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通信技術

Tag: 通信技術

聯發科將在MWC 2023展示衛星通信技術:為智慧型手機提供雙向衛星通信功能

據之前報導, 三星宣布已掌握標準化5G非地面網絡技術,將用於智慧型手機和衛星之間的直接通信,並計劃將這項技術整合到Exynos數據機解決方案中,加速5G衛星通信的商業化。聯發科在手機晶片行業已深耕多年,近日宣布將在2023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3)展示衛星通信技術。 衛星通信旨在填補行動網路覆蓋的空白,為無線設備提供一種可靠的遠程通信方式。聯發科衛星通信產品組合基於3GPP 5G R17標準,將發展IoT-NTN與NR-NTN技術。IoT-NTN技術為低速率連接而設計,是傳輸信息的理想選擇;NR-NTN技術允許更高的連接速率,可支持視頻通話等應用程式。不過目前的衛星網絡大規模支持IoT-NTN。 聯發科IoT-NTN解決方案採用獨立晶片組設計,易於廠商將雙向衛星通信技術集成到智慧型手機等設備。聯發科已與Bullitt合作率先推出採用3GPP NTN技術的商用智慧型手機:摩托羅拉 defy 2與CAT S75。兩款智慧型手機均採用MT6825 IoT-NTN晶片組,支持Bullitt衛星通信服務。 聯發科稱搭載MT6825 IoT-NTN晶片組的設備續航時間更長,可自動接收來自衛星的信息,不需要用戶手動檢查信息,晶片組的高度集成的設計也有利於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加速上市進程。 聯發科表示支持NR-NTN技術的晶片將很快推出,可為設備提供更高的連接速率,適用於導航、實時通信等應用。 ...

首次塞入基站級通信技術 華為MateBook D 16圖賞

5月23日,華為發布新一代筆記本——華為MateBook D 16,首發MetaLine天線,華為將基站級別的黑科技信號通信技術首次應用在華為PC上。 相比普通天線,華為Metaline天線的信號轉化效率提升56%。在合蓋情況下,天線速度提升近一倍;弱信號情況下下載速度可提升55%,同樣情況下,華為MateBook D16搶網更快,遊戲延遲更低。 現在這款筆記本已經來到了我們評測室,下面為大家帶來圖賞。 華為MateBook D 16採用16英寸16:10的黃金比例螢幕。相比傳統15.6英寸16:9的螢幕, 16:10螢幕最接近黃金比例,帶來約10%的縱向顯示面積增加和更開闊的視野。 華為MateBook D 16在輕薄方面也毫不妥協,金屬機身僅重約1.7kg,薄約18.4mm,機身重量甚至比市面上15.6寸電腦還要輕。 性能方面,華為MateBook D 16搭載12代英特爾酷睿標壓處理器,最高搭載i7-12700H處理器(另有i5-12500H可選),擁有14核20線程,相比上代,多核性能提升97.3%,無論是數據分析、工程制圖、代碼編譯、多任務處理,都可以輕松勝任。 華為MateBook D 16從底層實現了Windows系統與移動App的兼容,可以在電腦上刷抖音、大眾點評查美食。同時可以復制電腦上的文字粘貼在App里,還支持圖片、部分文檔直接拖拽至App界面進行發送。 華為MateBook D 16充分考慮了用戶對接口的需求,提供了1個全功能USB-C接口,一個支持充電和數據傳輸的USB-C接口、1個USB3.2 Gen1接口,1個USB2.0接口,1個HDMI2.0接口,1個3.5mm耳機口,可滿足數據傳輸、滑鼠連接、設備充電、外接4K顯示器等多場景同時使用的需求。 華為MateBook D 16採用小型化65W可分離雙頭USB-C充電器,重量僅為126g,相比上一代65W充電器,體積減小30%。不僅支持為華為MateBook D 16疾速快充,還可為部分支持超級快充的華為手機進行超級快充。 來源:快科技

搜題App:搜得到答案 搜不到思考能力

「數學題不會,用搜題軟體拍照能夠解題,跟老師講得一模一樣」「我一般要求孩子寫作業時不能用手機,除非查學習資料」「但孩子一說要搜題目,又不能不給。我很擔心他會依賴搜題軟體,影響學習的主動性」……近日,湖南省常德市侯女士的一封讀者來信,被媒體報導後引發關注。 搜題App讓家庭作業習題的答案和答題思路唾手可得,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師的答疑解惑職能。對於很多無力輔導孩子作業的家長而言,「拍照即得」的搜題App同樣是福音。 但是,搜題App的弊端也很突出。對自覺性較強的學生來說,搜題軟體可以幫他們梳理做題思路,無疑是一款「學習神器」。然而,很多中小學生的自覺性並沒那麼強,使用搜題軟體容易形成依賴,成為他們抄作業和作弊的方式。搜題App還誤導教師對學情的判斷,製造一種虛假的「好成績」。 其實,搜題App的正確率並不讓人滿意。一些搜題App推出了兼職答題業務,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搶單」答題掙錢。由於答題者水平參差不齊,不少答案並不正確,如果學生因此形成錯誤的思維,糾正起來就很不容易了。 搜題軟體是一把雙刃劍,關鍵是看使用的人。合理使用能為學習提供助力,反之則會貽害無窮。搜得到答案,搜不到思考能力。學生一旦產生依賴心理乃至借機「發揮」做其他事情,更會誤人子弟。 搜題App的問題並非孤立現象。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教育理念、學習觀念的變革,在以手機等為媒介的移動學習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埋下了諸多隱患。簡而言之,過度依賴手機進行學習,不僅會滋長思維惰性,還會出現損害視力、接觸不良信息以及沉迷網絡等一系列問題。 伴隨著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教育如何擁抱新技術已然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專家表示,技術融入教育將會在經歷「初步建設應用」「廣泛深入應用」「深度融入形成沉浸式體驗」等三個階段後,最後因為舊體系無法裝下新思維,形成一種全新的體制變革。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教育者沒有教會孩子如何真正運用新技術來學習,更談不上如何將手機與傳統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搜題App同樣只是將目光瞄準了學生解題的「剛需」,並沒有對解決教育的深層次問題進行探索。 面對數字時代對教學帶來的挑戰,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對技術的理解,合理引導、妥善利用,讓新技術、新產品有效為教育服務,而不是破壞教育的規則與平衡。 來源:cnBeta
新型納米晶體管可在高電壓下保持低溫 實現高效的電源轉換

新型納米晶體管可在高電壓下保持低溫 實現高效的電源轉換

電源轉換器是鮮為人知的系統,它讓電力變得如此神奇。它們讓我們能夠插入電腦、電燈和電視機,並在瞬間將它們打開。轉換器將牆上插座中的交流電(AC)轉化為我們電子產品所需的直流電(DC)。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會平均損失20%的能量。 功率轉換器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功率晶體管,這些微小的半導體元件被設計成可以開關和承受高電壓。設計新穎的功率晶體管以提高轉換器的效率是EPFL工程師團隊的目標。全新晶體管設計基於納米級結構,在轉換過程中損失的熱量要少得多,使晶體管特別適合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等高功率應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 轉換器的散熱是由高電阻等因素造成的,這是電力電子器件的最大挑戰。"我們每天都能看到電能損耗的例子,比如當你的筆記本電腦的充電器發熱時,"論文的共同作者、EPFL的POWERlab負責人Elison Matioli說。在大功率應用中,這就更成為一個問題。"半導體元件的標稱電壓越高,電阻越大,"他補充道。例如,功率損耗會縮短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並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效率。 Matioli和他的博士生Luca Nela以及他們的團隊一起開發了一種晶體管,可以大幅降低電阻,並削減大功率系統的散熱量。更具體地說,它的電阻不到傳統晶體管的一半,而電壓卻能保持在1000V以上。 EPFL技術包含了兩項關鍵創新。第一個是在元件中建立幾個導電通道,以便分配電流--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增加新的車道一樣,讓交通更加順暢,防止交通堵塞。"我們的多通道設計分割了電流的流動,減少了電阻和過熱,"Nela說。 第二項創新涉及使用氮化鎵製成的納米線,這是一種非常適合電力應用的半導體材料。納米線已經用於低功耗芯片,如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中的芯片,而不是用於高電壓應用。POWERlab展示了直徑為15納米的納米線,其獨特的漏鬥狀結構使其能夠支持高電場,以及超過1000V的電壓而不被擊穿。 得益於這兩項創新的結合,多通道設計使更多的電子得以流動,漏鬥結構增強了納米線的電阻,晶體管可以在大功率系統中提供更高的轉換效率。"我們使用傾斜納米線打造的原型機的性能是目前最好的GaN功率器件的兩倍,"Matioli說。 雖然工程師們的技術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大規模生產應該不會有什麼大的障礙。"增加更多的通道是一件相當瑣碎的事情,我們的納米線的直徑是英特爾製造的小型晶體管的兩倍。"Matioli說。該團隊已經為他們的發明申請了多項專利。 隨着電動汽車的廣泛應用,對能夠在高電壓下高效運行的芯片的需求將蓬勃發展,因為更高效的芯片可以直接轉化為更長的續航里程。一些主要的製造商已經表示有興趣與Matioli合作,進一步開發這項技術。 來源:cnBeta
70歲的圖靈測試已經是老古董了?

70歲的圖靈測試已經是老古董了?

1950年,艾倫·圖靈在《思維》雜誌上發表了其著名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並提出了如今廣為人知的圖靈測試。70年來,圖靈測試一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學術界的「北極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之後也有許多其他測試誕生,但沒有一個能夠與之齊名。 ...
高保真長距離傳送為量子互聯網鋪平道路

高保真長距離傳送為量子互聯網鋪平道路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未來的量子互聯網將比人們正在使用的互聯網更快、更安全--現在這樣的網絡可能離現實更近了一步。科學家們已經利用量子傳送來遠距離發送信息,而且保真度比以前更高。 ...
如何應對生活在太空的孤獨?通過業余無線電跟別人聊天

如何應對生活在太空的孤獨?通過業余無線電跟別人聊天

據外媒報道,國際空間站(ISS)耗資1000多億美元才建成。業余無線電設備則只要幾百美元就能買到一台。這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讓人類最偉大科學發明之一通過這種已經存在了100多年的技術跟地球通訊擁有的吸引力的原因。不過或許還有一個解釋宇航員和業余無線電操作員多年來一直在不停地交談的更簡單原因。 ...
韓國開發出智能手機紅外充電技術

韓國開發出智能手機紅外充電技術

韓國聯合通訊社日前發布消息稱,韓國世宗大學研究團隊開發成功一種基於紅外線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這種紅外線充電使用半導體光放大器件產生的高功率紅外光線,是一種真正的遠距離無線充電技術。工作距離可達數米或者更遠,能量在傳遞過程中幾乎沒有損失,而且可以選擇不同波段同時對多個電子設備進行充電。 ...

北斗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完成 全部技術驗證取得重大突破

11月2日至13日,國際民航組織導航系統專家組第六次全體會議(NSP/6)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會上,由民航局空管辦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共同組織的北斗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化工作團隊成功推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三號系統」)全部性能指標完成專家技術驗證,這標志着將北斗系統正式寫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的最核心、最主要工作已經完成。 ...

格洛納斯衛星定位系統八年時間定位精度僅提升0.1米 俄專家稱夠用了

在全球四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設的比中國北斗還要早,然而一直沒能滿血運行,八年時間里定位精度只從9.6米提升到9.5米,遠未達到預期中的最高0.6米水平。 ...

法國初創公司Klaxoon推出視頻通話互動會議產品Board

在預告其新產品幾周後,法國初創公司Klaxoon推出了Board,這是一個視覺界面,可以讓你在視頻通話中一起工作。你不用再盯着別人的臉看,而是得到一張共享的畫布,你可以用它來做演示和提出想法。 ...

潘建偉團隊進展:”量子優越性”比Google快100萬倍

據安徽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9月5日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最新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Google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 ...

SpaceX成功測試星鏈衛星激光通信 大幅降低延遲

SpaceX透露,其已經首次成功在軌道上測試了星鏈衛星的「激光通信」。這種設計可大幅降低連接延遲,為打造更強大空基互聯網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簡而言之,「激光通信」有極高帶寬上限,允許在同等距離上以無線、高速方式傳輸大量數據。 ...

2020國家科學技術獎公示:通信業多項成果入圍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此次一並公布的,還有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 ...
這只「天眼」能在太空看清小轎車擋風玻璃

這只「天眼」能在太空看清小轎車擋風玻璃

7月3日,「高分家族」又多了一名成員。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當日11時10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辨率多模綜合成像衛星。該衛星是具備亞米級分辨率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遙感衛星技術水平,滿足相關行業用戶部門對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 ...

北大科研團隊《自然》發表成果 有望推動光子芯片技術發展

廣泛應用於高性能光柵耦合器、高能效激光器及激光雷達光學天線等的單向輻射(unidirectional emission)技術,是實現大規模光子集成和光子芯片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此技術大多通過分布式布拉格光柵反射鏡、金屬反射鏡等鏡面反射實現。然而,片上集成時,反射鏡不僅體積大、結構復雜、加工難度高,還會引入額外的損耗和色散。 針對這一集成光子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彭超副教授課題組與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MarinSoljačić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甄博助理教授合作,從拓撲光子學視角提出一種在單層硅基板上不依靠反射鏡而實現定向輻射的新方法。 相關研究成果以《拓撲保護的單向導模共振態觀測》(Observation of topologically enabled unidirectional guided resonances)為題,2020年4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第580卷第467~471頁);電子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尹雪帆為第一作者,彭超為通訊作者。 彭超等人從拓撲荷操控出發,在光子晶體平板中實現了單向輻射的特殊諧振態,即單側輻射導模共振(unidirectional guided-resonance,UGR)態,在一維光子晶體中通過傾斜側壁同時破缺結構垂直對稱性和面內對稱性,使體系中連續區束縛態所攜帶的整數拓撲荷分裂為一對半整數拓撲荷,並在平板上、下兩側表面產生大小不等的輻射。 此時,維持對稱性破缺,通過調控參數將一側表面的成對半整數拓撲荷重新合並成整數拓撲荷,形成不依賴鏡面僅朝一個表面輻射能量的UGR態。 通過操控拓撲荷演化,實現單向導模共振態 聯合課題組利用自主發展的傾斜刻蝕工藝制備樣品,實驗上觀測到非對稱輻射比高達27.7dB;這就意味着超過99.8%的光子能量朝一側定向輻射,較傳統設計提高了1~2個數量級,從而有力證明了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的有效性和優越性。 該技術有望顯著降低片上光端口的插入損耗,大幅推動高密度光互連和光子芯片技術的發展。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等支持下,彭超與其合作者在高水平學術期刊相繼發表非厄米系統費米弧觀測(Science, 359, 1009~1012,並列第一作者,2018年3月)、實空間非阿貝爾規范場的合成和觀測(Science, 365, 1021~1025,第二作者,2019年9月)、拓撲保護下散射魯棒的超高品質因子導模共振態(Nature, 574, 501~504,通訊作者,2019年10月)等一系列融合拓撲物理學和非厄米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為實現輻射光場調控開辟新方向的同時,也為集成光子芯片、光相控陣雷達、低功耗激光器等光子器件拓展了可期的應用前景。 人物介紹 彭超,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2004和2009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和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2009至2011年在京都大學任日本學術振興會海外特別研究員(JSPS postdoctoral fellow)。專注於光纖傳感器件和系統、納米光電子學器件及應用的研究。201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來源:北大科研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排版:筱羽 原標題:《北大科研團隊Nature發表重要成果,有望大幅推動光子芯片技術發展》 來源:cnBeta

在鑽石中保存量子態:邁向量子互聯網的一小步

4月2日消息,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新創建的一個系統使得在更長距離上加強量子通信成為可能。這是邁向量子互聯網的一小步,但卻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用於存儲量子信息以擴展量子通信范圍的設備的掃描電子顯微圖 目前我們還處於一場量子「大發展」的初期階段,研究人員正嘗試利用奇特的數學系統來控制亞原子粒子,從而增強計算和通信能力。對量子科學家來說,這個時代的核心目標之一便是在更大尺度上建立傳輸量子信息的網絡,這將推動密碼學、傳感技術甚至分布式量子計算的發展。不過,目前這些都還是理論上的設想,如果沒有中繼器等組件來擴展量子信息的傳播距離,或者沒有能將量子信息轉換成可傳輸光子的傳感器,那這樣的網絡就不可能真正存在。這項新研究使量子通信領域距離量子中繼器的發明更近了一步。 「傳統的中繼器會測量信號並進行放大,」哈佛大學物理學研究生Mihir Bhaskar說,「這就是所有信息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方式。在構建量子網絡時,我們也在嘗試做類似的事情,不同的是,我們是在與單光子通信。」 如今,我們的網絡以比特的形式傳送信息,但某些自然系統,如光子或繞原子運行的電子,可以通過它們的屬性存儲更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這些系統可能會糾纏在一起,使得在相隔較遠的點上的重復測量結果具有比常規概率允許的更大相關性。量子信息科學家認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可以利用具備這些屬性的網絡來發送不可破解的信息,提高傳感器的功能,或者執行一些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到的任務。 所有這一切的核心挑戰之一便是如何解決遠距離發送量子信息的困難。這些信息被編碼成單個光子,而在數公里長的光纜中,光子很可能會丟失。任何網絡,如果想要使連接節點之間的距離大於一個城鎮的范圍,就需要中繼器來放大信號。然而,對量子信息網絡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與常規中繼器不同,我們不可能精確地復制一個量子態,因為對量子態的測量本身就會將其破壞。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中心節點,可以有效地將信息傳播的距離縮短一半。該系統設置在一台接近絕對零度的稀釋製冷機內,包含一塊具有「空位」的鑽石。所謂的「空位」,其實是由用單個硅原子取代兩個碳原子時所產生一個區域,可以在稀釋製冷機內部的極度低溫中暫時儲存量子態的光子。 該系統從A點接收傳入的光子,然後將光子的狀態(在不使其破壞的情況下)保存足夠長的時間,以接收一個來自B點的光子。在這些光子經過足夠的同步和糾纏之後,中心節點會生成一個密鑰,在兩點之間起到關聯作用。與此同時,該密鑰也只對A、B兩點具有意義。之後,雙方就可以使用這個密鑰對消息進行加密和解密。 研究人員在近期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Bhaskar解釋道,這還不是一個可以將量子信息直接從A點傳到B點的中繼器,而是最終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缺失要素,即作為量子信息(以光的形式存儲)與中間節點之間的中間接口。研究人員正在努力證明,他們可以把信息從A點發送到節點,然後再發送到B點,或者甚至可以通過在兩個節點之間放置更多的鑽石單元來擴展范圍。 在這個系統成為長距離量子通信的一部分之前,研究人員還必須進行很多其他的改進。該系統需要在兩個真正獨立的機構之間發揮作用,而不僅僅是作為實驗室里的工作站。此外,該系統目前的工作波長與最適合光纖電纜使用的波長不同,它需要一種將信號轉換成這些波長的方法。 一些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者對這項工作的技術成就表示贊賞。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量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的主任巴里·桑德斯(Barry Sanders)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原理證明」,不僅因為它展示了量子記憶的方式,而且還通過測量證實了光子之間的糾纏。但是他也指出,要將其擴大到更實際的用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西北大學光子通信與計算中心主任普雷姆·庫馬爾(Prem Kumar)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這是一項值得注意的工作,也是邁向最終發明量子中繼器的關鍵一步——盡管這也只是眾多必要的步驟之一。庫馬爾還強調,短時間內開發出成熟的量子網絡是不可能的。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對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試圖開發出最終的量子互聯網。研究人員已經在芝加哥和波士頓地區設計了光纖線路,以便在更短的距離內進行更多類似的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領導的量子研究,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的50公里量子態線圈中使保存的量子態發生糾纏;並以「墨子」號衛星為中介,使世界不同實驗室的光子發生糾纏。不過,這些都只是一個更大謎題的某一部分,最終必須整合在一起,並克服其他必須解決的問題。比如前面提到的轉換器,它必須能將存儲在量子處理器中的量子信息轉換成在光纖上傳播的光子。 無論如何,這項新研究都是一個令人振奮的進步,但正如庫馬爾所說,未來的量子互聯網還處於朦朧之中,我們剛踏出馬拉松的最初幾步。(任天) 來源:cnBeta

500公里:中國創造地基量子密鑰分發新紀錄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張強、陳騰雲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馬雄峰合作,突破遠距離獨立激光相位干涉技術,分別實現了500公里量級真實環境光纖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相位匹配量子密鑰分發(PM-QKD)。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分別於近期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自然·光子學》上,並被前者選為「編輯推薦」文章。 據介紹,在量子秘鑰分發(QKD)的長距離實際應用中,信道損耗是最嚴重的限制因素。現有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MDI-QKD)採用雙光子復合事件作為有效探測事件,安全成碼率隨信道衰減線性下降,在無量子中繼的情形下,安全成碼率受線性界限的約束。 TF-QKD利用單光子干涉作為有效探測事件,使安全成碼率隨信道衰減的平方根線性下降,甚至可以在無中繼的情形下輕松突破QKD成碼率線性界限。 但是,TF-QKD對技術要求相當苛刻,因為它需要兩個遠程獨立激光器的單光子級干涉,同時需要通過單光子探測結果實現長距離光纖鏈路相對相位快速漂移的精準估計,並且需要同時滿足高計數率、高效率及超低暗計數的單光子探測器。 在最新研究中,潘建偉實驗小組分別基於王向斌提出的「發送-不發送」的TF-QKD協議和馬雄峰提出的PM-QKD協議,發展時頻傳輸技術和激光注入鎖定技術,將兩個獨立的遠程激光器的波長鎖定為相同,並利用附加相位參考光來估計光纖的相對相位快速漂移。 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製的高計數率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在實驗室內將QKD的安全成碼距離推至509公里。 這創造了量子密鑰分發最遠距離新的世界紀錄,在超過500公里的光纖成碼率打破了傳統無中繼QKD所限定的成碼率極限,即超過了理想的探測裝置(探測器效率為100%)下的無中繼QKD成碼極限。 如果將系統重復頻率升級至京滬干線等遠距離量子通信網絡中採用的1GHz,300公里處成碼率可達5Kbps,可大量減少骨幹光纖量子通信網絡中的可信中繼數量,大幅提升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安全性。 來源:cnBeta

利用神經網絡將 1896 年的《火車進站》放大到 4K

《火車進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之一,這部在 1896 年上映的 50 秒無聲短片展現了一輛火車在蒸汽機車的牽引下,駛進法國小鎮 La Ciotat 火車站的情景。 電影由盧米埃爾兄弟拍攝。125 年之後,Denis Shiryaev 利用神經網絡將這部經典影片放大到 4K(YouTube)。 Shiryaev 使用了 Topaz Labs 開發的商業圖像編輯軟件 Gigapixel AI,該軟件允許將圖像按比例放大 600%,為了避免放大後的圖像模糊軟件會在圖像中加入真實的細節。神經網絡在分析了大量成對的圖像之後學會如何在新圖像中填充細節。 Shiryaev...
馬斯克披露SpaceX Starlink終端信息:安裝、使用都很簡單

馬斯克披露SpaceX Starlink終端信息:安裝、使用都很簡單

據外媒報道,SpaceX的Starlink衛星群可能已經開始在軌道上成形,但人們才剛剛開始了解這種互聯網服務的用戶體驗會是什麼樣子。而埃隆·馬斯克的雄心是建立一個擁有數萬顆衛星的網絡,如果其這一計劃成功那麼它將最終能將互聯網連接傳輸到此前ISP服務覆蓋不到的地區或完全離線的地區。 盡管部署就已經不容易了,但看起來這些衛星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半,因為在地球上,Starlink的用戶需要特殊的硬件才能上網。 雖然SpaceX還沒有準備好展示其所謂的Starlink終端,但這並沒有阻止馬斯克早早地分享一些細節信息。據馬斯克本周在Twitter披露,該設備本身看起來就像一個安裝在棍子上的薄薄、扁平、圓形UFO。 安裝看起來應該也不會太復雜。馬斯克寫道:「Starlink終端有自動調整最佳角度來觀望天空的馬達。」 也就是說,用戶只需要為設備插上電源、對准天空就可以了,當然他也可以先對准天空然後再插上電源。「不需要培訓,」這位CEO總結道。 來源:cnBeta

傳統存儲方式面臨極限 科研團隊研發出「萬物DNA」材料

據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報告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運用「萬物DNA」特殊材料3D打印出來的「兔子」!該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編碼的兔子「藍圖」,之後,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碼,穩定地復制了5代兔子。 全球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存儲架構,如硬盤和磁帶,越來越難以跟上數據存儲的需要。隨着這些裝置逐漸達到存儲極限,DNA被當作一種長期存儲方案提出來。過去的研究已經強調了DNA的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 以色列計算遺傳學家亞尼夫·埃爾利赫和羅伯特·格拉斯等人,開發了「萬物DNA」存儲架構,它可以生成具有不變記憶的材料。為了檢驗這一方法,他們將常見的計算機圖形測試模型「斯坦福兔子」的藍圖編碼為DNA兼容格式,再將其存儲在DNA分子中,進而將DNA分子封裝在二氧化硅小球內,將小球嵌入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酯中,最後使用所得的熱塑性聚酯3D打印了「兔子」。 之後,團隊利用存儲在「兔子」中的DNA進行復制:從3D打印兔身上截下一小塊,解碼其中包含的DNA分子。這樣創造出了5代的「兔子」,且沒有任何信息損失,由前一代擴增的DNA被封裝到下一代中;DNA藍圖一直保持穩定——即使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間相隔了9個月。 在第二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段有關華沙猶太區檔案的視頻編碼進樹脂玻璃中,再用該樹脂玻璃製造普通的眼鏡。只需一小塊樹脂玻璃,就能恢復其中隱藏的信息。 研究團隊提出的「萬物DNA」概念,將信息藏於其中,可用於製造日常物品。 來源:cnBeta

IEEE 2020年新增Fellow公布 37位來自中國

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公布了 2020年新晉 Fellow 名單。在新增名單中共有 282位學者入選,其中 79 位華人學者(占總人數的28%),來自中國的學者有 37 位。 IEEE,全稱「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美國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協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致力於電氣、電子、計算機工程和與科學有關的領域的開發和研究,在航空航天、信息技術、電力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領域已制定了900多個行業標準,現已發展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學術組織。其會員人數超過40萬人,遍布160多個國家,其中50%以上來自美國以外地區。 IEEE Fellow為該協會最高等級會員,是IEEE授予成員的最高榮譽,每年由IEEE同行專家在擁有高級(senior)或終身(life)等級的會員中評選,當選人需要對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或應用作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重大價值。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當年會員總人數的1‰。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因此當選的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1、地區分布 本屆新增 IEEE Fellow中,共有149位來自北美洲(其中 135位來自美國,14 位來自加拿大),69位來自亞洲及太平洋地區,62位來自歐洲,拉丁美洲只有 2 人,而非洲則沒有入選人員。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美國本土內,西部地區聚集的電氣和電子工程的優秀人才更為充沛,相對來說,東部和西南部則略弱一些。 作為對比,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入選人數與歐洲相當且略多。如果從南北半球來看,則新增IEEE Fellow絕大部分來自於北半球,再具體一點,共有 6...
cubes.jpg

數學家用地球計算機解決 42 的三立方數和問題

在 33 之後,數學家解決了三立方數和問題的最後一個數:42。三立方數和問題是指丟番圖方程 x^3+y^3+z^3=k(k 為 100 以內的正整數)是否存在整數解的問題。該問題始於 1954 年,多年來,除了 33 和 42,其它數都證明或證否了。 2019 年,Andrew Booker 教授發現了方法在學校超算的幫助下找到了 33 的一組整數解,最後只剩下道格拉斯亞當斯和銀河漫遊粉絲們最愛的 42 了。 42 的復雜性比 33 個更高,Booker 教授求助於 MIT...

OneWeb宣布2020年在北極地區提供高速衛星互聯網

9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當地時間周三晚些時候,衛星互聯網提供商OneWeb表示其將在2020年前為北極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需要發射更多衛星。 圖示:OneWeb的互聯網衛星 據悉,OneWeb宣布計劃最早從2020年開始將「類似於光纖互聯網」的服務覆蓋白及地區。通過計劃中的巨型衛星群,該公司表示可以為位於北緯60度以上的家庭、船隻和飛機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 OneWeb是眾多致力於利用一系列復雜衛星和地面站從太空向地球用戶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之一。該公司計劃發射首批650個衛星,將互聯網連接傳輸到位於地球表面的一系列地面終端。這些衛星將在相對較低的高軌道運行,減少了信號覆蓋所需的時間。OneWeb表示,在大量衛星的幫助下,它可以將互聯網服務覆蓋到全球,在地球上的任何區域上空至少有一顆衛星可以隨時連通。 這種高速互聯網服務的覆蓋范圍也將延伸到北極,後者是一個很難鋪設光纖並提供傳統互聯網連接的地方。OneWeb聲稱,其衛星群將能夠為目前沒有寬帶鏈接的48%北極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當地人士對這一想法感到興奮,他們認為這將有助於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議員麗莎·穆爾科斯基(Lisa Murkowski)在一份聲明中說:「互聯互通在我們現代經濟的發展中至關重要。」「隨着北極的開放,確保北極人民能夠獲得負擔得起且連接可靠的寬帶互聯網,將使發展更安全、更可持續,並為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全球地區創造新的機會。」 迄今為止OneWeb只發射了六顆衛星,但該公司今年7月份表示用這些衛星進行了一些高清視頻流測試。測試證明,這些衛星運行正常,延遲時間相對較低,不到40毫秒。 諸如SpaceX和亞馬遜等其他公司也在努力打造衛星互聯網,其規模甚至超過OneWeb的衛星網絡。今年4月份,亞馬遜詳細說明將發射一個由3200多顆衛星組成的衛星網絡,而SpaceX則計劃建造兩個衛星網絡,總共將包含近1.2萬顆衛星。 SpaceX已經發射了其計劃內的首批60顆衛星,不過首批衛星中有三顆在進入軌道後失效。OneWeb認為,其衛星網絡部署完成將比其他計劃「早得多」,這使得該公司能夠比其他系統更快地將互聯網覆蓋到北極地區。該公司援引的事實是,它已經在挪威和阿拉斯加建設了兩個活躍的地面站,是幫助OneWeb衛星連接到當前互聯網地面基礎設施所必需的設施。據OneWeb稱,這些地面站預計將於2020年1月全面投入使用。 OneWeb首席執行官阿德里安·斯特克爾(Adrian Steckel)在一份聲明中說:「網絡連接現在是一項最基本的實用工具,也是一項基本權利。」「我們的計劃將比任何其他計劃中的系統將高速互聯網更快地覆蓋到北極地區,以滿足北極地區互聯互通的需要。」 OneWeb計劃通過阿麗亞娜太空公司的聯盟號火箭分批發射36顆衛星。下一次發射定於今年晚些時候進行。 來源:cnBeta
Map-Automobile-Navigation-Vehicle-Cockpit-Auto-3725424.jpg

GPS導航用多了 我們真的會變傻嗎?

人類大腦中隱藏着無數秘密,有些器官甚至擁有非常神奇的功能,比如位於大腦深處的海馬體。這是一種海馬狀結構的器官,功能類似於在人體內安裝了全球定位系統(GPS)。 作者 | 小小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 資料圖 海馬體能幫助我們確認當前所處位置。如果我們以前去過某個地方,它還能幫助我們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在繪制地圖和GPS出現之前,海馬體已經進化出獨特功能來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導航。現在,許多人懷疑,我們正在破壞這個器官。 今年6月,《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名為《拋棄GPS,它會毀掉你的大腦》的熱門文章。文章中稱:「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每天長時間使用GPS對海馬體功能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確定GPS是否會損害人類大腦。但是有些間接的證據顯示,的確有這種可能。 通常來說,當我們不使用大腦特定功能時,作為其基礎的神經連接就會萎縮。科學家們發現,當我們被帶到某個目的地時,與我們使用GPS導航相比,海馬體的活動減少了。有研究發現,當人們非常努力地調動他們的海馬體時,他們可能會從中受益。 研究發現,倫敦出租車司機的海馬體比常人要大,因為他們必須記住城市雜亂無章的街道,而海馬體的大小似乎與他們多年的駕駛經驗有關。大概是因為司機忙於使用海馬體記憶路線,促使海馬體膨脹。 相反的情況也有可能發生:我們對海馬體(我們都有兩個)的使用越少,它們就萎縮得越厲害。隨着年齡的增長,海馬體功能退化可能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和老年痴呆症。 為了研究GPS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並擾亂我們的內在方向感,記者采訪了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大腦導航的神經學家凱特·傑弗里(Kate Jeffery)。她指出,還有很多研究人員不知道大腦是如何導航世界的,更不用說技術如何干預它。而且,她懷疑某些形式的技術甚至可能增強我們大腦的思考能力。 GPS不會毀掉人類大腦 問:我經常看到頭條新聞說,科技正在破壞我們大腦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對GPS的使用有什麼看法? 傑弗里:每當一項新技術出現時,每個人都會預言其標志着人類末日的到來。但我的感覺是,人類的大腦似乎喜歡忙碌,雖然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持這一點。你給人們提供了新技術,它的確使事情變得更簡單,但它也打開了其他遊戲通道。 現在,人們可能不會花那麼多時間瀏覽現實世界,但他們會花更多時間瀏覽在線世界或虛擬世界。我的感覺是,他們的海馬體可能還在忙着做同樣的事情。老實說,如果發現GPS導致海馬體萎縮,我會感到非常驚訝。 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來解釋海馬體在導航方面的整體功能? 傑弗里:這里想法是,當你儲存記憶時,你實際上是把不同的記憶片段儲存在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所以記憶的空間部分可能在海馬體中,但記得誰在那里的部分可能在其他部分。所以海馬體會跟蹤所有這些東西的位置,這有點兒像過去你需要從圖書館借書時的卡片索引,海馬體可能有點兒像這樣的功能。 問:假設我要去某個地方,比如我打算騎自行車去市中心的某家商店,大腦能為我做什麼? 傑弗里:我認為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這里面的機制。我們還沒有真正回答的一個大問題是,很多人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並不真正知道目的地存儲在哪里。所以當你想「我要去最近的麵包店」或類似的事情時,你不需要搜索你一生中遇到的所有麵包店。 主觀地說,感覺就像是你從現在開始,在創造一個不斷擴大的圈子。你去了第一家麵包店,然後去了第二家。我們真的不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你的大腦是如何進行搜索的,但它可能涉及海馬體,可能也涉及到前額葉皮層。後者也是大腦的一部分,做了很多組織和整合不同域名之類的工作。這可能是該領域接下來要做的一件大事,即確定如何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問:你認為科技會取代大腦在導航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器官嗎? 傑弗里:GPS可能已經取代了海馬體正常功能的一小部分。舉個例子,當你想到麵包店的時候,以前你可能會坐在那里認真思考你所知道的、附近的所有店面,你可能會拿起手機查看附近的麵包店。但是所有其他的事情,比如讓你自己走到門口,然後走到樓下,諸如此類的事情,僅僅是找到你的方向,仍然和往常一樣使用海馬體。 我認為GPS正在取代海馬體的部分功能,但這很可能是非常小的量。所以,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認為我們不太可能看到新技術導致海馬體萎縮的現象。GPS可能意味着我們在旅行時不太可能在腦海中查閱地圖,但我認為這只是我們每天工作中相對較小的一部分,所以我非常懷疑它是否會對我們的海馬結構或體積或其他任何東西產生影響。 問:我覺得很神奇的是,有些簡單的事情,比如騎自行車去市中心的商店,卻會在大腦中產生如此未知的復雜性。 傑弗里:是的,我想那里的確有吸引人的東西,而且這也是吸引我進入這個領域的原因。如果你看紙質地圖,很明顯這是一張地圖,地圖上的地點和現實世界中的地方是一一對應的。而在大腦中,它所繪制的地圖完全不同。在大腦中,某個地方和現實世界沒有這種對應關系,但它最終執行相同的功能。它會告訴你,如果你面向北方,那麼西方在你的左邊,東方在你的右邊。它比我們習慣思考的地圖要抽象得多。 在VR中導航會增強我們的思維 問:科技有沒有可能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 傑弗里: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一件事是,如果我們把虛擬現實(VR)從三維變成四維會發生什麼?這會打開我們大腦的這扇門,讓我們有全新的能力去理解四維空間嗎?我的意思是,我們習慣的三維空間有特定的性質。你可以在不同的維度上移動。例如,你可以向前和向後移動,但這並不會改變你在左右空間中的位置。這是三個正交維,意味着你可以在不影響你在另一個位置的情況下移動。 四維空間就是這樣,只是還有一個維度。這是額外的維度,也是一種想象的維度。你可以想象沿着這個維度移動而不改變你在普通三維空間的XYZ坐標位置。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熱和冷的維度或者一個紅和綠的維度亦或者類似的東西。它會帶你走一條不同的路。很難想象,但在數學上,你可以很好地描述它。 問:你能在VR中向人們展示這種四維空間嗎? 傑弗里:理論上可以。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嘗試過,但理論上可行。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設計一個四維的虛擬現實空間。 問:當你在VR中,四維空間會是什麼樣子呢? 傑弗里:在四維虛擬現實中,你可能會使用操縱杆左右移動或上下移動,假設你的另一隻手也有操縱杆來幫你通過這個四維空間,你可以同時使用它們,這樣你就可以上下移動、左右移動、前後移動、冷熱移動。 同樣的幾何規則也適用,所以你可以組合移動。就像你可以在三維空間中斜向移動一樣,這就像是向前和橫向移動的結合。你也可以「對角」移動(在四維空間中),其中一個維度在冷熱維中,這就把你帶到這個有點兒三維現實的空間和另一個維度。真的很難描述,我們只是不知道大腦中的地圖會做什麼。 問:這種體驗會激活大腦中的四維思維嗎? 傑弗里:我也不太清楚。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從來沒有這種能力,但如果孩子們接觸到四維虛擬現實,也許他們會有四維思維能力,就像我們有能力思考三維問題那樣。不過,神經迴路的局限性或許意味着我們永遠也做不到四維思維。所以我不知道答案。但我認為整個技術問題中最有趣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能做到嗎? 問:從第四維度思考有什麼好處? 傑弗里:我認為這可能很有用。舉個例子,想想世界歷史。我們傾向於用片段來思考歷史:17世紀發生了什麼?18世紀發生了什麼?如果你有四維思維,你就可以訪問地球上任何地方在任何時段的歷史。假設你給學校想學習歷史的孩子四維虛擬現實,他們就可以漫步在這個四維空間,並在任何時段的任何大陸漫遊,也許這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歷史是如何進化的。不僅是歷史,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如果你有另一個維度,一切皆有可能。 來源:cnBeta

每秒4萬億幀 我科學家用超快攝像機捕獲光的運動

記者2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陳烽教授團隊與香港城市大學王立代博士團隊合作,提出一種全新「壓縮超快時間光譜成像術」(簡稱超快壓縮成像),在幀率、幀數和精細光譜成像等方面突破了現有超快成像技術的局限,成功捕獲到光子的運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提出的這種新型的超快成像技術是探知各種未知瞬態過程的一項關鍵核心技術,如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的運動、超短激光脈沖作用材料時發生的瞬態非線性過程等。超快壓縮成像通過對飛秒激光進行數字編碼,並在時間和光譜維度上進行壓縮和解壓縮,從而能夠同時實現高速度、高幀數以及高光譜分辨率。超快壓縮成像的超高幀率可以達到3.85THz(1THz=1012Hz),和亞納米級超高光譜分辨率。研究人員通過這種超快壓縮成像技術實時記錄了飛秒激光脈沖的傳播、反射以及自聚焦等持續時間達到33皮秒的超快物理過程。 超快壓縮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飛秒激光時間—光譜相互耦合原理,它的實現主要是通過3個關鍵步驟,首先是利用飛秒激光豐富的頻率成分,通過色散將不同的波長在時域上拉伸,形成一個叫做「啁啾脈沖」的高速時間序列。第二步是這個拉伸的時間序列與測量的瞬態過程進行相互作用。這樣,不同的波長成分就可以記錄超快過程不同的時間信息。進而對這一時間序列進行二維的空間編碼,並利用色散將不同的光譜信息壓縮在一個二維平面上並採用CCD採集,最終利用算法將一幅二維的CCD圖像重建成具有空間和時間維度的多幅超快圖像。 該成果使得長時間、寬光譜地記錄飛秒影像成為可能,將推動更多涉及超快過程的極端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學的研究。(記者史俊斌 通訊員劉昱含) 來源:cnBeta
w3c-whatwg-logos.png

W3C和WHATWG開發單一版本的HTML和DOM規格

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和 WHATWG 宣布簽署協議,將聯合制定單一版本的 HTML 和 DOM 規格。W3C 和 WHATWG 將在 WHATWG 的庫內產生一個 Living Standard 和推薦/評估草案快照,Living Standard 由 WHATWG 維護。 W3C 將直接通過 WHATWG 促進社區工作,停止獨立發布 HTML 和...
k9vE-hryfqhk5627131.jpg

ASC19世界超算大賽將決戰大連 賽題比拚全球氣候變化

1月21日,2019 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ASC19)啟動儀式在京舉行,ASC19共吸引了全球六大洲超過300支高校隊伍報名參賽,通過預賽決出的20強將進入4月21日-25日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行的總決賽。賽題包括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地球系統模式CESM,人工智能圖像超分辨率重建SR,以及HPC國際通行基準測試HPL和HPCG。 CESM賽題要求參賽大學生隊伍利用超級計算機,推演工業革命開始前十年以及二十一世紀前十年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這將讓大學生們有機會接觸到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氣候變化科學工程。CESM是當今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氣候模型,同時也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撰寫第五和第六次評估報告所使用的主要氣候模型之一。CESM是一個完全耦合的氣候模型,包括了大氣、陸地、海洋、海冰、陸冰等幾大模塊,利用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等方程式,外加由實際觀測得到的氣候場資料作為起始狀態,最終在超級計算機上再現氣候變化的過程。科學家們運用CESM來模擬海洋生態系統與溫室氣體的相互作用,臭氧、粉塵和其他大氣化學物質對氣候的影響,大氣、海洋和地表的碳循環,以及溫室氣體對高層大氣的影響等,還可以探索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近年來ASC競賽中人工智能賽題備受關注,ASC19要求各參賽隊伍自行設計圖像超分辨率算法(Super-Resolution,簡稱SR)並訓練相應的AI模型,利用超級計算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80張模糊不清的圖像還原成高分辨率圖像,同時在相似度上符合標準。圖像超分辨率SR技術是近幾十年來廣受關注的一項視覺計算技術,其目標是將低分辨率圖像恢復或重建為高分辨率圖像。隨着深度學習技術特別是生成式對抗網絡GAN被引入到SR研究中,這項技術可以廣泛應用於衛星和航天圖像分析、醫療圖像處理、壓縮圖像/視頻增強及其他應用領域。 ASC競賽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表示,ASC一直致力於構建國際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引導參賽學生發揮創造力和團隊精神,通過設置國際大科學工程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賽題,讓年輕學子們親身感受關乎人類福祉和文明進步的全球重大挑戰,這將有助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前沿技術思維的復合型超算及人工智能人才。 ASC19總決賽東道主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姚山表示,大連理工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非常注重發展超級計算,成立了超算中心作為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公共科研平台。同時,也非常重視超算人才培養,多次參加ASC並取得優異成績。主辦ASC19世界超算大賽將有力地推動大連理工大學的超算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與學科建設。 ASC組委會為參賽師生同期舉辦了競賽集訓營,邀請中國科學院、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浪潮、英特爾、英偉達、邁絡思等機構的HPC及AI專家解讀競賽規則,詳解集群設計與評測、加速計算、並行優化等超算知識,介紹初賽賽題背景,並進行深度學習訓練優化等人工智能方面知識的培訓。 ASC 世界大學生超算競賽是由中國發起組織,並得到亞洲及歐美相關專家和機構支持,旨在通過大賽平台推動各國及地區間超算青年人才交流和培養,提升超算應用水平和研發能力,發揮超算的科技驅動力,促進科技與產業創新。ASC超算大賽迄今已舉行至第8屆,吸引超過7000名世界各國大學生參賽,是全球最大規模的超算競賽。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