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袁隆平

Tag: 袁隆平

袁隆平念念不忘的海水稻新米要上市 鹽鹼地里的大米什麼味道?

袁隆平院士溘然長逝後,其在水稻領域仍有一些未竟的夢想留待後人來實現。據新華社報導,時值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位於上海浦東的海水稻長三角(上海)試驗區一片繁忙景象。原來,各地的海水稻試驗田都在抓緊收割脫粒,顆粒歸倉,新米很快將以統一的品牌上市銷售。 上海漢襲農業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袁爺爺的米在11月初應該就能上市。 資料顯示,2021年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這一年來,海水稻種子在祖國大地生根發芽,海水稻平均畝產超400公斤。 在生前受訪時,袁隆平院士曾表示,實現耐鹽鹼水稻種植1億畝的目標是他的第三個夢想。 據了解,海水稻又稱耐鹽鹼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塗地區,具有耐鹽鹼的水稻還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不少網友表示,迫不及待想嘗嘗鹽鹼地里長出的大米是什麼味道了。 來源:cnBeta

袁隆平差點進入游泳國家隊 鍾南山破田徑全國紀錄

恰逢全運會正在舉辦,一些科學名士的運動軼事同樣引發關注和討論。 2015年,袁隆平院士回到母校武漢四中參加了世界中學生田徑錦標賽開幕式,並回憶起了自己當年在校園的運動趣聞。 那是1947年,湖北省舉辦全省體育運動會,當時只有17歲的袁隆平向老師毛遂自薦參加游泳比賽,卻因為個子小被體育老師婉拒。「不甘心」的他偷偷跳上同學自行車的後座,「混」進了預賽場地。老師發現後笑了笑「既然來了,就試試看吧」。 沒想到袁隆平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獲得漢口自由式100米第一和400米第一,後又奪得湖北省男子自由式第二名。 據媒體了解,袁隆平之後還曾代表川東區到成都參加比賽。結果貪吃把肚子吃壞了,只得了個第四名。而那場比賽的前三名,最後都被選進了國家隊。 實際上,除了袁隆平院士,鍾南山院士的體育經歷同樣不凡。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鍾南山在男子400米欄比賽中,以54.02秒的成績,打破了當時的全國紀錄,還獲得了一個破全國紀錄的獎章。 在北京醫科大學就讀期間,鍾南山的體育成績非常突出,一些關鍵指標,甚至能比肩專業運動員。 鍾南山曾在采訪中表示,「我測得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0,挺舉最重100公斤,臥推是70公斤」 雖然被體育隊挽留,但當時鍾南山考慮再三,還是繼續了自己的醫學生涯。 網友們看完也是紛紛感慨,「太厲害了!自慚形穢」「不在水里游泳,就在水里種稻」「果然優秀的人在哪里都會閃閃發光」。 來源:遊民星空

袁隆平夢想成真:2米高巨型稻在重慶試種成功

袁隆平曾經講述過他的「禾下乘涼夢」:「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那個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個稻穗下乘涼……」現在,袁老的夢想已經成真了!在重慶,高達2米多的巨型水稻已經試種成功。 據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副主任陳楊朴介紹,常規水稻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能承載的穗粒數有限,產量也受到限制。 於是,袁隆平團隊的研究人員從優質水稻中挑選出高大健壯的稻子做種源,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等育種技術,經過10多年時間,培育出了「巨型稻」。 巨型稻在五六年前就已經有了雛形,袁隆平每年都要參與評審和指導,對取得的成果也給予過高度贊賞。 如今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15畝巨型稻今年4月育苗、5月插秧,平均高達1.8米,最高可達2.25米,比一般水稻高出接近一倍(視頻)。 從出穗和灌漿情況來看,畝產量可達1500-1800斤左右。 事實上,巨型稻一共有多達9個品種,在重慶試種的還不是產量最高的,不過品質比較好,能達到國標二級米質。 另外,巨型稻高大粗壯,可以在田里蓄60-80厘米深的水,就可以搞稻魚共生項目,比如養魚、養蝦、養蟹。 據悉,巨型稻將從明年開始在重慶大足大面積推廣,並有幾千畝參與稻魚共生項目。 來源:cnBeta

“袁隆平上北京中考作文”登頂熱搜 你是考生怎麼寫?

2021年北京中考首門科目語文於今天上午十點半結束,「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老的一句話:「人就像一粒種子。」成了作文題目之一。「袁隆平上北京中考作文題」這一標簽也登頂熱搜。 試題內容: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一篇文章。 (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袁隆平以及他的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將「做一粒種子」補充完整,構成你的題目,寫一篇文章。不限文體(詩歌除外)。 (2)有學者說:「讀史使人明智。」了解過去,可以讓我們增長智慧,對現實生活產生新的思考。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時間的電話,可以打給過去的任何人,你會打給誰?想了解什麼?打完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請你以「我掛斷了跨越時間的電話」為開頭,發揮想像,寫一篇故事。題目自擬。 來源:遊民星空

袁隆平兒子接棒「袁夢計劃」鹽鹼地上種水稻20萬畝

5月22日,袁隆平去世,痛失國士,但他的事業和精神將繼續下去。袁隆平兒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已繼承衣缽,北上內蒙古,繼續「袁夢計劃」。 袁隆平共有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學金融,二兒子學管理,只有小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學習農業。 袁定陽出生於1970年3月14日,1990年考入廣西農業大學(現廣西大學)農業專業。1994年畢業後進入當時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現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96年考入湖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學專業,攻讀碩士,1999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研究分子生物學,並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從事博士後工作。 袁定陽說過,對於他的事業,父親從未指定,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但是袁隆平確實認為袁定陽可以學農,並且只要他肯學習就盡量創造條件。 袁定陽覺得,農業科技更實在,更有成就感,「超級稻畝產從800公斤到926.6公斤,就是實際的東西」。 媒體評價,袁定陽一向話不多,更不說滿話、性格內向、有些靦腆。 袁定陽的妻子是湖南農業大副校長段美娟研究員,有兩個女兒,分別叫袁有清、袁有明。清就是雨水,明代表陽光,名字是爺爺袁隆平給取的。 目前,袁定陽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水稻雜種優勢理論與應用、第三代雜交水稻研發等研究,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省部重大等項目10餘項。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各一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申請專利20餘項(其中授權專利10餘項)。 6月18日,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興安盟分中心、中國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試驗基地(下稱「一中心一基地」)落戶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 同日,袁定陽和10名從事數字農業的青年來到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公布了「袁夢計劃」二期,計劃「十四五」期間在興安盟的鹽鹼地上種植耐鹽鹼水稻20萬畝,幫助當地水稻種植戶實現收入翻番。 袁定陽表示,研究中心將藉助「一中心一基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逐步實現袁隆平院士生前規劃的「袁夢計劃」,力爭3年內實現興安盟水稻每畝增產100公斤;培育興安盟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稻新品種;實現興安盟耐鹽鹼水稻種植面積3年達到20萬畝。 2020年1月13日,袁隆平在三亞發布「袁夢計劃」,要在鹽鹼地上種水稻。這一技術既可改良鹽鹼地和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為沙漠地區的人口解決口糧問題,並實現種植戶收入翻番。   來源:遊民星空

袁隆平院士去世 願袁隆平爺爺安息

本周真的是特別忙也特別喪,各種突然新聞,比如《古畑任三郎》的主角田村正和過世,接著新垣結衣和星野源結婚、然後《劍風傳奇》的漫畫家三浦健太郎又過世,到了今天袁隆平院士也離開人世了。和前幾位相比都是,袁隆平爺爺是讓大家最為掛念和緬懷的一位,今天晚飯拿起碗看到里面的飯,就想到了袁隆平爺爺。在中國能讓所有人民都吃飽飯,這絕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是,甚至我覺得袁隆平起碼值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雖然我們也不稀罕這個西方的獎項)。要知道在中華大地上,歷史上華夏大地上的人能吃飽飯的日子也就是這二三十年的事,一方面是解放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就是雜交水稻的使用。而雜交水稻之父就是袁隆平。當年流行過一句話「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 我這輩人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後,所以沒有體驗過飢餓的感受,我父母那輩算是有所體驗,有時候也能說當時物質條件差的情況下,那家里的粥是多稀,能照得見自己的臉,一個鹹蛋還要一家人分著吃。在上海可能還算好,最艱苦的「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 所以袁隆平院士是一個值得尊重值得敬愛的科學家、農業人。今天我才知道袁隆平院士,當年出生在協和醫院,果然一查袁隆平院士家里當年也不是普通人,爺爺當年還是清朝的巨人,父親也是小學校長,母親是自幼在英國教會學校讀書。 袁隆平院士走了,祝他一路走好,也希望我們國家能出更多這樣袁隆平為國為民的科學家。 當然除了袁隆平院士,為了雜交水稻做出貢獻還有謝華安、顏龍安、李必湖等其他科學家的功勞,不過媒體報導還是更多集中在袁隆平的身上。 來源:和邪社

平均畝產1004.83公斤:袁隆平院士團隊再傳喜訊

5月9日,在三亞國家水稻公園示範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專家組選取3個地塊同時進行收割、打穀,匯總後按照高產創建產量公式計算,最終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1004.83公斤。 5月9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武威 攝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即早造晚造合計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成立了以袁隆平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目攻關領導小組。 5月9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武威 攝 去年12月28日,三亞國家水稻公園30畝試驗示範點開始播種。隨後,海口市紅旗鎮定安縣嶺口鎮、臨高縣臨城鎮等幾個示範點的超級雜交水稻陸續播種。示範項目設計早造畝產量900公斤,品種為「超優千號」,4月至6月收割;晚造設計畝產量600公斤,品種為「叄優一號」,預計今年10月至11月收割。 據悉,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超優千號」是高品質軟米屬於第五期超級雜交稻,此次試種經受住了去冬今春海南低溫寡照帶來的不利影響。該品種在三亞試種以來連續幾年畝產量不斷攀升。 5月9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示範點,「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武威 攝 本文轉自海南日報 來源:cnBeta

她曾給袁隆平接生!這份珍藏75年的病歷曝光……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接連報導了錢學森的試卷、錢偉長的論文這些穿越時空的文字,總給我們帶來震撼。 近日,有網友又盤點出一份珍藏70多年的手寫大病歷,沒想到,背後竟也是滿滿的故事。 一份75年前的病歷意外曝光 竟然出自她手 時間要回到2015年,有位73歲的老太太在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婦科主任王世軍醫師求診時,出示了幾張自家長輩的病歷複印件,讓王醫師過目。 看到病歷的落款,王醫師震驚了:這不是現代婦產科泰鬥林巧稚書寫的病歷嗎!這份病歷寫於1946年,當時林巧稚在北平中央醫院坐診。 根據基本病情介紹,患者曾經在其他醫院被誤診為子宮肌瘤,到了林巧稚大夫這里,被確診為卵巢囊腫,並做了手術。 病歷共有5頁,一半中文,一半英文,兩相對照,一絲不苟。且不論是中文部分還是英文部分,書寫都端正工整,一目了然。 整份病歷看下來,簡明扼要,句句都是重點。 她曾為袁隆平接生 時間再回到90多年前的一天,位於北京市王府井的協和醫院產房里,一位名叫華靜的年輕媽媽生下了一名男嬰。華靜和丈夫袁興烈很開心,商量著給孩子起名字。在名字沒有想好之前,就在出生登記材料上寫下了「袁小孩」三個字。 這位叫「袁小孩」的男嬰後來取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叫「袁隆平」! 出生證明是列印的,右頁中間是「袁小孩」出生時留下的腳印,上面還有那位為袁小孩接生的婦產科大夫的英文簽名:Qiaozhi Lin,——林巧稚。 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還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大姑娘,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為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不過那時還難以預料,她將成為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並將在未來歲月里開創很多個第一。 她終身未嫁 卻是「萬嬰之母」 林巧稚終身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醫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辦公室就在產房對面,產婦的一聲不尋常呻吟,她便會敏感地聽出來。外出開會回來,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 她說,作為一個醫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給了你,你就要盡心盡力,負責到底。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她總是下班最晚,離開醫院前還要到病房里巡視一遍。 年近八旬的林巧稚,由於長時間高負荷工作,最後終於病倒了。在輪椅上、病床上,她開始寫作《婦科腫瘤》。4年的時間她完成了這部50萬字的專著,這是她一生為婦嬰健康付出的最後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囈語,急促地叫喊: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她慢慢平息下來,過了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的話。 林巧稚將一生獻給了婦產工作 她在產房里度過了50多個春秋 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小生命 雖然她沒有自己的兒女 但她是最偉大的母親 來源:人民日報 來源:kknews她曾給袁隆平接生!這份珍藏75年的病歷曝光……

電視劇《功勛》首曝預告 周迅飾屠呦呦 黃志忠飾袁隆平

今日(4月15日),電視劇《功勛》首支預告曝光。周迅在劇中飾演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屠呦呦,一副眼鏡,一身白大褂,科研工作者氣質滿滿。同時,著名老戲骨黃志忠在劇中飾演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質朴的造型非常接地氣。本劇預計於今年7月播出,共40集,每集長度約45分鍾。 《功勛》預告: 《功勛》以一位老者的視角,講述七十年前功勛們艱苦卓絕、嘔心瀝血的過往。「為了祖國和親人,我們怕死嗎」,「我不會放棄」,「我也不會放棄」!致敬於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八位共和國模範人物。 預告截圖: 來源:cnBeta

華為與袁隆平合作改造1億畝海水稻,物聯網的機遇來了

還記得去年發生過的一個新聞嗎?有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院士購買了兩台華為P20手機,結果被某網友在貼吧辱罵,最終被警察蜀黍「教育」了幾天。雖然華為與袁隆平那次只是客戶關系,不過現在華為真的要跟袁隆平合作了,而且是種海水稻,要從15億畝鹽鹼地里改造出1億畝良田,華為在其中的角色主要是負責提供物聯網技術。 去年袁隆平的海水稻曾經在網絡上刷過屏,這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的一種新品種,雖然叫海水稻,但是跟還海無關,主要特點是耐鹽鹼,可以在鹽鹼荒地上種植,用海水灌溉,此前在青島的研發基地中最高畝產達到了620.95公斤(實際產量會低很多很多,實測畝產216公斤多點),雖然與正常雜交水稻試產畝產超過1000公斤的水平還有點距離,但考慮到海水稻的生產環境是惡劣的鹽鹼地等因素,這個水平還是不錯的。 根據袁隆平團隊公佈的數據,中國目前至少有十幾億畝鹽鹼地,他們希望用8到10年時間發展出1億畝海水稻種植,預期平均畝產量是300公斤,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能夠多養活8000萬人。 回到主題上來,華為輪值CEO胡厚崑日前表示他們將與袁隆平院士合作海水稻,通過土壤數字化,讓鹽鹼地也能種出水稻來。胡厚崑提到鹽鹼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四維改造法,但基礎是要素物聯網系統。 華為這番表態就可以看出他們與袁隆平院士的合作看中的其實是物聯網技術,這也是華為的技術優勢所在。華為有個萬物互聯的願景,物聯網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根據GIV預測,到2025年,全球聯接總數達到1000億,視頻流量占比達89%,86%的企業將採用AI,並創造23萬億美金數字經濟。 華為與袁隆平院士的合作顯然是可以在農業科技領域實踐物聯網技術的。 在袁隆平院士之外,華為早前還宣佈向布鞋院士李小文學習,並以此做過廣告。 來源:超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