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達爾文

Tag: 達爾文

《達爾文事變》獲得大獎!漫畫大獎2022公開獲獎結果

動畫大獎2022公開了最終結果,由梅澤俊創作的《達爾文事變》獲得了大獎。《達爾文事變》講述了由人類與黑猩猩之間誕生的少年查理的故事。作品曾於2020年6月開始連載,單行本刊行了3卷。 另外,本次入圍提名的還有《迎海踏浪般的終幕》、《【我推的孩子】》、《女校之星》、《自行車店的高橋君》、《超自然武裝噹噠噹》、《chi―有關地球的運動―》、《億萬兆遊戲》、《平屋小品》和《驀然回首》。以下是個作品得分。 1.達爾文事變 74分 2.驀然回首 68分 3.平屋小品 66分 4.女校之星 63分 5.chi―有關地球的運動― 59分 6.億萬兆遊戲 55分 7.超自然武裝噹噠噹 53分 8.【我推的孩子】 49分 9.迎海踏浪般的終幕 45分 10.自行車店的高橋君 32分 來源:動漫之家

從頑童到偉人:達爾文小傳和進化論

天生頑童 1809年2月12日,查爾斯·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中部的一個富裕家庭中。他的祖父是當時知名的動物學家,但兒時的達爾文對玩樂的興趣遠大於學習。「你整天不是打獵、養狗,就是抓老鼠,你這樣會讓自己和全家人丟臉的。」達爾文的父親曾對他這樣呵斥道,那時沒有人能想到這樣一個頑童最後能有資格被埋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與牛頓齊名。 1825年16歲時,達爾文被送去愛丁堡學醫。盡管他依然沒能提起對專業的興趣,在得到醫學學位前便離開了。但他在此之前認識了羅伯特·格蘭特,跟隨他進行了多次野外考察,在觀察和描述生物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訓練,並通過其接觸了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理論。 離開愛丁堡之後,父親建議達爾文去劍橋擔任鄉村牧師。雖然達爾文沒有堅定的信仰,但這一職業舒適的生活還是吸引了他。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業餘生活研究一下自然。那時的他對收集甲蟲簡直走火入魔。 命運的旅途 直到收到亨斯洛教授的邀請,達爾文登上了「貝格爾號」(又譯作「小獵犬號」)——這艘今後將與他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軍艦。起初達爾文的父親並不同意,達爾文只好向舅舅求助才抓住了這次機會。即便艦長最開始只是認為需要一個「紳士」作伴,度過無聊的海上生活,但這五年的旅途讓達爾文踏上了真正屬於他的人生道路。 達爾文的登船禮物是查爾斯·萊爾所著的《地質學原理》。書中提出的「自然法則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應該是相同的,微小緩慢的變化在長時間跨度下會導致巨變」的觀點無疑對達爾文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貝格爾號」的旅程又一次次讓達爾文驚呼「萊爾學說的驚人優勢」。 旅途中,難耐寂寞的達爾文緊抓每一個上岸的機會,每到一處便盡可能帶走所有他能帶走的昆蟲、岩石樣本和化石,並把觀察結果詳細地記錄在航海日記里。 1832年9月,「貝格爾號」抵達了布蘭卡灣。在這里,達爾文發現了一個碩大的頭蓋骨,最終他意識到這屬於「大地懶」,一種早已滅絕的體型接近大象的生物。加上其他地方發現的化石,此時的達爾文已有資格進入英國的科學界,他便將這些骸骨化石立刻運回英國,而他的老師亨斯洛教授也借機向人們全力推介達爾文,讓他在科學家們中間聲名鵲起。邀請紛至沓來,其中包括達爾文無比崇拜的萊爾。 此時的關鍵的問題已經開始在達爾文腦海中浮現:為什麼某些物種會在某個地理區域被發現,而與之相似但又略不同的物種卻往往居住在另一個臨近區域呢?1835年,達爾文隨著「貝格爾號」來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他注意到這里的生物和他在大陸見到的非常不同。而在這里的發現為他將來的理論提供了大量的支撐。 回到英國 1836年,達爾文回到了英國,並且再也沒有離開過。1837年搬到了倫敦後,他積極地參與當地的科學活動,被選為了地質學會和雅典娜俱樂部的會員,結識了各方名流和專家。在這之後的十幾年里,他邀請了許多專家來研究他沿途收集的化石標本,其中便包括理察·歐文,以及約瑟夫·道爾頓·胡克——今後的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園長。而他自己則擔任所有相關出版物的總編輯,同時潤色自己的游記。 在和胡克的交流後,達爾文認識到自己在分類學方面的欠缺,於是下決心投入到了當時分類界定還十分模糊的海洋藤壺的研究。達爾文耗費了8年多的時間,出版了四卷本專著《蔓足亞綱》,鞏固了他作為科學家而不僅僅是業余愛好者的身份。 對藤壺的研究讓達爾文注意到了物種內部的變異,他震驚地發現「每種動物的每一部分竟然都有某種程度的變異。」哪怕是同一物種的生物也會在細微之處有差異。 婚姻故事 回到英國後,達爾文決定開始考慮自己的婚姻問題。1838年7月,他在一張紙上分列了「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和壞處,然後決定結婚。幾個月後,他向自己的表妹艾瑪求婚了,次年1月舉行了婚禮。 1842年,達爾文和艾瑪已經育有兩個孩子,並即將迎來第三個。他們舉家搬到了鄉下,住進了被稱為「唐屋」的房子中。在唐屋的花園里,達爾文開展了有關種間競爭的實驗。但隨著年歲增長,達爾文的健康狀況也在下降。 揭露法則 從「貝格爾號」歸來之後,達爾文又逐漸認識到哪怕物種內部也存在大量變異,同時大多數物種產生的後代只有一小部分才能活到繁殖階段。在漫長的時光里,他不斷地將自己的觀察、思考和仍不完善的想法寫進他的筆記本里,對生命的法則做了初步的推測。他已堅信物種會發生變化,進化會自主發生,無法預測走向。但只有適應環境的變異才能存活下來,即他稱之為「物競天擇」的機制。而多年後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在1864年出版的《生物學原理》又在他的基礎上提出了「適者生存」。此時達爾文對進化的解釋雖然仍不完善,但已與拉馬克的理論有了很大的區別。 1842年,達爾文寫了一篇自稱為「鉛筆草綱」的文章,並在之後幾年中不斷擴寫。他明白自己為人類對進化的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專門囑托妻子存下足夠的資金用於在他意外離世後請人幫助出版「草綱」。與此同時,他也在積極地在各處尋找足以支撐自己理論的證據。 1844年,達爾文首次把自己的想法吐露給了胡克,得到了胡克的支持,在這之後又分享給了倫納德·詹寧斯。 但即便如此,達爾文對真理的洞察在十幾年中都沒有呈現在公眾面前。如今的我們已然不知道真實的原因,只能猜測是達爾文擔心由此引來的負面反應,還是自認為理論仍有待完善。 1856年,達爾文將自己對物種進化的想法告訴了萊爾。在萊爾的催促鼓動下,達爾文才正式開始寫作。 1858年,在馬來西亞工作的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獨立得到了和達爾文相同的結論,寫信寄給了達爾文,並請求他轉遞給萊爾。達爾文讀過後失望至極,認為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即將被華萊士掩蓋。即便如此,他依然在哀嘆中將華萊士的發現轉交給了萊爾。 7月1日,林奈學會召開了一場特別大會。胡克和萊爾為了讓達爾文和華萊士的理論貢獻都能得到認可,他們宣讀了達爾文1844年的論文和1857年的一封信中的理論概述。同時宣讀了華萊士的《論變種無限地偏離原型的傾向》。這場會議的兩位主角卻均未出席。達爾文忙於兒子的葬禮,而華萊士仍原在馬來西亞。所幸華萊士足夠大度,欣然接受了這一安排。 然而,這一被現代科學認為地位無與倫比的理論在當時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時任林奈學會會長的托馬斯·貝爾甚至說當年「並沒有任何顯著的驚人發現」。 傑作現世 自理論正式公開後,達爾文終於決定撰寫一部著作。他最初計劃全面詳盡地呈現,但最終不得不壓縮成「摘要」,盡管如此,這部「摘要」依然有很大的篇幅。1859年11月,驚天動地的《物種起源》正式出版。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向全世界呼喊出了自己的結論:進化是存在的。並且大膽推測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 如達爾文所料,此書激起了學術界的劇烈爭論。但出乎他意料,本書在非專家讀者間掀起了巨大的轟動,迅速售空。雖然這本書為他招來了無數的批評,他本人大多沒有直面鋒芒,而他的幾位好友始終為他不斷沖殺,赫胥黎更是被稱為「達爾文的鬥犬」。與之相對的,包括理察·歐文在內的幾位好友也成為了達爾文最頑固的批評者,隨時間流逝甚至變為了不可調和的敵意。 1871年,爭論漸息,達爾文出版了《人類的由來》。書中他更進一步地提出:人類也是進化而來。並推測人類的早期祖先來自非洲大陸。 盡管成就已然頗豐,達爾文的理論仍有缺陷:沒能揭示遺傳變異的本質,而陷於了泛生論。事實上,這一規律已由同時代的孟德爾揭曉,但命運沒能讓達爾文見證。 這之後,達爾文仍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直到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辭世,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傍於艾薩克·牛頓。 關於進化論 上面的內容其實是我的《生物學史概論》課程作業,稍作修改分享給大家。進化論被公認為生物學史上最重要的假說,達爾文也無疑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進化論幫助人類認識了自己作為一個物種在世界中的位置,為唯物主義奠定了無比可靠的基石,還具有其他科學理論無法比擬的社會意義。 但至今進化論仍受到各方質疑,誠然對既有科學理論的質疑是科學進步的巨大動力,但對進化論的質疑除宗教外大多來自於對進化論一知半解的人,因此這些質疑無疑是無用甚至是可笑的。作為生物方向的學生,始終覺得自己有科普進化論的義務。 很多人意識不到,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且連續的過程。比如現代意義上的人類目前認為最早出現30萬年前,也就是說這30萬年間人類都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被認為是同一物種。 需要明確的是:進化論是基於已有證據對生物遺傳做出的一種假說。是的,它是一種假說,而不是既定事實,只要有切實的證據,是可以被證偽的。但是!但是目前發現的所有化石等證據都不能證偽這一假說,而且隨著化石發現的越來越多,能夠支撐進化論的證據也是越來越多,所以進化論至今是最可能正確的理論。 進化的兩個核心內容就是變異和遺傳,變異是生物產生不同於祖先的形狀,遺傳則是生物和祖先相同的形狀。了解進化論需要對幾個理論做一下區分: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現代意義的進化論。 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 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 指生物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產生帶有適應意義和一定方向的性狀變化,並能夠遺傳給後代,強調用進廢退。 舉個例子就是長頸鹿本來是「短頸鹿」,為了吃高處的葉子,努力伸長脖子,於是這個個體就發生了變異,脖子越來越長,它的後代脖子也像他一樣長。 相信到這里有些讀者已經疑惑了,覺得這和他們知道的進化論沒有區別。如果你有這樣的疑惑,其實就可以說明你對進化論的了解並不准確,很多人也和你一樣,腦海中的進化論實際上還停留在「獲得性遺傳」的水平。 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的進化論和「獲得性遺傳」有幾個明顯且重要的區別。首先變異是發生在遺傳過程中的,「短頸鹿」A和「短頸鹿」B生下了「短頸鹿」C,「短頸鹿」C和父母相比任何不一樣的地方都稱為變異。其次變異實際上是隨機的,被環境選擇才能被遺傳給後代,「短頸鹿」A和「短頸鹿」B生下了「短頸鹿」CDEFFG,但CD的脖子比AB長一點點,E的脖子和AB一樣長,FG則比AB短一點點。低處沒有葉子的時候,FG就比CDE更容易餓死,生下後代的機會更少;CDE能吃到高處的葉子,更容易活下來。 如果好幾代都只有長脖子的個體能活下來,那麼這個物種的脖子平均長度就會慢慢變長,直到第N代和AB產生生殖隔離,即放在一起不能產生可育後代,就認為N是不同於AB的新物種,這會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通常會有幾百萬年的時間跨度。實際上,從AB到N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所以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幾乎不可能明確地說新物種出現在哪一代。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是一個極度簡化的模型,生物應對環境的方法不會只有一種,比如可能有「短頸鹿」的牙比其他「短頸鹿」結實那麼一點,那這些短頸鹿就可以靠啃樹皮獲得生存的機會,慢慢地(非常慢)就和其他「短頸鹿」產生了分化,其他「短頸鹿」的後代在遙遠的未來(非常遙遠)就變成了長頸鹿,這些靠啃樹皮活下來的長頸鹿的後代在遙遠的未來(非常遙遠)就變成了「硬牙鹿」。 至此已經與現代進化論基本相同,但如小傳中所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沒能揭示遺傳變異的本質,最終陷於泛生論。達爾文認為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都帶有某種遺傳的「泛子」,讓後代相同位置的細胞獲得親代的特徵。而這一缺陷將由他同時代的孟德爾和後世科學家完善。 現代意義的進化論 孟德爾和豌豆的又是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在此就不細講。總之,孟德爾藉助豌豆發現的遺傳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被稱為遺傳學第一和第二定律,提出了基因(遺傳基本因子)的概念,揭示了遺傳本質,加上摩爾根發現的連鎖互換定律,合成遺傳三大定律,是現代遺傳學的基礎。 基於遺傳學,我們發現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有著全套的遺傳信息,只是生殖細胞會將其用於繁殖而已。遺傳就是後代隨機獲得父母的一半遺傳信息,過程中又發生承載遺傳信息的DNA易位,倒位等許多復雜的變化,產生與父母不同的性狀,即為變異。 同時,現代遺傳學也發現了被稱為「表觀遺傳」的現象。傳統遺傳學認為變異完全是由基因序列的改變引起的,從而導致表型發生可遺傳的改變;而表觀遺傳學則是指在基因序列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功能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並最終導致了表型的變化。這是因為承載基因信息的染色體被修飾了,如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乙醯化等。這種變化是可以在後天環境中產生的,所以可以說「獲得性遺傳」並不是完全錯誤的,在少數特定的形狀的遺傳上是成立的。 科學理論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便現在人類依然在發現新的知識來填補我們,而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