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癌症

Tag: 癌症

《如龍8》桐生一馬自述患癌症原因

本視頻包含嚴重劇透,請酌情觀看。 來源:遊民星空

《如龍8》結局被偷跑玩家曝光:身患癌症的桐生一馬

本文含有《如龍8》結局劇透,請謹慎閱讀 《如龍8》PS5實體盤在國外偷跑的現象比較嚴重,目前已有油管主在Youtube直播實況,甚至今天連續直播近12小時,終於主線通關。 下文是桐生一馬和春日一番兩個人的結局。為確保最佳的遊戲體驗,不建議往下閱讀。除非實在忍不住好奇心,急切地關心桐生的死活。 劇透預警 劇透預警 劇透預警 ↓ ↓ ↓ 桐生屬於Bad Ending,他最後在醫院接受治療,雖然沒有直接死亡的畫面,但整個人已經瘦弱得皮包骨頭,看樣子似乎命不久矣。養女瑤帶著她的兒子瑤人得知桐生其實還活著*,前往醫院看望桐生,桐生也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結局比較開放並未確定桐生的生死,故事怎麼發展就看《如龍9》怎麼編了。 春日這邊屬於Happy Ending,畢竟是《如龍7》的新一任主角,後續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寫。只不過他向隊友向田紗榮子求婚,又一次以失敗告終,目前仍是單身狀態。 備註: *《如龍6》結局裡桐生假死,瑤一直以為桐生早就去世 **《如龍6》結局裡桐生假死,因此需要隱姓埋名使用假身份 來源:遊俠網

《馬克思佩恩》男主配音演員因癌症離世 終年65歲

經由媒體TMZ證實,演員 詹姆斯·麥卡弗里(James McCaffrey)在與癌症的斗爭中離世(美國當地時間上周日),終年65歲。詹姆斯·麥卡弗里 是《馬克思佩恩》男主 和《心靈殺手》亞歷克斯·凱西 的配音演員,開發商Remedy、R星、山姆·雷克(Sam lake) 等 遊戲業內的合作夥伴們紛紛發來悼念。 來源:遊俠網

《人中之龍8》新預告:桐生得癌症夏威夷的尋媽大冒險

在今日如龍工作室的「RGG SUMMIT FALL 2023」秋季發布會中,官方公布了《如龍8》的新預告。在《如龍7》中, 春日一番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親生父親荒川真澄在結局部分祭天。《如龍8》中,根據荒川組若頭澤成丈的消息,他的親生母親雖然被追殺,但其實並沒有死,因此 春日一番將前往夏威夷,踏上尋找母親的冒險。 《如龍7》中的隊友均有登場,除此之外還將結識新的朋友。本作仍採用回合制戰鬥,人多力量大,強調與朋友共同戰鬥的重要性。 另一位主角桐生一馬則身患癌症,吐血非常嚴重,看著也蒼老了很多,這也是他頭發突然變白的原因。桐生想用剩下的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桐生的幾個老朋友——真島吾朗、冴島大河、堂島大吾,也會在本作中露面,但是預告片中的鏡頭並不多。 除此之外,《如龍8》確定將於2024年1月26日發售,與《如龍7外傳》相隔不久。 來源:遊俠網

《巫師》系列傑洛特英配演員確診癌症目前正在治療

今日據媒體,《巫師》系列傑洛特英語配音演員道格·科克爾(Doug Cockle)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科克爾本人在推上表示自己在例行檢查後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目前正在接受治療,同時強調50歲以上的男性應當定期接受PSA檢查。 據悉,道格·科克爾於2007年首次為該系列配音,後來陸續在《巫師2》和《巫師3》中為傑洛特配音。在2015年的金搖杆獎上,科克爾憑借其在《巫師3》中的演出獲得了最佳表演獎。 來源:遊俠網

《巫師》傑洛特配音演員被診斷出癌症!正接受治療

在Twitter上,科克爾表示自己在例行檢查後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目前在進行治療中,他還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定期接受前列腺癌檢測。 在美國,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每8名男性中就有1人患病。不幸的是,前列腺癌在早期階段往往不容易被發現。 科克爾於2007年首次為該系列配音,後來陸續在《巫師2》和《巫師3》中為傑洛特配音。在2015年的金搖杆獎上,科克爾憑借其在《巫師3》中的演出獲得了最佳表演獎。目前還不知道他是否會在《巫師4》以及《巫師》重製版中回歸配音。 來源:遊民星空
降低功耗?聯想悄悄將ThinkPad X1至尊2代顯卡改為GTX 1650 Max-Q

礦卡都影響科研了 南大博士高價買到50張1080Ti顯卡研究癌症

這一輪的礦卡熱潮基本退燒了,顯卡價格已經跌破發行價,市場也回歸正常,不過礦卡價格高企的時候,不僅遊戲玩家會受影響,科研工作都有可能遭殃,南京大學博士之前為了研究癌症,不得不發動親友蹲守才搶到50張1080 Ti顯卡跑運算。 據中國科學報消息,2018年,一個網名為「coolwulf」的「業余程式設計師」,在程式設計師社區V2EX發布了一款應用,可以通過人工智慧(AI)看胸片,給出是否罹患乳腺癌的意見。 它有很高的准確率,而且是免費的。一時間引來無數好評。 這個網名coolwulf的業余程式設計師就是姜浩,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畢業於密西根大學核工程和放射科學系,曾在布魯克、西門子擔任研發總監,指導影像領域的產品開發。 目前在醫學影像深度學習公司NeuralRad擔任執行長。 2017年姜浩的一位南大學妹因為乳腺癌去世,之後姜浩開始研究AI檢測乳腺癌的技術,在項目啟動的2017年,市面上還沒有什麼GPU雲端服務,為此他只能個人購買設備。 2017年是上一輪挖礦大火的時候,顯卡價格同樣被炒作到天價,當時的GTX 10系顯卡也從幾百美元漲到了1100多美元,而且有價無貨。 為此,姜浩發動親友幫忙蹲守各大電商平台,終於搶到了50張1080Ti顯卡。此外,加上訓練模型所需的電腦主板、CPU、固態硬碟和記憶體條等,粗粗一算,總花費不可小覷,報導中給出的說法是僅顯卡成本就超過了5萬美元。 來源:快科技

【白夜談】你每晚都做夢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在重玩《惡靈附身》,昨晚我夢到自己因寫不完稿子,只能睡在醫院停屍間的小格子里。 一位朋友還遞給了我兩根蠟燭,讓我按順序點起,放在自己的格子前。他說這樣可以引起其它鬼魂的同情,晚上就不至於打擾我的睡眠。 這導致我早上醒過來的時候渾渾噩噩,還先去看了一眼自己腳底下是不是真有兩根燃起的蠟燭。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可能也有開箱開到神經錯亂的成分在內 雖說現在想起來挺好笑的,但這對我來說也不算多麼奇怪的事情。 大部分人不會每晚都做夢,而我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天晚上都在做夢。這些夢形式各異,清醒的、混沌的、現實的、奇幻的,幾乎能想到的類型都有,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我都能在醒來時把自己做過的夢完完整整地復盤出來。 我跟很多朋友都說過這個故事:初中的我有段時間沉迷網文,左看右看都不過癮後終於決定自己寫一篇出來。 但人總有羞恥心,堂而皇之地在課桌上寫很可能會引來同桌和其它同學的矚目;晚上熄燈後在被窩里寫倒也不是不行,但如果在宿管查房時被逮住了,迎接我的同樣是社死。 聰明絕頂的我最終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人在被現實重重包圍的情況下,永遠有另一處隱秘的精神家園——自己的腦海。 雖然這麼說有被記憶美化的成分,但每晚熄燈後我都會靜靜平躺在自己的床上,想像一支筆在紙上摩挲的場景。我想像著自己一筆一劃寫下角色、場景、故事的情節,如果寫到後面發現不對了,我還可以隨時把想像中的筆記本翻到前面的某一頁,找到自己需要更改的那一段文字。 感到困意的時候我就會想像自己將筆擱置一旁,然後輕輕合上筆記本去睡覺。有時候我也會寫得過於著迷,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爬起來的時候卻沒有感到絲毫一夜未睡的疲憊。 中二情結嚴重的年紀里,我把這當成自己的超能力,全然沒想過這可能給我以後的睡眠帶來多大的困擾。 後來我沒有再寫腦內網文,睡覺前胡思亂想的毛病卻保留了下來。從那之後開始,我每晚睡覺都必會做夢,早上起來之後則會覺得渾身疲憊。正常人可能晚上睡6-8小時足矣,我卻常常要睡到10個小時左右才會覺得自己堪堪睡夠了,這對講究晚睡早起、爭分奪秒的學生來說實在夠嗆。 我的睡眠質量也從此一蹶不振,有時候夢里各種場景反復出現,別人在愜意地休息時,我還得在另一個世界鏖戰。這聽起來也許挺浪漫的,也有人會說,你的生命體驗比別人長了三分之一呀。但說真的,大腦永不停息的感覺實在太痛苦了。 那感覺就跟電鋸人的萬聖節梗一樣,東西太多,反而導致無法思考 中醫說這叫多夢症,原因大概是神經衰弱、氣血腎虛之類的,讓我平時少看點書,睡覺前多運動一下清空思緒——這建議跟多喝熱水基本沒有什麼兩樣。 感謝百度,起碼這次我沒有癌症 最近,隨著人們的睡眠質量越來越被關注,多夢症也會和失眠、發作性睡病(又叫嗜睡症或猝睡症,患者會在日常生活中突然睡著)一起出現了。 現代人失眠的症狀出現得多,大多數人也有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猝睡症則因其嚴重程度,醫學里似乎有一套專門針對性的治療手法。而多夢症的治療則相對有些尷尬,大多數時候都會用治療失眠的法子來對待。另外,絕大多症狀不太嚴重的人和我開始時一樣,會覺得這是種特殊能力。暗自興奮還來不及,怎麼會想到要去治療。 兄弟你清醒一點 渴望能利用夢境的人們,最終大多都會像這樣走上玄學的路子。 什麼辟邪桃木劍、水晶球,也有試圖通過清醒夢秘籍進入夢境尋找答案的。但說真的,既然都投身玄學了,就不要對玄學抱有太高的期望。像豆瓣的睡眠障礙互助小組里就有位網友買了道具回家,結果邪沒驅掉反倒招來了桃花的。 仔細想一下,如果鬼只是被轉變成了桃花呢?這故事多少沾點驚悚了 這位網友因為夢境太多,甚至出現了幻覺,嚴重影響了生活,最終還是尋求了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她也總結了自己治療辦法: 我也不知道弄清原因對症下藥是不是真的有用,起碼我已經試過食療、冥想、暖身瑜伽,效果都不大。唯一的好事是我還沒到會出現幻覺的地步,這麼多年過來也習慣了每天晚上做夢。偶爾一些夢里的靈感還能啟發自己寫點小文章出來,對帶有夢境、幻覺類題材的作品也能有一些更深切的感受。 後來看了《夢的解析》,才理解弗洛伊德老爺子的偉大。夢是人們潛意識的體現,要抓住這個機會和自己對話,這個想法比什麼靈丹妙藥都更讓我受用。 我現在完全理解昨晚的夢是什麼情況了,大概是潛意識的自己想跳出來斥責我:稿子還沒寫完,你怎麼睡得著的? 來源:遊研社

邊緣人物的愛恨情仇,職業殺手愛上癌症病人

這期給大家推薦一部已完結,收視率極低但故事情節流暢,演員演技在線的現代愛情劇《韓劇》,男女主感情戲推拉感極強。該劇由安恩真、金景南、姜藝媛、朴秀榮主演,講述了得知患上癌症的女人,她覺得「既然要死就殺個壞人再死」,然後遇見了人生最珍貴的一個人而展開的故事。 整部劇與甜寵劇區別,基本上感情線都帶有灰色色彩,許多人更喜歡在茶餘飯後看些輕松搞笑的題材,所以這部劇就被埋沒了。其實導演和編劇都很出彩,劇情線走向跌宕起伏,每一幕甜蜜都帶著心疼,演員更是入戲好嗑,總會埋怨老天爺的不仁慈。 女主仁淑是位澡堂搓澡工,父母不在身邊,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雖然日子貧苦但是兩個人很溫馨。一直努力生活的女主,也嚮往著能有個美好的明天,卻意外診斷出晚期腦瘤,時日無多。為了提前准備後事,女主給奶奶留下一筆錢,偷偷的離開,想要獨自迎接死亡,於是來到了女性臨終關懷所。 在這里她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為她的善良,一邊體會生命的流逝,一邊感受人性冷暖。 劇中有一句話寫的很好「人皆有一死,差別僅僅在於是否知道何時赴死,我會好好活著直到那一刻來臨。」 本來安心的等待死亡就好,但奶奶的一通電話打破的應有平靜。奶奶聽到隔壁酒鬼鄰居想要殺害他親生女兒騙取保險費,希望女主可以來拯救小女孩。收容所的姐妹們都建議女主,反正都要死不如帶走一個,於是正義感爆棚的趕回家。 就在小女孩的危急時刻被男主閔宇川救下,一起與女主打敗了壞人。一次相遇,愛情就這麼發生了,這一場名為絕望的命定緣分就此展開。 男主與女主算青梅竹馬,小時候女主救過男主,男主打小暗戀女主。沒想到的是長大後的再次重逢,竟然是以「職業殺手」和「癌症少女」的身份,不由感嘆造化弄人。 其實男主的身世特別慘,早年間誤殺人進過少管所,全家被受害者家屬折磨,母親因此事離世,男主走投無路進了黑幫做殺手謀生。他能意外救下小女孩,是接受了保險公司要求殺害騙保者的訴求,才會來到這里剛好遇見了女主。 他們糾纏不清的導火索是男主錢包意外在女主身上,錢包中有死者的手機,害的男主被警察調查,組織內大哥處罰。最後給男主的選擇是「手機處理掉」「殺死女主」二選一。心愛的女孩兒和必須效忠的組織,他該如何選擇呢? 女主在收容所了收獲了友情,在男主這收獲了愛情,他們的相遇改變了生活的軌跡,互相治癒、互相救贖,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也許時日無多,但不曾後悔。 【見到一個人之前會重復多少次偶然,會不會是經歷了無數個機率後相見的,有了這個過程才足以成為彼此的那個人,沒准人生就是對另一個人的救援。】 有興趣的可自行關注下哦~ 【歡迎想要創作的作者可以來論壇激情創作呦!可戳 這里 (#^.^#)!具體要求看版規即可。 前期推薦請戳匯總篇 來源:動漫之家

研究發現食用蘑菇可能有助於緩解抑鬱症

根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蘑菇因其各種健康益處而經常被視為一種「超級食品」,其可能有助於減少抑鬱症的症狀和風險。這種潛在好處的關鍵是一種叫做麥角硫因的強效抗氧化劑,它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損害。在所有含有這種抗氧化劑的食物中,蘑菇是最大的來源。 可食用的蘑菇種類繁多,各種蘑菇中可能有多種化合物,可以幫助減少或預防焦慮和抑鬱症。食用蘑菇也與降低癌症的風險有關。 這項新研究涉及美國24000多名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飲食數據;數據的收集時間是2005年至2016年。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顯示,食用蘑菇的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較小,這可能是由抗氧化劑麥角硫因驅動的。 過去的研究已經將抗氧化劑與幫助預防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健康疾病的發展聯系起來。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指出,蘑菇中的一些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有助於支持心理健康,包括從鉀到一種刺激神經生長因子的化合物。 研究人員建議,高水平的麥角硫因--人體不能自行合成--可能會減少人體組織和細胞中的氧化壓力,有助於減少抑鬱症狀。在其他方面,該研究考慮了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最終發現食用蘑菇和降低抑鬱症風險之間存在「顯著關聯」。 來源:cnBeta

研究:喜馬拉雅山真菌化合物經改良後可提供40倍的抗癌效力

科學家們以一種從喜馬拉雅真菌中提取並在中醫中使用了幾個世紀的化合物為切入點,開發了一種具有強大抗癌作用的新型化療藥物。這樣做涉及到對這種化合物進行化學改變,以更好地滲透到癌細胞中,這被證明可以將其效力提高40倍。 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與生物制藥公司Nucana合作開展的研究從一種名為Cordycepin(蟲草素)的化合物開始。這種天然存在的核苷類似物被用於治療炎症性疾病和癌症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在用於治療腫瘤時遇到了一些障礙,嚴重限制了其有效性。 這主要是因為當蟲草素進入血液時,它被一種叫做ADA的酶迅速分解。然後剩下的東西需要被一種核苷「轉運器」帶入癌細胞,然後轉化為一種叫做3'-dATP的抗癌代謝產物。這對自然存在的蟲草素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意味著只有少量的蟲草素能進入腫瘤中。 Nucana公司希望通過所謂的ProTide技術,發揮蟲草素的抗癌潛力,使其更好地克服這些巨大的障礙。這是為解決核苷類似物的缺點而專門設計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化合物上附加小的化學基團,使其在血液中更不易分解,也使它們能夠在沒有核苷運輸工具的幫助下進入癌細胞。結果是在腫瘤細胞內產生和激活更多的抗癌代謝物。 這種增強型的蟲草素被稱為NUC-7738,研究人員通過體外研究對這種新型化療藥物進行了評估,表明它克服了抑制其母體化合物的抗性機制。然後,從正在進行的一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的腫瘤樣本被用來探測其在人體中的有效性,這些實驗驗證了先前的發現。 總的來說,研究作者認為NUC-7738的效力是天然存在的蟲草素的40倍之多,而且有毒副作用有限。科學家們現在正繼續評估其在晚期實體瘤患者的1期臨床試驗中的表現,並計劃在後續進行2期試驗以進一步評估其臨床潛力。 該研究發表在《臨床癌症研究》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設法稱重癌症細胞以實現藥物選擇個性化 並幫助做出治療決策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膠質母細胞瘤治療後,患者的生存率與腫瘤細胞質量的變化之間存在著聯系。麻省理工學院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確定個別患者是否會對特定的癌症藥物產生反應。這種測試可以幫助醫生為那些對通常用於治療癌症的療法沒有反應的患者選擇替代療法。 麻省理工學院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確定個別癌症患者是否會對某種特定藥物產生反應。他們的方法包括將細胞暴露在藥物中,然後用一個類似於圖中的裝置測量其質量的變化。 生物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的David H. Koch工程教授、Koch綜合癌症研究所成員Scott Manalis說,這項新技術涉及從患者身上切除腫瘤細胞,用藥物治療細胞,然後測量細胞的質量變化,可以應用於各種癌症和藥物治療。 基本上所有臨床上使用的癌症藥物都直接或間接地阻止了癌細胞的生長。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認為測量質量可以為許多不同類型的藥物機制的效果提供一個普遍的讀數。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膠質母細胞瘤,一種侵襲性的腦癌,是科赫研究所和丹娜法伯精準醫學項目合作的一部分,目的是尋找新的生物標志物和癌症診斷測試。 Manalis和達納·法伯患者衍生模型中心主任、哈佛醫學院副教授Keith Ligon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該研究發表於2021年10月5日的《細胞報告》上。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是Max Stockslager SM '17, PhD '20和Dana-Farber研究技術人員Seth Malinowski。 測量癌細胞的重量 膠質母細胞瘤每年約有13000名美國人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它是不治之症,但輻射和藥物治療可以幫助延長患者的預期壽命。大多數人的存活時間不超過一到兩年。"對於這種疾病,你沒有太多的時間來做調整。所以,如果你服用了六個月的無效藥物,那是相當重要的,"Ligon說。"這種檢測方法可以幫助加快每個病人的學習過程,並幫助決策。" 被診斷為膠質母細胞瘤的病人通常被給予一種叫做替莫唑胺(TMZ)的化療藥物。然而,這種藥物只對大約50%的患者有幫助。 目前,醫生可以使用一種遺傳標記--一種名為MGMT的基因的甲基化--來預測患者是否會對TMZ治療產生反應。擁有這種標記的患者通常對該藥物的反應更好。然而,由於其他遺傳因素的存在,該標記並不能為所有患者提供可靠的預測。Ligon說,對於那些對TMZ沒有反應的患者,有少數替代藥物可用,或者患者可以選擇參加臨床試驗。 近年來,Manalis和Ligon一直在研究一種預測患者反應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是基於測量腫瘤細胞對治療的反應,而不是基因組特徵。這種方法被稱為功能性精準醫療。功能精準醫學背後的想法是,對於癌症,可以採取病人的腫瘤細胞,給他們病人可能得到的藥物,並預測會發生什麼,然後再給病人服用。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許多不同的功能性精準醫療方法,而馬納里斯和Ligon一直在研究的一項技術是測量藥物治療後發生的細胞質量變化。該方法是基於馬納里斯實驗室開發的一項技術,通過讓單細胞流經振動的微通道,以極高的精度對其進行稱重。 幾年前,Manalis、Ligon和他們的同事證明了他們可以使用這種技術來分析兩種類型的癌症,即膠質母細胞瘤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對治療的反應。這一結果是基於在藥物治療後多次測量單個細胞,使研究人員能夠計算出它們的生長速度在治療後如何變化。他們表明,這一統計數字,即他們所稱的質量積累率(MAR),能有力地預測細胞是否對某種特定藥物敏感。 使用他們在2016年開發的這個系統的高通量版本,他們可以用每個病人的100個細胞計算出一個准確的MAR。然而,MAR技術的一個缺點是,細胞必須在系統中停留幾個小時,因此可以反復稱重,以便計算出一段時間的增長率。 在他們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決定看看一種更簡單和明顯更快的方法:測量藥物治療和未治療的癌細胞之間的單細胞質量分布的細微變化是否能夠預測病人的生存。他們用一組來自69名患者的膠質母細胞瘤活體細胞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這些細胞被捐贈給Ligon實驗室和Dana-Farber患者衍生模型中心,並利用它們來培養球狀組織。分離細胞後,研究人員用TMZ處理它們,然後在幾天後測量它們的質量。 他們發現,通過簡單地測量治療前後的細胞質量差異,每個病人樣本使用少至2,000個細胞,他們可以准確預測病人是否對TMZ有反應。 更好的預測 研究人員表明,他們的質量測量與MGMT甲基化標記物一樣准確,但質量測量有一個額外的優勢,即它可以在遺傳標記物不能顯示TMZ易感性的患者身上發揮作用。對於許多其他類型的癌症,沒有生物標志物可以用來預測藥物反應。 "大多數癌症根本就沒有可以使用的基因組標記物。"Manalis說:"我們所主張的是,這種功能性方法可以在其他情況下發揮作用,在這些情況下你沒有任何基因組標記物的選擇。" 因為該測試通過測量質量的變化來工作,所以它可以用來觀察許多不同類型的癌症藥物的效果,無論其作用機制如何。TMZ通過阻止細胞周期發揮作用,這導致細胞變得更大,因為它們不能再進行分裂,但它們仍然在增加質量。其他癌症藥物通過干擾細胞的新陳代謝或破壞其結構來發揮作用,這也會影響細胞質量。 研究人員的長期希望是,這種方法可以用來在單個病人的細胞上測試幾種不同的藥物,以預測哪種治療對該病人最有效。 "理想情況下,我們會測試病人最有可能得到的藥物,但我們也會測試作為備用計劃的東西:一線、二線和三線療法,或不同的藥物組合,"Ligon說,他還擔任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的神經病理學主任和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病理學顧問。 Manalis和Ligon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Travera的公司,該公司已經獲得了這項技術的授權,目前正在收集來自幾種不同類型癌症的患者樣本數據,希望開發出可用於幫助患者的臨床驗證的實驗室測試。 來源:cnBeta

研究揭示運動如何直接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澳大利亞伊迪斯·科文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小而有力的研究,發現了運動有助於抑制癌症生長的一種方式。該研究發現運動能誘導肌肉釋放一種蛋白質,從而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 發現鍛鍊和較低的癌症發病率之間有長期的聯系並不令人驚訝。而且經常運動的癌症患者一般比不運動的患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但究竟運動如何能直接反擊癌症,目前仍不清楚。 這項新研究招募了10名前列腺癌患者,並要求他們在接受常規的雄激素剝奪治療的同時執行12周的鍛鍊計劃。這12周的計劃包括平衡有氧運動和肌肉鍛鍊,還伴隨著蛋白質補充劑和控制熱量的飲食。該研究的主要重點是調查血液中肌動蛋白水平的變化。 肌動蛋白是由骨骼肌細胞在運動時釋放的蛋白質。它們負責一些健康的身體功能,新研究假設這些蛋白質具有抑制腫瘤的能力。 與基線血液測試相比,研究人員發現在12周的干預結束時,肌動蛋白水平明顯增加。為了調查這些提高的肌動蛋白水平是否影響了腫瘤細胞,研究人員提取了血液樣本並在實驗室中應用於癌細胞。 新研究的作者Robert Newton表示:「當我們把他們運動前的血液和運動後的血液放在活的前列腺癌細胞上時,我們看到訓練後的血液明顯抑制了這些細胞的生長。這相當可觀,表明慢性運動在體內創造了一個抑制癌症的環境。」 雖然這些發現絕不是決定性的,但它們肯定為運動如何有益提供了線索,無論是在預防癌症的發展還是作為正在進行的癌症治療的輔助手段。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Jin-Soo Kim說,重要的是要注意肌動蛋白似乎並不能直接殺死癌細胞,因此沒有人認為單靠運動就能治癒癌症。 Kim指出:「肌動蛋白本身並不向細胞發出死亡的信號。但它們確實向我們的免疫細胞--T細胞--發出信號,以攻擊和殺死癌細胞。」 盡管研究人員建議這一機制應適用於所有癌症,但該研究特別關注前列腺癌,這是一種高度常見的疾病形式。該研究中的所有男性都在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來治療他們的癌症。 這種形式的治療往往會導致一種被稱為"肌少症性肥胖"的情況,即病人失去大量的肌肉。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發現表明肌動蛋白的表達與肌肉量的變化直接相關,肯定了在癌症治療期間保持這些肌肉的重要性。 「這些人的疾病負擔很重,有廣泛的治療副作用,而且非常不健康,但他們仍然可以從內部產生抗癌藥物,」Newton說。「這很重要,因為它可能表明為什麼即使是晚期癌症的男性,如果他們身體活躍,也不會那麼快屈服。」 肌動蛋白的發現可能只是更大的運動/癌症拼圖中的一塊,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來更好地了解如何優化運動誘導的肌動蛋白表達。Newton及其同事已經開始對運動對晚期前列腺癌的影響進行為期六個月的長期調查。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雜誌上。 來源:cnBeta

「不太化學」的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將花落誰家?

諾貝爾化學獎向來「慷慨大方」,常常把獎發給跟生物或者物理沾邊的成果,各國化學家苦「秦」久矣,然而諾獎委員會仍然是「我行我素」。不過,這種趨勢倒是很好地說明了化學家們都是萬金油,在各行各業都能發光發熱。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 我們今天就來大膽做一波預測,看看下面這些研究能否在今年斬獲桂冠,雖然其中仍然有個別成果,算不上那麼的「化學」。 Part.1 「老樹發新芽」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可控自由基聚合」是真正意義上的化學研究,它解決了一個困擾化學界上百年的問題:如何讓狂放不羈的自由基聚合反應成為溫順的「小綿羊」? 自由基,是化合物分子在光熱等外界條件下,內部的共價鍵發生均裂,從而形成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者基團,它具有極高的反應活性。所謂自由基聚合,是指利用自由基實現有機物聚合的化學反應,同時也是生產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最為常見的形式。人類合成的所有高分子聚合物中,利用自由基聚合方式生產的產品超過三分之一。 為什麼自由基聚合最常見? 道理很簡單,自由基聚合起來特別容易,在水中就能夠進行,反應成本低,並且產率還高。 我們以最常見的自由基聚合單體——乙烯為例來對自由基聚合反應的原理進行簡要的說明。 乙烯的分子結構非常簡單,兩個碳原子間形成雙鍵,再各自拖著兩個氫原子。正常情況下乙烯比較穩定,不會自行分解,碳碳雙鍵更是不會自行斷開。不過,一旦有自由基出現在整個體系中,碳碳雙鍵就可能受到自由基的「進攻」,從而發生斷裂。 當然,斷裂的結果並不是雙鍵同時斷開,而是其中一條保留成碳碳單鍵,另一條則斷開,最後在兩個碳原子上各自形成一條半鍵。而這兩個半鍵,正好又形成了新的自由基。 新的自由基又會跑去進攻其它雙鍵,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的雙鍵統統斷裂,然後以單鍵的形式連接起來,形成很長的鏈式分子。 不過,自由基在體系內最初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需要「製造」一點自由基,以便讓它作為「引線」,引爆之後的聚合反應。 <br乙烯分子、聚乙烯單體和帶有支鏈的聚乙烯分子(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生產聚乙烯時,常見的引物是碘單質。碘單質有個特點,因為它自身是雙原子分子,單個原子半徑又很大,因此兩個原子中間的共價鍵連接不是非常緊密。好比是兩個大胖子面對面手拉手,結果肚子太大,做不到非常「緊密」。 光照下的碘單質特別容易分解出自由基,而乙烯並不挑肥揀瘦,不論自由基是來自碘還是來自其它乙烯分子,它統統能收入囊中。 聚合反應隨即啟動,乙烯分子們的雙鍵不停斷裂,又不停地和其它斷裂後的自由基相連,最後大家就聚合成了一個大分子。乙烯的聚合反應發生速度非常快,只要一秒鍾的時間,就能讓成千上萬個分子聚合在一起。 最後,開始作為引物的碘單質雖然也連接進了聚乙烯分子,但是畢竟只是起到催化劑作用,相比乙烯分子數量很少,不會影響產物純度。 自由基聚合的典型反應示例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聚合反應這麼簡單,過程酣暢淋漓,簡直就是完美反應。 然而,自由基聚合反應的缺點就在於它進行得實在太快,而且中間的細微過程完全不受控制。 首先,各種聚合物到最後並非形成一個大分子,而是很多個鏈狀分子形成的網絡。每個鏈中,包含的平均單體分子數目叫做平均聚合度。普通的聚合反應中,各鏈之間,聚合度變化很大,有些鏈特別長,有些鏈則沒幾個單體就斷開了。 其次,更讓人撓頭的是,由於瞬間產生的自由基太多,有些單體帶著自由基瞎跑亂竄,結果可能會把本來連得好好的直連結的亂七八糟,縱橫交錯。 聚合物在結構上有個特點,單體排列越規整,各鏈間分子量差距越小,密度就越大,強度也就越高。 還是以聚乙烯為例,日常生活中低密度的聚乙烯呈現透明狀,質輕而成本低,常常作為超市食品稱重前的包裝。而高密度聚乙烯則呈現乳白色,成本跟強度相對高一些,常常作為購物袋使用。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把自由基聚合的過程控制好,讓反應順著人們的意志和設計進行,我們就能夠得到各種各樣符合期望的產品,高分子聚合物的種類也可能大大增加。這一願望是美好的,但是它實在是簡約而不簡單,人類一直到90年代中期才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望。 1995年,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斯基提出了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同期日本京都大學的澤本光男也獨立提出了類似的反應概念。此後,埃齊奧·里扎多也提出了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RAFT)和氮氧化物介導自由基聚合(NMP)。 這些反應的具體機理當然都比較復雜,但是他們的出發點都是降低自由基聚合反應的速率,讓其處於可控狀態。 原理上來說,可控自由基聚合反應中,往往要在聚合物體系中額外添加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它能與活性種鏈自由基進行可逆的鏈終止或鏈轉移反應。說白了就是,自由基被這種特殊的化合物給纏上了,沒法像以前一樣自由地到處亂扎,但是它並非完全失去自由,而是在這種化合物的引導和安排下進行反應。 普通自由基聚合形成的支鏈結構(左)和可控自由基聚合形成的規整結構(右)  最終的結果就是,可控自由基聚合反應可以根據人的意志生成各種不同聚合度的分子,同時還可以調控分子結構,避免形成雜亂的支鏈,而是形成彼此長度接近的直鏈。 此外,它還給新型分子結構的設計帶來了極大的自由。例如,我們可以以某個球形結構為中心,讓長度高度一致的長線狀的分子像刺蝟一樣從球面上長出來。 聚合反應不可控的時代,這類分子很難製作,因為分子的長度不一,朝向也歪七扭八,想做個刺蝟結果卻成了隨機線團。 可控自由基聚合的技術路徑一經提出,立刻吸引了全球實驗室和各大化工廠商的關注,目前它的發展潛力還完全看不到邊界。如果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獲得諾獎的話,也算是眾望所歸。 各種「刺蝟」分子示意圖  Part.2 都聽說過光刻機,你知道光刻膠嗎? 光刻機恐怕是每一個國人心中的痛,這種機器讓我們吃盡了技術封鎖的苦頭。可以說,光刻機是整個半導體工業中的核心設備之一。正是隨著光刻機技術的不斷改良,半導體工業才能在幾十年間延續摩爾定律的發展勢頭。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光刻相關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因為材料無法及時改良而差點陷入瓶頸。這一關鍵材料,就是化學放大光刻膠。 了解光刻膠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光刻工藝。在集成電路的製造過程中,光刻是非常重要的步驟。晶片從晶圓上線到包裝出廠,中間要經歷多次光刻。具體來說,光刻就是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需要加工的晶片晶圓,在照射之前晶圓表面會塗覆一層光刻膠,光刻膠會均勻地附著在晶圓表面,形成一層薄膜。 當光源照射時,光刻膠和光源中間還有掩膜的遮蓋。所謂掩膜就是一個刻有各種形狀圖案的擋板,鏤空部分光線可以穿過,然後照到光刻膠上。而非鏤空的部分光線不能穿過,被其擋住的部位光刻膠不會受到影響。 光刻膠是一種對光照敏感的物質,光照下內部的分子結構會發生改變。比如原來不溶於某種溶劑,經過光照後就可以很容易地溶解進同一種溶劑。這樣一來,經過這種顯影溶劑的清洗,掩膜的圖案就被轉印到了光刻膠上。這時我們再用其它工藝(例如蝕刻等)對晶圓進行處理時,光刻膠保護著的部分就不會受到影響。此外,光刻膠還分為很多種類型,有些是遇光分解,有些則是遇光固化,這兩種光刻膠最後轉印出的圖案正好相反(類似篆刻的陰文陽文)。 光刻工藝略圖(圖片來源:作者自製)  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早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光刻膠了。但到了80年代,工程師們卻忽然發現原來的光刻膠不好用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隨著半導體工業水平的發展,集成電路的集成水平不斷增加,加工極限越來越高,從毫米級到微米級,甚至到納米級。 根據摩爾定律,每24個月,半導體上集成的電晶體數目就將增大一倍,原有光刻工藝中最先讓摩爾定律遇到瓶頸的是光源。我們都知道,決定光學系統解析度極限的是光波的波長,波長越短這一體系的極限解析度就越高。好比用毛筆寫字總是比鋼筆要粗,極限解析度越高,自然就意味著能夠刻畫更加精細的圖案。 工程師們很快攻克了波長更短的光源,但當他們滿懷信心地嘗試進行光刻時,卻發現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原來的光刻膠不好用了。原來光刻膠也存在自身的感應極限,當波長變短後,它們的光敏性變差了,沒法匹配上新光源帶來的高解析度。 於是,皮球又從機電工程師腳下被踢回了材料工程師這里。70年代後期,位於矽谷的IBM實驗室已經在著手開發高敏感性的光刻材料了,負責這一團隊的是格蘭特·威爾森,他的目標是開發出能夠匹配254納米波長深紫外光光源的光刻材料。 1979年和1980年,威爾森分別迎來了兩位得力幫手。來自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副教授讓·弗萊切特和當時在紐約州立大學研究多糖合成的日本科學家伊藤洋加入了他的團隊。 三人團隊在研發初期就敏銳地把握住了正確的研發方向,既然反應不夠靈敏,那麼能不能通過添加一些類似催化劑的材料讓反應變靈敏? 在威爾森的領導下,弗萊切特和伊藤將開發重心放在了化學放大光刻膠材料上。所謂的化學放大,就是在原本的光刻膠體系中加上一些具有催化性質的引物,這樣當受到光照,引物就能引發鏈式反應,起到放大光敏特性的效果。 雖然同時期的很多學者擔心不受控制的化學放大反而會讓光刻膠的性能下降,三人組還是堅定了最初的方向。在幸運女神的眷顧下,它們很快發現了一個潛在的化學放大反應機理。當在它們開發的光刻膠系統中加入光照下能夠產生氫離子的材料,氫離子就會和光刻膠中的某些基團發生反應,而這些基團正是決定光刻膠是否有鹼溶液中溶解性質的關鍵。 反應發生時,氫離子和基團反應將其轉化為鹼中可溶,同時還會放出氫離子,這個氫離子又會繼續同其餘基團發生反應。這一反應平穩可控,不僅可以促成光敏性質的提升,還不至於破壞材料本身的穩定。1982年,三人組發表論文,正式公開了這一新技術。 化學放大光刻膠曝光過程示意圖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各種性能的化學放大光刻膠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如今,化學放大光刻膠已經廣泛應用於現行的深紫外光源和準分子雷射光刻中,在最先端的極紫外光刻(波長1~10納米)和電子光刻工藝中,化學放大光刻膠仍然能夠滿足應用需求。可以說這三位科學家的偉業讓人類成功渡過了半導體工業歷史上的一大劫難。 遺憾的是,在與癌症進行了長期鬥爭之後,伊藤洋還是在2009年6月離開了人世。威爾森和布萊切特能否在今年獲得諾獎,以告慰伊藤洋的在天之靈,我們拭目以待。 Part.3 不太「化學」的候選者們 諾貝爾化學獎素有「諾貝爾理科綜合獎」之稱。這些不太「化學」的研究,也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獎。 這其中,包括萬年大熱門基因魔剪;還包括可能獲得物理學獎又可能獲得化學獎結果什麼獎也沒得上的千年遺珠——碳納米管;還包括跟生物沾點邊但是本質是化學研究的金屬蛋白以及DNA寡核苷酸合成;同時還有利用化學方法解決純粹生物問題的分子伴侶以及未折疊蛋白質反應等。 除此之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像差校正透射顯微學等研究成果同樣具有極高呼聲。 <br兩種金屬蛋白結構,圓球代表金屬原子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化學作為工具被引入到生物和物理等領域,當代科學確實在向著更加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只是可惜了各位「純粹」化學領域的研究者們,在通往斯德哥爾摩的征途上,不僅要跟同行競爭,還要和生物、物理領域的研究者競爭。 總之,今年的化學諾獎看點多多,值得前排占座圍觀。 來源:cnBeta

研究:七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在COVID封鎖期間錯過了可能挽救生命的手術

一項新研究顯示,全世界七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在COVID-19封鎖期間錯過了可能拯救生命的手術。無論當時當地的COVID-19疫情如何,計劃中的癌症手術都會受到封鎖的影響,低收入國家的患者錯過手術的風險最高。 雖然封鎖措施對保護公眾免受感染傳播至關重要,但它們對其他病人和健康狀況的護理產生了附帶影響。在第一批直接測量這些影響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封鎖導致了癌症手術的嚴重延誤,並可能導致更多的癌症死亡。如果手術能按時進行,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研究人員呼籲在大流行病恢復期間進行重大的全球重組,以提供受保護的選擇性手術途徑和重症監護床位,使手術能夠繼續安全進行,並為未來的公共衛生緊急情況投資"激增"能力。 他們認為,"圈定"的重症監護床位將支持有其他健康狀況的患者和晚期疾病患者(他們面臨延誤的最高風險)及時進行手術。同時,對緊急護理的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的長期投資將減輕對選擇性服務的干擾。 在伯明罕大學專家的領導下,來自世界各地的近5000名外科醫生和麻醉師作為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R)資助的COVIDSurg合作項目的一部分,共同分析了61個國家466家醫院的2萬名患者的15種最常見實體癌症類型的數據。該團隊周二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發表了其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將癌症手術前的取消和延誤情況在封鎖期間與僅有輕微限制期間進行了比較。在全面封鎖期間,七分之一的患者(15%)在診斷後的中位數5.3個月後沒有接受計劃中的手術--所有不手術的原因都與COVID-19有關。然而,在輕度限制期間,非手術率非常低(0.6%)。 在完全封鎖期間,等待手術超過六周的患者明顯不太可能進行他們計劃的癌症手術。 身體虛弱的患者、晚期癌症患者以及中低收入國家等待手術的患者,都不太可能進行他們急需的癌症手術。 聯合主要作者、伯明罕大學的James Glasbey先生評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在大流行期間,封鎖對等待癌症手術的病人產生了附帶影響。雖然封鎖對於拯救生命和減少病毒的傳播至關重要,但確保安全的選擇性癌症手術的能力應該是每個國家計劃的一部分,以確保整個人口的持續健康。" "為了防止在未來的封鎖期間出現進一步的傷害,我們必須使圍繞擇期手術的系統更具彈性--保護擇期手術床位和手術室空間,並為醫院的高需求期提供適當的『激增』能力,無論是COVID、流感還是其他公共衛生緊急情況。" 共同主要作者、伯明罕大學的Aneel Bhangu先生補充說:「最容易受到封鎖影響的病人是那些低收入國家的病人,在封鎖限制期間,大流行之前就存在的能力問題更加惡化。這些環境中的病人盡管比較年輕,而且合並症較少,但被取消的風險最高。」 「雖然我們只跟蹤了接受了短時間延遲的病人,但來自其他研究的證據表明,這些病人的復發風險可能更高。為了幫助減輕這種情況,外科醫生和癌症醫生應該考慮對手術前受到延誤的病人進行更密切的跟蹤。」 研究人員分析了患有癌症類型的成年患者的數據,包括結腸直腸、食道、胃、頭頸、胸腔、肝、胰腺、前列腺、膀胱、腎、婦科、乳房、軟組織肉瘤、骨肉瘤和顱內惡性腫瘤。該團隊認為,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政府在做出是否延長或減少限制的決定時提供信息。 國家一級的封鎖對醫院的程序和規劃有直接影響,因為衛生系統的變化反映了政府限制行動的嚴格政策。他們發現,在對當地COVID-19病例通知率進行調整後,全面和適度封鎖獨立增加了非手術的可能性。 NIHR執行長兼衛生和社會護理部首席科學顧問Lucy Chappell教授說:「我們歡迎NIHR資助的COVIDSurg合作項目取得的一系列高質量、高影響力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為我們的全球健康研究單位和小組如何迅速做出反應並適應應對全球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而感到自豪。這些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為外科服務如何'重建得更好'建立證據基礎,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包括皇家外科醫生學院在內的國家協調機構合作,制定全球外科手術指南。」 來源:cnBeta

新研究發現高脂飲食或促進癌症生成

節假日來臨,大家是不是又和朋友胡吃海塞,大魚大肉停不下來了?不過,在下筷子之前或許你該看看哈佛醫學院的最新研究再做決定。新發現再次給每日飲食中脂肪含量過高的朋友提了個醒,根據他們發表在《細胞-干細胞》的論文,高脂飲食對健康存在著巨大隱患,它可能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失靈,從而錯過對早期癌細胞的監測,將身體置於更高患癌風險的環境中。 身體里的免疫細胞就像一支巡邏隊,時刻在體內搜尋可疑的威脅。通常來說,它們確認對方身份的方式是找到一些可辨識的標志,以此判斷是敵是友。而一種名為II類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II)的分子就是一種免疫細胞常關注的細胞表面標志物。 當免疫細胞啟動摧毀程序後,無論這個細胞是已經功能紊亂,還是即將癌變都會被清除掉。而高脂飲食會逐漸讓我們的免疫系統喪失這種主動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color=> 問題還是出在接觸食物時間最長的腸道。腸上皮細胞更新速度很快,它主要依賴腸干細胞(ISC)來不斷補充新細胞。ISC會維持正常的腸道環境,但它增殖速度快,接觸的物質多樣(食物、微生物和免疫細胞),使得它也是腸道早期腫瘤的細胞來源。 因此,研究者推測這三類物質可能決定了ISC的走向。哈佛醫學院的Semir Beyaz博士在測試中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餵食高脂飲食小鼠的ISC與MHC-II通路相關的基因都會顯著下調。但意外的是,MHC-II基因表達缺失的ISC細胞功能並不會受到影響,即使研究者主動敲除MHC-II相關基因,ISC照樣能形成細胞團。"=""color=>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腸干細胞增殖能力仍然很強,但免疫系統對它失去了監控能力。當T細胞失去了方向,它的抗癌免疫功能也隨之消失。在實驗小鼠中,高脂飲食組的小鼠組織會更容易產生癌前病變,導致腫瘤生成。"=""color=> 而如果在小鼠體內上調MHC-II相關通路的基因,免疫細胞則能更快地識別並清除掉腫瘤細胞。「我們希望這能與當下的抗癌療法合用,來幫助我們根除癌症。」Charlie Chung博士表示,他是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 而高脂飲食究竟是怎樣引起這種負面影響的?作者推測問題可能還是出在了腸道微生物上。實際上,有幾種微生物,例如螺桿菌(Helicobacter)能夠提升MHC-II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幫助免疫系統識別出腸道的異常細胞。"=""color=>"=""color=> 當研究者將體內含有螺桿菌的小鼠與不含這種菌的小鼠共處一段時間後,後者會產生更多的MHC-II標志物。不過,這僅僅是小鼠實驗,不代表我們要去主動感染螺桿菌。因為像幽門螺桿菌就可能和胃癌發生有密切聯系。"=""color=> 這一發現,可能促進能輔助免疫療法效果的藥物誕生,只要這種藥物能夠促進MHC-II標志物的生產就能增強免疫系統的監控能力。而如果能通過飲食或改變微生物獲得效果,那麼這種方式或許還會更加簡單。 「飲食、微生物和免疫識別之間的聯系或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生活習慣能引發腫瘤,」Beyaz博士表示。 來源:cnBeta

三篇《科學》齊發 科學家對癌症發病有了新的認識

很多癌症都和基因突變有關,因此許多科學家們也在DNA的層面上尋找癌症發生的原因,探索DNA上的哪些異常會導致癌症。但這個看待癌症的角度可能已經落伍了。今日《科學》雜誌一口氣發表了三篇重磅研究論文,使得我們能超越DNA,對癌症產生全新的認知。「這是癌症研究的一個全新方式。」共同領導這些研究的Nevan Krogan教授興奮地說道。 研究人員們指出,我們的基因不過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指南。真正在人體里起到生理作用的,那還得是這些蛋白質。不同的蛋白質在身體里有時候會相互結合,形成復合體,調節各種功能。基因突變之所以會引起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會影響到這些蛋白質的功能。"=""color=> 這個觀點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癌症如何發生。比如說在身體里,有兩個蛋白質會形成一個關鍵的復合體,修復受損的DNA。而一旦編碼這兩個蛋白質的基因上出現了什麼變異,這兩個蛋白質的結構就可能出現變化。如果這些變化讓它們無法相互作用,就無法形成蛋白復合體來修復DNA。"=""color=> 可以想像,久而久之,細胞里的受損DNA就會越積越多,最終發生質變,引起癌症。 既然如此,我們能否基於對已知致癌突變的理解,將目光聚焦於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重新理解癌症的發生呢?這正是該團隊所做的工作。 首先,他們從頭頸癌和乳腺癌中找到了近60條最常出現變化的基因,分析它們的蛋白產物能形成怎樣的復合體。同時,研究人員們也使用健康細胞里的復合體作為對比。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知道在癌細胞里,這些蛋白復合體究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color=> 在頭頸癌(也是全球第六大惡性癌症)中,科學家們總共揭示了771個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中84%是全新發現。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抗癌藥物是否能起效,比如常見的癌症相關蛋白PIK3CA會結合HER3受體酪氨酸激酶,而不同的突變會影響兩者之間的結合。於是雖然藥物針對的都是HER3,但PIK3CA上的一些突變會讓藥物生效,另一些突變反而會讓藥物失效。"=""color=> 此外,一類全新的蛋白相互作用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他們發現FGFR酪氨酸激酶3與Daple蛋白之間也會出現相互作用,從而激活下游通路,促進癌細胞的轉移。這就帶來了全新的治療思路,比如通過FGFR抑制劑來抑制癌症的轉移。"=""color=> 而在乳腺癌里,他們找到的蛋白質相互作用中,同樣有79%是全新發現。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常見的PIK3CA突變,在乳腺癌里,科學家們發現它還能結合兩個其它蛋白。這也表明即便是同一種癌症相關蛋白,在不同細胞里也會具有不同的功能,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color=> 此外,研究人員們還發現了常見乳腺癌相關蛋白BRCA1會與一種叫做UBE2N的蛋白進行結合。這一發現有望讓我們知道,目前的一類乳腺癌治療藥物是否會起作用。 「這些細節能告訴我們現有的藥物能起到怎樣的療效,或是解釋為何藥物不起效。」這些研究的另外一名負責人Trey Ideker教授說道。"=""color=> 為了更好地服務整個癌症研究領域,研究人員們將這些蛋白相互作用的數據與公開資料庫里的數據進行了整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工具,便於其它研究者分析和驗證。他們相信,這一工具有望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致癌基因/蛋白的作用,並找到潛在的治療靶點。"=""color=> 我們也期望這些科學突破能早日得到轉化應用,造福更多癌症患者! 來源:cnBeta

將死亡細菌注射到腫瘤為癌症治療帶來希望

據媒體報導,研究人員重新發現了一種擁有百年歷史的癌症治療方法,其可將死亡的細菌注入腫瘤以幫助免疫系統瞄準並殺死癌細胞。臨床前測試和早期人體試驗表明,這種治療方法是安全和潛在有效的。 19世紀末,一位名叫William Coley的科學家懷疑細菌感染和癌症緩解之間存在不尋常的關系。於是他開始嘗試用不同的細菌配方來治療癌症。 這些配方被稱為Coley's toxins,Coley在不經意間不知不覺地成為了癌症免疫療法的先驅者。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他的研究在科學史上被歸為一個腳注。他的實驗有些不穩定且缺乏任何標準化,因此很少有研究人員能夠復制他的成果。 不過最近,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細菌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重新關注促使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為21世紀重新研究Coley的想法。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Aude Fahrer將這種實驗性治療描述為簡單、廉價。 Fahrer表示:「它涉及將一種緩慢釋放的死亡黴菌溶液直接注射到癌症中。我們的想法是,這將使免疫細胞進入癌症以攻擊這些細菌,即使它們已經死亡並作為一種副作用使免疫細胞也攻擊癌症。一旦免疫細胞繁殖,它們可以在身體周圍遊走,因此它不僅會攻擊注射部位的癌症還會攻擊任何轉移部位--即癌症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另一個部位。」 該療法由三種成分組成。礦物油和一種表面活性劑構成了一種被稱為Montanide ISA-51的輔助劑。這種佐劑已經被許可用於人類並被用於幾種疫苗以提高免疫反應。第三種成分是簡單的熱殺死的分枝桿菌。 這種被稱為完全弗羅伊德佐劑(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不算新鮮。事實上,它最初是由一位名叫Jules T Freund的研究員在20世紀50年代開發的。雖然它的個別成分已經分別被許可用於人類用途,但CFA還沒有被安全地批准用於任何臨床治療。 發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的這項新研究報告了CFA對幾個臨床前模型和少量人類患者的影響。所測試的治療方法包括直接將CFA的新型緩釋乳劑注射到腫瘤中。 臨床前實驗顯示,CFA在幾個動物模型中是安全的,包括小鼠、狗和馬。在所有的臨床前試驗中都檢測到了針對腫瘤細胞的系統性免疫反應。 該研究還報告了正在進行的測試CFA配方的一期人體試驗的早期數據。初步結果顯示,該療法在人體中是安全的,然而目前的療效數據還不清楚。這主要是由於這些1期試驗是在非常晚期的癌症患者身上進行的。 「作為這項試驗的一部分,我們已經治療了八名患者,」Fahrer說道,「他們都是晚期患者,但特別是在一個案例中,我們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該療法減少了他們肺部周圍的液體量並能縮小他們的一個癌症。」 很顯然,在這種治療方法進入診所之前還需要大量的工作。但研究人員稱,這些早期跡象是有前景的,加上這種療法比最近的免疫療法創新更便宜、更容易管理。 Fahrer補充道:"這種新療法最好的地方是,它需要的劑量少、管理簡單且副作用小。(另外)它的成本也非常低。我們正在尋找大約20美元的劑量,而其他免疫療法的成本可能高達40000美元。這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患者可以接受這種治療。」 來源:cnBeta

癌症為什麼致命?科學家從果蠅身上找出延長患者生命的方法

說到癌症,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致命。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癌症致死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其實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比如,皮膚之類的非重要器官出現癌症,為什麼會置人於死地?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生物學家David Bilder教授看來,盡管癌症轉移常被醫生們列為癌症致死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這並沒有回答根本性的問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腫瘤轉移到肺部,那麼患者是死於肺衰竭,還是死於其他問題?」 研究人員們用「腫瘤伴隨綜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來概括那些與腫瘤沒有直接關系卻會引起全身性表現的症狀。惡病質(cachexia)就是一種典型的全身性耗竭狀態,導致癌症患者越來越消瘦,即便通過靜脈輸注營養物質也無濟於事。 Bilder教授的研究團隊曾發現了一個導致惡病質的可能原因,癌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會阻礙胰島素的功能。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研究指出,癌細胞產生的其他物質,也可能造成其他全身性的問題,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在近期發表於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的一項新研究中,Bilder教授團隊有了新的發現:惡性腫瘤產生的一種細胞因子,會引起血腦屏障滲漏,加速死亡。 研究人員由此指出了一種新的抗癌策略——處理腫瘤的影響,而不是殺死腫瘤本身。這一策略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初步驗證:阻斷細胞因子對血腦屏障的破壞,可以改善患癌動物的健康,延長其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Bilder教授團隊的發現來自於果蠅,一種聽起來和人類關系相距甚遠的昆蟲。「我們在20年前就描述過,果蠅會長出與人類相似的腫瘤,」Bilder教授說,「而現在我們還看到,在惡病質、凝血功能障礙、免疫應答、產生細胞因子等方面,果蠅的腫瘤宿主反應也和人類有顯著的相似性。」 利用果蠅癌症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惡性腫瘤釋放出的細胞因子白介素-6(IL-6)會廣泛激活宿主細胞的JAK-STAT信號傳導,加速果蠅死亡。而STAT活性在構成血腦屏障的細胞中特別高,並引起血腦屏障的通透性異常增加。 基於果蠅中發現的線索,研究人員繼續在小鼠模型中進行了驗證。而實驗結果同樣表明,腫瘤釋放的IL-6也會破壞小鼠的血腦屏障。 「細胞因子IL-6導致炎症是為人所知的。但我們的新發現是,腫瘤引起的這種炎症還會導致血腦屏障滲漏。」Bilder教授強調。 研究人員使用IL-6受體阻滯劑阻斷IL-6在血腦屏障上的活性,發現可以使患癌果蠅的壽命延長45%。 小鼠實驗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接受IL-6受體阻滯劑治療後3周,75%的癌症小鼠還活著,相比之下,未治療的癌症小鼠中只有25%存活。 但是,殺死動物的不僅僅是血腦屏障的破壞。研究人員注意到,沒有腫瘤的果蠅在血腦屏障滲漏的情況下可以存活三四個星期,但當它們長有腫瘤時,血腦屏障受損後幾乎立即死亡。 「我們猜測,腫瘤還導致了其他一些問題,也許釋放了某些物質進入循環,然後穿過破損的屏障進入大腦;也可能反過來,有什麼東西從大腦進入血液。」研究人員指出。 Bilder教授團隊已經通過果蠅癌症模型找到了一些由惡性腫瘤釋放的其他化學物質,可能與水腫或凝血過多等腫瘤伴隨綜合征症狀有關。這些線索還需要後續更多的研究工作來驗證。期待科學家們的工作為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找到更多潛在的方法。 參考資料: Jung Kim et al。, (2021) Tumor-induced disruption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promotes host death。 Developmental Cell。 Doi: https://doi.org/10.1016/j.devcel.2021.08.010 Can...

MIT生物學家發現癌症疫苗新目標

據媒體報導,在過去十年中,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將疫苗接種作為一種幫助抗擊癌症的方式。這些實驗性的癌症疫苗旨在通過注射在腫瘤上發現的癌症蛋白片段來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摧毀腫瘤。 到目前為止,這些疫苗都沒有得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但有些疫苗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治療黑色素瘤和某些類型的肺癌的前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針對某些癌症蛋白的疫苗可以提高整體T細胞反應並有助於縮小小鼠體內的腫瘤,這項新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究人員決定在癌症疫苗中包括哪些蛋白質。 研究小組發現,針對他們確定的蛋白質類型接種疫苗可以幫助重新喚醒針對這些蛋白質的休眠T細胞群並加強整體免疫反應。 「這項研究強調了深入探索針對癌症的免疫反應細節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並非所有的抗癌免疫反應都是一樣的,並且接種疫苗可以釋放出針對一個目標的強大反應,否則就會被有效地忽視,」David H. Koch生物學教授、Koch綜合癌症研究所成員、該研究的資深作者Tyler Jacks說道。 MIT博士後Megan Burger是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該研究於2021年9月16日發表於《Cell》上。 T細胞競爭 當細胞開始癌變時,它們開始產生在健康細胞中看不到的突變蛋白質。這些癌變的蛋白質也被稱為新抗原,可以提醒身體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識別這些新抗原的T細胞則開始摧毀癌細胞。 最終,這些T細胞經歷了一種被稱為「T細胞衰竭」的現象,當腫瘤創造了一種使T細胞喪失能力的免疫抑制環境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從而使腫瘤不受控制地生長。 科學家們希望癌症疫苗能幫助恢復這些T細胞的活力並幫助它們攻擊腫瘤。近年來,他們一直致力於開發識別患者腫瘤中新抗原的方法以納入個性化的癌症疫苗。其中一些疫苗在治療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前景。 Burger說道:「這些療法在一部分病人身上有驚人的效果,但絕大多數人的反應仍不是很好。我們實驗室的許多研究旨在試圖了解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可以做什麼治療來讓更多的患者產生反應。」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數腫瘤中發現的數百種新抗原中只有一小部分能產生T細胞反應。 MIT的新研究有助於闡明這一點的原因。在對患有肺部腫瘤的小鼠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隨著腫瘤靶向T細胞的出現,靶向不同癌症蛋白的T細胞亞群相互競爭,最終導致出現一個主導的T細胞群。在這些T細胞變得枯竭後,它們仍會留在環境中並抑制任何針對腫瘤上發現的不同蛋白質的競爭性T細胞群。 然而Burger發現,如果她用被抑制的T細胞靶向的新抗原之一給這些小鼠接種疫苗,她可以使這些T細胞群恢復活力。「如果你對有抑制反應的抗原進行接種,你可以釋放這些T細胞反應。試圖識別這些被抑制的反應並專門針對它們,可能會改善病人對疫苗療法的反應,」她說道。 縮小腫瘤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使用跟負責向T細胞呈遞抗原的免疫細胞結合較弱的新抗原進行接種時,他們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當他們用這些新抗原之一為患有肺部腫瘤的小鼠注射疫苗時,他們發現腫瘤平均縮小了27%。 Burger說道:「T細胞增殖得更多,它們更好地針對腫瘤,並且我們看到在我們的小鼠模型中,作為治療的結果,肺部腫瘤負擔總體上有所下降。」 疫苗接種後,T細胞群包括一種有可能不斷補充反應的細胞,這可能使腫瘤得到長期控制。 在未來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希望測試治療方法,從而將這種疫苗接種策略跟被稱為檢查點抑制劑的癌症藥物結合起來,後者可以使疲憊的T細胞剎車並刺激它們攻擊腫瘤。 來源:cnBeta

美國一實驗室養大量豆子然後毀掉,竟然是為了拯救癌症患者?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個實驗里,研究人員種植了許多黑眼豆,但這個實驗室既不是研究植物學的,這些豆子也不是用來吃的。這些豆子也通常並不會健康地成長,反倒是會被刻意地用豇豆花葉病毒感染。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收集大量的病毒。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是的,研究者需要的並不是豆子,而是球狀的納米病毒顆粒,黑眼豆只是工具豆而已。 實際上,這些病毒能夠隨後派上重要用途,它們能成為幫助機體抵禦癌細胞轉移的重要助手。找病毒當幫手,豈不是抵禦了癌症,又染上了病毒麼?實際上,正是考慮到這一問題,黑眼豆才被納入了選擇范圍。 首先,感染黑眼豆的豇豆花葉病毒作為一種植物病毒,它在進入動物機體後不會造成感染,對動物是無害的。但它作為一種外來物,仍然會引起免疫反應,使得免疫系統開始攻擊和清除它。 既然這種病毒無害,還能夠引起免疫系統注意,那麼完全可以讓它攜帶一個和癌細胞相關的標簽,引導免疫系統的前進。 目前,肺轉移是癌症轉移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一旦在肺部形成新的腫瘤,那麼對患者來說可能是非常難治和致命的。因此,將癌症的肺轉移控制住將拯救眾多癌症患者,如何讓免疫系統在肺部發揮更強的作用也成了關鍵。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Nicole Steinmetz眼中,肺部中的蛋白S100A9就是一種很好的靶標對象。 S100A9是一種免疫細胞分泌的蛋白,可以幫助身體應對肺部的感染。不過更關鍵的是,這種蛋白的過度表達會導致腫瘤的生長和傳播,提示它在腫瘤的微環境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是一個能很好顯示腫瘤存在的標志物。 當研究者從黑眼豆收集了足夠量的病毒顆粒之後,他們選擇在納米大小的顆粒上連接了一個可以靶標S100A9的分子。此時,病毒成為了一個跟蹤飛彈,可以鎖定S100A9一路來到肺部。 等到病毒抵達終點,被激活的免疫細胞也跟隨到達目的地。理論上,它們在消滅病毒的同時,也會注意到腫瘤的存在,對其一並消滅。 那實際戰況如何呢?Steinmetz教授共操作了兩種類型的實驗,一種是預防性用途,另一種是治療性用途。在預防性實驗中,他將植物病毒注射到了健康小鼠的血液中,並隨後給小鼠注射了黑色素瘤細胞。 兩周後,研究者取下了小鼠的肺部,觀察結果明顯顯示,對照組的小鼠肺部已經布滿了腫瘤,而注射了改造病毒的小鼠,它們傳播到肺部腫瘤要少很多,幾乎只有對照組的1/3。 而在治療性實驗中,研究者對那些已經出現肺轉移的小鼠注射了改造病毒,結果它們肺部的腫瘤體積開始減小,並且生存期也要比對照組更長。這種病毒工具,在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小鼠都能很好地預防肺轉移。 研究團隊認為這種療法可以對癌症患者大有好處,尤其是幫助那些進行過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預防癌症復發和轉移灶的形成。下一步,他們還將繼續進行毒理學測試,推動這一工具的應用。 來源:cnBeta

《細胞》重要發現:還以為搞清了它為什麼致癌,其實壓根沒搞明白?

「我們為什麼還不能治癒癌症?一大原因是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癌症是怎麼發生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avide Ruggero教授說道。最近,他的團隊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發現一個經典的癌症相關蛋白,居然還有未知的全新重要功能!這項研究作為重要發現,在線發表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這個經典蛋白就是雌激素受體α(ERα)。這是一類主要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一旦結合雌激素,就會轉移到細胞核內部,調控許多基因的表達,促進細胞分裂與增殖。可以想像,這一過程與癌症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實際數據也表明,大約有70%的乳腺癌受ERα驅動。 正是因為ERα在乳腺癌發病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家們早已開發出了多款針對性的藥物,並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但問題在於,這些療效並不持久。很快,一些乳腺癌會對藥物產生耐受性,讓藥物失效。 這是為什麼呢?研究人員們對ERα進行了更深度的分析,然後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以前人們只知道它能結合DNA,調控基因表達。但沒有人想到,ERα居然還能結合新形成的mRNA!更有意思的是,這兩者的功能看似獨立。ERα能否結合DNA,並不會影響它結合mRNA的能力。 這說明ERα具有一類從未被人發現的全新作用,而它可能是導致癌症的關鍵。隨後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們在癌症細胞系中發現,與ERα結合的mRNA,其編碼的蛋白產物多少都與癌症發生有關——有些能抑制細胞凋亡,有些能促進細胞增殖,還有一些能幫助癌細胞逃脫藥物的治療。 「癌細胞會不斷承受壓力,卻會學習如何與壓力共存,」Ruggero教授點評道,「許多能殺死癌細胞的化合物都會在癌細胞中誘導產生壓力,很多癌細胞也會死亡。但一些癌細胞最終會找到方法,應對療法帶來的生存壓力。」 比如在藥物治療或是正常生長環境中,癌細胞內可能具有大量突變,或是缺乏氧氣或營養。但與ERα結合的mRNA,翻譯成的蛋白質有助於細胞應對壓力。換句話說,ERα不僅能促進癌細胞生長,還能增強它們的生存能力。 「雌激素受體有明確的轉錄因子功能,其結合RNA的能力則隱藏在後頭,但它可能偷偷促進癌症發展。」本研究第一作者Yichen Xu博士點評道。 在人類樣本中,這一假設得到了驗證。科學家們從14名乳腺癌患者中分離出了細胞樣本。她們的樣本里都有大量ERα,且ERα結合的mRNA也有所增加,表明可能正在促進癌細胞的生長。 一種叫做tamoxifen的藥物能夠抑制ERα結合DNA的能力,但乳腺癌細胞最終會產生耐藥性。一個關鍵實驗表明如果抑制ERα對mRNA的結合能力,可以恢復tamoxifen的作用,也能讓癌細胞對壓力更為敏感,更容易出現凋亡。 這一發現對乳腺癌的耐藥機理做出了解釋——藥物只抑制了ERα的部分功能,剩下的功能則能協助癌細胞逃脫藥物的攻擊。基於這個研究,科學家們能開發出更好的治療藥物,比如通過蛋白降解的方式徹底摧毀ERα,或是額外抑制它的mRNA結合能力。 我們也期待這些創新療法能早日問世,造福患者。 參考資料: Yichen Xu et al。, (2021), ERα is an RNA-binding protein sustaining tumor cell survival and drug resistance,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8.036 Benita S。...

五顏六色的食物更有益於健康嗎?

9月23日消息,每一天,我們幾乎都要面對同樣的問題:今天吃什麼?除了要考慮價格、可獲得性和口味偏好外,我們還通常會根據食物對人體的健康程度來做出決定。然而,當我們縮小范圍來審視整體的飲食結構時,又如何得知這些食物能否提供身體所需要的營養呢? 資料圖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我們需要多樣化的飲食,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攝食盡可能多顏色的食物。那麼,食物顏色能否作為我們獲得所需營養的最佳指南? 地中海飲食或許能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這種飲食方式包含大量的水果、蔬菜和健康脂肪(如特級初榨橄欖油),經常被科學家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地中海飲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顏色,而這並不是巧合。採用傳統的地中海飲食,意味著你能攝入不同的營養物質和植物營養素。植物營養素是指由植物產生的天然化合物,可以幫助我們消化較大的營養物質,並在清除體內毒素方面發揮作用。 然而,這種飲食並不總是包含每一種顏色——這取決於季節,因為熱衷這種飲食的人吃的是應季的本地食物,並且自己種植水果和蔬菜。事實上,這些食物的顏色與其他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如素食)並沒有什麼不同。地中海飲食躋身最健康飲食之列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地中海居民傳統上是將蔬菜煮熟而不是油炸,這樣可以更好地保存營養。 另一方面,地中海飲食中豐富的水果和蔬菜是不可忽視的。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對大腦和心臟都有健康益處,這是營養科學中廣受認可的發現。多吃各種顏色的食物可以降低你錯過所有重要營養物質的風險。如果我們錯過了其中的某一種顏色,就可能錯過食物的某種功能。 這是因為,植物性食物含有數千種被稱為「植物營養素」的天然化合物,包括類胡蘿卜素和類黃酮等,它們具有消炎作用。不同顏色的植物能帶來不同的健康益處。藍紫色的食物,包括藍莓等,含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這種植物色素與降低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使食物呈黃色的黃酮也可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 某些植物色素會移動到身體的某些部位,並在那里保留下來,例如,存在於各種黃色和綠色食物中的葉黃素,會移動到眼睛後部的黃斑,可能有助於降低黃斑病變的風險。 一些研究表明,類黃酮可以阻斷大腦中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神經毒性,從而改善大腦健康。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研究者對5萬人的飲食進行了20多年的跟蹤研究發現,那些更經常吃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包括橙子、辣椒、芹菜和葡萄柚等)的人,其認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風險較低。 盡管目前還沒有治癒痴呆症和認知障礙的方法,但多吃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幫助降低風險。當然,受益最大的參與者是那些20年來一直堅持富含類黃酮飲食的人,將這些食物納入飲食中永遠都不晚,無論什麼時候開始,你都可以這些食物中獲益。 色彩豐富的飲食也可以幫助人們避免過多吃一種食物而產生的不良影響。食物是非常復雜的。例如有研究發現,橙汁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但過量飲用則與2型糖尿病有關。當然,這主要是因為橙汁的含糖量,而不是類黃酮。 不過,包含多種顏色食物的「彩虹飲食」可能也會很復雜。每天都要搭配各種顏色,這真的很棘手——你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糾結。事實上,我們還需要從其他食物類別中獲取日常所需的所有常量營養素,比如蛋白質等。 彩虹飲食其實不僅僅局限於水果和蔬菜,還包括其他天然食物,如草藥、香料、豆類、堅果、種子、全穀物,甚至茶,白色食物也是彩虹飲食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豆腐。豆腐中含有大量的異黃酮,可以降低患心臟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還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 總體而言,食用顏色多樣的食物意味著我們會吃更多的水果和蔬菜。一項研究發現,鼓勵人們食用色彩豐富的食物會增加他們對健康食品的消費。 如果總是吃相同的水果,你會很快就滿足,但如果你吃的是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你可能就會想吃得更久一點,這種效果只針對你正在吃的食物,因此人們仍然會喜歡餐後甜點,因為它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官享受。 但是,色彩多樣的飲食也可能增加不健康食品的風險。當披薩有很多不同顏色的配料時,我們有可能會吃下更多的披薩。食用不同顏色的水果和蔬菜,但對於更「放縱」的食物,應選擇較單調的顏色。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加了人工色素的蛋糕和糖果等食物並不能算作多樣性的健康飲食。 研究人員表示,除了根據顏色,從飲食中獲取一系列營養物質和植物營養素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更關注味道。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在12星期內堅持食用味道較苦且濃烈的蔬菜的參與者,最終的血壓和血糖水平都較低,而這主要歸功於這些蔬菜具有較高的纖維含量和較多的植物營養素。 該研究指出,根莖類蔬菜和捲心菜富含抗氧化劑,如類黃酮、類胡蘿卜素和其他生物活性植物化學物質;從天然食物中攝入這些物質可能會產生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健康促進作用。 換句話說,這些物質共同作用的效果可能比分別攝入更為健康。 食物顏色對我們的飲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味道同樣重要,特別是苦味的食物,如芝麻菜、甘藍、芹菜和綠茶等。選擇食物的另一種方法是考慮可以吃植物的哪一部分。例如,蕪菁和蕪菁甘藍的營養價值更接近,因為它們都是根;但捲心菜和蕪菁甘藍的營養價值卻很不一樣,因為一個是葉子,另一個是根。當然,通過顏色來選擇更健康的食物可能是引導消費者最簡單的方法。 來源:cnBeta

研究:綠色植物或是減緩生物衰老過程的秘密–至少對女性是這樣

據媒體報導,我們都知道被綠色植物包圍對大腦和靈魂有好處,但它也能對身體有好處嗎?來自莫納什大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學院的行星健康研究人員發現,情況可能確實如此,至少對女性來說是這樣。 資料圖 基於DNA甲基化的變化,他們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人類直接環境中的植物數量跟減緩生物衰老之間的聯系。 「在開始這個項目之前,我們搜索了醫學文獻,」博士候選人、論文第一作者Rongbin Xu說道,「只找到了一篇涉及這個主題的摘要,雖然有在一場會議上發表但從未在同行評審的雜誌上發表。它專注於嬰兒,並將他們的生物胎齡與母親懷孕期間周圍的綠色進行比較,所以對我們目前的研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應用。」 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 隨著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下降導致全球人口老齡化,了解如何將健康和機能延續到老年是當務之急。 生物衰老最有力的標志之一是在個體DNA中發現的跟衰老相關的甲基化變化。這是一些DNA片段被甲基分子覆蓋的地方。 甲基化的作用 一些DNA片段的CpG位點特別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甲基化,這就限制了受影響基因的功能。相反,衰老也會減少其他區域的甲基化,並還會導致基因的過度表達,這同樣有害。 DNAmAge是一種通過甲基化來衡量一個人的生物年齡的方法,有四種常用的算法來計算它:Horvath's Age、Hannum's Age、PhenoAge和GrimAge。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GrimAge可能是最可靠的DNAmAge估計器,因為它對未來健康狀況如死亡時間、癌症和心臟病具有強大的預測能力。 通過比較個體的DNAmAge和他們的實際年齡,研究人員可以計算出生物老化的加速(DNAmAgeAC)。加速增加跟早死和許多衰老疾病如癌症和心臟病有關。 雖然一些甲基化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確實對它有一些影響。研究表明,飲食調整和環境因素等干預措施可能逆轉不利的甲基化變化。 Rongbin說道:「我們推測,一個人周圍環境中的綠色植物數量可能在減緩加速的生物衰老方面發揮作用。當地高度的植被密度--花園、公園、灌木叢--可以減少精神壓力、提供社交空間、鼓勵體育活動並減少空氣污染和高溫的危害。考慮到這些都是健康的決定因素,它們之間可能存在聯系是有道理的。」 研究人員利用了澳大利亞乳腺密度雙胞胎和姐妹研究(Australian Mammographic Density Twins and Sisters Study)的現有數據,該研究此前曾探索環境、遺傳和生活方式因素與乳腺組織密度之間的聯系。據悉,乳腺組織密度是已知的乳腺癌風險因素。 最初的試驗參與者包括來自珀斯、雪梨和墨爾本年齡在40-70歲之間的女性雙胞胎,該隊列後來擴大到包括他們的非雙胞胎姐妹。血液樣本被收集並作為Gutherie卡儲存起來,就像對新生兒所做的那樣。 這些卡片構成了DNA甲基化分析的來源。甲基化水平在實驗室中進行了分析,然後使用上述四種算法為來自130個不同家庭的479名女性每人計算了4個DNAmAge。 項目的第二部分涉及繪制參與者住所附近的植被水平。參與者為研究提供了居住地址,這些地址通過GoogleMaps界面轉換為經緯度坐標。 盡管有些參與者可能在這段時間里搬過家,但澳大利亞2008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這個年齡段中有80%的人已經五年以上沒有搬家了。 研究小組利用NASA衛星上的紅外和可見光讀數來估計每個參與者抽血前12個月的當地植被質量。 植物吸收可見光進行光合作用,但強烈反射紅外線和近紅外光。研究人員使用這種方法--以及一些相當復雜的數學公式來解釋光讀數中大氣失真的原因--估計離他們家2公里遠的地方的綠色密度。 「我們發現,使用最穩健的算法GrimAge,周圍綠色的增加與生物衰老的減緩有關,」Rongbin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根據GrimAge的測量,在離家500米范圍內,標準化差異植被指數每增加0.1個單位,生物衰老就會減少0.31年。以前的隊列研究告訴我們,這相當於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在離家300米、1公里、2公里的地方測量綠色時,協會保持了穩定。」 GrimAge的三個組成部分顯示出跟減緩生物衰老的密切聯系: 綠色跟暴露於香菸煙霧中引起的DNA甲基化變化的逆轉有關; 如生物標志物GDF-15所示,綠色可能跟改善免疫功能和代謝健康有關; 綠色可能跟肥胖中脂肪組織的減少和生物標志物胱抑素顯示的腎髒健康改善有關。 Rong表示,雖然他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其在更大規模研究中的結果並觀察男性的這一過程,但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 來源:cnBeta

《妙警賊探》《欲望都市》演員威利·加森因癌症去世,終年57歲

今天早些時候,根據外媒報導,曾出演《妙警賊探》《欲望都市》的美國演員威利·加森因癌症去世,終年57歲。 1964年,加森出生在一個紐約新澤西州的猶太裔家庭,1985年從衛斯理大學畢業,之後在耶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威利·加森自上世紀80年代便開啟了自己獨演藝生涯,曾參演多部劇集,包括《甜心俏佳人》《神探阿蒙》《老友記》等經典劇集。 加森是飾演小人物的高手,例如在《妙警賊探》中,他就飾演了非常出彩的 Neal 老伙計 Mozzie;而在《欲望都市》中,他則飾演了 Carrie 的同性戀老友 Stanford Blatch。在飾演這兩個角色時,威利·加森都有令人難忘的表演。從影至今,加森出演了超過75部電影和300多集電視劇。 此前,威利·加森曾被檢查出患有胰腺癌,並在與病魔鬥爭多年後,於當地時間9月21日去世。他的兒子證實了這一消息。願威利·加森一路走好。 來源:機核

俄科學家發明納米膠囊治療癌症

今年托木斯克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納米包裝」,用於包裝治療癌症的放射性同位素錒-225。 納米膠囊將錒-225 牢牢地包裹在里面,最大限度地降低釋放對活細胞有毒衰變副產品的風險。 錒-225 被認為是一種極有前景的放射性藥物,可用於治療各種晚期癌症。它會在衰變過程中釋放α粒子,在不傷害健康細胞的情況下「打擊」癌細胞。但該藥物有個嚴重缺點,衰變過程中會釋放有毒同位素,並積聚在肝臟、腎髒和脾髒中。據科學家介紹,這也是抑制其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的原因。 發明人之一、托木斯克理工大學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季明 (Alexander Timin) 說:「科學家和醫生密切關注錒的原因,還在於它被認為是一種通用同位素,也就是說,理論上它可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的腫瘤疾病,但問題在於其毒性。這里有兩個任務,將錒快速送到癌細胞,同時保護患者免受α衰變的副作用。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能做到這兩點的完全成熟的技術。」此前已經為這種同位素製造過外殼,但所有試樣均非常不穩定且不可靠。 為了治療安全,同位素被裝在一個由生物降解聚合物製成的膠囊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聚合物在體內分解成無害元素。但這種設計並不十分可靠。托木斯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想出了保護病人免受α衰變副產品影響的辦法。該校化學和生物醫學技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季明說:「我們採用化學方法,先將同位素與白蛋白分子結合,然後將結合物放進聚合物溶液中。白蛋白在溶液中與聚合物中形成牢固的共價鍵,也就是說蛋白結合同位素實際上被一個球體包裹。」 聖彼得堡俄羅斯格拉諾夫院士放射與外科技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試驗。裝在膠囊中的錒-225 被送到黑色素瘤細胞附近。研究表明,特殊包裝使錒的療效提高到 40%。 動物實驗數據顯示,藥物在腎髒中的積累不超過總量的 5%, 模擬系統中積累為 30% 到 50%。 也就是說膠囊非常可靠地攔住了「有毒物」。本文刊載自《環球時報》「透視俄羅斯」專刊,內容由《俄羅斯報》提供。 來源:cnBeta

微小的胰腺復製品或能揭示致命癌症的弱點

據媒體報導,通過在實驗室中將特定的細胞置於特定的化學物質中,科學家們能培育出模仿人體的組織和器官。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工具來研究疾病和可能治療它們的藥物,我們已經看到這些「類器官」形成了實驗室培育的微型心臟、肺、大腦和血管。 麻省理工學院(MIT)實驗室培育的胰腺復製品標志著這一領域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科學家們希望,這項技術不僅能幫助開發治療胰腺癌症的新藥還能幫助開發其他特別致命的類型。 這項新研究背後的MIT工程師跟英國曼徹斯特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進行了合作以試圖改進在實驗室中培養有機物的典型方法。其中許多依賴於專門的凝膠來培養實驗室培養的組織,但這些通常涉及復雜的蛋白質和生長因子的混合,這可能會導致混合的結果且不能讓多種細胞類型的生長。 大約十年前,MIT的工程師們開始研究一種合成凝膠,這種凝膠可以以更穩定的方式生產並用作培養上皮細胞的培養基,這些上皮細胞和其他類型的重要支持細胞結合在一起,排列在身體的大多數器官上。一種叫做聚乙二醇(PEG)的生物相容性聚合物作為該團隊的新凝膠的基礎,從那里開始,研究人員試圖結合其他生物材料片段以幫助完成這項工作。 這讓他們找到了細胞外基質(ECM),一種由蛋白質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網狀結構,由身體周圍的細胞分泌,但在細胞周圍起支撐結構的作用。研究ECM的生化組成使科學家能挑選出PEG凝膠所需的特徵以支持上皮細胞和支持細胞的生長。這包括一種被稱為肽配體的分子,它將細胞粘附在凝膠上以形成類器官以及從纖維連接蛋白和膠原蛋白中提取的小肽。 該團隊此前曾使用這種聚乙二醇凝膠培養不同形式的上皮組織如腸道組織,並證明它可以用來培養基質細胞和免疫細胞等茁壯成長的支持細胞。這項新研究的重點是使其適應胰腺組織的生長。這項研究的動力來自於在實驗室中研究胰腺腫瘤細胞的困難,這些細胞一旦從身體中移除就會失去它們的癌變特徵。 以小鼠健康或癌變的胰腺癌細胞為起點,該團隊能使用這種凝膠培育出微小的胰腺器官和腫瘤,這一壯舉在使用人類患者的胰腺癌細胞時也得到了重復。研究人員將這些組織跟活老鼠的組織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它們擁有許多跟真老鼠相同的細胞和蛋白質。 這項研究希望能讓這些類器官為研究人員提供一種新工具來研究胰腺腫瘤與其環境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但由於這種凝膠技術完全是人工合成的、相對簡單,而且能夠以新的稠度生產,所以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結合不同的生長因子,它可以應用於其他癌症類型或健康狀況。 「可重復性是一個主要問題,」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Linda Griffith說道,「研究界一直在尋找方法以對這些類有機物進行更有系統的培養,特別是控制微環境。」 其他的可能性包括使用凝膠作為平台來生長組織和器官以研究肺、結直腸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以及潛在藥物如何影響這些腫瘤和它們的環境。另一種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即子宮內膜在器官外生長引起疼痛和不孕。 「癌症領域長期以來依賴於其他方法(小鼠模型或孤立細胞研究),而類器官方法的貢獻尤其是這些微型細胞群生長的凝膠結構將是研究進展的關鍵,」愛丁堡大學生殖醫學教授Hilary Critchley說道。據悉,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來源:cnBeta

研究稱可通過低劑量輻射來加熱「冷」腫瘤 使靶向治療變得更容易

據媒體報導,導致不同的癌症治療方法沒有達到預期效的原因有很多,盡管人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疾病仍然能夠發展。其中一個例子是幾乎不含任何免疫細胞的腫瘤,這使得免疫療法癌症治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感染性。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已經「變冷」的腫瘤如何能夠通過精心管理的輻射劑量而被加熱,吸引新的免疫細胞,從而從內部進行「戰鬥」。 ...

研究:維E、CoQ10和GSH補充劑可以逆轉癌症造成的心臟損傷

據媒體報導,在果蠅中,抗氧化劑能逆轉腫瘤相關的心功能障礙。一項新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癌症腫瘤本身就能導致心臟損傷,另外它還指出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自由基的分子,它會跟心臟中的特定細胞相互作用。 小鼠和果蠅體內的腫瘤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礙,尤其是心臟供血能力的下降。 在患腫瘤的果蠅所食用的食物中添加特定類型的抗氧化劑則可以逆轉對心臟的損害--這一發現表明,自由基造成的損害可能是癌症和心功能障礙之間的聯系。 「癌症變成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僅僅是一個腫瘤在做一件事,」來自俄亥俄北方大學的藥理學助理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兼職教師Shubha Gururaja Rao說道。 大多數已知的癌症都跟心臟損傷的聯系與化療的毒性作用和癌症患者經常經歷的肌肉萎縮有關。 這是首個使用遺傳模型來研究癌症對心功能障礙的直接影響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的癌症相關基因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心臟--這一跡象表明,有朝一日遺傳信息可能會指導癌症患者的心臟保護治療決定。 這項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學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副教授Harpreet Singh說道:「這表明,如果你知道導致癌症的基因或某些癌症的異常基因就可以量身定製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讓臨床醫生意識到,在第一次發現癌症時,遠在肌肉開始萎縮或化療開始之前,其他器官就已經收到了信息並受到了影響。」 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Antioxidants》上。 據估計,50%至80%的癌症患者會患上惡病質。惡病質則會誘發可能導致心力衰竭的肌肉萎縮,放療和化療則會對心肌造成毒性相關損害。 不過新研究表明,心臟問題可能在癌症治療或肌肉萎縮發生之前就會出現。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指出,最近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 Heart Association》上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癌症治療開始之前發現了人類癌症患者的心臟組織和心臟功能異常。 在現在這項新研究中,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將乳腺癌細胞注入老鼠的乳腺並在四周後測量動物的心臟功能。結果他們發現,心臟泵出量的兩項指標--左室射血分數和短縮分數分別下降了約20%和22%。 在果蠅中,研究小組過度表達致癌基因從而引發果蠅眼睛腫瘤的發展。科學家們觀察到射血分數和短縮分數明顯降低--類似於在有腫瘤的老鼠身上觀察到的--以及有腫瘤的蒼蠅心率的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跟對照組相比,患腫瘤的果蠅體內自由基的生成速度和總量都有所增加。跟對照組相比,腫瘤小鼠的活性氧生成率也明顯更高。 為了測試補充劑是否能逆轉跟腫瘤相關的心臟損傷,研究人員在果蠅的食物中連續七天添加了四種抗氧化劑:穀胱甘肽(GSH)、維生素E、CoQ10或維生素C。 結果顯示,除了維生素C以外,所有的維生素都能使果蠅的心臟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Rao說道:「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一種抗氧化劑對另一種抗氧化劑有效。」另外她還補充稱,果蠅會吃食物中的抗氧化劑,但研究人員目前也沒有關於抗氧化劑劑量的明確信息。 Tao和Singh還強調,活性氧物種只是腫瘤相關心臟損傷的一種已確認的機制,關於抗氧化劑如何適合治療方案仍有很多東西要去了解。 雖然這項研究專注於一種致癌基因來研究果蠅心臟損傷的機制,但研究人員最初測試了果蠅中幾種致癌基因的作用。心臟功能受影響的程度和對心臟的影響程度因基因而異。Rao計劃繼續對果蠅進行基因研究並測試抗氧化劑對患腫瘤小鼠心臟的恢復作用。 目前,Singh正在跟俄亥俄州立大學和其他機構的臨床醫生合作收集患有心力衰竭的癌症患者的血液樣本。「信號從腫瘤傳遞到心臟,而連接這些部位的組織是血液--所以問題是,活性氧是否在血液中流動?」他說道,「在臨床方面,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尋找不同的致癌途徑和心力衰竭之間的相關性。其次,我們想知道信息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否可以開出抗氧化劑處方。」 來源:cnBeta

研究:911恐襲後在世貿中心工作的消防員更容易患癌症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021年9月11日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美國20周年。這些襲擊殺害了許多無辜的美國人。雖然人類生命的悲劇是偉大的,但人們也看到了一些令人震驚的英雄主義行為,尤其是來自急救人員--包括消防隊員,他們沖到襲擊現場提供幫助,而當中許多人最終失去了生命。 資料圖 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調查了恐怖襲擊後在世貿中心現場工作的消防員。研究發現,在襲擊現場工作的消防員比沒有在現場工作的同事患癌症的幾率高13%。更具體地說,消防員患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的風險尤其高。 隨著發病率的增加,在襲擊現場做出反應的消防員被診斷出患有這些疾病的平均年齡也比同齡人小四歲。在襲擊現場的空氣污染物中,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烴(PAHs)、石棉、硫酸、苯和砷被認為是導致急救人員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該研究調查了紐約市10786名消防員的新癌症病例,這些人在恐怖襲擊後都曾在世貿中心工作。該研究還調查了不在襲擊現場工作的紐約市消防員的癌症發病率,發現有8813人患上了癌症。這項研究的所有參與者都是職業消防員健康研究的一部分。 研究人員還根據接觸毒素的程度對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2001年9月11日上午,消防員應對的風險最高。2001年9月24日之後,消防員在現場工作的風險最低。該研究還監測了這些消防員的健康狀況,這種監測一直持續到2016年12月31日或他們的死亡。 來源:cnBeta

不吸菸為何患肺癌?3種突變分型首次被描繪,助力精準治療

肺癌的第一大誘因是吸菸。但為何患者中有10%-25%為不吸菸人群?最新研究顯示,自然積累的基因突變是重要的內因。當地時間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下屬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門的流行病學家Maria Teresa Landi博士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研究,題為《無吸菸史肺癌患者的基因組和進化分類》(「Genomic and evolutionary classification of lung cancer in never smokers」)。 ...

牛津大學癌症疫苗/免疫療法組合即將展開人體試驗

據媒體報導,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展示了一種強有力的組合--癌症疫苗和免疫療法。在老鼠身上進行的試驗中,疫苗提高了尋找腫瘤的免疫細胞的水平,而免疫療法則使它們成為更有效的殺手。人體試驗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 人體免疫系統是一條強大的防禦前線,在我們的身體上巡邏並防止病毒和細菌等外來入侵者及越界可能癌變的流氓細胞。不幸的是,癌症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技術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檢測。 免疫療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身體再次占據上風、增強免疫細胞並更好地對抗癌症。其中一種方法是去除阻止免疫細胞過度野生的天然「檢查點」,盡管這項技術在對抗某些癌症方面顯示出了希望,但對其他癌症的結果卻不那麼令人鼓舞。 問題似乎是,讓病人的免疫細胞脫離束縛仍受限於這些免疫細胞的數量,所以提高這些數字是癌症疫苗的目的。 牛津大學研究小組利用跟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病毒疫苗相同的病毒載體開發出了兩劑治療性癌症疫苗。這種疫苗增加了CD8+ T細胞的水平,據悉,CD8+ T細胞是針對MAGE-A3和NY-ESO-1這兩種只出現在癌細胞表面的蛋白質。 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之一Benoit Van den Eynde指出:「MAGE蛋白作為疫苗靶點比其他癌症抗原有優勢,因為它們存在於廣泛的腫瘤類型中。這擴大了這種方法對許多不同類型癌症患者的潛在益處。重要的是,MAGE型抗原不存在於正常組織的表面,這降低了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細胞產生副作用的風險。」 研究人員將這種疫苗跟免疫療法配對並在小鼠身上測試組合。正如所希望的那樣,疫苗增加了CD8+ T細胞的水平,而免疫治療使它們能更積極地靶向腫瘤。跟對照小鼠或單獨免疫治療相比,這兩種技術一起大大減小了腫瘤的大小、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實驗組的老鼠有一半在50天的時候還活著,而對照組的老鼠沒有一個能活到30天。 該團隊表示,這種組合可以用於人類--事實上,一項1/2a期臨床試驗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在80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進行。 「我們的癌症疫苗引發強大的CD8+ T細胞反應,浸潤腫瘤,在提高免疫檢查點封鎖療法的療效和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Adrian Hill說道。 這項新研究為越來越多的研究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些研究表明,癌症疫苗和免疫療法的結合可以變得非常強大。 來源:cnBeta

榮登《自然-醫學》封面:這種難治癌症終於遇到了克星

2012年,年僅7歲的患兒Emily Whitehead在經歷兩次白血病復發後,已經命懸一線。此時,化療已經失效,病情已經失控,她的父母在多番考慮後,最終決定帶著她來到費城兒童醫院,加入了當時還在摸索的一項療法的臨床試驗,這項療法即現在耳熟能詳的CAR-T療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作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接受CAR-T療法的白血病患兒,Emily在接受多個治療療程後,體內的癌細胞竟然徹底消失了。如今,她已經長大成人,8年多都沒有癌症復發。而這些年來,CAR-T療法也在飛速發展。中美已經批准多款CAR-T療法上市,血液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篇章也就此展開。 CAR-T療法的重中之重就是高效利用T細胞,其中核心部件CAR的全稱是「嵌合抗原受體」,它包含了一個能結合腫瘤相關抗原的結構。這意味著,經過人為改造的T細胞,可以像抗體一樣精準鎖定腫瘤細胞上的抗原,達到殺滅腫瘤的效果。而Emily也曾接受了這類改造T細胞的回輸,成功幫助她戰勝了癌症。 治療Emily的CAR-T療法針對的是CD19蛋白。這是一類在許多血液腫瘤細胞上高度表達的分子。因此通過製造針對這一分子的CAR-T細胞,就可以開展高效的腫瘤獵殺行動。但遺憾的是,腫瘤細胞作為一種極其狡猾的個體,也會採取方法來抵抗治療:它們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逐漸降低,甚至完全不表達CD19! 在一種叫做大B細胞淋巴瘤(LBLC)的血液腫瘤里,復發的患者中,有62.5%的CD19表達已經缺失或者很低。這意味著,現有針對CD19的導航系統會失效,T細胞找不到CD19也就發揮不了作用。 既然單個導航不好使,我們再添加一個靶標,讓T細胞雙管齊下是不是就能保證療效了?最近一期的《自然-醫學》就展示了一種雙特異性的CAR-T療法。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在CD19之外,將CD22當作了T細胞的第二靶標。 許多B細胞腫瘤也會表達CD22分子。就過往研究來看,先使用針對CD19的CAR-T療法,再使用針對CD22的CAR-T療法就能使患者獲得73%的完全緩解率。無論患者是否表達CD19,這種聯合療法都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因此,在靶標CD19的基礎上搭配CD22,組成雙特異性的CAR分子來導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研究者招募了39位B細胞腫瘤患者參與1期臨床試驗,包括17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患者和22名LBLC患者,其中38位接受了雙特異的CAR-T療法治療。當然,療法能否起效關鍵在於改造的T細胞能不能存活。研究者在將改造T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後,能通過多種方式(包括流式細胞術、定量PCR)從血液樣本中檢測到改造T細胞的存在,並且數量會在回輸10-14天後達到頂峰。 隨後,研究者在T細胞回輸3個月後對患者作出了初步評估,在LBCL組中,15名接受了推薦劑量治療的患者,總緩解率(ORR)和完全緩解率(CR)分別達到了40%和33%。對所有LBCL病人來說,最好的ORR和CR分別達到62%和29%。在後續長達10月的隨訪評估中,研究者指出,接受治療之後患者的總體生存期中位數可以達到22.5個月,並且隨著隨訪時間的推進,這一數字還將不斷上升,也就是說在未來患者的生命還將得到延續。 此外,一些顯示腫瘤存在的指標也會隨治療而好轉。研究中,有16名病人接受了循環腫瘤DNA(ctDNA)檢測,這一指標能很好地反應血液中癌細胞的存在情況。根據檢測結果,4名接受治療後,臨床反應較好的患者在最近的一次評估中,已經檢測不到來自腫瘤的ctDNA;12名仍伴有疾病進展的患者,在回輸雙特異性的CAR-T細胞14-21天後,同樣也能看到ctDNA不斷下降的趨勢,這說明腫瘤確實正在被改造T細胞不斷清除。 而B-ALL組的情況更加樂觀,T細胞回輸28天後,該組17名患者的病情都能得到緩解,其中CR達到了82%,6個月後,總體的CR已經達到88%。根據隨訪9個多月數據,患者總體生存期中位數可達11.8個月。 兩個組別的結果說明,針對CD19-CD22的CAR-T療法對兩種血液腫瘤都能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並且不需要針對不同靶標分開、多次進行治療,雙特異性的CAR-T細胞可以一次性就能完成效果。 綜合來看,單單針對CD19來治療B細胞腫瘤或許是不足夠的,未來針對兩個靶標的雙特異CAR-T療法或許是更有效的抗癌手段。目前,研究團隊正嘗試改進雙特異CAR-T細胞的製造過程,再進行後續的臨床測試。 來源:cnBeta

新冠疫苗技術可用於治療性癌症疫苗?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技術有望用於治療性癌症疫苗。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的科學家正在使用與新冠疫苗相同的技術,開發一種治療性癌症疫苗,並且在動物研究中看到了令人鼓舞的結果。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和路德維希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周五發表在《癌症免疫治療雜誌》的一項研究中表示,他們設計了一種兩劑量的治療性癌症疫苗,並使用了與新冠疫苗有關的技術。 ...

每天都有幾千個細胞在突變 它們為什麼沒有引起癌症?

就在此時此刻,我們的身體里有好幾千個細胞正在發生突變。理論上說,這些DNA上的錯誤都可能導致癌症,但為什麼我們很多人現在都活得好好的,身上一點癌症的跡象都沒有?傳統觀點認為,這是因為突變積累的數量還不夠多。一個突變可能不是問題,但一旦突變多了,量變引起質變,癌症就會接踵而來。這一觀點雖然容易理解,卻並不總是正確。比如科學家們就曾找到一些同樣的突變,有時會導致癌症,有時並不會。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發表的一篇論文,為我們提供了關於癌症的最新洞見!科學家們指出,一個細胞是否會癌變,不光要看它攜帶的基因突變,還需要這些細胞恰好處在某些特定的發育階段,恰好啟動了某些特殊的基因。所謂天時地利,缺一不可。 這一研究起源於通訊作者Richard White教授在博後期間的科研經歷。當時他正在研究斑馬魚中的黑色素瘤,發現其中有些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更像是胚胎細胞,而另一些細胞則像是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為什麼這些基因被開啟了?它們對黑色素瘤的發育又有什麼重要影響?」 White教授問道。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們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斑馬魚的BRAF基因進行了突變——這正是黑色素瘤中最為常見的基因突變之一,約一半的黑色素瘤中能找到BRAF基因突變。 但他們還做了一個精妙的設計:他們選擇了黑色素細胞的三個發育階段,可以近似理解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幾個月後,他們發現只有早期和中期黑色素細胞里的BRAF基因突變會導致黑色素瘤,而在成熟期的黑色素細胞里,BRAF突變只會產生痣。 隨後,研究人員們在人類細胞系以及小鼠中重復了這一實驗,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只有在發育的早期和中期,BRAF基因才會引起黑色素細胞的癌變。 這是為什麼呢?研究人員們進一步分析了黑色素細胞的不同發育階段中,有哪些基因得到了激活。通過比對斑馬魚與人類的黑色素瘤,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關鍵——ATAD2基因。它只在早期和中期的黑色素細胞中被激活。 從功能上看,ATAD2蛋白是一個染色質修飾因子,它能結合在基因附近,促使這些基因表達。研究人員指出,ATAD2會在表觀遺傳學上「重啟」一些只有在胚胎發育階段才會表達的基因。換句話說,ATAD2是黑色素瘤展現出胚胎細胞特性的關鍵,而這些特性會被BRAF基因突變所利用,導致黑色素瘤。 此後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研究人員們發現如果ATAD2失去作用,那麼黑色素細胞也不會發生癌變。相反,即便黑色素細胞已經發育成熟,此時引入ATAD2,也會引起癌變。這些結果清晰地表明ATAD2提供了癌變的環境。人類數據也表明,ATAD2水平較高的患者,他們的預後要更為糟糕。 「幾十年來的標準看法認為癌症發生需要兩類DNA突變,一類是致癌基因的激活,一類是抑癌基因的失活,」White教授說道,「一旦出現這兩大現象,就會出現癌症。現在我們給這一模型加入了新一層要素——致癌能力。」 打個比方,如果說DNA突變是火柴,癌症是大火,那麼能否引發癌症,還要看所處的環境是乾燥的柴火,還是潮濕的柴火。柴火的乾燥程度,就是細胞的致癌能力。當乾柴遇到烈火,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參考資料: Arianna Baggiolini et al。, (2021), Developmental chromatin programs determine oncogenic competence in melanoma,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c1048 Why are only some...

科學家確定驅動癌症干細胞的蛋白質 或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提供有效療法

據媒體報導,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侵襲性的腦癌,治療後復發的可能性很高,「休眠」的腫瘤細胞會重新活躍起來並產生新的腫瘤,這使威脅更加嚴重。現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驅動癌症干細胞的蛋白質。結合放射治療,靶向和抑制一種名為 galectin1 的特定蛋白質可以為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提供更有效的療法。 ...

我一天8小時不夠睡,為什麼有人可以只睡4小時?

睡眠是生命的重要基本活動之一,然而,睡眠不足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對於「996」們而言,加班熬夜已經成為了常態,而即使在不忙的時候,許多人也會選擇放鬆娛樂到深夜甚至凌晨一兩點。長此以往,將會導致睡眠時間被壓縮的情況。 審核專家:尹鐵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機場院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 完全剝奪睡眠可能是致命的,而部分剝奪睡眠會對認知、情緒和健康造成嚴重後果。如果長期睡眠時間低於6個小時,則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認知能力下降、脫發、衰老、肥胖、心理問題、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障礙等各種不良後果,從而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但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每天睡6小時便足矣,即便睡4個小時,依然能保持精力充沛、生龍活虎,被人們稱為「短睡眠者」。 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簡直是擁有了不可思議的奇妙技能。其內在原因究竟如何呢? 睡眠或「類似睡眠」的行為幾乎存在於所有物種且被廣泛研究。盡管,調節睡眠的大腦迴路和參與這一復雜過程的細胞和/或分子機制仍然是謎。但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基因可能是「短睡眠者」們的秘密武器。 美國科研團隊先後發現了三個「自然短暫睡眠」相關基因,從而向我們展示了基因突變至自然短暫睡眠的可能性。 1   突變基因:DEC2 2009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研究所(UCSF Weil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s)從事睡眠相關研究的神經科學教授,華裔女科學家傅穎慧博士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文表示,她和她的團隊在一對「短睡眠者」母女身上發現了一種名為DEC2的基因突變。 在短睡眠者體內,該突變使DEC2的DNA序列發生特定的點突變,使特定位點從胞嘧啶(C)突變為鳥嘌呤(G),因此將可能導致DEC2蛋白的第385個胺基酸由脯氨酸變為精氨酸(p.Pro384Arg)。而且,DEC2的P385脯氨酸在哺乳動物中保留,但在無脊椎動物中不保留。 傅氏實驗室接下來利用野生和轉基因小鼠模型對比,並驗證了這一在兩位短睡眠者身上發現的DEC2基因突變發揮作用的表型和相關機制。 研究表明,DEC2基因突變後表達的蛋白質是一類轉錄抑制因子,能夠抑制生物鍾的核心調控元件CLOCK和BMALL1,最終影響人的睡眠時長。 攜帶DEC2突變者平均睡眠時間為6.25小時/天,比同家族中不攜帶此突變的人(平均8.06小時/天)要短得多。研究人員進一步為突變攜帶者佩戴了腕錶以觀察其日常活動,記錄顯示,該研究對象每天活動時間延長。 <p研究人員進一步為突變攜帶者佩戴了腕錶以觀察其日常活動,記錄顯示,該研究對象每天活動時間延長 來源 | Science 正是由於DEC2基因的突變,使得這對母女比常人睡得少還能保持精力充沛。這是研究者們第一次從基因領域的角度出發,對「自然短暫睡眠」的存在進行了解讀。 2 突變基因:ADRB1 時隔十年,傅博士的研究團隊於2019年9月25日在《Neuron》雜誌上展示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 通過基因測序和遺傳連鎖分析等實驗技術,傅氏實驗室在一個短睡眠者家族中發現了一個名為ADRB1的基因突變,同樣與自然的短暫睡眠密切相關。ADRB1的基因突變位點位於跨膜結構域4,在無脊椎動物和哺乳動物物種中高度保守。 黑框中為突變部位 ADRB1是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在體外,ADRB1突變將導致蛋白穩定性降低,並抑制激動劑治療後的信號傳導。在體內,攜帶相同突變的小鼠表現出短睡眠行為,即:ADRB1基因突變小鼠的睡眠與對照相比減少55分鍾,並可在光刺激後立刻醒來。 研究發現,該受體負責調節睡眠的大腦中的腦橋背側區域高度表達,且ADRB1(+)神經元在快速眼動(REM)睡眠和清醒時活躍。激活這些神經元會導致清醒,而這些神經元的活動會受到突變的影響。 同時,這些結果強調了腎上腺素能受體在睡眠/覺醒調節中的重要作用。 3  突變基因:NPSR1 同年10月,傅博士又揭示了第三個自然短暫睡眠基因——NPSR1基因突變的秘密,並將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 傅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G蛋白偶聯神經肽S受體1(NPSR1)的錯義突變,它與一對父子的自然短睡眠表型有關。在這對父子中,NPSR1發生了外環突變(Y206H和N107I)。 NPSR1是大腦中促進覺醒的信號傳導途徑的一部分。啟動後,它將通過在其他途徑上進行化學修飾來激活各種蛋白質。與非突變型相比,突變型NPSR1激活了相關通路中更多的下游蛋白質,因此更能促進覺醒途徑。 NPSR1不僅促進自然短暫睡眠,還能抵抗與睡眠剝奪相關的語境記憶缺陷,這使它成為第一個被發現的可以防止睡眠剝奪不良影響的基因。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NPSR1蛋白是一種細胞膜表面受體,研究人員認為,NPSR1可能作為靶向藥物作用的靶點,在睡眠障礙的治療中發揮作用。 睡眠是復雜的生理過程,睡眠不足與許多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有關,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研究人員也表示,也許大腦中並非只有幾個基因或一個區域控制身體的睡眠周期與規律,目前的發現只是其中之一。 總而言之,保證充足的睡眠才是王道,大家要記得早睡覺哦。 來源:數字北京科學中心 來源:cnBeta

帶有超快「時間透鏡」的新型量子秒表可改善成像技術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秒表之一--不是用於為奧運短跑運動員和游泳運動員計時,而是用於計算單個光子,或構成光的微小能量。該小組的發明可能會帶來一系列成像技術的重大改進--從繪制整個森林和山脈的傳感器到可以診斷人類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症和癌症)的更詳細的設備。該小組本周在《Optica》雜誌上發表了其成果。 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Bowen Li說,研究的重點是一種被廣泛運用的技術,即時間相關單光子計數(TCSPC)。它的工作原理有點像你在奧運會上看到的計時器。科學家們首先用雷射照射他們選擇的樣品,從單個蛋白質一直到大規模的地質構造,然後記錄反彈回來的光子。研究人員收集的光子越多,他們對該物體的了解就越多。 "TCSPC給你提供了光子的總數。它也為每個光子擊中你的探測器計時,"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電氣、計算機和能源工程系(ECEE)的博士後研究員Li說。"它像一個秒表一樣工作。" 一條城市街道的雷射雷達圖像 現在,這個秒表已經變得比以前更好了。Li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種被稱為"時間透鏡"的超快光學工具,表明他們可以測量光子的到達,其精度比現有工具好100多倍。 這項新研究的通訊作者Huang Shuwei補充說,該小組的量子時間透鏡甚至可以與市場上最便宜的TCSPC設備一起使用。Huang說:"我們可以在幾乎所有的TCSPC系統中加入這種修改,以提高其單光子計時解析度。 這項研究是由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領導的新近啟動的價值2500萬美元的通過糾纏科學和工程的量子系統(Q-EnSE)中心的一部分。 TCSPC可能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這項在1960年首次開發的技術,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看世界的方式。這些光子計數器是雷射雷達(或光探測和測距)傳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人員用它來製作地質圖。它們也出現在一種更小規模的成像方法中,稱為螢光壽命顯微鏡。醫生們採用這種技術來診斷一些疾病,如黃斑變性、阿爾茨海默氏病和癌症。在樣本上照射一個光脈沖,然後測量它需要多長時間來發射一個光子。這個時間可以反映材料的屬性,例如細胞的新陳代謝。 然而,傳統的TCSPC工具只能測量到一定精度的時間。如果兩個光子到達你的設備時距離太近--例如,相隔100萬億分之一秒或更短--探測器會將它們記錄為一個光子。這有點像兩個短跑運動員在百米沖刺過程中拍照完成。這種微小的不一致可能聽起來像一個爭論,但當試圖詳細了解令人難以置信的小分子時,它們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Li和他的同事們決定嘗試用科學家所說的"時間透鏡"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顯微鏡中,我們使用光學透鏡將一個小物體放大成一個大圖像,"李說。"我們的時間透鏡以類似的方式工作,但這是對時間而言的。" 為了理解這種時間扭曲是如何工作的,可以把兩個光子想像成兩個並肩作戰的選手--如此接近,以至於奧運會的計時員都無法將他們區分開來。李和他的同事將這兩個光子通過他們的時間透鏡,該透鏡是由矽纖維環組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其中一個光子變慢了,而另一個光子變快了。與其說是一場激烈的比賽,現在選手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距,一個探測器可以記錄。兩個光子之間的分離將被放大。而且,該團隊發現,這一策略是有效的。內置時間透鏡的TCSPC設備可以區分到達檢測器的光子,這些光子的間隙為幾十萬億分之一秒。這比普通設備所能達到的效果要好幾個數量級。 研究人員在時間透鏡成為科學實驗室的常見設備之前仍有一些工作要做。但他們希望,他們的工具有一天將允許人類查看物體,從非常小的物體到非常大的物體,都能達到以前不可能達到的清晰程度。 來源:cnBeta

研究:簡單的microRNA尿液測試可能有助於早期發現腦瘤

名古屋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尿液中的microRNA可能是診斷腦腫瘤的一個生物標志物。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ACS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表明定期的尿液檢測可以幫助早期發現和治療腦瘤,可能導致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腦瘤的早期診斷往往是困難的,部分原因是大多數人只有在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如四肢不能動,不能說話後才接受腦部CT或MRI掃描。當腦瘤被CT或MRI發現時,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已經長得太大了,無法完全切除,這可能會降低病人的生存率。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強烈希望有準確、簡便、廉價的早期腦瘤檢測方法。 作為癌症腫瘤的診斷性生物標志物,microRNA(微小核糖核酸)最近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microRNA從各種細胞中分泌出來,並在血液和尿液等生物液體的細胞外囊泡中以穩定和未受破壞的狀態存在。名古屋大學的研究人員專注於將尿液中的microRNA作為腦腫瘤的生物標志物。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名古屋大學副教授Atsushi Natsume說:「尿液可以很容易地被收集,而不會給人體帶來負擔。」 「基於尿液的液體活檢還沒有對腦瘤患者進行充分的研究,因為沒有一種傳統的方法能夠從尿液中有效地提取microRNA的種類和數量。因此,我們決定開發一種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設備。」 他們開發的新設備配備了1億個氧化鋅納米線,可以進行消毒和大規模生產,因此適合於實際醫療用途。與傳統方法相比,該設備可以從僅一毫升的尿液中提取種類和數量明顯更多的microRNA。 他們對使用該設備從腦瘤患者和非癌症患者的尿液中收集的microRNA進行分析,發現許多來自腦瘤的microRNA實際上以穩定的狀態存在於尿液中。 接下來,研究人員利用他們基於腦瘤患者和非癌症個體的尿液樣本中的microRNA表達的診斷模型,研究了尿液microRNA是否能作為腦瘤的生物標志物。結果顯示,無論腫瘤的惡性程度和大小如何,該模型都能以100%的靈敏度和97%的特異性來區分患者和非癌症個體。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尿液中的microRNA是一種有前景的腦腫瘤生物標志物。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於早期診斷侵略性類型的腦癌,如膠質母細胞瘤,以及其他類型的癌症。Atsushi Natsume博士說:「在未來,通過人工智慧和遠程醫療的結合,人們將能夠知道癌症的存在,而醫生只需通過他們每天少量的尿液就能知道癌症患者的狀況。」 來源:cnBeta

ACS:防曬霜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它真的能預防皺紋和癌症嗎?

據媒體報導,在夏天去海灘或游泳池之前,大多數人可能會塗抹防曬霜。但是除了防止曬傷之外,它還能做什麼嗎?它真的能防止皺紋和皮膚癌嗎?美國化學學會(ACS)和 PBS Digital Studios 日前製作了一段視頻,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太陽發出三種類型的紫外線;長波赫斑效應紫外線(UVA)、中波紅斑效應紫外線(UVB)、短波滅菌紫外線(UVC)。UVC因為波長較短,在大氣中就已經被地球臭氧層吸收、散射掉了,它不能到達地面。 UVB紫外線的波長較短,所以它們不能到達你皮膚的超深處。它們不能真正穿過表層,即你的表皮,長期或過量照射UVB會令皮膚曬黑。當UVB輻射擊中你的皮膚時,它引起的不僅僅是曬傷。它導致DNA損傷,而這可能導致皮膚癌。 人們的DNA有四種核苷酸: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和胸腺嘧啶。紫外線損害你的DNA的一個真正常見的方式是使胞嘧啶與相鄰的胞嘧啶結合,或使胸腺嘧啶與相鄰的胸腺嘧啶結合,形成稱為環丁烷嘧啶二聚體(CPD)。 CPD使你的DNA結構發生嚴重扭曲,以至於酶和其他細胞機器無法讀取它並將其轉錄為RNA。因此,你的身體試圖通過移除受損的DNA,然後通過讀取相反的DNA鏈並帶回正確的核苷酸來重建它來修復損傷。但修復過程並不完美,可能導致突變。 大多數突變是無害的,但如果突變發生在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上,例如P53,這可能導致你的細胞開始不受控制地分裂,這可能導致癌症。 UVA射線也可以導致癌症,但不像UVB那樣直接導致。UVA和UVB都可以導致產生稱為活性氧的化學物質,它可以在你的DNA上增加一個氧原子。一個例子是DNA核苷酸鳥嘌呤被氧化成8-氧代-7,8-二氫鳥嘌呤,這使得它更難與胞嘧啶配對,胞嘧啶是它應該配對的核苷酸。同樣,這種損害會導致細胞的分裂失去控制。 到達地面的大部分太陽光線是UVA。UVA的波長較長,這使它們能夠到達我們皮膚的更深處,到達真皮層,在那里它們觸發稱為黑色素細胞的細胞產生黑色素,也導致皺紋。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人都會有皺紋,但紫外線輻射,特別是UVA,可以真正加快這一過程,因為它增加了稱為金屬蛋白酶的生產,使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在你的真皮中降解,這些纖維為你自己提供結構支持,並允許你的皮膚伸展和回彈,而你的皮膚不會受損。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減少會導致皺紋的產生。 那麼,防曬霜的作用是什麼? 讓我們先看看它是如何通過一種在相當普遍的防曬霜成分--氧苯酮來發揮作用的。當紫外線光子擊中你皮膚上的氧苯酮分子時,氧苯酮分子吸收光子並獲得能量。氧苯酮吸收了一個紫外線輻射的光子--一個可能會損害你的DNA的光子--並將該光子的能量作為無害的熱量散去。 氧苯酮不能永遠有效地吸收光子,再加上防曬霜可以摩掉或洗掉。因此,這就是皮膚科醫生說每隔幾個小時就要補塗一次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夏威夷在內的一些地方正在逐步淘汰氧苯酮,因為它對珊瑚礁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 另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最近說,氧苯酮和其他像這樣的有機活性成分可以被我們的身體吸收,特別是如果每天都使用防曬霜。所以他們要求製造商對這些成分做更多的安全研究。同時,使用氧化鋅或二氧化鈦的防曬霜與氧苯酮的效果類似,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說它們是安全的。 那麼,防曬霜可以防止皺紋和癌症嗎?研究人員稱,在防止皺紋和皮膚癌方面,只有一個主要的隨機對照試驗已經完成。 在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對903名成年人進行了為期四年半的跟蹤調查,發現每天使用防曬霜的人根據他們在手背上的乳膠皮膚印記,沒有發現皮膚老化的增加。他們還發現,它降低了某些類型的皮膚癌的風險。雖然數據有限,但它確實表明防曬霜可以防止皺紋和皮膚癌。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