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機器人

Tag: 機器人

4月20日,《超級機器人大戰》迎來30年

1991年4月20日,《超級機器人大戰》(スーパーロボット大戦)初代發售。2021年4月20日,該系列迎來了30年周年紀念。 《超級機器人大戰》為戰略角色扮演遊戲,集中了許多備受歡迎的特攝片及機器人動畫中的人物,僅初代就有《機動戰士高達》《魔神Z》《蓋塔機器人》三部知名作品的人物參戰。隨著系列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物參與,並有動畫、漫畫、廣播劇CD等衍生作品。 不少喜愛該系列的玩家發布了賀圖,相信有很多玩家都在期待該系列的新作品。 來源:機核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工具來設計更復雜的DNA機器人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了名為MagicDNA的新軟體。該軟體是一個新的開發工具,可以讓科學家設計出比以前更復雜的DNA機器人和納米設備。該軟體使研究人員能夠設計出將非常小的DNA鏈組合成復雜結構的方法,這些結構帶有轉子和鉸鏈等部件,可以移動以完成各種任務。 用該軟體創建的設備可以執行藥物輸送等任務,也可能是其他任務。該研究的研究人員說,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用較慢的工具和繁瑣的手工步驟利用DNA構建結構。該團隊說,以前可能需要幾天時間來設計的納米設備現在可以在幾分鍾內完成。 該軟體還允許設計出比以前更復雜和有用的納米裝置。以前,研究人員建造的設備有大約六個獨立的部件,通過關節和鉸鏈連接,以執行復雜的運動。使用新的軟體,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製造出有20個或更多組件的機器人或其他設備,而且更容易控制。 研究人員說,該軟體是設計能夠執行復雜動作的新設備的一個巨大步驟。該軟體允許整個設計過程在3D中完成。以前的設計工具只允許在2D中進行創作,這迫使創作被映射到3D中,限制了其復雜性。 科學家們還可以利用該軟體以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方式構建DNA結構。自下而上的方法允許設計者採取單獨的DNA鏈並決定如何將它們組織成他們想要的結構。自上而下的方法允許用戶決定整個設備需要如何在幾何學上成型,並自動決定如何組裝DNA鏈。該軟體還允許模擬使用它設計的物體在現實世界中如何移動和操作。 來源:cnBeta

《愛,死亡,機器人》第二季5月14日播出 第三季2022年上線

《愛,死亡,機器人》第二季預告中文版正式公開,5月14日上線,第三季2022年播出。 官方介紹如下:<br動畫選集神作再現,精彩程度更甚從前。赤裸巨人、聖誕惡魔、失控機器人……完全沒在跟你客氣,千萬別在辦公室看。 參與該劇第一季製作的CG工作室們實力超群,曾他們的作品涉及大量經典遊戲,包括《刺客信條》《最終幻想》《巫師》《命運》《光環》《COD》《上古卷軸》《戰神》等系列,期待他們在第二季中的精彩呈現。 來源:電玩部落
疑似《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預告在油管泄露

疑似《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預告在油管泄露

導語:今天下午,Netflix 動畫劇集《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預告疑似在油管上泄露,但並未顯示具體上線日期。官方此前已經確定續訂第二季。 2019年放出的《愛,死亡和機器人》相信各位應該看過很多遍了,這部由18集單獨故事組合而成的動畫劇集曾大火一時,而 Netflix 官方也已經宣布將續訂這一劇集第二季。而在今天下午,疑似為《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的預告在油管上流出,但並未顯示具體上線日期。《愛死機》疑似第二季預告如下: 通過這版疑似預告可以看出,《愛死機》第二季依舊將保持每集不同故事的傳統,並且其中還能看到疑似麥可·B·喬丹形象的角色出現: 目前官方尚未明確表示《愛死機》第二季的具體上線日期,讓我們靜候官方的正式公布。 來源:機核

算法升級後 Twitch宣布揪出750萬機器人帳號

周三的時候,亞馬遜旗下遊戲流媒體平台 Twitch 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則消息,稱該公司通過改進的機器學習算法,篩查到了數以百萬計的「假粉機器人」。目前 Twitch 正在設法清理這部分機器人帳號,因為它們的存在,會讓重要的流媒體統計數據產生巨大的偏差。 在周三發布的推文中,Twitch 表示其發現了 750 萬個機器人帳號。除了湊數用的「追粉」殭屍號,其中還有不少有助於提升主播人氣的「觀看機器人」。 Twitch 方面表示,這些機器人帳號違反了平台的服務條款,且該公司不排除在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動。清理完成後,後續某些主播可能會發現自己掉了不少粉。 對於試圖通過買粉和拉機器人湊人氣的主播們來說,本次清理行動也算是為他們敲響了警鍾。此外 Twitch 表示,該公司將對幕後的技術原理加以持續的改進。 來源:cnBeta

《海賊王》海軍都已經有機器人,為何戰船還如此落後?

《海賊王》先確立的大航海的世界觀,對應的就是現實世界的大航海時代。各種科技都是後期添加的,所以看起來有很重的違和感。戰船以木製為主,海軍有動力輪的船設定里都是非常先進的,而一般海賊還是使用風力帆。古代就有帶輪的木船了,不過在河道中航行。 《海賊王》中不僅是戰船落後,海軍以及海賊們的武器也是十六世紀的。歷史上大航海時代也叫做地理大發現,日本挺推崇西方這些發展進程,出了個遊戲叫《大航海時代》,好多系列,這遊戲對於了解世界地理有很大幫助。尾田估計就是得於此影響,?開始畫這部漫畫的,起初時代背景都是遵循史實的。 隨著這部漫畫火起來,集英社以及漫迷們都希望他能一直連載下去,原本尾田想在阿拉巴斯坦篇結束的,就是這里讓《海賊王》名聲鵲起,之後結合想像力和現實創作了很多篇章,比如說空島篇是雲上王國以及有翼人的設定,水之都篇借鑑的就是威尼斯了,之後的恐怖三桅船篇對應的是百慕達三角。 才思總有枯竭,借鑑也會找不到目標,慢慢的尾田就不知道該如何畫下去了,可編輯部的催促是不會停的,再想守著史實元素就不可能了,反正惡魔果實都能存在,乾脆就任意添加吧。 弗蘭奇的出現還有好一些,世界上也早就有改造人的瘋狂科學想法,但當大熊出現時就不好解釋了,他是非常精密的機器人,現實來說這需要非常高的工業基礎,他的複製體能發射雷射,咱當今社會雷射武器都沒這麼成熟呢。大熊的說法是一個叫貝加班克的科學家改造的他,那科學家擁有超越時代500年的科技。 但是當後來的凱撒以及山治的父親加治出現時大熊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難道說所有科學家都超越時代嗎?加治有改造人技術和複製人技術,還有完全不應該出現在《海賊王》世界中的科技戰鬥服,隱身、閃光、火焰、劇毒各種超能力。把《科學戰隊》的內容也引進來了。要知道世界上的士兵們海軍主要使用的還是燧發槍,海賊還只要用刀劍,整出時代層次差距這麼大的武器。就自然看著各種違和,好聽了說叫科技樹點歪了,難聽了說,解釋不通,穿越時空,風格跳躍,虛擬世界。 再用大神名言: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真實感的一定腦子有問題——阿虛。錯的不是作者是讀者,是你們太較真了。 文:龍騎士謝魯 來源:kknews《海賊王》海軍都已經有機器人,為何戰船還如此落後?

[圖]Baubot:具備切割、焊接、油漆等技能的建築機器人

自 2017 年以來,來自奧地利的初創公司 Printstones 就一直在開發 3D 列印機器人。近日該公司展示了最新原型機成果--可移動的多功能建築機器人 Baubot。該機器人能夠實現銑削和鑽孔、打入螺絲、等離子切割、焊接、鋪磚、打磨和油漆等多項任務,幫助完成施工和裝修等多項任務。 與日本國立先進工業科學技術研究所、Fastbrick 機器人公司、弗勞恩霍夫義大利創新工程中心等公司的機器一樣,Baubot 的研發目的是為了協助建築行業並實現自動化,提高工地安全和降低整體成本。 這款電動機器人採用類似於坦克的履帶設計,能夠以 3.2 公里/小時(2英里/小時)的最高速度到達需要到達的地方,可以使用智能手機界面手動控制,也可以設置為按照預先編程的指令進行操作。據悉,它能夠爬樓梯,可以在門口穿行,完整充電之後可以使用 8 個小時。 Baubot 的多功能機械臂的觸角達到1000毫米(39英寸),精度低於1毫米,可以容納多種不同的工具,幫助完成建築任務,如。這款機器人還可以背負500公斤(1100磅)的有效載荷,因此它也可以將材料運送到需要的地方。 開發團隊的目標是在未來致力於工作環境的人工智慧模擬,使機器人在到達現場之前能夠從數千小時的訓練中獲益。而 Baubot 不一定需要幫助人類建築工人。Baubot目前仍處於原型階段,但下面的視頻展示了一旦開始商業化生產,它可能承擔的工作。 來源:cnBeta

CMU蛇形機器人再獲新技術:游泳

據外媒techcrunch報導,蛇形機器人已經成為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機器人實驗室的一個研究機構。每次他們參觀這所學校的時候似乎都會看到這個仿生機器人學會一個新技能。本周,這所學校宣布它已經把游泳列入這份名單中。 據悉,測試實際上是上個月在CMU的一個游泳池進行的,蛇機器人裝備了為水下導航而設計的新外殼。該項目的工作於去年7月開始。Howie Choset教授在一份跟該聲明相關的新聞稿中說道:「我很驚訝我們能讓這個機器人工作得這麼快。這其中的秘密在於模塊化和CMU研究這項技術的人員。」 硬化水下模塊化蛇形機器人(HUMRS)是在先進機器人製造(ARM)研究所的資助下開發的。 在它的陸地版本中,蛇形機器人以其能像管道一樣擠進狹小空間而出名,而這些空間對於其他更標準的機器人形態來說可能是無法進入的。在水下,它也有類似的功能。據了解,開發團隊正在關注這種機器人在國防領域的使用,尤其是檢查潛艇、船舶和其他船隻的能力。 其他非軍事應用還包括對鑽機、坦克及水下管道的檢查。 來源:cnBeta

中科大團隊打造「象鼻」軟體機器人

中科大團隊最新研發的軟體機器人,有點接地氣!他們主要是受象鼻啟發。造出來的機器人是醬紫的。跟以往普遍應用於深海研究、醫療康復、製造等領域不同的是,它主要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給女朋友擰瓶蓋。 嗯,首先你得有個女朋友。 還可以開車轉手輪。 以及一些像開門、開抽屜、擦玻璃之類的日常任務,也統統不在話下。 這一軟體機器人由中科大計算機學院陳小平教授領銜打造,其研究成果入選機器人頂刊IJRR。 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呢? 如何實現? 這個機器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蜂巢氣動網絡結構。 基於這種結構,制備了像象鼻一樣兼具靈活度和大負載能力的軟體手臂,其負載能力約為3Kg,負載自重比達到了1:1。 拆解來看,就是蜂巢結構和氣囊的結合。 蜂巢的六邊形結構密度小、壓縮性能和剪切性能高,可為氣動網絡結構內部提供骨架,具有很好的支撐性。 這一結構是使用桌面級3D列印機列印的,也就決定了這一機器人成本低、易制備。 團隊成員表示,目前,最短兩天就可以列印出一隻60cm長的手臂,成本在3500元左右(包含材料費和列印服務費)。 如果以後實現量產,使用模具製作可以進一步將制備時間縮短至分鍾級別。 而氣囊是彈性體內部的一系列通道和腔室。當氣囊充氣時,依靠蜂巢的結構形變,能產生不同方向的彎曲運動或者伸長運動。 氣囊的制備使用的是成熟的尼龍布加工工藝,每條手臂大約需要250個氣囊,總成本約1000元。 除了蜂巢結構和氣囊外,還有用於驅動手臂運動的比例調壓閥,是工業上常用的氣動元件。 整個手臂使用了16個比例調壓閥進行控制,成本約3萬元。下一步將自研低成本驅動系統,進一步降低總成本。 因此可以說,整個制備過程比較容易,各個元件都已經有成熟的解決方案。 有了大體結構,就要看如何執行交互任務了。 研究團隊提出了兩種控制方法。 第一種是基於簡化Jacobian模型的反饋控制,利用機器人在交互過程中不受環境影響的運動規律。 第二種是基於Q-learning的控制方法,通過設置虛擬目標來增加訓練數據。 受人執行操縱任務的啟發,研究團隊還實現了分層控制系統,包含行為規劃器和行為控制系統兩個部分。 而行為控制系統,又區分為高層行為控制器、低層運動控制器和控制終端。 具體來說,當執行某項任務時,先由要行為規劃器,規劃出做什麼的動作。 以轉手輪為例,只需要「向前,向下,向後,向上」這四個行為,就能將手輪轉動一圈。 然後再由高層行為控制器,在三維空間里設定目標,然後傳給低層運動控制器,引導手臂沿著指定的方向。 而這里的「引導」,是指低級運動控制器為控制終端產生電壓,以產生相應的壓力來驅動軟臂。 最終,證明了在這一系統的控制下,軟體機器人能在沒有力傳感器和環境精確模型的情況下,像人一樣完成簡單的交互任務。 背後的團隊 而這一機器人,由中科大計算機學院陳小平教授團隊打造。 據介紹,該團隊在軟體機器人領域研究近十年,曾先後獲得IEEE ROBIO 2016最佳會議論文獎和哈佛大學軟體機器人挑戰賽第二名。 團隊成員表示,接下來團隊將繼續從自然界汲取靈感,開展軟體機器人的相關研究,拓展機器人技術的邊界,爭取早日讓機器人早日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cnBeta
麻省理工學院快速開發系統數小時內製造出機器人海星

麻省理工學院快速開發系統數小時內製造出機器人海星

麻省理工學院開發了一個新系統,意在打造一個用於快速研究水下海洋生物的機器人海星。研究人員表示,當試圖研究海洋生物時,使用一種不會因為顯得不自然而嚇到被研究動物的設備是有幫助的。新製造的機器人海星是使用一種新的快速開發系統製造的,它可以在幾個小時內而不是幾周內製造出機器人。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受到水流、水鹽度和浮力等變量的影響,設計水下機器人通常比設計旨在陸地上使用的機器人更具挑戰性。由於設計水下使用的機器人所面臨的挑戰,通常要經過無數個原型,加入前輩所缺乏的功能。這個過程是昂貴的,可能需要幾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成品。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希望開發一種軟體游泳的機器人海星,因此他們創建了一個基於機器學習的模擬系統來加速開發過程。根據研究人員的要求,該系統生成了一個計算機模型,說明了如何構造機器人以及它將如何游泳。 然後,研究人員能夠根據該模型製造出一個原型。當機器人完成後,在水箱中進行測試,並將現實世界的性能數據反饋到計算機模型中,以進一步優化它。利用這種反復嘗試的方式,團隊只做了幾個原型,就在幾個小時內生產出了一個功能性產品。 目前版本的機器人海星使用了堅固的矽膠身體,單台低功率電機連接到機器人前腿的肌腱上。這些肌腱可以被擠壓和釋放,使機器人能夠安靜而高效地在水中游動。 來源:cnBeta
孩之寶推出可自動變形的擎天柱機器人 售699.99美元

孩之寶推出可自動變形的擎天柱機器人 售699.99美元

孩之寶(Hasbro)剛剛推出了一款讓喜歡《變形金剛》的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擎天柱機器人。作為與 Robosen 公司的最新合作項目,其最大特點就是能夠與手機 App 聯動、以及自動地在站立和卡車姿態間進行轉換。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這款可編程機器人支持遠程觸屏控件和響應語音命令,但它的售價也高達 699.99 美元(約 4586 RMB)。 為了達成自動變形的目標,Robosen 為這款擎天柱機器人裝備了 27 台伺服電機、60 個微芯片、以及總共 5000 多個組件。 transformers optimus prime auto converting programmable robot(via) 這款機器人能夠自行在卡車和站立姿態之間進行轉換,直立後的高度可達 19 英寸(約 48...
小女孩與工具機器人的尋父之旅《英科迪亞》更新中文

小女孩與工具機器人的尋父之旅《英科迪亞》更新中文

近未來科幻世界觀的點擊解謎遊戲《英科迪亞》(Encodya)現已正式更新官方中文支持,4月13日前還可享受七折限時折扣,折後售價56元! 遊戲背景設定在2062年的新柏林,講述小女孩蒂娜意外發現了失蹤父親遺留下來的任務,於是和她的監護機器人山姆一起踏上尋父之旅。只是想要完成父親的任務,顯然並不簡單——就連警方就開始四處追殺蒂娜和山姆,一切的背後充滿了陰謀的味道。 遊戲的主要玩法源自主流點擊解密遊戲,玩家需要搜索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積極與NPC進行互動,尋找有利於解開謎題的道具和線索。玩家在探索過程中可以隨時切換操作蒂娜或者山姆——小女孩與機器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體型與運動能力,而且使用不同角色與NPC互動也會得到截然不同的回應。 得益於製作組Chaosmonger Studio豐富的動畫短片、電影製作經驗,《英科迪亞》的美術風格極具特色,3D人物與2D渲染場景巧妙融合,加上如同經典海報般的配色風格、賽博朋克式的視覺效果,使得本作的遊戲畫面讓人眼前一亮。而且,在遊戲中還可以通過搜集道具更改遊戲的顯示風格,例如像素風格或是復古風格。 美術精美、劇情懸疑的《英科迪亞》現已正式追加中文語言支持,蒂娜邀你一同完成「新柏林賽博朋克2062」冒險之旅! 來源:3DMGAME
MIT科學家設計的新系統可以在幾小時內創造出海星機器人

MIT科學家設計的新系統可以在幾小時內創造出海星機器人

據外媒報道,在研究水下海洋生物時,如果能使用一種不會因為對動物來說顯得不自然而嚇到它們的設備,就會有所幫助。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利用一種新的快速開發系統,創造了一種海星機器人。 由於受到水流、鹽度和浮力等變量的影響,設計水下機器人通常比設計陸上同行更具挑戰性。因此,必須經過無數次的原型設計,每一次都要加入其前代所缺乏的功能,這並不罕見。這一過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可能需要數周或更長時間才能得到一個成品。 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Wojciech Matusik和Daniela Rus領導的團隊決定建造一個軟體游泳海星機器人時,他們創建了一個基於機器學習的模擬系統,旨在大大加快開發進程。根據科學家們的要求,該系統製作了一個計算機模型,說明如何建造這樣一個機器人,以及它將如何游泳。 Matusik、Rus和同事們根據該模型迅速製造了一個初始原型。當該機器人在水箱中進行測試時,其真實世界的性能數據被反饋到計算機模型中,進一步優化它。以這樣的方式來來回回,該團隊能夠在幾個小時內生產出一個功能性產品。 目前版本的機器人海星有一個柔軟的硅膠身體,同時還有一個低功率的電機,該電機分別與機器人腕的肌腱相連。通過交替擠壓和釋放這些腕,機器人能夠安靜而高效地在水中游動。而據研究人員介紹,計算機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設計考慮因素,而這些因素很可能會被人類忽略。 "通過海星機器人,我們了解到,除了它們那些相當明顯的腕部推進,還有一些更細微的高頻運動可以給它們提供重要的動力。"博士後Josephine Hughes說,他與博士生杜濤共同撰寫了一篇研究論文。 這款機器人最終可能由機載電池供電,並配備攝像頭等傳感器,用於收集海洋學數據。而它可能很快就會加入機器人海龜、蝠鱝和鯊魚的行列,所有這些都計劃通過新的模擬系統進行開發。 該論文發表在本周的《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通訊》雜誌上。 來源:cnBeta

《蓋特機器人ARC》釋出第二波宣傳影片

經典超級機器人作品《蓋特機器人》系列最終章《蓋特機器人 ARC》,官方於今(9)日公開了最新宣傳影片以及主要聲優名單。 《蓋特機器人》是由永井豪與石川賢自 1974 年起展開連載創作的經典超級機器人作品,而這次改編動畫的《蓋特機器人 ARC》,則是 2001 年至 2003 年期間於日本連載的漫畫作品,作為系列的最終章展開。 宣傳影片的公開,官方也釋出了 JAM Project 所演唱的主題曲「Bloodlines~運命の血統~」相關情報。此外,在主要聲優的部分,流拓馬將交由 内田雄馬、神威翔由 向野存麿、山岸獏由 寸石和弘,而神隼人則同樣交由 内田直哉配音演出。    《蓋特機器人 ARC》目前預定將於 7 月在日本推出。  https://youtu.be/BWcvMWr13fU 來源:Omobi
俄正開發機器人化溫室在太空種糧 冀烤出首個太空麵包

俄正開發機器人化溫室在太空種糧 冀烤出首個太空麵包

據俄羅斯衛星網5日報道,位於地面的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飛行負責人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表示,俄方正在開發一個能夠種植大量穀物的機器人化太空溫室,以期未來能在國際空間站烤出太空麵包。 資料圖 據報道,索洛維約夫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人在太空」上說:「我們正在開發的溫室旨在測試遙控種植和流水線種植技術,甚至解決把穀物加工成麵粉的有關問題,以便在國際空間站上烤出世界第一個太空麵包。」 根據索洛維約夫展示的幻燈片,這個太空溫室將分4個種植區,將配備可從地球遠程操作的機械臂,能夠在國際空間站種植大量穀物。 來源:cnBeta

新技術讓機器人可以通過「透視牆壁」找到目標

據外媒報道,機器人現在經常被用於從貨運倉庫挑選購買的物品,但大多數機器人仍無法透過牆壁看到東西。也就是說,一個新的機器人基本上能做到這一點,只需要一點外界的幫助。 這種被稱為RF-Grasp的實驗裝置由麻省理工學院的Fadel Abid副教授領導的一個團隊設計。 機器人本身配備了一個鉸接式抓取臂,手腕上則安裝了一個光學攝像頭,它可以根據目標物體的外觀識別目標物體。然而如果這個物體在牆的另一邊的一個箱子里--或被埋在箱子里的其他物品下面--機器人就會看不到從而導致無法找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機器人操作的區域設置了一個單獨的射頻收發器。該設備會發出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則會被目標物體上的射頻標簽反射回來--即使是穿過牆壁。就像其他現有的RFID系統一樣,標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調制返回信號、傳遞信息如它的位置和它所附着的東西。 一旦無線電收發器確定了物品的位置,它就會將信息無線傳輸給RF-Grasp機器人。當到達那個大致的位置,機器人就用它的攝像機從視覺上引導它的手臂然後將雜物移到一邊,一直到它發現並抓住想要的物體。 Adib說道:「它首先使用射頻來聚焦視覺關注。然後你就可以用視覺來導航。」 來源:cnBeta
軟體機器人DraBot「蜻蜓」可探測水中的環境狀況

軟體機器人DraBot「蜻蜓」可探測水中的環境狀況

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完全柔軟的機器人,形狀像蜻蜓,旨在滑過水面並對環境條件做出反應。這款名為DraBot的機器人完全不需要電子裝置,可以對環境條件做出反應,比如pH值、溫度或是否存在油污。研究人員認為,該原理驗證示範裝置可以成為更先進的自主和遠程環境機器人,能夠幫助水體監測工作解決一系列問題。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首先設計了一個基於蒼蠅的軟機器人。經過數次迭代,研究人員最終確定了蜻蜓的形狀,並設計了一個內部微通道網絡,使其能夠通過氣壓進行控制。機器人的身體長約2.25英寸,翼展1.4英寸。 機器人的本體是通過將硅倒入鋁制模具中烘烤而成。內部通道使用軟光刻技術創建,並用柔性硅管連接。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讓DraBot在沒有任何電子裝置的情況下,使用自動執行裝置對長距離的氣壓控製做出反應。 DraBot通過控制進入其「翅膀」的氣壓來工作。微通道將空氣擠壓到前翼,在那里通過一系列指向後翼的孔逸出。當後翼向下時,氣流被阻斷,DraBot就會保持靜止。當兩翼向上時,DraBot就會向前移動。 該團隊還在每個後翼下設計了靠近機器人身體的「氣球」驅動器。當這些氣球充氣時,會使翅膀向上移動,讓控制器告訴機器人去哪里。翅膀上塗有自愈性水凝膠,使其對水的pH值變化做出反應。 當水呈酸性時,一個前翼與後翼融合,使機器人旋轉一圈而不是直線行駛。當pH值恢復正常時,融合的翅膀就會分開,機器人就會對指令做出反應。研究人員還在機器人上放置了海綿,這些海綿會吸收油污並改變顏色,表明其存在。如果水溫過高,DraBot的翅膀也會從紅色變成黃色。 來源:cnBeta

哈工大科學家研製可向藥物精準釋放靶向膠質瘤的微納機器人

「此前,還房貸等因素是我不斷向前的動力,在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區榜單後,我收到很多患者及家屬的來信,因此我希望遊動微納米機器人能挽救更多生命,甚至有患者說如果無法治癒他們,用他們的身體作為人體實驗材料也可以,只要能為後人的治療提供希望,這給我很大的使命感。因此我要繼續集中精力不斷突破、回饋社會,也不負 TR35 中國榜單的責任。」 談及最近剛發表的論文成果,2019 年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吳志光告訴 DeepTech。 圖 | 吳志光(來源:受訪者) 3 月 24 日,由哈工大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賀強、和吳志光擔任共同通訊作者、該校 2016 級博士生張紅玥擔任第一作者的論文,以《雙響應生物雜化中性粒細胞機器人用於主動靶向遞送》(Dual-responsive biohybrid neutrobots for active target...
MIT機器人利用穿透無線電頻率感知隱藏的物體

MIT機器人利用穿透無線電頻率感知隱藏的物體

據外媒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使機器人能更好地感知周圍的環境。在機器人能跟人類並肩工作之前,它們必須能夠感知人類和其他物體的安全和有用。近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機器人,它能通過無線電波感知物體--即使是視線之外的物體。 機器人使用的無線電波可以穿過牆壁從而探測到隱藏的物體。這個被稱為RF-Grasp的機器人結合了強大的新傳感技術和傳統的計算機視覺以此來定位和抓取可能被遮擋視線的物品。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們認為,這一進步可能會使流水線電子商務工作和倉庫變得更精簡或能提高機器選擇特定物品的能力如從裝滿工具的盒子中選擇螺絲刀。 隨着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這個機器人可能會被證明特別有用。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倉庫中,用於為電子商務訂單拾取物品的機器人面臨的挑戰是,它們難以在擁擠的環境中定位和抓取物體。研究人員表示,感知和挑選是當今行業的兩個主要障礙。 當僅依靠光學視覺時,機器人無法感知打包在盒子里或隱藏在貨架上另一個物體後面的物體。光波不能穿過牆壁或其他物體,而無線電波可以。MIT的RF Grasp機器人使用一個攝像頭和射頻閱讀器來尋找和抓取帶有標記的物體,即使在被攝像頭遮擋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這個機器人非常簡單,只是一個連接在抓取手上的機械手臂。RF讀取器獨立於機器人,其將跟蹤信息傳遞給機器人控制算法。研究人員表示,整合射頻跟蹤和周圍環境的視覺圖像是困難的,因為機器人必須學會在每個時間點選擇哪個數據流更重要。該團隊相信,這款機器人有一天可以在繁忙的電子商務倉庫中履行職責並消除該行業的一些限制。 來源:cnBeta

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再升級:5分鍾自愈嚴重傷口 具備「記憶」功能

據外媒Tech Xplore報道,來自美國塔弗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和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UVM)的研發團隊成功開發了第二代微型生物機器人「Xenobots」,同樣基於非洲爪蟾細胞構建。但與第一代相比,第二代Xenobots不僅能實現單細胞的自主組合,它的移速還更快,信息讀寫功能和自愈能力也大大增強。 目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已於美國時間3月31日發表在《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論文題目為《一個用於開發合成生命機器的細胞平台(A cellular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living machines)》。 論文鏈接: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2/eabf1571 早在去年1月,該團隊發布的全球首個活體機器人Xenobots就已登上頂級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封面,該研究提出並實現了用計算機設計生物體的概念,用生物材料代替金屬、塑料等人工材料來構建機器人。 一、通過青蛙胚胎干細胞分化構建生物體 從細胞構建上看,第一代Xenobots採用了「自上而下」的構造方式,通過手工重組青蛙皮膚和心髒細胞,使心髒細胞在底層收縮來實現機器人的移動。 相比之下,第二代Xenobots則採用 「自下而上」的方法進行構造,由單個的細胞自主形成生物體。塔夫茨大學生物學家用非洲的一種青蛙——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這也是Xenobots名字的由來)的胚胎干細胞進行生長和增殖,幾天後一些干細胞就分化形成了纖毛。這些能移動、旋轉的纖毛充當了第二代Xenobots的「腿」,使它無需肌肉細胞就能快速移動。 由於構造升級,第二代Xenobots的移速更快,壽命更長,也能更好地適應各種環境。 「我們見證了細胞組織非凡的可塑性——它們違背常識,構建了一個新的青蛙『身體』,並且這只青蛙的基因組完全正常。」 塔夫茨大學著名生物學教授Michael Levin說。「在正常的青蛙胚胎中,細胞增殖分化形成蝌蚪。而現在我們看到細胞可以重新分化,形成纖毛來實現運動功能。令人驚訝的是,細胞可以自發承擔新的角色,創造新的身體和行為,而不需要長時間的進化選擇。」 「在某種程度上,第二代Xenobots與傳統機器人的構造很相似,我們只是用細胞和組織來代替人造組件,以構建形狀和創造可預測的行為。」資深科學家Doug Blackiston說。「在生物學上,這種方法更好地解釋了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控制這些作用。」 二、新型的Xenobots或可用於收集微粒 這個團隊由計算機科學家和機器人專家Josh Bongard領導,通過先進計算核的Deep Green超級計算機集群,在數十萬隨機環境條件下運行進化算法,以測試不同形狀、單獨或群體的Xenobots是否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並分辨哪些Xenobots群體最適合在粒子場中共同工作,收集大量碎片。 結果表明,與第一代Xenobots 相比,第二代Xenobots在完成垃圾收集等任務的表現更好。一方面,第二代Xenobots能成群結隊地掃過培養皿,收集大堆的氧化鐵微粒;另一方面,它們既可以在大型平面上工作,也可以穿過狹窄的毛細血管。 不僅如此,他們的研究表明,未來硅模擬可以優化生物機器人的附加功能,以生成更復雜的行為。 「盡管目前第二代Xenobots的任務都很簡單,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開發一種新型的生活工具,讓它們做更多實際有用的工作,例如清理海洋中的微塑料或土壤污染物。」Bongard說。 三、通過熒光報告蛋白構建讀寫功能 機器人技術最大的特徵之一是能夠記錄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控制機器人的行為。 在這一方面,研究團隊通過一種名為EosFP的熒光報告蛋白來記錄信息,這種蛋白通常情況下會發出綠光,但在波長390nm的光線照射下會發出紅光,以此將第二代Xenobots設計成一個擁有讀寫能力的機器人。 具體來看,研究人員在青蛙胚胎細胞內注射了編碼EosFP蛋白的信使RNA,並分離出干細胞形成第二代Xenobots。成型後的Xenobots會內置一個熒光開關,能記錄波長390nm左右藍光照射的情況。 在實際測試中,研究人員讓10個第二代Xenobots在一個表面上游動,同時該表面中有一個被波長390nm光束照亮的點。兩小時後,有3個機器人發出紅光,其餘則保持綠色。這表明,這次「旅程記憶」被有效地記錄了下來。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分子記憶原理在未來也許可用於探測和記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化學污染、藥物或疾病。同時,研究人員針對Xenobots的記錄系統還給出了不同的優化路徑,例如讓機器人記錄多種刺激(需要添加更多信息位),並在刺激下釋放化合物,或根據不同刺激的感覺改變行為。 「我們賦予機器人更多能力的同時,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設計出更復雜的行為,讓它們執行更復雜的任務。」Bongard談到,他們設計的機器人不僅可以報告所處環境的狀況,還可以修改和修復所處環境的狀況。 四、生物材料癒合代謝能力強,5分鍾自愈嚴重撕裂傷 「我們希望能將許多生物材料的特性應用在機器人上,例如用細胞來組成傳感器、馬達、通信和計算網絡,以及信息存儲設備。」Levin說。 在Levin看來,癒合是生物體的自然特徵,傳統的金屬或塑料機器人很難做到。但第二代Xenobots及未來的生物機器人可以隨着細胞的生長和成熟,來構建自己的身體,並在受到損傷時進行自我修復。 據了解,第二代Xenobots的癒合能力很強,5分鍾內就可以癒合嚴重的撕裂傷,傷口將近是它們身體厚度的一半。在實際測試中,所有受傷的機器人都能恢復如初,並可以繼續工作。 不僅如此,第二代Xenobots還可以進行新陳代謝。與金屬或塑料機器人不同,第二代Xenobots的細胞可以吸收和分解化學物質,並像小型工廠一樣合成、排出化學物質和蛋白質。 同時,以往主要研究單細胞生物的合成生物學已經能研究這些多細胞生物,或可對它們重新編程以產生有用分子。 與第一代Xenobots類似,第二代Xenobots可以靠胚胎時期的能量儲備存活10天,並在沒有額外能源的情況下執行任務。在持續能量供應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全速運行好幾個月。 結語:生物技術與機器人技術互惠,前景可期 活體機器人的研發技術不斷迎來突破,而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將與生物技術密不可分。 正如Michael...

自動集塵掃地機器人雞肋還是實用,看完這篇就懂了

一、前言 作為一名家居博主,家里自然是少不了各種家用電器,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種好玩的智能設備,就拿掃地機器人來說,我就買過純掃地的機器人、掃拖一體、可以自動清洗拖布的機器人,從使用體驗來說,掃地機器人給我帶來很多的方便,解放了雙手。從目前掃拖機器人的技術發展來說,基本到了瓶頸期,比如吸力、導航等方面,但是對我來說,這離真正解放雙手還差一步,那就是在清理垃圾環節,目前很多機器人只能做到手動清理塵盒,還達不到自動清理,最近正好看到幾家廠商已經在自動集塵方面推出產品,我自然還是按捺不住,入手了一款可以自動集塵的掃拖機器人。 二、為什麼要購買這款掃地機器人? 可以自動集成,這是我選它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家現在在用的挺火的一款掃拖機器人,雖然可以實現自動清洗拖布,但在掃地方面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我現在只用它做專門的拖地機,而掃地的需求就是一定要在整個使用環節都能做到智能化,就比如集塵,所以自然瞄準了可以自動集塵的機器人,目前提供這個功能的產品並不多,在加上預算等多種因素,最終選了清易H30 Plus。 三、靜態體驗 可能有些人對這個品牌沒有印象,但是說到華為大家就知道了,清易是華為生態品牌,它主要專注於高端清潔電器的研發生產,除了掃地機器人外,還有吸塵器,我家用的就是華為生態吸塵器,所以對品牌的認可度還是很滿意的。 因為可以自動集塵,所以有兩個包裝,一個是機器人主機,另外一個就是集塵基座,其他就是拖布模塊、集塵袋、電源線和說明書。 主機依然是主流的造型,在配色上週邊有一圈灰色的設計,不會顯得太單調,機器人表面質感偏亮光面,只不過拍出來不是那麼明顯,這種紋理好處就是好清理。 頂部是雷射頭壓力傳感器和雷射鐳射傳感器,從導航來說,雷射導航是目前效率最高而且技術比較成熟的方案。 下面是三個實體鍵,從左向右依次是「局部清掃按鍵」、「開關機」、「回充」。 再看下底部結構,很良心的是這款機器人採用了雙邊刷,要知道很多掃拖一體的機器人為了節省空間,只保留了一個邊刷,從清掃效果來說,雙邊刷清理的範圍會比單邊刷更大一些。 底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傳感器,它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我欣慰的是,清易H30 Plus在傳感器數量方面也沒有縮水,它擁有4個懸崖傳感器(有些機器人縮水只有兩個),可以說是將自己「武裝」得很到位,對於家里經常有高低差的環境里,它表現也更好。 在機器人側面包含了紅外感應模塊,可以讓機器人能夠快速找到基站,前端還帶有專門的防撞條,即便碰到牆面也不會刮花機器人機身,這點好給個好評,我之前買的基本都不帶防撞條。 兩側的驅動輪和前面的萬向輪,可以確保在複雜環境中有很好的通過性。 下面就說它的清理模塊,底部的採用了V型滾刷,這種造型可以讓地面垃圾能夠被有效地清理掉,拆卸也很方便,通過下面的鎖定卡扣就可以輕鬆取下,清理也很簡單。 最後要說的就是它獨特的電控集塵水箱和拖地模塊。首先說明下,如果你打算購買掃拖一體機器人,一定要選擇電控水箱,而不是重力水箱,在拖地的時候,兩種水箱的拖地效果差別還是很大的,電控水箱控製出水量更為靈活,除此之外,這款機器人的電控水箱容量達到了250ml,對於日常拖地來說,完全夠用。 第二個重要的部件就是基站,購買時,從宣傳圖片上看,我以為基站體積挺大的,但實際上很小巧,圓潤的造型,底部是集塵吸口、紅外透鏡和充電彈片,前面一個圓形的觸摸顯示屏,除了顯示信息外,還可以在這里進行操作。 頂部是集塵翻蓋,集塵袋就在這里完成了自動集塵的操作。 它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通過底部的一個風機將塵盒中的垃圾吸到這里,然後再通過右側的接口實現垃圾的收集。 從外觀來說,清易H30 Plus設計還是符合當下的審美,甚至在一些細節方面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比如防撞條可以避免刮花機器面板,亮面面板更容易清理,在硬體配置上,一句話總結就是:厚道,在掃拖一體功能前提下,4顆懸崖傳感器沒有縮水,2個邊刷讓掃地更高效。 四、使用體驗 在本章節,我主要從掃地、拖地、集塵三個方面去分享個人的使用體驗,畢竟我當初購買的一個原因就是看中了它可以自動集塵的功能。 1、掃地清潔效果怎麼樣? 清易H30 Plus吸力達到了2700Pa超強吸力,可以說在這個價位中,屬於佼佼者,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不論是細微的灰塵顆粒,還是像貓砂一樣大小的垃圾,都能夠輕鬆吸除。 另外它在設計上採用了直吸的方式,減少了機身內部管道產生的灰塵旋轉,特別是對於清理頭髮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不會出現那種毛髮纏繞的情況。 2、噪音大不大? 與其他同價位產品相當,清易H30 Plus提供靜音、標準、強力和MAX四種可選檔位,我一般用最多的是標準檔位,噪音值在65-70分貝(環境噪音值為:40分貝),這個噪音值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除非你用MAX檔位,為了保持最大吸力,噪音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一般家庭用這種檔位的機會比較少。 3、APP體驗如何? 清易H30 Plus的客戶端操作用起來還是不錯的,整個介面比較簡潔,可以顯示當前設備的剩餘電量、清掃時間以及清掃面積信息,也可以通過軟體預設工作模式。 同時查看地圖,對地圖重新進行編輯操作,比如分區編輯、設置虛擬牆、定製清掃順序,該有的功能都有,比較實用的就是虛擬牆,用過掃機器人的都知道這個功能的必要性,非常適合屏蔽局部區域的情況。 作為華為生態鏈產品,清易H30 Plus自然少不了跟華為產品的聯動,在加入HiLink協議生態後,可以跟家里的華為智能音箱完美聯動,只需輕輕一聲「小藝小藝」,就可以實現對其操控,大大提升了產品的便捷性,即使不在家中,只要聯網,就可以用華為手機來控制。 4、避障、脫困能力如何? 對於多數場景下,機器人的表現能力其實都不會差太遠,像是門檻、地毯,機器人都是很輕鬆地應對,但特殊場景下就能看出懸殊。以我家情況來說,最特殊的就是貓窩,是的,自從給主子買了這個貓窩後每次清掃就是麻煩事,之前用的機器人每次都會被底部的金屬圈困住,所以打掃衛生前,我只能將貓窩放在高處,清易H30 Plus能夠快速識別出障礙物,即便前面是鏤空的,它也能順利跑出來。 另外就是床底和沙發這種特殊場景,清易H30 Plus同樣能完美避開里面的東西,不會被困在里面,特別是遇到凳子,機器人也能很順利地沿著凳腿清掃,不會一直來回撞。 5、續航能力 以我家為例,在清掃50平米、兩次的情況下,大概整個過程會消耗20%電量,再大點的面積可以做一個參考,對於常見的90-150平米的房間來說,電量也足夠。 6、拖地效果如何? 從拖地效果來說,清易H30 Plus還是很符合我的預期,特別是在電控水箱的加持下,出水很均勻,拖地模塊也非常方便拆卸和清洗。 7、集塵好用嗎? 好用,最大的感受就是終於不用再手動清理塵盒了,在機器人清掃完成後,它返回基站進行自動集塵,大概持續十來秒,集塵完成。下面是清理前的塵盒情況,可以看到里面還是有很多垃圾的,在完成集塵後可以看到塵盒里基本看不到垃圾,集塵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下圖動圖為自動集塵時塵袋的狀態,實際上要在關閉蓋子狀態下才能自動集塵。 五、總結 總體來說,清易H30 Plus的使用體驗還是挺不錯的,它最值得稱讚的就是自動集塵設計,相比傳統掃地機器人手動清理既省心又衛生,當然在其他表現方面,它也是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比如LDS導航系統,讓路徑規劃更有效,吸力和拖地表現也能滿足日常家用。總結就是,如果你想買一台從清潔到集塵整個環節都能實現自動化的機器人,相信這款清易H30 Plus絕對值得考慮。 來源:kknews自動集塵掃地機器人雞肋還是實用,看完這篇就懂了
俄航天集團開始研製第一個艙外工作機器人Teledroid

俄航天集團開始研製第一個艙外工作機器人Teledroid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1月27日電 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新聞處消息,該集團旗下的主導科研所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TsNIIMash)和「能源」火箭航天集團公司(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段的運營商),開始研製俄羅斯第一個進行太空行走的人形機器人。 消息說:「這項工作在國際空間站長期目標工作計劃的『Teledroid』目標工作框架內進行。Teledroid機器人系統由『仿生人技術』科研生產聯合體(SPA 『Android Technics』)直接開發。」 「仿生人技術」科研生產聯合體是機器人費多爾(Fedor)的研發單位,費多爾曾於2019年訪問國際空間站。當時「仿生人技術」執行總監葉甫根尼·杜多羅夫對衛星通訊社表示,在幾年後,費多爾的後代將飛到國際空間站,以執行艙外工作。這將是一個特殊的「列昂諾夫機器人」,類似於第一位太空行走者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新機器人將採用在費多爾中測試過的技術。 與費多爾不同的是,Teledroid的外形像一個沒有腿的人體軀干。根據計劃,它將被安裝在一個機械手上,以確保其在空間站不同艙段之間的移動。這個機器人將以化身模式工作,重復位於國際空間站或飛行控制中心的身穿特殊服裝的操作者的動作。某些標準操作可由機器人獨立完成。杜多羅夫此前表示,所有開發工作將在2025年前完成。之後Teledroid「生活」的地方將是科學能源艙的表面。 俄航天集團表示:「Teledroid目標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開發進一步探測宇宙和行星所必需的航天機器人技術(包括人工智能)。」 來源:cnBeta
德國研究人員開發出球形機器人 或可用於月球地下探索

德國研究人員開發出球形機器人 或可用於月球地下探索

據外媒報道,我們現在對太陽系的了解比幾十年前要多得多,但我們的知識總體上還是非常有限。例如,我們對我們最親密的行星鄰居之一:地球值得信賴的月球表面以下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幸運的是,德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他們已經開發出了DAEDALUS,這是一個球形機器人,旨在探索月球上的「地下熔岩管」。 利用激光雷達、「立體相機視覺」和帶有額外「輔助管家傳感器」的定位子系統等技術,DAEDALUS有朝一日將創建並繪制月球熔岩管內部的360度3D模型。 這個項目的目標將是確定這些「地下走廊」中可用的資源和條件。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輻射和溫度水平足夠穩定,外行星基地建設,甚至人類定居點可能「觸手可及」。 DAEDALUS可以手動降到月球表面以下(通過熔岩管),然後讓它自由漫遊。當它處於這種 "滾動模式 "時,它會利用從兩側延伸的長軸來穿越地形。如果它遇到任何較大的障礙物,這些轉軸就可以伸出來給機器人提供一些額外的高度,讓它順利滾過去。 DAEDALUS背後的研究團隊已經將原型機送到了歐洲航天局,但目前還不清楚它何時(或是否)會被派去執行任務。 來源:cnBeta
歐洲宇航局希望藉助球形機器人探索月球洞穴

歐洲宇航局希望藉助球形機器人探索月球洞穴

外媒報道稱,歐洲太空研究與技術中心(ESTEC)正在打造一款名叫 DAEDALUS 的機器人,有望在未來的月球洞穴探索項目中派上用場。作為月球洞穴系統研究項目的一部分,這款正在荷蘭進行部分研發的機器人,將着重於「月球地下深層結構的自主下落與探索」。 (圖自:JMU / ESA) 除了原始地質樣品,月球洞穴探索項目對於想要在月球上構建的永久性前哨站也至關重要,比如找到水冰或火箭燃料的來源。此外科學家們認為可將月球基地設置在洞穴內,以抵禦宇宙射線和隕石的襲擾。 目前繞月軌道飛行器已經對坑穴的開口位置進行了測繪,但遺憾的是,月球車並不能隨意地進出洞穴進行探索。 為了克服這一難題,維爾茨堡 JMU 大學團隊主導設計了約 18 英寸(46 厘米)的 DADEALUS 機器人。 機器人配備了有助於滾動的一系列推杆,且可用於清除障礙物並分析岩石特性、以及測量溫度和輻射水平。在通過激光雷達繪制了洞穴的 3D 地圖之後,還可將數據回傳到基站。 團隊成員之一的 Dorit Borrmann 表示,其旨在對周圍環境展開 360° 的全方位觀察(包括了基於攝像頭的立體視覺和激光測距等系統),且必須能夠保護自己不受月球惡劣環境的影響。 為測試傳感器和運動系統,目前 ESTEC 已經打造了 DAEDALUS 的三套原型。即將到來的第三款原型更加緊湊,集成度也也相當之高。在有效載荷之外,它還具有高度的自治性。 來源:cnBeta
要修就修大機器!修機器人模擬器《機甲大師》現已上線

要修就修大機器!修機器人模擬器《機甲大師》現已上線

由波蘭獨立遊戲研發公司Polyslash研發的修機器人模擬器《機甲大師》現已正式上線Steam。玩家將置身於2123年的未來世界,開啟一段征服大機器人維修行業的旅程。本作售價70元,立享10%折扣。同時,如果你擁有由心跳遊戲HBG合作發行的《廢品大亨》、《車禍現場模擬器》、《火車站改造王》等遊戲,將另外享受忠誠優惠。 在未來世界的人工島建立你的公司 2121年,人類開始開發一系列人工島嶼。2123年,第一個島嶼建成——「Katwir」。人工島「Katwir」充滿了霓虹燈,全息圖,無人機和機器人。玩家可以通過工作室的窗戶看到這個島嶼城市的美景。Katwir也同時是人類進化和技術進步的頂峰。這里是所有公司的研發實驗室所在地,玩家也在此地擁有工作室,你必須一步步開拓你的事業,成為立足其中的機甲大師。 等待你的是客戶們復雜的大機器,你必須掌握各項技能,以應對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當然除此之外,你還要與大公司們展開競爭,他們可不會讓你這樣的新手輕易成功。 復雜而精巧的機甲設計 Polyslash希望給玩家帶來真實的遊戲體驗,即便是這一切只會發生在百年之後的未來世界。光影、金屬以及重量感,賦予大機器科技感和生命力。 Polyslash力求的真實性,讓遊戲中的機甲幾乎每一個零件和關節都可以拆卸,清理、拆卸、組裝這些大機器,將給玩家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你幾乎不會懷疑這些機甲的真實性,它們就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而你正朝着機甲大師的方向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水平。 不僅僅是修理組裝而已 《機甲大師》正式版在《機甲大師:序章》的基礎上帶來了更多的玩法,讓玩家在修理組裝機甲的之外有了新的體驗。 遊戲將提供若干個迷你遊戲用於測試你維修後的機甲,其中包括敏捷度、挖礦能力以及攻擊能力等等。當然想要獲得機甲的控制權,你必須先攻破機甲的安全保護系統,試試你的身手吧。 此外,《機甲大師》也將同時上線捆綁包,聯動《火星探測器大師》。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是未來人工島還是外太空,你都將不斷掌握高科技的維修技術。 關於心跳遊戲HBG 專注於模擬遊戲的獨立發行商,已發行遊戲包括《廢品大亨》、《車禍現場模擬器》、《火車站改造王》、《火星探測器大師》《機甲大師》等。 來源:3DMGAME
杜克大學開發新型「蜻蜓」機器人 可檢測水中石油泄漏和高酸度等情況

杜克大學開發新型「蜻蜓」機器人 可檢測水中石油泄漏和高酸度等情況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從受樹懶啟發而緩慢移動的機器人,到從水中沖出、像飛魚一樣在空中翱翔的機器人,模仿現實世界生物行為的機器人在環境監測方面具有令人興奮的潛力。杜克大學的一個新作品是另一個有趣的例子,其開發的DraBot機器人可效仿蜻蜓在水面上滑行,檢查是否有漏油、高酸度和其他異常情況,而且不需要攜帶任何電子設備。 這款軟體機器人長度僅為2.25英寸(5.7厘米),它的特點是內部微通道網絡與柔性硅管相連,將空氣泵入其翅膀,通過後部的孔洞逸出,推動機器人在水中航行。可充氣的執行器可以用來降低這些後翼,在這種情況下,氣流被阻斷,DraBot保持靜止。通過這種方式,該團隊可以控制哪個翅膀上升和下降,從而控制機器人的行進方向。 「讓DraBot在沒有任何電子裝置的情況下,僅使用自致動器對長距離的氣壓控製做出反應是很困難的,」團隊成員Ung Hyun Ko說。「這絕對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為了配合他們的新機器人進行環境監測,該團隊轉向了他們在早期研究項目中創造的一種自愈性水凝膠。這種材料通過在自身內部形成新的鍵來響應酸度的變化,然後在pH值恢復到正常水平時逆轉。該團隊在DraBot的兩個翅膀上塗上了水凝膠,當它進入高酸性水中時,會使一個前翼和一個後翼融合在一起。這意味着,當DraBot遇到較高的pH值時,它會轉圈而不是直線移動。當這些pH值恢復正常時,融合後的翅膀就會分離,DraBot就可以再次被正確控制。 該團隊還在DraBot中加入了海綿,並在它的翅膀上摻雜了溫度反應材料。當它在水中移動,遇到水面上的油污時,海綿會吸收油污,並改變顏色。當水溫異常高時,翅膀會由紅色變成黃色。這可以讓DraBot在水面上掠過,既可以檢測和清理溢油,也可以通過水溫的變化發現珊瑚礁白化或藻類大量繁殖的跡象。同時,高pH值也能揭示出對包括珊瑚礁在內的海洋生物構成威脅的酸化水域。 該團隊希望對DraBot進行一系列改進:例如給它裝上機載推進劑,同時,團隊還想象着增加攝像頭和傳感器,以進一步擴大其環境監測能力。 「與其使用氣壓來控制翅膀,我可以設想使用某種合成生物來產生能量,」團隊成員Shyni Varghese說,「這與我所從事的領域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必須與一些潛在的合作者進行對話,看看有什麼可能。但這也是在這樣一個跨學科項目中工作的樂趣之一。」 下面的視頻展示了DraBot的工作情況,而這項研究發表在《先進智能系統》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微型游泳機器人 被切成兩半後能「自愈」

科學家開發微型游泳機器人 被切成兩半後能「自愈」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我們最近聽到了很多關於微型機器人的消息,有朝一日它們可以執行任務,比如從環境中捕捉污染物。科學家們現在已經製造出一批堅固的這種機器人,當被切成兩半時,它們會重新癒合在一起。 迄今為止開發的大多數 "微型機器人 "都是由軟水凝膠或硬聚合物等材料製成的。雖然這些物質可能經得起諸如在人體內進行靶向藥物輸送等應用,但當它們在外界受到嚴酷的機械壓力時,可能會撕裂或斷裂。 Joseph Wang教授和他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同事一起設計了實驗性的新型自愈機器人,考慮到了這一局限性。每個魚形單元長2厘米(0.8英寸),由底部的一層導電材料、中間的一層硬質疏水材料、頂部的排列磁性微粒子條和鉑金尾巴組成。 當把其中一個機器人放在弱過氧化氫溶液中時,鉑金就會與這種化學物質發生反應,產生氧氣泡,推動機器人前進。如果將機器人切成兩半,尾部會繼續自行游動,繞着圈,直到與前端相撞。然後,磁力吸引會將兩半拉在一起,將它們重新連接成一個整體。 在培養皿中進行的測試中,機器人甚至能夠在被切成三塊後進行自我改造--游動的尾巴先與一塊連接起來,然後它們兩個繼續與另一塊合並。 最近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種自愈式微型機器人。 來源:cnBeta
卡內基梅隆大學展示新型導電水凝膠 可用於軟體機器人等領域

卡內基梅隆大學展示新型導電水凝膠 可用於軟體機器人等領域

通常情況下,如需構建具有高導電性的設備,人們會首選剛性的金屬材料。不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剛剛介紹了一種可用於軟體機器人等領域的新型導電水凝膠。在 Carmel Majidi 教授的帶領下,研究人員首先將微米級的銀薄片懸浮在聚丙烯酰胺-藻酸鹽(polyacrylamide-alginate)水凝膠中。隨着材料部分脫水,銀薄片就互相連接形成了貫穿整個水凝膠基質的網絡。 (圖自:Soft Machines Lab / 動圖請戳) 這種網絡不僅導電性強,而且能夠承受機械變形。即便經歷了拉伸、壓縮或彎曲,仍能夠保持導電性。 作為對比,盡管其他研究團隊也曾嘗試開發導電性水凝膠,但往往需要在導電性和可變形性之間進行選擇。 手臂上部署的神經肌肉電刺激電極(來自:Soft Machines Lab / 動圖請戳) 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團隊開發的這種新型水凝膠,能夠兼顧這兩種優秀的特性。如上圖所示,他們已將之用於可電刺激神經肌肉的貼片電極。 展望未來,這項技術有望對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的患者發揮作用,此外研究團隊展示了一款能夠游泳的機器人黃貂魚。 該校機械工程教授 Carmel Majidi 表示: 得益於高導電率和高柔順性,這種新型復合材料可在生物電子學和其它領域發揮諸多重要的作用。 比如帶有信號處理傳感器的腦部貼紙、可為電子設備供電的可穿戴式能量產生裝置、以及可拉伸的顯示屏等。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 原標題為《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ilver–polyacrylamide–alginate hydrogel composite for soft...

機器人維修模擬器《機甲大師》公佈美術設定集,將於3月25日發售

《機甲大師》是一款由波蘭獨立遊戲研發公司 Polyslash 研發的修機器人模擬器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將作為一名技術嫻熟的機甲技師,通過維修機甲積攢經驗成為機甲大師繼而走上人生巔峰。遊戲預計在3月25日上線 Steam ,目前《機甲大師:序章》正在提供免費試玩,目前的評論為特別好評。 近日,開發者公佈了遊戲美術設定集,展現了遊戲的更多風采。 開發者表示,他們希望不論是光打在機甲表面所折射出的光線,還是不同色彩所帶來的視覺上明暗的變化,都讓玩家能感覺到面前的這個機甲是具有生命力的,並不只是簡單的一堆材料。 在《機甲大師》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大型機甲,它們身上幾乎每一個零件和關節都可以進行拆卸和組裝,而你的工作就是檢查零件,找出損壞的需要進行更換的零件,並訂購新零件對其進行替換。 來源:機核

新型自適應機器人能改變腿的長度來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形

據外媒報道,現在的機器人都裝備了運動系統,它們可以克服所有類型的地形但卻傾向於特別偏愛一種環境。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四條腿的機器人,當它遇到不同的表面時可以調整自己的腿長和行走步態,他們稱這種能力可以提高它的能源效率和在不可預知的環境中的表現。 該機器人被叫做Dyret(在挪威語里是「動物」的意思),被稱為是首個能根據不同條件自動改變形態的四足機器人。通過混合使用傳感器、攝像頭和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在遇到不同地形時識別並機械地調整腿的長度進而調整身體形狀、優化其步態以適應特定表面。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Tønnes Nygaard表示,這種機器人能不斷地學習其所行走的環境,然後結合它在受控環境中獲得的知識來適應環境。 據了解,研究人員首先訓練機器人在碎石、沙子和混凝土上的行走能力,然後讓它在從未遇到過的草地上行走。雖然這似乎不是最麻煩的地形,但研究人員指出,這樣的環境實際上對長腿機器人來說是一個真正的挑戰。不過Dyret通過快速確定理想的腿長掌握了在草坪上的行走能力。 「如果地面是充分可預測的,那麼較短的腿能提供更好的穩定性,而較長的腿能允許更高的步行速度,」團隊成員Kyrre Glette介紹道。 他們的想法是開發出在遇到意外地形時不會停滯不前的機器人,另外也不需要為不同場景重新設計機器人。據悉,這種機器人可以在災區、搜索和救援場景、農業、難以進入的環境甚至在其他星球上使用。這些適應能力還可以讓機器人更富有彈性和耐久性。 Nygaard說道:「通過使用我們的技術,機器人能適應它的一條腿變弱或折斷。它可以學會如何恢復,無論是通過一瘸一拐地走路還是縮短其他三條腿的長度。」 眼下,該團隊已經將這項技術開源,希望藉此激勵該領域的其他人參與到設計中來進而打造他們自己的自適應機器人。 來源:cnBeta

給機器人裝上蝗蟲耳朵 以色列科學家實現生物傳感器新突破

作為藍胖子的偽粉,編輯某天在知乎上刷到「哆啦 A 夢為什麼沒有耳朵?」的問題時,迫不及待地點進去想知道答案。不少答主都表示,原本黃色的貓形機器人哆啦 A 夢在睡覺時被機器老鼠咬掉了耳朵,還被妹妹哆啦美嘲笑,傷心的哆啦 A 夢被藍色的眼淚淹沒,於是變成了我們熟悉的「無耳藍貓」形象。 【圖源知乎答主王昌齡】 不過,消失的耳朵似乎並不影響哆啦 A 夢聽見外界的聲音——正如知乎答主錦曦日所說,哆啦 A 夢本質上是個披着一個軟外套的金屬機器人,大致可以推斷出它的耳朵、外套的材料一致,也就是說它的耳朵是一個純粹的裝飾品。 問題來了,現實中機器人的耳朵到底是什麼? 第四十屆語音信號處理國際頂級會議 ICASSP2015 上,一篇題為 Robot audition: Its rise and perspectives(機器人聽覺:興起與展望)的論文提到: 機器人用「耳朵」同時聽到幾件事,正是基於其聽覺能力,這也是改善人機互動與共生的重要因素。 機器人聽覺主要有三大功能:聲源定位、聲源分離、分離後的聲音識別。 其聽覺的關鍵在於對噪聲環境的實時處理和魯棒性,以及對各種機器人和硬件配置的高靈活性。 通俗來講,要想讓機器人「聽見」,就需要麥克風陣列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隨後經過對電信號進行處理,獲得聲音包含的信息。 當然,打造機器人聽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機器人的聽覺系統需要傳感、機械、控制等因素的協調配合,可謂涵蓋了多個學科,要想做到像人耳那樣(能聽辨出聲音類型、內容、來源、遠近、方位等)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那麼,既然模仿生物耳朵不易,那麼直接把生物耳朵「接」在機器人身上,可行嗎? 其實,這個有點兒古怪甚至可以說是殘忍的想法來自於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 前不久,該團隊題為 Ear-Bot: Locust Ear-on-a-Chip Bio-Hybrid Platform(耳朵機器人:蝗蟲耳朵芯片生物混合平台)的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傳感器》雜誌。 生物耳朵有何優勢? 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選定的主角是蝗蟲。 原因在於,經過數億年的進化,昆蟲已經獲得了一些自然界中最為高效強大的感知器官,如果把這些感知器官視作傳感器,那麼相比眾多人造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的優勢在於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適用於多變的環境。 尤其是在聽覺方面,昆蟲的聽覺傳感器經過多次進化,已經可以發揮場景分析、交流的功能,有着高度的多樣性,具體來看: 形態上,其耳朵可以是近場敏感的觸角,也可以是遠場敏感的鼓膜。 功能上,可以是窄帶過濾器(蚊子),也可以是寬帶傳感器(夜蛾)。 神經處理上,可以只有一個神經元(夜蛾),也可以有數千個干預神經元(雄性蚊子耳朵有 15000...

智能和性價比,二合一,睿米自集塵掃地機器人EVEPlus

當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越來越多時,究竟應該怎麼樣選擇才能選到心儀的清潔儀器呢?當代年輕人最重視的就是品質,當然性價比也是一個很受到關注的一個點。 既然提到了吸塵器又想要買又好看性價比又高的吸塵器,怎麼可以不提到睿米呢? 而睿米正好符合這一點,作為一個在吸塵器領域沉浮了六年的時間,完全算得上老資歷了。他家的產品一向注重設計與能力。就比如它的新品睿米自集塵掃地機器人EVE Plus,就有網友給了它一個稱呼一條龍。 為什麼這麼稱呼呢?因為他的這款新品既能吸塵又能擦地還能集塵,你看這些這些功能它一台清潔機器人就能自己搞定。現在你覺得它被稱為一條龍是不是很符合,而且它一個月只用倒一次垃圾,也不用擔心發臭,臭氧抑菌除臭技術將它解決得乾乾淨淨,塵滿會自己告知你的。 當然最好的點就是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兩個問題它都能解決,品質與性價比它一手一個全都擁有。是不是覺得心里的大石頭一下子就放下來了,不然好用的東西卻因價格止步也太難過了。 這款產品別的不多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接入米家智能,解放人們的雙手,直接就體現在使用方法上面了。使用方法也更多樣化了,你可以按它身上的小按鈕,也可以下個手機APP使用它的智能功能,它的一舉一動都會顯示在手機上面。 睿米這款產品與其他的清潔機器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對於地面的清潔只需使用它就好了,下面我這就重點講下使用感受,睿米自集塵掃地機器人的吸力不能說是最強,畢竟只有2700pa嘛,但是一般的家庭里的灰塵垃圾啊它還是可以解決的。 像這種自己打掃的清潔機器人最讓人重視的就是它的傳感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導航系統。現在比較流行的都是LDS可以迅速掃瞄全屋並自動繪製地圖和規劃路線,相對而言要更精確和有效率,也能精準地識別常見的障礙物。 (Laser Direct Structuring,超感雷射雷達導航就是雷射雷達,通過高速旋轉發射雷射,再通過雷射發射後觸及障礙物反射回來的時間判斷自己和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從而判斷相對位置,實現定位)。 但是在使用的時候依舊沒有我們腦子中所想的那麼智能,它是那種部分物件碰到東西才會回頭,像那種繩子啊數據線啊什麼的,它就無法躲避。跟以前相比已經好很多了,希望可以越做越好吧。 它的水箱是需要你自己去裝水的,有專門用的拖布,只需要把它的步驟裝好就行了,你裝好後它會有安裝拖地組件的提示音的。它有一塊零件,有三個檔,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控制拖布的濕布,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總的來說睿米自集塵掃地機器人EVE Plus還是可以的,雖然這款機器沒有我們想的那樣智能,但比起以前還是很有進步的,希望會越做越好。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我想我們期待的那種智能應該離我們不遠了吧。 你們覺得怎麼樣呀,很歡迎留言評論!!! 來源:kknews智能和性價比,二合一,睿米自集塵掃地機器人EVEPlus

亞馬遜Vesta家用機器人項目更多細節曝光

多年來,外界一直盛傳亞馬遜正在醞釀一個代號為「Vesta」的家用機器人項目。雖然經歷了不確定的挫折,但最新爆料稱,該項目或仍在進行中。《商業內幕》援引內部文件的消息稱,亞馬遜 Lab126 對此高度重視,且為機密的 Vesta 家用機器人項目調動了超過 800 名員工。 報道指出,在大約四年前發起這個秘密項目是,亞馬遜曾將之視作「頭等大事」。 然而迄今為止,Vesta 已經歷多次因「戰略轉變」而導致的生產延誤,此外一些員工擔心 Vesta 家用機器人難以在市場上立足。 即便如此,考慮到智能揚聲器 / 智能顯示屏已受到許多消費者的歡迎,若 Vesta 能夠順利上市,它有望集成多個攝像頭、屏幕、滾輪、並且支持 Alexa 語音交互。 至於該機將於何時進入市場、以及能夠吸引多少客戶,目前暫不得而知。但願它不會像 Fire Phone 等產品線一樣,最終還是被亞馬遜給無情拋棄。 來源:cnBeta
德國研究人員打造自主水下機器人以拯救溺水者

德國研究人員打造自主水下機器人以拯救溺水者

德國弗勞恩霍夫光電系統技術和圖像開發研究所(ISOB)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自主的水下機器人以拯救溺水者。在德國,2019年有近420人溺水,大多數溺水事件發生在淡水湖泊或游泳池。在德國,這麼多人溺水的原因之一是很少有訓練有素的救生員來看管水域。 ISOB的研究人員希望防止溺水事件的發生,並開發了一種水上機器人,這是世界上唯一的同類機器人。該機器人旨在與救生員合作,在緊急情況下營救游泳者。ISOB的科學家們利用水下機器人專業技術開發了這一自主系統,並創造了一種名為DEDAVE的交通工具。 當有人遇到危險時,機器人可以利用安裝在水域附近高處上的監控攝像頭識別出典型的溺水姿勢,記錄下落水者在泳池中的運動模式和位置。攝像機將坐標發送到機器人,而機器人則一直會被安裝在水域的對接站上。當識別到水中有溺水者時,對接站打開,載具就會前往攝像頭提供的坐標,找到落水者並將其抬到水面。 聲學傳感器將安裝在載具上,用於能見度受限的湖泊。聲波回波可以用來確定受害者的位置和方向,這樣機器人就可以前往正確的位置接人。在測試過程中,該機器人成功地在開放的水面上營救了一名假人受害者。 機器人以黃貂魚為原型,設有固定受害者的裝置,防止受害者在機器人浮出水面時滑落。圖片中的機器人看起來像一個水下潛水器,不僅可以救人還可能用於探索沉船,現在設計的型號只能用於游泳池,未來的版本可用於野外水域,當在湖泊或其他戶外目的地使用時,無人機和飛艇系統將提供監控攝像頭。 來源:cnBeta
修機器人模擬器 《機甲大師》預計將在3月25日上線

修機器人模擬器 《機甲大師》預計將在3月25日上線

加入未來最吃香的行業吧!修理汽車已經過時,維修機器人才是真正的致富之道。通過解決各式各樣復雜的機器人故障,在行業中獲得良好聲譽,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機甲大師》。修機器人模擬器《機甲大師》由波蘭獨立遊戲研發公司Polyslash研發,國區由心跳遊戲HBG支持發行,預計將於3月25日上線Steam。同時《機甲大師:序章》正在提供免費試玩中,目前評論為特別好評。 精巧復雜的機甲設計 屬於機械愛好者的爛漫 Polyslash為《機甲大師》設計了各式各樣精巧復雜的大型機器人,幾乎每一個零件和關節都可拆卸組裝。作為機甲技師的玩家,將可以體驗到拆解、修理和改進巨型機械的樂趣。 而如果你是機械或機器人愛好者,相信你也可以從這些機器中體驗到Polyslash的用心和對細節的專注。這些巨型的機器正是屬於機械愛好者們的爛漫。 在經歷各式各樣的挑戰後,你也將創建創建自己的公司,帶領它走向輝煌。現在就開始打造你自己的尖端機甲——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人。 清理、翻新、修理……你必須熟練掌握維修機甲的技巧 作為技術嫻熟的機甲技師,你的工作就是檢查零件,找出那些需要進行更換的。拆除損壞的零件並訂購新的……但是要記住,即便是損壞再嚴重的東西也可以重復利用。清理、翻新、修理它們,讓它們可以再次發揮作用。 有些工作訂單會讓你塗裝一些機甲,其他的機甲則需要被升級,為迎接它們的新工作做好准備。機甲技師模擬器里有許多種類的機甲。它們各自有着不同的用途。提高你的聲望,獲取更復雜更先進的機械。 創建你的公司並成為機甲行業最頂尖的存在 隨着你的工坊聲望越來越高,大型公司也越來越不喜歡看見你的業務蓬勃興旺。是時候捲起袖子和最大的公司競爭一下了。讓我們看看到底誰才能打造出未來最先進的機甲! 必須有收入才能維持開銷。你的工坊將會需要一些改進,而資源並不便宜。機甲的零件總是會損壞,而客戶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要是不想被競爭對手打敗,就努力經營吧! 關於心跳遊戲HBG 專注於模擬遊戲的獨立發行商,已發行遊戲包括《廢品大亨》、《車禍現場模擬器》、《柴油朋克:戰爭巨獸》、《火車站改造王》、《機甲大師》等。 來源:3DMGAME

NASA部署16項未來太空技術:月球懸浮鐵道和火星洞穴機器人

目前,美國宇航局選擇了16項未來太空技術概念,准備進行深入研究,其中4個技術概念來自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例如:在月球上建造一個運輸貨物的鐵道系統。現今地球軌道太空一片繁忙景象,近幾十年來,人類在太陽系發射了大量探測器,用於探索行星、小行星、彗星和太陽,伴隨着航天技術不斷進步,所有太空任務都令人激動不已,並有可能成為現實,但是未來會怎樣呢?未來還會有哪些技術奇跡? 目前,美國宇航局已批准了「NASA創新先進概念(NIAC)」項目的資金申請,該資金將獎勵12名以上的研究人員,鼓勵他們研究創新概念的可行性,這些研究人員包括:美國宇航局研究員、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科學家。以下是美國宇航局選擇的16項未來太空技術概念: 1、月球柔性膜懸浮鐵道(FLOAT) 設計者:伊桑·沙勒,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我們希望建造月球第一個鐵道系統,它將提供安全可靠、自動高效的運輸方式,可實現有效載荷在月球表面上運輸,建立一個持久、壽命較長的機械裝置運輸系統,對於2030年可持續性月球基地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正如美國宇航局的「機器人月球表面操作2號任務(RLSO2)」的設計概念,以下兩種作用:一是運輸開采的風化表層作為資源利用消耗品(水、液態氧、液態氫)或者建築材料;二是運輸月球基地周圍的有效載荷,往返登陸區域或者其他前哨站。 為了實現以上運輸需求,我們建議在月球表面建造柔性膜懸浮鐵道(FLOAT),FLOAT系統使用無動力磁性機械裝置懸浮在3層柔性薄膜軌道之上:石墨層薄膜能使機械裝置基於反磁性懸浮力被動地漂浮在軌道上方,柔性電路層產生電磁推力控制機械裝置沿着鐵軌運行;位於底部的太陽能薄膜,在太陽光線照射下可產生電能。FLOAT懸浮系統沒有運動部件,一直懸浮在軌道之上,從而減少月球灰塵的磨損,該系統不像是月球登陸車有輪子或者支架。 FLOAT系統能在塵土飛揚、不適宜居住的月球環境中自動運行,並且保持最小場地准備,其軌道網絡可以隨時間推移捲起或者重新部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月球基地任務要求。 2、傳感功能獨立微型游泳機器人(SWIM) 設計者:伊桑·沙勒,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未來幾十年的太空探索將聚焦於地外海洋星球,尤其是土衛二、木衛二和土衛六,這些星球的液態海洋位於數千米厚的冰殼之下,是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地方。為了抵達這些地外海洋世界,美國宇航局正在開發和完善許多進入海洋的任務概念,其中包括:「探索木衛二地下海洋(SESAME)」等級的熱機械鑽探機器人,我們建議研發「傳感功能獨立微型游泳機器人(SWIM)」,這將極大擴展微型體積海洋探測機器人的任務能力,並極大地增強探測可居住性、生物標志物及生命證據的可能性。 SWIM系統包括厘米等級、3D打印可游泳的微型機器人,其裝配着微電子系統(MEMS)傳感器,由微型致動器驅動,採用超聲波無線遙控。微型游泳機器人可以獨立部署,也可以從單個SESAME機器人載體上部署,一旦它到達或者錨定海洋-冰層交界區,其靈活性將受到限制。SWIM機器人能擴大海洋採集范圍,能力遠超出SESAME機器人,從而增大了探測到地外海洋生命跡象的可能性。同時,該機器人還能獲得科研工作所需的海洋屬性、宜居性指標和潛在生物標記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測量(單個機器人不可能實現)。這些能力將使科學家在美國宇航局首次地外海洋勘測中更好地描述和理解海洋成分及生命宜居性。 3、被動擴展偶極子陣列月球探測儀(PEDALS) 帕特里克·麥克高瑞,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理解類地行星地下組成和結構是揭曉其地質歷史演變的關鍵,其中包括:地殼分化、火山作用、沉積作用、盆地形成和揮發性運輸和聚集。通常採用的地下探測設備是雷達,它可以通過基於地球的雙基站、軌道或者表面結構來實現,在每種情況下,合並雷達儀器的任務操作天線都具有固定共振頻率,通常限制在一個或者兩個工作頻帶。目前,火星軌道設備MARSIS在迄今所有軌道探測雷達中具有最大天線(40米),它可提供千米等級的穿透勘測和全球覆蓋范圍,但由於信噪比較低、分辨率較低、表面反射模糊等原因,導致勘測數據失真度較高。考慮到使用單一、固定長度偶極天線產生的頻帶有限性,我們建議採用被動擴展偶極子陣列月球探測儀(PEDALS),它包含一系列離散偶極天線,通過特殊組成和短偶極耦合擴展到更大的區域,通過頻率和深度變換能有效提高分辨率。PEDALS的關鍵創新之處在於其獨特能力,可以從不同的空間位置測量廣泛而連續的深度范圍,這是之前探地雷達裝置無法實現的。PEDALS利用形狀記憶材料被動展開4個系繩,並計劃在未來各種月球勘測任務中使用。驅動PEDALS任務的關鍵科學目標包括對比地殼厚度從而理解地殼結構的深度,以及測量表面風化層揮發物分布,探測地下空洞等。 4、太陽系驛馬快信系統 約書亞·范德·霍克,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太陽系驛馬快信系統是一個全球性、多光譜、高分辨率的行星探測系統,通過周期衛星網絡的定期訪問來獲取千萬億位字節數據,然後傳輸到地球。這些「信使」衛星使用光學通信每年至少接收一次該測量系統1-3千萬億字節的數據,之後衛星將朝向地球方向運行,近距離快速傳輸數據。通過利用周期軌道,該系統僅需要最小的機載推進力,並可以作為深空網絡的擴展和人類探索後勤網絡的先驅運行幾十年時間。 5、支持早期地外行星着陸及操作的風化層自適應修正系統 薩巴吉特·班納吉,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工程實驗站5 「風化層自適應修正系統(RAMs)」是為選擇性加固和融合月球表面天然材料而設計的,目前這一概念是從美國宇航局創新先進概念(NIAC)提案中衍生而來,該提案專注於柔性輕型着陸平台設計。目前的月球風化層改造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基於大量現有成功技術,例如:燒結和地質聚合技術。相比之下,風化層自適應修正系統特別適合在早期着陸時支持部署工作,但也可以用於月球和火星定居點建成後進行更成熟的建設活動。而不是將所有材料、設備和電源用於固定月球表面風化層,進行灰塵控制、折疊着陸墊、固定登陸墊或者鋪設通道等功能性維持工作。RAMs使用奇特的微膠囊運載系統,能夠送遞納米鋁熱劑混合物和有機硅烷使點焊錨點與表面底部風化層固定在一起,同時採用先進的高強度鋼釘進行加固。 該系統還提供額外的地下風化層穩定劑,這些物質植入土壤深處,並被初始放熱反應激活,從而形成一層連續的鋁熱劑熔合和地質聚合風化層,構建了一道屏障,提供了額外的承載能力。因此,除塵和承載是通過反應/凝固化學和物理網格屏障來實現的。 6、通過SCATTER探索天王星 西格西德·克洛塞,美國斯坦福大學 「發射電磁輻射持續立方體衛星勘測活動(SCATTER)」研究飛船通過研究激光器發射器釋放能量和遠程操控小型探測航天器的能力,可使飛船在前往天王星的長時間深空任務中間歇性部署探測器,在那里僅使用光伏和電池電源是不可行的,基於立方體衛星的勘測活動,可使科學家通過單個探索任務來增強科學測量,例如:磁場梯度,從而更好地了解天王星這顆冰巨星,該行星是太陽系內很少被勘測的行星之一。 7、電弧燒蝕開采的就地資源利用 艾米莉亞·格雷格,美國德克薩斯大學 伴隨着近年來太空探索不斷擴展,例如:人類對太陽系其他天體表面的探索,非常有必要進行就地資源利用(ISRU)從當地資源中獲取水、建築材料和推進劑,如何製造水是執行太空任務短期內最關鍵的成分,因此是許多研究的重點方向。然而,能夠採用相同的系統開采其他資源在未來將變得至關重要。因此,一個運行良好的采礦系統應當包括水資源開采和收集,同時也應該盡可能多地採集其他當地材料。使用電弧燒蝕表面材料會產生自由電離粒子,這些粒子可以按質量分類成物質群,並通過電磁場輸送到相關的收集器,每種材料類型的收集器可以並行使用,以實現最大收集效率和貯藏條件。 電離燒蝕弧、電磁傳輸、分類篩選以及收集模塊都集中放置在一個可移動表面履帶牽引裝置中,能為人類太空探索活動提供多樣化、高效率和廣泛覆蓋的原位資源利用。通過使用電弧燒蝕和電離風化岩顆粒,運輸和採集這些揮發物比依賴熱采礦技術採集隨機樣本更易於操控。這將大幅增加顆粒採集的速度,並減少了非預期表面的冷凝損失,使用磁場來分離揮發物將很容易地分類篩選任何風化層成分,例如:水和金屬離子。 8、部署千米等級的太空結構 扎克利·曼徹斯特,卡內基梅隆大學 長期太空飛行將給人體帶來嚴重的挑戰,其中包括: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視力下降、抑制免疫力等,這些影響都與缺乏重力有關,自人類最初實現太空探索以來,就一直期望着能在太空棲息地形成重力環境,科幻小說中曾提出旋轉太空基地能產生人造重力作用。然而,旋轉太空基地產生的人造重力會對人體造成諸多不良反應,當人體長期暴露在每分鍾幾次旋轉的轉速下,人體會感到不適和眩暈,為了在1-2RPM(每分鍾轉數)的轉速下產生接近1g的人造重力環境,需要一種千米等級的太空結構。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們將利用機械超材料取得的最新進展,設計一種輕質量部署結構,膨脹率達到150倍以上。像這樣的結構可部署在獵鷹重型火箭整流罩中,在太空軌道上進行伸展,達到長度1千米以上的最終尺寸,而不需要復雜的在軌組裝或者製造,我們的研究將適用於類似「月球軌道空間站」的概念設計,1千米以上等級的可擴展結構將成為大型旋轉太空站主幹部分。 9、自主深井鑽孔機器人 奎因·莫理,行星企業公司 現在人們相信火星存在地下液態水,位於南極層狀沉積物(SPLD)下方1.5千米深處,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克里斯·麥凱稱,如果我們要研究天體生物學,不僅需要看到它,我們還需要獲得一部分樣本,因為我們有必要對火星等地外星球進行深度鑽探。此外,2019年一份後續報告指出,如果地殼之下火山活動產生熱量使液態水成為可能,那麼該地層和冰下湖泊很可能孕育地外生命。此前南極層狀沉積物是火星最具科學探索意義的區域之一,它見證了40億年前大氣和氣候變化,目前科學家還沒有做好充分准備,利用深層鑽探系統完成此項任務。 我們提出的是一種自動鑽井系統,該系統將利用一個類似「毅力號」火星車類型的探測器作為鑽機,該探測器將配備最少且適當的科學儀器,以及採用冗餘度很高的鑽井策略,該鑽井策略不依賴電纜,相反,自給自足的機器人可以自動在鑽井上下移動,這些機器人被稱為「鑽井機器人(borebots)」,長度大約1米。 鑽井機器人由探測器面板上簡單線性致動器移動到指定位置的管子中進行部署,它們在鑽入井眼時能不斷鑽孔,鑽井機器人移動是通過橡膠罐軌道系統實現的,該系統壓在鑽孔兩側,鑽孔機器人在每次勘測中會鑽探150毫米深,然後將冰芯分離出來,通過鑽孔向上移動將其帶到表面。當冰核由鑽孔機器人提取出來時,探測器將對冰核進行原位分析,並使用內部處理設備進行存放處理,這意味着冰核樣本要麼被用於原地分析,要麼被存放供以後檢索。 10、適用太陽系目標攔截及樣本採集的航天推進器(採用緊密、超功率高密度放射性電池) 克里斯托弗·莫里森,超安全核技術公司 超安全核技術公司(USNC-Tech)提議製造一種20 kWe (千韋,磁通量單位)等級、500公斤的干質量放射性同位素電子推進器,它由新型可充電原子電池(CAB)提供動力,採用該推進器的航天器飛行速度很快,能夠勘測太陽系外天體,並收集樣本,並在10年之內返回地球。樣本採集數據和星際天體數據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宇宙以及地球所在位置的認知觀點,在過去3年里,有兩顆太陽系外天體(Oumuamua和C/2019 Q4)已經穿越太陽系,我們必須做好准備勘測下一個進入太陽系的系外天體。 11、輕量級太陽帆(APPLE) 約瑟夫·內馬尼克,航空航天公司 輕量級太陽帆是一種能在低質量、快速運行的太空平台上執行深太陽系任務的架構,我們研製了一種可替代的運載工具架構,它整合了壽命長、峰值功率、可充電、模塊化的電力系統和太陽帆推進系統,該裝置能適用完成最新太空探索任務。新太陽帆飛行速度快,並能抵達太陽系遠端,例如:用6個月時間抵達木星附近,1年時間抵達土星附近,4年時間抵達冥王星。雖然推進系統是該太陽帆的設計關鍵環節,但該飛行任務必須具備動力系統,APPLE包括一個耐用的抗輻射電池。 12、使用原位推進劑返回土衛六樣本 史蒂文·奧爾森,美國宇航局格林研究中心 使用原位推進劑返回土衛六樣本的方案獲得美國宇航局的關注,該方案「就地取材」,利用土衛六表面物質製成揮發性推進劑,該方案與其他所有傳統原地資源利用概念相差很大,它將實現對行星科學、天體生物學和理解生命起源的巨大科學價值的回歸,同時,這比其他樣本返回任務(距離大小和能量等級)的難度大一個數量等級。 13、洞穴機器人:在火星洞穴中執行移動操作任務的小型機器人 馬可·帕沃內,美國斯坦福大學 該任務的目標是開發一種任務架構,其中包括一個遠程爬行機器人、錨定位置的機器人,它可以使用延伸吊杆進行移動操作,在行星洞穴復雜地形中探索采樣,尤其適用於執行火星探索任務,這款機器人被命名為「洞穴機器人」,使用可伸縮吊杆作為操作臂,是一種高度可重構機械裝置。據悉,該機器人設計匯集了美國斯坦福大學自主機器人、機器人操作、機械設計、仿生抓取和地質行星科學領域的跨學科專家團隊。 14、「遠視天文台」:原地製造月球遠端射電天文台 羅納德·波利丹,月球資源有限公司 我們提議進行遠端對接的系統級研究,研究如何在月球遠端利用風化層材料建立一個龐大的低頻(5-40兆赫茲)射電天文台,它被稱為「遠視天文台」,它將是一個分布在20×20千米區域內大型偶極天線陣列,它將開啟一扇觀測窗口(低頻射電),能夠洞悉早期宇宙狀況,其作用類似於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普朗克天文台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由於地球會製造無線電噪音和電離層干擾,因此在地球表面建造一個低頻射電天文台不太現實,「遠視天文台」概念將利用原地製造技術,並有時採用地球上進行的系統升級,通常情況下該天文台會長期使用,它與地球發射的完整天線陣任務相比,其成本更低、使用壽命更長。 開發月球表面基礎設施(電力系統、能量存儲系統、空間製造資產、空間采礦資產),從而實現未來月球表面科學和商業任務,從風化層加工活動中提取和提煉氧氣和金屬,用於未來月球前哨基地和其他空間製造,以及人類在月球表面和航天活動。 15、通過小行星播種真菌來為太空棲息地創造土壤 簡·謝維特索夫,跨越宇航公司 任何大型、長期的太空棲息地都需要自己種植大部分食物和回收營養物,對於簡單的補給任務而言,用水培方式種植農作物很有意義,但基於土壤的種植系統對無法實現地球物資補給的大型太空基地具有重要優勢。 其中科學家擬議的一個太空棲息地設計是旋轉的圓柱體,從而創造出人造重力,最多可容納8000人,用於小行星采礦、空間製造和研究等目的,該棲息地是為了實現食物充足,同時具備綠色空間,既支持宇航員的心理健康,又能作為生命支持系統的一部分。在該情形下,農作物水培法將遇到困境,因為基地需要大量機械,同時也會出現故障點,例如:泵和油管,此外,水培系統還需要營養液,很難循環利用農業和人類的排泄物,然而這卻很容易在土壤為基礎的種植系統中完成,方法是通過堆肥化處理人類排泄物,並將它們放入土壤之中。 目前,我們建議使用富含碳的小行星物質製造土壤,利用真菌物理分解這些物質,在化學角度上有效降解有毒物質,我們將利用真菌將小行星物質轉化為土壤,基本的想法是在富含碳的小行星上植入真菌,以促進土壤的形成,真菌擅長分解復雜的有機分子,包括那些對其他生命形式有毒的分子。例如:平菇已被證明可以通過消化石油中的碳氫化合物,成功地清理被石油污染的土壤,菌絲可以穿透很遠的距離進入裂縫中,並施加大量的壓力,從物理上破壞岩石,有些甚至生長在岩石內部,事實上,有證據表明真菌在地球早期土壤形成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16、光線反射鏡 查爾斯·泰勒,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 光線反射鏡是一個在月球表面發電和分配能量的新概念,它是在「阿爾忒彌斯號」任務以及隨後「人類長期在月球表面生存」的未來背景下實現的,該創新概念基於一個定日鏡,它利用卡塞格倫光學望遠鏡作為主要手段來捕捉、集中和聚焦太陽光線,第二個關鍵環節是使用菲涅爾透鏡校準光線,並在1公里或者更遠的距離向多個終端用戶分布。重新定向和集中太陽能,然後向終端用戶分布,使用小型光伏陣列(2-4米直徑)轉換成電能,該裝置可以安裝在太空棲息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葉傾城) 來源:cnBeta
中國學者實現軟體機器人萬米深海驅動

中國學者實現軟體機器人萬米深海驅動

浙江大學與之江實驗室的科研團隊通過三年的通力合作,研發出了能在萬米深海接受操控的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這項成果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相比於傳統的『鎧甲式』抗高壓深潛裝備,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重量輕、結構簡單,能大幅降低深海探測的難度和成本。 另外,它無須電機和馬達驅動,沒有噪聲,環境親和度高。」論文的通訊作者、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交叉力學中心教授李鐵風說。 李鐵風介紹,這項研究的靈感,來源於將生存在馬里亞納海溝6000—11000米之間極高壓深水區的深海獅子魚的「生命之秘」化作「機器之力」的設想。生物學研究發現,深海獅子魚的骨骼細碎狀地分布在凝膠狀柔軟的身體中,能承受近百兆帕的壓力。 2018年5月,李鐵風團隊聯合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啟動了相關研究。基於深海獅子魚頭部骨骼在軟組織中的分散融合這一特點,項目組對電子器件和軟基體的結構、材料進行力學設計,優化了高壓環境下機器人體內的應力狀態。 最終,項目組研發出的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形似一條魚,長22厘米,翼展寬度28厘米。該機器人由一種在高壓低溫環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電驅動性能的智能軟材料製成,控制電路、電池等硬質器件被融入集成在凝膠狀的軟體機身中,無須耐壓外殼,便能承受萬米級別的深海靜水壓力。 2019年12月,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在馬里亞納海溝坐底,海試影像記錄顯示,在馬里亞納海溝10900米深處,該機器人實現了穩定撲翼驅動。2020年8月27日,該軟體機器人在南海3224米深處成功實現了自主游動。 論文第一作者、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專員李國瑞表示,未來,項目組將繼續研究深海軟體智能設備的能源、驅動、感知一體化系統,提升仿生深海軟體機器人的智能性,降低應用成本。 「我們還計劃將仿生軟體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運用到深潛器上,研製小型化的深海裝備,實現深海通訊、深海檢測等功能。」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工程專員梁藝鳴說。 來源:cnBeta
《超級機器人大戰》30周年紀念作品到底有沒有?

《超級機器人大戰》30周年紀念作品到底有沒有?

萬代南夢宮昨天舉行了一次《超級機器人大戰》主題直播節目,介紹了手遊新作《超級機器人大戰X-Ω》和《超級機器人大戰DD》的新情報。不過,在直播節目的最後,機戰系列製作人寺田貴信透露了系列新作的動向。《超級機器人大戰》是萬代在1991年開創的作品,今年4月正好是30周年紀念。然而,萬代南夢宮並未公布任何慶祝活動,這讓很多玩家感到非常焦慮。在直播活動中,寺田貴信介紹的相關要點如下。 關於《超級機器人大戰X-Ω》停止運營的情報 在直播活動將要結束時,寺田貴信分享了這則情報。玩家可能已經知道,《超級機器人大戰X-Ω》將於2021年3月30日停止運營。寺田貴信提到了這個話題,並談到了自己在這個遊戲中擔任監督角色的主要職責。他在這款遊戲中主要負責預告片的導演工作,為遊戲中的段子參與頭腦風暴,並負責查看本作製作人オオチ的相關工作。 寺田貴信表示,《超級機器人大戰X-Ω》運營的初期階段對於製作人オオチ來說是極其痛苦的,而オオチ對於這款遊戲的成功也是居功至偉。雖然時運不濟,但オオチ還是促成了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系列機體加入和聯動,這就讓寺田貴信要不停地製作各種預告片。 寺田貴信表示,オオチ作為年青一代製作人,做出了一款寺田貴信自己也無法做到的類型截然不同的機戰遊戲。在這個系列走上不同方向之後,寺田貴信承認最初他覺得《超級機器人大戰X-Ω》最多能堅持個兩三年的時間,但沒想到運營了五年。他向一直以來支持本作的玩家們表示了感謝。 寺田貴信透露系列新作情報 寺田貴信表示:「我一直聽到有很多人在說:『你們不打算再公布點什麼東西嗎?』我覺得新消息應該會比你們預料中來得更早一些,所以敬請耐心等候。如果想問『還有沒有什麼消息』,答案是肯定的,但具體是什麼消息還不能說。我只能說『還有』。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機戰系列。」 機戰粉絲真正期待的是30周年紀念作品,比如《機戰OG》新作之類的。多年來,機戰都是遵循着每年一部大作的節奏,但2020年並沒有新作發售,可能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超級機器人大戰DD》於2019年8月21日登陸手機平台,最新的主機作品《超級機器人大戰T》於2019年3月20日登陸PS4和NS平台。不知新作是否能夠實現PS5和Steam平台同步登陸。 來源:3DMGAME
科學家設計出Slopehelper農業機器人 可在葡萄園中使用

科學家設計出Slopehelper農業機器人 可在葡萄園中使用

據外媒報道,雖然我們一直聽說各種農業機器人還在研發中,但至少有一款已經商用了。它叫Slopehelper(斜坡輔助者),主要是為了在葡萄園中使用。這款由斯洛文尼亞人設計的自主電動車在類似橡膠罐的踏板上運行,可以配備系統專用的鉸鏈工具,用於完成除草、噴灑、充氣和修剪等任務。顧名思義,它可以處理高達45度的斜坡,最高時速為10公里/小時(6英里/小時)。 操作人員首先用拖車將其拖到有關田地。然後利用無線遙控裝置,他們手動引導它離開拖車,走到第一排植物的起點。然後,他們通過一個內置的界面對任務參數進行編程,然後將車輛設置為自主模式。 然後,Slopehelper在執行指定任務的同時,繼續在田間穿行,自動上行,在終點轉身,然後下行。它使用差分GNSS來保持其在行間的位置,同時還利用兩側的觸摸傳感器來確定藤蔓樹乾的位置。 此外,該車還使用FMCW(頻率調制連續波)雷達來探測障礙物,並與人或動物保持安全距離。如果它確實遇到了特別棘手的障礙物,它會通過配套的應用程序與操作員聯系。然後,他們可以啟動其光學攝像系統,遠程指導車輛消除或繞開障礙物。同樣的應用程序可用於隨時檢查機器人的進展情況,並在工作完成後通知操作員。板載鋰電池組的一次充電應該可以使用14小時。 基礎包包括一台Slopehelper和四種工具,據稱可以滿足農民每年近80%的需求,同時成本低於拖拉機。你可以在下面的視頻中看到該車的運行情況。 來源:cnBeta
科學家設計出類似魚的軟體機器人 可在馬里亞納海溝中進行探索

科學家設計出類似魚的軟體機器人 可在馬里亞納海溝中進行探索

據外媒CNET報道,在我們海洋的深淵深處,有很多奇特的海洋生物。那里存在着奇異但美麗的噩夢「燃料」。其中一些壯麗而可怕的生物已經發展出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抵抗深海的骨質壓力。而科學家們已經利用這些來自自然界的線索,製造了一種小型的軟體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可以到達海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這些類型的機器人有一天可能會改變我們監測和清理海洋的方式。 在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中國的一個工程師團隊揭示了一種以鋰電池為動力的軟體機器人,它可以在以前只有剛性、堅固的潛水器才能到達的深度進行探索。這款無束縛的機器人潛水器只有22厘米長,有點像小蝠鱝,但它的設計其實是基於深海獅子魚,這是一種潛伏在海面下26000英尺的魚類。 為了實現深海潛水,研究人員利用了幫助獅子魚在深海中繁衍生息的兩個特點:它的 "不完全頭骨 "和側鰭。 我們通常認為頭骨是大腦和世界之間堅硬、封閉的邊界,是骨骼中幾乎不可逾越的部分。蝸牛魚的頭蓋骨卻恰恰相反,它充滿了孔洞。這是魚對深海環境的必要適應,因為海洋最深處的擠壓會使封閉的頭蓋骨崩潰,骨頭的更好分布意味着更少的壓力。 研究人員將這一理念應用於機器人內的電子元件。他們將電子元件,如微控制單元(一台小型計算機)、電池和電壓放大器,彼此分開,並將設計進行測試。在實驗室里,壓力大大降低。 研究人員按照獅子魚的形狀建造了一個硅體,並建造了小側鰭,以實現游泳。鰭被連接到一個被稱為介電彈性體的裝置中,這是一種智能材料,當施加電流時,它會收縮或膨脹。小電壓可以激發運動。在上面的視頻中,你可以看到機器人的表現。誠然,它並不是在水中飛馳:研究人員表示,在低於海平面70米的測試中,它能夠以幾乎每秒4厘米的速度移動。 為了測試機器人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的性能,研究小組將其連接到一個「登陸器」上,該登陸器落到海面下約35000英尺的海底。研究人員還連接了一個記錄裝置,以監測機器人的移動成功率,但不允許它在海溝中自由游泳。它大約存活了45分鍾,幸運的是,它沒有被永遠留在海底。在計時器過期後,着陸器上的壓載物被釋放,機器人回到了海面。 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師Cecilia Laschi和英國林肯大學機器人學家Marcello Calisti在《自然》雜誌上撰寫的《新聞與觀點》附文稱,這項新研究不會很快看到軟體機器人湧入深海。新的機器人仍然有一些缺陷。研究人員說,其中之一是,它「無法承受可觀的擾動」,因此 「很容易被水下水流沖走」。 不過,這項工作確實為機器探索和監測海洋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Laschi和Calisti指出,軟體機器人或許能夠在不受損害的情況下執行採集水下標本等微妙程序,甚至在魚群中游動時也不會受到干擾。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