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天文

Tag: 天文

《天文世界》需要什麼配置

《天文世界(Astro World)》是一款非常有趣的橫向卷軸合作遊戲,而遊戲的畫面表現非常不錯,需要的配置要求也不算高,CPU最低只需要英特爾的酷睿i3-4340處理器或者AMD的FX-6300處理器。 天文世界需要什麼配置 最低配置: 作業系統: Windows 7 處理器: Intel Core i3 3.0 GHz 內存: 4 GB RAM 顯卡: NVIDIA GeForce GTX 660 DirectX 版本: 10 存儲空間: 需要 10 GB 可用空間 推薦配置: 作業系統: Windows 10 處理器:...

《天文世界》有什麼特色內容

《天文世界(Astro World)》是一款非常有趣的橫向卷軸合作遊戲,而遊戲的特色內容也有很多,首先是新時代發現,天文世界設定在一個人類已經開始殖民新行星並正在開采Astrium的未來,這是一種用作量子燃料的資源。 天文世界需要什麼配置 新發現時代 天文世界設定在一個人類已經開始殖民新行星並正在開采Astrium的未來,這是一種用作量子燃料的資源。你帶領一支探險隊,必須盡一切努力保護你的殖民地並獲得盡可能多的資源。 防禦 每天晚上,殖民地都會受到未知生物的襲擊,因此您必須建立防禦並武裝您的殖民者,以確保您的經濟建築的安全。 1-4人合作 你不會一個人去另一個星球,是嗎? 經濟 您必須通過明智地花費精力來在防禦和經濟之間找到平衡。建造各種工業建築並進行升級。增加殖民者的數量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設備。 來源:3DMGAME

《刺客教條幻象》天文儀器收集位置介紹

刺客信條幻景天文儀器位於阿拔斯區天文台北部區域,靠近歷史古跡的光團按E鍵互動即可收錄,天文儀器可確定太陽和星辰升起與落下的時間,計算建築物的高度或渡河所需的長度。 刺客信條幻景天文儀器在哪收集 答:天文台 1、刺客信條幻景歷史古跡天文儀器位於阿拔斯區天文台北部區域。 2、玩家前往阿拔斯區天文台北部區域可看到歷史古跡的光團,靠近按E鍵互動即可收錄天文儀器。 3、天文儀器歸屬於百科中的藝術,玩家可在百科藝術一欄查看到天文儀器詳情。 4、天文儀器可確定太陽和星辰升起與落下的時間,計算建築物的高度或渡河所需的長度,尋找禮拜時間或麥加的方向。 來源:遊俠網

《霍格華茲的傳承》天文台位置一覽 天文台在哪

將時間調整至夜晚,找到天文台就能與其互動了。更多天文台的位置稍後更新…… 北福特沼澤(1個) 天文台1 位於下圖位置,城堡東側的地上。 禁林(1個) 天文台2 禁林西側傳送點東邊,駿鷹巢穴南邊。 (未完待續……) 點擊加入群聊 來源:遊民星空

Re-Ment 2023年01月 小小樣品 天文學家的不可思議研究所(共8款)

商品名 天文學者の不思議な研究所 価格 935円(稅抜価格850円) 発売場所 玩具・雑貨店、キャラクターショップ等 発売日 2023年01月23日 販売狀況 発売予定 種類 全8種類 商品 フィギュア+ミニシート パッケージ 箱:115(高さ)×70(幅)×60(奧行)mm 來源:78動漫

沙石鎮時光天文望眼鏡碎片在哪里

《沙石鎮時光》中玩家需要將天文望眼鏡碎片都收集完整之後,就可以完成仰望星空的任務,而相關的天文望眼鏡碎片在蜥蜴人遺跡中進行獲取,而且該遺跡很好,有對應的指南樓層。 光天文望眼鏡碎片位置   在回收公司遺跡,你去蜥蜴人遺跡電腦挖冒煙也沒有啊,在回收遺跡9-11層   觀星人任務 然後任務變成仰望星空 再去蜥蜴人遺跡去找三個望遠鏡碎片   這一代的遺跡很好刷的,只選要碎片的樓層,不出就退出去重置 來源:3DMGAME

格林班克小鎮居民為何無緣Wi-Fi?因為綠岸天文台就在這里

參考 HighSpeedInternet.com 的數據,全美平均 Wi-Fi 速率已高達 99.3 Mbps 。結合蜂窩行動網路的普及,城鎮居民幾乎可隨時隨地連接到網際網路,無縫體驗高清流媒體和下載文件。有趣的是,在西維吉尼亞州,只有大約 182 名常住者的格林班克(Green Bank),卻是一個罕見的例外。 (來自:Green Bank Observatory) 據悉,這座小鎮位於莫農加赫拉國家森林以南、阿勒格尼山脈的一個鬱郁蔥蔥的山谷中。 如果有幸去過那里,你會發現當地居民遠離城市生活的喧囂,只有零星幾家餐館和商店、且大多集中在小鎮的中心。 相比之下,「綠岸天文台」的名氣,要比小鎮本身要大得多。但也正是該天文台的存在,才阻止了格林班克居民使用 Wi-Fi 。 此外《Washingtonian》報導稱,當地居民無法使用手機或其它可能對靈敏的望遠鏡觀測產生潛在干擾的任何現代技術。 行星雷達系統(資料圖) 媒體指出,綠岸天文台是當地的頭號僱主之一,擁有百名全職雇員。在繁忙的夏季,還有另外 40 名員工,幾乎與格林班克全鎮人口相當。 自 1957 年以來,綠岸天文台一直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負責運營。由於設備的敏感性,該鎮也被劃入了 13000 平方英里的「國家無線電靜默區」的一部分。 正因如此,盡管綠岸天文台兩旁設置了遠足小徑,但是對於技術依賴者們來說,生活在這里的「網癮戒斷」反應,也可能是相當可怕的。 來源:cnBeta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天文館信息分享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最近迎來了2.0版本,在此版本中更新了咖啡館這一建築,這就不免讓人想起來天文館了,天文館很有可能會在日後加入遊戲之中,不過有些玩家對於天文館還比較陌生,下面就給大家帶來天文館信息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天文館信息分享 天文館,出自動物之森NDS版本。只存在了一個版本就遭到刪除。 雖然天文館目前「人氣很高」,但當年被刪除完全合情合理——他的內容實在太過貧瘠。 整個天文館內,玩家唯一能做的只是看星星、畫星星。所謂的畫星星就是簡單的一筆畫,和手機屏鎖並沒有太大區別。 天文館並不像現在的switch版,也沒有任何場景互動(互動也看不清,就nds那個微型屏)。 畫出來的星座,會實時顯示在天空中,基本上天黑的時候都可以看到。 nds版的天空會隨著夜晚時間橫向滾動,可以在妹妹那里查詢特定星座出現在天空正中間的時間。 星座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動畫效果,頂多就是飄過幾朵雲。 所以說,其實天文館沒什麼好特別期待的,因為真的就是相當沒有存在感。 最重要的是,當初那種一筆畫的星座機制已經完全不適合新作了。就算天文館回歸,和前作大概也不會有多少關聯。 來源:3DMGAME

天文相機捕捉到太陽風暴:上演了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旋轉極光

據媒體報導,本月早些時候,太陽吐出了被歐洲航天局(ESA)稱為日冕物質拋射的「快速移動等離子體暴力團」。這些CME可能會破壞通信和GPS系統,但也能在地球上帶來出色的極光。對此,ESA發布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視頻,其中就有展現了發生在10月9日日冕物質拋射之後的發光燈展。 空間天氣應用科學家Hannah Laurens上周在ESA的一份聲明中說道:「喜歡這段視頻的原因是有機會看到這種美麗的、紫色的極光,在強烈的地磁暴期間更清晰可見。」 這段視頻來自瑞典基律納的一台全天空相機的魚眼視角,該相機朝上看可以看到從地平線到地平線的天空。該相機是ESA空間氣象服務網絡的一部分,於10月12日觀測到了極光。當極光從綠色到紫色擺動時,視頻感覺就像在看一個神奇的水晶球。 據ESA介紹,綠色是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與地球大氣中的氧氣碰撞時產生的。而更少見的紫色則來自於帶電粒子與氮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夢幻般的空中實驗室實驗--具有現實生活的意義。 ESA說道:「雖然地球上的人類受到地球磁場的保護,但空間天氣可以對軌道上的衛星和地球上的基礎設施產生極端和破壞性的影響並最終影響我們的社會。」 Laurens指出,研究極光的漩渦運動有助於科學家監測空間天氣狀況。 全天候相機的視頻是用來進行嚴肅的科學研究的,但它也值得我們為太陽的情緒和這個星球上的生命之間的聯系感嘆片刻。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白矮星亮度突然開啟和關閉

天文學家利用一顆行星獵取衛星首次看到了白矮星亮度突然開啟和關閉。由英國達勒姆大學領導的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探測衛星(TESS)來觀察這一獨特現象。 白矮星是大多數恆星在燃燒掉自身氫燃料之後所變成的。它們大約有地球那麼大,但質量更接近於太陽的質量。該小組觀察到的白矮星是已知的,它正在從一顆軌道上的伴星中吸積,或進食。在新的觀測中,天文學家看到它在30分鍾內失去了亮度,這個過程以前只在吸積白矮星中發生過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 一個吸積白矮星的亮度受到它所吸食的周圍物質數量影響,所以研究人員說有什麼東西干擾了它的食物供應。他們希望這一發現將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吸積背後的物理學。黑洞、白矮星和中子星這樣的物體吸食來自鄰近恆星的周圍物質。這些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研究小組在白矮星雙星系統TW Pictoris中觀察到了這一現象,該系統距離地球約1400光年。TW Pictoris由一個白矮星組成,它從周圍的吸積盤中獲得食物,吸積盤的燃料是來自其較小伴星的氫氣和氦氣。隨著白矮星的進食或吸積,它變得更加明亮。利用TESS提供的精確觀測細節,研究團隊看到了在如此短的時間尺度內,在吸積白矮星中從未見過的亮度突然下降和上升。 因為從伴星流入白矮星吸積盤的物質是相對恆定的,它不應該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對其亮度產生巨大的影響。相反,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所見證的可能是白矮星表面磁場的重新分配。在"開"模式中,當亮度較高時,白矮星像往常一樣從吸積盤上取食。突然間,該系統突然變成"關閉",其亮度驟降。研究人員說,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磁場的旋轉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一個離心屏障阻止了吸積盤中的燃料不斷落到白矮星上。 來源:cnBeta

哈佛前天文系主任專欄文章:宇宙是更高等文明在實驗室創造的

一位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就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拋出重磅理論:宇宙是在實驗室中由更高「等級」的生命形式所組成的。暢銷書作家、哈佛大學天文學系前任主席阿維·勒布 (Avi Loeb) 本周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上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他認為宇宙可能是由「先進的技術文明」在實驗室中所組建形成的。 ...

天文學家三次發現相同的恆星爆炸 並預測在16年內會有第四次發現

據媒體報導,來自一個遙遠的星系團的巨大引力導致空間彎曲,以至於來自它們的光線被彎曲並從許多方向射向地球。這種"引力透鏡"效應使哥本哈根大學的天文學家能夠在天空的三個不同地方觀察到同一顆爆炸的恆星。他們預測,到2037年,同一爆炸的第四張圖像將出現在天空中。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不僅可以探索超新星本身,還可以探索我們宇宙的膨脹。 ...

天文學家報告有史以來記錄到的最大一組神秘快速射電暴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一個巨大的新數據集可能很快有助於揭開快速射電暴(FRB)的宇宙之謎。在幾周的時間里,天文學家從一個研究最充分的FRB來源中檢測到了1600多個新信號,基本上排除了關於其起源的一個主要假設。 這些信號是毫秒級的無線電波爆發,每一個信號攜帶的能量都比太陽一年發射的能量多。其中一些是一擊即中的奇跡,而另一些則是隨機或按可預測的時間表重復。但究竟是什麼創造了它們,仍然是個謎。研究人員提出了黑洞、超新星、中子星、外來粒子,甚至外星人等作為解釋,但最主要的候選者是磁星,即具有難以置信的強大磁場的緊湊型恆星。最近研究人員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個磁星,它發出了可疑的類似於FRB的信號。 然而,一項新研究使情況變得復雜。天文學家使用中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來仔細檢查最著名的FRB源之一。FRB 121102是第一個被發現的重復信號,所以多年來它一直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信號之一。但是這些新的觀測結果顯示,它比以前認為的要活躍得多。 該團隊在47天內對該信號源進行了近60個小時的觀察,探測到了驚人的1652個脈沖。這是一個巨大的增長--此前,自2012年發現該源以來,總共只記錄了347次爆發。如此急劇地擴大數據集可能有助於揭開FRB的神秘面紗。 「這是第一次對一個FRB源進行如此詳細的研究,」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張兵說。「大型爆發集幫助我們的團隊前所未有地鎖定了FRB的特徵能量和能量分布,這為驅動這些神秘現象的引擎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其最活躍的時候,FRB 121102被探測到在一小時內產生了122次爆發--這是所有FRB源中最高的重復率。研究小組說,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幫助決定磁星如何產生重復的FRB的兩個主要模型。第一種假設是信號來自於恆星的磁場內部,而第二種說它們是由恆星周圍物質的反復"震盪"產生的。 張兵說:「這些結果對後者的模型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爆發太頻繁了,而且--考慮到僅這一事件就相當於磁星可用能量的3.8%--它增加了太多的能量,第二個模型無法工作。」 有了這麼多的數據點在手,研究小組還檢查了在1毫秒和1000秒之間的范圍內,是否有任何類型的重復爆發模式。沒有發現,這似乎表明,沒有一個單一的緊湊天體,如磁星,是負責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只是加深了這個謎團。但是它並沒有完全排除磁星作為FRB源的可能性--可能有兩個磁星在非常緊密的軌道上運行,信號來自它們的相互作用。即使FRB 121102不是磁星,這也不意味著這些天體不在其他FRB的背後--畢竟,不同的信號有如此廣泛的特徵,多種解釋可能在發揮作用。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來源:cnBeta

圍繞死亡恆星運行的倖存行星或能讓天文學家窺見太陽系的未來

據媒體CNET報導,一些研究預測,我們的太陽將在大約50億年後達到其生命的終點。在太陽死亡之後,我們的太陽系會是什麼樣子?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遙遠的太陽系,暗示了我們的行星的命運:地球可能會遭受打擊,但木星可能會倖存。周三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一顆類似木星的行星在圍繞一顆死亡的白矮星的軌道上。 該系統位於銀河系中心附近,通過夏威夷W.M.Keck天文台的發現表明,即使在我們的恆星在遙遠的未來經歷了其不可避免的生命終結後,我們自己系統中的一些行星仍可能繼續存在。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主要作者Joshua Blackman,說:「一證據證實了在足夠大的距離上運行的行星可以在其恆星死亡後繼續存在。鑒於這個系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系的一個類似物,它表明木星和土星可能在太陽的紅巨星階段倖存下來,當它耗盡核燃料並自我毀滅的時候。」這 我們的太陽在死亡時預計會經歷幾個階段。它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美國宇航局(NASA)將這一階段描述為「通常是一個恆星生命中最猛烈的時刻」。這時地球將遭受打擊,變得不適合居住,並可能被摧毀。 接下來,太陽將進入其白矮星階段,成為一顆正在冷卻和消退的死亡恆星。這就是天文學家發現的那顆類似木星的行星所圍繞的那種恆星。W.M.Keck天文台分享了一個視頻動畫,介紹了那個遙遠的太陽系及其倖存的行星可能經歷的情況。 馬里蘭大學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共同作者David Bennett 建議,搬到木星和土星的一顆衛星上可能值得考慮,這假設人類仍然存在。這意味著我們對行星際生命的長期雄心應該包括看看木星的一些誘人的衛星,比如木衛二,這是美國宇航局即將開展的一項任務的目標。 搬到木星附近並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正如 Bennett 所指出的,「......我們將無法長期依賴來自太陽這個白矮星的熱量」。 以前的一些研究,包括2020年的一篇論文,描述了一顆巨行星躲過了被自己的恆星摧毀的命運,表明盡管這些恆星有毀滅的傾向,但生存是一種可能。科學家們仍在研究這種情況可能有多普遍或罕見。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發現神秘的無線電信號 可能來自此前未被發現的行星

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可能來自於此前未被發現的行星。模型顯示,其中一些信號可能是通過行星的磁場和它們的宿主恆星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可能是探測系外行星的一種全新的方式。 ...

天文學家利用哈勃望遠鏡測量出NGC 1052-DF2星系距離

據媒體報導,NGC 1052-DF2星系位於6500萬光年外的一個星系場中。它的質量很小,只有約2億個太陽質量,這使它成為了一個「矮人」,然而它的大小--直徑約1.5萬光年--卻使它處於超散射星系的行列。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擁有大量發光的球狀星團。 兩年前,在它附近發現了第二個類似的微弱矮星系,這兩個星系的相對運動強烈地表明它們的暗物質非常少或者沒有;作為比較,在銀河系中,暗物質的質量幾乎是恆星物質的十倍。 天文學家還指出,如果這些質量和運動測量是准確的,那麼它們可能被用來測試和否決或確認一個長期存在的愛因斯坦引力的替代理論。但首先需要更准確地知道該星系的距離,因為該星系的許多屬性如運動、光度和推斷的質量的值都依賴於假定的距離。 CfA的天文學家Charlie Conroy是為該星系確定新距離的天文學家小組的成員之一。他們沒有依靠該星系的速度/紅移來獲得距離,因為這個數值可能會被它在星系群中的局部運動所混淆,反之,他們利用了紅巨星分支頂端的微弱紅巨星的亮度來推算距離,這是一種標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當這些星星足夠明亮可以得到准確的研究。 當一顆低質量的恆星燃燒完幾乎所有的氫,並開始在其核心中融合氦,這一轉變伴隨著體積的縮小,核心溫度的迅速上升,向更藍的顏色轉變,以及亮度的突然下降。這種亮度的快速變化在光學和近紅外波長下很容易顯現出來;然後可以確定這些恆星的絕對亮度,並根據它們的表觀亮度計算出它們的距離。 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40個軌道來測量NGC 1052-DF2中紅巨星的亮度並根據這些數據來確定它們的距離--7270萬光年±5%。 這個新距離證實了這個星系不尋常的特點,其中包括它令人費解的暗物質的缺乏以及它的球狀星團異常地發光。這個結果還意味著這些數據將不適合用於測試擬議的另一種引力理論。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可能已經發現了第一顆圍繞三顆恆星運行的行星

據媒體報導, GW Orionis(以下簡稱GW Ori)位置相對較近,距離僅1300光年,跟我們的太陽系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正如天文學家所介紹的那樣,GW Ori是一個三恆星系統,其部分地被空間碎屑的塵埃環所籠罩,而行星可能正在形成過程中。 但對原行星雲的新分析表明,這個過程可能已經產生了一些相當大的宇宙果實。 由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天文學專業剛畢業的Jeremy Smallwood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注意到塵埃盤中有一個明顯的、令人困惑的缺口,這些塵埃盤不僅被打散而且還會被扭曲。 「我們認為,圓盤中存在一顆(或多顆)大質量行星將內外圓盤分開,」Smallwood及其同事在上個月發表於《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一篇論文中寫道,「GW Ori中的圓盤斷裂很可能是由未被發現的行星引起的--環形軌道中的第一顆(幾顆)行星。」 隱藏在骯髒帶內的行星可能是像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它們往往在一個系統的歷史中比像地球這樣的岩質行星更早形成。 天文學家以前曾在三恆星系統中發現過行星,如LTT 1445Ab,它的天空中有三個太陽,但它只繞著其中一顆恆星運行。如果GW Ori周圍有確認的行星,那麼它們將是第一個被看到的圍繞三顆恆星運動的星球。 這還意味著在圍繞著遙遠的恆星旋轉的受引力約束的天體塵埃中可能會有很多事情發生。 Smallwood在一份聲明中說道:「這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它使行星形成的理論變得非常強大。這可能意味著行星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這非常酷。」 來源:cnBeta

「雙」星系使天文學家感到困惑:「我們真的被難住了」

據媒體報導,當一個遙遠的星系的光線在經過它前面的大質量星系或星系團時被放大、拉長和變亮,許多光學幻覺就會出現。這種現象被稱為引力透鏡,產生了背景星系的多個被拉伸和增亮的圖像。這種現象使天文學家能夠研究非常遙遠的星系,除了通過引力透鏡的影響外,它們是無法看到的。挑戰在於試圖從透鏡產生的奇特形狀中重建遙遠的星系。但是,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在分析類星體時偶然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形狀。他們發現了兩個明亮的線性天體,似乎是彼此的鏡像。另一個怪異的天體就在附近。 這些特徵讓天文學家們大惑不解,以至於他們花了幾年時間才解開了這個謎團。在兩位引力透鏡專家的幫助下,研究人員確定,這三個天體是一個遙遠的、未被發現的星系的扭曲圖像。但最大的驚喜是,這些線性天體是彼此的精確「拷貝」,這是一種罕見的情況,是由背景星系和前景透鏡星團的精確排列造成的。 天文學家已經看到了散布在我們浩瀚宇宙中的一些相當奇怪的東西,從爆炸的恆星到碰撞的星系。因此,人們可能會認為,當他們看到一個奇怪的天體時,他們將能夠識別它。但是美國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似乎是兩個相同的天體,它們看起來如此奇怪,天文學家花了幾年時間才確定它們是什麼。 肖尼州立大學(普茨茅斯)的天文學家蒂莫西-漢密爾頓說:"我們真的被難住了"。這些古怪的天體由一對星系凸起(一個星系中充滿恆星的中心樞紐)和至少三個幾乎平行的分裂條紋組成。漢密爾頓在使用哈勃測量類星體的集合時意外地發現了它們,類星體是活動星系的熾熱核心。 漢密爾頓向同事尋求幫助,並做了很多大量的工作之後,漢密爾頓和由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的理察-格里菲斯領導的團隊,終於把所有的線索放在一起,解開了這個謎團。這些線性天體是位於110多億光年外的一個引力凝聚的遙遠星系的拉伸圖像。而且,它們似乎是彼此的鏡像。 研究小組發現,一個介入的、未編入目錄的前景星系團的巨大引力正在扭曲空間,放大、增亮和拉伸它後面的一個遙遠星系的圖像,這種現象稱為引力透鏡。盡管哈勃觀測揭示了許多由引力透鏡引起的這些有趣的鏡像扭曲,但這個天體是令人困惑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背景星系和一個前景星系團之間的精確排列產生了遠程星系的同一圖像的雙倍放大副本。這種罕見的現象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背景星系跨過了空間結構中的一個漣漪。這個"波紋"是一個最大的放大區域,由密集的暗物質的引力引起,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大部分質量的看不見的膠水。當來自遙遠的星系的光沿著這個波紋穿過星團時,產生了兩個鏡像,同時還可以看到偏向一側的第三個圖像。 格里菲斯將這種效果比作在游泳池底部看到的明亮的波浪形圖案。"想想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游泳池表面的波紋,在池底顯示出明亮的圖案,"他解釋說。"底部的這些明亮圖案是由一種類似於引力透鏡的效應引起的。表面上的漣漪作為部分透鏡,將陽光聚焦到底部明亮的方格圖案上。" 在引力透鏡的遙遠星系中,"波紋"極大地放大並扭曲了通過星系團的背景星系的光線。"波紋"的作用就像一面不完美的彎曲的鏡子,產生了雙重副本。 解開這個謎團 但是當漢密爾頓在2013年發現這些奇怪的線性特徵時,這種罕見的現象並不為人所知。當他翻閱類星體圖像時,鏡像圖像和平行條紋的快照脫穎而出。漢密爾頓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其他團隊成員也沒有見過。 漢密爾頓說:"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也許它們是具有潮汐拉伸臂的相互作用的星系。這並不適合,但我不知道還能怎麼想。" 於是漢密爾頓和團隊開始了他們的探索,以解開這些誘人的直線之謎,後來因其發現者而被稱為「漢密爾頓天體」。他們在天文學會議上向同事們展示了這個奇怪的圖像,引起了各種反應,從宇宙弦到行星星雲。 但是,當漢密爾頓在2015年美國宇航局的一次會議上展示該圖像時,並不是最初團隊成員的格里菲斯提出了最合理的解釋。這是一個放大和扭曲的圖像,是由類似於在哈勃圖像中看到的其他大質量星系團的透鏡現象引起的,這些星系團正在放大非常遙遠的星系的圖像。當格里菲斯在哈勃的一個深層星系團調查中了解到一個類似的線性物體時,他證實了這個想法。 然而,研究人員仍然有一個問題。他們無法識別透鏡星團。通常情況下,研究星系團的天文學家們首先會看到導致透鏡的前景星系團,然後再找到星系團內遙遠星系的放大圖像。對斯隆數字天空調查圖像的搜索顯示,一個星系團位於在與放大圖像相同的區域,但它並沒有出現在任何編目調查中。盡管如此,這些奇怪的圖像位於一個星系團的中心,這一事實使格里菲斯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星系團正在產生凝聚的圖像。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是確定這三幅凝聚圖像是否處於相同的距離,因此是否都是同一個遙遠星系的扭曲畫像。夏威夷的雙子座望遠鏡和W.M.凱克天文台的光譜測量幫助研究人員進行了這一確認,顯示出凝聚的圖像是來自110多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 根據對第三張凝聚圖像的重建,這個遙遠的星系似乎是一個邊緣上的條狀螺旋體,有持續的、結塊的恆星形成。 在格里菲斯和夏威夷大學希洛分校本科生進行光譜觀測的同時,芝加哥的另一組研究人員利用斯隆數據確定了這個星團並測量了它的距離。該星團位於70多億光年之外。 但是,由於關於這個星團的信息非常少,格里菲斯的團隊仍然在努力研究如何解釋這些不尋常的透鏡形狀。"這個引力透鏡與哈勃之前研究的大多數透鏡非常不同,特別是在哈勃前沿領域調查的星團中,"格里菲斯解釋說。"你不必長時間盯著那些星團就能發現許多透鏡。在這個天體中,這是我們唯一的透鏡。而我們起初甚至不知道這個星團。" 隨後格里菲斯聯系引力透鏡理論專家-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珍妮-華格納。華格納曾研究過類似的天體,並與現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尼古拉斯-特索雷一起開發了計算機軟體,用於解釋像這樣的獨特透鏡。他們的軟體幫助研究小組弄清了所有三個透鏡圖像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得出結論,拉伸圖像周圍的暗物質必須在空間中以小尺度"平滑"分布。 "很好,我們只需要兩個鏡像,以便獲得暗物質在這些位置上的結塊或不結塊的規模,"華格納說。「在這里,我們不使用任何透鏡模型。我們只是把多個圖像的觀測數據和它們可以相互轉換的事實。它們可以通過我們的方法被折疊成一個。這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想法,即暗物質在這兩個位置需要多麼光滑。」 格里菲斯說,這個結果很重要,因為天文學家在發現暗物質近一個世紀之後仍然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知道它是某種形式的物質,但我們不知道其組成粒子是什麼。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它的行為方式。我們只知道它有質量並受到引力的影響。對結塊或平滑度的大小限制的意義在於,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些關於粒子可能是什麼的線索。暗物質團塊越小,粒子的質量肯定越大"。 該團隊的論文發表在9月份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一個遙遠的星系

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叫做引力透鏡的技術來研究太過遙遠而無法直接觀測的星系和其他天體。當一個遙遠的星系產生的光線被它正前方的另一個星系的強烈引力放大時,就會發生引力透鏡效應,這可以產生了背景星系的多個、拉伸和增亮的圖像。 如果沒有引力透鏡,這些原本沒有被放大的星系就無法被研究。天文學家在使用引力透鏡研究遙遠的星系時,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要從引力透鏡產生的奇特形狀中重建遙遠的星系的實際面貌。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分析活躍星系核心的類星體時發現了一個形狀非常古怪的透鏡星系。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對明亮的線性物體,它們似乎是彼此的鏡像,附近還有一個奇怪的物體。這些神秘的物體使天文學家感到困惑,他們花了數年時間試圖確定他們看到的是什麼。引力透鏡專家幫助確定這三個物體都是同一個遙遠星系的扭曲圖像。 雖然科學家們對發現遙遠的星系感到驚訝,但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線性物體是彼此的精確拷貝。這是一種罕見的情況,是由於背景星系和它前面的透鏡群的精確排列而導致的。該物體包括一對星系隆起,一個星系的中央充滿星星的部分,以及三個幾乎平行的分裂條紋。 這些線性物體是距離地球110多億光年的一個引力透鏡的遙遠星系的拉伸圖像。一個未編入目錄的前景星系團的巨大引力扭曲了空間,導致它後面的遙遠星系的圖像被放大、拉伸和增亮。這一現象的發生是因為背景中的星系處於時空結構的一個波紋上。天文學家說,這個波紋是一個由暗物質的引力引起的最大放大區域。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可能首次發現一顆圍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

據媒體CNET報導,天文學家可能首次在GW Orionis中發現了一顆圍繞三星系統運行的行星。GW Orionis恆星系統相對較近,距離只有1300光年,與我們的太陽系相差無幾。正如天文學家所稱,GW Orionis是一個三星系統,部分被空間碎片的塵埃環所籠罩,行星可能正在形成過程中。 但是對原行星雲的新分析表明,這個過程可能已經產生了一些相當大的宇宙「果實」。由從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天文學專業剛畢業的博士Jeremy Smallwood領導的研究人員注意到塵埃盤中有一個明顯的、令人困惑的「缺口」,它不僅被打碎了,而且還被扭曲了。 "我們認為,圓盤中存在一顆(或多顆)大質量行星,將內外圓盤分開,"Smallwood及其同事在上個月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GW Ori中的圓盤斷裂很可能是由未被發現的行星引起的--環形軌道中的第一顆行星。」 天文學家稱,隱藏在其中的行星可能是像木星這樣的氣態巨行星,它們的形成時間往往比地球這樣的岩石行星還要早。 天文學家以前曾在三星系統中發現過行星,比如LTT 1445Ab,它的天空中有三個太陽,但它只繞著其中一個恆星運行。如果GW Ori周圍有確認的行星,那麼它們將是第一個被看到的圍繞三顆恆星運行的行星。這也意味著在圍繞著遙遠的恆星旋轉的受引力約束的天體塵埃中可能會有很多事情發生。 Smallwood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它使行星形成的理論變得非常有力。這可能意味著行星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活躍得多,這非常酷。」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在「下鐵雨」的超熱木星上發現電離鈣 表明其比此前認為的更奇特

據媒體報導,一個由康奈爾大學、多倫多大學和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報告說,在一顆「超熱木星」上發現了電離鈣--這表明大氣溫度比以前認為的要高,或者說大氣層上部有強風。 這一發現是在夏威夷北雙子座望遠鏡獲得的高解析度光譜中發現的。 熱木星因其溫度高而被命名,這是因為它們靠近恆星。WASP-76b於2016年被發現,距離地球約640光年,但與比太陽略熱的F型恆星如此接近,以至於這顆巨行星每1.8個地球日繞其主恆星公轉一圈。 這些研究成果是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年期項目的第一項,即用雙子座光譜學調查的系外行星,或ExoGemS,該項目探索行星大氣的多樣性。 共同作者、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哈羅德-坦納院長和天文學教授Ray Jayawardhana說:"隨著我們對幾十顆系外行星進行遙感,橫跨一系列質量和溫度,我們將對外星世界的真正多樣性有一個更完整的了解--從那些熱到可以孕育『鐵雨』的行星到其他氣候更溫和的行星,從那些比木星更重的行星到其他比地球大不了多少的行星。 Jayawardhana說:「利用今天的望遠鏡和儀器,我們已經可以了解到這麼多關於圍繞數百光年外的恆星運行的行星的大氣層--它們的成分、物理性質、雲層的存在,甚至大規模的風的模式,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該小組在對系外行星WASP-76b的大氣層進行高度敏感的觀測中發現了罕見的三條光譜線,這些光譜線於9月28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並於10月5日在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的年會上發表。 第一作者Emily Deibert說:"我們看到了這麼多的鈣;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特徵,"他是多倫多大學的博士生,其導師是Jayawardhana。 Deibert說:「這種電離鈣的光譜特徵可能表明該系外行星有非常強的上層大氣風。或者該系外行星上的大氣溫度比我們認為象的要高得多。」 由於WASP-76b是潮汐鎖定的--即它的一面總是面向恆星--它有一個永夜面,其平均溫度為2400華氏度,相對涼爽。它永晝面平均溫度為4400華氏度。 Deibert和她的同事們檢查了適中的溫度區,位於該行星的白天和黑夜之間的邊緣。"她說:"這顆系外行星在其軌道上快速移動,這就是我們能夠從星光中分離出其信號的原因。"你可以看到光譜上的鈣質印記是隨著行星快速移動的。 天文學家繼續深入研究,以了解系外行星。天文學家說:「我們的工作,以及其他研究人員的工作,正在為探索太陽系以外的陸地世界的大氣層鋪平道路。」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在「下鐵雨」的巨型系外行星上發現奇怪的信號

據媒體CNET報導,去年,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地球約640光年的"熱木星"WASP-76b上有一個奇怪的夜間現象。每天晚上,這個星球上都會「下鐵雨」。 「下鐵雨」的原因是大量的熱量。這顆系外行星被潮汐鎖定在它的母星上,這意味著它只向炙熱的「同伴」展示一面。在2020年年初,研究人員估計,這顆行星的溫度可能達到約2100攝氏度,足以使鐵等金屬汽化。 根據9月28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的一項新研究,天文學家利用夏威夷雙子座望遠鏡從地球上觀察該行星。通過一種被稱為光譜學的技術,即允許科學家根據特徵性的光信號來檢測元素,研究人員分析了WASP-76b的上層大氣,並意外地發現它含有電離鈣的強烈光譜信號。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rnst de Mooij說:「我們看到來自鈣的信號,它來自該行星脆弱的上層大氣,比我們從模型中預期的要強得多。」 由於這顆行星是如此遙遠,目前不可能看到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鈣的大量存在。天文學家沒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來觀察WASP-76b的情況,但新的信息確實開始幫助天文學家解開640光年外的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先前的研究已經觀察了另外兩顆巨大的、熱的系外行星,即KELT-9b和WASP-33b上的電離鈣。該研究小組指出,這些超熱木星的模型與他們看到的鈣信號不一致,這表明一個未知的過程可能將鈣帶到大氣層的更高處。新研究與該研究一致,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氣體和元素在大氣中逃逸到太空的情況。 這些結果構成了被稱為ExoGemS的系外行星大氣層調查的一部分,該調查使用夏威夷雙子座望遠鏡。該計劃將在其他系外行星上使用同樣的技術,並對它們的多樣性進行更多的說明,WASP-76b的奇怪鈣信號將為下一系列的系外行星分析提供參考。 de Mooij說:「我們正計劃在一系列質量和溫度范圍內觀測大量的系外行星樣本,以探索系外行星大氣的多樣性,並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基本過程。」 來源:cnBeta

天文美圖:哈勃捕捉到離地球1億光年的「危險舞蹈」

本周NASA天文美圖展示的是兩個相互作用的星系,它們交織在一起,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 Arp 91。這套有趣的星系舞蹈發生在距離地球1億光年的地方,被NASA/ESA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組成Arp 91的兩個星系有自己的名字:矮星系。 在這張圖片中看起來像一個亮點,被稱為NGC 5953;而右上方的卵形星系是NGC 5954。實際上,這兩個星系都是螺旋星系,但它們的形狀看起來非常不同,因為它們相對於地球的方向不同。 Arp 91提供了一個特別生動的星系互動的例子。NGC 5954顯然被拉向NGC 5953--它看起來像是在向下延伸一條螺旋臂。正是這兩個星系的巨大引力導致了它們的相互作用。星系之間的這種引力相互作用是很常見的,也是星系演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現在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螺旋星系之間的碰撞導致了另一種類型的星系的形成,即所謂的橢圓星系。然而,這些能量巨大的大規模碰撞發生的時間尺度與人類的一生相差甚遠,它們發生在數億年的時間里。因此,我們不要指望Arp 91在我們的一生中會展示出任何不同的面貌。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正模擬恆星風、磁活動和蒸發的系外行星大氣層

包括太陽在內的大多數恆星都會產生磁力活動,驅動快速移動的電離風,也會產生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通常被稱為XUV輻射)。來自恆星的XUV輻射可以在軌道行星的上層大氣中被吸收,在那里它能夠加熱氣體,使其足以從行星的大氣中逸出。 M型矮星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恆星類型,比太陽更小、更冷,而且它們可以有非常活躍的磁場。它們涼爽的表面溫度導致它們的宜居區(HZ)靠近恆星(HZ是指一個繞行行星的表面水可以保持液體的距離范圍)。 任何在M型矮星的宜居區繞行的岩質系外行星,由於靠近恆星,特別容易受到光蒸發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大氣層的部分甚至全部消失。一些理論家認為,如果光蒸發能去除足夠多的氣體包層,具有大量氫或氦包層的行星實際上可能變得更適合居住。 XUV輻射對系外行星大氣層的影響已經被研究了近20年,但對恆星風對系外行星大氣層的影響卻知之甚少。CfA的天文學家Laura Harbach、Sofia Moschou、Jeremy Drake、Julian Alvarado-Gomez和Federico Frascetti及其同事已經完成了模擬,模擬了恆星風對靠近M型矮星運行的具有富氫大氣的系外行星的影響。作為一個例子,他們使用了TRAPPIST-1中的系外行星配置,這是一顆涼爽的M型矮星,有一個由七顆行星組成的系統,其中六顆行星離該星足夠近,處於其HZ區。 模擬結果顯示,根據細節,恆星風可以從行星的大氣中產生外流。研究小組發現,恆星的磁場和行星的磁場在確定外流的許多細節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通過紫外線中的原子氫線來觀察和研究。 復雜的模擬結果表明,圍繞M型矮主星的行星很可能顯示出多種多樣的大氣特性,而且一些物理條件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范圍內發生變化,使得對連續的系外行星過境的觀測解釋更加復雜。模擬結果強調了使用包括磁效應的三維模擬的必要性,以便解釋M-矮星周圍行星的觀測結果。 來源:cnBeta

地球正在變得越來越暗 氣候變暖引起反照率下降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雜誌《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的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了海洋變暖,導致地球上空的明亮雲層減少,這使反射到太空的光線變少。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998年至2017年期間加州大熊太陽觀測站的地球光照來研究地球的"反照率",評估地球反射了多少光線。數據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地球已經變暗了大約百分之五十。 通常情況下,到達地球的大約30%的陽光會被雲、雪和海洋等反射,然後回到太空,從而給我們的天然衛星月球帶來柔和光線。"月光"是我們在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明亮的、黃白色的光。 通過觀察月球20年,研究小組能夠檢測到反照率的微小變化,特別是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的地球確實已經失去了光彩。 研究小組認為東太平洋上空的低層雲的減少可能導致了亮度的急劇下降。這些雲層的減少可能是由海面溫度的上升引起的,與氣候危機"可能有聯系"。 來源:遊民星空

天文學家測量出接近太陽系的最大已知彗星的寬度 :約150千米

據媒體報導,一顆絕對巨大的彗星目前正在向太陽系飛去--而新觀測結果已經確定了它到底有多大。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已經測量出它的寬度約為150千米,這使其成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彗星。另外,關於它的軌道和其他細節也變得更加清晰。 據悉,這顆彗星被正式稱為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以下簡稱BB)。其中,2014表示它在技術上首次被發現的年份。然而,直到2021年6月,天文學家Pedro Bernardinelli和Gary Bernstein才發現了它的存在,現在這個天體則以他們的名字命名。 雖然BB彗星的亮度表明它很大,至少有100千米寬,但它到底有多大仍非常模糊。這主要是因為它是在29個天文單位(AU)的距離被觀測到的--幾乎和海王星一樣遠--這是迄今發現的彗星的最大距離。 現在,進一步的觀察已經更精確地縮小了它的大小。由Bernardinelli和Bernstein自己領導的一項新分析發現,根據其亮度,該彗星核約有150千米寬。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使得它成為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的彗星,幅度相當大。大多數彗星只有幾千米到幾十千米寬,而一些特別大的彗星如Hale-Bopp,則可能寬達80千米。之前的紀錄保持者--Sarabat's Comet of 1729被估計約有100千米寬。 另外,該研究團隊還能更詳細地計算出BB彗星的軌道。這個天體正在進行令人難以置信的漫長太陽系的往返之旅--在它最遙遠的地方,大約150萬年前,它大概在40400 AU之外。上一次它在我們地球附近擺動則是在約350萬年前,當時它處在太陽的18 AU范圍內。 但它目前的內向旅程將是其迄今為止最接近的一次。天文學家已經計算出,等到2031年,BB彗星將在10.9AU處達到峰值,幾乎達到土星的軌道。 盡管非常微弱,但這顆彗星的彗星和尾巴也都已經被探測和研究。新數據表明,根據簡單的升華熱力學,二氧化碳或氨正在從其表面汽化。 其他科學家已經探測到了來自彗星的氣體爆發。Las Cumbres天文台的另一個小組報告稱,它在9月9日的幾個小時內出現了大幅變亮的情況。 雖然很難准確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新研究稱,它有可能變得比以前想像的更亮--高達9級,或比土星的衛星泰坦更暗一點。最初預計它只會變得和冥王星一樣亮。然而如果形成了水冰的外殼則最終可能會變得更暗。 無論結果如何,BB彗星無疑將會成為未來十年及以後的一個引人入勝的觀測目標。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解開120億年前星系進入靜止狀態之謎

據媒體報導,由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領導的發表在《自然》上的新研究,剛剛回答了關於我們宇宙的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一些最古老的、質量最大的星系在形成初期會陷入靜止狀態?我們現在知道,答案是由於它們耗盡了冷氣體。 「我們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星系形成得非常早,就在140億年前大爆炸發生之後,」UMass Amherst的天文學教授Kate Whitaker說道,「但是由於某些原因,它們已經關閉了。它們不再形成新的恆星了。」恆星的形成是星系成長的關鍵方式之一,據稱當它們停止形成恆星時它們就進入了靜止狀態。天文學家已經知道這些早期的大質量星系已經進入靜止狀態,但直到現在,沒有人知道原因。 為了找到答案,Whitaker的團隊--包括天文學副教授Alexandra Pope和在UMass獲得天文學博士學位的Christina C. Williams-設計了一個創新的望遠鏡組合。他們使用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來探測這些遙遠的星系。這些星系非常遙遠,我們人類現在看到的則是它們在100億到120億年前發出的光,當時宇宙正處於起步階段。實際上,Whitaker的團隊正在尋找遙遠的過去。 這些星系應該顯得年輕而有活力且有不斷形成恆星的證據。然而Whitaker的團隊將哈勃的圖像跟來自ALMA的讀數結合起來發現,它們並沒有。 ALMA讓Whitaker的團隊尋找極少量的冷氣體--助長新星形成的主要能量來源。「在早期宇宙中有大量的冷氣體,所以這些星系,從120億年前開始,應該有大量的剩餘燃料。」 相反,Whitaker和她的團隊只在每個星系的中心發現了冷氣體的痕跡。這意味著,在宇宙存在的最初幾十億年里,這些星系要麼燒盡了它們的能量供應要麼將它們噴射出去,此外,還可能有什麼東西在物理上阻止了每個星系對冷氣體的補充。 綜合來看,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人類改寫宇宙的早期歷史,從而讓我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星系的演變過程。研究小組的下一步是弄清楚這些靜止的星系中剩餘的氣體有多緊湊以及為什麼它只存在於星系的中心。 來源:cnBeta

太空人拍到絕美極光照片 地球如穿上綠色紗衣

遠在太空的太空人們往往更能看到太空中的一些絕妙景象,而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分享的一張圖片,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據媒體報導,日前,來自法國的國際空間站太空人托馬斯·佩斯奎特(Thomas Pesquet),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張他在太空中拍到的極光照片,被網友們認為是從國家空間站中拍到的最絕美的極光照片之一。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極光就像綠色紗衣一樣包裹在地球,並且在地平線附近的大氣層中形成弧形,最終在遠處逐漸消失為紅色的光柱。 佩斯奎特表示,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極光,它十分特別,因為它是如此的明亮。就像滿月照亮了地球的陰影面,幾乎與日光一樣。 不過,佩斯奎特並沒有說明這些光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也沒有說明它們是北極光還是南極光。 據了解,極光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等離子體現象,是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在南極被稱為南極光,在北極被稱為北極光。 來源:遊民星空

天文學家發現六個燃料耗盡的早期星系

天文學家認為早期星系是指大爆炸後30億年內形成的星系。他們認為這些星系會包含大量的冷氫氣體,這是用於創造恆星的燃料。然而,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研究早期大質量星系的他們發現了六個神秘的星系,其與預期在早期宇宙中發現的星系非常不同。 這六個星系被稱為"熄滅"星系,不能再形成恆星。這些星系是作為高紅移的REsolving QUIEscent Magnified galaxies或REQUIEM調查的一部分被挑選出來進行觀測的。凱特·惠特克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也是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她說,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星系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了恆星。最初,科學家們認為氣體在早期宇宙中應該是很豐富的,星系在大爆炸後幾十億年才停止產生恆星。 然而,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小組確定這些星系已經耗盡了製造恆星的燃料,而不是簡單地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和ALMA的觀測結果,在毫米波長下觀察到了連續發射,這是塵埃的追蹤器,可以由此推斷出星系中剩餘的氣體數量。REQUIEM利用這兩台望遠鏡和引力透鏡,以更高的空間解析度觀測休眠星系。 這項調查使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這些遙遠的星系內部的情況,而這對於熄滅的星系來說往往是不可能的。當星系停止製造恆星時,它們很快就會變得非常暗淡,使得它們很難或不可能用單個望遠鏡進行觀測。觀察發現,六個目標星系中恆星形成的結束並不是因為將冷氣體轉化為恆星的效率低下造成的。相反,星系中恆星形成的結束是由星系中氣體庫的耗盡或清除造成的。 科學家們還不明白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但它可能與超大質量黑洞的活動有關。 來源:cnBeta

隕石爆炸可能是《聖經》故事原型 能量是廣島原子彈1000多倍

據媒體報導,《聖經》中的一個重要故事是索多瑪古城(Sodom)的毀滅。一項新研究提出,這個聖經故事的基礎是一顆大約3600年前在古城上空爆炸的流星。研究小組在Tall el-Hammam古城發現了突然毀滅的證據,包括倒塌的建築、融化的陶器等等。 理論表明,這次隕石爆炸比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的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更大。在那次事件中,隕石爆炸的能量是投在廣島的原子彈能量的1000多倍。項目研究人員還認為,他們的理論解釋了一塊土地如何能夠在3000年內肥沃到足以支持大量人口,然後突然變得荒蕪了數百年。 該研究中最有趣的方面是,科學家們認為流星可能是《聖經·創世記》19章24-25節中講述的上帝毀滅索多瑪的故事的基礎。這個故事講述了由於邪惡而導致的人民、城市和土地的毀滅。 然而,研究人員承認,對於Tell el-Hammam是否是聖經中的索多瑪城還存在爭議。研究小組說,他們在研究中調查的城市是否是索多瑪,不在他們的研究范圍之內。該研究指出,《聖經》中的描述與目擊者對隕石爆炸的描述一致。 調查結果與《聖經》故事中對事件的描述相吻合,包括對石頭從天而降、煙霧和火焰的描述。爆炸可能使地面也無法生長農作物。該研究指出了不少於14個主要證據,支持該城市被爆炸的隕石摧毀。 來源:遊民星空

太陽系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轉?原因來自原行星盤

據媒體報導,太陽、行星、衛星和小行星都大約處於同一平面上。但為何會這樣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回到大約45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 據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納德爾·哈基吉普爾解釋,太陽系當時還只是一團巨大的、不斷旋轉的塵埃和氣體雲,直徑約12000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合1.5億公里)。由於這團雲的體積過大,盡管其中只有塵埃和氣體分子,但在其自身質量的壓迫下,它還是開始了坍陷和收縮。 隨著這團不斷旋轉的塵埃和氣體雲開始坍縮,它還變得越來越扁,就像做披薩的廚師將面團甩向空中、旋轉成一張面餅一樣。與此同時,在這團越來越扁平的氣體雲中央,所有氣體分子都緊緊擠在一起,溫度也變得越來越高。在這種極端的高溫高壓之下,氫氣和氦氣原子開始融合,就此促發了一場長達數十億年的核反應,一顆幼年恆星就此形成——這就是我們的太陽。 在接下來的5千萬年間,太陽一直在不斷成長,一邊從四周收集氣體和塵埃,一邊釋放出大量的熱和輻射。隨著太陽不斷長大,周邊也逐漸清出了一片空地,就像甜甜圈一樣。而隨著太陽不斷長大,氣體雲也在持續坍縮,在恆星周圍形成了一個越來越扁、越來越大的圓盤。 最終,這團雲形成了一個圍繞恆星旋轉的扁平結構,名叫原行星盤。據哈基吉普爾介紹,這個原行星盤的直徑達到了數千個天文單位,厚度卻只有直徑的十分之一。 在此之後的數千萬年間,原行星盤中的塵埃顆粒一直在緩緩旋轉,偶爾會與彼此相撞,有些甚至會結合在一起,逐漸變成了數毫米長的大顆粒,然後又變成了數厘米長的小石子。這些小石子再繼續相撞、繼續結合,最終變成了一個個巨大的天體。這些天體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又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被塑造成了球形的行星、矮行星和衛星。其它天體的形狀則不太規則,比如小行星、彗星和一些小型衛星等等。 雖然這些天體大小各異,但基本都位於同一個平面上,因為構成它們的原材料都來自這一平面。這就是如今的太陽系八大行星和其它天體都在同一平面上圍繞太陽旋轉的原因。 來源:遊民星空

90歲《星際迷航》演員將飛太空 乘坐貝索斯旗下火箭

據報導,曾經出演早期《星際迷航》電影的美國知名演員威廉·夏特納(William Shatner),准備乘坐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公司火箭,進行一次太空旅行。 在《星際迷航》系列電影中,夏特納扮演了進取號星艦艦長詹姆斯·T·柯克的角色。根據報導,夏特納將會參加藍色起源公司在十月份安排的一次「全大眾成員」飛行任務,他將乘坐該公司「新謝潑德」型號火箭進入太空。 除了夏特納之外,藍色起源官方尚未宣布這一次全大眾成員飛行計劃的其他參加者名單。 目前,夏特納本人尚未對外證實這項太空旅遊計劃,不過知情人士對美國一家媒體披露,十月份這次飛行任務將延續15分鍾,整個過程將會拍攝成紀錄片。 夏特納今年已經是90歲高齡,如果順利完成太空旅遊,他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進入太空年齡最大的人員。 十月份的飛行也是藍色起源公司歷史上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今年七月份,公司創始人貝索斯以及其他幾名成員完成了第一次載人飛行,獲得成功。 夏特納本人過去曾經表達想進入太空的願望。去年,他在推特網站發布了一張編輯過的照片,在照片中,他穿著美國太空人的太空衣,他向美國宇航局提出一個問題,即是否可以參加馬斯克旗下民營太空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Demo-2」飛行任務,抵達國際空間站。 夏特納還在推文中對美國宇航局表示,「這身太空衣真的很合適!」 七月份,夏特納出席了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動漫展覽會Comic Con的一個小組研討會,他當時表示:「有一種可能性,我計劃短暫進入太空,然後返回地球。」不過據美國一家太空專業網站報導稱,夏特納當時說的並不是藍色起源公司的載人飛行計劃,而是美國宇航局重新在月球登陸的「阿爾忒彌斯」計劃。 來源:遊民星空

天文學家觀測到木星上的另一次天體撞擊事件

據媒體報導,1994年,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L9)撞擊了木星,隨後這顆彗星被木星引力捕獲(並在其引力作用下解體)。這一事件當時成為媒體報導的一個大事件,因為它是第一次直接觀察到太陽系天體的外星碰撞。這次撞擊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留下了持續數月的「傷痕」,比木星的大紅斑更清晰可見。從那時起,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多個天體撞擊木星,而且預計這種撞擊一直在發生(盡管沒有被全部觀察到)。 2021年9月13日,全世界多個天文學家觀測到了另一次撞擊。撞擊的圖像和視頻是由法國洛林天文協會(SLA)的成員拍攝的。 巴西業余天文學家Jose Luis Pereira報告了這次撞擊,一天後,來自德國Langendorf的Harald Paleske確認了這次撞擊。當時,當事件發生時,Paleske正在拍攝木衛二影子過境的視頻,它以兩秒鍾的閃光出現。在回顧錄像後,他排除了事件發生在離地球較近的地方(木星只是背景)的可能性。 經過徹底的檢查,Paleske確定撞擊發生在木星緯度106.9°(CM1),經度+3.8°,並將時間定在UTC時間9月13日22點39分27秒 。這次撞擊是由法國業余天文學家組成的兩個小組與SLA一起獨立觀測的。根據SLA發表的聲明,這兩個小組包括。 "Jean-Paul Arnould在他位於Villey-le-sec的天文台用SLA的C11望遠鏡由Thibaut Humbert、Stéphane Barré、Alexis Desmougin和Didier Walliang組成的小組在Saint-Véran的Astroqueyras天文台用直徑62厘米的望遠鏡觀察到了同樣的現象。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多人(目前有9人)捕捉到這種類型的事件"。 研究人員稱,感謝DeTeCt軟體/項目,向業余和專業天文界發出了廣泛的警報,使之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在世界各地,對准木星的儀器都被查閱,看它們是否也記錄了木星氣態巨行星上的光閃。SLA還將數據發送給位於日本京都的NTT通信科學實驗室媒體信息實驗室的高級研究科學家Marc Delcroix。 根據觀察員提供的圖像和視頻,該天體的直徑估計為20米(英尺)。與SL-9發生的情況類似,這個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殘余物,它被木星的引力捕獲,在撞擊發生前不久解體。這些信息和關於該事件的任何更新都可以在Delcroix的網站上找到,他表示這次撞擊可能是業余天文學家所觀察到的最亮的一次(除了SL-9的撞擊)。 他寫道:"除了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撞擊之外,從來沒有一次撞擊被報導得如此充分!"在未來的幾天和幾周內,Delcroix和天文界將檢查這些視頻,以了解更多關於撞擊產生的光曲線。他們希望從中獲得有關釋放的能量、撞擊的動態、撞擊體本身的物理特性的信息。 「非常感謝每一個在這個事件中得到暗示的業余愛好者,無論是發現它、觀察它、在他的捕獲中尋找它而沒有發現它,還是傳播警報(有數百個分享)。特別感謝法國天體論壇的業余愛好者,他們幫助我找到了很多關於發現或新觀測的信息。我們業余愛好者展示了我們作為一個社區的力量,通過這個偉大的活動展示了我們的動力、奉獻精神和經驗!」 這一事件很好地說明了天文學在最近幾年里取得了多大的進步。人們曾經認為與木星的撞擊是罕見的,而現在則理解為是經常發生的。有了現代的數據共享、網絡和業余愛好者與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機會,那些原本不被注意的事件正在被定期檢測出來。這被認為是重要的研究和發現發生的方式。 來源:cnBeta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一處巨大球狀空洞,推測與超新星爆炸有關

9月24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在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之間發現一處球狀空洞,其橫跨大約150秒差距——近500光年,這個巨大空洞為恆星形成提供了新線索,來自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員稱,該空洞是由大約1000萬年前爆炸的遠古超新星形成的。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9月23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 超新星爆炸是如何造出宇宙萬物元素的? <p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一個巨大的球形空洞,其位於圖像右側,放大後(左圖)顯示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分別是藍色和紅色,它們似乎位於空洞中。依據最新分子雲3D圖像顯示,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似乎與空洞接壤,但實際相距較遠 這處神秘空洞被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的分子雲包圍著,是太空中恆星形成區域。該項研究負責人、天體物理中心理論與計算研究所(ITC)博士後研究員塞繆爾·比亞利說:「在這個巨大氣泡表面,數百顆恆星正在形成或者已經存在,我們有兩個解釋理論,一種理論是一顆超新星在這個氣泡的核心區域爆炸,並將氣體向外推,形成目前的『英仙星座-金牛星座超級殼』;另一種理論是經過數百萬年時間,一系列超新星形成了這個空洞結構。」 這項最新研究表明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的分子雲在太空中並非獨立結構,相反,它們是由同一個超新星沖擊波共同形成的。比亞利解釋稱,通過這項最新研究,我們推測當一顆恆星走向死亡時,會經歷一系列超新星演變事件,最終可能導致新的恆星誕生。 繪制「恆星托兒所」 天文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天文台(Gaia)的最新數據繪制出這處氣泡和周圍星雲的3D地圖,9月2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pJ)》的另一項研究報告詳細描述了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分子雲以及其他附近星雲的3D地圖,這兩項研究都利用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研究人員製作的星際塵埃重建模型。 這些地圖代表了首次使用3D技術繪制分子雲,而之前的星雲地圖都是二維結構,幾十年以來,我們一直能夠觀測到這些分子雲,但我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真實形狀、深度和厚度,我們也不確定它距離地球有多遠。天體物理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凱薩琳•朱克說:「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分子雲的所在位置,僅有1%的不確定性,這讓我們能夠分辨分子雲之間的空隙。」 <p天文學家分析了星際塵埃的3D地圖,在太空中發現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該發現表明,超新星爆炸導致英仙星座和金牛星座分子雲的形成 為什麼一開始要繪制分子雲呢? 朱克解釋稱,關於氣體如何自我重組形成恆星,有很多不同解釋理論,之前天文學家通過模擬測試了這些理論觀點,但這是我們首次可以使用真實的而不是模擬的3D視圖來比較理論和觀測結果,並用於評估哪種理論最有效。 指尖上的宇宙地圖 這項最新研究標志著美國天文學會(AAS)首次在增強現實中發表天文學可視化成果,科學家和民眾只需使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就可實現太空空洞及其周圍分子雲的可視化互動。 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阿麗莎·古德曼稱,基於宇宙3D視圖,真的可以讓宇宙漂浮在你的餐桌上,像這樣的3D可視化圖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和民眾更多地了解太空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超新星的強大影響。據悉,阿麗莎是該研究報告合著作者,也是glue軟體創始人,glue是一款數據可視化軟體,可用於創建分子雲圖像。 來源:cnBeta

科學家展示宇宙微型黑洞 半徑僅為0.23納米

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在近期研究中展示了微型黑洞——鉀原子大小的黑洞,半徑約0.23納米(相當於1米的2.3億分之一)。這些原子大小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初期,甚至可能構成宇宙中所有暗物質的總和。 宇宙中黑洞的重要部分是由恆星在其最後生命階段消耗所有燃料的引力坍塌所導致的,它們被稱為「恆星黑洞」,事實上,並不是所有恆星在生命末期都會演變成為黑洞,當恆星核心質量低於2-3倍太陽質量時,恆星黑洞就無法形成。 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恆星質量最小閾值,低於該質量,恆星就不會坍縮形成黑洞,舉個例子,太陽在生命末期無法演變成一個黑洞,但是其他大質量恆星,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將不可避免地變成黑洞。 同時,還有其他一些黑洞被稱為「原始黑洞」,正如它們的名稱所示,這些黑洞是在大爆炸最初時刻形成的,也就是宇宙誕生之初的時期,理論上原始黑洞可以擁有任何等級的質量,它們的大小從亞原子粒子至半徑數百公里不等。 黑洞輻射理論對於低質量黑洞更為明顯:一個1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蒸發時間比宇宙當前的年齡更長,然而,質量僅1000噸重量的黑洞會在46秒內蒸發消失。在黑洞蒸發的最後階段,它們會爆炸並產生大量伽馬射線(一種比X射線更強的輻射)。 那麼,在原子大小的黑洞完全蒸發之前,如何證明它們的存在呢?在近期對原子大小黑洞的研究中,科學家提出一種天體物理學假設,即這些微型黑洞可能被某個超大質量黑洞捕獲,當原子大小的黑洞接近特大質量黑洞時,從地球角度可探測到的黑洞輻射比例逐漸減少,直到縮小至一束光大小。 來源:遊民星空

天文學家在太空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

據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分析銀河系分子雲的形狀和大小的三維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球狀空洞。周三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描述的這個球狀空洞,直徑約500光年,位於英仙座和金牛座之間的天空。來自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研究小組認為,這個空洞是由大約1000萬年前發生的古老超新星形成的。 這個神秘的空洞被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所包圍--這是太空中恆星形成的區域。 領導這項研究的天體物理中心理論與計算研究所(ITC)的博士後研究員Shmuel Bialy說:「數以百計的恆星正在形成或已經存在於這個巨大氣泡的表面。我們有兩種理論--要麼是一顆超新星在這個氣泡的核心處爆炸,將氣體向外推,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英仙座-金牛座超殼』,要麼是數百萬年來發生的一系列超新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了它。」 這一發現表明,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並不是空間中的獨立結構。相反,它們是由同一個超新星的沖擊波共同形成的。Bialy解釋說:「這表明,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的超新星會產生一系列的事件,最終可能導致新恆星的誕生。」 氣泡和周圍雲層的3D地圖是利用歐洲航天局(ESA)發射的天基觀測站Gaia的新數據製作的。關於英仙座和金牛座分子雲和其他附近雲的三維地圖究竟是如何被分析的描述出現在周三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ApJ)上的另一項研究中。這兩項研究都利用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創建的塵埃重建。這些地圖代表了首次對分子雲進行三維繪圖。以前的雲層圖像被限制在兩個維度上。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能夠看到這些雲,但是我們從未知道它們的真實形狀、深度或厚度。我們也不確定這些雲有多遠,」領導ApJ研究的CfA的博士後研究員Catherine Zucker說。「現在我們知道了它們的位置,只有1%的不確定性,使我們能夠分辨出它們之間的空白。」 但是為什麼首先要繪制分子雲地圖呢? 「對於氣體如何重新排列以形成恆星,有許多不同的理論,」Zucker解釋說。「天文學家們在過去使用模擬測試了這些理論觀點,但這是我們第一次可以使用真實的--而不是模擬的--三維視圖來比較理論和觀察,並評估哪些理論最有效。」 這項新的研究標志著美國天文學會(AAS)的期刊首次在增強現實中發布天文學可視化。科學家和公眾可以通過簡單地用智能手機掃描論文中的二維碼,與空洞及其周圍的分子雲的可視化進行互動。 哈佛大學教授和CfA天文學家Alyssa Goodman說:「你可以從字面上讓宇宙漂浮在你的餐桌上。」她是這兩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也是glue的創始人,glue是用來創建分子雲地圖的數據可視化軟體。 Goodman將新論文稱為「未來論文」的例子,認為它們是實現科學的互動性和可重復性的重要步驟,美國科學院在2015年承諾將其作為出版物現代化的努力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豐富的科學發現的記錄,"Goodman說。"而目前的學術論文可以做得更好。這些論文中的所有數據都可以在網上獲得--在哈佛大學的Dataverse上--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在我們的成果上有所建樹。" Goodman設想未來的科學文章中會定期包括音頻、視頻和增強的視覺效果,讓所有讀者更容易理解所提出的研究。她說:「正是像這樣的3D可視化,可以幫助科學家和公眾了解太空中發生的事情和超新星的強大影響。」 來源:cnBeta

業余天文學家捕捉到木星遭遇撞擊的畫面

來自巴西的一位名叫José Luis Pereira的業余天文學家喜歡在晴朗的夜晚拍攝太陽系中的行星的照片和視頻。佩雷拉說,他在每個晴朗的夜晚都會拍攝圖像,他特別喜歡給木星成像,他稱木星是他最喜歡的行星。9月13日,佩雷拉在對木星進行成像時,在相機上捕捉到了極為罕見的影像。 從圖片可以看出,他能夠捕捉到木星表面的亮光,這是由一顆小行星的撞擊造成的。對這位業余天文學家來說,這個夜晚是相當平常的,他沒有進行太多的調查就把視頻上傳到了DeTeCt程序。 9月13日上傳視頻後,他就去睡覺了。當他在9月14日醒來時,他已經被該程序提醒,在他周一晚上的第一段錄像確認有珍貴的撞擊視頻。據報導,這次撞擊發生在美國東部時間9月13日星期一下午6點39分。佩雷拉說他非常激動,因為他多年來一直試圖記錄撞擊事件。 這位業余天文學家用於進行觀測的系統使用了一個275毫米的牛頓式望遠鏡和一個QHY5III462C相機。他還使用一個Televue Powermate 5倍目鏡和一個IRUV過濾器。不幸的是,用這個裝置拍攝的視頻並不是非常清晰和詳細。 然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行星和視頻的中間附近有明亮的白色閃光。目前還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有多處閃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可能是一顆彗星或多枚小行星連續向木星行進造成的。 來源:cnBeta

公元1181年中國天文學家記載超新星的900年宇宙之謎被揭開

柏坤霆星及其周邊星雲 Pa30 的假彩色圖像,它們構成了 SN 1181 AD 事件的殘余物。顏色代表紅外線、光學和紫外線。中央圖像中的輪廓顯示 X 射線的發射。在七千五百光年的距離上,天空中的45角秒轉換為100,000個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 9300 萬英里或 1.5 億公里。 中國人記錄「客星」的歷史由來已久。「客星」指突然在天空乍現的星星,只短暫地被看見,不久便黯然消失。時至今日,我們知道這是由罕見的超新星爆炸所釋出的能量,源自重恆星或雙星系統特殊的互動,令重元素例如鐵積累在銀河系,並留下中子星、脈沖星、黑洞及如蟹狀星雲般的氣態殘余物。 公元1181年時,有一顆不知名的客星在中國的天空被觀測得到,而在記載中它明亮如土星,是過去一千年間唯一一顆未被鑒定的歷史超新星。 今天,這個九百年之謎終於被香港大學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團隊解開了。由香港大學太空實驗室(LSR)與物理學系連手,跟來自英國、西班牙、匈牙利和法國的硏究員合作,憑借新線索解開了這個謎團。 這項發現已於著名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天文物理期刊》中發布,當中公布的包括對超新星SN 1181 AD 的鑒定及團隊在2017年共同發現的「柏坤霆星」——一顆最熱的沃夫瑞葉星(它本身就是一個很獨特的天體),它的溫度超過攝氏二十萬度,被星雲Pa30環繞著;而Pa30亦是由該團隊的成員之一Dana PATCHICK在2013年時發現的。 SN 1181 區域,中國星群用紅線表示。 Pa30 的位置用黑色十字表示。綠線表示現代仙後座。據稱超新星位於華蓋和川社之間的中國「月球小屋」奎(兩條紫色虛線之間),靠近王梁。 藍色十字為SN 1181 的最佳估計平均位置,藍色圓形為一個半徑 5...

科學家稱太空人血淚可造混凝土 用在外星球建造基地

據媒體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在月亮或火星等外星球上製造建築材料的方法,能夠大大降低建築成本。 有數據顯示,火箭發射每公斤重量的成本至少為1500美元。而2017年的一份報告更是指出,向火星運送一塊磚的成本高達200萬美元。 因此,如果想要在其他星球建立一個基地或者殖民地,僅僅建築材料就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為此,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一種能利用火星或月球上的材料製作建築材料的方法。 科學家指出,在中世紀時期,人類曾利用動物的血液製作砂漿。而在人類血液中發現的蛋白質,以及在人類尿液、汗液和眼淚中發現的化合物,都能夠用來製作混凝土。 於是,科學家們用了一種在人類血漿中發現的蛋白質,將與火星和月球上的浮土模擬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混泥土,稱為AstroCrete。 結果發現,這些生物復合材料甚至比普通混凝土更堅固,它們的抗壓強度高達25兆帕,與地球上普通混凝土中發現的20至32兆帕的強度相當。如果加上尿素,混凝土的壓縮強度更是增加到39.7兆帕。 研究人員表示,血清白蛋白可以在人體持續產出,在兩年的時間里,六個人可以捐贈足夠的白蛋白來建造500公斤的AstroCrete。經過計算,每個太空人能夠提供足夠的建築材料為自己建立棲息地。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法,只要基地成功建立,就不要再提供血清白蛋白。此外,隨著生物技術的成熟,也有可能用其他方法製造出AstroCrete。 來源:遊民星空

NASA擬用飛船撞擊小行星 使其偏離撞向地球的軌道

據媒體報導,眾所周知,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因為它們沒有預警機制,也沒有辦法保護自己。顯然,人類在竭力避免與恐龍同樣的命運。 為此,今年晚些時候,美國宇航局(NASA)將啟動一項任務,以演練如何讓未來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偏離軌道。這項任務名為「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無人飛船計劃最早於11月24日(最晚2022年2月)發射,並將花費1年時間到達目標——Dimorphos。這顆小行星的體積約與體育場相當,圍繞著名為Didymos的更大小行星運行。 NASA計劃用汽車大小、重約330千克的DART飛船以每秒6.5公里的速度撞擊Didymos,使其圍繞Didymos旋轉近12小時的軌道時間改變幾分鍾。五年後,歐洲航天局Hera任務飛船將抵達現場,檢查任務是否成功。撞擊只會對Dimorphos軌道產生很小的影響,但這應該足以讓小行星在未來偏離撞向地球的軌道。NASA DART項目科學家湯姆·斯塔特勒(Tom Statler)說:「我們這樣做是為了有能力防止一場真正的災難。」 當DART飛船撞上Dimorphos時,其沖擊能量相當於三噸TNT炸藥爆炸,將數千塊碎片噴向太空。斯塔特勒教授描述稱,這就像高爾夫球車以2.4萬公里的時速撞向足球場。阿格魯薩和他的團隊表示,撞擊的力量不會立即對Dimorphos的旋轉造成任何改變,但在幾天內,情況將開始劇變。 很快,Dimorphos就會開始輕微搖晃。這種擺動幅度會越來越大,因為來自撞擊的動量使Dimorphos的旋轉失去平衡,而真空中沒有摩擦來減緩它的速度。Dimorphos可能會開始向單個方向旋轉,也可能會沿著類似烤肉架的長軸旋轉。 在幾周內,Dimorphos的旋轉會變得更劇烈,以至於它會陷入混亂的翻滾狀態無法控制地繞著其軸旋轉。在更極端的情況下,Didymos的潮汐效應可能會被完全打破,Dimorphos可能會開始徹底翻轉。 五年後,當歐洲航天局的太空飛行器到達時,場面可能會相當戲劇化。由於人類的影響,Didymos可能在其軌道上瘋狂旋轉。很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Didymos的引力才能將Dimorphos恢復到它原來的狀態,也就是被潮汐鎖定的狀態。 赫拉太空飛行器的到來將是我們確定Dimorphos自身發生何種變化的唯一途徑,因為DART飛船將被撞擊摧毀,而Dimorphos太小,從地球上無法詳細觀測到。義大利製造的LICIACube小型衛星將在撞擊發生前部署,並將在撞擊呼嘯而過時拍攝圖像,但它只能拍攝幾分鍾圖像,不足以觀察到撞擊的後續影響。 Dimorphos的旋轉運動預計不會影響DART飛船為拯救地球而進行的彩排,也不會對地球構成任何危險,但卻會提供許多科學上有用的信息。小行星的自旋狀態可能會影響其他性質,比如它們反射多少陽光,這可能會影響它們的軌道,這可能也是未來小行星軌道偏轉任務中需要考慮的因素。西安大略大學天文學家保羅·維格特(Paul Wiegert)說:「這可不像讓飛船撞到小行星那麼簡單,你需要理解很多物理知識。」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