽具有高結合力的HLA I類5個位點和II類9個位點在人群中的比例,得到: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約7.36%的中國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明顯,而92%的人即使感染卻不顯示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不同國家的不同基因型分布頻率不同,感染率和重症率也有所差異,感染新冠後如未經干預,約4.68%的美國人將顯示嚴重症狀,而感染不顯示症狀的人群約為95%——這類無症狀的個體是病毒得以長期存在並傳播的客觀條件,而且,由於這類個體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會啟動後續的炎症反應,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其接種效應不明顯,但疫苗接種後往往容易會將這部分人群統計算入疫苗接種成功的人群。 研究者結合該實驗室在2011~2012年對SARS病毒抗體的群體調查數據,認為: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在全體人群成功免疫之前,不會在人群中消失。如果該研究的結論正確,老鼠作為中間宿主成為事實,貓、老鼠等與人類密切接觸動物攜帶冠狀病毒與並進行傳播,那麼,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將難以滅絕。 研究者建議,採用過敏原性弱化了的弱病毒進行提前免疫方能抵禦強病毒,天花與牛痘的實例就是這一措施的重要實證。全基因組抗原均進行了過敏原性弱化後的疫苗將是安全的、有效的疫苗,這將是未來新冠疫苗的新目標。其次,建議聯合監測特殊氣象因素的變化和病毒變異,並早期接種低過敏原性病毒,將是對抗該病毒的理想預防方式。 來源:cnBeta

神經學家探討新冠與「腦霧」、記憶喪失和痴呆症之間的聯系

羅格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將考察COVID-19是如何在一些與認知有關的領域影響個人的,包括記憶喪失、「腦霧」和痴呆症。「許多從輕度或中度COVID-19中恢復的人注意到思維遲緩或記憶喪失,這促使我們利用我們在研究與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愛滋病毒有關的認知問題方面的經驗來研究這一現象,」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詹森醫學院和健康、醫療保健政策和老齡化研究所的副教授兼認知神經病學主任William T. Hu博士說道。 作為一名領先的認知神經學家和神經科學家,William正在帶頭研究輕度至中度COVID-19之後的認知障礙的特徵。 「我們發現神經炎症是許多腦部疾病的共同主題,但並非所有的神經炎症都是一樣的,」他指出。「我們制定了一個路線圖,研究參與惡化-以及緩解-腦霧症狀的蛋白質和細胞變化。此外,我們正在使用最新的RNA測序技術來了解炎症細胞如何'行為不端',導致長COVID的記憶/思維功能障礙"。」 William的團隊將評估每個人的認知、情緒和睡眠模式,以確定「腦霧」的潛在原因,並將他們的大腦磁共振成像結果與神經炎症的生化特徵進行比較。他們將分析患有COVID-19的人的小膠質細胞--大腦中至關重要的免疫細胞,以確定這些細胞是否可以用來預測COVID後認知障礙(PCCI)的持續性。William解釋說,這將使研究人員開始產生新的假設,即為什麼這些細胞在COVID-19和PCCI中可能出現功能障礙,PCCI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共同炎症機制是什麼,以及FDA批準的藥物是否可以被重新利用來預防PCCI的發生或改善其結果。 William 最近從TMCity(一家位於加州歐文的私人基金會)獲得了10萬美元的資助,以幫助支持該項目,該項目還將解決COVID-19感染是否會加速50歲及以上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表現,否則他們在60歲和70歲之前不會出現症狀。 William補充說:「TMCity的慷慨支持將加速新不倫瑞克省的這項工作,並有可能將該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受長COVID影響的其他器官,如心臟和肺部。」 這項研究建立在William和他的團隊與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詹森醫學院肺部和重症監護部門的醫學副教授Sabiha Hussain博士領導的不斷增長的COVID後恢復計劃的工作基礎上。該計劃是醫學院和羅伯特-伍德詹森大學醫院的一項聯合舉措,在每周一的門診中,通常有15-17人就診,並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行為健康;心臟病學;心肺康復;身體、語言和職業康復;營養服務;肺部/睡眠治療;以及與康復有關的財務和社會障礙援助,此外,William及其團隊還提供認知評估和治療,並由凱斯勒康復研究所提供認知康復的額外援助。 在該項目中就診的人中,大約有一半人在患COVID後有「腦霧」的問題。Hussain博士指出,在那些神經認知問題篩查呈陽性的人中,症狀包括記憶喪失、腦霧、新的混亂、頭痛、麻木和多種神經系統症狀。「COVID後綜合症的神經認知後果影響了我們62%的病人的日常生活,」她說。 Hussain博士補充說:「疫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腦霧,但我從臨床角度看到的是更持久的短期記憶喪失,」她還擔任醫學院的介入支氣管學主任,以及其成人囊腫纖維化項目。 她強調,該診所對任何患有COVID的人都是開放的,無論他們是否有活躍的症狀。Hussain博士解釋說:「我們發現的是,他們可能沒有呼吸道症狀或問題,不會提醒他們說『嘿,我需要去看醫生』,但他們有其他潛在的症狀,如大量的疲勞,神經認知問題,以及抑鬱和焦慮。他們不明白到底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對所有這些事情進行篩查,這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質量。」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竟會讓細胞衰老?研究人員發現治療新思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最新論文。一支來自德國的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可以讓感染的細胞變衰老!這不僅可以解釋重症新冠患者體內出現的大量細胞因子,也為治療新冠疾病帶來了潛在的靶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提到,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一些患者體內會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引起劇烈的免疫反應。這會導致多器官衰竭,也是重症的重要驅動因素。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嘗試使用許多抗炎症的藥物,來減少重症的發生,但臨床試驗的結果卻有好有壞。為此,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細胞因子的發生機理。 研究人員們在許多抗衰老的研究中發現,衰老細胞也會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在衰老之後會陷入「老而不死」的狀態,不再分裂,卻也不會死亡。它們會往周圍釋放許多促炎症的細胞因子,對周圍的細胞和組織帶來負面影響。 細胞衰老和病毒感染有什麼關聯嗎?研究人員們首先在細胞模型中尋找線索。首先,他們發現在高滴度的逆轉錄病毒下,大部分細胞會在感染的五天後出現衰老細胞的形態學和遺傳學特徵。相反,如果病毒的滴度不高,則不會引起這個反應。 這不僅僅是逆轉錄病毒才會引起的現象。研究人員們指出,像慢病毒和腺相關病毒等常在基因療法里使用的病毒載體,同樣會引起細胞衰老。 那麼新冠病毒是否也會引起細胞衰老呢?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中,研究人員們確認了這一點,並認為這在新冠疾病的病理中扮演了某種關鍵角色。 這一點在感染新冠的患者中得到了確認。從患者的鼻咽樣本和肺部收集的樣本表明里頭的細胞充滿了衰老的跡象。這些衰老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可能會吸引並激活巨噬細胞,而細胞因子風暴與巨噬細胞激活綜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正是新冠疾病的特徵。 隨後,研究人員們進一步將病毒感染後出現的細胞衰老情況,與新冠疾病聯系在了一起。他們發現臨床症狀最嚴重的患者,體內標志著細胞衰老的分泌因子水平也更高。另一些免疫學上的分析也發現,新冠病毒引起的肺部疾病,其病理與細胞衰老帶來的免疫反應息息相關。 既然如此,那麼倘若能抑制細胞衰老的過程,是否就有利於新冠疾病的治療呢?先前,這支團隊與其它團隊發現一些藥物分子能誘導衰老細胞死亡。在感染病毒後出現衰老的細胞里,研究人員們也的確發現一些相應的蛋白表達有所上升,從理論上支持用這些藥物分子進行治療。 在倉鼠模型中,研究人員們進行了體內實驗。他們發現在感染新冠病毒後,這些動物出現了肺部炎症。RNA測序結果也確認,這些動物肺部的細胞出現了衰老特徵。而在使用一種BCL-2抑制劑進行治療後,倉鼠體內的衰老細胞得到了有效減少。同時,它們的血液里的促炎症細胞因子水平也明顯下降。在重症新冠疾病的動物模型中,另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效果則更突出。 結合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研究人員總結指出,如果在新冠感染的早期使用抗衰老藥物進行干預,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肺部疾病的嚴重程度,也能減少系統性的炎症。 來源:cnBeta

研究稱新冠疫苗對Delta變體有效:Moderna疫苗有效性高於輝瑞和強生

據媒體報導,美國一項全國性研究的數據顯示,COVID-19疫苗能有效地預防Delta變體引起的住院和急診。該數據還表明,Moderna公司的疫苗對Delta的有效性明顯高於輝瑞和強生公司的疫苗。 ...

科學家開發可承受高溫的新冠候選疫苗 關鍵成分來自植物/細菌病毒

據媒體報導,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納米工程師們已經開發出可以承受高溫的COVID-19候選疫苗。它們的關鍵成分是什麼?來自植物或細菌的病毒。這種無需超冷存儲的COVID-19候選疫苗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在小鼠身上,候選疫苗引發了針對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中和抗體的大量產生。如果它們在人身上被證明是安全和有效的,那麼這些疫苗可能是全球分配工作的一個重大改變,包括那些在農村地區或資源匱乏的社區。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教授和納米免疫工程中心主任Nicole Steinmetz說:「我們的疫苗技術令人激動的是它具有熱穩定性,所以它可以很容易地到達那些不可能建立超低溫冷凍庫或讓卡車帶著這些冷凍庫到處行駛的地方。」 9月7日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這些疫苗。研究人員創造了兩種COVID-19候選疫苗。一種是由一種植物病毒製成的,稱為豇豆花葉病毒。另一種是由一種細菌病毒或噬菌體製成的,稱為Q beta。 兩種疫苗都是使用類似的配方製作的。研究人員利用豇豆植物和大腸桿菌分別以球狀納米粒子的形式培育出數百萬份植物病毒和噬菌體。研究人員收獲了這些納米顆粒,然後將一小塊SARS-CoV-2的刺突糖蛋白附著在表面。成品看起來像感染性病毒,因此免疫系統可以識別它們,但它們在動物和人類中沒有感染性。附著在表面的一小塊刺突糖蛋白是刺激身體產生針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的原因。 研究人員指出,使用植物病毒和噬菌體來製作疫苗有幾個優點。首先,它們可以很容易和廉價地大規模生產。Steinmetz說:「種植植物相對容易,涉及的基礎設施也不是太復雜。而且使用細菌進行發酵已經是生物制藥行業的一個成熟過程。」 另一個大的優勢是,植物病毒和噬菌體納米顆粒在高溫下非常穩定。因此,這些疫苗可以儲存和運輸,而不需要保持低溫。它們還可以通過使用熱量的製造過程。該團隊正在使用這種工藝將他們的疫苗包裝成聚合物植入物和微針貼片。這些工藝涉及將候選疫苗與聚合物混合,並在接近100攝氏度的溫度下將它們融化在一起。能夠從一開始就將植物病毒和噬菌體納米顆粒與聚合物直接混合,使得製造疫苗植入物和貼片變得簡單而直接。 其目的是讓人們有更多的選擇來獲得COVID-19疫苗,使其更容易獲得。植入物被注射到皮膚下,在一個月內緩慢釋放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而微針貼片,可以穿在手臂上,沒有疼痛或不適,將允許人們自我管理疫苗。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的納米工程教授Jon Pokorski說:「想像一下,如果疫苗貼片可以被送到我們最脆弱的人的郵箱里,而不是讓他們離開家,冒著暴露的風險,」他的團隊開發了製造植入物和微針貼片的技術。 Pokorski補充說:「如果診所能夠為那些很難出去打第二針的人提供一劑植入物,這將為更多的人提供保護,我們可以有一個更好的機會來阻止傳播。」 在測試中,該團隊的COVID-19候選疫苗通過植入物、微針貼片或一系列兩針的方式給小鼠注射。所有三種方法都在血液中產生了高水平的針對SARS-CoV-2的中和抗體。這一切都歸結於附著在納米粒子表面的刺突糖蛋白。Steinmetz的團隊選擇的這些片段之一,稱為表位,在SARS-CoV-2和原始SARS病毒之間幾乎是相同的。 Steinmetz實驗室的納米工程博士生Matthew Shin說:「在另一種致命的冠狀病毒中如此保守的表位,中和作用如此深刻,這一事實非常了不起。這給我們帶來了潛在的泛冠狀病毒疫苗的希望,它可以提供對未來大流行病的保護。」 這種特殊表位的另一個優勢是,它不受迄今已報導的任何SARS-CoV-2變異的影響。這是因為這個表位來自刺突糖蛋白的一個區域,該區域不直接與細胞結合。這與目前使用的COVID-19疫苗中的表位不同,後者來自刺突糖蛋白的結合區。這是一個發生了很多突變的區域。而其中一些突變使病毒更具傳染性。 Steinmetz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Oscar Ortega-Rivera解釋說,來自非結合區的表位不太可能發生這些突變。「根據我們的序列分析,我們選擇的表位在SARS-CoV-2變體中是高度保守的。」 Ortega-Rivera說,這意味著新的COVID-19疫苗有可能對關注的變體有效,目前正在進行測試,看看它們對Delta變體有什麼影響。 「即插即用」的疫苗 讓Steinmetz對這種疫苗技術真正感到興奮的另一件事是它為製造新疫苗提供的多功能性。Steinmetz說:「即使這項技術沒有對COVID-19產生影響,它也可以迅速適用於下一個威脅,下一個病毒X。」 她表示,製作這些疫苗是「即插即用」的:分別從植物或細菌中培育出植物病毒或噬菌體納米顆粒,然後將目標病毒、病原體或生物標志物的一部分附著在表面。 「我們使用相同的納米顆粒、相同的聚合物、相同的設備和相同的化學方法將所有東西放在一起。唯一的變量實際上是我們粘在表面的抗原,」Steinmetz說。 由此產生的疫苗不需要保持低溫。它們可以被包裝成植入物或微針貼片。或者,它們可以以傳統的方式通過注射直接給藥。 Steinmetz和Pokorski的實驗室已經在以前的研究中使用了這種配方來製造諸如HPV和膽固醇等疾病的候選疫苗。而現在他們已經證明,它對製造COVID-19候選疫苗也是有效的。 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研究團隊還需測試這些疫苗是否能防止COVID-19及其變體和其他致命冠狀病毒的體內感染。 來源:cnBeta

新冠疫苗技術可用於治療性癌症疫苗?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技術有望用於治療性癌症疫苗。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的科學家正在使用與新冠疫苗相同的技術,開發一種治療性癌症疫苗,並且在動物研究中看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周五發表在《癌症免疫治療雜誌》的一項研究中表示,他們設計了一種兩劑量的治療性癌症疫苗,並使用了與新冠疫苗有關的技術。 ...

科學家開發可抵禦病毒長達七天的消毒劑 有望幫助對抗新冠大流行

中佛羅里達大學(UCF)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基於納米顆粒的長效消毒劑,可以連續抵禦病毒長達七天。這一發現可以成為對抗COVID-19和其他新出現的致病病毒的有力「武器」。 ...

大規模研究確認疫苗能減少「新冠後綜合征」風險

由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完全接種疫苗的成年人在遇到變異 SARS-CoV-2 病毒感染的時候,出現「新冠後綜合征」(Long Covid)可能性會少 50%。「新冠後綜合征」是指人體在新冠病毒已被清除後繼續出現感染的症狀。 這項新的研究來自於一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項目--Zoe COVID Symptom Study。該項目於 2020 年年初啟動,邀請普通公民下載一個應用程式,提供每日 COVID 狀態報告。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 470 萬人下載了該應用程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量數據。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上的這項關於 Zoe 數據的最新分析,研究了一個大隊列的接種者的 COVID-19 感染特徵。 在新的研究中分析了來自近一百萬名完全接種疫苗的受試者的數據。與未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發現經歷突破性 COVID-19 感染的接種者報告症狀持續時間超過 28 天的可能性降低 49%。 該研究還考察了接種疫苗者的...

新冠治療大突破?美專家發現這一關節炎藥物可提升重症存活率

9月2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美國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可以提高住院新冠患者的生存率。這一發現源自對12個國家(地區)的1500多名新冠患者的研究成果,被譽為新冠重症患者治療方案的重大突破。 在2020年2月的新冠大流行初期,一家公司使用人工智慧 和機器學習技術來確定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由此將巴瑞替尼(baricitinib)確定為治療新冠過程中頗有前景的藥物。 這種通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被認為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但其也被認為是一種強效的炎症抑制劑。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抗炎特性能夠減少重症新冠患者常常遭受的多器官損傷病症。 該研究的領導者之一、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格蘭特·里德爾醫學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患有 SARS-CoV-2 感染(由此導致新冠)的住院患者通常會出現嚴重的過度炎症狀態,這可能導致多個器官功能障礙,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感染性休克和死亡。盡管瑞德西韋、地塞米松和托珠單抗的治療取得了進展,但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仍然是一個關鍵的未滿足需求。」 一項僅針對15名中度和重度新冠患者的初步研究表明,其中11人在接受巴瑞替尼治療後的表現優於預期,因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對1500多名患者進行的大型研究計劃,以進一步測試該療法。 在發現地塞米松作為一種有希望的新冠藥物療法之後,這些患者中的大多數已經接受了類固醇治療,並且所有參與者都另外接受了巴瑞替尼或安慰劑的治療。 研究人員發現,巴瑞克替尼可以將死亡人數減少5%,這使20位原本會在60天內死於新冠的患者中有1人倖免於難。 至關重要的是,那些病情最嚴重的患者從上述藥物中獲益最多,包括那些使用呼吸機幫助他們呼吸高流量氧氣的患者。 在病情較重的患者中,研究人員發現,每9名患者中就有1人得救。 研究人員向記者表示:「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跡象在於,巴瑞替尼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病情最嚴重的新冠患者死亡,而這類藥物反映出在不斷演變的新冠大流行中對瀕臨死亡的弱勢患者群體治療工作的進步。」 盡管該藥物確實降低了新冠造成的死亡機會,但該藥物似乎並沒有減緩病情的進展。(編譯/良弼) 來源:cnBeta

莫德納向美提交新冠疫苗加強針數據,稱對德爾塔抗體超40倍

當地時間9月1日,美國新冠疫苗研發公司莫德納(Moderna,MRNA.US)宣布,已開始向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初步數據,用於評估其50微克劑量新冠疫苗mRNA-1273加強針的效果。此外,莫德納還希望在未來幾天內將數據提交給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監管機構。 莫德納在官方聲明中提到,目前的數據顯示加強針針對包括德爾塔(Delta)在內的變異株的強大抗體反應。一項額外的分析表明,50微克劑量水平的 mRNA-1273 加強劑量誘導了強烈的抗體反應,並顯著增加了所有關注變體的幾何平均滴度,包括 Beta (B.1.351)增加了32倍,Gamma 增加43.6 倍,Delta (B.1.617.2) 42.3 倍。 莫德納還表示,對新冠疫苗mRNA-1273的二期研究進行了修訂,在第二針後的6個月向感興趣的參與者提供了50微克劑量水平的加強針,結果顯示,第三次接種後,各年齡組,尤其是65歲以及以上的老年人達到了相似水平的中和效價,且安全性特徵與先前的兩劑觀察到的相似。 mRNA新冠疫苗加強針此前美國方面已經有進展。 當地時間8月18日,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HHS) 發布聲明稱,美國將從9月20日開始為已經接種過兩針mRNA新冠疫苗的民眾提供加強針,前提是 FDA 對第三劑輝瑞和莫德納兩家公司的mRNA 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獨立評估以及確認。 更早之前的8月12日,FDA批准擴展輝瑞/拜恩泰科(BioNTech)聯合開發的mRNA新冠疫苗和莫德納(Modena)開發的新冠疫苗以緊急使用授權(EUA),允許在某些特定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種第三劑加強疫苗。 來源:cnBeta

因新冠疫情,《壯志凌雲2》《碟中諜7》等片上映再被推遲

據媒體報導,派拉蒙推遲了其2021年的電影計劃,它將《壯志凌雲:獨行俠》的上映日期從感恩節周末推遲到2022年5月27日--距離首次宣布上映已經過去了近三年時間。《蠢蛋搞怪秀(Jackass Forever)》也將於2022年2月4日發布,而不是原定的2021年10月22日。 ...

綾瀨遙確診感染新冠已住院 肺部有白影但病情已穩定

據日媒,綾瀨遙因為感染新冠已經在8月20日左右住院治療,知情人士透露她病狀發展到中度,肺部有白影,但目前已經開始穩定下來,聽說本周就能出院。 據悉,綾瀨遙初次發熱後6天才查出陽性,最初被要求居家療養,後因肺炎症狀顯著入院治療。 來源:cnBeta

SK Bioscience與葛蘭素史克啟動新冠候選疫苗3期臨床試驗

SK bioscience和葛蘭素史克周二表示,在中期1/2期結果呈陽性後,他們已開始對SK bioscience的新冠候選疫苗GBP510與葛蘭素史克的疫苗佐劑聯合進行3期臨床研究。該試驗將從多個國家招募約4000名參與者,目的是評估GBP510相較於阿斯利康/牛津大學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葛蘭素史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研究將是全球首批比較兩種不同新冠候選疫苗的3期試驗之一。 中期1/2期數據顯示,所有接種佐劑候選疫苗的參與者都產生了強烈的中和抗體反應,血清轉換率為100%。中和抗體滴度比確診新冠康復患者的血清高出5至8倍。到目前為止,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中還沒有發現安全問題。 該公司預計,3期研究的結果將於2022年上半年公布,之後,如果獲得積極結果和監管部門批准,預計疫苗將通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供應。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患過一次新冠人群獲得的免疫力比疫苗大得多

根據以色列的一項大型研究,新冠感染後形成的自然免疫保護比兩劑輝瑞疫苗更能抵禦新冠Delta變種。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和未感染過新冠且打過疫苗的人群相比,曾經感染過新冠的人群感染Delta、出現症狀或因嚴重症狀而住院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這項研究顯示了人類免疫系統的力量,但傳染病專家強調,這種疫苗和其他新冠疫苗仍然對嚴重疾病和死亡具有高度保護作用。而且他們警告說,未接種疫苗的人中故意感染新冠將是非常危險的。 研究人員還發現,以前感染過新冠並接受過一劑輝瑞mRNA疫苗的人比那些曾經感染過該病毒但仍未接種的人對再次感染的保護程度更高。這項新工作可以為討論以前被感染的人是否需要接受輝瑞兩劑疫苗或Moderna公司的類似mRNA疫苗提供信息。 疫苗規定不一定能豁免那些已經感染過新冠的人,目前美國的建議是讓他們完全接種。然而,一些科學家認為,一劑mRNA劑量可能就足夠了。而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和以色列在內的其他國家只對以前感染過的人進行一劑疫苗接種。 以色列目前是在世界上新冠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項研究了查看了數萬名以色列人的醫療記錄,記錄了他們在6月1日至8月14日期間的感染、症狀和住院情況,當時Delta變種在以色列占主導地位。據研究負責人稱,這是迄今為止比較新冠自然免疫和疫苗誘導免疫最大最真實的觀察研究。 來源:cnBeta

莫德納生產商:混異物新冠疫苗只銷往了日本

日本媒體27日援引莫德納疫苗西班牙生產商的話報導,混入異物的新冠疫苗僅送至了日本。按這家企業的說法,疫苗中混入的「微粒物質」不影響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莫德納疫苗由美國藥企莫德納公司研製,西班牙羅維制藥公司是生產商之一。依據兩家公司簽署的合同,位於馬德里郊區的一家羅維工廠負責莫德納疫苗的最終灌裝,疫苗原液由一家瑞士公司生產,最終成品供應美國以外市場。 羅維制藥公司發表聲明說:「發現微粒物質的某些疫苗屬於同一批次,僅被運往日本。」問題源頭可能出在工廠的一條生產線上,公司正與衛生部門合作,就此事展開調查。 日本媒體26日報導,本月16日以來,位於東京都、埼玉縣、茨城縣、愛知縣和岐阜縣的8處新冠疫苗接種中心在39支尚未使用的莫德納疫苗藥瓶內發現異物。 日本廣播協會援引衛生部門消息人士的話報導,混入的異物呈顆粒狀,對磁鐵有反應,初步判斷是金屬顆粒。厚生勞動省決定暫停使用163萬劑莫德納疫苗,這些疫苗已被分發至全國863個疫苗接種點。 按日本媒體的說法,163萬劑疫苗中,「問題疫苗」所在批次共計56.5萬劑。為謹慎起見,與這一批次相近的兩個批次疫苗也暫停使用。 統籌疫苗接種事宜的行政改革擔當大臣河野太郎27日召開記者會時說,超過50萬劑可能混入異物的疫苗已經接種完畢。 日本多家媒體認為,「問題疫苗」事件可能增加日本民眾對疫苗安全性的擔憂。不過,河野預計此事不會影響疫苗接種計劃。日本政府打算在今年11月為所有成年人完成疫苗接種。 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說,政府將向受影響的接種點提供其他疫苗。「我們將要求生產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日本今年2月啟動新冠疫苗接種,最先針對醫護工作者,4月擴展到65歲及以上老年人,而後向65歲以下人群開放接種。雖然日本加快新冠疫苗接種速度,但接種比例遠低於其他發達程度相當的國家。 路透社統計數據顯示,迄今大約54%的日本人已接種至少一劑新冠疫苗。(張旌) 來源:cnBeta

科學家在SARS-CoV-2中發現允許新冠感染發生的「大門」

據媒體報導,自COVID - 19大流行初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探索SARS-CoV-2進入並感染健康人類細胞的機制的秘密。在大流行早期,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計算生物物理化學家Rommie Amaro幫助開發了SARS-CoV-2刺突蛋白的詳細可視化,該蛋白能有效地附著在我們的細胞受體上。 現在,Amaro和她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匹茲堡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研究同事們已經發現了多糖--構成刺突蛋白邊緣的糖殘基分子--是如何作為感染通道的。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8月19日的《Nature Chemistry》上。參與研究的還有來自匹茲堡大學的Lillian Chong、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究生Terra Sztain以及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博士後學者Surl-Hee Ahn。他們在論文中描述了發現允許SARS-CoV-2進入的聚糖「大門」。 「我們基本上弄清楚了刺突是如何打開和感染的,」Amaro說道,我們已經解開了它如何感染細胞的一個重要秘密。沒有這個門病毒基本上就無法感染。」 Amaro認為,該研究小組的「門」發現為對抗SARS-CoV-2感染的新療法開辟了潛在的途徑。如果多糖門可以在藥理學上鎖定在關閉的位置,那麼病毒則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打開進入和感染。 刺突表面的聚糖塗層有助於欺騙人體免疫系統,因為它看起來不過是一種糖殘留物。先前對這些結構進行成像的技術描繪了處於靜態開放或封閉位置的聚糖,這一技術最初並沒有引起科學家們的多大興趣。然後,超級計算機模擬允許研究人員開發動態電影,其揭示了聚糖門從一個位置激活到另一個位置並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感染故事。 Amaro說道:「我們實際上能觀看打開和關閉的過程。這是這些模擬能夠給你的真正酷的事情之一--能看到真正詳細的電影。當你看著他們的時候,你會意識到你看到了一些我們原本會忽略的東西。你只看封閉的結構,然後再看開放的結構,它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正是因為我們捕捉到了整個過程,你才能真正看到它在做它自己的事情。」 Chong則指出:「按照標準技術,模擬這個開放過程需要數年時間,但有了我實驗室的『加權集成』高級模擬工具,我們只需要45天就能捕捉到這個過程。」 計算密集的模擬首先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聖地亞哥超級計算機中心的Comet上運行,然後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德克薩斯高級計算中心的Longhorn上運行。這種計算能力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從300多個角度對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原子水平視圖。研究表明,糖基「N343」是關鍵,它將RBD從「下」位置撬到「上」位置,使其能接近宿主細胞的ACE2受體。研究人員將N343聚糖的激活描述為類似於「分子撬棍」機制。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的生物科學副教授Jason McLellan及其團隊則創造了刺突蛋白的變體並測試了聚糖門的缺失如何影響RBD的打開能力。他說道:「我們證明,如果沒有這個門,刺突蛋白的RBD就不能獲得感染細胞所需的構象。」 來源:cnBeta

抗擊COVID-19的新希望:把「超級軟木塞」放在新冠病毒上

據媒體報導,盡管疫苗可能會引導世界走向大流行後的正常狀態,但不斷變異的SARS-CoV-2需要開發有效的藥物。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跟來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合作者一起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來對抗這種病毒。 研究小組沒有針對導致病毒進入細胞的病毒蛋白質,而是研究了我們細胞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從而使病毒進入細胞。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他們開發的先進人工進化方法製造了一個分子「超級軟木塞」以堵住這個「入口」,進而阻止病毒附著在細胞上並進入細胞。大多數針對SARS-CoV-2的潛在療法和現有疫苗針對的是病毒外殼上發現的所謂「刺突蛋白」。然而,這種蛋白質容易發生突變從而削弱這些治療的效力。魏茨曼生物分子科學系的Gideon Schreiber教授指導了這項新研究,他說道:「由於病毒在不斷進化,我們轉而關注名為ACE2的非進化人類受體,它充當病毒的入口位點。」這種方法不容易受到新出現的病毒變異的影響,這是抗擊大流行的主要挑戰之一。 ACE2附著在肺上皮細胞和其他組織的細胞膜上,是一種對調節血壓很重要的酶。因此盡管簡單地阻斷該受體以阻止SARS-CoV-2進入可能非常誘人,但任何這樣的策略都不能幹擾ACE2的功能。Schreiber的實驗室專門研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他著手開發一種小蛋白質分子--這種蛋白質分子可以比SARS-CoV-2更好地結合ACE2但不會影響受體的酶活性。 Schreiber小組的博士後研究員Jiří Zahradník博士帶領的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SARS-CoV-2的結合域:在較大的刺突蛋白中相對較短的結構塊序列,它在物理上跟ACE2結合。Zahradník利用病毒自身的受體結合域作為對抗它的武器,對施賴伯實驗室開發的一種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麵包酵母進行了幾輪「試管進化」。由於酵母易於操縱,所以Zahradník能夠快速掃描在人工進化過程中積累的數百萬種不同的突變,人工進化過程以更快的速度模仿自然進化。最終,他們的目標是找到一種比原始病毒版本「粘性」大得多的小分子。 在掃描過程中,Schreiber的團隊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以支持以下假設:當突變提高了對ACE2的適應性時,SARS-CoV-2的傳染性更強。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輪選擇之後,實驗室製造的跟ACE2結合能力更強的變異,其模擬了通過自然進化發生的傳染性最強的SARS-CoV-2毒株的結合域中的突變如英國變異(Alpha)、南非變型(Beta)和巴西變型(Gamma)。令人驚訝的是,現在廣泛傳播的印度變種(Delta)依賴於一種不同的技巧來更具傳染性--通過部分避開免疫系統的檢測。 最終,Zahradník分離出了一個小的蛋白質片段,它的結合能力比最初的結合域強1000倍。這種「超級軟木塞」不僅像手套一樣適合ACE2,Schreiber實驗室的博士生Maya Shemesh和Shir Marciano也發現了它能保持ACE2的酶活性。此外,由於強結合,新工程分子需要非常低的濃度來達到預期的阻斷效果。 Schreiber和他的團隊跟Weizmann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Yinon Rudich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潛在的將這種分子作為藥物來管理的方法。他們跟Ira Marton博士和Chunlin Li博士一起創造了一種基於氣溶膠的噴霧,從而可以讓開發出來的分子通過吸入給患者使用。 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研製出來的配方在感染了SARS-CoV-2的倉鼠身上進行了測試。初步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顯著減輕疾病症狀,這表明它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藥物。NIH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進行更多的臨床前研究。 來源:cnBeta

新冠疫苗加強針要不要打?世衛首席科學家表態

當地時間25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表示,世衛組織關於新冠疫苗加強針的使用建議將基於現有科學數據,現在尚無需要接種加強針的確鑿證據。 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 她指出,未來需要研究接種疫苗後一段時間內的有效性數據,有可能一些特定群體如老年人會需要接種加強針。此外,不同新冠疫苗在保護時長等方面的表現可能不同,新的變異株也可能導致需要接種加強針,但現在還不是推薦接種加強針的時候。 來源:cnBeta

全球已接種超50億劑新冠疫苗 平均每天接種3300萬劑

全球已接種超過 50 億劑 COVID-19 疫苗。根據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管理的非營利性網站「Our World in Data」,近 25% 的世界人口現在已經完全接種了 COVID-19 疫苗,目前每天接種的疫苗劑量略高於 3300 萬劑。 總人口接種率方面,歐洲國家馬爾他(Malta)已經有 79.5% 的人口完全接種了疫苗,位居全球第一;而在所有 12 歲及以上的公民中,完全接種疫苗比例剛剛超過 90%。 由於幼兒尚未接受疫苗接種,目前接種率比較高的國家在 70% 至 80% 之間。冰島、新加坡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完全接種率達到了總人口的...

日本新冠重症病例數連創新高 東京病床「一床難求」

日本疫情近期急速擴散,8月13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首次超過2萬例後,單日新增病例數連續多天創新高。疫情急速蔓延推高重症患者人數。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匯總數據顯示,截至23日,日本全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數達到1898人,連續11天創新高。 東京僅十分之一新冠病患能入院治療 由於醫療系統不堪重負,日本大量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無法住院接受治療,接連出現居家期間病情惡化去世的病例。在疫情「震中」東京都,截至23日,入院接受治療的新冠肺炎病患首次超過4000人,達4034人,而居家患者人數在22日就已經超過3.9萬,也就是說,僅有十分之一的患者能入院治療。 據日本媒體報導,在東京都,一名本月11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就一直居家休養的30多歲男性患者,22日下午病情突然惡化,即使吸了氧,他的血氧飽和度也只有83%,急救人員聯系了60多家醫院也找不到一張空餘床位能接收他,而在23日凌晨終於找到一家有床位的醫院後,又一度聯系不上這名病人了,最終敲開這名病人的家門時,發現病人可能是因為血氧飽和度太低而意識模糊、情況非常危險。 當地一家診所的負責人:病人們很難得到應有的治療,作為醫護人員,卻無法履行職責,我感覺很挫敗。 面對首都地區病床「一床難求」的局面,日本厚生勞動大臣田村憲久和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23日呼籲東京都各家醫院「可能接收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 同一天,東京都政府在市中心的澀谷地區開設首家氧氣站,為呼吸困難的居家患者提供氧氣,這家氧氣站設有130個床位,24小時接納患者,常駐3名醫生和25名護士。患者可在氧氣站短期住宿一至兩天,症狀減輕後回家,如果病情進一步加重則可考慮入院治療。 東京都政府計劃在都立醫院增設多個類似的氧氣站,希望月底前新增110個床位。 (編輯 王洪禹) 來源:cnBeta

河南正研製開發自測型病毒快檢試劑條 未來或能在家測新冠

未來,在家也能自測新冠病毒!近日,河南安圖生物承擔的「自測型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原快速檢測試劑條的研製」項目被列入河南省科學技術廳第三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專項,將開發一款集成型單人份自測試劑條產品,實現門診、急診、基層、藥房、家庭自測等不同場景下的現場便捷檢測。 圍繞疫情防控需求和問題,在徵求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河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以及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河南省科學技術廳日前正式啟動第三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專項,重點圍繞快速檢測、治療藥物、疫苗研發、中醫藥診療、免疫治療、新發傳染病監測預警及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攻關,投入財政經費800萬元。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承擔的「基於真實世界新冠肺炎中醫診療方案療效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將採用真實世界臨床研究方法,科學評價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療效。河南省醫學科學院牽頭承擔的「新冠病毒突變演化規律及其預警模型的研究」項目將實時監測新冠病毒的變異和演變動態,建立新冠病毒監測預警模型,增強對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毒株的早期預警能力。 由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華蘭生物、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鄭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醫院、河南省中醫院等單位承擔的其他項目,分別在新發傳染病監測預警、疫苗、治療藥物、中西醫治療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 下一步,河南省科技廳將積極推進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以及創新平台開展協同攻關,推動各類平台和科技企業加快技術成果應用和轉化,爭取技術成果盡快應用到防控一線,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來源:cnBeta

英國最新研究: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有效力持久性強於輝瑞

牛津大學和英國國家統計局近期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的保護效力下降速度比阿斯利康更快。這項研究於當地時間上周四以預印本的形式發布,尚未正式發表於科學刊物,普遍認為是評估和直接比較新冠疫苗真實有效性的最大規模研究。 此次大型研究查共有35萬多名18歲及以上的參與者,評估了輝瑞/BioNTech和Moderna (MRNA)的m-RNA疫苗以及阿斯利康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有效性。 這項研究在英國進行,時間跨度為兩個時間段: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16日,當時阿爾法變異病毒占主導地位;以及2021年5月17日至2021年8月1日,當時具高度傳染性的德爾塔變異占主導地位。 從5月17日起,輝瑞/BioNTech的BNT162b2疫苗在接種第二劑後的兩周內對預防症狀性疾病的有效性為93%,而阿斯利康疫苗的有效性為73%。然而,兩周後,輝瑞有效性降至84%,而阿斯利康有效性則相對穩定地保持在71%。 該研究的研究人員寫道:「第二劑輝瑞和阿斯利康疫苗之間的免疫動態差異顯著,輝瑞對新的PCR陽性的初始效力更高,但對高病毒負荷和症狀性感染的保護能力下降地更快。」 研究人員補充表示,結果還表明,這兩種疫苗在4 - 5個月後的有效性可能相似,但長期效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與領導這項研究的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 Koen Pouwels表示,輝瑞初始有效性更高,但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後大約四個半月左右,輝瑞的疫苗在預防出現感染性症狀方面可能與阿斯利康的疫苗有效性相當。 他們還發現,與輝瑞/BioNTech或阿斯利康的單劑量疫苗相比,Moderna新冠疫苗的單劑量有效性類似或更高,研究不包括Moderna第二次注射後的結果。 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疫苗免疫學教授Tomas Hanke認為,阿斯利康疫苗的持久效力可能是因為其傳遞的刺突蛋白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從而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 「當你傳遞RNA時,就像輝瑞公司的疫苗一樣,你傳遞的是有限數量的m-RNA分子,這些分子最終會從系統中清除。」 Hanke補充道:「但是,當你像阿斯利康一樣傳遞腺病毒時,你傳遞的是一個模板,然後繼續產生這些mRNAs,然後產生刺突蛋白,所以沒有上限。」 與輝瑞/BioNTech和Moderna新冠疫苗中使用的突破性m-RNA技術不同,阿斯利康和強生的新冠疫苗均基於病毒載體。 此前,以色列的研究數據表明,隨著德爾塔變異病毒擴散,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逐漸下降,到7月中旬,預防感染性症狀的有效性接近36%,但能夠有效防止住院治療及大幅減少重症病例。 來源:cnBeta

聲優日高里菜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

據日媒消息日本聲優日高里菜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這一消息也得到了日高里菜所在事務所確認。 日高麗菜出演的代表性作品與角色有《蘿球社!》香椎愛莉、《妖狐×仆SS》白鬼院凜凜蝶、《龍王的工作!》雛鶴愛、《某科學的一方通行》最後之作、《在地下城尋求邂逅是否搞錯了什麼III》薇妮、《Vivy -Fluorite Eye's Song-》歐菲莉亞等。 祝日高里菜早日康復! 以下為日高麗菜部分出演角色合集圖。 來源:動漫之家

科學家發現治療新冠病毒新藥物:對德爾塔毒株也有效

雖然目前的新冠疫苗已經是一種有效預防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但針對感染者的治療方法仍然欠缺,也是科學家們一直研究的課題。據媒體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醫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通過人工智慧(AI),找出了一些能夠有效阻止和減少細胞內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 通常來說,研究開發一種新藥物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但現在並沒有這麼充足的時間。為此,科學家通過人工智慧的圖像,分析了新冠病毒在感染過程中人類細胞系的圖像。 隨後,用1400多種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藥物/化合物處理這些細胞,並對其進行篩選,結果發現了17種潛在的藥物/化合物。 研究人員表示,其中有10種是新發現的,其他7種則是之前就發現的,包括瑞德西韋,這也是早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藥物之一。 這17種藥物中,有9種在合理劑量下表現出抗病毒活性,包括乳鐵蛋白,一種在母乳中發現的蛋白質,也可以作為從牛奶中提取的膳食補充劑在藥店買到。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發現乳鐵蛋白在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方面具有顯著功效,比我們觀察到的任何其他任何物質都更有效。還有數據表明,這種效力甚至延伸到變異新冠病毒中,包括高度傳染性的德爾塔毒株。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盡快啟動乳鐵蛋白化合物的臨床試驗,以檢測其在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毒載量和炎症等方面的具體效果。 來源:cnBeta

阿斯利康新冠藥物針對高危群體預防有效性達77%

阿斯利康的研究發現,該公司的新冠抗體雞尾酒療法在預防高危人群出現新冠症狀的有效性為77%,該試驗可能擴大弱勢群體可用藥物的范圍。這項試驗從去年11月開始,共有5197名參與者參加,目的是觀察該該療法能否在高危人群中預防感染。試驗在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和西班牙進行。 阿斯利康在周五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的研究結果發現,在研究中使用該療法的人群沒有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出現重症或死於該疾病。 這一結果對阿斯利康來說是一項安慰,此前一項實驗中,阿斯利康的抗體雞尾酒療法在預防接觸過新冠病毒的人出現症狀方面的有效性僅為33%,該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3期試驗未能達到主要目標。 這項研究也可能挽救阿斯利康與美國的藥品購買協議。美國此前訂購了多達70萬劑該公司的抗體雞尾酒療法,准備在2021年交付,其最終交付部分或取決於試驗的最終結果。 阿斯利康在今年6月實驗失敗後表示,正在與美國政府「進行」討論,等待這項名為Provent的最新研究的結果,然後再決定如何繼續進行。 阿斯利康表示,正在准備將這些數據提交給監管機構,以獲得潛在的緊急使用授權。 該公司生物制藥研發執行副總裁Mene Pangalo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需要為沒有得到新冠疫苗充分保護的個人提供額外的方法。」「這些在高危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讓我們深受鼓舞。」 抗體藥物被視為一種潛在的保護人群的方法,比如癌症患者,他們可能對新冠疫苗沒有反應,但抗體藥物使用起來很麻煩,擴大使用也受到限制。 去年11月,美國FDA批准了再生元和禮來的首批抗體藥物。 今年5月,葛蘭素史克和Vir Biotechnology的抗體藥物獲得了美國緊急使用授權,此前該公司的研究顯示其產品可以防止高危患者病情惡化。 來源:cnBeta

英國批准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療法

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監管局周五表示,已批准了再生元制藥(Regeneron)和羅氏集團開發的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抗體雞尾酒療法,並補充稱,將爭取盡快推廣其使用。英國藥監局表示,這種名為Ronapreve的藥物可以幫助預防感染,幫助緩解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症狀,並降低住院幾率。 英國衛生大臣薩伊德·賈維德(Sajid Javid)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治療方法將對我們應對新冠病毒的武器形成重要的補充。」 Ronapreve可以通過注射或輸液的方式使用。英國藥監局表示,它在呼吸系統的內層與新冠病毒緊密結合,阻止其進入呼吸系統的細胞。 Ronapreve屬於一類被稱為單克隆抗體的藥物,它模仿人體產生的自然抗體來抵抗感染。英國藥監局表示,該藥物並不是用來替代疫苗的。 上個月,日本成為全球首個批准Ronapreve用於治療輕度和中度新冠肺炎的國家。 來源:cnBeta

研究:新冠疫苗可能會引發以前患過SARS的人的超級免疫力

據媒體報導,在SARS-CoV-2出現的近20年前,一種相關的、甚至更致命的冠狀病毒引發了恐慌,當時導致了8000名感染者中近10%的人死亡。不過這場在2003年的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可能給一些倖存者留下了禮物。 一項新研究表明,接種了COVID-19疫苗的前SARS患者似乎能抵禦傳播中的所有SARS-CoV-2變種及可能很快出現的變種。他們強大的抗體甚至可以保護其他尚未感染人類的物種的冠狀病毒並可能為如何製造所謂的冠狀病毒疫苗提供線索從而阻止未來的疫情爆發。 來自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新發疾病專家Linfa Wang領導的一個小組確定了8名最近接受了兩針信使RNA COVID-19疫苗的SARS倖存者。Wang和他的同事今天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報告稱,在試管中,從他們血液中篩選出來的抗體有力地「中和」了一種早期SARS-CoV-2毒株及導致SARS的SARS-COV病毒。該團隊進一步發現,這些中和抗體對SARS-CoV-2的Alpha、Beta和Delta變種都有效,並且還抑制了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的五種相關冠狀病毒,據悉,這些病毒可能會感染人類。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來自杜克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Priyamvada Acharya表示,這項研究證明了sarbecoviruses--冠狀病毒的一個子集,包括引起SARS和COVID-19的原因--的廣譜免疫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這篇論文證明了pansarbecovirus疫苗是可能的。」一些試圖開發這種疫苗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也標志著朝著一個長期希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一種能對抗所有冠狀病毒的疫苗。 SARS-CoV和SARS-CoV-2約有80%的部分是相同的,當它們的表面蛋白刺突跟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 (ACE2)的人類細胞受體結合時都會引發感染。因此,當其他研究人員今年報告稱,從SARS中康復的人保留了可以阻止SARS-CoV與ACE2受體結合的抗體,但似乎對SARS-CoV-2沒有任何作用時,對此Wang感到驚訝。「我一直在想,這兩種病毒結合到同一個受體上,那麼為什麼(這些人的抗體)不交叉中和呢?」他想道。 雖然免疫系統的B細胞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抗體來對抗任何病毒,但實驗室測試通常只檢測到數量最多的抗體的存在。Wang解釋稱,可能SARS倖存者體內有一群B細胞,它們能識別SARS-CoV和SARS-CoV-2,但屬於少數且很難看到。如果是這樣,他認為,COVID-19疫苗可能會增加這些雙作用B細胞的數量並擴大倖存者的免疫力。 為了檢驗這種可能性,Wang的團隊比較了來自接種過的SARS倖存者和沒有接種過COVID-19疫苗的SARS患者的中和抗體。Wang的團隊還分析了其他三組人的抗體:目前患有COVID-19的未接種者、從SARS-CoV-2中康復或從未感染過該病毒的接種者。 根據Wang的團隊開發的一種新檢測方法,接種過疫苗的SARS倖存者是唯一一個抗體中和了10種不同冠狀病毒的群體。據悉,該方法測試了抗體阻斷ACE2和不同尖刺的受體結合域(RDB)之間的結合的能力。中和抗體的水平相對較高。「這非常有趣,」來自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師Neil King說道,「這可能會導致人們重新考慮他們的努力。」據悉,他也在研究冠狀病毒疫苗。 眼下,幾個研究全冠狀病毒疫苗的小組正在結合八種或更多不同病毒的峰值或關鍵RDB。但新研究表明,僅僅兩種病毒的結合可能就足以達到一個不那麼雄心勃勃的目標,即保護人體免受所有sarbecoviruses的感染。然而,Wang還沒有確定為什麼這些抗體會如此有效,而這對設計疫苗至關重要,因為RBD本身可能不會引發所需的免疫反應。免疫原的設計將需要一項復雜的結構生物學分析,目前他的團隊正在進行這項分析以精確確定它們與RBD結合的位置。反過來,這些信息可能會讓研究人員對觸發這些抗體產生的刺突部分進行逆向工程。 對於可能的SARS-CoV-2變異或pansarbecvirus疫苗,Wang建議最好的免疫原是將SARS-CoV的常見區域和來自穿山甲和蝙蝠的SARS相關病毒結合起來。他說道:「我們希望疫苗盡可能遠離SARS-CoV-2,這樣就能真正讓人類免疫系統只產生常見的中和抗體。」 在研究疫苗的同時,該實驗室還從接種過COVID-19疫苗的SARS倖存者身上分離出了幾種個體抗體,這些抗體對SARS-CoV-2的效力遠遠超過其他小組描述的任何抗體。Wang認為,這些在實驗室大量製造的單克隆抗體可能在未來的疫情中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將生產一種由12種單克隆抗體組成的混合物,它可以中和所有不同的sarbecoviruses並准備好對抗下一次大流行。如果我們不幸患上了SARS-3,那麼我們已經有一種治療混合物了。」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結構生物學家Andrew Ward目前正在研發全冠狀病毒疫苗,他稱Wang的研究小組的結果「相當酷」,不過他並不驚訝對SARS-CoV和SARS-CoV-2的免疫可能產生更廣泛的sarbecovirus屏障。他同樣對這項研究能完成感到印象深刻。他表示,少數SARS倖存者的血液是「一種難以獲得的獨特資源」。 據Wang介紹,新加坡的SARS患者數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加上新檢測方法,這使得這項研究成為可能。「現在沒有其他實驗室能做這個,」他說道。 來源:cnBeta

數日內達十人!日本聲優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結果人數急上升

‌近日,多名日本聲優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結果呈陽性。除了昨天發布過了消息的KENN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之外,與《偶像大師sideM》有關的聲優小松昌平、濱健人、三瓶由布子、浦尾岳大、千葉翔也、菊池勇成、永冢拓馬、深町壽成都在近幾日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出現了陽性結果。另外,曾為《頭文字D》中的藤原拓海等角色配音的三木真一郎,曾為《偶像大師 Shiny Colors》中的田中摩美美等角色配音的管沼千紗也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出現了陽性結果。 對於近日來連續有日本聲優感染新冠,除了有一部分日本網友對聲優的健康表示擔心外,也有一部分網友擔心動畫作品的製作也會受到影響。 來源:動漫之家

《風雲》成絕響!「雄霸」千葉真一82歲驟逝 染新冠住院僅11天!

日本資深演員千葉真一於19日因新冠肺炎去世,享壽82歲。千葉真一是日本少數紅到海外的明星,他曾經拍過《風雲雄霸天下》、《古惑仔6勝者為王》、《追殺比爾》、《玩命關頭3:東京甩尾》等經典作品。他的離去令大批影迷震驚不已。 據日媒報導,千葉真一在7月底確診,一直依照日本的防疫指示在家療養,直到本月8日因病情惡化住院治療,並開始使用呼吸器供氧。其所屬事務所表示,千葉真一並沒有接種新冠疫苗。他在臨終前已經失去意識,並沒有留下遺言。 千葉真一一直活躍於國際影壇,他是一名極真派空手道家,精通殺陣動作戲。在香港影壇、好萊塢都非常有名。他在1998年《風雲雄霸天下》中飾演「雄霸」一角,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2000年在《古惑仔6勝者為王》中扮演山口組組長。他還在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追殺比爾》中扮演「服部半藏」,並擔任劍術指導。 ▼千葉真一不僅事業成功,感情生活也備受關注。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已故女星野際陽子,兩人育有1女真瀨樹里;第二任妻子是比他小28歲的前舞妓,兩人育有一對兒子新田真劍佑、真榮田鄉敦。2015年時他結識當時年僅22歲的早稻田女大生,兩人爆出不倫爺孫戀,最後離婚與女方交往。這令兒子們無法接受。 據日媒報導,千葉真一7月還曾與朋友在東京一起吃飯,當時他很有精神,兩人說了很多話,沒想到7月底他就確診新冠肺炎。他去世時2個兒子都不在身邊,新田真劍佑人在海外拍攝電影,真榮田鄉敦趕到醫院時,已經來不及見父親最後一面了。千葉真一逝世的消息來得太突然了!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研究:泛冠狀病毒疫苗有可能出現 能抵禦當前所有新冠變異株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攻克泛冠狀病毒疫苗,這篇論文則為這種可能提供了一個證據,即泛冠狀病毒的新疫苗是有可能找到的。新冠病毒的變異以及疫苗突破不斷出現,給全球疫情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 原標題:研究:泛冠狀病毒疫苗有可能出現 能抵禦當前所有新冠變異株 如何能夠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毒株,尋找廣譜新冠疫苗成為科學家追求的另外一個目標。 8月18日,新加坡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新興疾病專家Linfa Wang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發了一篇論文「Pan-Sarbecoviru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BNT162b2-Immunized SARS-CoV-1 Survivors」,報告了一項新的研究結果,曾經感染過SARS的患者,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產生抵禦目前存在的新冠病毒所有變體的抗體。 報告認為,這個發現表明了泛冠狀病毒疫苗策略的可行性。 本研究對10位曾經感染過SARS病毒的倖存者進行了輝瑞疫苗的接種。然後從他們接種後的血液中篩選出的抗體有效地「中和」了新冠病毒的早期毒株以及SARS病毒。研究小組進一步發現,這些中和抗體對新冠病毒的變體Alpha、Beta和Delta效果很好,並阻止了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的可能感染人類的五種相關冠狀病毒。 SARS病毒和新冠病病毒大約有80%相同,當它們的表面蛋白刺突與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的人類細胞受體結合時,兩者都會引發感染。因此,一些研究人員報告稱,從SARS中康復的人保留了可以阻止SARS病毒與ACE2受體結合的抗體,但似乎對新冠病毒沒有任何作用。 不過,Linfa Wang認為,免疫系統的B細胞會產生大量針對任何病毒的抗體,但實驗室測試通常會測量最豐富的抗體的存在,不會在意B細胞的量。所以Linfa Wang推測,也許SARS倖存者擁有一群B細胞,它們能夠識別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可能數量很少且難以看到。他認為,如果是這樣,新冠肺炎疫苗可能會增強這些B細胞的數量和作用,並擴大倖存者的免疫力。 為了檢驗這種可能性,Linfa Wang的團隊將接種SARS疫苗的SARS倖存者(新加坡的所有醫護人員)的中和抗體與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 SARS 患者的抗體進行了比較,以及目前患有新冠肺炎的未接種疫苗的人、新冠肺炎康復及從未感染過冠狀病毒且已接種疫苗的人。 經過對比後發現,只有接種了新冠疫苗的SARS倖存者體內的抗體可以中和10種不同冠狀病毒,且抗體水平相對較高。 目前,全球已有多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攻克泛冠狀病毒疫苗,這篇論文則為這種可能提供了一個證據,即泛冠狀病毒的新疫苗是可能找到的。 來源:cnBeta

接種疫苗後的突破性感染:新冠德爾塔毒株是其他毒株3倍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毒株比其他變異毒株突破性感染的機率高3倍。突破性感染是指:在疫苗完全接種超過14天後,接種者仍被感染的情況。 實習生 呂晉揚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醫學預印本網站medRxiv近日發布的研究顯示:2021年3月15日至7月24日期間,在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系統中,1118名新冠德爾塔毒株感染者中有194名(17.4%)是突破性感染;被其他變異毒株感染的3802名患者中有220名(5.8%)是突破性感染。換而言之,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毒株的突破感染率是其他毒株的3倍。 來自各國的研究表明,盡管疫苗接種能夠降低危重病與死亡的發生率,但德爾塔變體比其他新冠變體更容易在已接種新冠疫苗者中傳播。不過,研究者認為,接種疫苗是必要的防護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 突破性感染者的德爾塔病毒傳染能力有多大?多項研究證實了德爾塔毒株突破性感染者與未接種疫苗者的高病毒傳播性。 近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者發表在medRxiv預印本的另一項研究證明了德爾塔毒株的高病毒載量與高傳染力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比較了6月29日至7月31日期間719人的Ct值(Ct值低意味著高病毒載量)。在此期間,他們測序了122個新冠病毒樣本,其中90個為德爾塔變體病毒。 研究人員從Ct值<25的55個樣本子集中培養傳染性病毒。檢測結果顯示,在未接種疫苗者的16個樣本中的分離出14個(88%)傳染性病毒,接種疫苗者的39個樣本中分離出37個(95%)傳染性病毒。這意味著無論個體是否接種疫苗,高病毒載量(Ct值<25)與高病毒傳播力呈現出一致性。 「基本可以確定,接種疫苗的人也許真的可以傳播病毒。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已接種疫苗者在整個社區的病毒傳播中的相對作用是怎樣的。」該研究作者之一、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病毒學家Thomas Friendrich說。 美國疾控中心(CDC)8月的一份報告顯示,麻薩諸塞州發生的469個新冠病例中,近四分之三是已接種疫苗者。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者都有很低的Ct值,這意味著他們的高病毒載量。在133個測序樣本中,90%被確定為德爾塔毒株。 不過,接種疫苗後,即使被感染,其病毒載量下降也要比未接種疫苗者更快。通過每天追蹤接種疫苗者和未接種疫苗者的病毒載量,新加坡的研究者發現,盡管在感染初期,接種與未接種疫苗者的病毒載量相似,但是在感染7天後,接種疫苗者的病毒載量迅速下降。該研究於7月發表在預印本中。 研究作者之一、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傳染病臨床醫生Barnaby Young說,「鑒於德爾塔毒株感染者在第一周的高病毒載量,無論是否接種疫苗,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等抑制病毒傳播的措施依舊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研究還發現,接種新冠疫苗的感染者更可能出現無症狀感染,即使有症狀,症狀數量也相對較少。同時,與未接種疫苗者相比,接種疫苗的感染者中需要補給氧氣以及入住ICU的比例也相對更小。 這一結果與澎湃新聞記者此前報導的中國疾控中心周報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基於3名四川成都的新冠德爾塔毒株感染者的個案觀察,發現接種疫苗者住院時間更短、Ct值更高、從核酸檢測陽性到抗體檢測陽性時間更短。 對德爾塔傳播的一項大規模分析來自英國的REACT-1計劃(社區傳播實時評估計劃),該計劃由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團隊領導,每隔幾周對超過10萬名英國志願者進行測試。該團隊對5月、6月和7月收到的樣本進行了Ct值分析。在此段時間內,德爾塔正迅速成為該國新冠傳播的主要變異毒株。 發布在REACT-1的第13輪報告的結果顯示,在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個體中,已接種疫苗者的平均病毒載量低於未接種疫苗者。據研究作者之一、帝國理工學院的流行病學家Paul Elliott,這些結果與其他Ct值研究不同,這也許是由於該研究對人口進行了隨機抽樣,包括檢測結果呈陽性但未表現出症狀的人。 「這些發現,以及尚未接受兩劑疫苗注射的年輕病例的增加,強調了兩劑疫苗接種對抑制德爾塔變體的有效性。」Elliot說,「我們認為,讓盡可能多的人接種兩劑疫苗,尤其是那些年輕群體,真的非常重要。」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