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科學探索

Tag: 科學探索

1024px-Christmas_tree_for_sale.jpg

聖誕樹回收再利用:新研究將之環保轉化成油漆和甜味劑原材料

謝菲爾德大學統計表明,過完每一年的聖誕節,就有大約 700 萬棵聖誕樹落入垃圾填埋場 —— 這還僅僅是英國境內的數據。通常情況下,常綠枕葉植物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被分解,並且釋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套更加環保的處理方法,那顯然是極好的。近日,來自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就想到了用回收的聖誕樹,作為生產塗料或甜味劑的原材料。 未經修飾的待售聖誕樹(圖自:維基百科 / Project Manhattan) 該校博士生 Cynthia Kartey,一直在研究分解木質纖維素的方法 —— 作為一種復雜的聚合物,松針的 85% 左右都是它。 她發現,如果將松針暴露在環保的廉價溶劑(如甘油)中進行熱解處理 —— 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通過加熱來分解生物質 —— 就可以將這種聚合物轉化為液體生物油和固體生物炭。 生物油含有葡萄糖、乙酸和苯酚,分別可用於食品甜味劑、油漆/粘合劑和消毒劑的製造過程。 至於類似炭的生物炭副產物,可用作各種工業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從而實現零廢棄的常綠針葉植物的再循環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該工藝不僅可以使用新鮮的樹木、也能夠處理那些已經變乾的舊木。Kartey 表示: 未來節日期間,裝飾房子的樹木可以變成油漆,然後再次裝飾你的房子,Biorefineries 將藉助一套相對簡單的工藝去實現該目標。 此前,來自英國巴斯大學的科學家們,也開發了一種可再生的塑料,其同樣由來自廢棄常綠針葉植物的化學物質製成。 來源:cnBeta

NASA”新視野”號為探索最遠天體 離家已超69億公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在對冥王星進行探測之後,又將目標鎖定了柯伊伯帶的小行星MU69,這將是人類探索過的最遠天體,距地球69億公里。幾天後,當地球開始繞着太陽另一側的軌道運行時,探測器將會飛近外太空深處一個由岩石和冰組成的小行星。 這個被稱為2014 MU69的神秘天體和太陽的距離是地球的43倍多,這意味着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它將很快成為人類探索過的最遠天體。 MU69天體也被任務團隊稱為「天涯海角」,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在冥王星之外發現的第一個天體,其也曾出現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圖像中。 這顆30英里寬的小行星位於柯伊伯帶。柯伊伯帶通常被認為是由孕育行星的塵埃和氣體等相對原始殘留物構成的。通過「新視野」對這顆小行星的近距離觀測,科學家們希望揭示出太陽系形成的深刻見解。但這次任務的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強調了MU69天體探測中存在的許多未知因素。 「新視野」號的LORRI望遠鏡部件 斯特恩說:「沒有宇宙飛船造訪過柯伊伯帶的小型天體,所以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每次我們探索到一類新物體時,通常會發現自己被大自然的豐富性所拋棄,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完全不同於預期的科學體系中。」 「新視野」號所配置LORRI望遠鏡的電荷耦合顯示器所捕捉圖像的分辨率高達1024像素。 為探索冥王星作準備 2006年1月19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升空,其以冥王星為目標開始了破紀錄的探索之旅。「新視野」號以每秒10英里的速度在太空中飛行,是當時速度最快的航天器。在那以後,只有2018年8月發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速度更快。盡管「新視野」號的速度很快,但其還是要花九年半的時間才能抵達冥王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技術人員正精心組裝「新視野號」探測器。 「對於我兒子來說,九年半的時間也將成為他重要的人生軌跡。探測器發射時他才六歲。我意識到當『新視野』號到達時他就要上10年級了。」自2005年就開始記錄「新視野」號任務的攝影師邁克爾·梭利(Michael Soluri )表示,「對我來說,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顯得非常深刻。」 在閱讀了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關於阿波羅11號的報導後,梭利一直希望將梅勒關於太空探索中人性一面的描述引入攝影。因此多年來,他一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應用物理實驗室,也就是「新視野」號的總部所在地拿着相機記錄這一切。梭利曾經想成為一名行星地質學家,他把這個項目比作大學里的天文學課程。 「新視野號」探測器所拍攝的冥王星照片。 他說:「要想記錄下『新視野』的一點一滴,要想近距離面對這場華麗冒險,你需要做不少功課。」 發射78天後,「新視野」號迅速掠過火星軌道。大約在任務開始的7個月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將冥王星重新歸類為「矮行星」,引發了長達11年的公開辯論。2007年2月28日,探測器呼嘯着飛越木星,它看到了熾熱木衛一巨大氣體雲中的閃電和火山噴發。 最終在2015年7月14日,冥王星不再是天空中一個模糊的小點。「新視野」號的圖像清晰顯示出這是我們整個太陽系中地質最多樣化的天體之一:廣闊的冰凍氮平原被水冰構成的山脈所遮蔽。冥王星的衛星也令人驚嘆。在「新視野」號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第一次看到了冥衛一卡戎北極的血紅色斑塊。 圖示: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卡戎 「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梭利說,「但我知道這是有意義的,這是對柯伊伯帶的第一次探索。」 古老遺跡 然而,冥王星只是這次探測任務的第一站。隨着「新視野」號逐漸接近它的目標,天文學家們試圖看看他們能否在宇宙中找到另一個更遠的世界。2014年,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成功地發現了一些新的柯伊伯帶天體,其中三個位於「新地平線」(new Horizons)的觀測范圍之內。研究團隊決定,在飛越冥王星之後,他們會將探測器的目的地指向其中一個,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MU69的天體。 MU69是與冥王星完全不同的天體。它很可能是一個由岩石和冰組成的惰性球體,與海王星軌道以外的許多天體相似。據我們所知,自太陽系誕生以來,它基本上一直保持不變,每297個地球年繞太陽運行一週。 這個天體和其他類似物體一樣都是靜止的,它們有着與行星軌道平面一致的圓形軌道。其沿着大致平行的方向在太空中運行,有些運行的速度大致和人們走路的速度相當。當這些天體相互碰撞時受力很輕,這意味着在太陽系中所有旋轉的天體中,MU69和其同類最有可能在沒有重大擾動的情況下走過45億年。 「這是我們所研究過太陽系中最古老的遺跡,」西南研究所天文學家馬克·布伊(Marc Buie)說。 用於組裝「新視野」號的工具 近距離觀測MU69將有助於回答許多問題。它的結構首先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弄清楚氣體和塵埃是如何形成行星的。由於MU69在柯伊伯帶的小行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它的深入研究應該能揭示出更多關於其鄰居的信息,包括為什麼許多小行星都會發出一種獨特的淡紅色。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文學家米歇爾·班尼斯特(Michele Bannister)說,「『新視野』號在諸多小行星中選中了一個小點,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世界」。「事實上,我可以親眼看到這些東西。這真是太棒了!」 原始的探索 不過,在科學家們獲得MU69的科學成果之前,他們必須成功地將航天器引導至到大約距地球40億英里以外的目標。由於MU69在4年半前才被發現,天文學家沒有大量數據來繪制它的軌道軌跡。而且由於該天體相對於冥王星又小又暗,當銀河系明亮的恆星在背景中閃耀時,要在夜空中追蹤它非常具有挑戰性。 「新視野」號所拍攝的第一副冥王星圖像 此外,MU69的確切形狀也難以確定,不過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兩個合在一起的物體,也可能是一個形狀像啞鈴的天體。最近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探測還無法有效區分這兩種情況。在過去幾個月里,研究人員使用「新視野」號最好窄角相機LORRI拍攝了MU69的圖像,並檢查灰塵雲等潛在威脅因素。目前還沒有發現對航天器構成威脅的跡象,目前「新視野」號的任務是在距離MU69不到2200英里的地方以每秒超過8英里的速度飛行,同時不斷拍照。 但如果該天體快速旋轉,「新視野」號所拍攝的圖像可能會模糊。當然,窄角相機LORRI也有可能會完全錯過MU69。 「我們可能並沒有把它放在圖像採集的框架內,那是我們最接近小行星的一段旅程,」「新視野」號團隊成員、西南研究院博士後阿曼達·贊加里(Amanda Zangari)說。「我們真的要達到極限了。」 無論「新視野」號收集到什麼信息,它都需要到2020年才能將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傳回地球。下一步,任務科學家們對一個更宏偉的願景抱有希望: 「新視野」號將成為第一個自行發現天體並進行探索的航天器。 「我們正在開創一個先例,對嗎?」 「新視野」號團隊成員、 行星科學研究所資深科學家蘇珊·貝尼奇(Susan Benecchi)表示,「我們從來沒有到過太陽系的這一區域。這是一種原始的探索。」來源:cnBeta
knifefish.jpg

研究人員使用增強現實技術來研究動物的主動感應能力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新澤西理工學院(NJIT)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為有源傳感提供了新的視角。主動感應是在動物王國中發現的過程,其涉及產生運動,聲音或其他信號以收集關於環境的感覺反饋。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他們一直在努力瞭解大腦如何控制主動傳感。 研究中的研究人員使用增強現實技術來改變主動感知行為與其產生的感官反饋之間的聯系,並更多地瞭解該過程的工作原理。在這項研究中,一種被稱為玻璃刀魚的弱電魚被置於感官反饋控制之下。該研究提出魚類使用雙控制系統來處理來自主動感應運動的反饋。 該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對神經科學以及新的人工系統的工程設計都有影響。這一發現可能有益於機器人技術和自動駕駛汽車等。該團隊認為這是第一項使用AR進行大多數動物主動感應基本過程的研究。這種魚的關鍵防禦之一是留在避難所避開掠食者。 為了留在一個移動的避難所,魚使用站點保持,無論它如何移動,都能夠保持相對於其藏身處的位置。該小組在其測試中使用了開環和閉環實驗,發現魚以最長距離游泳以獲得閉環實驗中的感官信息,其中魚的運動與避難所的穿梭運動同步。 當刺激由個體控制而不是通過記錄回放時,魚的反應不同。該團隊希望在人類中進行類似的測試。研究人員的希望是進行類似的實驗來研究人類在這方面的能力。 來源:cnBeta
1062977371.jpg

俄羅斯成功發射「防御無效」的「先鋒」號超音速洲際導彈

此前俄羅斯表示軍方已經開發出西方國防體系無法攔截的新型核武器。 俄羅斯軍方已經測試了一批旨在繞過西方國防體系的新型戰略武器。今天,能夠以20倍音速運行的洲際彈道導彈「先鋒(Avangard)」成功在堪察加邊疆區庫拉靶場發射,俄羅斯總統普京全程觀摩了發射實況。 在飛行過程中,機翼單元進行垂直和水平控制機動,在指定時間內摧毀了假想目標。 普京感謝"先鋒"導彈的研發者、測試參與者以及俄羅斯國防部所做的出色的工作。他說,這些新型武器已經讓北約的導彈防禦系統「毫無用處。」「先鋒」系統將於2019年進入俄軍服役。來源:cnBeta
Scientists used intracluster light (visible in blue)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dark matter within the cluster.jpg

天文學家提出觀察暗物質的新方法 基於哈勃收集的引力透鏡數據

由於暗物質「看不見、摸不着」,且不會與檢測設備發生相互作用,所以科學家們很難對它展開直接的研究。當前的理論是,暗物質占據了宇宙 85% 的質量,人類只能通過觀察引力的擾動去管中窺豹。近日,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天文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 —— 藉助 NASA / ESA 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獲的圖像,分析星系團中的微弱光線變化,從而「看到」暗物質。 天文學家藉助微弱的星光,來繪制宇宙中最難以捉摸的暗物質分佈。 星系團是一個巨大的,引力束縛的星系聚集體。地球所處的銀河系,就存在於一個被稱作 Laniakea 的超星系團,其中包含了數十萬個其它星系。 在一個星團中的天體,會相互作用。有時它們會被撕裂,自由地漂浮在星系團中。當這些「流浪者」自由穿過星團時,它們會發出微弱的「群內光線」(intracluster light)。 研究一作、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 Mireia Montes 表示:「我們發現星系團中極其微弱的暗中光線,映射了暗物質的分佈情況」。 此前,天文學家曾藉助『引力透鏡』來評估星系團中的暗物質分佈。盡管鏡頭在揭示其中暗物質的結構方面是有力的,但需要密集的觀察、且耗費大量的時間。 研究合著者、來自西班牙 Instituto de Astrofisica de Canarias 的 Ignacio Trujillo ,提出了只需藉助要深空成像的新方法: 比如基於哈勃...

科學家認為你不該再消滅你家中的蜘蛛

科學家建議,看到你家中有蜘蛛時請儘量選擇不要消滅它們,不要因為害怕而去趕走它們,因為蜘蛛可以構成自然和我們室內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蜘蛛大部分對人類不構成威脅,它們可以淨化環境,捕獲有害生物,比如攜帶疾病的蚊子等昆蟲。 很多蜘蛛經常選擇棲息在室內環境中,但是它們的很隱蔽,美國家庭最常見的蜘蛛物種是姬蛛科和幽靈蛛科。它們是多面手的肉食者,它也可以吃掉任何捕獲的東西,蜘蛛經常會捕獲有害生物,甚至是攜帶疾病的昆蟲 - 例如蚊子。甚至有一種跳躍的蜘蛛更喜歡在非洲家庭吃充滿血液的蚊子。因此殺死一隻蜘蛛,不僅僅是消滅了一個生命,你也可能讓你家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害蟲天敵。 害怕蜘蛛是很自然的。它們有很多腿,而且幾乎都是有毒的。但是大多數蜘蛛物種的毒液太弱而不會引起人類的問題,除非它們有機會用它們的尖牙刺穿我們的皮膚,而與其去招惹人類,它們更願意躲避人類。人類對它們來說更加危險,相反來自蜘蛛的叮咬相當罕見。即使是再醫學上被認為毒液非常致命的蜘蛛-如黑寡婦蜘蛛,它們的叮咬也是非常罕見的,很少引起嚴重的問題。來源:cnBeta
uk-army-haptic-feedback-robot-1.jpg

英國陸軍迎來Harris T7觸覺反饋機器人 將在拆彈領域派上大用場

拆彈是一件相當危險的工作,但英國陸軍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套先進的解決方案 —— 觸覺反饋機器人。這輛帶履帶輪的小車,能夠為拆彈小組提供一些專屬的功能。尤其在處理危險的爆炸物時,它能夠實現類似真人的靈活度。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了用於各個領域的觸感和抓握機器人,其通常在接觸點位上配備了壓力傳感器,能夠測量物品的堅固、重量、或精細程度,並向遠程用戶傳達觸覺反饋,以便其根據實際需要作出調整。 (圖自:英國陸軍) 最近,曾有一名研究人員在地面上,對位於海底的沉船寶藏進行了梳理;還有一名在地球上的外科醫學生,通過虛擬的機器手,與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進行了一次「天地握手」。 現在,英國陸軍將把這些能力運用到了拆彈工具上。他們已經收到了四台專門定製的 Harris T7s 拆彈機器人,其能夠在復雜地形環境下行走、經過了模擬戰場和靈活任務的嚴格試驗。 其配備了高清攝像頭、全地形踏板、以及可調節操縱臂,它們將取代英國陸軍從 1972 年開始啟用的 Wheelbarrow Mk8Bs 拆彈設備。 Harris T7 先進的觸覺反饋技術,將使操作員能夠在較遠的安全距離處工作 —— 通過遙控手把,輕鬆解決搞定拆彈的微妙過程。 英國國防部長 Gavin Williamson 稱 —— 為避免造成無辜民眾和英勇戰士的傷亡,這些機器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們將為陸軍提供最新的拆彈方案,成為在致命衝突地區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據悉,這四台機器人,只是首批 56 台中的第一撥。Harris 公司與英國陸軍簽訂了 5500...

NASA:新視野號將延着既定路線前行 飛掠Ultima Thule

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即將在新年凌晨時分飛過 2014 MU69,向着更遠的世界展開探索。科學家們經過了一系列的檢查和軌跡修正,以確保新視野號能夠處於探索神秘天體「Ultima Thule」(又稱「天涯海角」)的正確軌道上,避免與太陽系外圍潛在的碎片發生碰撞。12 月 15 日,危險觀察小組的 12 名研究人員剛剛表示,通過遠程偵察成像儀(LORRI)的觀察,證實新視野號目前的進近路線是安全的。 2014 MU69 想象圖,這是一顆在冥王星外 10 億英里軌道運轉的柯伊伯帶天體。 NASA 曾表示,如果在 Ultima 附近發現衛星(或環帶),那他們會選擇讓新視野號修正路線,從更遠的地方飛過。 不過據危險評估小組負責人 Mark Showalter 所述 —— 團隊完全一致地認為,新視野號應保持在更近的軌道上 —— 最終領導也聽取了他們的建議。 隨着新視野號的迫近,Ultima Thule...
newhorizons.png

NASA邀民眾與「新視野號」一起慶祝新年

據媒體報導,新視野號(New Horizons)將在新年--1月1日這天與一個名為Ultima Thule(天涯海角)的神秘天體來一次親密接觸。很顯然這對於NASA來說是一件非常意義重大的事情。日前,NASA專門公佈了一份跟新視野號飛越Ultima Thule相關的活動日程表。 據悉,這場盛事將於當地時間12月31日星期一下午開始,接下來3天將陸續為人們提供觀察極遠太陽系天體的最佳視角。以下為NASA提供的活動日程表: 活動期間,NASA將提供實時飛行模擬,不過由於探測器無法提供實時信息,所以地球的人們必須得等上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由其帶來的真實圖像。美國東部時間1月1日上午11點半,NASA將舉行新聞發佈會展示探測器發回的圖像和信息。 而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新視野號將會傳回大量數據。屆時,NASA將公佈一份能讓人們瞭解何時是獲取Ultima Thule新聞更好時間的「數據下載時間表」。來源:cnBeta
nasa-worldview-2017-07-12-thermal-detail-label.jpg

12.5萬年前古南極冰蓋崩塌事件可能將再次發生

十多萬年前,南極的一塊巨大冰蓋融化,導致世界范圍內海平面上升了大約9米。海水淹沒了大片曾經乾旱的陸地。一項新研究認為,隨着人為導致的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嚴重,同樣的事件可能再次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冰蓋崩塌事件可能會再次引起海平面劇烈上升,從而導致全球性的洪水氾濫,眾多沿海城市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由俄勒岡州立大學地質學家安德斯·卡爾森(Anders Carlson)領導的研究團隊稱,大約12.5萬年前消失的南極冰蓋所處的氣候條件與今天類似。 資料圖(來自:NASA) 南極冰蓋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冰蓋,覆蓋面積幾乎達到1400萬平方千米,包含了約2540萬立方千米的冰。地球上90%的冰川質量都位於南極洲,如果這些冰川融化,將導致海平面上升約58米。從1957年至今,南極洲平均地表溫度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超過0.05攝氏度。 波士頓學院的古氣候學家傑里米·夏肯(Jeremy Shakun)告訴《科學》(Science)雜誌,如果後續研究證實了這一發現,那麼「西南極冰蓋可能只需要輕輕一推就會移動」。換句話說,這意味着「過去十年或二十年來觀察到的質量損失不斷加劇或許只是開始,而不是短期內曇花一現的過程。」 西南極冰蓋是南極洲的兩座冰蓋之一,體積約為2200萬立方千米,橫貫南極山脈將該冰蓋與東南極冰蓋分隔。冰川的重量已經使西南極冰蓋下方的岩石下沉了0.5到1千米,這一過程被稱為地殼均衡。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這座古老的冰蓋會出現變形和流動現象。 西南極冰蓋的大部分位於一個低於海平面且向內陸傾斜的岩床上,這意味着整個冰蓋是不穩定的:理論上很小的冰川退縮就會動搖整個冰蓋,導致迅速瓦解。一旦西南極冰蓋開始融化,事情就會很快失控。全球海平面可能會以每個世紀約2.4米的速度上升。從氣候學的角度看,一個世紀只不過是一眨眼的事情。 Larsen C 冰架裂縫(2006 ~ 2017 / 圖自:NASA) 目前的計算機模型還不能很好地模擬這一過程,其中涉及的因素十分復雜且不確定,而現有的觀測也不能提供指導,因此對西南極冰蓋的消退速率仍不能准確預測。2016年,科學家通過改進的計算機模型預測稱,極地冰川的斷裂和融化將導致急劇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將遠遠超出原先的預計。研究領導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E。 Hansen)說:「我們正面臨着把無法控制的情況交給年輕人的危險。」 在新研究中,卡爾森的團隊分析了從南極洲近海採集的幾個海洋沉積物樣品。這些長圓柱形的底泥樣品記錄地球過往歷史的許多信息,提供了關於氣候變化的線索。 很顯然,12.5萬年前發生的氣候變化事件是自然發生的,與今天人為造成的問題不同。據英國國家大氣科學中心的Nathaelle Bouttes介紹,有科學家推測,當時地球軌道和自轉軸的輕微變化導致北半球氣溫升高,從而引起全球的氣候變化。 研究人員於12月早些時候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次會議上公佈了這項研究。今年6月公佈的一項研究指出,南極冰蓋正處於融化過程中:過去25年來,全球變暖已經導致南極洲超過3萬億噸的冰川融化,並且過去10年中南極的冰損失已經翻了三番。 這就相當於在全世界海洋中加入了超過76000億立方米的水,從而使南極冰蓋成為海平面上升最大的貢獻因素之一。如此巨量的水體足夠裝滿超過10億個游泳池。研究人員表示,總體而言,全世界海平面上升量的三分之一來自南極洲冰川的融化。來源:cnBeta

NASA四選一:下一個旗艦太空望遠鏡究竟是哪個

據美國《科學》雜誌官網近日報導,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天文學家來說,今年可謂流年不利。其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發射日期已被推遲到2021年3月,而且成本已超過88億美元;與之「同病相憐」的還有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該望遠鏡旨在確定神秘暗能量的本質,或將超支4億美元。 (原標題:未來太空望遠鏡,誰來接棒 NASA提出四大擬議方案) 本報記者 劉 霞 針對不同波長和目標的四款擬議的望遠鏡正在「爭寵」,幸運者將於本世紀30年代升空。圖片來源:《科學》雜誌網站 今日視點 然而,這無法阻擋天文學家們追求星辰大海的夢想。美國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十年調查》於上月啟動,旨在為NASA、美國能源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未來任務確定優先事項,其中關鍵任務之一是從四個擬議的望遠鏡項目中挑選一個,做JWST和WFIRST的「接班人」。 《科學》雜誌的報導稱,目前已「浮出水面」的這「四朵金花」各有千秋,無論最後選中哪朵,關鍵是進行成本控制,不要步JWST和WFIRST的後塵。 四大方案 浮出水面 這四大擬議的望遠鏡包括:「大型紫外/光學/紅外測量儀」(LUVOIR),這款15米寬的巨型望遠鏡的集光能力將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40倍,旨在追溯到宇宙的第一個星系,並釐清宇宙其他地方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亘古謎題。 「宜居系外行星天文台」(HabEx)也致力於回答上面的問題,但其鏡面比較小。HabEx將攜帶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遮星板一起飛行。遮星板可阻擋恆星的眩光,揭示類地系外行星。HabEx將仔細檢查系外行星發出的微弱光線,以尋找生命的信號。 林克斯X射線天文台(Lynx Xray Observatory)將收集宇宙第一批黑洞發出的X射線,瞭解它們如何幫助星系形成和演化。 「起源太空望遠鏡」(Origins Space Telescope)上的設備可將望遠鏡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4℃,對幫助恆星和行星形成的冷氣體和塵埃發出的一種紅外輻射進行研究。 無論哪個概念項目最終中選,研究人員都希望其比「前輩」更幸運一點。2001年的《十年調查》選擇JWST作為首要任務,如果順利,該望遠鏡將在任務提出20年後的2021年一飛沖天。WFIRST則是2010年《十年調查》的首選,但它不會在2025年之前發射。 有了這些前車之鑒,NASA希望這次更穩妥一點。該機構不僅早在2015年就確定了這四個旗艦概念,且已資助團隊為每個概念提出粗略設計方案。在2019年6月,這些團隊將分別向NASA提交一份報告,包括兩個版本:昂貴且龐大的高預算版和預算最好不超過50億美元的「親民版」。 爭奇鬥艷 競爭激烈 《十年調查》的結果將於2020年提交。科學家希望最終能達成一致意見,以齊心協力游說國會撥付資金。但四大旗艦項目本身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LUVOIR的支持者認為,其是一個通用天文台,像哈勃一樣「多才多藝」。而且,望遠鏡尺寸巨大,這意味着它能以最清晰的視野瞥見最遙遠、最模糊的物體。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傑森·卡里拉說:「它超越了天體物理學。」但批評人士認為,LUVOIR巨大的鏡面將導致其成本高昂,很可能步6.5米寬鏡面的JWST後塵。 更親民HabEx的支持者認為,該望遠鏡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系外行星,但遮星板這一技術仍未通過驗證。雖然HabEx可以詳細研究附近的幾顆行星,但其鏡面僅4米寬,這意味着更遠的世界對它來說遙不可及。HabEx和LUVOIR團隊成員克里斯·斯塔克表示,不需要同時推出這兩款產品,畢竟「地球附近的恆星有限」。 「起源太空望遠鏡」希望研究塵埃和分子如何聚合在一起,形成第一個星系和黑洞,以及年輕恆星周圍的圓盤如何聚集成系外行星。但JWST和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可捕獲一些相同波長的光,這會擠壓「起源太空望遠鏡」的發現空間。 至於Lynx則是X射線天文台,將研究旋入黑洞或從銀河系中心噴射而出的熱氣體,它將讓那些「坐冷板凳」多年的X射線天文學家激動不已。 身價待估 控製成本 無論哪個任務最終贏得《十年調查》的青睞,資助者都會有一個疑問:我們怎麼知道它不會是另一個JWST?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NASEM)研究主任戴維恩·戴組織了此次《十年調查》。他表示,調查將採用一種復雜的方法來估算成本,希望「避免價格過高帶來的沖擊」。 戴說,項目團隊一般會通過計算人工、材料和測試來估算成本,「這很好,但它將不可預見的情況排除在外」。因此,在過去十年中,NASEM一直向位於加州的埃爾塞貢多航空航天公司支付費用,藉助其「成本和技術評估」(CATE)模型來分析《十年調查》可能會考慮的提案。 CATE模型利用可追溯到幾十年前的數據庫,其中包含NASA的150多項任務和700個儀器的成本和性能細節。當提出新任務時,CATE可告知人們過去類似任務的成本幾何。而且,該模型的最大優勢在於其預測能力。 盡管JWST現在是天文學家們腦海中的「香餑餑」,但他們也迫切希望「四朵金花」中的獲勝者能實現夢想。勝出者將在本世紀30年代發射到「拉格朗日2」(L2)點——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重力平衡點,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有關宇宙的謎團。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6日電)來源:cnBeta
2f1ec6f0b692d3e.jpg

如果引發ISS空氣泄漏的破洞是從里面鑽出來 那么這意味着什么?

還記得發生在今年8月底的國際空間站(ISS)泄漏事件嗎?現在,來自俄方的宇航員Sergei Prokopyev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引發該泄漏事件的小洞應該是從內部挖出來的。那麼這樣的觀點意味着什麼呢?這很重要嗎?--或許就目前的情況看來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特別是考慮到俄羅斯官方發佈的早期聲明,當時他們認為損壞是在飛船製造過程中產生的。 然而像聯盟號等這樣需要搭載火箭的飛船要在發射升空之前經過一系列廣泛的測試和檢查,每件事都必須做到完美,然而這個小洞卻沒有被發現,這顯然看起來有些奇怪。 後來有消息稱,這個洞也許是一位ISS船員故意弄出來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太空任務時間以便讓一名生病的宇航員早點返回地球。不過這個說法很快遭到機組人員駁斥,俄羅斯方面也迅速否定了該說法。 假如損壞確定是在飛船離開地球造成,那麼這個洞是從內部鑽出來這件事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顯然它是通過低質量的修補工作被隱藏起來的,所幸的是它最終並沒有對ISS宇航員帶來什麼生命威脅。來源:cnBeta
acoustic tweezers article.jpg

科學家首次用聲波同時操縱多件物體

用聲波「隔空移物」又有了重要進展。歐洲研究人員近日說,他們藉助微型揚聲器和一種新算法製造出聲場,首次實現用聲波同時操縱多件物體。這意味着在不太遙遠的未來,醫生也許能在完全不接觸患者的情況下實施一系列手術。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與西班牙納瓦拉公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這種新算法控制由256個微型揚聲器組成的陣列,所產生的聲場可通過超聲波「捕獲」並同時移動多件物體,使它們懸浮於指定位置。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稱為「聲鑷」,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為驗證「聲鑷」系統的精確度,研究人員把兩個毫米級聚苯乙烯球附着到一根線的兩頭,然後用「聲鑷」成功把這根線「縫」到一塊布上。實驗還顯示,這個系統能同時控制多達25個毫米級聚苯乙烯球在空氣中的三維運動。 研究人員認為,「聲鑷」技術有望用來在微米尺度操縱細胞,把它們置於3D打印組件或活體組織的指定位置。未來,該技術將在醫學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可縫合身體內部傷口、把藥物送達目標器官等。 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憑借發明「光鑷」技術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原理是利用激光束操縱和移動微小物體,例如可以「夾住」原子、病毒以及活細胞等。 研究人員說,「聲鑷」有着與「光鑷」類似的能力,但「聲鑷」在人體組織內部的相關操作方面比「光鑷」更具優勢。首先,激光只能穿過透明介質,這侷限了它在生物組織里的應用,而超聲可無傷害地穿透人體組織,已被用於孕期例行檢查及腎結石等疾病的治療;其次,「光鑷」在操控細胞時有把細胞殺死的風險,而「聲鑷」在達到同樣的操控目的時所用能量小得多,操控活細胞的應用需求很多,「聲鑷」工具是「最適合做這個的」。來源:cnBeta
俄羅斯.png

俄方稱聯盟號飛船破洞事件仍然在調查中 人為可能性很高

上週,兩名俄羅斯宇航員通過太空行走對「聯盟MS-09」飛船與「破洞事件」謎團相關的受損區域進行采樣。俄國當局目前正在研究采樣,以求確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國際空間站(ISS)的俄羅斯「聯盟MS-09」飛船的破洞事件。 據參與太空行走采樣的一位宇航員謝爾蓋·普羅科皮耶夫在一次新聞會議中向記者透露,目前調查仍然在進行。太空行走收集的樣本很有可能就是解開謎團最後的鑰匙。 今年8月份,停靠在國際空間站(ISS)的俄羅斯「聯盟MS-09」飛船出現一個神秘破洞並且導致氣體泄漏,幸好隨後宇航員及時發現並將其封堵,保證艙內氧氣的正常供應。 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在全面調查後認定這個洞不是意外鑽出來的, 而是有人蓄意為之,當時未披露公開的最終報告,但調查機構認為此小洞是在聯盟號組裝時來自地面工作人員的工作失誤,而在十月份,機構又聲稱當前的調查已排除了製造缺陷的可能,破洞可能來自登機人員的破壞,盡管這些說法都並不太站得住腳,破洞事件再次成為謎團。 在12月中旬,兩位俄羅斯宇航員奧列格·科諾年科和謝爾蓋·普羅科皮耶夫進行了7小時45分鍾的太空行走,完成了對此前發現孔洞的「聯盟MS-09」飛船的檢查及采樣並返回國際空間站。 俄方對此事件的調查得到美方NASA的全面支持,但其說辭並不一致,與美方交流也不是太透明。來源:cnBeta
WMSL-hqtwzec4461109.jpg

蜜蜂計算數字 僅用4個腦細胞

目前,科學家發現,蜜蜂的大腦已進化得非常高效,它們可能僅使用4個神經細胞就能計數。科學家使用蜜蜂4個神經細胞進行大腦模擬實驗,結果發現這種最簡單的器官能夠計算數字,最多可計算至5。在實驗中,科學家發現蜜蜂能夠數到5,並且可以訓練它們在兩個數值中選擇大小。當訓練蜜蜂選擇兩個數量中較小的一個,它們可以選擇零數值。 科學家稱,用於計數的少量神經細胞表明大腦體積並不像大腦組織那樣重要。最新模擬實驗表明,簡單的大腦能夠通過仔細研究一個物體,可以計算小數量單位。相比之下,人類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計數,通常人們在計數之前會查看整個物體總量。 在實驗中,科學家發現蜜蜂能夠數到5,並且可以訓練它們在兩個數值中選擇大小。當訓練蜜蜂選擇兩個數量中較小的一個,它們可以選擇零數值。 這項研究表明,蜜蜂並不需要理解復雜的數學運算就能進行定量比較計算。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研究員維拉·瓦薩斯(Vera Vasas)說:「我們的模型表明,盡管人們普遍認為計數需要高智商和較大的大腦,但只要將最小的神經細胞回路以正確的方式連接起來,計數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他還指出,我們建議使用特定飛行運動來掃瞄目標,而不是運用數字概念解釋蜜蜂的計數能力。科學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動物的智力並不總是依賴於數量更多的神經細胞。相反,數量較少的神經細胞按照正確的方式排列,也可以實現計數。 目前,科學家對昆蟲智力的深入瞭解可用於設計更加有效的人工智能算法,瓦薩斯博士說:「仔細分析動物實際使用的檢查策略可能會發現,它們經常使用主動掃瞄作為簡化復雜視覺模式,用於完成識別目標任務。希望我們的研究工作不僅能啟發人們更仔細地研究動物可以解決哪些認知任務,還能啟發人們更仔細地研究它們是如何解決這些任務。」來源:cnBeta

「三合一」石墨烯基太赫茲探測器問世

據俄羅斯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官網近日報導,來自俄羅斯、英國、日本、意大利的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的太赫茲探測器。新設備既可充當靈敏的探測器,也可作為工作頻率在太赫茲范圍的光譜儀使用。 太赫茲波是介於微波和紅外線之間的電磁波,具有穿透性強、安全性高、定向性好等優勢,有望用於醫療、宇宙探索等領域。 新型石墨烯基太赫茲探測器(概念圖)。圖片來源:MIPT官網但現有太赫茲探測器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太赫茲波與檢測元件(晶體管)之間尺寸不匹配。晶體管僅百萬分之一米,而太赫茲輻射的波長是其100倍,導致太赫茲波從探測器身邊溜走。1996年,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將入射波能量壓縮到與檢測器大小相當的體積內。為此,探測器材料需要支持特種「緊湊波」——所謂的等離激元。從理論上來說,在波的諧振下,這種探測器的效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但實現這種探測器比預期更難。原因在於:在大多數半導體材料中,由於電子與雜質的碰撞,等離激元會快速衰減。石墨烯被認為可解決問題,但其還不夠潔凈。 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制造了一個光電探測器,由封裝在氮化硼晶體之間的雙層石墨烯組成,並與太赫茲天線發生耦合。在這個「三明治」結構中,雜質被逐出石墨烯薄片之外,使等離激元更自由地傳播。被金屬鉛束縛住的石墨烯片形成了一種等離激元諧振器,而石墨烯的雙層結構使波速可在一個寬範圍內調諧。 新設備實際上也是尺寸僅為幾微米的太赫茲光譜儀,可通過電壓調諧控制諧振頻率。此外,它還可用於基礎研究:在不同頻率與電子密度下測量探測器中的電流,展示出了等離激元的特性。 論文合著者之一、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光電二維材料實驗室負責人多米特瑞·斯凡特斯弗表示:「所有這些設備之前都有,但我們將同樣的功能打包到了十多立方微米的體積中。」來源:cnBeta
Plastic_household_items.jpg

特拉維夫大學研製出更加環保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技術

特拉維夫大學的科學家們,剛剛開發出了一種生產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新方法。過程中不需要淡水或植物,而是基於海藻這種微生物。在資源日益有限的當下,這些塑料不會耗盡重要的資源、同時也能解決困擾已久的污染問題,為未來可生物降解的「可持續塑料」鋪平了道路。 資料圖:各種傳統塑料制品(via:維基百科 / ImGz) 此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的塑料,幾乎已經蔓延到了地球上的每一寸 —— 甚至連深達 1.1 萬米的馬里亞納海溝,都無法幸免。 塑料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被降解,結果是水體被大量的塑料瓶、包裝袋等廢棄物堵塞,野生動植物深受其害。雖然可以將生物降解塑料作為解決方案,但它們也有自己的問題 —— 需要消耗一定的土地和淡水資源。 好消息是,近日在《生物資源技術》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就詳細介紹了一種新型生物塑料聚合物技術。通過生產可生物降解的產品,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這些產品可以再循環到沒有有毒副產品的有機廢物中。 所謂生物塑料,特指不需要使用石油這種原材料的塑料,其分解速度比傳統塑料產品更快。通常情況下,這些生物塑料制品的生產過程,就需要耗費一定的土地來種植植物、以及/或者消耗大量的淡水。 特拉維夫大學提出的新方法,能夠規避上述問題 —— 其使用微生物來生產一種名為聚羥基鏈烷酸酯(PHA)的生物塑料聚合物。與現有方法不同,該技術基於在海水中培養的藻類微生物、不需要以淡水和土地上種植的作物為原料。 Alexander Golberg 博士表示:「基於化石原料的塑料制品,是污染海洋的最嚴重因素之一。我們已經證明了這種對環境和居民都友好的制造工藝,它能夠完全基於海洋資源來生產生物塑料制品」。 來源:cnBeta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宇宙花環」:體積是太陽的200倍

據媒體報導,近日,美國宇航局最新發佈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呈現該天體猶如「閃爍燈光構成的節日花環」。事實上,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些明亮漩渦是中心區域一顆巨大恆星照亮的灰塵,估計該結構距離地球大約6500光年。 美國宇航局經常分享在遙遠宇宙天體中觀測到的可識別天體形狀。今年初,美國宇航局發佈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行星盤陰影圖像,該行星盤距離地球1300光年 美國宇航局表示,一顆叫做RS船尾座(RS Puppis)的巨大恆星位於花環結構中心區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0倍,體積是太陽的200倍,其四周形成一圈明亮的塵埃。 RS船尾座恆星被稱為造父變星,在6個星期的週期內變亮和亮暗。平均而言,這顆恆星的亮度是太陽的1.5萬倍。美國宇航局解釋稱,當RS船尾座恆星的光線向外脈沖式傳播時,星雲亮度就會閃爍變化。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該星雲一系列光線閃爍的照片,這種現象被稱為「光回波(light echo)」。 盡管光線在太空中傳播的速度非常快,足以在1秒多的時間內跨越地月距離,但是這個星雲非常龐大,從而實際拍攝到反射光穿越星雲。 就像地球附近發現奇特雲層一樣,美國宇航局經常分享在遙遠宇宙天體中觀測到的可識別天體形狀。今年初,美國宇航局發佈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行星盤陰影圖像,該行星盤距離地球1300光年。 該特征被稱為「蝙蝠陰影」,是在一個叫做巨蛇星雲的恆星托兒所觀測到的。而且它確實非常龐大,據美國宇航局表示,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蝙蝠陰影」的長度是太陽系的200倍。 美國宇航局解釋稱,這張哈勃太空望遠鏡照片顯示的效果非常像「徘徊到手電筒光束的一只蒼蠅」。該照片是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紅外相機拍攝的,據悉,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指向系統遭到了破壞,被迫停止操作3個星期,之後才發佈這張最新照片。 該問題是由於陀螺儀老化和備份系統故障所導致的,最終研究小組啟動備用陀螺儀,才使該望遠鏡正常運行。來源:cnBeta

金星雲層中或藏外星生命?圓形薄皮乒乓球大小?

乒乓球大小的生物漂浮在金星雲層中?這個想法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放棄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現生命的希望。1958年的某天晚上,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和三位科學家在一次會議結束時做了大多數人都會做的事情:他們在旅館的酒吧見面,共進晚餐。那是美國宇航局(NASA)成立初期,在此一年前,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Sputnik,開啟了美蘇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競賽。 薩根來自哈佛大學,他的同伴包括耶魯大學生物物理學家哈囉德·莫洛維茨(Harold Morowitz)、羅徹斯特大學微生物學家沃爾夫·維什尼亞克(Wolf Vishniac)以及伊利諾伊大學微生物學家金伯爾·阿特伍德(Kimball Atwood),他們都是頂尖科學家,被新成立的NASA招募,幫助研究究竟從哪兒開始尋找外星生命。 在火星和金星這兩個最容易接近的行星中,火星是更受科學家青睞的星球。但薩根和他的同事們認為是金星。他們認為,金星被極大地忽略了。莫洛維茨在2011年寫道,他們幾個想知道金星上是否有稠密的大氣層,足夠濕潤和溫和的環境,以便提供他們所認為的生命必需條件。 盡管人類已經向金星發射了十多艘航天器,但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探索這顆行星上的許多謎團。不過,即使在薩根去世幾十年後,在金星的雲層中尋找生命的渴望仍然存在。通過研究在地球上的發現,如在硫酸池和活火山發現的細菌群體,這些環境與金星大氣層中的熾熱溫度相差無幾。科學家們正制定金星探測計畫,以便收集有關金星雲層的數據和樣本。 在第一次談話後近十年,薩根和莫洛維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金星雲層中有生命嗎?」在論文中,他們設想了一種圓形、薄皮、充滿氫氣的生物體。這些生物大約有乒乓球那么大,它們會在大氣層的「宜居層」中徘徊,即在火星熾熱的表面上方,在寒冷干燥的最上層雲層下方。為了生存,這些生物將有「粘性的底部」,用來收集從金星表面吹起的礦物質,並吸收飛濺的水滴和雨水。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理論。美國宇航局行星研究員吉阿達·阿爾尼(Giada Arney)說:「金星雲層中存在生命的想法真的很浪漫。但對很多人來說,這真的很刺激。」然而,這個理論至今尚未得到證實。金星是我們最近的鄰居,也就是所謂的「孿生行星」,上面是否有生命成了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薩根和莫洛維茨的理論出現在各種形式在科學文獻中,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檢查和重新審視它。其中,最著名的研究員包括愛丁堡大學的查爾斯·科克爾(Charles Cockell)、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德克·舒爾茨-馬庫奇(Dirk Schulze-Makuch)、德克薩斯大學艾爾帕索分校的路易斯·歐文(Louis Irwin)、西南研究所(SWRI)的馬克·布洛克(Mark Bullock)以及行星科學研究所的戴維·格林斯潘(David Grinspoon )。 正如西南研究所(SWRI)大氣科學家坎迪斯-李·傑索普(Kandis-Lea Jessup)所說,貫穿這場科學「拔河」大賽的一個共同線索是,金星雲層中一個特征,即未知的紫外線吸收器。20世紀20年代,在加州威爾遜山天文台拍攝的金星早期照片中,科學家們首次看到了一系列暗斑,即硫磺和其他不明的吸光物質,它們長期以來始終在吸引着科學家們的想象力。他們想知道,這種「幽靈」是由石墨粉塵形成的滾雲還是由微小氯氣噴射物造成的?它可能是某種外星生命,或者是別的什么? 問題在於,科學家很少有機會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就像美國宇航局剛成立時那樣,火星仍然是太空探索的首選行星。世界各地的太空機構批准執行火星探索任務的效率遠遠高於探索金星任務。在過去幾年里,有二十多次成功的金星探索任務。蘇聯1967年發射的「金星4號」着陸器,是第一個到達金星表面的航天器。 1989年,美國宇航局發射的麥哲倫號(Magellan)探測器上的雷達,繪制了火星表面98%的地圖。「金星快車」(Venus Express)是歐洲航天局對金星探索的首次嘗試,它於2005年發射,收集了近十年的大氣數據。最近一次是在2015年,日本將Akatsuki送入金星軌道,它目前正在軌道上收集空前數量的大氣數據。但與探測金星相比,成功到達火星的航天器數量約是金星航天器的三倍。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完全清楚。但是我們知道,火星的環境比金星溫和得多。金星上酷熱難耐,光線昏暗,壓力超高,被厚厚的雲層所籠罩,還下着硫酸雨。對人類游客來說,金星並不是一個很吸引人的目的地。此外,金星稠密的大氣層(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組成)在大多數波長下,遮蔽了我們對這顆行星的觀察,使航天器難以穿過雲層或在雲層下操縱。 這也可以歸結缺乏資金。美國宇航局的阿爾尼說:「太空旅行的成本總是非常高昂。在任何時候,人們都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決定什么是優先事項。也許金星只是運氣不好。」 阿爾尼的工作是利用金星的數據,來更好地理解常見的系外行星。 盡管金星在過去受到的待遇不那么公平,但有跡象表明,它仍有可能獲得屬於自己的焦點時刻。日本的Akatsuki軌道飛行器繼續向科學家發回數據,以供仔細研究。美國的研究團隊已經提出至少10次前往金星的任務。歐洲也提出了自己的計畫,印度和俄羅斯都在制定計畫,並希望在未來5到10年啟動。 今年秋天,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行星科學家桑賈伊·利馬耶(Sanjay Limaye)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討論了在金星雲層中尋找生命的方法,以及為什么應該進一步探索它。研究人員認為,現在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深入地探索金星。不過,這取決於我們在地球上發現的數據。 科學家們對地球上的微生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從每年夏天在威斯康星州利馬耶家附近的湖泊中突然爆發的有害藻類,到覆蓋挪威巴倫支海數千平方公里的浮游植物。作者們指出,其中有些生物信號看起來類似於金星雲層中神秘的吸光特征。他們想知道,為何金星上的某種藻類不能漂浮在其雲層中生存呢? 西南研究所(SWRI)的傑索普沒有參與利馬耶的研究,但他已經研究金星和其他天體的大氣化學20多年了。她說,科學家最近在地球上進行的大量天體生物學研究,尤其是在極端條件下,極大地提高了未來研究金星的可能性。傑索普表示:「很多人都認為金星上不可能有生命,因為那里太熱了,環境太難忍受了。」 但當我們繼續瞭解更多關於地球上生命的發展和繁榮歷史時,特別是在極端條件下的研究,比如那些生活在二氧化碳和水中、火山深處以及南極寒冷環境中的微生物時,這擴大我們在金星或太陽系其他地方找到生命痕跡的希望。為了徹底證明薩根的理論,或者排除這種可能性,利馬耶的團隊決定收集金星大氣層的樣本。 一種可能的運載工具是金星大氣可操縱平台(簡稱VAMP),這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 Corp.)制造的飛機。VAMP的設計目的是像飛艇一樣在雲層中漂移,收集大氣數據和樣本,以便在地球上進行進一步研究。它將按計畫發射到金星,並在空中停留長達一年時間。 但這些都是雄心勃勃的目標,尤其是考慮到沒有氣球在金星大氣層停留超過幾天的先例。但這是個值得去做的嘗試。在薩根留下的眾多遺產中,他首先是科學探究的擁護者。傑索普談到在金星雲層中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時說:「除非我們在金星上發現與我們所知道的微生物不一致的東西,否則就不能排除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找到它們是我們得到答案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繼續學習和成長的唯一途徑。」來源:cnBeta
14333196_10153784838146976_5745540561688035376_n.jpg

雨水真的有味道 你知道嗎?

當初夏的雨水落到炎熱干燥的地面上時,你有沒有注意到一種獨特的氣味?有些有經驗的農民往往能通過「聞到」雨水的氣味來判定會不會下雨。雨水本身沒有氣味,但在下雨之前,一種叫做「petrichor」的氣味確實滲透到了空氣中。澳大利亞科學家在1964年首次記錄了petrichor的形成過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在2010年進一步研究了該過程的機理。 Petrichor是芳香化合物的組合,其主要貢獻者是放線菌。這些微小的微生物可以在農村、城市以及海洋環境中找到。它們將死亡或腐爛的有機物質分解成簡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可以成為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營養物質。放線菌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做土臭素的有機化合物,這種土臭素化合物將有助於提供petrichor香味。 當天氣長時間處於干燥狀態時,放線菌的分解活性會減慢。在下雨之前,空氣變得更加潮濕,地面開始變濕。該過程有助於加強放線菌的活性並形成更多的土臭味素。 當雨滴落在地面上,特別是多孔表面,如松散的土壤或粗糙的混凝土時,放線菌會濺出並噴射出被稱為氣溶膠的微小顆粒,將土臭味素和其他petrichor化合物隨風散發到周圍區域。風雨過後,地面開始變干,放線菌活動變緩,氣味最終消失。 來源:cnBeta

馬斯克:SpaceX使用引擎已換材料 高溫或嚴寒表現更優

據美國財經媒體Quartz報導,SpaceX 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一直有前往火星的計畫,但是其前往的方式卻在不斷發生變化。馬斯克週末表示,公司已經「重新設計」了Raptor引擎,將在表面澆鑄一種新型鋁合金,在火箭升空過程中抑制極度高溫並將用鏡面不銹鋼替代碳纖維零件。 馬斯克稱,之所以更換SpaceX的材料,是因為在極度高溫和高壓下,不銹鋼的表現要優於碳纖維。雖然重量更輕的碳纖維在室溫內更加穩定,但是不銹鋼在太空極度高溫或嚴寒下的表現更優。 SpaceX的工程師還在加州霍桑(Hawthorne)的總部為甲烷燃料火箭引擎Raptor開設了一家「高溫合金鑄造廠」。引擎的金屬元件必須能夠承受12000磅力/平方英吋噴射出的高溫氣體(相當於是海洋最深處的壓力)。 馬斯克在Twitter上展示的不銹鋼「星際飛船」圖片 馬斯克還去參觀了SpaceX位於南德克薩斯州的工廠,以評估大型兩級可重復使用「星際飛船」(Starship)火箭系統的制造進展。這將為前往火星提供動力。該系統作為星際飛船客運工具,將位於一個名為Super Heavy的大型助推器引擎上方。它最多可運送100人以及數噸貨物前往火星。 SpaceX曾計畫在早期測試中采用Falcon 9火箭改進後的第二階段。但是馬斯克在12月22日發推文表示,用於測試的飛行器將在全尺寸的Super Heavy助推器上方飛行,且星際飛船原型要比最終設計的版本更輕、更短,機身直徑為9米(30英呎)。 SpaceX正在「加班加點」建造原型,以期能在2019年6月飛往軌道。預計公司將在四月進行多次試飛。這種亞軌道飛行可以讓工程師在火箭離開地球大氣層、承載再次進入軌道的高溫時測試飛行器的穩定性。這是前往火星的一次重要試驗。來源:cnBeta
new-horizons-overview-e1545517837140.jpg

[圖]NASA的新地平線號有望在新年飛過Ultima Thule小行星

早在今年8月,美國宇航局(NASA)就展示了多張由新地平線號探測器(New Horizons)拍攝的照片,並表示距離下個飛躍目標還有1億英里距離。在隨後幾個月間,探測器始終保持每小時超過30,000英里的速度快速飛行,如果幸運的話有望在新年之日到達目的地。 目前New Horizons的目的地是小行星Ultima Thule。該小行星編號為486958(正式名稱:2014 MU69)位於冥王星之外的古柏帶,NASA團隊為它取了昵稱Ultima Thule。它直徑約37公里,軌道週期約293年.NASA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預計將 於美國東部時間2019年1月1日上午12點33分,以時速超過50,700公里的速度從Ultima Thule小行星3,500公里外飛過。 但隨着探測器日益靠近,科學家卻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現象:檢測不到來自Ultima Thule的光變曲線變化。因為它的反射光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小行星通過反射太陽光而在背景中顯示亮點而不是黑點。反射的光總量取決於朝着太陽的表面積,面積越大就越亮。小行星不是完美的球形,因此它旋轉時亮度會發生變化。但 Ultima Thule 的亮度沒有任何變化,天文學家已經確定它不是球形,但為什么它的亮度不變? 一種解釋是探測器與小行星的旋轉軸對齊,因此它只能觀察到小行星的極地區域;另一種解釋是小行星周圍環繞塵雲,但這通常發生它靠近太陽溫度升高的時候,而 Ultima Thule 是一顆寒冷的小行星,不應該有塵雲。來源:cnBeta
superearth hd219134 b nasa.jpg

太陽系外存在新形式的「超級地球」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消息,科學家確認太陽系外存在一種新形式的「超級地球」,其「地核」並非鐵核,但卻富含鈣、鋁及其氧化物,而且可能閃爍着紅寶石和藍寶石。這也意味着,「超級地球」的構成遠比科學家預期的更加多樣化。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在仙後座,距離我們21光年遠的地方,有一顆名為HD219134 b的行星,公轉週期為3天,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是一顆所謂的「超級地球」。然而與地球不同的是,瑞士蘇黎世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該星球的核心並非含有大量鐵,而是富含鈣和鋁。 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卡羅琳·多恩表示,這顆「超級地球」很可能有紅寶石和藍寶石交相輝映,而這些寶石其實是外太陽系中常見的氧化鋁。 研究人員使用理論模型研究行星的形成,並將結果與觀測數據進行比較。眾所周知,在它們形成過程中,諸如太陽之類的恆星周圍都會存在誕生行星的氣體和塵埃盤。當原行星氣體圓盤散開時,像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就是由剩余的固體形成的;當氣體盤冷卻時,一些構件從星雲氣體中凝結出來。研究人員表示,通常情況下,這些構件都是在鐵、鎂和硅等元素凝聚的區域形成的,由此產生的行星就具有類似地球的成分和鐵芯。而且到目前為止,已知的大多數「超級地球」都是在這些區域形成的。 但HD219134 b現在被確認屬於一種全新的、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系外行星。這樣的行星並不能像地球一樣有磁場,而且由於內部結構如此不同,它們的冷卻行為和大氣也會與普通的「超級地球」不同。 HD219134 b最早在2015年被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發現,當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形容它為「科學研究的金礦」,因為它的出現能夠幫人類進一步認識行星和類似太陽系的系統的形成。來源:cnBeta

盤點2018年有關人體的十大科學發現:自拍會扭曲外表

12月25日消息,據媒體報導,人類的身體是非常神奇的綜合體,這也是為什么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自己身上不斷獲得新知的原因。從新發現的器官,到大腦里的細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盤點2018年關於人體的10大科學發現。 來認識一下「間質」 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你幾乎很難想象醫生們還能發現一個新的器官。然而,就在今年三月,紐約和費城的研究人員就做到了。他們發現的這種所謂的新器官名為「間質」(interstitium),是人體組織中充滿液體的空間網絡。研究人員在遍佈全身的結締組織中發現了這一網絡,包括在皮膚表面下方,沿着消化道、肺部和泌尿系統,以及肌肉周圍。 這些充滿液體的空間之所以幾十年都沒有被發現,原因可能是它們沒有出現在標準的顯微鏡載玻片上。目前,這一網絡還不是正式的器官,科學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討論,才能正式賦予其確定的地位。另一方面,這些發現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包括這些空間網絡是否會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發揮作用。 父親也能傳遞線粒體DNA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只有母親才能將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但是在今年11月,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很顛覆性的研究。他們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子女也可以繼承父親的線粒體DNA。該研究指出,有證據表明來自三個不同家庭的17個人同時繼承了來自父親和母親的線粒體DNA。這些發現得到了另外兩個實驗的證實,但專家表示,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小組來重復這些結果。研究作者稱,如果這一發現得到確證,那將改變我們對線粒體DNA遺傳的認知,或許還能幫助開發預防線粒體疾病傳播的新方法。 大腦中的細菌? 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是一個「無菌」的器官,即它通常不具有細菌或其他病原體。然而,今年11月,研究人員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展示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初步證據,表明微生物可能無害地生活在人類的大腦里。他們拍攝了死後人體大腦組織切片的高分辨率圖片,顯示細菌就在組織里。關鍵在於,圖像中沒有任何大腦疾病的跡象,表明死者大腦里可能存在一個「微生物群」,類似於人腸道里的情況。然而,研究人員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排除大腦組織樣品在死後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不過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還沒有發現污染的跡象。 糞便中的微塑料 從海水到自來水,從海洋生物到土壤,似乎哪里都能發現微塑料的存在。今年10月,來自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世界各地人們的糞便樣品中也出現了微塑料。該研究涉及8個生活在不同國家的健康人,而他們提交的每一份糞便樣品都含有微塑料。當然,這一發現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才能證實。如果真的如此,那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這些微小的塑料顆粒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 皺紋與心臟病的聯系 皺紋可能不僅僅是衰老的標志,也可能預示着心臟疾病的風險。在今年8月,法國的研究人員發現,與額頭沒有皺紋的同齡人相比,前額皺紋較多、較深的人更可能死於心臟病。這種聯系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導致皮膚過早老化的因素可能也會導致動脈衰老。 如果這些發現得到更多研究的證實,那么觀察前額皺紋或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幫助識別心臟病高風險的人群,或者至少對他們面臨的風險提出預警。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並不會取代傳統的風險評估因素,比如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水平。 你可能記得1萬張臉 你能記得的面孔數量遠遠超過你的想象。一項新研究試圖將人們儲存在記憶中的面孔數進行量化。不同的人能記得的面孔數量各不相同,但平均數量是5000,有些人能達到10000。研究人員通過向受試者展示認識的人以及名人的圖片,來評估他們的面孔記憶能力。受試者不必說出圖中人物的名字,只需說明能否認出來。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研究並沒有發現人們所能記住的面孔數量存在極限。 可以讓你做夢的基因 我們為什么會做夢?這依然是一個謎。科學家正逐漸接近理解這一謎題。今年8月,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在動物模型中,有兩個基因似乎對快速動眼期(REM)——出現夢境的睡眠階段——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利用CRISPR技術敲除了小鼠的這些基因(Chrm 1和Chrm 3),發現這些小鼠不再經歷快速眼動睡眠。這些發現能否適用在人類身上還有待研究。研究人員表示,更好地瞭解基因如何控制睡眠,將有助於某些睡眠和精神疾病新療法的開發。 你的腸道細菌會發電 你的腸道細菌可能有着你意想不到的本領。今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食物以及我們腸道內發現的某些細菌能夠產生電能。例如,該研究發現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能夠釋放出可以產生電流的電子。研究人員表示,細菌可能將這種能力作為一種「備用系統」,以在特定條件下產生能量。在此之前,科學家已經知道其他環境,比如湖底的細菌能夠產生電能,但這還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我們的腸道細菌也有這種能力。 朋友所見略同 如果你想知道真正的朋友是誰,或許可以讓他們做一次大腦掃瞄?今年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親密朋友對某些特定刺激有着類似的大腦活動。事實上,如果對正在觀看不熟悉的視頻片段的參與者進行大腦掃瞄,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大腦活動圖像,准確地估計出哪些人是朋友關系。研究人員還發現,在與情緒、注意力和高級推理有關的大腦區域,親密的朋友會出現類似的反應。至於人們是否會選擇與他們想法類似的人做朋友,以及朋友是否會塑造人的思維方式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自拍會扭曲你的外表 對自拍愛好者來說,這可是個壞消息:自拍確實會扭曲你臉上的表情。今年3月的一項研究發現,距離臉部約30厘米的自拍會讓鼻子看起來比實際大30%。相比之下,從1.5米以外拍照就不會扭曲面部特征。這些發現基於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數學模型,其目的是檢查在不同角度和距離拍攝時面部的扭曲效果。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人們能意識到一切並非都是自拍中呈現的樣子。來源:cnBeta

馬斯克秀Starship火箭圖片 尺寸大於土星5火箭

SpaceX今年完成了逾20次航天發射任務,但它還在為未來的任務開發更大、更好的火箭。當地時間星期一,SpaceX 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Twitter上分享了一張正在開發中的「Starship」火箭的圖片。「Starship」是SpaceX正在開發的新一代火箭的新名字,這款火箭之前被稱作「BFR」,SpaceX計畫利用它實現載人登月、登陸火星,以及通過空間飛行實現超快速國際旅行。 圖:馬斯克在推文中發佈的Starship火箭圖片圖片揭示了與「Starship」大小相關的部分信息。SpaceX曾表示「Starship」的尺寸和運載能力將大於阿波羅登月計畫中的土星5火箭,僅整流罩似乎就有數層樓高,使停泊在它周圍的工作車相形見絀。馬斯克在推文中稱,正在SpaceX位於德克薩斯州的測試廠房中建造的「Starship」火箭原型外殼為不銹鋼。馬斯克在隨後的評論中稱,在再入大氣層期間的高溫環境中,鋼鐵的表現要好於重量更輕的碳纖維材料。 馬斯克還說,火箭外殼「溫度會太高,不適合塗漆」,而是會采用「不銹鋼鏡面拋光工藝」處理,以獲得「最高的反射率」。 馬斯克說,SpaceX計畫2019年開始對其Starship設計進行測試。測試飛行將利用SpaceX新一代「猛禽」發動機。來源:cnBeta
_104687498_nasa4.jpg

阿波羅宇航員稱載人火星登陸計畫愚蠢

85 歲的阿波羅 8 號登月艙駕駛員 Bill Anders 接受 BBC 采訪時表示,載人登陸火星的計畫是 「愚蠢的」。NASA 目前正在籌劃新的人類登月任務。外界認為,該機構想通過此計畫積累經驗和探索技術,以便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鋪路。半個世紀前的 1968 年平安夜,阿波羅 8 號首次搭載人類抵達月球軌道。 三名宇航員向地球進行現場直播,Anders 是飛船的駕駛員,他稱自己是非載人項目的 「強烈支持者」,「主要因為它們非常便宜」。 他說,公眾的支持並非為了資助更加昂貴的載人任務。「當務之急是什么?有什么推動我們去火星?」 他補充稱,「我認為大眾對此並沒有興趣。」 來源:cnBeta
gimps.png

GIMPS項目發現第51個梅森素數

互聯網梅森素數大搜索(GIMPS)項目宣佈發現第 51 個梅森素數:2^82,589,933-1,有 24,862,048 位,是已知最大的素數。它的發現者是 Ocala 的志願者 Patrick Laroche,時間是在 2018 年 12 月 7 日。 GIMPS 是一個分佈式計算項目,創建於 1996 年,至今已有 20 年歷史,它利用志願者的空閑 CPU 創建了一個遍佈全球的超級計算機,它的 prime95 軟件此前發現了英特爾處理器的一個漏洞。來源:cnBeta
wolf-1_custom-2b157408cdbdb367958a8bc729a5b67b534f9a7a-s800-c85.jpg

科學家首次拍到狼捕捉淡水魚的視頻

狼的食物比科學家以前認為的更富有多樣性。Voyageurs Wolf Project 項目的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了狼捕捉淡水魚的視頻,研究報告發表在《Mammalian Biology》期刊上。生活在明尼蘇達 Voyageurs 國家公園中的狼主食是鹿,將河狸甚至草莓作為補充食物。 研究人員從 2015 年起給國家公園里的狼裝上了 GPS 項圈,每 20 分鐘收集它們的位置,根據 GPS 數據掌握了狼的捕獵習慣,比如狼在一個地方逗留了二十分鐘以上,那么它們很有可能是在吃東西。 正是這些數據讓研究人員懷疑狼會吃魚。研究人員跟蹤了一只在小溪周圍逗留的狼,發現了它捕魚的證據。            訪問視頻: https://www.facebook.com/VoyageursWolfProject/videos/290411151605940/來源:cnBeta
Intermediate-Mass-Black-Holes-Discovered-in-Galactic-Nuclei.jpg

巨大黑洞周圍磁場首次測定 有助發現黑洞冕加熱機理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國立天文台等機構的聯合研究小組觀測到巨大黑洞周圍存在高溫等離子冕電波放射現象,並首次成功測定了黑洞冕磁場的強度。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周圍,存在與日冕類似的黑洞冕。由於日冕會被磁場加熱,因此一般認為黑洞冕加熱源也是磁場。 但迄今為止,尚未觀測到黑洞周圍的磁場。此次聯合研究小組通過阿爾瑪望遠鏡,對90—230GHz電波頻帶兩個活動星系中心區域進行觀測,捕捉到兩個巨大黑洞,都有來自黑洞冕的電波輻射。從電波輻射成分計算出的黑洞冕磁場強度極小,不能提供充足加熱。 據推測,宇宙中存在數千億至數萬億星系,每個星系中心都有超過太陽質量百萬倍至百億倍的巨大黑洞,黑洞周圍存在黑洞暈。太陽周圍的日暈溫度約為100萬℃,而利用X射線觀測巨大黑洞周圍的黑洞暈達到約10億℃。 研究小組對距地球2.2億光年的活動星系IC 4329A和5.8億光年的NGC 985進行了觀測。根據對黑洞冕輻射的電波成分進行計算,發現黑洞冕規模約40史瓦西半徑,磁場強度10高斯左右,遠小於理論預測磁場強度,加熱巨大黑洞冕會立刻冷卻,不可能存在高溫黑洞冕。因此,迄今為止巨大黑洞冕加熱機理的「劇本」將要重寫。 巨大黑洞周圍磁場及物質分佈,對活動星系釋放的相對論射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小組認為,黑洞冕中應該存在高能電子才能對此次觀測的電波放射做出解釋。高能電子應該與電波同時放射10萬至1億電子伏(eV)的伽馬射線。但目前觀測伽馬射線的技術困難,今後如能對伽馬射線進行觀測,將增進對黑洞周圍高能電子和黑洞冕的瞭解。 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馬斯克:SpaceX星際飛船2019年3/4月份試飛

據NextBigFuture報導,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宣稱,該公司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發射場制造火星測試飛船,並有望於2019年3月或4月份試飛。這比馬斯克或SpaceX首席運營官格溫·肖特韋爾(Gwynn Shotwell)之前的預計早6個月。 馬斯克在推特上寫道:「在德薩斯州生產出測試飛船之後,我們將做一次完整的‘星際飛船’(Starship)技術演示,我認為時間可能是明年3月或4月份。」此前,SpaceX的兩位高管最近都表示,短期測試要到2019年底才會開始。這可能得益於新的創新以及5億美元融資,它們可能加快了這個時間表。 在推文中,馬斯克解釋稱,SpaceX為其BFR系統開發出特殊的不銹鋼合金。材料對航天器的成敗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必須經受住巨大的溫度波動、壓力變化和極端振動。這對「星際飛船」來說尤其如此,它被發射進入地球軌道,並進行長達數月的星際航行,降落在火星表面上,最後返回地球。來源:cnBeta

SpaceX 2018年收工:21次發射均成功 僅2次回收失敗

美國當地時間週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為美國空軍發射了第一顆綽號Vespucci的GPS III衛星,這是該公司迄今為止首次發射與美國國家安全相關的任務。幾天前,SpaceX就曾計畫完成今年最後一次發射,但強風導致發射推遲。 SpaceX於2016年贏得了與美國空軍的「國家安全太空」(NSS)合同,並計畫利用獵鷹9號火箭再執行四次GPS III任務。 GPS系統為美國軍方所有,並由空軍操作。它建於冷戰時期,自2005年以來開始被用於商業用途。SpaceX表示,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制造的新型GPS衛星,其精度將是現有GPS系統的3倍,抗干擾能力也將提高8倍。 SpaceX在聲明中稱:「最新一代GPS衛星的設計和制造是為了提供定位、導航和定時信息。GPS系統的用戶超過40億,支持全球范圍內的關鍵任務。」 SpaceX在2018年完成了21次成功發射(只有兩次回收失敗),高於去年的18次。對該公司來說,這是充滿希望的一年。該公司由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於2002年創立,據說還將以305億美元的估值籌集5億美元,用於資助其Starlink太空互聯網服務項目。按照該項目計畫,SpaceX共將發射11000顆衛星,以改善全球互聯網連接。 SpaceX的新一輪融資將使其迄今籌集的資金總額超過25億美元。 相關文章: SpaceX成功發射美國三代GPS首顆衛星 可帶來3倍精度 來源:cnBeta
6544.jpg

[圖]哈勃望遠鏡發送華麗太空圖像作為聖誕禮物

對於美國宇航局(NASA)的工作人員來說,聖誕假期和特殊節日並不能停止該機構對太空的觀察、探索和研究,不過NASA仍然喜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祝聖誕假期的到來。上週,NASA就展示了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非常特殊的太空照片。 這是一張在各種閃光背下,遙遠恆星RS Puppis最為璀璨的照片。而伴隨着這顆行星的是巨大的塵埃雲,NASA稱其就是各種「假日花圈」,甚至這張照片足以讓《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中的守財奴司克洛奇(Scrooge)感到滿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這顆恆星實際上會在幾週內發光,但它的平均亮度是我們太陽的15,000倍。巨大的燃燒球比我們的恆星大200倍,質量大10倍。它被歸類為造父變星,意味着它的光度會經常變化。 美國宇航局解釋道:「由於來自造父變星的光線向外傳播,星雲閃爍着亮度,哈勃拍攝了一系列閃光照射在星雲上的照片,這種現象被稱為'光回聲'。」來源:cnBeta
new-horizons-overview-e1545517837140.jpg

小行星 Ultima Thule 令天文學家迷惑不解

NASA 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完成冥王星任務之後正接近它的下一個目標。這個最新目標是小行星 Ultima Thule。然而過去幾個月探測器對這顆小行星的觀測結果令天文學家感到困惑:因為它的反射光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小行星通過反射太陽光而在背景中顯示亮點而不是黑點。 反射的光總量取決於朝着太陽的表面積,面積越大就越亮。小行星不是完美的球形,因此它旋轉時亮度會發生變化。但 Ultima Thule 的亮度沒有任何變化,天文學家已經確定它不是球形,但為什么它的亮度不變? 一種解釋是探測器與小行星的旋轉軸對齊,因此它只能觀察到小行星的極地區域;另一種解釋是小行星周圍環繞塵雲,但這通常發生它靠近太陽溫度升高的時候,而 Ultima Thule 是一顆寒冷的小行星,不應該有塵雲。 新視野號將於 1 月 1 日飛越 Ultima Thule,近距離拍攝的照片應該有助於解開它的謎團。                      來源:cnBeta

因為一場風 SpaceX再次推遲GPS III衛星發射

由於超強風力幹擾,埃隆·馬斯克的火箭公司SpaceX取消了計畫在當地時間週六為美國軍方一顆延遲已久的導航衛星的發射。SpaceX高管表示,下一次發射嘗試將在美國東部時間當地時間週日上午8點51分進行。 這是SpaceX為美國承擔第一次國家安全太空發射任務,也是該火箭公司在遭遇技術和天氣因素延遲之後一週內的第四次發射嘗試。馬斯克的火箭公司多年來一直試圖打入利潤豐厚的軍事航天發射市場,長期以來這一市場一直由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和波音公司(Boeing Co.)主導。 SpaceX在2014年起訴美國空軍,指控軍方在沒有經過競爭的情況下,將一項價值數十億美元的36枚火箭發射任務的非競爭性合同,授予給了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按照這項非競爭性合同,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的合資企業ULA一共要為美國空軍發射36枚火箭。但是在美國空軍同意開放競爭之後,SpaceX於2015年撤銷了這項起訴。 接下來一年,SpaceX公司獲得了一份價值8300萬美元的美國空軍的合同,發射壽命為15年的GPS III衛星。 洛克希德公司發言人奇普?埃森費爾德(Chip Eschenfelder)表示,這次發射的衛星,將是洛克希德公司根據美國空軍GPS III計畫總價值126億美元的合同,所生產的32顆衛星中的第一顆。 美國空軍發言人威廉·拉塞爾(William Russell)表示,「一旦全面運行,最新一代的GPS衛星將為用戶帶來新的能力,包括三倍的精度和八倍的抗干擾能力。」 美國空軍表示,該發射原定於2014年進行,但由於生產延誤而一直被耽擱。 SpaceX公司表示,它的這次發射將是美國軍方定義的首個所謂的國家安全太空任務。 洛克希德公司發言人奇普?埃森費爾德表示,下一顆GPS III衛星將於2019年年中發射,而隨後的衛星將在該公司位於科羅拉多州的處理設施予以測試。來源:cnBeta
optimizing-human-health.png

青少年「生物黑客」為自己注入宗教經典的DNA譯本

科技的高速進步讓身體改造成為可能,人類可以為自己的身體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注入潛在有害的DNA只為一探結果如何,絕對是人們不該輕易嘗試的事情。顯然,法國格勒諾布爾的高中生Adrien Locatelli可不這么認為。 這位青少年最近發表了一篇論文,聲稱他不僅將不明是否對身體有害的DNA蛋白質注入體內,而且還親自嘗試構建DNA序列,將包括《聖經-創世紀》和《古蘭經》在內的宗教文本翻譯成DNA構建塊。 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村上春樹 DNA和蛋白質為可通過「字母」編輯其 主要結構的大分子。新研究報告說,可以將任何類型的信息轉換成DNA用於存儲,「Locatelli寫道。 「由於可以將數字信息轉換成DNA,我想知道是否有可能將宗教文本轉換為DNA並將其注入生物體內。」 事實證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完全「肯定」的,而嶄露頭角的「生物黑客」決定用他自己的身體作為試驗場所。首先,他下載了宗教文本的數字副本,然後將每個字符轉換為特定的核苷酸,這些核苷酸構成DNA鏈。一旦他完成了此項繁瑣的工作,他就會使用免費提供的在線工具將信息轉換成蛋白質,這種工具可以使用氨基酸產生蛋白質序列。 然後他將兩個「文本」注入他的身體,每個大腿一個。除了幾天的痠痛之外,沒有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過,這對Locatelli來說實際上是個好消息,因為將自制的蛋白質注入體內是一項潛在的危險性嘗試。 「研究」,如果你可以稱之為「研究」,基本上沒有意義,不過至少它能夠提供一些額外的信仰祝福。來源:cnBeta

木屑回收材料制備的可生物降解吸管

傳統的塑料吸管非常不環保,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數十億計的塑料吸管 被生產出來,卻通常只能使用一次,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或海洋。芬蘭創業公司Sulapac正試圖用海洋生物降解生產的吸管 來解決這個問題。 新的吸管是與可再生材料公司Stora Enso合作開發的,采用Sulapac專利的100%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該材料由可持續再生的木屑(作為廢品獲得)和可再生天然粘合劑組成。它們可像普通的吸管一樣使用,在現有的生產設施中以「具競爭力的價格」生產。 公司聲稱,一旦這種吸管被丟棄在工業堆肥設施或海洋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完全就會將其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生物質。據說這種生物量對浮游生物生長沒有任何影響,或者對海洋環境造成其他危害。 在香奈兒的支持下,Sulapac還推出了一系列由該材料制成的可堆肥的精美罐子和精美小盒子,它們具有防水,防油和耐氧的特性。 有興趣獲得技術許可的各方可通過以下來源鏈接聯系Sulapac。當然,具有環保意識的飲料吸管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去購買可重復使用的吸管。 可重復使用的環保吸管Chew正在眾籌來源:cnBeta

科學家對哈勃邊疆場項目的深度成像研究 發現探測暗物質突破性新方法

一項全新的暗物質追蹤測量方法突破發現將可幫助科學家加速瞭解暗物質的真相。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基於對哈勃邊疆場(Hubble Frontier Fields)項目拍攝的星系團深度成像宇宙圖景的分析,發現研究密集的星系區域周圍形成的星系團內光線,可能是追蹤暗物質最有效的方法 。 在一篇討論這一發現的新聞報導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群內光線描述為「星系團中星系之間的漫射光」。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家發佈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最新研究報告稱:通過星系團內光線來追蹤暗物質的分佈,該方法比傳統的暗物質測量方法更加准確。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Mireia Montes告訴NASA,這一發現令人興奮,部分原因在於它也是一種更有效的追蹤暗物質的方法。科學家通常使用光譜學來測量暗物質,但 這種新方法只需要利用哈勃望遠鏡和其他望遠鏡的深度成像能力,對星系團內光線的研究將極大加速我們瞭解暗物質真相的進程。 由此開始,負責此研究的研究人員計畫將使用該方法對宇宙原始六大星系團的展開研究,看看這種方法的准確性是否在更大的觀測范圍內得以保持。他們還將研究其他太空望遠鏡的深度成像,看看這種追蹤暗物質的方法是否可以在單個星系的尺度上發揮作用。這一發現為加速人類瞭解研究更多暗物質的進程提供了新希望,敬請期待更多。來源:cnBeta

氣候變化會影響烏龜性別?全球變暖讓海龜”雌性化”

新的研究表明,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綠海龜的「雌性化」,到2100年,高達93%的新生綠海龜可能是雌性。烏龜的性別取決於溫度,作為七種海龜中的一種,綠海龜有52%的概率孵化成雌性。但Exeter大學和海洋與環境科學中心(葡萄牙)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的較高溫度下,76-93%的新生海龜將是雌性。 正在孵化的綠海龜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EXETER 這些數據僅針對西非幾內亞比索的研究地點。但是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期望這個結果適用於全球。 他們表示,不斷變化的性別比例一開始會導致更多的雌性築巢,綠海龜的數量將增加,但當「孵化溫度接近致命水平」後,綠海龜的數量將減少。 他們還預測,海平面上升將淹沒研究所在海灘上33-43%的綠海龜築巢區域。「未來綠海龜將面臨棲息地喪失和氣溫升高帶來的麻煩,」Exeter大學Penryn校區生態與保護中心的Rita Patricio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幾內亞比索Bijagós群島的綠海龜種群將在2100年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無論是築巢季節結束時還是在陰涼區域,溫度都會有所降低,這將保證一些海龜幼體是雄性。」 「雖然氣溫上升會導致更多的雌性幼龜,並且2120年的時候築巢雌性會增加32-64%,但在比較溫暖的條件下,胚胎的死亡率也會更高。隨着氣溫的持續升高,未孵化的海龜可能無法生存。」 包括幾內亞比索生物多樣性和保護區研究所在內的研究小組表示,海水淹沒的築巢地點可能並不會簡單地往內陸「遷移」。 「在某些地區的海灘,往內陸撤退可能還行,但是我們研究的海龜在一個小島上築巢,所以海灘往內陸遷移的距離有所限制。」Patricio博士說。 「在其他地方可能存在天然屏障或者人為建築,阻止海灘向內陸移動。」 Bijagós群島是非洲綠海龜最重要的築巢地,也是南大西洋物種的主要繁殖地。來源:cnBeta
資料圖 2017 NASA 滿月照.jpg

照亮黑夜:2018冬至週末將迎來一輪明亮的滿月

北半球將在冬至這天,迎來一年中黑夜最為漫長的一天。不過今年的冬至,並不是那么地冷清,因為我們會迎來一輪明亮的滿月 —— 兩者相隔不到一天。想要收看滿月和冬至如此接近的下一場演出,得等到 2029 年了。 2017 滿月資料圖,攝於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NASA / Kim Shiflett) 美國國家氣象局(NWS)指出,月亮有助於調動夜晚的活躍氣氛。未來六個月,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時間會逐漸增加。 來源:cnBeta

《口袋妖怪X/Y》抓捕野生閃光的方法研究

<p本人從第一代就開始玩口袋妖怪了,不幸的是以前除了紅色暴鯉龍和各種金手指就沒遇見過超過5隻野生的閃光精靈。XY感覺良心很多,提供了很多好辦法來遇閃光。下面就由我給大家分析一下各種方法。不過我主要說的是野生的閃光。(我還沒拿到閃符) <p這箱子就是目前我用各種方法刷到的閃光。。。。(都是淚 <p這代里遇閃的方法有很多,連鎖釣魚,連鎖閃光,孵蛋(這個不算是野生的),甜味吸引群戰,後花園(對,沒錯,後花園。。。) <p我每種方法都試過了,上圖前兩行是用連鎖釣魚抓到的。百變怪是連鎖出來的,第4行是後花園出的,蠍子是群里大家孵出來給我的,最後那隻是我紅寶石大馬路上抓到的,一路聯動過來的。 1.釣魚 <p方法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前期准備:魚竿(對不同的怪用不同魚竿可大大節約時間),精靈球(隨便帶多少,反正很好抓),有吸盤特性的低等級的精靈一隻,會刀背打的高等級精靈一隻(這個可有可無)。 <p然後把吸盤怪放在隊首,隨便怎麼找讓它死掉就行了,然後對應你要的精靈找水域,站在那里瘋狂的釣魚就行了。 <p釣上來的魚可以殺掉,抓住,逃跑。但是釣完魚人不能移動,一定要站在原地才能算連鎖釣魚。而且必須每次都出上鈎,有一次沒有上鈎連鎖就斷了,這也就是要帶吸盤特性精靈的原因。 <p個人覺得最好出的是鯉魚王,在孵蛋路往上走,那里有個要付門票進去的豪宅,後面的花園的水域用破釣竿(因為破釣竿只會釣出鯉魚王),10分鍾只能就能出金鯉魚。其他幾只地點可以看最後一張圖片。 <p總結:釣魚可以說是這作中最容易出閃光,效率最高的方法,各位可以盡情的刷,紅色暴鯉龍一點也不稀奇。缺點就是不一定能刷出想要的那隻,而且耗時會很長,因為高級釣竿能釣出來的魚還是蠻多的。 2.連鎖 <p連鎖的方法不用多介紹了,相關視頻我覺得那個霓虹國大家說的相當清楚了。 <p我連鎖一共連了190,最後是我自己是在吃不消了主動斷掉的,(結果好多3V20百變怪。。。就是沒有5V)期間沒有特意刷閃光草叢,但是出了兩次,另外一隻送給朋友了。 <p我覺得連鎖沒什麼難度,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存在僥幸心理,覺得這個草應該會出。只要抱着不是4殼大騷動的草堅決不進去,我覺得很快就能實現高連鎖。要刷閃光的話我覺得40連鎖之後就能刷了,沒必要一定要到60連鎖,而且可能一不小心斷掉就得不償失了。畢竟2V閃光和3V閃光沒什麼區別。 <p總結:連鎖閃光費時費神,需要一直集中精力。但是優點是可以定向抓捕某一隻的閃光。還能順便來個高連鎖抓抓5V。 3.後花園 <p你們沒有看錯。。。是後花園。照理說後花園是沒什麼辦法「刷」閃光的,但是只要人一閒什麼事情的乾的出來。後花園有個特點,那就是這麼大一片草,指出特定的兩只或三隻怪。所以綜合來講,除了沒有連鎖一說之外,對於特定的精靈比釣魚幾率還高。 <p你所要做的很簡單,在門口看好你需要那隻閃光,就進什麼後花園,然後就在里面一直逛一直逛。。。。遇到怪也是,你可以殺,可以抓,可以跑,一直到出閃光為止。按理說1分鍾你能在里面遭遇3.5隻野生精靈,1個小時是210隻。相對孵蛋效率奇高。 <p當然一開始我也不覺得後花園能刷閃光,所以本着科學探索的精神就進去了。後來事實情況也證明後花園確實「比較容易」出閃光。那隻肥大是我在刷3V哈克龍的時候出的,好像是第5隻精靈就出閃了,所以這也堅定了我覺得後花園能出閃的想法。水主,梅花鹿,均在2小時~2個半小時之內出的閃,火獅子是3整天+1個半小時(3整天啊!!!我操。。。我那天肯定沒扶老奶奶)。 <p為什麼是加1個半小時呢,因為當中我手賤給妹子玩了一下,她直接走出後花園了,瞬間感覺3天白費了,天塌下來有麼有。。。結果1個半小時就出了,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遊戲濃濃的惡意。 <p總結:此方法3個字,簡單!粗暴!有(?)效!適合於時間多又有耐性的童鞋,你可以開個電影看,然後順便逛逛花園。跟連鎖向比,完全不需要動腦子,嫌麻煩遇到了逃跑就好了。而且出的閃光都是起步價2V,一個沒通關的花園就兩種怪,全抓閃光也不要多久。 4.孵蛋,群戰 <p為什麼放一起說,因為這倆是我嘗試過但是沒出閃光的方法,所以不好意思單獨說。。。 <p孵蛋也不用介紹了,我覺得這代玩家多多少少都會孵蛋了,優點就是能出高V的閃光,甚至是成品。缺點麼大家也知道,什麼時候出說到底還是看臉。 <p我看到有很多人再說群戰的時候出閃,我也手賤去時了,站定之後,又是3天,連個P都沒有。一怒之下,我又去後花園逛去了。 <p所以個人感覺,群戰就和你在路邊草叢瞎逛出閃光沒什麼區別,不值得專門去嘗試。 <p這是大家給的天蠍,孵蛋的高V優勢顯露無遺。 <p這是從紅寶石過來的真~野生閃光。(居然有個V。。。。真是嚇尿) <p最後這張圖給大家看在哪里抓哪些個魚 <p遇閃光主要要看你有沒有耐性,道理很簡單,不願意花時間其實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p預祝大家也能早日遇到心儀的閃光精靈。 <pPS:閃光這事情主要還是看臉,有耐性沒臉也白搭。。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