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華為影像

Tag: 華為影像

「華為影像」,為何可以成為一個品牌?

當我們評判華為手機品牌的實力時候,影像總是繞不開的那一個關鍵詞。以其最暢銷的旗艦 P 系列為例,從 P9 的「瞬間,定格視界的角度」,到  P10 的「人像攝影大師」,P20「眼界大開」,P30「未來影像」,P40「遠見卓識」,再到最近 P50 的「萬象新生」,都和影像攝影息息相關。 不管是發布會上事無巨細的影像講解,還是追星趕月的攝影炫技,經年以來,「拍照好」已然成為許多消費者對於華為手機的強烈認知,手機攝影的軍備競賽當中,華為也是投入最大的那一家,或許沒有之一。「拍照好」這樣一個感性上的認知,可能是因為某一個用戶看到了 P40 Pro+ 上百倍數字變焦照片,也或許是更早 P10 系列手機拍出的人像,在這個過程中,華為手機用戶口口相傳,口碑不斷外溢。 「華為影像」是什麼,在眾多碎片化,感性化的認知之外,需要一個明確意義上的定義。 這個概念並非首次提出,在華為內部最早可溯源到多年前 P9 的思路。發布會上曝光後,它的輪廓和內涵,過去現在和未來,開始明晰起來。 「華為影像」是什麼? 與「拍照好」這麼簡單的認知相反,明確意義上的「華為影像」實際上是個有點復雜的概念,其內涵信息相當豐富。 在這四個字下面,透露了華為在思考移動影像的的三大支柱:技術創新、拍攝體驗和影像文化。 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解釋和分析起來,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 技術創新:持續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是華為影像堅定不移的戰略。華為影像從光學系統、成像技術、圖像處理三個維度,構建起了未來計算攝影的產業技術規范,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移動攝影技術體系,成為了影像行業發展的里程碑。 拍攝體驗:華為影像所有的技術創新都不是為了炫技,不是為了技術創新而做技術創新的。華為影像是要讓消費者通過得到更好的色彩體驗(捕獲色彩)、更好的亮度和對比度(感知明暗)、更好的遠攝體驗/變焦體驗(跨越空間)、更好的抓拍體驗(定格瞬間),獲得專業級移動影像拍攝體驗。 影像文化:華為影像專注構建高端品牌的文化內涵,多年來以華為新影像計劃【不斷創新的比賽】、【永不落幕的新影像展覽】、【精進學習的學堂】、【供大家學習交流,互相激發的社區建設和社區文化】,和華為新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持續在各個領域進行推廣,鼓勵更多人用手機投身影像創作,為用戶打造下一代影像文化的氛圍感。 除去官方話術中的修飾詞匯,其實我們可以這麼看,「華為影像」其實核心還是在技術上,和消費者直接相關的拍攝體驗,以及在此之上的影像文化,都是建立在技術上的。 攝影作為一種技術和藝術的疊加態,往往有所側重,比如現在的膠片攝影,更多是藝術層面的趣味。但手機攝影,往往是半導體、光學、機械結構、晶片和 AI 技術的綜合體,至於藝術,某種程度上也是技術的另一種優美表達。 硬體幾乎見頂,計算攝影才開始 對於相機攝影來說,有很多金科玉律,比如「底大一級壓死人」,「數碼變焦就是垃圾,光學變焦才是王道」,「直出不一定重要,但寬容度一定要給後期留空間」等等,這是因為我們在考慮相機攝影的時候,往往不會優先考慮相機和鏡頭的體積和重量,以及很大機率不會把相機直出照片發社交網絡。 但是,在手機攝影上,這些金科玉律就變成了相對正確。 最簡單的「底大一級壓死人」就遇到了很大挑戰,一度手機主攝傳感器的尺寸逼近 1 英寸,但與之配套的,就需要更大的空間來裝進影像傳感器,需要更厚的厚度來放鏡頭模組,並且這些都會讓手機變得更重。 所以,在 2022 年前後,我們看到了一波手機主攝傳感器尺寸的回撤,以 IMX766 為代表的中上尺寸影像傳感器依舊在挑大樑,並且也能貢獻出仍在進步的手機影像水平。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