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溫度

Tag: 溫度

海洋中食用甲烷的微生物在調節地球溫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發現,食用甲烷的微生物在海底碳酸鹽岩石中以驚人的高代謝率幫助調節地球的溫度。甲烷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溫室氣體,在地球的氣候中起著關鍵作用。 地球上只有三個來源自然產生甲烷:火山、地下水與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這三種來源中,大部分是由微生物產生的,它們已將數百億噸的甲烷沉積到深海海底。在海底甲烷滲漏點,它向上滲入公海,而微生物群落在到達大氣層之前消耗了大部分的甲烷。多年來,研究人員在海底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甲烷,但只有很少的甲烷離開海洋,進入大氣。其餘的去了哪里? 由哈佛大學有機和進化生物學的前博士後研究員Jeffrey J. Marlow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能夠迅速消耗甲烷的微生物群落,防止其逃入地球的大氣層。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這項研究收集並檢查了來自七個地質不同的海底滲漏點的食用甲烷的微生物,並發現,最令人驚訝的是,特別是一個地點的碳酸鹽岩石承載著甲烷氧化微生物群落,其甲烷消耗率是迄今為止測量的最高。 研究高級作者、哈佛大學有機和進化生物學教授Peter Girguis說:「這些碳酸鹽岩石中的微生物就像一個甲烷生物過濾器,在甲烷離開海洋之前將其全部消耗掉。研究人員幾十年來一直在研究生活在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並知道這些微生物在消耗甲烷。然而,這項研究非常詳細地檢查了在碳酸鹽岩石中生長的微生物。」 海底碳酸鹽岩石很常見,但在選定的地點,它們形成了不尋常的煙囪狀結構。這些「煙囪」的高度達到12至60英寸,沿著海底成群結隊地出現,就像一排排的樹木。與許多其他類型的岩石不同,這些碳酸鹽岩石是多孔的,形成了通道,是非常密集的消耗甲烷的微生物群落的家。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微生物在岩石中的密度比在沉積物中的密度高得多。 在2015年由海洋探索信託基金資助的一次考察中,Girguis在南加州海岸的深海地點Point Dume發現了一個碳酸鹽「煙囪」珊瑚礁。2017年,Girguis在美國宇航局的資助下返回,建立了一個海底觀測站。在加入Girguis的實驗室時,目前在波士頓大學擔任生物學助理教授的Marlow正在研究碳酸鹽中的微生物。兩人決定進行社區研究,並從現場收集樣本。 「我們測量了與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相比,碳酸鹽中的微生物吃掉甲烷的速度,」Girguis說。「我們發現生活在碳酸鹽中的微生物消耗甲烷的速度比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快50倍。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來自富含甲烷的泥火山的沉積物微生物,例如,在食用甲烷方面可能快5到10倍,但是快50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此外,這些速率是我們在任何地方測量到的最高的。」 Marlow說:「這些甲烷氧化或消耗的速度真的很不尋常,我們著手了解原因。」 研究小組發現,碳酸鹽「煙囪」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家園,使它們能夠快速地吃掉大量的甲烷。Marlow說:「這些『煙囪』的存在是因為從地下流出的液體中的一些甲烷被微生物轉化為碳酸氫鹽,然後可以作為碳酸鹽岩從海水中沉澱出來。我們仍在試圖弄清楚這些液體--以及它的甲烷--來自哪里。」 由於碳酸鹽的多孔性,其內部的微環境可能比沉積物含有更多的甲烷。碳酸鹽有通道,不斷用新鮮甲烷和其他營養物質灌溉微生物,使它們能夠更快地消耗甲烷。在沉積物中,甲烷的供應往往是有限的,因為它通過礦物顆粒之間較小的、蜿蜒的通道擴散。 來源:cnBeta

《前往中世紀》地板不影響溫度方法介紹

《前往中世紀》中的地板是非常影響溫度的,尤其是在地窖里裝地板,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讓地板不影響溫度的方法是什麼,其實想要做到這樣的事就需要做一些修改,修改了地板的熱值就可以了,具體如下。 地板不影響溫度方法介紹 修改文件位置:SteamsteamappscommonGoing MedievalGoing Medieval_DataStreamingAssetsConstructables 修改文件名字 ThermalModels.json 搜索"wood_floor:" 修改 "targetTemp" 為——0 保存完成 來源:3DMGAME

《前往中世紀》地窖最佳溫度推薦

《前往中世紀》中的地窖如果造的好的話是可以保持一個恆定的溫度的,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地窖保持什麼溫度比較好,其實地窖比較好的溫度就是4攝氏度,在這個溫度製造地窖的難度不大,而且這個溫度食物的腐壞速度非常慢,更多如下。 地窖最佳溫度推薦 當地窖溫度為4度或者4度以下時是不顯示腐爛進度的,但還是會腐爛的,只不過很慢,而且4度地窖的製造難度也不大。 來源:3DMGAME

《前往中世紀》調節溫度方法介紹

《前往中世紀》中想要調節溫度是有很多種方法的,而且調整溫度非常重要,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調節溫度的方法是什麼,其實想要調節溫度可以通過穿衣服、換衣服、開窗戶和點火爐等多種方法進行調節,更多如下。 調節溫度方法介紹 頭部裝備和衣服裝備都可以起到調節小人舒適溫度的作用,但是如果僅僅是穿戴合適的衣物,低端的氣候中小人依然會感覺到不舒適。 窗戶可以調節室內氣溫,冬天開窗降溫,夏天開窗效果不明。火爐可以加溫,廚房用火、熔爐等都可以作為熱源,家具中的粘土火盆也可以作為熱源,須記得在溫度高的時候熄滅火盆。 遊戲中的材料似乎還存在比熱容的差異,即使已經實裝,差異一定也不太大,可以忽略。 來源:3DMGAME

《前往中世紀》溫度不合適後果介紹

《前往中世紀》中當人物處於不合適的溫度時小人就會出現一個負面效果,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處於不合適的溫度時有什麼後果,其實處於溫度不合適的情況時小人會出現一個心情DEBUFF,這個DEBUFF會讓小人的工作效率降低,更多如下。 溫度不合適後果介紹 如果完全忽略溫度,遊戲依然可以進行下去,但是小人可能會長期保持心情不佳的debuff,這個debuff會讓小人的工作效率有所降低。 來源:3DMGAME

為何水生生物種類最多的地方在熱帶地區? 溫度是關鍵

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可能正減少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上隆起、赤道環繞的中段充滿了比其他地方更多的生命多樣性,當從熱帶地區到中緯度地區以及中緯度地區到極地時,這種生物多樣性通常會減弱。 盡管這種梯度已被廣泛接受,但生態學家們仍在努力研究它的主要原因。由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聯合發布新研究表明,溫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熱帶地區為何會有如此多的水生生物。但由於創紀錄的全球快速變暖,這種情況可能不再如此。 該研究於 2021 年 5 月發表在《Current Biology》雜誌上,估計海洋生物多樣性趨於增加,直到海洋的平均表面溫度達到約65華氏度,超過這個溫度,多樣性就會慢慢下降。 該研究總結說,在地球歷史上最高表面溫度低於華氏 80 度的時間段內,赤道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是最大的。但是當最高溫度超過 80 華氏度時,熱帶地區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就會減少,而中緯度和兩極的水域則達到頂峰。 共同作者、內布拉斯加生物科學博士後研究員Will Gearty說,在極端炎熱的時期,能夠旅行相當距離的海洋生物可能從熱帶地區向北或向南遷移。固定的或移動較慢的動物,如海綿和海星,可能反而面臨滅絕。 Gearty 表示:「人們一直認為熱帶地區是多樣性的搖籃--它突然出現,然後在那里受到保護。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有很多人向熱帶地區遷移,但沒有離開熱帶地區。所有這些都圍繞著這樣一個想法:最高的多樣性將永遠在熱帶地區。而當我們回到過去時,我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 Gearty、耶魯大學的Thomas Boag和史丹福大學的Richard Stockey追溯到大約1.45億年前,彙編了來自地球上24個表面積相等的水平帶的軟體動物--蝸牛、蛤蜊、頭足類動物等的估計溫度和化石記錄。 三人組選擇軟體動物的記錄有多種原因。它們生活在(和生活在)全球各地,有足夠多的數量以適應統計分析,有足夠堅硬的外殼以產生可識別的化石,有足夠的變化以使它們的多樣性趨勢可以概括到魚類、珊瑚、甲殼類和一系列其他海洋動物。 這些數據使研究小組能夠得出10個地質區間的溫度-多樣性關系,這些區間涵蓋了從白堊紀到現代的大部分時間。為了研究為什麼溫度可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和預測作用,斯托克伊帶頭開發了一個數學模型。該模型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較高的溫度通常會增加一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理論上提高了一個生態系統可以維持的生物多樣性的上限,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來源:cnBeta

太陽日冕層溫度為何是光球層的數百倍?80年歷史理論終得解!

從結構來看,太陽大氣從里向外主要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奇怪的是,在可觀測的太陽表面,光球層的溫度在 6000 ℃ 左右。但在距其上方僅幾千公里的日冕層,溫度卻高出了成百上千倍,至百萬攝氏度甚至更高。數十年來,天體物理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解釋大多數恆星都有的這種奇特現象。 太陽黑子特指太陽表面較暗的斑點 1942 年,瑞典科學家漢尼斯·阿爾夫文(Hannes Alfvén)提出了一種理論,即等離子體的磁化波可沿著太陽磁場,從內部向日冕拋出大量能量。在繞過光球層後,又在太陽的高層大氣中爆炸。 盡管這一理論已被初步接受,但科學家們仍需要以經驗觀察的形式來證明這些「波動」的存在。慶幸的是,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就很好地解釋了阿爾夫文提出將近 80 年的歷史理論。 1930 年代末,瑞典光譜學家本辛·埃德倫(Bengt Edlén)和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瓦爾特·格羅特里安(Walter Grotrian)首次觀察到了這種奇特的現象。 具體說來是,日冕層的溫度,竟比光球層(我們可從地球上觀察到的太陽表面)高出了上千倍。盡管光球層的預估溫度在 6000 ℃ 左右,但光球層卻可達到上百萬攝氏度。 想要測量光球層的溫度,方法是相對簡單的。我們只需測量從太陽輻射出的光,並將之與預測光源溫度的光譜模型進行比較即可。 作為給天體物理學界造成長久困擾的問題之一,科學家們試圖通過觀察太陽的性質來解釋這種差異。 據悉,太陽幾乎由等離子體組成。這種帶有電荷的高度電離氣體,會在太陽內層上部的對流區運動時產生巨大的電流和強磁場。 通過對流將能量從太陽內部向上拖動,並在光球層破裂,就形成了我們所觀察到的黑子(太陽大氣中形成各種磁性結構的磁場簇)。 阿爾夫文的理論認為,在太陽的磁化等離子體內,任何帶電粒子的整體運動都會干擾磁場,從而產生可以在很長的距離(從太陽表面到高層大氣)中攜帶大量能量的波動。 熱量沿著所謂的熱量沿著所謂的「太陽磁通管」(Solar magnetic Flux Tubes)傳播, 然後突然闖入日冕層,從而產生了這種「異常的高溫」。 The Mystery of Coronal Heating(via) 這些電磁等離子體,現被稱作阿爾夫文波。其對日冕加熱方面的作用解釋,幫助阿爾夫文拿到了 1970...

研究稱與白人相比 美國有色人種正在忍受更熱的夏季溫度

據媒體The Verge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與白人相比,美國各城市的有色人種正在忍受更熱的夏季溫度。這是另一個跡象,表明氣溫上升的後果對脆弱社區的打擊比其他社區更大。根據周二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平均來說,在有色人種生活的社區,夏天的溫度要比非西班牙裔白人居住的社區高出1攝氏度以上。 城市的溫度通常比農村地區高幾度,而城市中沒有太多綠色空間的地區甚至更熱。瀝青、水泥和黑暗的屋頂吸收熱量,而來自尾氣管和工業的廢氣使社區更加溫暖。這是一種叫做 "城市熱島效應 "的現象。 極端高溫已經是美國最致命的天氣相關災害。城市熱島效應和氣候變化使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面臨更多的風險。對於某些群體來說,風險甚至更大,比如美國黑人,他們長期面臨著住房歧視和不投資的歷史。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警告說,即使上升幾度也會帶來嚴重威脅。美國有色人種所經歷的平均一攝氏度的溫差,掩蓋了一些社區所面臨的更極端的差異--也許高達十攝氏度。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公共政策和環境、生態和能源副教授Angel Hsu說:「當你將其轉化為實際影響以及在夏日的感覺時,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在Angel 的家鄉南卡羅來納州的格林維爾,一些社區的溫度比城市的其他地區高6至8攝氏度。它們往往是黑人居民比例較高的社區。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其他社區比他們的臨近社區要熱8到10攝氏度。 研究還表明,在所有種族和民族群體中,貧困線以下的家庭比更富裕的家庭面臨更多的炎熱溫度。但是,無論收入如何,普通的有色人種仍然比他們的白人同行面臨更熱的溫度。 Angel表示,這證明了在種族方面存在著一些可疑之處。其他研究也表明了同樣的情況--黑人、亞洲人和拉丁裔人更有可能生活在「城市熱島」。 美國還有一段漫長的隔離歷史,它將美國黑人和其他邊緣化群體推到特定的社區。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系統地拒絕向美國黑人提供住房貸款和保險。其結果是 "紅線 "社區,其中大多數居民是黑人。城市規劃者將更多的道路和大型建築群安置在紅線社區及其周圍--所有這些瀝青和混凝土將它們變成了熱阱。美國黑人也更有可能生活在污染性工業附近,這也會使社區變得更熱。根據去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現在,這些社區比其他社區的溫度高達7攝氏度。 所有這些差異都帶來了致命的損失。2000年至2012年期間,在紐約市,非裔美國人約占該市人口的四分之一,但在與熱有關的死亡中卻占了近一半。周二發表的新研究給出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觀點之一,即這種不公正現象仍然很普遍。研究人員將2017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與美國497個城市地區的高解析度衛星溫度數據進行了比較。他們使用衛星遙感來評估城市景觀和更多農村地區之間的地表溫度差異。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像瀝青這樣的表面如何使一個地方比更多的農村基線更熱。最後,他們發現,在美國大陸175個最大的城市地區中的169個地區,有色人種的平均生活在比非西班牙裔白人更熱的夏季日間表面溫度中。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問題是多麼系統化。我們不是在談論一兩個城市或幾個大城市,如芝加哥或舊金山。我們談論的是每一個城市的(這種趨勢),」Angel說。 她表示,下一步是研究一個時間序列,以弄清不同種族的美國人之間的溫度差距在這些年里是否有所改善或惡化。她希望這項工作能夠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差距,並為解決這些地區的降溫問題提供參考。 來源:cnBeta

格陵蘭冰蓋溫度獲迄今最詳細測量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光纖傳感技術,讓雷射脈沖通過光纖光纜傳輸,對格陵蘭島冰川的溫度進行了迄今最詳細測量,獲得了從冰川表面直到冰面下1000多米底部非常詳細的溫度測量結果。 最新研究將有助科學家對世界第二大冰川的未來變動情況進行更精準建模,從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暖。 自1980年代以來,格陵蘭冰川的質量損失增加了6倍,是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禍首」。為確定其冰是如何運動的以及冰川內部的熱力學過程,精確的冰溫測量必不可少。衛星或實地觀測可以一種相對簡單的方式探測到冰面的狀況,但確定一公里厚的冰川底部發生的情況要困難得多,而缺乏觀測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情況預測不准確的一個主要原因。 由歐洲研究理事會資助的「應答器」RESPONDER項目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在最新研究中,英國亞伯大學的布萊恩·哈伯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將電纜放入鑽孔後,在電纜中傳輸雷射脈沖,然後記錄電纜中光散射產生的畸變,這種畸變隨周圍冰的溫度而變化。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工程師和利茲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則協助數據收集和分析。 研究人員指出,以前,科學家們藉助相距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不同傳感器測量溫度,而新方法則能沿安裝在深孔中的光纖電纜測量溫度,得到非常詳盡的溫度剖面圖,這些溫度控制著冰塊變形的速度以及冰蓋流動的速度。 哈伯德說:「這項技術大大提高了我們遠距離、高解析度記錄冰的溫度變化的能力。經過進一步的改進,這項技術還可以同樣高的解析度記錄其他特性,如變形等。」 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冰蓋溫度沿平滑的梯度變化,最溫暖的部分是太陽照射的表面,底部被地熱能和摩擦加熱。但新研究發現冰蓋的溫度分布極不均勻,局部變形嚴重的區域使冰進一步變暖,而這種變形集中在不同時期和類型的冰交接的邊界處。 總編輯圈點 格陵蘭島冰川正在快速消融。此前有研究指出,格陵蘭島冰川相對於40年前已經大幅萎縮,並且似乎已經不可逆轉。全球變暖,給這規模巨大的冰川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而冰川並不會順從地接受自己的命運,它會反擊,用抬高海平面的方式,給人類一些教訓。不過,海平面隨時間推移會如何上升、上升多少,人類還無法特別准確地估計。這次,科研人員用了光纖電纜測溫法,將冰川內部不同位置的溫度也測了出來。詳實的數據,能為建立更精準的模型奠定基礎。 來源:cnBeta

新工具將格陵蘭冰原光纖地圖溫度准確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據媒體報導,追蹤巨大冰塊的變化是了解氣候變化對地球影響的關鍵。近日,格陵蘭島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工具,它可以將此類測量的准確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這項技術混合使用光纖電纜和雷射脈沖,然後從格陵蘭冰蓋的表面一直進入到底部以獲得精確的溫度讀數,從而為世界第二大冰蓋正在發生的變化提供了更清晰的畫面。 據悉,這項研究由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領導,他們的目標是改善目前研究冰蓋溫度的技術水平。通常情況下,這需要將傳感器安裝到電纜上,然後將電纜送入一個洞以獲得地下環境的讀數。這些數據來自相隔數十或數百米的位置。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通過將傳感器連接到電纜上然後將其放入鑽孔中來測量冰蓋內的情況,但目前為止我們所做的觀察並不能給我們一個關於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完整圖片,」研究論文合著者Poul Christoffersen博士說道,「我們能收集的數據越精確,我們就能更清楚地描繪出這幅圖景,這反過來將幫助我們對冰蓋的未來做出更准確的預測。」 這項新技術使用了一根光纖電纜,它可以沿著整個長度發射雷射脈沖,從薄片的表面延伸到一公里以下的底部。通過分析散射光在遇到周圍冰時的變化扭曲,該系統可以揭示其溫度。 「如果用的是典型的傳感方法,我們只能在電纜上安裝約12個傳感器,所以測量值非常分散,」Scott Polar研究機構的博士候選人、第一作者Robert Law說道,「但通過使用光纖電纜,基本上整個電纜變成了一個傳感器,所以我們可以從表面一直到基座進行精確測量。」 這個新工具已經改變了科學家對冰原溫度分布的認識。人們認為這類似於一個平滑的坡度,頂部是陽光照射的地方,底部是地熱能和跟冰下地貌的摩擦造成的。 相反,科學家們部署了新的光纖電纜以便在不同年代和類型的冰之間的邊界上找到高度局部化的熱點區域,這些熱點是由變形驅動的。雖然對於這些變形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懷疑這可能是由於困在冰或地下裂縫中的灰塵造成。 格陵蘭冰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冰蓋的大規模融化增加了6倍,現在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貢獻超過了任何其他來源。了解冰是如何移動的以及地表下的熱力學過程將使科學家能更准確地模擬融化過程並為未來做更好的准備。 「總體來說,我們的讀數描繪了一幅比當前理論和模型所預測的更加多樣化的圖景,」Christoffersen說道,「我們發現,溫度受到冰帶和不同類型冰之間邊界的變形的強烈影響。這表明許多模型都有局限性,包括我們自己的模型。」 來源:cnBeta

研究稱鬃獅蜥胚胎的性別「逆轉」取決於溫度

據媒體報導,鬃獅蜥胚胎可以使用兩套不同的基因來成為雌性蜥蜴--一套由性染色體激活,另一套由發育過程中的高溫激活。2021年4月15日,坎培拉大學的Sarah Whiteley和Arthur Georges 在《PLOS遺傳學》雜誌上發表了這些新發現。 在許多爬行動物和魚類中,發育中的胚胎的性別取決於周圍環境的溫度。這種現象被稱為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但盡管經過半個世紀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仍無法了解其發生的分子細節。研究人員在新的研究中通過研究鬃獅蜥的這一現象,調查了製造雌性所需的生物化學途徑。雄性鬃獅蜥有ZZ性染色體,而雌性則有ZW性染色體。然而,高溫可以推翻ZZ性染色體,導致雄性蜥蜴發育成雌性。 Whiteley和Georges比較了具有ZW染色體的鬃獅蜥與暴露在高溫下的ZZ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哪些基因被開啟。他們發現,最初,兩類雌性動物的不同發育基因組是活躍的,但最終這些途徑匯聚在一起產生卵巢。這些發現支持最近的研究,即細胞內古老的信號傳遞過程有助於將高溫轉化為性別逆轉。 這項新的研究首次表明,在鬃獅蜥中有兩種產生卵巢的方式,並使我們更接近於了解溫度如何決定性別。該研究還確定了可能參與溫度依賴型性別決定的幾個候選基因。這些發現為未來的實驗奠定了基礎,以弄清每個基因在感知溫度和指導性發育中的作用。 Whiteley補充說:「這項工作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是發現該機制涉及普遍存在且高度保守的細胞過程、信號通路和染色質修飾的表觀遺傳過程。這些新知識使我們更接近於了解溫度如何決定性別,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生物學時代。」 來源:cnBeta

科學家解開不同溫度下尖尖的液滴形成的原因

某種類型的油滴在冷卻和收縮時會改變形狀:從球形到二十面體再到扁平六邊形。兩種相互競爭的理論無法完全解釋這一點,但是現在,Ireth García-Aguilar和Luca Giomi的《物理評論》雜誌解開了這個謎團。 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索非亞大學的保加利亞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水中的烷烴小油滴,研究人員用類似肥皂的表面活性劑分子對其進行穩定,這與蛋黃醬中的乳狀液滴相似,它們還被包裹在烷烴分子和表面活性劑的冷凍單層中。 當研究人員擺弄它們時,意識到有一些特別的事情正在發生。當溫度降低時,液滴從普通的球形轉變為奇怪的、類似水晶的二十面體形狀,而在更低的溫度下,它們變成了四邊的菱形或六邊形,在角落里有越來越多的觸角。 大約在同一時間,這封信的共同作者Eli Sloutskin領導的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另一個小組進行了類似的觀察,並進一步認識到,與大液滴相比,小液滴更容易改變其形狀。 這很有啟發性,我們可以用物品的彈性現象來解釋它,大的片狀物體彈性會比小的更軟,更容易彎曲,人們可以通過拿著一張紙的一面來驗證這一點:一張A4紙在自己的重量下會立即彎曲,但一張較小的紙,如郵票,會保持筆直。紙張越大,它所經歷的扭矩越大,就越容易彎曲"。 索菲亞大學的研究小組本身提出了一個理論,即表面活性劑層下面的一個特殊的薄層導致了邊緣的出現。但是後來,Sloutskin實驗室的詳細顯微鏡圖像,並沒有看到這樣一個層。為了解釋形狀轉換以及反常的尺寸依賴性,萊頓物理學家不得不在他們的模型中加入四個不同的成分:表面張力、重力、缺陷和自發曲率。後者是形成固體層的分子形狀的一種影響,當長的分子像火柴一樣堆在盒子里時,界面是平的,但是當分子的一個端點比另一個端點更胖時,產生的膜可能會出現曲率。 雖然缺陷和重力傾向於使液滴彎曲,但表面張力傾向於恢復球形形狀。但是,在自發曲率存在的情況下,隨著液滴變小,這種效應變得更弱,從而使小液滴容易出現切面。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這解釋了這種神秘的行為。然而,還有一個現象暫時無法解釋,那就是在最低溫度下形成的奇怪觸角。 來源:cnBeta

太陽能電池新技術可降低設備運行溫度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0日報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工程學院和激子科學卓越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利用單線態裂變和串聯太陽能電池兩種方法可更高效產生太陽能,同時有助於降低運行溫度,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為新一代太陽能技術發展引入新範式。 串聯電池可以由矽和鈣鈦礦納米晶等新化合物組合而成,鈣鈦礦型納米晶具有比矽更大的帶隙,有助於設備捕獲更多的太陽光譜而用於發電。 傳統太陽能電池的最佳方案是每個光子產生一個電子作為電能的載體。而單線態裂變技術下產生的電子是傳統情況下的兩倍,即一個光子激發兩個電子。實現單線態裂變的設備中有並四苯,它可將單線態裂變產生的能量轉移到矽中。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努力尋找最佳方法,將串聯電池和單線態裂變過程整合到商用的太陽能設備中,以取代屋頂和大規模陣列中常見的傳統單結矽太陽能電池。 此次,研究人員的工作中突出了串聯電池和單線態裂變的一些關鍵優勢。研究人員表明,矽/鈣鈦礦串聯電池和基於並四苯的單線態裂變電池與傳統矽器件相比,都能在更低的溫度下運行。這將減少熱量損耗對設備的影響,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設備生產的能源成本。 例如,模塊工作溫度降低5℃—10℃,相當於每年發電量增加2%—4%。通常發現,溫度每降低10℃,器件的壽命就會翻一番。這意味著串聯電池的壽命增加了3.1年,單線態裂變電池的壽命增加了4.5年。 此外,單線態裂變電池還有另一個好處。當並四苯不可避免地降解時,它會對太陽輻射變透明,使電池繼續發揮傳統矽器件的功能。 這項研究成果主要作者傑西卡·亞捷博士說:「光伏技術商業價值可以通過提高能源轉換效率或延長運行壽命來實現。前者是下一代技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此前)人們幾乎沒有考慮後者,即潛在的壽命優勢。」 來源:cnBeta

AMD將發布新晶片組驅動:解決改善新銳龍處理器的CPPC2行為和溫度監控問題

自7月7日,AMD正式推出旗下X570晶片組主板和7nm的第三代銳龍處理器以來,雖然非常可觀的性能提升帶來了一片「Yes」,但它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空閒時處理器的頻率、溫度和工作電壓較高。近日,AMD方面在社區發言,將推出新的晶片組驅動解決這個問題。 AMD方面表示,他們已經診斷並解決了導致軟體監控工具在桌面上使用第三代AMD Ryzen處理器和Windows 10 5月2019更新報告高電壓和時鍾速度的問題。他們的分析表明,被廣泛認為是「低CPU負載」應用程式的某些流行軟體經常會從處理器間接請求最高性能和功耗狀態。第三代Ryzen設計為對請求的響應極為敏感以實現更好的性能表現,這導致在監視實用程序中觀察到高電壓和時鍾速度時出現的一些異常行為。解決方案是調整AMD Ryzen Balanced電源計劃,以在輕負載下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會改變處理器響應遊戲和內容創建等持續工作負載的能力。該解決方案可在新的晶片組驅動程序(版本1.07.29)中下載,其中包括提供修復的更新AMD Ryzen Balanced電源計劃。上一代AMD Ryzen產品的用戶不需要此計劃,晶片組驅動程序安裝程序也不會提供此計劃。 圖源:Anandtech 這其實是AMD新加入的CPPC2快速頻率提升行為帶來的副作用。Zen 2的ramp-up低於1 ms,因此對這些請求異常敏感,當很多低負載/後台應用同時一起運行,處理器可能認為需要以增強頻率工作,因此相應地提高功率狀態,這意味著晶片很難控制在較低的頻率,即便當前狀態可以允許其保持閒置。如果性能監測應用程式的代碼存在著不足,就有可能導致過長的監測循環周期,從而導致錯誤(或難以解釋)的監測結果。好消息是,AMD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並在新的晶片組驅動中調整了銳龍電源管理計劃的CPPC2行為。 圖源:Vortez 與舊版(1.07.07)相比,新版改善了調度程序的設置,使之擁有更加寬裕的加速時間 —— 特別是當晶片處於基礎頻率和空載電壓時,負載將顯著延長至其升壓頻率。當系統被評估為處於空閒或低負載時,修訂後的電源計劃會將頻率級別之間的轉換速率降低至15毫秒,使處理器核心更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降低處理器僅因後台進程而感知需要提升的可能性。此外,當處理器處於空閒或低功耗狀態時,主有源內核將以基本時鍾的99%運行,並隨時准備提升。綜合起來,這些變化應該允許這個計劃更合理地應對低負荷狀態。 AnandTech在兩個驅動程序版本之間進行的快速A / B測試中,可以看到在更新之前,CPU將在大約840微秒內升級到其升壓時鍾,而在此數據集中的新電源計劃則慢了17.5毫秒。對於遊戲等間歇性工作負載來說,其最終體驗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一旦CPU超過了初始的基礎頻率斜率閾值,系統就會維持 1ms 內的動態頻率調節。 圖源:Anandtech AnandTech也發現AMD在電源計劃方面確實有所調整。在舊版驅動中,CPU 會在 ~2.2GHz 左右保持閒置,而新版驅動改到了3GHz左右。頻率上調也略有放緩,但在快速測試中,頻率上升一半的速度依然很快。AMD還解決了對晶片報告的高溫問題的擔憂。AMD表示,通常大多數應用程式讀取的值是晶片上幾個傳感器的最大值,而大多數晶片實際上是不同的/更低的溫度。Ryzen Master的新版本現在包括一個不同的溫度讀數算法,旨在更好地表示晶片的「總體」溫度,而不是傳感器報告的絕對最大溫度。AMD表示這可以更好地代表CPU的溫度。除了對不同傳感器進行平均之外,它還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窗內平均讀數。 圖源:Anandtech 晶片組驅動:點擊下載 社區更新公告:點擊跳轉 AMD新Ryzen Master:點擊下載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社區更新並未在官網對應選項界面放出,應該還屬於Beta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