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讀書

Tag: 讀書

遊戲的變質與人的動因:《遊戲與人》讀書札記

0.寫在前面 關於作者 羅歇·凱盧瓦(Roger Caillois,1913—1978),法國作家、哲學家、學者,研究領域橫跨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文學理論,專注於遊戲理論和原始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神話與人》(Le Mythe et l』Homme,1938),《人與神聖》(L』Homme et le Sacré,1939),《遊戲與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1958),《石之書》(L』écriture des pierres,1970)。 關於本書 《遊戲與人》(1958,原書在1961年由Meyer Barash譯成英文)是凱盧瓦對赫伊津哈的遊戲理論經典著作《遊戲的人》(Homo Ludens,1938)的直接回應。在本書中,凱盧瓦吸收了大量來自兒童教育學、動物行為研究、數學等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通過明晰的類型學剖析拓展了赫伊津哈基於人文主義的遊戲理論。 凱盧瓦和赫伊津哈都將遊戲視為一種基礎性的人類活動,並在一定程度上對「遊戲是文化產生的必要條件」這一觀點達成了共識。但凱盧瓦並不認同「人即遊戲,遊戲即人」的人類本質價值規定,恰恰相反,在《遊戲與人》中,凱盧瓦暗示作為人類活動的遊戲和從事遊戲的人必須區分並分別得到充分的研究。盡管兩者之間存在著大量復雜的互動,但對兩者的混為一談是有害且缺乏意義的。 正是在這樣的方法論自覺下,凱盧瓦實際上建立了一種新的遊戲本體論。他指出赫伊津哈對人類尊嚴——競爭精神的強調使其忽視了賭博等機運類遊戲的存在。與此同時,他對遊戲類型(競爭-機運-模仿-眩暈)和遊戲方式(戲耍-技游)兩種范疇的分類也建立在其對「遊戲」與「人」的區分之上。 在他對遊戲本質的著名概括(自由性、抽離性、不確定性、非生產性、規則性、虛構性)中,凱盧瓦尤其強調虛構性和規則性。他認為,遊戲通過遊戲規則嚴格地抽離於日常活動,是人類的原始沖動(動因)而非遊戲本身導致了遊戲類型(而非遊戲方式)的變質(腐化),遊戲也並非文化演進的初級或退行階段產物,而是兩種作用領域不同但相互補充的人類運轉機制,它們共同表現著人類的基本動因。 誠然,和絕大多數遊戲理論經典一樣,凱盧瓦的《遊戲與人》在發表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這部「赫伊津哈之後遊戲本體論新的宣言」實際上鼓勵著人們從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數學等學科的夾縫中跳脫出來,而把注意力直接放在(作為一個整體的)遊戲世界的中心問題上來。 從某種程度上說,凱盧瓦預言了電子遊戲興起後遊戲理論的美好可能進路:遊戲的人學與人的遊戲學相互尊重、共享成果、相互促進。到那時,赫伊津哈所倡導的人文精神將得到更充分的實現。 (札記只寫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凱盧瓦基於廣義遊戲論的文化史研究) 1.遊戲作為一種特定的人類活動:遊戲的本質 凱盧瓦開篇就把矛頭指向了赫伊津哈對遊戲的定義。他直言《遊戲的人》研究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精神的文化效用」,也因此,赫伊津哈淡化了遊戲本身的描述和分類,把理想化的、僅限於競爭類遊戲規則的遊戲精神反過來嫁接到所 有遊戲上,同時也就導致了忽視能夠產生物質利益的賭博和機運遊戲的偏頗。不過,他也肯定了赫伊津哈對遊戲自由性、規則性、虛構性和日常獨立性的深刻洞見。 在赫伊津哈的基礎上,凱盧瓦提出了全書最為著名的遊戲本質六大特點:一、自由性,玩家不能被迫參與遊戲;二、抽離性,遊戲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限制范圍之內;三、不確定性,遊戲的進程和結果不能完全確定,玩家在遊戲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四、非生產性,遊戲至多隻能轉移資產而不能創造資產,或者說遊戲至多隻能是經濟交易的方式而非經濟生產的實質;五、規則性,遊戲需要暫時擱置慣常的規則而採取專屬於遊戲的規則。六、虛構性:遊戲過程是對次現實,而非日常生活的認識。 凱盧瓦強調,遊戲的非生產性並不意味著遊戲不涉及經濟利益,而是指遊戲所牽涉的經濟行為僅由玩家產生,並對玩家產生影響。這一針對赫伊津哈的觀點成功地把機運類遊戲引入了遊戲的分類范圍之中。 另一方面,凱盧瓦也強調遊戲規則對遊戲空間本身的優先性和與日常生活的分離性。他指出,遊戲規則的嚴肅性對於任何參與到遊戲當中來的玩家是必須的,即便這些規則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可能是荒謬的、奇怪的。於是,看似沒有規則的角色扮演(模仿類遊戲)也被納入到了遊戲范疇之中。 實際上,在引言中,凱盧瓦已經通過對法語的「遊戲」(jeu,動詞形式為jouer)一詞的語義學分析,指出了遊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競技類遊戲將發展為體育運動、模仿或幻想遊戲是戲劇表演的前身、機運類遊戲則是機率論等數學理論的起源。凱盧瓦的野心在於進一步拓展遊戲的可能類型,從而擴充遊戲研究的范圍。那麼,為了容納特定的遊戲類型而考慮進來的某些本質特點定義,即使是相互矛盾的,也不應該輕易拋棄。 凱盧瓦認為,遊戲的規則性和虛構性之間可能存在衝突,即玩家在次現實的世界中為什麼還要嚴肅地對待某些規則;反之,遊戲規則的限制也會削弱遊戲的幻想性嗎?不管怎樣,這些疑惑不應該是遊戲研究(放棄)的終點,而恰恰應該是起點:對遊戲本質的探討並不是為了建立一種抽象的遊戲大一統理論,從而囊括歷史上所有形式的遊戲,而是為遊戲類型學的探究指明方向——特點的模糊之處正是類型分歧的可能之處。 2.遊戲的類型學與玩家的類型學:兩種類型學的分離與結合 在第二章中,凱盧瓦根據不同遊戲對根本特徵的反映,將遊戲劃分為四大類別:一、競爭類遊戲(agôn),二、機運類遊戲(alea),三、模仿類遊戲(mimicry),四、眩暈類遊戲(ilinx)。 競爭類遊戲強調遊戲規則對每位玩家的絕對公平性,即使參與者的實力懸殊,遊戲也會通過玩家讓步的形式構建平衡。機運類遊戲與競爭類遊戲相反,玩家面對的是命運,遊戲的公平建立在機運對所有參與者的一視同仁,消除任何非命運的因素。模仿類遊戲要求玩家暫時接受一種幻象、一種虛構世界的協約,暫時成為他者或被認作他者。眩暈類遊戲追求眩暈感,以帶有快感的迷亂刺激取代清晰意識。 這四種分類是凱盧瓦深思熟慮之後的得意之作,亦是後續章節的基礎。但在此之外,凱盧瓦還引入了另外一個類型學的維度,稱之為遊戲的層級(在後面則稱之為遊戲方式)。遊戲方式,從根本上說是指玩家參與到遊戲中來的方式和態度,任何類型遊戲的實際發生都是以一定的遊戲方式為前提的。在「遊戲方式」這個連續函數的內部,一極是戲耍(paidia),另一極則是技游(ludus)。戲耍的玩家是無准備、無規則地遊玩的,他們追求躁動、喧鬧、輕松、自由,並不在意遊戲的混亂。技游的玩家則刻苦、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遊戲中,把遊玩視為一種專門化、規范化的技術。凱盧瓦也指出,技游的另一個特徵還在於追求潮流,即玩家對展現技術的熱忱超越了特定的遊戲種類,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凱盧瓦認為,遊戲方式體現著玩家對遊戲規則的理解,正是它使得遊戲成為具有孕育力的文化工具。凱盧瓦在遊戲理論方面的洞見性也在於此。他意識到了,遊戲活動中的遊戲與人,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遊戲是人所從事的活動,不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著的人利用遊戲創造了文化。那麼,一種合理的、真正關切到了遊戲世界中心問題的類型學,首先要承認兩種研究對象的獨立存在。就此而言,凱盧瓦使兩種類型學分離了,這也使得遊戲理論獲得了自省的規范:將遊戲與人混為一談只能是范疇錯誤的謬見。 只有遊戲的人與人的遊戲事先分離了,兩者的結合才是有意義的。凱盧瓦認為,遊戲方式可以和各種遊戲類型結合,但某些結合情況在事實上並不可能,如戲耍與機運類遊戲、技游和眩暈類遊戲。 此外,凱盧瓦還特別指出了中文中的「玩」字囊括了從戲耍到技游的全部價值追求(玩弄、玩耍、把玩、玩攝影等)。特定的文化傾向於以某種遊戲方式(態度)接受著某些類型的遊戲,文化的密碼一部分就藏匿在人們對遊戲的偏向中。 3.人害遊戲,而非遊戲害人:遊戲的變質 基於對兩種類型學的區隔,凱盧瓦在第四章探討了遊戲的「變質」(corruption,在法(英)語中既可以指詞語的變體形式,也可以指使「人」道德敗壞的行為,凱盧瓦反用其義,旨在倒轉人們對遊戲的價值觀察角度)。 凱盧瓦強調,遊戲的本質特徵將遊戲與現實(日常生活)嚴格地分割了開來。遊戲著的人如果取消了這一界線,就會腐化遊戲。遊戲所受到的這種變質在不同的遊戲類型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主導各種遊戲的心理因素(在後面也稱之為原始沖動或動因)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它們主要是憑借個人才幹脫穎而出的勝負欲(競爭類遊戲)、被動等待裁決的命運感(機運類遊戲)、扮演另一種身份的熱忱(模仿類遊戲)和對眩暈的追求(眩暈類遊戲)。 當遊戲發生變質時,界線的取消沒有使遊戲世界發生崩塌,而是使原本由遊戲規則框限的、作用在特定時空內的原始沖動擴散到了日常生活中,把日常生活一起吸納進了遊戲世界。人的無限沖動引發了遊戲的變質,進而造成了人的變質(腐化)。 凱盧瓦進一步分析道,遊戲違規者(作弊者)逃避遊戲規則,但又恰恰利用了其他玩家對規則的遵守,他們並沒有改變遊戲世界本身,而是影響了其他玩家對遊戲的參與;遊戲的職業選手也不會改變遊戲的性質,他們只是有特殊化的遊戲目的,並由此影響著自身的遊戲方式。 在這里,我們再次看到了凱盧瓦對遊戲與人區分研究的方法論自覺。在他看來,遊戲的變質歸根到底是玩家層面的議題。基本動因在於遊戲者而非遊戲,也只有遊戲類型而不是遊戲方式才可能受其影響發生變質(腐化),而遊戲對人類文化的作用(不論有益無益),嚴格來說應該是遊戲對人的反作用。 隨後,凱盧瓦概括了不同類型中遊戲變質的表現。 在競爭類遊戲中,主導的遊戲規則要求參與者信任裁決的公正性,在公平競爭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遭遇慘敗,也能落落大方接受結果。這一規則限制了人的貪婪本性,保證了玩家的有效參與。但在變質的競爭類遊戲中,現實世界殘酷、不完美、充滿漏洞的道德、法律、社會約束體系破壞了遊戲者對競爭原則的支持,使其懷疑乃至否決裁判的公正,玩不起、也輸不起遊戲。 在機運類遊戲中,對命運的絕對信任被嚴格地限制在抽離的、無生產性的遊戲世界之中。但經過變質,遊戲者產生了對日常生活的怯懦而將自己寄託於外部力量和天賜良機,在紙牌、星象、占卜等活動中謀求機遇,這就是迷信。 在模仿類遊戲中,模仿的角色、裝束或面具至多是惟妙惟肖的擬真。但在變質的模仿中,遊戲者不再是扮演另一個人,而是直接成為另一個人。他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完全異化為了他者。 對眩暈類遊戲來說,眩暈感和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受到了嚴格的、盡可能安全的限制。變質的眩暈遊戲為了製造持久的眩暈感,從即時的物理效應轉向混雜的化學反應。只有中毒和隨之的自我摧殘才能帶來平常化的刺激感受。 簡而言之,暴力、陰謀、迷信、異化、多重人格、成癮都是遊戲變質的表現。遊戲的失序同樣也會腐化人,而遊戲的守序則是文明進步的標志。 4.從文化中解放遊戲 在凱盧瓦看來,人們對遊戲的選擇是文化取向的側面表現,那麼,遊戲與文化的關系如何?在本書第一部分的最後,凱盧瓦再一次回應了赫伊津哈在《遊戲的人》中的觀點。 凱盧瓦總結道,赫伊津哈認為遊戲先於文明存在,遊戲是文明的藍本,文明規則的建立以遊戲規則為基礎。另一種爭鋒相對的觀點則把遊戲(這里主要指兒童遊戲)視為嚴肅的人類文明衰落之後的終極淪落。 凱盧瓦對上述兩種觀點均不同意。他認為,遊戲隨著時過境遷成為歷史的殘留,是因為失去了社會容納的土壤,與當下社會格格不入,發生改變的是遊戲的社會功能,而不是它們的性質。遊戲是一項與日常現實平行、獨立的活動,社會功能的改變或部分意義的喪失恰恰證明了這些活動蘊含著遊戲的架構。 由於強調遊戲與文化制度的相互獨立性,凱盧瓦認為,遊戲年代史的重點不應該是尋找遊戲的本質,或是爭論遊戲與嚴肅活動的架構孰先孰後,而應該是發現兩個獨立領域之間的互動關聯。作為人類活動的形式,遊戲與現實共享著各種動因與原始沖動,但分別作用於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主導因素。它們之前的互通性與差異性本應該首先得到充分的研究,但因為長期的混淆遭到了忽視。 也正因為遊戲與現實的作用域獨立,文化制度對遊戲的取向,才是一個有意義的社會學問題,人類構建的遊戲制度,畢竟是人類自身的寫照,將遊戲奉為萬物起源或貶為歷史殘渣,不過是特定文化制度的價值取向。遊戲仿佛一個無處不在的幽靈,可能會扭曲、腐化、變質,但永遠地作用在那裡,等待著與文化制度的互補、溝通。 顯而易見,直到《遊戲與人》第一部分的結尾,凱盧瓦已經勾勒出了自己對遊戲理論的期待:人的遊戲與遊戲的人分離並不是為了爭出誰高誰低,外部也不意味著邊緣,兩種形式的研究都是為了在現代世界中恢復大寫的人。於是他在第二部分順理成章地轉向了文化史的研究……(未完不續 (¬ ¬) ) 來源:機核

《何為人類》 一次學校要求青年教師的讀書分享

前言: 看到要寫讀書分享的時候,其實是有一點點小興奮的。都聽了那麼多期核市奇譚了,有點想整活,搞點怪書上去,比如《毫無意義的工作》(誤)。 但看到要結合教學……再加上這段時間精神狀態有所起伏,想著就藉此順便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把我這段時間看的、想的都「縫合」一下。 正文: 何為人類? ——讀《何為人類——GPT書寫的人類備忘錄》有感 「當我感覺自己是那個被選中的人時,我最幸福。」 「當人們以我為傲時,我最能感受到愛。」…… 這些話語,都收錄在了這本書中。這是由GPT書寫的192個回答,但在看的過程中,一直叩問我的還是它的標題:何為人類?(What makes us human? ) 好像與學生們一同探索這個問題是很有趣的一種嘗試,也算是一種對「人工智慧」的認識,甚至也是對自身的進一步認識。 ①上學期的一節課後服務,突發奇想,嘗試著以「波普藝術」為主題,帶領學生簡單體驗下AI繪畫的強大。起初同學們都覺得很驚訝,很神奇:居然就那麼幾個字,生成了這樣圖片!但,漸漸地,教室里開始安靜下來,好似感覺到了什麼,臉上流露出些許不安。而正當想要在最後給同學們端上「雞湯」時,下課了。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比較失敗的試水,但好在小朋友們好像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②這學期一上來,把第一節課內容的小標題之一,定為了「何為人類」。在簡單感知了AI強大的功能之後,毫不意外地,小朋友們都表示出了擔憂。但這次不同的是,我們有足足一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探索,何為AI,更重要的,何為人類。我們在課上知道了,AI能幫助制定旅遊計劃,能幫助製作PPT,能提供版式設計參考,還能制定營養均衡的菜單…… ③有時候閒著無聊和AI聊天,當我向他要圖片時,它還會再多說一句:「給你寫了首和圖片主題相關的詩。」然後我們就開始聊詩,結果它連一首五言詩都寫不好……它又會在我向它要眼睛的照片之後問我:「你能告訴我你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嗎?」……它永遠都會做那個結束聊天的人,並在最後向你送上祝福…… 好像AI,漸漸地,變得可愛起來,好像它是我們學習、生活路上的夥伴一樣,能夠互取其長。 那對現在的我而言,何為人類? 隱約記得在家長會中,徐校長談到了成績這一話題,大意好像是:相比於「內卷」取得的成績,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首位的。可能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在各方因素的加持下,他們好像都成了一個個追求「分數最大化」的機器。而「分數最大化」確是AI算法所最擅長的,它會「想」盡一切辦法計算出人們最想要的結果,這也是AI被設計出來的初衷吧——所謂「最大化」,充滿理性,冷冰冰的。或許,人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必要去追求「分數的最大化」,盡力而為,不留遺憾就好了…… 學習,真的是為了分數麼? 曾在課上,在簡單了解了AI後,有同學說:「好像學習都失去了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迷上了一位物理學家,名為費曼。他說:「你知道這鳥的名字,就算你會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去稱呼它,你其實對這鳥還是一無所知。你所知道的,僅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麼稱呼這種鳥而已。」我把它理解為,相比於它叫什麼,它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好像顯得更為重要。「名字」的記憶,機器可比我們拿手多了。但這個世界中存在著無限的問題等著我們去發現,並且「發現」這個事情,是非常寶貴的、非常個人的經歷。因為只有第一次「發現」時,那種「哇,原來如此」的感覺,讓人心跳加速,就像是突然間仿佛是第一次看到它們一樣的感覺,這些是機器很難帶給你的。而現在機器可能能帶給我們的,或許是在工作效率提升後,更多的供我們去「發現」的時間。 「為什麼笛卡爾要去研究彩虹?」——「我認為,他靈感的來源是他認為彩虹很漂亮。」這是費曼的自問自答。覺得某一個事物漂亮、覺得某一個事物有趣、被它們所感動,這是我們人類所擁有的情感,那就去發現吧!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再發現的過程……有關世界的神秘面紗,正一步步地向你揭開。 最後,「愛」,仿佛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金鑰匙(key)一般。 愛,是人類一切書寫的永恆主題。是選擇了與理性最大化對立所書寫的人類的贊歌。榮格也曾說:現代人忽視了我們變得如此理性、高效,像是被某些自身無法掌控的「力量」所奴役。我們越是過分追求理性與高效,與AI的潛在衝突也就越發激烈,也就難免變得焦慮與擔憂。所以我想好好地以自身的感性去感受。在操場上,在與同學們的奔跑、追逐中,我好像能感受到些什麼;在排練室,同學們演奏出的音符環繞在我的身旁,此刻的我,好像又能感受到些什麼…… 有越來越多的瞬間,我感覺我是一名人類——那個名為「人類」的奇跡。我會因某些事而欣喜、會因某些事而心傷……但這些都不斷地在提醒著我,要以人類的身份好好地去經歷世間的種種、去感受人與人之間連接、去生活、去愛。 最後,想用看到的一句來自漫畫中的話來簡單回答一下我所提出的問題,當然,可能並不准確。 「只要留下感動,便自會奮起。」 當然,這里的感動是雙向的,奮起,也是雙向的。 在感動的那時那刻,我100%地確信,我,就是人類。 最後的最後,可能這是一篇「脫離現實」的文章。寫著寫著不免讓我想起了《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那位跳過所有現實主義詩篇,只給學生講浪漫主義詩篇的老師。電影只呈現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將解決的方案留給了觀眾。我感謝我的運氣,正巧是一所初中的信息科技老師,自己所教的學科仍是一片「淨土」,還沒被「分數最大化」所占領。希望我能忠於自己的機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福氣就夠了。一個月前,高中的語文老師與我共勉,期望我們能夠在現實的世界中綻放「浪漫」的花朵。這浪漫,以我現在的理解,可能就是感動,將感動留給學生,同時被學生所感動。一起努力在課堂上,感受那個名為「人類」的奇跡。 謹以此提醒自己,並與各位共勉。 那麼,不知這篇文章是不是由AI寫的呢? 或者說,有多少是AI寫的呢? PPT里的部分圖片是我讓AI畫的,不過文章倒是自己寫的。 碎片化的記憶,構成了我們人類,我們自己。在剛才呈現的各種碎片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象徵與意義。在分享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個碎片化的畫面。好像AI目前還無法自發地完成這一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通過提示詞引導,當然將來可能它們也能(笑)。那麼,聽了我的分享述後有所感觸的大家,同樣,十分確定地,也是人類。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後頗有一種「燃盡了」的感覺。開始害怕自己再也沒辦法寫出這樣的東西;開始隱隱地對他人可能投來的期待產生恐懼。 個人的性格原因好像總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到對未來的敘事之中,開始期待這個敘事能夠成立(因而可能導致了年紀輕輕就一頭白發吧)。而一旦敘事破裂,最近看到的一句話便很能描述這種感覺:「不切實際的樂觀往往下一秒就是排山倒海的絕望。」 好像確實,建立對未來的敘事、開始對未來產生期待可能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做出了選擇,意味著就必定會有放棄,而我們並不知道結果是怎麼樣的。也需要感謝《我們可以坦然接受不可控並盡力而為》和《實用主義救了我》等書籍中充滿力量的話語相繼出手相救(謝謝!),讓我能夠繼續抱有勇氣,在旁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絕望中重新珍視起一度被忽略的當下。 或許,當下,便是對未來最好的敘事。 我無法前行 我仍將前行 來源:機核

《恐怖的世界》讀書無用成就怎麼做

《恐怖的世界》中的特殊成就是非常多的,讀書無用成就就是其中一個,而想要做這個成就的話需要在謎團人魚駭聞打BOSS的時候選擇輔助行動中的推倒燭台就可以了,成就完成之後就可以解鎖服裝皮革。 恐怖的世界讀書無用成就怎麼做 讀書無用成就想要做需要在謎團人魚駭聞裡面打BOSS的時候選擇輔助行動中的推倒燭台,然後就可以了,成就完成之後就能解鎖服裝皮革 來源:3DMGAME

《尼爾偽裝者》讀書愛好者任務怎麼完成

尼爾:偽裝者》是一款角色扮演類遊戲,是原先版本的升級版。讀書愛好者是遊戲中的一個任務,石之神殿主線結束觸發,獎勵:15000。任務步驟:管家委託你消滅圖書館的魔物。 讀書愛好者任務完成方法分享 讀書愛好者是遊戲中的一個任務,石之神殿主線結束觸發,獎勵:15000。 任務步驟:管家委託你消滅圖書館的魔物。 來源:3DMGAME

《騎兵論》讀書筆記:其三

法國騎兵的裝備 沒有人可以否認拿破侖的騎兵軍是19世紀初全歐洲最強大的,但是如果往前推,自從路易十五死後,法國騎兵和其他的法軍士兵一樣開始了衰落。《騎兵論》里面更是說明了,法國騎兵的戰馬即使在1807年獲得了奧地利和東普魯士的良好馬場後,其質量依然是偏弱的。而在18世紀末和法國人的戰鬥中,英國和奧地利騎兵的表現按照莫德所說,也是十分優秀的。不過這一切會很快轉化:1794年後,英國騎兵表現不再耀眼;奧地利騎兵也在1801年後因為戰損不再有突出的表現。 拿破侖的法國騎兵分類相比過去,變得更有特色。首先,他的胸甲騎兵裝備了真正的胸甲,而不是只有前面有防護的胸板,頭盔也改成了金屬頭盔,而不是其他國家重騎兵那種有金屬加固的皮盔。金屬製造技術的改進,讓拿破侖的胸甲騎兵能夠在遠距離依靠胸甲抵擋一次燧發槍射擊,從而讓士兵們面對敵人的步兵時更有勇氣;自然的是金屬胸甲和頭盔也會增加重量,影響馬匹的體力。但從利益權衡來看,拿破侖顯然更傾向於全胸甲和金屬盔的組合,在1810年他又把1787年組建的第1-2卡賓槍騎兵(Carabiniers-à-Cheval)團改造成了「胸甲騎兵團」——讓本來不穿盔甲的卡賓槍騎兵也穿上了胸甲,不過為了和胸甲騎兵區分,卡賓槍騎兵戴黃銅頭盔,身穿鍍銅鐵甲。 這對其他國家確實造成了影響,除了一開始就保留著真正的「胸甲騎兵」團的奧地利與普魯士外,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胸甲騎兵團,除了帝俄建立了兩個胸甲騎兵師外,更多的國家選擇了增設幾個胸甲騎兵團,譬如薩克森、威斯特伐利亞和西班牙,英國的第1、2內侍(Life Guard)騎兵團和皇家近衛騎兵團(Royal Horse Guard)也採用了胸甲(但是在整個戰爭期間都不曾於實戰中使用,這個時期其他國家組建的胸甲騎兵團也不一定使用胸甲)。 拿破侖的龍騎兵和胸甲騎兵的區別也不再模糊,這個時候的龍騎兵實質上是一支「萬金油」部隊,他們既可以像胸甲騎兵一樣發動線列沖鋒,又可以承擔輕騎兵的偵察、突襲任務,甚至還保留著17世紀龍騎兵下馬作戰的能力——龍騎兵使用的火槍依然叫「步槍」而不是卡賓槍。這種能力往往能夠在戰鬥中起到作用,面對騎術和馬匹質量都優於自己的馬穆魯克騎兵或哥薩克騎兵時,法國龍騎兵能夠列隊齊射來驅散敵人;在半島戰爭中面對英國龍騎兵時,法國龍騎兵還會直接下馬,依託灌木的掩護,射擊只有卡賓槍的英國龍騎兵;面對散兵和輕騎兵的時候,法國龍騎兵還可以採用沖擊戰術。 有趣的是,此前一直衰微的騎槍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復興。早在1720年,波蘭就組建了被稱為「烏蘭」(Uhlan,來自突厥語「少年」)的輕槍騎兵,雖然此時的波蘭軍力已經衰落,但是這卻讓波蘭槍騎兵們不得不進入周邊國家服役,這讓波蘭的鄰國都開始裝備自己的「烏蘭」槍騎兵,1740年普魯士組建了一個中隊,次年改組為團,再次年就並入了驃騎兵;1743年,莫里斯·薩克斯又給法王路易十五組建了一個「志願軍」,這是由龍騎兵和槍騎兵組成的混編團;1784年,奧地利也組建了一個波蘭槍騎兵團,1791年又建立了一個奧地利槍騎兵團。至於俄羅斯帝國,他們的哥薩克騎兵也有大量的槍騎兵可用。但是,這些輕槍騎兵的地位和驃騎兵差不多,承擔的也是類似的任務,起到的作用並不是不可替代的,數量也是很少的。 拿破侖的槍騎兵卻已經更進一步成為了能夠用於正面決戰的線列騎兵,同時他還把一些戰鬥力不高的龍騎兵改造成了槍騎兵。線列槍騎兵的著裝類似龍騎兵和早期的卡賓槍騎兵,他們也沒有胸甲,頭戴裝飾著鬃毛的頭盔。但是他們的主武器是長度接近3米的長槍,其重量約有3kg,木柄鋼頭。雖然長槍還具有過去那些缺點,例如笨重,有效范圍不足的問題,不過在拿破侖戰爭時的法軍中,除了攻城戰的工兵外,其他步兵都不穿盔甲也不用長矛,長槍在距離上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在拿破侖的軍隊中,輕騎兵用於正面戰場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這意味著驃騎兵,獵騎兵(Chasseurs à cheval)也需要具有一部分的沖擊能力。之前說過,七年戰爭時的普魯士驃騎兵已經被改造成了線列騎兵,但是卻不再接受過去那種將他們培養為偵察、襲擾用輕騎兵的訓練了。不過這倒是闡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現代化的騎兵最強大的武器不再是他們的兵器,而是他們的沖擊本身,輕騎兵通過一次沖擊產生的破壞力要超過他們的火槍甚至是刀劍製造的殺傷。因此不難看出,現代化的輕騎兵和重騎兵都需要具備這種有隊形沖擊目標的能力,為此可以在沖擊時不用火器。 在拿破侖戰爭中,法國的敵人也用類似的思路戰鬥,譬如奧斯特利茨之戰中,掩護友軍撤退的三個奧軍驃騎兵團和一些俄軍哥薩克團甚至可以頂著火力打退法軍龍騎兵的追擊,此後俄軍哥薩克和法軍線列騎兵之間的交手也時時發生。這一時期還有很多騎兵沖鋒的技巧,一個冷知識是如果騎兵要沖擊步兵或者炮兵的陣地,最好在沖擊前讓騎兵暴露於敵方火力覆蓋下一段時間——因為遭受了一定損失的騎兵單位會比沒有遭受損失的騎兵單位更兇猛。這不僅是因為士兵們憋著要為倒下的兄弟報仇,還是因為在緊張中他們更傾向於沖鋒而不是留下(頗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思)。 從奧斯特利茨到別列津納:法軍騎兵的征戰 從莫德的描述里,他認為法國騎兵在1805年的奧斯特利茨之戰中的表現依然是比較一般的,事實上這話也不算不公正。在戰鬥中,法國的獵騎兵和驃騎兵確實有著不俗的表現,近衛獵騎兵團在沖擊中擊敗了俄軍近衛驃騎兵團,之後更是進一步擊敗了守衛俄皇的近衛騎兵。不過莫德對此評論說「這無法與塞德利茨時代的沖鋒相提並論」,馮·齊藤驃騎兵團那號稱「不用軍刀只用馬鞭」(這話未免有些夸張,但是它意在說明,騎兵在沖擊時要是可以維持隊形,那麼手里不論是拿什麼都能打出強大的破壞力)的沖鋒尚未被法國人完全掌握。當然,奧斯特利茨之戰的勝利並不是靠著這一波沖鋒贏得的。 與此相反,在這個時候,普魯士騎兵的素質早已下滑。他們缺少正確的騎行經驗,隊形訓練也存在嚴重不足。普魯士騎兵在演練時更喜歡採取鬆散隊形,這種從側面看上去頗為美觀的隊列,在正面卻是破碎而虛弱的。書里的那個例子似乎也經常在其他資料里被引用,以證明紀律性對騎兵來說高於一切:普魯士(線列)騎兵以(快節奏的)跑步步調結合鬆散的隊形進攻(在當時的法軍條令里,騎兵步調分為慢步、快步和跑步,速度分別是100m/min、200m/min、300m/min,其他國家對速度的要求略有不同但是大同小異),卻被採用(節奏較慢的)快步步調結合緊密隊形的法國胸甲騎兵的沖鋒打得落花流水(根據《戰爭藝術概論》作者若米尼所說,快步是最能夠保持紀律的沖擊步調)。 至於為什麼採用快節奏步調,腓特烈二世本人倒是早早指出,快節奏地沖擊目標產生的氣勢壓力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從心理上擊潰對手——但是,實戰已經說明了腓特烈二世心目中那種整齊劃一的線列沖擊是無法完美結合快節奏的步調的,這是一個基本矛盾,想要跑得快,就要為了避免騎兵碰撞而放鬆線列,想要隊列整齊,就不能把節奏放得太快。很顯然,保守的普魯士線列騎兵更偏向腓特烈的前者,用快節奏地沖擊壓倒敵人。 1806年10月的耶拿(Jena)之戰中,普魯士騎兵和法國騎兵終於來了一次正面交鋒。在戰鬥開始的時候,霧氣就阻礙了普魯士炮兵的攻擊,而當霧氣散去的時候,法軍立刻以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分為三部的普軍的沖擊,分散的普魯士騎兵根本無法發動有效的回擊,頓時被繆拉的騎兵打得落花流水。與此同時在附近的奧爾施泰特(Auerstedt),馮·布呂歇爾的騎兵則在炮火掩護下發動了對達武元帥麾下步兵的沖鋒,卻被後者擊退,然後又被法軍的獵騎兵殺得人仰馬翻,落荒而逃。在奧爾施泰特,不倫瑞克公爵的普軍步兵同樣被法軍步兵打退,敗軍們最後紛紛合流,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潰敗。隨後的24日內,繆拉的騎兵開始了對普魯士人持續不斷的追擊。就這樣,在27天之內,拿破侖打垮了普魯士,並且幾乎摧毀了這個曾經敢同時挑戰四個鄰國的「小霸王」。 耶拿(奧爾施泰特)之戰完全超過了一般人的預期,拿破侖的主力撞上的是數量不如己方的偏師,反而是達武的偏師擊敗了兩倍多於己的普魯士主力,連指揮官不倫瑞克都在戰鬥中重傷而死。莫德對此也哀嘆道,如果普魯士騎兵能夠再來一次塞德利茨風格的沖鋒,他們本來可以沖垮法國步兵。但是當潰敗的騎兵被繆拉像獵狗攆兔子一樣追擊的時候,再怎麼樣都晚了。 一年以後,在埃勞之戰中,法軍又和實力更強的俄軍發生了直接對抗,這場戰鬥更是見證了史無前例的大沖鋒。當法軍中的奧熱羅軍團在俄軍炮火下崩潰的時候,拿破侖所在的位置已經開始受到俄軍部隊的威脅。這時,繆拉帶領著他的重騎兵大軍發動了一次沖鋒,這次沖鋒雖然損失了多達1500名騎兵,但是成果同樣顯著,俄軍左翼騎兵被打垮了,中部陣列也被擊潰,隨後,法軍近衛騎兵進一步擊潰了重新集結起來的俄軍步兵。法軍沖鋒之後,俄軍再也無力發動主動進攻,最後在達武方面的努力下,俄軍被擊退了。埃勞之戰雖然沒有分出勝負,但是拿破侖的軍隊也算是對敵人的水平有了充分認識,並在之後的弗里德蘭之戰中徹底打敗了俄軍。 既然俄軍騎兵的實力並沒有壓過法軍騎兵,為什麼在1812年的征俄戰爭中,拿破侖最後會大敗而歸,甚至元氣大傷呢?這主要是因為減員的原因,自從法軍進入俄國境內,他們就開始了大幅度的減員。起初是因為馬匹食用了不潔的青飼料病倒,軍隊機動性頓時銳減。此後的減員更是夸張到了在52日,共計300英里的行軍中,平均一天減員1827人,每英里減員316人的程度。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什麼寒冷,實際上,別列津納之戰中,這條速度緩慢的河水並沒有封凍,工兵們還可以涉水築橋,而1794年美因茨的冬天,萊茵河都凍住了。法軍士兵也有足夠的冬裝,而且可以直接吃掉死亡的戰馬,不存在受凍挨餓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法軍遭受了別列津納之戰中的大潰敗,然而這種場面和實際情況結合後簡直是不可理喻:這條河水完全可以涉水渡過。即使這意味著鞋子要濕透,但是他們還能伐木取火,燧發槍的槍機可以用來點火。實際上,即使在真正的寒冷到來後,保持紀律的法軍部隊遭受的損失依然不嚴重。馬爾博從過去整理的拿破侖筆記中推算,渡過涅曼河的155400名法軍,在回來時生下了60000,剩下的人里面還有30000人被俘,也就是說實際的減員只有65000人,多數是陣亡或者重傷,單純死於寒冷的人數就更少了。而所謂的因為疲勞而倒下更不可能,因為在這期間還發生過法軍兵痞假扮成哥薩克,夜晚騷擾法軍營地的鬧劇。 而對於這個時候的俄軍騎兵,莫德是這麼評價的:哥薩克騎兵大多僅裝備弓和箭(我感覺他說的實際上是俄軍里作為炮灰存在的卡爾梅克或者巴什基爾騎兵),質量和機動性都稱不上出色,遜色於土耳其騎兵和馬穆魯克騎兵,馮·齊藤的騎兵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打敗全俄的哥薩克。但是他也提到了,哥薩克面對機動性不如他們的對手時,表現十分出色——在一個例子里,哥薩克線列對法軍龍騎兵線列發動了沖鋒,後者排成密集的牆式隊形,在不拔刀的情況下以火槍展開了射擊,將哥薩克擊退。隨後哥薩克又一次發動了突襲,同時還從側麵包抄敵人。最後,在法軍龍騎兵沒有及時展開隊列的時候,哥薩克騎兵一舉包圍並殲滅了他們,而此時很多法軍龍騎兵還來不及拔出軍刀。 然而,他同時也記錄了,哥薩克被法軍驃騎兵以高機動迅速變換成的橫隊,在兩分鍾內轟殺殆盡的案例。不難得出莫德對征俄戰爭雙方的態度,以及為什麼他認為不應該效仿法國的騎兵戰術經驗。騎兵必須具有強奸的體魄(人和馬),駕馭戰馬的技術,頑強的集體意識,而絕不能陷入紀律渙散的境地。至於為什麼他不喜歡拿破侖,是因為對拿破侖皇帝的個人崇拜,導致軍官們的責任感更加衰弱,而一支龐大而組成復雜的軍隊又不是一個人能夠完全掌握的。為此,法蘭西帝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戰鬥力就開始衰退,而在幾乎被毀滅的普魯士,人們的責任感卻很快就恢復了。我並不認為莫德熟悉中國歷史,但是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明朝會被不到其人口百分之一的滿清征服,而且大明帝國是比法蘭西更純粹的帝國。 聯想到騎兵的馬匹必須要靠良好的糧草才能維持體力,而不可能像士兵一樣在困苦中無休止地戰鬥下去,我們也只能承認,馬沒有愛國主義。 半島戰爭、滑鐵盧以及之後的英國騎兵 拿破侖戰爭中的騎兵如果按照t0、t1這樣的等級分類的話,可以得出這樣的分類結果:t0:法國、黑森-達姆施塔特、波蘭、薩克森、巴登;t1:英國、普魯士、俄國、北義大利;t2: 奧地利、威斯伐倫、符騰堡、巴伐利亞、黑森-卡塞爾 ;t3: 瑞典、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 從前面來看,埃勞、弗里德蘭甚至博羅季諾之戰中,俄軍騎兵都沒能占到法軍騎兵的便宜,耶拿之戰後普魯士騎兵在法軍騎兵面前就好似狂風里的葉子一樣弱小,1805 年和1809 年間奧地利騎兵也不是法軍騎兵的對手。而在t0的其他成員里,波蘭和薩克森都有著悠久的騎兵歷史,其騎兵文化也十分濃厚,波蘭輕槍騎兵存在於參戰多國的軍隊里,薩克森騎兵的戰馬素質也是十分優秀的。1809年波蘭騎兵和奧地利騎兵確實有過交手,但是這些波蘭騎兵都是新兵,並不足以反映出真實水平。至少在萊比錫之戰中,波蘭騎兵打退了奧地利胸甲騎兵。 t2的其他幾個成員里,威斯伐倫和巴伐利亞的騎兵素質普遍不高,前者的騎兵在1812年就被團滅了,之後組建起來的新兵們又紛紛叛逃了,後者的騎兵除了是和君主一起跳反以外,沒有其他不同。黑森、巴登、符騰堡的騎兵確實比較優秀,甚至能和主要列強的騎兵一樣強大。而曾經的北方雄獅——瑞典的騎兵在拿破侖時期已經墮落了,馬匹質量已經十分低下,西班牙和葡萄牙騎兵的水平則是墊底,以至於全歐洲只有那不勒斯人比他們還差。 那麼英國呢?這大概是唯一一個t1里面能夠擊敗t0成員的,雖然英國騎兵沒有和波蘭、薩克森或者黑森騎兵較量過,但是在半島戰爭期間英軍騎兵確實有能力在團與團的交鋒中打敗法國騎兵,或者像在薩拉曼卡之戰中那樣,能夠在隊伍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亂時沖破法軍步兵陣線。但是問題也在這里,他們往往會在追擊時胡亂沖擊,然後要麼沒追上目標,要麼被法軍預備隊痛擊。「鐵公爵」威靈頓本人也憤恨地說:「我的騎兵會跑步沖鋒,卻不會維持隊形,因此,除非我可敬的步兵已經將法軍騎兵逐出戰場,否則我不能使用騎兵。」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大概是滑鐵盧之戰中著名的「聯合旅沖鋒」,在戰鬥中,威廉·龐森比指揮的「聯合」騎兵旅(含英格蘭第1皇家龍騎兵團,蘇格蘭第2皇家北不列顛龍騎兵團和愛爾蘭第6英尼斯基龍騎兵團)朝著德隆伯爵混亂的法軍縱隊發起了沖擊,起初一切順利,但是很快聯合旅就分散了,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沖鋒,蘇格蘭團更是穿過山谷到達了另一邊的法軍炮兵陣地,此時他們也已經精疲力竭。這時,法軍線列槍騎兵發動了一次猛攻,聯合旅頓時損失慘重,以至於在之後的戰鬥中再也沒發揮什麼作用,龐森比本人也陣亡了。 這也不僅是因為士兵缺乏集體意識,也是因為他們對戰馬的駕馭能力較弱,側面反映了。但是即使如此,英國騎兵在沖擊步兵時依然有著不俗的破壞力。在1846和48年的錫克戰爭中,阿利瓦爾之戰中的英軍第16槍騎兵團的沖鋒,擊破了受過英式訓練的錫克步兵的方陣並殺傷了很多人,第3輕龍騎兵團也不止一次沖擊步兵。而錫克步兵還被認為是「悍不畏死,除了曹恩道夫之戰中的俄國人外還沒有人能和他們相提並論」的兵種。甚至是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巴拉克拉瓦輕騎兵沖鋒,這次沖鋒也攻入了占據良好地形,准備充足的俄軍炮兵陣地中,給後者造成了嚴重殺傷。英軍騎兵的損失主要是發生在撤退階段,這說明騎兵的沖鋒依然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莫德也以這些案例,論證火器射速的提升並不會影響到騎兵沖鋒的成功率。 好的,本次的讀書筆記就到此結束了。不過我寫了一天後還是頗有感慨,拿破侖算不算是我接觸到的第一個軍事名人呢?小學那會家里買的名人傳記里,多數都是科學家、剩下的也主要是文學家或者音樂家,只有拿破侖是「戰士皇帝」。只不過很可惜的是,那本書里面並沒有插圖,導致我對戰爭場面的理解產生了偏差……不過,我在AI的協助下把當時自己在書上畫的那些詭異的插圖畫成了AI圖像,你可以在這里觀看,謝謝。 來源:機核

《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怎麼讀書?讀書方法介紹

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讀書方法介紹 p5r讀書的地方:學校圖書館會長原來坐的桌子,咖啡店的櫃台。 在女神異聞錄5皇家版中.我們在自由時間內可以去到圖書館進行書籍獲取及閱讀.不同的書籍閱讀後會對提升 主角的各項屬性,下面就為大家分享本次皇家版中全書籍獲取方法及閱讀效果,供各位玩家們參考。 來源:遊俠網

《太吾繪卷》怎麼讀書成功率高?自動讀書攻略

太吾繪卷正式版自動讀書攻略 我這個研究的是不用MOD不刷外道必出主動讀書的辦法,那就是用好挑戰這個功能。 你只要結算的時候同時有險惡之戰,真氣勝強,武學勝強,以少勝多這幾個評價里面的三個評價,且沒有其他負面評價,就會百分百觸發實戰領悟這個評價,就相當於額外增加讀一個月書的進度。 險惡之戰的觸發條件是,你的精純不大於對面,就是小於等於對面即可。 武學勝強的觸發條件是戰鬥中主動使用的功法品級不高於對面,功法掛件的被動不計算在內,所以這里面有投機取巧的空間。 真氣勝強的觸發條件是你分配的真氣總量不大於對面真氣總量的80%,這個是我人肉一點一點測試出來的,如果是程式設計師就很簡單解包得出結論了,特別要注意的是,真氣總量是把同道真氣算在內的,所以你挑戰之前先把同道遣散到隔壁格子就行,很重要。 以少勝多就一目瞭然,把同道算在內,誰人數少誰就是以少勝多,不刷外道用挑戰的話這個可以無視。 所以辦法就很簡單了,選擇一個精純與你相同的同門,把自己同道遣散,把分配的真氣總量降到對面的80%以下,選擇挑戰,打贏了就相當於主動讀書一次,切磋行不行,切磋不行,必須挑戰,所以不學音律就會把同門個個打成重傷,不要擔心掉好感,挑戰打贏了是對面加好感,而且不掉心情。 根據其他大佬的經驗,好像一個月只能觸發一次實戰領悟,奇遇副本里面可以再單獨計算一次,這個有待大佬實測證明。 然後,實戰領悟不等於靈光一閃,好像是如果同時觸發五個以上結算的正面評價,就會在實戰領悟的基礎上再加上靈光一閃,這個打入魔人特別容易出。 如果用好這個機制,你讀書速度是別人的兩倍甚至三倍,練功的速度反而跟不上讀書的速度了,奇怪的是沒一個人認真研究這個東西,我是開極難(沒MOD不讓開必死),荒蕪世界,侵襲最快,感到第一個劍冢練武壓力最大,才認真研究出這個辦法的,建議你們少用些篡改遊戲機制的MOD,這樣會失去很多領悟的。 更正一下,出實戰領悟這個結算評價好像不是百分百主動讀書,但幾率非常高,接近百分百,你挑戰一個不出,可以挑戰另一個,同門那麼多,出一次是很容易的。 來源:遊俠網

《太吾繪卷》正式版讀書方法教學及機制講解

QQ群招募 歡迎加入遊民抽獎福利群,每天不僅有專屬的抽獎,也會不定期組織大家組隊遊戲、嘗鮮測試,聊天吹水收獲快樂的同時,還能各種福利拿到手軟!快來加入吧~ APP端請搜索QQ群號:647223539,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 來源:遊民星空

《太吾繪卷》怎麼研讀書籍?讀書功能玩法介紹

讀書功能玩法介紹 在周天運轉旁邊可以找到研讀書籍功能,選擇任意想要修煉的功法的書籍後會自動開始研讀,進度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加。 在研讀過程中偶爾會出現【靈光一閃】事件。 隨後在靈光乍現頁面我可以為書頁添加各類屬性,雙擊右上角的屬性詞條即可。 每頁共有3個欄位,當欄位滿格或無心儀的屬性後可以通過跳過該頁來切換至下一頁並刷新屬性詞條。 詞條右上角的數字代表增加該詞條需要花費的悟性點數,右側會顯示悟性點數上限和當前已擁有的悟性點數。 研讀完畢的書籍可以在人物界面的【武學】-【修習】界面,選擇想要激活的心法准備突破。 若研讀的功法頁為完整,則只能夠選擇藍色的正練,而如果功法為殘卷,則只能夠選擇棕色的心法進行逆練。正練逆練的效果各不相同,選擇最需要最有用的練就行。 在突破界面中我們需要從起點穴位開始連接格子直至終點穴位,每連接1個格子都會消耗1點天子上限,在天資上限允許的范圍內,連接越多的紫色和金色的格子,功法突破後的屬性也就會越強。 來源:遊俠網

《太吾繪卷》正式版讀書及突破系統視頻詳解

QQ群招募 歡迎加入遊民抽獎福利群,每天不僅有專屬的抽獎,也會不定期組織大家組隊遊戲、嘗鮮測試,聊天吹水收獲快樂的同時,還能各種福利拿到手軟!快來加入吧~ APP端請搜索QQ群號:647223539,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 來源:遊民星空

《太吾繪卷》新版讀書方式技巧分享 讀書慢怎麼辦?

新版讀書方式技巧分享 讀書篇 1、第一頁一定要藍,不然突破吃屎。 2、第三頁最好是藍,因為有30%發揮上限。 3、第四頁最好是紅,因為功法走火入魔收益高。 4、第二第五頁就是給你調正逆練的。 5、總結起來,通用讀書法: 正練:藍隨藍紅藍 逆練:藍紅藍紅紅 讀書好慢呀,怎麼辦呢 先說功法書,目前我知道的讀書效率取決於:資質造詣、讀書建築、參考書目,所以開局應該這樣讀書: 1、讀書建築(練功房),去門派蹦,門派的練功房等級高。 2、參考書: 2.1、技藝書才可以作為參考書,可以大幅提高讀書靈光一閃的機率。 2.2、盲猜功法需要的技藝書作為參考書效果更佳,且越高品越強。 2.3、所以我們可以優先請教技藝,等技藝上去了,用讀剩下的高品書作為參考。 然後是技藝書,聰明如你應該也想到了,對應技藝建築也可以加快技藝讀書效率,所以讀道法的時候乖乖呆在武當、峨眉、然山…好嗎? 較藝篇 較藝必勝(偽)大法:現在較藝要搶分,而且你可以用多本書提高你的提問反問的威力,由此引出0-9必勝法。 0:0-1分的格子不要用書,能得分就得分,不能得分就算了。 9:2-3分的格子梭哈9本書,特別是3分,務必搶到,如果分數不夠就9本去反問對面的2-3分。 0本、9本、0本、9本……不停循環,此為較藝0-9必勝(偽)大法。 好感篇 現在閒聊必須有話題了(見聞系統),大家是不是很抓狂啊?不要抓狂,這里教大家一招,結合第四篇,我們讀技藝。 現在讀技藝可以穩定獲取見聞,越高品書的見聞越稀有,就像你和人吹牛,高等數學肯定比小學數學效果好是吧?所以我們可以到門派找看看讀一門技藝,同時收集門派的見聞。 技藝見聞用來和門派眾***,門派見聞等你去其他門派會發現:也能用哦,而且效果很好。 來源:遊俠網

P站美圖推薦——讀書特輯(二)

讀書之秋,今天,你讀書了嗎? ID:56356527 ID:74860523 ID:80580328 ID:82999275 ID:83514166 ID:83514323 ID:84757042 ID:87609402 ID:87734747 ID:88894777 ID:75471002 ID:94083990 ID:95521149 ID:95598950 ID:96607145 ID:97663836 ID:99249296 ID:99276527 ID:101114308 ID:99528698 ID:93307461 ID:99542929 ID:89494624 ID:79296009

讀書札記丨《高級遊戲設計藝術》其一

寫在前面 《高級遊戲設計藝術》是介紹遊戲機制的本質,教授讀者如何設計、測試及調整遊戲的核心機制。從不同角度介紹和闡述了遊戲機制以及相關工具,展示了實用案例、常見的機制以及設計模式,還探討了模擬和平衡遊戲、構建經濟機制、關卡設計與機制設計的融合以及有意義的機制等相對深入的話題。 從知識深度上來看,其內容的可挖掘性在諸多公認的遊戲學相關書籍之中也是出類拔萃,由E.Adams等諸多作者聯合構建出了一套極具參考價值的知識體系。 筆者是一名遊戲行業的底層從業人員,在為做自己想做的獨立遊戲的夢想而不斷學習著,藉此讀書學習機會,開一個系列對該書進行一些分享或見解,由於閱讀內容和理解的差異,可能會存在內容章節的劃分與書本不一致。 此外,鑒於篇幅和內容深度,本系列可能會拖得很長(說不定還會偶爾鴿一下) 在進行正式的內容閱讀之前,作者在開頭便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Machinations。Machinations是由相關團隊開發的,一款可以快速進行玩法規則搭建與驗證的在線工具: 工具地址: Machinations 官方文檔指南: Registers • Machinations.io 第一篇-關於遊戲機制 遊戲機制實際是遊戲核心部分的規則、流程以及數據的總和,其定義了整個遊戲過程的全部邏輯如活動如何進行、何時發生什麼事、獲勝和失敗的條件是什麼等等。 《遊戲設計藝術》中對機制的描述: 所以我用下圖來描述幾者之間的關系: 簡言之,機制是更全面的、詳盡的、具體的一種對遊戲元素的解釋和描述,而規則則是更為外顯的、濃縮的、能夠更直觀被玩家體驗和感受到的內容,程序則是在暗中進行操控的邏輯。 機制與媒介的關聯性: 同一個遊戲機制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媒介來實現。例如,桌面遊戲就是通過棋盤、籌碼、棋子、轉盤等遊戲配件作為媒介來實現其機制的。 媒介作為機制和玩法的直接作用對象,其在體驗感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不如說媒介決定了玩家和遊戲本身這個交互狀態機進行交互的手段和反饋體驗。比如,各類體育運動實際也是一種遊戲行為,運動員、場地和使用的器材便是遊戲媒介,雖然此類體驗現在已經可以用VR等技術進行仿真模擬,但是其和各種通過螢幕呈現的電子遊戲的差異還是非常顯著的。 五種常見遊戲機制舉例: 與其說是機制,不如說更像一種遊戲系統和內容准則。 物理(physics) 物理是關於運動和力的科學。遊戲機制有時能決定遊戲中的物理特性。遊戲中的角色通常會不斷移動,跳上跳下,或駕駛交通工具。在很多遊戲中,物體的位置、移動方向以及物體之間的重疊碰撞是最主要的計算任務,而得益於在遊戲虛擬世界中對各類物理參數的設計,我們往往可以讓自己的角色獲得遠超現實的運動能力,比如《超凡蜘蛛俠》。而也有類似《人類一敗塗地》這樣,將人物運動與身體做成類似橡皮人手感的遊戲,以達到另一種「獨特」的操作感受。 從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到《憤怒的小鳥》這樣的物理益智遊戲,物理機制在許多現代遊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遊戲中的物理學其實並沒那麼嚴謹。有的遊戲運用了所謂的卡通物理,開發者修改了牛頓力學理論,使玩家能夠控制角色做出空中變向這樣不合常理的動作,作為玩家的我們會把這類動作看成時機和節奏挑戰,屬於遊戲物理機制的一部分。 內部經濟(internal economy) 遊戲元素的收集、消費和交易等機制構成了遊戲的內部經濟。遊戲內部經濟常常包括金錢、能源、彈藥等常見資源,但遊戲經濟遠不止可交易對象,還包括人物的體力、精力、技能點等,凡是具有可獲取、可持有、可轉化/消耗的遊戲對象,都可以被視為經濟的一部分。 甚至,在很多具有「呼吸回血」機制的冒險遊戲中,遊戲的時間也是一種經濟消耗品。 在《Elden Ring》中,玩家的血量、法力與耐力值都會隨著跑動、閃避、攻擊、防禦、技能等各類操作被消耗,並實時反饋在右上角以提醒玩家。 漸進機制(progression mechanisms) 在很多遊戲中,關卡設計規定了玩家在遊戲世界中能夠如何行動。傳統上,玩家需要控制他在遊戲中的操作對象前往一個指定地點,在那里救出某人或擊敗主要反派人物從而過關(任務進行引導與驅動)。這類遊戲中有很多用來封閉或解鎖前往某一區域的通路的機制,玩家的進度被這些機制牢牢控制著。操作杆、開關和能用來破壞某些門的魔法劍等道具都是這種漸進機制的典型例子(線性關卡進行遊玩驅動)。 放在當今,對於紛繁復雜的遊戲列表與深度的遊戲內容,漸進機制就成為了一個如何讓玩家持續進行學習、遊玩、驗證的引導性內容,正如各個遊戲的新手引導、難度逐漸變高的慣用設定。這樣的設定符合基本的遊玩心流曲線,容易讓玩家保持一個持續良好的遊玩體驗,包括學習各種技能的收獲感、通關挑戰的成就感、接觸到新內容的新鮮感等等。 戰術機動(tactical maneuvering) 這種機制使玩家可以將單位分配到地圖上的特定位置,從而獲得進攻或防守上的優勢。 戰術機動不僅在大多數策略類遊戲中極其重要,在一些角色扮演遊戲和模擬類遊戲中也是關鍵的特性(如《Hitman》、《影子戰術:將軍之刃》、《古墓奇兵》等)。戰術機動機制通常明確規定了每種單位在每個可能的位置上具有何種戰略意義,即單位、位置、所處環境所共同構成的一種單位價值的體現,比如,在群戰之中,往往被敵人包圍的對象會更難發揮自己原本的能力而遭到壓制;又例如,在高處向低處移動會有速度優勢等。 戰術相關的設計實際上是基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諸多邏輯,基於遊戲中的空間規則等進行模擬、判定並產生相關效果,輔助玩家進行決策的一種機制。 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如今,隨著線上交際手段的多樣化,許多在線遊戲也吸納了玩家的社交需求,去鼓勵玩家互贈禮物、邀請新朋友加入遊戲,或進行其他社交互動等。而在SLG、MMO等含有重度社交屬性的遊戲中,社交玩法的深化帶來的更為多樣且細致的機制與規則,比如常見的工會、聯盟、團戰等等,這些規則多出自於線下的多人桌面遊戲,並在虛擬世界中被更多人與更龐大的團體去體驗。 遊戲機制與遊戲類型 書中給出了一個不同遊戲類型對於上述五種機制需求的程度,雖然類型較為有限,但也有足夠的參考價值: 本篇結語 本篇的內容就此告一段落,主要介紹了關於遊戲機制的概念、作用與一些具體事例及其應用,下一篇將介紹一種機制的分類邏輯,以及遊戲原型的相關內容。 來源:機核

春天正是讀書天!十九位寫作者心目中的好書

世界讀書日 導語 又到一年世界讀書日,今年,我們邀請了朋友們為大家共同准備了這份書單,他們是奮戰在各個領域的寫作者,從純文學到類型化小說到網文,這也導致了這份書單的輻射范圍能夠從經典科幻小說到學術演講合集,從道德經一直到耽美破案爽文。 這份書單並沒有什麼代表性,它僅僅是現階段作者們想要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有趣,有益,或者古怪的書籍。有太多關於文學分三六九等的評論讓人頭痛,不如在世界讀書日這樣一個日子,大家放下成見,挑選上面書單中自己感興趣的一本,然後...... 開始閱讀吧! 九故事 推薦人:王大燁,1999年生,河南安陽人 「我認為生命是一匹贈予之馬」,三年前的夏天,在下著小雨的學校圖書館二樓,我為這句話語不由自主的留下了眼淚,激動的熱淚。塞林格,自閉的塞林格,古怪的塞林格,愛喝自身尿液的塞林格,如此奇葩的一個作家,筆下的故事卻令我感到純真萬分。目前市面上只出版了塞林格的四本書,從《麥田里的守望者》到《弗蘭妮與祖伊》。每一本讀來都令人共情與沉醉,而《九故事》更是打開塞林格小說密室的關鍵鑰匙。 在《九故事》中,你不僅可以窺探到格拉斯家族成員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幾乎每一篇,你都能在看似繁瑣細碎的文字中,讀到一種神靈的奇跡。這種奇跡有著孩童般的朦朧純粹,是剎那間的靈動,是偶得性的憂傷。懇切希望未讀此書的人能夠試讀一番,塞林格值得,《九故事》值得。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推薦人:八子,99年生,汾陽人,呂梁市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曾被《收獲》《人民文學》《作家》《西湖》等雜誌退稿 我讀書不多,大多是短篇集,正因為閱讀量的稀少,才導致每一本新書都能輕而易舉地推翻我腦海中的舊世界。但是讓我對敘述有極大改觀的,是這一本——《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我們往往以為,只要敘述夠明白詳盡,我們就可以表達出所想的世界。其實不然,正是這本書讓我看到表達的更多可能性。當我們用冗長的敘述去說一件事的時候,其實極大地壓縮了文本世界在讀者腦海中的生存空間,這也就導致了必要信息的缺失。卡佛的這部作品,看似如同現實拓本,但如果我們仔細考量,特別是經過生活的洗濯之後,會發現我們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那時我們才能理解作品的真正意義。 表達會帶有褒貶色彩,閱讀會帶有個人偏見,這是我們作為主觀的人的常態。但在卡佛筆下,他用極簡的手法,將那些個人色彩摒除在外,徹底去除作者對於讀者的情緒引導,還原了生活的真相。生活是雜亂的,卡佛像藥劑師,提取出生活的精華液,塗抹在不同人的臉上,呈現不同的模樣。正是極簡化的書寫,給與讀者在他所放置的白板上,以個人的經歷去塗鴉的空間。對於單一的人,讀他的作品固然痛苦,因為在他們眼中,卡佛的作品是索然無味的一張白紙。可對另一些人,他們的經歷完全可以填充那些「缺失」的色彩。卡佛的表達是高級的,他放棄了塑造世界的主動權,從而是他的文本世界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 推薦人:謝京春,1998年出於山東莒縣,山東師范大學本科生,2017-2019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96744部隊。文學作品散見於《時代文學》《青年作家》《小小說月刊》等,曾獲全國大學生創意寫作短篇小說大賽銅獎。 無論寫小說還是搞研究,掌握一定的通識性基礎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對於創作者而言,哲學、歷史方面的知識更需要多看多了解,這種充滿了趣味性與啟發性的閱讀過程不僅有利於開拓思路,更是加強自身素養的有力途徑。《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便是錢穆先生論述中國政治制度的一本經典著作。 1952年,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面之邀,演講「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題,本書便以其演講記錄稿稍加校正,錢穆先生所著此書只擇唐宋元明清五代略舉大綱,抓住歷代政治制度中的關鍵之處加以論述,糾正了許多人印象中的錯誤看法,同時也補充了許多有意思的觀點。作為一本通識性的讀本,該書兼具趣味性與學術性,全書行文質朴,內容簡短僅有11萬字,十分適合閒暇時間閱讀。大家不妨去看上一看。 塞尚書簡全集 推薦人:sailor k 不要問我 一腔熱血 為何付諸東流 第一次看到塞尚的作品可能在初中的美術書上,看到他畫的那些蘋果、梨子,紅的那麼紅,綠的那麼綠……我們都覺得很詫異,這也能算大師的作品嗎?這簡直就像小朋友用蠟筆畫的,我畫得都比他好。 那個時候對藝術一點都不了解,看到那些復印在書本上的畫心理的感受也是毫不掩飾最直接的。我那時不僅看不上塞尚,連畢卡索和莫奈我也覺得畫得一點也不好。 到現在我才開始試著了解塞尚,試著重新去欣賞他的畫作。相比較梵谷的狂熱、高更的叛逆,塞尚給人的印象多半是冷靜的,但這一本書信集當中,你會看到他的年少輕狂,他強烈的個人愛好:對女人、對繪畫、甚至是詩歌文學。在他早期給左拉(沒錯,就是那個左拉)的每一封信中,幾乎都附上一首甚至幾首不成型的詩歌,你可以看到他為此感到驕傲。 每一次看到那些曾經年輕過的作者們強烈的情感,步入中年的我都會覺得很感動,也會感到有點難過。我們大部分人所收到的教育都是在告訴你,你的喜好不重要,別太在乎自己,將自己的情緒藏好。有時候我會覺得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很無聊,大家都面目模糊,都差不多。我們不必將藝術想像的太過復雜,當你站在一個美術館里,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有沒有打動你。歸根結底藝術也只是一種表達而已,藝術家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想說的。 不過作為現代人,我們真的應該問問自己,我有什麼想說的嗎? 雪崩 推薦人:蛋形矮胖子,個人簡介:沒有簡介 在資訊時代成長的我們,會感覺小說中「雪崩」的概念很遙遠,它表示視頻信號的減弱而在螢幕上產生的白色斑點;但當2020年過去了兩年,當《雪崩》中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資本和媒體所提及,我們發現「雪崩」的距離如此之近,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作為一部賽博朋克經典,它理所當然地擁有對社會不公問題的揭露,以及差異化復雜的世界格局構建,但是《雪崩》還是能讓看過各種賽博名篇的讀者感到深深的吸引力,它優化了先前小說里的「虛擬實境技術」,並給它起名為「Metaverse」,這個詞從去年開始被反復提及,大眾稱它作「元宇宙」;它將資本的擴張和壯大埋藏在故事背景中,聯邦政府崩潰分割和被私有,個人黑客被資本收歸成為螺絲釘,快遞員成為最精英職業並且用生命去爭取每一個30分鍾;最最重要的一點,書里的那些角色,弘主角、Y.T以及胡安妮塔這樣的角色實在是太酷了! 人工呼吸 推薦人:阿劍,一個喜歡在陽光好的白天碼字的人 有一種讀書的體驗。剛開始每天只斷斷續續淺讀幾頁,快讀到尾聲的時候,終於有一天足夠有時間,一口氣讀完,讀完之後長舒一口氣,在印象中羅列來龍去脈,發現自己竟然進入一種短暫的失語狀態。 《人工呼吸》是這樣,阿根廷作家皮格利亞的代表作。劇情簡言之:主角發現被家族放逐的舅舅馬基身上有諸多謎團,在主角出版了小說後,舅舅馬基在異國書信主角告訴他家族的過去,約主角見面,然而來赴約的卻是舅舅的朋友哲學老師塔德維斯基和舅舅留下的文件資料。 故事問題和人物視角不斷變換,如墜入濃霧的迷宮之中,不斷地喚醒思考。 本書的創作於阿根廷「骯髒戰爭」時期的1980年,當時阿根廷實施文化全面管制,包括本書作者的朋友在內的很多人相繼「失蹤」。為了應對日益嚴苛的環境,作者巧妙地借用偵探小說概念的「可見故事」和「不可見故事」元素,需要讀者參與其中補全故事。類似海明威常用的冰山法則,繼而創作出了這部凝視黑夜主題的近乎完美的小說。 文學似乎愛在緘口的土地上,用母語培育出優秀的作家。母語是身體的一部分,當使用母語的時候,會得到自由。而在緘口的過程中,每個字都有分量,作者必須充分將力量和信息灌注到文字中。 當在我們處於和諧,力圖讓自己與過去的傷痕歷史劃分時,難道沒有意識到,那時每一位前輩豈不是也都一樣在一根鋼絲繩上艱難前行。 書中有一個橋段,我認為是貫徹了整本書的核心:哲學家塔德維斯基流亡異國後,藉助翻譯的幫助發表了一篇論文,但是他並不懂異國的文字,看著自己捨命保護的知識結晶在報紙上的文字完全陌生。他感覺被永遠地放逐在了他鄉,身體的一部分被留在了故鄉,而那一部分永遠找不回來,成了精神上的殘疾。可以用新的夢想、新的幻想、新的目標來替代缺失的一部分。生活還要繼續,找補來的填充生活「義肢」已經不再鮮活。 這便是《人工呼吸》。若想窺見歷史與未來請讀這本書吧。 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 推薦人:venumars ,女,湖北武漢人 想更了解當代最偉大的作家們,就不要錯過《巴黎評論·作家訪談》。這部去年出版的《女性作家訪談》更是我的心頭愛: 絕不迴避政治的波伏瓦,在跌宕一生後,表示「我對我的人生所呈現出的樣子完全滿意」;拒絕拍照的畢肖普,吃奧利奧慶祝普利茲獎,從不在打字機上寫詩;當代最神秘的作家費蘭特,在寫作對記憶碎片的改編中,練習忠誠(而非馴服)地揭露情感…… 與其說滿足讀者窺探作家日常的獵奇、探究生活和作品的關系,不如說訪談也是她們的作品——更不事雕琢、隨性揮灑,讓讀者直接探視她們敞開的人生。 而她們,呈現出直面世界的坦然與活潑。才華橫溢又野心勃勃,用擲地有聲的作品殺出重圍,超越性別,也超越偏見。 總之,只要你寫得牛逼,說什麼都是對的。:-D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推薦人:丹雲,間歇性努力碼字人,喜歡寫童話的懸疑小說選手 一個好的故事拆解下來是什麼樣子?我覺得應該像一道法餐,有引人入勝的開胃菜,有令人大呼過癮的主菜,還有最重要的餐後酒,堆疊出令人回味無窮的綿延後勁。《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它精緻激盪,擁有令人戰栗的閱讀魅力。 首先,一切起源於一個絕妙的點子:讓智商來滑滑梯會怎麼樣?一個弱智變成了天才,然後又變回弱智。作者選擇第一人稱視角,通過高超的敘述技巧,向讀者展開主人公眼里善意的世界,把惡的真相精巧地編織進字里行間。 這樣的衝突多麼吊人胃口,讓讀者開始期待主角的反擊——蛻變吧,變成正常人,甚至是天才。主角成功了,他接受了和宇宙一樣浩瀚的知識,看待眾人如可笑的螻蟻一般。可是,悲劇才剛剛開始。他成為了科學實驗品,成為了科學家揚名立萬的最好案例,唯獨沒有單純地作為人類被尊重和關愛。為了讓這一悲劇更加徹底,命運碾碎了他獲得的一切,讓他失去智慧,重返天真和寬容。 故事跌跌宕宕,結局空空如也,讓人悵惘回味。這場悲劇的源頭,無論追溯到科學實驗的倫理,還是社會對邊緣人的態度,都說明在文明的大廈中,人文精神的基石容易偷工減料。讀完這本書,相信更多人會對少數群體致以溫柔,就像主角一樣,在小白鼠的墳頭獻上一朵花。 奧杜邦的祈禱 推薦人:徐放屁 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其實並不愛放屁,當然,也不姓徐。 即使忙到死,也想好好寫故事的律師。 忘了誰曾經說過——荒誕到極致,就是現實。 《奧杜邦的祈禱》就是這樣一本書。 本書是一位特別的日本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出道作。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主人公伊藤為躲避追殺,偶然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他遇見了稀奇古怪的島民們,並破解了有生命的稻草人死亡之謎。 這本書的故事也很復雜,復雜到許多細節的背後都充滿大量隱喻,這種隱喻從書名便開始,直到全書最後一句話才結束。 那些荒誕的島民——擁有生命、會預知未來的稻草人,可以不受約束、隨意殺人的暴力美學俊美男人,只會說反話的畫家……每一個人都屬於自己的故事,而當象徵著神明與信仰的稻草人死去,所有人的反應都不相同。 那麼,為什麼這位可以預知未來的稻草人,沒能阻止自己的死亡? 那是一場浪漫的宿命。 如果只用一句話推薦的話,我會說,不論你是想看童話寓言、看懸疑推理、看荒誕奇幻,甚至是看隱喻的宗教和人性,你都能在這本書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書零閱讀門檻,看就完了! 窗邊的小豆豆 推薦人:任真 重度文學愛好者,中年不油膩的文青一枚。 最早知道這本書是通過《讀者》。當時看了其中幾篇節選文章後,心里一直惦記著。有了娃以後,更是對這類育兒題材很上心。後來托朋友從國內帶來了這套書。拿到書不久就一口氣看完了。 《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是黑柳徹子,作品出版於1981年, 歷年來再版無數,成了許多人的心頭好。 讀完此書內心最大的感受就是非常羨慕小豆豆。小豆豆是個幸運的孩子,遇到了和藹可親的校長和讓她自由成長和發展的巴學園。小豆豆在巴學園里過得五彩斑斕,開心快活,充分葆有了孩童的純真無邪。作者也是因為這段在巴學園的經歷,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性格,內心無比強大的成年人,同時取得了職業上的成功。 如果每個孩子在童年都能有這樣一所可以啟迪心靈的學校該有多好呀。 本書情節簡單有趣,翻譯後的語言也很靈動朴實,閱讀時會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揚,內心滿溢著感激。 道德經 推薦人:常洛瑜,前出版社編輯 這並不是一本當下流行的書,但也並非是讓我們陌生的書。然而,除卻書名《道德經》,除卻其中零散的名言名句,這本書對於當下的我們而言,多數情況下只是一本可有可無、僅能炫耀自身學識的讀物罷了。此話不假,此話亦假:若深諳書中之理,讀罷又怎安僅為炫耀? 讀書,僅是讀書。無論面對怎樣的書,我們都會產生鄙夷、傾慕、追求、排斥等情感。這些標簽化情緒的背後,是我們對於自己、對於世界、對於所謂「三觀」的權衡。《經》書中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僅此一句,我們亦可找到自己的權衡:它既可以是神神叨叨的無趣,也可以是繞梁三日的回味。也許,我們置身於寢室之中,倒一杯水,倘若可以,關上手機、電腦,緊緊盯著它:晃一晃,即可感受到水的流動;不晃,它即端坐如你。正如此刻的你,也許正在經歷難忘的大學校園,曾經幻想頗多的中學,未來不可未知的社會。 不遠的過去和將來,那些無法提及的只言片語,也許或深或淺都隱晦在《道德經》的片言只語之中。它,也許都是錯的;但無妨,那都是你的江河寬闊,你的波瀾浩盪,你的水波不驚,你的浪裏白條。 夢者故事 推薦人:闕凝,旅居美國,統計學博士在讀,泛幻想小說作者。熱衷反烏托邦、賽博朋克和懸疑科幻。長篇科幻《寵物人》入圍第三屆豆瓣閱讀長篇拉力賽關注名單,《完美偶像計劃》發表於未來事務管理局。 《夢者故事》頗為冷門,其名號只在奇幻文學史里出現。本書題材是小眾的西方奇幻,但卻完全跳出窠臼。其內容正如書名,每一篇故事都是高度抽象的寓言,像將醒之際的夢,留下一個美好的意境,不拘泥於形體。 不同於傳統小說,《夢者故事》的文體接近民間故事(《一千零一夜》、《鏡子與面具》),而內核則更像詩歌。文字的重心不在敘事,而在於捕捉隱秘的情緒。它淡化了故事本身和小說三要素,高度概括的寫法和唯美空靈的語言只為勾勒出故事的殘影。讀者要主動感受文字間的氛圍,讓故事自由生長,如同置身斷壁頹垣之中想像往昔宮殿的全貌。 我試圖在創作中追尋史詩與童話交織的美感,而當我讀到此書,我知道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東西。《夢者故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著,也並非老少咸宜,卻是少數人心中的理想鄉。我在這里推薦給大家,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最契合自己的書,讀完就像回到家鄉一樣。 敲昏鯨魚 推薦人: 西小麥,一個隨心所欲的寫字的,在簡書平台有五十萬字碎碎念,《小小說月刊》發表作品《多維世界》《消失慣犯》《羊在天上飛》,小說家族公眾號發表作品《208隧道》《桃花山》。 偶然看到萌芽2021年11月期的第一篇小說,《寒冷》,署名包冠涵,對這個作者一點也不熟悉,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被深深吸引了。隨後查閱資料,了解到他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敲昏鯨魚》,托朋友從台灣郵遞過來,用了一周時間把它看完了。驚嘆於他的想像力,又折服於他帶有魔幻般的比喻。里面有形色各異的故事,會說話的風箏、裝在瓶子里的鯨魚、吸血鬼、鱷魚、耳垂湯,你幾乎可以窺探到作者的精神底層,那里是涌動的波,無止境的幻想和俏皮而又富有重力的能量。 其中我個人最喜歡《Borders》這一篇,一個被通緝的父親帶著幼小的女兒逃離,在馬戲團,在槍擊的公寓,在未知的邊境,當他描述女兒的笑容時他說「...還有連伊拉克沙漠里的裝甲車都能融化的笑容。」形容馬戲團舞台時他說「馬戲團的座位很少,舞台只比可口可樂的瓶蓋大一點而已。」當他看到女兒放下一片落葉時他說「...在她將落葉輕輕放下的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她似乎也將我過往人生中所背負的重罪一並赦免。」 當然,還有很多,他是一個難以歸類的不規則動詞,會說很好聽的故事,現實與想像不斷交錯,充滿張力的畫面中蘊含無限的創意與童趣。彷彿不知不覺中觸碰到幻想的暗門,一轉眼就落入完全未知的世界里。 失眠症漫記 推薦人:王小白,原籍四川,現居上海,愛好閱讀及寫作。 4.1號浦西封鎖前,我就沒上班了。醫院先是發現一例密接,封院二天,回去上班需提供48小時以內的核酸報告,我周末一點出門,跑了兩家醫院,每家都在排隊,密密麻麻的人牆在馬路上繞了一個又一個的彎,象看不到盡頭的長城。我不但社恐,也人恐,遠遠觀望後離去,後來幸慶當時沒去排隊。回家後在網上預約到一家檢測機構,騎了半個多小時自行車,晚6點40,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一個幾十人的長隊,散亂如蟒蛇狀,盤旋在路邊。因為預約過,即到即做,做完很快離開。周二晚報告才出來,完美錯過了48小時。接下來就「足不出戶」,內心煩躁無比。當壯孩子約我介紹一部小說時,我還茫無頭緒。 提到疫情,多數人會想到《霍亂時期的愛情故事》,《鼠疫》,《傾城之戀》,《十日談》,但除了上述書籍,還有一本書也值得一讀——《失明症漫記》。 該書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這是一部純粹的想像之作。在書中,作者假設失明成了一種可怕的傳染病,失明症患者和可能的感染者被政府隔離起來,然而這一措施並沒能制止失明症的蔓延,最終所有人都患上了失明症,城市陷入停滯,可怕的倒退。在此,作者以強大的虛構能力,從醫生妻子的視角,細致、真切的描述了隔離群體失去文明後的野蠻,失去人性後的殘忍,牆外人對牆內人的恐懼,以及荒誕無能的政治機器對少數個體的碾壓,最終蔓延至整個城市的災難。在書的結尾,瘟疫過去,所有人都自愈了,人類恢復了視力,除了那些死去的,不需要任何藥物,除了時間,世界上沒有任何特效藥。 笑傲江湖 推薦人:李浩然,一個寫小說像令狐沖耍劍一樣只有花架子卻毫無內力可言的大齡文學新人。花架子也許能殺人,卻不能誅心,而文學的要旨,就是誅心(直擊心靈) 二十年五年前,我上初中,在課堂里偷偷看《笑傲江湖》,正為令狐沖的遭遇感到不忿,被老師當場逮捕。書被沒收,這使我更加不忿,又徒呼奈何。書是借的,借我書的同學三番五次找我討要,我想我要是會獨孤九劍就好了,一招破劍式把他鼓譟的舌頭削下來。後來我爸騎了三十公里的自行車到縣城書店買了一本《笑傲江湖》,親手交給我同學的父親,然後在他家喝了一頓酒。 第二天同學找到我,我以為他要對我表達謝意,誰知他說,我借你的是第二冊,結果你爸還回來的是第四冊。後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畢業時他不提我不提,老師也不提,誰都當沒發生。 一直到高中,我貓在書店里看完了全本《笑傲江湖》,嫉妒令狐沖嚮往任盈盈之餘,給我最大的觸動是,令狐沖的「純粹」在書里或者說在那個虛構的武俠世界里是如此格格不入,如此不合時宜。最為一個最真實的人,反而顯得如此荒謬; 而其他那些看似荒謬的人又是如此的真實。去除主角光環的話,令狐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我不想學他,於是努力讓自己荒謬。經過很多年的實踐,我又總結出另外一個道理:看武俠小說看個熱鬧就完了,千萬別代入! 野草 推薦人:何德榮,1992年出生,江西贛州人,客家人,現客寓粵南諸地,文學青年,一個曾誤入黑巷便欲化燈的傻子。 選擇推薦書目的時候,腦海中第一個便跳出了魯迅的《野草》。雖明知推薦這本書並不討喜,也似乎顯得自己多年不再長進,但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推薦這本書。因為,《野草》是魯迅最好的作品,應該讓更多的人去閱讀。 這本書對今天的中國青年來說,應該並不完全陌生。《風箏》《雪》等篇目,都在中小學課本里就學過;又因為是散文詩這種獨特的體例,而讓人印象深刻。但這幾個篇目並不是《野草》里的核心篇目,甚至不能很好地體現散文詩這種文體,因而大家其實又對《野草》極其陌生。 我在十九歲那年重新認識了這本書,我至今仍然記得,我的大學老師在現當代文學精讀課上,舉著這本書,抑揚頓挫地告訴我:《野草》這本小冊子里包含了魯迅的全部精神。於是,我被這本書所吸引,開始顛覆自己的精神世界。具體點說,它教給了我如何反抗絕望與虛無,教給了我懷疑精神和自我懷疑,教給了我探究自我的艱難,教給了我世界的虛偽與怯懦,教給了我無用的終將被棄和救贖的不可得。 當時我深陷在《野草》的黑暗里,藉助許多書籍和論文,大約是讀懂了。那彷徨於明暗之間的、那遲疑於凍滅與燒完的中間物們,那虛妄的希望和絕望,那無法停歇地走向墳的過客,那被遺棄的頹敗的身軀所引發的洪濤,那讓看客無聊至乾枯的復仇,那因廢弛而引發反獄而終究失掉的好地獄,那求其本味而抉心自食者,還有那深陷無物之陣的戰士,還有對世間乃至造物的譏諷,還有那層層疊疊而終於引向自身的否定,還有那反抗絕望與徹底虛無的痴纏。這些都是魯迅對生命的體驗,閱讀《野草》,使我在一段時間里也成為了一個洞悉希望之虛妄,也明了絕望之虛妄的,真正的樂觀主義者,當然,這樣理智的狀態並不穩定,仍然在黑暗與虛無的侵擾中不斷搖曳。但即便如此,這也是人生體驗和處事哲學上的巨大收獲。 可相隔數年後,我重拾起這本冊子來,卻總有晦澀不解之處。但我想這也不打緊的,模糊、曖昧不明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但只要存其大意,也就能夠幫助我們辨認暗夜里的路,而不存希望和絕望地、平和地走過。 今天,我還是會像當年我的老師那樣,舉著這本書,告訴你們:《野草》這本小冊子,包含里魯迅全部的精神。相比於你從前讀過的其他書而言,《野草》更像是一條荒僻的、崎嶇的、深邃的、晦暗不明的、處處分叉而又錯綜循環的小徑,你可能迷失在里面慌不擇路,甚至可能根本找不著進入它的道路,但我要說,你如果願意大著膽子,提一盞孤燈往里探尋,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關於《野草》,還有很多話可以說。但我想,我應該言盡於此,留給你們自己去探索,魯迅獨特的靈魂極具魅力,比聽我嘮叨有趣多了。 局外人 推薦人:拾壹,一個對世界充滿困惑且一直在困惑中的人。 說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親,還是在控告他殺了一個人?」 (聽眾鬨堂大笑。) 「是的,我控告這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 (全場沉默了。) 在加繆的《局外人》當中,默爾索的辯護律師和檢察官之間的這兩句話的交鋒,是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它們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隱喻,一個普世的象徵。 《局外人》講述了一場審判的前因後果。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默爾索的日常生活,從默爾索出席母親的葬禮至他在海灘上開槍殺人的過程敘述。第二部分則是默爾索在獄中和在法庭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法庭上,默爾索所有日常行為,都在別人眼里產生了對應的形象(參加葬禮、喝咖啡、沒有打開棺材、與女友看喜劇片、幫鄰居寫給女人的侮辱性的信......)。莫爾索通過法庭上他人的反應,逐漸認識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他人眼中的自己,與他自己所認為的自己,大相逕庭。 有人說,默爾索就是盧梭所說的18世紀的「高貴的野蠻人」在我們這個世紀的翻版:在社會出現之前的人。 由於沒能遵守塑造他們的世界的規范,默爾索變成了一個棄兒。 當反抗不了怎麼辦?當面對荒誕的世界時怎麼辦?當我們最終不過是徒勞地推著石頭的西西弗怎麼辦? 加繆在結尾給出了默爾索的選擇,一個至死仍舊是「局外人」的選擇:「為了不感到自己屬於另類,我期望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全世界都在等我們 推薦人:斯科特,喜歡寫網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耽美爽文,有小肉,不喜勿入。總裁軍官和天才學霸的感情博弈,懸疑科幻劇情,爽點密集。 情節有虐有甜,玻璃渣摻白糖,大肆潑灑反殺綠茶、替身梗、追妻火葬場等等狗血。看著曾經高高在上的角色在感情里卑微匍匐心腸俱軟猛漢落淚,挺上頭的。 編舟記 推薦人:王二的幽靈。飛行學員,正在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作品發表於《小小說月刊》,腦洞故事版,六神磊磊讀金庸。 你有想過要怎樣解釋「右」這個字嗎? 如果解釋為握筆和拿筷子的手,則忽略了左撇子。也不能解釋為沒有心髒的一側,因為據說有人的心髒是生在右邊的。那麼,最好的解釋便是 面向北方的時候,東方所在的一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世界就是由這樣一個個精準的字詞所構建起來的。詞典,作為收納字詞的容器,其實有著相比其外表更加厚重的意義——倘若將詞語比作海洋,而辭典,則是載人渡海之舟。 三浦紫苑將讀者代入辭典編輯部,陪伴《大渡海》編輯部的成員進行一場長達十五年的「修行」,編撰文案,創作詞條,日復一日的校對,因為不停的翻找資料,以至於磨平了指紋。 在編撰辭典的過程中,不愛與人交際的馬締通過辭典打通了語言的窗口,找到了交流的可能性;饒舌的西岡得以直面自己的內心,切除了心中的雜質。所以,這本書並不是一碗佛教徒式苦熬的,辣嗓的雞湯,而是一群熱愛辭典的人在深邃的語言之海上齊心協力,劃槳前行,最後得以直面內心的故事。 在故事的開頭,馬締的房東竹婆婆說:「小光你啊,這麼輕的年紀就找到了願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真是令人羨慕呢」。看似木訥的馬締,靈魂里的卡路里卻高得嚇人,他的眼前是和我們截然不同,閃耀得令人呼吸困難的世界。最後,是這樣的人編出了小舟,承載著綿綿不絕,從太古延伸向未來的人類靈魂,在無邊的詞匯之海上航行的小舟。 後記 寫一段雷蒙德卡佛他老人家說的話:我以為我能改變,但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這樣。在打一個響指之間,變成一個新的人,換一種活法。我想,文學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匱乏,還有生活中那些已經削弱我們並正在讓我們氣喘吁吁的東西。 好的文字並不帶有功利心,承諾看完一本書後你就會獲得多大的改變,不是,文學不是那樣的狗皮廣告,文學是如同窗外正在下起的這場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成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暫時的避難所。所以,不只是今天,不只在世界讀書日,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改變才是可能的,其中還蘊含著無數的可能性。 來源:機核

《計算機符號學理論》讀書筆記(一):什麼是計算機、符號學、和計算機符號學

前言 一開始了解到這種理論是因為低多邊形厭氧菌老師寫的關於《Cybertext》的讀書筆記中介紹了這一理論。我之前雖有學習過編程,也淺淺的了解過一些索緒爾和拉康的符號學。但還是第一次聽到以符號學理論來理解計算機本質的方法。之後找來了這本由 Peter Bogh Andersen 寫的《A Theory of Computer Semiotics》的電子版,決定學習一下也寫一篇讀書筆記。 我才疏學淺,難免會有學術性錯誤。歡迎各位補充和改正。 計算機和符號學 我們從名字應該不難看出,計算機符號學是一個典型的A學科與B學科的交叉學科(這種交叉學科看起來更像A × B而非A + B)。那麼在思考這個學科是什麼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先說符號學和計算機科學到底是什麼。 首先是符號學,這門學科在我看過《符號學 : 原理與推演》里將其比喻為「文科中的數學」。在本書中一言以蔽之: 符號學是研究符號(sign)及其在社會中生活的科學。符號本身可以是任何東西(語言、圖片、文學、動態圖片、戲劇、身體語言等),它對人來說承載著不同的意義。將它比喻為「文科中的數學」其原因就在於符號學可以作為很多學科的理論基礎,例如語言學與符號學的發展就密不可分,神學家用羔羊、蛇、十字架等作為象徵來解讀聖經,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經常用符號學來解讀藝術作品,精神分析中拉康使用符號學作為理論基礎,社會學家用它解讀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值得一提的是,符號學並不是一門統一的「科學」,不同派系的符號學百家爭鳴。重點在於人以符號作為把握意義的方式來研究。 什麼是計算機科學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SICP》公開課(電腦程式的構造和解釋)中,計算機科學被認為是一個極其糟糕的名字。因為本質上來說,計算機科學既非「科學」也不是真的關於「計算機」的。而且,幾何學(Geometry)一開始命名是關於丈量土地的,而我們都知道現代幾何學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 計算機科學比起科學更像是一門藝術或者是工程,甚至更像「魔法」,我們所寫的程式語言就像咒語(Spell),命令計算機中的「小精靈」達成我們的目的。計算機科學並不在於研究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而在於有效且高效的達成我們的目的。 計算機科學也並非「計算機」有關,就像物理學中並不只有粒子加速器,幾何學並不只有使用測量儀器。從歷史角度來說,Computer這個單詞一開始甚至指代的並不是機器而是一種職業:專門從事計算工作的人。而我們都知道今天的計算機已經遠超了數學運算能做的事,我們可以用它創造藝術可以用它交流想法。 所以計算機科學,不如說是一門關於關於「過程」和「控制」的學問,這種過程有時候被稱為算法,使用數據來達成我們不同的目的,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目的,比如康威生命遊戲,我們只是想看看規則帶來的結果。 計算機符號學的重點既是將計算機科學看為一種生產和操縱符號(這麼想的話就更接近神秘學意義上的魔法了)。計算機不光可以處理已有的符號,它還可以通過操作產生新的符號。計算機科學中,結果是嚴格受到數理邏輯為基礎的規則所影響的,但是作為人來說如何認知這些被生產出的符號始終是非規則性的。這幾年經常有用機器學習製造的奇怪圖片,它對計算機而言只是處理「圖像」這一符號的結果,但在人看來計算機創造了「克味兒十足」難以言喻的東西。 符號的雙重生活 需要說明的是,符號學並不能用來審視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的方方面面。它無法說明計算機到底是如何生產和操縱這些符號的,只有人可以用符號把握同時可以被計算和處理的符號才能被討論,也就是所謂的「雙重生活」。 符號並不是一個對象所有的特徵,相反,它是解讀這為它賦予的含義。例如我們已經會把黑雲解讀為下雨的符號,黑煙看成是著火的符號等等。文字、聲音、圖片被人們用以承載意義,而不是它本身就是意義(即能指和所指)。所以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同一符號所象徵的符號可以完全不同。一個汽車可以同時是代步工具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以計算機的角度來說,信息被看作成數據結構的方式來存儲,譬如一張預訂座位系統的表格。對於人來說分析這些信息便可以產生意義:哪些座位是空餘的,我是否要以此來預定等等。之所以要討論計算機符號學正是因為計算機的這種特性,也是我們沒有討論「汽車符號學」的原因。(說不定真有) 計算機符號建模 先說明一下這部分會有一些程式語言,並不是很復雜但是可以選擇性跳過。 反過來來說,理解符號學也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設計和理解計算機系統和程式語言。例如程式語言中的「面向對象編程」概念。我們抽象的「類」概念具有一系列屬性和方法作為某種集合,我們操作的這些類、方法和屬性隱含了我們表述其行為的方式。舉書中的一個關於雇員的類的例子來說: 這個對象的變量和方法很容易被理解為:一個雇員有一個名字,住在一個地址,交了多少多少稅,這些信息組成了我們對雇員的描述和象徵,這個對象還要包含一個方法來展示自己的這些信息,比如: 這個方法里調用的"Print"方法名指代的類似現實中的列印,表示它的功能是把後面的數據顯示在螢幕上,在程式語言中往往大量涉及這種對已有方法的調用,通過組合這種已有方法,我們得到了一個復合的新方法。代表我是一個雇員的信息就在這個類被用不同的屬性和方法區分好了,在「生產」一個雇員時,只需要填入不同的信息一個雇員就「產生」了。對於計算機科學來說,這段代碼所代表的是一種抽象的數理結構,對雇員來說,這些東西象徵的是它區分於其他雇員所必須的信息。 在計算機科學中,一個棧代表的數據結構是僅能在表尾插入或刪除的線性表結構,我們很容易就能聯想到能對應上這種方式的東西。而超市里的排隊顯然是不能用這種結構來表示的。(你能想像一個時後到先得的隊伍麼) 符號學所研究的意義不光不同人理解同一個符號不同,相同人在不同場合理解同一符號也會發生改變。在同一家公司中,「客戶」這個詞可以指「從公司訂購貨物的實體」,也可以指「交付貨物的地方」。理解不同含義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理解含義要結合上下文,這一點無論是一段文學還是一段代碼都是如此。讓一個再老練的程式設計師不看上下文去看自己以前的代碼都未必能理解其含義。正是由於這種特點,大部分現代程式語言的目標之一都是降低人們理解起來的難度(反過來的例子也有: 《A=B》:用糟糕程式語言來編程的優秀編程遊戲)。如果信息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復雜性,我們必須能夠將其與情境的選擇聯系起來;否則它就不會對我們的決定產生影響。因此,理解一個新的符號需要把它與環境中現有的符號系統聯系起來。 我們人類和計算機標志一個東西的方式也大相逕庭。在視頻網站中,一個專用編號可以直接指向一個視頻,例如BV1E44y1N7QL,但人類是沒法這麼記憶的。人類只能記住它的標題或者投稿人或者圖像聲音片段,甚至可能是下面的某個評論。對於計算機中一個不唯一的編碼會引發bug,對人日常來說一個含糊不清的單詞或發聲可以引發理解錯誤(也可以變成諧音梗)。因為程式語言自身實現的問題,計算機語言也會人類本能理解存在大量差異的後果(程式語言中俗稱的坑),比如我最喜歡的Javascript笑話: 雖然一個數字和一個真值相加對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因為Javascript實現方式的問題,這種「強行計算」可以實際給出你一個結果,像極了宇宙的終極答案是42。正是因為一段極其復雜難以理解的代碼無法被人理解,現代軟體工程中極度強調軟體的可讀性和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性。 索緒爾VS皮爾斯 正如前文說的,符號學並不是一種理論框架統一的「科學」。相反,符號學有著種種理論框架。索緒爾和皮爾斯兩人都被認為是符號學的重要奠基人,然而他們的學術理論並不相同。皮爾斯不同於索緒爾關於所指和能指的二元符號模型。皮爾斯的三元符號模型為再現體、對象和解釋項。這里我就不展開敘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B站UP PAPooSe製作的介紹視頻: 符號學入門(6):皮爾斯三元模型。這本書認為,兩種符號學在計算機符號學中都是有作用的,雖然皮爾斯的符號學被很多人認為很難用來分析和設計計算機模型。作者將兩者的差異認為根本性在於歐洲與美國的思維差異所導致。 皮爾斯符號學在計算機系統設計的嘗試之一是下圖的這種模型。程序文本是一個再現體(R),其對象(O)是執行序列,即機器操作的序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項(I),即意向性解釋項和因果性解釋項。這也可以讓我們對計算機符號模型產生一種新的理解。程序文本通常是模糊的,因為它有兩個不同的對象和兩個不同的解釋者。程序的執行是程序文本的一個對象,因為程序文本必須在操作語義學和相應的編譯器的幫助下指定一組執行。 皮爾斯符號學也可以構建出這種模型用以解釋程序文本,執行和用戶的關系: 書中又舉了一個關於行動、(所使用的)工具、(被操作)材料的符號關系: 如果工具不存在,行動就不可能存在(例如,沒有鋸木的工具就不可能鋸木)如果沒有它們可以轉換的材料,工具就不能存在(如果世界上沒有可以被鋸開的材料,鋸子就不能存在)反之亦然:我們可以有材料而沒有操縱材料的工具,也可以有工具而不使用它們具體的材料限制了可能的工具,而單個工具則限定了可以執行的可能的行動 如果我們使用程式語言和面向對象來確定三者的關系就變成了: 而對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也可以用程式語言表達出來(繼承材料的類)。我們在下面創造了一個名為紙的材料然後確定了操作它的工具是紙之後我們在定義畫畫這個行為: 組織環境 符號學依賴於組織環境(類似我前面提到的上下文),所以作者認為計算機系統設計要和這種組織環境聯系起來。作者這里給出了一張Ronald Stamper的信息系統層次理論和他的本體圖(theory of levels of information...

《部落倖存者》刁民一直讀書問題分享

《部落倖存者》中有很多的玩家的刁民過了學習的時間還在學校學習,主要是由於學校建造的地點比較遠,建立道路大於道路上的時間,所以沒有達到畢業的要求,通常可以將學校建近點,讓刁民盡快畢業。 刁民一直讀書問題分享 學校建的近點,建立道路減少道路上的時間,學習是按一個進度的,像工作一樣,沒達到一定的程度不會畢業而不是說年齡到了就畢業 來源:3DMGAME

Hanson的讀書筆記04:這樣寫出好故事(中)

前言 今天的內容很簡單——開頭、中段、結尾。 1 開頭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對於故事來說,好的開頭可以為你的故事加分,從而影響到重頭戲的中段,以及收尾工作的結尾。 1.1 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 一般情況下,常見的開頭有以下四種: 開場白:包含有名字的角色以及擾亂生活的事件。行動:從事件的中間開始。回到過去:如使用主角過去的日子作為開場。態度:通過語氣和態度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1.2 呈現故事的世界 主角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里?主角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1.3 通過主角,建立讀者與故事的聯結 任何故事,角色均是第一位,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認同:讓讀者認為自己與主角類似。 有時候我們靜下心來看看自己,你會發現(當然這不是全部): *自己並不完美*有時候很膽小*時而興奮,時而低落 主角也是人,也會受傷,也會流淚,把自己代入主角,看看他(她)如何思考,才會像一般人? 同情:同情更能加強讀者對主角的情感投入(主角可以偶爾發泄一下情緒,不過不要一直抱怨)。 喜愛:讓角色做些討人喜愛的事情,比如主角喜歡幫助他人,對事物有廣泛的見解。 想想你喜歡什麼樣的人,然後把其中一些特質加入到主角身上。 內心衝突:從來沒有一個人會一直無所畏懼,他/她的內心也會有著不和諧的聲音,需要將主角的疑慮擺在情節表面,才能把讀者進一步拉進故事里。 上述提到的要素,都是為了做好與第二幕的銜接,你未必在開頭就點名對手的身份,我們需要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或者說更強的人)。 2 中段 2.1 任何意義上的死亡 在故事中,物理層面的死亡是慣用手法,不過俗話說得好:「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2 永不缺席的衝突 我們要牢記任何故事都不要缺乏衝突,否則它會變得十分無趣。 如何讓衝突繼續?那就加入比主角還強大的對手吧(既可以是角色,也可以是觀念)。 與對手博弈時,請注意以下元素: 2.3 趁手的傢伙什兒:行動、反應、繼續行動 主角擁有了目標,通過行動解決困難,才會產生情節;在此期間,必須有某些人或物阻止其行動,否則過於順利的故事也沒人看。 在我的《明日方舟》同人文《未見春日》中,我便利用了這一點: 這時候有人肯定會問:「Hanson老師,萬一我把故事寫成了武打片,讓人喘不過氣怎麼辦?」 你大可不必緊張!先放手去寫,然後把稿子放幾天,最後去解決稿子「喘不過氣」的問題。 2.4 中段,起來做工了! 任何人都會遇到中期節奏過於緩慢的問題,那麼我們如何解決? *分析故事中的代價:想想主角如果沒有達成目標,會失去什麼?*加強讀者與故事的聯結:是什麼事情讓主角與對手綁在一起?*提高情節的復雜程度:不用只走一條路,適當的時候繞個彎兒(如警匪雙方進行對峙時候,主角方的內鬼在為犯人通風報信)。*增加新角色:這個新角色的使命是讓主角更難過,或者說一直在幫倒忙的小跟班。主角的伴侶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他(她)讓主角多了一個需要照顧的對象。*增加新的支線情節:你可以描述角色的家庭問題或者是困擾主角的心結,讓角色更加真實、情節更加復雜。 2.5 刪!刪!刪! 就像上一節所說,好的故事是需要修改的,刪減一部分沒用的內容會讓它更加穩健。 *合並或刪減角色:如果有一個甚至多個出場目的近乎重疊的角色,不要猶豫,合並吧。讓這些「復制人」占據太多篇幅,不是一件好事。把他們安排到另一篇故事,誰不喜歡當主角呢?*合並支線情節:與上一條同理,為了避免讀者感覺混淆視聽,請繼續合並。*別太無聊:好好讀一遍自己的文章,看看哪些情節能把自己看困了?哪些段落讓你想直接快進?3 結尾 故事結束了,演員要退場了。盡管如此,你必須寫出最後一幕,了結主角個人生活中的某些事(你說你還想寫?稍安勿躁,有什麼話下一篇再說吧)。 能達到以下兩個目標,就是很棒的結尾: *結局完全符合故事所屬的類型。*結局讓讀者感到經驗,並不會熟悉到仿佛在哪里見過。 我們先要掌握「標準結局」的寫法,然後再想如何推陳出新。 3.1 沖擊結尾 還記得之前我們說過的LOCK系統麼?我們的故事要盡可能將緊張情緒拖到最後一刻,對手覺得主角必敗無疑,直到主角發現「內心的力量」,給對手沉重一擊! 3.2 選擇結尾 一般來說,結尾分為三類: 正向結局:主角達成目標。模糊結局:讀者不知道主角是否達成目標。負面結局:主角沒有達成目標。 雖然我們可以按照上述三種方式結尾,但是若在此基礎上把結局更復雜,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3.3 意外結局 很抱歉,關於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可以通過練習,想出不同的轉折。 假設你想好了一個結局,並順著它一路走到結尾,這時先不要繼續寫,想出幾個可能的結局,然後思考如何把這段情節合理地加入原文當中。 3.4 要素回收 無論你寫什麼類型的故事,肯定少不了支線劇情,或者其他的小碎片。做事要有頭有尾,寫故事也一樣。 那麼如何判斷是否「要素回收」? *大要素(與主要情節有關):邀請你的朋友閱讀下你的初稿,如果他們提出類似於:「那xxx去哪了?」「他們是否離開了新澤西州?」的疑問,你就需要思考如何收尾了(例如在下一篇故事中進行解釋或者直接修改原文)。*小要素(與主要情節無關):讓角色解釋後續,足矣。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對場景進行講解,它和情節一樣必不可少。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 迷霧之子:執法鎔金 - 冰與火之歌 - 銀行局:致命存款 - 麥田里的守望者 - JOJO的奇妙冒險:黃金之風 - 殺死比爾 -...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電子遊戲?我的《如何寫影評》讀書筆記

前言 本文是我對後浪出版的《如何寫影評(插圖修訂第8版)》的閱讀整理,可以看作是我個人的讀書筆記,因此會有對這本書大量的主觀非專業解讀,還混雜了我基於此衍生出的對「如何評價電子遊戲」的一點點個人思考。算是想到哪就寫到哪,因此行文可能會有些零散,不成體系,還請見諒。如果大家想學習更專業的電影相關知識,還是推薦閱讀這本書以及《認識電影》《看電影的藝術》等專業入門書目。 本書的作者是蒂莫西·J·科里根,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文系教授、電影學研究主任。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是將其作為教材輔助電影寫作課程的教學,提高電影專業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如今電影作為大眾娛樂的重要方式,吸引了無數影迷,因此本書亦可作為對電影或電影評論有興趣的普通觀眾的入門指南。 為什麼要寫影評 作者認為電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應我們的生活,我們也因此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來享受它。我們既可以把看電影當成「吃棉花糖」一樣簡單的消費行為,也可以將它當作一種精神體驗,因為它經常能「引發一種強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應」。而對一部電影做出評論、解讀會在此之上賦予我們另一層次的愉悅。「評寫和解釋應當是另一種令人激動的享受。」 撰寫影評能夠幫助我們深化對電影的理解;闡述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來說服他人;將電影與其他文化領域相結合,以闡明這種文化和植根於這種文化的電影。 這里提到了電影作為娛樂產品的同時能給人帶來精神體驗,能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情感,所以對它做評價是有意義的。盡管電影在誕生之初也被許多人視作玩物喪志的東西,但如今電影已經是公認的第八藝術,很少會有人否認電影的藝術性。 與之相比,電子遊戲更為年輕,但受到的抨擊相較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九藝術」更多是自稱,是遊戲從業者和玩家「捧上去的」,很少有這之外的人給予肯定,這一稱謂主要還是為了對抗「電子海洛因」、「精神鴉片」之類的污名化。即便如此,關於電子遊戲是否是藝術也始終爭論不下,關於此,機核站內也有不少的討論。 很多人認為,電子遊戲從誕生之初的唯一目的就是娛樂,因此與藝術無關。這種觀點無疑是淺薄的,以戲劇為例,戲劇的前身是祭祀活動,之後逐漸演變成貴族的娛樂項目,但沒人會否認戲劇的藝術性。也就是說,事物的屬性是會隨社會需要變化的,同時娛樂屬性和藝術屬性是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件東西上,戲劇是這樣,那電影也是這樣,電子遊戲也完全可以是這樣。實際上更為成熟的表達應該是:戲劇,電影和電子遊戲本身只是可以承載內容的「形式」,而它們的娛樂性和藝術性是由它們承載的「內容」決定的,而我們日常交流簡單地表達為「這種形式是藝術」。然而我們評價具體某一部電影時,不會說任何電影都是藝術,那麼同樣的也不是所有的電子遊戲都是藝術,應該說,電子遊戲是一種可以承載藝術性內容的載體。 我們認識到電子遊戲可以具有藝術性的同時,也不應故意無視它可能具有的娛樂性。這個世界上並非只有藝術品才有存在的價值,哪怕只是單純的娛樂產品依然對我們很重要。 我們在承認它們娛樂性和藝術性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它們的商品屬性。一部電影或電子遊戲一般是由這三種屬性組成的,在我看來只要其中一種屬性達到一定高度,就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而有兩種屬性優秀,就已經非常難得了(不過應該不存在毫無娛樂性和藝術性但能大賣的電影或電子遊戲吧?)。 預設讀者 我們撰寫評論時,需要預設自己的讀者。因為在評論前我們往往需要對評論的這部電影做簡單的介紹,所以需要與自己的目標讀者達成特定的默契,明確哪些內容是需要向告訴對方的,只有這樣我們的觀點才能更加清晰地傳遞。比如想向他人介紹《2010太空漫遊》,如果他完全不了解,我們可能就需要從阿瑟·克拉克開始講起,再講到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但如果對方了解《2001太空漫遊》,那我們只需要說:它是續作。 反思個人情緒 既然評價是基於我們個人的精神體驗,那麼我們即便盡力保持客觀,無疑還是無法完全摒除個人情感。比如有的人就是不喜歡超級英雄電影,卻對邪典電影情有獨鍾;有人對射擊遊戲完全無感,但喜歡在策略遊戲里盡心鑽研。作者給出的建議是:要明確評價中的哪一部分是受個人情緒影響的,而電影中的哪些部分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如電影評論家弗朗索瓦·特呂弗所說:「(一篇評價)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在於聲稱某部電影的好壞,而是要解釋為什麼。」 觀察角度 電影和電子遊戲是綜合性的藝術,融合了藝術、技術和商業,如果偏執於面面俱到容易導致連篇累牘。一篇評價一般會選取其中的某個角度著重分析。一般有以下角度: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包含了文學、造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甚至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元素。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基因源自戲劇,在此基礎上吸納了音樂美術在內的其他藝術,分析電影的時候可以從某一個藝術領域的角度切入。以上對電子遊戲是同樣適用的,尤其是前兩年流行的「電影化敘事」和各類「交互式電影」,為電子遊戲引入了大量電影藝術的技巧。但電子遊戲畢竟是不同的形式,能用和電影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以上傳統藝術,除此之外,還有專屬於電子遊戲的遊戲機制和交互的藝術。電影工業依賴於技術進步,並且,技術的進步很快地反映在電影工業里。技術決定了我們享受電影和電子遊戲的方式,在這兩種高度工業化的產業里,技術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3D技術和如今「大片」不可或缺的CGI技術。我們會記住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浮華世界》,因為它們在電影技術史上有開天闢地的地位。除了這種我們可以看見的技術進步,還有幕後的攝影,剪輯等我們看不見的生產工具和方法的進步。同樣的,電子遊戲也與技術深度綁定,包括AR和VR帶來了全然不同的體驗。電影技術、生產和發行是一種商業和經濟行為。商業角度可以從兩方面解讀:①商業成本會影響我們的心理預期。我們不會用商業大片的標準去要求低成本獨立電影,反之也會在某些方面對獨立電影有更高的要求,我們看《路邊野餐》的心態肯定和《復仇者聯盟》全然不同。放在遊戲上就是3A大作和獨立遊戲的差別,我們會要求3A大作畫面要牛,劇情要好,手感舒適,音樂動聽;對獨立遊戲往往需要它在機制創新、美術風格等一個方向做到極致,其他方面的要求就會放寬。②越高的商業投入就有越高的商業回報預期。高預算意味著需要照顧好更多的觀眾或玩家,不能冒任何風險失去觀眾(得罪了玩家的下場我們都見識過)。這導致大製作在許多方面都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中庸的方式,因此帶來了行業大製作普遍「沒特色」的想像(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商業上最穩妥的方式,「魂系列」從小眾到全球狂熱的傳奇是難以復制的)。因此,我們如果期待獨特的,顛覆式創新的東西,往往只能在獨立電影或獨立遊戲中找到。在此之外,還會有部分電影或遊戲具有社會屬性,能夠激發人們對社會某一方面的關注。這一點不是書上的,而是我自己的思考補充,比如《我不是藥神》推動了藥品管理法的改革,《對馬島之鬼》帶動了對馬島的旅遊業,《馬力歐與索尼克的東京奧運會2020》的宣傳作用。呃,《艾爾登法環》讓有些公司放假應該也算。 以上多個角度讓我們知道,電影和電子遊戲是受多方面特定因素和條件的產物。不同的因素決定了表達方式,電影和電子遊戲的主題和表達方式結合才產生特定的意義。 重復體驗 重復體驗是深度了解一部電影或電子遊戲最好的方式。我們會對有些作品做出:「每次都有全新的體驗」的評價。我們能在多次體驗中發現初次體驗沒能注意到的細節、伏筆等製作者精心打造的內容,會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不過我認為在實際實踐中,重復體驗的方式並不適用於所有作品。我們會忽略某些內容的前體是製作者精心設計,故意不直接呈現或者信息量較大。但包括許多劇在內的影視劇幾乎沒有設計,往往信息量低得夸張,好不容易有個伏筆還要給你長時間大特寫,生怕你沒看見。再比如一些「開放世界遊戲」,一周目其實就是在不停重復的過程了,多次體驗有害身心健康。 作者也在書中提到了有些作品缺乏重復體驗的客觀條件,給出的替代方法是:記筆記。對電子遊戲來說,遊戲媒體的遊戲評測,速通玩家的攻關往往少不了這一項,普通玩家偶爾也會這麼做,這種方式沒有多少門檻。但在電影中選擇這一方式就需要一定經驗技巧(不能暫停的前提),我們需要有能力分辨影片中的關鍵場景、鏡頭或者敘述情節,在它們的間隙盡可能具體地記錄。書中也列出了許多筆記簡寫和速記的方法(盡管如此,我覺得如今的普通觀眾應該不太需要這些)。 也有些觀眾擁有出色的視覺記憶能力(作者特別提醒,這是可以訓練培養的),他們能在看完一部電影後迅速回憶起其中的細節(我自認為偶爾有這樣的能力哈哈哈)。 我個人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觀影和遊戲經驗上,富有經驗的觀眾能立刻明白導演的鏡頭語言,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常常會被缺乏這些經驗的觀眾忽略。比如《聽說桐島想退部》中,導演用澤島亞矢和菊池宏樹一同望向窗外的鏡頭暗示了澤島對菊池的暗戀,而有的觀眾(比如我的同學)就在之後明示才了解角色情感。再比如 《花束般的戀愛》中有男女主多次關於出軌的討論,融入在普通的交流之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有一定經驗的觀眾(比如我,開始自吹自擂了哈哈哈)就立刻明白這是導演或編劇對劇情的暗示。在電子遊戲中我們也能有這種體驗,比如有經驗的玩家經常有「這里一看就有隱藏道具」的能力。 了解主題 下筆之前需要確定電影的主題,也就是電影是關於什麼的。作者還強調:主題並不是電影的「道德」或「啟示」,而是電影中用來幫助觀眾理解情節的概念。比如誰是主角?主角和他人的關系是怎麼樣的?電影希望你批評還是肯定某種想像?電影激發了你什麼樣的情緒? 以上內容我們似乎經常把他們和電影「深度」聯系在一起,但作者特別強調了主題只代表了電影講什麼而和啟示無關。同樣是超級英雄電影,我們會說諾蘭的《蝙蝠俠》有深度,探討了布魯斯·韋恩的身份矛盾,但也會說漫威的大多數電影沒有深度,更像是「主題公園」,盡管其中也會有對超級英雄身份認同的探討,盡管可能不夠倒位。 我們似乎很容易分辨什麼電影是有深度的,什麼電影是沒有深度的,而且「有深度」一般都是評價給好電影的(沒有說沒有深度就不是好電影的意思)。但深度具體是個什麼東西又很難說清楚,有人概括為電影能不能讓人明白什麼道理,我覺得實在過於簡單了,我看蝙蝠俠一百次也不能明白怎麼當一個超級英雄啊。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深度」在於電影是否認真地嘗試探討某個問題,探討不一定要有結果,但探討的方式(視聽語言)必須要成熟,在創作者的掌控之內。 不過對電子遊戲,「深度」這個詞通常用在值得鑽研的遊戲系統上。似乎主題必須通過「敘事」來建立,無論是直白的故事呈現還是環境敘事,但電子遊戲對比電影不同的事,「敘事」似乎並不是遊戲最重要的部分。 學習術語 學習一些術語能讓我們更加准確地描述和表達,下面是一些書中羅列的電影術語。 敘事 故事:所有呈現給我們的事件或我們可以推斷出的事件。 情節:以某種形式或結構對一系列事件的安排或建構。 敘事:根據某個特定情感的、身體的,或智力的觀點來組織情節的視角。 當我們提到敘事電影的時候通常指古典敘事結構:①情節發展有邏輯性;②在影片的結尾有明確的結局;③人物始終是故事的重心;④敘事風格盡量客觀。但也有大量電影不同於此,試圖創新,被稱作非傳統敘事或後古典敘事。此外還有非敘事性的電影。 角色:經常是分析的主題。無論是在敘事電影還是非敘事電影里,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他們都集中了人物的行為和電影的主題。通常,我們對一部電影的討論集中於發生在角色身上的事情及其演變。 視點:字面意思就是指看的位置,還能深入到心理和文化上。比如孩子和成年人看待同一件事物就會不同。電影中發生的事情有時是客觀的,但有時是某個角色的主觀視角。 場面調度 指一個電影影像的所有特點,即除了攝影機位置、攝影機移動和剪輯外的所有影響要素。包括燈光、服裝、布景、演技及場景中的其他狀況和角色。 在這里作者提到了電影能通過場面調度產生一種「現實主義幻覺」,讓我們以為這些影像就是日常生活和世界的原貌。我聯想到了機核之前的視頻節目《美術分析》影像不會著力於還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而是選擇傳達一種「感覺」,喚起觀眾印象里對這些事物的主觀感受。我也曾在微博上看到有網友給同一張圖片蒙上不同的濾鏡,還原了美國電影中的全世界不同城市,但可惜沒有保存,不能和大家分享。 場地和布景:拍攝的地點或者搭景。經常能夠反應角色的內心,與電影主題有更深層次的聯系。比如我們提起賽博朋克總會想起無盡冷雨和霓虹,提起哥譚市就是陰雲密布和哥德式建築。 服裝:劇中角色的衣服(或許也不需要解釋?哈哈哈)。通常提供了定位角色的關鍵,比如經常穿燕尾服的詹姆斯·邦德和總是背心的多米尼克·托萊多·家庭俠。 布光:以自然光或人造光源照射角色、物體或者某個場景的各種方式。可以用特定的方式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或者營造一種特殊的氛圍。 構圖 任何一部電影最終都是由攝影機來拍攝場面調度的,我們看到的是被記錄並反映出來的元素。構圖也正是電影區別於戲劇之處。 鏡頭:就是直接看到的、切換到下一影像之前的影像。 色調:影片畫面中顏色的范圍和質感。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象徵意義,與主題緊密相連。 影片速度:電影拍攝的速度,最容易分辨的時候就是快動作和慢動作。動作的快慢也能營造一種氛圍,比如動作片的動作就要迅猛,而《沙丘》中就常用慢鏡頭營造夢幻的場景。另一種理解其實就是幀率,目前影片標準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幀,一些老默片是十六幀,而李安導演曾嘗試過一百二十幀。 空間透視:畫面中不同的被攝物體和人物的空間關系。是不同鏡頭及其使用方式的產物。影片經常用深景或者深焦(廣角鏡頭,即前景中景背景都清晰)來表現場景,也會用淺焦(與深焦相反,焦點外全部虛化)凸顯畫面中的一個平面。有時還會使用變焦,改變鏡頭的焦距。 景框:決定的所包含的場面調度的邊界。一方面指簡單來說就是巨幕和標準銀幕,廣闊無垠的太空和西部就更需要巨幕,但著重角色內心的影片就更適合小銀幕。另一方面指鏡頭的邊界,在一個場景里,攝影機也能通過改變其與被攝物的關系而移動。景框暗示了對世界或某些人物的試點,它們的運動或缺乏運動是創作者呈現特定含義的方式。 剪輯:狹義上就是將兩個鏡頭連接起來,一般會依照某種發展的邏輯。一個鏡頭停留的時間產生了剪輯的速度或者節奏。廣義上剪輯就是如何用鏡頭構建電影中的長段落和意義。 聲音 無聲電影階段,戲院一般會搭配樂團為電影配樂。 而有聲電影階段,電影中的聲音依照錄制方式可以分為拍攝同時錄制的同期聲,也可以是後期配音。而依照劇情關系可以分為發生在電影世界中的劇情聲,和世界之外的非劇情聲(配樂)。 動畫、3D和新媒體 作者在這一部分的內容較少,但提到了數字革命已經改變了我們看電影的方式。此外作者還希望學生們思考:3D在多大程度上僅僅是門裝飾藝術?中國的電影市場前些年有「大片必須要3D」的現象,但從去年的《沙丘》和《007:無暇赴死》開始,許多人指出多數電影並不是為3D拍攝的,強行專制3D其實對電影體驗是破壞性的,於是上述兩部電影之後排片2D逐漸增多。今年至今兩個多月的電影中,「假3D」電影也明顯減少。 以上術語適用於電影,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轉化對應電子遊戲(如電影的聲音和電子遊戲的音效),但其實並不完全貼合,畢竟兩者是不同的藝術形式。而電子遊戲對比電影,又多了一層「交互」的維度,所以電子遊戲也必然會有專屬於自己的術語(如打擊感)。 評寫電影的六種方法電影史 歷史方法是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用這種方法組織和研究電影的時候,會根據它們在電影史中的地位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可能包括①創作者在不同歷史時代審美的不同;②不同歷史時代製作條件的關系(包括技術和制度等);③電影與受眾的關系(比如電視的出現影響了觀眾對電影的看法)。 歷史方法無疑也適用於電子遊戲,同時我認為電子遊戲領域的技術進步會比電影更明顯。十年前的電影給我們的年代感遠遠不及十年前的電子遊戲(好吧,也有《俠盜獵車手5》這樣的特例)。而也有人經常提起,如今的遊戲難度也普遍遠遠不如當年紅白機上的遊戲。如今的電子遊戲開發的規模,也不是它誕生之初能比的。因此,電子遊戲雖然年輕,但誕生到現在也已經發生了無數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技術,廠商和玩家方方面面。 民族電影 另一種方式是從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出發。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部電影,那麼理解其周圍的文化條件非常必要。比如蘇聯、日本和美國的電影就各有特點,天差地別。這種方法默認同一文化背景的電影會呈現一致性和相似性(作者提醒:並不絕對正確)。 電子遊戲則有例如《中國式家長》和《完美的一天》這種帶有強烈文化印記的,也有「武俠」「修仙」這類除了我們之外幾乎難以完全領會的概念。但眾所周知,最好的三國題材遊戲從來不是我們做的,《對馬島之鬼》這樣的「日式遊戲」是美國人做的。 類型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都會以各種標準對電影分類,比如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等,電影類型能幫助我們快速地理解電影的故事方向。但也會有作品用這些類型作掩護,在後半段做出不同於觀眾預期的顛覆。 電子遊戲自然也有自己的分類。不過基於我自己的觀察,電影迷似乎很少有隻看某一類型的電影,玩家卻有許多人只專注於一種類型。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作者論 這種方法基於同一個導演的電影會有相似的主題和風格特點。不用過多介紹,相信大家立刻就會想到克里斯多福·諾蘭,丹尼斯·維倫紐瓦,希區柯克等一種導演,他們的名字就是一種標簽,但這必須要基於導演是否對電影有足夠的自主權。本書作者特別提醒,我們常常忽略編劇和剪輯師對一部電影的影響。此外,製片廠制度和如今的超級英雄電影(一家獨大)導演的存在感就低了很多。又或者說,可以把製片廠看作是「作者」。 對於電子遊戲,曾經日本流行「明星製作人」制度,培養出了島哥哥在內的許多製作人。如今我們提起有名有姓的遊戲製作人,絕大多數依然是日本製作人,而少有歐美的「個人」,除非是個人開發的獨立遊戲。玩家們往往會把這種「作者標簽」加在製作組上(育碧多BUG也是一種「作者標簽」,大概吧)。 形式主義的種類 即選擇用什麼樣的風格和結構呈現一段內容,多與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電子遊戲的可以選擇的呈現方式無疑能比電影更多樣化。 意識形態 電影和電子遊戲既然作為內容的載體,不可避免地就會有意識形態的輸出。 結語 因為電子遊戲與電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包括高度工業化的製作流程和社會定位,所以我始終覺得,電子遊戲一些理論的構建可以從電影上借鑒不少。在作為一個普通影迷閱讀《如何寫影評》的同時,我也在以玩家的身份思考。但二者不僅是不同的,相信電子遊戲總有一天能開出自己的藝術之花。 以上內容來自《如何寫影評》的前四章,經過了本人的主觀解讀和壓縮,書中的內容會更加詳細,除此外還有寫作風格與結構,電影研究,文稿的形式等章節,推薦大家閱讀。另外,《認識電影》一書也從攝影、聲音、表演、配色等多個角度詳細地向讀者介紹電影,一並推薦給大家。 來源:機核

Hanson的讀書筆記03:這樣寫出好故事(上)

前言 通過第一篇(卡片筆記寫作法)以及第二篇(如何創作對話)的學習,我們現在要探討如何從零開始寫一篇好故事。 對前兩篇不太了解的朋友們可以打開以下連結: Hanson的讀書筆記01:卡片筆記寫作法實踐心得 Hanson的讀書筆記02:如何創作對話 1 情節 1.1 LOCK原則 無論是什麼樣的故事,它們都遵循「LOCK原則」。 Lead:主角Objective:目標Confrontation:衝突Knockout:沖擊結局 我們用書中貝爾老哥的例子來逐一分析(部分內容有改動)。 廣場上有一個拿著「我願意用薩克斯換食物」標語的男子,美妙的樂曲吸引眾人的目光。突然他放下薩克斯,從背包里掏出降落傘,准備實現自己畢生的目標——徒手登頂帝國大廈。路過的警察發現他的瘋狂行為,於是計劃實施抓捕,並安排狙擊手隨時待命。盡管困難重重,他還是憑借自己堅定的意志成功登頂。 在此段中,拿著標語的男子便是主角。為什麼他能吸引別人注意?因為大家喜歡他吹奏的樂曲。主角必須引人注目(無論正面還是負面),才能促使我們上心。 不過我們不能止步於此,需要給他一個目標,故事才能繼續下去。而「徒手登頂帝國大廈」就是他的目標。 假設主角不費吹灰之力就登頂帝國大廈,然後以樓頂跳傘收尾,這是不是很美好?雖然好,但是它太平淡了,沒有人會擔心他。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安排衝突,當警察決定要抓捕他時,讀者便開始擔心他能否完成自己的目標。 就像某位作者所說的,「把你的主角放在樹上,朝他丟石頭,再放他下來。」我們需要設置障礙,把事情弄得復雜,換句話說:不要讓主角太好過! 故事的結尾,主角在經歷困難後完成自己的目標,這便是沖擊結局。這就和拳擊比賽(或者格鬥遊戲)一樣,觀眾的重心永遠是雙方的見招拆招以及最後KO的爽快。同理,好的故事要做到讓讀者感同身受,自發地為主角喝彩或者同情。 1.2 三幕式結構 何為三幕式?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早晨出門上班,在公司用一天的時間處理客戶問題,晚上到家後把白天遇到的情況進行匯總,最後進入夢鄉。 我們的生活就像上述例子一樣,遵循著三幕式結構:早晨出門上班為第一幕,處理問題為第二幕,回家匯總情況後睡覺為第三幕。而它包含三個要素:「擾亂事件、第一扇門、第二扇門」。 現在我們用上述的知識對上面的文段進行改動。 「清晨的鬧鍾打攪了我的美夢,我不得帶著倦意出門上班。」 擾亂事件用來打亂現狀,讓我們覺得角色即將面臨威脅或者挑戰,否則劇情就無法開始。 「我在公司處理客戶問題,由於此事十分棘手,我不得不與負責人進行討論。」 第一扇門用來描寫主角的奮鬥過程(比如遇到的困難,與其他人的關系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即開頭到中段)。 「雖然討論的過程十分艱難,但是不至於無功而返,我根據它寫了一份新的方案,然後進入夢鄉。」 第二扇門用來推向結局,主角在經歷擾亂事件和第一扇門之後,他發現一些線索或者遇到危機,此時需要做出一些選擇來讓故事結束(即中段到末尾)。 我們只要掌握好結構,就能寫出穩健的故事。這點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詳細講述。 2 積累素材 雖然書中涉及到二十種情節點子,但是本文中只舉對於大家來說可行的方法。 2.1 多問自己幾個「如果呢」? 平時在看新聞、玩遊戲的時候,多問自己幾個「如果呢」?過段時間再把它們整理成表,進行篩選。 *如果《麥克白》的故事發生在現代,會變成什麼樣子?——《黑城》 *如果奇幻世界中發生工業革命會怎麼樣?——《奧秘、蒸汽與魔法》 2.2 列表 在進行頭腦風暴時,請快速記錄腦海中閃現的詞匯或者事物。 *高中(高中對我來說是最愉快的時光) *英雄無敵(我那時候很沉迷它) *自行車(我想起來放假時經常騎著自行車去公園) 2.3 書名 這點就是所謂的「標題」了,詩歌、名言、成語均可。我的第一篇方舟同人《未見春日》就是改編自《在春天之前》。 2.4 角色優先 當你苦惱如何創造角色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你: *「他/她」是誰:閉上眼睛,仔細想想「他/她」的樣子,然後隨便寫點什麼(包括外表、性格、他/她的經歷等)。 *重塑:為你的親戚朋友、關注的up主、其他作品中的角色換一份工作、家境、性格,甚至是性轉。 2.5 給自己「放電影」 我有時也給朋友們推薦這個方法,比如每天早上記錄昨天晚上的夢境,或者是放點音樂,看看哪些圖像、場景或角色會浮現出來,沒准就有你想寫的東西。 2.6 推翻類型 把你看過的故事進行混合或者改寫,看看會變成什麼樣? *現代版《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莫里亞蒂保護英國女王,福爾摩斯與華生是反派——《綠字的研究》 註:改寫≠抄書,你需要寫出自己的東西。 2.7 做研究 在你著手寫故事之前,你需要做一些研究。 比如說:你要寫一份類似於《星河》的小說,那麼你就需要查閱唐朝的資料,從中獲取點子。不要一直查資料從而忘記動筆,很多點子是在創作過程中交互激發的。 2.8 寫序章/結尾 大家都知道,序章里一定有神秘或者嚇人的事情,能讓讀者繼續讀下去。而結尾是故事的結束,利用它來反推故事,還原它的全貌。雖然它們很好寫,但是想基於此完成一篇完整的故事就很難。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推薦你去寫。 畢竟俗話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2.9 聯想圖 各位在上學時、或者在孩子們的語文練習冊上經常能看到類似於這樣的習題: 請以「滑冰」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內容生動、不死板(不少於800字)。 關於這道題,我是這樣做的: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滑冰」就能聯想出很多人或物,以及小時候的記憶,這種方法既簡單又實用。 2.10 注意身體健康 雖然創作故事是寫出你心中所想,但是當你的心中充滿了焦慮和不安,那寫出的作品質量會大打折扣。 最近心煩意亂,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放下它! 最近瑣事纏身,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放下它! 好飯不怕晚,好故事也不差這一會兒! 真心希望各位要注意身體健康(無論是外在還是心理)。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黑城 -星河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綠字的研究 -奧秘、蒸汽與魔法 來源:機核

《存在主義咖啡館》讀書筆記丨如何活著:我們緣何需要存在主義?

這篇文章便是關於以上提及的真實性、自欺、自由等概念的。文章的主要內容基於我閱讀莎拉·貝克韋爾的《存在主義咖啡館》一書的讀書筆記,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我自身的思考與感悟。文章的脈絡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系譜學與存在主義者群像劇的結合。 「呵,存在主義?老掉牙的東西了!」一位略懂哲學史的朋友可能會輕蔑地答道,然後關掉窗口,不再讀下去。的確,在法國等西歐國家,存在主義者的思想似乎已經變成陳列於博物館中的陳舊古董,後人隔著玻璃窗回顧著這段往昔的崢嶸歲月,但毫無親近它們的欲望。在西方,它們逐漸讓位於結構主義者、後結構主義者、解構主義者和後現代主義者等新一代的哲學思潮。但是在更東邊的地方,例如捷克,又或者更東邊的中國,一切才方興未艾。這麼說一方面的原因是存在主義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與當年在歐洲社會的影響力無法相提並論,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中國的現代社會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迫切地需要這種一種思想,在其面臨精神困境時,能夠讓他們更遊刃有餘地面對與處理。 I. 存在主義是什麼? 在開始著筆介紹一切之前,有必要先說明究竟什麼「存在主義」。書中作者給出了以下初步的定義,可以作為參考。 存在主義者關心的是個人(individual),是具體的人類存在(human existence)。他們認為,人類存在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存在(being)類型。其他實體是什麼就是什麼,但作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選擇我想讓自己成為的樣子。我是自由的——因此,我對我所做的每件事,都負有責任,這一令人眩暈的事實會導致——一種焦慮,而這種焦慮與人類存在本身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我只有在境遇(situations)中才是自由的,這個境遇包括了我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包括我被拋入的世界中那些物質、歷史和社會變量。盡管存在各種限制,我總是想要更多:我熱忱地參與著各種個人計劃(projects)。因而,人類存在是模糊的:既被局限在邊界之內,同時又超越了物質世界,令人興奮。一位從現象學角度來看待這一境況的存在主義者,不會提出簡單的處理原則,而會專注於描述生活經驗本身的樣子。通過充分地描述經驗,他或她希望能理解這種存在,喚醒我們去過更真實的生活。 II. 兩位先驅 存在主義的思想來源主要有三:克爾凱郭爾、尼采、現象學。前兩者強烈地影響了存在主義,現象學則為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 克爾凱郭爾直接為存在主義提供了其名稱的由來,他用「存在的」(existential)一詞來表示與人類存在問題有關的思想,為其注入新的含義。尼采的「系譜學」,即一種對於文化歷史的深度批判,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今的人類社會及其歷史路徑,也為其注入了一種反叛精神。二者作為存在主義的先驅,為「存在」提供了新的定義,即選擇、行動和自我肯定,倡導了一種反抗精神,並加深了人們對於人生的苦難的認識。 III. 回到事物本身 現象學可以說是存在主義發展的起點與開端。而談及現象學,我們不得不追溯至現象學之父胡塞爾的導師布倫塔諾那里。 布倫塔諾是一位非常特別的老師,他鼓勵學生質疑傳統、獨立思考,這激發了胡塞爾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布倫塔諾提出了心靈的意向性(在我的「心靈哲學」欄目下的文章中多次解釋過)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心靈總是關涉(about)世界中的事物的,除此之外它什麼也不是。 胡塞爾承襲了這一觀點,認為心靈的意向性能夠省去我們對於心靈亦或是世界中的對象的關注,並且通過懸擱判斷,來聚焦於心靈與其對象之間的這種關系。這樣一來,我們的哲學研究中殘留下的,就是觀察呈現在你面前的「這個東西」,然後盡可能精確地把它描述出來。這些按照其向你的經驗呈現自身的樣子的事物或事件被稱為「現象」(phenomena),關於現象的研究被稱為「現象學」(phenomenology)。 為了從現象學角度進行觀察與描述,我們需要擱置所有的預設和先入為主的判斷,這種將預設「擱置」(set aside)或「括除在外」(bracketing-out)的方法,被稱為懸擱判斷(epoché)。另外,懸擱判斷也懸置了關於事物真假問題的判斷,因為我們不再關注事物在世界中其他的可能性,而只關注它們呈現給我們的樣子。 為此胡塞爾提出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口號:「回到事物本身(to the things themselves)! 」意思就是讓哲學家們不要再浪費時間為事物不斷添加的各種各樣的詮釋,也不要糾結事物是否真實,而是去專注於眼前的一切,去描述現象——這也是現象學的基本方法。 這一方法的重要意義在於,這使得一位現象學家在進行研究時,總會提醒自己不要被慣性思維和預設所蒙蔽,而是專注於事物本身。它同樣有助於將我們從意識形態和政治觀念中解放出來,將所有這些無益於描述現象的判斷懸擱起來。 我最早閱讀胡塞爾的時候,大概是在20歲那年的夏天。那年暑假,我每天泡在圖書館里,盡情地自由閱讀任何感興趣的書籍,並最終在二樓的哲學區無意間翻閱到了一本由索科拉夫斯基寫的《現象學導論》——一本綠色封皮、並不厚的、文字明快易懂的現象學入門書籍。 到現在我還能清楚地回憶起,在清涼的空調屋里,第一次與現象學中的懸擱、本質直觀等概念的相遇,帶給我的心靈的沖擊——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現象學描述。閱讀留下的印象的片段在某種意義上形築了我今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伸到我在歐洲攻讀哲學碩士學位時。在魯汶大學——也就是胡塞爾檔案館所在地,一節心理學相關課程上,我在某次論文互批中,為了為自己的論證提供論據,竟然不自覺地援引了「懸擱判斷」的概念,盡管當時我從未受到過官方的現象學訓練!可見觀念的震顫能夠引發經年的「後遺症」,而一剎那思維的啟迪,也可能留下深遠的改變。 IV. 在世之在與林中空地 身為深得胡塞爾真傳,曾被胡塞爾當做親兒子般對待(並非夸張而是確有其事)的海德格爾,也是我們了解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路上繞不開的思想家。 海德格爾喚起了我們對於「存在」(sein)的關注,並在「存在」與「存在者」(seiende)之間做出了本體論上的區分,後者指的是任何存在著的實體,而前者指的就是存在本身。他認為過往的哲學家們都混淆了這一區分,從而忽視了對於存在本身的探究。 不可否認,海德格爾的著作充滿了各式各樣生僻地自造詞。例如最重要的術語「此在」(Dasein),由那里(da/there)和去存在(sein/to be)構成,通常表示一般的「存在」,例如我們每個人。另一些術語也可以從我大四時閱讀一本海德格爾思想導讀書籍所做的便利貼筆記看出來。 對於海德格爾來說,此在也是「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 ,德語In-der-Welt-sein),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這個日常世界里的一般的存在。作為在世之在的此在不斷地「操勞」(concern)或「操心」(care)著,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忙於做些什麼事或者為某些人擔心牽念。 此在在操勞的過程中,會利用身邊的「有用之物」或「設備」,這些事物便處於一種「當下上手狀態」(readiness-to-hand)或「易上手狀態」(handiness)。而當此在不再利用這些事物,而是停下來審視它的時候,這一事物便處於「現成在手狀態」(presence-at-hand)。例如,當我用這支筆寫這篇文章時,這支筆於我而言就處於當下上手狀態,這很好理解,因為在當下,它在我手上,被我用來書寫;而當這支筆突然不出水的時候,我將它拿起來仔細端詳,想知道它出了什麼問題,這個時候這支筆於我而言便處於現成在手狀態,因為現在它還在我手上,但我沒有用它來做什麼。 對於海德格爾來說,這一區分也十分重要。因為在他看來,過往的哲學家犯的第二大錯誤,就是將他們討論的對象都看成是現成在手狀態的事物,而遺忘了這些事物也有著當下上手狀態。這種遺忘的後果十分嚴重,會使哲學家將這些事物與它們大多數時候所處的日常的狀態分離,變成某些整日無事可做的不操勞的主體的沉思對象。哲學家便變得愈發隔絕於日常生活,這樣一來,他們眼中的在世之在就不再是任何我們所見的日常生活中的此在了。也就是說,哲學家眼里的在世之在的結構坍塌為一種「匱乏的」或次級的狀態,缺乏日常生活中操勞的部分。而要將在世之在重新整合,可以通過最簡單的行動來實現,也就是重新參與到日常生活里。 在海德格爾看來,我們作為此在和在世之在也是一種「共在」(Being-with,德語Mitsein),也就是說,我們與他人共居於一個「共同世界」(with-world,德語Mitwelt)。這一觀點可以有效緩和「他人心靈是否存在」的問題。 以上這一切令人心潮澎湃的新觀點都記錄於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可以說這本書推動了歐陸哲學的轉向,促使哲學家們將注意力從沉思轉向日常生活、有用性、在世之在和與他人共在。「被拋到這個世界里」是我們一切的起點,而非某種高高在上的俯視。 海德格爾人生中最大的污點,莫過於其曾表現出的親納粹傾向。更令人詬病的是,在其晚年,他也從未為這段黑歷史站出來公開致歉過。但是在《存在與時間》中,其實有一個概念本可以被用於很好地抵禦法西斯主義,那就是「常人」(the They)的概念。常人指的是一種非個人的實體,被常人擺布的此在會被剝奪獨立思考的自由,會被其取代來作出決定。此在若想要對抗常人,就必須答復自己「良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來自自己真實的自我。但是由於這種內心的聲音經常被常人的聲音淹沒,因此聽起來反而十分陌生。真實性和真實的自我的概念在這里出現,而這種對於真實性的強調與渴求,也在後來的存在主義中得以延續。 對於海德格爾來說,此在不僅是在世之在,也是時間性的存在,甚至說,此在的存在意義就是時間。這一論斷一方面揭示出作為此在的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終有一死,因此我們是「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們始終是歷史中的存在者,需要領會獨特的歷史境遇提出的要求——而這便為海德格爾的法西斯主義傾向提供了某種辯護。 晚期的海德格爾思想發生了轉向,越來越關注詩歌、謀制(Machenschaft)與技術(Technik)。所謂的「謀制」(machination)指的是在工廠自動化、環境開發、現代管理和現代戰爭中出現的將所有事物機械化的傾向。海德格爾認為,這種傾向危及了心靈的意向性。因為謀制與技術讓一切自然資源都處於隨時可以加以利用的狀態,這會使它們無法成為心靈合適的意向對象,而當心靈失去意向對象時,其自身的結構也分崩離析,這樣一來心靈也會被這種「隨時待命」的存在模式吞沒,成為隨時可以被利用的資源,例如人力資源。 「泰然任之」(Gelassenheit)也是晚期海德格爾的一個重要概念,來自於中世紀德國神秘主義者艾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指的是以一種不插手的方式來關注事物。藝術,尤其是詩歌,就是最明顯的一種泰然任之的方式,詩人與藝術家讓事物慢慢地顯現自身,進入「無蔽」狀態(Unverborgenheit)。而對於這些逐漸顯現的事物,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就像一片林中空地(clearing),或說疏朗處(Lichtung),存在者就像林中的小鹿一樣靦腆地站出來。但是現代技術似乎在與這一切背道而馳。 V. 存在先於本質 1934年,在德國柏林學習了一年的薩特回到巴黎,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他那融合了克爾凱郭爾、尼采等先驅思想與德國現象學,還混入了一些法國香料的現代存在主義哲學。薩特基於胡塞爾的心靈的意向性概念,提出我們的心靈是全然自由的,因為心靈除卻其意向對象之外什麼也不是。 「自由」的概念占據薩特哲學的核心位置,他將所有的存在物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為(pour-soi / for-itself)之物,例如我們每一個人,自為之物的定義的唯一依據是他們的自由;另一種是自在(en-soi / in-itself)之物,包括我們之外的其他一切事物,例如桌子、椅子以及動植物。 在薩特看來,我們每個人從根本上而言都是自由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做出選擇。 到此為止,想必已經有很多讀者提出了質疑:我們的環境中總是有太多的限制,讓我們沒有選擇,無法決定自身命運,也沒有自由!薩特簡直就是在站著說話不腰疼。事實上,薩特承認所有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無論是你過往的經歷、你的成長環境、你的心理狀況,還是你周圍正在發生的任何事。但是在薩特看來,所有這些因素,都僅僅構成了你的行動的「境遇」,無論這種境遇再怎麼艱難,你也仍然可以自由地決定如何去看待它以及如何行動,你仍然可以自由地選擇,通過這些選擇,你也自由地選擇了成為什麼樣的人。因此,我們不存在什麼本性,而是在不斷地選擇與行動中構築自身,薩特給這一觀點冠以響亮的口號:「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這也就是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 延續了上一節海德格爾「在世之在」的思想,薩特認為,我們作為被拋入這個世界中的存在物,持續創造著自身的定義或本性,這一點使我們區別於其他客體,也就是自在之物。我們通過行動不斷地創造自身,這一點本就可以被視為人類共有的境遇,因此,從自由之中才有了我們,我們就是自由。 然而,這種空曠的自由也帶給我們莫大的焦慮,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有太多的選擇,過多的行動自由。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我們學會了自欺。所謂自欺,就是通過人為地設置限制,來欺騙自己說我們是不自由的,或說來假裝我們不自由。「大多數時候,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自欺,只有這樣,生活才能得以維系下去。」...

Hanson的讀書筆記(2):如何創作對話

前言 由於《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與《這樣寫出好故事:人物對話》的部分內容略有重疊,因此本文僅對第一本書進行講解,後者可作為補充資料使用。 1 何為對話? 1.1 序 我們生活中的對話是這樣的: 「喲,十二點了!咱去吃點什麼啊?」 「喲,吃完面條如何?」 「可以,走吧。」 如果我要這麼寫下去,人肯定都跑了。 我修改一下上面的對話: 「喲,十二點了!老高,咱去吃點什麼啊?」 「小C,你別打岔,沒看見我有急事嗎?」 和之前的對話相比,它顯得更有衝突,不再那麼平淡。讀者會好奇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從而繼續讀下去。 1.2 定義 對話不是現實中的言談,它是一種風格化的言談,作者通過不同角色來賦予它們生命力,它既不是說明書,也不是流水帳。 1.3 議程 對話是一種角色用來達成某種目標的行動,它需要包含一個「議程」,即角色們的目標以及彼此之間的衝突。 不管角色們的關系如何,他們總會有目的不一致的時候,而衝突以及劇情走向(或者說潛在信息)自然就會浮現出來,例如: *小C和老高關系一般,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前者直接開溜。 *小C和老高不對付,在聽到這句話之後,小C開始對他冷嘲熱諷。 2 對話的五種功能 2.1 通過敘述或者通過對話來呈現故事信息 不要讓讀者感覺你在輸送信息,如角色彼此之間事無巨細地交代所有信息。 「啊,尊敬的莊園主沃夫岡先生,歡迎您來到我這個優秀醫師肯特·布朗位於時間街的簡陋診所!」 「我十分感謝你,善於阿諛奉承的的布朗醫生,你這種蠢到極致的行為讓我這個自私自利的莊園主都感到自愧不如!」 先行動,後解釋讀者不需要一開始就知道所有信息,完全可以先放出一部分,之後再進行解釋。不要上來堆砌專有名詞來嚇唬讀者,如故事中出現「xxx法術」時,沒必要和維基百科一樣詳細,只需要把它展現給讀者就好(如形態、方式等)。 2.2 展示角色 詞匯:角色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他們會說出什麼樣的詞?農場主和律師說話肯定不是一個味道。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給別人介紹《時間簡史》,別人會誤以為是《實踐撿詩》,這就是認知的不同。如果所有人說話都是一個調調,那麼就會給人一種「這里的角色是不是都是一個人?」的錯覺。 句法:當一個人說出非母語的詞匯時,可以用顛三倒四的方式來展現。 如:您這樣做,確定嗎? 地域性:即方言,這點可以酌情考慮,不過不要一味地使用。 國內的方言非常多,適當寫幾句也是允許的;如果是幻想題材,也可以如法炮製。 同伴群體:每個行業肯定有一些話只有圈內人能聽懂,這點會為你的角色增加一份真實感。 這點就很簡單了,醫生、警察、主播、工程師等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行話,各行各業因為行話不通所引發的衝突也是很好的主意。 2.3 奠定基調 你寫什麼類型的故事,就要奠定什麼樣的基調。比如寫個勵志故事,就要讓基調充滿困難與希望。 2.4 設計場景 對話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設計場景: 描寫角色對周邊環境的反應(告知地點以及對其產生反映的人) 「我真的受夠了河馬城,這里的人怎麼穿著那麼土里土氣?他們是活在上個世紀里的人嗎?」 「沒辦法,畢竟這里曾經是窮鄉僻壤,直到沃夫岡的出現才讓這里富裕起來。」 讓場景「動起來」,用對話建立場景動態感。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靜態場景: 我走進這個屋子後,阿爾坦就命令我坐下,我看到他手里的電棍,心里非常忐忑不安,決定還是小心為妙。 現在,我要讓它「動起來」。 「我命令你坐下。」阿爾坦說。 「知道你現在和跟誰說話嗎?」 「抱歉,這里是我的主場,」他從袖口里拿出了一根電棍,在啟動開關的一剎那,直覺告訴我,他要動真格的了。 「請你瞪大眼睛仔細看看,周圍有攝像頭嗎?後面有錄音機嗎?想活著出去就別廢話!」 我決定還是小心為妙。 2.5 傳達主題 將主題嵌入對話中,而不是讓角色一味地長篇累牘。角色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不過全篇都是演講會讓人審美疲勞。我們需要通過以下方式來解決: *讓關鍵人物發表演說,把主題陳述出來。 *讓另外一個人說出與其相反的觀點。 *將上述兩條轉換為真正的爭論。 3 針對對話的訓練 3.1 聲口日記 在籌備一部小說時,為了避免所有人說話都是一個腔調的問題,建議創作一份以角色第一人稱日記(篇幅不限),內容大概包括以下幾點: *角色的家庭環境 *個人興趣愛好(可選) *對事物的看法 *在主線故事之前發生了什麼讓他/她印象深刻的事情? 不要指望一次完成這份日記,建議反復打磨與修改,做到真實可信。如果不知道如何開始,可以去B站觀看《戰雙帕彌什》的人物故事,雖然篇幅簡短,但是每個角色都十分鮮活。 3.2 出聲 顧名思義,你可以用一些APP把故事讀給你聽(如訊飛語記),聽一聽自己的對話是否真實(即正常人是否會像你寫的那樣說話)。一旦你感覺到不對勁,請從以下方面進行修改: *把手頭的對話進行精簡,不要頻繁地出現諸如「對、不、啊、吶、嗎(嘛)、呀、呢、吧」的詞匯。 *除非你的角色設定為「網絡達人」,否則不要出現當今的網絡語言,尤其是時代背景偏於久遠的故事。 *刪除無意義的交談,想一想有沒有其他的對話能替代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轉你認為「顯而易見」的話。 3.3 改寫劇本 我們通過把電影劇本進行二次解構的方式來進行練習,在欣賞劇本的同時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寫作技巧(網上有很多資源),像《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就是蘭姆姐弟二人改寫的作品。 3.4 即興表演 這一條讓我想起2019年去參加豆瓣閱讀頒獎典禮,《心理罪》的作者雷米老師講自己創作經驗時提到的一句話:「我如果覺得對話不真實,我會在沒人的時候親自去扮演他/她,如果他在喝了幾口水之後就破口大罵,我也會這樣做。」 雖然我不太記得具體內容,但是他的建議還是很中肯的。 你可以試著私下里想排演話劇一樣去扮演某些角色,不過切記凡事不要太過! 3.5 單純練習 此條類似於菠蘿包輕小說以及其他網站流行的對話體小說,即圍繞一兩個角色書寫大量的對話,讓他們盡可能地不同。 4 加強對話中的衝突與張力 4.1 牢記角色們的議程 我們一定要牢記每個角色的議程,既不要說廢話(除非你想讓角色們混淆視聽),也不要成為「情報交換」(間諜小說也不會這麼寫)。 4.2 為角色搭設障礙 類似於雷蒙德·錢德勒的「持槍男子」,用一些人打斷它或者用讓人惱怒的言論為角色搭設障礙,例如: *A和B在交流一個秘密,C的闖入會增加障礙。 *把打岔加入到你的對話中去。 大家可以參考《半澤直樹》原著中的對話,個人感覺它是塑造對話衝突的典型。 4.3 讓角色憂慮 在某些時候角色們為某些人、物、事感到憂慮,這種惶恐不安、憂心忡忡的情感完全可以放到對話中;角色們各自心中的秘密、豐富的背景故事等均可作為讓角色憂慮的理由(這充分地說明了在創作故事之前要弄好人物故事的重要性)。 4.4 家人、成人、孩子 我們在看劇的時候,會發現一般的警局審訊橋段會包含以下內容: 警察A會先對嫌疑人C大吼並威脅他,在此之後警察B會讓A冷靜下來,自己進行A未完成的工作,而嫌疑人C會嘲諷兩位警察。 其中A代表家人,B代表成人,C代表孩子。 家人:代表權威、制定規則、並強迫對方執行。 成人:代表理性的、情緒穩定的角色。 孩子:情緒化、不理性的角色。 把人物代入上述三種角色,讓他們進行對話。適當的時候讓角色們脫離目前的角色,去充當另外一位角色。 一定要避免成人與成人的對話,否則對話會平淡如水。 5 補充 借著春節前的機會,我也想說下自己更新讀書筆記的初衷(此條也發過機博)。 我從2016年混圈到現在,看過群里/網站上不少平淡如白開水的文字、過於華麗的辭藻、濫用網絡語言的故事、東西方稱謂亂用的現象(歐美語境下不稱呼哥姐弟妹、學長學姐等),就尋思自己能不能通過一些故事指導書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能讓自己查漏補缺,我便開始邊寫邊讀。 幸運的是,在這些指導書的幫助下,我確實有了一些進步(在看劇、玩遊戲的時不由自主地在腦海將眼前的畫面中生成一些文字),也希望能借著這個東風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最後祝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春節快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參考資料: - 如何創作炫人耳目的對話 -...

和解與新知——我的2021年度閱讀書單

拖延了兩天,今天終於動筆寫了年度書單。 今年由於諸多原因,導致今年讀書格外得少。有身體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人際關系的原因,但諸般原因,也都是藉口罷了。事實就是讀書並沒有以往那麼多,只有85本。 2021年對我來說,是一個變化非常大的年份,我掙扎猶疑了一年之久,總算在諸多愛我的人的幫助下逃離了泥沼。我比以往更加務實了一些,也比以往更加明白怎麼和自己相處才能不那麼痛苦,這對我來說都是2021年面臨的新的課題。 列出年度書單,權供各位參考。也感謝各位如此愛重我,不論我寫什麼都會有人認真地讀完,對於創作者而言,寫出來的文字被認真地閱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感謝大家給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2022年我會比以往更加努力! 書單排名不分先後,按照不同類別的順序進行推薦: 1-3小說 4-5心理學 6-8學術相關書籍 9-10 人文社科及其他 01 夜晚的潛水艇 《夜晚的潛水艇》是陳春成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由九個小故事構成。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開頭這個「夜晚的潛水艇」。 我喜歡作者奇崛的想像力和對世界的細致觀察描繪。文筆非常優美,看的時候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的。像是沉溺在一個陌生人的夢境中,久久不能醒來。 作者對於情感的描摹是有一種情緒的傳染力在的,仿佛能把你帶回那個抻著懶腰等著陽光降臨在自己身上的下午。 他的文字總讓我想起另一個作家——劉亮程,同樣是細碎且富有詩意的文字。劉亮程的文字可能更具有大自然的野性、更具孤獨感。雖然並不是今年看的書,也依然推薦大家去看看他寫的《一個人的村莊》。 陳春成的文字更像是城市里迷茫孩子的夢囈,更容易讓人產生共情,而劉亮程的文字更多地對我來說是沖擊和震撼,像一個城里孩子第一次見識到鄉野的風。 02 光明共和國 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魔幻主義色彩,如果你看過《百年孤獨》的話,我相信你懂我在說什麼。如果你沒看過,那我推薦你看看這本《光明共和國》,一起去領略一下異邦文明的魅力。 這部小書的語言加工和敘事都處理得十分精妙,將人一步步帶入到「幽暗」的世界中去。最後通過強烈的衝突和對立來製造一個烏托邦幻滅的景象,看完心里會有一絲悶悶的痛。 這部書的主角是兒童,是關於三十六個小孩子的故事,通過兒童去展現烏托邦的消亡,或者說這本書實際上就是反烏托邦的存在,它更像是一種類似於《蠅王》的黑暗寓言故事。 作者的語言銳度相當之高,有些比喻也用得精妙,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悶感,通過敘述把成人和兒童的世界割裂開來,製造了一個屬於兩個世界的不同寓言故事,真的很美。 P.S.推薦機核喜歡跑團的朋友試試把這本書的故事改編成跑團的文本,我本人實踐過,效果還不錯 03 人鼠之間 別看這部作品篇幅不長,它可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呢。題目來自羅伯特·彭斯的詩:「無論人與鼠,最好的打算往往落得一場空」,顯然也暗示了這部作品悲劇結尾。 《人鼠之間》這部作品,講述了兩個流浪工人喬治和倫尼之間復雜而又深厚的友誼。倫尼是一個身高兩米,力氣大得嚇人,但心智卻像一個小孩子的人。喬治從小和倫尼一起長大,是他唯一的朋友。喬治帶著倫尼四處打工流浪,但是倫尼因為自身的原因經常闖禍,每次倫尼闖禍,喬治就只好帶著他逃走,尋找下一個可以打工的地方。他們不過是各自有弱點和需求的兩個人,在殘酷的世界邊緣掙扎,我們閱讀時必須接受這種情況。 顯然,人與鼠只是一個隱喻。他們不過是流竄在大地上的異鄉人,卻活得如同老鼠一樣卑微。身居東北的我,其實對這部作品的感觸更深一些。那些工人的過去,或許就是東北的現在。 倫尼和喬治曾經美好的願望不過是有一個自己的莊園,養著自己的兔子。隨著倫尼的生命終結,這個願望也逐漸變成了泡影。喬治也開始在所有工人公開的絕望中逐漸沉淪,他也學著其他工人一樣,一賺到錢就去撞球室和妓女那里消費,從來留不下一分錢,但是心中永遠有一塊地的夢想。 他們所代表的正是在流動著的階級,因為流動,所以他們強烈地渴望同伴、朋友。他們無法擁有妻子、家庭、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只有靠『夥伴』來勉強滿足這種需求。大多數人都不願獨自上路。」斯坦貝克所反映的事實,就是流浪人口這種孤獨漂泊的生存狀態。 約翰·斯坦貝克在他1938年的一則日記中寫道: 這一段話是他寫作生涯的寫照,在他的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受獎詞中也有所體現。斯坦貝克之所以稱得上是偉大的作家,就在於他對普通人的憐憫——他們的喜怒哀樂、孤獨和堅強,對居所的留戀,對土地的渴望。《人鼠之間》的魅力就在於作者通過深厚的友誼來展現這一復雜的主題,這種情誼就是最真誠的愛。 作家的使命從古至今仍沒有改變。作家所肩負的責任是挖掘我們的諸多嚴重錯誤和失敗,將我們黑暗危險的夢曝露在光明下,以期有所改善。 04 伯恩斯焦慮自助療法 《伯恩斯焦慮自助療法》是一本依託於認知療法,對讀者進行認知行為上矯正的一本書。 我是一個存在非常強烈的強迫行為的人,這種強迫導致了我的完美主義傾向,同時也導致了我的焦慮和不幸福。我學不會從自己身上獲得意義,也會不斷地向內苛求自己。 雖然這本書沒有徹底的改變我的一些行為,當然我這麼些年的毛病指望看一本書就解決也並不現實,但是這本書改變了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這對幾乎偏執的我來說,已經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了。 探其根本,我覺得是這本書講道理的方式非常好,很容易讓人信服。比如 這本書的說理方式會讓我的理性重新介入到我的思維,停止我的作繭自縛。而這種停止就像安全區域一樣,釋放了我的很多壓力。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闡明了為什麼抗抑鬱藥物有時候起不到相應的效果。其結論就是大部分抗抑鬱藥物起到的只是一個安慰劑的作用,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更好的「藥物」可能是認知上的改變,因為藥物並不能幫你解決實際問題。 抗抑鬱藥物更像是一個創可貼,將你的疤痕狠狠掩埋,你會忘記疼痛,但是傷口依舊在慢慢腐爛,慢慢的侵蝕你。我本人曾抑鬱過,但並不是依靠藥物恢復的,恰如作者所說,我是不斷地進行心理咨詢,在認知改變後才逐漸走出陰影的。所以我非常認同這本書對於抗抑鬱藥物的觀點,盡管看起來有些偏激。 05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這是一本對讀者有一定要求的書,它要求你是希望得救的、要求你是主動的、要求你是沒有那麼軟弱的。 這本書在一開始就要求我們承認一個並不美好的事實「你沒辦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痛苦。」而後續的一切,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所以你最好有一顆稍微堅強一點的心髒,才能繼續讀下去,但你一定會發現這本書的好,相信我。 雖然無力,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沉溺於「不痛苦」的幻想,否認痛苦,有時候反而會帶來更大的麻煩。拯救我們的不是任何道理或者技巧,而是直面的勇氣。 這本書實際上是一個女心理咨詢師去看心理咨詢師的故事,聽起來有點像套娃,但其實這個經歷我剛好經歷過,我就是一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而我也經常去尋求其他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這本書的代入感非常好,因為作者把她所遇到的困惑說得非常具體,而我們也能從中窺見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這個作者的來訪者是一個脾氣非常差的編劇,他經常抱怨她的妻子一遇到一點什麼事情就哭泣,讓他覺得無比的厭煩。後來有一天,他們在旅行的途中爭吵,這間接的導致了他們倆兒子的離世。他因此不斷地責怪自己,要求自己像一個男人一樣,不可以表現的不得體,這也導致了他的情緒無從發泄。這個時候,作者跟他說,你有沒有想過,你要表現得堅強,從來不流一滴眼淚。但是你的妻子,雖然看上去那麼愛哭,實際上是幫你在流你不能流出來的眼淚。 可以說這一個瞬間擊中了我,我以前都是以我自己為中心去想事情。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周遭親密的人的一些表現,是不是因為我。 在我自己和作者的經歷中,我漸漸明白了我要如何去改變自己——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心理咨詢就是讓自己的痛苦可以被言說,讓自己的需求被看到,或許咨詢師不能幫你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但是陪伴與誠實地的表達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真誠的力量。希望你也可以在看完這本書的時候獲得這種力量~ 06 救貓咪 一個故事想要吸引觀眾,最重要的就是得讓觀眾喜歡上那個即將與我們一起踏上旅途的人。 這就引出了這本書的書名:救貓咪! 為什麼要救貓咪呢? 其實應該把它叫做「救貓咪」場景。現在的電影已經不再拍這種橋段了,但它能起到一種很基礎的作用。在主角出場的時候,他必須做點什麼事——比如救一隻貓咪——這個舉動不僅定義了他是誰,同時也讓我們,也就是觀眾,喜歡上了這個人。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明明是本看起來十分厚重的理論書。 因為這本書比起傳統的理論書來說,更像是一個優等生留下的一本錯題集。他不光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也告訴你千萬不要干什麼,什麼是錯的,錯在哪里了。 比如上面那個簡單的救貓咪理論,就被作者拿來無情地吐槽了電影《古墓奇兵2》: 整本書的氛圍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嚴肅,是不是?那就對了,這本書的可讀性很高,如果你有一定的閱片量,它的可讀性會更高,哈哈,不過沒有也沒關系。 這本書講解了很多電影編劇的基礎理論知識,譬如什麼是人物弧光、什麼是一個好的故事模板、編劇公式、如何讓節奏緊湊。 這些理論的灌輸會讓你對好萊塢商業片有一個更加直觀的感受,怎麼說呢,有點像你高中初中寫作文的時候老師教你的那些套路,你雖然知道這些套路是怎麼回事,但你不一定會寫出來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不重要,這些理論會讓你知道好的片子為什麼是好的,讓我們從感性層面的賞析過渡到理論層面的分析,這就足夠了。 07 讓我們把故事說得更好 雖說這本書是學術書籍,但是絲毫不影響它的閱讀體驗。 作者的寫作邏輯縝密,敘述流暢,道理也說得非常清晰易懂,就算你不是文學專業的,看懂這本書也完全沒有問題。 這本書主要闡明了幾個問題:圖畫書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圖畫書是如何敘事的;圖畫書中的敘事理論、敘事風格、敘事符號都是如何呈現的。 雖然看起來很嚇人,命題很龐大,但實際上作者用了非常豐富的圖文去佐證,閱讀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障礙。我甚至因為這本書看了許多優秀的繪本,還專門寫了一期文章去推薦。 這本書也將中國的繪本與外國的繪本進行了對比,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論述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國的繪本有時候更多面向的是成人,而非小孩子。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繪本時要格外地注意這一點,不要因為是本國的就盲目支持。本土題材的兒童繪本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還是非常期待的。 也感謝這本書讓我見識到了兒童文學非常豐富的一面,打開我的視野,獲得新知,於我而言這是非常珍貴的體驗,這也是我為什麼推薦它的原因。 08 學術寫作原來是這樣 這本書我更推薦給文字創作者,或者正在讀研的人去閱讀。 畢竟讀博的人肯定都知道學術寫作如何進行,這本書看起來實在是太小兒科了。對於本科生而言這本書又有些冗餘,譬如英文寫作這方面內容,對於大部分本科生而言是用不到的。當然你有餘力的話,我還是推薦跳著讀一下,這本書的寫作邏輯和寫作的框架構建都是相當不錯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舉的例子。有時候你的讀者並不能很好地表達他對你文章的看法,但是他們讀起來會覺得不舒服,這種感覺就很像暈車。 這本書主要就是在教你如何「開車」,如何盡量地把一件事情描述得清晰,表達精準,不讓你的讀者在閱讀中出現暈車的現象。這對於文字創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內容,也是我所不斷追尋的。 其實學術寫作的書籍有非常多,為什麼特別推薦這一本呢?主要是因為作者也是跟我們一樣,生長在一個沒有學術語境訓練的環境中,她也是一點點不斷摸索出來的,所以這種經驗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珍貴。這是很多學術寫作書籍所不曾包含的東西。盡管她本人是心理學專業的,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去閱讀和學習如何進行寫作,如果你恰好是心理學專業的,這本書對你來說可能是錦上添花的一本書。 祝大家都能寫出讓自己滿意的文章~ 09 病人家屬,請來一下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務實的書,作者是一名癌症大夫。真誠地推薦所有人去閱讀,書里面有很多實操性的建議,也有很多細節去彌補醫患之間的結構上的信息差,看完之後確實會讓自己更了解醫生的想法,加強醫患之間溝通的效率。 說來也是巧合,我本來看完這本書就打算今年給我父母重新規劃體檢項目和癌症保險的保額,結果還沒等到用上,就發現我父親已經罹患了結腸癌。 但是也是因為這本書的緣故,我並沒有受到打擊一蹶不振。這本書里很清晰地告訴我們,現代社會得癌症並不是什麼小機率事件。相反,隨著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我們得癌症的幾率也就會越來越大。死亡永遠是一門我們需要提前預習的功課 也因為這本書我得知如果我父親患有結腸癌的話,那麼我比其他正常人患結腸癌的機率就會高百分之二十。我火速給我自己的保額檢查了一遍,確保自己就算真的罹患結腸癌也會得到相應的補救措施。剩下的不過就是按時體檢啦~ 這本書從醫生的角度建議患者家屬應該如何給自己和病人上保險,保額多少是合適的。甚至包括術前術後的護理,病人心態的管理都有提及。當然我覺得最受益的知識還是,各個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到底應該去體檢什麼項目,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作者也非常細心地講出了為什麼老年人不願意去體檢以及如何應對的辦法,我個人覺得都是非常受用的。再次推薦大家都看看這本書,祝大家身體健康。 10 溝通的方法 實不相瞞,我最開始非常看不上得到這些平台。在我眼里就是吃別人嚼爛的東西,感覺非常惡心。 但是因為今年我也變成了一個文字創作者,我才意識到,他們做的就是將原本晦澀的知識普適化,雖然不管過程如何,但是他們做到了將復雜的事情講得清晰易懂,簡單生動。這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一件事情(真香警告)。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我就是書里面的反面案例,里面不該做的我基本上都做了。實際上就是源於我自身的傲慢和一些我並不太懂得的道理,比如我就不懂得如何批評人,甚至因為這件事情失去了一些朋友,雖然有些難過,但我並不後悔。我想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可以做得更好。 批評可不是告訴對方他怎麼錯了,而是告訴他怎麼才能對。批評不是要讓他「服」,而是要讓他好。我們其實可以通過談心的形式,把「對的事」和「讓他好的事」開誠布公地告訴他。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在手機上使用App時,我們都會通過下拉手勢,完成對頁面的刷新。事實上,批評起到的就是刷新的作用——刷新信息,刷新認知,把錯誤的行為覆蓋掉,讓新的局面得以呈現。這才是我們批評一個人時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 這本書講述了如何才能得體地安慰人,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善意、如何道歉才能把錯誤變成促進彼此關系的機會、怎麼去更好地說服人、怎麼真誠地贊美其他人。 我本人不至於是社恐,但我不會特別主動地和人交流,處於很被動的一個局面。甚至有時候會主動地切斷與人的聯系保護自己,但是本質上還是去逃避。我在逃避接受世界上有不一樣的人,我在逃避與不一樣的人相處。 是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傾聽其他人的勇氣,給了我一個接納的勇氣。讓我變得更主動了一些,我想我會在今年更加努力地嘗試做到書中提出來的建議,讓其他人與我相處時更舒服一些,是我努力的一個方向。 文章真的很長,感謝每一位看到這里的大家,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給我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反饋~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海綿猩猩 來源:機核

Hanson的讀書筆記(1):卡片筆記寫作法實踐心得

前言 本文是我對《卡片筆記寫作法》的見解,不會涉及到過多細節。演示用的APP為Flomo、幕布。 1 它是什麼? 1.1 序 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以下情況: 腦海中冒出了很多新奇的想法,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就忘記了。你想寫一篇文章,你和往常一樣先去網上收集素材(文字/視頻等),然後放在「素材庫」。 一切看起來是這麼美好。 直到某一天,你打開空白文檔,准備與「素材庫」談合作時,卻發現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你:「我們好像在哪兒見過?」 素材庫:「不,你沒有。」 你:「......"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只把它們按照傳統方式分門別類,而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和總結,所以你不得不再一次重復之前的動作。 這就和做飯一樣,你有食譜卻沒有菜,等火燒眉毛了再去准備,既費時又費力! 1.2 定義 卡片筆記法的好處在於它把筆記以最小化單位(卡片)進行歸類,大大降低記錄筆記的壓力。 一張A4紙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一張便簽會讓人很容易記下來一些東西,方便收集與匯總。畢竟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所謂的「從零開始」。 2 思維的轉變 通過簡單的學習,你把之前「素材庫」里的東西全部轉換為卡片的形式,就像這樣: 然而它又一次找到了你,只因你拿出了一盒亂糟糟的卡片...... 你:「我已經把手頭的資料寫在卡片上了。」 素材庫:「這和之前沒有區別啊。」 它拿出兩張卡片,在上面指指畫畫,然後交給了你。 你看了一眼修改過的卡片,感覺自己受到了冒犯,「這太麻煩了,如果我要寫什麼文章直接從盒子里拿來用,豈不是更簡單?」 素材庫:你敢說卡片上的內容是你的個人見解,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產物? 2.1 收藏劃線≠理解 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瘋狂買書然後擱在家里吃灰? 別人問起你時,你只能說:「雖然我家里書很多,但是我忘了具體內容」。 同樣的,我們也犯過以下錯誤: 「信息倉鼠」 收藏的東西越多,焦慮越大,比如說之前我想找一篇看過同主題的文章(如:希臘獨立運動),結果就是壓根想不起來自己要找哪一篇。文件夾管理 雖然文件夾可以將知識分門別類,但是如果一個知識點既屬於A又屬於B的時候,就會讓人不自主地去進行下一輪分類,容易分神。 2.2 化繁為簡——在一張卡片上用自己的話來總結 我們在做筆記的時候,為什麼要用自己的話總結?因為摘抄很容易,復制粘貼後就可以放在文檔里,不過別人問你諸如「它說的是什麼意思?」「你對這段的想法是?」放心,你有98%的幾率答不上來。 所以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話總結,也是為了今後方便自己能快速回憶其內容。 2.3 知識互通有無(整理並思考其關聯) 讓我們再看一下卡片筆記法的定義: 假設第一條筆記的地址為數字1,如果你想添加一個與第一條筆記無關的筆記,那麼將新筆記的地址設為數字2。 如果你想寫一條與筆記1有關的新筆記,那麼你應該以筆記1為起點產生一條分支,此時新筆記的地址被設為1a。 如果還有一條與筆記1相關而與筆記1a關系不大的筆記,那麼這條新筆記的地址應該被設為1b。如果你想對筆記1a進行補充或評論,那麼你應該創建一個地址為1a1的筆記。 簡而言之,當你記下一個思路時,新筆記地址的應該在舊筆記的的地址最後一位上遞增,比如從1a遞增到1b;當你想擴充或評論一條筆記時,那麼你應該在該筆記的地址後添加一個新的字符,比如從1a到1a1。 要實現這樣的編號系統,你需要交替使用數字的字母,以此類推。 知識就像一張網,你現在記下來的東西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有了新的想法,從而形成連接。 例如:「今天Alan跟我們介紹了名為《Alan Wake》的遊戲。」 這句話中包含兩條信息: Alan是誰(我們同事)Alan Wake(一款遊戲) 而「Alan Wake」可以聯想到「類型、角色、藝術風格」等知識點,從而更方便梳理知識並形成體系。 2.4 關於標簽——沒必要太在乎它 如何打標簽不是關鍵,重點是如何讓它們彼此之間產生聯系。就比如一件事里涉及到兩三個知識點,那麼就可以打三個標簽。 我們收集資料,然後進行歸檔,最後用標簽進行導航,形成知識。 比如下面這一張: 3 實踐 你按照它的做法再次把手頭的卡片進行整理,得到了以下結果: 它點了點頭,「嗯,這樣看起來就很舒服。」 你:通過這次學習,我尋思每本書的知識點都能像項鏈一樣串在一起。 素材庫:瑪蒂爾達的項鏈? 你:您這比喻太不恰當了。 素材庫:算了,我來教你如何輸出文章。 3.1 輸出文章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就不慌。我們通過前幾步的積累,想必收集到不少卡片。 那麼,現在該開始打包了。 第一步:我們把手頭的資料再次整理並調整結構。 第二步:在筆記里找到相關的知識點,Copy/Paste就好。 第三步:修改並存檔,完成! 4 寫在最後 你在素材庫的幫助下學會了卡片筆記寫作法,那一刻你感到自己的頭腦十分清爽,很多知識也記得十分牢固。 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不妨試一試。 參考資料: - 卡片筆記寫作法 申克·阿倫斯 - Flomo Special 如何把知識裝進貨櫃,然後再運輸到各個地方 來源:機核

沒學過機率論也能看!《拉普拉斯的機率哲學思想闡釋》讀書筆記

一、前言 本文主要參考《拉普拉斯的機率哲學思想闡釋》,多為對書中文本的再陳述。 也不涉及任何公式。 二、正文機率的解釋 在機率的哲學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對於機率本質的探討,即機率是什麼? 「機率」(probability)一詞古已有之,其形容詞及其近義詞皆來自一希臘詞匯,其主要含義是「帶有某種確定性的程度或接受」,這主要描述的是感官對世界的一種意見,是不確定的。與此相對的是知識屬於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恆存在,是確定的。 至羅馬時期,「可能性」的含義越加豐富。 在這里,現象發生的頻率和人類的信念在「可能性」的主題下聯系起來。 「可能性」的拉丁文還有「被認可的」含義。但是這種認可不能一概而論,因此「可能性」必須要被賦予「可能性程度大小」這樣的含義。 從這一簡單的演化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可能性」作為研究對象來說並不純粹:可能性的程度、人們對事物的信念、事件發生的頻率等多種觀念密切地結合在「可能性」一詞上。但無論如何,以上的多種觀念最終都可以歸為兩個主要方面——主觀的機率解釋和客觀的機率解釋。在1843年,法國學家庫爾諾首先給予兩種性質的機率明確的區分。 從此,機率的主客觀性就被明確地認定為機率這個數學概念的一個基本特徵。「主觀的概念」通常被理解為「衡量個人信念強弱的尺度」,「客觀的概念」則與「實際事件發生的頻率」聯系在一起。 古典機率學者對於處理機率的主客觀問題總是顯得凌亂不堪和含糊曖昧。以拉普拉斯為例,他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確定性的,而非機率性的: 但另一方面,他也承認即使機率是「人類心智的狀態」,而不是「世界的真實狀態」,但對於有限的人類而言,機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認識世界的工具。於是,憑借一種「權宜之計」彌補人類無知的強大信念,機率被拉普拉斯廣泛應用於天文學、地理等自然科學以及包含政治經濟、法律等當時統稱的道德科學中。 機率與決定論 在拉普拉斯對於機率的主觀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包含「決定論」的思想。 拉普拉斯的決定論思想最明確的表述如下。 這是出現在其《機率的哲學探究》中的一段著名的宣言。這同時引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機率與決定論何以能夠結合在一起? 偶然事件似乎並不服從於數字規律,就好像在每六次拋擲中,骰子的每一面可能會出現多次。這和機率的數學晚於其他數學的原因頗有聯系。 然而這種隨機、偶然是否是一個更大、人類尚未知道的宇宙規律的體現,是一種更大的「決定論」? 這種古典機率帶有決定論的特質的論斷由伯努利定理最後確認。 對拉普拉斯而言,決定論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他堅信,所有的自然現象,無論多麼奇異和罕見,最終都可以化歸為嚴格的自然規律之下,機率論歸根結底是一個揭示和發現隱藏在繽紛雜亂的現象之下的永恆規律和法則這一偉大目標的工具,機率論並非如歐幾里得幾何學那樣的演繹理論,但它是「混合數學」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價值就是幫助人類實現這一目標。 期望、理性與機率 假設甲乙兩個賭博者每人出32個比索的賭注,兩人各自選取一個點數,誰選擇的點數首先被擲出3次,誰就贏得全部的賭注——64個比索。在遊戲進行到甲選擇的點數出現了2次,乙選擇的點數出現一次的時候,遊戲由於意外不得不停止,他們該如何分配64個比索的賭注呢? 帕斯卡爾和費馬對此給出了各自的解答,帕斯卡爾認為不管遊戲的結果怎樣,甲至少應得總數的二分之一,即32個比索。所以,不確定的期望只涉及另一半,此時,甲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贏得另一半,所以,公平的分配應是甲分得48比索,乙應得16比索。 我們不必關心帕斯卡爾是如何計算出數值,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一點:在這個問題的解法中,帕斯卡爾分析的中心點不是機率,而是期望和公平。即雙方希望獲得的金錢數目以及如何做到分配公平的問題。這是機率論肇始的標志。 當賭徒雙方的期望相同,則稱遊戲是公平的,這是一種經濟學中公平獲利的思考。怎樣公平地分配一場未完成的賭博的賭注,這是對法律公正的期望。正是期望的兩重含義使得它成為將數學機率與社會科學連接起來的橋梁,並將機率論與理性和道德科學的啟蒙思想聯系在一起。 啟蒙思想的核心直一是認定「理性」是人的本質。然而17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的哲學和宗教爭論帶給人們這樣一種感覺:確定性是不可能的。人們迫切需要一種工具幫助他們在不確定性中做出選擇。這為機率論應用在道德科學中提供了基礎。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做出使得自己期望最大化的選擇。 機率學者們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這種「理性」,人們需要具有「理性」的「理性人」的指導,知道到底是何種原則引導「理性人」做出「理性」的判斷。 三、參考 《拉普拉斯的機率哲學思想闡釋》——王幼軍 來源:機核

《部落倖存者》居民一直讀書問題解決方法介紹

《部落倖存者》中的居民是需要從小讀書才可以形成勞動力的,但是很多玩家都發現有些居民年齡很大了還在讀書,而且不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其實遇到這種情況是因為讀書讀得時間不夠,家里學校遠了點,大部分時間都在跑路,更多如下。 居民一直讀書問題解決方法介紹 居民到年齡了還在讀書是因為讀書的程度還不夠,想要解決可以把學校建的近點,建立道路減少道路上的時間,學習是按一個進度的,像工作一樣,沒達到一定的程度不會畢業而不是說年齡到了就畢業。 來源:3DMGAME

讀書筆記丨重讀《魔戒》(三)

第三篇來的很晚。原因有二,其一就是正好十一假期,而且最近在玩《正義之怒》。另一個原因,就是《魔戒》這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八章),對我來說,它的筆記很難寫。 這些是完全的個人的態度,可以直接略過。 從第三章到第八章,是撲朔迷離的內容。比較有代表性的,也是基本上所有讀者都會好奇地一部分,湯姆·邦巴迪是誰?即便一些實事(有限的實事)說明,他無關緊要,它只是一個玩偶的名字,或者它還有自己的故事詩等等。並且,諸如去分析象徵性意味,引入到現實,或者由此進入到一種可被稱之為「思想」的論述,比如將其視為一種解讀意義上的「鑰匙」來理解一種思想,或者,支撐某種思想,這些種種的說法都過於的偏離了「故事」而不可挽回的奔向觀念去了。雖然,人不可能不抱有觀念的去使用文字,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觀念都是趨於向「普世性」發展。這也並非不好,只是它慫恿著一種由閱讀所包庇的懶惰自大。 對於我來說,《魔戒》作者本人寫到「本書既非寓言,亦無關時事」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我會竭力制止自己去做解讀,更不會談到那些「似乎顯而易見的,因作者被時代背景所限制而表達出的一些思想。 我只舉一例,即東方蠻族和種族主義的見解,以及用托爾金本人的時代局限或生活背景作為資料來補充(比如支撐說明他的保守主義和個人局限)或反駁(比如支撐說明他對納粹的強烈反對)那種見解的見解。這些不能說是有損於故事,只能說,它僅僅是一面而已,無休止的論戰所講述的矛盾,當然值得關注,可是不值得只關注於此。由於《魔戒》後面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人們熟悉/熟練的能去討論的部分了,所以我不得不先做這一冗長的說明,而且很可能只是我自己庸人自擾。我想作者在開篇序言里寫到的東西,更加言簡意賅的表達了這點,所以粘貼在這里。 這個有吸引力的想法,我認為它不一定錯誤(這說法較為嚴苛),但一定只是事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親自身處戰爭陰影之下,才能完全體會它的沉重壓迫」這點。我想指出的是,沒有任何的「詮釋與理解」能夠代替體驗本身,哪怕像這個系列,在努力只講「體驗」也並不是替人代食。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戰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身處奇幻魔法世界,但閱讀的體驗的確是真實,這真實的部分不容辯駁。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中一部分是為了聊到第六章到第八章。對於湯姆·邦巴迪的內容我是如此看待的,它幾乎是作者專門留下的空地,而在從俯瞰平原到在空地上被實際上復雜的植被淹沒,就是一種純粹的冒險體驗。所以,去為這部分附加任何感想都是如此多餘,但如果不在這里盡情的發揮(胡說八道)又完全是在浪費。 不過我還是得從第三章開始。第三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與精靈交談。且讓我們忘掉《精靈寶鑽》里繁多的精靈設定,弗洛多和詹姆第一次親眼看見精靈,他們正在離開中土。 人類幾乎跟精靈完全一致,所有的生物里,最像人類的不是矮人/半身人等等其他類人生命,甚至不是懷有人性的神靈,而是精靈。讓我們先談人,人總是想要得到更多,更多的圖景化就是視野。人總想看到更不可見的,超過地平線,日之東月之西,更多——廣袤的,及廣袤里的無限,羊毛線的紋路變化;更遠——時間之前,時間之末,啟蒙之前,滅亡之後。一個全心全意侍奉真神的人立在此處,舉起一隻手掌,他在此托起了地球,但這是藉助神的力量。神明固然可怕,但也只有人能藉助神的力量抵達可怖之地。這里的感觸有一部分是提前的說到了後面阿拉貢的部分,王者回歸的榮耀對個體的人而言,那種神權-王權統一的主張,是一種詛咒。人如此弱小,但命運令他能戰勝遠超他所想像的事物。阿拉貢放逐了自己,如同精靈放逐了自己。 當然,還有藉助權威,或榮耀,或更古老的或還未出生的,那些舉世聞名的暴君或者化為條文的明賢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然,其中最為卑劣的,自然是藉助謊言的。可另一個赤裸的情況是,人無法托起自身,不是嘛?既然短暫的生命如此窘迫/無知/無力,因此所居住的島嶼亦可以沉沒。那永恆的生命呢?神明當然是一種永恆的形式,卻很難稱之為「生命」,永恆是神明自然擁有的屬性。 神明可以親近生命,甚至是熱愛,但當他們甘於沉淪在生命的溫床中時,只會伴隨降格的發生。所以,永恆的生命,這一形容背後有一個必然的約束,就是永恆要作為一種特例,發生在短命種身上。而在奇幻世界里,精靈這種幻想具有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了。精靈便是一種「永恆的生命」,他們是的矛盾就在於生命和永恆的衝突上——同時,他們必神明更接近生命,而比生命更永恆。這樣的「永恆生命」如何達成自己的「圓滿」呢,《魔戒》里明確了兩條道路,一條是回歸(離去)另一條是相約(愛情)。這兩條其實幾乎相同,只是,做出約定是要支付高昂的代價。 《紅樓夢》里一則,可以稍微說明一下中國文化的「圓滿」之美。僧侶與道士相約,到世俗中走一遭,他們脫離了塵土味,修得真果,應仙子之劫隨其走一遭,但卻相約好在某處相會。去而復返,再度相會不是人世間最美嘛? 我們回到《魔戒》的開頭,比爾博在忙著做什麼呢?沒錯,在寫一本書,這本書大概就是寫「去而復返」,寫歸來,寫曾經的和現擁有的,美好的事物總是應約而生。但是神情閃爍,比爾博對甘道夫說,這一次我不會回來了。他將永久地離開。 離開難道不是《魔戒》里最強烈的情緒嘛?第三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弗羅多一行人遇到了正在離開的精靈。如果說凡人的生命卑微渺小,一如將「死亡」作最可貴的禮物賜予他們,精靈這樣永恆的生命,為何也要離開呢?難道中洲的古老大地就是這麼一個逐漸孤寂的地方嘛?當最後一個流放者離開流放地,還會有人記得星辰時期的歌謠嘛?還會有人將易碎瞬逝的東西輕輕撿起保管嘛? 這里有一種絕妙的描寫,那就是魔戒中的精靈遠非其他種族所持的偏見那樣——對其他生靈的命運毫不關心。我們總是見到這樣的理解,永恆的生命自持高傲,對短暫的生命不願投注目光。同時,也存在那樣一種稍加變動的描寫,一個永恆的生命被偶然獨特的個體所吸引了,但歸根結底,是因為那個生命獨特,因為一種獨特,他們之間才能產生跨越「階級」的溝通。又還有一種實事求是的寫法,有時總被理解為一種悲天憫人——永恆的生命無法堪受痛苦的折磨,他們脆弱纖細,假設他們不小心喜歡上了短暫的生命,當這個生命離開時,他們的餘生都會陷入痛苦,所以為了躲避那種痛苦,精靈們不願意表達對其他生命的熱愛。 最後一種最為容易理解,它至少是魔戒中精靈這個物種存在特徵的一個有效表達,精靈是強大的生命,精靈也是比其他物種更熱愛萬物的生命,這種熱愛有時也難免化作極端的占有欲,令他們難以抵抗災難。這也正如精靈的勇敢,有時他們的勇敢性格也會令他們自傲。一種生靈具有一種特定的性格是可以理解的,這種表達也是一種更加包容的描述——並不那麼強調特別性——但別忘了另一個事實就是,物種之間雖然各有特性,但是智慧或愚鈍卻和本性無關。所以,誰人沒有錯誤呢?精靈也不例外,鑄成大錯,一錯再錯,凡是有知性的生物都難逃此運。僅僅是熱愛,僅僅是善良,顯然完全不夠。甘道夫說,別讓戒指借他的「憐憫」侵入他的心智,對弗羅多說,倘若不能扭轉乾坤,令「死」而復「生」,就別輕易判斷其他生命的結局。 精靈,也會死亡。《魔戒》的故事主旨,「無論你同不同意」,對作者而言,就是沒有人是合理自然地死亡。死亡是什麼?在這個(魔戒)世界里不存在一種反復磨難的考驗設置,最高的神明雖不像耶和華那樣袖手旁觀,卻也不打算干預。這里也沒有那種處處於某個主角作對的「天命」,這個天命也不打算用門檻和手段去淘汰那些「非天命」的人,也不打算用一種凡人難以理解的方法,去編排,令主角得意最終修得正果。一如沒那麼殘忍,更沒那麼關心。一如的本性是仁慈,因此它一再容忍錯誤被犯下。但仁慈的根本是一種無視,無視生命不自然的死亡這件事,甚至無視那些想要令其合理自然的努力。想要完美的,或想要毀滅的,其實都只是一幣兩面而已。否則的話,就會猶如那位被寇米爾蠱惑的神一樣,索隆,薩魯曼。 精靈也有自己的約定,並且他們也害怕輕易的做出約定,他們熱愛萬事萬物的方式,並非完全是「悲天憫人」的方式,而是與萬事萬物都已經定下了約定。可這種約定不是像僧人和道人一樣放下法身下界游歷那樣的約定,他們的約定註定沒有相遇,又或者說,他們就是約定了註定要離開。精靈是這樣向弗洛多說的, 夏爾只是你腦中的記憶,而在這片土地上,更早之前或更遠之後,還有不同的存在。你可以離開夏爾,而夏爾卻沒法從中土中離開。 在中土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近似「永恆生命」的其他形式,它們可以被稱為「古老的」,或者「與生俱來的」,世界誕生之初就存在,也許,也會就這麼直到世界滅亡。可是古老的事物中很多並沒有和精靈保持一種姿態。精靈做了約定,他們要來到中土遭遇這一番,約定了註定要輕輕拂過這片大陸,然後離開。但是古老者們,它們天然便是此處的「主人」。古老的和精靈,兩種壽命接近的生物,對它們描寫的感受不同的內容還需要在湯姆·邦巴迪的地方再說。 因此,中土的精靈是無法像僧人和道人那樣超脫的,他們甚至無法像人類(如阿拉貢)那樣只要順從命運的約定就能超脫,他們才是所有生靈里,被困在了「萬物」之中的生物,悲慘的,逐漸褪色變為陰影,高傲的,也只能宛若星光。似乎也是由於這一點,精靈們如此擅長把「某些」東西保藏下來。所以,想像一下,精靈們相遇到弗洛多一行人,多麼歡心,多麼憂傷。 他們那麼老又那麼年輕,又悲傷又歡快。 來源:機核

讀書筆記丨重讀《魔戒》(二)

給自己每天一個小時來寫,不過呢,發這里估計是不能做到每天一篇的,想讓大眾看到的願望是沒有的,在大眾面前的興奮才是追求的東西。只因為一個人留言說——上一篇「文筆(標點符號濫用的情況)有點獨特」——我打算還是好好先講一下,這個系列是怎樣的一個姿態。 在內容上,我不打算做諸多的解讀,也不打算撥開迷霧,努力嘗試還原小說的謎語和角色「原型」不是我應該做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已經有很多知識更廣,思想更成熟的解答內容,且形式從論文到電台都有;其二,因我不大可能看完所有的解讀,也不大可能了解所有著者的「審美語言」,這不是充分的令我可以「自顧自語」的理由,卻是必要的。我個人不願意對不了解的事情說太多;其三,我沒有把《魔戒》看做小說,既無法單純地看作小說——因為已經看過電影,也無法單純的按小說去理解——這是我所在的立場。 鑒於作者說它毫無象徵所言及,非要說有什麼主題,那就是人類的死亡不是自然,我將其視作詩歌或者那種口述出的故事。展開這一點非常困難和復雜,且簡要的說背後的想法之一——這則故事是文字遊戲,但做遊戲的卻不是你我、或者作者,如若不是這樣,那麼其中角色的死亡必然是自然——至少要看上去自然,說服它人相信它自然,這就是電影改編努力嘗試的最主要的部分;另一部分的想法十分混雜,主要表現在我會盡力去排斥做一些「解釋」和「解讀」(但這幾乎是做不到的),閱讀的感受部分是一種體驗,而這種體驗只能通過實踐的方式展現,而展現的內容又會完全的偏離體驗的部分,以至於我最後分不清楚「到底是誰在講話」——但請相信我,這不是一種罕見又難以理解的過程,如果你嘗試過去勾到冰箱上的糖果罐。綜合來說,這個讀書筆記就不可能是完整的了,更不會是成果,甚至連「獻丑」都算不上,但也絕不能以碎片和格言的方式出現,因為那種咬碎肢解的「轉述」也不是我的願望。 好了,不要說太多。 今天其實主要談由上一章依稀辨認出的,離開。 第二章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讓我在意的內容。有很多故事情節,是對前作《霍比特人》的回應,更可以說,是作者對自己的回應。我是如此想的,弗羅多作為托爾金聽說書人講了一邊上作的故事,這故事是從另一個主角出發的,咕嚕。 對此說書人有明確的一個定場「話」——咕嚕對根性的痴迷。講故事的人其實並沒有持有哪種對真實的認知,假設他們拋出了一個類似的東西——殺父大仇不得不報等等——那也只是一種拖延故事立馬成型的手段。但這種手段是極其必要的,因此,這是 「甘道夫」講述的咕嚕的故事,不可忘記這點,而聽眾們總是會質疑這點的——甘道夫在說的僅僅是一個「故事」。 咕嚕的這種痴迷甚至有一個具體的行徑,在他還未化為怪物時,他對植物的痴迷,而當成為咕嚕時,他想著大山之下一定有更奧秘的根性,於是就前往了。隨後,就像是明擺的撒了個謊一樣——山下沒什麼根性可言,只有扭曲跟痛苦。這是一個謊言,為了掩蓋一種恐怖,事實存在的空間是,山體內部的空洞,這個空洞本身就是恐怖。而如今,通過這個謊言,咕嚕成為了大山下恐怖事物的代言。假想甘道夫是對的,那弗羅多是必須通過假象才能明白謊言掩蓋的真實,咕嚕並不是可憎之物。 與此同時,說書人也藉此機會向彼時尚且懵懂的托爾金宣告了《魔戒》故事的結局。無論是甘道夫還是精靈們,與其說是依靠智慧作出不殺咕嚕的判斷,倒不如說是依靠身體,他們知道一些可貴必須被藏匿,一些真理只得保藏,一些說服只能表現為懇求,一些使命只能求助於擺脫。弗羅多被故事中的謊話迷惑,弗羅多強調,不該殺嗎?就好似比爾博受到了一種根植於過去,卻來自未來的號召。弗羅多也在年復一年給比爾博籌備生日宴的時候,逐漸被感召騷擾得心煩意亂。甘道夫認為有冥冥中的東西,感召了他,咕嚕還將扮演某種角色。這些種種感召,種種呼應,和對眼前事物的處理方式——該殺咕嚕嗎?或許很像藝術家所作,但只能看到一些形式上的接近。我可以將其簡化為,這都是一種宗教體驗,但得說明,不是所有的儀式里都有神在,但所有的儀式包括,講故事,這件事情,都讓「神明在此」不言而喻。 甘道夫不是他們的神祗或者奇跡的宣告者——即便他的身份是某些神明的代言,這身份實際上是枷鎖,令他只得「年老衰邁」。甘道夫離開故土時與其他使者的情況截然不同,他深知此行一別,就跟神毫無關系了——而是說書人,或者說,甘道夫在洞內向弗洛多講故事,這麼一個場景。說書人跟故事不能以作為XX的載體,這一方法去分離開來,它們都是這一場景的代行者。而分開論述,只會為代行者們附加不堪入目的目的(XD)。 弗羅多懷疑他,這些都是你猜測的?甘道夫站在這邊,費了一些口舌去說明(有點苦口婆心的感覺)。其一是自然少不了許多實際的行為,並且還受到了許多其他的助力:曾經,甘道夫就想找到咕嚕——他曾以為他不能,然而他又做到了(哈哈哈,你甘道夫的本體是一個寫論文的打工仔嗎?)最關鍵的部分在於,如何看出咕嚕謊言下的真相。好啦,他憑借自己的智力對背後的事實有了一個八九不離十的判斷,但最後,這真相以故事的方式,才交到弗羅多手里,而不是以命令,或者完完全全的真相,如果是後者,那全文的內容大概兩個字,快跑——我且串一下,當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人面前時,人們反而掉頭開始求助故事了,但這時候當然不是講故事的時候,所以,「傻瓜,快跑」。 回到這一章,這個故事,這個以探訪咕嚕真相所再構的故事,所要隱藏的真相,卻跟咕嚕無關,甚至與黑魔王無關,與弗羅多本人無關,就連決定性的物證——火焰中銘文的浮現——也只是重復了一個視覺化的實驗——敦促甘道夫下定決心。古老的歌謠被引申出來,烈火之中真相浮現:比爾博註定拿到魔戒,弗羅多註定擁有此行。英雄事跡變成了傳說,傳說變成了神話,而之於神話,精靈已經離開,神明不復存在,黑暗東山再起。如此,這些都是殘垣斷壁,弗羅多得以了解自己將踏入怎樣的奇幻的世界。 好的,我想了想這些都不重要,無關緊要。要說最有在意的內容,倒是山姆的偷聽故事跟甘道夫受一如感召的相似性。 好的,慣例小補充。也不怪我,有些嘛,寫之前意識不到。 歸去,這兩個字,就算下一頁《魔戒》只有歸去兩個字,我也不打算去說「托爾金(作者)對歸去的感情」,不可思議,我沒有充足的理由,但依然相信自己閱讀時的感覺,離去和靠近被混淆的厲害,無論是比爾博,還是咕嚕,還是弗羅多,還是「魔戒」本身(雖然魔戒的離開是為了歸去),都是在說離開。歸去,只要去掉那種懷揣舊主思想過往的情緒,大概也是離開。我只是不覺得行文中有什麼懷舊的情緒在,更言及,故事里有兩對主僕——索隆與魔戒、弗羅多與咕嚕。在我看來,故事中對未來的思慮遠大於過去的成分。而對未來的思慮,也不是什麼探究模擬一一揣測的試探,僅僅就是觀察。這種觀察頗具紳士的態度,雖然一般來看都是被動的消極的。但是你不可褻瀆死神,你只能觀察死亡降臨,這是沒辦法的事。這也是甘道夫不能拒絕的事。 甘道夫解釋自己為何遲遲沒有行動,他在等。等什麼,等一個聽故事的人出現,弗羅多站在甘道夫身邊,矮小的他卻比甘道夫位置高。且說在霍比屯洞穴中,溫暖篝火家餐旁,甘道夫唯一受此榮譽,得以說書而明。說書人、講故事、是全然和小說家之類的人不同的。小說力圖讓人沉默,而講故事的人想把語言從書的桎梏里解脫,把歷史從人名和血脈輪回的詛咒里解脫。但就在這一刻,作者讓位於說書人的甘道夫,但甘道夫依然要低於弗羅多,弗羅多的優雅和得體,就是說書人所期望的一切美好。 對於甘道夫,全中土其他人,不是將其視為煙花方術,快樂源泉,就是見他晦氣,整天搗鼓駭人聽聞的預言。其實甘道夫對薩魯曼的言辭亦是如此的。 說起薩魯曼,敬佩七分夾著三分不以為然,薩魯曼專精魔戒的研究,而我們聽眾當然知道,魔戒體系是一個結構主次清晰的體系——就連不曾對此深入的甘道夫,也能指出九七三一,以更多不計其數的小玩意。毫不意外,一是最重要的。 而這一能以「憐憫」侵入甘道夫的心,因甘道夫心系弱小,令他實力增長。甘道夫本人呢,他說自己偏偏在霍比特人這一偏門領域,樂此不疲,甚至說,由此窺見天下其他事物之理(但還是想一窺其理)。薩魯曼定然說這是大大的扯蛋了。天下之大,事物之奇,數不勝數,偏好一門無人理會,無人問津,也不可能有所作為的霍比特人,不就是「貪圖享樂」嘛。這指責有一半是對的,但我只能指出錯的那一半——最謹慎的人也難逃天災。對薩茹曼來說,以一之力,靠近體系內核,撬動整個體系,這才是有所為,「借憐憫入侵他的心」,那就來吧。甘道夫在這個層面上只是不甘於重復知識認知的體系而已,可是甘道夫智慧在於——沒有明確地說,我想他大概會這麼想——對抗不是終極的使命所在,「關鍵在於,他主動放棄了」,通過強迫造就的對抗性的行為,「只會令他心智收到摧殘」。 巫師五人來之前,神告誡他們不可插手,薩茹曼從貪戀知識到違反這一告誡,根本還是在於他不明白,此行不是靠近神的榮耀,而是離開神的光輝。 還記得電影情節嘛,薩魯曼也扮作說書,給甘道夫上課,斷他不敢去莫利亞地下,向他展示烈火跟邪惡。甘道夫也向無知的弗羅多講黑暗的秘史,講霍比特人同族同親的一號人物,退化成岣嶁蒼白的鬼影。一度讓弗羅多連連抗拒,怎麼可能,霍比特人肯定不會撒荒,霍比特人絕不會成那樣。可是,薩魯曼說書的是知識,連真相都要差半寸的東西,而甘道夫卻以謊言謎語包裹了真相。弗羅多不能全盤接受故事,卻在半信半疑中全盤接受了其中的真相。哪怕弗羅多說,扯蛋!霍比特人不是那樣!等到他見到咕嚕,怎麼能不想起這個故事呢?這是他身上真正的優良品德,他是一個絕佳的信徒,因為他善於聽。 甘道夫在講完一切後表達對霍比特人——其實是對比爾博和弗羅多的敬意,也就是對弗羅多作為聆聽者的回應。甘道夫講了一連串霍比特人聽都沒聽過的東西,難以置信的內容。但是霍比特人做出了恰當得體的回應,哪怕弗羅多根本沒聽懂。其實更優者另有其人,山姆,全然當在偷聽故事,被深深迷住了,根本沒想什麼黑暗的可怕的,人性的險惡的。山姆的純朴令他輕而易舉的抓住了重重迷霧下的核心:不就是要出門了嘛,(該)手舞足蹈,(該)興高采烈。此等純粹,只得讓甘道夫這般說書人發笑了。就此還可以再說,倘若山姆這個形象有如何的詮釋了基督徒的人生真諦,那就在於他在每一個需要他表達虔誠的地方,他都在。 不是上帝時而顯現時而隱蔽,反倒是信徒時而在時而不在。 沿著河流,卻是越發向地底。咕嚕的墮落,他在這里的墜落,不是指絕對尺度(高度)上向下,而是指深入山的根性。這也是我說不是歸去,至少不是在懷念,沒有去想要靠近什麼的內容,沒有什麼可以靠近的。因為這「山的根性」是空無的,根本就沒有什麼玄妙的東西可言。顯然,咕嚕是受魔戒的影響,才誤以為能靠近什麼,魔戒總是令人去靠近什麼。反倒是魔戒對它的影響薄弱之後,按說書人的重塑的故事來說,咕嚕反而能離開此處了。在這里,請注意,弗羅多將咕嚕的離開視為一種作惡,而甘道夫立馬站在說書人這邊強調,這是你註定要行的路,大敵發現夏爾,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咕嚕的離開,恰好是這一系列「註定」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甘道夫說,(弗羅多)你不知道魔戒對他造成了怎樣的殘害。 我亦稱靠近某物是思想的頑疾,是寄生蟲的下流把戲。而戒指是多麼渴切靠近它的造物主,事物或許有所屬,山姆也如此耐心的叫各位霍比特大爺們,少爺少爺。主僕是一種互相的牢籠,並令雙方得以這種形態,可這關系其實令人憎惡,但這憎惡的部分其實也非常容易化解,萬不是必須要發動世界大戰。這其實在第一章里有寫到。 甘道夫似乎是以自己週遊世界的經歷權威,又或僅僅是惡趣味的玩笑,對比爾博說,「你的書也不會有什麼人讀」,他對此要麼不抱信心,要麼就是有所期待。難道說書和聽書的人,不是另一種有別於主僕的成對的關系嗎?令事物成形於此時此刻的,也並非要靠那魔環相互鎖死命運,也可以是有諸多岔路,各自行走,各自作伴,各自分別啊。 因此,比爾博說,至少弗羅多會讀。隨後弗羅多便完美地扮演了自己的身份。 第二章其實對戒指也有很多很多的描寫,不是沒有意思,只是我不太在意。只想說,戒指這般一心一意的忠誠,在這一章的文體下可謂是一種完全的邪惡了。 來源:機核

讀書筆記丨重讀《魔戒》(一)

電影上映的時候我還小,讀魔戒小說的時間大部分是在數學課上。躲躲閃閃的閱讀導致了一個問題——我印象最深的內容居然是一本盜版的地攤網絡文學《魔戒後傳》,講後來什麼極地的寒霜女王的故事,里面甘道夫的戰力總算像個「RPG巫師」了。 所以,趁著買了典藏版(被割韭菜了,對這套書其實極其不滿意),打算重讀一下《魔戒》。慢慢讀。 那麼,這些讀書筆記是非正式的評論,可以視作是一種閱讀中的牢騷,我只是將其記下來,並不會去引經據典與考據原型,那不適合閱讀中去做。輕裝上陣,便不會為荊棘所傷,四足著地,就不會害怕亂石坡。野獸如何,我便如何,講一個細讀慢念的囫圇吞棗吧。 記在前面之後不再談這些。 昨晚讀完了第一章。有三點比較讓我在意。 其一,圍繞比爾博的描寫,其實大部分很接近地精或者小魔怪的世俗形象——一個「小人」住在地穴里,擁有大筆財富。但比爾博或者霍比特人是一個有「文明」的小魔怪。不是那種讓人陌生的,奇異和新穎的種族文明,而是非常熟悉的文明,禮貌道德財富跟八卦。所以描寫不僅限於比爾博這個特例,還有霍比特人之間的言論,他們對血統的說辭,尤其是那種「幽默的保守主義」,足夠善良也足夠刻薄。 讓我在意的部分,是這種介入到奇幻故事的方式。 當然會有很多的故事,是用一個能夠代入的「普通」過渡到特殊的角色,之後再進入特殊的氛圍(XX世界)。比如《哈利波特》,一個普通的家庭的不普通的孩子,不普通的孩子進入了不普通的世界,等等。甚至最近的《咒術回戰》,一個普通的學校的不普通的男主(還需要其長輩的消失來特定強化這種不普通),不普通的男主被捲入不普通的世界。而在另一種常見情況,則直接是以令人陌生的種族與環境開始的。回到《魔戒》,比爾博的相關劇情,是由一個假想的形象(小魔怪)進入到普通熟悉的氛圍,再回到「比爾博」是個瘋子。 奇幻形象里並不乏特例,這特例就像現實中那樣,圍繞著「我「的』特殊」。比如,骯髒的獸人中有一個愛干淨的;邪惡的魔族中有一個善良的,諸如此類。一個奇幻的種族總是符合約定成俗的假想,這是因為它們本身就被視作對現實抽象概念的比喻。於是,不得不抽取出一個具體的「我」的時候,「我」的塑造依賴於與族群象徵的對抗。 比爾博也有他有別於其族群的對抗,其他霍比特人稱他瘋了,或是古怪的。這些看法與針對「魔族的善良分子」其實有很大不同,他人藉助世俗的判斷的答案是,比爾博是一個老紳士,而不是一個叛徒。 然而,「發自內心來說」,其他人覺得比爾博瘋了。按照以往經驗來說,比爾博是一個令人尊敬和羨慕的老人。而後者的成立有賴於比爾博小魔怪的設定。 所以,關於比爾博,是奇幻的設定支撐了比爾博這個形象通過了世俗考驗,而常見的做法卻是世俗道德(比方說,善良的魔族?)支撐角色背離奇幻,走向正道,又或者是叛逆於世俗(比方說,不肯墨守成規的天才少年?嘿!他的靈石測評成績是0!!),因此必須逃逸到奇幻世界里去。但《魔戒》中的其他人依照內心感覺,判斷比爾博的內在是一個瘋子。這一點雖然不足以說獨特或者驚世駭俗,卻值得我回想。恰是因為我們總是為了逃離現實才藉助於奇幻,而比爾博則是仰賴著奇幻,才得以安身於世俗。而且如此形象的就是,人們實際上都覺得他無可救藥了。 這令他不安,令他日漸的煩躁。這也令他不是被自己的天性所困,必須與世俗抗爭。相反,遠遠迥異於其天性(霍比特人)的奇幻,只是一種說不清的號召。這種號召,與勇者鬥惡龍的根本區別,是他並不清楚/或者不在意自己的目的地在何處。總而言之,故事會畫上句號,他會從此幸福的生活下去。 到此時此刻,其實我感到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恐怖故事中所談及的「離開」。大多數時候大家總是會混淆靠近跟離開。 在《厄舍府的倒塌》里,「我」靠近厄舍府所產生的莫名的憂傷,在隨後大段關於我的朋友的描述中,完全可以辨認出來,恐怖氛圍的開端不是以靠近厄舍府來完成的,而是以「離開」我的朋友,我的童年,我的,來構建的。以至於即便厄舍府的一切我再熟悉不過,卻散發著無比厲害的陌生。 同樣的,比爾博也不是再度去靠近昔日的記憶,而是一次離開。 其二,說道比爾博的過去。甘道夫以一個煙花化作的龍來紀念此點。這世界上大概不會有第二個巫師的形象,將自己的法力著力於放煙花了。其實第二點和第三點——當比爾博帶上魔戒消失之時,甘道夫用一個閃光幫他打掩護——有一些相似的感覺。煙花和閃光都令其他霍比特人炫目,並震驚於當下,難以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同時,它們都是轉瞬即逝的光。前者剛剛還被用於歡慶,後者立馬成為了一次掩蓋。 與電影的改動一對比,這種讓人在意的點就被放大了。顯然煙花可以是皮平搗亂的結果。顯然甘道夫也可以不幫比爾博用閃光去打掩護,這樣他回頭去找比爾博並與之發生爭吵就更加符合劇本的邏輯。可是小說並沒有按照編排邏輯去寫。甘道夫的煙花在人物關系上是一種默契的描寫,卻在語言上充滿了一絲獵奇感。有一些意味深長的東西被作者用一個「!」的閃光給輕而易舉的遮蔽起來了,讀者不得不跟隨他的講述去了解,到底怎麼了。 這一章重讀後,補充一些碎碎念。雖然說《魔戒》系列被各種追認為奇幻類的鼻祖,但以比爾博這種方式介入到奇幻世界感覺並不常見,至少在我個人有限的閱讀量里面。無論是後續經典的還是小眾的,比如《龍槍》,《暮光》,《冰與火》。諸多角色,諸多介入的方式,很難辨認出這種「離開」的氣氛,反倒是各類角色,都可以清楚看見他們在對抗的隱性抽象的概念。《空之境界》里黑桐干也的形象氣質很接近,但也只能說是一種若隱若離的半透明的感覺。沒有比爾博這種大步前行,唱著歌謠離開。 比爾博在第一章就有所對抗,他與甘道夫的爭吵的場景再明顯不過。可是他「立馬解脫」了。如果不去真真計較的說魔戒所抽象代表的意欲何為,也不論這種抗爭和離開之間的前後邏輯關系。比起魔戒的力量,魔戒的引申意義,「這是我的」,這一點更讓人在意。在我看來,視魔戒勾起了貪欲,在一個將要離開的人身上,有微妙不連貫和不協調。比起貪欲占有欲等等我們常常用抽象/或者就說奇幻手法,去放置的一個意義來說,在這場戲里面,「像咕嚕一樣」,拿著魔戒就此離開,這後面有一種更為可怕和深邃的所指。 說不清楚這種所指的具體,因為它被甘道夫的閃光給遮蔽了,爾後作者肯定還會故技重施。如果舉例說一個接近的感覺,倒不如就此說,魔戒代表著世界這麼一種概念。但我也搞不清楚,世界能被稱為是一種概念嘛,世界能被視作一種概念嘛?我知道在現實里,這一想法導致了多少毒害,甚至可以說「第二天,大地被注入了毒素」了。或者我能說,魔戒並不是賦予了隱形能力,或者進入陰影世界的能力,而是手持魔戒的人,自然能夠行走於世界內。這個世界內本身包含了表面的和陰影下的。因為,消失,肯定是一種存在。哪怕有閃光作掩蓋,霍比特人們依然對這個事情討論了不止99天。 來源:機核

高考623分外賣小哥已入學報到 稱不讀書選擇非常少

今年高考期間,湖北襄陽的一位外賣小哥,二次高考考了623分,引起網友關注與熱議。 9月9日,新生王威乘坐火車從老家湖北襄陽趕到成都的學校報到。他說,自己心情平靜,對未來也抱有一定希望,不為年齡焦慮,「我不覺得自己是長者,就假裝和他們是同齡人。」 退學四年後,以外賣員的身份再一次高分考入名牌大學,讓26歲的王威走進公眾視野。 2017年,大四的他從中國農業大學退學,隨後輾轉北京、廣東、湖北多地工作,一邊謀生一邊准備再次參加高考。 2020年,王威重新回到高中備考,8個月後,他收到了西南財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今年6月,美團外賣將給予王威1萬元獎勵,幫其減輕負擔、更輕松的完成學業。同時美團外賣將設立「騎手發展激勵獎」,為更多有志於學歷提升和個人發展的騎手提供獎勵。 王威2013年考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但因為不喜歡專業,在北京生活也不適應,就中途退學了,打過幾份工,包括給小學生做輔導老師、在製衣廠當搬運工。 王威發現知識、學歷還是非常重要,於是決定再次參加高考。依靠送外賣積攢的錢,2020年9月王威回到學校重新復習,於今年參加高考,並考出了623分的高分。查到分數後第二天,王威依然在淡定的送外賣。 「讀書可以讓你更好的融入這個現代的社會,能夠開闊你的眼界,然後讓你認識到,不讀書的話,你能做的選擇就非常少,可能就困在那一層了。」 來源:遊民星空

在阿富汗不要當女人!塔利班對女列「29條禁令」 禁化妝、禁讀書條件超苛刻

自塔利班攻陷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以來 ,當地出現不少亂象。塔利班一再聲稱會尊重女性權益,但各界仍然非常擔憂。塔利班對女性有諸多禁令,其中阿富汗婦女革命協會(RAWA)公開整理的「29條禁令」,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其中的不公。 ▼塔利班掌權後,媒體曾報導多起女性受害事件。一位女性因為沒有穿全身罩袍而被塔利班擊斃;前國家女足隊隊長告訴隊友,不要在社群網站po踢球的照片,以免暴露身分、成為塔利班的目標;喀布爾的美髮沙龍店都用噴漆把女性照片塗掉;一位K-Pop女粉絲擔心自己私藏韓國男團BTS的寫真專輯而被塔利班清算,忍痛燒掉珍藏已久的應援物。 塔利班針對阿富汗女性的29條禁令,其中多條將女性視為男性的附屬: 1.禁止女性從事家庭以外的工作,包含老師、工程師及大部分的專業人士。喀布爾的一些醫院允許少數的女醫師及護士工作。 2.完全禁止婦女在外進行任何類型的活動,除非有馬赫拉姆(Mahram)(近親男性親屬,如父親、兄弟或丈夫)的陪同。 3.禁止女性與男性商人進行交易。 4.禁止女性接受男性醫生的治療。 ▼5.禁止婦女在學校、大學或任何其他教育機構學習(塔利班已將女子學校變成宗教神學院)。 ▼6.女性必須穿著從頭到腳覆蓋的長罩袍(burqa)。 7.鞭打、毆打和辱罵不按照塔利班規則著裝的婦女或沒有由其Mahram陪同的婦女。 8.在公共場合鞭打那些沒有把腳踝隱藏起來的女性。 ▼9.若女性被指控在婚外發生性關係將進行公開石刑。 10.禁止使用化妝品(有許多塗指甲的女性的手指被截肢)。 11.禁止女性與不是Mahram的男性交談或握手。 ▼12. 禁止女性大笑(陌生人不應聽到女性的聲音)。 13.禁止女性穿高跟鞋,走路時會發出聲音(男人聽不見女人的腳步聲)。 14.禁止女性在沒有Mahram的情況下乘坐計程車。 15.禁止婦女參加廣播、電視或任何形式的公開會議。 16.禁止女性從事體育運動或進入任何體育中心或俱樂部。 17.禁止婦女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即使是她們的 Mahram載她們也不行。 ▼18.禁止女性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塔利班認為這些顏色是「性感的顏色」。 19.禁止婦女參與開齋節等節日或任何具有娛樂目的的聚會。 20. 禁止婦女在河流或公共場所洗衣服。 21.修改包括「女人」一詞的街道和廣場的整個命名法。例如,「女人的花園」現在被稱為「春天的花園」。 22.禁止婦女探出其公寓或房屋的陽台。 23.所有窗戶都強制不透明,以便從屋外看不到婦女。 24.禁止男裁縫測量女裝尺寸或縫製女裝。 25.禁止婦女使用公共澡堂。 26.禁止女性和男性乘坐同一輛公車。公車分為「僅限男性」或「僅限女性」。 27.禁止喇叭(寬)褲,即使有穿罩袍也禁止。 28.禁止拍攝或攝影女性。 ▼29.禁止在報紙和書籍上印刷女性照片,或懸掛在房屋和商店的牆壁上。 塔利班奪取喀布爾的控制權後,其官方發言人穆賈希德(Zabiullah Mujahid)曾在記者會上說:「我們的姊妹享有和男人同樣的權利,她們將與我們合作,和我們併肩努力。」但看看這29條禁令,女性的權利在哪里呢?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為你讀書」公益計劃走進德令哈為海西學子捐贈一萬冊書籍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德令哈這座因海子的詩歌而廣為人知的塞外城市,位於柴達木盆地深處,同時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州府。5月17日,在海西州高級中學高二「浙江班」的課堂上,海子的詩歌再次被同學們現場朗讀。 在這場「為你讀書」的主題班會上,班主任王青松還帶著同學們先後領略了泰戈爾和艾青的詩歌,以及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5月17日,浙江省援青指揮部與拼多多聯合主辦的「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走進海西州高級中學「浙江班」。(攝影 李林) 王青松來自浙江海寧,是浙江省對口支援海西州的支教老師。他所負責的高二(3)班,其他任課教師也悉數來自浙江各地,因而被當地師生稱為「浙江班」。 從江南來到塞外,高原的氣候也一度令王青松倍感不適,每晚睡覺之前都要進行吸氧,才能囫圇睡去。但語文老師總是充滿發現美的眼睛。「宿舍的窗外就是雪山,每天早上都是迎著雪山洗臉刷牙。晨光映在雪山上,天和雲清澈得醉人,德令哈是在是太美了。」 但遠赴海西支教以來,最讓老師感到驕傲的還是班里的學生。海西州是多民族聚居地,班里的學生也來自多個民族,包括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王青松表示,這里的學生都非常淳樸、善良,很有集體榮譽感,做事情總是擰成一股繩。 話語間,他也有些憂心,「這里的孩子,特殊情況很多,有父母常年在外地的,也有跟著打工的哥哥在這里上學的。」他希望,孩子們能多多讀書,以努力突破當下,看到更遼闊的未來。 在當天「為你讀書」課上,讓王老師倍感開心的是,班里的同學們每人都領到了一批新書,有《時間簡史》《泰戈爾詩選》《視覺之旅:神秘的化學元素》《樹上的男爵》《月亮和六便士》《紅星照耀中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據了解,此次「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由拼多多與浙江省援青指揮部聯合發起。目前,本次行動已向海西州下轄德令哈市、格爾木市、茫崖市、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大柴旦行委7縣市29個中小學校捐贈書籍10000冊。 在當天的讀書課上,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副指揮長廖帥軍表示,讀書可以培養同學們探索的興趣,拼多多捐贈的這批書目,非常適合我們高中的同學,希望同學們在日常多讀書,讀好書。也非常感謝拼多多以及社會各界對海西州的支持。 海西州高級中學「浙江班」班主任王青松正在給孩子們上讀書課。(攝影 李林) 此外,拼多多與海西州的緣分不止於此。去年9月,拼多多聯合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共同發起了「海西優品雲上行」浙江-海西對口支援消費扶貧周活動,先後上線「浙江海西消費扶貧館」,並啟動了柴達木盆地特產「雲展銷」專場。 活動當天,廖帥軍副指揮長也屢次談及雙方合作的助農活動。他表示,通過拼多多平台把當地的氂牛肉、枸杞等農副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打通扶貧產品線上銷路,有力地推動了東西部對口支援。 「這次『為你讀書』活動,又為當地的同學送來了精神食糧。」廖帥軍副指揮長說。 據了解,自3月31日起,拼多多已全面啟動「多多讀書月」活動,聯合中信出版社、知識出版社、青島出版社等30餘家出版社及圖書出版公司,針對社科、文藝、教輔等多個類目超過1000款圖書進行百億補貼。 「為你讀書」公益捐贈行動,正是本次讀書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這一公益行動已先後走進四川涼山、自貢,湖北新洲,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甘肅永登縣等多個地區。 「這樣的公益行動,是我們致力於知識普惠所做的一點努力。」拼多多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拼多多還將繼續在貴州、雲南等地發起「為你讀書」捐贈計劃,用書籍傳遞溫暖,為教育遠途點亮一盞小燈。 來源:cnBeta

嬰幼兒繪本,給寶寶收藏啦,看書從娃娃抓起,認識世界從讀書開始

1、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 以前,以前,很久以前,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山嘭嘭嘭地噴火,地咚咚咚地搖晃。就在這個時候,甲龍寶寶出生了。霸王龍看到孤獨的甲龍寶寶,流著口水,正要猛撲過去,就在這個時候……看看小甲龍和粗暴可怕的霸王龍溫馨的故事嗎! 2、肚子里有個火車站 肚子火車站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神秘的隧道會通向哪里呢?這本獨具創意的圖畫書會帶領讀者參觀肚子火車站,以一種極其有趣的方式使我們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統,從而幫助我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3、螞蟻和西瓜 (合作的重要性)一群螞蟻是如何將一塊被野餐的遊客忘在地上的西瓜,分割、搬運、帶回螞蟻窩,並最後用西瓜皮做了個滑滑梯的小故事。誇張和簡單的線條,讓這本書從頭至尾都散發出一種輕鬆、幽默的味道。 4、托托踢踢 了不起的情緒力 針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6種情緒煩惱——恐懼、緊張、挫敗感、嫉妒、悲傷、害羞,提供簡單易懂的調節方法,讓孩子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5分鐘的閱讀中,孩子可以通過熟悉的生活故事+情景提問+情緒認知小遊戲,一步步學會辨別情緒,學習如何合理地表達、調節自己的情緒。 5、不一樣的卡梅拉 故事講的是母雞卡梅拉和她的兒女們卡梅利多和卡門的歷險故事。卡梅拉家族里的每個人都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敢於幻想,更敢於去嘗試別人不敢想的事情。書中充滿了驚險的情節和法式的幽默。當然,也不乏那些捧著肚子哈哈大笑的段子。 6、好餓的毛毛蟲 一隻毛毛蟲吃吃吃的故事,是童話里很常見的那種遞增式編劇手法,一個蘋果兩個梨子三個李子這樣,最後是毛毛蟲破繭成蝶。貼紙樣的圖案刷著厚厚的顏料,很貼近孩童審美的畫風。 7、大衛上學去 大衛多會玩兒啊~換我的話,我完全不知道怎麼樣才可以開心起來~ 8、晚安,大猩猩 夜深人靜,動物園的管理員去跟動物們一一道晚安。調皮的大猩猩拿走了他掛在身後的一串鑰匙,從籠子里溜了出來,還偷偷放出了大象、獅子、長頸鹿……就這樣,動物們悄悄地跟在管理員身後回了家…… 9、抱抱 簡單的故事內容,抓住了吸引幼兒最重要的兩個元素,親情關懷(抱抱)與對動物的好奇。小朋友知道沒有手的長頸鹿、河馬是怎麼抱抱嗎?書中將可找到有趣的答案。硬頁書的設計,特別適合小讀者的小手來翻閱哦! 來源:kknews嬰幼兒繪本,給寶寶收藏啦,看書從娃娃抓起,認識世界從讀書開始

嬰幼兒繪本,和寶寶一起讀書,給寶寶讀故事,精選推薦

1、小王子 小王子發現人類缺乏想像力,只知像鸚鵡那樣重複別人講過的話。小王子這時越來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後來,小王子遇到一隻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與它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2、小白找朋友 這個故事詮釋了關於友誼、想像力的真諦,鼓勵孩子們勇敢地去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3、我的後面是誰呢 「我的後面是誰呢」系列(全5冊)是一套專為0-3歲幼兒設計的認知繪本。全書均以「小貓,小貓,你的後面是誰呢」這樣的句式提問,讓孩子根據畫面中的提示進行猜想,啟發孩子思考與想像;畫面簡單純潔,符合低齡孩子的認知特點;一問一答的形式,方便家長和孩子進行互動。 4、哈利的花毛衣 奶奶送給哈利一件花毛衣,可哈利不喜歡上面的玫瑰花圖案。穿著它出門的時候,人們看到哈利都哈哈笑,小狗看到他都汪汪叫。哈利垂頭喪氣,當下決定要把這件禮物弄丟…… 5、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 這是一本充滿緊張情緒的圖畫書,更是一本充滿幽默而又包容著成長體驗的圖畫書。該書講的是一個小孩,一個在夢中的小孩,在尋找廁所的故事。他到一個百貨公司,想找個廁所尿尿——而不是鳥鳥。他遇上長頸鹿,被帶到長頸鹿的廁所去,結果……他遇上蝙蝠,被帶到蝙蝠的廁所去,結果…… 6、神奇糖果店 糖果店里賣著各種神奇的糖果,有黃的、綠的、紅的、白的,糖含在嘴里就能變成大力士、發出獅子一樣的吼聲、還能隱身!可是,只要糖沒了,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小豬買了神奇糖果,先變成大灰狼嚇唬大家,可卻誤打誤撞地來到大灰狼鎮上!眼看危險逼近,小豬.. 7、猜猜我是誰 世面上最火的躲貓貓繪本,在美國熱銷,被評為100本最偉大的兒童書之一。 8、牙齒大街的新鮮事 看完這本圖畫書之後,聰明的小朋友們肯定會知道,怎樣做才能不讓哈克和迪克這樣的小東西在我們的嘴巴里幹壞事! 9、小雞雞的故事 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是怎樣知道自己是男孩的呢?男孩和女孩,哪里不一樣呢?…正視兒童性教育,用溫和的畫面和溫柔的語言,告訴他們生命的由來。 來源:kknews嬰幼兒繪本,和寶寶一起讀書,給寶寶讀故事,精選推薦

讀書 還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事

一兒名童在書店閱讀書籍(記者 王仰浩 攝) 掌上濟寧訊(記者 蘇茜茜)讀書日前夕,手機里的帶貨主播們已開始賣力推銷熱門書籍,直播間里書的種類繁多,價格優惠;書店一角,茶香四溢,喜愛閱讀的人圍坐在一起,他們暢談讀書帶來的收穫與喜悅。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人們再次因讀書而聚集。線上、線下,這一動一靜的結合讓如今的讀書日更加豐富多元。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更是一種享受、一種教育、一種改變生活的態度。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你還在讀書嗎?是讀屏還是讀紙呢?在這個世界讀書日里,來看記者的採訪。 他們用讀書改變自己的生活 參加培訓機構公務員考試課程的賈丹青見過身懷六甲的孕婦;背著吸奶器來上課的媽媽;渴望進入體制內的應屆大學生;試圖改變現狀、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的職場人……賈丹青說,她和這些人有個共同的認識,離開校園後,他們更加堅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工作了5年,賈丹青明白,如今30歲的年紀成家有娃,再學習似乎更加困難,不過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讓她願意奮力一搏。功夫不負有心人,賈丹青最終以筆試面試均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公務員隊伍,她說,成績出來後她終於鬆了一口氣,現在給自己和家人也算有個交代了。事後賈丹青和朋友聊起來考公的經歷,她說,感覺一切沒那麼難,感謝曾經努力奮鬥的自己。 在一個網際網路問答社區網站,一條「大多數的讀研行為都是對現實的逃避」的留言獲很高點讚數。29歲的鄭雲龍笑著說:「我不是,因為考研是我的一種生活態度。」大學畢業3年後,鄭雲龍開始了他的在職考研路。「我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把卷子寫滿,別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丟人了。」第一次參加研究生考試,鄭雲龍英語成績沒過線,落榜了。最初的考研目的是為了能參加單位的人才「提升計劃」,如今單位「提升計劃」每年都在變,但鄭雲龍說,自己仍要繼續考下去。他換了一所報考學校,選了與本科不同的專業,結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鄭雲龍說,自己想學到更多知識,他開始享受這種知識輸入的「愉悅過程」。 他們在書中遇見另一個自己 在事業單位從事文職十餘年的周迪是單位里公認的「才女」。同事形容她「滿腹詩書氣自華」,愛讀書是她的標籤。 為迎合大眾閱讀新需求和信息傳播的新任務,周迪的工作從紙質傳播向新媒體傳播轉移,她開始嘗試學習在新媒體上發布一些短小輕鬆的文字。周迪說,這種文字的傳播時效快,內容簡潔,更易於讀者快速接受,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手機文字缺少了像紙質圖書一樣的後台編輯,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導致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一個人如果只在手機上閱讀和接受信息,就很難通過閱讀達到應有的深度。」在周迪看來,長時間的手機閱讀讓人缺少了思考的空間,從而加速了不安的趨向。周迪說,自己愛看書,書的類型不受限制,人物傳記、經濟學、天文學、心理學、詩詞、散文、插畫等她都看。周迪最近在床邊放了一本《宋詞》,她會在睡前翻看許久,遇到慷慨激昂的豪放詞章,還會饒有興致地讀出聲來,遇到情意婉轉纏綿悱惻的詞章她也會被感動的流淚。周迪說,成年人生活的苦,隨處可見,而讀書是唯一能讓她放飛靈魂的時候。 「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閱讀,手機嫌麻煩不願意玩,雖然是個先進的東西,但我的看法它永遠代替不了書籍。」 52歲的蘇玉良說。 伴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大,能夠靜下心來讀書,擁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越來越少了。在電子設備上閱讀,這必然帶來紙質書本閱讀的不斷減少,在蘇玉良看來,如今重申「讀書日」也是希望喚起讀者對紙質圖書的熱情。「如果一定認為有用才讀書,因為讀書不能填飽肚子而拒絕讀書,那喪失的不是書,而是一個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蘇玉良看來,讀書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讀書可以讓他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產生嚮往,產生追求,可以幫助他擺脫生活中的狹隘、平庸和不如意,變得心胸開闊。 他們為孩子放下手機 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近日,電視劇《小捨得》熱播,其中折射出來的當今中國家庭風格迥異的教育萬象引發大眾討論,這也再次印證家庭在教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懷孕時張錦和丈夫就達成一個約定,非特殊情況,在家不看手機,不開電視。張錦32歲,這個年紀對於手機的依賴再戒掉並不容易,從大學時期窩在被窩追郭敬明的電子小說,到網購、搶紅包、點餐、出行,張錦和身邊越來越多的人一樣, 一部手機就能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選擇放下手機,張錦說,原因很簡單,就是想給孩子營造一個單純安靜的空間。在張錦看來,手機里的包羅萬象都抵不過靜下心來陪孩子的每一分鐘。張錦的丈夫說,成年人的世界,低頭刷手機似乎只是帶走你的時間,但如果放在孩子身上,可能就是他唯一的童年。 鄭東最近網購了幾次繪本,都是買給1歲兒子的。鄭東熱衷用手機玩遊戲、看球賽、看軍事新聞,卻很少在兒子面前拿起手機,他會在下班後,換上睡衣帶著兒子一起看繪本。小傢伙活潑可愛,最近跟著爸爸讀繪本《刷小火車》,每當鄭東看著書本念出,「嘟嘟嘟,刷牙小火車來了。」兒子就會張開嘴巴,一隻小手在嘴巴前比劃著自己刷牙,這些行為的改變讓鄭東很有成就感。「對孩子最好最適合的教育還是讀書。」鄭東堅定地說。 記者手記: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我們雖然在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體驗,這種經歷讓我們吸收了很多的營養,也讓我們的心靈成長,但假如少了與書中那些偉大心靈的交流和碰撞,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真正地長大,因為我們的眼光將很難超越我們的生活環境。讀書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隨著全民閱讀理念的倡導,我們堅信在這塊名士之鄉、聖賢之地,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將閱讀變成生活的必需品。 來源:kknews讀書 還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事

第26個世界讀書日|官方推薦40本好書:再忙也要深讀幾遍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自1996年起,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讀書和版權日」,簡稱「世界讀書日」。 因為4月23日是世界文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的逝世紀念日,聯合國將這一天作為「讀書日」,激勵人們多閱讀、多思索、多創造。 世界讀書日設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智慧財產權。 每年的讀書日,世界100多個國家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慶祝和圖書宣傳活動。 2021年4月23日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今年的主題是: 「融合·傳承·創新」 書,尤其是好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啟迪我們思想的工具,幫是人們打開觀察思考世界的窗口。莎士比亞動情地說過: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 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閱讀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全方位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 閱讀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影響是深遠的。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國家的「國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營造一個書香濃郁的閱讀社會。閱讀作為推進社會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 崇尚讀書,才能讓民族的發展保持生命的活力,才能讓個體保持昂揚的鬥志和奮進的姿態。 話說,你有多久沒有深度閱讀一本好書了?一個月?一年?或者數年? 是的,人們的日常越來越忙碌、內心越來越焦躁、環境越來越嘈雜……靜靜地閱讀一本書,自然越來越奢侈。 別說普羅大眾,就是職業以「書」為生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們,他們讀書也被動地越來越少。 因為時間總會被各種紛繁錯雜的事務切割和擠占,沒有別的辦法,就只好擠壓看似不急迫本來就稀有的「讀書時光」。 海量資訊大爆炸、移動電子產品更迭、碎片化快餐式閱讀方式的風行,「深度閱讀」變得費力不討好,放下手機好難好難,很多人慢慢地便放棄了深度閱讀。 推薦40本好書,再忙,也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排名不分先後) (註:官方推薦書目來源自@人民日報官方微博) 來源:kknews第26個世界讀書日|官方推薦40本好書:再忙也要深讀幾遍

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這樣的日子里,不拿上一本書嗎? 但拿上一本書就完了嗎?買書怎麼選、讀書怎麼讀、如何靜下心、怎樣讀得精?門門都是學問,項項都是經驗。 本周《聲音》,《成都日報》的五位評論員將帶來各自對於讀書的感悟與分享。 讀書一向是我們工作的手段。這一次,我們把自己作為方法。 評論員陳宇祥:讀書有「痛感」才有益 現在的世界,早已不缺書籍,也不缺讀者,缺乏的是關照自己的閱讀。日常生活中,面對書架上的「神明們」,我們常是泛觀博覽一番,點評天下人物是非,只讀出了己是人非、我功人罪,把書讀成了自我雅趣的標榜,社交上的知識炫耀,而唯獨缺了關照自我。 我曾經也有過知識焦慮,讀書喜好博覽貪多,品評他人是非。直到了解了古人讀書講求如用藥治病一般,要切己用功的道理,才慢慢有所改變。古人講讀書要切己,即以書為鏡,照見自己過往處事待人不足不是的地方。所以讀書要讀得有「痛感」,把自己作為問題,帶入書本中去審視反思。 那種閱讀時悚然背脊發涼,出一身冷汗「自覺己非」的時刻,才是古人講的看人文字須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切己讀書法。讀書讀到這種程度,或許才是把閱讀當成一種只關乎自己的事去做,讓書本與自我關聯起來。把自己作為問題,真誠地向書本敞開,激勵自己改進。這樣的閱讀才能持續鞭策自己進步,讓曾讀不下去的書,更自然順暢地讀下去。 讀書或許不是證明自己正確的事,而是一場自我精神上通經活絡的按摩與懲治。如《論語》中記錄的孔子弟子子路,在聽聞了一個道理還不能實踐之前,唯恐又聽聞另一個道理一般,讀書時要對自己誠實,對書本有敬畏,勇於改進自己的問題,才算是「開卷有益」,也才能未讀前是一種人,讀了後讓自己變得好一些。 最近在讀:《日本世相系列:飽食窮民》 作者:齋藤茂男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該書真實記錄了日本經濟泡沫時代,人們面臨著加班過多、心理疾病增多、深陷消費主義、借貸無力償還等社會問題,以及提到對這些問題的反思與解決方法,或許對於我們當下生活有警醒與鏡鑒作用。 評論員陳仕印:投機取巧練不成、練不好 上大學的時候,在《史記》導讀這門課上,我讀了《貨殖列傳》一文。當讀到「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句話的時候,我真切地被經典文本的穿透力與普適性所感染。 也正是這堂課,讓我感受到了經典書籍的魅力,也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和口味。此前,我喜歡閱讀一些輕鬆的、不燒腦的書,音頻視頻可讀、走著躺著也可讀那種。但閱讀就像練功,敲鑼打鼓輕鬆歡快就能學會的幾乎是招式和套路,而綿遠悠長的那股雄厚內力,需要日積月累的艱苦修煉,投機取巧練不成、練不好。 很多書,尤其像《史記》這類傳世經典,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和思考,讀這樣的經典書籍,就是在和歷史上最有學識、最有智慧的人對話,讀這樣的經典書籍,一本勝過十本甚至百本快餐書。與其花時間閱讀大量含氧量低的書,不如選幾本自己喜歡的經典書籍,日啃十頁積跬步,集腋成裘至千里。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閱讀的渠道和內容太多,連以本為單位的暢銷紙質書都成古董了,更多人是在手機或閱讀器上,關注公眾號,下載電子書,碎片式閱讀。比如說,近兩年中美關係跌宕起伏,自媒體上蹭熱點解讀中美關係的文章不勝枚舉,但這些內容大部分是為了迎合公眾口味而量身投喂,看得再多,益處不大。 對此,我花了幾十元錢買了米爾斯海默的一本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在書中,他以清晰易懂的文筆,解釋了為什麼安全競爭與國際體系緊密相關,並且區分了大國權力競爭的不同模式。 幾十元資金成本和一周的時間成本,就能加深對國際關係問題的認知和理解,這樣的經典書籍值得一讀。由此觀之,快餐內容和經典書籍,哪個更值得閱讀,不言自明。 最近在讀:《大國政治的悲劇》 作者:約翰·米爾斯海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也許我們可以不同意作者的結論,但其理論分析框架和大量歷史證據,以及論證的方式,讓人受益匪淺。 評論員張帆:讀一本書,要怎麼開始? 要弄清這個問題,似乎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一系列問題:我最近有沒有時間看書?要選小說、散文,還是歷史、哲學?讀完這本書,我大概要花多長時間,能從中收穫什麼?……如此這般、積年累月,在「我」與書之間逐漸橫亘起一道難於逾越的屏障。 但開始讀一本書真的那麼複雜嗎?種種「開始」,其實更多是我們自己在給讀書這件事加高門檻。說到底,我們在逃避的,不過是用一種相對「辛苦」的方式,去認識世界,打磨自己。 讀書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讀好書則更是要耗費心力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作者的思維里。與看視頻、刷新聞相比,讀書需要更專心的投入、更長線的思考;與看暢銷書相比,閱讀經典名著更需要熬過一段「適應期」,找到進入「黃金屋」的那把鑰匙。相比於這個時代,每天爭相湧現在人們眼前的各種信息,書籍似乎更像是一個需要你經歷千辛萬苦,去探索發現的秘境。在這片秘境里,你可以感受喜怒哀樂,也可以回歸生命本真,但前提是你需要拆下那些圍困著你的前見,讓自己作為自己,去體會那些偉大心靈之所以偉大的地方。 最近在讀:《獵人筆記》 作者:屠格涅夫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推薦語:這是一部形式獨特的隨筆集,以一個獵人的行獵為線索,在描繪俄羅斯自然風光的同時,融入對地主、管家、磨坊主婦、城鎮醫生、農奴、農家孩子等眾多人物形象的描寫,美麗風景與人文景致交相呼應,進而引發了對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思考。 評論員馬玉寶:閱讀,更要與世界參照 你讀書時候,世界只有你和作者,你抬起頭,世界還是世界。 如果說讀書真的有用,那用處就是讓你活在這個當下,不太懼怕,不太恐慌,也不太無聊。那種感覺就像你身處電梯中,忽然有一本書從天而降,於是你趕緊拿起來讀了,可能不是那麼好,但總要好過你看旁邊的櫥窗里的廣告。 讀書,就是賦予時間意義的過程。但時間也不太夠用,一周讀一本,一年也就是50多本,一生中能讀書的時間,也就是那四五十年,算下來,兩千多本。但光中國一年出書的品種就有幾十萬,一生也讀不完。 書要看,世界也要經歷,這是相互參照的過程。你得先有一串葡萄,才能考慮用怎樣的方式,把它熬成葡萄汁還是葡萄酒,而不是想著憑空得到這一切。 讀書於我,就是心不靜時的強迫,內心空洞時的填充,無事可為時的選項。讀書,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別把它當成多麼重要的東西,也別賦予它多麼崇高的意義。小細水,長長流。世界那麼大,爭取多看看。 最近在讀:《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作者:丹尼爾·利伯曼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推薦語:通過了解人類了解自己,通過了解進化了解命運。 評論員劉金陳:稿子寫不出來就讀讀書 說實在的,在討論閱讀這個話題時,我是沒什麼底氣的,總擔心自己稍不留神就露了餡。一方面,是讀過的書不算多、更難成體系;另一方面,或許在於讀書的習慣過於糟糕。 躺在床上讀、窩在沙發上讀、蜷在地板上讀,我會怎麼舒服怎麼讀,但基本不會泡杯茶正襟危坐在書桌前讀,深夜一邊讀書一邊小酌的事倒是經常干。還有一點,我喜歡同一時間段翻好幾本書,今天或許在翻這本、還沒讀完,明天卻翻開了另一本書,至於選章節讀、跳著讀更是常事。這樣的壞處就是鮮少能把一本書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完完整整地讀完,從中所獲有限,但我並不追求到底讀完了多少本書,只是喜歡並享受閱讀的過程。 對於我來說,讀書只是一件安靜且放鬆的事。晚上睡不著讀讀書、稿子寫不出來讀讀書、高鐵上憋得難受讀讀書,讀書可以緩解所有的不自在和不舒服。 客觀來說,我的閱讀習慣是很糟糕的,不僅所獲有限,更消解了閱讀這件事的莊嚴性和嚴肅性,有些類似於近年來飽受批評的「碎片化閱讀」。說起來,對「碎片化閱讀」的批評我都贊同,但真要我每天定時定量端坐於書桌前閱讀,我會覺得累得慌。 最近在讀:《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作者:嚴飛 出版社: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推薦語:這本書以當下中國的故事引出經典社會學理論,深入淺出、容易進入,不僅能領略社會學經典理論的魅力,更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周遭世界提供了方法。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本報評論員 陳宇祥 陳仕印 張帆 馬玉寶 劉金陳 製圖 薑蓉 編輯 李旻 校對 田莉 來源:kknews聲音|評論員的讀書會:把自己作為方法

世界讀書日:7本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錯過的好書!快來收藏

今天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閱讀和思考,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在書本中遨遊時,我們將體驗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情緒,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是黃髮老人還是垂髫孩童,在書中,每一個靈魂都平等且高貴。 「你多讀點書吧」在今天,不是嘲諷,而是美好的節日祝願。 無論多忙,記得陪孩子一起讀書。 小編整理了7本不可錯過的書籍,閒暇時快和孩子一起看起來吧! 1.歌德 《少年維特的煩惱》 每個少年在青春時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有關愛情,有關想像,有關自我,有關救贖。 作者歌德是德國著名作家、思想家、科學家,「狂飆突進」運動和德國古典文學的傑出代表。 少年維特的煩惱,不光是一個少年的對待愛的煩惱,更是對整個時代社會的煩惱。 在書中,孩子們將感知到細膩的、自由的情感。 少年維特的煩惱,一首悲哀的歌唱。 2.三毛 《雨季不再來》 三毛的作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雨季不再來》中記錄了三毛17歲到22歲的成長過程,真實呈現出三毛少女時代的成長感受,輟學、自閉、叛逆,遊學,在經歷了青春期的種種迷茫、困惑之後,她終於成長為一個善良,有愛,有信的三毛。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雨季,也許你備受挫折,也許你敏感惆悵,也許你自尊要強,但這就是青春。 「當雨季過去時,我會迎著陽光說,雨季不再來。」 3.老舍 《駱駝祥子》 20年代,中國北平城里,有一個年輕好勝,充滿鬥志和生命力的車夫祥子,在繁華喧囂的城市里,小人物的無奈與悲涼該與誰訴說? 舊時代的中國,壓迫與剝削隨處可見,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面對種種辛酸,祥子會如何應對? 在《駱駝祥子》里,你會找到答案。 4.余華 《活著》 在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時代背景下,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 在書中,你會思考苦難,思考生活,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面對孤獨,在淚水和汗水里,每個人都努力地「活著」。 「 生的終止不過一場死亡,死的意義不過在於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5.傅雷 《傅雷家書》 金庸說:「傅雷先生的家書,是一位中國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君子。」 共收錄了傅雷的186封家書, 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 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孩子的愛和期盼,父親或許是嚴厲的,但他更像是良師益友一般的存在,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拳拳父愛,赤子情懷,讀完後讓人收穫良多。 6.卡勒德·胡賽尼 《追風箏的人》 人性是複雜的,書中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 勇敢的人並不是打不倒或打不敗的,而是在每次犯錯後都能克服內心的懦弱,敢於正視自己的人。 也許我們會犯錯,但總會有一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這條路,值得我們去尋找,值得我們堅定地走下去。 7.東野圭吾 《解憂雜貨鋪》 作家瑞卡斯說過一句話:「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用大把時間迷茫,在幾個瞬間成長。」 每個看似平常的決定,都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產生巨大的蝴蝶效應。 但世事難兩全,人生的路該怎麼選從來沒有正確答案,無愧於心,就是最好的結果。 你若讀書,風雅自來。 即使滿地都是六便士,也不要忘了抬頭看看月亮呀~ 你和孩子最近在讀哪本書?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kknews世界讀書日:7本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錯過的好書!快來收藏

好物上新丨世界讀書日,我們強烈推薦這些書給你

文丨團媽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無數人問,也有無數個答案。 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有人說,身體去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幫你抵達;也有人說,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和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心的力量。 多讀書、讀好書,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正值#世界讀書日#的今天,團媽的好物上新欄目,就為大家推薦一波適合不同年齡段小朋友閱讀的好書。讓我們一起通過書,打開世界的大門。 你有沒有問過你家孩子:長大你想當什麼呢?是像愛迪生、愛因斯坦那樣,創造發明本領強的科學家,還是保衛祖國守邊疆的解放軍,亦或是鋼琴家、舞蹈家、畫家、程式設計師、記者、醫生…… 關於兒童職業啟蒙我們需要怎麼做呢?如何讓孩子了解不同職業的工作內容呢?這套繪本就是一種不同職業的展現方式。全套書涵蓋了五種職業:航天員、建築師、AI工程師、畫家、音樂家。 故事情節設計有趣,充滿了想像力。每一本都是設計巧妙的職業啟蒙故事,激發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如《建築師》是一個男孩從搭積木的遊戲中想像自己長大成為一個建築師,建造了摩天大樓、彩虹橋、城堡和圖書館的故事。 故事簡單,每一本都充滿了童真童趣,代入感很強,增強孩子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讓孩子跟隨繪本中唯美浪漫的畫面,展開充滿想像力的職業之旅。 一套7本,每本的豆瓣評分都在9.3分以上!可見這套《屁屁偵探系列》在孩子們中有多受歡迎了!但與其他的繪本不同,《屁屁偵探》更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在了解書中內容的同時,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屁屁偵探是誰?三七開的髮型,犀利的眼神,敏捷的身手,總能在細微之處聞到可疑的味道,然後把案件「噗噗」地解決掉!以幽默的故事語言、華麗的畫風,加上迷宮、解謎、找細節等益智遊戲,帶領大小讀者們展開一系列推理及案件的偵破活動。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專注力、觀察力、理解力、幽默感和成就感。 「犯罪」動機也並非無中生有,使大小朋友很容易入戲,忍不住投入進繪本跟屁屁偵探一起尋找線索,找出真兇。比如說,甜點大盜由於嫉妒店家的手藝,一股腦把人家的糖果點心都放進包袱里背走;天性喜愛亮閃閃的烏鴉按捺不住偷走了七彩虹寶石;對芝士毫無抵抗力的小偷,偷走了一車廂乘客的便當,只因為便當里的芝士美味無比;還有喜歡追逐球的汪星人,同時也是警察局的局長,在偵破水晶球盜竊案的時候,也要壓制住自己想要撿球的慾望努力去破案的故事…… 這些故事完整又曲折,線索多,卻又合情合理,最後的結局令人皆大歡喜。案件不那麼複雜,卻每一頁畫面都絲絲入扣,而最後的結局依舊「萌萌噠」,壞蛋並非真的壞蛋,好人依舊是好人,是非善惡只是一念之差,懂得寬容,給「罪犯」改過的機會才是最好的善惡觀。 全美最受歡迎的兒童自然科學圖書系列;榮獲波士頓環球圖書獎;榮獲「全美書商聯盟」精選最佳童書稱號;榮獲美國《教育雜誌》非小說類閱讀獎;榮獲美國紐約時報書評、亞馬遜網讀者五星級評論;被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號角出版社」評為非小說類最有價值童書…… 如果只能選擇一套科普類的繪本推薦給大家,那團媽就必須要說出它的名字——《神奇校車》。 每一冊就是一個科普小故事,以天馬行空的故事引人入勝,給孩子一場心滿意足的的神奇體驗。故事中,瘋狂老師——弗瑞絲小姐(也就是孩子們說的捲毛老師),總是駕駛著一部「神奇校車」,飛天遁地無所不能,把枯燥的課堂變成妙趣橫生的體驗,帶領同學們造訪海底、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學習人體……親身感受科學的無窮奧秘。 雖說是奇幻故事,但《神奇校車》又不脫離現實生活,會給孩子們輸出一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自然百科知識。內容科學嚴謹、條理清晰,但又趣味十足、寓教於樂、深入淺出地讓孩子們能夠讀懂故事。 非常值得一讀!圖畫書版適合3-4歲小朋友閱讀,而橋樑書版適合5-6歲小朋友閱讀,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進行選擇。 年已花甲的宮西達也,江湖人稱「恭喜大爺」。他創作的超人氣繪本「霸王龍」系列,鮮明的畫風、濃烈的色彩、溫暖治癒的故事情節,讓許多孩子愛不釋手,也讓無數家長淚眼朦朧。 今天團媽推薦的是他的另一個系列繪本——數學繪本系列。 全套六冊,從簡單的分類、數數,到數與量的關係,到數量的分類、加法,其實很多幼兒園學前班的教材就是這些內容。而這本書最大的優點是用有趣的方法來提問,讓孩子從方方面面真正理解數字、數量的關係。 當然,最妙的在於這不僅是一套知識輸出的繪本,也是一套情感輸出的繪本。在《狐狸爸爸笑了》里,教會孩子們以善良純凈之心面對世界,便能收穫美好與快樂;在《聖誕快樂,大野狼》里,真心實意的話語和行為,溫暖了孩子們的心,也溫暖了世界;在《奇幻超人》里,教會孩子們學會善待他人,做到真正強大的內心…… 相較於普通繪本,這套書的價格是要貴一些,但絕對是一套具有收藏意義的童書!榮獲了2020年桂冠童書大獎。 《打開故宮》全書總長達3.2米,真實地還原了北京故宮中軸線上的重要場景及建築群,是一本以航拍視角呈現的超大型立體書。其間包含10個大結構建築群、78個小立體+翻翻+抽拉+翻折結構、93段有營養的歷史知識、26個有趣的歷史故事。 全面介紹故宮重要建築,輔以詳細的文字說明,以建築為線索,通過建築講歷史、講文化。紙藝立體結構可以直觀地呈現故宮的建築、器物、景觀甚至人物,文字詳解立體結構的內容以及背後沉澱的文化,有全景、有細節、有人物、有故事。 孩子僅僅通過這本立體書便可以領略到故宮建築群的輝煌與壯美,感受到故宮文化的深厚與神秘。除了精美逼真的故宮模型,書中還穿插了豐富的創意互動翻翻及活動機關,可以帶給讀者無限的驚喜和加深對故宮的了解。 《肇建紫禁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全部手繪插圖精緻絕倫,集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於一體,是迄今為止較為全面地介紹紫禁城建造歷史的一部兒童讀物。從傳奇紫禁城的建造始末入手,全面展示紫禁城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殿建築歷史,講述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 區別於市面上大部分的科普類書籍,《原來是這樣》雖然也是在給孩子們輸出知識,但它精美的插圖和引人入勝的方式,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恐龍,原來是這樣!》採用手繪恐龍的形式,通過一幅幅精美的插圖,拉近了恐龍與讀者的距離,並且更加真實地還原了恐龍的身體結構以及體態特徵,利於小朋友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些古老而神秘的動物。 在《動物,原來是這樣!》里,從簡單的圖案到身邊的事物,採用優美的手繪風格,還原了每一種動物的姿態,並且賦予了它們「萌萌」的表情和有趣的情景。 共涉及近80種動物――海洋動物、陸生動物、鳥類,應有盡有。北極熊的毛到底是不是白色的?斑馬的條紋是天然的「調溫器」?獵豹奔跑的時候只有一隻腳著地?想不想了解「不太會游泳」的魚?哪些魚會放電,而哪種鳥一生能飛7萬多公里?…… 跟隨著這些問題,小朋友們了解的不再是動物的基本特徵,更有每種動物的「神奇」之處,激發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從而了解更多自然世界有趣的「小秘密」。 《太空,原來是這樣!》滿足了孩子們對太空的一切想像,以地球為起點,向每一位小讀者展示了我們所生活的美麗空間。從萬戶飛天到長征火箭,人類通過自身的智慧一步一步使自己的足跡越升越高。從第一台摺疊望遠鏡到「中國天眼」FAST,人類也將自己的「眼界」不斷地向地球以外的空間外擴、延伸。 總之,這套書對於愛看書又求知慾旺盛的娃娃來說,簡直就是撿到寶了! 《彼得兔》這套書是1893年碧翠克絲·波特寫給她家庭教師的五歲兒子的信件。這位家庭教師的兒子長期臥病在床,碧翠克絲·波特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便在信件中講一些故事,讓小男孩開心,並從中鼓勵他。 一百多年過去了,這隻淘氣的彼得兔從麥格雷戈先生的菜園中逃脫的經典故事依然帶給小朋友無數歡樂。同時在全世界範圍內獲得無數獎項,如:美國國家教育協會「100本最佳童書」、美國《出版者周刊》「所有時代最暢銷童書」、紐約公共圖書館「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世紀之書」、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世界圖畫書 100選》…… 1:1完整還原1902年原版,復刻了數百張手繪原畫,細節傳神逼真;知名翻譯家翻譯,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總計23篇經典童話故事,4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尺寸小巧,方便小朋友們拿握,還可隨身攜帶。 《大宋風華》同樣是一套值得收藏的立體書。以五米的巨幅、原作比例、精準還原《清明上河圖》內容。採用經折裝的形式,以原作最為精彩的三個段落虹橋、市井、城門樓作為展示核心,並放大立體呈現船舶、牛車、露井、醫館、說書、轎子六個細節,給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 此外,立體書中還設計了諸多互動機關,真正使得畫作「活起來」,增強了「人在畫中游」的觀賞體驗。本書立體結構由中國紙藝大師王偉設計,他以敬畏之心用自己最擅長的紙藝工藝,致敬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來源:kknews好物上新丨世界讀書日,我們強烈推薦這些書給你

世界讀書日:別讓你的「窮人思維」,一步步拖垮你孩子的人生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世界文學的象徵日。 這次給大家推薦一本理財入門最好的一本書《小狗錢錢》。 幸福和富足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渴望,早一天看到這本書,早一天財富自由! 這本書特別適合孩子看,是小孩看完後就能實踐的理財秘籍 ,它「歐洲巴菲特」博多·舍費爾經典代表作,全球暢銷20年。 吉婭的衝動消費行為,花一個月的零花錢買自己喜歡的CD,小狗錢錢竟然開口說話了,它不僅阻止了吉婭的購買行為,還給吉婭上了理財課。 錢錢給吉婭上的第一課,就是寫下自己10 個想要變富的理由,再圈出來最重要的3個,真是艱難的取捨。 錢錢告訴吉婭,很多事情,如果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那麼最後只會以失敗而告終。試試只是一個藉口,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做,要麼不做。 人生,只有在明確了目標後,堅定地去做,才能成功。 一、人生要有夢想 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李開復說: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人生。 奧普拉說:一個人可以非常清貧、困頓、低微,但是不可以沒有夢想。只要夢想一天,只要夢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 錢錢讓吉婭做了三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第一件事:建立一本夢想相冊。 第二件事:每天看幾遍相冊,並且想像實現夢想後的畫面。 第三件事:為夢想準備儲蓄罐。 吉婭有了夢想,但卻遭到媽媽的嘲笑,她想要放棄。所幸的是,她身邊有錢錢這樣的導師。 二、如何化解債務危機 有夢想、有目標是好事,但不能為了實現它而讓自己深陷債務危機之中。 吉婭的父母深受債務問題的困擾,怎麼防範或是化解債務的問題呢? 錢錢給吉婭提出了四條忠告: 1、 欠債的人應當註銷所有的信用卡。 2、 按最低的還款標準償還貸款。 3、 對於消費貸款,應該將不用於生活的錢一半存起來,一半還債。 4、 對於所有的消費,都要問自己「這真的有必要嗎?」 這四條忠告,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消費和財富積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三、合理的資產配置 假若是你,現在為了實現你的夢想,你是存足夠的錢,然後花完這些錢?還是將自己賺的錢,合理分配後,選擇其中一部分錢財呢? 金先生講了一個故事,以此告訴吉婭,不要殺死自己的鵝。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農夫,有一隻下金蛋的鵝,農夫開始很高興。後來農夫的慾望越來越大,鵝下金蛋的速度趕不上農夫慾望膨脹的速度。於是農夫就殺鵝取卵,最後農夫沒了鵝,也沒了金蛋,農夫又變成了窮光蛋。 金先生告訴吉婭,把自己掙的錢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儲蓄起來養鵝,一部分放在夢想儲蓄罐,一部分零用。而金先生把二分之一的錢都儲蓄起來養鵝。 現實生活中,我們想過高品質的生活,應該用零用錢或夢想儲蓄罐里的錢去買,而不是殺死自己的鵝。 吉亞從開始的為新出的CD就要花完所有的零花錢;到之後發的建立自己的夢想儲蓄罐,並運用自己的優點來賺錢,從沒有自己的鵝;再到開始養鵝。這個過程,不僅是一個人生財富積累的過程,也是財商思維升級的歷程。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現在處於哪個階段? 思維是窮富的關鍵原因,而思維並不會因為你突然有了一大筆錢而改變。思維只能通過學習、思考、訓練來改變。 願大家可以多花點時間讀書,建立富人思維,持續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早點實現財務自由。 來源:kknews世界讀書日:別讓你的「窮人思維」,一步步拖垮你孩子的人生

世界讀書日|《發往前線的家書》榮獲第四屆奎虛圖書獎

4月23日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記者從山東省圖書館了解到,大眾日報聯合山東文藝出版社共同策劃推出的《發往前線的家書》,已獲評奎虛圖書獎。 奎虛圖書獎是山東省圖書館2016年創設的,省內十六家公共圖書館共同參與,針對山東出版,著力打造山東特色的魯版優質圖書閱讀品牌。第四屆奎虛圖書獎評選自2021年1月啟動以來,共匯集省內出版社2019-2020年度出版圖書2800餘種,最終評出包括《發往前線的家書》在內的優秀獎圖書10種,另外有30種圖書獲評推薦獎。 記者了解到,今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山東省圖書館將在報告廳和二樓奎虛廳開展第四屆奎虛圖書獎獲獎作品展覽。5月8日,還將舉辦第四屆奎虛圖書獎頒獎儀式暨首場獲獎作品「悅」讀分享會,通過作者現場講座、互動,講述作品創作背後的故事,為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此前,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聞出版局印發《2021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以下簡稱《推薦目錄》)。該目錄涵蓋政經類、科技類、文化類、醫衛生活類、少兒類及其他類等共計1722種圖書。《發往前線的家書》是文化類推薦圖書之一。 《發往前線的家書》由大眾日報聯合山東文藝出版社共同策劃推出,該書依託大眾日報2020年2月發起的「發往前線的家書」融媒公益項目,精選了100篇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和親友的家書通信,全書包括序言、紙短情長主題歌、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全名單、精選家書、大眾日報記者前線報導以及後記等,書中插圖既有家書作者提供的原始圖片,也有本報記者在抗「疫」前線的新聞圖片,圖文並茂再現一段段感人瞬間。 《發往前線的家書》以精心的創意、精良的設計和精美的製作一上市就受到廣泛好評。該書入選中國文學好書榜10月榜單,並被山東省圖書館永久館藏。「發往前線的家書」融媒公益項目還榮獲黃河杯2020山東文創大賽融媒體產品類金獎,入圍全國黨媒全媒體戰「疫」優秀案例、中央網信辦黨的群眾路線優秀案例、2020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3月22日起,國內最大的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APP正式上線《發往前線的家書》有聲書。網友在喜馬拉雅APP搜索「發往前線的家書」即可免費收聽專業錄製的《發往前線的家書》有聲書,面向全國網友免費開放資源。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麗 報導) 來源:kknews世界讀書日|《發往前線的家書》榮獲第四屆奎虛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