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新蝙蝠俠

Tag: 新蝙蝠俠

Sideshow 新品 Premium Format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俠 雕像

Premium Format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俠 19寸(483mm)高 雕像 ABOUT 「Two years of nights have turned me into a nocturnal animal.」 Sideshow presentsThe BatmanPremium Format Figure, a strikingDC Comics...

SHF《新蝙蝠俠》蝙蝠俠

鳴謝 TAMASHII NATIONS 萬代TAMASHII NATIONS官方微博【萬代魂】:http://e.weibo.com/bandaigz 萬代官方微信:BANDAI_GZ 萬代TAMASHII NATIONS 萬代TAMASHII NATIONS SPOT中國地區官方展廳地址: 廣州市越秀區吉祥路動漫星城西區負二層B202自編233 & 247商鋪 【營業時間11:30 a.m. ~ 7:00 p.m. 】 商品名:SHF 美系系列 新蝙蝠俠 蝙蝠俠 售價:8000日元 發售時間:2022年8月 資料庫連結:https://acg.78dm.net/ct/371269.html 今天給大家測評的是SHF系列最新推出的蝙蝠俠,出自2022年電影《新蝙蝠俠》,這次的蝙蝠俠與以往幾代老爺相比也是有所不同,演員羅伯特帕丁森給這個超級英雄注入了幾分憂郁和喪病感,也有觀眾說這是最文藝的蝙蝠俠。除演員之外,蝙蝠俠的裝備上的改變也非常明顯,沒有了以往那般視覺沖擊強烈的高科技戰車和飛行器,蝙蝠鏢等道具出場次數也不是很多。話不多說,就讓我們看看這次的玩具對電影角色詮釋的如何吧 包裝展示 包裝風格也和電影海報風格一致,是那種陰沉的紅黑風格,左下角是電影中的側臉特寫 背面是一些玩法展示 內容物一覽 配件還是比較豐富的,對電影中出現的道具基本都有還原 說明書 包裝內的背景紙是陰雨連綿的哥譚市,紅黑風格的刻畫讓人想到一個成語「血雨腥風」 哥譚怎麼老下雨? 外觀展示 新蝙蝠俠的戰衣風格個人感覺是科技和實用的結合,設定中的一些裝備也的確是主角手工打造,整體風格沒有那麼張揚,沒有太夸張的線條,也沒有特別逆天的武器,腰帶小臂等處的裝備顯得很實用主義 拆除掉頸部和胸前裝甲後,可以卸下披風 卸掉披風後感覺身材略顯纖細 細節展示 頭部 頭部的話感覺稍稍有一點圓潤,像是耳朵處的收攏和眉骨處的突起刻畫得柔和了一些,頭部的縫線細節做的不如戰衣其他位置細致,整體還算說得過去 裸頭 還原了電影中眼睛周圍的黑色塗裝,也作出了暈染的效果,裸頭的觀感不錯,如果下頜的線條更凌厲一些應該會更有神韻 頸部 裝甲下的內襯也有著不錯的細節刻畫 胸部 盔甲輪廓還原的不錯,胸前是一體的蝙蝠鏢,蝙蝠表上有黃色塗裝點綴,不知道是不是想還原磨損效果 也可替換成取出蝙蝠鏢後的胸甲零件 背部 縫線及拉鏈等細節都有描寫 披風 披風採取了半膠半布的形式,一體性上略差一些,從後面看割裂感比較強,但也的確很好地還原了劇中披風在肩膀處的樣子 隨做不到電影中披風的折疊效果,但是紋理上還是比較接近的 背面看效果就一般了 披風兩側藏有金屬絲,可以輔助定型,但要注意力度避免折斷,這點說明書中也有注釋 手臂 手臂做的不錯,細節和材質的刻畫都比較到位 小臂 小臂處的細節最為豐富,外側的袖箭和內側個抓鉤槍都做的比較細致,三條延伸出來的綁帶也都做出了紋理,但需要注意綁帶是一體零件,把玩時盡量不要觸碰或者擺動,避免根部折斷 手型 除握拳手外,還附有5對手型 肩甲 肩甲採用了一個很小的可活動球關連結,容易松脫,並且在裝有披風的情況下松脫後不太好安裝,把玩時需要注意 腹部 肌肉線條做的不錯,但是裝甲那種片狀、平整的感覺稍弱一些 腰帶 非常濃重的實用風格,也比較接近現實中警務人員的配置風格,對腰帶及收納包的皮革材質也做出了還原 腰帶右側的裝備會對可動造成一定干涉,好在零件可以拆卸,也可進行一定角度旋轉 襠部 腿部 左腿細節 靴子 鞋面有做出泥濘塗裝 鞋底 配件展示 蝙蝠鏢 做出了金屬磨損的效果,兩面細節略有不同,這版蝙蝠鏢的樣式個人覺得非常簡潔好看,可惜電影里面好像就割繩子用了一次? 搭配手型可以實現兩種握持效果 手銬 握持效果 腎上腺素(下面是固定的蘭丁膠) 零件非常細小,比流道還細,注意不要弄丟 握持效果 抓鉤槍 圖中為展開樣式,需拆卸掉手臂上原版零件進行替換 零件比較單薄,安裝時注意調整一下,更好地嵌入到手型中,握持效果會好一些,也不會使零件彎折 可動展示 頭部可動 抬頭角度略小,旋轉頭部時注意衣領邊沿可能會劃傷面頰 裸頭 手臂可動 肩部披風是硬質材料,會對可動造成一定干涉 手臂平抬 手臂前後舉 後舉受到的干涉略大一些 取下披風後,上舉沒問題了,但受到肩甲的影響,平抬沒有改善太多 肩部可進行兩個方向的小幅度外拉 手臂彎曲 正常水平 手型可動 也可旋轉關節讓手型向內外兩側擺動 腰腹可動 兩段可動,彎腰角度不錯 側腰角度 胸腰旋轉 腰部旋轉會受到腰帶干涉,同時腰部關節比較生澀,轉動時要溫柔一些,胸部的轉動范圍不錯 側踢角度 接近90度,右腿會受到腰帶干涉,可以旋轉零件避免 大腿根部可以旋轉 前後踢及屈膝 同樣,右腿後踢會受到腰帶零件干涉,同時腳掌也帶有彎曲 無干涉情況下腿部後踢可以達到90度 腳部可動 最大接地角度 POSE展示 「They think I'm in the shadows,but I...

MedicomToy: 22年7月 MAFEX系列 No.167 小丑(新蝙蝠俠冒險)

メディコムトイより2022年7月に発売されたMAFEX ザ・ジョーカー(ザ・ニュー・バットマン・アドベンチャーズVer.) 価格は稅抜8800円です。 前 同シリーズのバットマンのように角張った手足や體型等素晴らしい出來 後ろ アップで 付屬品 表情パーツは2種類付屬 紙幣 財布 紙飛行機 撮り忘れましたがナイフも付屬します。 以下適當に 以上、MAFEX ザ・ジョーカー(ザ・ニュー・バットマン・アドベンチャーズVer.)でした。 バットマンの宿敵 ジョーカーがマフェックスで登場 こちらもアニメの再現という點では素晴らしい出來で造形、塗裝共に高水準にまとまっています。 一方で軟質素材を使っているとはいえコートに制限され可動範囲はあまり広くなく、派手なポーズは取らせ辛かったです。 來源:78動漫

INART 新品 1/6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布魯斯韋恩 西服版 可動人偶

1/6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布魯斯韋恩 西服版 可動人偶 來源:78動漫

Medicom 新品 MAFEX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俠 可動人偶

MAFEX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俠 可動人偶 Product Description Batman once again joins the MAFEX line, this time from the hit film The Batman. This Batman figure features...

BANDAI S.H.F 新蝙蝠俠

來源:78動漫

聊聊這個我不怎麼喜歡的《新蝙蝠俠》

2022年3月12日,因為疫情原因我的學校進入了封控狀態,我依稀記得那天晚上上海的同學都忙著收拾行李准備回家,臨走時還打趣道「夏天再見」。學校超市里人滿為患,大家都在搶購泡麵和零食。一種不安感彌漫在空氣中,前一天晚上我還盤算著下周五和朋友去電影院看《新蝙蝠俠》。但平靜就這樣被打破了。 4月18日,在習慣了一個多月的抗原檢測,網課和靜態管理後,生活終於迎來了一絲樂趣,《新蝙蝠俠》上線了流媒體。我自然是第一時間去品鑒了這份我早已期待已久、也被有幸在電影院體驗過的朋友們盛贊的電影。 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長並不讓人覺得冗長乏味,但我整體的觀感卻非常的平靜,沒有太大的驚喜。馬特·里夫斯在視聽語言上重回了DC黑暗的風格,整部影片極致的視聽語言就在告訴觀眾他們絕對足夠理解DC,他們也敢於將現在已經偏於疲軟的超英片進行黑色電影和偵探片類型化的嘗試,這些優點都無法否認。 但這部電影的邏輯硬傷,粉絲門檻和人物塑造的缺失讓我也不願稱其是一部佳作。 如果說開頭第一場動作戲奠定了蝙蝠俠是個初出茅廬、被暴力裹挾著的復仇使者的話,那他與市長遺孤對視的那一幕,更是表達出了這部影片的粉絲門檻。熟知背景設定的我們當然能瞬間反應過來,這是兩個孤兒靈魂的對視,蝙蝠俠看到了那個曾經的布魯斯·韋恩。但恰恰也是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創作者的傲慢。 犯罪小巷劇情的缺失和只通過阿福的只言片語來描述托馬斯夫婦的悲慘遭遇讓我無法直觀地感受與共情蝙蝠俠復仇的怒火,同樣的人物刻畫的缺失也更讓影片後半段謎語人對「父輩的罪孽」展開的復仇讓人摸不著頭腦。托馬斯·韋恩只存在於角色的口中和那一段市長競選視頻,我無法真切的體會到角色的人格魅力,更何況正是這樣角色的死亡才導致了布魯斯·韋恩化身蝙蝠俠放任自己沉溺於復仇,復仇源動力刻畫的不足著實讓人無法產生共情。 《俠影之謎》中諾蘭通過一個短短的四分鍾的閃回便刻畫了托馬斯·韋恩這樣一個溫和的好父親,他的死亡也更能讓人理解貝爾版蝙蝠俠掃除世間邪惡的理念。正是這樣角色刻畫的缺失,導致了我在整個觀影過程中無論蝙蝠俠重復了多少次他自己復仇使者的身份時,那股憤怒,我無法真切體會。在影片結尾的主題升華蝙蝠俠重拾希望時,我才後知後覺。 我的觀影體驗中也經常會展現出一種游離感,那就是你摸不清楚導演是想拍一部蝙蝠俠的個人傳記片,還是一部的探案紀錄。 馬特·里夫斯在采訪時不只一次提到過自己在拍攝時參考過的兩本漫畫:《蝙蝠俠:元年》和《漫長的萬聖節》。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元年》是紮根於蝙蝠俠的個人傳記,而《漫長的萬聖節》更像是哥譚的群像,蝙蝠俠更像一個工具人,以他的視角來展現探案紀實。 如果以「蝙蝠俠傳」的角度來考量,導演在此片上黑色類型化的嘗試本應能夠更好的展現蝙蝠俠這個極其復雜的悲情角色的矛盾和張力, 電影情節中也確實將托馬斯·韋恩「疑似黑化」去引出韋恩家族的「父輩的罪孽」來加深布魯斯·韋恩個體的掙扎。韋恩基金事件本來能反映出布魯斯·韋恩這一面的失職而導致的謎語人的誕生,這是真正能推進人物的轉折點,但這一切又淺嘗輒止,阿福五分鍾的嘴炮就能立竿見影的穩定軍心。 布魯斯·韋恩這一角色的刻畫讓我感覺是失語的,好像大家都在夸這一部的布魯斯·韋恩的孤獨與憂郁,頹廢與暴力。但這些都是表象 ,我更期望能去探究這些表現背後的人物刻畫和角色的掙扎。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羅伯特·帕丁森的演技,第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信條》結尾與主角訣別時令人熱淚盈眶的微笑,之後也在《好時光》里扮演了一個顛覆大家認知,焦躁且邋遢的街頭混混。 但我真心不喜歡他在《新蝙蝠俠》里的表演。他確實演出了那股孤獨冷酷的范兒,但影片里每一個與他演對手戲的人的情緒都比他豐滿與細膩,冷酷並不代表著沒有情緒,就比如與貓女那場吻戲,缺少鋪墊而突兀的情節配上他木頭人一般表演著實讓人無奈。 同樣的,在黑色偵探類型化的道路上,他又隔靴搔癢。 不可否認影片優秀的美術渲染的黑暗「哥譚風」貫穿整部影片,也有追車戲來滿足類型片的爽感,但如果較真的以偵探片的視角來看,謎語人的謎題都是阿福這名做題家幫忙完成,缺少硬核的推理。而在阿福受傷住院後,又有了「致敬」《小丑》的一幕,帕丁森露背在地板上畫出犯罪嫌疑人關系圖,乍一看《七宗罪》懸疑的味兒一下子就上來了,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氛圍塑造,導演滿足了觀眾的視覺享受,但邏輯細節卻經不起推敲。而在謎語人真身顯露的那一刻開始,劇情災難性的崩壞才顯現出來。 蝙蝠俠和謎語人,他們就像硬幣的一體兩面,電影里他們都有《後窗》一樣的偷窺視角,他們都有寫日記的習慣,甚至他們都有孤兒這一重身份,階級的鴻溝和宿命般的對立本應產生強烈的戲劇張力,但隨著謎語人真身的被捕而且他到結尾也沒有越獄的動作,那電影前半段作為偵探懸疑片的懸疑點和節奏就瞬間消失了。而謎語人角色的崩壞也由此展開。 說實話剛開始我對謎語人並沒有厭惡的感覺,因為他是為了懲戒邪惡才訴諸於暴力,他想摧毀哥譚系統性的腐敗。但是隨著他將韋恩家族「父輩的罪孽」曝光出來,將復仇的矛頭指向布魯斯·韋恩之時,他的憤怒由民憤轉變為私仇,轉變為一種無能狂怒。但人設的不統一僅僅是開始,張麻子殺黃郎搶碉樓,最後換來的卻是大水漫灌人民,從對官僚的討伐變為對百姓施加苦難,無產階級的革命變為恐怖主義襲擊,人設也在此土崩瓦解。 而崩壞的又何止是謎語人,馬特·里夫斯在本片中索求的黑色電影類型片的突破與超級英雄電影存在天然的割裂,黑色電影往往會在結尾走向毀滅,但此時超英片需要輸出的價值的是蝙蝠俠從復仇使者向重拾希望的轉變,所以我們看到了蝙蝠俠為了拯救人民縱身躍下斬斷電線。導演想在此處表達蝙蝠俠的犧牲精神,用自己的毀滅來換取哥譚的新生,但這樣的舉動在水淹哥譚這樣的大場面比起來著實令人泄氣。後面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蝙蝠俠舉起燃燒棒救出困在水中的人民,但鏡頭卻聚焦於那位筆墨很少的黑人女市長,給人一種蝙蝠俠成為了精英階級保鏢的直觀感受。我猜想導演的本意是想讓成長的蝙蝠俠舉起希望火種引導哥譚人民,但平民鏡頭的缺失讓人無法理解。 雖然挑了這麼多毛病,但這部《新蝙蝠俠》也絕對夠新。 當我們厭倦了特效轟炸超英片時,馬特·里夫斯返璞歸真般的偵探類型片的嘗試也絕對耳目一新,更不用提本片的攝影師同樣掌鏡過《沙丘》,紅黑的色彩搭配讓他在《黑暗騎士》和扎克·施耐德導剪版《正聯》這些珠玉之後,依然保有屬於自己的美學風格,優秀的影調,真實的質感,他拍出了哥譚的潮濕。夜店,哥譚警局,貧民窟,骯髒的地鐵,各種各樣場景的展示都大大增加這個城市的橫截面,讓一個鮮活而醜陋的哥譚市完整的展現在你面前。 同樣的,對布魯斯·韋恩這一身份刻畫的缺失,也就拋棄了以往蝙蝠俠的精英視角,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個更真實,更年輕,更容易犯錯的蝙蝠俠,他會因為滑翔技術不熟練而摔進街角的垃圾堆,但他依舊是那個被霰彈槍正面擊中後依然站起來反抗的黑暗騎士。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我盡量寫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初次寫影評,大家可以把這篇文章當作疫情期間一個隔離大學生的小牢騷,雖然嘴上說著不怎麼喜歡,但今天傳出續集立項且馬特·里夫斯和羅伯特·帕丁森回歸消息後依舊十分激動,DC電影終於走上了屬於自己的道路,盡管這個道路可能並不平坦,類型化的突破也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就像影片中那首《Something In The Way 》帶來的感覺: 固執的少年在荒野中疾馳 來源:機核

華納兄弟影業與DC宣布將製作《新蝙蝠俠》續集電影

在今天上午進行的 CinemaCon 活動上,華納兄弟影業與 DC 宣布,將製作今年上映的《新蝙蝠俠》續集電影。導演馬特·里夫斯,新任「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均將回歸。 《新蝙蝠俠》於今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3月18日在內地院線公映,本片由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飾演「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佐伊·克洛維茲飾演「貓女」,科林·法瑞爾飾演「企鵝人」,保羅·達諾飾演「謎語人」,安迪·瑟金斯飾演阿福,傑弗里·懷特飾演戈登警長。電影以1.8億至2億美元的成本,在全球范圍內收獲了7.5億美元的亮眼票房成績。 目前《新蝙蝠俠》續集尚未公布具體的上映檔期,更多消息我將及時在網站更新,敬請期待! 來源:機核

66版《蝙蝠俠》與《新蝙蝠俠》聯動會是什麼效果?

1966年開播的電視劇《蝙蝠俠》實屬是超級英雄題材的另類作品。和現在大多數粉絲認知中的蝙蝠俠作品不同,66版《蝙蝠俠》情節簡單,氣氛輕松,還有一些針對兒童觀眾的說教成分,風格自成一派。雖然年代久遠,製作也不算精良,但它與現代蝙蝠俠作品所呈現的反差讓66版《蝙蝠俠》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所以近幾年DC也針對66版《蝙蝠俠》進行了漫畫、動畫領域的拓展。 如今的蝙蝠俠作品承載了太多嚴肅、深刻的議題,上個月公映的《新蝙蝠俠》就是這樣的作品。而國外視頻特效團隊 Corridor 最近上傳了新的作品,他們把66版蝙蝠俠形象融入進《新蝙蝠俠》的世界,剪出一個十分魔幻的預告片,各位可以看一下。 Corridor還在自己的另一個頻道講述了視頻中的特效是如何製作的。為了讓預告片的呈現沒有違和感,他們用 Video Enhance AI 把66版《蝙蝠俠》的片源從 1280*720 渲染成 3840*2160,提升了清晰度的同時去噪。然後用 Runway 提取視頻片段中所需的人物素材。 以預告片中的企鵝人開車橋段為例。先把66版企鵝人的畫面提取出來,動作與預告片柯林法瑞爾的姿勢契合,但66版企鵝人的眼神方向與預告片是相反的,於是他們將66版企鵝人的眼睛部分塗黑,並把柯林法瑞爾版本的眼睛拼了上去…… 為了將66版蝙蝠車嵌入視頻里,Corridor 從網上花5美元買了個老蝙蝠車的建模,並重新進行著色與光線調整,以便與爆炸場面契合,達到最佳效果。 當然了,特效在這種惡搞剪輯中也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賦予作品靈魂的還是 Corridor 團隊各種蒙太奇點子。 來源:機核

🦇機組三月再創作活動總結🦇:蝙蝠俠

《新蝙蝠俠》電影上映,無數少年走出影院時戴上了兜帽,哥譚黑暗英雄的熱潮再度掀起。 PART.1 YOUNTH 三月的機組創作活動也產生了50多篇作品,《新蝙蝠俠》的飾演者羅伯特·帕丁森演繹的蝙蝠俠激發了許多人的創作欲望: CR.Stella27M CR.aha CR.VAUGHAN CR.COOLER CR.isnake CR.木魚益生菌 CR.成都畫畫的崽兒 CR.JUKURO CR.RemOn84 CR.Raining31 CR.李硯超 CR.taiga233 CR.艸木斕 PART.2 Convert 其他世界線、設定、聯動下的BATMAN或可怖、或可愛,但都因其不變的特質而同樣迷人: CR.重金屬喵喵叫 CR.不會揮發的灰化肥 CR.受受子 CR.Pers0na CR.阿柒吖 CR.aha CR.遠遠近近 CR.鐵皮鼓 CR.isnake、 CR.天然卷的天然 CR.西米恩說 CR.kevin04141 注1:補完之前寫的,趁熱參加3月蝙蝠俠的再創作活動。 注2:原本想的是大觀樓電影院,但是一是電影院缺少特色,二是大柵欄相對繁華,犯罪的可能性低一些,就改成了湖廣會館。 注3:前作內容歡迎前往作者主頁觀看。 CR.火鳳燎原 CR.碳烤鯊魚啊嗯 CR.isnake CR.小葉同志 CR.老耿的老梗 PART.3 Badguy 壞蛋在哥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你不能說是他們成就了蝙蝠俠,但確實是因為有了他們,蝙蝠俠才會存在。 CR.說書人J CR.shangzz CR.鍋十八 PART.4 Heterogeneous 或許他早已並非血肉之軀…… CR.kevin04141 CR.魔法少年菜菜子 CR.洋芋小惡魔 CR.YQBelmont賁 CR.JonDoe821 CR.KKKekE CR.vikijing666 CR.成都畫畫的崽兒 CR.蟹子軍艦 看見機核這個活動去翻了翻自己最初拍玩具的老照片,感慨那時的眼界和思緒,才發現自己好長時間都沒再真正拿起相機了,於手於心都是。 CR.咸魚蘸鹽 CR.搭領 CR.真·詰sin CR.瘋先生 【THE END】 最後也要說一下,感謝大家的參與!本次的作品依然精彩紛呈,但總結起來容易產生疏漏,如果有作品不在文章中的朋友,請私聊我增補。 之後機組也會時不時發起類似的主題創作活動,歡迎大家關注話題「🌸機組再創作活動專區」,本月正在進行中的主題是: 期待各位的參與呀! 來源:機核

《新蝙蝠俠》:哥譚從不下雨

在《新蝙蝠俠》正式上線流媒體的日子,我終於有機會在電影院中看到了這部《新蝙蝠俠》。 在美漫的超級英雄里,我最喜歡的就是蝙蝠俠,但其實我最初喜歡的並不是蝙蝠俠這個英雄人物,而是在他的故事中出現的各路身世離奇遭遇悲慘讓人情感復雜的反派們。最早的緣起便是1989年版的《蝙蝠俠》電影,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小丑」讓我看過之後便難以忘記,從此便對蝙蝠俠的影視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9年《小丑》上映時,我還專門寫了三篇盤點《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反派的文章,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然而這一次的《新蝙蝠俠》,卻讓我第一次對電影中的反派人物失去了興趣,而是緊緊將目光鎖定在了蝙蝠俠這個超級英雄本人身上。 01.恐懼 洛夫克拉夫特那句關於恐懼的名言,我想不少人已經再熟悉不過了:「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 在《新蝙蝠俠》中,「恐懼」這個詞,成為了貫穿始終的主題。 在影片一開始時,「恐懼」這個詞是蝙蝠俠的代表,他的存在讓每一個哥譚市的罪犯都對黑暗產生出未知的恐懼; 而在後來,「恐懼」這個詞是成了謎語人的象徵,他讓整個哥譚市的權貴都陷入了未知的恐懼中,每個人都在猜測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 再到後來,「恐懼」這個詞是蝙蝠俠自己和自己的對抗。此時的他剛成為蝙蝠俠沒幾年,遠沒有日後的那種堅強心智和料事如神,只需一個簡單的推動,他便陷入對自己的父親、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強烈的懷疑,進而產生了恐懼,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否是正義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是正義的,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在真正打擊犯罪?還是在助紂為虐? 這三種「恐懼」不斷演進又不斷疊加,像一團烏雲,始終遮蔽在我們這些觀眾的心頭,促使我們不斷和「新兵」布魯斯·韋恩一起,去探尋真相。 可以說,這部《新蝙蝠俠》與其說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更像是一部黑色電影。蝙蝠俠如同所有黑色偵探電影中的主角一樣,一直在懷疑和自毀的邊緣徘徊,最終在一次次的咬牙堅持後看到事情的真相。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頭一次對蝙蝠俠中的反派失去興趣的原因,因為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更加脆弱和迷茫的超級英雄,當一個所有人公認的強者以一個弱勢的姿態出現時,既能引發觀眾的同情心,又能讓角色形象變得更加生動立體。 我認為,這部電影對蝙蝠俠這個人物的塑造,不亞於《黑暗騎士》那部電影中對「小丑」角色的塑造。 02.哥譚從不下雨 我說這部電影其實是部黑色電影,最直觀的證據便是影片中故事發生的場景。 在這部電影中,陽光出現的比哥譚市的希望還要少,幾乎所有場景都是在黑夜和燈光昏暗的室內,僅有的幾場白天戲份,不是下著陰沉的雨,就是在太陽還未完全升起的黎明之前。 影片一開始時出現的警衛、望遠鏡、《聖母頌》、路過的修女這些元素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經典潛行暗殺類遊戲《HITMAN》; 而隨著影片的展開,混亂的雨夜,放肆的罪犯、鱗次櫛比的大螢幕以及遠處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樓大廈,又讓我不自覺地想到了《賽博朋克2077》。 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黑暗而絕望。 哥譚市如同人類歷史上存在或存在過的每一個超級城市,看起來無比繁華,燈紅酒綠、機會無限,但這些只為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開放,這座城市是他們的獵場,也是投機者和各路罪犯最喜愛的溫床。然而對貧苦大眾來說,這座城市卻是壓在他們頭上的貪婪巨獸,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座城市就會露出它的血盆大口,將遵紀守法辛苦生活的老實人一口吞下,連骨頭渣都不會吐出來。 在葬禮那場戲中,駕車進入現場的布魯斯韋恩見到的景象如同《悲慘世界》中沙威警長進入Montreuil時看到的景象一樣,長日將盡,窮人的生活不過是離死亡又近了一天,毫無希望。 因此,在這個上層腐敗、黑幫混戰、底層無望的哥譚市中,蝙蝠俠的存在其實就像一個微弱的小火苗,很容易就被吹滅。 上層社會厭惡他,因為他不按已經制定好的規矩行事; 黑幫懼怕他,因為他妨礙了發財之路; 底層人民不在乎他,因為他的存在並不會讓普通人的日子變得好過,反正,一個有錢的混蛋倒下了,接著就會有另一個有錢的混蛋補上來。 而這也是我認為這部電影中蝙蝠俠顯得有些神經質的最主要原因,因為此時的他還沒有找到要奮鬥的方向,他打擊犯罪的行為,更多地是出於對自己父母被殺的復仇,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發現了自己進入了一條越走越黑的路,這座城市似乎也要把他吞噬干淨。 我認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片中蝙蝠俠像個子彈接收器一樣,面對槍林彈雨還慢慢騰騰地走,那其實是他自毀的一種表現,因為他找不到自己打擊犯罪的真正動力,難道只是為了復仇嗎?這種復仇又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不過在影片最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將要奮鬥的路,他明白了自己打擊犯罪並不能只為了復仇,而是要用自己微弱的火苗去點燃其他想要為這座城市做出真正改變的人,即使希望之火燃起又熄滅,但總有一些微弱的火苗會堅持下來。因此在結尾時,我們才會看到布魯斯·韋恩在望向天空中蝙蝠標志時,那個堅定的眼神。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想到了那首《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歌中這樣唱道: 我想,對於其他人來說,哥譚市似乎也是一個從不會下雨的繁華之地,而只有蝙蝠俠才知道,哥譚市的大雨從來都沒停止過,每一個熾熱的靈魂都有可能被無聲無息的澆滅。 03.演員 我在這里想誇誇片中的兩個演員。 首先是羅伯特·帕丁森,由於我不是哈利波特迷,因此第一次認識帕丁森還是在《暮光之城》第一部上映的時候。當時就感覺是個臉很方沒多少演技的小鮮肉,此後也沒在關心過這位演員。然而十幾年之後,他在《燈塔》中的出色表現讓我驚掉了下巴,感覺這位曾經的小鮮肉儼然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演員。 而在本片中,羅伯特·帕丁森的表演充分展現了布魯斯·韋恩在成為蝙蝠俠早期時的那種迷茫、孤獨與絕望。感覺他要是這麼認真演下去,早晚得拿某個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再一個要說的是飾演「企鵝」的柯林·法瑞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始終覺得企鵝的扮演者感覺很熟悉,但始終想不起是誰,直到最後看了演員表才恍然大悟是他。 而在去年開播的英劇《北海鯨夢》中,柯林·法瑞爾也同樣用高超的化妝和精湛的演技讓我產生了十分熟悉但就是認不出是誰的感覺。真的可以說是「千面人」了。 這才是真正的好演員,做到了「演誰是誰」而不是「演誰都是我」,這一點在國內很多中老年演員身上卻是恰恰反過來,無論扮演什麼角色,始終都讓觀眾覺得是一個人,哪怕演一個廚子都給人一種皇上微服私訪的感覺,就很沒勁。 最後,我想說,這部電影是所有蝙蝠俠影視作品中罕見的沒有出現蝙蝠俠父母在小巷被殺的「名場面」的電影,托馬斯夫婦終於能安息一回不用被拖出來在記憶里被鞭屍了,令人感動。 來源:機核

《新蝙蝠俠》:質感的陷阱

1 一直以來,蝙蝠俠吸引我的一大魅力,便是其「世界上最偉大偵探」的設定。除了在正義聯盟中開掛誅殺達克賽德和各種外星人以外,他的高超偵查能力在個人漫畫中一直被著重描述,連《蝙蝠俠阿卡姆》系列遊戲也安排了數量繁多的支線案件來展現他過人的推理頭腦,比如追查豬面連環殺手和各種都市傳說等等(當然還有極其討厭的謎語人)。如今,終於有了一部電影開始強調布魯斯·韋恩的偵探身份,復現了 Detective Comic 的本義,光這點便已令人激動,但在看完《新蝙蝠俠》之後,留給我更多的卻是失望之感。 這部瑕瑜互見的電影大量借鑒了《元年》以及續集《第二年》,《漫長的萬聖節》以及續集《黑暗勝利》,還有《自我》等漫畫原作,一些點滴的人物形象和敘事關系還能看出《零年》和《無人區》的影子。顯然,這是一部以蝙蝠俠新手出道為主軸,回溯布魯斯·韋恩早期義警生涯和故事風格的前傳作品。因此《新蝙蝠俠(The Batman)》其實一點兒也不「新」,反而極盡復古之能事:大面積多層次的陰影渲染,考究的布光和色彩(雖然多數為黑色),深沉緩慢的敘事節奏,寫實的人物形象設計和動作場面,緊湊的景別和強化內心描寫的旁白——這一切都令影片明確無疑地走入了黑色電影的視覺特徵。 直到如今,我們早已浸淫在新黑色電影時期。新黑色電影,也是一個以「新」為開頭,其涵義卻指向「舊」的風格名詞,跟《新蝙蝠俠》的片名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二者也自然而然產生了聯系。新黑色電影以溫和逆反的方式延續了黑色電影的生命力,所以當我們對黑色電影的概念有所認知之後,也就能更准確地把握《新蝙蝠俠》的美學特徵,以及其內在的瑕玷與滯礙。因此,除了以上那些漫畫是影片天然的參照系以外,一些電影也顯而易見地成為了審視本片的坐標。 首先是本片導演馬特·里夫斯自己的《美版生人勿進》和兩部《猩球崛起》,三部電影除了一以貫之地強調視聽質感以外,還構建出有別於其他好萊塢類型片的後現代性和倫理敘事,再加上履歷中比較另類的反質感偽紀錄片《科洛弗檔案》,組成了屬於他的某種類型作者性。我們可以探究其個人風格在本片中有多少體現和沉澱,整體的創作思路是前進了還是保守了。其次就是諾蘭的首部蝙蝠俠電影《起源》(普遍翻譯為《俠影之謎》《開戰時刻》)和《黑暗騎士》,前者作為相同前傳性質的作品,後者則是類似的反派刻畫,均形成了很好的對照。 而與《新蝙蝠俠》最為相似的影片,無疑是1995年大衛·芬奇的《七宗罪》:同樣主打驚悚、懸疑、探案等元素,同樣以殘忍的殺人案開場,同樣塑造了一名擁有「超我化暴力」的信仰型連環殺手,同樣以殺手故意被捕做局為結尾,如果再牽強一點地說,布魯斯/戈登跟米爾斯/薩默塞特也是同樣的老少配搭檔。關鍵在於,《七宗罪》本就是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兩部作品可觸類旁通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雖然黑色電影不一定就是探案片,但絕大多數作品是將二者勾連在一起的。看完這一版的蝙蝠俠故事,我們就可以很明確地做出結論:《新蝙蝠俠》在視聽風格上是經典黑色電影,敘事文本上則傾向於新黑色電影。令人遺憾的是,這部長達175分鍾的作品從始至終未能建立起令人信服的探案文本和敘事情境,只學到了黑色電影的皮毛,對許多關鍵人物的刻畫停留在了黑色電影的傳統套路上,後期的敘事邏輯也出了問題。要知道,對於探案/推理片來說,連貫性事實,尤其是邏輯細節的縝密條理有多麼重要。《新蝙蝠俠》奉獻了一個精彩恢弘的蒙太奇開場,卻隨著敘事線條越來越明朗,逐步淪為平庸甚至無聊。影片只在表面功夫上——復刻黑色電影的外觀質感——幾乎做到了完美。 巧合的是,幾周前我剛寫了篇關於《日落》的感受,開頭說的便是「質感的陷阱」這個問題。看罷《新蝙蝠俠》,我強烈意識到這部電影陷得更深,更典型,於是我不得不重拾這個關鍵詞——「質感的陷阱」——來概括《新蝙蝠俠》所暴露出的類型困境。這種困境最終蓋過了影片鏡頭語言上的大部分優點,使其在許多方面很難盡如人意。 即便如此,我依舊認為羅伯特·帕丁森的新蝙蝠俠形象算是立住了——雖已顯得有些搖搖欲墜。至於今後是能繼續穩固還是全面垮塌,一切全要取決於後續電影的水準。 那麼,什麼是「質感的陷阱」?在《日落》的文中已有闡釋: 這其中所謂的「質感」或者說「電影質感」,確切講就是感官材質:是光線、色彩、道具、服裝、布景、包括演員的面相、身形等一切被攝對象的綜合構成,同時也受鏡頭焦距、景別組接、後期調色,甚至膠片噪點和放映介質的影響。這些綜合作用於電影最終的視聽情境,從而完成一種所謂的從感知到表意也好,從復現到語意到藝術也好,從能指到所指的合並也好,無論怎麼形容,即影像內涵顯現的過程。用俗話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個人願意將其比喻為「顯影」——顯現出影像背後的真相。不可否認,對電影來說,感官材質本身非常重要,但我們看任何電影不可能只停留在畫面本身(現象),任何優秀的電影也不可能只雕琢感官材質而不顧其它。而感官材質交織成的信息網,不斷地交代或暗示著所有關於情感和事件的表達,才是電影得以彰顯內涵和余韻的關鍵(本質)。如古傳奇故事中那些用火烤紙暗語顯現的橋段一樣,通過感官材質展露具象事物背後的抽象真理,便是一部作品真正「顯影」的過程。 「質感的陷阱」,即創作者(及觀眾)淪陷於盲目追求感官材質本身,忽略了文本內容的價值和美學所應反映出的更多意指。電影的核心有且只有視聽,因為只有通過視聽,電影才能承載足夠重量的表達。但當表達本身就很羸弱時,視聽便會反噬文本,使得作品陷入「質感的陷阱」。這里的「表達」,有時候指的是戲劇性敘事,有時候指的是主觀心理情緒,有時候也會指向創作者個人的藝術化探索和意識形態批判(實驗電影),對於《新蝙蝠俠》這樣的主流類型片來說,「表達」基本上指的就是敘事了(而敘事≠故事)。這部影片的所有問題均源自於「質感的陷阱」,它脆弱的敘事結構和僵硬的節奏,均沒能撐起如此莊重華麗的美學風格,以至於最終不幸地被感官材質所吞沒。 2 我們不妨從謎語人開始聊起。他作為首個出場的角色,無疑起到了為整個故事定調的作用。當然,因影片風格和這個角色弧線過於明顯的精確性,謎語人可以輕易地關聯到兩個經典銀幕形象身上,一個是《七宗罪》里凱文·史派西演的無名氏(John Doe),另一個是《黑暗騎士》里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The Joker)。無論從心理上還是行為上,兩位前輩均提供了謎語人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無名氏的「超我化暴力」毫無保留地繼承給了謎語人,而謎語人乖張的行為模式又深深地被小丑所影響,且比小丑多了一層怯弱。以及,無名氏的信仰型人格和小丑的極端恐怖主義,都在進一步地豐富謎語人的恐怖屬性。 信仰型殺手遵循著費爾巴哈的宗教依賴論並將之異化,揭示出極端的無暇信仰反而能誕生出極端的罪惡,正如《七宗罪》里的無名氏那樣。而「超我化暴力」和小丑那種虛無性也都是構築在哲學之上的。按理說,藉助嚴密的哲學工具創作生成的形象,再加上保羅·達諾的神經質演繹,應該能塑造出一位亮眼的邪惡角色,卻因為影片後段的平庸劇作和對質感的過分迷戀而功虧一簣,也讓謎語人終止於哲學的外圍,未能深入。當然,吉姆·凱瑞那樣的謎語人放到現在已毫無競爭力,類型電影已度過了卡通化復現的年紀。如此比較的話,更具寫實性和可信度的達諾版謎語人自然遠遠稱不上失敗。但作為一部風格濃郁的超級英雄電影,出彩的反派也是鑄就經典的必要條件。可惜這個角色終被糟糕的敘事所拖累,也並未超越敘事的瑕疵給影片增色,相互抵達了某種「平庸之惡」的終局。 讓我們回想一下,謎語人是如何在《新蝙蝠俠》中被我們認識的?是通過開場的望遠鏡主觀遮罩視角,配上《萬福瑪利亞》的音樂,這是一個充滿質感的鏡頭。其中《萬福瑪利亞》作為《聖母頌》的選段,有孕育平安、聖潔淨化的意味,在本片中充當宗教文化異變衰敗的碎片,再結合後面一系列的事件和行動,謎語人的信仰型殺手本色便昭然若揭。 於是我們回過頭再看這個主觀遮罩鏡頭,以類型敘事來說,主觀鏡頭的意圖有兩種,一是近距離表現奇觀場面或實驗性場面,增強代入感,滿足官能刺激,比如《超凡蜘蛛俠2》還有貫穿全片的《硬核亨利》等等。另一種是為了讓觀眾無限接近人物內在——不管是導演想讓我們認同他還是反對他,總之相對大特寫而言,主觀鏡頭更極端地消解了觀眾與人物的心理距離。 對於《新蝙蝠俠》而言,望遠鏡鏡頭無疑是想讓我們短暫代入謎語人的心理活動,不一定非要我們認同,更多是要給後面對他極端思想的理解埋下種子,以及在影調上揭示出一種恐懼情緒的蔓延。但看完全片,我們再回頭品味這個望遠鏡鏡頭,就會發現它失效了。原因之一是在蝙蝠俠兩個多小時的探案冒險經歷中,缺少與謎語人的正面交鋒。《黑暗騎士》編排了三場蝙蝠俠與小丑的正面對決,一次籌款晚會,一次審訊室,以及結尾施工大樓,前兩次蝙蝠俠都大敗虧輸(第一次雖保住了登特,但法官和局長被殺,小丑成功逃走;第二次更是一敗塗地:瑞秋被殺,登特成魔),如此便形成了正邪對抗的強大張力,也讓小丑這個角色邁向偉大。 《黑暗騎士》里小丑時而通過電視媒介散播恐慌,時而親身上陣大搞活動,是很常見的恐怖主義行徑。而從劇作的角度上講,《新蝙蝠俠》的謎語人感覺就是全程躲在網絡直播當中,但事實上他也親手殺了不少人,卻因為戲份不多,渲染力度一般,並缺少與蝙蝠俠正面衝突的橋段,於是妨礙了對他極端人格與瘋狂行徑的深入刻畫,進而與觀眾的距離越來越遠。於是,開場那個試圖讓我們逼近人物的遮罩鏡頭便失效了,敘事文本反而把他推得越來越陌生化,我們也難以切身感受其所帶來的恐懼。至此,蝙蝠俠與戈登的查案過程也旋即退縮為一場解謎遊戲,沒有了倒計時般的緊張感。而漸行漸遠的謎語人,雖然一直都領先蝙蝠俠一步,但缺少意料之外的詭計,一直沒能真正凌駕於故事世界之上,只得停留在感官材質層面。這也就造成了第二個結果,便是對描繪謎語人「超我化暴力」這一特徵的半途而廢。 按照伯明罕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察·戴爾所言,《七宗罪》對連環殺手形象的建構顛覆了常識,因為無名氏這個人物,將律法規約與暴力快感離奇地混生在了一起,而它們本應處於衝突對立面。無名氏嚴格地按照天主教教義進行殘殺,甚至連虐殺手法都必須對應上受害者所犯下的原罪,這是我們稱其為信仰型殺手的原因。但卻無法解釋影片中連環殺人的快感因素,而這個因素正是無名氏的核心面向。其次,僅僅以信仰型殺手定義他的話,相當於預設了某種阿爾都塞式或福柯式的主體觀,即認為個體可以被社會規約詢喚,這種詢喚勢必會將其轉化為從屬性的主體,但這不符合無名氏凌駕於整個故事世界之上的形象。於是,我們不得不藉助另一個哲學標尺進行更准確地解讀,這便是拉康的快感邏輯中對「超我化暴力」的討論。 在拉康的描述中,律法指的不是具體的法條,而是調節社會關系的基礎性與總體性原則。其所對立的暴力快感,則往往是通過威權式的「逾越性暴力」來實現的。通常來說,律法的存在持續地被快感主體視為阻礙實時快感追求的閹割,但與此同時,如齊澤克所言,人們遵守律法的方式總是先投射出一個被律法禁止的誘惑世界,然後通過抵抗那個誘惑世界倒回來遵守律法。這樣一來,快感主體對律法總是持有一種曖昧的態度,而律法從根本上也無法脫離欲望與逾越的糾纏。律法嚴格禁止著暴力,但這又恰恰助長了暴力的發生,由於約束暴力的方式是投射一個誘惑世界,因此往往會演化成實在的誘惑。然而,一般的快感主體在落實暴力行為後,愧疚與悔恨便會隨之而來,於是「暴力-懺悔」的不斷循環就成了一般性快感主體的宿命。 但《七宗罪》里的無名氏通過「超我化暴力」擺脫了這樣的宿命,這里的「超我」自然也是拉康版本的「超我」。有別於弗洛伊德,拉康的「超我」並非禁忌的發布者,而是快感的號召者,代表產物便是享樂主義,具有很強烈的現代性。當這種享樂快感被注入基礎性和總體性的原則時,一種想像性的律法隨之而生。具體到無名氏、小丑和謎語人這樣的反派形象身上,踐行這種想像性律法的策略便是滿足各自的倒錯快感,此為「超我化暴力」的根源。 通過想像性律法實現倒錯快感的途徑,便是借「超我化暴力」之手設下不可能被遵守的律法規約來掠捕受害者,再以律法之名行使暴力。這樣做一方面提升了暴力快感,另一方面又否認暴力快感的存在,給予暴力正當性。就像無名氏所稱,他只是一個被上帝選中的人,他自己並不想殺人(自然也就沒有享受殺人的快感)。當然,對於理智和善良的人來說,這種說法無非是暴力的藉口而已。因此類想像性律法蘊含著過度的主觀臆想,以至於大眾層面根本無法遵守。這種透過「超我化暴力」和倒錯快感操作而來的所謂律法,生來只能透過掠捕與懲罰證明自身(懲罰在先,約束在後……當然人都死了約束也就無從談起),而非像真正的一般性律法(約束在先,懲罰在後)那樣良性調節總體的社會關系。所以,這種律法便成為了快感的源泉,並且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和誘惑力,足以讓一些人放下思想負擔,輕易地墮入邪惡。 到這里,「超我化暴力」的含義和作用就很明朗了。小丑通過「超我化暴力」將哈維·登特轉化為雙面人,無名氏通過「超我化暴力」促使米爾斯犯下暴怒之罪,謎語人通過「超我化暴力」將網絡粉絲們轉化為暴徒。而另一方面,「超我化暴力」內含著想像性律法的要素,因此快感主體必須將暴力行為作品化/儀式化,迎合律法所持有的公布和展示的屬性,這或多或少也使快感主體的行為具有了演繹的成分。無名氏在殺人後必會寫下罪名,同時留下字條,更別說最後一案完全是他眾目睽睽之下黑化警探來達成的,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極惡表演。而小丑的塗鴉、電視錄像和廣播連線,對法官和警察局長極盡張揚的殺戮手法,以及大庭廣眾下闖入籌款晚會,包括同樣主動投案搗毀警察局,還有最後輪渡上的社會實驗,這些都是通過儀式化/作品化的手段,踐行著他所信奉的想像性律法:無政府主義的極致混亂。這兩個反派形象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他們從頭至尾沒有絲毫的猶豫,精心編排著自己的恐怖戲碼,永遠比正義一方領先十步,遊刃有餘地掌控著影片內的故事世界。 對謎語人的刻畫起初也是同樣的策略,無論是殺害市長後擺造型,還是綁架地方檢察官當人肉炸彈,以至於最後的水淹哥譚,包括每次留給蝙蝠俠的密碼卡片,都是在將這種暴力行為儀式化,賦予其「合法性」,實現著他「超我化暴力」背後的想像性律法,滿足自己的倒錯快感。只是不同於無名氏的信仰為天主教教義,小丑的信仰是無政府主義,謎語人的想像性律法是緩慢形成的。他的原始動機是向貴族階級復仇,爾後逐漸形成一種宗教信仰中普遍的心理狀態:(與蝙蝠俠一起)對罪惡世界進行淨化。他心中的這種神聖規約已在不斷地犯案和告示中明確了,無需再用台詞交代。他不斷強調自己是在「審判」受害者,以及迎接最終「審判日」的到來。在被抓捕之前,謎語人那依靠望遠鏡試圖與觀眾建立的恐怖聯系雖已盪然無存,但還不至於拖垮這個反派形象的所有亮點。 然後,我們看到謎語人被逮捕了。不出所料,同無名氏和小丑一樣,他是故意入獄的,至此我們來到了影片的第一大敗筆。謎語人在監獄里與蝙蝠俠對話,依舊圍繞著原始的作案動機——向貴族階級復仇——去闡述,而他故意入獄的原因,居然只是為了安全地觀賞水漫金山的過程? 回想無名氏自首和小丑被捕,都是為了完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是施行自己「超我化暴力」的必要手段,而謎語人又有何必要非得困於牢籠才能免遭洪水?至此,他一以貫之的「超我化暴力」戛然而止,直接退化回「逾越性暴力」。甚至單就入獄而言,連「逾越性暴力」也不存在了,純粹成了旁觀者,這完全背離了前面兩個半小時的人物弧線,令人難以信服。他之前所犯下的案件,那種極具儀式感的暴力行為,早已超過了他在監獄中的自我表述,這就造成了人物塑造上的巨大割裂。何況作為一個探案敘事文本的兇手而言,他的犯案手法也沒什麼高超的詭計設置,本就失去了偵探與兇手開展頂級鬥智的類型深度,結尾又主動成為局外人(最終決戰都是派粉絲去的),從劇作上來說簡直是自斷經脈。 許多觀眾已經察覺到這一硬傷,詬病謎語人主動入獄沒太大必要。入獄後的自白也好,陰謀曝光也罷,都無法將劇情升華到新的台階,似乎意義也不大。確實,這正是影片沒能成功描繪出一個優秀反派的地方,但究其根本原因,不僅是因為主動入獄成為旁觀者這樣反高潮的情節設計,而是這種情節設計背後人物邏輯鏈條的斷裂,即對描繪擁有「超我化暴力」的快感主體的背離。明明之前已經鋪陳了大量的意象碎片,把戲份做這麼足,最後為何又要放棄這種刻畫呢?也許是劇本本身如此,也許是之前刪減了過多的戲份。總之,謎語人的塑造終是前功盡棄了,監獄里清唱的《萬福瑪麗亞》除了提升些表演質感,實質已變得意味不明。 那麼,既然《七宗罪》可以全程將兇手藏在幕後,無名氏照樣成了經典,《新蝙蝠俠》為何不行? 首先,《七宗罪》是原創故事,同時也是更典型的探案文本結構的新黑色電影,他的一大懸念便是兇手的真身(作案動機已在半途中被揭曉)。而《新蝙蝠俠》歸根結底有漫畫為原型,謎語人作為蝙蝠俠的老對手,對大家來說也不是什麼神秘人物了,本就不再具有獨特的懸念性。更何況《七宗罪》在兇手現身之後,迅速將故事推進到一個驚世駭俗的殘忍詭計之中,哪怕他還是無名氏,也沒交代出什麼特別的身世背景,都已無關緊要,觀眾的注意力很快被轉移到了那場終極布局上。而《新蝙蝠俠》應該做的,要麼在詭計手法上下功夫,要麼賦予謎語人這一形象新的維度,也就是製造出出乎意料刻骨銘心的動機。但本片更多的只是將謎語人小醜化了——這顯然不是一個新鮮的點子——又在結尾讓他溫順地退場。而依靠連續儀式化的作案現場,本來會以為有個符合「超我化暴力」的宏大作案動機,結果純粹成了一場誤會,實在不是什麼高明的人物寫作法。 3 或許會有人提出,影片的頭號反派可以是黑幫老大法爾科內。若如此看,那麼這部超級英雄電影的正邪張力就更松垮了。法爾科內也許戲份上比謎語人多了一些,但從結構上來說,他很難被視為頭號反派。更多時候他處在劇作的中間狀態,就像企鵝人和貓女一樣,是正與邪的中介。哪怕他通過各種側面描寫,被渲染得再怎麼隻手遮天,依舊不可能是影片的戲眼,在觀感上也與蝙蝠俠的實力很不對等。他本質上是一個線索型角色,是高度功能化的,主要套路是與正派口頭周旋,最後揭露出關鍵的線索隱情,只是聚焦在他身上的秘密比較多而已。 就像《黑暗騎士》里我們怎麼也不會視雙面人為頭號反派,哪怕最後一場戲是與雙面人的對決,他也充其量是小丑作惡的結果,而不是邪惡本身。法爾科內也一樣,哪怕他代表了哥譚所有的黑暗墮落,最終作用依舊是為了引出更多的內情,而不是蝙蝠俠和戈登的終極追捕目標。 《新蝙蝠俠》中的企鵝人與貓女,同樣走的寫實路線,但也是受制於戲份的原因,描寫得較為扁平。相比以前的蝙蝠俠影視作品來說,除了去卡通化,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飛躍性發展。企鵝人這一角色在本片中的主要魅力,基本上是靠造型上的奇觀性剝削來實現的,尤其當我們知道他是科林·法瑞爾演的之後,就更被心甘情願地剝削了。除此之外,企鵝人的戲劇作用很弱,基本就是一個遮遮掩掩的夜總會老闆,被迫提供一些線索給蝙蝠俠,還貢獻了一場追車戲。當然,他最後靠法爾科內的死上位了,坐享漁翁之利,今後的劇作地位也許會更吃重。但本片里的企鵝人與常規黑幫老闆的形象差異不大,除了造型以外很難有其他令人回味的地方。 貓女更是有例可援:米歇爾·菲佛、哈利·貝瑞,還有離今天最近的安妮·海瑟薇。其實這個角色在幾部蝙蝠俠電影中都塑造得比較一般,而在這部黑色電影風格的作品中,賽琳娜更是一個確鑿的蛇蠍美人形象:性感美貌,身形窈窕,是多數男人性幻想的對象,同時又因仇恨而武裝自己,在關鍵時刻總會背叛男主角的目標,卻出於某種目的又與男主角萌生曖昧情愫。她就像一個調劑品,讓影片在黑暗深沉之外也能醞釀出一些浪漫,在直來直去的硬漢景觀中穿插一些偷盜片的靈巧,但這樣的表達始終過於膚淺。 仔細想想,布魯斯、賽琳娜和謎語人全都是孤兒,完全可以在此更深入地挖掘三個人各自經歷的因果濫觴,進而提出對復雜社會系統的反思。布魯斯是貴族孤兒,外界認為他仍在養尊處優,生活富足,實際已化身黑暗騎士;貓女和謎語人則都是貧民窟孤兒,結果一個成為盜亦有道的神偷,內心還充滿良知,另一個已徹底變為極端的恐怖分子。三個孤兒,三種仇恨,走向了不同的觀念和命運。如此具備戲劇張力的對比,影片基本上給放棄掉了。如果將這樣的三角結構進行充分地搭建,這一夜的哥譚應該會更加精彩吧。 除了變黑以外,我甚至無法對詹姆斯·戈登留下更多印象,他似乎在這里純粹成了蝙蝠俠的助手(但實際上蝙蝠俠應該是他的助手)。隨著近期一些新聞的披露,戈登的戲份想必是被刪減了很多。但無論如何,從成片效果來看,這位不輸於蝙蝠俠的正義符號完全淪為功能性角色,而且多數是被動的工具化。有大量他和蝙蝠俠一起在犯罪現場找線索的場景,太多時候他的作用就是接住蝙蝠俠的台詞,活活像一個捧哏演員,這讓角色刻意換用黑人演員的製片策略顯得更沒理由。 與此同時還有阿爾弗雷德,看上去也是想擺脫以前睿智老管家的模子,突出他軍情五處退休老幹部的身份,這麼做當然沒問題,但在《新蝙蝠俠》中也並未發揮出顛覆性的表現力。在形象上,安迪·瑟金斯的阿福更接近「一號地球」的樣子,但也是受制於出場時間,僅有幾場破譯密碼的戲,很快就被炸彈重傷,徹底與劇作主線說再見。而他在病床上那段關於托馬斯·韋恩的對話,則成了影片另一大敗筆。 蝙蝠俠這個漫畫形象之所以能建立起現代性內核,弗蘭克·米勒是當之無愧的功臣。他的幾部極為經典的漫畫作品重定義了蝙蝠俠的精神內核,也重塑了哥譚這座罪惡之城的陰郁氛圍。至此以後,蝙蝠俠的故事徹底擺脫佐羅風格,剔除了許多夸張的古典主義處理方式,更摒棄了早期清一色的卡通喜劇,逐漸向黑暗寫實主義靠攏(不過畫風依舊個性)。到了90年代,蝙蝠俠給人的藝術印象是影視和漫畫互相影響的結果:哥特風格,暗黑夸張,人格缺陷,還有嚴肅陰郁的悲愴感。到了黑暗騎士三部曲,諾蘭完全拋棄卡通化塑造,將那種暗黑寫實推向巔峰,並且真正呼應了弗蘭克·米勒給予蝙蝠俠身上的強烈現代性,即布魯斯·韋恩對內心恐懼的抵抗,對罪惡本質的逃避,以及無時無刻的極限境遇選擇。 正如《黑暗騎士》里小丑對蝙蝠俠的經典台詞「你使我完整(You complete me)」一樣,《新蝙蝠俠》在處理蝙蝠俠和謎語人的對立上,採取了相同的一體兩面式關系建構。謎語人試圖對哥譚所做的淨化,何嘗不是蝙蝠俠的理想?只是蝙蝠俠不會以如此極端的方式實現目標。而蝙蝠俠同樣也有跟謎語人類似的仇恨,正是這種仇恨催生的憤怒,才迫使他穿上戰甲闖入黑暗。只是他在淨化哥譚之前,先淨化了自己的仇恨,使自己避免成為謎語人那樣的恐怖分子,進而令其復仇對象不止局限於殺害父母的兇手,而是產生罪惡的本源。 事實上,蝙蝠俠運用的同樣是「超我化暴力」,這也是他永遠不會被體制接受的關鍵原因。他將永遠處於時而被認可,時而又被通緝的狀態。但布魯斯的強大之處,在於淨化了自己的仇恨之後,他又能淨化自己的「超我化暴力」,即徹底封閉其中的倒錯快感。於是,他在一般法律之外同樣附加給自己一個想像性律法:不准殺人。之所以能做到這個地步,取決於他的至善人格和堅韌意志。 蝙蝠俠這個人物至今經久不衰,很大程度上便得益於不斷被重新定義後,他身上體現出的那種現代性負擔,這也歸功於從喬·庫伯特、丹尼·奧尼爾到弗蘭克·米勒,再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等創作者良好傳承的結果。我們走進蝙蝠俠的故事,往往會感覺到他承擔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孤獨、恐懼、傷痛、背叛、絕望以及親人的死亡——卻仍然不肯放棄鬥爭。調侃地講,他給我們的印象,仿佛就像布爾什維克革命英雄那樣:無私奉獻,迎難而上,為淨化哥譚事業奮鬥終生。 我們會發現他在與罪犯的戰爭中每有一次進展,都是傷痕累累步履維艱的。但同時,蝙蝠俠自己的想像性律法又不堪一擊,以至於他根本無法觸及、也不敢觸及真正的黑暗,否則便會立刻被吞噬,成為一體兩面的另一面:小丑和謎語人。因此,布魯斯·韋恩這個人物發展到現在,其悲劇性已經不停留在父母被害、眾叛親離和孤獨無依之類的層面了,其最大的悲劇性在於,他永遠也無法真正淨化哥譚,皆因他內心中根深蒂固的想像性律法和意識形態立場。於是,以上種種就匯集成了一股巨大的存在主義焦慮,長期纏繞在他身上,這便是蝙蝠俠現代性特徵的本質。 4 在《新蝙蝠俠》中,我們得以回望初出茅廬的布魯斯·韋恩的心理狀態和抗爭方式。這只是他懲惡揚善的第二年,還沒有完全品嘗到極致黑暗的味道。而謎語人確實也算不上多麼強大的對手,號稱掌控全城的法爾科內,也沒能通過敘事和視聽展現出多少的壓迫性。即便如此,我還是能辨識出五方版布魯斯身上的現代性,當然還有那套完美的感官材質。問題在於,我只看到了現代性負擔所帶來的自我懷疑,卻沒看到應該伴隨而生的英雄式成長,那麼他的成長去哪里了呢? 被扼殺在了與阿福的病房對話中。 當布魯斯去找法爾科內,得知自己的父親並是自己想像中那樣偉光正的時候,他所堅守的理念開始破裂。而當這種破裂與他那不可能完成的夢想(淨化哥譚)疊加到一起後,布魯斯·韋恩的意志必將走向虛無,導向人物弧線的巨大滑坡。這樣的困境本應該成為後面連連好戲的鋪墊,結果影片卻沒有給觀眾消化和反應的空隙,緊接著下一場戲,病床上的阿福通過講述往事的另一面,就讓布魯斯重新堅定了信念?!矛盾化解之倉促,自我懷疑之短暫實是劇作上的又一敗筆,而且僅憑對話而非事件所勾勒出的戲劇性轉折,實在是無趣得很。更別說阿福所述的這一版故事,完全是好萊塢近百年來用慣了的套路:你爸爸仍舊是個好人,只不過犯了一次錯誤並已悔過。 無論是阿爾弗雷德替托馬斯·韋恩的辯白,還是布魯斯重申自己對至親死亡所感到的恐懼,哪怕說的再天花亂墜,金句頻出,也無法彌補對劇力和人物弧線的嚴重消解,何況阿福的辯白內容還是那樣一個爛大街的故事。本來布魯斯聽了法爾科內一番話,必將直面精神家園的幻滅,使其現代性本質得以再次發亮,但阿福的那場失敗的文戲,又將這種現代性瞬間熄滅在了充盈的影像質感之中。 於是,現代性的文本與古典式的視聽開始了不必要的拉扯,撕裂了影片後面一個小時的語意內涵。在後面一個小時中,蝙蝠俠這個人物就停留在了視聽景觀與敘事場域的某一點,弧線不再起伏,而由前輩作者們為蝙蝠俠搭築的復雜意義迷宮也隨之倒塌。這里,我們可以再次請出拉康和他的「繼任者」齊澤克,用他們的語言重新描述《新蝙蝠俠》中褪去現代性外衣的布魯斯·韋恩,即大他者欲望的化身。 這無疑是對一個經典角色過於冷漠的處理方式,是敷衍粗淺的人物塑造法,與影片莊嚴沉穩的視聽美學不相匹配。蝙蝠俠退守為大他者欲望的化身,意味著他回歸到了一個單純的、代表絕對正義的、凌駕於一般律法之上的象徵性符號機器,相比《元年》和《自我》中蘊含的復雜對比性而言也是一種倒退。再結合對謎語人的陌生化處理,以及對貓女的浪漫化渲染,《新蝙蝠俠》中的布魯斯·韋恩最終也變成了僅可遠遠欣賞的感官材質,重新被矮化成了某種保守的個人英雄主義圖騰。 於是乎,影片唯一令人動容的場面,只有蝙蝠俠在警局樓頂准備滑翔時那瞬間的驚懼,其餘情緒都被淹沒在流程化的解決危機之中,而最大的內心起伏還被法爾科內-阿爾弗雷德兩場戲的粗暴組接所切斷。對於三個小時的影片來說,僅有那一處拉近人物的「真情流露」,太不夠了。 馬特·里夫斯在好萊塢創下的最大功績,是較好地延展了魯伯特·瓦耶特所創造的凱撒。《猩球崛起2》大眾評價不如第一部,但它依舊稱得上科幻片里的新經典。在第一部中,魯伯特通過福柯的規訓理論,揭示了人類折磨凱撒的方式:以知識的名義,行使權力對肉體的入侵。所以當凱撒覺醒後,這個角色就徒然具有了鮮明的人格魅力。在兩部續集里,馬特·里夫斯沒有失掉這個大方向,反而在不斷擴大的敘事版圖中,在迎合末日情結的科幻圖景中,通過凱撒進一步插入了大眾意識的螺旋式漩渦、社會心理症候導致的異化、末世人類荒原般的生存狀態、「詩意的棲居」掙扎著轉變為「技術的棲居」,以及人性的病態化演進等一系列後現代碎片。是的,如果說《新蝙蝠俠》是一個現代性的文本,那麼《猩球崛起》系列便是一套對人類充滿具象化諷刺的後現代性文本。 最明顯的佐證便是影片中的猩猩,尤其以凱撒為代表,是比人類更具人性積極面的一方。本質上講,凱撒既是自己族群的領袖,也是人類的救世主,他的理智與謹慎和明確的反戰思想,還有那種強烈的道德感,均體現出影片對其極盡所能的歌頌意味,甚至最終將之塑造成了耶穌式的人物。另一方面,馬特·里夫斯在《猩球崛起》中塑造的末日世界,是混亂的,熱鬧的,具有鼓動性的,而不是徹底的破敗荒涼。 《猩球崛起》的一切情境和議題,是基於已完成的對科技倫理、社會倫理和家庭倫理的批判,如此一來,那片充滿煽動性的末日景觀也好,猩族的異化覺醒和復雜立場也好,人類根性的靈魂失落也好,以及歷史文化的回環和對救世主形象的頌揚,才都有了成立的可能。固然《猩球崛起3》的水準相比前作已有退步,但凱撒作為某種象徵性的表達,以及後現代的諷刺性還是較完好地保留下來了。而也是在《猩球崛起3》中,里夫斯已流露出對感官材質的執著。 作為一名好萊塢工匠,里夫斯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跟好友J·J·艾伯拉姆斯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線。他並不高產,《科洛弗檔案》後的每一部片都像是慢火烹煮出來的,乃至於影片內的敘事節奏也常常保持著這樣的調性。雖然也受僱於大製片廠,手中權力有限,但里夫斯對電影風格的主導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兩部《猩球崛起》都是陰冷灰暗的色調,到了《新蝙蝠俠》,為了繼承老爺近十年來的銀幕藝術形象,在質感上自然迥異於他以前的作品,但核心技巧其實是有所延續的。 基督教價值觀在《新蝙蝠俠》中體現出兩種面向,一種是謎語人的極端信仰,另一種是結尾蝙蝠俠的「引導」和「拯救」,正如凱撒身上也洋溢著同樣的氣質。但不同於前者,五方版蝙蝠俠潛在的殉難性質體現得更為明顯,同時歷史悠久的蝙蝠俠本身蘊含的各種特徵,吞沒掉一隻「小小」的猩猩自是不在話下,所以哪怕五方版蝙蝠俠有任何借鑒自凱撒的描繪方法,也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另一方面,在視聽風格層面,從陰冷的末世到大雨不停的暗夜都市,顯然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過里夫斯依舊保持著獨到的光線和色彩運用,而且他大量用剪影來替代傳統黑色電影里的陰影,這在《猩球崛起》系列里也能看到一些端倪。 5 黑色電影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受德國表現主義攝影的強烈影響,劇作上又大量汲取硬漢派推理小說,同時兼收並蓄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和戰後美國的寫實主義浪潮,Film Noir(黑色電影)這個詞,則是1946年法國影評人尼·弗蘭克考察了大量類似影片後提出的,因此這是一個後置於美學現象的概念。黑色電影的要素往往很明確:遊走在法律/道德邊緣的主人公,蛇蠍美人,都市夜幕,個體敘事,低照度場景,強調對比度的布光與美術設計,暴力情節,巴洛克元素,傾斜構圖等等。 在彩色膠片的普及和60年代各種現代電影思潮的影響下,好萊塢那種經典的黑色電影模式逐漸嬗變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並延續至今。新黑色電影更不局限於罪案題材,也不再只使用大塊的陰影與克制的低照度布光,出現了許多色調明亮的作品,討論的議題也更加多樣化,以《唐人街》《七宗罪》《搏擊俱樂部》《穆赫蘭道》《冰血暴》《計程車司機》《我心狂野》《洛城機密》《落水狗》《百萬美元寶貝》《缺席的人》《鳥人》《老無所依》《亡命駕駛》《記憶碎片》《美國精神病人》為代表,產量著實豐富。其中有些是對經典黑色電影風格的「翻拍」,有些則是擴展了黑色電影的定義,並且普遍傾向於聚焦矛盾重重的個體精神世界。 如果要講述一個蝙蝠俠探案的故事,那麼最優的影像方案無疑是黑色電影。 蝙蝠俠本身就是一個完美適配黑色電影風格的角色:硬漢派偵探,漆黑的戰衣,主要敘事空間是黑暗潮濕、滿是罪惡與絕望感的城市,充斥著各種街頭暴力活動,還棲息著貓女這樣的蛇蠍美人(毒藤女也算一個)。正如前文所述,本片很順暢地以經典黑色電影風格,提煉出了符合蝙蝠俠的視聽美學空間。但另一方面,雖然沿用了古典式的探案追兇形式,但它的文本並沒有完全承襲經典黑色電影。 因為謎語人和蝙蝠俠背後折射出的當代性議題,比如存在主義焦慮,恐怖主義,媒介對極端意識形態的煽動性傳播等等,以及基於漫畫發展而來的現代性迷思和多視點的敘事軸線,同樣是這部電影的鮮明烙印。就像我們如果重新審視《黑暗騎士》的話,也很難定義它是否就是新黑色電影。其實《黑暗騎士》也用了挺多篇幅描述蝙蝠俠的偵探屬性和推理水平,但它在表現形式上更接近特工片的樣態——我首先能回想起來的就是去抓劉先生——而《新蝙蝠俠》則回歸了硬漢派的風格。 毫無疑問,影片基於一整套黑色電影視聽系統營造出了完美的影像質感。強對比度的霓虹燈,斜角構圖所展現出的潮濕街道,各色人物在罪惡泥潭中的掙扎感,以及沉鬱陰暗的城市氣氛。影片在一味致敬的同時,也沒有拒絕當前時代元素的出現,沒有把整個故事年代推回到更早的時期。諸如電腦、手機和網絡直播等均有涉及,但科技感也被壓縮到最低,以至於有些人一開始會以為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前網際網路時代。 這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奇妙的圖征,一邊是無限接近四五十年代經典黑色電影的視聽美學,一邊又時而出現21世紀的高科技生活用具。但這些高科技產物其實穿插得並不突兀,因為它們不僅是《新蝙蝠俠》視覺構成的一部分,更是作為探案文本的敘事工具,因此登場率相當克制,也就不會過度破壞經典黑色電影的氛圍。可以說,僅以感官材質而言,在復古的城市背景下能恰當地融合資訊時代的科技元素,算是本片在黑色電影視覺特徵上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創新。 但我依舊要強調,《新蝙蝠俠》即便質感再強,也只是復現了經典黑色電影的皮毛,即便這一點並不是我對影片失望的理由。其實能不能復刻出經典黑色電影質感真的無所謂,也沒有必要。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質感,哪怕是一部完全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類型片,它也會存在與同類作品細微的質感差異。但《新蝙蝠俠》既然有如此濃厚的黑色電影情結,我們當然也可以用黑色電影去標定它的美學范疇。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它只是學到了黑色電影的皮毛,實在比不上那些真正痴迷於傳統黑色電影時期「翻拍」而得的優秀作品。 保羅·施拉德的《黑色電影札記》對於黑色電影的發展有決定性的意義,許多創作者也是至此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性地製作黑色電影,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僅憑藝術直覺互相效仿出一批同類風格的作品。在《黑色電影札記》中,施拉德將之描述為一種運動,一個時期,一種基調和情緒,但出於時代原因,這篇文獻只討論了40-50年代的黑色電影,不過用來考察《新蝙蝠俠》已然足夠,因為本片的主要美學特徵沒有跳出這個范圍。我認為《新蝙蝠俠》沒能學到黑色電影內核的原因,是因為我在影片里看不到保羅·施拉德口中的「基調」和「情緒」,這也鮮明體現了屬於本片的「質感的陷阱」。甚至夸張地說,片中那個輕易讓人聯想到薩弗迪兄弟的「好時光小賣部」的彩蛋(五方也是《好時光》的主演),都超過了影片後面各種符號帶給我的意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情懷作祟。 總之,我們不必再談那些大的敘事結構、主題立意之類,我們就從微小的方面出發,便能得出《新蝙蝠俠》是如何被困在「質感的陷阱」中,以至於反而丟掉了本應由這些感官材質高高舉起的核心——情緒。 在《新蝙蝠俠》中,有一場戲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在那災難性的阿福病房對話之後,蝙蝠俠看到信號燈亮起,於是與戈登一同出警,結果發現是貓女抓到了警局里的內鬼肯齊(Kenzie)。貓女想要一槍解決他,蝙蝠俠勸其冷靜,而肯齊跪在地上向戈登求助。貓女為了證明自己沒抓錯,拿出手機放電話錄音,里面記錄了肯齊與法爾科內殺害安妮卡(Annika)的過程。我要說的是,這場戲的災難程度,不比病房對話和謎語人自白要低。 長達一分半的電話錄音從頭播到尾,場景里的四個人,基本上就那麼原地不動給它聽完了。這段「漫長」的時間里,鏡頭在做什麼呢?來回在四人的撲克臉上切換。當然,這里還是要客觀一些,貓女是有走動的,臉上也一直保持著氣急敗壞的悲傷表情,但這又有何用呢?我甚至在次世代電子遊戲里都很難看到這樣的站樁場面了。長達一分半的時間,電影沒有展示任何有效的畫面信息,而唯一的信息來源:電話錄音,又真值得我們跟片中人物一樣聚精會神地聽嗎?安妮卡被法爾科內所害,警察局里有內鬼,這不都是早已預見的事實?!再說我們都看過那麼多部蝙蝠俠作品了,哪次警察局里沒有內鬼呢?至於這內鬼是不是肯齊,至於安妮卡有多慘,我相信沒什麼人會真正關心二者的命運,他倆實在是劇作中次要的不能再次要的工具人了,影片主要的懸念也並未放在他們身上。興許不點明安妮卡就是貓女室友兼市長情人的話,不少人都想不起我說的是誰。 其實僅就這場令人尷尬的戲而言,羅伯特·帕丁森、佐伊·克洛維茲、傑弗里·懷特和彼得·麥當勞(飾 肯齊)的表演都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呢?調度。 《新蝙蝠俠》依舊沒有擺脫這幾年好萊塢類型片的普遍問題,就是場面調度的乏力。我對蝙蝠俠街頭鬥毆式的動作戲沒有意見,畢竟一直都是這麼看過來的,蝙蝠俠的影迷應該也不會奢求像《鋼鐵之軀》那樣毀天滅地的大場面。但每一次機位景別的選擇,鏡頭運動及剪輯時長等等,都在影響影片整體的基調與情緒。而馬特·里夫斯在這一點上還是創造力有些匱乏,以至於影片整體上少了很多黑色電影標志性的表現主義攝影和斜角構圖,當然你只願意使用黑色電影的光線和色彩也沒問題,就像許多新黑色電影乍一看也根本不具備任何黑色電影風格,問題在於本片黑色電影視覺系統的表現力也並沒能超越那套經過時間檢驗的即有方案。 像一些片中的標志性場景,例如蝙蝠俠在閃現的槍焰中挨個撂倒敵人的場面,體現出的觀賞性並非是調度的功勞,而是造型與光線的成果。我不知道出於何種考慮,《新蝙蝠俠》很不願意讓觀眾太過靠近人物。前面所說的謎語人是通過壓制出場時間保持陌生感,而影片在多數時間又很憐惜特寫和深焦鏡頭:一個用來表現主觀心理,一個用來表現關系空間。《新蝙蝠俠》雖然有大量的近景,但多數是帶關系的正反打鏡頭,即便是中遠景,也有許多從人群中伸過去的長焦鏡,似乎是在暗示蝙蝠俠與民眾的關系。而影片樂於將人物以外的畫面元素模糊在焦距之外,深焦只在哥譚空鏡的時候才會出現。這些焦距之外的背影和將角色與場景隔開的做法,在本片中所造成的視覺效果,就是不斷提醒著我們和人物的某種距離感。這樣的調度比比皆是,在大大提升了美學質感的同時,也埋沒了影像對情緒的謄印。 華麗的感官材質沒有包裹內在的意緒,意緒的貧瘠又導致情境無法涌現。於是從蝙蝠俠到謎語人,從戈登到法爾科內,從貓女到企鵝人,一眾角色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鬧激烈,實則迷失在了密碼卡片編織的簡單謎題中,迷失在了驚悚的作案手法之中,迷失在了火爆的追車和性感之吻中,讓我始終無法靠近人物。所有的段落都揮灑著風格,所有的段落也都在抵消著情緒的綿延。加上蝙蝠俠長時間以面具示人,五方的表演空間只有眼睛和下巴。但他又是一個硬漢偵探超級英雄,冷麵少言是其顯著特徵,所以蝙蝠俠更需要鏡頭運動、場景空間和敘事節奏的調度去烘托他的內在。然而現在看來,他的內在意緒只能靠下一部片去完善了——如果續集真能做到更好的話。 至於那些更靠近新黑色電影的手段,比如對色彩的運用,對蝙蝠俠和謎語人精神層面的剖析,運用當代哲學工具填充場景與情節的語意,總體上講效果也是暇瑜錯陳的。另外,相比於兩部《猩球崛起》,他在《新蝙蝠俠》中安插的現代性文本與後現代性碎片已體現不出那個時候的靈氣(雖然《猩球崛起2》他並未參與編劇)。而黑色電影和新黑色電影不只在外觀上有明顯辨識度,其神韻更多的則是體現在以現代性/後現代性為能指結構的劇作上,這也是《穆赫蘭道》《我心狂野》這種「明亮」的影片也能被視為新黑色電影的原因。在這一方面,有很多作品做的要比《新蝙蝠俠》好得多得多。 我能理解不少觀眾,尤其是蝙蝠俠的粉絲們很容易跟隨影片一同墜入「質感的陷阱」,欣喜地看到這樣一部個性明顯,具有扎實的視聽美學,充滿古典氣質,回歸蝙蝠俠本源的復古作品問世,並毫不猶豫貼上傑作的標簽——華納的電影好像特別容易陷入「質感的陷阱」。但無論是以黑色電影的維度,還是以偵探類型片的維度(二者往往有所重合),抑或是在超級英雄電影的圖譜中,我只能認為《新蝙蝠俠》剛剛超過水準線,沒有機會邁向更高一級的台階。 影片厚重的感官材質掩蓋不了空洞的內核,缺乏變奏的敘事更是連攜出劇作後期頻頻的硬傷,從頭至尾也沒形成像樣的懸念。雖然馬特·里夫斯的這版蝙蝠俠遠不像喬·舒馬赫當年那樣徹骨的絕望,基本上還算是立住了,但顯然也無法比肩甚至超越那些更好版本的布魯斯·韋恩。 就寫到這吧。 參考文獻 RICHARD DYER. Seven, 1999. DLYAN EVANS.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1996....

兼職偵探與失職判官:《新蝙蝠俠》中的「雙重立場錯位」

文章包含劇透內容,請謹慎閱讀 從《蝙蝠俠:俠影之謎》、《黑暗騎士》開始,到《小丑》被授予金獅獎,有野心的電影作者接力般地踏出了一股趨勢——在既有的電影類型中尋找變體,進而探索早已流行的傳奇角色的原生家庭、價值立場、乃至精神病史,通過角色的縱深重新賦予快餐形象以內涵。就連《電影手冊》都把新一期封面慷慨地贈予《新蝙蝠俠》,理由是其「提供了一種進化的可能性……」 萬福瑪利亞 影片開場,是童聲清唱舒伯特的傳世聖頌《Ave Maria》,以聽覺形式埋下伏線,直到「謎語人」袒露童年的幻滅創傷,這才揭開了「孤兒」的復仇動機。稍加辨認,就能聽出「謎語人」的出場音樂是《萬福瑪利亞》的高音變調,淒厲猙獰,把贊美的神聖愉悅「走板」成了暴戾的幻滅控訴。在觀眾熟知的旋律上,做出意義相反的變體,形成錯位的諷刺,作者用心了。僅此一筆,就能判定《新蝙蝠俠》已經有了所謂「進化」的可能。 把孤兒的救贖期望戳破,讓幻滅了理想的「謎語人」向社會復仇,並拉進另一孤兒——布魯斯·韋恩成為「共謀」。按原計劃,兩個孤兒將一同觀看整個哥譚市的海水「審判」,阿卡姆瘋人院將成為諾亞方舟般的孤島,無知的市民將和新任市長一同淹沒。「謎語人」堅信他的「審判」,一定會被同為「孤兒」的布魯斯韋恩所理解。 如果按照「謎語人」的視點,這一故事的高潮段落,將是「謎語人」的再次幻滅:他辛苦布局的審判計劃被同為「孤兒」的布魯斯·韋恩打破,因為這位闊少直面了身為孤兒的恐懼,選擇了黑暗的翅膀,卻捍衛了正義,播撒了愛的種子。這位本應背負「父親之罪」的孤兒,再次粉碎了「謎語人」的理想——盡管當年托馬斯·韋恩的遇刺身亡是一場意外,卻也被「謎語人」視為粉碎其救贖理想的元兇。由此,父一輩和子一輩對正義的守護,通過「謎語人」的扭曲心理製造的一連串恐怖事件,得以在哥譚市聯結起來。 這將是一個有心理創傷的連環殺人犯的悲劇,最終他將獲得布魯斯韋恩的同情,以此作為結尾,會成為一種超級英雄片的「進化」——如果,以謎語人為視點的話。 然而,遺憾的是,「謎語人」就只是個一廂情願的審判者,他的審判註定不會被承認,因為他唯一想要獲得認可的對象是蝙蝠俠。從頭到尾,「謎語人」就是個不稱職的判官,他從受害者僭越成為審判者——這一心態變異原本頗具魅力,可惜他太過在意布魯斯·韋恩的看法,而忘記了他自己早已在實質上成為了調查真相的偵探、揭露黑幕的記者和實施斬首的審判者——而這一切的身份他都不稀罕,他只認定自己是被欺騙的孤兒,他在尋找另一位「孤兒」做他的觀眾,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把時光倒流,並停駐在他作為孤兒院合唱團員演唱《萬福瑪利亞》的時刻,那時的布魯斯·韋恩就是觀眾。他的努力因蝙蝠俠的自我犧牲而付諸東流,他製造了狂暴的血腥事件,只為了能和另一個「孤兒」一起觀看,他永遠地失去了能猜對他謎語的人,他本以為蝙蝠俠和他一樣,是向社會復仇的受害者,可是他的理想再度宿命般幻滅。這本可能成為一出徒勞而傷感的犯罪心理學悲劇,如果,以「謎語人」為視點的話。 可惜,「謎語人」的悲情敵不過英雄的光環——《新蝙蝠俠》的故事視點,只可能屬於蝙蝠俠本人。 社恐闊少與禁慾俠客 蝙蝠俠和布魯斯·韋恩——同一角色的雙重身份——之所以充滿戲劇張力,並不是因為闊少和俠客的一體兩面,而是因為他們代表了哥譚市的社會本質。 軟弱無能的權貴階層,他們打著復興的幌子,拚命粉飾早已敗壞不堪的罪惡都市;以暴制暴的憤怒俠客,他以暴力取代法制,替那些被執法者刻意無視的受難者宣洩悲憤。當一個裁決者越接近哥譚市的本質,他就越厭惡闊少的身份。更何況,他是城市締造者階級的遺孤、兩大家族(韋恩家和阿卡姆家)的唯一血脈、哥譚市富豪榜第一人。 《新蝙蝠俠》整部影片,布魯斯·韋恩公開出場只有兩次,一次是市長的葬禮,另一次是去黑社會大佬的俱樂部。兩次出場,布魯斯韋恩都迴避周圍人的眼神,他蒼白的臉、神經質的反應,試圖遮擋自己將要面對的人,又或許是,他身為首富而無法迴避的社會關系。布魯斯·韋恩在社交場合的畏縮,似乎在遮掩他的尷尬——不得不面對自己所厭惡的身份,以及身份背後代表的哥譚市。諷刺的是,前黑社會大佬法爾康內拿布魯斯·韋恩打趣,「市長的葬禮居然驚動了這個城市里比我還深居簡出的人!」 法爾康內的玩笑,值得深思。 哥譚市最為深居簡出的兩人,他們其實從未真正「隱遁」,一個因為黑社會身份而不便拋頭露面,實則暗地操縱整個哥譚市的黑白系統,政客和警察在「哥譚重振計劃」的遮羞布下面勾連毒品網絡,與法爾康內分贓。法爾康內利用了布魯斯·韋恩的父親,綁架了「重振計劃」,以黑吃黑的政治鬥爭手段全面控制了資本和政界。他深居簡出,因為他是哥譚之主。 另一個隱遁者,布魯斯·韋恩,他習慣了以另一個身份實現他的價值觀,簡單粗暴,卻行之有效。他每一天都在抗拒原本的身份,甚至因為不得不接待前來匯報工作的會計師而對阿爾弗雷德大發雷霆。他對阿爾弗雷德施以殘酷的挑釁,也是對自己原本身份和家庭——姓氏的拒絕。他兩次挑釁阿爾弗雷德,「你不是我爸」、「你姓韋恩嗎」,都在故意暴露他面對整個韋恩家族的渺小和無力。 因此,最為深居簡出的兩個人,代表了哥譚市權力的兩個端點,表面的頂端和真正的頂端。 此外,《新蝙蝠俠》給出了這一形象的第三種可能——黑客偵探。這是蝙蝠俠這一形象前所未有的維度,無論是麥可·基頓、克里斯蒂安·貝爾還是本·阿弗萊克,他們的蝙蝠俠都遊走在風流的闊少與暴戾的俠客之間。而羅伯特·帕丁森詮釋出一種「龍紋身女孩」式的新形象,既不是布魯斯·韋恩,也不是蝙蝠俠,而是騎著摩托車背著雙肩包、把臉藏進頭盔里的偵探。像龍紋身女孩一樣,他能黑進犯罪系統,能監視腐敗分子;像龍紋身女孩一樣,他社恐、孤獨、不信任官方系統——而這恐怕是電影里他最舒服最為自洽的形象和立場了。 可惜,他畢竟是蝙蝠俠,當探照燈向著夜空射出光束,他就要立刻響應,哪怕是與貓女的片刻溫存也要戛然而止。在此之前,銀幕上從未出現過哪個蝙蝠俠能如此被召之即來的,帕丁森成功演繹出了一種「應召」的疲憊感。可悲的是,他只有戴上蝙蝠面具才敢與貓女獨處,而他唯一一次主動索吻,卻被蝙蝠光束叫停。他本有機會在貓女懷里展示不設防的脆弱,可惜剛剛被貓女救下,他就不得不給自己一針腎上腺素,他為了救貓女顯露片刻的瘋狂暴走,隨即被戈登制住。 他就像一個疲憊的父親,連病倒都不能喘息片刻——因為還要給孩子換尿布。哥譚市里所有的人都是蝙蝠俠的孩子,都需要他的守護,包括貓女,包括新任市長,甚至包括黑老大法爾康內。他在以暴制暴的時候,更多地展現出手下留情,他絕不殺人的原則,甚至被戈登嘲諷。 「新蝙蝠俠」成了個禁慾的俠客,滿臉牽強,畏首畏尾,他對暴力的冷靜態度甚至超過了合法的暴力機器——警察。揍戈登一拳也是為了脫身,還得被戈登求著揍,蝙蝠俠的窩囊令人心疼。 貼著新標的舊瓶和舊酒 毫無疑問,《新蝙蝠俠》在犯罪設計方面,借鑒了《七宗罪》的結構,尤其「謎語人」鎖定對象和實施犯罪的手法,甚至他也試圖誘使蝙蝠俠成為同謀,就像故事的高潮段落布拉德·皮特被激怒犯下「憤怒」罪。《七宗罪》的高明之處,並不在於所謂駭人聽聞的犯罪手法,而在於殺人犯對普通人進行自以為是的審判——他「審判」的都是再尋常不過的人,他把每個人的過錯,甚至是習慣,都放大成了「罪」,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妙筆。 《新蝙蝠俠》套用《七宗罪》的犯罪手法,甚至「謎語人」的筆記和他工作空間的陳設都在向經典「致敬」。不同的是,「謎語人」每殺一人都師出有名,他代替蝙蝠俠成了暗黑「判官」,他搶了偵探的飯碗,還替法官和媒體把活兒都幹完了。「謎語人」獨自完成了:推理——調查——取證——定罪——行刑——公告……這一系列的工作,解放了至少四個法制機構和一個媒體機構的勞動力,可謂鞠躬盡瘁。這是謎語人的立場錯位,他做了本該是蝙蝠俠分內的事。 他的台詞暴露了劇作在角色設計上的貪婪求全,他對蝙蝠俠說「我和你一樣,利用了恐懼」,這話不對。其實「謎語人」只是在向「說謊者」們復仇,他並無意製造恐慌,他的謎語也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希望找出另一個「孤兒」,並讓對方也找到他,他對蝙蝠俠有類似同類求偶的沖動。 「謎語人」的謀殺,包裹在毫無誤傷的精準「執法」下面,有道德審判作背書,他贏得了底層人的狂熱擁護。直到他真正犯下了「屠城」的殺人罪,這才真正接近了《七宗罪》中無名氏的犯罪動機,他要用海水倒灌去「審判」整個哥譚市的平民。他的動機,依然是想要和他的「孤兒兄弟」布魯斯韋恩一起觀看這場血腥之舞。可是,布魯斯韋恩早已在阿爾弗雷德的救贖之下走出孤兒陰影,他回歸到市民中間,以父親的姿態,硬撐著疲憊和傷痛,伸出拯救之手,而非懲惡之拳。 至此,「謎語人」因為自身的立場錯位,導致了他的崩潰——他做了蝙蝠俠的事,而蝙蝠俠反而被逼著做了更為光明的舉動。 蝙蝠俠探案尋凶的過程,則借鑒了黑色電影的套路。他透過戈登警長的特權和信任,獲取犯罪現場的線索,而一切的線索都指向他自己——給蝙蝠俠的謎語。他接近真相,邂逅了身材曼妙身手敏捷的神秘女郎。而這位俠女竟然是黑老大法爾康內的私生女……至此,蝙蝠俠每一步都踏在黑色電影的硬漢之路上。 不過,《新蝙蝠俠》再次從這一經典類型中滑脫了。 自始至終,蝙蝠俠披著一身戰袍,卻笨拙地屢次出現在凶殺現場,他成了被警察系統唾棄的私家偵探,遊魂般穿梭在案發現場的調查取證人員之間,他總被警告會破壞證據,也會被警長提醒「你該走了」,還會被更不友善的警員當面罵「怪胎」。 原本是辣手判官,如今轉職成了偵探,這一尷尬的存在,是超級英雄罕見的形象變異。 即便被周遭警員鄙夷,蝙蝠俠還是醉心於對「真相」的求索,破解謎語、苦思兇器、拼湊線索……他對「證據」的重視,近乎病態。 這一病態延續到布魯斯·韋恩這一身份。當父親生前的丑聞被「謎語人」爆料,為了掩蓋家族丑聞導致記者被滅口,慈善家的形象崩塌。當布魯斯·韋恩對真相的執著超過了對罪惡的懲罰時,他發現他的父親在掩蓋真相。布魯斯·韋恩成了「棄兒」,處在崩潰邊緣的他居然向黑老大法爾康內求證,可惜,他只得到了一個故事,故事里父親的形象吻合了他一直以來的懷疑本性,他選擇相信沒有證據的傳說,哪怕出於惡人之口。 脆弱的布魯斯回到阿爾弗雷德病床前,他質問這位「亞父」為什麼說謊,沒想到他又得到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而阿爾弗雷德也坦誠「沒有證據」。接下來,就是布魯斯·韋恩選擇相信哪一邊了。這一刻,他選擇了保護身邊的人,而不再執著於「真相」和「證據」。 布魯斯·韋恩的立場和身份再次發生錯位,他從打擊犯罪的俠客,轉職成追尋真相的偵探,最後成為保護弱者的治安志願者。而在貓女要向法爾康內復仇的時候,蝙蝠俠又化身成家庭調解員,阻止了「弒父」的慘劇。 此刻,蝙蝠俠甚至失去了憤怒的本能。 《新蝙蝠俠》充斥著黑色電影的視聽元素,高反差光線,夸張的建築物陰影,手電筒光束交錯的犯罪現場,雨夜里的硬漢剪影,霓虹燈下的美艷女郎……蝙蝠俠作為一個執著於解謎的硬漢偵探,最終在謎語人的線索中揭開了整個哥譚市敗壞的犯罪網絡,瓦解了被黑社會操控的社會結構。 而「謎語人」,在充當了真正的偵探和執法者之後,卻又引發了恐怖主義行動。蝙蝠俠的敵人,也將從黑社會化的社會網絡,轉變成製造「混亂」的恐怖主義。 可以說,「謎語人」成為了黑社會犯罪和小丑作亂之間的過渡。 這一過渡,卻再次造成了蝙蝠俠的「不務正業」,他成了守護者,而不是懲治者,從追尋真相,到高舉火把,再到救死扶傷,他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恐怖主義敵人之前,已經先成為了冷靜而克制的秩序維護者。他讓渡出「懲惡」的職能,給了戈登和貓女,前者動輒拔槍相向,後者堅守盜亦有道。 過於強壯的「持火把者」 結尾處浪漫的一幕——墓地中的追車調情,令人心酸。復興的哥譚市已經沒有憤怒的土壤,貓女註定遠離。她的離去,淨化了哥譚的社會犯罪,因為正義裁決有戈登,理性調查有韋恩,犯罪破壞有小丑,哥譚市將成為二元對立的是非模板烏托邦,不再有模糊地帶。為了重建和復興,貓女必須遠走他鄉。 相比諾蘭的蝙蝠俠,《新蝙蝠俠》做了太多本應是超人該做的事,他的救人先於打擊犯罪,他對真相的執著卻待了對正義的詮釋。他搶著做了消防員和救援隊該做的事,伸出本該粉碎罪人胸骨的護手,拉起了失去父親的小闊少和代表著選票的黑人女政客。他以父親的姿態參與城市的重建。 蝙蝠俠的疲憊和「謎語人」的失落重疊。當小丑出現的時候,他將不再有諾蘭式蝙蝠俠的猶疑,而是將髒活兒丟給黑人警長戈登。而他自己將抽絲剝繭,成為帶著不死裝備的偵探,把真相帶給大眾,而不再是正義。 我們看到,黑暗降臨的剎那,洪水中,蝙蝠俠擦燃了信號棒,手舉火把,成為引導難民的先知,他不再隱遁於黑暗之中,他相信警察,相信市民。 相較於一身暴力裝備的過分強壯的「持火把者」,法國電影《悲慘世界》(2019)結尾處的Issa手持著自製燃燒瓶,在貧民窟樓梯間,平靜凝視著警員的黑色槍口。他身形單薄手無寸鐵,他的周圍是奮起的覺醒了的貧民窟弟兄,他根本不需要飄揚的裙帶,也用不著蝙蝠俠的重型鎧甲。Issa因為保有憤怒,在銀幕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引導者,而舉著信號棒的蝙蝠俠頂多是個兼職的秩序糾察員。 當然,無論如何,《新蝙蝠俠》畢竟提供了一種「進化」的可能。 來源:機核

《新蝙蝠俠》:回歸偵探本質,誰說超英片不能是文藝片?

3月18日,《新蝙蝠俠》上映的第一天,我們頂著大雪,趕去附近的影院,看了場杜比廳的電影。 (這個程度的大雪……) 在此前關於《和平使者》的文章中,我就說過,我對DC的了解四捨五入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而蝙蝠俠也並非我喜歡的角色類型。 是的,如果不看演員加成,只講角色本身的話,我喜歡的美漫角色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有自毀傾向、本質善良卻看起來像個喜劇人的缺愛「病人」;一種是友好真誠、永遠值得依靠的陽光小狗,最好還都是話癆…… 顯然,印象中時而花花公子時而男媽媽的富二代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並不在其中…… 同時,對於本次蝙蝠俠的演員羅伯特·帕丁森,我也並沒有過太大的期望,說真的,我一度覺得他更適合演夜翼…… 但是很開心的是,我被打臉了。 這部電影劇情很簡單,基本沒必要劇透,就是蝙蝠俠破解了謎語人的一系列謎題,最後拯救了哥譚平民的故事。謎題層層疊進,氣氛越來越緊張,從兩人表現出來的氣質來看,很像是一種刻板印象中的自閉搖滾青年與4chan過激用戶的對峙。相比於大多數人印象中的超級英雄電影,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頗有文藝氣質的黑色電影。 始終被雨水籠罩的哥譚、哥德式尖聳的建築、陰郁暗黑的畫面色調、利用光影切割畫面營造出的視覺效果、現實而富有沖擊性的社會黑暗面、叛逆頹廢的主人公、美麗而危險的女主角、大量的第一人稱獨白,這部電影擁有著我所能想到的黑色電影的一切要素。 音樂方面,有三段bgm被反復使用,分別是蝙蝠俠的主旋律,甚至基本沒有使用什麼變調;葬禮上的贊歌《Ave Maria》,將本作的哥特感與諷刺感帶到了極致;以及涅槃樂隊的《Something In The Way》,這首歌被用在了片頭、片尾、蝙蝠俠潛入酒吧的場景。歌曲取材自主唱科特·柯本的真實經歷,離家出走後,柯本一度在阿拉丁北橋的橋洞中度日,在孤獨與迷茫下,他寫下了這首歌,而這歌詞或許也意味著新蝙蝠俠的心境吧…… 此外,電影中的整體音樂都顯得壓抑而黑暗,甚至還一度出現過近乎恐怖片的音效。音效中也出現過多次水滴聲和呼吸聲,鼓點如同心跳,都給人以緊張感和神秘感,使人迅速代入劇情。而電影中的大量獨白從最開始就凸顯出了主角以及本作的陰郁氣質,也便於觀眾走入主角的內心。 電影的分鏡與構圖是最令我驚嘆的部分。影片充滿了文藝片般的氛圍感,大段雨中戲與室內戲,使得本作並沒有什麼機會使用自然光,這也營造出了哥譚陰郁詭譎的氣氛。只有在最後的救助場面結束後,哥譚才終於有了陽光,而這陽光也就意味著希望。另外,很多畫面都頗有油畫質感,尤其是劇情高潮,蝙蝠俠手持火把救出大水中的平民的場景,鏡頭以蝙蝠俠為中心,左右大塊顏色對比碰撞,極具沖擊力。 還有幾個鏡頭預測將會在之後有藍光資源流出的時候成為剪刀手們的新寵,包括並不局限於:散發蝙蝠俠在教堂葬禮中的回眸、蝙蝠俠與貓女在夕陽中的接吻、蝙蝠俠駕車從爆炸與大火中沖出、倒在車里的企鵝人眼中慢慢逼近的倒像蝙蝠俠…… 說真的,在最後的蝙蝠俠、貓女飆車戲中,我當場就想剪一段《一路向北》…… 還有一處我非常喜歡的情節是,酒吧停電,打鬥場景在逼仄的空間里隨著節奏的鼓點一明一暗,音樂畫面配合巧妙,踩點絲滑引起舒適。 當然,演員也是使得電影畫面賞心悅目的原因之一。在羅伯特·帕丁森還是個吸血鬼的時候,我從未認為他是英俊的,但這一次他的蝙蝠俠卻擁有著從頭到尾都濕漉漉的眼睛、憂郁詩人般的文藝氣質。作為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比起超級英雄,他更像是個以(武)德服人的聰明普通人,相較之前的真人版而言,青澀稚嫩,卻也沒那麼高不可攀。事實證明,「男演員的魅力在於脆弱感與破碎感」是一句真理。 貓女的演員佐伊·克拉維茨同樣也是意外之喜,和當初安妮·海瑟薇的優雅版本很不一樣,她野性魅惑,酒吧中帶著玫紅假發的她踩著高跟鞋款款走來,身姿窈窕,漫不經心,我和劇情中的其他人一樣,被迷得神魂顛倒。除了可能因為膚色問題被部分人指責「政治正確」之外,我覺得無可挑剔。 體型差真的嗑死我了…… 但同時,這樣鮮明的風格也意味著它不可能會一味地受到好評。事實上,在豆瓣的短評區,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關於本作太過沉悶無聊、新蝙蝠俠不夠酷、裝備頭腦都不夠好、影片時長過長令人昏昏欲睡等一系列「控訴」。   它當然不是完美的。因為沒有超能力,打鬥場面遠不如其他超英刺激,肉搏動作戲稍顯鈍感,不是非常瀟灑流暢,至少不如《美國隊長2》拳拳到肉、酣暢淋漓。近三個小時的時長,如果喜歡偵探題材自然會覺得還不錯,不喜歡的話恐怕會嫌棄謎題過多,解謎冗長,更別提蝙蝠俠在與謎語人的對峙中始終沒占上風,最後更是被狠狠擺了一道。整體來說,它並沒有一般超級英雄電影的爽點,對比隔壁漫威,這一點顯得尤其明顯。 但話又說回來,最初的蝙蝠俠,最初的DC,其實就是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這次回歸本質,其實也是個不錯的嘗試,對吧? 另外,個人認為,演員對這部電影的重要性或許比不過導演和攝像。就像當年《猩球崛起3》中表現人類退化為猿類時那一大段沉默壓抑的鏡頭一樣,在這部作品中,馬特·里夫斯也採用了不少可以傳遞大量信息的空鏡,為故事中的哥譚增添了壓抑感。當然,我也必須承認,演員們的優秀演繹絕對稱得上錦上添花。 還有一個引發爭議的點,就是蝙蝠俠布魯斯·韋恩的人設問題。諾蘭的三部曲太過經典,以致於後續的蝙蝠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擺脫公眾的對比。在目前為止的幾位真人版蝙蝠俠中,羅伯特·帕丁森所塑造的蝙蝠俠或許是最不「超級英雄」的一位。 據說這部影片的背景來自於漫畫《蝙蝠俠:元年》,顧名思義,講述的是蝙蝠俠的起源故事。漫畫本身我並沒有看過,但是從電影的描述中,我大概可以想像一個這樣的布魯斯·韋恩: 他因為事故失去了父母,陪著他的只剩下一位忠心耿耿的管家和一大筆錢,人人都知道他的頂級富二代身份,只要他想,即使是在政界也能有一定的話語權。他生活在一個犯罪頻發的城市——哥譚,這里貧富差距明顯,各種矛盾越來越激化。他堅守韋恩家的堅持,想要守護這座城市,為此他化身「蝙蝠俠」,隱藏自己的身份,打擊罪犯,做正義的夥伴。 影片中,當一個個謎題被逐步解開,他發現政界的人士遠不如想像中正義,甚至連自己一向敬仰的父親都有可能手上沾有鮮血,只是為了一己私利,他為此而迷茫和崩潰。他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新手,沒有超能力,也還沒有太過酷炫的裝備,甚至在從高樓上飛下來的時候還會膽怯和操作失誤。他只想著要以「恐懼」為工具,以暴制暴。 這一點上來說,其實他與影片中的反派「謎語人」並沒有太大不同。二人都痛恨不正義的、虛偽的上等人,想要鏟除這樣官官相護的偽君子,甚至都曾訴諸暴力。最大的不同莫過於,到了最後,蝙蝠俠還願意相信這座罪惡之城,並從影片一開始的「復仇者」變成了最終的「殉道者」。 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也令我格外在意。片中蝙蝠俠的初登場就是在一群化著小丑妝的混混手中解救了一名亞裔男子,聯繫到如今現實中亞裔在歐美地區的處境,這實在令我感慨萬千。 謎題中,除了已經被明確點出的「url」,我還聽到了很多疑似英文諧音梗,包括「lie」的多重含義等,但是我英語真的很爛,不敢確定真偽,希望有大神在評論區科普一下。 (而且我真的很討厭某些語言的單詞分陰性、陽性,甚至還有中性,此外還要根據陰陽性來區分前面的冠詞,很煩,誰懂) 另外,聽到蝙蝠俠親口說出「我是復仇者」,雖然不是同一個單詞,但還是感覺蠻奇妙的……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部電影很難讓所有人都喜歡,但是對於我個人的審美喜好來說,我會給到8分的分數。盡管它不太可能達到諾蘭三部曲的高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部好電影。即便這不是超級英雄題材,即便它的主角不是蝙蝠俠,將布魯斯與戈登換成福爾摩斯與華生,或是其他什麼原創角色,這也同樣是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它對路人如此友好,至少比不顧劇情與角色、只知道販賣情懷、憑借特效給人留下印象的電影好太多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觀影體驗,還是建議去電影院,畢竟這部電影,真的是字面意義上的「so dark」…… 最後求助:DC真人電影,到底該從哪里入門,哪部電影和哪部電影是同一個宇宙,哪個超人和哪個蝙蝠俠是同一個宇宙,不同宇宙的電影和角色之間到底有沒有聯系,救命,我分不清…… 本專欄是關於近期女性向熱點的討論,包括並不僅局限於ACGN相關資訊,感興趣的話請持續關注,不感興趣的話請及時關閉頁面,當然,也歡迎大家私信投稿想要討論的話題。總之,之後見吧! 補充說明一下:目前的更新頻率是兩周一次,另外一周會更新我和花卷兒的測評欄目。按照老大的意思,在更新本專欄的這一周,如果有熱點新聞,也未必非要放在周四,所以請不要發出「啊是我時間穿越了嗎」這樣的疑問哦……另外,我並不負責評論審核,如果不是被舉報,那麼你的評論大機率是被機器判定為不ok,所以請不要來私信我為什麼你的評論被刪了,不好意思,我確實不太清楚,畢竟我的評論偶爾也會莫名被刪…… 以往文章請戳匯總篇 動漫之家論壇連結請戳論壇, 隨時歡迎大家進行不澀情不暴力不人身攻擊不上升祖宗十八代的合理討論 來源:動漫之家

麥克法蘭 新品 電影 新蝙蝠俠 謎語人 304mm高 雕像

電影 新蝙蝠俠 謎語人 304mm高 雕像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Batman is two years into his role as Gotham』s embodiment of vengeance – a nocturnal vigilante who strikes...

《新蝙蝠俠》:它將在人們視網膜上留下鮮紅而暴烈的獨特印記

作者 | 船長,未來事務管理局 《新蝙蝠俠》今天上映,提前看完全片,為大家奉上映前指南。 The Batman,是《新蝙蝠俠》的英文標題,搶眼的定冠詞「the」,輔以極具沖擊力的紅色大號加粗字體,像庵野秀明《新·哥斯拉》般大聲宣告: 老IP回歸,這一版才是新的/真的。既是你們熟悉的,也是獨一無二的。 闊別銀幕多年,以個人獨立電影的姿態歸來,馬特·里夫斯帶來了不一樣的蝙蝠俠。新版新在哪里?新在對蝙蝠俠的基本設定進行了新的思考,打開了新的格局,將差異性穩穩立住。 都說《新蝙蝠俠》「黑暗」,黑色電影,偵探內核,氣質文藝,暗戲偏多,其實完全相反。《新蝙蝠俠》並不黑暗,反而充滿光明。 經典翻拍,價值就在於讓每個時代注入每個時代的思考。《新蝙蝠俠》用黑暗反襯光明,做出了對時代的呼應:泥潭中你選擇什麼。 01 視聽:不是「黑暗」,而是「異象」 每隔十幾年,大銀幕上就會出現一部《蝙蝠俠》,呈現和前作不一樣的狀態。 蒂姆·波頓版是視覺突破,第一次在「蝙蝠俠」電影里體現強烈個人風格,哥特風奠定了哥譚的基調,影響了後來幾乎所有蝙蝠俠電影;諾蘭版現實、深刻,也是一次精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華麗升級,穿高定阿瑪尼、開改裝蘭博基尼的韋恩少爺成為影史經典。 新版在視聽語言上非常驚艷。高度符號化,大量暗戲,大量獨白,0.5倍速,主題樂單曲循環,慢鏡頭掃過陰雨連綿的城市角落,以及第一人稱的滑翔與窺探視角,成功營造了哥譚的「異象」。 #光影 90%都在下雨,90%的戲都在夜晚和室內,幾乎沒有自然光,本片呈現了有史以來最哥譚的哥譚。 本片攝影是《沙丘》《俠盜一號》攝影師格雷格·弗萊瑟,即便是他也會抱怨:世界上最難打光的兩樣東西,是達斯·維達的頭盔和蝙蝠俠的頭罩。 在弗萊瑟的加持下,暗戲多,就用玻璃、水面、鏡子製造光影流轉。謎語人鎖定受害者,蝙蝠俠跟蹤目標,警方追蹤犯人,還有蝙蝠俠與貓女分道揚鑣,多是通過反光。 大部分場景都沐浴在金色和猩紅的光芒中,有些是眼中微光,有些是槍火、烈焰與落日,預告中也展現了動作戲中精妙的光影設計——蝙蝠俠手握照明棒帶領人們穿過黑暗;蝙蝠俠在顛倒的火光中走向企鵝人,蝙蝠俠突破重重封鎖的黑暗走廊,留下一幀一幀的剪影。 這一幕讓眼睛倍感不適,卻也交待了重要信息:在槍火照亮的瞬間里,看到蝙蝠俠仍在恪守「不殺人」的准則,推開槍口,一槍都沒有對著人。 黑暗不是無意義的。無數大師用黑暗製造了經典:《教父》《七宗罪》......世界上也只有為數不多的作品能把紅色用得驚艷:《阿基拉》《EVA》《星球大戰》......創作者知道,紅與黑在一起才會觸目驚心。 《新蝙蝠俠》的光影戲法,是用黑暗交待信息——夜雨中,哥譚破碎,但還有微光。 #音樂 這是最「安靜」的一部蝙蝠俠,聽覺統一封閉。 馬特·里夫斯擅長處理寂靜。在《猩球崛起3》里,他呈現了影史上最安靜的末日——人類變回猿人,語言蛻化,50%以上篇幅沒有台詞配樂,只有白茫茫大雪中猿聲輕啼。 這次《新蝙蝠俠》簡化配樂,標志性旋律有3首: 贊美歌《Ave Maria》,常用於葬禮哀悼,謎語人的犯罪預警,在每次死亡時出現。涅槃樂隊的《Something in the way》,布魯斯·韋恩的寫照,出現在三個關鍵時刻。主旋律《The Batman》,神似《帝國進行曲》,幾乎沒有變奏,單一旋律不斷增強,編曲古典,收尾的鋼琴獨奏《Sonata in Darkness》,有著《葬禮進行曲》的肅穆,《波萊羅舞曲》的螺旋上升,以及《月光奏鳴曲》的鏡像意味。 這些旋律輔以大量日記獨白,使整部電影在聽覺上層層遞進,極具封閉感和打擊感,結尾去掉所有配器,只剩琴鍵在寂靜中輕輕敲擊,像一把錘子破開黑暗。 #服化道 80年間多次重啟,蝙蝠俠的形象質感幾經變換。 早期(30~80年代)是「特攝感」,當時漫畫和螢屏上的蝙蝠俠,還保留著DC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時代的漫畫質感。 諾蘭時期(千禧年後)是「花花公子」,穿阿瑪尼的playboy形象深入人心。 這一版是「隱士」,摒棄了之前的浮誇感、神話感和精英感。蝙蝠車不再是肌肉感坦克,只有稜角畢露的原始機械;蝙蝠戰衣比較樸素,劃痕、做舊到位,功能為主,沒有一點多餘設計;蝙蝠洞仿若汽修廠,沒有諾蘭版中讓人聯想起《太空漫遊2001》的潔白高科技實驗室,只有破舊寫實。 羅伯特·帕丁森畫著蒂姆·波頓(給企鵝人設計的)都沒用過的全包眼線,自閉青年般塞著耳機寫日記,三套衣服都是樸素黑Tee。 之前的韋恩少爺再頹廢也有日常生活,這版韋恩少爺不但沒閒錢,也沒有生活,埋頭苦幹,從樓頂飛下只有狗啃泥落地,掙扎著站起來,一瘸一拐走進黑暗。 《新蝙蝠俠》傑出的視聽語言,歸功於減法做得漂亮。以暗襯亮,無中生有,鏡頭往一處聚焦,關閉多餘感官。都說這版蝙蝠俠「最文藝」,文藝指的是視聽的壓抑。而營造壓抑,是為了服務主題——強化哥譚的異象,對光的渴求才浮出水面。 02 主題:不黑暗,而是光明 《新蝙蝠俠》講的不是黑暗,而是光明。回歸本源,蝙蝠俠是誰? 在超英譜系中,每個英雄都代表了人類的某種欲樸素望。超人象徵力量和正義,蜘蛛俠體現友愛和自信,同樣,蝙蝠俠也代表了一些東西:黑暗中的光明,隱藏的火種。 蝙蝠俠的原型接近盜火的普羅米修斯,隱藏自己,給別人帶來光明。他因父母之死而受到心理創傷,從此戴上面罩,發誓打擊犯罪,對罪惡和不公恨之入骨。 他沒有超能力,靠智力、裝備和技巧來戰鬥,個性陰暗,悲觀多疑,難以信任他人。 盡管如此,蝙蝠俠還是對人類抱有大愛,這來自於童年父母的影響。他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平等地救治每位病患,他的母親則是反虐童的鬥士。 蝙蝠俠的復仇誓言和他的正義理想並不矛盾。對外界來說,布魯斯·韋恩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花花公子,遊走在私刑邊界的法外狂徒,播撒恐懼的蒙面復仇者,只有他最親密的人才知道,那是恪守邊界的復仇。 他心中充滿不屈的火光,只制服歹徒,絕不殺人,必要時還會替罪惡背鍋,只為了讓人們相信:世間仍有正義可以追隨。 最深入人心的《蝙蝠俠》電影,諾蘭的「黑暗三部曲」,是一次對善惡的辯證思考。小丑說,善是虛偽的,只要輕輕一推,人人皆可作惡。平民為了活命而互起殺心,檢察官為了貫徹正義而殺人,你要保護的不是好人,還保護嗎?蝙蝠俠選擇將硬幣翻到正面,替別人背負罪惡。 蝙蝠俠的面具摘與不摘,也一直被反復討論。戴上面具,可以守護,也帶來恐懼和痛苦。「黑暗三部曲」中布魯斯的戀人Rachel說,「當哥譚不再需要你,我們才能在一起,但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雙重身份之下的「選擇」是每個超級英雄的終極難題,諾蘭讓蝙蝠俠摘下面具,放下身份,做回布魯斯·韋恩。管家阿福說,你出走之後,我每年都去佛羅倫斯度假,幻想著不經意一瞥,看見你和太太坐在一起,我們都明白,你熬過來了,過得快樂。 最後,這一幕真的實現。面具之下,布魯斯·韋恩露出笑容。 《新蝙蝠俠》有一個關鍵信息:the truth unmasked。表面上是解謎線索,其實是對蝙蝠俠核心設定的追問:面具下面就一定是真實的、最好的嗎? 這次,蝙蝠俠願意做戴面具的人。 貓女問,你戴著面具,是因為底下有醜陋的傷疤嗎,蝙蝠俠說,是。他在日記中寫道:「傷疤可以摧毀我們,也可以帶來力量。」即便在地鐵站救下被暴徒圍困的市民,對方心生恐懼,不覺得自己獲救,央求「別傷害我」,他也不曾動搖。 整部片子從未質疑「是否摘面具」,因為也許面具才是真的你,這是對基本設定的全新思考,也是對諾蘭版的呼應:重要的不是你是誰,而是你選擇了什麼。 蝙蝠俠看哥譚的視角也轉變了。 以往,蝙蝠俠的形象總是具有「神性」,雕塑般獨立於高處,俯視哥譚。 這次,他帶領人們走出危險,將小女孩送上擔架,這種非戰時狀態下的救助,是對諾蘭結局的創造性回應——沒有了開飛機扔炸彈、高高在上的悲壯感,對哥譚人民不再俯視,而是與他們平等地站在一起。他願意從高空墜落,與人們一起穿過泥潭,不使用任何高科技裝備,而以最原始的方式舉起火種。 作為被改編最多的超英之一,《蝙蝠俠》已有珠玉在前,經典再難超越,這版還值得看嗎? 我們的回答是:值得。 最強的光芒,閉眼才會有殘影。哥譚黑暗,仍有人點火。《新蝙蝠俠》獨特,光明,前所未有。它將永遠在人們視網膜上留下鮮紅而暴烈的印記。​​​​ 來源:機核

BANDAI: 22年3月 1/35比例 蝙蝠車(新蝙蝠俠Ver.)

バンダイより発売中「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Ver.) 」が完成しました 今回は素組みです 正面 側面 反対側 背面 真っ黒いバットモービル、成型色はマットな質感のつや消しっぽくなってます ブレーキランプはクリアパーツ仕様です 上から 裏側 前輪のタイヤは左右に連動して動かす事が出來ます タイヤはゴム製で質感も抜群ですね エンジン回りも細かく作られています 別角度から フロントガラスはクリアパーツ仕様、ワイパーもちゃんと再現 屋根を取ってみました、コクピット周辺も細かく再現されてます エンジンが壁もなくダイレクトに後ろにあるので、かなり騒音が淒そうですね EGガンダムと並べて 以上「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Ver.)」でした *封板說:https://bbs.78dm.net/forum/post/799187.html 來源:78動漫

BANDAI: 22年3月 1/35比例 蝙蝠車(新蝙蝠俠Ver.) 官博板件&實物介紹

ホビー事業部開発ブログをご覧の皆様、こんにちは! いよいよ公開が來月に迫った 映畫『THE BATMAN-ザ・バットマン-』! 先月には特別予告も公開になり、日に日に期待が膨らんできますね! www.YouTube.com この度、こちらの映畫公開に合わせて、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 Ver.) が発売となります‼ 今回は、公開が迫った『THE BATMAN』に登場する新バットモービルを精密に立體化しました本キットを、組立途中の寫真なども交えてご紹介! バットマンのシンボルともいえる愛車の魅力に迫ります! パッケージはこちらになります! フロント、リアのパースをレイアウトしたブラックベースのクールなパッケージデザインになります!スモークの演出が実車かとみまごうかのようなリアリティを醸し出しますね。 以下がランナー一式になります。 內部メカニックまで精巧に再現された各パーツのディテール感が伝わると思います。 そして、グリッドパターンまでリアルに再現されたタイヤは軟質樹脂を採用し、その質感まで追求しております。 こちらが完成狀態です! 歴代バットモービルのデザインラインを踏襲されたザ・バットマン Ver.。 美しい流線を描く漆黒のボディは往年のファンも納得のデザインかと思います。 本體ボディはメインのブラックにつや消しの成形色を採用し、プラモデルとしての完成度を格段にアップさせました。 各種ディテール周りもこの通りです。 特にエンジン回りについては、極めて精巧なディテールが彫刻され、メカニックパーツの中樞を司る部位に相応しい説得力です。 ※こちらは組立途中の寫真になります。 ボディの天面には、トラス狀のフレームが敷き詰められ情報量も抜群のディテール感です。 ※こちらは組立途中の寫真になります。 運転席周りの計器類も、もはやスケール感がわからなくなる再現度です。 ※こちらは組立途中の寫真になります。 フロント、リア雙方のライトにはクリアパーツを採用する事で、設定通りリアルに再現しました。 以上が、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 Ver.) のご紹介となります! が、同月には、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バットマンVer.)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バットマン ビギンズVer.) の2商品もリニューアル販売いたします! パッケージも、今回完全新規商品となるザ・バットマン Ver.に合わせたフォーマットにて裝いも新たに登場です! これを機に歴代バットモービルを一挙に揃えていただき、3種並べてのディスプレイなどいかがでしょうか! それでは、劇場公開に思いをはせつつ、キットの方も楽しみにお待ちくださいませ! 商品內容は以下のサイトへ ↓↓↓↓↓↓↓↓↓↓↓↓↓↓↓↓↓↓↓↓↓↓↓↓↓↓↓↓↓↓↓↓↓↓↓↓↓↓↓↓↓↓↓↓↓↓↓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Ver.)|バンダイ ホビーサイト ----------------------------------------------------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ザ・バットマン Ver.) メーカー希望小売価格:4,400円(稅10%込) 発売日:2022年03月19日 対象年齢:15才以上 ---------------------------------------------------- 1/35 SCALE バットモービル(バットマンVer.)|バンダイ...

《新蝙蝠俠》曝「致命來電」片段 謎語人占盡上風

好萊塢巨製《新蝙蝠俠》發布「致命來電」片段。謎語人用炸彈控制了哥譚市檢察官,甚至在視頻通話中再次挑釁蝙蝠俠,他的手上究竟握著怎樣的底牌?為何跟蝙蝠俠「脫不了關系」?環環相扣的龐大謎局,引人好奇。 謎語人視頻通話打啞謎 企圖揭露蝙蝠俠與哥譚真面目 《新蝙蝠俠》講述布魯斯·韋恩(羅伯特·帕丁森 飾)化身蝙蝠俠在哥譚市行俠仗義的故事。全新發布的「致命來電」片段中,蝙蝠俠意外地接到反派謎語人打來的視頻通話,兩人均藏在面具背後,對話猶如打啞謎。謎語人將哥譚市比作下水道,自己「只是一個來揭露它真面目的工具」,更添其神秘與冷酷。 此外,哥譚市檢察官身綁炸彈,處境堪憂。但他只是謎語人布局中的一環,威脅整個哥譚市的驚天陰謀正在發酵,蝙蝠俠也被裹挾其中。一起摘下面具的提議,可見謎語人性格狂妄,似對蝙蝠俠頗為了解,算準對方不會配合。結合台詞「我一直在設法找你,你和這也脫不了關系」,不難發現謎語人知道蝙蝠俠的真實身份,更掌握著他不為人知的秘密,在交手中占盡上風。蝙蝠俠此次面對的敵人,比想像中更加強大,他們之間的對決,也註定更加驚險激烈。 暗夜連環殺手噩夢再臨 保羅·達諾版新謎語人成亮點 《新蝙蝠俠》呈現了一個黑暗又絕望的哥譚市,當蝙蝠燈在漆黑夜空中亮起,就成了這座城市的希望之光,同時也成了惡徒們的「恐懼」之源。導演馬特·里夫斯表示,「恐懼是一種工具」,蝙蝠俠驅使恐懼完成正義復仇,謎語人則利用恐懼給蝙蝠俠和哥譚市帶來噩夢。 在創作中,導演馬特·里夫斯努力靠攏早期漫畫中的故事,蝙蝠俠打擊犯罪,以此描繪哥譚市的腐敗和墮落底色。此次,謎語人成了引爆哥譚犯罪網的關鍵點,他通過謎語宣洩對哥譚現狀的不滿和質疑,並牽引蝙蝠俠在破案過程中漸漸揭開哥譚市的腐敗歷史。片中的謎語人是一個思想扭曲的高智商連環殺手,享受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樂趣。保羅·達諾的精彩表演充滿了令人不安的氣息,將謎語人的危險與扭曲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影片一大亮點,值得期待。 電影《新蝙蝠俠》由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佐伊·克拉維茲、保羅·達諾、安迪·瑟金斯、柯林·法瑞爾等主演。影片將於3月18日全國上映,不容錯過! 來源:cnBeta

HotToys 新品 1/6 載具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摩托車 載具

1/6 載具系列 電影 新蝙蝠俠 蝙蝠摩托車 載具 【  Hot Toys 發布DC 新版《蝙蝠俠》蝙蝠機車1:6比例珍藏車新載具登場! 搭配新版蝙蝠俠人偶展開追逐戰】由Matt Reeves 執導、Robert Pattinson 主演 DC 新版《蝙蝠俠》現於各地上映,被傳媒譽為「《The Dark Knight》後最好的蝙蝠俠電影。」,讓影迷們看到這位角色煥然一新的面貌。Hot Toys 現於銅鑼灣Hot Toys Echo Base店舉辦《蝙蝠俠》電影主題展,繼上周公布了《蝙蝠俠》蝙蝠俠1:6比例珍藏人偶及蝙蝠訊號燈 1:6比例珍藏品共4款新品後,現發布《蝙蝠俠》蝙蝠機車1:6比例珍藏車!Hot...

Mezco 新品 1/12集體系列 新蝙蝠俠 蝙蝠俠 可動人偶

1/12集體系列 新蝙蝠俠 蝙蝠俠 可動人偶 One:12 Collective The Batman 「When that light hits the sky, it』s not just a call. It』s a warning.」 Vengeance joins the One:12 Collective! The...

麥克法蘭 新品 電影 新蝙蝠俠 企鵝人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電影 新蝙蝠俠 企鵝人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Product Description The Penguin, otherwise known as Oswald Cobblepot, is the proprietor of Gotham』s exclusive nightlife hotspot, The Iceberg Lounge. While...

《新蝙蝠俠》放映時觀影者被有人帶入劇院的活蝙蝠驚擾

據CNET報導,上周五,在奧斯汀的一家電影院里,觀影者們在觀看《新蝙蝠俠》時受到驚擾,因為觀影者們至少得到了一個他們沒有付費觀看的夜間生物的訪問。根據當地新聞台KXAN的報導,一名觀影者將一隻活的蝙蝠帶到了《新蝙蝠俠》的放映現場,工作人員稱這是一個惡作劇。這位不請自來的「客人」在影院里飛來飛去,促使工作人員暫停了電影放映。 在發布到Twitter的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個小生物在空中飛來飛去。該用戶寫道:「我在看《新蝙蝠俠》電影,影院里有真的蝙蝠......」 該用戶還分享了一個片段,似乎是劇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向觀眾介紹遏制這種小動物的計劃。 「我將關閉所有這些燈光,並試圖讓它進入這個有燈光的區域,」該工作人員說。「如果您在黑暗中與蝙蝠在一起感到不舒服,請您現在就離開。」 據KXAN報導,影院工作人員多次嘗試將蝙蝠移走,但都沒有成功。他們立即聯系了動物管理部門。 一位觀影者告訴KXAN,這家名為Moviehouse & Eatery的影院向客人提供退款,但大多數人選擇留下來觀看《新蝙蝠俠》。影院總經理告訴該KXAN,該影院將加強安保,並進行行李檢查,以防止類似的惡作劇。 來源:cnBeta

為防劇透 《新蝙蝠俠》導演專門拍攝假片段轉移視線

《新蝙蝠俠》導演馬特·里夫斯透露,為了防劇透,他特意拍攝了一些假片段來轉移劇透黨的視線。 2020年8月,有油管視頻爆料稱《新蝙蝠俠》中巴里·基奧漢將飾演哥譚警員斯坦利·默克爾。後來還有劇照流出,其中基奧漢身穿警服,坐實了之前的傳言。然而在《新蝙蝠俠》的正片中,觀眾才發現基奧漢是新版小丑的扮演者。 ...

《新蝙蝠俠》片長三小時太長?導演:原本還要更長

《新蝙蝠俠》導演 Matt Reeves 近日為電影的 2 小時 56 分鍾的超長片長辯護。自從宣布這部由 Robert Pattison 飾演布魯斯·韋恩的電影片長長達 176 分鍾後,網上就有很多關於超級英雄電影是否值得這麼長時間的猜測。然而,在那個階段,幾乎沒有人真正看過這部電影。 現在,距離英國和美國上映只有一天時間(3 月 4 日),Reeves 向粉絲們保證,「一旦你看到這部電影,它的長度就不再是問題了。」 「這部電影是身臨其境的,它將引導你,它會讓你全神貫注,」他告訴《紐約時報》,然後透露《新蝙蝠俠。在他們為測試觀眾放映之前甚至更長,並意識到他們必須對其進行裁剪。 值得注意的是,Reeves 似乎是在回應這部電影的早期評論時這樣說的——其中許多評論都在慶祝它如何以 1970 年代驚悚片的風格講述漫畫故事,同時也談到了它「臃腫」的運行時間。 即便時長將近 3 小時,《新蝙蝠俠》在爛番茄網站上的新鮮度仍然達到...

《火箭聯盟》聯動《新蝙蝠俠》 新蝙蝠車正式上線

《火箭聯盟》宣布與《新蝙蝠俠》電影聯動,新電影中的蝙蝠車將上線遊戲商店,售賣時間為3月2日至3月9日。 《火箭聯盟》蝙蝠車宣傳片: 新蝙蝠車將作為捆綁包出售,售價1100積分,包含新蝙蝠車車身、引擎音效、車輪等等內容。此外「GOTHAM CITY RUMBLE」也將作為限時模式回歸遊戲。 遊戲截圖: 來源:3DMGAME

《新蝙蝠俠》世界觀暫時不會引入超人 未來不排除可能

近日,《新蝙蝠俠》導演馬特·里夫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享了自己對將令一位超級英雄——超人融入到世界中的看法,以及對續集的展望。在接受Collider采訪時,里夫斯談到了蝙蝠俠的悠久歷史是如何讓粉絲們腦海中存有這麼多不同版本的黑暗騎士的,這些都歸功於蝙蝠俠與其他DC超級英雄的互動中共同塑造的。 對於導演本人來說,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專注於「蝙蝠俠」,在加入其他元素以保證電影成功之前,盡可能地鞏固這個基礎。 這並不意味著馬特·里夫斯版本的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場景不會發生,只是在不久的將來似乎不會發生。 「我想這不是不可能的,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他會與其他(DC超級英雄)聯系在一起,但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里夫斯說,「我覺得我們和這些出色的演員、工作人員一起合作,是為了實現這部電影,我十分確信,(《新蝙蝠俠》)里的這些角色是一個新鮮的、不同的版本。在哥譚市有很多很棒的角色,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興趣的是『深入其中』進行挖掘。」 「在這部電影中,我認為比我在《猩球崛起》和《科洛夫檔案》中做的還要深入,我試圖找到一個實際的、可信的版本」,「如果突然在蝙蝠俠的世界里,出現了超人,那人們一定會非常震驚(突兀)。我的意思是,人們會說:『哦,我的天哪!』也許這就是一個奇幻元素。」 「但說實話,這並不是我目前的目的。」「我認為,如果這個挑戰真的出現了,那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令人興奮的挑戰,但我必須嘗試著通過鏡頭來實現它。」「但此時此刻,對我來說,這個世界是我想要關注的地方。」 來源:cnBeta

《新蝙蝠俠》續集確認 帕丁森有意繼續演老爺

近日,在接受《Film》雜誌英國版的采訪以及參與英國首映禮時,導演馬特·里夫斯分享了關於《新蝙蝠俠》的一些消息:本片續集正在籌劃中。 ...

新版《蝙蝠俠》正式確定將於3月18日登錄內地院線

今天下午,根據官方消息,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版《蝙蝠俠》確定將於3月18日登錄內地院線。 此次的《新蝙蝠俠》由《猩球崛起》《科洛弗檔案》導演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將在本片中飾演「蝙蝠俠」布魯斯·韋恩,「貓女」賽琳娜·凱爾將由佐伊·克羅維茲飾演,保羅·達諾則將飾演「謎語人」,科林·法瑞爾將飾演「企鵝人」,安迪·瑟金斯將飾演韋恩家管家阿福,傑弗里·懷特則將飾演戈登警長。另外,彼得·薩斯加德、約翰·特托羅、巴里·基奧恩等人亦將出演本片。 據悉,《新蝙蝠俠》預計將於今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並於45天後的4月19日登錄 HBO Max 流媒體平台。今天國內確定將於3月18日在院線上映,敬請期待! 來源:機核

羅伯特·帕丁森主演電影《新蝙蝠俠》確認引進內地院線

今天下午,根據 DCFilms 官方微博消息,由馬特·里弗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主演的新版《蝙蝠俠》確認將引進內地院線。 此次的《新蝙蝠俠》由《猩球崛起》《科洛弗檔案》導演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將在本片中飾演「蝙蝠俠」布魯斯·韋恩,「貓女」賽琳娜·凱爾將由佐伊·克羅維茲飾演,保羅·達諾則將飾演「謎語人」,科林·法瑞爾將飾演「企鵝人」,安迪·瑟金斯將飾演韋恩家管家阿福,傑弗里·懷特則將飾演戈登警長。另外,彼得·薩斯加德、約翰·特托羅、巴里·基奧恩等人亦將出演本片。 據悉,《新蝙蝠俠》分級已經確定為 PG-13,預計將於今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另外,根據華納高層表示,本片將在北美院線上映45天窗口期後的4月19日登錄旗下流媒體平台 HBO Max。如今確定引進內地院線,期待本片的早日定檔! 來源:機核

《新蝙蝠俠》主演撂狠話:《蝙蝠俠》系列沒有爛片!

演員羅伯特·帕丁森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態度強硬地對《蝙蝠俠》系列電影的品質進行捍衛,稱「《蝙蝠俠》沒有一部是爛片」。帕丁森主演的《新蝙蝠俠》將於3月4日正式上映。 帕丁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些人對系列其中一些片子亂放X。但其實《蝙蝠俠》沒有一部是爛片。它們都完成了自己預設的目標,而且這些片子在對應年代上映的時候都是非常好看的。」 即便是《蝙蝠俠》系列最忠實的粉絲,恐怕也不太敢像這樣說「沒有爛片」這樣的話。比如說,前段時間麥可·基頓就透露,導演喬·舒馬赫在1995年《永遠的蝙蝠俠》里想要實現的基調直接導致了麥可·基頓的辭演,而且最終舒馬赫也公開為《永遠的蝙蝠俠》留下的復雜後遺症而道歉。 在訪談中,帕丁森表示當他第一次聽說有機會扮演蝙蝠俠的時候,他「在接下來的一整年時間里都一直關注這一機會」,因為「他自己內心也有類似巨大的創傷,並且通過一套復雜的心理機制來進行處理」。作為演員,他很渴望探索這種同樣的心理機制,而且這是一種「非常非常非常糟糕的自我療法」。 《新蝙蝠俠》片場2小時47分鍾,將由羅伯特·帕丁森飾演蝙蝠俠和布魯斯·韋恩,將於3月4日上映。 來源:cnBeta

《新蝙蝠俠》新劇照 戈登警長與蝙蝠俠同框

近日《Total Film》新一期雜誌刊登了《新蝙蝠俠》新封面以及新劇照,戈登警長與蝙蝠俠同框亮相,一起來看看吧!《新蝙蝠俠》是一部緊張刺激、擁有大量動作場面的驚悚片,描述了蝙蝠俠早年調查一個讓哥譚感到恐懼謎團時努力平衡憤怒與正義的故事,羅伯特·帕丁森將蝙蝠俠塑造成一個幻想破滅、絕望的義警,他意識到自己被憤怒吞噬著,這與正在追捕的冷酷連環殺手又有什麼不同呢! ...

謎語人現身,《新蝙蝠俠》放出全新「葬禮」片段

昨天,華納兄弟影業放出了旗下全新 DC 超級英雄電影《新蝙蝠俠》的全新「葬禮」片段。本片此前已經確定將於今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 此次的《新蝙蝠俠》由《猩球崛起》《科洛弗檔案》導演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將在本片中飾演「蝙蝠俠」布魯斯·韋恩,「貓女」賽琳娜·凱爾將由佐伊·克羅維茲飾演,保羅·達諾則將飾演「謎語人」,科林·法瑞爾將飾演「企鵝人」,安迪·瑟金斯將飾演韋恩家管家阿福,傑弗里·懷特則將飾演戈登警長。另外,彼得·薩斯加德、約翰·特托羅、巴里·基奧恩等人亦將出演本片。 在此次公布的全新片段中,布魯斯·韋恩現身葬禮現場,然而儀式卻被謎語人所綁架的人質駕車沖擊,謎語人進而通過綁在人質手上的電話向「蝙蝠俠」發出挑戰。 據悉,《新蝙蝠俠》分級已經確定為 PG-13,預計將於明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另外,根據華納高層表示,本片將在北美院線上映45天窗口期後的4月19日登錄旗下流媒體平台 HBO Max。不知本片是否有機會引進內地院線上映呢? 來源:機核

《新蝙蝠俠》曝光新片段 炸彈客現身葬禮只為引出蝙蝠俠

今日,有網友發現了華納在油管投放的《新蝙蝠俠》預告,在本預告中,布魯斯·韋恩出席葬禮,但遇到了疑似被謎語人指使而來的炸彈客,只為引蝙蝠俠現身。短片真實感和驚悚感拉滿,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新蝙蝠俠》時長創系列之最!有望引進上映

近日,《新蝙蝠俠》接連公布了劇照、宣傳片、主題曲,展開了新一輪的宣傳。而華納更是透漏了《新蝙蝠俠》的片長,表示其將會是系列之最。據悉,華納確認《新蝙蝠俠》的片場將達到2小時55分鍾(約175分鍾),這也使得它成為了影史上最長的一部蝙蝠俠獨立電影,也是院線上映市場第二長的超級英雄電影。僅次於時長3小時3分鍾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本片此前在圈內試映的片長就已經長達四小時,可見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素材精簡。 據悉,本片由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飾演蝙蝠俠,佐伊·克拉維飾演貓女。影片將聚焦年輕的蝙蝠俠,當連環殺手把哥譚市弄得天翻地翻地的時候,他與偷東西的貓女相遇的故事。此外,謎語人、企鵝人等經典反派也將登場。 而根據業界人士爆料,《新蝙蝠俠》有望引進上映。本片將於3月4日在北美上映,4月19日登陸流媒體平台,不管怎樣,喜愛的粉絲都不用等待太久。 來源:cnBeta

《新蝙蝠俠》更像是恐怖驚悚片 片長175分鍾

近日據媒體報導,DC電影《新蝙蝠俠》片長確定為175分鍾,其中還包括8分鍾的片尾曲,成為DC院線歷史最長的影片。這也是影史最長的一部蝙蝠俠獨立電影,是院線上映時長第2的超英片,僅次於《復仇者聯盟4》的181分鍾。《新蝙蝠俠》將於3月4日北美公映。 ...

曝《新蝙蝠俠》時長為2小時55分鍾 3月4日正式上映

近日,據IMDb界面顯示,《新蝙蝠俠》影片的時長為2小時55分鍾,影片獲得PG-13的定級意味著時長已確定,不過該時長信息暫無其他平台予以確認,僅供參考。 ...

《新蝙蝠俠》新幕後照&劇照 謎語人正面造型公布

DC超級英雄電影《新蝙蝠俠》釋出一組新劇照及幕後照,能清楚看到反派企鵝人與謎語人的正面造型。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蝙蝠俠、佐伊·克拉維茲飾演的貓女、傑弗里·懷特飾演的戈登警長也現身了。 新《蝙蝠俠》將於2022年3月4日在北美上映,3月2日在台灣上映。同時,據媒體消息,2022年華納不再執行院線和流媒體同步上的策略,經過華納傳媒CEO傑森·基拉確認,《新蝙蝠俠》有45天的院線窗口期,4月19日將會上線HBO Max。 此前,導演馬特·里夫斯在接受媒體《完全電影》的采訪中表示,這部新作將是《蝙蝠俠》電影中最恐怖的一部。該片製片人迪倫·克拉克在《帝國》雜誌采訪時稱自己曾當著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面,表示要超越他的《蝙蝠俠》三部曲,並表示《新蝙蝠俠》電影將不會和DC電影宇宙有關聯。 來源:cnBeta

《新蝙蝠俠》再度放出正式預告,明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

今天凌晨,華納兄弟影業再度放出了《新蝙蝠俠》的全新正式預告「The Bat and The Cat」,本片此前已經確定將於明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 《新蝙蝠俠》由《猩球崛起》《科洛弗檔案》導演馬特·里夫斯執導,羅伯特·帕丁森將在本片中飾演「蝙蝠俠」布魯斯·韋恩,「貓女」賽琳娜·凱爾則將由佐伊·克羅維茲飾演,保羅·達諾將飾演「謎語人」,科林·法瑞爾將飾演「企鵝人」,安迪·瑟金斯將飾演韋恩家管家阿福,傑弗里·懷特則將飾演戈登警長。另外,彼得·薩斯加德、約翰·特托羅、巴里·基奧恩等人亦將出演本片。 《新蝙蝠俠》預計將於明年3月4日登錄北美院線。而在此前,華納高層表示本片將在北美院線上映45天窗口期後的4月19日再登錄旗下流媒體平台 HBO Max,相較於華納發行電影在2021年同時登陸北美院線以及流媒體平台的策略發生了改變。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