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爆炸

Tag: 爆炸

「費米球」構成的暗物質是在宇宙大爆炸中形成的嗎?

暗物質是一種能夠施加引力但卻不與光相互作用的神秘物質。暗物質可能由遍布宇宙的微小黑洞構成。而根據一項新的理論,這些微小的黑洞可能由費米球——或被稱為費米子的亞原子粒子的量子「袋」構成。這些費米子在宇宙誕生初期就被擠壓在一起形成緻密的球。 該理論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暗物質會在宇宙中占主導地位。 在某些情況下,費米球非常密集,以至於費米子彼此之間十分靠近,從而導致費米球坍塌成為黑洞。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新的場景,來解釋暗物質是如何主宰宇宙的。在宇宙誕生還不到一秒鍾的時間里,令人難以置信的轉變正在發生,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新的粒子被困住,坍縮到非常小的一個點,小到足以形成黑洞。接著,這些黑洞淹沒宇宙,為解釋暗物質提供了依據。 原初黑洞案例 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無法解釋暗物質。這種神秘物質占到宇宙中每一個大型結構——從星繫到到宇宙網絡本身——的 80%。 一種有趣的假說是暗物質起源於黑洞。畢竟,黑洞和暗物質類似,都不發光。作為一種不發光的緻密物體,用黑洞去解釋暗物質自有其道理。 但是,天文學家很久之前就已經知道,正常的、恆星質量的黑洞無法解釋宇宙中的暗物質。那是因為,宇宙歷史中形成的恆星數量遠不夠多,不足以產生足夠的黑洞去解釋已知的暗物質。 然而,宇宙的最早時刻曾發生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物理現象。也許,當時曾誕生數萬億個較小的黑洞。這些黑洞或許一直存續到今天,可以為我們解開暗物質之謎。 但是,要解釋暗物質,該理論必須能夠製造出足夠多的黑洞。 泡沫宇宙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成分。他們從一個非常年輕、極其熾熱的緻密宇宙開始。這些極端條件可以讓在現今正常宇宙條件下不會發生的物理過程得以發生。 第一個成分稱為「標量場」。標量場是一種包含所有空間的量子力學實體。(眾所周知的賦予物質質量的希格斯場就是標量場的例子之一。)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標量場經歷了一個相變,從一種量子力學狀態轉變為另一種量子力學狀態。 在整個宇宙中,這種相變並不是一下子發生的。相反,轉變始於少數幾個點,然後開始蔓延——就好比鍋里的水沸騰時,先是有少數氣泡,接著少數氣泡合並成更多更大的氣泡一樣。這個過程被稱為一級相變:水從『液態』變為『氣態』,後者最初的存在形式為不斷變大的氣泡。 新的標量場狀態,稱為「基態」,像翻滾的氣泡一樣從少數幾個點向外擴散。最終,氣泡完全合並,標志著標量場完成過渡。 如何製造費米球 但是,為了製造可以作為暗物質種子的原初黑洞,還需要另一種成分。因此,他們在模型中又加入了一種新的費米子。費米子是構成宇宙基石的一類粒子。例如,構成你身體內原子的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費米子。 在早期宇宙中,這些費米子在標量場內自由移動。但是根據設計的配方,隨著相變的進行,這些費米子將無法穿過宇宙新基態的泡沫小泡泡。 當泡沫小泡泡越變越大之後,費米子被擠進剩下的空間口袋內,成為費米球。這個時候,事情就變得無比混亂起來。 這是因為費米子之間存在一種額外的力,叫做「湯川耦合」。這種額外的力產生於同一個標量場。正常情況下,費米子不喜歡被擠成一小團,但標量場增加了一種吸引力,可以壓倒費米子之間的自然排斥。 例如,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夸克也是費米子,通常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但有一股額外的力量——強力——把夸克黏在一起。模型中這股強力可以建模成一種湯川耦合,在早期宇宙物理現象中發揮作用。 根據新的理論,一旦湯川耦合吸引力占上風,小費米球就完蛋了。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壓縮在小口袋內的費米子團塊悲劇性地坍塌,形成數量巨大的黑洞。在相變結束時,這些黑洞倖存了下來,進而變成充斥整個宇宙的暗物質。 這個假設雖然激進,但當談到宇宙早期的物理學時,以及圍繞暗物質的奧秘時,我們的確需要一些大膽的假設。大膽的假設,再佐以謹慎的觀察,我們才能取得進展。 來源:cnBeta

《虹彩六號:異種》新干員HIBANA介紹 引爆炸藥打開突破口

育碧公布了《虹彩六號:異種》新干員HIBANA的介紹視頻。 新干員HIBANA介紹: 官方介紹:HIBANA是冷靜精確和爆破威力的典範,沒有東西能阻止她,她的X-KAIROS發射器准備好叫醒獵物了,她能發射可以遙控引爆的粘性炸藥,炸藥能吸附在任何古菌體和表面。需要突破口嗎?HIBANA可以幫你開一個。引爆炸藥能造成穿甲傷害,混沌和優雅是能並存的,和REACT一起造成轟動吧! HIBANA原名今川由美子,在《虹彩六號:圍攻》中是一位進攻方干員,於2016年11月17更新的「赤鴉行動」賽季作為日本特殊急襲部隊的一員登場。 《虹彩六號:異種》預計於2022年1月發售,登陸PS5、PS4、Xbox Series X|S、Xbox One、Stadia、亞馬遜Luna、PC以及育碧訂閱服務Ubisoft+,遊戲完全支持跨平台遊玩、跨平台存檔以及跨平台進度共享。 視頻截圖: 來源:3DMGAME

Firefly發布視頻 提供關於Alpha火箭發生爆炸的更多細節

據媒體The Verge報導,Firefly公司的Alpha火箭上周四在飛行途中爆炸,但該公司在周日發布了一個新的視頻,並提供了更多關於發生爆炸的細節。「雖然火箭沒有進入軌道,但這一天標志著我們團隊取得了重大進展,」該公司發推文說。"我們證明了我們已經『成為』一家有能力建造和發射火箭的公司。" Alpha是一枚兩級火箭,於美國東部時間上周四晚9點59分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搭載了衛星有效載荷。這是該公司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任務,升空兩分鍾後,火箭開始水平傾倒,沒有達到最大空氣動力壓力。 據Firefly公司稱,火箭成功離開了發射台,但在飛行約15秒後,2號引擎關閉。Firefly公司說,火箭繼續爬升,並能夠保持大約145秒的控制,但爬升速度很慢,因為它缺乏四個引擎中的一個(關閉的那個)的推力。 「在沒有2號發動機的推力矢量的情況下,火箭在保持控制方面受到了挑戰。Alpha能夠在亞音速下進行補償,但當它通過跨音速並進入超音速飛行時,控制是最具挑戰性的,三個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控制是不夠的,飛行器翻滾著失去了控制,」據Firefly公司稱。「該范圍使用爆炸性的飛行終止系統(FTS)終止了飛行。火箭並沒有自行爆炸。」 該公司正在調查2號引擎提前關閉的原因,並表示一旦完成調查,它將報告根本原因。該公司在Twitter上說:「在與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和我們在 Space Launch Delta 30的合作夥伴的合作下,我們將盡快返回進行Alpha火箭的第二次發射。」 來源:cnBeta

黑洞過早引發伴星爆炸: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種全新的超新星

2017年,天文學家在甚大天線陣(VLA)天空調查所拍攝的數據中發現了一個特別光亮和不尋常的無線電波源,這個項目以無線電波長掃描夜空。現在,在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生Dillon Dong的帶領下,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確定,這個明亮的無線電耀斑是由一個黑洞或中子星在一個從未見過的過程中撞向其伴星造成的。 「大質量恆星在耗盡核燃料時通常會爆發為超新星,」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教授Gregg Hallinan說。「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入侵的黑洞或中子星過早地引發了它的伴星爆炸。」這是第一次證實合並引發的超新星。 有關這一發現的論文於9月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Hallinan和他的團隊尋找所謂的無線電瞬變體--短暫的無線電波源,它們會像黑暗的房間里點燃的火柴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並迅速燒毀。無線電瞬變體是識別不尋常的天文事件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例如大質量恆星爆炸並噴出高能噴射物或中子星的合並。 當Dillon篩選VLA的龐大數據集時,他從VLA調查中挑出了一個極其明亮的無線電波源,稱為VT 1210+4956。這個來源是有史以來與超新星相關的最亮的無線電瞬變體。 Dillon確定,這個明亮的無線電能量原本是一顆被厚厚的、密集的氣體外殼所包圍的恆星。這個氣體外殼在今天的幾百年前被從恆星上拋下。VT 1210+4956,這個無線電瞬變,發生在這顆恆星最終在超新星中爆炸時,從爆炸中噴出的物質與氣體外殼相互作用。然而,氣體外殼本身,以及它被從恆星上拋下的時間尺度,都是不尋常的,因此,Dillon懷疑這次爆炸的故事可能有更多的內容。 兩個不尋常的事件 在Dillon的發現之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Anna Ho建議將這個無線電瞬態事件與X射線光譜中的一個不同的短暫明亮事件目錄進行比較。這些X射線事件中的一些是如此短暫,以至於它們只在地球時間的幾秒鍾內出現在天空中。通過檢查這個其他的目錄,Dillon發現了一個X射線源,它來自天空中與VT 1210+4956相同的位置。通過仔細的分析,Dillon確定X射線和無線電波可能來自同一個事件。 Dillon說:「X射線瞬變是一個不尋常的事件--它標志著在爆炸時有一個相對論的噴流被發射出來。而明亮的無線電光芒表明,來自那次爆炸的物質後來撞上了幾個世紀前從該恆星中噴射出來的巨大的密集氣體環。這兩個事件從來沒有相互關聯過,而且就其本身而言,它們是非常罕見的。」 一個謎團被解開 那麼,發生了什麼?經過仔細的建模,研究小組確定了最有可能的解釋--一個涉及一些已知會產生引力波的相同宇宙參與者的事件。 他們推測,以前爆炸過的恆星的剩餘緊湊殘余物--也就是黑洞或中子星--一直緊密地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黑洞開始吞噬其同伴恆星的大氣,並將其噴射到太空中,形成了氣體環。這個過程將這兩個天體拖得越來越近,直到黑洞墜入恆星,導致恆星坍塌並作為超新星爆炸。 X射線是由恆星塌縮時從其核心發射的噴流產生的。相比之下,無線電波則是在多年後,當爆炸的恆星到達被吸入的緊湊物體噴射出來的氣體環時產生的。 天文學家們知道,一顆大質量恆星和一個伴星可以形成所謂的穩定軌道,在這個軌道上,兩個天體在極長的時間內逐漸螺旋式地靠近,越來越近。這個過程形成了一個雙星系統,該系統穩定了數百萬到數十億年,但最終會發生碰撞,發出LIGO在2015年和2017年發現的那種引力波。 然而,在VT 1210+4956的案例中,這兩個天體反而立即發生了災難性的碰撞,產生了所觀察到的X射線和無線電波的爆炸。雖然像這樣的碰撞在理論上已經被預測到了,但VT 1210+4956提供了第一個具體的證據,證明它的發生。 偶然的勘測 VLA巡天調查產生了大量關於夜空中的無線電信號的數據,但是通過篩選這些數據來發現像VT 1210+4956這樣明亮而有趣的事件,就像大海撈針一樣。Dillon表示,找到這根特殊的「針」,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偶然的。 "我們對在VLA調查中可能發現的東西有想法,但是我們對發現我們沒有想到的東西的可能性持開放態度,"Dillon解釋說。"我們為發現有趣的東西創造了條件,通過對大型數據集進行鬆散的約束和開放的搜索,然後考慮到我們可以收集到的關於我們發現的物體的所有背景線索。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自己被不同的解釋拉向不同的方向,而你只是讓大自然告訴你那里有什麼。" 來源:cnBeta

美國航天公司「螢火蟲」Alpha火箭首飛發生空中爆炸 發射失敗

9月3日9時59分,美國航天創業公司「螢火蟲」(Firefly)的Alpha火箭從美國加州范登堡天軍基地點火順利點火升空,但在飛行經過最大動壓後不久發生空中翻滾並爆炸,發射失敗。火箭爆炸時間約為升空後1分45秒。 美國螢火蟲公司火箭首飛發生空中爆炸 Alpha火箭起飛畫面 Alpha火箭起飛後1分45秒發生爆炸 Alpha火箭起飛後1分45秒發生爆炸 「Alpha火箭在一級火箭上升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火箭失敗。後續我們將收集更多信息並提供更多細節,」該公司在Twitter上表示。螢火蟲公司成立於2014年,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是一家研發中小型火箭的航天創業公司,業務主要面向商業客戶的太空項目。 Alpha火箭是二級火箭,箭體高29米,採用液氧/煤油作為燃料,有能力將1000公斤載荷送上20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本次發射原計劃將26顆立方星送入300公里的准極軌軌道,每次發射的價格為1500萬美元。這使螢火蟲公司進入了火箭的「中等運力」類別,與其他幾家公司競爭,包括理察·布蘭森的維珍軌道公司、ABL空間公司和相對論空間公司(Relativity Space)。 來源:cnBeta

科學家用奇異原子模擬激發的量子態來確定爆炸恆星的核反應速率

薩里大學核物理小組的新研究表明,用奇異原子模擬激發的量子態是可能的,這為下一代放射性光束設施,如稀有同位素光束設施(FRIB)的建設開辟了大量的可能性。該項目由薩里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完成,其成果於2021年1月發表在《物理評論》上。 ...

喀布爾爆炸炸死12名美軍! 拜登怒了:要讓IS付出代價

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於26日傳出爆炸案,造成多人喪生,其中有12名美軍身亡。伊斯蘭國(IS)聲稱對這場襲擊負責。美國總統拜登直接點名IS區域分支「呼羅珊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Khorasan,又稱ISIS-K),誓言讓兇手付出代價。 拜登在白宮表示,針對兇手「我們不會忘記,也不會原諒,我們會追擊你們,讓你們付出代價。」「我還下令要求我的指揮官打擊呼羅珊伊斯蘭國(ISIS-K)的資產、領導層和設施,我們將在我們選擇的時間和地點,以武力和精確性回應此事。」 ▼拜登重申,撤離美國公民和阿富汗民眾的行動會繼續進行,而且不受恐怖主義者恫嚇,美國不會讓恐怖主義者停止美國的任務。他在26日的記者會上說,從根本上講,他對最近發生的事情負有責任,但這是交易,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和神學士達成的交易。 https://twitter.com/JunaidAliVirk6/status/1430981465622339588 拜登表示,他認為不應犧牲美國人的性命,試圖在阿富汗建立一個民主政府,這個國家在其歷史上從未統一。「是時候結束這場長達20年的戰爭了。」白宮宣布,美國聯邦機構將下半旗哀悼這起攻擊事件的受害者。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荒野遊俠3》新DLC神聖大爆炸邪教 10月5日正式發售

《荒野遊俠3》公布了全新DLC「神聖大爆炸邪教」的宣傳片,新DLC將於10月5日正式發售。 宣傳視頻: 「神聖大爆炸邪教」將會是《荒野遊俠3》的最後一個敘事拓展包,售價6.99美元。 視頻截圖: 來源:3DMGAME

航拍美國濃煙四起的山火:場面猶如核彈爆炸時的蘑菇雲

每年的夏季,都是美國山火的多發季節,幾乎每年都會爆發大規模山火,2020年加州山火更是燒毀了加州近1.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滅火當中,火情的大小和蔓延方向是十分重要的。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以來,受氣候變化影響,美國先後已經發生了多起大規模山火,並火勢不斷擴大,為了更好的監控火情及滅火,航拍已經成為了實時收集火情數據的重要手段之一(視頻)。 ...

延長線不要纏在一起! 消防局實測:「綑綁7分鐘」狂飆150度爆炸

每個人家里都有延長線,錯誤的使用方法會把延長線變成危險源。最近新北消防局拍攝影片實測了2種延長線的NG用法,不管是「過負載」還是「綑綁」都可能導致溫度飆升,接下來的發展讓人心驚肉跳。 ▼消防員把延長線綑成一團,並將3個吹風機全部開啟。延長線捆綁著不易散熱,溫度很快飆升到150度,周圍開始冒煙,並產生異味。接著只聽「砰」的一聲,電線冒出火光,那一幕把人嚇了一跳。消防員說:「我們看到電線走火的現象,這時旁邊如果有易燃物的話,就會發生火災。」 ▼消防員還提醒民眾,過負載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影片中3支吹風機齊開已經超過負荷了,電線從原本的27度上升到60度左右,40分鐘後插頭處的溫度已經達到了82度。消防員說:「我們這2支加起來是18安培,加上這一支12.7安培,我們安培數已經達到30.7安培。」 ▼新北消防局示範延長線的NG用法: https://youtu.be/Wp1Gh9wQbYE 延長線的負載有限,大家使用電器時一定要注意產品功率。調查顯示,台灣火災發生原因里第一名就是電器因素,千萬不要因為粗心造成大損失啊。 來源:YouTube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宇宙大爆炸之後,有沒有留下一些原始黑洞呢?

8月19日消息,據媒體報導,2016年,LIGO(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團隊首次宣布發現了由數十億年前兩個黑洞相撞產生的引力波,給了全世界一個巨大的驚喜。但科學家在激動之餘(以及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之餘),也感到了一絲驚訝:這兩個黑洞的質量非常特別,令他們忍不住考慮起了這樣一種可能性:這兩個黑洞也許在宇宙誕生尚不足一秒時便已經形成了。 ...

研究探討密集的活躍星系核盤中的超新星爆炸

據媒體報導,Ia型超新星涉及一個接近其錢德拉塞卡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 )質量的爆炸的白矮星。由於這個原因,Ia型超新星爆炸幾乎具有普遍性,是估計爆炸距離的絕佳工具,就像一個宇宙距離階梯。坍縮的大質量恆星會形成另一種超新星(II型),其特性更加多變,但其峰值光度相當。 迄今為止,最光亮的事件發生在氣態環境下的核心坍縮超新星中,當時爆炸附近的環星介質將動能轉化為輻射,從而提高了光亮度。周邊物質的來源通常是大質量恆星外層的恆星風,因為它們在爆炸前被排出。 然而一個=問題是,Ia型超新星在密集的氣態環境中會是什麼樣子?在這種情況下,周圍的星際介質的來源又是什麼?它們是否也會比其他恆星更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OzGrav的研究人員Evgeni Grishin、Ryosuke Hirai和Ilya Mandel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一起,研究了活動星系核中心區域周圍緻密吸積盤中的爆炸情況。他們構建了一個分析模型,得出了各種初始條件下的峰值光度和光曲線,如吸積盤的特性、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爆炸的位置和內部特性(如初始能量、噴射物質量)。該模型還使用了最先進的輻射流體力學模擬套件。 爆炸在環繞恆星的介質中產生了沖擊波,並逐漸向外傳播。最終,沖擊波到達一個光學上足夠薄的外殼,這樣光子就可以"破殼而出"。這個「破殼」的位置和光子擴散的時間決定了光曲線的特性。 如果環繞恆星的介質的數量遠遠小於噴出物的質量,那麼光曲線看起來與Ia型超新星非常相似。反之,一個非常大的環星物質可以扼殺爆炸,它將不會被看到。「甜蜜點」位於兩者之間,即噴出物的質量與周圍恆星物質的數量大致相當的地方。在後一種情況下,峰值光度比標準Ia型超新星大100倍,這使得它成為迄今為止最亮的超新星事件之一。 描述這項工作的研究論文最近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光的爆炸可以在吸積盤中觀察到,也可以在超大質量黑洞質量較小的星系中觀察到,在這些星系中,背景活動星系核活動不會阻礙先進儀器的觀察。 光子擴散和沖擊爆發的基本物理過程可以用詩歌來創造性地解釋: All of a sudden, the heat is intense. We must cool down, but the path is opaque. Every direction around...

研究人員找到不發生劇烈化學爆炸的金屬水製造方法

據媒體報導,每個孩子都知道水能導電--但這是指「正常的」含有鹽的日常水。而純淨的蒸餾水幾乎則是完美的絕緣體,它由水分子組成,通過氫鍵鬆散地連接在一起。價電子保持束縛而不能移動。為了創造一個帶有自由移動電子的傳導帶,水必須被加壓到這樣的程度,從而使外層電子的軌道重疊。 ...

探索爆炸恆星中的核反應和鋁-26起源

據媒體報導,來自薩里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MSU) FRIB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合作探索鋁-26的起源。鋁-26是一種罕見的同位素,為了解瀕死恆星提供了一扇窗戶。他們的研究成果已於日前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黑洞製造指南:宇宙大爆炸有沒有留下原初黑洞?

8月11日消息,2016年,LIGO(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團隊宣布首次發現來自數十億前兩個黑洞碰撞釋放出的引力波,讓全世界既驚訝又欣喜。這一發現除了帶來一陣欣喜(和一些諾貝爾獎)之外,還有一個奇怪的小驚喜。這兩個碰撞的黑洞的質量十分古怪,古怪的程度足以打開一個令人著迷的可能性:被LIGO聽到碰撞的這兩個黑洞,可能形成於宇宙誕生不到一秒的時間之內。 ...

天文學家首次捕捉到超新星爆炸最早時刻的詳細畫面

據媒體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天文學家跟NASA及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合作拍攝了一顆比太陽大100倍的爆炸巨星的照片,這是前所未見的。超新星的圖像--恆星的爆炸死亡--顯示了在爆炸前第一個沖擊波穿過恆星時產生的強烈的光爆發。 領導這項研究的博士學者Patrick Armstrong指出,這個被稱為「沖擊冷卻曲線」的事件為什麼類型的恆星導致了爆炸提供了線索。ANU的研究小組利用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了這一重大發現。 Armstrong說道:「這是第一次有人如此詳細地觀察超新星的沖擊冷卻曲線。因為超新星的初始階段發生得非常快,大多數望遠鏡都很難記錄這一現象。」在克卜勒望遠鏡捕捉到的數據中,研究人員看到了這一現象在三天內的顯著上升和下降情況。 天文學家利用新圖像創建了一個模型來識別導致超新星爆發的恆星。他們認為這很可能是一顆罕見的黃色超巨星,體積是太陽的100倍、質量是太陽的17倍。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能夠證實,一個被稱為SW 17的特定模型在預測哪種類型的恆星引發了不同的超新星方面是最准確的。 他說道:「我們已經證明,在識別不同的超新星恆星方面,一個模型比其他模型工作得更好,且不再需要測試多個其他模型--而傳統上是這樣的。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將能使用SW 17,並相信它是識別變成超新星的恆星的最佳模型。」 根據NASA的說法,超新星是一顆巨星的強大爆炸,是人類所見過的最大的爆炸。每次爆炸都是恆星極其明亮、威力無比的爆炸。因為它們被認為是宇宙中大多數元素的起源,所以它們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熱衷於了解這些恆星是如何變成超新星的,這能幫助他們獲取構成我們宇宙的元素起源的線索。 據悉,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於2017年捕獲了這些數據並於2018年停用。它被設計用來盯著天空尋找遙遠的行星。雖然其他望遠鏡提供的數據點分散在爆炸的上升和下降,但這一發現的數據是一條從開始到結束、堅實的線。不過新太空望遠鏡如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可能會捕捉到更多的超新星爆炸。 來源:cnBeta

《最後生還者2》早期曾有臀部會爆炸的敵人

最近《最後的生還者2》一段Pre-Alpha遊戲視頻被分享了出來。在這段視頻中,有一些最終遊戲中沒有出現的感染者敵人。而這個敵人特殊的地方在於……嗯……它們的屁股會爆炸。 Pre-Alpha視頻: TechnClub 發現了這個《TLOU2》主要系統和首席戰鬥設計師 Matthew Gallant 在他的作品集網站上分享了遊戲開發視頻。遊戲在這個階段很粗糙,視頻都發生在一個幾乎沒有物體的巨大灰色房間里,但清楚地展示了Ellie 在與一些跛行者Shamblers針鋒相對。然而,與它們與眾不同的是,這些原型設計的臀部會充血,在射擊或摔倒時會爆炸。 Gallant在視頻描述中寫道:「我與 AI 程式設計師合作開發、調整和調試 NPC 的行為,包括一套全新的 NPC 技能,我編寫了控制每場戰鬥的腳本邏輯,並幫助關卡設計師塑造和疊代戰鬥布局。在製作的早期,我還設計了幾個新的受感染敵人(包括跛行者和連鎖感染者)並製作了原型。」 然而最終遊戲中並沒有出現這一敵人,官方至今也沒有公布任何DLC的計劃。這種喜感的敵人大概永遠不會出現在遊戲當中,否則玩家們一定又能造出許多新的梗出來。 來源:3DMGAME

《上行戰場》爆炸大師武器介紹

《上行戰場》中的爆炸大師是一種火箭發射器類的范圍殺傷武器,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武器爆炸大師到底怎麼樣,其實遊戲中3把常規火箭筒中最好用的就是爆炸大師,當然RPG23發射器也不錯,更多如下。 爆炸大師武器介紹 3把常規火箭筒其實都很好用!RPG23發射器,開荒神器,甚至可以直接過渡到爆炸大師 如果不點出20級武器操作,那麼爆炸大師在圍攻者/23發射器的同類武器里是最難用的,一但點出20級操作,爆破大師是最強的,其他筒子攻擊間隙時間,爆炸大師正好換完彈完全將1發彈藥的劣勢完美彌補 爆破大師+20級武器操作+I/0轉換器,是我感覺最強的機器殺手單位,本來就是高爆發+400破甲,I/O直接將物理傷害完全轉化為完克機械的數據傷害,25級的機器人一炮3個玩一樣,懸賞也抗不住3發,大型機器人也就不超過10發就蒸發了 來源:3DMGAME

雷軍「年度演講」官宣日期,16 款產品密集發布,小米這場發布會信息量爆炸

對於任天堂的粉絲來說,每一期「任天堂直面會」舉辦時,都宛如過年。 在其直面會上,觀眾不僅可以了解任天堂的遊戲新作,還可能看到新的硬體產品。歷經近 10 年,直面會已成為任天堂標志性的活動之一。 就在今晚,小米學著任天堂,搞了個「小米直面會」。 在長約半小時的直播里,雷軍作為第一期主講人,帶來了一些你可能很關心的消息。比如小米 MIX4、小米平板 5、MIUI 的最新動向,今年還有沒有「年度演講」等等。 另外還見縫插針般地發布了 16 款新品,密集到讓我鍵盤快要著火。 下面,我們將從 7 個方面,帶你 3 分鍾看完這場小米直面會的關鍵信息。 關於小米直面會 雷軍的「年度演講」將於本月舉行 兩款重磅新品的最新動向 更聰明的小愛同學上線 16 款產品(又)發布了 MIUI 最新動向,解決夏天過熱 其他信息及活動 1. 關於小米直面會 這是小米推出的一檔視頻直播欄目,主要內容是介紹小米最新的產品、技術、活動,解答用戶關心的問題。 你可以在小米官方商城、微博、視頻號、B 站等多個平台上觀看直播。節目定期播出,每期時長約 30 分鍾。 欄目主講人是雷軍及三位高管:屈恆、王剛、金凡,職位分別如下圖所示。 2. 雷軍「年度演講」定檔 8 月 雷軍宣布的第一個重磅消息,今年的「年度演講」定在了本月舉行,目前正在抓緊准備。 但接下來雷軍又上演了套娃的戲碼:演講的具體日期等 8 月 3...

為什麼核彈爆炸會形成蘑菇雲?

7月29日消息,為什麼核彈爆炸會形成蘑菇雲?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種標志性的形狀?核彈爆炸時,能量不加選擇地向四面八方釋放,那麼為什麼爆炸時產生的不是不斷膨脹的火球而是蘑菇雲呢? 馬紹爾群島貝克灣核彈爆炸,該圖像是由附近島嶼一台自動攝像機記錄下來的,注意核彈爆炸後立即形成的蘑菇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計算工程研究員凱蒂·倫德奎斯特稱,盡管能量爆發最初確實形成了一個「熱空氣球」,但這僅是開始,由於熱空氣會逐漸上升,中間的圓柱形球體會比邊緣區域承受更多的浮力。 球體形狀就是這樣形成的,當最大的低密度流體位於中間位置,就會上升得很快,就像烤箱里紙杯蛋糕中的蛋糕逐漸受熱膨脹一樣。雖然整個球狀流體都在上升,但由於中間的圓柱體上升較為緊迫,球體之外的冷空氣開始沖向上升氣泡的下方。 該圖像顯示核彈爆炸後流體的流動方向 這導致上升的氣泡扭曲成一個圓環,或者甜甜圈形狀,由於熱空氣分子在能量充沛的情況下快速移動,將高速彼此碰撞,最終它們之間創造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以至於形成一個近乎真空的環境。噴射的物質被吸入真空中,然後向上推,這樣就形成了頂部的蘑菇雲和底部環面內的平坦區域,該噴射流吸走了灰塵和碎片,形成了蘑菇雲的莖部,同時灰塵和碎片也進入了蘑菇帽。 戰爭時期投下的核彈和相關科學實驗表明,蘑菇雲能在地面上形成,但如果核彈在太空中引爆,是否也能形成蘑菇雲呢? 答案是,不會產生蘑菇雲。 核彈形成的蘑菇雲需要大氣層,這樣才能具有流體物質,例如:空氣,在太空真空環境下空氣極少,基本上是不會形成的,月球上沒有空氣的環境無法將最初的球體扭曲成一個環面,也不會有空氣密度差異來吸收物質柱來形成蘑菇雲。 就像蘑菇有不同種類一樣,蘑菇雲也有不同的外形和結構,依據核彈爆炸威力和高度不同,產生的蘑菇雲具有不同的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發生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爆炸有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由爆炸本身的汽化產物和周圍空氣中的冷凝水組成的滾滾白雲;另一部分是由棕色物質和碎片組成的莖幹部分,從地面向上延伸。人們可通過觀看蘑菇雲照片,可看到這兩個部分並未完全接觸。 1945年8月8日,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原子彈 核彈爆炸時會產生一片非常明顯的白雲,白雲下面是一片棕色雲層,因為核彈是在距離地面610米處引爆的,所以雲層頂部和核彈蘑菇雲沒有相互影響。 盡管核彈爆炸會造成毀滅性破壞,但與人類後期製造的武器相比,它們的威力並不強,美國能源部稱,核彈爆炸威力大約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甚至更少。相比之下,前蘇聯製造的AN-602氫彈(Tsar Bomba)的TNT當量為5萬噸。 在試驗過的威力更大和距離地面更近的核彈爆炸中,爆炸產生雲層的莖部和帽部融合形成典型的蘑菇狀結構。 實驗室人員研究了這些影響,以便在發生核危機時,能夠知道放射性粒子位置,從而正確預測放射性沉降物,為應急處置提供指導性建議,保護公眾健康。 依據《原子科學家公報》報導,盡管核末日的威脅是真實存在的,但世界上核武庫總共擁有大約1萬枚核彈,比上世紀80年代的6萬多枚核彈有所下降。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的新型恆星爆炸有助於揭開一個千年謎團

據媒體報導,特拉維夫大學雷蒙德和貝弗利-薩克雷精確科學學院的研究員Iair Arcavi博士參與了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炸--電子捕獲超新星。雖然科學家在40年前已經提出這種理論,但現實世界的例子卻一直難以捉摸。這種超新星產生於質量為太陽8-9倍的恆星的爆炸。這一發現也為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的千年之謎提供了新的線索,該超新星在最終成為蟹狀星雲之前被古代天文學家看到。 超新星是一顆恆星在兩種相反的力量之間突然失衡後的爆炸,這兩種力量在恆星的一生中塑造了它。重力試圖收縮每一顆恆星。例如,我們的太陽通過其核心的核聚變來平衡這種力量,核聚變產生的壓力與引力相反。只要有足夠的核聚變,引力就無法使恆星坍塌。然而,最終,核聚變將停止,就像汽車中的燃油耗盡一樣,恆星將崩潰。對於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塌陷的核心被稱為白矮星。白矮星中的這種物質非常密集,電子之間的量子力阻止了進一步坍縮。 然而,對於比我們太陽質量大10倍的恆星來說,電子量子力不足以阻止引力,核心繼續坍縮,直到變成中子星或黑洞,並伴隨著巨大的爆炸。在中等質量的范圍內,電子被擠壓(或者更准確地說,被捕獲)到原子核上。這就消除了電子量子力,並導致恆星坍縮,然後爆炸。 從歷史上看,有兩種主要的超新星類型。一種是熱核超新星--白矮星在雙星系統中獲得物質後的爆炸。這些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質量不超過太陽8倍的恆星)到達生命終點後留下的密集灰核。另一種主要的超新星類型是核心塌縮超新星,即一顆大質量的恆星--超過太陽質量的大約10倍--耗盡了核燃料並使其核心塌縮,形成一個黑洞或中子星。理論工作表明,電子捕獲超新星將發生在這兩類超新星的邊界上。 這是東京大學的Ken'ichi Nomoto等人在1980年代提出的理論。幾十年來,理論家們已經制定了在電子捕獲超新星中要尋找的東西的預測。恆星在爆炸前應該失去大量特定成分的質量,而超新星本身應該相對較弱,幾乎沒有放射性物質,並產生富含中子的元素。 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這項新研究,主要關注日本業余天文學家Koihchi Itagaki在2018年發現的超新星SN2018zd。特拉維夫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的Iair Arcavi博士也參與了這項研究。這顆超新星位於星系NGC 2146中,具有電子捕獲超新星所預期的所有特性,這些特性在其他超新星中都沒有看到。此外,由於這顆超新星相對較近--只有3100萬光年的距離--研究人員能夠在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爆炸前檔案圖像中識別這顆恆星。事實上,這顆恆星本身也符合應該作為電子捕獲超新星爆炸的恆星類型的預測,而且與那些被視為作為其他類型超新星爆炸的恆星不同。 雖然過去發現的一些超新星有一些預測為電子捕獲超新星的指標,但只有SN2018zd擁有全部六個指標--一顆符合預期質量范圍的原生星、強烈的超新星前質量損失、不尋常的化學成分、微弱的爆炸、少量放射性和富含中子的物質。"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和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的Daichi Hiramatsu說:「我們首先問『這個怪人是什麼』?然後我們研究了SN 2018zd的每一個方面,並意識到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電子捕獲的情況下得到解釋。」 這些新發現也有助於解開過去最著名的超新星之一的一些謎團。公元1054年,在我們的銀河系發生了一次超新星事件,根據中國和日本的記錄,它是如此的明亮,以至於在白天可以看到它。由此產生的殘余物,蟹狀星雲,已經被研究得非常詳細,並被發現有一個不尋常的成分。它以前是電子捕獲超新星的最佳候選者,但這是不確定的,部分原因是爆炸發生在近一千年前。新的結果增加了歷史性的1054年超新星是一個電子俘獲超新星的信心。 Arcavi博士說:「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可以用現代儀器來揭示宇宙中的歷史事件。今天,隨著機器人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掃描天空,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罕見事件,這些事件對於理解自然規律至關重要,而不必在一個事件和下一個事件之間等待1000年。」 來源:cnBeta

首次在銀河系邊緣探測到罕見的極超新星爆炸

7月15日消息,目前,科學家發現一次罕見、巨大的恆星爆炸的相關證據,該恆星爆炸發生時間可追溯至宇宙初期——大爆炸後不足10億年,這次災難性恆星爆炸比普通超新星爆炸的強度和亮度高10倍。 該恆星也被稱為「磁力旋轉超新星」,這種古老的恆星爆炸大約比普通超新星明亮10倍,且能量更充沛,相比之下,包括太陽在內的多數宇宙恆星都最終以普通超新星的方式結束生命,磁力旋轉超新星殘留的獨特元素,有助於孕育新一代恆星誕生。 依據7月7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像這樣爆炸的恆星一定是大質量等級(相當於太陽質量幾十倍),它們快速旋轉,並包含一個強大磁場。該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文學家大衛·楊指出,當這樣的恆星走向死亡,將產生猛烈爆炸,崩潰成一個密集、能量充沛的外殼,熔化原始恆星的簡單元素形成一種超重「物質湯」,這是恆星的爆炸性死亡過程,之前沒有人發現過此類現象。 目前,大衛·楊和同事發現銀河系邊緣一顆遙遠恆星,它含有一種奇異的化學混合物,僅能用這種罕見的極超新星爆炸來解釋化合物的存在。該恆星被命名為SMSS J200322.54-114203.3(簡稱J2),距離太陽大約7500光年,位於銀河系光暈之中,它形成大約有130億年,是在宇宙大爆炸發生後8億年內形成的,像這樣的恆星是迄今最古老的恆星。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巨型麥哲倫望遠鏡上的特殊儀器進行勘測,依據該恆星釋放光線的波長,仔細分析該恆星的化學成分,結果顯示,與大多數已知的古老恆星不同的是,J2恆星中鐵含量極低,而鋅、鈾和銪等重元素的含量卻異常地高。 中子星合並(崩潰的巨恆星殼能將相當於太陽的質量裝入一個城市大小的區域)能解釋早期宇宙類似恆星中存在著這些較重元素,然而,研究人員指出,J2恆星包含如此多的「額外」重元素,即使是中子星合並理論也不適合。 研究報告合著作者、英國赫特福德大學Chiaki Kobayashi稱,對所有超重元素的唯一解釋是一次特大爆炸事件——被快速旋轉和強磁場放大的超新星爆炸。目前我們發現的觀測證據首次直接表明有一種不同類型的極超新星,該超新星爆炸能產生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穩定元素,一顆高速旋轉的強磁化超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爆炸,這是唯一能說得通的解釋觀點。 該發現不僅僅是一個耀眼的景象:這種難以置信的爆炸一定發生在星系形成的早期階段,從而導致了J2恆星的誕生。該事實表明,極超新星可能是早期宇宙形成恆星的一種重要方法,為了進一步充實該結論,需要對同樣古老、結構奇特的恆星進行勘測分析。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新型恆星爆炸-「電子捕獲超新星」的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

據媒體報導,由Las Cumbres天文台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全球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恆星爆炸--「電子捕獲超新星」的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雖然科學家提出這個理論已經有40年時間,但現實世界中的例子卻一直難以找到。它們被認為是由大質量超漸近巨支恆星(SAGB)的爆炸產生的,而這方面的證據也很少。這一發現也為公元1054年的超新星的千年之謎提供了新的線索,這顆超新星在白天被全世界看到,最後成為蟹狀星雲。 從歷史上看,有兩種主要的超新星類型。一種是熱核超新星--白矮星在雙星系統中獲得物質後的爆炸。這些白矮星是低質量恆星(質量不超過太陽8倍的恆星)到達生命終點後留下的密集灰核。另一個主要的超新星類型是鐵核塌縮超新星,即一顆大質量的恆星--超過太陽質量的大約10倍--耗盡了核燃料,其鐵核塌縮,形成一個黑洞或中子星。電子捕獲超新星處於這兩類超新星的邊界上。這些恆星在其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時停止核聚變;它們的質量不足以創造鐵。 在「電子捕獲超新星」中,氧-氖-鎂核心中的一些電子被砸進它們的原子核中,這個過程被稱為電子捕獲。這種電子的移除導致恆星的核心在其自身的重量下彎曲並崩潰,從而導致電子捕獲超新星的出現。如果這顆恆星稍微重一點,核心元素可能會融合,產生更重的元素,延長其壽命。因此,這是一種「反金發女孩效應」:恆星不夠輕,無法逃脫其核心坍塌的命運,也不夠重,無法延長其生命,以後通過不同的方式死亡。 這是1980年開始由東京大學的 Ken』ichi Nomoto和其他人提出的理論。幾十年來,理論家們已經制定了在電子捕獲超新星及其SAGB星原體中尋找的預測。這些恆星應該有大量的質量,在爆炸前失去大部分質量,而這些靠近「垂死」恆星的質量應該具有不尋常的化學成分。那麼電子捕獲超新星應該是弱的,幾乎沒有放射性墜落物,並且核心有富含中子的元素。 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新研究是由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和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LCO)的研究生Daichi Hiramatsu領導的。 Hiramatsu是全球超新星項目的核心成員,這是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世界性團隊,使用全球各地和上空的幾十架望遠鏡。該團隊發現,超新星SN 2018zd有許多不尋常的特徵,其中一些是首次在超新星中看到。 該超新星相對較近--只有3100萬光年之遙--在星系NGC 2146中。這使得研究小組能夠檢查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爆炸前拍攝的檔案圖像,並在其爆炸前檢測到可能的前身星。觀測結果與最近在銀河系發現的另一顆SAGB星一致,但與紅超星的模型不一致,紅超星是普通鐵心塌陷超新星的起源。 該研究查閱了所有已發表的超新星數據,發現雖然有些超新星具有預測的電子捕獲超新星的一些指標,但只有SN 2018zd具有全部六個指標--一個明顯的SAGB原生體、強烈的超新星前質量損失、不尋常的恆星化學成分、弱爆炸、少量放射性和富含中子的核心。 「我們一開始就問'這個怪人是什麼'?」Hiramatsu說。"然後我們檢查了SN 2018zd的每一個方面,並意識到所有這些都可以在電子捕獲方案中得到解釋。" 新的發現也照亮了過去最著名的超新星的一些神秘之處。公元1054年,銀河系發生了一顆超新星,根據中國和日本的記錄,它是如此明亮,以至於在白天可以看到23天,在晚上可以看到近兩年。由此產生的殘余物,蟹狀星雲,已經被研究得非常詳細。它以前是「電子捕獲超新星」的最佳候選者,但這是不確定的,部分原因是爆炸發生在近一千年前。新的結果增加了人們對歷史上的SN 1054是一顆電子捕獲超新星的信心。它還解釋了為什麼那顆超新星與模型相比相對明亮:它的亮度可能是由超新星噴出物與原生星拋出的物質碰撞而人為增強的,正如在SN 2018zd中看到的那樣。 東京大學Kavli IPMU的Ken Nomoto博士對他的理論被證實感到興奮,他補充說:「我非常高興,電子捕獲超新星終於被發現了,我和我的同事們在40年前就預測到了它的存在,並且與蟹狀星雲有聯系。我非常感謝為獲得這些觀測結果所做的巨大努力。這是一個觀察和理論相結合的精彩案例。」 Hiramatsu補充說:「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一個『尤里卡時刻』,我們可以為關閉40年的理論循環做出貢獻,對於我個人來說,因為我的天文學生涯是從我在高中圖書館里看著令人驚嘆的宇宙圖片開始的,其中之一就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標志性的蟹狀星雲。」 "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天體物理學物體時,羅塞塔石碑這個詞被經常用來作比喻,"Las Cumbres天文台的工作人員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兼職教師安德魯-豪威爾博士說,"但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它很合適。這顆超新星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解讀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千年記錄。它正在幫助我們將我們不完全了解的一件事,即蟹狀星雲,與我們有難以置信的現代記錄的另一件事,即這顆超新星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它正在教給我們基本的物理學知識:一些中子星是如何產生的,極端的恆星是如何生存和死亡的,以及我們所組成的元素是如何產生和散布在宇宙中的。" 豪威爾博士是全球超新星項目的負責人,也是主要作者的博士生導師。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的恆星爆炸類型 稱為磁旋轉超新星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在他們稱之為磁旋轉超新星的現象中,一個坍塌和快速旋轉的恆星被摧毀的第一個證據。這是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新型爆炸,據說只在宇宙大爆炸後約10億年發生。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型的爆炸最有可能解釋在另一顆極其古老和原始的銀河系恆星中檢測到的異常大量的一些元素的存在。 這顆恆星被稱為SMSS J200322.54-114203.3,它含有更多的元素,如鋅、鈾、銪,以及潛在的金和其他同年齡的恆星。研究人員說,中子星合並是鍛造這些類型金屬所需材料的公認來源,但不足以解釋這些元素的存在。天文學家計算出,只有一個非常早期的恆星的暴力坍縮,通過快速旋轉和強磁場的存在而放大,才能解釋所需的額外中子。 研究員西蒙·墨菲博士說,一顆恆星的化學指紋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關於它的年齡和它誕生的環境。他說,這顆恆星的大氣層中缺乏重元素,這告訴我們這顆恆星非常古老,但它的重元素如鋅、鈾和銪的含量卻很奇特。墨菲說,這個指紋是一個跡象,表明這顆恆星是由一顆質量非常大、高度磁化和快速旋轉的恆星爆炸後富集的氣體產生的。 墨菲認為這次爆炸比超新星更強大,該研究小組將其稱為磁旋轉超新星。他指出,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超新星爆炸的化學指紋。他希望這一發現將促使人們開展新的理論工作來理解這種類型的強大爆炸。所述恆星的鐵氫比比太陽低約3000倍,這非常罕見。天文學家稱這是一顆極度貧金屬的恆星。雖然它的金屬含量比預期的要少,但它所包含的重元素的數量卻比預期的要多得多,這使得它更加罕見。 來源:cnBeta

《盜賊之海》火藥桶爆炸後果介紹

《盜賊之海》中的火藥桶爆炸是遊戲里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是在甲板船艙里爆炸的時候,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遇到火藥桶爆炸的後果具體是什麼,其實火藥桶的恐怖之處就是在船內或離船比較近的地方爆炸就會馬上給船開上四個大洞並著火,更多如下。 火藥桶爆炸後果介紹 如果火藥桶在船內或離船很近的地方爆炸,將會立刻給船開上四個洞並使船著火,並且以爆炸區域為中心的很大范圍內的玩家都會立刻暴斃,沒死的話也會著火(如果玩家在水里的話就只會受傷害)。 四個洞對單桅船來說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底艙,基本需要兩個人首先奮力排水然後奮力修洞才能救過來——但前提當然是兩個人沒有被炸死,這就已經很罕見了。 來源:3DMGAME

《盜賊之海》火藥桶爆炸條件介紹

《盜賊之海》中的火藥桶是遊戲里非常危險的東西,在船的船艙里爆炸能直接把船炸沉,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火藥桶的爆炸條件是什麼,其實火藥桶只要被任何槍炮或火焰或火槍彈等擊中就會炸,在水里被船撞了也會炸,更多如下。 火藥桶爆炸條件介紹 火藥桶的爆炸條件很輕松,只要被任何槍炮或火焰或火槍彈等擊中就會炸。 並且船一旦碰到水里的火藥桶也會炸——這個一定一定要注意!因此如果你在航海中碰到風暴,怕瞭望塔的火藥桶被閃電劈中想要丟掉,那麼請一定把火藥桶扔到船的後方而不是前方!否則,嘭。 另外在火山區航行時不建議把火藥桶放在船上,因為火山區基本沒什麼玩家船,骷髏船的話用炮就行了,不值得為了它存個火藥桶,否則一旦被火山石擊中,那就是雙倍的快樂了。 來源:3DMGAME

天文學家發現一種新型恆星爆炸並解開一個長期謎團

據媒體報導,就在大家以為我們對天上的星星了解很多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東西。周一發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的一篇國際科學家團隊的報告證實了一種以前從未見過的恆星爆炸類型。 在這一發現之前,人們認為只有兩種超新星:一種是核心坍縮型超新星(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其核心坍縮為黑洞或中子星),另一種是熱核型超新星(白矮星爆炸時產生)。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猜測可能存在另一種類型。東京大學的Ken'ichi Nomoto曾在1980年預測了第三種超新星,稱為「電子捕獲超新星(electron-capture supernova)」。這指的是由於缺乏燃料而產生的超新星,然後利用重力迫使電子進入核心的原子核從而向內部坍縮。 暗示電子捕獲超新星存在的證據涉及到大恆星在爆炸前失去大部分質量。所討論的物質應該是一種不尋常的化學成分。超新星爆發後,應該有最小的放射性沉降物且核心應該有富含中子的元素。 對一顆最初於2018年3月發現的超新星的光譜分析為電子捕獲超新星理論提供了新證據。這個被稱作Supernova 2018zd的超新星擁有幾個關鍵因素表明它的電子捕獲特性:它在爆炸前顯示了大量的質量損失、具有不尋常的化學成分、產生了微弱的爆炸、顯示出很少的放射性並留下了一個富含中子的核心。 可以理解的是,Nomoto很高興看到自己的理論得到了推廣,他說道:「我很高興這個電子捕獲超新星終於被發現了,我的同事和我曾預測它的存在並且跟40年前的蟹狀星雲有關。這是觀察結果和理論結合的一個極好的例子。」 蟹狀星雲 作為超新星歷史上最明亮的謎團之一,蟹狀星雲的起源一直沒有得到解釋。人們認為,公元1054年,銀河系出現了一顆超新星。根據歷史記載,它是如此得明亮,以至於白天可以看到23天,晚上可以看到近兩年。現在它的殘骸被稱為蟹狀星雲。 盡管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要確定星雲是否很可能是一顆捕捉電子超新星的結果還是很棘手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爆炸發生在近一千年前。 然而有了這一新超新星的發現,研究人員可以更有把握地宣布蟹狀星雲是一顆捕獲電子超新星的結果。 Andrew Howell是全球超新星項目(Global Supernova Project)的負責人同時還是拉斯·坎布雷斯天文台的科學家,他指出:「這顆超新星確實在幫助我們解讀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千年記錄。它幫助我們將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蟹狀星雲跟另一種我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現代記錄的超新星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它教會我們一些基本物理知識:一些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極端恆星是如何生存和死亡的以及構成我們的元素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散布在宇宙中。」 來源:cnBeta

「海洋再次著火」:一座泥火山爆炸噴射物照亮裏海

據亞塞拜然新聞機構APA報導,周日,據信由一座泥火山引起的爆炸噴射物照亮了裏海。火災發生在距離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南部的Umid氣田約6英里處。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告訴APA,其所有的石油平台都沒有受到該事件的影響。目前也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 SOCAR公共關系和活動部門副主管Ibrahim Ahmadov向APA表示:「SOCAR直接控制下的海上平台和工業設施沒有發生事故,工作仍在正常進行。」 這是兩天內發生的第二次火災事件。7月2日,一條海底管道向墨西哥灣泄漏天然氣,導致海洋表面起火,社交媒體上紛紛發布「海洋著火了」的消息。周日,「海洋又著火了」的聲音在Twitter上傳播開來。 這次爆炸似乎是自然的。亞塞拜然地震學家Gurban Yetirmishli告訴APA,這場大火表明幕後黑手是泥火山。這並不奇怪,因為該地區有數百座泥火山。 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Mark Tingay細致地記錄了世界各地泥火山的位置,他指出:「亞塞拜然基本上擁有完美的泥火山地質條件。」 就像它們更為熟悉的充滿熔岩的表親火山一樣,泥火山有時也會爆發。但它們是什麼,怎樣會發生著火? 泥火山是什麼? 泥火山就像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樣:一座噴發出泥漿的火山而非熔岩。這意味著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火山。 它們是由於地球深處的水被加熱跟岩石和礦物質混合形成泥漿然後通過裂縫上升到地表。Tingay曾在2019年發布的推文中介紹過。 如果它們碰巧靠近油田之類的地方,它們可能會滲入石油和天然氣系統。當它們噴發時,石油和天然氣--易燃物質--跟泥漿一起噴向天空。目前還不清楚火球是如何點燃的,但泥火山爆發時岩石相互碰撞造成的壓力變化或泥中的火花可以解釋火球產生的原因。 Tingay分析了裏海的爆炸,另外根據一些視頻推測這可能是一個被稱為Makarov Bank的泥火山。他在分析時警告稱,在夜間很難精確定位海洋上的火焰位置,並且現在還不能排除可能發生在海底油井的海上石油安裝上。 如果真的是Makarov Bank那就有趣了--因為在1958年,這座泥火山曾發生爆發並向空中噴射了一個500米高的火球。 相信大家很快就會知道是哪座泥火山造成的。一艘船已被派往現場進行調查,來自SOCAR的Ahmadov表示:「一旦有進一步的信息將會立即通知公眾。」 來源:cnBeta

《紅至日2》使用爆炸物破壞裝甲含義介紹

《紅至日2》中很多軍銜的要求都是比較特殊的,其中一個就是使用爆炸物破壞裝甲,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怎麼使用爆炸物破壞裝甲,其實這個要求就是使用一些爆炸物把敵人的護甲值白條打空,某些怪物的護甲值不清空是根本打不出多少傷害的,更多如下。 使用爆炸物破壞裝甲含義介紹 一部分敵人擁有白條,在受到攻擊時會優先消耗白條,白條清空後才會扣血,白條就是裝甲。而大部分爆炸物都能直接消耗一格白條。 太厚的話就用連鎖炸彈 來源:3DMGAME

研究:蛋白質「大爆炸」揭示了醫學和生物工程應用的分子構成

據媒體報導,伊利諾伊大學的 Gustavo Caetano-Anollés 和 Fayez Aziz 的研究揭示了稱為結構域(domain)的蛋白質亞基進化過程中的「大爆炸」。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描繪了38億年來蛋白質結構域(蛋白質分子的子單元)的進化歷史和相互關系。他們的結果可能對疫苗開發和疾病管理產生影響。 自從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蛋白質已經悄悄地「接管」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一直生活在該病毒所謂的「刺突糖蛋白」的支配下,它已經變異了幾十次,產生了越來越致命的變種。但事實是,我們一直都被蛋白質所「統治」。在細胞層面,它們負責幾乎所有的事情。 蛋白質是如此基本,以至於DNA--使我們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遺傳物質--本質上只是一長串的蛋白質藍圖。這對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細菌,甚至病毒都是如此。正如這些生物群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和變化一樣,蛋白質及其組成部分也是如此。 「了解結構域在進化過程中如何以及為何在蛋白質中結合,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和設計蛋白質的活性,用於醫學和生物工程的應用。例如,這些見解可以指導疾病管理,例如用COVID-19病毒的刺突糖蛋白製作更好的疫苗,」伊利諾伊大學卡爾-R-沃斯基因組生物學研究所作物科學系教授、該論文的資深作者Gustavo Caetano-Anollés說。 Caetano-Anollés研究了自大流行病早期階段以來COVID突變的演變,但這一時間線只代表了他和博士生Fayez Aziz在當前研究中所承擔的一小部分。 研究人員彙編了所有分類組(包括高等生物和微生物)數百個基因組中編碼的數百萬條蛋白質序列的序列和結構。他們關注的不是整個蛋白質,而是結構域。「大多數蛋白質是由一個以上的結構域組成的。這些是緊湊的結構單元,或模塊,承載著專門的功能,」Caetano-Anollés說。「更重要的是,它們是進化的單位。」 在將蛋白質分類為結構域以建立進化樹之後,他們著手建立一個網絡,以了解結構域如何在數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發展並在蛋白質中共享。 「我們建立了一個時間序列的網絡,描述了結構域是如何積累的,以及蛋白質是如何通過進化重新排列其結構域的。」Fayez Aziz說:「這是第一次將這樣的'結構域'網絡作為進化年表來研究。我們的調查顯示,有一個龐大的演化網絡,描述了蛋白質中的結構域如何相互結合。」 該網絡的每一個連結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結構域被招募到一個蛋白質中的時刻,通常是為了執行一個新的功能。 Fayez Aziz說:「僅這一事實就強烈地表明結構域的招募是自然界的一種強大力量。年表還揭示了哪些結構域貢獻了重要的蛋白質功能。例如,研究人員能夠追蹤負責環境感知以及次級代謝物或用於細菌和植物防禦的毒素的結構域的起源。」 分析顯示,在蛋白質進化的早期,結構域開始結合,但也有網絡爆炸性增長的時期。例如,研究人員描述了15億年前領域組合的 "大爆炸",與多細胞生物和真核生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具有膜結合核的生物)的崛起相吻合。 Caetano-Anollés團隊之前報導了新陳代謝的大規模和早期起源,他們最近在追蹤新陳代謝網絡的歷史時再次發現了這一點。描述蛋白質進化拼湊的「大爆炸」的歷史記錄為理解蛋白質構成提供了新的工具。 「這可能有助於確定,例如,為什麼結構變異和基因組重組在SARS-CoV-2中經常發生,」Caetano-Anollés說。 他補充說,這種理解蛋白質的新方法可以通過剖析病毒疾病的起源來幫助預防大流行病。它還可以在疾病爆發時通過改進疫苗設計來幫助緩解疾病。 來源:cnBeta

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型恆星爆炸的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

由來自Los Cumbres天文台的科學家團隊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收集了他們所謂的一種新型恆星爆炸的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這一新類型的恆星爆炸被稱為電子捕獲超新星。這種特殊類型的超新星已經被理論化了四十多年,但是現實世界中的例子卻很難找到。 電子捕獲超新星被認為來自於大質量的超漸近巨星支的爆炸。這一發現也為圍繞公元1054年白天在全世界范圍內看到的一顆超新星,最終成為蟹狀星雲的謎團增加了新的證據。有兩種主要的超新星類型:一種是熱核超新星,這是白矮星在雙星系統中獲得物質後的爆炸。 另一種主要的超新星類型是鐵核塌縮超新星,即一顆質量超過太陽十倍的大質量恆星消耗了它所有的核燃料,鐵核塌縮了。這種坍縮會產生一個黑洞或中子星。新的電子捕獲超新星被描述為處於這兩種主要類型的超新星之間的邊緣地帶。 當恆星的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時,電子捕獲超新星就會停止核聚變。這些恆星的質量還不足以創造鐵。在這種類型的超新星中,氧、氖和鎂核心中的一些電子在一個稱為電子捕獲的過程中被砸進它們的原子核。電子的移除導致起點的核心在其自身的重量下彎曲並崩潰,這導致了電子捕獲超新星的出現。 科學家們說,如果經歷這種類型的超新星的恆星稍微重一點,核心元素將被融合,創造出更重的元素,幫助延長它的壽命。這些恆星不夠輕,無法逃避核心塌陷,也不夠重,無法延長其壽命,後來通過其他方式死亡。在最新的研究中,該團隊發現超新星SN 2018zd具有不尋常的特徵,其中一些特徵是首次在超新星中看到的。後來,它被電子捕獲方案所解釋。 來源:cnBeta

長城發布大禹電池:熱失控不起火不爆炸

自燃可以說是純電動車在續航、能量補充之外的另一關注點,尤其是如今電池容量技術尚未得到革命性的進步,而各大廠家都在以續航作為賣點時,電池包的安全問題尤為值得注意。6月29日,長城汽車在其科技節期間正式發布了「大禹電池」,可有效解決不同化學體系電芯發生熱失控之後的起火、爆炸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汽車大禹電池將為全行業免費開放專利。 據長城汽車官方介紹,這款電池採用三元811大容量高鎳電芯,通過數十項核心技術專利,8大全新設計理念,實現熱失控情況下實現不起火、不爆炸。採用多梯次換流系統、快速極冷抑制系統、多級定向排爆系統、滅火盒系統來從Pack層級保障電池安全。 在測試實驗中,採用了中心電芯的雙電芯加熱至熱失控,實驗中最高溫度超過1000攝氏度,但全程仍無起火爆炸,並且排出的煙氣溫度也控制在100度左右。 長城汽車副總裁單紅艷表示,這款電池命名為「大禹電池」,主要原因是安全保障的原理採用大禹治水的理念就是「疏導」,通過換流走到最後滅火,結合冷卻系統的引入,起到不起火、不爆炸的效果。 來源:cnBeta

《紅至日2》新手爆炸物手雷選擇心得分享

《紅至日2》中對於新手來說爆炸物和手雷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某些強力的精英怪都需要使用爆炸物才能快速殺死,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新手選什麼手雷爆炸物比較好,其實爆炸物手雷的話推薦選氮氣手雷或者連鎖炸彈,氮氣手雷能夠冰封怪物輔助逃離,更多如下。 新手爆炸物手雷選擇心得分享 各種雷中推薦氮氣手雷,范圍凍怪,其次跳躍地雷范圍嘲諷,連鎖地雷會用的話炸牆炸門炸大怪,當然會玩戰術的話帶C4也行。 來源:3DMGAME

天文學家拍攝到超新星爆炸碎片撞上氣體牆 爆炸波以900萬英里的速度移動

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首次測量了一個非凡的宇宙結構的運動。人們看到來自一顆爆炸的恆星的爆炸波和碎片正在遠離爆炸點,並與周圍的氣體牆相撞。天文學家估計,來自超新星爆炸的光線大約在1700年前到達地球,或者說在瑪雅帝國興盛和晉朝統治中國的時候。 然而,按照宇宙的標準,這次爆炸形成的超新星殘余物被稱為MSH 15-52,是銀河系中最年輕的一個。爆炸還創造了一個被稱為脈沖星的超密集、磁化的恆星,然後吹出了一個高能粒子的氣泡,一個發出X射線的星雲。 自從爆炸以來,超新星殘骸,也就是由破碎的恆星的碎片加上爆炸的沖擊波組成的物質和X射線星雲一直在變化,它們向外擴張到空間中。值得注意的是,超新星殘骸和X射線星雲現在類似於手指和手掌的形狀。 此前,天文學家已經發布了這只"手掌"的錢德拉影像全貌,如圖所示。一項新的研究現在報告了與這只「手」有關的超新星殘余物的移動速度,因為它撞擊了一個名為RCW 89的氣體雲。這個雲的內部邊緣形成了一個氣體牆,位於離爆炸中心大約35光年的地方。 為了追蹤這一運動,研究小組使用了2004年、2008年的錢德拉數據,然後又使用了2017年底和2018年初觀測的綜合圖像。 來源:cnBeta

《紅至日2》撿爆炸物心得分享

《紅至日2》中的爆炸物是可以在地圖上撿到的,但是爆炸物的種類有很多,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撿什麼爆炸物比較好,其實遊戲中撿爆炸物撿好用的就行了,C4炸彈和鎖鏈炸彈就可以,傷害比較小的地雷最好不要撿或者少撿,更多如下。 撿爆炸物心得分享 C4和鎖鏈炸彈可以用來炸蟲巢炸boss,傷害高。傷害低的小地雷少撿,真正打起來你也沒時間擺。 來源:3DMGAME

《紅至日2》爆炸物摧毀裝甲要求攻略分享

《紅至日2》中的某些特殊任務的要求是非常獨特的,爆炸物摧毀裝甲就是其中一個,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爆炸物摧毀裝甲要求到底怎麼做,其實這個要求要炸的就是那種血條下面有白條的那種,更多如下。 爆炸物摧毀裝甲要求攻略分享 爆炸物摧毀裝甲說要炸的裝甲說的就是那種血條下面有白條的那種,比如那個巨怪喪屍。 來源:3DMGAME

宇宙中的星體「水泡」:天文學家分析超新星爆炸如何影響附近恆星

據媒體報導,如果超新星爆炸就在另一顆恆星旁邊發生,會發生什麼?這顆恆星會膨脹起來,科學家預測這在宇宙中是經常發生的。超新星爆炸是大質量恆星的戲劇性死亡,它們比我們的太陽重約8倍。 這些大質量恆星大多存在於雙星系統中,即兩顆恆星緊密地圍繞在一起,因此許多超新星爆炸發生在雙星系統中。一顆伴星的存在也會極大地影響恆星的演化和爆炸。出於這個原因,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超新星之後的伴星--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已經發現了少數的伴星,並且發現一些伴星的溫度異常的低。 當一顆恆星在雙星系統中爆炸時,爆炸產生的碎片會猛烈撞擊伴星。通常情況下,沒有足夠的能量來破壞整個恆星,但它反而加熱了恆星的表面。然後熱量導致恆星膨脹起來,就像你的皮膚上有一個巨大的燒傷水泡。這個星體「水泡」可以比恆星本身大10到100倍。 膨脹的恆星顯得非常明亮和涼爽,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被發現的伴星溫度低。它的膨脹狀態只持續「天文學」上的短暫時間--幾年或幾十年後,水泡可以「癒合」,恆星會縮回它的原始形態。 在最近發表的由OzGrav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博士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的研究中,該團隊進行了數百次計算機模擬,以研究伴星如何膨脹的,他們發現這取決於它們與附近超新星的互動。結果發現,膨脹的恆星的亮度只與它們的質量相關,而不取決於與超新星的互動強度。當兩顆恆星的距離較近時,膨脹的持續時間也會更長。 「我們將我們的結果應用於一顆名為SN2006jc的超新星,它有一顆溫度很低的伴星。」Hirai解釋說:「如果這實際上是一顆膨脹的恆星,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我們預計它應該在未來幾年內迅速縮小。」 多年來,在超新星之後檢測到的伴星的數量正在穩步增長。如果科學家能夠觀察到一顆膨脹的伴星及其收縮,這些數據的關聯性可以測量出爆炸前雙星系統的屬性--這些見解極為罕見,對於理解大質量恆星如何演化非常重要。 「我們認為不僅要在超新星之後找到伴星,而且要對其進行幾年到幾十年的監測,看看它是否縮回去,」Hirai說。 來源:cnBeta

核武器在近地球表面爆炸會有多大殺傷力?科學家正建模預估

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篇論文中,強調了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一項發現,即靠近地球表面的核武器爆炸所產生的殺傷力和覆蓋范圍方面的復雜情況。這項工作被刊登在該出版物的封面上。 LLNL 的一支團隊已經仔細研究了靠近地球表面的核武器爆炸所產生的殺傷力和覆蓋范圍,並對這些復雜情況進行了建模。團隊試圖將來自爆炸高度較低的事件的數據聯系起來,發現有必要改進對從硬表面反彈的強爆炸波的理論處理。 這擴展了大氣中強沖擊的基本理論,該理論是由 G.I. Taylor 在 20 世紀 40 年代首次提出的。這項工作代表了實驗室團隊對近地面引爆的核武器效應的基本理解的改進。結果表明,核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在從表面反射時繼續遵循一個基本的縮放定律,這使研究小組能夠更准確地預測爆炸在各種情況下(包括城市環境)將產生的破壞。 這些發現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論文集A中,作者是 Andy Cook, Joe Bauer 和 Greg Spriggs。這項名為「非常強烈的爆炸對爆炸波的反射」的工作也當作這一期的封面。 這篇論文證明了泰勒爆炸波的幾何相似性在從理想表面反射之後仍然存在。在沖擊表面時,爆炸波的球形對稱性消失了,但它的圓柱形對稱性卻持續存在。在鏡面存在的情況下,軸對稱性、幾何相似性和平面對稱性的保留導致所有的流動解決方案在按爆裂高度(HOB)和沖擊到達表面的時間縮放時都會崩潰。對於任何當量、HOB和環境空氣密度,按比例計算的爆炸體積在所有按比例計算的時間內都遵循單一的通用軌跡,包括反射之前和之後。 Cook 表示:「在收集數據和收集結果之前,我們通過細化網格進行收斂研究,直到答案沒有變化。然後我們在收斂的解析度下對不同的核當量、爆炸高度和環境空氣密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模擬。我們發現,在每種情況下,按比例計算的爆炸體積都落在相同的非維曲線上。這些模擬涵蓋了從幾毫米到幾公里的規模。最大的模擬使用了3136個處理器,運行了一個星期」。 來源:cnBeta

宇宙大爆炸後出現的第一種物質是什麼?

據媒體報導,在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中,歐洲科學家團隊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以 99.9999991% 的光速將鉛粒子碰撞在一起,創造出了宇宙大爆炸後出現的第一種物質。 從這次碰撞中產生的原始物質被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quark-gluon plasma, 簡稱 QGP), 其存在只持續了一瞬間。不過,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探測到這種等離子體的似液態特徵——流動阻力小於其他任何已知的物質——並揭示了其在宇宙誕生瞬間的演變。 這項研究向我們展示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演化,並可能揭示了宇宙在大爆炸後的第一個微秒 (0.000001 秒)內是如何演化的。 在大爆炸之後,人們認為宇宙就像一鍋「能量湯」,然後在一段稱為「暴脹」的時期內迅速膨脹,從而使宇宙冷卻下來,足以形成物質。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出現的第一種實體是夸克和膠子,前者是一種基本粒子,後者則承載著將夸克粘在一起的強大力量。隨著宇宙進一步冷卻,這些粒子形成了亞原子粒子,稱為強子(參與強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其中一些就是我們所知的質子和中子。 通過位於瑞士日內瓦邊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對撞機——研究人員再現了宇宙歷史上「第一種物質」的產生過程。他們將重原子核碰撞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微小的火球,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有效地將粒子融化成它們的原始形態。 早在 2000 年,科學家就首次創造出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但在新研究中,他們第一次對該物質的液態性質進行了詳細探測。由於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存在只持續了 10 的負 23 次方秒,因此研究人員使用新的計算機模擬程序,以及從 ALICE(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揭示宇宙大爆炸第一微秒內發生的新細節

大約140億年前,我們宇宙從熱得多、密度大的狀態轉變為急劇膨脹,這一過程被科學家命名為"大爆炸"。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在宇宙大爆炸第一個微秒內一種特定的等離子體發生了什麼。這種等離子體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物質。他們的發現為我們今天所知的宇宙演變提供了一塊拼圖。 盡管科學家知道這種快速膨脹創造了粒子、原子、恆星、星系和我們今天所知的生命,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細節仍然未知。現在,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見解。 哥本哈根大學科學家研究了一種叫做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物質,它是在大爆炸第一個微秒中存在的唯一物質。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等離子體在宇宙早期階段是如何演變的。首先,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等離子體被宇宙熱膨脹所分離。然後,夸克碎片重組為所謂的強子。一個有三個夸克的強子組成一個質子,是原子核的一部分,這些核心是構成地球、科學家自己和環繞科學家的宇宙構件。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存在於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個0.000001秒,此後由於膨脹,它消失了。但是,通過使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人員能夠重新創造歷史上這種第一種物質,並追溯其發生的情況。對撞機以幾乎與光速一樣的速度將等離子體中的離子砸在一起,這使科學家能夠看到QGP是如何從自身的物質演變為原子中核心和生命的構件。 除了使用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算法,能夠同時分析更多粒子的集體膨脹。他們研究結果表明,QGP曾經是一種流動的液體形式,它通過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改變其形狀而區別於其他物質。長期以來,研究人員認為等離子體是一種氣體形式,但這次分析證實了它具有像水一樣光滑柔軟的質地。等離子體隨著時間推移改變了自己的形狀,這相當令人驚訝,與科學家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物質和科學家所預期都不同。 盡管這可能看起來是一個小細節,但它使科學家離解決大爆炸謎題以及宇宙如何在第一個微秒內發展的問題更近了一步。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