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聯系

Tag: 聯系

BANDAI: 24年3月 魂限 S.H.F系列 漩渦鳴人-聯系想法的希望之光-

S.H.フィギュアーツ うずまきナルト -想いを繋ぐ希望の力-のレビューです。 全身。色だけでなくデザイン自體が異なるので通常ナルトからの流用は無く完全新規。全身が火のように揺らめく色や形など忠実に再現。 顔。通常ナルト同様再現度は良好。輪郭や目鼻立ちなど原作の印象そのまま。 肌や髪は黃色くなってますが、色味質感共に違和感は無し。逆立った狀態の髪造形もシャープ。 別表情のニヤリ顔。 歯を剝いて笑うナルトらしい表情。こちらもいつも通り良く出來てました。 別表情のギャグ顔。 これまで同様ナルトらしい白目で大きく口を開いたギャグ顔も付いてました。 別表情の睨み顔。 こちらは表情がシリアスな他、瞳が仙術を取り込んだ狀態になってました。 別表情の食いしばり顔。 歯だけでなく見開いた目や眉間のしわなども感情がこもった作りで迫力ある顔立ちに。 各部位など。衣裝デザインも全く別物になってるので新規造形。細かい模様など正確に塗裝され、羽織の形も忠実に再現。 腰回り。 腕や足。四肢の長さや太さは概ね変わらず。単純に黃色になってるだけでなく、細かくシャドーも吹かれてるので見栄えも良かったです。 背中。 オプション。 小さい尾獣玉の付いた平手が付屬。 大玉螺旋丸。こちらはピン付きの平手に差して使用。クリアの上から塗裝もされてて綺麗な仕上がり。 螺旋手裏剣。こちらも大きめサイズ且つ塗裝もされてて見栄え良好。 裏側。取り付け方は螺旋丸と同じ。 通常ナルトと。完全新規ですがプロポーションはほぼ変わってなかったです。 適當に何枚か。 印を結ぶ手首が付屬し作中通りのポーズが再現可能。 ダッシュ。可動はノーマルとほぼ変わらず。羽織は裾が開いてるので、股関節周りの可動にも影響なかったです。 大玉螺旋丸。エフェクトは大きめですが、関節がしっかりしてるので肩が負けるようなことは無かったです。 螺旋手裏剣。こちらも同様。 ピン用の穴は丁度3mmなので魂ステージなどで浮かせることも可能。 いつも通りギャグ顔も付屬。 オビトと対決。 「てめーは誰だアアアア!!」。 サスケと共闘。 終わり。以上、S.H.フィギュアーツ うずまきナルト -想いを繋ぐ希望の力-のレビューでした。 最近のナルトアーツ同様安定した出來で、プロポーションや衣裝のディテールなど原作のイメージ通りで、発光表現も塗裝で違和感なく再現、各表情の再現度も高く、格好良く仕上がってました。 可動もノーマルより嵩張る衣裝になってますが、裾が広がってるのでほぼ影響は無く、そちら同様よく動き、豊富な表情に大きいエフェクトも付いて遊びの幅も広かったです。 ナルトアーツは今後も色々なNARUTOP99 Editionの他、個人的にかなり欲しかったうちはイタチや仙人モードも発売が決まったのでそちらも楽しみです。來源:78動漫

《魔獸世界》烏龜服hc和非hc聯系介紹

魔獸世界烏龜服hc和非hc不在同一個位面,平時玩的時候兩個模式的玩家甚至是不能互相看見的,組隊不能一起組郵箱也不是互通的。 魔獸世界烏龜服hc和非hc在同一位面嗎 答:不在同一個位面。 1、HC模式和非HC模式平時都是互相看不見的,也無法進行PVP什麼的。 2、遊戲里的匹配HC與非HC也是不能互通的,如果你隊伍里有HC但是你不是HC模式就無法開啟匹配。 3、郵箱在HC模式里也被限制了,非HC模式玩家不能通過郵箱向HC模式的玩家寄東西。 來源:遊俠網

《西遊除妖》聯系客服方法

西遊除妖怎麼找客服 方法一 1、首先打開微信,點擊搜索。 2、在搜索欄內輸入「西遊除妖」並點擊前往。 3、接著找到西遊除妖手遊公眾號,點擊這里的「客服專區」。 4、最後再選擇相應的問題就能得到回復了。 方法二 直接進入遊戲,點擊左側螢幕的「聯系客服」按鍵也能前往。 來源:遊俠網

《永劫無間》和流星蝴蝶劍的聯系

永劫無間和流星蝴蝶劍什麼關系 1、永劫無間是流星蝴蝶劍的升級版。 2、永劫無間也是流星蝴蝶劍的精神續作,滿足了國人對武俠的幻想。 3、借鑒了流星蝴蝶劍的戰鬥方式,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永劫無間上手難度降低了很多。 4、將流星蝴蝶劍和各種新的東西融合起來,以吃雞的玩法來呈現出來,無疑是成功的。 5、能體會到戰鬥技巧之間的博弈,並不是無腦往前沖。 來源:遊俠網

《駭客入侵》男主演員稱願意回歸 但沒人聯系他!

「是的,雖然我很高興,很忙,但我希望我能重返新的《駭客入侵》。」 「不過我沒有簽署任何有關《駭客入侵》的保密協議,因為沒人給我打電話說過這回事,真的。」 Elias Toufexis在幾個月前就告訴粉絲們可以和Eidos 蒙特婁以及Embracer聯系,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 Embracer在去年5月份收購了Eidos蒙特婁,而在去年年尾,業內記者Jason Schreier也曾透露,《駭客入侵》有新項目,但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來源:遊民星空

《駭客入侵》男主演員稱願意繼續出演但沒人聯系他

《殺出重圍:人類革命》和《人類分裂》的男主 亞當·簡森 的演員 Elias Toufexis 透露,他希望能在《殺出重圍》新作中繼續扮演 亞當·簡森,但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任何人聯系過他。 Elias Toufexis說到:「我沒有簽《殺出重圍》的任何保密協議,因為沒有人就此打電話給我」。Elias Toufexis在幾個月前就明確表示,他有興趣重返《殺出重圍》,並告訴《殺出重圍》粉絲們可以與 Eidos 蒙特婁以及 瑞典遊戲控股集團Embracer 聯系,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 2022年5月時,Embracer收購了Eidos 蒙特婁將《殺出重圍》IP收入囊中,遊戲業內記者Jason Schreier在2022年11月份透露,《殺出重圍》有新項目,但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Eidos蒙特婁有多個遊戲在開發,《殺出重圍》新作何時能出仍是個未知數。 來源:遊俠網

BANDAI: 24年3月 魂限 S.H.F系列 漩渦鳴人-聯系想法的希望之光-

新品價格 8,800円(稅込) 發售日期 2024年3月 廠商 BANDAI S.H.Figuarts NARUTOシリーズの新作可動フィギュアとして、「うちはオビト」(一般店頭にて2023年11月発売予定)に続き、第四次忍界大戦から「うずまきナルト 」が登場!交換用表情パーツは4種で、ギャグ顔や仙術を取り込んだ顔も付屬。さらに、「尾獣玉付きの手首パーツ」や必殺技のエフェクトパーツとして「螺旋手裏剣」、「大玉螺旋丸」といった大型のパーツも付屬! 服には軟質パーツを使用しているため、柔軟な可動域も実現! 登場作品 NARUTO-ナルト- 疾風伝 主な商品內容 ・本體 ・交換用手首左右各7種 ・交換用表情パーツ4種 ・大玉螺旋丸 ・螺旋手裏剣 主な商品素材 PVC・ABS 商品サイズ 全高:約145mm 対象年齢 15歳~來源:78動漫

《原神》聯系工作 聯系工作怎麼選

正確答案: 第一個選泥瓦匠 第二個選子承父業。 第三個選走路方便多了。 兩只貓的名字 1.原神兩只貓的名字叫哈魯特和瑪魯特。 2.當然如果你選第一個,我們旅行者也會說完全是根據心情取得。 2.接下來會選擇一個語氣詞,答案是哼哼哼我聽到了。 4.娜比雅的笑聲選擇第一個就可以。 來源:遊俠網

《原神》聯系工作問題選什麼 幫忙聯系的工作答案

原神聯系工作問題選什麼 答案:泥瓦匠 在我們剛附身攤販阿金後,塞塔蕾就會來問我們問題。 這里她會問我們之前幫聯系的工作是什麼。 這里直接選擇第二個:泥瓦匠。 選擇後她會笑著說子承父業,這樣就可以繼續主線了。 來源:遊俠網

聯想推出新款Yoga Slim 9/7系列新品:迎來AMD Ryzen 6000系列及OLED屏

近日,聯想(Lenovo)發布了新款Yoga Slim 9/7系列新品,包括了Yoga Slim 9i、Yoga Slim 7i Pro X、Yoga Slim 7 Pro X、Yoga Slim 7i Carbon、Yoga Slim 7 Pro、Yoga Slim 7i Pro、Yoga 7和Yoga AIO...

版號重發後,我們聯系了一些遊戲開發組

「說真的,拿到的那一刻我激動得要哭了。」 版號重發的消息,在昨日傍晚刷屏了每一個遊戲人的朋友圈。在最新發布的45個四月獲得版號審批的遊戲名單中,帕斯亞科技研發的《沙石鎮時光》正是其中之一,其副總裁鄧永進第一時間向披薩君表達了他的感受。 這也是整個行業共同的感受。去年7月份之後,國內已經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沒有下發版號了。作為新遊戲在國內上線的「准生證」,版號對於遊戲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大廠而言,資本市場的表現與版號風向緊密相連;對於抗風險能力有限的中小遊戲公司,版號的發放更是直接關乎到生存。 在這一輪版號恢復之後,還是需要對遊戲行業的未來進行重新審視。版號數量的減少帶來的是遊戲精品化的必然趨勢,企業也需要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包括對長線運營的重視和對海外市場的投入。 走出黑夜的第一步,要先讓眼睛適應光線。 停發的日子怎麼過? 普通玩家只接觸遊戲本身,或許不太清楚版號對於遊戲來說意味著什麼。實際上,遊戲版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批准相關遊戲出版運營的批文號」的簡稱,每一款遊戲都需要有版號,才能在國內上線。 一款遊戲要獲得版號,需要經過出版社、省局、總局的依次審核,每次審核之後會發回相應的修改意見,遊戲開發者再按照意見完成修改。不同類型的遊戲面臨審核的周期略有不同,「我聽說像單機遊戲、獨立遊戲之類的,會比較快一些,然後正常半年左右就能夠拿到,但是網游、手遊可能會慢一些。」鄧永進表示。 那麼,在版號停發的日子里,遊戲公司受到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對於不同規模的遊戲公司來說,問題的答案不盡相同。 據鄧永進透露,《沙石鎮時光》在2021年春節之後就已經開始提交版號審批。省局的審批大約在4月份完成,總局發回了兩次修改意見,每次大約花費了十幾天的時間完成修改,便再度提交上線。按正常流程,七八月份應該就能獲得版號。 在發現版號停發之後,鄧永進和帕斯亞科技並沒有自亂陣腳,「第一,我們接受這個事實,等。第二,我們也利用這段等待的時間,給遊戲添加更豐富的內容。那個時候我們主線差不多已經做完了,但是還有很多支線的部分可以去進行補充。」 但隨著等待的時間拉長,公司的經營出現了不小的壓力。「我們這段時間主要是依賴《波西亞時光》在給我們不斷創造收入。但它作為單機遊戲肯定沒法像網游一樣能持續有高收入進帳,銷售曲線肯定是一直往下降的。其實到現在為止,《波西亞時光》每月的收入已經不足以維持公司的開支了,只能吃老本。如果《沙石鎮時光》的版號再不下來,估計再過幾個月就要堅持不住了。」 沒有養團隊壓力的個人工作室,面臨的是心態上的調整。B站UP主AZGames就曾在去年的12月25日發布過一個視頻,播放量達到了130萬,講述了其獨立開發製作的遊戲《陶藝大師》申請移動端版號的經歷。 在4月最新一批的版號名單中,《陶藝大師》同樣赫然在列,披薩君第一時間聯系了AZGames,他表示自己在沒拿到版號的日子一直保持著一顆平常心,「因為工作室目前一直只有我自己,所以經濟方面還沒有到徹底維持不下去的情況,可能更多是心理上的影響,因為不知道何時才能恢復,不過後來也看開了,實在不行就去上班。」 可見,對於中小型遊戲開發公司而言,由於產品數量少,抗風險能力有限,因此非常需要新遊戲按正常周期上線以收回成本維持運營,否則便將難以為繼。 但對於遊戲大廠而言,已上線的遊戲仍在持續貢獻收入,且貢獻的還是總收入的大頭。有關注遊戲市場的分析師告訴披薩君,「從行業層面上來看,上線三個月內的新遊戲一般貢獻整個行業月流水的10%左右,影響不大。對於長線運營1-2款大單品的公司來說,影響就更小了。」 盡管對收入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大廠都有項目賽馬機制,新游上線受阻對於大廠的賽馬策略影響頗深,也會傷害公司的下一步增長以及資本市場估值。 有在遊戲大廠工作的員工告訴披薩君,版號停發的日子里,該做的新游研發還是不會停,「就像在天災頻繁的地方當農民,秋收未必順利,但春天到了還是要耕種。」只是,人員調配會發生一些側重,「雖然沒拿到版號的項目不一定會裁員,但是招人已經是特別謹慎了。當然也有些部門會擴招,比如面向海外的部門。」 資本市場上,版號的停與發,也時刻牽動著投資者的心情。在昨日新一批版號名單公布後,中概股遊戲公司盤前應聲大漲,截至周一收盤,在上一個交易日跌6.88%的嗶哩嗶哩上漲7.23%,虎牙漲2.59%,網易漲2.12%,鬥魚漲2.42%。4月12日,A股遊戲公司冰川網絡、大晟文化、游族網絡開盤漲停。 實際上,在停發的8個月當中,也屢次有媒體報導關於版號的消息,每一次都能敏感地帶動股價波動。 去年11月16日,據21世紀經濟報導,「遊戲版號獲或將在近期恢復審批」。港股手遊股在當天午後集體走高,心動公司漲近10%,中手遊漲5%。今年2月21日,據科創板日報報導,有一位20多年遊戲公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國內不發版號才是最大的利空,我們業內農歷年前就已知道。」截至當天收盤,騰訊控股下跌5.23%、網易下跌3.77%、B站下跌9.59%。 但消息終歸只能帶來短期異動,只有「靴子落地」才能帶來長期回暖。分析師表示,「現在A股龍頭普遍15X左右,正常水平25X,隨著版號開啟,會逐步回歸。」 未來何在? 「一頓餃子」過後,也要弄清楚版號停與發的邏輯,才能使遊戲行業的未來具有更多的可確定性。 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遊戲版號下發數量分別為1545、1405、755。不難發現,過去三年中平均每個月獲得版號的遊戲數量大約在100-130之間,而如今4月份恢復的遊戲版號審批通過數量僅45個。不少行業人士推測,未來版號發放周期恢復正常,但數量或許難以再恢復至過去的水位。 在新游數量減少的情況下,精品化是行業必須追求的方向。2018年的上一次版號停發潮,同樣持續了8個月時間。在那一輪停發之前,國內的遊戲產業正走在發展的高速車道上,不論是用戶規模還是商業收入都十分可觀。2017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增長率為22.98%,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5.32%。 但彼時的市場上也充斥著許多換皮、劣質遊戲,從產業發展的長期眼光來看,這樣的增長模式並不完全是一件好事。 在2018年度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隨著「遊戲版號審核工作重啟」的消息一並傳出的,還有有關部門對於遊戲產業邁向精品化的方向定性:「此前中國遊戲產業過於重視數量而對質量有所忽略,所以現在希望遊戲產業能夠盡快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製作高質量遊戲,並擔任起向海外傳播輸出中國文化的責任」。 而到了這一輪版號停發,未成年人防沉迷成為了新的政策重點。中手遊創始人、CEO肖健在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版號停發原因主要是針對遊戲中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的完善和審查。 結合前後兩次的經驗,一個基本的結論是:版號不太可能徹底停發,遊戲行業有基本底盤,每次經歷停發周期時大約是面向遊戲產業中某些既存問題的整頓與合規。 但為了更坦然地面對整頓時期,遊戲企業也都需要思考相應的抗風險策略。比如更側重於研發長線遊戲,肖健表示,「面對版號收緊的情況,遊戲公司更需要具備高品質或強特色的長生命周期遊戲,比如平台向、競技向、SLG和棋牌向遊戲將更受重視。」 遊戲出海也是大方向之一。在網易2021年財報電話會議中,網易CEO丁磊表示:「國內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版號,海外的市場開拓和製作人投資,是網易非常堅定的戰略方針。」騰訊也從2021年三季度財報開始單獨披露遊戲業務的海外市場收入,其四季度的遊戲海外收入增長了34%。 國內企業的遊戲製作能力,尤其是在手遊領域中,在全球是具備領先優勢的,出海符合市場規律。據《2021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僅6.40%,而自主研發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6.59%。在國內市場漸趨飽和的情況下,加強海外輸出是必然趨勢。 在這些大的趨勢之外,信心,是遊戲人最需要重拾的武器。許多遊戲人此刻仍封控在上海,在百無聊賴的日子里,這則消息給了他們久違的信心。還有許多版號的審批仍在路上,願每一個愛遊戲的人都能等到春天的來臨。 文 | 北瓜 編輯 | 張友發 來源:機核

動畫《艦隊collection》宣布第2季和前作無直接聯系

根據《艦隊collection》的C2機關的推特消息,C2機關正在和KADOKAWA、ENGI合作製作的動畫《艦隊collection》第二季,將與動畫前作沒有直接關系。之前的故事已經在劇場版中正式完結。正如之前的活動中所說,第二季動畫預計將於2022年秋開播。 《艦隊collection》是一款軍艦擬人化的網頁遊戲,在2015年曾推出了第一季TV動畫。在之後於2016年11月26日上映了劇場版動畫。 來源:動漫之家

新研究發現單純皰疹跟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存在聯系的證據

據媒體報導,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當細胞中存在視神經蛋白(或OPTN)時,它能限制HSV-1(即1型單純皰疹病毒)的傳播。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青光眼和皰疹病毒之間的潛在直接聯系。 資料圖 由Deepak Shukla博士領導的這項研究的論文《OPTN is a host intrinsic restriction factor against neuroinvasive HSV-1 infection》最近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人員試圖發現HSV-1會對免疫力低下的人變得致命而對健康的人卻不會的原因。皰疹病毒自然感染中樞神經系統並可能導致退行性腦部和眼部疾病及腦炎。然而,在大多數人中,病毒在原發感染期間被抑制,然後才能顯著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新研究表明了HSV-1被抑制的原因。這項研究的論文共同作者、UIC眼科和視覺科學系的訪問學者Tejabhiram Yadavalli表示,OPTN是一種保守的自噬受體,選擇性地針對HSV-1蛋白進行自噬降解。 「OPTN阻止了病毒的生長,它通過自噬來阻止病毒--將病毒顆粒吞噬在稱為自噬體的微小囊泡內。發生的自噬是非常有選擇性的,」Shukla說道,「對其他病毒也有意義。」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將適用於所有八種不同的人類皰疹病毒。 在這項研究中,去除OPTN基因的小鼠被感染了眼部HSV-1。在沒有OPTN的動物大腦中,病毒的生長速度要高得多、殺死了局部神經元並最終導致動物死亡。這表明,當OPTN不存在時,神經元的退化變得更快。Shukla指出,他們正在計劃進行更多的研究以檢查OPTN的自然發生的突變,比如青光眼和ALS患者中報告的突變以及它們可能如何影響神經元健康和HSV-1感染。 Shukla說道:「如果你有突變的OPTN加上皰疹,你就有了在神經退行性方面創造災難的配方。」 「這項研究還顯示,當OPTN出現缺陷時免疫反應會受到影響。 OPTN需要在感染部位發出適當免疫細胞湧入的信號。當你沒有它時你就會有問題,」Chandrashekhar Patil說道。他也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同時還是UIC眼科和視覺科學系的訪問學者。 據悉,其中一些問題可能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員認為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表明這一點。「我們認為我們將有數據顯示其他病毒,如Epstein-Barr、Kaposi's sarcoma、水痘-帶狀皰疹都將共享這一機制,因為它們共享同源蛋白,」Shukla指出。 由於皰疹病毒永遠停留在神經元中,有人猜測它跟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據UIC的病理學教授、神經病理學主任和該研究的合作者Tibor Valyi-Nagy博士稱,免疫系統需要炎症來不斷抵禦病毒,而神經元因為這種持續的免疫反應而有一定程度的損傷。 該研究還顯示,沒有OPTN並在30天後感染了HSV-1的動物失去了識別物體的能力。Shukla指出,這可能表明患有HSV-1和OPTN的突變可能加速神經元的損傷,這將轉化為認知障礙。 「我們轉化研究的一部分可以是我們如何能夠糾正OPTN的問題以便我們不會有神經變性的問題,」Shukla說道。 來源:cnBeta

太陽光的科學:探索鏡面反射效應與天氣現象之間的聯系

如果你經常看衛星圖像或太空人的攝影作品,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明亮的光斑,這些光斑可以使某些水體閃耀著不尋常的色彩。 如果沒有,請看看以下鱈魚角的列斯群島周圍水域以及巴西的河流中的這些例子。這種閃光是由太陽光引起的,這是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從水面上反射到與衛星傳感器相同的角度時,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其結果是太陽光從水面上反射到衛星傳感器或太空人身上,形成鏡面反射。如圖: 太陽光 衛星圖像中記錄了太陽在水面上的鏡面反射,如果海洋像鏡子一樣光滑,太陽的一連串近乎完美的反射會沿著衛星的軌道出現在一條線上。然而,由於海洋從來不是完全光滑或平靜的,太陽的反射會變得模糊,因為光線被波浪散射到各個方向。模糊的反射使海洋表面呈現出水洗一樣的外觀:太陽光區。 如果水體是完全光滑的,那麼太陽的一連串近乎完美的反射就會沿著衛星的軌道出現在一條直線上。在現實中,水面是不規則的,並且經常由於波浪和水流而運動,所以太陽光被散射到許多方向,在衛星數據中留下模糊的條紋。例如,注意下面的馬賽克中的太陽光條。所有的數據都是由NASA的Aqua衛星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在2014年7月3日收集的。 克里特島和愛琴海島嶼周圍的太陽光、風的模式和島嶼形狀的結合,使那天的場景特別壯觀。雖然太陽光沖淡了許多特徵,但它也揭示了通常被隱藏的水和大氣環流的細節。在這種情況下,太陽光暴露了由北風和西北風引起的風浪,這些風使克里特島和其他島嶼後面的水面變得粗糙和平滑。 這些島嶼形成了一種風的陰影--阻擋、減緩和改變氣流的方向。這種風,或者說沒有風,在一些地方堆積起波浪和洶涌的水,在另一些地方平靜了水面,改變了光線的反射方式。此外,太陽光顯示,在許多愛琴海島嶼的下風處似乎有大氣重力波。 雖然太陽光經常產生視覺上令人驚奇的圖像,但這種現象會給遙感科學家帶來問題,因為它掩蓋了通常可見的特徵。這對於使用衛星研究浮游植物和海洋顏色的海洋學家來說尤其如此。因此,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幾種方法,將被太陽光污染的圖像從數據檔案中剔除。 盡管太陽光帶來了挑戰,但這種現象可以提供一些獨特的科學機會。例如,它使檢測水面上的油污變得更加容易,無論它是來自天然油滲還是人為的溢油。這是因為油層使水面光滑。 來源:cnBeta

沉積物研究揭示更新世湖泊死水周期與地球軌道變化之間的聯系

東非裂谷湖涵蓋了從淡水到高鹼性的水系統,具有相當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與此同時,這些裂谷湖泊的沉積庫也留下了「高解析度」的環境記錄,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過去幾百萬年來、與東非人類進化相關的環境和氣候背景。在最近發表於地質學(Geology)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喬治亞洲立大學研究團隊就介紹了他們的最新見解。 馬加迪湖西岸俯瞰(來自:Hominin Sites and Paleolakes Drilling Project) 研究一作、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 Dan Deocampo 與一支國際研究人員團隊在當地開展了鑽探工作,以期從東非裂谷的湖盆中收集深層沉積岩芯。 作為古人類遺址與古湖泊鑽探工程(HSPDP)的主要工作之一,研究人員檢查了馬加迪湖(肯亞裂谷南部的一個鹽鹼湖)收集的鑽孔岩心沉積物的地質大學記錄。 Dan Deocampo 表示:「我們正試圖了解地球表面環境在過去幾百萬年中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對早期人類棲息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在馬加迪湖遺址鑽采樣本 地質化學的分析結果,揭示了這個不尋常的裂谷湖系統近百萬年的古環境記錄。可知胡波沉積物中的鉬、砷、釩等元素的濃度最高。 這些元素的超積累,此前未在其它東非湖泊中觀察到,因其通常只在相當的閉塞(euxinic)條件下形成(比如在乾旱導致的負水平衡事件期間觸發)。 湖中富含硫化物的沉積物中積累的鉬含量,無法直接告訴古人類生活的棲息地的結構。但這些生存要素與淡水條件之間的波動,還是可以揭示一些與環境變化有關的信息。 研究團隊分析鑽采的樣品 研究合著者指出,死水事件在大約 70 萬年前變得普遍,且隨後傾向於在地球軌道變得更加橢圓的間隔期間內發生(周期約 10 萬年)。 隨著軌道變得越來越橢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也被拉大,進而引發季節性的氣候大變化。同時此類事件也為該地區在廣泛的冰川時期發生的嚴重乾旱事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指標。 科學高幅度的環境波動,主力推動了死水與「混合良好」的湖泊條件之間的轉變。從而在生物進化的時間尺度上,對植被的可用水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最後,馬加迪湖的地球化學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環境變化與哺乳動物物種更替、與 50~32 萬年前肯亞裂谷南部的中石器時代的首次技術顯現有關。 Deocampo 總結道:「對於人類學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他們正在思考環境變化的幅度、基因庫修改、棲息地結構,以及首次 / 最後出現的變化之間的聯系」。 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至近日出版的《地質學》(Geology)期刊查閱全文,原標題為《Orbital control of Pleistocene euxinia...

新研究揭示了阿片類藥物與腸道炎症之間的直接聯系

在近日發表於《免疫學前沿》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日本科學家團隊介紹了一項有趣的臨床前研究,即靶向腸道中的阿片受體、或是治療炎症性腸病的一種新方法。據悉,該研究建立於表明阿片類藥物與免疫細胞功能之間關系的早期證據基礎上。 (來自: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留意到阿片類藥物使用與免疫抑制之間的聯系。觀察性研究指出,一些接受阿片類藥物治療的醫院患者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另有體外研究表明,阿片類藥物會影響免疫細胞功能,但之前並不清楚確切的機理。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了阿片類藥物受體並未與大腦分離。 研究配圖 - 1:KNT-127 對 DSS 誘導的結腸炎的影響 至於這項新研究,則旨在通過基於小鼠的炎症性腸病模型,更好地了解阿片類藥物是如何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 具體說來是,研究人員專注於先前開發的名為 KNT-127 的藥物,以期僅對 delta 阿片受體產生選擇性的刺激。 研究配圖 - 2:KNT-127 活性位點的鑒定 近段時間,專門針對 delta 阿片受體的藥物,已吸引大量的研究關注。研究人員們普遍希望它們能夠更好地發揮止痛作用,而不會產生當前市售阿片類藥物常見的呼吸抑制、或依賴性等副作用。 發表於《免疫學前沿》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率先揭示了 KNT-127 可在幾種小鼠模型中,有效降低其結腸炎症的嚴重程度。此前有諸多不同的實驗表明,阿片類藥物會直接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 研究配圖 - 3:腸道因素的變化 然而另一個關鍵問題是 —— 該藥物到底是通過直接激活腸道中的...

神經學家探討新冠與「腦霧」、記憶喪失和痴呆症之間的聯系

羅格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將考察COVID-19是如何在一些與認知有關的領域影響個人的,包括記憶喪失、「腦霧」和痴呆症。「許多從輕度或中度COVID-19中恢復的人注意到思維遲緩或記憶喪失,這促使我們利用我們在研究與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愛滋病毒有關的認知問題方面的經驗來研究這一現象,」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詹森醫學院和健康、醫療保健政策和老齡化研究所的副教授兼認知神經病學主任William T. Hu博士說道。 作為一名領先的認知神經學家和神經科學家,William正在帶頭研究輕度至中度COVID-19之後的認知障礙的特徵。 「我們發現神經炎症是許多腦部疾病的共同主題,但並非所有的神經炎症都是一樣的,」他指出。「我們制定了一個路線圖,研究參與惡化-以及緩解-腦霧症狀的蛋白質和細胞變化。此外,我們正在使用最新的RNA測序技術來了解炎症細胞如何'行為不端',導致長COVID的記憶/思維功能障礙"。」 William的團隊將評估每個人的認知、情緒和睡眠模式,以確定「腦霧」的潛在原因,並將他們的大腦磁共振成像結果與神經炎症的生化特徵進行比較。他們將分析患有COVID-19的人的小膠質細胞--大腦中至關重要的免疫細胞,以確定這些細胞是否可以用來預測COVID後認知障礙(PCCI)的持續性。William解釋說,這將使研究人員開始產生新的假設,即為什麼這些細胞在COVID-19和PCCI中可能出現功能障礙,PCCI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共同炎症機制是什麼,以及FDA批準的藥物是否可以被重新利用來預防PCCI的發生或改善其結果。 William 最近從TMCity(一家位於加州歐文的私人基金會)獲得了10萬美元的資助,以幫助支持該項目,該項目還將解決COVID-19感染是否會加速50歲及以上人群的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表現,否則他們在60歲和70歲之前不會出現症狀。 William補充說:「TMCity的慷慨支持將加速新不倫瑞克省的這項工作,並有可能將該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受長COVID影響的其他器官,如心臟和肺部。」 這項研究建立在William和他的團隊與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詹森醫學院肺部和重症監護部門的醫學副教授Sabiha Hussain博士領導的不斷增長的COVID後恢復計劃的工作基礎上。該計劃是醫學院和羅伯特-伍德詹森大學醫院的一項聯合舉措,在每周一的門診中,通常有15-17人就診,並提供一系列服務,包括行為健康;心臟病學;心肺康復;身體、語言和職業康復;營養服務;肺部/睡眠治療;以及與康復有關的財務和社會障礙援助,此外,William及其團隊還提供認知評估和治療,並由凱斯勒康復研究所提供認知康復的額外援助。 在該項目中就診的人中,大約有一半人在患COVID後有「腦霧」的問題。Hussain博士指出,在那些神經認知問題篩查呈陽性的人中,症狀包括記憶喪失、腦霧、新的混亂、頭痛、麻木和多種神經系統症狀。「COVID後綜合症的神經認知後果影響了我們62%的病人的日常生活,」她說。 Hussain博士補充說:「疫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腦霧,但我從臨床角度看到的是更持久的短期記憶喪失,」她還擔任醫學院的介入支氣管學主任,以及其成人囊腫纖維化項目。 她強調,該診所對任何患有COVID的人都是開放的,無論他們是否有活躍的症狀。Hussain博士解釋說:「我們發現的是,他們可能沒有呼吸道症狀或問題,不會提醒他們說『嘿,我需要去看醫生』,但他們有其他潛在的症狀,如大量的疲勞,神經認知問題,以及抑鬱和焦慮。他們不明白到底為什麼會發生。我們對所有這些事情進行篩查,這有助於提高整體生活質量。」 來源:cnBeta

研究將「9·11」事件發生後救援人員肝病風險的增加與粉塵暴露強度聯系起來

據媒體報導,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證據表明,如果世貿中心的救援人員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立即趕到現場,而不是後來在救援和恢復工作中在「歸零地」一工作,那麼他們患肝病的可能性更高。他們的研究將肝病風險的增加與工人接觸到的有毒粉塵的數量聯系起來,這些粉塵在2001年9月11日襲擊後立即達到最大。這項研究於7月發表在《美國工業醫學雜誌》上。 由於肝臟在解毒外來物質方面的作用,肝臟經常受到化學品暴露的影響,而這項研究中發現的肝臟疾病的早期症狀--肝脂肪變性,與化學品暴露有關。脂肪變性意味著肝臟含有異常高的脂肪。 在2001年的襲擊之後,超過20000名救援人員暴露於灰塵、空氣中的微粒和已知會導致肝臟毒性的化學品,增加了他們患毒物相關脂肪肝的風險,包括最嚴重的形式-毒物相關的脂肪性肝炎(TASH)-這可能導致肝衰竭和肝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作為聯邦世貿中心健康計劃的一部分,在Michael Crane,醫學博士的指導下對這些救援人員進行監測。 該研究的高級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診斷、分子和介入放射學教授Claudia Henschke博士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有必要對世貿中心的救援人員--如執法者、消防員和現場任何領域的救援人員--進行持續的肝臟疾病監測,特別是那些在襲擊發生時或襲擊發生後不久到達現場並接觸到有毒灰塵的人。"目前,還沒有監測救援人員肝臟疾病的方案,因此這項研究指出需要在這個高危人群中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由西奈山世界貿易中心健康項目臨床卓越中心監測的1788名世界貿易中心救援人員的肺部掃描發現了肝病。雖然掃描是為了監測救援人員的肺部疾病,而肺部疾病已被確定為與「歸零地」暴露有關的健康問題,但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算法,在掃描中可見的肝臟部分發現肝病的證據。 該算法能夠在略高於14%的救援人員中發現肝臟密度較低,這是肝臟脂肪變性的證據。研究人員後來發現,較早到達的救援人員--在襲擊發生後的大約兩周內--在世貿中心現場接觸有毒粉塵較多,他們的掃描結果中有更多肝病的證據。正在對密度特別低的救援人員進行評估,以便可能轉介給肝臟專家進行診斷和治療。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診斷、分子和介入放射學助理教授Artit Jirapatnakul博士說:「我們以前的工作發現,與其他病人的肺部掃描相比,世貿中心響應者的肺部掃描中的肝病證據要高三倍,因此這項新研究表明,較早到歸零地的救援人員應該接受加強肝病監測。現在我們有了這種聯系,下一步就是要了解有毒粉塵為什麼或如何實際導致肝臟損傷。」 另一位作者Andrea D. Branch(醫學教授)說,進一步確定世貿中心救援人員的肝臟損害的特點和流行率,並教育救援人員和他們的服務提供者,讓他們了解對高風險人群進行肝癌篩查的潛在好處,這也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cnBeta

大型研究發現成人多動症與35種其他疾病中的34種有聯系

一項追蹤約400萬名患者的大型研究將成人多動症與其他多種疾病的高風險聯系起來,包括神經系統、肌肉骨骼、呼吸系統、胃腸道和代謝疾病。在研究的35種疾病中,只有關節炎沒有被發現與之相關。多動症(注意缺陷多動症)是一種精神健康疾病,它匯集了一些持續的症狀,包括難以注意、多動和沖動行為。 它相當常見,估計目前有4.4%的美國成年人被診斷為多動症,還有更多的人被懷疑未被診斷。 來自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醫學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系的研究人員調出了1932年至1995年期間出生的近480萬瑞典人的醫療記錄,集中在親兄弟姐妹和母系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他們分析了這些人的ICD(國際疾病分類)診斷記錄,然後使用邏輯回歸模型來估計成人多動症和35種身體狀況之間的關聯,包括個人和母系同父異母的數據。 每種關聯都以機率(OR)表示。與酒精相關的肝病(OR 4.70)、睡眠障礙(OR 4.62)、慢性阻塞性肺病(OR 3.24)、癲癇(OR 2.99)、脂肪肝(OR 2.94)和肥胖症(OR 2.67)的關聯最強。類風濕性關節炎(OR 1.08)是唯一被發現沒有顯著相關性的疾病。男性和女性的結果相似,而且沒有關於種族的信息。 從這些統計數字的計算方式來看,說一個患有多動症的成年人患睡眠障礙的可能性是4.62倍,這並不一定準確。更准確的說法是,被診斷為睡眠障礙的患者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可能性也是4.62倍。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有些人不經常去看醫生,所以他們不會被診斷出那麼多病症。 這里的數據的另一個可能的問題是,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成人多動症的診斷在瑞典只是在過去的十年里變得普遍。研究人員說,2004年至2015年間,診斷率增加了五倍。這項研究中的患者最早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研究隊列中只有1.3%的人有多動症診斷,這表明有許多未診斷的病例可能會混淆結果。 由於多動症被認為有大約70-80%的遺傳性,研究人員懷疑潛在的遺傳條件可能導致多動症和其他疾病。事實上,研究結果似乎證明了這一點。被診斷為多動症的人的完整兄弟姐妹也顯示出 "大多數身體狀況的風險明顯增加",而且親兄弟姐妹的影響明顯強於母系同父異母。 研究小組計劃做進一步的工作,試圖了解潛在的機制和起作用的風險因素,以及多動症可能影響成人身體疾病的管理和預後的方式。 來源:cnBeta

新研究將維生素D缺乏與結直腸癌風險聯系起來

據媒體報導,基於將維生素D缺乏與結直腸癌風險增加聯系起來的長期觀察,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生活在紫外線水平較低的國家的人們通常報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較高。 這項新研究採用了略有不同的方法,著眼於 186 個國家/地區的全球紫外線水平。研究人員考慮了幾個混雜因素,例如皮膚色素沉著和吸菸,同時還調整了年齡。該研究檢測到結直腸癌和紫外線暴露之間存在明顯的年齡依賴性負相關。在 45 歲以上,這種關聯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新研究的合著者Raphael Cuomo 解釋說:「我們在結直腸癌發病率中看到的大量差異是紫外線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尤其是對於 45 歲以上的人群。雖然這仍然是初步證據,但它可能尤其是老年人,可以通過糾正維生素 D 的缺乏來降低他們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紫外線 暴露與結直腸癌之間存在類似的關系,這項新研究的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在新研究中加入年齡相關評估表明,維生素 D 缺乏在主要是老年人的結直腸癌發病中起著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員假設這可能是由於慢性維生素 D 缺乏增加了一個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總結道:「這項研究支持制定適當的公共衛生計劃,以避免國家和全球層面的維生素D缺乏,無論是通過篩查高危人群、選擇性補充,還是通過食品強化等基於人群的措施。未來的研究可以旨在確定哪些癌症類型在補充維生素D後有明顯的改善。」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BMC公共衛生》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將較輕的COVID-19症狀與以前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聯系起來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最近接觸普通冠狀病毒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感染SARS-CoV-2的人只出現輕微症狀。研究顯示,與病情較重的患者相比,在症狀較輕的 COVID-19患者中,他們更有可能出現先前被類似的、毒性較低的冠狀病毒感染的跡象。 SARS-CoV-2是2019年底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它的一大謎團是它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影響的可變性。史丹福大學免疫、移植和感染研究所主任 Mark Davis想知道答案是否在於一種被稱為「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 Davis說:「很多人得了重病或死於COVID-19,而其他人卻並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COVID-19。這是為什麼?」 關於SARS-CoV-2免疫的大量早期工作集中在抗體上。這些是免疫蛋白,能夠迅速鎖定病毒並阻止它感染我們的細胞。但抗體只是我們免疫系統武器庫中的一種武器,而且Davis指出,病原體可以迅速進化出躲避抗體攻擊的方法。 另一方面,「殺傷性T細胞」是免疫系統的大鬥士。它們尋找並摧毀受感染的細胞。在最初遇到病毒後,訓練有素的「殺傷性T細胞」會安靜下來,進入一種記憶模式。它們可以在這種監視狀態下持續數年,一旦目標病原體再次出現,它們就會迅速投入行動。 "記憶細胞是迄今為止在傳染病防禦中最活躍的細胞,"Davis解釋說。"它們是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以抵禦反復出現的病原體。它們就是疫苗要產生的東西。" 問題是,追蹤「殺傷性T細胞」比簡單測量抗體水平要困難一些。而找出這些細胞被訓練來攻擊的特定病原體,甚至更難。 SARS-CoV-2是第七種被發現影響人類的冠狀病毒。其中四種是相對無害的,這些冠狀病毒會引起普通感冒。然而,其他的(MERS、SARS和現在的SARS-CoV-2)則是過去20年中一些最令人擔憂的病毒爆發的原因。 為了研究以前訓練的針對普通冠狀病毒的殺傷性T細胞是否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人只經歷了輕微的COVID-19症狀,研究人員首先需要開發一個新的免疫細胞篩選平台。由於SARS-CoV-2與其他冠狀病毒有一定的關系,研究人員繪制了這些病毒共有的幾個肽序列。 一個由24個不同肽序列組成的小組被創建出來。其中一些序列是SARS-CoV-2獨有的,而另一些則與已知的季節性冠狀病毒共享。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大流行開始前從受試者身上採集的血樣,發現一些殺傷性T細胞在接觸到SARS-CoV-2時迅速「啟動」,「瞄準了」那些共享的冠狀病毒肽序列。這些免疫細胞沒有花幾天時間來識別和消滅一種新的病原體,而是迅速識別了SARS-CoV-2,因為它與其他冠狀病毒有相似之處。Davis說,這一關鍵因素可能在區分那些溫和的COVID-19病例和更嚴重的病例中發揮了作用。 Davis表示:「在從未注意到自己得了一種疾病和死於這種疾病之間,失去的時間可能會造成差異。」 研究人員隨後在COVID-19患者的血樣上測試了他們的新篩選平台。這一假設很有說服力,那些病情輕微的病例顯示T細胞以幾種冠狀病毒共有的肽序列為目標,而嚴重的病例主要以SARS-CoV-2特有的序列為目標。 "這可能是COVID-19重症患者沒有被感染過,至少最近沒有被較溫和的冠狀病毒株感染過,所以他們沒有保留有效的記憶殺傷性T細胞,"Davis假設說。 這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說明為什麼兒童不那麼容易受到嚴重的COVID-19的影響。先前的研究表明,兒童最近接觸普通冠狀病毒的頻率可能在降低疾病嚴重性方面發揮作用,而Davis認為他的新發現支持了這一假設。 他說:"流鼻涕和打噴嚏是日托環境的典型特徵,冠狀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美國,多達80%的孩子在出生後的頭幾年里接觸到了這種病毒。"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SARS-CoV-2和普通冠狀病毒之間這種引人注目的交叉反應性免疫反應可能意味著COVID-19疫苗對普通感冒產生小程度的保護。該研究再次考察了T細胞免疫,發現對一種特定的普通感冒致病冠狀病毒菌株(HCoV-NL63)有強大的疫苗誘導反應。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們將靈性與一個特定的大腦迴路聯系在一起

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的一項新研究聲稱,靈性與一個特定的大腦迴路有關,並指出這種傾向似乎「深深交織在我們的神經結構中」。這些發現是通過使用病人大腦中的病變來繪制行為與特定的大腦迴路,以及病人的調查數據來實現的。 這項研究涉及88名神經外科病人,他們需要進行腦部手術以切除位於大腦不同部位的腫瘤。患者在各自的手術前和手術後都接受了關於他們精神接受程度的調查。這組病人中,有的人術後精神狀態變差,有的人精神狀態變好,有的人沒有變化。 根據這些數據,包括腦部病變的位置,該研究將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AG)的一個特定腦迴路與精神接受和宗教性聯系起來。在病變與該迴路的積極和消極部分相交的情況下,也發現了類似的靈性變化。 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指出,公眾不應該 "過度解釋 "這項研究,認為它並不意味著什麼。該研究指出,例如,缺乏關於患者潛在的宗教教養的細節,而且患者都來自基督教為主導宗教的文化中。 對這一主題的額外研究是必要的,但無論如何,研究結果提供了有趣的見解,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Michael Ferguson博士解釋說: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靈性和宗教性植根於基本的神經生物學動態,並深深交織在我們的神經結構中。我們驚奇地發現,這個關於靈性的大腦迴路集中在大腦中進化程度最高的結構之一中。 來源:cnBeta

最近發現的愛因斯坦寫的信曾討論物理學和生物學之間的聯系

最近發現的愛因斯坦寫的信討論了物理學和生物學之間的聯系,在證據出現之前70年就已經出現了,這位物理巨匠和在1949年的信中討論了蜜蜂、鳥類,以及新的物理學原理是否可以從研究動物的感官中獲得。這是一個至今仍在物理學界實現中的立場,隨著對鳥類和蜜蜂等動物的研究和理解不斷增加。 現在,由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討論了最近在候鳥身上的發現如何支持愛因斯坦72年前的想法。 朱迪斯-戴維斯(Judith Davys)與研究人員分享了這封先前未發表的信件--愛因斯坦曾將這封信寄給她已故的丈夫、雷達研究人員格林-戴維斯。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教授Adrian Dyer發表了關於蜜蜂的重要研究,他是關於愛因斯坦信件的新論文的主要作者,該論文發表在《比較生理學雜誌A》上。 圖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信,經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驗證,愛因斯坦在那里遺留了他的筆記、信件和記錄。 戴爾說,這封信顯示了愛因斯坦是如何設想通過研究動物來獲得新發現的:"在愛因斯坦提出新的物理學可能來自於動物的感官知覺70年後,我們看到的發現推動了我們對導航和物理學基本原理的理解。" 信中還證明愛因斯坦會見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爾·馮·弗里施,他是一位領先的蜜蜂和動物感覺研究者。1949年4月,馮·弗里希介紹了他關於蜜蜂如何利用天空中散射的光的偏振模式更有效地導航的研究。 在愛因斯坦參加馮-弗里施講座的第二天,這兩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私人會面。雖然這次會面沒有正式的記錄,但最近發現的愛因斯坦的信透露出他們可能談論的內容。 愛因斯坦寫道:"可以想像,對候鳥和信鴿行為的研究有朝一日可能會導致對某些尚不為人所知的物理過程的理解。"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安德魯-格林特里教授說,愛因斯坦還建議,要想讓蜜蜂擴展我們的物理學知識,需要觀察新的行為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通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愛因斯坦設想新的發現可能來自於對動物行為的研究。 自愛因斯坦發信以來的70多年里,人類研究正在揭示候鳥如何在飛行數千公里以抵達精確目的地時進行導航的秘密。2008年,對裝有無線電發射器的鶇的研究首次表明,這些鳥類在飛行過程中使用一種磁羅盤作為它們的主要方向指引。 關於鳥類磁感應的起源的一種理論是使用量子隨機性和糾纏。這兩個物理學概念都是由愛因斯坦首次提出的。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原行星盤結構與巨型系外行星之間的直接聯系

新研究顯示,在行星形成盤中存在的空隙對於質量較高的恆星和大型氣態系外行星形成過程來說更為常見。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觀測到的500多顆年輕恆星數據,科學家們發現了原行星盤結構,即環繞恆星的行星形成盤與行星統計學之間的直接聯系。 這項調查證明,質量較高的恆星更有可能被帶有縫隙的星盤所包圍,而這些縫隙與觀察到的此類恆星周圍巨型系外行星高發生率直接相關。這些結果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回溯時間的窗口,使他們能夠預測系外行星系統在其形成每個階段的樣子。 研究人員發現原行星盤的間隙和恆星質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這可以與大型氣態系外行星的存在聯系起來,質量較高的恆星比質量較低的恆星有相對較多的盤子,即質量較高的恆星更經常承載氣體巨星系外行星。這些相關性直接告訴我們,行星形成盤中的空隙最可能是由海王星及以上質量的巨行星造成的。 長期以來,原行星盤中的縫隙一直被認為是行星形成的總體證據。然而,由於觀察到的系外行星和它們的恆星之間的軌道距離,人們一直持有一些懷疑態度。這項新的研究首次表明,這些區域間隙盤的數量與一個恆星系統中巨型系外行星的數量相匹配。 這種相關性也適用於低質量恆星的恆星系統,在那里科學家們更有可能發現大質量岩石系外行星,也被稱為超級地球。低質量恆星有更多岩石構成的超級地球,它們質量在地球質量和海王星質量之間。沒有縫隙的星盤,更加緊湊,導致了超級地球的形成。 恆星質量和行星統計學之間的這種聯系可以幫助科學家確定在銀河系尋找岩質行星的過程中應以哪些恆星為目標。 來源:cnBeta

探討《密教模擬器》鑄之准則與鍊金術的聯系

交給金主的論文(×)我流空人的摸魚(√) 本人已盡量簡化內容,奈何鑄相關的內容實在太多,以至於簡短的討論實則並不簡短。還請各位見諒。如有任何與既定事實不符之處,還請各位指正,望不吝賜教。 原版請見專欄文章 (lofter.com) 封面圖: Splendor Solis-philosopher beside tree 白日鑄爐 特別鳴謝:無敵太陽神教群友及翻譯組成員 燧,鑄與鍊金術 鑄是《密教模擬器》遊戲中的一種性相,有關關轉變、技巧、火和毀滅的准則。它被與科技,工業,鍛造聯系起來。領域內有鑄法則的司辰是白日鑄爐、弧月、昕旦、獅子匠。一種流傳甚廣的觀點認為,燧石掌管的燧相是鑄相的前身。肉石之戰中,鑄爐蓋過燧石的光芒並粉碎了祂,這便造成了燧的覆滅和鑄的興起。 白日鑄爐,是以火再造之神,終結不變之神,終結所有夜晚之神,消耗與重造之神。她象徵著不斷的重鑄與改變的准則。《融解之書》認為鑄爐之力部分源於其性質,部分源於其工具。鑄爐(鑄相)同化學之間的聯系可謂十分緊密。爐是司掌「變化」的司辰,而化學顧名思義是「變化的科學」;鑄爐的工作「消耗原料」「重塑事物」,化學反應以消耗反應物,產生生成物為特點。另外,鑄相原料苦黑鹽的描述也證明鑄爐和化學有所關聯。 這類「變化」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物理類也可是化學類。據《融解之書》所言,漫宿在被白日鑄爐所重鑄前曾有著和現在不盡相同的門扉與通路。重塑道路,是路線的「變化」。肉石之戰,她粉碎燧石,以鑄相取燧相而代之;置閏中,她分裂驕陽,打亂太陽司辰們(Solar hours)的排位,產生新的司辰裂分之狼。這些是司辰之位和性相的更迭,也可被理解為一種「變化」。(某爐往歷史的車輪上踹了一腳,jpg)鑄飛升的常規勝利結局暗示了這一準則。 記得以前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句話,大意是講愚人才以為毀滅和死亡是終結,真正的智者才能夠理解這些過程是變化的開端,描述的是鍊金術的思想之一。我們不妨再看看十級鑄傳裂變法術Formula Fissive的描述: formula意為「公式,准則」,fassive「分裂的」可以表示原子核裂變和細胞的分裂,語境中應取原子裂變意,直譯為「裂變的公式」。有人據此描述推測該密傳暗示了核裂變的過程。但我們仍可以有另一種解釋,以四元素論解說。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一些細微的物質有一些特別的幾何結構:正四面體(火),正八面體(風),正二十面體(水),及正六面體(地)。他在後期的著述中提及了第五種立體,在更早的《斐多篇》中提到過正十二面體(第五元素)。他在《蒂邁歐篇》中寫道: 目前廣泛的元素論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完善,他對此的定義是: 元素論與核裂變說的區別在於,前者並未破壞這些最基本的單位,但破壞和解裂產生的形最終都可組成熱、干、流動的元素——火。在鍊金術理論中,冶鍊金屬的過程必是破壞內含雜質的過程,「偉大工作」的最終產物「賢者之石」有時也被認為是純淨的火元素。 鑄爐「以火再造」,她的許多工作涉及到火。這和鍊金術中的干法鍊金相關。通常來講,乾的方式速度更快,但對技巧的要求更高,經常需要使用大火,有毒的材料,熔鹽或金屬,以及操作時的敏銳。 先讓我扯扯十四級鑄傳鑄造之秘里的一段: 這里把幾位鑄相司辰和他們統治的金屬做了個對應,白日鑄爐掌管汞(水銀),弧月掌管銀,昕旦掌管金(獅匠無名)。另外Work是大寫,其含義自然區別於普通的work。遊戲里可能指這幾位參與的鍊金過程,這和鍊金術士所謂的Magnum opus(Great Work,「偉大工作」)相關。原因會在後面逐步解釋。 在這些金屬中,汞在常溫下是流動的液體,沒有固定的形態,在三原質(汞-硫-鹽)中,它代表精神,象徵變化。「變化」是鑄爐的准則。弧月掌管的金屬銀,本身對應月亮,後者的符號甚至直接被用作銀的鍊金符號。昕旦是「凜冽的冬季黎明」,可粗略地認定為是太陽。太陽對應的金屬是金,太陽的符號也是金的鍊金符號。除此之外,金的化學元素符號Au來源於拉丁語aurum(「金」),一個和aurora(「黎明」,首字母大寫指羅馬神話中的黎明女神)有著相同詞根h₂u̯es-,常被科普讀物混淆為「黎明之光」、「曙光的黎明」的單詞(真當人不懂拉丁語啊.jpg)。 之前貼吧里有位老哥說太陽對應硫,月亮對應汞,說法本身是有的,但不普遍,更多運用於二元對立論(男性-硫-太陽-陽性,女性-汞-月亮-陰性)。最常見的天體-金屬對應是:太陽-金,水星-汞,金星-銅,地球-銻,月亮-銀,火星-鐵,木星-錫,土星-鉛。兩種貴金屬與日月的對應歷史已久,貿然更改實在不合適。 有關金屬對應的另一個疑點是:鐵是否是鑄爐掌管的金屬?遊戲中,閱讀利米亞教團的指南書之一《鐵之書》可獲得八級鑄傳巧匠禱文Callidate Invocation,這是作者伊夫尼給出的用於召喚坩堝王的密傳片段。坩堝王,眾所周知是鑄爐的具名者;而callidate很有可能源於拉丁語callida,是callidum一詞的陰性形式,意為「靈巧的,熟練的,機警的,狡猾的」(callidus,a,um對應陽陰中三種詞性)。鑄爐是女性,因此巧匠禱文拜請的對象即為鑄爐。 另外的兩本指南書《銀之書》《白骨之書》,讀完的產物分別是八級啟傳弧月禱文和八級冬傳骨白鴿禱文。毫無疑問,弧月掌管金屬銀,骨白鴿對應白骨(象牙),那麼鑄爐與金屬鐵的對應會是一個巧合嗎?遊戲中,上校與鋼鐵之間的關系更為明顯,提及的更加頻繁。但我個人認為,鋼鐵區別於金屬鐵,上校的鋼鐵側重於武器和戰爭的方面,鑄爐的鐵側重於工具和原料的一面。鋼鐵是合金,鐵是純金屬(暴論) 然後是鑄相司辰、鑄相原料和幾個鍊金術主要階段的對應。 先來看看八級鑄原料黃化精華Xanthotic Essence的描述: 「日光」、「濃金色」表明煉化原料的步驟已進行到昕旦的階段。她對該原料進行了黃化Xanthosis過程。xanthotic應是xanthosis的形容詞形式,後者常被寫作Citrinitas,是鍊金術師給「黃色yellowness」的術語,為鍊金術「偉大工作」四個主要過程之一,位於白化之後,紅化(赤化)之前。這個過程實際上指的是「銀嬗變為金」或「月之意識的發黃」,此時可蒸餾出一種金黃色的液體。在鍊金術哲學中,黃化代表著太陽的曙光,這時的月光或者靈魂之光已經不再重要了。「日光碟機散月光」指白化過程的結束和黃化過程的進行。「曾是水銀」指進行「偉大工作」的原料,中世紀歐洲的鍊金術實踐中,這類原料常常是水銀。 寫到這里,相信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一個被忽略的煉化過程,白化Albedo。按理論來講這個過程是位於黑化之後、黃化之前的,不過可能是因為遊戲只設計了三種鑄相原料,於是乎白化就被徹底拋棄了。不過我們仍可以從其他文本中窺見白化過程的只爪片羽。「月光」、「弧月的鍾點」說明在昕旦的工作前還有弧月的煉化過程。albedo是鍊金術「偉大工作」的四個主要過程之一,位於黑化之後,黃化之前。 albedo是一個拉丁語單詞,意為「白色」。在黑化過程的混亂後,鍊金術士通過這一階段對物質進行淨化——實際上被稱作ablutio「洗去雜質」。這一階段,物質會變為一種光彩的白色,這是賢者之石的第二種原色,標志著白色賢者之石已經形成——這是通往完全的賢者之石的第一站。選擇此時打開容器,對白色物質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就能得到白色的賢者之石,它能將所有的賤金屬轉變為銀。白化階段涉及「為第一原質prima materia帶來光明和清晰(澄澈)」。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這是一個「實現投影的洞察力的階段(a phase where insight into shadow projections arerealized)。」弧月主管白化階段的進行。 另外仿鍊金風的作品《鍊金術士保命之法》中僅提及了黑、黃、紅三個過程,對白化隻字不提,無怪弧月的鑄相存在感這麼低了……  再看看十二級鑄相原料赤化精華Iotic Essence的描述: 在煉化過程的後期,鑄爐全盤掌握了這一階段,紅化(赤化)Rubedo。iotic應是iosis的形容詞形式,後者是對rubedo的另一種稱呼。 rubedo是一個拉丁語單詞,意為「紅色」,被鍊金術士們用於稱呼「偉大工作」的最後一個階段,因為賢者之石的顏色乃是紅色,這標志著鍊金術的成功和「偉大工作」的結束。在這一過程中,物質的顏色會逐漸加深,在變成最後的深紅色時,紅色的賢者之石(真正的賢者之石)就製成了。榮格認為,這一階段是四個階段中的頂峰,是自我意識的融合,是統一而無法逆轉的過程(「猛烈的改變」)。 最後是煉化過程的第一步,黑化Nigredo。之所以把這一步驟放到最後來講是因為遊戲里並未明確提及。 以下是古焰之色TheColours of...

新研究揭示性別比失衡與性選擇的聯系:達爾文可能搞反了

6月21日消息,查爾斯·達爾文是一位細心的科學家。19世紀中期,他收集了大量的理論證據,提出物種是以自然選擇的方式進行演化。他還注意到,自然選擇並不能解釋雄孔雀為什麼會開屏,雄鹿為什麼長著巨大的鹿角,以及一些物種的雄性為什麼比雌性更大。 針對這些奇怪的現象,達爾文提出了第二種理論:性選擇。這一理論解釋了同一性別的個體(通常為雄性)對交配機會的競爭會如何促進性狀的演化;而且同一物種的兩個性別之間,通常有至少一個性別必須競爭取得有限的交配機會。達爾文詳細區分了兩類特徵,一類是打鬥用的武器,用於制服競爭對手,如角、棘刺和尖牙等;另一類則主要用於競爭展示,吸引異性,如體型大小、鳥羽長度等。 性選擇理論解釋了同一性別的個體(通常為雄性)對交配機會的競爭會如何促進性狀的演化 達爾文認為,可以用不平衡的性別比例——比如一個種群中的雄性多於雌性——來解釋這些受到性選擇的特徵。他推斷,可選雌性數量較少的雄性將不得不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獲得某個雌性的青睞,而這種競爭將驅動性選擇。 在一項新研究中,英國巴斯大學米爾納演化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了達爾文的猜測,即性選擇和性別比例之間存在聯系。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發現表明達爾文可能搞反了。研究作者、生物多樣性教授塔馬斯·斯澤克利指出,最為明顯的性選擇並不是發生在潛在配偶數量稀少的物種中,而是發生在潛在配偶數量充足的物種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在性別比不平衡的動物種群中起作用的選擇壓力。 自達爾文時代以來,科學家對野生動物種群中普遍存在的性別比不平衡已經有了許多認識。例如,在許多蝴蝶物種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當中,都出現了成年雌性數量超過成年雄性數量的情況。 這種不平衡在有袋類動物中最為嚴重。比如澳大利亞的寬足袋鼩,幾乎所有的雄性都會在交配季節後突然死亡,因此有一段時間沒有成年雄性活著,整個成年種群都由懷孕的雌性組成。 相比之下,許多鳥類的種群中往往雄性多於雌性。例如,在一些鴴形目鳥類中,雄性的數量可達雌性的6倍。 那麼,為什麼許多鳥類的雄性更多,而一些哺乳動物的雌性更多呢?這一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但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線索。 解釋不平衡的性別比例 一些動物性別比不平衡的原因部分在於壽命的差異。雌性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通常都比雄性同類長壽得多。在人類中,女性的壽命平均比男性長5%。在非洲獅和虎鯨中,雌性的平均壽命甚至能比雄性長50%。 掠食者對獵物的偏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非洲獅殺死的雄性非洲水牛數量大約是雌性的7倍,因為公水牛傾向於獨自行動,而母水牛通常在群體中受到保護。相比之下,獵豹殺死的雌性湯氏瞪羚要遠多於雄性,大概是因為雄性更容易跑過雌性——尤其是懷孕的母瞪羚。 最後,雄性和雌性受寄生蟲和疾病的影響是不同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在大多數國家,受感染的男女人數接近,但男性患者的死亡幾率高於女性患者。 性別比例與性選擇 盡管科學家對性別比不平衡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達爾文將性別比與性選擇聯系起來的見解卻很少受到關注。斯澤克利等人的研究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重新審視達爾文的論點。 他們特別研究了一些雄性體型較大的物種的演化,通常情況下,這些物種的雄性會比雌性大數倍。我們可以在狒狒、象海豹和一些候鳥身上看到這種現象。 左邊的雌性非洲水雉要比雄性更大 有時,雌性的體型會大於雄性,比如某些鳥類(如非洲水雉)。這種性別間的體形差異被稱為「兩性體形差異」,是兩性異形的一個常見例子。 很明顯,兩性體形差異有時是由性選擇導致的。擊倒敵人需要肌肉力量,而持續進行打鬥需要耐力。因此,體型更大往往意味著能夠勝過競爭對手,從而贏得繁衍後代的機會。 通過對462種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分析,斯澤克利等人發現了兩性體形差異和性別比例之間的緊密聯系,證明了達爾文的猜想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趨勢與達爾文用他有限的證據所做出的預測相反。研究結果表明,最激烈的性選擇——體現為雄性相對於雌性體型更大——發生在有較多雌性可供雄性選擇的物種中,而不是如達爾文所認為的雌性數量較少的物種中。 性選擇的意義 當然,這項研究這並沒有否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理論。斯澤克利等人的發現只是展示了一種不同於達爾文假設的機制,在性別失衡的種群中驅動著動物的交配競爭。 達爾文的假設基於這樣一種觀點,即最激烈的求偶競爭應該發生在交配對象不足的時候。但最近的一些理論表明,這種邏輯可能並不正確,性選擇實際上是一種勝者通吃的系統。 這意味著,當種群中有許多潛在伴侶時,一個頂尖的雄性——研究中那些最大、最重的雄性——享有不成比例的高回報,可以使大量的雌性受精,犧牲了那些較為弱小的雄性,它們可能根本沒有繁殖的機會。 科學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以進一步了解雄性和雌性在性別比失衡的種群中如何尋找新的伴侶;以及在哪些情況下,作為武器或裝飾的不同特徵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在達爾文最初的性選擇理論的基礎上,這些研究將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新見解,幫助我們最終了解大自然的運作規律。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攝入紅肉與結直腸癌發展之間的機制聯系

根據發表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癌症發現》上的一項研究,表明DNA損傷的基因突變與紅肉的高攝入量和結直腸癌患者的癌症相關死亡率的增加有關。 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醫生Marios Giannakis博士說:「我們已經知道,食用加工肉類和紅肉是結直腸癌的一個風險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2015年宣布,加工肉是致癌的,紅肉可能對人類致癌。」 Giannakis解釋說,臨床前模型的實驗表明,食用紅肉可能會促進結腸中致癌化合物的形成,但尚未顯示出與患者結直腸癌發展的直接分子聯系。他說:「現在缺少的是證明病人的結腸直腸癌有特定的突變模式,可以歸因於紅肉。確定結腸細胞中可導致癌症的這些分子變化,不僅支持紅肉在結腸直腸癌發展中的作用,而且還將為癌症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為了確定與紅肉攝入有關的遺傳變化,Giannakis及其同事對900名結直腸癌患者的匹配的正常和結直腸腫瘤組織的DNA進行了測序,這些患者參加了三個全國性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之一,即護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家隨訪研究。所有病人在診斷出結腸直腸癌之前的幾年里都提供了關於他們的飲食、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的信息。 對DNA測序數據的分析顯示,在正常和癌症結腸組織中存在幾個突變特徵,包括一個指示烷基化的特徵,這是一種DNA損傷的形式。烷基化特徵與診斷前加工或未加工紅肉的攝入量有明顯關系,但與診斷前家禽或魚的攝入量或其他生活方式因素沒有關系。紅肉消費與本研究中發現的其他任何突變特徵都沒有關系。與之前將紅肉消費與遠端結腸的癌症發病率聯系起來的研究一致,Giannakis及其同事發現,遠端結腸的正常和癌症組織的烷基化損傷明顯高於近端結腸的組織。 利用一個預測模型,研究人員確定KRAS和PIK3CA基因是烷基化誘導突變的潛在目標。與這一預測一致,他們發現攜帶KRAS G12D、KRAS G13D或PIK3CA E545K驅動突變的結腸直腸腫瘤,與沒有這些突變的腫瘤相比,其烷基化特徵的富集程度更高。烷基化特徵還與患者的生存有關:與損傷水平較低的患者相比,腫瘤具有最高水平的烷基化損傷的患者的結直腸癌特異性死亡風險高出47%。 Giannakis說:「我們的研究首次確定了結腸細胞中的烷基化突變特徵,並將其與紅肉消費和癌症驅動突變聯系起來。這些發現表明,食用紅肉可能導致烷基化損傷,導致KRAS和PIK3CA的致癌突變,從而促進結直腸癌的發展。我們的數據進一步支持紅肉攝入是結腸直腸癌的一個風險因素,也為預防、檢測和治療這種疾病提供了機會。」 Giannakis解釋說,如果醫生能夠確定那些在遺傳上容易積累烷基化損傷的個體,就可以勸告這些人限制紅肉的攝入,作為一種精確的預防。此外,烷基化突變特徵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記物來識別患結腸直腸癌風險更大的病人,或在早期階段檢測癌症。由於它與病人的生存率有關,烷基化特徵也可能有潛力作為預後生物標志物。然而,Giannakis指出,未來的研究需要探索這些可能性。 該研究的一個局限性是研究參與者的潛在選擇偏差,因為在隊列研究中無法從所有發病的結直腸癌病例中獲取組織標本。Giannakis和他的同事目前的研究正在探索紅肉攝入和烷基化損傷在不同患者群體中的潛在作用。 來源:cnBeta

新研究:小狗與人的交流在生物學上存在聯系

據媒體報導,狗之所以被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可能是因為它們非常擅長跟人互動。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社交技能可能在狗出生後不久就顯現出來,而非後天習得。這項於今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還發現,基因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狗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得比其他狗好。 「有證據表明,這些社交技能會在成年後出現,但我們在這里發現,從生物學上來說,小狗是否已經准備好以這些社會方式進行互動的證據--這有點像人類,」亞利桑那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學院人類學博士後助理研究員、該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Emily Bray說道。 過去十年里,Bray一直在跟總部位於加州的Canine companion合作進行犬類研究。Canine companion是一家服務殘障人士的服務犬組織。她跟她的同事們希望更好地去了解狗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這可能會對識別適合服務動物的狗產生影響。 為了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在狗狗跟人類交流能力中的作用,Bray和她的同事們研究了該組織375隻8周大的初級服務犬如何執行一系列旨在衡量它們社交溝通能力的任務,據悉,它們之前很少跟人類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因為研究人員知道每隻幼犬的血統也就知道它們彼此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們也能研究遺傳基因是否解釋了狗的能力差異。在一項測試小狗對人的興趣的任務中,小狗跟隨人類手勢的能力有40%以上的差異,小狗跟人類進行眼神交流的時間長短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則都可以通過遺傳學解釋。 研究論文合著者Evan MacLean表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對狗的這些能力感興趣,但一直存在爭論:這種能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狗的生物學作用還是它們通過跟人類相處學習到的東西?我們發現,肯定有很強的遺傳成分,它們肯定從一開始就在這麼做。」 在研究的時候,這些小狗仍跟它們的同伴生活在一起,它們還沒有被送去跟一個小狗志願飼養者生活在一起。因此,它們跟人類的互動是有限的,這使得它們不太可能學會這些行為。 研究中,研究人員讓這些小狗執行四項不同的任務。在一項實驗中,一名實驗者將一塊食物藏在兩個翻倒的杯子中的一個下面,然後指著它看小狗是否能跟隨手勢。為了確保小狗們不是跟著鼻子走,兩個杯子的內側都粘上了食物。在另一個測試中,研究人員在裝有食物的杯子旁邊放了一個黃色的方塊以指示它應該去哪里找食物,而不是指給小狗看。 另外兩個測試則是觀察小狗看人臉的傾向。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用「狗導向語言」對小狗說話,然後測量了它們注視人類的時間。在最後一項測試中--一項所謂的「無法解決的任務」中,研究人員將一塊食物密封在一個封閉的容器中並在小狗面前展示,然後測量小狗多長時間會尋求人類幫助打開容器。 雖然很多小狗對人類的肢體和語言暗示都有反應,但很少有小狗會在無法解決的任務上尋求人類的幫助。這表明,雖然幼犬出生時就知道如何對人類發起的交流做出反應,但它們自己發起交流的能力可能要晚一些才會出現。 「在對成年狗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它們傾向於向人類尋求幫助,尤其是當你觀察成年狗和狼的對比時。狼會堅持並試圖獨立解決問題,而狗更可能向社會夥伴尋求幫助,」Bray說道,「在小狗身上,這種尋求幫助的行為似乎還沒有真正成為它們的技能。」 Bray指出,在很多方面,這反映了我們在人類兒童的發展中所看到的。「就語言學習而言,孩子們在實際說出這些單詞之前就能理解我們在說什麼。小狗的情況可能也類似;他們理解社會傳達給他們的是什麼,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生產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MacLean表示,下一步研究是人員是否能識別出可能有助於狗與人類交流的特定基因。「我們之前做過一些研究,這些成功的服務犬對人的反應不同於那些不成功的狗。如果你能確定這些特徵的潛在遺傳基礎你就能預測--甚至在小狗出生之前--它們是一窩很好的服務犬候選者,因為它們有正確的遺傳背景。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有可能開始應用這一技術。」 來源:cnBeta

立陶宛維爾紐斯建造了通往另一個城市的「門戶」 幫助人們保持聯系

據媒體The Verge報導,立陶宛維爾紐斯市為那些厭倦了新冠大流行旅行限制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解決方案:一個通往另一個城市的實時「門戶」,其看起來很像科幻電影/節目《星際之門》里的東西。 該市在火車站附近安裝了一個圓形的 "門",與波蘭盧布林的一個「門戶」相連,距離約600公里(或約375英里)。維爾紐斯市政府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兩個「門戶」都有大螢幕和攝像機,在兩個城市之間播放實時圖像--據其創建者說,這是一種數字「橋梁」,旨在鼓勵人們「重新思考團結的意義」。 「人類正面臨著許多潛在的致命挑戰;無論是社會分化、氣候變化還是經濟問題。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造成這些挑戰的並不是缺乏傑出的科學家、活動家、領導人、知識或技術。而是部落主義、缺乏同情心和對世界的狹隘認識,這往往局限於我們的國界,」Benediktas Gylys基金會主席Benediktas Gylys說,他是Go Vilnius這個「門戶」項目的發起人。他表示,該項目是「一座團結的橋梁,是超越屬於過去的偏見和分歧的邀請」。 這個圓形的設計,旨在喚起「時光之輪」,以及一個 "著名的......科幻符號",是由維爾紐斯格迪米納斯技術大學的創意和創新中心(LinkMenu fabrikas)的工程師設計的。它的設計歷時五年,在長達一年的大流行病結束時揭開面紗,時機恰到好處。組織者說,未來有計劃在其他城市增加「門戶」站點。該門戶站點是與Benediktas Gylys基金會、維爾紐斯市、盧布林和跨文化創意中心的一個聯合項目。 LinkMenu fabrikas的主管Adas Meskenas說:「從設計和三維建模,到數字內容開發和物流挑戰--這樣的項目需要一個廣泛和多功能的團隊。當不同的人成功合作並實現同步性時,像這樣有意義的項目就誕生了。」 來源:cnBeta

對近200萬人的研究顯示:喝牛奶和膽固醇增加之間沒有聯系

據媒體報導,發表在《國際肥胖症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考察了三項大型人口研究,發現經常喝大量牛奶的人的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都較低,盡管他們的BMI水平比不喝牛奶的人高。對其他大型研究的進一步分析也表明,經常喝牛奶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要低14%。 研究小組通過研究與被稱為乳糖的牛奶糖的消化有關的乳糖酶基因的變異,對牛奶消費採取了一種遺傳方法。該研究發現,擁有人們能夠消化乳糖的基因變異是識別消費更多牛奶的人的一個好方法。 雷丁大學營養遺傳學和營養基因組學教授Vimal Karani教授表示:「我們發現,在具有我們與較高牛奶攝入量相關的遺傳變異的參與者中,他們有較高的BMI和體脂,但重要的是他們的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水平較低。我們還發現,那些有遺傳變異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明顯降低。所有這些都表明,減少牛奶的攝入量可能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沒有必要。」 這項新研究是在先前調查了較高乳製品攝入量與肥胖和糖尿病等心臟代謝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幾項相互矛盾的研究之後進行的。為了說明取樣規模、種族和其他因素的不一致,該團隊對多達190萬人的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並使用遺傳方法來避免混雜。 即使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顯示,那些具有乳糖酶基因變異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11%。但該研究並沒有表明,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更多的牛奶攝入量與糖尿病或其相關特徵(如葡萄糖和炎症生物標志物)的可能性增加之間存在聯系。 Karani教授稱:「這項研究當然表明,盡管喝牛奶的人的BMI和體脂有小幅上升,但牛奶消費對心血管疾病風險不是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研究中注意到的是,目前仍不清楚是乳製品中的脂肪含量促成了膽固醇水平的降低,還是由於一種未知的『牛奶因素』。」 來源:cnBeta

新技術將鋰在大腦中的分布與抑鬱症聯系起來

據媒體報導,一項新技術使研究人員首次能夠測量人腦中的內源性鋰的濃度。為了測試這項技術,研究人員比較了有自殺傾向者和一對健康對照者的死後腦組織中的鋰含量,發現了鋰含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差異。鋰除了是電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最著名的也許是對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盡管鋰被證明具有穩定情緒的好處,但如果大劑量使用,它可以很快變得對人體有害。 流行病學研究此前發現,在供水中天然鋰含量高的地方社區往往報告自殺、痴呆和暴力犯罪率較低。這導致一些科學家認為在供水中添加微量的鋰可以改善社區的心理健康。 鋰在大腦中的確切作用仍然是未知的,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無法有效測量鋰在人腦中的分布。人腦中的天然鋰濃度非常小,一直以來都沒有辦法測量分布情況--直到現在。一種名為NIK(中子誘導巧合)的新技術通過用中子淹沒薄薄的腦組織而發揮作用。 慕尼黑工業大學物理系的Roman Gernhäuser說:「一種鋰同位素特別善於捕捉中子;然後它衰變為一個氦原子和一個氚原子。」然後探測器可以測量這些衰變產物,以提供特定樣品中鋰濃度的精確數據。為了測試這項技術,研究人員從一個大腦的150個不同位置收集死後組織樣本。這使研究人員能夠生成一幅完整的人腦中鋰分布和濃度的三維圖像。 從事該項目的另一位研究人員Jutta Schöpfer指出:「到目前為止,還不可能以空間解析度的方式檢測大腦中如此小的鋰的痕跡。」 這項新的概念驗證研究比較了三個已故對象的腦組織樣本。其中一名受試者死於自殺,而另外兩名則死於自然原因並作為對照。主要目標是調查白質和灰質之間的鋰濃度比例。 Gernhäuser解釋說:「我們看到,健康人的白質中存在的鋰明顯多於灰質中的鋰。相比之下,自殺患者的分布是平衡的,沒有可測量的系統差異。」這似乎表明,鋰在白質中的濃度與其穩定情緒的作用有關。這些結果也驗證了之前的動物研究,發現鋰的補充主要在白質中增加大腦濃度。 Schöpfer說:「我們的結果是相當具有突破性的,因為我們第一次能夠確定鋰在生理條件下的分布。由於我們能夠在不首先用藥的情況下確定該元素在大腦中的微量分布,而且分布是如此明顯的不同,我們假設鋰在體內確實有一個重要的功能。」 目前還不清楚鋰是如何影響新陳代謝或情緒的,但越來越清楚它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新的測量技術只能用於死後的腦組織樣本,但研究人員有興趣在更大的已故患者群中進行更多的調查。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現食用加工肉製品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之間的聯系

據媒體報導,由麥克馬斯特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全球研究發現,食用加工肉製品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存在聯系。同一研究沒有發現與未加工的紅肉或家禽有同樣的聯系。這些信息來自於橫跨五大洲21個國家的134297人的飲食和健康結果,研究人員對這些人進行了肉類消費和心血管疾病的數據追蹤。 在對參與者進行了近十年的跟蹤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周食用150克或更多的加工肉類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46%,與不吃加工肉類的人相比,死亡的風險高出51%。然而,研究人員還發現,中等水平的非加工肉類消費對健康有中性影響。 「肉類攝入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證據是不一致的。因此,我們想更好地了解未加工的紅肉、家禽和加工肉類的攝入量與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學的副教授Romaina Iqbal說。 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漢密爾頓健康科學學院人口健康研究所(PHRI)的調查員Mahshid Dehghan說:「現有的全部數據表明,作為健康飲食模式的一部分,食用適量的未加工的肉類不太可能是有害的。」 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PURE)研究於2003年啟動,是第一個多國研究,提供了低、中、高收入國家未加工和加工肉類攝入量與健康結果之間的關聯信息。研究高級作者、PHRI執行主任Salim Yusuf說:「PURE研究考察了更多不同的人群和廣泛的飲食模式,使我們能夠提供新的證據來區分加工和未加工肉類的影響。」 參與者的飲食習慣是用食物頻率調查表記錄的,同時還收集了他們的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數據。這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肉類消費模式與心血管疾病事件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作者認為,額外的研究可能會改善目前對肉類消費和健康結果之間關系的理解。例如,目前還不清楚肉類攝入量較低的研究參與者吃什麼來代替肉類,以及這些食物的質量在各國之間是否有差異。 非肉類食品替代品可能對進一步解釋肉類消費和健康結果之間的關系有影響。盡管如此,該研究的作者認為他們的發現 「表明應該鼓勵限制加工肉類的攝入」。 來源:cnBeta

大型研究發現抑鬱症和炎症之間的關鍵聯系

根據一項涉及86000多人數據的大型新研究,抑鬱症和炎症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項研究來自倫敦國王學院,它發現即使在考慮了可能助長炎症的其他因素之後,它和精神健康障礙之間的聯系仍然存在。 該研究從英國生物庫資料庫中獲取了8.6萬人的數據,包括對有關精神和身體健康的問卷調查的回答、血液樣本和基因數據。在這些參與者中,31%的人患有重度抑鬱症(MDD),這是一種慢性抑鬱症,會給人的生活帶來重大問題。 除其他外,該研究發現,與未患有抑鬱症的人相比,患有抑鬱症的人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CRP)水平也較高,這是一種炎症標志物。盡管考慮到可能影響炎症的潛在因素,包括體重指數和吸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平,但仍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總體水平更高。 同樣,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患抑鬱症的遺傳風險越大,他們可能有更多的炎症,突出表明在體內更多的炎症和經歷臨床抑鬱症之間可能有直接的生物聯系。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之一Carmine Pariante教授解釋說: 我們對數據的大規模分析剔除了社會經濟背景、健康狀況不佳、不健康的習慣以及免疫功能障礙的遺傳傾向,作為抑鬱症和炎症之間關系的唯一解釋。通過這種排除法,我們表明,在抑鬱症和炎症增加之間的關系背後,可能有一個核心的生物過程。如果我們能確定這一過程,並揭示其在抑鬱症發展中的作用的更多細節,我們就能為試驗這一廣泛的精神健康障礙的新療法鋪平道路。 來源:cnBeta

時鍾實驗顯示能源消耗與精確度之間的根本聯系

一項新的實驗表明,時鍾消耗的能量越多,其計時就越准確。時鍾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作為衛星導航基礎的原子鍾到我們體內的細胞鍾。所有這些都會消耗能量並釋放熱量。例如,一個廚房時鍾通過消耗其電池來實現這一目的。一般來說,最准確的時鍾需要最多的能量,這暗示了能量消耗和准確性之間的根本聯系。這就是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牛津大學和維也納工業大學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著手測試的內容。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建立了一個特別簡單的時鍾,由一個振動的超薄膜組成,幾十納米厚,1.5毫米長,被納入一個電子電路中。該膜的每一次振盪都會產生一個電信號。這一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它只需通過加熱膜來供電,而通過時鍾的完整能量流可以用電來測量。 科學家們發現,他們提供的熱量越多,時鍾的運行就越精確。事實上,精確度與釋放的熱量成正比。為了使時鍾的精確度達到兩倍,他們需要提供兩倍的熱量。 實驗小組由蘭卡斯特大學的Edward Laird博士、維也納工業大學Atominstitut的Marcus Huber教授、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的Paul Erker和Yelena Guryanova博士,以及牛津大學的Natalia Ares博士、Anna Pearson博士和Andrew Briggs 教授組成。 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這是第一次對最小時鍾產生的熱損失進行測量。了解計時所涉及的熱力學成本是未來技術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核心步驟,在系統接近量子領域時理解和測試熱力學。 它還顯示了時鍾和蒸汽機的運行之間的相似性。對於蒸汽機來說,我們必須提供多少熱量才能完成所需的工作量,這是一個基本的制約因素。這個約束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現代工程的核心。這個實驗表明,時鍾和發動機一樣,也受到第二定律的制約,只不過它們的輸出是精確的滴答聲。 蘭卡斯特大學的Edward Laird博士表示:「熱力學學科包含了自然界最基本的原則,它告訴我們有兩種類型的機器,我們在操作時不能不釋放熱量。一種是機械發動機,它在完成工作時釋放熱量;另一種是計算機記憶體,它在重寫時釋放熱量。這個實驗--與其他工作相結合--表明時鍾也受到熱力學的限制。它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否所有可能的時鍾都以這種方式受到限制,或者它只是我們所研究的那些時鍾的一個屬性?」有趣的是,許多日常時鍾的效率與科學家們的分析預測相近。 來源:cnBeta

《惡靈古堡8 村落》與系列作品的聯系及相關彩蛋

從遊戲里的很多元素都可以看出《惡靈古堡8》在向名作《惡靈古堡4》致敬,除了遊戲系統之外,油管作者ElAnalistaDeBits整理了《惡靈古堡8 村落》與系列作品之間的聯系以及一些小彩蛋。 視頻: 以下可能涉及4、7、8的劇透 1、在最初伊森來到村莊的時候聽到櫃子里的響聲(老鼠),和《生化4》里最初遇到路易斯的時候很相似; 2、在伊森家里可以發現一本武器使用軍事訓練的書,作者是約瑟夫 肯多,是一個武器專家及S.T.A.R.S.的特別顧問。他的兄弟羅伯特是在《生化2》里出現的武器店老闆; 3、公爵的台詞「你買什麼?這是一個我的老朋友常說的話」表明了他與四代奸商之間的聯系; 4、艾達王本來有計劃在《惡靈古堡8》里登場,但是最終取消。原本預計讓她使用爪鉤並且安排了一個救援場景,就和《惡靈古堡4》里一樣; 5、射下烏鴉、獵殺動物可以獲得資源和《惡靈古堡4》里一樣; 6、破壞箱子、木桶、陶罐等物品能夠獲得資源; 7、交易系統,在《生化4》與《生化8》中都是主要元素; 8、村莊、城堡、礦坑、工廠,和《生化4》高度相似的關卡設定; 9、在伊森家里可以找到一張描述《生化7》在貝克家發生的事的新聞報導; 10、一些區域之間通過小艇來連接; 11、財寶被嵌在牆上或者天花板上; 12、打字機回歸。不過也可以將打字機替換成《生化7》里的錄音機; 13、一些敵人的設計和《生化4》很像,比如帶頭盔和兩個鐵爪的敵人; 14、資料可以顯示保護傘公司與聖壇的直接聯系,在史班瑟創立保護傘公司的時候,聖壇底座的標志為他提供了靈感; 15、在貝內文托家會有電話響起,這在《生化7》里是和其他角色聯系的基本方式; 16、移動書架堵住門口這一點和《生化4》一樣; 17、有兩個在《生化2》與《生化7》中出現的收集要素在本作中作為配件出現; 18、道具管理系統和《生化4》一樣; 19、可以發現在《生化7》里用來提升能力的古錢幣; 20、第一場狼人襲擊和《生化4》中里昂剛進村很相似,襲擊同樣也以鍾聲響起而結束。 來源:YouTube 來源:電玩部落

牛津研究所稱沒有發現青少年在科技產品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聯系

據媒體報導,一項針對43萬多名10至15歲青少年的研究顯示,科技使用跟心理健康問題之間仍「幾乎沒有關聯」。牛津網際網路研究所將看電視、使用社交媒體和設備跟抑鬱情緒、自殺傾向和行為問題進行了比較。 資料圖 研究發現,從1991年到2019年,抑鬱、使用社交媒體和看電視之間的關聯略有下降,情感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比例則略有上升。 「2010年和2019年,我們無法區分社交媒體影響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區別,」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Andrew Przybylski教授說道, 「我們並不是說快樂的人更少使用社交媒體。我們的意思是,這種聯系並沒有變得更強。」 這是對關注科技對年輕人心理健康有害影響這一普遍觀念的監管機構和立法者的一個警告。 美國和英國的參與者使用帶有滑動量表的固定問題來給自己的感覺打分。他們雖然有被問及社交媒體或設備活動的持續時間,但沒有更具體地問他們是如何度過這些時間的。 這篇論文已發表在《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2021年1月的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跟負面幸福感和自尊有關。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新冠大流行。 來源:cnBeta

新的研究發現了腸道細菌、肥胖和免疫系統之間令人信服的聯系

猶他大學科學家的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研究描述了免疫系統受損如何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從而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在小鼠實驗中顯示,該研究表明某些種類的腸道細菌可以防止腸道吸收脂肪,這指出了令人興奮的潛在的未來抗肥胖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源於一個意外的觀察。正在進行的對小鼠的實驗使其缺乏一種叫做MyD88的基因,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動物的體重增加了很多。該特定基因被研究為與腸道免疫功能的關系。研究發現,抑制該基因會導致腸道內免疫球蛋白A(IgA)抗體的產生減少,但真正的謎團是這種與腸道有關的免疫機制如何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症。 假設是,腸道細菌在調節免疫活動和肥胖之間的這種互動中發揮了某種作用。用抗生素消除這些MyD88阻斷的小鼠的微生物群,發現動物的代謝恢復正常,變得更瘦。這證實了一個與微生物相關的機制正在發揮作用,因此研究人員開始發現哪些細菌群可能需要為此負責。 研究人員很快就發現了兩個主要現象。肥胖的小鼠顯示出梭狀芽孢桿菌的數量大大減少,這是一類由幾個不同的特定種類組成的微生物。另一方面,觀察到一種叫做脫硫弧菌的細菌物種的豐度增加。 隨後對健康小鼠的研究顯示,這些腸道細菌物種與肥胖之間有堅實的因果關系。當健康小鼠被這種改變了的微生物組構成定植時,它們變得肥胖,相反,當梭菌被重新引入MyD88阻斷的小鼠體內時,它們的體重下降並顯示出代謝的改善。 該研究顯示,梭狀芽孢桿菌似乎有能力調節指導身體吸收飲食脂肪的基因。相反,脫硫弧菌似乎能阻止梭菌的定植,因此從本質上講,更多的脫硫弧菌和更少的梭菌等於在腸道中對脂肪的更高吸收,而調節這種微妙的微生物組平衡的是免疫系統。 但是,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研究量如何轉化到人類身上? 研究人員建議在肥胖的人類受試者中進行初步觀察,發現梭狀芽孢桿菌的水平很低。在患有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人類受試者中也觀察到了免疫功能紊亂。所有這些都表明,假設這項研究中探索的機制可能適用於人類,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項新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June Round承認,現在是研究的早期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回答,比如梭菌究竟是如何調節腸道內的基因表達的。 "我們已經偶然發現了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一個相對未開發的方面,"Round說。"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負責這種瘦身效果的最小的細菌,我們有可能真正了解這些生物體在做什麼,以及它們是否有治療價值。" Round說,最終目標是分離出該細菌釋放的分子,以產生其抗肥胖的效果。鎖定起作用的特定分子機制可能是一個比簡單施用梭狀芽孢桿菌益生菌更有效和一致的治療方案。Round說,直接改變微生物組不會對每個人都有效,因為影響不同個體的細菌活動的因素很多。 來源:cnBeta

男童踢壞影院幕布:影院索賠或10萬起 監護人已被聯系上

日前,一段「熊孩子」在電影院,電影結束時,腳踢影院影幕的視頻,在網上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與熱議。此前媒體報導及視頻顯示,5月1日,廣東東莞一家影院的杜比全景聲廳某場電影散場時,一名小孩走上前拍打、腳踢幕布。造成熒幕出現了明顯的凹坑。 5月2日影院接受采訪稱,孩子破壞的是該影院最大的巨幕廳銀幕,也是影院最大且最貴的銀幕。銀幕基本上無法修補,只能整塊幕布都換掉。影院已報警,正在尋找孩子及其家長。 據@平安東莞 5月3日消息:2021年5月1日12時37分許,塘廈公安分局接到塘廈鎮某影城工作人員報警,稱影院影幕被一名兒童拍打、腳踢,導致損壞。 後經多方調查,5月3日11時許,民警聯系上涉事童的監護人。公安機關正積極引導影院和兒童監護人雙方通過法律程序妥善解決問題。目前,事件還在進一步處理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博主透露,兒童家人賠償了電影院18萬,並表示「銀幕定製費+定製期間的誤工費+運輸費+換幕人工費+大銀幕運進廳里的打牆費用等等,這價格確實沒毛病勒」不過隨後,該博主表示傳謠了。 但是,影院工作人員表示,熒幕損壞影響正常播放電影,網傳家長賠償18萬是謠言,但熒幕是杜比全景CGS中國巨幕,差不多是這個價格。 可以最終賠償結果是多少,這位「熊孩子」給其家長監護人帶來的損失,也是以「萬」為單位來計算。 在此,也借用一位網友的評論:「如果家長不盡責教育小孩,那麼社會會替你教育,但是所要承受的代價,可不是隨意能夠承受的起。」 來源:cnBeta

對嬰兒胎糞的分析揭示了與未來過敏風險的聯系

加拿大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分析嬰兒出生後的第一次便便,可以預測嬰兒在出生後最初一年的過敏情況。該研究稱,一個人出生時的微生物構成在早期免疫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被稱為胎糞,它含有在子宮內攝入的各種物質。在胎糞中發現的代謝物不僅可以表明嬰兒在孕期接觸到的東西,而且還能為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早期發展提供獨特的洞察力。 新研究的主要作者Charisse Petersen解釋說:「胎糞就像一個時間膠囊,揭示了嬰兒在出生前所接觸的東西。它包含了在子宮里時從母親那里遇到和積累的各種分子,然後它成為最早的腸道微生物的最初食物來源。」 這項新研究旨在調查嬰兒胎糞中的生物標志物模式是否能預測生命第一年的過敏發展。研究人員對100名嬰兒的胎糞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了這種第一次糞便中的代謝多樣性與一歲時的過敏性敏感之間的聯系。 使用機器學習算法,研究人員最終可以預測嬰兒患過敏症的風險,准確率為76%。Petersen指出,這一發現表明了兒童的免疫系統如何在出生前就開始發展。 Petersen說:「這項工作表明,健康的免疫系統和微生物群的發展實際上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並且預示著嬰兒在子宮內接觸到的微小分子對未來的健康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最近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會影響嬰兒的微生物組的早期發展。例如,一項研究發現,早產兒的微生物組在他們出生後體型增長的速度上起著重要作用。 另一項研究更具體地研究了過敏症的發展,發現母親在懷孕後期服用的某些補充劑可能影響嬰兒未來的過敏和濕疹風險。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機制可以解釋這種相關性。 這項新研究的高級合著者Stuart Turvey說,這些新發現的最大直接成果可能是幫助醫生和家長識別那些最有可能發展成自身免疫疾病的嬰兒。然後這將指導干預措施,在過敏出現之前改善微生物組和免疫系統的發展。 Turvey說:「我們知道,患有過敏症的兒童也有患哮喘的最高風險。現在我們有機會確定高危嬰兒,在他們以後甚至開始出現過敏或哮喘的跡象和症狀之前,他們可以從早期干預中受益。」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生化危機Re:Verse》測試版上線Steam 4月8日公測

生化8多人模式延期至夏季推出 並未附同遊戲一起發售

也許是考慮到《惡靈古堡8》附帶的多人模式並沒有得到《惡靈古堡Re:Verse》玩家的認可,據媒體報導,Capcom已經向部分惡靈古堡注冊會員發送該模式延期的通知。 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不過在Capcom向「惡靈古堡大使」發送的會員郵件中顯示,該公司表示《惡靈古堡Re:Verse》多人模式將於2021年夏季推出,而不是選擇與《惡靈古堡8》一同在5月7日上線。《惡靈古堡8》即將在5月正式發售,但是多人玩法的《惡靈古堡Re:Verse》卻沒能在多人測試中獲得認可,這很有可能是Capcom選擇推遲該多人玩法的原因之一。 《惡靈古堡Re:Verse》中受眾人喜愛的《惡靈古堡》角色將被捲入一場殊死搏鬥!在六人制的死鬥戰場上與其他玩家對戰來測試您的技巧。但別忘了還有可怕的生物武器。你不只必須精通英雄的技能,同時也得熟悉生物武器的戰鬥能力,才能奪得勝利!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