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新冠

Tag: 新冠

研究:建築物內更快的空氣交換並不總是利於應對新冠病毒水平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建模研究顯示,在應對多房間建築內的新冠病毒顆粒水平時,劇烈和快速的空氣交換可能並不總是一件好事。這項研究表明,在一個多房間建築中,快速的空氣交換可以將病毒從源室迅速傳播到其他高濃度的房間。 在30分鍾內,鄰近房間的粒子水平會急劇上升且可以保持約90分鍾的高水平。 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其來自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團隊。該團隊包括建築和暖通空調專家及氣溶膠粒子和病毒材料專家。 該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Leonard Pease表示:「大多數研究只研究了一個房間內的顆粒物水平,而對於只有一間房間的建築來說,增加通風總是有助於降低顆粒物的濃度。但對於一個有多個房間的建築來說,空氣交換可能會使病毒濃度上升得更快,從而對相鄰房間構成風險。 「為了了解發生了什麼,考慮二手菸是如何在整個建築中分布的。在污染源附近,空氣交換可以減少人附近的煙霧,但會將較低水平的煙霧分散到附近的房間,」Pease補充道,「任何呼吸道疾病的風險都不是零。」 該團隊模擬了類似於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顆粒通過空氣處理系統的傳播。科學家們模擬了一個人在一個有三個房間的小辦公大樓的一個房間里咳嗽五分鍾後的情況,整個過程用5微米的粒子進行模擬。 研究人員觀察了三個因素的影響:不同的過濾水平、不同的室外空氣進入建築供風的速度、不同的通風或每小時換氣的速度。對於下游的房間,他們發現增加室外空氣和改善過濾效果有明顯的預期效益,但增加通風量的效果不那麼明顯。 更清潔的室外空氣可以減少傳播 科學家們研究了增加不同數量的室外空氣到建築物空氣供應的影響,從沒有室外空氣到每小時向里面供應空氣使其占比達到33%。正如預期的那樣,更清潔的室外空氣的加入降低了連接的房間的傳播風險。跟通常包括在建築物內的較低水平的室外空氣相比,每小時使用清潔的室外空氣替換建築內三分之一的空氣,下游房間的感染風險降低了約20%。該小組指出,該模型假設室外空氣是干淨的、沒有病毒。 Pease說道:「只要空氣中沒有病毒,更多的室外空氣顯然有利於降低傳播風險。」 強過濾減少傳播 研究的第二個因素--強過濾--在減少新冠病毒傳播方面也非常有效。 研究小組研究了三種級別過濾的效果:MERV-8、MERV-11和MERV-13,其中MERV代表最低效率報告值,這是一種常見的過濾措施。數字越大,過濾能力越強。 過濾顯著降低了連通房間的感染幾率。MERV-8過濾器則將連通房間中病毒粒子的峰值水平降低到沒有過濾的20%。MERV-13過濾器可以將連通房間中病毒粒子的峰值濃度降低93%,低於MERV-8過濾器的1/10。研究人員指出,自新冠大流行開始以來,更強的過濾器變得越來越普遍。 增加通風--一個更復雜的畫面 這項研究最令人驚訝的發現跟通風有關--研究人員稱之為每小時空氣變化的影響。對源房間有好處的--將房間內的傳輸風險降低75%--但對連通房間就不是那麼友好了。研究小組發現,每小時更換12次空氣的快速換氣量,可以在幾分鍾內導致連通房間內的病毒粒子水平激增。這使這些房間內幾分鍾內的感染風險增加到空氣交換率較低時的10倍以上。在連通的房間中,較高的傳播風險持續約20分鍾。 「對於源室來說,明顯更多的通風是件好事。但這些空氣會去某個地方。」Pease說道,「也許更多的通風並不總能解決辦法。」 解釋數據 Pease說道:「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每個案例的風險計算都是不同的。大樓里有多少人,他們在哪里?這座大樓有多大?有多少房間?目前還沒有大量關於病毒粒子如何在多房間建築中移動的數據。這些數字對這種模型非常具體--這種特定類型的模型,即一個人散播的病毒顆粒的數量。每座建築都是不同的,這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建築控制專家Timothy Salsbury指出,許多權衡都可以根據環境進行量化和加權。 「更強的過濾意味著更高的能源成本,引入更多的室外空氣比通常在正常操作中使用更多。在許多情況下,強過濾所需的增加風扇功率的能量損失小於加熱或冷卻額外的外部空氣的能量損失。有很多因素可以平衡過濾水平、室外空氣水平、空氣交換--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傳播風險。建築經理當然有他們的工作,」他補充說。 正在進行的其他實驗研究 該團隊已經按照建模研究的思路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跟新發表的研究一樣,額外的分析著眼於過濾、室外空氣摻入和空氣變化的影響。 這些正在進行的研究涉及黏液製成的真實顆粒(不包含實際的SARS-CoV-2病毒)並考慮從呼吸道不同部位如口腔、喉部和肺部排出的顆粒的差異。研究人員部署了一種噴霧機,它可以像咳嗽一樣散播病毒樣顆粒,還能使用螢光追蹤技術監測它們的去向。其他因素包括不同的顆粒大小、病毒顆粒可能感染的時間及它們下降和衰變時發生了什麼。 來源:cnBeta

德國團隊稱破解新冠疫苗血栓之謎:腺病毒載體傳遞指令時產生變異蛋白

德國科學家周三(5月26日)發表的一篇論文稱,他們已經破解了英國阿斯利康-牛津新冠疫苗有關的罕見血凝塊的病因。同屬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英國阿斯利康-牛津新冠疫苗和美國強生新冠疫苗此前出現接種後產生罕見血栓等不良反應案例,因此被多國停用。近日,德國科學家一項研究找出了血栓問題的可能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教授羅爾夫·馬沙勒克(Rolf Marschalek)及其團隊5月26日發表了一篇預印本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討論上述問題。研究表明,血栓問題出在兩種疫苗所使用的腺病毒載體上面,該載體將新冠病毒的某些遺傳物質送入人體細胞的細胞核製造相關蛋白質,但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變異蛋白,從而引發血栓。 具體而言,這兩款疫苗利用腺病毒載體,將編碼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的基因序列傳遞到人體細胞的細胞核內,然後人體細胞會合成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與細胞膜結合,從而誘導免疫反應。 根據此項研究的結論,一些合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指令可能被「誤讀」,由此無法合成出原本期望產生的刺突蛋白,而是某種較短的突變蛋白。這些突變蛋白無法像原本的刺突蛋白一樣與人體細胞的細胞膜相結合,無法觸發免疫反應,卻會經由細胞分泌而進入人體內,從而可能引發血栓,幾率約為十萬分之一。 相比之下,輝瑞和莫德納等mRNA疫苗不用將遺傳指令送到細胞核,則不會引發血栓問題。研究指出,若是疫苗生產商能修改刺突蛋白的基因序列來防止出現上述情況,這或許是解決血栓問題的一條出路。 馬沙勒克表示,強生公司已經聯系其團隊尋求指導,對其新冠疫苗進行優化。該研究結果也已向德國疫苗審批機構保羅·埃爾利希研究所等機構提交。 不過一些科學家警告稱,馬沙勒克的研究只是眾多實驗中的一個,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證實他的說法。 迄今,在英國接種強生和阿斯利康疫苗的3300萬人中,有309人出現血栓,其中56人死亡;歐洲其他國家的1600萬接種者中,則有142人出現了血栓症狀。目前有十餘個國家暫停或限制了阿斯利康疫苗在其本國的使用。強生疫苗在歐洲的推廣也已推遲,其其標簽上也標出了相應的安全警告。 來源:cnBeta

新成像技術可幫助發現長期新冠患者的隱性肺損傷

據媒體報導,一種新型影像技術能夠檢測到長期新冠對患者的肺損傷情況。由於這種損傷在標準的MRI或CT掃描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檢測出這種肺功能減弱將有助於臨床醫生了解在長期新冠患者中所看到的持續呼吸障礙。 長期新冠現象現在仍舊是一個謎,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掌握這種新冠病毒感染的長期影響。疲勞和呼吸困難是COVID-19患者出院後最常見的兩種長期症狀。然而,標準的MRI和CT掃描往往提供的都是正常的健康結果,這使得許多臨床醫生無法從經驗上解釋這些患者的症狀。 英國正在進行的一項名為PHOSP-COVID的研正在密切跟蹤大量住院後數月的患者,該研究的一個小部門正在調查該隊列中的長期肺部問題。 這項研究使用了一種叫做超極化氙MRI (129Xe MRI)的新型成像技術。這項技術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肺功能和氣體進入血液的詳細信息。 謝菲爾德大學影像部主任Jim Wild表示:「盡管肺部在CT掃描上通常看起來正常,但由於COVID-19對肺部的長期影響,129Xe MRI能夠精確定位肺部的吸氧生理受損部位。」 這項研究規模較小,只有9名長期新冠患者的掃描,平均在住院後6個月左右。不過所有9名受試者均報告持續呼吸困難,但他們的肺部CT掃描均表現正常。 從事這項新研究的放射科Fergus Gleeson表示:「我們使用超極化氙氣磁共振成像進行的後續掃描發現,正常掃描中看不到的異常確實存在,這些異常阻止氧氣進入血液,而氧氣本來應該進入肺的所有部位。」 這項革命性的成像技術為長期新冠患者提供了一些肺部損傷的初步經驗跡象,其證實這不僅僅是一種疑病症。這些發現也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監測肺損傷的有用方法。 另外Gleeson還補充道:「在充分理解新冠感染後肺部損傷的本質之前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但這些發現是牛津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臨床-學術合作的成果,是了解長期新冠病毒的生物學基礎的重要一步,這反過來將幫助我們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來源:cnBeta

能治新冠輕症!抗疫中藥「清冠一號」熱銷國外 台灣第一批順天堂「全捐給醫院」

台灣自行研發的抗疫中藥「清冠一號」在歐美海外地區大賣。如今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5月18日獲得衛福部緊急授權,4家中藥製造商加緊生產。順天堂拿下第一家專案供貨許可,並在25日將首批「清冠一號」全部捐出,捐給13家醫療院所,協助抗疫~ 順天堂表示,「台灣清冠一號」是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對新冠肺炎治療的重大研究成果,去年9月就取得外銷專用藥品許可證,銷往歐、美、澳、非及東南亞等地。近期台灣疫情嚴峻,順天堂申請獲得「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1100015686號」,並加緊生產「清冠一號」。 ▼5月25日,順天堂將首批增貼中文標示的「清冠一號」,全數捐贈給有疫情需求的13家大型醫院,包括長庚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北醫附醫、恩主公醫院、部立桃園醫院、部立基隆醫院、秀傳醫院、高醫附醫、彰化基督教醫院、中國附醫、中山附醫、陽明交通大學附醫等。 「清冠一號」是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的抗疫中藥,配方包含板藍根、魚腥草及黃芩等10種中藥材。順天堂還強調,「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用藥,需要中醫師診斷與處方,非中醫醫療院所均無法取得,希望捐贈出的這些藥品能夠協助抗疫。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研究人員首次報告年輕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血栓導致中風的病例

據媒體報導,動脈中的血塊(動脈血栓)是導致中風(缺血性中風)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在《神經病學神經外科與精神病學雜誌》在線發表的英國中風專家的一封信中,首次詳細報告了接受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的年輕成年人的情況。 雖然以前曾報導過接種牛津-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後出現血凝塊的罕見病例,但這些都影響了靜脈,最具體的是腦部靜脈(腦靜脈竇)。經歷過這種不尋常形式的中風(腦靜脈竇血栓)的人也有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減少症)和血小板因子4(PF4)的抗體--有助於形成血栓的蛋白質。 最常見的中風形式,即血凝塊發生在向大腦供血的動脈中(缺血性中風),以前在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血栓形成的表現特徵中沒有被描述過,但這封信的作者詳細報告了三個案例。 在所有病例中,缺血性中風都與大動脈(包括頸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阻塞有關,兩名患者還有涉及門靜脈和腦靜脈系統的靜脈血栓。所有三個人都有極低的血小板計數,確認有抗PF4抗體,以及D-二聚體升高(也與凝血有關)。 第一位患者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6天後,她的右側和眼睛周圍出現了間歇性的頭痛。五天後,她醒來時感到昏昏欲睡,左臉、胳膊和腿都很無力。影像學檢查顯示,右腦中動脈堵塞並有腦梗塞,右門靜脈血栓形成。她接受了腦部手術以降低顱內壓力,進行了血漿清除和置換,並接受了抗凝血藥物磺達肝癸鈉治療,但不幸去世。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在接種疫苗12天後出現了頭痛、意識模糊、左臂無力和左側視力下降。影像學檢查顯示有幾條血管堵塞,包括兩條頸動脈(大腦半球的主要血液供應)、供應心臟和肺部的動脈(肺栓塞)和左橫竇(腦靜脈竇之一)。在清除和置換血漿以及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後,她的血小板計數增加。隨後,她被給予磺達肝癸鈉治療,病情得到改善。 第三位患者是一名40多歲的男子,在接種疫苗3周後出現了說話和理解語言的問題(失語)。影像學顯示左側大腦中動脈有血塊,但沒有證據表明腦靜脈竇有血塊。他接受了血小板和血漿輸注,以及磺達肝癸鈉治療,目前情況仍然穩定。 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病學研究所中風研究中心的David Werring教授說,所描述的病例表明,除了腦靜脈血栓外,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VTT)也能導致血塊堵塞供應大腦的動脈,引起缺血性中風。 「接種(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後出現缺血性中風的年輕患者應緊急評估VITT,進行實驗室檢測(包括血小板計數、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和抗PF4抗體),並由多學科團隊(血液科、神經科、中風科、神經外科)管理,以便快速獲得治療,包括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網絡甲潑尼龍、血漿注射和非肝素抗凝劑,例如磺達肝癸鈉、阿加曲班或直接口服抗凝劑,」 作者說。 劍橋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系Hugh Markus教授在一篇相關評論中寫道:「這份報告強調,免疫介導的凝血病也可以引起動脈血栓,包括缺血性中風,盡管靜脈血栓,特別是腦靜脈竇血栓似乎更頻繁。」 他補充說:「在目前的COVID-19疫苗接種期間,需要有高度的懷疑指數來識別疫苗接種後的血栓發作。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副作用是罕見的,比與COVID-19感染本身相關的腦靜脈血栓和缺血性中風都要少得多。」 來源:cnBeta

新冠在家猝死者續傳! 醫揭「快樂缺氧」:不知道自己快死

台灣疫情依舊嚴峻,近日陸續出現死亡案例,其中一些患者竟在家猝死。對此重症醫師黃軒表示,確診者猝死的案例在國外很常見,國外媒體將這種現象叫做「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這是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前的症狀之一,患者會在不知不覺間缺氧。 針對這一波疫情中出現的死亡案例,黃軒在臉書表示,新冠病毒會影響人類肺功能。一些患者症狀不明顯,國外建議這些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出現前待在家中自我隔離。但有些人想去醫院就診時卻已經來不及,在家中往生了。 ▼黃軒分享說,很多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如果合併成隱形缺氧,他們的症狀會讓醫師都大感驚訝。因為這些患者發病初期,心臟仍能夠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但隨著新冠病毒的入侵,身體會慢慢缺氧。患者剛開始不會感到呼吸困難,後來才感覺胸悶、難以呼吸,這時候已經形成「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病情將急轉直下。 ▼黃軒解釋說,新冠肺炎會讓人類肺部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通常血管會收縮,讓血液儘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患者這一套保護機制失常,導致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流經健康部位的血液反而變少。所以隱形缺氧發生的過程往往很難察覺。他說:「這一切都只是死神的慣用伎倆,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快死了。」 黃軒提到,很多患者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去看醫生,直到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甚至病故後才被家人發現。這就是外媒說的「快樂缺氧」,也就是輕症和無症狀患者死亡的原因。 來源:Facebook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印度成全球第三個新冠死亡病例超30萬國家

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衛生部24日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印度新增222315例新冠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達26752447。新增4454例新冠死亡病例,累計死亡303720例,成為繼美國和巴西之後全球第三個死亡人數超過30萬的國家。 連日來,印度單日新增新冠死亡數持續維持高位。其中在5月19日,印度官方的數據顯示,24小時內新增4529人死亡,創下全球單日死亡病例數最高紀錄。 根據路透社統計,印度新通報的每日新冠死亡平均人數居世界之首,全球每天3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來自印度。 《紐約時報》援引專家的話說,這只是真實死亡人數的一小部分,實際數字還要高得多。此前也有多位專家認為,因為檢測量與死亡病例呈報不足,實際數字與目前官方數字可能有五到十倍之差。 受疫情影響,印度首都新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23日宣布,新德里的封鎖期再延長一周,持續至5月31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美媒稱,印度疫情已從新德里、孟買等大城市擴散至醫療系統更為薄弱的鄉村地區。很多村民染疫後只能在家等死,感覺自己被「遺忘」。 來源:cnBeta

無症狀患者也能識別 經過訓練的狗識別新冠感染者准確率高達90%

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訓練的狗識別新冠感染者的准確率高達 90%,這也適用於那些無症狀患者。來自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科研團隊開展了這項研究,點擊這里可以閱讀預印版本。而在該研究報告發布的 7 天前,法國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狗能以 97% 的准確率識別新冠。 在這項新測試中,科學家們使用了 200 名 COVID-19 患者的襪子,把它們分給 6 條可憐的狗,讓它們和其他人一起聞,試圖找出誰感染了 COVID-19。 狗有超過 2.2 億個氣味受體(相比之下,人類只有 500 萬個),在識別氣味方面的准確度要高 10 萬倍以上。如果來直觀的比喻來形容,就是能夠在 3 個奧林匹克游泳池中正確識別 1...

最怕寶寶被感染!醫生接生「全台首例新冠產婦」 曝驚險過程:護目鏡全糊

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第一線醫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仍堅定守護民眾的健康。日前主持人吳淡如在臉書上分享了一位自己熟識的醫師的經歷。婦產科名醫王樂明跟所屬的萬芳醫院團隊,冒著巨大的風險替一位妊娠37週的染疫孕婦剖腹接生。 ▼王樂明醫師紀錄下自己和團隊成員為新冠肺炎確診產婦接生的過程。那位產婦妊娠37週,平時在他的門診產檢。因為家里有人確診,她也被傳染。經過醫院各級會議討論,決定立刻安排孕婦進行剖腹產,希望能夠降低感染風險。 ▼給這位產婦接生時,王樂明醫師穿上防護的兔寶寶裝備,整個手術室也高規格備戰。他回憶手術過程時說,當時他站在手術台旁,看著產婦的口罩,「心想我距離covid-19隻有20至30公分,沈重應戰,手術耗損體力與壓力,護目鏡早被汗水與亢進的體溫弄糊了,子宮劃開血管的噴流,一度視野無法清楚止血。只想快點把寶寶抓出來,快點讓兒科醫師帶走,避免被感染。」 ▼幸好剖腹產手術非常順利,最後母子平安。王樂明醫師做完手術後將兔寶寶隔離衣一件一件脫下,去浴室沖澡,就像完成一場聖戰一般。「covid-19應該算是世界級的病毒,來得轟轟烈烈,藉此證實這世界我也來過,而且活的真實而精彩。在自己的人生里程,標記一段不一樣的紀錄。」 王樂明醫師認為,這場手術的成功,離不開為此付出的各單位同仁。雖然有很多困難,但咬咬牙都能過去,大家一起努力抗疫,醫院的醫護人員也會站在最前線繼續奮鬥,這是身為醫學中心的責任~ 來源:Facebook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歐洲發現新冠新病毒株 毒力遠超印度「三重變異株」

隨著印度疫情震懾全球,印度的三重變異毒株聲名遠播,讓人覺得蠱王已經誕生。然而,B.1.620——一種包含許多重點突變的19重變異毒株,橫空出世,引起Nature和Science兩大頂刊雙雙跟進報導,讓人覺得這場變異毒株爭霸賽可能還未到白熱化階段…… 19個突變,2個能免疫逃逸的變異點…… 來源:醫學界 撰文 | 姜飛熊 妮娜 Nature報導標題:一種讓人擔憂的新冠變異毒株是如何悄悄擴散的 19重變異,到底具備哪些特性? Nature之所以說這種變異株是「悄悄」擴散,是因為發現它「身懷絕技」的時候,實在有點晚了…… B.1.620早在今年2月就在歐洲出現,但是直到4月,立陶宛的研究者才對它進行了測序,這才暴露了它19重變異的身份。而立陶宛研究者之所以會對它進行測序,和立陶宛快速上漲的感染率有關,美國研究者推測B.1.620是當地疫情上揚的罪魁禍首。 那麼,這19重變異到底有多強悍呢……看下面這張圖。這是立陶宛研究者發布的預印本中的測序結果,第一行是B.1.620的變異點,圖中所有塗色的格子都代表病毒具有這個變異點,紅色的格子代表只有B.1.620擁有這個變異。 毒王爭霸表,最後一行是最近搶眼的印度變異株,第一行是把變異表塞得滿滿當當的B.1.620。「明星」變異株P.1和B.1.351也在其中 可以看到,E484K這個臭名昭著的變異點——可以免疫逃逸——赫然在列。此外S477N這個變異點同樣具備免疫逃逸能力。也就是說,B.1.620至少擁有兩個免疫逃逸位點,而之前那些橫掃南美威震歐洲雄踞印度的P.1、B.1.617、B.1.351之類的,可都只有一個免疫逃逸變異位點。 除了兩個具備免疫逃逸能力的變異位點,在預印本中,研究者分析,B.1.620的N端結構域(N-Terminal Domain,簡稱NTD)的綜合突變情況使得它能對抗中和抗體。 同時,B.1.620具備的P681H是能夠增加傳播性的,之前一度把英國鬧得手忙腳亂的高傳播性變異株B.1.1.7也擁有這個變異位點。 研究指出,這個19重變異的變異株中,有相當多變異點的功能和性質現在無法明確,因此,並不是說它只有三個變異位點有著危險的特質,而是剩下的某些變異暫時超出人類的知識范疇了…… 這滿滿當當的一大排變異里是否還會有什麼「驚喜」和「驚嚇」,現在還說不清楚。Science在針對這一變異株的報導中直接指出,「它是那種典型的需要拉響所有警報(raise all red flags)的變異株」。 B.1.620的傳播情況如何? 根據目前掌握的證據,研究者傾向於這種病毒起源於中非共和國和喀麥隆,通過航班傳播至歐洲。但是由於非洲缺乏檢測能力,該病毒在非洲的傳播情況和覆蓋面暫時無法得知。 而歐洲此前疲於應對P.1、B.1.617、B.1.351等變異株引發的疫情,而同時由於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極快,變異株非常多,使得歐洲也無法及時地篩出這株具備巨大威脅的新變異。研究保守估計,B.1.620在歐洲仍以旅行傳播為主,暫且不能斷言已經進入社區傳播狀態。 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已經在歐洲多點開花了……下圖為研究者統計到的檢出並上報的攜帶B.1.620的患者分布情況,色譜圖標代表他們的旅行史,頂端的樹狀圖顯示的是病毒譜系,紅色圈代表最早發現有旅行史的患者。從圖中可以看到在歐洲檢出的B.1.620變異株有一部分至少已經繁殖了兩代了…… B.1.620在歐洲的分布和譜系圖 據推測,B.1.620最早可能2月登陸歐洲,到4月得到的數據如圖所示,還處在零零散散的狀態。現在我們不能再以「沒有快速傳播說明它不厲害」而掉以輕心了,正在把南亞變成地獄的B.1.617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立刻占領主要「市場份額」的,而B.1.620很可能有著比B.1.617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疫苗對它到底能起多大效果,依然未知…… B.1.617已經在逐漸接近我們,面對攜帶更多危險因素的B.1.620,「提高警惕,扎緊籬笆」,仍是一條必行之策。 參考文獻 1.Gytis Dudas, Samuel L, Guy Baele,et al.Travel-driven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SARS-CoV-2 lineage B.1.620 with multiple VOC-like mutations and...

研究人員在新冠大流行期間追蹤COVID-19治療藥物的使用情況

據媒體報導,由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醫學院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收集的藥物使用模式記錄顯示了加州大學健康中心的臨床醫生在2020年治療COVID-19患者時的思考、護理和科學嚴謹性。 根據5月21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開放版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人員檢查了10種不同藥品和藥品類別的使用率數據,以繪制藥物在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身上的使用情況。 作者從加州大學COVID研究數據集中獲得了他們的數據,並追蹤了2020年3月10日至12月31日期間在戴維斯、爾灣、洛杉磯、聖迭戈和舊金山的UC Health醫療中心住院的22896名患者。 "這篇論文的『全壘打』真的是在從UC CORDS資料庫建立的數字中,"研究主要作者、UCI臨床藥學教授Jonathan Watanabe說。"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藥物的使用在大流行期間是如何增長或下降的,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與UC醫療服務提供者實時做出的基於證據的決定聯系在一起的。你可以監測我們如何治療我們最病重的病人的演變。"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對抗菌藥物羥氯喹接受度的轉變,這是白宮簡報中公開討論的主題,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大流行病的早期階段,超過40%的病人使用這種藥物,但到了6月,使用率低於5%。該類藥物中的另一種,即阿奇黴素,在同一時間段內的使用率從40%下降到30%。 Watanabe說:"在大流行病的早期進行了一些研究,這些研究的設計不是特別好,規模有限,似乎顯示羥氯喹是有用的。"我們看到該藥物早期的使用率很高,但後來它就崩潰了,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更多高質量的試驗的出現,它被證明是無效的。" 地塞米松的情況正好相反,它從3月31日每天給1.4%的病人使用增加到12月底的67.5%。Watanabe說,在英國住院病人的大型試驗中發現,這種廉價的普通皮質類固醇是有效的。 他說:"乍一看,很多人可能會說你不會想使用一種皮質類固醇,從理論上講,它可以減少COVID患者的免疫反應。但試驗確實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本能反應機制是不正確的。該藥物抑制細胞因子風暴的抗炎作用顯然比免疫反應的減弱更為重要"。 瑞德西韋的使用增長了12倍,從6月1日的4.9%增長到12月31日的62.5%。Watanabe說,對此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種藥物只在大流行的早期與UC系統的試驗一起提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藥物被更廣泛地分發。 用於治療和預防血栓的依諾肝素也被證明對COVID-19有效,血栓是其常見症狀。在整個2020年,該藥物的使用率仍然高於50%。 "我們傾向於讓一般的住院病人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栓的風險,這可能會發生,因為他們可能長期躺在原地不動,"Watanabe說。"但後來我們開始注意到COVID患者的血栓性疾病,所以依諾肝素和肝素都變得非常重要,不僅是作為預防,而且是作為治療。 他指出,論文中的使用數字顯示了醫生和其他醫護人員是如何對證據和他們自己的觀察做出有效的實時反應的,而且這些信息對於臨床醫生了解未來的計劃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既是治療決策,也是確保經證明的藥物的強大供應。 UCI藥學與制藥科學學院創始院長Jan Hirsch說:"這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紀事,記錄了UC Health醫療中心的醫生、護士和工作人員為幫助患有潛在生命危險的病人所採取的步驟。一開始,人們對COVID-19的正確治療方案了解不多,但我們的人學得很快,每天都對有效的證據作出反應,有時甚至更頻繁"。 來源:cnBeta

模擬打疫苗???日本用VR再現新冠疫苗接種現場

為了體驗接種新冠疫苗的會場氣氛,日本東京都港區的疫苗接種點,推出用體驗接種新冠疫苗的VR作品。在這段VR視頻中,體驗者將從會場入口開始行動。在先後經過查驗預約證的前台,注射區,注射後的觀察區之後,可以順利完成體驗。 對於這種怎麼想都沒什麼用的VR作品,不少日本網友都完全是在浪費預算。雖然官方解釋稱,可以幫助老年人緩解緊張,不過會用網絡預約疫苗,而且還會用VR的老年人明顯並不常見。另外還有網友吐槽,還不如接種的時候用VR,看美少女護士給自己打針呢。 來源:動漫之家

只需打一針:一劑次新冠疫苗在上海開打

全程只需一針的新冠疫苗正在上海多個區的接種點陸續開打。同是新冠疫苗,接種一劑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兩劑的滅活疫苗有什麼區別?對於接種年齡又有哪些要求?接種的人多不多?記者實地走訪尋找答案。走進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凱旋南路新冠疫苗接種點,記者看到前來接種疫苗的市民絡繹不絕,其中有不少人是奔著「打一針」來的。 5月18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凱旋南路接種點拍攝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5月18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凱旋南路接種點拍攝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22歲的董智越是一名大學生,目前正在上海實習。他在預檢台經過健康詢問、信息登記、簽署知情同意書後,由工作人員指引到接種台進行新冠疫苗接種。「其實之前就想來,但有事耽擱了,正巧得知現在有『打一針』的疫苗,感覺比打兩針更方便。」董智越說。 趁著工作間隙就近前來接種的30歲廚師羅順昌稱:「昨天看同事接種了『打一針』的新冠疫苗,很省事,今天就趕緊過來。剛接種完,感覺挺好,等留觀結束後就回去上班。」 5月18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凱旋南路接種點,護士為市民接種腺病毒載體疫苗。(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記者從多個疫苗接種點獲悉,最近咨詢「打一針」的人明顯增多,尤其是一些需要頻繁出差的年輕人。為了更好地做好疫苗接種保障和服務工作,「苗星人」們正加班加點,堅守在接種一線。 耿齊冬是徐匯區中心醫院門診藥房的一名藥劑師,如今他在接種點多了一個新稱號「苗管家」。在他手里,每天要管理4種新冠疫苗,包括最近新來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截至18日下午已有2000支。「從早上7點開始准備分發,再到晚上盤點,希望把每支疫苗安全合規地送到大家手上。」耿齊冬說。 「自5月14日,我們啟動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接種工作。」靜安區體育中心臨時接種點負責人說,啟動前,同事們一起製作了宣傳版面,梳理了接種流程;正式接種時,對每位受種者進行充分告知,遵循知情自願的原則選擇疫苗接種。截至目前,該接種點累計接種腺病毒載體疫苗1398劑次,暫未收到不良反應報告。 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介紹,不同種類的疫苗由於研發技術路線和生產工藝不同,所需接種劑次也就不同。與之前上海使用的三種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相比,康希諾公司生產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採用的生產技術完全不同。 這個疫苗的腺病毒載體,是剔除了腺病毒中與復制相關的基因,這樣病毒就不會在人體中復制,再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插入進去,這個新插入基因讓重新組裝的病毒進入人體後,可以在體內復制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人們的免疫系統發現刺突蛋白後會啟動免疫應答,同時記住它的樣子,下次碰到真的新冠病毒就會馬上做出反應清除它們。 而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是通過化學等方法直接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復制力,同時保留能引起人體免疫應答的活性部分。 雖然存在差別,但是這兩類疫苗的接種方式和接種年齡范圍相同,需注射在上臂三角肌,適用於18周歲及以上人群。另外,不管是從臨床試驗研究的結果還是緊急使用的研究結果、上市後監測的結果來看,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在內的已經附條件獲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截至5月17日24時,上海市9個區已提供康希諾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共接種23154人次。 記者: 龔雯、袁全 編輯:楊進欣、彭紅 來源:cnBeta

研究:2020年,29個高收入國家跟新冠相關死亡人數增加近百萬

據媒體報導,根據今日發表在《The BMJ》上的一項研究發現,2020年,29個高收入國家跟COVID-19大流行相關的死亡增加了近100萬人。除挪威、丹麥和紐西蘭外,所有其他接受調查的國家在2020年的死亡人數都超過了預期,尤其是男性。超額死亡絕對數字最高的五個國家是美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和波蘭。 衡量超額死亡--在特定時期內超過預期死亡人數--是評估大流行對不同人群死亡影響的一種方法。然而,以前的研究並沒有解釋時間和季節趨勢及不同國家的年齡和性別差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由牛津大學Dr. Nazrul Islam博士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始評估COVID-19大流行對29個高收入國家2020年死亡率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他們使用數學模型計算出2020年每個國家每周的超額死亡人數並考慮了國家之間的年齡和性別差異以及前5年死亡率的季節性和年度趨勢。 據估計,在分析的29個國家中,2020年發生的額外死亡總數為97.9萬。2020年,除紐西蘭、挪威和丹麥外,所有國家都經歷了額外的死亡。 超額死亡絕對數字最高的五個國家是美國(45.8萬人)、英國(9.44萬人)、義大利(8.91萬人)、西班牙(8.41萬人)和波蘭(6.01萬人)。紐西蘭的總死亡人數則低於預期。 超額死亡死亡總人數主要集中在75歲或以上的人群中,然後是65-74歲的人群,而1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人數在大多數國家跟預期水平相似,在一些國家甚至低於預期水平。 在大多數國家,估計的超額死亡人數超過了報告的COVID-19死亡人數。比如在美國和英國,估計的超額死亡人數比報告的COVID-19死亡人數高出30%以上。 然而,以色列和法國等其他國家報告的COVID-19死亡人數卻高於估計的超額死亡人數。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檢測的可及性及各國定義和記錄COVID-19死亡的方式不同所致。 在大多數國家,按年齡分列的男性超額死亡率高於女性,而且男女死亡率的絕對差異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然而在美國85歲及以上人群中,女性的超額死亡率卻高於男性。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諸如缺乏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數據以及種族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的數據。他們承認,一場大流行的許多間接影響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對死亡率產生可衡量的影響。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項大型研究、採用的是可靠的分析方法、使用的是詳細的年齡和性別死亡率數據,所以還是為COVID-19大流行對總死亡率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可靠和及時地監測超額死亡將有助於為公共衛生政策提供信息,從而有助於調查人口超額死亡率的來源並有發現大流行影響中重要的社會不平等,進而為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提供信息,」他們補充道。 最後研究人員總結稱,未來的工作還需要了解國家疫苗接種項目對2021年死亡率的影響。 來源:cnBeta

醫療設施不足 印度一男子新冠檢測呈陽性:在樹上隔離11天

雖然近幾日印度疫情有所好轉,新增確診並列不斷下降,但是醫療系統仍然壓力巨大,而在偏遠的農村,情況更是糟糕。據媒體報導,由於印度醫療系統壓力巨大,醫療設施不足,一些偏遠地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因無法找到隔離場所,被迫選擇在樹上進行隔離。 日前,印度媒體《The Print》報導稱,特倫甘納邦一名18歲男子在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後,因無法找到合適的隔離設施,最終無奈選擇在家旁邊的一棵樹上隔離了11天。 據悉,該男子名叫希瓦,在5月4日病毒檢測後呈陽性,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按照規定應該進行隔離。 遺憾的是,希瓦所居住的村莊附近並沒有合適的醫療機構,該村莊周圍最近的一處衛生中心還在5公里外,而最近的醫院也相距有大約30公里之遠。 此外,希瓦家里只有一間屋子里,並沒有多餘的屋子讓其進行隔離,無奈只能選擇在家旁邊的一顆樹上進行隔離。而希瓦的家人則每天用繩索和水桶給他運送食物等生活物品。 由於家里只有一個廁所,希瓦上廁所也成為了一個難題,他只能選擇在日落後村子里的人都回家了,獨自前往野外進行方便。 慶幸的是,希瓦在樹上隔離了11天後,被轉移至一處距家7公里的隔離中心。隨後再次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時,結果已經呈陰性。 值得一提的是,希瓦並非個例,此前已經有數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需要自己尋找隔離設施。為此,一些村民不得不自己搭建臨時小屋,甚至在家中廁所進行隔離。 由於不斷收到村民的投訴,當地政府已將一處旅行社臨時改為了隔離中心。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特效藥來了:可使病毒載量降低99.9%

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來了。據媒體報導,由多家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發了一種能夠直接用於新冠病毒的藥物,該藥物可有效阻止病毒復制。目前,針對新冠病毒並沒有特效藥,而傳統的藥物往往只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增強免疫力,從而使其早日康復,並不能直擊病毒,阻止其復制。 為此,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州孟席斯健康研究所和美國癌症、糖尿病等多家研究及治療中心開發了一種實驗性的抗病毒療法來治療新冠肺炎花患者。 全新的抗病毒療法名為siRNA(小干擾RNA),基於RNA基因沉默技術。該療法能夠直接攻擊病毒基因組,從而阻止病毒復制。 昆士蘭州孟席斯健康研究所的奈傑爾·麥克米蘭(Nigel McMillan)表示,用siRNA療法能夠將病毒載量減少99.9%,此外,通過脂質納米顆粒(一種亞微粒給藥系統)能夠將藥物輸送到肺細胞中,從而使組織病毒復制。 該療法已經在小鼠試驗中得到驗證,不僅大大提高了試驗小鼠的存活率,還降低了疾病帶來了相關危害。此外,在接受治療的小鼠中,肺部都沒有檢測病毒。 值得一提是,該療法可用於療所有β-冠狀病毒,例如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以及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任何病毒變種。 麥克米蘭表示,我們還發現這些納米顆粒能夠在4℃室溫下保存12個月以上,因此,siRNA納米顆粒制劑可以作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種藥物,也可以通過直接靶向病毒基因組用於未來的冠狀病毒感染。 來源:cnBeta

新冠確診者「5到8成幾乎無症狀」! 醫師喊話:把自己和別人都當感染者就對了

台灣本土疫情擴大,僅僅17日就新增333例確診,再創單日新高。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有5到8成是無症狀或輕症狀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把自己和別人都當成感染者,時刻牢記保持距離、戴好口罩、勤洗手就對了。 ▼蘇一峰醫師表示,現在的新確診者中,有5到8成是無症狀或輕症狀感染者。他呼籲大家隨時把自己當成感染者,保持距離戴好口罩洗手,一定能夠度過難關。他還提到:「台灣神祕的保護力量開始啟動了!台灣民眾自動淨空街道!每位台灣民眾都是防疫的第一線!大家一起努力,只要這樣維持一個月!!」 ▼指揮中心於16日表示,如果已經確認自己是確診個案,因症狀大多相對輕微,基本上休養後就能自行康復。為了將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確診個案未接通報前,在家等候公衛人員通知」。在家要1人1室不離開房間、不與家人共同使用衛浴設備,避免與其他同住者,特別是年長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接觸。 當下疫情嚴峻,但大家不要過度恐慌。外出時保持安全距離、戴好口罩,回家後勤洗手,確實嚴謹防疫,一定能度過難關!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高三生「出生遇SARS、畢業遇新冠」 全淚目:最悲慘的一屆

近期台灣疫情升溫,17日新增333例本土確診個案,台北市、新北市升級為第三級警戒,其他縣市也嚴陣以待。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很多學校將畢業典禮延後、取消,或改成線上的形式。一些2002年至2003年出生的高三生感嘆,當年出生時面臨SARS疫情,現在高中畢業又遇到新冠疫情升溫,真是最悲慘的一屆~ ▼學生們得知畢業典禮無法正常舉辦,雖然能夠理解,但心中難免遺憾,畢竟學生時期每一次畢業典禮都是很珍貴的經歷。尤其是2002年至2003年出生的高三生,人生際遇更是坎坷,出生時面臨SARS疫情,如今高中畢業又遇到新冠疫情,連畢業典禮都受到影響。有人在IG上感嘆說:「大家好,我們是沒有成發、沒有畢典,學測難還不能重考,生於SARS,畢業於COVID,最悲慘的一屆。」 台灣本土個案暴增,雙北淪為疫情重災區,升級為三級警戒。餐廳、小吃店、便利商店等場所採取實聯制,高中職以下、補習班、安親班也停課至28日。6月本來是不少學校舉辦畢業典禮的時候,現在遇到疫情升溫,不可能再像平時一樣舉辦。很多學校宣布延後或取消畢業典禮,還有學校準備改成線上的形式辦理。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這些學生只能委屈一下啦,畢竟健康、安全最重要~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曾為藪貓配音的聲優尾崎由香感染新冠病毒

憑借為《獸娘動物園》系列中的藪貓配音而為大家熟知的聲優·歌手尾崎由香(27歲),近日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她所屬的事務所於14日在官網上發表了這一消息。 官方網站上顯示:「我們公司所屬的尾崎由香確認感染了新冠病毒,特此向大家作出報告。」同時還說明了感染的經過:「5月12日接到了作為被診斷為陽性的新冠病毒患者密切接觸者的聯絡,第二天(13日)在醫療機構進行了抗原檢查,結果被診斷為陽性」。 關於尾崎由香的病情,事務所表示:「(她)現在的體溫保持正常,暫時沒有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但在接受醫療機構診斷後,正在自己家中療養」。「本公司將以防止所屬人員、職員、相關人員的各位感染病毒,確保大家的安全為第一要務,在貫徹此對策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業務」。 來源:動漫之家

《柳葉刀》:超重人群重症新冠風險增加

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子刊《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當身體質量指數(BMI)>23kg/m²,重症新冠的發生風險線性上升,BMI每增加一單位,重症新冠的相關風險增加5%。超重對40歲以下人群發生重症新冠的風險影響最大,研究結果或有助於確定年輕人群中的疫苗重點接種對象。 上述研究分析了英格蘭近700萬人的健康檔案,包括20000多名在第一波疫情中因新冠住院、入住ICU或死亡的患者數據,首次在BMI各區間內討論了超重對新冠相關住院、ICU入院和死亡風險的影響。 研究發現,當BMI> 23kg/m²(23kg/m²通常被認為屬於健康體重范圍),患重症新冠的風險開始線性上升。BMI每增加一個單位,住院風險增加5%,ICU入院風險增加10%,死亡風險增加4%。體重過輕(BMI<18.5)也不利於新冠結局。 上述研究顯示,超重對20-39歲的年輕人群體患重症新冠風險的影響最大,對60歲以上人群的影響減弱,BMI增加對80歲以上人群患重症新冠風險的影響甚微。BMI每增加一單位,20-39歲年齡組的住院風險增加9%;40-59歲,8%;60-79歲,4%;80-100歲,1%。然而,20-39歲人群中重症新冠的總體發病率低於其他年齡組(各年齡組住院人數:20-39歲,922人;40-59歲,2,845人;60-79歲,5,058人;80歲以上,4,678人)。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初級護理保健學系的Dr.Carmen Piernas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輕微的超重也會增加重症新冠風險,而且隨著BMI的增加,風險會急劇上升。我們的研究還表明,與超重相關的風險增加對40歲以下人群的影響最大;而對於80歲以上人群,超重對重症新冠發生風險幾乎沒有影響。因此,考慮到目前疫苗正在向較年輕的年齡組推廣,尤其應將肥胖人群作為重點接種對象。」 研究人員分析,當BMI>23kg/m²時,重症新冠發生風險逐漸增加,且獨立於2型糖尿病等既有疾病。不同BMI區間的住院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分別為:健康體重(18.5≤BMI<25),0.1% ;超重(25≤BMI<30),0.2% ;1級肥胖(30≤BMI<35),0.3% ;2級和3級肥胖(BMI>35),0.3% 。 註:BMI是目前國際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來源:cnBeta

印度教徒全身抹牛糞! 相信能強身健體「對抗新冠」醫生崩潰:恐染其他毒

印度爆發的第二波疫情震撼全球,一些當地人相信牛糞可以防疫,竟然用牛糞牛尿塗滿全身,希望能夠增強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甚至治癒新冠肺炎。醫師警告,沒有科學證據顯示牛糞可以有效阻擋新型冠狀病毒,反而可能傳播其他疾病。 ▼在印度教中,牛是生命和土地的神聖象徵。數百年來印度教徒都會用牛糞來清洗家里,還會將牛糞用在祈禱儀式上。他們相信牛糞有治療效果,還能抗菌。信徒們用牛糞牛尿塗滿全身,等身上的牛糞牛尿乾燥,還會去擁抱或朝拜牛棚里的牛,並做瑜伽增強精力,之後再用牛奶或白脫牛奶洗乾淨全身。 ▼印度和其他國家地區的醫師、科學家不斷警告,不要採用塗抹牛糞的方式來對抗新冠病毒,這種療法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安全,反而引發更加複雜的健康問題。 ▼印度醫學協會全國主席JA Jayalal說:「沒有具體的科學證據顯示牛糞或牛尿能促進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塗抹或食用這些東西還有健康風險,其他疾病可能會從動物傳到人身上。」 https://youtu.be/gbFMYt4nnzY 在身上塗抹牛糞不能防新冠,有人擔心這種做法會導致人群聚集,反而會導致病毒進一步擴散! 來源:YouTube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美國疾控中心專家: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無需間隔兩周接種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位專家5月12日表示,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不需要間隔兩周時間接種,甚至可以在同一天接種。媒體分析認為,這一表態有利於青少年的疫苗接種。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陳紫心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報導,根據此前的疫苗接種建議,個體最好不要在接種其他疫苗後的兩周內接種新冠疫苗,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專家凱特·伍德沃思(Kate Woodworth)12日表示,因為有大量數據證明了疫苗的安全性,這項建議已經修改。 伍德沃思在美疾控中心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ACIP)的會議上稱:「當新冠疫苗與非新冠疫苗同時接種時,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與單獨接種新冠疫苗時相似。」她還表示不必再考慮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接種的時間間隔,甚至可以在同一天接種。 CNN評論稱,這一接種建議的改變至關重要,因為疫情期間許多非緊急醫療檢查暫停,許多兒童常規疫苗的接種受到了影響。此前建議疫苗接種的兩周間隔時間可能會阻礙人們預防新冠以及其他疾病。 就在5月10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輝瑞-BioNTech新冠疫苗可以用於12至15歲的青少年。美國疾控中心於12日發出了同樣的建議,美國兒科學會同日也表示支持兒童在接種新冠疫苗的同時接種常規兒童疫苗。 來源:cnBeta

護士意外將6劑新冠疫苗一次性注入女子體內:所幸未出現不良反應

眾所周知,目前全球新冠疫苗仍然處於供不應求的情況,但是一名女子卻一次被注射了5倍正常劑量的疫苗。據媒體報導,義大利羅馬衛生部門表示,一名女子在接種新冠疫苗時,由於護士的疏忽,一次向女子注射了6劑新冠疫苗,所幸女子未出現不良反應。 這名來自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馬薩市的23歲的女子,在上周日到醫院接種了新冠疫苗。但是在接種後護士突然發現接種的疫苗未經過稀釋,隨即向女子和醫生上報了該情況。 傳染病主任安東內拉·維琴蒂(Antonella Vicenti)博士表示,輝瑞提供新的新冠疫苗每個小瓶里都包含了6劑劑量,需要護士將小瓶里的疫苗單獨提取為6份後進行稀釋,然後才向人們進行接種。 由於醫院當天前來接種的人非常多,護士無意外小瓶里的疫苗已經經過稀釋,將其注入女子體內,待接種完成後她才發現疫苗數量不對,才意識到注入女子體內的疫苗是沒有經過稀釋的。 維琴蒂指出,為了保證女子的安全,醫院安排她在醫院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觀察,女子除了接種部門有些疼痛外,沒有出現發燒等不良情況。 而根據輝瑞的研究表明,接受正常劑量五倍的人並不會出現不良反應。此前,在以色列和德國,也出現了意外接種正常劑量5倍的情況,接種者也都沒有出現不良情況。 不過,接種過量的疫苗是否會對抗體水平產生影響,以及對病毒的有何免疫反應還有待觀察。醫生將定期對女子血液進行檢測,以了解其免疫反應,從而確定第二劑疫苗的接種時間。 來源:cnBeta

印度變異新冠並非「毒王」:疫苗依然有效

最近印度的疫情發展迅猛,不僅每日新增確診病例30-40萬以上,而且蔓延到了44個國家。此外,印度還衍生出了B.1.617變異毒株,有些人稱之為毒王,宣稱它可以讓疫苗失效,這些傳聞加劇了世界的擔心。 不過B.1.617毒株並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嚴重,日前美國Emory大學的Mehul Suthar團隊公布了B.1.617的活病毒的中和試驗FRNT50結果,這個研究評估了康復者血清,mRNA-1273(Moderna疫苗)和BNT162b2(BioNTch/輝瑞疫苗)接種者血清的中和活性。 從論文來看,研究發現康復者血清FRNT50從對標準株WA1的514下降到了對B.1.617活病毒的79,下降了6.5倍。 Moderna的mRNA-1273接種者血清從對WA1的1332,到對B.1.617的190,下降了7倍。 輝瑞的BNT162b2接種者血清從對WA1的1176到對B.1.617的164,下降了7倍。 這里可以看出印度出現的變異毒株B.1.617是會大幅降低中和活性的,但這不代表疫苗就沒用了,疫苗依然有著顯著的中和活性。 與之前出現的南非變異毒株降低6.5倍到8.6倍中和活性的結果相比,印度B.1.617毒株降低中和活性的幅度相近,並沒有特別的免疫逃逸能力,談不上什麼毒王。 在此之前,BioNTech創始人兼執行長Ugur Sahin也談到了印度變異毒株對疫苗的影響,他表示很有信心,該疫苗對此前首次在印度發現的「雙重突變」變異病毒有效。 目前BioNTech公司已經針對「雙重突變」變異病毒展開了相關的疫苗測試,目前正在評估結果,數據將在未來幾周公布。 來源:cnBeta

巴西已檢出110種在該國傳播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

截至當地時間5月11日,巴西權威醫療研究機構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的基因組數據統計顯示,該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經病毒基因組譜系分析,已檢測出110種在巴西境內傳播的變異新冠病毒毒株。 當地媒體曾於今年4月初發布研究數據,稱當時已在巴西境內檢測出92種變異新冠病毒毒株。而在4月初至今的35天里,巴西醫療檢測機構再度檢出18種變異新冠病毒毒株,專家指出這表明新冠病毒在加速變異。 資料圖 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的呼吸道病毒研究員塞拉表示:「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出現基因組變異,目前全球范圍內已出現大量病毒變異株,我們的關注重點是那些令人擔憂的變異株。」世界衛生組織密切關注的3種病毒變異株,分別為在巴西發現的P.1、在英國發現的B.1.1.7和在南非發現的B.1.351,均已在巴西境內被檢測出。 巴西傳染病學協會副主席契巴博教授表示,疫情中無法嚴格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下,病毒出現大量變異株的情況並不奇怪。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數和密集的人員流動,均增加了病毒復制和變異的風險。契巴博說:「我們急需了解病毒變異株的特性,因為它們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播性,有些甚至具有免疫逃逸能力。」 來源:cnBeta

印度民眾塗滿牛糞抵禦新冠被痛斥:不科學、有傳播其他疾病風險

印度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據印度衛生部5月11日最新數據,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新冠確診病例329942例,累計確診病例22992517例;新增死亡病例3876例,累計死亡病例249992例。 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印度的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醫療物資嚴重短缺,尤其是醫用氧氣,為了不讓自己傳染上新冠,一些印度民眾也開始想「辦法」來規避風險,只不過方法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一些信徒每周前往當地一個牛庇護所(Gaushalas),全身塗滿一種含有牛糞和牛尿的混合物,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抵禦或治療新冠。他們還會膜拜母牛,練習瑜伽,等到混合物變干後用牛奶或酪漿沖洗。 視頻中,多名男子全身塗滿了牛糞混合物,其中包括牛奶、純淨黃油、酸奶、牛糞和牛尿。當他們在等待身上的混合物乾燥時,會對牛進行敬拜,並練習瑜伽,完成後再用牛奶或酪乳清洗身體。 一家制藥公司的副經理高塔姆·曼尼拉爾·博里薩(Gautam Manilal Borisa)說:「為什麼不使用我們從牛身上獲得的五種副產品來治癒疾病呢?」他甚至表示自己去年就通過這種方式治癒了新冠肺炎。 印度醫學協會全國主席賈·賈亞拉(JA Jayalal)博士對這種做法提出了警告,所謂「牛糞能抵禦新冠病毒」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而且有傳播其他疾病的風險。 來源:cnBeta

研究表明輝瑞等公司的COVID-19疫苗對新冠病毒變種有效

據媒體CNN報導,周三發表的一批新研究顯示新冠疫苗對令人擔憂的新變種有多大作用--其中一項研究表明,「加強劑」可以幫助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至少有一項研究還表明,完全接種疫苗很重要。在以色列進行的第一項全國性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研究顯示,輝瑞/BioNtech公司的疫苗在接種兩劑後效果更好。 以色列衛生部的Eric Haas博士及其同事在《柳葉刀》醫學雜誌上報告說,兩劑疫苗對感染、嚴重疾病和死亡的保護率超過了95%。 他們寫道:「兩劑BNT162b2對所有年齡段的人都非常有效,可以預防有症狀和無症狀的SARS-CoV-2感染以及與COVID-19有關的住院、嚴重疾病和死亡,包括那些由B.1.1.7 SARS-CoV-2變體引起的感染。」 B.1.1.7變體,首先出現在英國,已經廣泛傳播,現在是在美國最常見的新變體。當研究進行時,它在以色列也很常見。首次出現在南非的B.1.351變體也在以色列傳播,但在研究時並沒有造成很多感染,因此研究人員無法說明疫苗對該變體的效果如何。由於以色列人口較少,它能夠迅速為其大部分人口接種疫苗。 研究發現,輝瑞公司的疫苗在第二次接種後7天內提供了95.3%的感染保護和96.7%的死亡保護。研究小組寫道:「在接種後14天,第二劑疫苗提供的保護增加到96.5%,防止感染,98%防止住院,以及98.1%防止死亡。」但是只接種一劑疫苗的人得到的保護要少得多。單劑疫苗僅能提供57.7%的感染保護,75.7%的住院保護,以及77%的死亡保護。 英國諾丁漢大學分子病毒學教授Jonathan Ball表示:「隨著新變種的出現,用疫苗提升你的免疫力將更加重要,這些變種可能已經獲得了基因變化,使它們對疫苗或自然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更有抵抗力,」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另外,當B.1.351和B.1.1.7同時流行時,卡達的一個團隊研究了輝瑞公司的疫苗在那里的人口中的效力。他們發現了令人放心的結果。 「在接種第二劑後的14天或更長時間內,該疫苗對任何有記錄的B.1.1.7變體感染的估計有效性為89.5%。」研究人員在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封信中寫道:「對任何有記錄的B.1.351變體的感染的有效性為75%。」 世界各地出現的許多新變種都發生了突變,幫助它們至少部分地躲避人類免疫系統,包括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衛生官員擔心這種病毒可能會發生更多的變化,變成能夠更有力地抵抗疫苗作用的形式--就像大多數年份的流感一樣。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送進醫院,因為一種更有傳染性的新冠病毒毒株成為主導。因此製造商已經在製作和測試針對最令人擔憂的變種的配方。Moderna和輝瑞公司生產的新型mRNA疫苗的設計使這一工作比過去更容易。用作疫苗基礎的遺傳物質是在實驗室里製造的,其序列很容易調整。疫苗製造商Moderna周三報告說,提供半劑量的現有疫苗的加強針可以提高對B.1.351和P.1的免疫反應。Moderna在一份聲明中說,專門為配合B.1.351而配製的加強劑甚至更為有效。 Moderna公司在一項第二階段試驗中測試了其現有疫苗或專門針對B.1.351的版本的「加強劑」,這些人在6至8個月前已經接種過疫苗。血液測試顯示,這些志願者中有一半人在接受強化注射前對B.1.351和P.1變體的抗體反應較低。 Moderna在聲明中說,在強化治療兩周後,他們對世界上最常見的新冠變種--以及B.1.351和P.1的抗體水平有所提高。該公司說:「大多數不良事件的嚴重程度是輕度或中度的。」 「我們對這些新數據感到鼓舞,這些數據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我們的強化策略應該對這些新檢測到的變體有保護作用。」Moderna公司執行長Stéphane Bancel在聲明中說:「滴度強烈而快速地提升到高於初級疫苗接種的水平,這也清楚地表明了mRNA-1273誘導免疫記憶的能力。」 該公司還在測試一種將原始配方與B.1.351特定配方相結合的疫苗加強劑。Bancel說:「我們將繼續對我們的COVID-19疫苗進行必要的更新,以控制該大流行病。」該公司已將作為第二階段試驗的一部分收集的數據提交給一個預印本網站,並表示當它從試驗中獲得更多數據時,它將提交給同行評議的雜誌發表。 在另一項研究中,疫苗製造商Novavax證實了早先的研究結果,該結果顯示其疫苗可以防止B.1.351。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證實了該公司之前宣布的內容--在南非,Novavax公司的疫苗在一般成年人中的療效約為49%,無論其HIV狀況如何,在HIV陰性成年人中的療效為60%。 該公司在3月份發布了最新的試驗結果,其中發現該疫苗在未感染愛滋病毒的健康成年人中降低了55%的症狀性感染風險--愛滋病毒會抑制免疫系統。周三公布的數據中不包括這些更新的數據。 Novavax公司尚未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申請用其疫苗的緊急使授權,該疫苗的配方與Moderna、輝瑞/BioNTech和強生公司的疫苗不同。 來源:cnBeta

復星醫藥/BioNTech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mRNA新冠疫苗年產能達10億劑

5月9日,復星醫藥公告宣布將與BioNtech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以實現 mRNA新冠疫苗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及商業化。 根據約定,雙方將分別認繳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的 50%。 其中,復星醫藥產業擬以現金及/或有形或無形資產(包括廠房及生產設施等)作價出資合計不超過 10000 萬美元、BioNTech 擬以其相關生產技術和專有技術許可等無形資產作價出資合計不超過 10000 萬美元。 復星醫藥與BioNtech在2020年3月13日簽訂了mRNA新冠疫苗的許可協議》」),獲得授權在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及港澳台)獨家開發、商業化基於後者專有的 mRNA 技術平台研發的、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產品。為保障中國市場 mRNA 新冠疫苗供應,復星醫藥產業與BioNTech 於2020年12 月 15 日簽訂《許可協議修正案一》,就按成品進口、大包裝制劑進口於中國境內 (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分裝、本地化生產等階段分步推進 mRNA 新冠疫苗中國銷售供貨達成約定。 為進一步落實《許可協議修正案一》中有關 mRNA 新冠疫苗本地化生產的安排,雙方今日宣布簽訂《條款書》,成立合資公司,並約定復星醫藥產業應提供年產能可達 10...

新研究為新一代新冠病毒疫苗設計帶來好消息

據媒體報導,目前那些有效抗擊了新冠肺炎的患者體內的最完整SARS-CoV-2圖像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上描述了這一發現,這對設計下一代疫苗以抵禦病毒變異或未來新出現的冠狀病毒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此前的研究集中在一組抗體上,這些抗體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最明顯的部分,被稱為受體結合域(RBD)。因為RBD是刺突的一部分,它直接附著在人類細胞上從而使病毒能夠感染它們,於是它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主要目標。但現在,通過對四名SARS-CoV-2感染康復患者的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研究人員發現,血液中循環的大多數抗體--平均約84%--都是針對RBD外的病毒刺突蛋白區域,並且明顯有充分的理由。 研究論文共同通訊作者Greg Ippolito指出:「我們發現這些抗體在刺突蛋白的弧線和柄部都繪出了整個刺突蛋白,這看起來有點像一把傘。免疫系統會看到整個峰值並試圖中和它。」Ippolito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的研究副教授,也是該校戴爾醫學院的腫瘤學助理教授。 研究小組發現,許多這種非RBD導向的抗體可以作為對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它們瞄準刺突蛋白的一個區域,而這個區域位於傘的樹冠上--被稱為N端結構域(NTD)。這些抗體在細胞培養中中和了病毒,另外還被證明可以防止來自受感染老鼠的致命老鼠適應版本的病毒。 NTD還是頻繁突變的病毒刺突蛋白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幾種關注的變異中。這表明,這些變異能如此有效地避開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可以圍繞我們武庫中最常見、最有效的一種抗體發生變異。 「病毒和我們的免疫系統之間正在進行一場進化軍備競賽,」McKetta化學工程系的研究助理、這項新研究的論文通訊作者之一Jason Lavinder說道,「我們都在開發一種針對這種病毒的標準免疫反應,包括針對這個點,對病毒施加選擇壓力。但這種病毒也通過試圖改變我們的選擇性免疫壓力來發揮它的進化力量。」 研究人員稱,盡管SARS-CoV-2採取了這些策略,但約40%的循環抗體針對刺突蛋白的S2亞基,這也是病毒似乎不能輕易改變的一部分。 「這讓人感到放心,」Ippolito指出,「這是我們免疫系統的一個優勢。這也意味著我們目前的疫苗可以引出針對S2亞基的抗體,這可能會為抵禦病毒提供另一層保護。」 這對於設計疫苗增強劑或新一代疫苗來對抗所關注的變異甚至對於開發一種疫苗來預防其他新冠病毒毒株在未來的大流行也是一個好消息。 「這意味著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開發新一代SARS-CoV-2疫苗,甚至針對每種病毒株的泛冠狀病毒疫苗,」Ippolito說道。 來源:cnBeta

日本職業格鬥遊戲選手梅原大吾確認感染新冠

日本職業格鬥遊戲選手「梅原大吾」今日(5月8日)通過個人推特表示自己已於本月6號確認感染新冠,起因是5號是出現了高燒與疲倦感等感冒症狀,去醫院做檢測後,結果呈陽性。現在梅原大吾在自己家中療養的同時,等待保健所方面的聯絡。原定於5月9日舉辦的「Wings for Life World Run」活動,也改為由同樣是職業格鬥遊戲選手的「ふ~ど」代為出演。 來源:電玩部落

研究:2/3的公眾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因頻繁洗手而患上手部皮炎

據媒體報導,新冠肺炎對皮膚病的影響是歐洲疾病預防研究院2021年春季研討會的一個熱點話題。新提出的研究強調了大流行期間嚴格的手部衛生對手部皮膚健康的影響。印度Father Muller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582人(291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HCP和291名健康人)的經皮失水情況(TEWL--測量皮膚屏障功能的重要參數)。 資料圖 結果表明,目前92.6%的HCP和68.7%的普通人群中存在手部皮炎,盡管在研究中只有~3%的HCP和2.4%的普通大眾有過手部皮炎史(這組數值則是通過病史和自述病史獲得)。女性(65.4 g/m2h)和重症護理專業人員(58.2 g/m2h)的平均水分流失率也較高,這跟頻繁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有關。 本研究中的HCP和普通公眾參與者都表示,皮膚刺激和乾燥是持續採取手衛生措施的主要障礙。 印度Father Muller醫學院的Monisha Madhumita博士指出:「這項研究確實證明了增加洗手和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對HCP和普通公眾手部皮膚健康的影響。此外,我們現在知道使用水分流失測量皮膚屏障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各種屏障保護措施的效果並發現適當的手部衛生習慣和產品來幫助預防手部濕疹。對我們社區的許多人來說,找到適當的改進做法和產品以增加適當的手衛生的可及性是至關重要的。」 歐洲疾病預防研究院董事會成員Marie-Aleth Richard補充則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在COVID-19大流行中有一種皮膚病流行。看到這個問題被認識是很有前景的,我很高興看到皮膚科社區如何尋找這個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 來源:cnBeta

新冠疫苗只打一針會有什麼後果?

五一小長假,你選擇了宅在家里,還是出門旅行呢?問題的答案可能取決於你是否接種了新冠疫苗。最近,《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論文,回答了一個大家可能都很關心的問題——疫苗只打一針會有什麼後果?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目前開發的許多新冠疫苗都需要前後打上兩針,才能取得最佳的防護效果。但並非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能供應充沛的疫苗。事實上,一些地方的疫苗供不應求,有幸打上第一針的人,也不得不推遲打第二針的計劃,好把有限的疫苗讓給其它還沒接種的人。這樣的做法顯然違反了疫苗最初臨床試驗的設計,也讓一些科學家感到憂心忡忡。 疫苗只打一針有什麼後果嗎?從群體的角度看,這實際上在問兩個不同的問題——這樣做短期內會對感染率產生怎樣的影響,長期又會對疫情帶來怎樣的變化。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們設計了一個流行病學模型,而模型本身基於一個很簡單的假設:無論是接種了一針疫苗、兩針疫苗、還是沒有接種疫苗(但從新冠感染中康復,具有免疫力),個體的免疫力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此外,研究人員們也在模型里考慮了兩針疫苗接種間的不同時間,第一針的接種率,以及病毒自身的變異等因素。 基於這個模型,研究人員們發現與其讓一部分人先接種第二針,不如把有限的疫苗用於讓更多人接種第一針的做法,在短期內的確能減少新冠的感染率。這是因為即便一針疫苗不能產生完全的免疫力,它至少也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護。 一針或是兩針帶來的免疫力會影響疫情的發展 | 參考資料 但從長遠來看,只接種一針疫苗有一個巨大的隱患——促進病毒發生變異。病毒變異的速度,與人體的免疫反應息息相關。免疫反應給的壓力越小,病毒適應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一些個體的免疫力不足以抑制病毒的復制,就容易誘導出能發生「免疫逃逸」的變種病毒。 但研究人員們也指出,即便第一針疫苗帶來的免疫保護並不完整,但倘若先讓更多人打上第一針,再很快按推薦的方式補上第二針,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這些長遠的隱患變成不幸的現實。 總結來看,研究人員們指出新冠疫苗的部署,將在極大程度上改變流行病學的特點。倘若不能及時接種完整的疫苗,病毒有可能發生變異,為全球抗疫帶來危機。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已接種疫苗的人進行檢測,確定沒有新變種的出現。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盡快分配疫苗,讓更多人接種上完整的兩針。 只有所有人都安全,我們每一個人才會安全。如果你還沒接種疫苗,也可以考慮盡快把它安排上議程,為世界早日恢復正常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Chadi M。 Saad-Roy et al。, (2021), Epidem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considerations of SARS-CoV-2 vaccine dosing regime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g8663。 來源:cnBeta

新社論談人類生活如何為新冠等傳染病的進化和傳播創造了「完美風暴」

據媒體報導,來自東安格利亞大學(UEA)的一名研究人員稱,我們許多人的生活方式為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進化和傳播創造了「完美風暴」。最新發表的一篇新社論描述了世界上龐大人口、寵物和牲畜如何為人類和動物之間傳播的傳染病創造了理想的繁殖環境。 它顯示了人們如何迫切需要通過使用接種疫苗護照、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的遺傳變異以及減少我們的肉類攝入量來控制SARS-CoV-2等病原體的傳播。 UEA環境科學學院的Cock Van Oosterhout教授表示:「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我們人類一直以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生活。我們現在有一個巨大的人口規模--不僅是人類還有家養動物和牲畜。這為從動物跳到人類宿主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進化和傳播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環境。」 Van Oosterhout教授發表的文章顯示,世界上牲畜的生物量比所有野生動物的總和高出10倍以上。 「遺傳有效大小」決定了種群中可以保持多少遺傳變異,而這種遺傳變異對於對抗傳染病的進化至關重要。但世界上牲畜的基因有效規模是自由生活物種最小可存活種群規模的80倍。 Van Oosterhout教授稱:「高牲畜生物量和低遺傳變異的結合打破了動物傳染病病原體的共同進化平衡。棲息地的破壞、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和其他人類活動使許多物種相互接觸,這些都有助於病原體的外溢、溢出和雜交。鑒於我們跟家養動物和牲畜有密切接觸,病毒有很多機會從動物傳染給人類,又從人類傳染給動物。總之,這些條件為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進化和傳播創造了一個完美風暴。COVID-19向我們表明,人類對推動病原體適應的進化過程並非免疫。我們迫切需要重置這種共同進化的不平衡,通過使用接種疫苗護照、最大限度地增加牲畜的遺傳變異以及減少我們對動物蛋白質的消耗來控制像SARS-CoV-2這樣的病原體的傳播。我們還需要了解本地和全球的病原體宿主。我們是時候開始認識到,我們的健康、環境和全球經濟都是緊密相連的。當允許SARS-CoV-2這樣的病原體感染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類時它們將繼續進化。反過來,這對普通人口構成威脅,也對感染得到控制的國家的人口構成威脅。我們的社會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我們都需要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改善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長期前景。這些變化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從而能有效地預防大流行病。」 來源:cnBeta

研究:夏季實現新冠疫苗高覆蓋率可大幅減少病例數和費用支出

據媒體報導,雖然目前約有30%的美國人口已經完全接種疫苗,但現在的日疫苗接種率已經開始放緩,人們擔心可能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投資才能達到更高的覆蓋率。發表在2021年5月6日《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是相對較小的疫苗接種覆蓋率提高和更早達到更高的疫苗接種覆蓋率水平也可以拯救生命、減少住院和費用。 資料圖 據悉,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套覆蓋整個美國和新冠病毒在該國傳播的計算機模擬模型。通過利用該模型,該團隊可以模擬出不同比例的人群以不同比例接種不同類型的COVID-19疫苗。跟真人一樣,這些虛擬的人也可能感染病毒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不同的症狀,然後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去診所、急診室或醫院就診。模型反過來又能產生相關成本,進而可以跟蹤各種醫療成本和生產率損失。 這項研究表明,從30%的疫苗接種率提高到40%,可以減少2430萬例病例和331億美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和生產力損失。從50%到70%的覆蓋率則可以減少950萬例病例和108億美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和生產力損失。 事實上,即使是相對較小的疫苗覆蓋率增加也可以預防數千例病例和拯救生命並減少數億美元的費用。 另外,該研究還強調了盡快達到更高覆蓋率水平的重要性。如果能加快疫苗接種速度,比如到2021年7月而不是2021年10月實現50%的覆蓋率,那麼則可以額外減少580萬病例、21.5790萬人住院、26370人死亡、35億美元的直接醫療費用和43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 結果表明,讓盡可能多的人在初冬之前完全接種疫苗尤為重要。該模型納入了2020年隨著季節變化而發生的病毒傳播變化--當時冬季月份出現病毒激增--並預測了2021年可能發生的情況。 研究論文主要作者、PHICOR項目主任、公共衛生碩士Sarah Bartsch指出:「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讓決策者、社區領導人和其他決策者了解可以投入多少資金給那些更難接種疫苗的人接種疫苗。這樣的投資最終可能會收回成本。如節省的潛在成本超過了拜登政府15億美元的社區宣傳和媒體宣傳活動。我們的結果顯示,只要將總疫苗接種率提高1%就可以支付這項努力的成本。」 這項研究的論文資深作者、PHICOR的執行主任、紐約城市大學SPH教授Bruce Y Lee表示:「要達到更高的疫苗覆蓋水平和群體免疫閾值需要的時間越長,病毒就能傳播得越多。尤其重要的是,在深秋之前達到更高的覆蓋水平以防止另一個冬季激增。」 另外,該研究還表明,增加疫苗接種覆蓋率比使用更有效的疫苗更有價值。比如跟同期使用90%有效疫苗實現50%的覆蓋率相比,使用70%有效疫苗實現70%的覆蓋率可以減少210萬例病例和55億美元的醫療費用和生產力損失。這表明,使用現有的所有新冠疫苗並讓更多的人盡快接種疫苗是有價值的。此外,隨著更多傳染性變體的傳播,這可能還能幫助降低現有新冠疫苗的有效性,這有助於解決繼續使用現有疫苗或等待更新版本的擔憂。 來源:cnBeta

受新冠疫情影響 科隆展2021將以全數字形式進行

主辦方Koelnmesse宣布,受新冠疫情影響,科隆展2021將同2020年一樣採用線上數字的形式進行展出。這是同各個參展廠商商討之後的結果,玩家可以在8月底在流媒體上觀看這場展會。 科隆展2021將在8月25日舉行開幕式,持續到27日,屆時廠商將帶來一系列的遊戲展示和新游預告,如去年公開的《決勝時刻17》、《闇龍紀元4》等。 去年數字科隆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各個平台的瀏覽量超過了1億次,感興趣的玩家可以關注我們,屆時也會為大家帶來第一時間報導。 來源:3DMGAME

印度醫院爆滿!32歲男「賣車買氧氣瓶」 傾家蕩產也要收新冠患者:想救更多人 

印度的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峻,確診患者數量屢創新高、醫療物資短缺。32歲男子Shahnawaz Shaikh將這些情況都看在眼里。他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就創立團隊來幫助染疫病人,還拿出自己的積蓄,甚至賣車去購買氧氣瓶,成功救助了不少患者。當地人都非常感激他,稱他為「氧氣俠」。 ▼Shahnawaz在孟買創立的團隊叫做「新冠作戰室」(COVID war room),專門協助救治染疫病人。去年5月,印度的一些醫院因為患者數量激增而爆滿,Shahnawaz一位朋友的懷孕表親就沒能住院,最終死在醫院門前。這件事深深觸動了Shahnawaz,他決定成立團隊幫助有需要的人。 ▼Shahnawaz動用自己的所有積蓄,買了30個氧氣瓶。他說:「我決定向病重者提供氧氣瓶,直到他們入院為止。」他的團隊規模逐漸擴大到20人,為了維持團隊的運轉,他賣掉了自己的私家車,又湊錢買了170個氧氣瓶。 ▼Shahnawaz的團隊至今已經幫助近6000人了!疫情嚴重的4月,醫院的病床爆滿,很多患者無法獲得治療。Shahnawaz的團隊幫助600多人,免費協助他們度過難關。他還將一部分氧氣瓶捐給醫院,希望醫院能夠救助更多人。 Shahnawaz信奉伊斯蘭教,他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來扭轉外界對穆斯林的印象。他說:「今時今日,在我們國家對穆斯林有很多負面的事,我希望改變這個形象。」這位「氧氣俠」很值得人敬佩!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體內抗體量更多! 新冠「超級免疫者」出現:是關鍵

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研發相關藥物,希望能夠早日終結疫情。最近國外有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義大利一座小鎮中出現了一位「超級免疫者」。她體內的抗體數量是普通人的2倍,而且存在時間長達9到10個月。這引起了醫學專家們的注意。 ▼這位「超級免疫者」是68歲的Paola Bezzon,她住在威尼斯附近的小鎮。這一區域是疫情早期爆發的地點之一,同時也是歐洲傳出首例染疫死亡個案的地方。去年12月,Bezzon感覺身體不舒服,她以為自己染上流感,沒想到幾個月後做PCR檢測,才發現她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比普通人多很多。研究人員直呼,她是「超級免疫者」。 ▼根據義大利帕多瓦大學與英國倫敦帝國科技醫學院合作的研究報告,有些人在接觸新冠肺炎病毒後,過一段時間體內的抗體數量會提升到2倍多。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再次接觸病毒。帕多瓦大學的微生物教授Lavezzo在取得鎮民的同意後,已經對當地民眾進行過3次大規模檢測了。 ▼Lavezzo教授發現,有些居民在初次染疫後的9到19個月里,體內依然會有新冠病毒抗體。這是疫情爆發初期,抗體存在時間的新紀錄。「超級免疫者」的免疫機制就像施打了疫苗一樣,在下一次接觸病毒時能夠迅速作出反應。 疫情當下,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現了免疫力增強的案例,但體內的抗體不減反增的情況還是很少見。醫學專家希望弄清楚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這對將來擊敗疫情非常重要!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新冠肺炎肺部感染圖揭示為什麼SARS-CoV-2是如此得不同和致命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繪制了迄今最詳細的SARS-CoV-2肺部感染圖,其揭示了導致致命的COVID-19的機制、可能解釋長期並發症並顯示COVID-19跟其他傳染性疾病的不同之處。該研究由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外科醫學院和赫伯特·歐文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 這項研究發現,在死於感染的患者中,COVID-19釋放了三種有害物質:失控的炎症、直接破壞和參與氣體交換的肺細胞再生受損及加速的肺瘢痕。 雖然這項研究觀察的是死於新冠的患者的肺部,但它卻為解釋了為什麼新冠重症倖存者可能會因肺部瘢痕而經歷長期的呼吸並發症提供了堅實的線索。 「這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但我們對COVID-19肺部的了解,是我們在識別潛在靶點和治療方法方面邁出的第一步,這些靶點和治療方法可以破壞這種疾病的一些惡性循環。特別是,早期靶向導致肺纖維化的細胞可能會預防或改善嚴重COVID-19倖存者的長期並發症,」醫學助理教授Benjamin Izar說道。他帶領了40多名研究人員在幾個月內完成了一系列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分析工作。 據了解,這項新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通過單細胞分子圖譜直接檢測肺組織,這可以識別出組織樣本中的每個細胞並記錄每個細胞的活動從而得到COVID - 19肺中的細胞圖譜。 Izar指出:「一個正常的肺會有許多我們在COVID中發現的相同細胞,但比例不同,激活狀態不同。為了了解COVID-19跟普通肺和其他形式的傳染性肺炎有何不同,我們需要逐個觀察數千個細胞。」 據悉,Izar的團隊檢查了19名死於COVID-19的人的肺並對他們和非COVID-19患者的肺進行了快速屍檢(在死亡後數小時內),在此期間,他們的肺和其他組織被收集並立即冷凍。Izar他們在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的合作中還將他們的發現跟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的肺部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跟正常肺部相比,新冠患者的肺部充滿了巨噬細胞。 通常情況下,這些細胞會在感染期間會吞噬病原體,但與此同時也會調節炎症的強度,這有助於對抗炎症。 Izar說道:「在COVID-19中,我們看到巨噬細胞的擴張和不受控制的激活,包括肺泡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來源的巨噬細胞。它們完全失去了平衡,從而讓炎症肆無忌憚地蔓延開來。而這會導致惡性循環,更多的免疫細胞進入,導致更多的炎症,最終損害肺組織。」其中有一種炎症細胞因子--IL-1ß則由這些巨噬細胞大量產生。 「跟在各種肺炎中普遍存在的IL-6等其他細胞因子不同的是,跟其他病毒或細菌肺部感染相比,巨噬細胞產生IL-1ß在COVID-19中更為明顯。這非常重要,因為這里存在抑制IL-1ß效果的藥物,」Izar指出。 據悉,其中一些藥物已經在COVID - 19患者的臨床試驗中進行了測試。 在典型的感染中,病毒破壞肺細胞,免疫系統清除病原體和碎片,然後肺部出現再生。 但在COVID中,新研究發現,SARS-CoV-2病毒不僅會破壞對氣體交換至關重要的肺泡上皮細胞,隨後的炎症也會損害剩餘細胞對受損肺的再生能力。 雖然肺中仍有修復細胞,但炎症會永久地將這些細胞困在中間細胞狀態,從而使它們無法完成替換成熟肺上皮所需的最後分化步驟。 「其中,IL-1ß似乎是誘導和維持這種中間細胞狀態的罪魁禍首,」Izar說道,「因此,在COVID-19中,IL-1ß將炎症和肺再生受損聯系起來。這表明,除了減輕炎症外,靶向IL-1ß可能有助於消除肺修復所需的細胞。」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被稱為病理成纖維細胞的特異性成纖維細胞,它們會在COVID-19肺部造成快速瘢痕。當成纖維細胞用疤痕組織填充肺時,肺內參與氣體交換的細胞的空間就會更小從而受到永久受損。 考慮到病理性成纖維細胞在疾病中的重要性,Izar的團隊仔細分析了這些細胞以發現潛在的藥物靶點。一種名為VIPER的算法識別出了細胞中幾個起重要作用的分子,它們可以被現有藥物瞄準。 「這項分析預測,抑制STAT信號可以減輕病理性成纖維細胞引起的一些有害影響。我們希望,通過共享這一分析和大量數據資源,其他研究人員和制藥公司可以開始測試和擴展這些想法並找到治療方法,這不僅治療危重患者,還能減少COVID-19重症患者的並發症,」Izar表示。 來源:cnBeta

世衛組織將莫德納新冠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

世界衛生組織30日宣布,將美國莫德納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使其成為第五種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的新冠疫苗。莫德納新冠疫苗是一款信使核糖核酸疫苗,也是美國最先開展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該疫苗於2021年1月接受世衛組織免疫戰略咨詢專家組的審核,該專家組建議18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使用該款疫苗。 原標題:世衛組織將莫德納新冠疫苗列入緊急使用清單 2020年12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莫德納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2021年1月,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其在歐盟范圍內上市。 此前,世衛組織已向4種新冠疫苗頒發緊急使用認證,分別是美國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和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聯合研發的新冠疫苗,英國阿斯利康制藥公司和牛津大學聯合研發的兩個版本阿斯利康疫苗,以及美國強生公司旗下楊森制藥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 來源:cnBeta

治療新冠後短暫嗅覺喪失 科學家推薦不要用藥物 而是嗅覺訓練

很多感染新冠並治癒的人都出現嗅覺短暫喪失的情況,通常只需要數周就能恢復,但也有些人經歷了數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嗅覺喪失。目前治療該症狀的主要是一種叫做皮質類固醇 (Corticosteroid)的藥物,不過東安格利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該藥物並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進行「嗅覺訓練」。 圖片來自於 clevelandclinic 新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認為這類藥物並不是正確的治療選擇,而是建議患者參加嗅覺訓練。這種努力包括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每天故意聞至少四種不同的香味--其想法是,這種習慣將通過神經可塑性支持康復。提出這一建議的原因相當簡單:皮質類固醇有副作用,有些副作用相當大,包括高血壓、情緒變化和水腫。然而,從一天中抽出時間來聞聞花香,並不是很困難,而且完全沒有可能的副作用。 據該大學稱,該建議是基於對現有數據的「系統性循證審查」,UEA諾維奇醫學院教授 Carl Philpott 解釋說: 我們發現,很少有證據表明皮質類固醇會對嗅覺喪失有幫助。由於它們具有眾所周知的潛在不良副作用,我們的建議是不應將它們作為治療病毒後嗅覺喪失的處方但我們知道嗅覺訓練是有幫助的它已成為治療各種原因的嗅覺喪失(包括Covid-19)的一種廉價、簡單和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案。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