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極圈以南

Tag: 極圈以南

GOG喜加一:互動敘事遊戲《極圈以南》限時免費領

GOG平台今晚10點開啟了新一輪限時喜加一活動,限時三天內可免費領取去年剛發售的互動敘事遊戲《極圈以南》。該遊戲由State of Play工作室開發、11 bit studios發行,STEAM版好評率83%,支持中文。 點此前往GOG遊戲頁面>>> 《極圈以南》是一款動人心弦的敘事遊戲,探索兩位被捲入政治衝突的劍橋學者披得與克拉拉之間的情感關系。當過去被迫做出的選擇已成幻影,我們又該如何堅守職業生涯與真愛的承諾。 本作展現了在獨特時代與地點背景下引人入勝的沉浸式敘事體驗。包含細致入微而且深入肺腑的選擇、完美演繹情緒波動的真人動作捕捉演出。設定在真實冷戰年代的細膩背景與故事本身交織融合的環境敘事手法,還有出類拔萃的美術風格。 由製作出榮獲BAFTA大獎的Lumino City、BAFTA提名KAMI 2以及榮獲蘋果設計大獎(Apple Design Award)的INKS等多款遊戲的State of Play Games傾情打造,玩家們將在遊戲中見證諸多感人肺腑的動情時刻。 來源:遊俠網

《極圈以南》背後的故事(下):紛雜聲音中的故事

《極圈以南》背後的故事(上):南極探索的英雄時代 文學作品經常會通過對次要人物的描寫,來讓讀者對故事發生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能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藉助於次要人物的言行舉止,在對劇情補充說明的同時,也依託自己的性格特徵來反襯主角,讓其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鮮活。 在《極圈之南》中,擔任這個任務的是和男女主角各自關系都非常緊密的「教授」與「莫莉」這兩個人物,整部遊戲給予了兩人不少的出場機會,而對他們的描述也恰到好處,很自然地將「劍橋五傑」和「核裁軍運動」兩個歷史事件添加到了整個劇情中,讓遊戲的歷史感變得更為厚重。 遊戲所想要表述的「意識價值上的矛盾」以及「劇情衝突的推動」也是假借兩人來完成。盡管「教授」和「莫莉」並沒有過面對面的「對手戲」,但他們所代表的右翼保守主義和左翼社會主義通過對主角意識形態上的影響,在故事中不斷地交鋒。從某種程度上說,整部遊戲是將這種大的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最後縮小到了「彼得」和「克拉拉」兩個人身上,完成了一種從集體意識到個體命運的升華。 在上一篇和大家聊完有關「南極探索和主權伸張」這個話題後,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遊戲內具體人物形象所延伸出來的歷史故事,包括和「克拉拉」有關的「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 「教授」耿耿於懷的「劍橋五傑」、以及「莫莉」參與的「英國核裁軍運動」。 1、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 從1792年,「女性主義先驅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世界婦女理性自醒的開篇之作」《為女權辯護》算起,女性爭取獨立和平權已經過去了200多年;然而直到今天,女性在職場中遭受不同待遇的事情依舊時有發生。時間回到1963年,「克拉拉」因為「女性學者身份」而遭受學術打壓這類事情,就更屢見不鮮。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但這並不代表,女性在平權方面的諸多努力沒有起到應有效果,相反正是因為她們堅持不懈的抗爭,女性才擺脫了作為男性附屬的身份,可以自由參與公共事務,自由支配財產和收入。而合法的參政議政,是女性擁有獨立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標志。在英國,女性們進行了漫長的鬥爭才獲得了這一權力,也正是這一權利的實現,女性群體才能通過法律武器,逐步獲取和穩固了與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 「福西特夫人」 19世紀,伴隨著英國工人階級為獲得普選權而發起的憲章運動,越來越多的英國婦女開始參與到政治活動中來,並且開始清醒地意識到「選舉權」對於女性的重要。1867年英國第二次議會改革後,婦女們希望通過游說議會中支持女性的男性議員來爭取提案的機會,並藉助集會和巡迴演講來向議會施壓,比如著名的女權運動領袖福西特夫人就在1871年進行了全國巡迴演講。這種「溫和的」憲政運動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於時任首相格拉斯頓的反對,在1884年新一輪的議會改革中,關於女性選舉權的修正案並沒有獲得通過。 1884年的議會改革雖然並沒有實現婦女們的夙願,卻極大地促進了婦女組織的團結,1897年10月14日,由17個當時最大的婦女選舉組織聯合的「婦女參政會全國同盟(NUWSS)」正式成立,同盟的成立讓婦女選舉權的宣傳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統一,也進一步提升了女性在政治活動中的參與度。可惜的是,女性選舉權在議會層面依舊是邊緣性議題。 「艾米琳·潘克赫斯特」 通過「憲政」解決女性選舉問題進度的緩慢,直接造成了另一股新興力量登上了舞台。1903年10月10日,艾米琳·潘克赫斯特成立了「婦女社會政治同盟(WSPU)」,期望通過更為激烈的手段來實現參政這一目標。從1906年開始,WSPU組織了一系列的示威遊行活動,這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成員被捕,1908年,潘克赫斯特因帶頭到英國首相面前抗議請願而被判6個星期的監禁。 1907年2月9日舉行的「泥濘遊行」 WSPU的示威遊行,博得了整個英國社會對女性要求選舉權這一問題的關注,作為盟友NUWSS也在福西特夫人的帶領下,於1907年組織3000多名婦女展開了名為「泥漿遊行」的示威活動來聲援WSPU。婦女們的激烈行動也終於引起了議會的重視,1910年,以利頓爵士為首的協調委員會向議會提交了《協調法案》,但同樣受阻於首相的阻撓沒有通過,英國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甚至宣稱:「由女性參選的政府做出的決定會缺乏事實和道德上的權威」 。 縱火損毀的住宅 面對首相的蔑視,憤怒的WSPU在潘克赫斯特夫人「行勝於言」的帶領下,開始了更為激進的抗議活動,1910年11月18日,300餘名婦女在英國議會門口抗議時與值班警察發生激烈衝突,最後造成了2名女性喪生,115名女性入獄,這一慘劇也讓抗議升級成了炸彈、縱火式的恐怖襲擊,甚至還計劃對阿斯奎斯進行暗殺。 殘酷的「鼻飼」餵養方式 面對女性越來越極端的抗議方式,英國政府的回應也同樣野蠻粗暴,警察突襲WSPU總部,逮捕了全體工作人員及領導人。而在處理被捕的極端女權主義絕食抗議這件事上,英國政府做出了更聳人聽聞的舉動,監獄採用強制性「鼻飼」餵食的方式來防止犯人餓死。這一酷刑引起了整個社會一片嘩然,英國議會為此緊急通過了《貓鼠法案》,來讓身體太差的絕食婦女可以先被釋放,待身體健康恢復後再繼續服刑。雙方的暴力對抗在1913年6月4日達到了最頂峰,在葉森德比賽馬會上,艾米麗·威爾丁·戴維森沖入賽場,想要攔截國王喬治五世的馬,最後慘死於馬蹄之下。 艾米麗·威爾丁·戴維森自戕於馬蹄之下 極端女權的激進行為嚴重危害到了英國的社會穩定,而自由黨政府的暴力鎮壓也同樣讓女性對英國政府喪失了信心,就在雙方矛盾不可調和之際,英國在1914年8月捲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中。為了團結一致取得戰爭的勝利,雙方互相達成了諒解,「WSPU」停止所有暴力活動,政府則答應釋放因暴力抗議而被關押的婦女。 2015年的英國電影《女性參政論者》 一戰爆發後,因為大量男性走上戰場為國作戰,英國社會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情況,這給女性提供了一個進入到原本只屬於男性工作領域范圍的機會。她們的出色表現和對國家經濟的支持,改變了社會精英群體對於女性的固有偏見,伴隨著1916年12月阿斯奎斯的下台。1918年一戰結束後,英國議會終於通過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規定了30歲及以上的婦女,在資產滿足條件下可獲得選舉權,1928年《男女選舉平等法》的出台,將女性選民的年齡限制放寬到了和男性相同的21歲。 至此,英國女性通過她們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男女普選平等,也得益於她們的堅持,後來的英國政壇才出現了如:柴契爾夫人、德蕾莎·梅伊這樣精彩艷艷的女性政治家。 2、劍橋五傑 提到「劍橋五傑」,就不得不提在上一段內容中出現的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因為大名鼎鼎軍情六處(MI6)正是在他的建議下改組而成。作為情報界的鼻祖,軍情六處對於其人員的挑選,一直比較喜歡選用出身和背景都比較好的「紳士」作為他們的一份子。所以,劍橋和牛津這兩所英國著名學府培養的學生,無疑成為了英國情報機構最喜歡招募的對象。 「劍橋五傑」 但在這些英國未來的精英們中也不乏仇恨法西斯主義,而將共產主義視為拯救全人類希望的左翼青年學者,金·菲爾比就是其中之一。受莫里斯·多布的影響,金·菲爾比這位三一學院的高材生在離開劍橋畢業的最後一年,決定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1934年,參與奧地利社會主義運動失敗的菲爾比回到了英國,此時他已和身為NKVD(內務人民委員部)特工的愛麗絲·弗里德曼結為夫妻。在妻子的引薦下,6月菲爾比被間諜大師多伊齊招募為蘇聯間諜。 麥克萊恩和伯吉斯 加入蘇聯情報部門後,菲爾比對自己在劍橋的左翼同窗進行了考察,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間諜情報網,12月在多伊奇考察過後,唐納德·麥克萊恩和蓋伊·伯吉斯就加入到了這個間諜小組中。 布朗特和克恩克羅斯 在「劍橋五傑」當中,社會地位最高的要數安東尼·布朗特,這位儒雅隨和的英國藝術史教授,不僅擁有騎士爵位,還擔任英國王室藝術品管理員,他和伊莉莎白二世也有著很不錯的私人關系。這麼一位看起來彬彬有禮的英國貴族,受自己同性戀人伯吉斯的影響下,在1937年成為了蘇聯間諜,並且將自己的學生約翰·克恩克羅斯也吸納了進來。 影響二戰進程的「恩尼格碼」 這五位身居英國外交和情報界高位的英倫紳士,在二戰和冷戰期間為蘇聯傳遞了大量的關鍵情報,也讓英國情報系統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二戰期間在軍情五處任職的布朗特,依靠其軍情五處副總幹事私人助理的身份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情報;在布萊切利公園(二戰期間密碼破譯中心)參與恩尼格瑪密碼破譯的克恩克羅斯將這些解密信息傳遞給蘇聯,對庫爾斯克戰役獲勝起到了重要作用;外交部門工作的麥克萊恩,在1944年被任命為英國駐華盛頓大使館一等秘書,泄露了大量關於原子彈研製計劃的信息;菲爾比除了傳遞了大量有用的消息,更是在1944年擔任了軍情六處為了針對蘇聯間諜成立的第九科負責人,而伯恩斯同樣也是軍情六處的一員。 邱吉爾著名的「鐵幕演說」 1945年蘇聯間諜古琴科叛逃,成為了冷戰開啟的導火索。為了打擊在歐洲和美國日益猖獗的蘇聯間諜,美英兩國情報機構合作開始了一項截獲和破譯蘇聯情報的「維若娜」計劃,正是這項計劃讓潛藏在英國情報機構中的「劍橋五傑」浮出了水面。 首先被發現的是麥克萊恩,美國情報部門在蘇聯駐紐約總領館克格勃站發送的多條信息中發現了一名代號為「荷馬」的間諜,經過分析他們懷疑「荷馬」很可能就是英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的一等秘書麥克萊恩。菲爾比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因為維若娜的材料過於機密無法在法庭上使用,軍情五處還需要時間去收集更多的證據,所以他還有時間讓伯吉斯通知麥克萊恩逃亡莫斯科。很快,兩人在菲爾比上線尤里·莫丁的安排下,雙雙叛逃。 克格勃擔心兩人的叛逃會對菲爾比小組造成更大的打擊,於是命令布朗特潛入伯吉斯的公寓銷毀證據,但布朗特卻遺漏了一組記錄白廳機密的未署名筆記,這些筆記的作者正是克恩克羅斯。 金·菲爾比 三人的陸續暴露,將與他們關系緊密的菲爾比也牽扯了進來,不過憑借自己的能言善辯,最後雖然被革職審查,但還是暫時逃過了一劫。1962年在蘇聯情報高級人員喬治·布萊克被捕後,菲爾比被確認為蘇聯情報人員。狡猾如狐的菲爾比,隨即在貝魯特失蹤,並成功逃往了莫斯科。 布朗特雖然沒受到四人影響,但也在1963年因為舉報而被軍情五處查了出來,但鑒於其身份地位,直到1979年柴契爾夫人才曝光了他蘇聯間諜的身份。 在了解完「劍橋五傑」的故事後,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在遊戲中,教授會對這五個人耿耿於懷了。一方面,無比看重劍橋榮譽的教授,憤怒於這五人的叛國讓劍橋蒙羞;另一方面,則是無法接受同為精英階層的他們,卻轉身投向共產主義事業這種行為。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對這段歷史還有興趣的同學,推薦可以看一下2011年上映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這部根據約翰·勒卡雷同名間諜小說改編的電影,就是用大名鼎鼎的「劍橋五傑」作為歷史原型。 3、英國核裁軍運動 遊戲里的兩個女性角色,我其實更欣賞「莫莉」,與「克拉拉」在面對學術打壓時略顯懦弱和充滿幻想相比,「莫莉」身上的堅定與自信更符合現代人對於一個獨立女性的認識,而從她踴躍參加核裁軍運動,也更能體現出女性在政治意識上的覺醒。 英國的核裁軍運動也與其國際地位的衰落密不可分。盡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後都是戰勝國,但喪失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和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內經濟,都讓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為了恢復曾經的榮光,英國人期望通過和美國人一樣擁有核武器,來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1947年,英國政府開始獨立研製核武器,在1950年成功試爆了第一個顆原子彈,並且在1957年試爆了第一顆氫彈,成為了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熱核技術的國家。但擁有了核武器卻並沒有提升英國人的安全感,美蘇冷戰下的核武器反而變成了整個世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且軍備競賽下的核武器研發也讓英國的國防開支變得日益沉重。 因為這些原因,英國國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對繼續研發、布置核武器持反對的態度的人,這其中包括了以伯特蘭·羅素為代表的科學家、自由知識分子、英國新左派、以及工黨左翼支持者。 奧爾德馬斯頓遊行 從1958年到1964年,英國各個反核和平組織組織了多場和平集會和示威活動,向英國政府傳遞他們政治訴求,比較有名的是奧爾德馬斯頓遊行:奧爾德馬斯頓是英國原子彈研究基地所在地,1958年開始,每年的復活節,抗議者們從這里出發,向50英里外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爾加廣場進發,1960年遊行的最後一天,甚至在廣場聚集了十萬人。 羅素組織靜坐活動 雖然最終目的都是削減核武器,但核裁軍運動成員們的立場和出發點並不一致,「既有出於宗教信仰原因反對英國製造和擁有核武器的,也有像羅素一樣出於人道主義而反核的」;在運動形式上,也分化出以「科林斯」為首的較為溫和的遊行,和以「羅素」為首的比較激進的靜坐。這些原因都導致了核裁軍運動缺乏整體的指揮和行動綱領,在1964年工黨贏得選舉之後,核裁軍運動也就慢慢的偃旗息鼓了。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戰結束後的英國是處在一個從思想到意識形態都比較紛雜的時期。《極圈以南》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巧妙地構建出一個能讓這些特徵鮮明角色充分發揮的舞台,並用這些歷史線索讓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了一起。好的劇情離不開人物的塑造,動人的情節也必須依靠環境的描寫。不論是《極圈以南》遊戲本身,還是我粗淺的補充,都希望讓你能更加喜歡這個故事。 參考資料: 高雪.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內蒙古大學.2012 范雨菲.英國婦女選舉權在立法上的確立和發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6 陸偉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婦女選舉權運動.世界歷史.2011 Jessica Brain.Votes for Women.HISTORIC UK. Women and the vote.UK Parliament 張宏.克格勃招募「劍橋五傑」側記.南方論刊.2018 Spies and Spymasters.Spartacus educational A Spy Among FriendsBen Macintyre 王旭倩.英國核裁軍運動的興起(1955-1958).天津師范大學 熊偉民.1958-1964年的英國核裁軍運動世界歷史.2005 來源:遊研社

《極圈以南》背後的故事(上):南極探索的英雄時代

如果你玩過《這是我的戰爭》或者《冰封龐克》,那麼對11bit studios一定不陌生。這家波蘭遊戲工作室發行的遊戲,非常善於通過刻畫小人物在極端環境下的艱難求生,來引發玩家對於人性和世界的反思。這兩款遊戲也在沉重的灰色調背景下,憑借出色的劇情和令人揪心的事件抉擇,讓玩家對遊戲內容產生極強的共鳴感。 而前不久11bit studios發行的《極圈以南》則同樣延續了這種風格,遊戲以冷戰時期主角「彼得」乘坐的南極科考飛機失事作為故事的序幕, 玩家在伴隨「彼得」極地求援的過程中,一邊在艱難探索,感受美蘇對抗所帶來的人與人的猜忌隔閡;一邊通過回憶,了解這位劍橋學者與昔日戀人克拉拉的悲歡離合。 作為一款敘事電影風格的遊戲,《極圈以南》閒庭信步般將求援路上的焦躁不安與愛情回憶的美好溫和這兩種情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再配之簡潔明快的印象主義風格的遊戲畫面,讓整個遊戲劇情都顯得充實且飽滿。 除此之外,我認為整款遊戲更為優秀的一點是用「彼得」和「克拉拉」一對戀人的故事成功映射了在那個年代下南極探索、冷戰對立、婦女平權等諸多意識形態上的矛盾。遊戲本身並沒有對其中的南極主權、劍橋五傑這些歷史事件施以太多筆墨。但依託這種背景,玩家從「彼得」身上反而能對小人物的人生在時代洪流裹挾之下的顛沛流離,感觸會更加深刻。 所以,今天主要想和大家更深入的聊聊《極圈以南》背後的歷史故事,對於還沒有體驗過這款遊戲的朋友,希望本文可以讓你在遊玩時能有更多的代入感;而如果你已經嘗過鮮,則同樣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1、神秘的南方大陸 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地球是具有對稱性的,而為了平衡北方歐亞大陸的重量,在南方應該也存在著一塊巨大的陸地。於是,他們將這塊未曾謀面的南方大陸取名為「Ant-Arktos」(與熊相對),來以此對應用「大熊星座」命名的北極。 1530年法國繪制的世界地圖 當人類歷史進程進入到15世紀,歐洲航海家們在對香料、茶葉的驅使下,紛紛遠洋出海尋找遍地黃金的東方大陸。南極大陸也因為如火如荼的大航海運動,一點一點地向世人褪去了神秘的面紗。 弗朗西斯·德雷克 在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後,英國人也緊跟步伐加入到地理大發現的隊列中,弗朗西斯·德雷克在參照麥哲倫航線的環球航行中,意外發現在火地島南部依舊有著廣闊海域。 1615年荷蘭人威廉·斯豪滕和雅各·勒美爾為了開辟進入太平洋的新航道,故意繞開麥哲倫海峽,向火地島南部航行,最終他們發現了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合恩角。合恩角航線的發現,將人類和南極的相遇又往前推了一步。 1675年,英國商船船長安東尼·德拉羅什在駕船繞合恩角向東航行時,受當時逆風和洋流影響被帶到了後來被稱為「南喬治亞島」的未知土地,這也是人類第一次踏足輻合帶以南的區域。 詹姆斯·庫克 人類探索世界的腳步總是受技術進步和商業政治利益的影響,當二者都具備時,新一輪的探索便會自然而然地開始出現。1772年,詹姆斯·庫克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帶領2艘探險船和200名船員,從非洲好望角開始了他的南極探索之旅。這場歷時三年的探險雖然並沒有真正發現南極大陸,卻成為人類首次繞南極地區的高緯度航行,庫克也成為了第一個登陸「南喬治亞島」的人。 即使沒有看到南極大陸,但按照當時科學界「冰體只能形成於大陸」的理論,庫克堅信南極是一定存在的,不過這片大陸寒冷荒蕪,除了南大洋豐富的海豹與鯨魚資源,沒有任何的開發價值。少了經濟利益的推動,南極探索便停滯在了海豹、海狗的商業捕獵上。南極大陸的真正發現,也就推遲到了1820年。 法比安·馮·別林斯高晉 1819年,為了驗證英國商船船長威廉·史密斯對於南設得蘭群島的發現,英國派遣愛德華·布蘭斯菲爾德為指揮官向南極進發。同一年,俄國為開辟東方物資供應路線,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宣布派遣艦隊分別探索南北兩極,法比安·馮·別林斯高晉受命開始環南極航行。這兩位探險家在探索的過程中,都觀測到了南極大陸的海岸線,除了他們之外,另一位美國船長納撒尼爾·帕默也在捕獵海豹的途中有看到過南極半島的高山。 雖然三位航海家都未曾聲稱自己發現了南極大陸,但這項行為所涉及的國家榮譽和政治利益讓三國吵得不可開交。在《南極條約》簽訂後,關於誰先發現了南極大陸這個問題就變得更為純粹,現代南極學者們普遍認為,別林斯高晉要比另外兩位要更早地發現南極大陸。 2、南極探索的英雄時代 從1897年到1922年,南極探索進入到了波瀾壯闊的英雄時代,在這期間共有10個國家17次地理和科學探索,更是涌現出諸如德·傑拉許、羅阿爾德·阿蒙森、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歐內斯特·沙克爾頓這樣英勇無畏的探險家,他們的傳奇故事即使在一百年後的今天,依舊被人們廣為傳唱。而在這些故事中,最為出名的要數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和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對於「人類首次到達南極點」這項榮譽的爭奪。 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與羅阿爾德·阿蒙森 斯科特和阿蒙森早在這次探險前,就都已經是聞名遐邇的探險家:斯科特帶領英國探險隊於1902年到達南緯82度,刷新了當時人類抵達極地最南的世界紀錄,同時在這次探險中,他還乘坐熱氣球成為造訪南極天空的第一人;阿蒙森同樣戰功赫赫,1897年他作為大副參加了傑拉許的南極探險隊,也正是這次探險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大幕,之後在1903年他又率隊造訪北極,成為了第一個征服西北航道的探險家。 如果歷史出現一些偏差,兩位探險家的冰上對決或許並不會發生,他們會一個向南,一個向北,抒寫各自的故事。但命運的捉弄,讓他們在未來向著一個目標發起了挑戰。 斯科特的「特拉諾瓦」號 斯科特的第一次南極探險為他帶來豐厚的回報,名望、金錢甚至還有愛情,但對於沒能踏足南極點,他依舊耿耿於懷。1909年,斯科特宣布將向南極點發起挑戰,一時間報名參加的志願者達到了8000多人,斯科特從中挑選了65名各行精英,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購置了捕鯨船「特拉諾瓦」號,計劃第二年動身前往南極。 阿蒙森的「弗拉姆號」 此時的阿蒙森則同樣在挪威政府的資助下,正雄心勃勃的計劃沿用弗里喬夫·南森的思路,藉助浮冰群漂流駕船到達北極點。但在1909年9月,美國探險家庫克和皮里都分別被報紙報導成功登陸北極點。這則消息對阿蒙森的計劃造成了致命打擊,為了探險隊的贊助不被撤掉,阿蒙森偷偷將遠征目標換為南極點。 探險路線:綠色為斯科特 紅色為阿蒙森 1910年6月,斯科特的「特拉諾瓦號」和阿蒙森的「弗拉姆號」分別從加的夫和奧斯陸啟航。而直到9月抵達豐沙爾後,阿蒙森才向船員和外界坦露了自己將前往南極的計劃,並在離開豐沙爾前通過電報向斯科特告知自己將開赴南極。1911年1月兩支隊伍先後抵達南極,斯科特在羅斯島,阿蒙森在鯨魚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營地。 阿蒙森到達南極點 為了搶先到達極點,阿蒙森在9月8日開始了第一次遠征,但此時南極的夏天還遠未到來,七天後因為天氣過冷只能打道回府。10月20日,阿蒙森團隊再次出發,這次他們一行5人,帶了52隻雪橇犬和4個月的補給。與斯科特沿用沙克爾頓的「比爾德莫爾冰川路線不同,阿蒙森需要自己找一條穿越山麓的路線,在找到「阿克塞爾海伯格冰川路線」後,探險隊歷時三天終於登上了南極高原,並在12月14日下午到達了極點。他們在那里搭起了一座小帳篷,並插上了挪威國旗,為了以防返程遭遇不測,阿蒙森還留下一封寫給哈康國王的信委託斯科特轉呈。但返程卻異乎尋常的順利,1月25日他們就回到了自己在鯨魚灣的營地,整個行程往返共計3440公里,用時99天,比原計劃還要少10天。 而斯科特這邊的旅程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與阿蒙森選用雪橇犬不同,斯科特認為西伯利亞小馬和摩托雪橇會更為可靠,而且斯科特也不願意像阿蒙森一樣宰殺狗作為食物補充。但事實卻證明了他的選擇極為錯誤,馬在雪地中的負重和奔襲能力要遠遜於狗,也比狗更容易生病;摩托雪橇表現則更為不堪,最大的1台在卸船時,滑入深海,2台因為氣缸損壞報廢,這也讓斯科特最重要的主給養補給點「一噸營」,比原計劃偏北了56公里。 斯科特到達南極點 11月1日,斯科特率隊開始了遠征,他計劃在隊伍中選擇4人完成最後的沖刺。在首批隊員打道回府後,剩下的8人在1月4日到達了距南極點241公里的位置,斯科特臨時改變了計劃,決定將原先的4人變為5人。1月17日,他們抵達了南極點,但沮喪地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1月19日,斯科特5人踏上了返程的路途,但1300公里的歸途,他們卻未能走到終點。 勞倫斯·奧茨 盡管回程天氣惡劣,但在2月7日之前,探險隊依舊完成了500公里的南極高原部分,不過此時馬匹已經消耗殆盡,隊員們只能依靠自己來拖動雪橇。在沿冰川下降的100公里旅途中,隊員埃文斯身體狀況嚴重下降,2月17日的一次摔倒,讓他永眠在了冰川腳下,這時他們還有670公里的旅程要完成。第二個離開他們的是奧茨,在之後的一個月中,奧茨因戰時老傷發作,嚴重影響了隊伍的行進速度。為了不拖累其他人,3月17日,他向隊友們留下了一句:「我出去走走,可能稍久一點」後,決然地走向南極荒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剩下的三人在疲憊和痛苦中繼續前行了32公里後,在3月19日紮下了最後的營地,此時他們距離主給養補給點還有18公里(越過了原計劃補給點位置38公里)。而第二天開始的暴風雪讓探險隊寸步難行,3月29日,在寒冷中度過了十天的斯科特等人消耗完了所有給養。三位探險家在死神來臨前,爭分奪秒地寫下了遺書,然後從容地等待死亡的到來。 1925年 阿蒙森和他的飛機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對斯科特的勇氣和堅韌獻上的最高致敬。不僅是斯科特,阿蒙森也同樣如此,在南極探索結束後,他還探索了東北航道,駕駛飛艇飛越北極,最後於1928年在北極執行救援任務時,因飛機失事失蹤。兩位老對手在冥冥之中,都用同樣英勇、無畏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傳奇。 歐內斯特·沙克爾頓 南極探索的「英雄時代」最後是伴隨著英國探險家沙克爾頓的探險失敗最終落下了帷幕。這位雖敗猶榮的探險家在1902年就參加了斯科特的南極探險;1907年他組織了自己的探險隊挑戰南極點,但最後停滯在了距極點180公里處,不過他還是因此被愛德華七世授予了爵士稱號,遊戲中飛行員調侃的「探險失敗還被封爵」的就是他。在極點競賽斯科特輸給阿蒙森之後,為了奪回英國在南極探索上的霸主地位,1914年沙克爾頓駕駛「堅忍號」向第一個徒步穿越南極大陸這一新成就發起了挑戰。 但這項挑戰因為「堅忍號」航行途中遭遇了與傑拉許一樣的厄運——船體被浮冰困住而宣告失敗。但在碰到了如此嚴重海難的情況下,沙克爾頓仍舊憑借堅強的毅力將28名船員全部帶回了英國,造就了南極探索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3、主權伸張和《南極條約》 之所以會用如此長的篇幅來介紹南極探索的故事,不僅因為這些探險家跌宕起伏的冒險讓人熱血澎湃,也因為他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對近代南極領土和主權的伸張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不論從英國、挪威國王對這些探險家的褒獎,還是議會和地理協會對於探險活動的贊助,都不難看出國家利益和政治影響對於地理探索的推動,要遠大於科學研究本身。 從1908年英國首先宣布對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大陸的「南喬治亞島、南奧尼克尼群島、南設德蘭群島和南桑威奇群島以及格雷厄姆地」擁有主權,從而擴大自己的領土主張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總共有七個國家對南極地區提出了領土主張,分別是英國、紐西蘭、法國、澳大利亞、挪威、智利和阿根廷。 七國關於南極領土主張的分區 北半球三個國家目前被凍結的領土主張都完全來自於探險家們對於南極的地理探索:英國在1917年重新劃定的主張中刨去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繼承的部分,得益於諸多航海家的努力;法國的「阿德利地」以儒勒·杜蒙·德維爾的探索發現為依據;挪威的「彼得一世島」因為尼爾斯·拉森和奧拉·奧爾斯塔德的第一次登島為由,另一塊「毛德皇后地」則拜我們前面所介紹的阿蒙森所賜。 德國人也曾對南極地區虎視眈眈,1939年1月19日,德國派遣的南極探險隊抵達南極,他們在毛德皇后地每26公里投下了刻有卍字符的飛鏢,劃出了一塊新施瓦本的區域來進行領土主張,這就是遊戲中飛行員嘲諷的德國人「圈地」的由來。德國人的這個行動,也被後來無數陰謀論用來借鑒,比如:納粹南極洲基地的UFO、美國戰後對南極探索的「跳高行動」是為了對希特勒斬草除根,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德國當時在那里建有基地或者捕鯨站。 第一位訪問南極的總統 智利總統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維德拉 作為七國中的南美國家,智利和阿根廷的領土主張的過程則有些不同。智利雖然一直對南極地區蠢蠢欲動,但直到二戰時英國被德國打的節節敗退時,才在1940年對「西經53°到90°」之間的區域提出了領土要求。而阿根廷則直接在1942年派遣「五一號」抵達南設德蘭群島中的欺騙島,在捕鯨站的一座廢棄建築物上塗上了阿根廷國旗,並留下了一份含有領土主張文件的銅制圓筒。這一行為直接刺激到了英國政府,再加上阿根廷和智利兩國與英國的領土主張范圍有著很大的重合,一系列的摩擦甚至讓三國在1952年差點捲入武裝衝突。 但即使是後來《南極條約》的簽訂也依舊沒辦法消弭這種影響,我們通常認為,英阿兩國爆發馬島戰爭的直接原因是加爾鐵里為了緩和當時阿根廷國內矛盾,才對馬島開展了武力收復。但更深層的原因,是馬島是離英國南極領土主張范圍最近的英屬領地。而兩國在南極領土主張范圍高度重合的情況下,因為馬島而大打出手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 各國關於南極領土的主張因為1957年第三次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舉辦和1958年《南極條約》的簽訂暫時劃上了一個休止符。條約規定了: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為目的,禁止一切軍事措施。凍結一切對南極領土的要求,並禁止提出新的要求和擴大要求。但《南極條約》並沒有設立嚴格的期限,其中十二條中規定了成員國可在條約生效的三十年後要求重新審查其內容,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員國提出要求,南極還依然保持著應有的寧靜。 遊戲中玩家選擇不同顏色的圖形來表達彼得當時的情緒 《極圈以南》這款遊戲雖然將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人物對話、情緒的表露和劇情的轉換上,但這些在遊戲中「驚鴻一瞥」的歷史事件實際上提升了整個遊戲的歷史厚重感和沉浸感。如果你在玩完這款遊戲後,對有關南極的歷史產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冰之傳奇:人類南極半島探險史》真本書,里面對於南極探索有更為詳細的介紹。 在講述完南極探索與領土主張的故事後,我會在下篇和大家聊聊關於英國女權運動、英國反戰運動和劍橋五傑方面的故事,希望通過對於這些歷史的回顧,讓我們對《極圈以南》有更好的理解。 參考文獻: 瓊·N·布思.冰之傳奇:人類南極半島探險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Sarah Roller.Scott vs Amundsen: Who Won the Race to the South Pole?.2022 The Race to the PoleRoald Amundsen and Robert...

《極圈以南》評測:不偉大的悲劇

現在想想,我可能有大病。上學的時候,我愛看那語文教材,考試不劃重點的那種。 社會人們可以一起復習一下。 初高中語文教材里的文章,一般分三類:要背的,不要背的,以及有可能要背的。其中,文言文、古詩屬於缺心眼才不背的上三類;國外作家的中短篇小說屬於下三類,上課基本就意思意思,告訴你有這麼個東西,打個水漂也就過去了。 當然,打水漂不代表語文老師不行。恰恰相反,他們的感知能力很強,知道這些東西就算掏心掏肺地餵給學生,學生也消化不出一個屁來。 比如,初一人教版語文課本上的那篇《偉大的悲劇》,講英國的南極科考隊跟挪威人搶南極點,結果遲了一步,最後回程時全員凍死,國王親自在教堂下跪,把他們追封為了騎士。全文基本以敘事性的白描為主,加上累贅的翻譯腔,洋洋灑灑近四千多字。 斯科特隊長的行程記錄,我是興趣寥寥。反而那兩位最先退場的皇家士兵,倒是讓人有些在意。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海軍軍士出身,埃文斯是五名隊員里最健壯的一位,他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動不動,瘋了;奧茨是英國皇家騎兵,頭天晚上,他跟隊員要了十片嗎啡,第二天,奧茨出去散步,沒有回來。 文章開頭還說,看見南極點上插著的那根挪威旗,英國人的心里有東西塌了,塌到他們甚至都有點不太想活。前後不過只差了幾天而已,明明都是文明層面的壯舉,怎麼英國人就要死要活的,還成了悲劇? 也許,是因為他們真的死了? 如果斯科特一行人不死,這件事可能就不會那麼偉大,又或者那麼悲劇。如此,茨威格也就不會動筆寫出《偉大的悲劇》。畢竟,沒人會大張旗鼓地給挪威科考隊寫傳記。就算真有人寫,至少也沒必要上語文課本。 確實 最近的公共事件實在有點多。在輿論場域的籠罩下,個人與集體間的關系變得愈發微妙。大家都手挽胳膊肩搭肩,頗有齊頭進退的意思。在這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下,人說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會變成立場上的一塊磚。過了嘴的磚,很多時候就不是自己的了,砸到誰說了都不算。如此這般,我隱隱感覺,自己似乎是受到了某種意義上的侵犯。 我不欣賞悲劇——那麼,請問我能不能不偉大? 《極圈以南》的故事,和這有些相似。 兩個男人飛往英國南極科考站,中途墜機,飛行員受傷。乘客是一位氣象學家,他拖著半瘸的腿,一路向英國、蘇聯、挪威的科考站求援,卻發現方圓幾百公里內,早已空無一人。 此時正值1964年,姓資姓社的意識形態鬥爭正如火如荼。雖然兩年前,美國牽頭的《南極條約》才剛簽署不久,照理來說,南緯線60度以南的地球,本該是唯一一塊免於人類戰火侵擾的處女地。 但冷戰的肅殺籠罩了每一個人。此時的南極洲上,幾位大西部的牛仔們,早已備好了圈地用的繩套。連迎面刮進嘴里的冰屑,也難免嘗出了一些硝石的焦味。臨行前,飛行員弗洛伊德再三囑咐氣象學家,要小心雪山對面的敵人,但這位軟弱的學者卻權當了耳旁風。 沒有劇透 彼得是劍橋大學的一位氣象學家,他的課題是雲層的大氣運動——一個名副其實的「飄在天上」的研究方向。論文課題無關緊要,加上為人多愁善感,彼得的論文多年沒有進展,職稱也始終卡在了「准」教授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彼得在進城的火車上,邂逅了同為劍橋女講師的克拉拉。心向學術的兩人一見如故,最終走到了一起。就像典型的科學家伴侶一樣,克拉拉開始協助彼得。經過大量的實地測量,彼得的論文課題有了翔實的理論基礎,而他與克拉拉的愛情也開花結果。 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連原生家庭並不溫暖的彼得,也暫時性地擁有了發自內心的自信與快樂。直到他論文中的一些關鍵細節,驚動了英國的政府機關。一切又突然回到了冷戰帷幕之下的冰點。 景別、布置非常簡潔干練,畫面上的物件都有象徵意義 在《極圈以南》,你會看到許多令人酷寒的歷史現實。比如,今天被調侃「腐國」的帶英,當年對同性戀的迫害程度,簡直堪稱宗教審判。今天被廣大網友們批駁的女權社會,即便在劍橋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里,也是一種極其珍貴的社會進步。 冷戰期間,英國情報系統被大量「通共」的高知蘇聯間諜滲透。劍橋大學的校史記錄里,因此被永遠地刻上了「劍橋四傑」的光榮履歷。 盡管,今天的我們確實能從當時的蘇聯制度里,找到諸多形式上的社會進步,但在當時的劍橋領導看來,他們大概也只會覺得:純粹是這屆學生的覺悟不行。 大量的特殊鏡頭與光線關系,將玩家包裹在了有限的迴旋空間里 馬哲喜歡強調,歷史總是螺旋上升。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局限,人群無法完全洞悉局部與整體、靜止與運動之間的相對關系。而像《極圈以南》這樣的作品,其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人們跳出手挽手的勁舞熱池,走向空無一物的荒原,去感受冰冷的,沒有來由的憎恨。 去思考,無源的憎恨為何會從想像的集體,逐漸蔓延到個人的真實生活,轉生成我們偉大自豪感的陰暗孿生兄弟。面對偉大的悲劇與不偉大的悲劇,應該如何兩害相權?個體的苟且該歸於平凡,還是懦弱? 但一開始又有過什麼呢? 這是現實最操蛋的一點:除非上升到大是大非的層面,否則大多數問題一般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王麻子跟李寡婦在村頭吵架,聯合國五常在會議大廳里擺譜。人終究是政治動物。 讓玩家陷入這種操蛋的境地,是11bit的拿手絕活。你可能在《這是我的戰爭》中,搶走過老頭老太太的口糧,又或者在《冰封龐克》里,讓工人喝下帶木渣的清湯。然後,還會被製作組問候一句:「但是,這一切都值得嗎?」 值得,或不值得,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異於清燉魚頭的眼光。這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其意義已經蓋過了它的答案——當一個人在設計好的規則制度下,「被迫」執行了某些行為之後,他或者她,需不需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不過和《這是我的戰爭》,或者《冰封龐克》這樣的直球作品相比,《極圈以南》無論是在玩法,還是表現形式上,都顯得含蓄很多。 匆匆走過 互動點擊式的電影式流程、大量切口整齊的蒙太奇閃回,把遊戲雕琢成了一部精緻的個人傳記。極簡主義的畫面、慢條斯理的操作,讓故事的節奏變得舒緩,語調變得平淡。6個小時左右的通關時間,盡管玩家不必和彼得一樣,在冰冷的極點掙扎哀嚎,但打電動的心大半也已經涼到沒法上桌了。 《極圈以南》不是一款商業向的大眾作品。它需要玩家抽出幾個小時的完整人生,將自己的思維與視角,主動放在名為「反思」的刑具上。就像某部反戰電影的標題那樣——《自己去看》。 在鮮艷大色塊拼貼起的帷幕之下,《極圈以南》是一部觸及嚴肅內核的現實主義作品。在這些作品里,個人的存在總有許多渺小、無奈、絕望的時刻,而玩家的代理權又少之又少,多數時候,我們只是一位站在第四面牆外的看客。 舞台只有三面牆 你可以說,《極圈以南》作為一款主打互動電影式體驗的遊戲,它缺少有意義的選項,劇情分支更是幾乎為零。但現實確實如此,歷史更是如此,沒有如果,也沒有當初。從這個角度看,它又是一款足夠尊重玩家的作品。 遊戲結尾,敵人抽著愛國者的煙,從斜靠著步槍的木箱上,接過雜牌的惡心威士忌,轉手塞給軟弱又可笑的道德中間派。半夢半醒的中間派在幻覺中呢喃。此時此刻,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那個極圈以北的遙遠的女人:不知道她還在不在劍橋? 建議把七年級的那篇文章撤了,節選茨威格的另一部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孩子愛看。 來源:3DMGAME

11Bit互動小說遊戲《極圈以南》現已正式發售

11bit精心定製的發行版圖中的最新精品《極圈以南》今天登陸PC(Steam、GOG)、任天堂Switch、Xbox Series X|S、Xbox One、PlayStation 5和PlayStation 4! 《極圈以南》發售預告片: 遊戲講述一個圍繞著糾葛於選擇和承諾的情感故事,在享譽世界的演員們的配音加持下,《極圈以南》完美地體現11bit的格言——意義深刻的娛樂。《極圈以南》的故事發生在《南極條約》簽署後不久的1960年代冷戰的現實中,由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BAFTA)獲獎團隊State of Play精心製作。 「我對南極洲的超現實之美非常著迷,特別是在60年代,因為當時那里的科技水平很低」,創意總監盧克·惠特克說。「我們家有個朋友當年在那里,他的所有照片都給人無限遐想。他給我們講了許多故事,其中一些就出現在《極圈以南》中。我們探討了當一個人被帶離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架構時會發生什麼。當我們脫離了所有的政治和社會框架,我們是誰?這是一個探索一個人心靈的好方法,因為當你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時,你還剩什麼?」 玩家將深入劍橋大學學術教師彼得的心靈,一次災難性的飛機失事後,在一片雪地上他徘徊著,思考自己的過去。他將意識到政治權力是如何影響他和戀人克拉拉的生活,如何看待他的前途和在他感情之路上所做出過的承諾。《極圈以南》的聲音演繹包括格威利姆·李(《波西米亞狂想曲》)、奧莉維婭·維納勒(《白衣女子》)、理察·古爾丁(《王冠》)、安東·萊瑟(《權力的遊戲》)、阿德里安·勞林斯(《車諾比》)和麥可·福克斯(《唐頓莊園》)。 遊戲截圖: 來源:3DMGAME

《極圈以南》有幾個結局 遊戲結局劇情介紹

遊戲結局劇情介紹 極圈以南是一款敘述性的劇情遊戲,整個遊戲穿插著三條線,童年、愛情、社會甚至國家之間的關系。 遊戲站在男主角彼得的視角敘述,他作為一名英國劍橋大學被派往南極洲進行氣象研究的科學家在搭乘飛機前往南極洲時不幸遭受飛機事故。飛機損壞,同行的駕駛員受傷無法前行,無線電無法發送求救信號。於是他只能下飛機在惡劣的零下溫度去找駐扎地尋求救援。 在求生之路時,他回憶起了自己的糟糕童年。以及一場美麗的邂逅,與同在一所大學的老師克拉拉的愛情故事。但最後又因為誤會爭吵,男主被政府安排前往南極洲展開研究。 故事的最後,人類求生的意志戰勝了意識形態的對立,兩位主角在一個同樣受困於此的蘇聯人的幫助下,修好了飛機,飛機起飛,三人一起消失在白霧中。 來源:遊俠網

劇情驅動冒險遊戲《極圈以南》8 月 3 日發售,

《極圈以南》是一款劇情驅動的冒險遊戲。主線劇情將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來回穿插,不斷拋出引人深思的質問:人生選擇的後果以及真愛與職業生涯之間的抉擇。玩家將扮演在冷戰時期的南極遭遇飛機失事事件的劍橋學者披得。在尋求幫助的道路上,他將回憶起自己的過去,並思考權利的威壓與個人的野心是怎麼將自己一步步帶入這個必須逃脫的困境。隨著披得與自己的同事克拉拉之間愛意萌生,他漸漸意識到了當初許下諾言的承重。《極圈以南》將於 8 月 3 日發售,平台 PS5/PS4/XSX|S/XOne/Switch/Steam/iOS,支持簡中。 來源:篝火

敘事冒險遊戲《極圈以南》將於8月3日登錄多平台

11 bit studio公開了旗下敘事冒險遊戲《極圈以南》發售日宣傳片,遊戲將於8月3日登陸PS5、PS4、XSX/S、Xbox One、Switch、Steam和GOG平台,支持中文。 玩家將能夠在這份最新宣傳片中一睹引人入勝的電影化故事,State of Play與11 bit studio聯手推出的這款遊戲將講述冰天雪地的南極洲與信守承諾的熾熱信念之間的碰撞。 發售預告 《極圈以南》此前該作已於2020年10月30日在蘋果Arcade發售,這是一款動人心弦的敘事遊戲,講述兩位被捲入冷戰衝突的劍橋學者披得與克拉拉之間的情感關系,在故事中體驗人生選擇的沉重,職業生涯、真愛以及遵守承諾的抉擇。 視頻截圖 來源:3DMGAME

關於愛情、承諾和冷戰的故事,《極圈以南》即將登陸全平台

11 位工作室 和 State of Play 工作室合作推出了新遊戲《極圈以南》。《極圈以南》是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引人入勝的故事的敘事遊戲,其將玩家帶回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冷戰時期。《極圈以南》將很快登陸 PC、Switch、Xbox Series S/X、Xbox One、PS4 和 PS5 平台。 在《極圈以南》中,玩家將跟隨彼得展開一段他的故事。他對人生的選擇猶豫不決,在事業和真愛之間徘徊不定,忽然間他卻發現自己已然身處軍事大國暗中的爾虞我詐之間。《極圈以南》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冷戰的年代,故事牽動整個作品的敘事脈絡,也是是過去對現實的延伸。 11位工作室的跨外開發總監馬萊克·吉耶馬克(Marek Ziemak)對此次合作表示:《極圈以南》是那種一見鍾情的作品之一。這款遊戲的敘事和藝術觸感立即吸引了我們。《極圈以南》非常注重講故事,其靈感來自於世界級的電影,這使得它與我們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一旦玩家感受到它動人心魄、充滿情感的敘事時,我們相信屆時玩家們會明白為什麼我們想把這款作品納入我們的發行版圖。我們很高興能與 State of Play 展開合作,我們也對這家工作室慕名已久。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