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新冠病毒

Tag: 新冠病毒

聲優關智一感染新冠病毒!目前症狀穩定

聲優關智一所屬的事務所Atomic Monkey宣布了關智一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根據公告,關智一於13日深夜出現了發熱的症狀,在接受核酸檢測後,得到了陽性的結果。目前關智一的症狀穩定,正在進行療養。 關智一出生於1972年9月8日,曾為《PSYCHO-PASS》中的狡齧慎也,《Fate》系列的吉爾伽美什,《命運石之門》中的橋田至等角色配音。 來源:動漫之家

聲優神谷浩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青二事務所宣布了所屬聲優神谷浩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消息。根據介紹,神谷浩史在6日夜出現了咽喉不適的症狀,在7日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結果呈陽性。目前,神谷浩史的身體狀態穩定,正在自家進行療養。 神谷浩史出生於1975年1月28日,曾為《夏目友人帳》中的夏目貴志,《無頭騎士異聞錄》中的折原臨也,《齊木楠雄的災難》中的齊木楠雄等角色配音。 來源:動漫之家

聲優寺島拓篤感染新冠病毒

聲優寺島拓篤的事務所宣布了寺島拓篤感染新冠的消息。 據事務所通知,寺島拓篤在7月30日夜間出現了發熱症狀,抗原檢查結果顯示陽性,也不得不退出今日的FGO7周年SP活動。 寺島拓篤出生於1983年12月20日,代表作有《記錄的地平線》城惠、《目隱都市的演繹者》如月伸太郎、《排球少年!!》瀨見英太、《泰迦奧特曼》泰迦·奧特曼等。 來源:動漫之家

聲優花澤香菜感染新冠病毒

日本聲優花澤香菜宣布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消息。根據大澤事務所的公告,花澤香菜在4月5日夜出現了喉嚨不適的症狀,在接受核酸檢測後,結果呈陽性並被診斷感染新冠病毒。 受此影響,花澤香菜將取消原定在4月10日舉辦的「HANAZAWA KANA Live2022「blossom」神戶公演」。目前暫定為延期舉辦,待正式決定後將另行通知。有關退票以及周邊訂金的退款方案,目前正在調整中,待方案決定後將另行通知。 花澤香菜出生於1989年2月25日,曾為《化物語》中的千石撫子,《Angel Beats!》中的立華奏等角色配音。 來源:動漫之家

復旦大學團隊研發新設備,核酸檢測只需 5 分鍾

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的如今,為了能正常地出行,核酸檢測成了常事。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主要是利用鼻咽拭子,採用螢光定量 PCR ,也就是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進行,檢測時間通常在 2-24 小時。 ▲圖片來自:浙江省人民政府 日漸增長的出行需求與仍在繼續的疫情,並不算短的檢測時間,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因此在保證結果准確度的情況下,要讓檢測更為迅速。 近期,復旦大學劉雲圻、魏大程等所在的研究團隊在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開發出的新型冠檢測設備和方法,可在 5 分鍾內得到核酸檢測結果,且准確率更高。 在目前常見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方式,需要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RNA)逆轉錄為 DNA,因此在核酸檢測中,如果病毒濃度過低,就會影響檢測結果的准確性。 ▲圖片來自:人民網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文章中提到,微機電系統(MEMS)有高度集成、小型、廉價和高效的特點,具有商業化的可行性。但基於 MEMS、NEMS 和 FET 的生物傳感器在某些情況下很難保持敏感性。 因此,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 MolEMS(分子機電系統)的電晶體傳感晶片。他們提出的 MolEMS(分子機電系統),是一種通過 DNA 分子自組裝而成,通過外電場驅動,能精準調控分子識別和信號轉化過程的微型裝置。 ▲MolEMS 和 MolEMS g-FET,圖片來自: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在實踐中,大多數生物傳感器無法在生物流體中實現超高靈敏度。MolEMS 的獨特結構可以進行超精確的生物檢測,能夠實現高效的生物識別和信號轉導,從而擁有超高的靈敏度。 研究結果還提到,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RNA...

聲優花江夏樹感染新冠病毒

根據聲優花江夏樹的事務所發布的消息,花江夏樹在27日傍晚出現了咽喉痛的症狀,在進行檢查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花江夏樹在本月14日被認定為疑似密切接觸者,在14日至17日進行了自助隔離。不過當地相關部門最終認定其並非密切接觸者,所以在17日進行了核酸檢測且結果呈陰性後,在18日繼續開始了活動。在之後的24日夜,花江夏樹再次進行了核酸檢測,結果依然是陰性。目前,花江夏樹的症狀穩定,正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進行療養。 花江夏樹出生於1991年6月26日,曾為《鬼滅之刃》中的灶門炭治郎等角色配音。 來源:動漫之家

聲優齊藤壯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81produce發布通知稱:聲優齊藤壯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目前正在自家療養中。齊藤壯馬在1月22日夜出現了發熱的症狀。在就診後,被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結果陽性。 齊藤壯馬曾為《天才王子的赤字國家振興術》中的維恩,《憂國的莫里亞蒂》中的威廉·詹姆斯·莫里亞蒂,《IDOLiSH7》中的九條天,《排球少年!!》中的山口忠等角色配音。 來源:動漫之家

國外一婦女擔心鈔票上有新冠病毒 放在微波爐消毒結果全被燒焦

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來自英國公共衛生部(PHE)等機構的現有數據顯示,如今全球流行的德爾塔(Delta)毒株傳播能力比原始毒株提高了100%。據媒體報導,一名來自以色列的婦女由於擔心鈔票中含有新冠病毒,選擇用微波爐進行消毒,結果導致鈔票全部被燒焦了。 報導中指出,這位74歲的老奶奶位於耶路撒冷,她從朋友那里聽到鈔票也有可能傳播新冠病毒,因此需要給鈔票進行消毒。 作為內務委員會的成員之一,近日她收到了超過10000 新謝克爾的鈔票,這些鈔票是民眾上交的房租。隨後,她將這些鈔票放在了一個塑料碗里,並導入了漂白劑,然後放入微波爐中加熱消毒。 結果就在她走出廚房不久,就聞到了一股東西燒焦的味道。當她急忙來到廚房查看的時候,發現微波爐中的鈔票已經全被被炒焦了。 無奈之下,這位老奶奶求助了銀行,表示自己本打算賠償這些鈔票的,但是由於自己的養老金並不足以支付全部金額,希望銀行能夠兌換部分有缺陷的鈔票。 幸運的是,銀行在經過調查之後,最終向這位老奶奶兌換了所有燒焦的鈔票。而這位老奶奶也表示,以後將不會在做出類似的行為。 來源:cnBeta

德國人最擔心什麼?不是新冠病毒,是氣候變化

據《法蘭克福匯報》14日報導,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周三公布的一項專題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德國仍處於疫情之中,但德國人現在更擔心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不是新冠病毒大流行。根據調查,67%的德國人表示害怕氣候變化帶來的惡果。擔心疫情造成長期負面影響的為62%,排在第三位的是極右翼恐襲(59%)。 專家分析認為,德國人擔心氣候變化多於疫情影響,與今年德國及歐洲其他國家頻繁遭遇乾旱、森林火災、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有關。尤其是今年7月發生的德國西部的歷史性洪水,造成至少197人死亡。許多人擔心氣候變暖會導致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此外,最近全球油價、電價等能源費用高漲,也推動德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 人們雖然仍擔心疫情帶來生活工作不便、收入減少以及稅收增加或福利減少等問題。但至少這一問題現在已經不像去年那樣不可預測。極右翼恐襲事件今年在德國及歐洲有所減少。 此外,德國人最擔心的問題還包括:假新聞(56%)、黑客網絡攻擊(51%)、經濟危機(45%)。對難民的恐懼只占23%,排第13位。專家表示,這與德國境內的難民逐漸融入德國有關。不過,隨著最近阿富汗難民大批湧向歐洲,未來這一問題可能會再次激化。 調查也顯示,德國人很少感受到所謂的「國際威脅」,擔心直接發生戰爭的比例只有15%。德國對歐盟有著廣泛的民意支持度,認為歐盟對和平(72%)、安全(56%)和富裕(52%)起著推動作用。79%的人說,歐盟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強融合。2/3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應該更積極參與旨在解決問題、戰勝危機的國際事務。 來源:cnBeta

流體動力學顯示即便在戶外也要戴口罩來防止感染新冠病毒的原因

據媒體報導,隨著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種繼續在美國蔓延,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指導方針建議,即使是接種了疫苗的人在室內也要戴口罩以防止暴露和傳播。然而人們在室外時應該做什麼就不太清楚了。 現在,來自印度孟買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在戶外咳嗽時,流向同一方向的風可以比在平靜條件下更快地傳播病毒,並且傳播距離更長。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它指出了跟風向相同的咳嗽可能帶來的感染風險增加,」這項研究的論文共同作者Amit Agrawal指出,「根據這一結果,我們建議在戶外佩戴口罩,特別是在微風條件下。」 其他准則如使用肘部咳嗽或咳嗽時把臉轉過去在戶外社交時應遵循這些准則以減少傳播。 大多數研究都是用撲打空氣或簡單的脈動輪廓來模擬咳嗽氣流。但真正的咳嗽更復雜,其表現為湍流,有突出的渦流結構,就像小型漩渦一樣旋轉。 為了研究這些渦流,研究人員使用了大渦流模擬,這是計算流體力學中模擬湍流的一個數值模型。他們在微風條件和代表典型室內環境的平靜條件下對咳嗽噴氣進行了模擬。 模擬顯示,即使是約5mph的輕風也能將有效的社交距離延長約20%--從3-6英尺到3.6-7.2英尺,具體則取決於咳嗽強度。在9-11mph的條件下,病毒的傳播距離和持續時間都會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渦流使更大的飛沫在空氣中持續的時間比通常假設的要長,這增加了在新鮮空氣中充分稀釋病毒負荷所需的時間。隨著咳嗽噴流的演變和擴散,它跟同一方向的風相互作用,更大的受感染飛沫被困在噴流的旋渦中,而不是在重力作用下相對快速地落到地面。 Agrawal指出:「一些較大飛沫的停留時間的增加將增加通過咳嗽噴流傳播的病毒量,因此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加。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強調了在有哪怕是微風的情況下,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加。」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高效抗體:患者治療後能帶來6個月保護期

在新冠疫苗的幫助下,不僅能夠預防新冠病毒的,還能大大降低患者出現重症的幾率。但對於治療新冠肺炎,目前幾乎沒有特效藥物。據媒體報導,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發現了一種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高效單克隆抗體,不僅能夠用於治療患者,還能帶來媲美疫苗的長久保護期。 ...

《自然》新研究證實 ,mRNA 疫苗對德爾塔等 16 種變異新冠病毒有效

自新冠病毒德爾塔 (Delta) 變異株在世界多地流行,所謂的「突破性感染」——也就是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變多了。盡管總體數量並不多,但還是引起了人們對疫苗保護效果的疑惑:對於新出現的變異毒株,現有的新冠疫苗可以提供廣泛的保護嗎? 日前,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以「加速預覽 」(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回答了這一問題。 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測試疫苗接種者的血液樣本,證實兩種現有的 mRNA 疫苗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預防包括德爾塔變種在內的十幾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實驗結果還顯示,接種疫苗前已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對各種變異毒株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反應。 耶魯大學的免疫學家 Akiko Iwasaki 教授和流行病學家 Nathan Grubaugh 教授 、Saad Omer 教授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研究小組從耶魯紐哈芬醫院的 40 名醫護人員那里採集了數百份血液樣本,包括他們在疫苗接種前,兩劑 mRNA 新冠疫苗的接種過程中以及接種後的一段時間里。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已發現並分離得到的 16...

新冠病毒能從動物向人類傳播兩次嗎?

10月13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科學家對病毒基因組的初步分析表明,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存在源自動物的可能性,但這些發現仍需進一步驗證。依據對部分國家和地區在疫情早期感染患者的病毒基因組樣分析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曾多次從動物傳播至人類。 一些研究人員表示,最早的新冠病毒序列取自2019年底和2020年初的感染患者,他們被分為兩個譜系,被稱為A譜系和B譜系,他們存在關鍵的遺傳差異。一個關鍵問題是這兩種病毒譜系是如何發生關聯的,如果A譜系病毒從B譜系病毒演變而來,或者情況相反,這就意味著原始病毒僅從動物傳播至人類一次,但如果兩種病毒譜系擁有不同的起源,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的人畜共患的溢出傳染事件。 「插入心臟的匕首」 發表在病毒學網站討論區的最新分析報告對關聯A、B譜系病毒的基因組存在提出了質疑,這項發現可能是「插入心臟的匕首」,因為這項研究可以證明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的還是源自野生動物貿易的假設。其他專家表示,當前需要展開更多的研究工作,尤其要關注疫情大流行早期有限的基因組數據。 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如果能證明A和B是兩個獨立病毒源,而且有兩個溢出傳染途徑,那就完全消除人為製造該病毒的假設。 A和B譜系病毒是通過兩個關鍵核苷酸的差異性進行定義,但一些早期基因組可能結合了這些差異,研究人員此前認為,這些基因組可能處於進化中間階段的病毒,需要將這兩個譜系病毒結合分析,很可能存在更原始的譜系病毒。研究人員基於最新分析背景進行了詳細研究,並注意到一些問題。 全面梳理 研究人員分析了1716個新冠病毒基因組,這些基因組是在2020年2月28日之前收集的,並確定了38個這樣的「中間基因組」。但當他們更仔細地觀察這些序列時,發現許多序列在基因組其他區域也包含著突變,他們指出,這些突變肯定與A和B譜系病毒有關,這對追溯至A和B譜系病毒之間進化的中間階段的相關病毒基因組產生了質疑。 當對這些「中間基因組」中的兩個突變之一進行測序時,可能會出現實驗室或者計算機錯誤,伴隨著全面梳理分析,研究人員可能不會相信存在任何「過渡基因組」。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測序錯誤並不罕見,軟體有時會使用錯誤基因序列填補原始數據中的空白,從而病毒樣本可能受到污染,這樣的事情不足為奇,特別是在疫情大流行早期。 幾位對病毒樣本進行測序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撰文表示,病毒基因序列不太可能包含兩個關鍵核苷酸的錯誤。但是研究報告作者反駁稱,即使部分基因組測序正確,相同基因組的其他部分,或者樣本採集地點,仍然清楚地表明它們只屬於一個或者另一個病毒譜系。 病毒兩次從動物傳播至人類? 如果新冠病毒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多次,之前研究顯示,該病毒可能多次從動物傳染給人類。如果該病毒是人為製造,之後意外傳播擴散,之後將該病毒傳播給整個人群,這種情況必須發生兩次,才能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全球性災難,因此研究人員更傾向於認為這場疫情源自野生動物。 為了收集更多的證據,從事最新分析的研究團隊現計劃運行計算機模擬,用於測試有多少溢出傳染事件與已知新冠基因組多樣性的匹配性。(葉傾城) 來源:cnBeta

人體免疫系統能「記住」新冠病毒一年以上

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後,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能不能「記住」?如果能,感染一次新冠是不是有機會終身免疫。如果不能,那麼應該在多久後加強免疫……新冠病毒感染後人體的免疫記憶問題,始終是應對疫情的焦點。 紐西蘭宣布放棄徹底消除新冠戰略 尋求「與病毒共存」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10月5日,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劉軍研究員聯合高福院士、武桂珍研究員團隊在權威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發表研究顯示,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記憶能夠維持一年以上,感染後一年仍具有新冠特異性中和抗體和T細胞免疫記憶的康復者比例分別為95%和92%。 「我們對101名新冠肺炎康復者進行了半年和一年的回訪,通過血清樣本的多項檢測,包括對活病毒的中和反應,以及免疫記憶T細胞的病毒特異性檢測,來探測免疫抗體和免疫記憶T細胞是否還存在。」10月7日,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追尋」免疫記憶 免疫記憶究竟如何追尋? 如果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記憶,只需問:記住了嗎? 「想知道免疫系統在新冠感染有沒有記憶,是要找到有沒有相關的T細胞和B細胞。」劉軍介紹, T細胞及B細胞等獲得性免疫因素是免疫記憶的關鍵。 新冠康復者免疫記憶隨訪研究流程圖 因此,研究工作要「釣」出免疫記憶相關的細胞,就得先製造特別的、能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記憶細胞匹配的「記憶片段」作為「餌」。 這個「記憶片段」就是新冠病毒蛋白質的「小片段」多肽,它們將引起在新冠肺炎康復者的血細胞中的T細胞的「記憶回閃」,再次激發免疫反應,最終通過顯色反應發現。 因此,「餌」的設計至關重要,它即要有特異性,又要有靈敏性。 這就好比在一部影視庫里尋找《長津湖》最打動你的片段,抗美援朝的相同題材很多,如何用最特異、又不超過1分鍾的影視片段作為檢索詞,就能鎖定想找到的劇情呢? 針對新冠病毒顆粒上的S蛋白、M蛋白和N蛋白,團隊分別設計了針對S1、S2、M和N蛋白的特異性肽池,「圍獵」免疫記憶細胞的「獵捕」。 為了提高特異性,研究團隊還專門合成了針對新冠特異性肽的四聚體復合物,對免疫記憶T細胞進行「立體」搜索。 一年內,免疫記憶竟沒有「消退」跡象 在對101名康復者的血細胞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記憶細胞搜尋後,研究團隊發現,93%的康復者在發病後6個月存在新冠病毒特異性T細胞免疫記憶,這種特異性T細胞免疫記憶在92%的康復者中可持續至發病後12個月。 「我們發現,發病後12個月與6個月相比,康復者的病毒特異性記憶T細胞百分比並沒有顯著下降。」劉軍說,這意味著,免疫記憶仍將持續。 免疫記憶細胞有不同的種類,團隊還對中樞記憶性T細胞和效應記憶性T細胞做了分類尋找,結果表明後者占多數。 「這意味著針對病毒特異的T細胞免疫記憶依然存在,可用於抵禦再次感染。」劉軍說。 而更有意思的是,T細胞免疫應答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康復者在感染時症狀越嚴重,免疫記憶「越深刻」。 與此同時,針對S蛋白的T細胞記憶水平與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水平呈正相關,即抗體水平越高,T細胞免疫記憶越顯著。說明人體針對新冠的兩道記憶「防線」是相輔相成的。 一年後,特異性抗體持續存在 研究者同時對特異性抗體進行了檢測,並進行了規律分析。 研究顯示,95%以上的康復者中,特異性IgG抗體和中和抗體可在發病後6個月至12個月持續存在,其滴度與急性期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在發病後6個月及12個月時,中和抗體也沒有明顯消退跡象。 「特異性的T細胞免疫記憶和抗體能持續至少一年以上,這對個體避免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劉軍表示,免疫記憶特徵的研究和相關機理的完善也會為疫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我們還發現至少有26%康復者在發病後12個月仍能檢測到IgM抗體,推測IgM在部分康復者中的長期持續存在可能是COVID-19的感染免疫特徵之一,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劉軍說。 據介紹,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cnBeta

[圖]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並發格林-巴利綜合征(GBS)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最新一期《Brain》的一篇論文表明,感染 COVID-19 可能會並發格林-巴利綜合征(GBS) 。自 2020 年初以來,COVID-19 疫情已經影響了整個世界,無論是直接感染還是間接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後果。除了眾所周知的嚴重呼吸道症狀,以及長期並發症的風險,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官員還報告了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並發症。 格林-巴利綜合征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部分外周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的首發症狀包括不同程度的虛弱或腿部的麻刺感。虛弱和異常感覺常擴散到上臂和上半身。這些症狀的程度會一直加劇,直至肌肉完全喪失功能,此時患者已幾乎完全癱瘓。患者通常戴上人工呼吸機以輔助呼吸。 該病是由急性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的。自該流行病開始以來,醫生已經報告了 90 多例可能是 COVID-19 感染後出現的格林-巴利綜合征診斷。然而,COVID-19 是否是另一個潛在的感染性誘因,或者報告的病例是否是巧合,目前還不清楚。 利用被稱為國際 GBS 結果研究(IGOS)的格林-巴利綜合征患者的國際集合,研究人員從 2020 年 1 月 30 日至 5...

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喪失嗅覺和味覺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

9月28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經過一段時間才得以正式確認——嗅覺喪失最終被認為是新冠疾病的特徵之一,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對嗅覺受體具有獨特影響,大約10%失去嗅覺的新冠患者在6個月後仍聲稱存在嗅覺和味覺問題。 這種影響可能非常深遠,因此研究人員想要記錄新冠病毒患者長期出現嗅覺和味覺問題的狀況是怎樣的,希望幫助新冠病毒患者後期嗅覺喪失治療。 現在研究機構已經構建出新冠病毒患者恢復後出現嗅覺喪失的影響,在進行這項研究的時候,研究人員已將9000多位患者信息納入資料庫進行分析,他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新冠病毒患者後期出現感官變化的毀滅性影響。 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信息提問,從而更好地了解當前他們的身體狀況,而他們的回應超出了人們的預想,他們非常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的經歷,在參與者的同意下,研究人員開始分析他們的回答。在最終確定研究報告之前,他們對每個主題進行了分析,並讓參與者對研究結果進行評論,研究人員想真實呈現新冠病毒患者所出現的身體狀況,以下是研究人員所獲得的發現: 喪失對食物的滿足感 即使是身邊親近的人,也很難理解新冠病毒患者喪失嗅覺和味覺的痛苦,以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讓我們了解幾個關鍵術語,嗅覺缺失症是指完全喪失嗅覺;嗅覺倒錯症是指正常的嗅覺能力被扭曲,正常的氣味會讓患者感到不愉快。味覺是由舌頭上的感受器感知到的,味道是指各種食物的感官體驗,其中氣味是主要貢獻者,但其他感官也參與其中。這意味著即使某人的味覺(舌頭)很好,嗅覺喪失也會嚴重影響品嘗食物的味道。 令人震驚的第一件事是:感官喪失非常糟糕,令人失去事件預判性並且失去方向感。對於一些人而言,這種影響非常嚴重,它就像電燈開關,在持續照明數小時後,關閉電燈後室內亮度從100%瞬間降至零,更可怕的是,人們可能嗅聞不到異味,什麼氣味都聞不到,好像鼻子徹底失效一樣。 而對其他人而言,情況則變得更加復雜,嗅覺缺失症可能突變為嗅覺倒錯症,今天品嘗還不錯的食物,可能第二天吃起來就感到惡心,這種嗅覺紊亂現象令人很難忍受,更不用說控制了,處於一種無法控制的狀態。 對食慾的影響也是不可預測的,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人們進食會出現障礙,特別是正常嗅覺系統被扭曲的時候,有些人真的很痛苦,經常報導稱相關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和體重嚴重下降。 不那麼明顯的是,某些人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後體重增加了,這些人通常是患有嗅覺缺失症,他們在失去嗅覺後開始「追逐味道」,如果你能理解心理學家所說的快樂循環中「渴望」和「喜歡」之間的區別,就能明白該狀況。 「渴望」是人們追逐自己將要消費的東西,「喜歡」是當你已獲得了某事物,或者對該事物津津樂道,表示滿意。而對於嗅覺缺失症患者,食物品嘗的美好體驗將不復存在,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的渴望需求,在這一過程中,該人群經常會出現體重增加,他們對食物缺乏滿足感,看到自己吃得更多,試圖獲得那種滿足感……體重增加是因為不斷地渴望滿足,卻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食物需求。 親密是一種氣味 感官功能喪失並不完全關乎食物,當人們失去享用美食的快感,才意識到飲食對於人們的快樂非常重要,同時,感官功能喪失也會嚴重影響社交快樂。 一位新冠病毒患者恢復後表示,我為自己失去理智而感到悲傷,再也不能和異性朋友一起喝杜松子雞尾酒了。 更令人心碎的是感官變化對親密關系的影響,在很多評論文章中,人們描述了無法聞到伴侶或者孩子氣味的孤獨感,同樣,人們直到嗅覺消失,無法再聞到任何氣味時,才會意識到氣味對伴侶親密和聯系的重要性。更糟糕的是嗅覺倒錯症產生的不良影響,一些人對伴侶的體味非常熟悉,令他們感到一種滿足感和需求感,而出現嗅覺倒錯症後就會讓他們對伴侶的體味感到嘔吐,在這種體驗下,你如何與伴侶保持親密接觸呢? 甚至一些人的社交圈也發生了改變,嗅覺喪失症患者表示,他們感覺自己與世界脫節了。而嗅覺倒錯症患者則更令人不安,曾經日常熟悉的氣味會引發惡心反應,這讓他感覺身邊的世界是一個極其危險和混亂的地方。 幸運的是,對於某些新冠病毒患者而言,這些感官變化是暫時的,然而,幾個月過去了,仍有許多人被感官缺失變化所困,以及由此帶來的所有痛苦。雖然有證據表明,嗅覺訓練有助於感官恢復,但我們仍處於了解和開發治療大范圍感官變化的早期階段。(葉傾城) 來源:cnBeta

可同時預防多種變異新冠病毒:第二代新冠疫苗開啟人體試驗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在持續不斷地變異,具有高感染力的德爾塔毒株更是出現了眾多突破性感染的病例。為此,科學家們也一直在研發針對變異病毒的加強疫苗。據媒體報導,美國制藥公司Gritstone正在與曼徹斯特大學和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基金會合作研發的第二代增強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人體試驗階段。 報導中指出,這種新型的增強新冠疫苗名為GRT-R910,使用了與輝瑞和莫德納新冠疫苗一樣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 該疫苗可以同時預防多種新冠病毒變體,也是首次在人體上進行試驗。試驗將招募20名志願者,年齡在60歲以上,預計將在2022年第一季度提供評估疫苗的數據。 Gritstone在一份聲明中表示,GRT-R910接種的劑量將更小,意味著無需重復給藥。此外,還能夠帶來更加強大、持久和廣泛的免疫反應。 該疫苗的工作原理是誘導特殊的免疫細胞(CD8+ T細胞),這是人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中和病毒,並防止其與細胞結合而感染細胞抗體。以此來為包括高危人群和老年人提供強大和持久的免疫力。 曼徹斯特大學榮譽臨床主席安德魯·烏斯蒂諾夫斯基(Andrew Ustianowski)表示,GRT-R910作為一種強化疫苗接種,將引發強烈、持久和廣泛的免疫反應,這對於那些有住院和死亡風險的弱勢老年人口的保護至關重要。 據悉,周一,英國63歲的安德魯·克拉克(Andrew Clarke)和其64歲的妻子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e),已經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體試驗中,率先接種了GRT-R910。 來源:cnBeta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中間宿主可能是齧齒類動物

眾多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但其中間宿主存在著多種可能,例如蛇、穿山甲、水貂甚至貓,但至今尚未確定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到底是誰。 近日,由鍾南山院士牽頭、專職於過敏反應與免疫研究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陶愛林教授組織的研究團隊在Healthcare雜誌發表了題為《SARS-CoV-2: Origin, Intermediate Host and Allergenicity Features and Hypotheses》的論文。 該研究試圖破解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來源和過敏原性,以及這種病毒是如何出現的,它將如何及何時消失。結果顯示,齧齒動物可能是SARS-CoV和SARS-CoV-2向人傳播的中間宿主。 為了確定人SARS-CoV-2的中間宿主,研究者以人SARS-CoV-2刺突糖蛋白的滑動肽為掃描窗,對整個生物資料庫進行了掃描和比對。結果表明,有17個鼠源性多肽片段與人SARS-CoV-2刺激性糖蛋白完全匹配。研究者進一步在NCBI BLAST參考蛋白文庫和非冗餘蛋白序列文庫中驗證了這些片段,結果顯示有7個片段是大鼠特異性多肽,只存在於小鼠資料庫(Mus或Rattus)而不存在於其他哺乳動物資料庫。通過對蛋白質文庫的整體蛋白質組學掃描,發現特徵片段HAIHVSGT在褐家鼠和小鼠中特異存在。因此,齧齒動物可能是SARS-CoV和SARS-CoV-2向人傳播的中間宿主。 這是當前關於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一個全新發現,這個研究開展了一個關於「病毒感染種群的自限性假說」。 陶愛林團隊認為,當一個新的冠狀病毒突變後,某一類或幾類特定MHC基因型的個體成為易感個體,當易感個體消亡或者獲得免疫自愈後,那些占絕大多數無症狀個體和感染後的痊癒個體依然帶著該突變病毒,這種新病毒就在種群內部流傳而不引起疾病流行;當條件合適時,病毒累積的突變達到一定程度,會使得另一類MHC基因型的個體染病,從而進入下一個流行季,如此開始群體內新的循環。當病毒獲得了跨種間傳播的突變,則在新種內一樣開始演變為染病-流行-無症狀攜帶的逐步平衡。此規律在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和其他動物中莫不如此。當病毒獲得了跨種間傳播的突變且累積到與全部MHC位點發生強結合時,即成為超級病毒,這種超級病毒對該種群存在滅絕的威力,但該超級病毒也會隨著該種群的滅絕而消失。 在經過20個月研究後,陶愛林團隊最終證實了這個假說。 該研究通過對新型病毒的刺突蛋白的滑動序列片段進行全面的胺基酸序列分析,證實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天然宿主,再通過齧齒動物傳遞給人類。同時,通過過敏原性對比分析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和2002-2003年在廣東爆發的SARS病毒即SARS-CoV表現出相似的致敏性,但二者之間具有不同的HLA等位基因-多肽結合力,提示兩種病毒特定感染的人群不同,症狀相似但不同。通過對與多肽具有高結合力的HLA I類5個位點和II類9個位點在人群中的比例,得到: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約7.36%的中國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症狀明顯,而92%的人即使感染卻不顯示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不同國家的不同基因型分布頻率不同,感染率和重症率也有所差異,感染新冠後如未經干預,約4.68%的美國人將顯示嚴重症狀,而感染不顯示症狀的人群約為95%——這類無症狀的個體是病毒得以長期存在並傳播的客觀條件,而且,由於這類個體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會啟動後續的炎症反應,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其接種效應不明顯,但疫苗接種後往往容易會將這部分人群統計算入疫苗接種成功的人群。 研究者結合該實驗室在2011~2012年對SARS病毒抗體的群體調查數據,認為: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在全體人群成功免疫之前,不會在人群中消失。如果該研究的結論正確,老鼠作為中間宿主成為事實,貓、老鼠等與人類密切接觸動物攜帶冠狀病毒與並進行傳播,那麼,冠狀病毒在人群中將難以滅絕。 研究者建議,採用過敏原性弱化了的弱病毒進行提前免疫方能抵禦強病毒,天花與牛痘的實例就是這一措施的重要實證。全基因組抗原均進行了過敏原性弱化後的疫苗將是安全的、有效的疫苗,這將是未來新冠疫苗的新目標。其次,建議聯合監測特殊氣象因素的變化和病毒變異,並早期接種低過敏原性病毒,將是對抗該病毒的理想預防方式。 來源:cnBeta

科學家研究蝙蝠如何抵禦新冠病毒 或找到人類防治COVID-19新方法

在近日發表於《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由莫納什大學兒科系與哈德遜醫學研究所的 Marcel Nold 教授和 Claudia Nold 副教授帶領的一支中澳研究團隊,探討了如何參考蝙蝠對 SARS-CoV-2 的反應、來找尋人類應對 COVID-19 的新療法。 自 2019 年 12 月被發現上報以來,SARS-CoV-2 已經發生了多次突變,其中就包括了當前讓世界各地防不勝防、潛伏期與傳染性更強的 Alpha / Beta / Delta 毒株。 據 Nold...

新冠病毒竟會讓細胞衰老?研究人員發現治療新思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病毒的最新論文。一支來自德國的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可以讓感染的細胞變衰老!這不僅可以解釋重症新冠患者體內出現的大量細胞因子,也為治療新冠疾病帶來了潛在的靶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提到,在感染新冠病毒後,一些患者體內會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引起劇烈的免疫反應。這會導致多器官衰竭,也是重症的重要驅動因素。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嘗試使用許多抗炎症的藥物,來減少重症的發生,但臨床試驗的結果卻有好有壞。為此,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這些細胞因子的發生機理。 研究人員們在許多抗衰老的研究中發現,衰老細胞也會釋放大量的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在衰老之後會陷入「老而不死」的狀態,不再分裂,卻也不會死亡。它們會往周圍釋放許多促炎症的細胞因子,對周圍的細胞和組織帶來負面影響。 細胞衰老和病毒感染有什麼關聯嗎?研究人員們首先在細胞模型中尋找線索。首先,他們發現在高滴度的逆轉錄病毒下,大部分細胞會在感染的五天後出現衰老細胞的形態學和遺傳學特徵。相反,如果病毒的滴度不高,則不會引起這個反應。 這不僅僅是逆轉錄病毒才會引起的現象。研究人員們指出,像慢病毒和腺相關病毒等常在基因療法里使用的病毒載體,同樣會引起細胞衰老。 那麼新冠病毒是否也會引起細胞衰老呢?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中,研究人員們確認了這一點,並認為這在新冠疾病的病理中扮演了某種關鍵角色。 這一點在感染新冠的患者中得到了確認。從患者的鼻咽樣本和肺部收集的樣本表明里頭的細胞充滿了衰老的跡象。這些衰老細胞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可能會吸引並激活巨噬細胞,而細胞因子風暴與巨噬細胞激活綜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正是新冠疾病的特徵。 隨後,研究人員們進一步將病毒感染後出現的細胞衰老情況,與新冠疾病聯系在了一起。他們發現臨床症狀最嚴重的患者,體內標志著細胞衰老的分泌因子水平也更高。另一些免疫學上的分析也發現,新冠病毒引起的肺部疾病,其病理與細胞衰老帶來的免疫反應息息相關。 既然如此,那麼倘若能抑制細胞衰老的過程,是否就有利於新冠疾病的治療呢?先前,這支團隊與其它團隊發現一些藥物分子能誘導衰老細胞死亡。在感染病毒後出現衰老的細胞里,研究人員們也的確發現一些相應的蛋白表達有所上升,從理論上支持用這些藥物分子進行治療。 在倉鼠模型中,研究人員們進行了體內實驗。他們發現在感染新冠病毒後,這些動物出現了肺部炎症。RNA測序結果也確認,這些動物肺部的細胞出現了衰老特徵。而在使用一種BCL-2抑制劑進行治療後,倉鼠體內的衰老細胞得到了有效減少。同時,它們的血液里的促炎症細胞因子水平也明顯下降。在重症新冠疾病的動物模型中,另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效果則更突出。 結合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研究人員總結指出,如果在新冠感染的早期使用抗衰老藥物進行干預,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肺部疾病的嚴重程度,也能減少系統性的炎症。 來源:cnBeta

南非科學家稱已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體,命名為「C.1.2」

智通財經APP獲悉,南非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體。據了解,新的變體被命名為「C.1.2」。科學家們在一份研究論文中表示,這種變體最早於今年5月在南非的普馬蘭加省和豪登省被發現,約翰內斯堡和比勒陀利亞就位於這兩個省。此後,在非洲、大洋洲、亞洲和歐洲的其他七個國家也發現了這種變異病毒。 科學家們表示,病毒變異與病毒傳染性增強有關,同時也與病毒逃避抗體的能力增強有關。「之所以強調這一譜系是因為它很重要,因為它涉及到一系列突變。」 根據此項研究,變體C.1.2是由C.1演變而來的,後者在2020年中期南非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中占主導地位。 據了解,這項研究由南非的夸祖魯-納塔爾研究創新和測序平台(簡稱Krisp)和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發表。 南非科學家在2020年發現了β變體,但該國一直強調,盡管新的變異病毒可能在該國發現,但它們可能起源於其他地方。 來源:cnBeta

抗擊COVID-19的新希望:把「超級軟木塞」放在新冠病毒上

據媒體報導,盡管疫苗可能會引導世界走向大流行後的正常狀態,但不斷變異的SARS-CoV-2需要開發有效的藥物。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跟來自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合作者一起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來對抗這種病毒。 研究小組沒有針對導致病毒進入細胞的病毒蛋白質,而是研究了我們細胞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從而使病毒進入細胞。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他們開發的先進人工進化方法製造了一個分子「超級軟木塞」以堵住這個「入口」,進而阻止病毒附著在細胞上並進入細胞。大多數針對SARS-CoV-2的潛在療法和現有疫苗針對的是病毒外殼上發現的所謂「刺突蛋白」。然而,這種蛋白質容易發生突變從而削弱這些治療的效力。魏茨曼生物分子科學系的Gideon Schreiber教授指導了這項新研究,他說道:「由於病毒在不斷進化,我們轉而關注名為ACE2的非進化人類受體,它充當病毒的入口位點。」這種方法不容易受到新出現的病毒變異的影響,這是抗擊大流行的主要挑戰之一。 ACE2附著在肺上皮細胞和其他組織的細胞膜上,是一種對調節血壓很重要的酶。因此盡管簡單地阻斷該受體以阻止SARS-CoV-2進入可能非常誘人,但任何這樣的策略都不能幹擾ACE2的功能。Schreiber的實驗室專門研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他著手開發一種小蛋白質分子--這種蛋白質分子可以比SARS-CoV-2更好地結合ACE2但不會影響受體的酶活性。 Schreiber小組的博士後研究員Jiří Zahradník博士帶領的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SARS-CoV-2的結合域:在較大的刺突蛋白中相對較短的結構塊序列,它在物理上跟ACE2結合。Zahradník利用病毒自身的受體結合域作為對抗它的武器,對施賴伯實驗室開發的一種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麵包酵母進行了幾輪「試管進化」。由於酵母易於操縱,所以Zahradník能夠快速掃描在人工進化過程中積累的數百萬種不同的突變,人工進化過程以更快的速度模仿自然進化。最終,他們的目標是找到一種比原始病毒版本「粘性」大得多的小分子。 在掃描過程中,Schreiber的團隊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以支持以下假設:當突變提高了對ACE2的適應性時,SARS-CoV-2的傳染性更強。研究人員發現,在第一輪選擇之後,實驗室製造的跟ACE2結合能力更強的變異,其模擬了通過自然進化發生的傳染性最強的SARS-CoV-2毒株的結合域中的突變如英國變異(Alpha)、南非變型(Beta)和巴西變型(Gamma)。令人驚訝的是,現在廣泛傳播的印度變種(Delta)依賴於一種不同的技巧來更具傳染性--通過部分避開免疫系統的檢測。 最終,Zahradník分離出了一個小的蛋白質片段,它的結合能力比最初的結合域強1000倍。這種「超級軟木塞」不僅像手套一樣適合ACE2,Schreiber實驗室的博士生Maya Shemesh和Shir Marciano也發現了它能保持ACE2的酶活性。此外,由於強結合,新工程分子需要非常低的濃度來達到預期的阻斷效果。 Schreiber和他的團隊跟Weizmann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Yinon Rudich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潛在的將這種分子作為藥物來管理的方法。他們跟Ira Marton博士和Chunlin Li博士一起創造了一種基於氣溶膠的噴霧,從而可以讓開發出來的分子通過吸入給患者使用。 截止到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研製出來的配方在感染了SARS-CoV-2的倉鼠身上進行了測試。初步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顯著減輕疾病症狀,這表明它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藥物。NIH計劃在不久的將來進行更多的臨床前研究。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治療新冠病毒新藥物:對德爾塔毒株也有效

雖然目前的新冠疫苗已經是一種有效預防感染新冠病毒的方法,但針對感染者的治療方法仍然欠缺,也是科學家們一直研究的課題。據媒體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醫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通過人工智慧(AI),找出了一些能夠有效阻止和減少細胞內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 通常來說,研究開發一種新藥物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但現在並沒有這麼充足的時間。為此,科學家通過人工智慧的圖像,分析了新冠病毒在感染過程中人類細胞系的圖像。 隨後,用1400多種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藥物/化合物處理這些細胞,並對其進行篩選,結果發現了17種潛在的藥物/化合物。 研究人員表示,其中有10種是新發現的,其他7種則是之前就發現的,包括瑞德西韋,這也是早期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藥物之一。 這17種藥物中,有9種在合理劑量下表現出抗病毒活性,包括乳鐵蛋白,一種在母乳中發現的蛋白質,也可以作為從牛奶中提取的膳食補充劑在藥店買到。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發現乳鐵蛋白在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方面具有顯著功效,比我們觀察到的任何其他任何物質都更有效。還有數據表明,這種效力甚至延伸到變異新冠病毒中,包括高度傳染性的德爾塔毒株。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盡快啟動乳鐵蛋白化合物的臨床試驗,以檢測其在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毒載量和炎症等方面的具體效果。 來源:cnBeta

英國批准新冠病毒抗體雞尾酒療法

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監管局周五表示,已批准了再生元制藥(Regeneron)和羅氏集團開發的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的抗體雞尾酒療法,並補充稱,將爭取盡快推廣其使用。英國藥監局表示,這種名為Ronapreve的藥物可以幫助預防感染,幫助緩解嚴重的新冠病毒感染症狀,並降低住院幾率。 英國衛生大臣薩伊德·賈維德(Sajid Javid)在一份聲明中說:「這種治療方法將對我們應對新冠病毒的武器形成重要的補充。」 Ronapreve可以通過注射或輸液的方式使用。英國藥監局表示,它在呼吸系統的內層與新冠病毒緊密結合,阻止其進入呼吸系統的細胞。 Ronapreve屬於一類被稱為單克隆抗體的藥物,它模仿人體產生的自然抗體來抵抗感染。英國藥監局表示,該藥物並不是用來替代疫苗的。 上個月,日本成為全球首個批准Ronapreve用於治療輕度和中度新冠肺炎的國家。 來源:cnBeta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發可抗新冠病毒的廣譜人源化基因工程單抗

8 月 17 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王晨輝團隊、北京大學肖俊宇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團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譚文傑團隊、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在線發表了研究論文 (「A broadly neutralizing humanized ACE2-targeting antibody againstSARS-CoV-2 variants」)。 ...

美國疾控中心: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處於新冠病毒高傳播地區

近期,美國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惡化。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0日報導,美國疾控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都生活在新冠病毒傳播率為「高」水平或為「大量」水平的地區。 原標題:美國疾控中心: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處於新冠病毒高傳播地區 報導稱,通過分析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於當地時間9日公布的數據發現,98.2%的美國人口,也就是大約3.25億美國人居住在新冠病毒傳播率為「高」水平或「大量」水平的縣;其中,有四分之三的美國人口,也就是2.5億美國人居住在新冠病毒傳播率為「高」水平的地區。僅有0.2%的美國人口,也就是60萬美國人居住在新冠病毒傳播率為「低」水平的地區。 報導稱,這意味著,美國疾控中心的最新指導方針適用於絕大多數美國人口。該指導方針建議,在新冠病毒傳播率為「高」水平或「大量」水平的地區,即使已經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也要在室內戴上口罩。 按照美國疾控中心的判斷標準,如果一個縣在過去的一周,每10萬居民中報告100例甚至更多的新增確診病例,或是新冠檢測陽性率為10%甚至更高,則被認定為新冠病毒傳播率為「高」水平的縣。而新冠病毒傳播率為「低」水平的縣,則是每10萬居民中報告10例新增確診病例或者新冠檢測陽性率低於5%。 來源:cnBeta

霍尼韋爾開發空氣過濾器塗層 號稱可殺死98%新冠病毒

霍尼韋爾國際公司執行長Darius Adamczyk周三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空氣過濾器塗層,可殺死高達98%的新冠病毒,預計最快9月底就能做好准備。Adamczyk在一次采訪中表示,這種化學塗層需要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霍尼韋爾正在爭取德克薩斯州和北卡羅來納州作為合作夥伴,以幫助加快這一過程, 他說,這種塗層可以替代學校和商業建築中目前使用的暖氣和空調過濾器,避免了對這些系統進行昂貴的升級,以處理更密集的過濾。 自疫情爆發以來,霍尼韋爾增加了N95口罩等個人防護設備的生產,並開發了新產品,包括在人們進入建築物時自動測量體溫的系統和用紫外線為飛機消毒的機器人。 霍尼韋爾正尋求在本季度末之前將這種過濾塗層准備好,並已進行了獨立的實驗室測試,結果顯示該產品消除病毒的效果在97%至98%之間。Adamczyk表示,該產品由霍尼韋爾UOP部門的材料科學家開發,市場規模可能「輕松達到數億美元」。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造成的又一嚴重後遺症被揭示:智力出現顯著下降

據媒體報導,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復者,不論症狀輕重,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該研究基於一項智商測試實驗,共有81337人的參與測試。受試者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臨床驗證的認知測試,包括大腦測試、問卷調查等。 在這81337名受試者中,共有518名受試者曾經感染新冠病毒,其中192名受試者因症狀較為嚴重住院治療,其他326名受試者症狀較輕,沒有住院治療。 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第一語言等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先前感染了新冠病毒並康復的受試者表現出明顯的認知缺陷症狀,而那些住院治療的受試者認知缺陷症狀則更加明顯。 具體來說,那些曾經使用過呼吸機的患者的缺陷為0.47(缺陷越高,患者的認知問題就越多),而那些使用過呼吸機的患者缺陷為0.27。作為對比,中風患者的平均缺陷為0.24,報告學習困難的普通人缺陷為0.38。 研究人員表示,不論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狀輕重,認知缺陷問題都存在。其中,最明顯的缺陷是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空間規劃和目標檢測。 該研究結果進一步增加了新冠病毒對身體和大腦長期影響的擔憂。不過,其中的機制目前還不夠明確,因此,需要建立更多的長期研究,來評估該後遺症的長期影響。 來源:cnBeta

德發明滅活空氣中新冠病毒裝置

在通風不足的室內環境中,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專門組建了一個跨學科團隊,研發用於滅活空氣中新冠病毒的裝置「空氣克星」(Aerobuster)。 氣溶膠是指懸浮在氣體介質中的固態或液態顆粒所組成的氣態分散系統。世衛組織的指導方針表明,在小液滴中發現的病毒RNA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存活的。但中國的研究表明,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新冠病毒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也確認,盡管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但也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尤其是在通風不足的封閉空間內。 因此,研發可以滅活空氣中新冠病毒的裝置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途徑之一。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為此成立了一個跨學科聯盟,專門研究如何在氣溶膠中發現和滅活病毒。這種技術裝置被稱為「空氣克星」,可以有效滅活室內空氣中的病毒和其他病原體。其主要由一個簡單的金屬管、一個風扇、一個加熱模塊和一個紫外線輻射器組成。應用的科學原理並不復雜,空氣通過風扇吸入,然後將氣溶膠乾燥,並用紫外線輻射滅活病毒。該裝置還可以添加其他類型的組件,例如添加高標準的空氣過濾網,阻止氣溶膠。試驗中,該裝置最快可以在大約0.2秒內滅活病毒。 科研團隊負責人之一、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納米技術研究所所長哈恩教授介紹說,他的研究團隊對病毒的輻射滅殺環節進行了多項測試,篩選出最優化的組件。「空氣克星」可以在教室、餐館、醫院、辦公室或車站候車室等人員密集的場所使用,設備產生的噪音非常低,不影響工作。 研究團隊已經與一家公司合作開始試生產。哈恩教授認為,該設備會比很多其他過濾器便宜,且較容易實現量產,任何可以加工鈑金的公司都可以製造。該項目的發言人特瑞德·霍夫曼則表示,下一次大流行仍然可能是病毒通過空氣傳播,這種設備可以做到提前准備。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製造出一種能顯示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腦細胞的3D模型

據媒體報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和雷迪兒童基因組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製作了一種干細胞模型,該模型能夠顯示COVID-19背後病毒SARS-CoV-2進入人類大腦的潛在途徑。研究結果則於2021年7月9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臨床和流行病學觀察表明,大腦可能參與了SARS-CoV-2感染,」論文資深作者Joseph Gleeson醫學博士說道,「在『Long COVID』病例中,COVDI-19所導致的腦損傷的前景已成為一個主要擔憂,但培養的人類神經元不容易感染。之前的研究表明,製造脊髓液的細胞可能會被SARS-CoV-2感染,但其他進入途徑似乎是可能的。」 據悉,Gleeson還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醫學院的雷迪神經科學教授和雷迪兒童基因組醫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研究主任。 Gleeson及其包括神經科學家和傳染病專家在內的同事證實,人類神經細胞對SARS-CoV-2感染具有抵抗力。然而最近的研究暗示,其他類型的腦細胞可能是「特洛伊木馬」。 周細胞是包裹血管的特殊細胞,其攜帶SARS-CoV2受體。研究人員將周細胞引入三維神經細胞培養皿--大腦類器官--以創造「組裝體」,這是一種更復雜的人體干細胞模型。除周細胞外,這些集合體還含有多種腦細胞並表現出強烈的SARS-CoV-2感染。 新冠細胞能夠感染周細胞,周細胞成為了生產SARS-CoV-2的本地化工廠。這些本地產生的SARS-CoV-2可能會擴散到其他類型的細胞並導致廣泛的損害。有了這個改進的模型系統,研究人員發現被稱為星形膠質細胞的支持細胞是繼發感染的主要目標。 Gleeson指出,研究結果表明,SARS-CoV-2進入大腦的一個潛在途徑是通過血管,SARS-CoV-2可以感染周細胞然後擴散到其他類型的腦細胞。「另外,受感染的周細胞可能會導致血管炎症,隨後出現凝血、中風或出血,許多在重症監護病房住院的SARS-CoV-2患者都會出現這種並發症。」 現在,研究人員計劃專注於開發改進的集合體,其不僅包含周細胞還包含能泵血的血管從而可以更好地模擬出完整的人腦。Gleeson表示,通過這些模型,可能會對傳染病和其他人類大腦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拉姆達變體:現有疫苗對其仍應該有效

據媒體報導,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和肆虐,一些突然出現的變異更具傳染性,而這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因此比其他變異更令人擔憂。阿爾法和(尤其是)德爾塔病毒等變異已被證明具有更強的傳染性,這些可能會導致比原始病毒更多的住院治療。 但在變異病毒開始在社區中傳播或對抗新冠疫苗之前,有很多關於我們應該有多擔心的猜測。 世界衛生組織將最新的變異稱為「感興趣的變異」,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稱,拉姆達(lambda)變種於去年12月在秘魯首次被記錄在案。如果變異存在大量的社區傳播,如果科學家檢測到基因變化可能使變異更具傳染性或更嚴重,那麼WHO將指定這一變種。 現在關於拉姆達最令人擔憂的事情不是它的名字或它的特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明它比其他主要變體更危險),而是它現在是秘魯的主要變種,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計算,在一個約3200萬人口的國家里,新冠肺炎已經導致近19.5萬人死亡,這占據了這個國家人口的0.6%以上。這大概是美國人均死亡率的三倍。 但這可能跟拉姆達變體本身關系不大,而跟促成COVID-19在秘魯傳播的其他因素關系更大,其中包括疫苗供應不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該國僅為約11%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據BBC報導,其他因素也導致了該疾病的高傳播,包括大多數成年人為了生存無論如何都要去工作的經濟以及擁擠的食品市場和住房的必須性。 另外,拉姆達在其他南美國家也在迅速蔓延,並且在美國也有出現。但就目前而言,似乎沒有必要對這種變體比其他變體投入更多的關注。據《紐約時報》報導,記錄了拉姆達出現的微生物學家Pablo Tsukayama告訴《紐約時報》,「信息鴻溝」加劇了人們對該種變種的擔憂,而拉丁美洲對新變種進行監測和調查的能力有限也加劇了人們的擔憂。 「我不認為它會比我們已經經歷過的任何一次更糟,」Tsukayama說道,「只是我們知道的太少了,這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猜測。」 《紐約時報》還報導稱,初步研究顯示,雖然輝瑞、Moderna和CoronaVac誘導的抗體對拉姆達a的效力不如原始毒株,但它們仍能「中和」病毒,預計對拉姆達也會有效。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這似乎是幾乎每一種新冠變種會面對的情況,因為所有三種美國疫苗都是在最初的新冠病毒開始變異和該病毒的其他變種已經傳播之後開發的。 總體來說,拉姆達是值得關注的,就像目前其他所有的新冠病毒形式一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理由相信拉姆達會造成更大規模的傷亡。 來源:cnBeta

給小鼠轉入羊駝基因?應對新冠病毒變異,華人科學家出奇招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提供了一種新策略,來應對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組「納米抗體」(nanobodies),可以繞過突變,阻止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相結合。實驗研究顯示,它們能夠高效中和目前出現的Alpha、Beta、Gamma三種變異毒株。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有趣的是,這些納米抗體的來源十分特別:一部分來自大羊駝,一部分則來自轉入了羊駝、駱駝基因的小鼠——讓小鼠體內也能生產出納米抗體。 大羊駝、小羊駝、駱駝等駱駝科動物,體內可以產生獨特的納米抗體。納米抗體只有普通抗體的重鏈可變域(VHH)。簡單來說,納米抗體的結構要比普通抗體簡略很多,但可以像普通抗體一樣牢牢結合抗原。 由於比普通抗體小得多,納米抗體在抗原結合界面上具有獨特的靈活性,可以「鑽」進大個頭抗體難以接觸的角落,與抗原表位相結合。利用這種優勢,納米抗體有助於解決病毒突變造成的免疫逃逸。此外,納米抗體更小(約15kDa)、更穩定,可以更輕松地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以增加功能。 在這項研究中,為了產生對新冠病毒有中和能力的納米抗體,研究人員對一頭大羊駝進行了免疫接種。除此之外,由NIH高級研究員Jianliang Xu博士領銜的研究小組給小鼠轉入了來自羊駝、駱駝的基因,構建了能夠產生納米抗體的小鼠,對3隻「納米鼠」(nanomice)進行了免疫接種。 研究團隊首先使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對動物進行免疫接種,然後用完整的刺突蛋白進行加強免疫。「採用這一前後順序的免疫策略,我們得到的納米抗體能以高親和力識別RBD,從而捕獲病毒粒子。」目前任職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共同領銜這項研究的Kai Xu博士介紹。 在這些動物體內產生的多達數萬種納米抗體中,研究團隊通過功能和結構分析,最終篩選出了6種高親和力的納米抗體。 這幾種納米抗體按照不同的作用機制分為了2組。其中第一組識別冠狀病毒中高度保守、但很少被人源抗體靶向的RBD區域。「這是一個很狹小的隱藏位置,是人類抗體無法觸達的。」Kai Xu博士解釋說。 第二組納米抗體幾乎完全靶向RBD與宿主細胞受體ACE2的結合界面,這也是新冠病毒變異株經常發生突變的位置。研究人員對這組納米抗體進行了設計,改造為同源三聚體,從而實現了對病毒的有效中和。「第2組納米抗體在表達為同源三聚體時,對變異體也有完全中和活性,可與迄今為止針對SARS-CoV-2 產生的最有效抗體相媲美。」研究論文指出。 綜合起來,這兩組多價納米抗體通過兩種不同的機制,即增強對ACE2結合域的親和力,以及識別人類抗體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進入並結合的保守表位,提供了應對SARS-CoV-2 突變的策略。 研究人員指出,後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這項研究表明,當疫苗失效時,納米抗體有望成為應對新冠的重要工具。「我們未來的計劃是進一步分離出專門針對新興變異病毒株的抗體,用於開發療法,並從中找出更好的疫苗解決方案。」Kai Xu博士說。期待研究人員的新進展! 參考資料: Jianliang Xu et al。, (2021) Nanobodiesfrom camelid mice and llamas neutralize SARS-CoV-2 variants。 Nature Doi: 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1-03676-z ...

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會導致患者普遍出現認知和行為障礙

6月28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目前,第七屆歐洲神經病學研討大會(EAN)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患者出院兩個月後會出現認知行為問題。在為期8個星期的隨訪出院新冠患者過程中,發現部分患者盡管接受了醫院治療,出院後仍會存在記憶、空間意識和信息處理問題,這被認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後遺症問題。 同時,該項研究還發現,20%的出院患者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16%的出院患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症跡象。這項研究工作是在義大利進行的,涉及到對出院患者測試神經認知能力,並在出現新冠症狀兩個月後對患者進行核磁共振腦部掃描,結果顯示,50%以上的患者存在認知障礙;16%患者存在執行功能問題(控制工作記憶、靈活思維和信息處理);6%患者存在視覺空間問題(判斷深度和視覺對比困難);6%患者存在記憶受損;25%患者具有以上症狀的綜合表現。 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年輕患者出現的認知和精神病理問題更加嚴重,大多數50歲以下患者表現出執行能力方面的問題,這些新冠患者住院期間急性呼吸道症狀越嚴重,出院後執行能力表現越差。 此外,對相同時期出院患者進行為期10個月的縱向觀察顯示,他們的認知障礙從53%降至36%,並且存在持續性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症狀。該研究報告作者、義大利聖拉斐爾大學馬西莫·菲利皮教授解釋稱,我們的研究現已證實新冠病毒與顯著的認知和行為問題有關,相關症狀在新冠疾病緩解後幾個月仍持續存在。 他指出,一項特別令人擔憂的發現是執行能力的變化,人們感染新冠病毒之後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制定計劃、靈活思考和記憶事物,這些症狀影響了四分之三處於工作年齡的年輕患者。目前在研究中並未發現認知能力與腦容量之間的顯著關系。 該研究報告第一作者總結稱,雖然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更長期的隨訪,但這項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與人們認知和精神病理問題密切相關。適當的隨訪和治療是至關重要的,這樣能夠確保之前住院的患者能獲得更全面的治療,從而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第七屆歐洲神經病學研討大會上還發表關於新冠病毒的其他發現: 針對53名新冠患者的研究表明,77.4%患者至少出現一種神經系統症狀,46.3%患者在住院5-10個月後出現3種以上神經系統症狀。這些症狀中最常見的是:失眠(65.9%)、白天睏倦(46.3%)和行走困難。其他不太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嗅覺減退和味覺減退(或者味覺喪失)。最終研究結論是90%新冠病毒患者出院後出現後遺症,神經系統症狀是最主要的症狀。 研究人員對42名、32-54歲之間住院2-4個月的新冠患者進行了隨機采訪,發現其中95%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認知障礙症狀。所有患者都出現了身體虛弱的症狀,身體較疲勞、出現焦慮或者抑鬱。其他症狀還有:前庭平衡感障礙(59.2%)、頭痛(50%)和嗅覺能力下降(19%),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兩個月,5名患者還出現了缺血性中風。 一項針對新冠患者屍檢後腦干損傷的研究顯示,神經損傷比例較高,小腫塊(稱為澱粉樣體)數量較多,這些小腫塊通常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組織化學測試也顯示病毒存在於腦干中。同時,研究人員將測量結果與非新冠ICU患者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首例與新冠病毒感染相關、涉及腦干組織的神經病理學、神經生理學和臨床證據,特別是骨髓水平,提示新冠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神經源性症狀。(葉傾城) 來源:cnBeta

2天新冠病毒減少5000倍:伊維菌素會成為新的特效藥嗎?

隨著近期印度疫情再次加劇,當地大面積應用伊維菌素的消息引發關注,還有研究顯示,伊維菌素能在 48 小時內將新冠病毒 RNA 減少 5000 倍。一個不少人關心的問題:伊維菌素要成為新冠治療的新希望嗎? 伊維菌素能治新冠嗎? 伊維菌素(Ivermectin)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的一種抗生素。 伊維菌素的發現也頗具傳奇色彩。當時默沙東與各國科研機構合作,從收集來的土壤樣本中尋找抗微生物的活性物質。在四萬多份樣本中,科研人員從一份來自日本東京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了一種可以抗寄生蟲的化合物(阿維菌素)。 這個化合物家族的其中一員,經過加氫還原,就成了伊維菌素——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抗生素之一。 提供土壤樣本並且分離出其中鏈黴素菌株的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及默沙東的科學家 William Campbell,獲得了 20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同年一共有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這個獎,還有另外一位科學家的獲獎原因是發現了青蒿素,這位科學家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她就是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諾獎官網截圖 伊維菌素和青蒿素,都是發明於數十年前的抗寄生蟲藥物,拯救了這個世界上數億人的生命。 我之所以提這段歷史,是想告訴大家,伊維菌素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不入流的藥物。而這樣一個藥物為什麼可以獲得諾貝爾獎,我們後面會說。 關於伊維菌素抗寄生蟲的故事我們之後再說。先說說很多人關心的,伊維菌素到底能不能抗新冠病毒? 在體外實驗中,答案是可以。 這背後的可能機制是,伊維菌素靶向宿主細胞胞漿中的 IMP(免疫膜蛋白)α/β1 異二聚體,使這個異二聚體變得不穩定,阻止新冠病毒與它結合,進入宿主的細胞核。 伊維菌素可能的作用機制 去年澳大利亞科研人員發表的一項體外研究當中就發現,伊維菌素在 24 小時內就能將培養液中的新冠病毒 RNA 減少 1000 倍,48 小時內減少 5000 倍(99.8%),幾乎把新冠病毒 RNA...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防禦機制 RIG-I受體是關鍵

自 COVID-19 首次正式報告和大流行蔓延開來的一年半時間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已經對其展開了大量深入的分析,以開發有效的治療方式。據悉,新冠病毒在不同感染者身上的症狀不盡相同。比如大多數感染者的症狀較輕、甚至沒有感覺,但少數重症感染者卻必須接受精心的救治。為了搞清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許多科學家都在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 SARS-CoV-2 病毒復制被 RIG-I 抑制(圖自:Taisho Yamada) 近日,由日本遺傳醫學研究所 Akinori Takaoka 教授帶領的一支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剛剛揭示了一種針對 SARS-CoV-2 病毒的新型防禦機制。 該反應涉及用於識別病毒模式的 RIG-I 受體,它是一種檢測 RNA 病毒的生物學分子,能夠抑制 SARS-CoV-2 在人肺細胞的復制。而上調該蛋白的表達,即可增強 COPD 患者的免疫反應。 這項研究發現,有助於預測 COVID-19 患者的預後。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至近日發表在《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的文章。 原標題為《RIG-I...

研究揭示更強大的COVID-19疫苗配方 或能有效對抗新冠病毒變種

據媒體報導,一項關於人體細胞在應對SARS-CoV-2感染時激活免疫系統方式的新研究可能會為對抗新冠病毒及其迅速出現的變種的更有效和強大的疫苗打開大門。波士頓大學全美新發傳染性疾病實驗室(NEIDL) 和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說,這是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人體究竟用什麼類型的 "紅旗 "來爭取T細胞的幫助--免疫系統派出的殺手來摧毀受感染的細胞。 到目前為止,COVID-19疫苗一直專注於激活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即B細胞,它們負責製造抗體。開發疫苗來激活免疫系統的另一個分支--T細胞--可能會極大地提高對冠狀病毒的免疫力,重要的是,它的變種。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細胞》的研究結果中說,目前的疫苗可能缺乏一些能夠在人體中引發整體免疫反應的重要的病毒材料。基於這些新信息,「公司應該重新評估他們的疫苗設計,」NEIDL病毒學家和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Mohsan Saeed說。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副教授Saeed對感染冠狀病毒的人類細胞進行了實驗。他在NEIDL的一個生物安全三級(BSL-3)實驗室內分離並鑒定了SARS-CoV-2蛋白質的那些缺失部分。Saeed說:"這是一項大工程,因為許多研究技術很難適應高封閉級別(如BSL-3)。我們在NEIDL創建的整體冠狀病毒研究管道,以及我們整個NEIDL團隊的支持,一路幫助我們。" Saeed是在Broad研究所的基因測序專家、計算遺傳學家Pardis Sabeti和Shira Weingarten-Gabbay與他聯系後參與進來的。他們希望能確定SARS-CoV-2中能激活免疫系統T細胞的片段。 Sabeti說:「病毒變體的出現,是我實驗室的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是疫苗開發的一個主要關注點,」她是Broad研究所傳染病和微生物組計劃的領導者。她也是哈佛大學系統生物學、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免疫學和傳染病的教授,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調查員。 Saeed說:「我們立即投入全面行動,因為我的實驗室(已經)產生了可以輕易感染SARS-CoV-2的人類細胞系。」 從2020年初COVID大流行開始,全世界的科學家就知道SARS-CoV-2病毒在感染細胞中產生的29種蛋白質的身份--這些病毒片段現在構成了一些冠狀病毒疫苗的刺突糖蛋白,如Moderna、輝瑞-生物技術公司和強生公司的疫苗。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了隱藏在病毒基因序列中的另外23種蛋白質;然而,直到現在,這些額外蛋白質的功能還是個謎。Saeed和他的合作者的新發現揭示了觸發人類免疫系統攻擊病毒的25%的病毒蛋白片段來自這些隱藏的病毒蛋白。 免疫系統究竟是如何檢測這些碎片的呢?人體細胞含有分子 "剪刀"--稱為蛋白酶--當細胞被入侵時,會「剪掉」感染期間產生的病毒蛋白的碎片。這些碎片含有被「剪掉」的內部蛋白質,就像蘋果被切開時露出的果核一樣,然後被運送到細胞膜上,並被推到特殊的「門口」。在那里,它們粘在細胞外,幾乎像一個搭便車的人,向路過的T細胞「揮手幫助」。一旦T細胞注意到這些病毒穿過受感染的細胞,它們就會發起攻擊,並試圖將這些細胞從體內清除。而且這種T細胞反應並不重要-Saeed說,這種反應的強度與感染冠狀病毒的人是否繼續發展成嚴重疾病之間存在聯系。 這篇論文的主要作者、Sabeti實驗室的博士後Weingarten-Gabby說:「相當了不起的是,病毒如此強大的免疫特徵來自我們視而不見的(病毒的基因序列)區域。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提醒,好奇心驅動的研究是發現的基礎,可以改變疫苗和治療方法的發展。」 Sabeti說:「我們的發現......可以協助開發新的疫苗,這些疫苗將更准確地模仿我們的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 T細胞不僅摧毀了受感染的細胞,而且還記住了病毒的標志,以便在下一次出現相同或不同的病毒變體時,它們可以發動攻擊,而且力度更大,速度更快。這是一個關鍵的優勢,因為Saeed和他的合作者說冠狀病毒似乎延遲了細胞召喚免疫幫助的能力。 Saeed說:「這種病毒想盡可能長時間不被免疫系統發現。一旦它被免疫系統注意到,它就會被消滅,而它並不希望這樣。」 Saeed表示,根據他們的發現,一種新的疫苗配方,包括一些新發現的構成SARS-CoV-2病毒的內部蛋白質,將有效地刺激免疫反應,能夠對抗廣泛的新出現的冠狀病毒變種。考慮到這些變種繼續在世界各地出現的速度,能夠對所有變種提供保護的疫苗將是一個「遊戲規則改變者」。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感染未成熟的紅細胞後 會導致血氧水平降低

據媒體報導,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SARS-CoV-2在感染未成熟紅細胞後,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並損害免疫反應。阿爾伯塔大學研究人員在《干細胞報告》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闡明了許多COVID-19患者(甚至那些不在醫院的患者)都患有缺氧症的原因。該研究還顯示了為什麼抗炎藥地塞米松對那些病毒感染者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血氧水平低一直是COVID-19患者的一個重要問題,」研究負責人、醫學與牙科學院副教授Shokrollah Elahi說。「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一個潛在的機制可能是COVID-19影響了紅細胞的生成。」 在這項研究中,Elahi和他的團隊檢查了128名患有COVID-19的病人的血液。這些病人包括那些病情危重並被送入重症監護室的病人,那些有中度症狀並被送入醫院的病人,以及那些有輕度疾病並只在醫院呆了幾個小時的病人。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疾病變得更加嚴重,更多未成熟紅細胞湧入血液循環,有時占血液中總細胞的60%之多。相比之下,未成熟紅細胞在健康人的血液中占不到百分之一,或者根本沒有。 「未成熟紅細胞居住在骨髓中,我們通常不會在血液循環中看到它們,」Elahi解釋說,他也是婦女兒童健康研究所和北阿爾伯塔癌症研究所的成員。「這表明該病毒正在影響這些細胞的來源。因此,為了補償健康的未成熟紅細胞的消耗,身體正在生產明顯更多的紅細胞,以便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氧氣。」 易受COVID-19影響的未成熟紅細胞 問題是未成熟的紅細胞不運輸氧氣-只有成熟的紅血球才運輸。第二個問題是,未成熟的紅細胞極易受到COVID-19的感染。由於未成熟的紅細胞被病毒攻擊和破壞,身體無法替換成熟的紅細胞--它們的壽命只有大約120天--而且在血液中運輸氧氣的能力也被削弱了。 問題是病毒是如何感染未成熟的紅細胞的。Elahi因其先前的工作證明不成熟的紅細胞使某些細胞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毒而聞名,他開始研究不成熟的紅細胞是否有SARS-CoV-2的受體。經過一系列的研究,Elahi的團隊證明未成熟的紅細胞表達受體ACE2和一個共同受體TMPRSS2,這使得SARS-CoV-2能夠感染它們。該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證明這點的團隊。 該團隊與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的病毒學家Lorne Tyrrell的實驗室合作,用COVID-19患者的未成熟紅細胞進行了調查性感染測試,並證明這些細胞感染了SARS-CoV-2病毒。 「這些發現令人興奮,但也顯示了兩個重要的後果,」Elahi說。「首先,未成熟的紅細胞是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當病毒殺死它們時,它迫使身體試圖通過從骨髓中抽出更多未成熟的紅細胞來滿足供氧要求。但這只是為病毒創造了更多的目標。」 「第二,未成熟的紅細胞實際上是有效的免疫抑制細胞;它們抑制抗體的產生,抑制針對病毒的T細胞免疫,使整個情況變得更糟。所以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已經證明,更多的未成熟紅細胞意味著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更弱。」 地塞米松機制 在發現未成熟的紅細胞具有允許它們被冠狀病毒感染的受體後,Elahi的團隊隨後開始測試各種藥物,看看它們是否能降低未成熟紅細胞對病毒的易感性。 「我們嘗試了抗炎藥地塞米松,我們知道它有助於降低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和病程,而且我們發現未成熟紅細胞的感染率明顯下降,」Elahi說。 當研究小組開始探索地塞米松為什麼有這樣的效果時,他們發現了兩個潛在的機制。首先,地塞米松抑制了未成熟紅細胞中ACE2和TMPRSS2受體對SARS-CoV-2的反應,減少了感染的機會。第二,地塞米松提高了未成熟紅細胞的成熟速度,幫助細胞更快地脫落細胞核。沒有細胞核,病毒就沒有地方可以復制。 幸運的是,將Elahi的發現付諸實踐並不需要對現在治療COVID-19患者的方式進行重大改變。 Elahi說:「在過去的一年里,地塞米松被廣泛用於COVID-19的治療,但對於它為什麼或如何發揮作用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們不是在重新利用或引入一種新的藥物;我們是在提供一種機制,解釋為什麼病人會從該藥物中受益。」 來源:cnBeta

病毒無孔不入!污水驗出「新冠病毒量」 陳時中證實:台灣有2處

本土疫情已有趨緩跡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15日新增本土病例132例,連續3天本土確診數降到1字頭,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這是「好現象」。國外陸續使用汙水系統監測新冠病毒疫情,台灣也一直都有針對汙水進行長期監測。陳時中坦言,近期有2處汙水測到病毒量,現正在分區檢測確認區域中,主要是大的出水口有,但小的還沒有測到。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新的COVID-19病理學細胞圖譜揭示了新冠病毒如何破壞肺部

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多家醫院和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對 COVID-19 新冠患者的屍檢樣本進行了單細胞分析,展示了肺部如何反復嘗試並失敗地進行自我修復。 研究人員描述了來自多個器官的受感染細胞如何表現出一系列的分子和基因組變化。他們還看到了肺部為應對呼吸衰竭(COVID-19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進行的多次不成功的自我修復嘗試的跡象。 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Broad 研究所的核心成員 Aviv Regev 表示:「當你看到這個結果時,你真的能感覺到這個疾病帶來的悲劇。肺部嘗試了它所掌握的一切,但它仍然無法修復自己。這是一項非常感性的研究。我們感謝那些同意為COVID-19研究捐贈組織的患者和家屬,以幫助推進對這種毀滅性疾病的理解」。 研究人員研究了 17 名死於 SARS-CoV-2 病毒,這些死者生前在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和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就診,死後同意捐獻給科學醫療結構。 研究小組調查了 SARS-CoV-2 病毒如何干擾細胞的功能和它們的遺傳程序。他們利用從11個器官系統--包括肺、心臟、肝臟和腎髒--採集的組織樣本的單細胞RNA測序數據,建立了一個全面的 "細胞圖譜",顯示了COVID-19如何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 麻薩諸塞州總醫院的主要調查員 Alexandra-Chlo é...

和前期調查相反 新研究表明維生素D無助於抵禦新冠病毒

現有的多項觀察性研究初步表明,提高維生素 D 的水平有助於抵禦 COVID-19 病毒。不過這些研究結論依然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可能受到混雜因素的影響。近日在 PLOS Medicine 上發表的論文中,加拿大魁北克省麥吉爾大學的 Guillaume Butler-Laporte 和 Tomoko Nakanishi 及其同事進行的研究標明,遺傳證據並不支持維生素 D 作為對 COVID-19 的保護措施。 圖片來自於 YouTube 維生素 D 能夠保護人們免受 COVID-19 嚴重疾病的影響,這引起了公共衛生專家的極大興趣,但目前支持證據非常有限。為了評估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