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乳腺癌

Tag: 乳腺癌

研究稱使用他汀類藥物與侵襲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有關

一項新研究對乳腺癌生存率和他汀類藥物(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調查。這項回顧性研究發現,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提高了58%。 德克薩斯大學的首席研究員Kevin Nead表示:「已經有大量關於他汀類藥物和乳腺癌的文獻,結果並不一致。以前的研究只把乳腺癌作為一種疾病來看待,但我們知道乳腺癌有許多亞型,我們想把研究重點放在這種特別具有侵略性的乳腺癌上,因為這種乳腺癌的有效治療方案有限。」 許多乳腺癌中普遍存在三種受體,它們是藥物的有益目標。然而,大約15%的乳腺癌缺乏這些常見的受體目標。這些被稱為三陰性乳腺癌,它們比其他類型更難治療。 這項新研究考察了23192名乳腺癌患者的數據。重點是偶然使用他汀類藥物,這被定義為在最初的乳腺癌診斷後一年內開始使用他汀類藥物。 結果顯示,那些偶然使用他汀類藥物的人,在三年左右的中位隨訪期內,其乳腺癌的存活率要高出58%。在服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的早期三陰性乳腺癌婦女中,生存率和他汀類藥物之間的關聯最強。該研究還發現,專門服用親脂性他汀類藥物的病人的總生存率有所提高。 他汀類藥物究竟如何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仍不清楚。美國心臟協會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他汀類藥物可能會減少化療期間造成的心肌損傷,這可能會提高乳腺癌康復後幾年的總生存率。 但是,他汀類藥物也可能以某種方式直接作用於癌細胞,這是可信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去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可以直接誘導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症的細胞死亡。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只是在實驗室培養的工程細胞中進行的,所以仍然沒有很好的證據表明他汀類藥物直接與人類患者的癌細胞發生作用。 Nead說,現在是時候對他汀類藥物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潛在作用進行具體的前瞻性研究了,特別是在三陰性乳腺癌的情況下。 「我們知道他汀類藥物會減少乳腺癌細胞分裂並增加細胞死亡,」Nead說。「我們的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與TNBC的改善結果之間存在關聯,現在是在前瞻性試驗中進一步探討這一想法的時候了。」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來源:cnBeta

日常消費品中發現296種潛在致乳腺癌物質

近年來,隨著全球乳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乳腺癌已經替代了肺癌成為全球癌症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 1929 萬例。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的快速增長達 226 萬,首次正式取代肺癌 (220 萬) 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占所有新增癌症患者的 11.7%。 那麼為什麼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呢? 近日,來自美國寂靜春天研究所毒理學專家 Ruthann Rudel 主任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環境保護署 ToxCast 計劃開發的高通量體外類固醇生成分析技術,對 2000 多種生活中常接觸的化學物質,包括各種殺蟲劑、食品添加劑、染發劑、消費品進行分析。結過發現,其中 296 種化學物質,例如二氯苯酚、雙酚 A、氟氯氰菊酯、二硝基苯等等會增加雌二醇或黃體酮的分泌。而雌二醇和黃體酮分泌紊亂均與女性乳腺癌密切相關。 該研究以 「Application of an...

研究:數百種常見的化學物質被發現會增加患乳腺癌風險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日常用品中發現的數百種化學物質可能會增加人們患乳腺癌的風險。研究人員解釋稱,這些化學物質會通過讓乳腺組織細胞分泌出更多導致乳腺癌的激素來影響患乳腺癌的風險,然而關於它們是如何導致這種變化的還不清楚。 資料圖 Silent Spring研究所的這項新研究從EPA的ToxCast項目中提取了化學物質的數據。該項研究發現。在2000多種物質中,有296種可能會增加乳腺組織細胞中的雌激素或孕激素水平;而在這296種化學物質中,71種提高了這兩種激素的水平。 該研究指出,從染發劑到殺蟲劑和一些家具上使用的阻燃劑,這些化學物質在任何東西中都很容易會經常遇到。研究人員指出,女性每天都可能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且通常來自多個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能增加這些細胞中孕酮水平的化學物質--正是這種激素跟激素替代療法增加乳腺癌風險有關。這些激素水平的升高跟通常致命的癌症之間的聯系已經被證實。 早在2002年,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一項研究發現,結合激素替代療法--即雌激素和黃體酮的組合療法--跟乳腺癌風險的增加有關。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發病率隨著聯合激素療法使用率的降低而降低。 遺憾的是,對化學物質的安全測試往往未能包括暴露於該物質之後對乳腺激素水平變化的潛在影響。該研究所指出,這項新研究為監管機構敲響了「警鍾」以確保化學物質的安全性--包括潛在的乳腺癌風險。 來源:cnBeta

母親患上乳腺癌,我的陪護記錄與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們

2021.4.13,我的媽媽確診為乳腺癌了。 因為在媽媽確診之前我有看大家寫經驗貼,所以自己也寫一個來回報大家,評論區可以隨時留言討論。 2021.4.5,還在放清明節的假期,我自己因為乳腺有點特疼,所以打算和媽媽一起去醫院檢查一下。 媽媽在12月底的時候就有說感覺有腫塊,但是因為同事得的是乳腺纖維瘤,所以她一直不是很注意,我也不是很懂這方面的知識,這也導致於我們錯過了三個月的治療時間。而且清明節去檢查也是我覺得我們一定要需要去醫院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強制帶她去的,不然她一定還會拖著不去醫院。 去醫院體檢的時候我醫生看了看說只是增生,但是媽媽去了醫生一摸就說你這個很嚴重,你要趕緊住院。彩超出來她的診斷是4B,她還在說沒什麼,可能就是纖維瘤,去那個也得纖維瘤的阿姨的醫院做手術割掉就行。 但是我感覺當時醫生看的態度不是很像正常的樣子,我開始了在網上慢慢了解。邊界模糊,形狀不規範,有豐富的血流信號,這些症狀跟媽媽的彩超形容一模一樣。我開始了焦躁不安,感覺情況不是很正常,一直在催媽媽去醫院,但是媽媽一直是個溫熱且固執的人,她真的確定的事情完全說不動,她告訴我她這個月公司的事情很多,不管是什麼情況,她要先把工作處理好交接好,我覺得這種責任心是不應該反對的,而且也因為她當時那個腫塊是4.4cm,特別大,但是看到的乳腺癌案例都沒有這麼大的,反倒是乳腺纖維瘤的有這麼大,自己也不覺得癌症真的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所以還是鬆懈了,延長了一個星期才去醫院辦理住院。 2021.4.10,因為下個星期一想直接住院,爸爸陪媽媽提前去辦理了核酸檢測和住院的相關手續,因為住院要挂號,所以門診醫生再一次觸診的時候,就說這一定是惡性腫瘤,媽媽回來告訴了我我心理壓力陡然加深,但是後來知道其實當時我媽媽還是覺得不一定是癌,也真是絕了。 因為10號他們辦理住院的手續,而我的姥姥姥爺早在幾年前就屬於雙腿骨折後根本好不了,一直拿輪椅在家行動的情況,工作日有護工幫忙,但是周末需要我去照顧,所以我一直在姥姥家照顧老人,媽媽回來告訴我可能是惡性腫瘤的時候,我的衝擊超級大,因為我大學的一個好朋友就是媽媽得的這個病走的,她又去醫院辦理手續之後我是一邊哭一邊給姥姥姥爺炒菜,並且給那個好朋友打電話了解情況,她幫我客觀的分析了一下並且告訴我不要擔心,我媽媽問題應該不大,就算是,治癒率也很高,她媽媽是已經全身轉移的時候才發現只活了五年,讓我不要因為是癌症就害怕,不要隨意恐懼癌症,要去面對他並且克服她。寫到這里的時候我還是很感激她當時跟我的對話,生活中有這樣的朋友真的很不錯。 2021.4.11,爸爸請了一個星期的假期來陪媽媽。起初我還有點反對,因為媽媽是乳腺問題,疫情導致醫院只能有一個人陪護,應該是我這個女孩子去就行。後來發現術前各項檢查到處跑到處檢查,如果我去還真的弄不來,所以這里還是感謝爸爸的機智。 在媽媽還沒確診的這幾天,我的心情極度焦慮而且根本睡不好,瀏覽器和知乎的搜索欄基本都在看跟乳腺癌的相關消息,什麼都幹不了,一直一邊抑鬱和焦慮。因為我才21歲,已經在短短的四年里經歷了爺爺離世,舅舅病逝,大姨骨折還沒出院就血栓猝死,媽媽現在又高度懷疑癌症,我感覺我真的已經經歷了正常人40歲才可能完全經歷的事情,我太慘了。這幾天包括到現在,大學四年我最好的朋友一直定時問我消息,開導我。我真的很感謝她,讓我堅強,因為如果我不打起精神,媽媽一定會更害怕的。學弟也有一直陪我聊天,給我打氣,人生在世還是要靠朋友啊。 2021.4.12,媽媽正式入院,並且一早上做了幾項常規檢查,頸部腹部和心臟什麼的還有穿刺和鉬靶。她還挺積極,覺得不管是良性還是惡性都無非是一刀的事情。我也漸漸做了最壞的打算,開始慢慢接受不管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因為最起碼不管我心里有多亂,也要在媽媽面前表現得積極向上,不讓她有恐懼心理。但是鉬靶的評級4C讓我覺得惡性的可能性更高了,只能在心里難受。 那天晚上姨媽接我們吃飯,媽媽因為怕麻煩別人,選擇了除了爸爸和我,不告訴任何人,因為結果也沒出來,包括她現在狀態也還不錯,我們就也答應了。原本心情不是很壓抑的,臨走別人說了一句:我媽明天又要上班,真辛苦。突然就觸動到我了,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因為媽媽明天不是日常的上班了,是住院,再也不是平常覺得習以為常的日常了。 2021.4.13,今天早上就是普通的檢查,下午穿刺結果出來了,基本確定是浸潤型乳腺癌,據爸爸說媽媽知道這個結果的時候在電梯里快崩潰了,可能這就是突然真的認識到了自己得了這個癌症,我立即給媽媽的朋友們也就是我的阿姨們打了電話,讓她們幫忙寬慰她一下,因為有的話她是不願意在我面前講的,她需要朋友們的幫助去排解她的難受。 醫生說安排了明天上午的手術,可能因為媽媽的腫塊太大還是什麼原因,反正要全切不能保乳,而且也要切腋下淋巴結。我在別的地方看說切腋下術後容易發生水腫,媽媽腋下沒有轉移,還以為可以不切的,沒想到也是需要切掉了。然後去做病理看評乳腺癌幾級,希望來個好消息吧,祝媽媽明天一定好運,明天的手術一定順順利利,後期的治療一定積極有效! 2021.4.14,剛剛才回來,立馬更新。今天可以說是兵荒馬亂的一天。早上七點送媽媽去醫院住院部做術前準備,因為疫情病房只允許呆一個陪護的人,所以我就在病房外的樓梯間坐著等媽媽去手術室。 期間爸爸可能怕手術的時候沒人幫忙,通知了很多親戚過來給媽媽加油打氣,還告訴了才回武漢的哥哥(大姨的兒子,大姨走了之後就跟我媽媽的親兒子一樣),哥哥打了無數個電話過來問我情況,幾度哽咽,說的我也有點難受,不過也在媽媽做手術之前給她加油打氣,希望她勇敢面對,雖然看的出來她還是有點緊張,但還是順順利利在十點二十左右推進了手術室。 在手術室等待的時間極其漫長,我昨天才知道媽媽不僅左乳發現了一個大腫塊,右乳也發現有小腫塊。手術的時候,不僅要把左乳切掉,還要取出右乳的一部分親屬拿去病理室做進一步檢查,在做手術之前,護士還專門說拿到切除的部分,就要快點拿去病理室,不然在等結果的過程中病人一直在手術室的床上很受罪。 但是在這中間出現了一點波折,右乳的部分切出來後,手術室的醫生把東西給了爸爸,讓送去檢驗,但是爸爸急匆匆的過馬路跑到另外一棟樓,還差點被車撞到,到了反正病理室沒有一個人,問旁邊辦公室的醫生也愛答不理,態度也不是很美妙,大概表現出來的就是人已經下班了,等了一會兒怕時間太晚來不及又跑回馬路這邊的手術室問醫生,手術室又在商量來商量去。那個切出來的東西,在爸爸手里最起碼有半個小時不知道要送到哪里。不是說我不尊重醫生,不理解醫生,但是人在手術台上躺著,東西卻連到底放在哪個部門都沒有交接清楚,我當時真的不能接受。就像爸爸當時在手術室旁邊說:我手里拿的是人肉,不是什麼豬肉,羊肉。沒有你們這樣規劃的。唉,還是個三甲醫院,切的東西在我們拿了半個小時後,才送到了他該到的地方,還是爸爸當時送過去沒人的地方,只能說手術做完之後我們一定會讓媽媽換一個醫院去化療了,這家醫院真的不好。 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波折後,媽媽在兩點多下了手術台,推出來的時候人已經有意識了。護士站的小姐姐說可以買根黃瓜,刮一片敷在嘴唇上,因為術後不能喝水,只有晚上八九點才可以喝點東西,所以黃瓜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明天媽媽也只能只一些流食,晚上我和姨媽商量是給她打一些米糊。 原本媽媽的同事說換爸爸晚上去照顧媽媽的,讓爸爸晚上休息一下,因為爸爸今天一天在手術室忙了一天,本身阿姨也有七天內的核酸檢測報告,但是不行。醫院只允許一個陪護,也就是說如果另外一個人陪護的話,前一個人的陪護必須要消除。我能理解他是為了防止疫情,但是你要讓一個人一直那樣不睡不休的守著,說實話我覺得有一點吃不消。但是沒辦法,晚上醫院查房說必須是陪護證上的人,所以爸爸在回家不久,吃了個飯就又急匆匆的趕過去了,覺得他很辛苦,所以我也要在後勤給予一定支撐!媽媽一定能健健康康的出院。 2021.4.15 今天是媽媽做完手術的第二天,醫生說還要等後續結果才能看要後續做什麼治療,所以今天媽媽也只掛了兩大袋的點滴,她今天狀態特別好,中午我就扶著她可以自行去衛生間了,下午打完針之後就在病房里面到處走感覺狀態不錯。 中午姨媽給媽媽打了一鍋白米糊,雖然挺清淡的,但是的確比外面買的粥看起來更有營養。雖然吃的不是很多,但是身體狀態不錯。 今天早上自己在知乎上看別人推薦的關於乳腺癌的書也到了一本。我覺得的確是要多去看看,多去了解這個病症,才能在第一時間積極的去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以及後期媽媽在化療期間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能夠第一時間有解決的辦法。今天大概看到了第兩百面,雖然文科生的我對於里面一些很醫學的東西不是很了解,但是的確也有所幫助。比如書里面有說,得乳腺癌的人得卵巢癌的可能性更高,又說後期如果吃一種藥,也提高了某一個癌症的得病可能性,需要多加觀察和注意。可以說,這本書對第一次患癌的病人和家屬,的確有不小的幫助。讓我能用更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疾病。 不過今天晚上媽媽很強硬的讓我和爸爸都回家休息,因為她想自己一個人晚上先待著試試可不可以,如果可以的話,就讓我和爸爸把她送到家里休息。我們也考慮到病房里是蹲廁,家里是馬桶,她肯定上衛生間會更舒服一些。而且昨天晚上對面床的一個阿姨因為打化療針,據說疼的骨頭疼,敲腿和腳敲了一晚上,也怕媽媽對化療太恐懼了。所以現在爸爸和我都先回家待機,不過我們的手機都把鈴聲調到了最大,家里離醫院只有五分鐘不到的路程,她只要有消息就會直接去醫院。希望今天晚上媽媽平平安安的吧,嘿嘿。家里的狗狗也想他回家了。 術後: 1.可以買一根新鮮黃瓜,拿刮皮器,刮一個長片敷在嘴上,這樣也不用拿棉簽蘸水,因為護士站的姐姐們說棉簽蘸水只會越用越渴。 2.病人才手術出來的時候,吃不了什麼湯湯水水的,第二天只能吃一些清淡的粥之類的,所以不要像我一樣傻傻的還想著第二天給媽媽買大腿骨燉湯。可以選擇拉攪拌機或者破壁機,然後把白粥打成米糊,這樣比白粥更有營養。 3.病人手術之後要多吃含高蛋白的東西,比如牛奶,雞蛋這種,不能吃發物,忌辛辣菸酒。跟媽媽同一個病室的病友,說也可以給病人做一些鴿子湯補補,別的一些等我後面經歷過了再反饋。 關於淋巴水腫(這個我有在知乎和百度各個網絡上找相關的資料,但是原本是做的一個便簽給自己看,僅僅是我個人收集,拿出來分享給大家,主要是看的文章看多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哪里的了,如果原作者介意的話,評論我立馬就刪除!): 術後1~2天,可進行握拳、動手指、動手腕的動作 術後3~5天,可進行手肘的屈伸運動 術後5~7天,達到可以摸同側的耳朵和對側的肩膀的程度(可以用健側幫助患側完成) 術後8~10天,可以練習肩關節在90度以內的活動 術後10天後可以增加患側的爬牆運動,儘量在術後1~2個月恢復患側肩關節的活動達到和健側一致。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術後7天內應該保護引流管,避免肩關節外展。 術後2~4周內避免上肢負重,一般不超過500g。 4周後,需緩慢、逐漸增加肌肉及肌耐力的活動。但仍需避免提、拉、推過重的物品;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較劇烈的體育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術後7d內限制肩關節外展。嚴重皮瓣壞死者,術後2周內避免大幅度運動。皮下積液或術後1周引流液超過50ml時應減少練習次數及肩關節活動幅度(限制外展)。 另外,患者及家屬要學會使用軟尺測量手臂的周徑: 2點周徑(鷹嘴上下各10cm處),並進行比較,任意一點患側比對側增加2cm為輕度水腫,稍感患側上肢沉重感、緊繃感,活動輕微受限;3 ~ 5cm為中度,沉重感、緊繃感明顯,並伴有疼痛感,患側上肢活動受限; >5cm為重度,沉重感、緊繃感、疼痛感明顯,患側上肢活動明顯受限。 注意事項:● 預防患側上肢損傷、感染 ● 避免患側上肢藥物注射、抽血、免疫接種以及血壓測量 ● 避免患側上肢高溫,如熱水長時間浸泡、日光暴曬、高溫桑拿浴等 ● 避免穿戴過緊的內衣、項鍊和弔帶胸罩 ● 避免患側上肢作高強度的運動、搬運重物等活動。 來源:kknews母親患上乳腺癌,我的陪護記錄與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們

乳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這幾類人最該當心!

世衛組織癌症專家表示 2020年全球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 其中 乳腺癌發病率最高 已成全球最常見癌症 其次是肺癌、結直腸癌 乳腺癌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全球最新癌症數據。 數據顯示,2020年,預測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數達1929萬人。其中,乳腺癌新增患者人數達 226萬,約占新發癌症病例的11.7%。 這是乳腺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 乳腺癌新增患者中19%來自,且發病率在過去十幾年出現了明顯的快速上升,越來越接近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乳腺癌有哪些症狀 乳腺癌 在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的發病階段 會有不同的表現 總體來說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 就要特別警惕了 1.快速增大的乳房腫物 2.乳頭出現血性溢液 3.乳房的皮膚出現類似橘子皮的形態改變 4.乳頭內陷或回縮 常見乳腺疾病會發展成乳腺癌嗎? 每年體檢都有不少女性檢出 乳腺增生、結節等問題 不少人擔心可能會患上乳腺癌 乳腺增生 相信女性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期乳房脹痛,月經結束後脹痛感又自行消失。 其實,這是生理性乳腺增生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月經周期、激素水平升高導致,如無明顯不適,無需過多處理。 大多數乳腺增生是一種生理現象,不會惡變成癌。不過,只有非典型增生,才可能發生癌變。至於是否為非典型增生,不能從表面觀感或觸感上判斷,需通過活檢證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大家在乳房上摸到腫塊,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乳腺纖維腺瘤 乳腺纖維瘤和乳腺癌並沒有直接的關聯,癌變的可能非常低,幾乎可以忽略。大多數纖維腺瘤完整切除後不易復發,預後良好。 但年輕患者可能會在其他部位或鄰近原手術區發生新的病灶,長出新的乳腺纖維瘤。 乳腺結節 所謂「結節」是乳房內小腫塊的統稱,並不等於「癌」。它不會自行消失,所以一旦發現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大於1cm的實性結節或顯性腫塊,建議超聲波下穿刺活檢,如活檢結果也不能確定,建議手術完整切除。 小於1cm的乳房結節,需要結合觸診和超聲波鉬靶甚至磁共振檢查結果來明確診斷,建議到乳腺專科就診。 乳房的單純性囊腫或者導管擴張,通常是良性病變,需要定期複查。 胸大易得乳腺癌? 脂肪與乳腺腺體決定了乳房的大小,其中,腺體只占大約1/3,大胸或小胸的腺體量是差不多的。 胸大胸小,主要看脂肪多少。 腺體是乳房的主要功能性結構,哺乳期分泌乳汁和乳腺癌的發生都是在腺體上。 脂肪組織主要負責維持乳房外觀。 因此,胸部脂肪更多的大胸一族,並不會更容易得乳腺癌。 其實 真正影響乳腺癌的是……胖 2012年,美國國家乳腺與腸外科輔助治療研究計劃(NSABP)專門調查了5864名絕經前女性,結果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與乳腺癌風險增加有關。 另有一項研究表明,高體重指數與高乳腺癌風險關係存在種族差異,其中在亞洲人群中,體重指數增加與絕經前乳腺癌風險增加呈強相關。 高危人群分布 1. 遺傳和家族史 約5%~1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家族性遺傳。 若近親身患乳腺癌,自己患病風險將較無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增加7倍;另外,具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也會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 2. 激素水平影響患癌風險 乳腺長期暴露在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環境下,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由激素水平直接導致的高危因素可以歸結為「一早兩晚一長」: 月經初潮過早(<13歲),閉經過遲(>55歲); 首次懷孕、生產年齡>30歲;或從未生產的女性; 絕經後長期服用激素補充劑女性(>5年以上)。 由激素水平間接導致的高危因素包括: 肥胖、高脂飲食。脂肪可以升高人體內雌激素受體的水平,間接增加乳腺患癌風險。 不良生活方式。長期的「黑白顛倒」的生活方式,例如:熬夜、失眠、精神壓力大等,易致女性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雌、孕激素不平衡,增加患癌風險。 保養乳腺從4件事做起 防治乳腺癌是女性一生的必修課 每位女性都應該提高防治意識 護好乳房 最好從以下幾件事做起 ●學會自檢方法 女性最好在每個月經後的10~14天做一次乳房自檢,此時乳房中的腺體回縮,乳房最小、最軟,而腫塊一般不會回縮,所以會被明顯地「揪出來」。 方法:平躺或坐下來,用左手查右側乳房,右手查左側,把手指肚放在乳房上,平行地進行按壓,不要用捏和掐的方式,以免把正常的乳房腺體也當成增生。如果摸到腫塊,就應儘快就醫進一步檢查。 ●定期體檢 建議40歲前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波檢查,如果發現問題,可以進一步做鉬靶檢查;40歲後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波檢查,每兩年做一次鉬靶篩查。 如果在檢查中發現結節,一般需要每3~4個月複查一次,連續觀察一年,如果沒有發生明顯改變,可以按照正常人群常規篩查。 ●及時排解壞情緒 乳房是情緒的靶向器官,要想乳腺健康,就要保持平穩的情緒,不要壓抑情感。工作生活壓力大、總是焦慮、有情緒問題的女性,更容易出現乳腺問題。 ●保持規律作息和運動 不愛運動、總熬夜是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把你推向疾病邊緣。 日本乳腺癌學會分析指出,久坐時間與乳腺癌發病風險成正比,久坐每增加1小時,乳腺癌發病風險升高1%。 來源:動靜APP 來源:kknews乳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這幾類人最該當心!

王永勝教授:新輔助、乳房重建、晚期手術,乳腺癌外科進展有哪些?|CSCO BC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關於乳腺癌的外科治療,一起看看國際上的最新動態吧! 2021年4月9-10日,2021全國乳腺癌大會暨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年會在春意闌珊的北京正式召開。CSCO乳腺癌年會是國內乳腺癌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之一。會議特邀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發言與討論,為廣大醫生和學者搭建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台。山東省腫瘤醫院王永勝教授分享了在2021年的聖加倫國際乳腺癌大會上關於乳腺癌外科治療的進展,為國內學者傳遞來自國際的聲音。 聖加倫國際乳腺癌大會創於1978年,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關於早期乳腺癌的國際會議,每兩年舉辦一屆。會議以達成臨床治療中的共識為重點,最終對乳腺癌治療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投票,以達成「聖加侖共識」。該共識對全世界乳腺癌的診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王永勝教授指出,本次聖加倫國際乳腺癌大會關於乳腺癌手術治療的共識,逐漸向降階梯的趨勢發展,即保證療效的同時逐漸減少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創傷。 圖1 關於新輔助治療後的手術問題 目前研究的數據顯示,新輔助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於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三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新輔助治療後的病理完全緩解率顯著升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有研究者提出一個假說,即當沒有腫瘤殘留後,手術治療是否仍然有必要呢? 根據目前循證醫學的證據、指南,對於乳腺癌新輔助治療後可以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的病人(ypT0、ypN0),也不建議將完全放棄後續的手術治療作為臨床常規實踐。因為考慮到有不到2%的ypT0患者會出現淋巴結陽性(ypN+)。但即使是這樣,手術畢竟具有創傷性,而且淋巴結陽性在ypT0患者中是很罕見的,因此對於ycT0、yrT0的患者,在聯合其它手段(如影像組學),來提高穿刺活檢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情況下,鼓勵免除乳房及腋窩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 圖2 對乳房切除術後需要放療的患者,其乳房重建的類型和時機 對於乳房重建,目前已經達成的共識是自體皮瓣優於假體重建,還不能確定的是重建的時機(是否延遲自體皮瓣?)以及擴張器還是假體聯合放療該如何選擇?假體置於胸大肌前後的差異仍然未知。所以關於乳房切除後需要放療的患者,其乳房重建的類型和時機,大會上的專家作了投票。投票結果如下: 1、不重建,占0% 2、延遲重建至放療後,占20.45% 3、一步或兩步法即刻假體重建,占22.73% 4、即刻自體組織重建,占25.00% 5、延遲-即刻重建(擴張器→自體組織),占31.82% 從以上的投票結果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乳房重建的類型和時機是超過半數的,也就說專家們並沒有達成共識。 圖3 關於IV期乳腺癌的手術治療問題 對於IV期乳腺癌患者的手術問題,大會達成的共識是:手術治療之前應該全身治療,全身治療後有效的病人可以考慮包含寡轉移灶在內的根治性手術。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乳腺癌的寡轉移,以往是從腫瘤的部位和數量上去定義。本次大會上Javier Cortes教授提出,寡轉移的定義應該從治療方式上去定義,比如轉移部位的腫瘤是否能進行根治性治療。而對於寡轉移的手術治療,如T2N1孤立胸骨轉移和肺轉移,大部分的專家支持包括孤立轉移灶的根治性治療。對於T2N1多發骨轉移的病人,如果全身治療效果好,也可以進行姑息性或根治性的局部區域處理。 圖4 對於乳腺癌腋窩淋巴結陽性患者,腋窩手術的問題 很多研究如Cambridge trial、NSABP B-04等顯示,對於腋窩淋巴結陽性的患者,腋窩手術的方式對改善患者的生存沒有太大的幫助。腋窩的手術主要用於明確分期以及對腫瘤進行局部的控制。其中,前哨淋巴結活檢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腫瘤的分期中,逐漸地替代了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手術方式。 圖5 最後,王教授總結了大會上關於乳腺癌患者在腋窩手術方面的進展: 1、對於cN0患者的初始手術以及cN1患者新輔助治療後的腋窩手術,前哨淋巴結活檢仍然是首選; 2、正在進行的對cT2-N0患者免除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臨床試驗,有望使腋窩手術進一步降階梯; 3、腫瘤生物學較腫瘤負荷(pN0/1)確定全身治療作用的增加,將降低對通過前哨淋巴結活檢及進行腋窩分期的需求; 4、cN0 HER2+/TNBC乳腺腫瘤rCR/pCR極高腋窩的陰性率,提供了新輔後免除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機會; 5、影像技術的提高、多基因檢測應用範圍的擴展將使患者免於通過腋窩手術來決定全身治療的決策; 6、對於早期的乳腺癌患者,通過常規的腋窩影像可以排除高的腫瘤負荷,減少通過腋窩手術來分期和局部控制的需求; 7、局部偏晚期乳腺癌患者對新輔助治療的反應將是治療策略的決定性因素。 專家簡介 王永勝 二級教授 博士生導師 山東省腫瘤醫院乳腺病中心主任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國際醫療交流分會副主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 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分會乳腺癌學組副組長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乳腺癌學組委員 國家衛健委乳腺癌診療規範專家組成員 GBCC國際指導專家委員會成員 山東省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分會主委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梁倫 審稿專家:王永勝 責任編輯:Sharon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來源:kknews王永勝教授:新輔助、乳房重建、晚期手術,乳腺癌外科進展有哪些?|CSCO BC

乳腺癌患者咳嗽胸痛,是肺轉移了嗎?

近年來,隨著乳腺癌治療方法的改進,其預後情況大為改觀,但一旦復發和轉移,其治療難度將大大增加,預後也將明顯變差。 肺部是乳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也是乳腺癌發生最多的遠處轉移部位。有75%的乳腺癌復發患者會出現肺轉移。因此,很多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難免憂心忡忡,往肺轉移方面去聯想。 那麼,乳腺癌患者如何鑑別自己的咳嗽是不是肺轉移的徵兆和症狀呢? 乳腺癌的肺轉移 乳腺癌的肺轉移多由於血液循環途徑形成。癌細胞隨乳房靜脈進入靜脈血流,流經肺臟,在肺毛細血管中停留並生長,進而穿透血管壁,進入肺組織形成癌的肺轉移灶。 乳腺癌肺轉移的常見徵兆 由於轉移癌不直接侵犯肺的氣道粘膜上皮,因此臨床表現往往不同於原發性肺癌,在轉移的早期多無臨床症狀和體徵。多數患者只是在進行常規X線胸部攝片檢查時,才發現在肺內有多發大小不等的結節樣陰影,病變以雙肺同時並發多見。臨床上在排除其他感染疾患的情況下,結合乳腺癌原發灶表現即可以確診。 乳腺癌肺轉移的晚期常侵犯胸膜,可產生胸痛和胸腔積液;侵犯肺大支氣管時,可產生乾咳或痰中帶血等症狀;侵犯肺門或縱隔淋巴結時,可產生呼吸困難、進食有阻擋感等壓迫症狀;少數病人癌腫可壓迫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少數病例也可出現癌性淋巴管炎,在臨床上表現為明顯的咳嗽、氣急、紫紺,早期X線無異常或僅有肺紋理增多,應注意與間質性肺炎相鑑別,以免誤診。 乳腺癌患者的肺部病變不全是肺轉移 乳腺癌患者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發現肺部結節,並不完全是肺轉移,也可能是炎性、結核性等良性病變,當然,但是還有一種情況也不容忽視,就是原發性肺癌。乳腺癌患者肺部又發現了病灶的診治問題,如果是肺部多發的大小不等的結節和腫塊,那乳腺癌肺部轉移的可能性極高。但對於肺部只有一個孤立性結節或者腫物的情況下,性質就不能只考慮乳腺癌肺部轉移這一種情況,要考慮到有可能是原發性肺癌。 有統計認為,乳腺癌患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兩倍,有報導,大約3-5%的乳腺癌患者在隨診過程中會發現肺部結節,這其中有乳腺癌肺部轉移,也有原發性肺癌。 因此,乳腺癌患者出現咳嗽、胸痛等症狀時,先不要驚慌,未必是發生了肺部轉移。這時應該做一個胸部X線或CT來進行檢查,必要時還可行PET-CT檢查。當然,對於乳腺癌患者而來說,更明智的做法是不要等出現了問題再著急,要堅持遵醫囑定期複查,沒有問題最好,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來源:kknews乳腺癌患者咳嗽胸痛,是肺轉移了嗎?

乳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這幾類人最該當心

世衛組織癌症專家表示 2020年全球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 其中 乳腺癌發病率最高 已成全球最常見癌症 其次是肺癌、結直腸癌 乳腺癌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全球最新癌症數據。 數據顯示,2020年,預測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數達1929萬人。其中,乳腺癌新增患者人數達 226萬,約占新發癌症病例的11.7%。 這是乳腺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 乳腺癌新增患者中19%來自,且發病率在過去十幾年出現了明顯的快速上升,越來越接近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乳腺癌有哪些症狀 乳腺癌 在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的發病階段 會有不同的表現 總體來說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 就要特別警惕了 1.快速增大的乳房腫物 2.乳頭出現血性溢液 3.乳房的皮膚出現類似橘子皮的形態改變 4.乳頭內陷或回縮 常見乳腺疾病會發展成乳腺癌嗎? 每年體檢都有不少女性檢出 乳腺增生、結節等問題 不少人擔心可能會患上乳腺癌 乳腺增生 相信女性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期乳房脹痛,月經結束後脹痛感又自行消失。 其實,這是生理性乳腺增生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由月經周期、激素水平升高導致,如無明顯不適,無需過多處理。 大多數乳腺增生是一種生理現象,不會惡變成癌。不過,只有非典型增生,才可能發生癌變。至於是否為非典型增生,不能從表面觀感或觸感上判斷,需通過活檢證實。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大家在乳房上摸到腫塊,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乳腺纖維腺瘤 乳腺纖維瘤和乳腺癌並沒有直接的關聯,癌變的可能非常低,幾乎可以忽略。大多數纖維腺瘤完整切除後不易復發,預後良好。 但年輕患者可能會在其他部位或鄰近原手術區發生新的病灶,長出新的乳腺纖維瘤。 乳腺結節 所謂「結節」是乳房內小腫塊的統稱,並不等於「癌」。它不會自行消失,所以一旦發現要重視,但不要恐慌。 大於1cm的實性結節或顯性腫塊,建議超聲波下穿刺活檢,如活檢結果也不能確定,建議手術完整切除。 小於1cm的乳房結節,需要結合觸診和超聲波鉬靶甚至磁共振檢查結果來明確診斷,建議到乳腺專科就診。 乳房的單純性囊腫或者導管擴張,通常是良性病變,需要定期複查。 胸大易得乳腺癌? 脂肪與乳腺腺體決定了乳房的大小,其中,腺體只占大約1/3,大胸或小胸的腺體量是差不多的。 胸大胸小,主要看脂肪多少。 腺體是乳房的主要功能性結構,哺乳期分泌乳汁和乳腺癌的發生都是在腺體上。 脂肪組織主要負責維持乳房外觀。 因此,胸部脂肪更多的大胸一族,並不會更容易得乳腺癌。 其實 真正影響乳腺癌的是……胖 2012年,美國國家乳腺與腸外科輔助治療研究計劃(NSABP)專門調查了5864名絕經前女性,結果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與乳腺癌風險增加有關。 另有一項研究表明,高體重指數與高乳腺癌風險關係存在種族差異,其中在亞洲人群中,體重指數增加與絕經前乳腺癌風險增加呈強相關。 高危人群分布 1. 遺傳和家族史 約5%~10%的乳腺癌患者存在家族性遺傳。 若近親身患乳腺癌,自己患病風險將較無乳腺癌家族史的人增加7倍;另外,具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也會增加乳腺癌患病風險。 2. 激素水平影響患癌風險 乳腺長期暴露在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環境下,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由激素水平直接導致的高危因素可以歸結為「一早兩晚一長」: 月經初潮過早(<13歲),閉經過遲(>55歲); 首次懷孕、生產年齡>30歲;或從未生產的女性; 絕經後長期服用激素補充劑女性(>5年以上)。 由激素水平間接導致的高危因素包括: 肥胖、高脂飲食。脂肪可以升高人體內雌激素受體的水平,間接增加乳腺患癌風險。 不良生活方式。長期的「黑白顛倒」的生活方式,例如:熬夜、失眠、精神壓力大等,易致女性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雌、孕激素不平衡,增加患癌風險。 保養乳腺從4件事做起 防治乳腺癌是女性一生的必修課 每位女性都應該提高防治意識 護好乳房 最好從以下幾件事做起 ●學會自檢方法 女性最好在每個月經後的10~14天做一次乳房自檢,此時乳房中的腺體回縮,乳房最小、最軟,而腫塊一般不會回縮,所以會被明顯地「揪出來」。 方法:平躺或坐下來,用左手查右側乳房,右手查左側,把手指肚放在乳房上,平行地進行按壓,不要用捏和掐的方式,以免把正常的乳房腺體也當成增生。如果摸到腫塊,就應儘快就醫進一步檢查。 ●定期體檢 建議40歲前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波檢查,如果發現問題,可以進一步做鉬靶檢查;40歲後的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聲波檢查,每兩年做一次鉬靶篩查。 如果在檢查中發現結節,一般需要每3~4個月複查一次,連續觀察一年,如果沒有發生明顯改變,可以按照正常人群常規篩查。 ●及時排解壞情緒 乳房是情緒的靶向器官,要想乳腺健康,就要保持平穩的情緒,不要壓抑情感。工作生活壓力大、總是焦慮、有情緒問題的女性,更容易出現乳腺問題。 ●保持規律作息和運動 不愛運動、總熬夜是很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這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會把你推向疾病邊緣。 日本乳腺癌學會分析指出,久坐時間與乳腺癌發病風險成正比,久坐每增加1小時,乳腺癌發病風險升高1%。 作者/張盼盼 圖片源自網絡 來源/微信公眾號「健康中國頭條」 來源:kknews乳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這幾類人最該當心

乳腺癌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最全接種攻略來了

目前有兩大類型新冠疫苗批准上市,一種為滅活疫苗,另一種腺病毒載體疫苗。滅活疫苗指先對病毒或細菌進行培養,然後用加熱或化學劑將其滅活,使受種者產生以體液免疫為主的免疫反應。其主要特點是疫苗的成分和天然的病毒結構最接近,通常免疫應答也比較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採用的免疫程序是兩針免疫。腺病毒載體疫苗是指以腺病毒作為載體,將保護性抗原基因重組到腺病毒基因組中,使用能表達保護性抗原基因的重組腺病毒製成的疫苗。該疫苗能夠誘導中和抗體產生,增強細胞免疫,採用的免疫程序是一針免疫。目前國內應用較為廣泛的是滅活疫苗,即兩針免疫。 由於自身體質及基礎疾病原因,如果腫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其患重症的比例、病死率比其他人群相對較高,所以應該接種疫苗。但是關於腫瘤患者接種新冠疫苗的系統研究還比較少,對此還是比較慎重的。現結合新冠疫苗的現有研究和乳腺癌的相關治療特點總結如下: 一、已接受完所有治療的患者 當乳腺癌患者完成所有治療,進入康復期,其機體體質與健康個體基本無異,免疫功能狀態也基本恢復正常,因此可以接種新冠疫苗。 二、正在進行內分泌治療的乳腺癌患者 內分泌治療對機體的免疫系統影響較小,對於此類人群來說,可以接種新冠疫苗。 三、正在進行化療或靶向治療的乳腺癌患者 化療藥物及靶向藥物對人體正常組織及免疫細胞有一定的殺傷作用,降低機體的免疫力。接種新冠疫苗後,正在進行化療或靶向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可能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使疫苗接種無效。因此,對於此類人群,目前不推薦接種新冠疫苗。 四、正在進行免疫治療的乳腺癌患者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抑制劑)能上調機體的T細胞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反應。接種新冠疫苗後,可能會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產生。因此,對於此類人群,目前不推薦接種新冠疫苗。 五、孕婦和哺乳期患者 雖然美國的一項研究證實新冠疫苗接種可使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產生強烈的體液反應,並通過胎盤和母乳免疫轉移至新生兒。但新冠疫苗上市前對於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研究較少,相應的樣本量不足,對於此類人群,目前建議暫緩接種新冠疫苗。 六、其他不宜接種新冠疫苗的患者 對疫苗所含成分過敏者、既往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反應者、患有未控制的癲癇或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有格林巴利綜合徵病史者均不推薦接種新冠疫苗。 現階段,隨著接種人群的普及及相關數據的累計,我們對新冠疫苗的認知會越來越清晰。因此,對新冠疫苗接種感興趣的乳腺癌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諮詢相關專科醫生,結合居住環境和接觸人群等因素綜合考慮是否接種新冠疫苗。 來源:kknews乳腺癌患者能不能打新冠疫苗?最全接種攻略來了

乳房疼痛是不是乳腺癌?乳腺癌潛伏期有多長?本文給您解釋清楚

指導專家:李順榮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乳腺外科 10個女人9個介意自己的乳房是不是夠堅挺,有沒有下垂,會不會不夠豐滿......乳房,可以說是女性的驕傲,卻也是女性的煩惱。然而,我們在關注乳房是否美觀的同時,卻也不能忽視乳房的健康! 乳房,可以說是相當的脆弱,平時如果生活不規律,或經常生悶氣、生活壓力大等原因都十分容易引發胸部疾病,而乳腺疾病向來高發,例如,被稱為「全球女性健康殺手」的乳腺癌就是其中之一。 一、2020年乳腺癌病例首次超越肺癌 乳腺癌也許你聽著遙遠,與自己無關,可你知道嗎?據央視報導,世衛組織癌症專家安德烈·伊爾巴維表示,2020年確診癌症的患者數達1930萬人,1000萬人死於癌症。而其中,女性乳腺癌占11.7%,在數量上已經首次超越了肺癌(11.4%),成為全球新診斷人數最多的癌症,已成全球最常見癌症。 事實上,乳腺癌一直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一般來講,中國人乳腺癌的發病年齡是35-50歲達到最高峰。這就是為什麼在進行乳腺癌篩查的時候,醫生會建議35歲以上的女性推薦多加鉬靶的檢查,來增加乳腺癌的檢出率。 堅持做到定期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都能很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35歲以下的婦女,推薦每年做一次超聲檢查;而35歲以上的婦女,除了每年做一個超聲檢查外,還要再做一個鉬靶檢查。原因是鉬靶檢查可以看到一些微小的鈣化,而這些鈣化,在超聲檢查里面不容易發現,鉬靶檢查能很好的提高乳腺癌的檢出率。 二、乳房疼痛,是乳腺癌的預警嗎? 那麼,很多女性朋友都經歷過乳房疼痛或乳房脹痛的情況,往往就會十分擔心,這是不是乳腺癌早期的預警?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外科李順榮副主任告訴我們:一般來說,乳腺癌本身並不會引起疼痛。 乳腺癌最早期、最明顯、最突出症狀就是無痛性的結節包塊。假設乳腺癌的早期出現疼痛,很可能是乳腺癌和乳腺增生這兩個症狀同時發生,所以病人會覺得乳房疼痛,是由於乳腺癌所引起的。 乳腺增生疼痛是由於激素分泌所引起的,當然病人還要留意是不是有其它的炎症,比如肉芽腫性乳腺炎,以及感染性細菌性的乳腺炎。這些也會引起很明顯疼痛,特別是肉芽腫性的乳腺炎,它疼痛過後,只剩下包塊,這種乳腺炎和乳腺癌的症狀也是非常的相像。 所以一旦發現有包塊,首先要去做超聲,假設超聲還不能鑑別,就要做病理穿刺活檢,去分辨究竟是乳腺癌,還是腫性乳腺炎。 按目前來講,病人本身比較難在第一時間發現有乳腺癌。因為乳腺癌早期往往不具備典型的症狀和體徵,比如乳頭溢液、乳頭、乳暈異常、皮膚改變等情況,所以不易引起重視,通常就是需要通過體檢或乳腺癌篩查來發現。 三、乳腺癌的潛伏期有多長? 為什麼醫生一直強調要儘早預防,重視體檢,就是因為乳腺癌的潛伏期長達20年。李順榮醫生表示,從乳腺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一直髮展到浸潤癌,才叫真正的成為乳腺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20年。 從乳腺增生到乳腺的不典型增生,需要5-6年左右;從輕度不典型增生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又需要5-6年左右;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又需要5-6年左右,最後從原位癌發展到浸潤癌,也需要5-6年左右。 李順榮醫生還強調:「乳腺增生很多人都有,但增生不等同乳腺癌。真正乳腺癌風險升高的病人,是擁有不典型增生的那部分病人,這部分病人才屬於乳腺癌高危病人。」 總的來說,乳房的健康直接關係到了女性的身心健康,每位女性都該提高防治意識。只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乳腺癌的治癒率高達90%以上。#醫聯媒體超能團##清風計畫# 來源:kknews乳房疼痛是不是乳腺癌?乳腺癌潛伏期有多長?本文給您解釋清楚

乳腺癌是個「富貴病」,越有錢越容易患上?做好5件事,不被癌症來打擾

乳腺癌是女性高發惡性腫瘤,其典型症狀是乳房有無痛性腫塊、乳頭溢液和皮膚橘皮樣改變等。雖然現在有很多方法能治療乳腺癌,如手術、放化療、內分泌治療以及靶向治療等。但卻不能更好地控制乳腺癌發病率,最近幾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趨於年輕化。 越有錢越容易患上乳腺癌嗎? 經過調查顯示,按照絕經狀態下,2018年全球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增長趨勢。絕經前乳腺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有西歐、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東南亞和東非年齡標準發病率低於50%左右。絕經後乳腺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西歐和北歐,中亞和南亞以及東非患病人數少。 因此得出結論,高收入國家的女性絕經前乳腺癌發病率逐漸升高;轉型期低收入國家女性絕經後乳腺癌發病率升高。因為已開發國家的人群體重指數高且伴有腹型肥胖,酗酒、運動不足和激素替代治療可增加乳腺癌患病幾率。另外也跟篩查脫離不了干係,歐洲和北美國家建議50歲後的女性每兩年做次乳房X射線檢查,也有部分年輕女性健康意識強,提前篩查,因此導致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增高。 如何預防乳腺癌? 1、保持適度運動 保持科學規律運動能減少堆積在內臟的脂肪,維持正常體重,同時也能提高基礎代謝率,穩定內分泌。每天有3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步走、慢跑跳繩或游泳等,每週至少堅持4~5次,患乳腺癌的風險能降低42%。 2、飲食均衡 身體肥胖和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是引起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保持規律運動外也要調整好飲食。均衡為身體攝入營養,避免挑食和偏食,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遠離高糖、高鹽和高油的飲食結構。同時要多吃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和蔬果,可減少對脂肪吸收。 3、乳房自檢 30歲以上的女性每個月至少做一次乳房自檢,可安排在月經乾淨後7~10天。用手觸摸乳房,看能不能摸到無疼痛性的腫塊;觀察乳房表麵皮膚是否發生改變,有沒有腋下淋巴結腫大。有乳腺癌家族遺傳史的人需定期去醫院做乳腺超聲波和乳腺鉬靶檢查。 4、少生氣 百病皆於氣,情緒可影響身體健康,不良情緒是引起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若女性情緒過於激動、脾氣暴躁和過度壓抑情緒等,易導致血壓升高,降低免疫力,紊亂內分泌,進而增加患病風險。所以要培養寬廣胸懷,以積極樂觀心態面對一切,避免情緒波動太大。 5、糾正壞習慣 精神壓力大、吸菸酗酒以及熬夜都會促進乳腺癌產生。所以要及時糾正不良習慣,遠離菸酒,不能待在二手菸和三手煙環境中。通過向親朋好友傾訴、運動或培養興趣愛好的方式來釋放不良情緒。保持規律作息,做到早睡早起。 溫馨提示 進入35歲的女性每年至少做一次乳房超聲波和乳腺鉬靶檢查,能大致瞭解乳房健康狀況。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熬夜,保證有足夠睡眠。保持適度運動,減少久坐和久躺時間,不能濫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化妝品。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家庭醫生超能團##健康2021# 參考資料: 1、《越有錢,越容易得乳腺癌?提醒:做好5件事,不被癌症來打擾 》,漫說健康,2020-12-21 2、《怎樣的人容易得乳腺癌?是不是胸越大越容易得乳腺癌?》,腫瘤專科醫生,2018-08-25 來源:kknews乳腺癌是個「富貴病」,越有錢越容易患上?做好5件事,不被癌症來打擾

批評者稱Google乳腺癌預測AI研究如果不透明就沒有用處

早在1月份,Google旗下專注於健康相關研究、臨床工具和醫療服務合作的分支Google Health就發佈了一個在9萬多張乳房X光照片上訓練的人工智慧模型,該公司稱其取得了比人類放射科醫生更好的效果。Google宣稱,與之前的工作相比,該算法可以識別出更多的假陰性,即那種看起來正常但含有乳腺癌的圖像,但一些臨床醫生、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一說法表示質疑。 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反駁文章中,隸屬於麥吉爾大學、紐約市立大學(CUNY)、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超過19位共同作者表示,Google的研究缺乏詳細的方法和代碼,損害了其科學價值。一般來說,科學都存在可重複性問題,2016年對1500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其中70%的科學家至少嘗試過複製其他科學家的實驗,但失敗了。 在人工智慧領域,這個問題尤為嚴重。在2019年的ICML大會上,有30%的作者未能在會議開始前將自己的代碼與論文一起提交。研究經常提供基準結果來代替原始碼,當基準的徹底性受到質疑時,就會出現問題。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自然語言處理模型給出的60%到70%的答案都嵌入了基準訓練集的某個地方,這表明模型往往只是在記憶答案。 他們表示,Google的乳腺癌模型研究缺乏細節,包括對模型開發以及所使用的數據處理和訓練管道的描述。Google省略了模型架構的幾個超參數的定義,也沒有披露用於增強模型訓練的數據集的變量。這可能會顯著影響其性能,Nature的共同作者聲稱,例如,Google使用的其中一個數據增強有可能導致同一患者的多個實例,從而使最終結果出現偏差。 Google方面表示,用於訓練該模型的代碼對內部工具、基礎設施和硬體有許多依賴性,使其發佈不可行。該公司在決定不發佈這兩個訓練數據集時,還提到了這兩個訓練數據集的專有性和患者健康數據的敏感性。但Nature的共同作者指出,原始數據的共享在生物醫學文獻中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從2000年代初的不足1%增加到現在的20%,而且模型預測和數據標籤本來可以在不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下發佈。 來源:kknews批評者稱Google乳腺癌預測AI研究如果不透明就沒有用處
不到三成女性對自己乳房尺寸滿意-一萬八千多女性接受乳房滿意程度調查

不到三成女性對自己乳房尺寸滿意-一萬八千多女性接受乳房滿意程度調查

一項國際范圍內大規模統計調查表明,大多數女性對自己的胸圍不甚滿意。該調查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Body Image》上,此調查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乳房尺寸滿意度調查。 該調查的首席研究研究Viren Swami是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和Perdana University的社會心理學的教授,他表示我們的研究興趣之一就是調查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懟自己身體的體驗、思考和感受。 這項調查選取了40個國家18451位婦女看由電腦生產的14個不同尺寸的乳房圖像,被調查者要求指出哪個圖片和自己的乳房大小最接近,然後還要選出哪張圖是她們最喜歡的,此外參與者還要完成對體重的不滿、性格、媒體曝光等其他調查選項。 在調查結果中47.5%的參與者都希望自己乳房比現在更大,23.2%則希望更小,29.3%對自己的size感覺滿意。而年齡更小、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女性對自己的乳房不滿意的程度更高。 「對自己乳房尺寸不滿意的女性更有可能心理健康不佳、對乳房的意識也較差,在我們的調查中所有的國家也都呈現了這種關系。」Viren Swami表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癌症主要的死亡原因,較低的存活率與較差的乳房意識有關,對於乳房尺寸的不滿意可能會到迴避的行為,降低乳房的意識,特別是如果女性對乳房引發焦慮、羞恥和尷尬的心理。從而導致女性通過自我檢查乳房的頻率降低,這種情況就需要公共衛生的干預。」 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黎巴嫩和英國的女性希望擁有最大的乳房,而來自日本、菲律賓、德國、奧地利和馬來西亞的女性則希望擁有最小的乳房。但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差異很小,而且理想的乳房尺寸「在不同國家之間相對一致」,大多數女性都希望擁有中到大的乳房。 「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對乳房尺寸的不滿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這可能是因為年齡較大的女性獲得理想乳房尺寸的壓力較小,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和母乳餵養鼓勵女性關注乳房的功能,而不是單純從審美角度來看待它們。」 「我們的數據主要來自於社會經濟發達的環境,因此研究我們的發現在全球范圍內是否適用於更多樣化的人群是很重要的。」乳房尺寸不滿意還有很多其他的結果,我們無法檢測,比如參加體育活動,」 如果大家對於這項調查有興趣可以去看網站的報道,其實還是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此外這項研究數據里沒有來鍾中國的數據樣本。其實調查還挺正面的尤其是對女性乳腺癌方面的。 調查原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0144519303900   來源:和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