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指紋

Tag: 指紋

艾爾登法環指紋石盾怎麼獲得

《艾爾登法環》中的指紋石盾是遊戲里很不錯的一個強大盾牌,無論是什麼時候用起來都很不錯,不過獲得方法非常困難,需要從王城羅德爾地區進入下水道,然後進入更下層區域,在癲火封印處探索就能找到了。 艾爾登法環指紋石盾怎麼獲得 指紋石盾想要獲得需要去王城羅德爾地區,然後進入下水道,通過守關BOSS之後進入更下層區域,最後在癲火封印處探索就行了。 來源:3DMGAME

拍照比「剪刀手」就會泄漏你的指紋信息,是真的咩?

拍照時,許多人喜歡豎起食指和中指,比出剪刀手的手勢。這個拍照 Pose 早已深植於人們腦海里,以至於不少人在自拍或合照時,都會下意識地比出這個手勢。 然而拍照比剪刀手,問題可能不只是顯得普通那樣簡單…… 復制指紋不容易,但絕非不可能 在電影《蟻人》里,編劇用半分鍾的鏡頭快切,給觀眾演示了一番如何用廚房里的工具獲取指紋並以此破解指紋鎖。 當年在影院里看到這一橋段的我,不屑地笑出聲,心里想著: 拜託,這都 21 世紀了,還用這種小兒科劇情來糊弄人。 細想一下,除了《蟻人》,不少動作、科幻電影都出現過類似橋段,導演希望藉此彰顯出主角作為神偷或特工,其頭腦之機智。然而這種劇情在今時今日似乎有些過時,這種膠水做出來的「假指紋」真的能破解指紋鎖嗎? 視頻 UP 主谷阿莫曾效仿過蟻人的操作,但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看著更像是操作失誤所導致的敗局,是一次不那麼嚴謹的模仿實驗。 ▲ 截自谷阿莫視頻 更早之前,美國探索頻道的老牌節目《流言終結者》也曾做過相關命題。 在第四季第 18 集中,節目組找來了號稱當時最先進的指紋鎖,他們前期花了很多功夫去獲取指紋信息,過程中用到了碳粉和 502 快干膠,最終掃描生成了一個清晰的指紋圖片,隨後製作出矽膠指模,前期准備到此告一段落。 節目組拿著做好的矽膠指模,放在門鎖的掃描器上輕輕按壓,只見綠燈亮起,門鎖被破解。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用普通列印機列印出來的指紋相片,也能輕松將這「最先進」的指紋鎖打開。 顯然這樣的結果,連節目組都沒有意料到,亞當用照片「意外」解開門鎖的時候,驚得他下巴都快掉了,不過我們稍作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結果其實合乎情理。 ▲ 截自《流言終結者》 那一期節目拍於 2006 年,那時候的手機還沒有指紋模塊,因為那時候光學指紋識別技術才是加密界的主流技術。 簡單來說,它利用光學採集的方式,識別手指指尖上的紋路,原理就相當於給手指拍了張照,然後與資料庫中的指紋信息進行對比,沒有進行生物特徵加密,自然很容易被破解。 換句話說,只要指紋圖像足夠清晰,就能無痛破解光學指紋識別,面對這類設備,人們拍照時豎起的剪刀手,確實有可能被一些有心人利用。 2014 年,在歐洲 Chaos 計算機俱樂部年度會議上,黑客 Starbug 展示了他利用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的照片來偽造指紋的方法,以此證明當時指紋技術的潛在風險。 Starbug 並非其真名,他叫 Jan Krissler,是一名遠近聞名的白帽黑客,早在 2013...

指紋識別慢、無法充電,號稱「最大設計革新」的 Android 12 也翻車了

Android 12 是 Android 歷史上最大的設計變化。 在 Android 12 測試期間,Google 用這樣一句話吊足了大眾胃口,人們都期待著新系統的實裝體驗。 然而從去年 10 月份正式版系統上線到今天,Android 12 的實際表現讓這句話顯得有些諷刺,系統接二連三地曝出各種各樣的問題。 Google 不是在修 bug 的路上就是推出新版本優化 bug,甚至一度停止推送更新,連 Pixel 6 系列也受到了影響,口碑下滑。 Android 12 bug 太多,Google 暫停更新了 從...

新技術識別大腦「指紋」只需100秒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腦「指紋」,而且該指紋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他們的新技術只需1分40秒就可識別大腦「指紋」。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研究稱大腦「指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

據媒體報導,EPFL醫學圖像處理實驗室和EPFL Neuroprosthetics中心的科學家和SNSF Ambizione研究員Enrico Amico表示:「我每天都在想它,晚上做夢都會夢到。這是我五年來的全部生活。」他正在談論他對人類大腦的研究,特別是對大腦「指紋」的研究。他了解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大腦「指紋」,而且這個「指紋」在時間上不斷變化。他的研究結果剛剛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我的研究考察了大腦內的網絡和連接,特別是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運作方式,」Amico說。「我們主要使用核磁共振掃描來做這件事,它測量了特定時間段的大腦活動。」他的研究小組對掃描結果進行處理,生成圖形,以彩色矩陣的形式表示,總結出受試者的大腦活動。這種類型的建模技術在科學界被稱為網絡神經科學或大腦連接組學。「我們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在這些圖表中,這些圖表通常被稱為『功能性大腦連接組』。連接組是神經網絡的地圖。它們告知我們受試者在核磁共振掃描期間在做什麼--例如,如果他們在休息或執行一些其他任務。」Amico說:「我們的連接體根據正在進行的活動和正在使用的大腦的哪些部分而變化。」 幾年前,耶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在研究這些連接體時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大腦「指紋」。比較同一受試者相隔幾天進行的核磁共振掃描所產生的圖形,他們能夠在近95%的時間內正確匹配一個特定受試者的兩個掃描。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大腦「指紋」准確地識別他。Amico表示:「這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因為識別只使用了功能連接體,這基本上是一組相關的分數。」 他決定將這一發現再向前推進一步。在以前的研究中,大腦「指紋」是通過持續數分鍾的核磁共振掃描來識別的。但他想知道這些「指紋」是否可以在短短幾秒鍾後被識別出來,或者是否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出現--如果是這樣,這個時刻會持續多長時間?「到目前為止,神經科學家們使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拍攝的兩次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來識別大腦指紋。但是,舉例來說,指紋是否真的只在五秒鍾後出現,還是需要更長時間?如果不同的大腦區域的指紋在不同的時刻出現又會怎樣?沒有人知道答案。因此,我們測試了不同的時間尺度,看看會發生什麼,」Amico說。 他的研究小組發現,7秒的時間並不足以檢測出有用的數據,但這個過程可在1分40秒左右完成。「我們意識到,大腦指紋展開所需的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Amico說。「比如說,沒有必要做一個測量大腦活動5分鍾的核磁共振成像。更短的時間尺度也可以工作。」他的研究還表明,最快的大腦「指紋」開始從大腦的感覺區域出現,特別是與眼睛運動、視覺感知和視覺注意力有關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更復雜的認知功能相關的額葉皮層區域也開始顯示出每個人的獨特信息。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計劃將是比較健康病人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指紋」。Amico說:「根據我的初步發現,似乎使大腦指紋獨特的特徵隨著疾病的發展而逐漸消失。根據人們的連接體,越來越難識別它們。就好像一個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失去了他或她的大腦身份。」 沿著這條路線,潛在的應用可能包括早期檢測大腦「指紋」消失的神經系統疾病。Amico的技術可以用於受自閉症或中風影響的病人,甚至是有毒癮的對象。「這只是朝著了解是什麼讓我們的大腦變得獨特的又一小步:這種洞察力可能創造的機會是無限的。」 來源:cnBeta

研究:每座城市有自己獨特的微生物指紋

據媒體報導,當Chris Mason的女兒還在蹣跚學步時,他好奇地看著她在紐約地鐵上觸摸物體表面。然後有一天,她舔了一根杆子。「這是一種明顯的微生物交換,」Mason說道,「我非常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據悉,Mason是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遺傳學家。 於是他開始在地鐵上取樣,對跟交通系統中人們共存的微生物世界進行取樣。在他在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紐約市存在有大量之前未知的物種後,其他研究人員聯系了他以獲得幫助。現在,Mason和數十名合作者已經發布了他們對全球60座城市的地鐵、公共汽車、高架火車和有軌電車的研究,從巴爾的摩到哥倫比亞的波哥大再到韓國的首爾。他們發現了數千種新的病毒和細菌,另外他們還發現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微生物「指紋」。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來自利物浦熱帶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Adam Roberts表示這項研究「棒極了」。他稱,盡管規模較小的研究只針對單個城市或交通系統,但這個新項目比以往任何項目都要大得多,這得以讓人們去探索新的問題,「他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把所有這些都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這些數據將在未來幾十年被分析。」 為了對世界各地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全球快照,Mason和他的合作者首先需要弄清楚如何持續收集樣本。他們決定從公交系統中隨處可見的物體上進行取樣:長凳、旋轉門和售票機。科學家們擦拭物體表面3分鍾,這段時間足以獲得足夠的DNA,但也不至於讓研究人員和旁觀者感到奇怪。Mason表示:「這是DNA產生和社會不適之間的完美平衡。」 回到實驗室,研究人員對DNA展開分析。他們發現,約45%的病毒跟任何已知物種都不匹配:近11000種病毒和1302種細菌是科學界的新發現。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97%的樣本中存在31種物種,這些形成了他們所謂的「核心」城市微生物群。超70%的樣本中還有1145個物種。跟窗戶等表面相比,從人們觸摸的物體表面如欄杆上採集的樣本更有可能攜帶跟人類皮膚有關的細菌。混合物中的其他常見物種是土壤、水、空氣和灰塵中常見的細菌。 但研究人員也發現了一些不那麼普遍的物種。他們今日在《Cell》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這些研究人員給每個城市一個獨特的微生物群並幫助研究人員預測隨機樣本來自哪個城市,准確率達到88%。如在紐約市,他們發現了大量的肉腐菌抑制劑,這是一種產生乳酸的細菌、非常耐低溫。Mason表示,隨著更多的研究,像這樣獨特的城市指紋可能會被證明對法醫有用。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微生物學家Noah Fierer表示,這項研究的主要價值不在於它的發現而在於它的開放數據,它們可以在metagraph.ethz上找到。這將給其他研究人員提供深入研究新問題的機會。「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Fierer說道,「這不是超大驚喜。我的問題是,為什麼?」 Mason指出,盡管有些人可能擔心隱藏在我們城市里的微生物,但研究結果描繪了一幅相對安全的畫面。比如轉運樣本中抗菌素耐藥性基因的含量遠遠低於人體腸道或醫院樣本中的水平。 反之,Mason看到了一個機會,即公共運輸系統作為一種未被探索和驚人的生物多樣性的來源令人敬畏和興奮。他表示,新發現的物種有潛力用於藥物研究、對城市微生物群進行大規模測繪和監測將有利於公共衛生並幫助研究人員及早發現新出現的病原體。 Mason還指出,直到最近,監測城市微生物群落還是一個古怪的想法,並且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但現在,人們可以看到它可能有多麼有用--如果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分析樣本中的RNA,那麼他們可能已經看到了大流行的新冠病毒的出現。 來源:cnBeta

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 多波段「指紋」被成功捕獲

新華社上海4月14日電  來自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近200個科研機構的76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使用19台望遠鏡陣同步觀測,成功捕獲到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的多波段「指紋」,觀測數據14日在全球公布。 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黑洞的中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2019年4月10日,科學家首次發布的這個黑洞照片,是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於2017年4月對M87星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的觀測而獲得的。 4月14日發布的黑洞多波段觀測結果。新華社發 科學家利用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對這個黑洞進行觀測的同時,還協調了全球19台望遠鏡陣對這個黑洞及其噴流,開展了迄今頻率覆蓋最廣的多波段同步觀測,成功收集到2017年3月底至5月中旬的觀測數據。 作為東亞地區靈敏度最高的長毫米波射電望遠鏡,中科院上海天文台65米口徑的天馬望遠鏡也參加了全球2個望遠鏡陣、3個波段的同步觀測,天馬望遠鏡團隊成功研發了相關觀測設備,並進行了後續數據分析。 「這些多波段的觀測數據,就好比黑洞的多波段『指紋』。」上海天文台台長、研究員沈志強介紹說,「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噴流的輻射覆蓋從無線電波、到可見光、再到伽馬射線的整個電磁波譜。對每個黑洞而言,其在各電磁波段的輻射特徵各不相同。通過收集這些輻射的『指紋』,可以加深人們對黑洞及其噴流的了解。」 4月14日,上海天文台台長沈志強在介紹黑洞的最新觀測成果。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19個望遠鏡陣多波段的觀測數據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觀測相結合,可以讓科學家對天體物理學一些最重要、最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進行深入分析。例如,進一步檢驗並改進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深入研究「宇宙線」起源等科學問題。 面對浩瀚宇宙,科學探索無窮無盡。目前,全球科學家正在對人類首次看見的那個黑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另外若干遙遠的黑洞,再一次通過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和其他望遠鏡陣進行更廣泛的聯合觀測。在這新一輪觀測中,上海天馬望遠鏡也參與其中。(記者張建松、丁汀、岑志連) 4月14日,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員江悟在介紹黑洞的最新觀測成果。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上海天文台高級工程師仲偉業在介紹自主研發的相關觀測設備。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拍攝的上海天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拍攝的上海天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拍攝的上海天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拍攝的上海天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4月14日拍攝的上海天馬望遠鏡。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來源:cnBeta

iPhone 13全曝光!高刷屏+屏下指紋,5499起

作者|HENG 來源|極果編輯部 你… 坐穩了! 俺要發佈 iPhone 13 了… 好吧,還是不搞愚人節那一套了! 正文開始… 儘管蘋果的「春季發佈會」一再推遲、至今沒著落,但「遠在」9月份的 iPhone 13 卻一直沒消停過… 每次有爆料,它總能上頭條!這不,iPhone 13 又有了新進展。 根據分析師郭明錤今天的報告,9月份發佈的新iPhone 會命名為 iPhone 13 (看來蘋果還是聽了王守義的),而不是此前傳聞的iPhone 12S,仍是四款 —— iPhone 13 mini、iPhone 13、iPhone 13 Pro、iPhone...
新技術通過提取獨特的紙幣「指紋」來幫助識別假幣

新技術通過提取獨特的紙幣「指紋」來幫助識別假幣

據外媒報道,雖然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改用更堅固、更難復制的聚合物紙幣,但這些東西仍在被偽造。一種新的技術可以通過提取「指紋」來幫助識別這些假幣。 在生產聚合物紙幣的過程中,塗抹一層不透明塗層會使油墨中的雜質隨機分散。由此產生的雜質圖案是每張紙幣所獨有的,無法復制,但可以通過從後面照亮半透明的紙幣來成像。 來自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一種市售的膠片底片掃描儀,從總共340張英國紙幣上的一個特定的小區域捕捉到了這些圖案或 "指紋"。這些圖像被轉換為矢量圖像文件,隨後在同一區域重新掃描時,可以將其與原始紙幣上的指紋進行匹配。 其想法是,如果懷疑一張紙幣是假幣,可以對其進行掃描,以獲取其"指紋"。如果該"指紋"與政府官方數據庫中相同序列號的真鈔的指紋不一致,那麼當局就會知道該疑似鈔票確實是假鈔。此外,紙幣上已經貼上了一層貼面,這層貼面可以保護指紋圖案不受日常粗暴處理的影響。不過如果每一張流通中的紙幣都在數據庫中錄入"指紋",那豈不是要存儲和處理大量的數據? 「如果以英國為例,目前英國有近40億張紙幣。」華威大學的馮浩教授表示。"每張紙幣的指紋大約是2048位,所以256字節。40億張紙幣的指紋總大小為1024GB。在實踐中,這種技術可能只適用於高價值的紙幣,例如50英鎊。50英鎊的紙幣數量約為3.51億張,因此你只需要100多GB。美國的紙幣數量會更多,但數據的大小肯定是可以控制的。" 這項技術被稱為「聚合物基底指紋」,在最近發表在《IEEE Xplo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 來源:cnBeta
指紋加持 三星上架移動固態硬盤T7 Touch 1050MB/s 1099元

指紋加持 三星上架移動固態硬盤T7 Touch 1050MB/s 1099元

近日,一款全新的三星移動SSD商家天貓三星存儲旗艦店——三星移動固態硬盤T7 Touch。 三星移動固態硬盤T7 Touch採用了USB 3.2 Gen 2接口,內置嵌入式PCIe NVMe技術,順序讀寫速度高達1050MB/s、1000MB/s,是T5的兩倍,比三星HX-MTD10EA快9.5倍。 外觀上,T7 Touch搭載了動感LED顯示,可以實時顯示設備等鏈接狀態,方便用戶觀察,有經典黑和時尚銀兩種配色,僅重58g,此外T7 Touch還搭載了指紋識別,讓用戶使用隨心,數據安全。 容量上T7 Touch有500GB、1TB、2TB三種可選。 可靠性上,三星表示T7 Touch可以經受住2m高摔落,並提供3年有限保修。 價格上,500GB T7 Touch定價1099元,目前已開始100元定金預售。 作者:小淳來源: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