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閱讀

Tag: 閱讀

可以閱讀《月刊Action》作品的漫畫網站げつあくWEB誕生

雙葉社的新漫畫網站げつあくWEB於今天5月25日誕生。為了紀念網站的開放,酷教信者的《小林家的龍女僕》等作品的全集免費活動在期間內進行。 為紀念《月刊Action》創刊10周年而開設的げつあくWEB是只要等待該雜誌的連載作品就可以免費閱讀的漫畫網站。作為開站紀念而進行的免費公開企劃,除了《小林家的龍女僕》之外,還有濱田義一的《怪怪守護神》、檜山大輔的《彼得·格里爾的賢者時間》、望月麻衣原作秋月壱葉作畫的《京都寺町三條商店街的福爾摩斯》、エム。的《わざと見せてる? 加茂井さん。》、匡乃下キヨマサ的《翡翠同學的釣魚料理》、OYSTER的《超可動女孩1/6》和《超可動女孩》、ふるかわしおり的《FIVE》和《FIVE+》都在企劃中。《小林家的龍女僕》將於即日起至6月8日公開,《怪怪守護神》等作品的全集將依次公開。 《月刊Action》編輯部的官方推特上,為慶祝《月刊Action》創刊10周年和げつあくWEB的開通,正在進行抽獎活動。有酷教信者的親筆簽名色紙、enako的親筆簽名拍立得和濱田義一的親筆簽名色紙。應征的詳細內容請在《月刊Action》編輯部官方推特的宣傳推文中確認。 來源:動漫之家

《風帆紀元》野外探險心得與閱讀機制講解

關於書籍的閱讀 本作的圖書館分散在各個城市,閱讀對於語言的需求只要隊伍里有掌握對應語言的人物即可,難點在於一些小語種,可以在書店買書學習,十萬一本還是挺貴的,並且每人最多五種語言。 北歐西歐圖書館線索容易在倫敦的一本書卡凱爾特語,這個在錢富餘的時候可以從熱那亞買一本。 關於書籍的閱讀之人物技能: 最容易卡手的是一些書籍要求技能奇高(比如人文8或地理8或生物7)+所需技能之間八竿子打不著+物品道具難提升。 在初期獲取單項高技能點的裝備較難,所以我手里會留一些經驗,人物卡在加技能點的等級不升,有的時候就差那一點就決定了書能不能讀出來。 其中主線任務有一步要在巴斯拉的圖書館閱讀兩本書獲取線索後,再去蘇伊士登陸點獲取所羅門王的戒指,和亞丁灣左邊城市的探險點發現岩石教堂,才能進行後邊的劇情。印象里這兩本書要求的人物技能較高,需要用道具互相拆兌一下才能閱讀。 印度加爾各答,探險有兩只老虎,白虎在上方,孟加拉虎在最右上角落,不要漏了 最難解讀的書之一: 哈瓦那《荒野神靈》 地理4+人文7+掌舵5 人文7+演奏7+交涉4 以我目前的裝備和人物 是達不到了。 關於前往拿騷送貨後續的任務: 其中一個階段是「返回拿騷修整」,如果戰鬥力不夠的話就先別回去了,強制進戰鬥 再下一個階段是在拿騷和哈瓦那中間找敵船,也是強制進戰鬥的 野外探險心得 標注有需要獲得線索才能探出來,沒有線索是觸發不了的。 土耳其西部: 棉花堡在右下白白的,安納托利亞在最右 容易遺漏的探險點: 開羅往下走的尼羅河 這個點的最上方偏左金字塔圖標的地方有初步探尋,觸發之後往東邊的下一步發現XXXX船需要修理5 來源:遊民星空

一本書、一首曲,一人的沉醉:海信TOUCH Lite音樂閱讀器

前言: 對於現代人來說,閱讀不僅是充實生活的甜點,也是幫助自己不斷成長的大餐。若干年前,我隨大溜海淘入手了一台墨水屏的Kindle PaperWhite 3,打算用來看書和看漫畫,到手後真心覺得這小玩意太好用了。在墨水屏的獨特特性下,不光可以拿著它在陽光下舒服的看書,沒有任何iPad或者手機反光的不適。墨水屏本身是不發光的,能夠大幅改善普通液晶屏引起的眼睛發澀、疲勞現象。 傳統的書籍,因為體積和閱讀方式的原因,外出的時候閱讀有些不方便,而它單手就可以握持的手感,就和我小時候書包里的漫畫書一樣,翻看可太方便了。有了KP3後,電紙書就成了我大多數時間的選擇。 不過之後隨著Amazon在中國市場的萎縮,Kindle上的資源更新受限,系統的封閉性導致可玩性也差了不少,加上處理器性能較弱,隨著使用年代的增加,越發卡頓和緩慢。特別是習慣了現在新手機的運行速度,Kindle只能逐漸淪為雞肋,就如同我當年的iPod Classic一樣。 所以,當我看到基於現代高性能手機處理器並把Kindle和iPod Classic的功能結合的海信TOUCH Lite音樂閱讀器後,我眼前一亮。它除了擁有護眼的墨水屏外,還配合專業調教的Dirac音效,可獲得與專業音樂播放器不相上下的效果;安卓的開放性,可玩性對比Kindle和iPod也有很大的提高,千元的價格,性價比真是太高了。 最近,我趁著促銷入手了這款產品,那接著就和我一起看看這款以音閱為主打的閱讀器吧。 開箱以及外觀展示: 海信Touch Lite包裝採用了卡其色牛皮紙包裝,包裝的所有材質均是可降解的紙質材質,非常環保。包裝內只有TOUCH Lite閱讀器和說明書,現在每個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不少充電頭和數據線了,不附帶這些冗餘的配件,讓產品的售價更接地氣更好。 海信TOUCH Lite三維尺寸為151.8 x 73.8 x 7mm,螢幕邊框只有4.5mm,大約155g。從尺寸和重量上來說,它比普通手機更輕薄。 螢幕上方帶有光線傳感器可用於自動調節螢幕亮度與色溫。 輕薄的金屬機身,帶有磨砂的金屬手感極佳,握持感還不錯。 閱讀器機身是一體式的,中框和背殼是一個整體,僅在上部為了提高信號強度進行了分割。後蓋是Unibody全鋁合金機身材料,配合陽極氧化工藝,非常有質感。而黛青色正是源自中國水墨畫的古典配色,別有一番韻味。 邊角處帶有金色點綴的TOUCH和Life Reimagined(享你所想)還有高解析音頻的標記,更顯檔次和品質。 海信TOUCH Lite的物理按鍵在機身兩側,右側是開關/鎖屏以及音量+-按鍵,音量鍵還可以用來閱讀翻頁。 左側是海信閱讀器特有的「墨智鍵」,默認是刷新墨水屏的,之後可以通過設置實現更多特色功能。 底部是Type-C充電口和海信獨家定製的AAC雙1216立體聲揚聲器,可保證非常不錯的外放效果。 作為一款兼顧音樂播放的閱讀器,它也配置了現在手機都不常見的3.5mm音頻口,對於專業的音質表現更不容易受到無線的干擾,家里有高品質有線耳機人士更為友好。當然,TOUCH Lite也支持Aptx高碼率藍牙無線傳輸協議,無線耳機也有好聲音。 使用體驗: 按下側面的電源鍵開機,正式使用開始。 海信TOUCH Lite的系統是基於安卓11深度定製的TOUCH OS。 它的主界面很簡潔,閱讀展示的書架默認是京東讀書,音樂是本地音樂播放器,應用里有應用市場和內置的應用。海信的應用市場和普通手機應用商店沒多大區別,主流的APP都能下載,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小眾APP,也可以通過拷貝到手機中進行安裝。 TOUCH Lite的操作也和安卓手機一樣,導航既可選擇傳統的導航鍵,也可選擇手勢,有三指截屏、智慧識屏等實用功能。通過截屏發現,雖然TOUCH Lite使用的是黑白墨水屏 ,但其實它內部運算還是有彩色元素的。 此外,桌面也可進行自由定製,通過長按底部任意便簽圖標,即可對便簽頁進行新建、刪除、排序和編輯,系統提供的40種擬物化的圖標選擇,想怎麼搭怎麼搭! 海信TOUCH Lite的墨水屏PPI是276,顯示效果細膩度,同時它還具有字體抗鋸齒功能,哪怕是微距放大,也沒有模糊的問題。 除了細膩的文字顯示外,它看漫畫也有很不錯的效果。電子墨水屏的黑白明暗表現超過了我收藏的正版紙質漫畫。 TOUCH OS為墨水屏特殊的閱讀體驗還定製了很多不錯的功能,比如可以根據APP自動切換應用的顯示模式,也可以給應用指定模式。像進入閱讀類App,是刷新比較慢顯示效果最好的清晰模式,而進入常規App就會切換到快速翻頁的流暢模式。墨水屏的特殊特性,在戶外更是閱讀的利器,各角度都很清晰。 同時海信TOUCH Lite還內置有四通道環境光傳感器,2048級智能調光能夠對色溫、亮度進行非常細致地調節,讓用戶時時擁有舒適的閱讀體驗。 閱讀器內置了閱讀燈,夜晚使用也不需要額外的開燈,還沒有LED液晶的頻閃問題,不容易引起眼睛疲勞。 海信TOUCH...

18級閱讀理解——漢字讀心術

鴿了一個月的小編又回來了,本周要給大家介紹一部略帶搞笑的戀愛漫畫,來自須河篤志的新連載《我想「讀」你的心》。要說為什麼搞笑,還要麻煩各位自己看下去了www 男主橋場讀實是一名普通的男高中生,不過最近的他遇到了一點煩惱。那就是,迫切的希望可以讀懂自己女朋友的心。 男主的女友是術法部的副部長,人長得漂亮成績也很優秀,書法水平也很高還獲得了不少獎項。要說這種水平的女生居然同意和自己交往,男主也覺得難以置信。 可是交往已經一個月了,男主卻從未見過女友露出過別的表情,即使面對男主的夸獎,女友也只是很冷淡地回一句謝謝。 說起談戀愛,不應該是對外人撲克臉對男友才會露出各種表情嗎,這怎麼一點變化都沒有呢!可恨自己沒有讀心術啊!! 不過男主馬上就美夢成真了,「從天而降」的書讓男主突然獲得了一種奇怪的能力——他在女友臉上看到了一個漢字…… 起初男主還以為是毛筆字印上去了,不過伸手擦拭了一下卻發現不但擦不掉,這個字還產生了變化。 這難道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讀心術嗎!男主大喜過望,事不宜遲,這就是確認女友真實感情的好時候啊! 迫不及待的男主馬上詢問女友對自己是什麼看法,可沒想到女主臉上顯示的確實「臭」這個字。男主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靂一般愣在了原地,而女友卻害羞的跑開了…… 不過女孩子的心理嘛,哪有那麼好懂,人家擔心的其實是自己會不會有汗臭味wwww 雖說男主確實是有了讀心能力,不過這一個漢字的解讀實在是有些困難了,一個問題就要面臨分手危機的節奏www希望男主不要因為這一次的誤解就心灰意冷,畢竟以後還有各種閱讀理解在等著他呢(笑) 來源:動漫之家

B高能電玩節新一期活動定檔7月 第一期總話題閱讀量破億

B站官方今日(4月29日)宣布,將於7月舉辦第二期高能電玩節,同時公布了能電玩節2022第一期數據。 高能電玩節2022第一期數據分享: 39家開發商&發行商參與活動 40款遊戲提供首發情報&預告演示內容 24款遊戲為本次高能電玩節提供獨家&全新DEMO 23家媒體參與活動報導 105位UP主參與直播和試玩活動 前瞻會直播(4月22日晚): 直播彈幕數:9.3萬 直播PV:263萬 微博數據: 4月17日-27日,#高能電玩節# 話題閱讀量4100萬,總話題閱讀量超1億。 在4月19日&23日,話題兩次登上微博熱搜。 來源:3DMGAME

是完美的墨水平板但不是完美的閱讀器-華為Matepad Paper簡測

Part.1 前言 基於家中領導是前華為員工,以及本人的上一份工作在電信體系內,我對華為這個品牌本身是很有感情的。從P10開始到Mate40 Pro,我幾乎購買了這期間的所有華為旗艦手機。雖然近幾年華為幾乎不近人情的產品定價,以及各種海軍道德綁架式的極端言論,讓我對這個品牌產生了不少距離感,但骨子里我還是很喜歡華為的。3月16號,處於艱難前行時刻的華為開了春季發布會。不過發布會上的大部分產品都不是我的菜,基於很久很久沒有買過華為產品了,於是不花錢就難受的我選擇購買基本上算是這次發布會最值得買的產品准備下單。開始預定的時候才發現不只是我一個人感興趣,到我打開頁面的時候只有4+64G可選了,而且白色也不在本次首發之列,不過預定可以便宜100,那就是它吧。然後……3月25日,上海地區居然沒貨需要采購……然後……時間到了3月28日……然後…… 在我認為生活物資保障遠比精神附屬品重要的時刻,幾乎放棄了短時間能收到貨的情況下,京東居然在恢復送貨的第一時間里把給我送到了,還真是挺令人意外的。Part.2 開箱 包裝本體是白色斜紋紙盒,包括品牌和產品名稱以及尺寸。 系統裝載鴻蒙。 側面印刷貼紙標明產品型號、顏色、性能參數和序列號等。 產品分兩個紙盒包裝,疊放抽取拉出。 一厚一薄兩個紙盒分別裝有機身本體及配件和智能保護套。 打開厚紙盒,機身本體映入眼簾,尺寸還是挺大的。 除了機身本體,與Matepad同款的手寫筆與配件盒一起放在機身下面。 配件包裝包括兩張薄薄的快速指南,兩個替換筆頭,一個充電器和一個USB-A to C的充電線(線我忘記拿出來了)。 充電頭規格是最高10V*2.25A,最高應該是22.5W的充電規格。 不過我沒有拆開這套充電器使用,使用怒喵SuperCharge 95W充電頭配合100W itir C to C線來使用最高是15W的充電速度,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充滿。 金屬質感的手寫筆,用慣了Apple Pencil總覺得這支筆很滑。 人造革的皮套,實在是有點太沉了。 Part.3 外觀 官方介紹里對正面右側的部分叫做書脊設計,然後音量鍵設計在了右邊,習慣 Kindle翻頁操作的用戶表示¥%……&U* 書脊的素皮質感不錯,做工也符合大廠的水準,真心是不錯。 出廠自帶了類紙模,但是該反光還是反光,到手以後我經常在跑步的時候用Matepad Paper看書,配合跳動的身軀以及來回上下的燈光反射,跑了一次我就放棄了這種使用方式。 機身背後和書脊是同樣的素皮材質,就是這個序列號貼在這兒確實有點有失美觀。 機身下方是Type-C的充電口和一側的揚聲器。 上方是另一側的揚聲器開孔以及指紋識別及電源一體按鍵,就是做的太薄了(對比比他更薄的iPad Mini),錄入指紋太費事。還有另外不知道做什麼使用的三個開孔,按理說是收音Mic,三個的話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 另外中框是塑料材質,不小心就會劃傷,非常差評! 機身實測重量371.9g,比官方給出的360g還是要重的,考慮到我這個稱可能不准,對比iPad Mini同環境也要重4g,算上誤差,還是重啊! 帶上皮套和筆實測重量552.1g,我的主要使用環境還是看書看漫畫,對此重量我確實是有點懵逼的,我是看了360g的裸重才買的啊! 機身厚度和官方給出的尺寸相同,6.65mm配合中框的弧面以及素皮處理,只要你的手腕足夠有力,可以說握持手感還是挺不錯的。 對比一下iPad Mini的重量。 和iPad Mini的尺寸對比。得益於更小的尺寸,iPad Mini的墜手感還是優於Matepad Paper的。 兩者的厚度半斤八兩,得益於中框的弧面處理,握持手感上Matepad Paper要比iPad Mini好上一些。 從近距離看,厚度更厚的Matepad Paper觀感上甚至要比iPad...

《浪客日月抄》:可以輕松閱讀的江戶時代「打工人爽文」

最近的業餘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老頭環」中度過的,但是俗話說「要想日子過得好,勞逸結合要確保」,為了避免被BOSS玩出PTSD,需要一些輕松愉悅的東西來調劑調劑。而日本時代小說大師藤澤周平的《浪客日月抄》就可以達到心靈按摩的作用,讀起來十分爽快流暢,我也在遊戲之餘不知不覺就看完了四部曲的前兩部。不過同為武士,書中的主角人擋殺人、劍技無雙,而我在「老頭環」中只能化身被主角砍死的龍套,這點還是挺讓人郁悶的。 用心棒 雖然中文翻譯將書名翻成了「浪客」,這個詞的確更為大眾熟悉,也更有日本味,不過從書中內容來看,更貼合主角身份的無疑是日文名的「用心棒」,也就是保鏢。 故事大致內容就是主角青江因某些原因不得不脫藩去到江戶。成為了浪人的青江沒有了工資,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開始零工,成為了一個打工人。雖然他也會去做一些苦力活,但是最重要,也是書中寫到的故事都是他去給別人當保鏢。 當然主角之所以能夠靠當保鏢餬口,最大的倚仗便是他那出眾的劍術。干保鏢可是比做苦力要賺得多多了,因為這是一個高危行業,一不小心螢幕上就會出現一個鮮紅的「死」字,告訴你「沒有資格」。 日本傳武 「劍是兇器,劍術是殺人術」。著名劍道大師緋村劍心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即使現在劍道已經變成了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但是不可否認,它的確是為了消滅敵人而創造出的一門技術,和所有的傳武一樣。 當然書中對於動作的描寫並不會完全寫實。看過日本劍戟片的人可能會有這麼一個印象,就是他們的打鬥場面真不怎麼「好看」。我們不管是老邵氏那種拳腳扎實、硬橋硬馬的「硬功夫片」,還是後來動作華麗、飛天遁地的新派武俠片,動作場面都可以說是眼花繚亂。而劍戟片中更多時間是在擺pose,互相比劃半天也不拔刀,最後出招時一擊定勝負,一方倒下了,另一方再接著擺pose。畢竟帥是一輩子的事。 所以書中對戰鬥的描寫也和電影如出一轍。主角擺出了青眼的姿勢,對方擺出了上段姿勢,主角一個翻滾躲過了對方的攻擊並順勢揮出一刀,然後對方就倒下了。即使沒有學過劍道,只要玩過《仁王》,這些動作場面都能完美地復現在你的腦海當中。 日式武俠 在這套作品的書腰上會看到「日式武俠」這樣的標簽,不過也許比起中國武俠小說,騎士小說可能與之更接近。畢竟中國的大俠都是「俠以武犯禁」的體制外不法分子,而武士卻是體制內有編制的團體,維護體制內的秩序才是他們的首要責任,中國式俠客在那兒只會是社會不安定因素。 所以作為一個身懷絕技的浪人,主角青江是不是就可以在江戶城混得風生水起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甚至好些時候連飯都吃不上。作為一名武士,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藩府當公務員,一旦脫藩成為浪人,那就只能打零工了。 我不知道江戶時期的武士是不是因為是特權階級,所以不准從商或者務農?還是說沒有規定,但是身為特權階級所以不願意去做這些事?總之主角和他的浪人朋友都靠著打零工過著苦兮兮的生活,唯一的盼頭也就是能回去當公務員。 但是他們當保鏢時保護的對象可就過得滋潤多了。會花錢雇保鏢的都是那些有錢的商人,不管是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小妾還是保護小妾的狗,只要給得起工資、包吃住,這些武士大人們就爭先恐後的搶著接這個工作。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 不過對於更底層的人民來說,武士大人還是武士大人。青江即使落魄地住在一個大雜院里面,鄰居都是工匠、和尚和妓女,他依然是院里備受尊重的存在。更別說在書中一些故事里,武士們對這些底層人說殺就殺了,還沒有警察來追責。在這等級森嚴沒有人權的封建社會,老百姓終歸是沒被當人看的。 所以盡管身份不同,不過主角青江還是具有為弱小拔刀、為朋友走險的樸素道德價值觀,這種仁義之心也可以讓其被稱為俠了。 藤澤周平 最後說說作者藤澤周平,他獲得過直木獎、吉川英治文學獎、紫綬勛章等榮譽,並擔任過直木獎評委。而且他的作品大量被改編成影視劇、舞台劇等,可見其受歡迎程度,可以說是大眾娛樂文學的頂級存在了。 所以《浪客日月抄》雖然總體來說是一部主角無敵,打鬥精彩,還有一些曖昧情節的「爽文」,但是通過一些小小的點綴,比如一些吃食、一些街道,漸漸的就把江戶城的輪廓給勾勒了出來。 最後再在這個城市的框架當中加入形形色色的人,富人養的小妾、紅燈區拉客的夜鷹、與人私奔的小姐、走街串巷的高利貸,讓城市的面貌豐滿起來,塑造出了一個具有生活氣息的江戶。也許這就是大師的高明之處吧。 來源:機核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佐也 編輯:知傲曌 (一) 這是日本動漫電影《東京教父》里開頭的一句台詞,是由人妖拾荒者阿花在看見少年拾荒者美由紀與大叔拾荒者金打鬧中,美由紀把一本厚厚的書(寫著《世界兒童文學全集》)扔到金臉上時所說。阿花是一個善良而有母性的人(雖然阿花在生理上更應用「他」來形容,但為了突出在電影環境下的角色,我們用「她」稱呼),即便在沒有物質基礎的情況下,她仍然希望年齡最小的美由紀可以讀一些書,只不過被她拒絕了。書,精神食糧,在讀者眼中,若有生存困境,精神便不是良藥而是可以棄之的廢品。 人們不能指望書籍在飢餓年代可以充飢,也不能指望書籍帶給邊緣人們心靈慰藉。作為旁觀者,一部分人是世界的幸運兒,我們可以擁有智慧型手機,可以打開必要的軟體,可以有挑選的權力。而對於在苦難深處的人們來說,他們,只有「……活著,活著,活著!不管怎樣活著——只要活著就好!」(陀氏《死屋筆記》) 今年11月11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下簡稱陀氏)誕辰兩百年的日子。雙十一,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有趣的是,這是一場物質的狂歡,也是情慾的盛宴。在物質生活豐富且飽滿的年代,苦難卻並沒有減少,反而逐漸下沉,成為了狂歡盛宴下的暗流。 人們忽視、逃避、畏懼、不願面對、強顏歡笑,而不願意直面苦難。新時代下,人們更願意活得「快樂」,將念想寄託給烏托邦般的人與物上,將缺點隱藏在科技興盛的假面背後,也不願意去直面痛苦。偽裝帶來的,是泛娛樂化的興盛與精神方面的空虛。 而當我們再去看二百年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一生飽受病魔(癲癇、痔瘡、神經失調、胃病、支氣管炎、關節炎、肺氣腫和腦充血等多種疾病)困擾、被流放(人生坎坷)、窮困潦倒(物質匱乏)、童年父親殘暴(家暴)、母親早逝(愛的缺失)、照顧弟弟妹妹(責任的負擔)的作家,幾乎集齊了當代青年除去愛情外所有的煩惱。可即便如此,陀氏依舊高亮。他將一生寄託於文學並為之奮鬥,他思考、熱愛生活、並相信善良與美長存。即便苦難已經遍布了他的身體,讓他搖晃,連身子都站不起,可他從未放棄對文學、對生活的希望。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有一個聖母般的母親(瑪莉亞),與一位摯友般的農奴朋友(馬列伊)。 母親瑪莉亞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點燃了陀氏生命里對於藝術的追求。早年間,瑪莉亞一直帶著兒子學習,讓他受藝術薰陶,在童年不幸的陰影下,母親一直呵護著小陀氏。 而馬列伊的故事是這樣的: 即便陀氏的父親是被農奴打死的,可他從來沒有記仇於農奴,反而心存感激,因為他們的心地善良。他深知自己父親的暴戾,反抗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即便他深愛著父親,也不能違背對於公正理智的精神內核。他對於農奴的尊重,甚至到了從「西化的左翼自由主義者」到「贊美沙皇」的地步(帕穆克語)。沙皇解放農奴也是了卻了陀氏的一個心願。 帕穆克:土耳其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稱他為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們能發現生活的美好嗎?美好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嗎?在當今時代下,一件小事或美德的欣慰已經很難成為堅挺而立的動力了。為此,這個時代尤其需要陀氏,需要他直面苦難的勇敢,也需要他贊頌生活的坦然。諾獎得主帕穆克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人所追求的幸福,也不過是如此吧。 (二) 前幾天買書時,有個朋友推薦了陀氏的《白痴》,當時我購物車里已經有兩本陀氏的書,一本《群魔》(收藏用的)、一本《少年》,所以將機會留給了加繆與里爾克。無獨有偶,推薦的書中,陀氏的《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都在其中。其中,很多人都是因為宣傳陀氏誕辰二百年才知道的這位作家,但有一個不同。他是一個南方人,他唯一看過的一本陀氏的書就是《群魔》,而在看完後,他給了我一個評價: 「我感覺我的腦子快被吸走了,如果《金瓶梅》都算『禁書』,那麼《群魔》就應該『永遠不被人碰及』。」 陀氏的文字里有一種魔力,他將思想混雜於文字之中,在每每讀完一節故事後,整個大腦想被抽走了一般。正如每一個人的愛好啟蒙,例如我,文學啟蒙是《基督山伯爵》,眼睛在書上趴了一天後,忽然被老師抽走,整個人都是混亂的,仿佛打開了一片全新、未被人涉足過的新世界。此時,無論老師怎麼謾罵,都心不在焉了。陀氏的書給了人第二次啟蒙的麻痹,迷離而又痛快。 《群魔》所反映的是俄國虛無主義,是一種「進步陣營、 民粹主義運動和整個革命隊伍中一個極端主義派別」(馬龍閃語),換言之,則是一種偏激的暴力革命主張,有些許類似於恐怖主義。陀氏早年是虛無主義的追崇者,但在流放生活,遠離了政治文化中心之後,當他以一個旁觀者視角審時度勢,也漸漸發現了虛無主義帶給俄國的傷害。 馬龍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虛無主義讓人們充滿了對於權力的渴望,當這種渴望高過了對於國家未來的期待時,他們就超越了人倫、國家道義,成為了捆綁在民族上的枷鎖。為此,人們關心的不再是所謂「解放」與「進步」,而是「上位」與「欲望」。 當時俄國籠罩在恐怖主義的陰霾下,1869年,無政府主義分子涅恰耶夫在一個政治小組里與其餘三人一起謀殺了不願意服從於他並想退出組織的大學生伊萬諾夫,將屍體扔到了學校池塘中。這一惡性事件遭到了包括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內的歐洲知識分子的強力指責。 陀氏幾乎把故事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了小說中,韋爾霍文斯基與他的朋友三個朋友(塔羅臣科、威爾金斯基、拉姆辛)在一個公園里,殺死了涉嫌告密的沙托夫,並把屍體扔進了湖里。 而《群魔》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精準預測了往後一百五十年里世界民族主義極端化的根本內在。當人群被一種思想所虜獲,並狂熱地驗證它是正確的時,民族之理智便消亡了,人們嘲諷與他們行為、潮流、思想不一致的人,並開始團結起來「同仇敵愾」,隨之,暴力、流血,甚至戰爭都不可避免地爆發了。無論是五十年後的日本德國,還是一百年後的土耳其,都無比契合。 (三) 接下來,我們簡單感受一下陀氏小說中的思想魔力。 還是在《群魔》中,曾有一個有趣的調查,叫:「人為什麼不自殺?」這個調查很奇怪,相較於我們平常所見的調查,都是「人為什麼會自殺?」通過調查報告來探討社會出現的弊病,並做出相應調整,來減少自殺率。而「人為什麼不自殺?」邪魅多了,它所印證的與「自殺」恰好相悖,即「如果一個社會不健康,那麼人們為什麼不自殺?」 十九世紀的沙俄混亂不堪,農奴盛行,壓迫不斷。那個時代里,道德崩壞,私生子隨處可見,人們對濫情情有獨鍾,卻對責任漠視,並鄙視這些孩子。可即便如此,人們依舊不選擇自殺,雖然那時人們死亡率很高,但多數因為疾病與意外,自殺少之又少。時間橫跨二百年,在如今這個講究文明社會的時代,人們被要求彬彬有禮、生活被要求井井有條,娛樂與出行很方便,美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另類高度,可在這樣一個富足社會,自殺率卻高得離譜。那麼,這又是為什麼? 我們跳出「自殺與不自殺」的反思中,再去看第二段的問題。十九世紀,人們對應的調查是「人為什麼不自殺?」,二十一世紀,人們對應的調查是「人為什麼自殺?」這二百年里,人類社會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導致了否定詞的消失?是人的欲望有所消退?還是人對生活的熱枕不再活泛?是我們知道的太多了?還是古人可憐到對世界一無所知?是科學發展導致了信仰崩塌?還是因為思想解放的弊病?…… 你看,僅僅一個「不自殺」的調查,我們就可以去思考很多。在《卡拉馬佐夫兄弟》有一段兄弟二人在飯館里的對話,整整二百頁,那段對話,更為經典,是真正史詩的思想碰撞。這里不再多敘,但關於自殺,我還是想多說幾句。 六十年後,加繆在《西西弗神話》的開篇中寫下了「真正的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這句話的底層邏輯是:自殺是在反問自己活著的意義,而這本就是哲學的終極問題。所以,如果一個人真正想過自殺(不是那些被挑唆或者證明勇敢的胡思亂想),其實也是挑戰自己對於生活的認知。一個人如此,如果體量翻幾億倍後,這便是一個磅礴的思潮。 只是,我們雖然無法知道一個人想要自殺的原因,但卻知道群體想要自殺的原因。他們都遭遇了苦難,無論是疾病纏身、人生坎坷、物質匱乏、被家暴、愛的缺失、責任的負擔,還是愛情奔波,慘遇背叛……人們都在苦難中艱難起伏,有人倒下,有人負重前行。在此,人人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那些活下去的人,都有著在苦難之中開出的思想之花,無論盛開大小,它都是人一生最珍貴的美麗。 (四) 關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想黑塞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這位一生情感平淡,疾病纏身的俄羅斯民族之魂,在如今這個時代,更應該被我們接受。 接下來,請允許我引用黑塞的一段話,來重新認識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 只是有些遺憾的是,之前去看陀氏的書評,有人因看不懂與讀不下去打了一星,並且怒斥爛書。我想,這或許也是一個「自殺」問題的另一種解答方向了。 來源:機核

閱讀小說會對我們的大腦和行為產生怎樣的影響?

10月19日消息,據媒體報導,一本好書不僅可以改變你的一生,甚至還可以改變你的大腦。心理學家指出,閱讀和讀寫能力會對個人的行為造成影響,進而在整體上減少暴力的發生,創造一個更自由、更具包容度的社會。閱讀書籍、特別是閱讀小說,可以顯著提高讀者的共情能力。 但閱讀究竟是如何使大腦發生改變的呢? 閱讀中的大腦 故事是一種強大的溝通工具。閱讀故事讓我們可以突破物理局限,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現實。在我們閱讀故事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閱讀可以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好處,如提高想像力、增強共情能力等等。短期益處包括語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更容易感同身受、學會自我反省等等。具體來說,閱讀可以強化下述腦區的功能: 大腦邊緣系統:大腦中與學習、情緒、以及記憶形成相關的腦區; 視覺文字形成區:可幫助我們將文字以圖片的形式進行可視化。 威爾尼克語言區:負責語言處理的腦區。 布魯卡語言區:與言語形成有關的腦區。 前額皮層:與復雜思維處理、性格表達、決策制定、社會行為調節、以及目標導向行為的增加有關。 閱讀小說時的大腦 閱讀小說有點像情景模擬,讓我們可以利用文字在大腦中構建出另一個現實。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跳出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無數個不同的人生。 閱讀小說的過程會激活大腦中特定的神經網絡。在人類進行任何類型的模擬活動時,同樣的神經網絡都會被激活。在我們閱讀故事時,大腦中主要有兩類神經網絡會被點亮。其中一類讓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進行情景構建,對小說中描述的物理空間展開想像;另一類則讓我們可以對角色、角色的生活及精神狀態進行思索。 這兩類神經網絡是各自獨立運作的。但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些網絡之間其實存在某種關聯,讓我們可以理解小說人物的精神狀態,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為。 這種與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叫做「心智理論」。讀者都有自己最喜愛的文學體裁,有的喜歡浪漫小說、恐怖小說或驚悚小說,有人則喜歡非小說類文學。有趣的是,閱讀文學性小說和浪漫小說在提高心智能力方面都體現出了最高等級的相關性。閱讀這類小說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所想、所需。因此,閱讀可以起到模擬練習的作用,讓讀者有機會體驗不同的現實、經歷不同的情境、感受他人的人生。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現實世界中其他人的社會需求。 閱讀小說會改變大腦結構 人們的閱讀習慣不同,因此大腦結構或許也會有所不同。閱讀甚至可以在大腦發育早期使特定的腦區發生改變。 讀書可以將我們代入書中主角的思維和身體。這種體驗會對與感覺(軀體感覺皮層)和運動(運動皮層)相關的腦區造成刺激,從而增強這些腦區中神經元之間的聯系。研究還顯示,即使在讀完書一段時間之後,對軀體感覺皮層和運動皮層的增強效果依然能夠存續。 在一項研究實驗中,一組本科生在閱讀驚悚小說《龐貝》的同時、接受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在受試者們讀完這本書的幾個章節後,科學家又分階段對他們開展了幾次掃描。結果發現,受試者左半腦的活動有所增加,而左半腦中包含一些與語言感知的腦區,以及大腦中央溝。後者為大腦的基本運動皮層,在視覺想像力的運用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即使在受試者停止閱讀後,這些腦區增加的腦活動依然得以保留。這或許意味著,閱讀可以使大腦活動發生長期變化。 研究還發現,經常閱讀文學與「言語能力下降幅度較少」和「記憶力較強」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因此可以降低上年紀後罹患失智相關障礙症的風險。 結論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喬治·R·R·馬丁。 來源:cnBeta

《海賊王》前90卷漫畫開放免費閱讀

作為集英社《少年Jump+》的頂流台柱子之一,《海賊王》距離完結仍有幾年時間。本作最新的漫畫單行本將於9月3日發售第1000卷,為了紀念這一里程碑,官方將舉辦活動烘托熱度,其中就包括前90卷電子版漫畫免費閱讀。 即日(7月19日)開始,8月1日前可免費閱讀第一部(1~32卷,1~305話);8月2日到15日可免費閱讀第2部(33~61卷,306~603話)免費讀,第3部也就是62卷~90卷(604~910話)則截止到9月2日。 此前,集英社最慷慨的一次是《海賊王》前711話(1~71卷)電子版免費讀,活動持續到今年1月11日。同時,《海賊王》動畫1-130話從2021年1月15日起,每周五免費看。 另外,紀念活動中還有與日本宇航局合作的太空聯動,邀請名導拍攝特別劇集、動畫集錦等。 《海賊王》是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作畫的少年漫畫作品,於1997年7月22日開始連載,改編的電視動畫《海賊王》於1999年10月20日起首播。在很多日本票選中,長盛不衰的《海賊王》多次榮登國民漫畫第一。 來源:cnBeta

在學習閱讀方面 手寫的效率比打字和看視頻高且效果明顯

盡管手寫越來越多地被電腦的便利性所取代,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我們不應該這麼快就扔掉鉛筆和紙張:手寫幫助人們學習某些技能,比通過打字或觀看視頻學習同樣的材料要快得多,而且效果明顯。高級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認知科學教授布倫達·拉普說:"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問題是,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花時間手寫?" "很明顯,如果你練習手寫,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手寫者。但既然人們手寫的東西少了,那麼也許誰會在乎呢?真正的問題是:手寫還有其他好處,與閱讀、拼寫和理解有關嗎?我們發現肯定是有的"。 這項工作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上。 拉普和主要作者羅伯特-威利,一位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生,現在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博羅分校的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42人被教導阿拉伯字母,分成三組學習者:書寫者、打字者和視頻觀看者。每個人都通過觀看書寫字母的視頻以及聽名字和聲音來一次學習這些字母。在介紹完每個字母後,三組人將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學習他們剛剛看到和聽到的內容。視頻組的人在螢幕上看到一個字母的閃光,並必須說出這是否是他們剛剛看到的那個字母。打字員必須在鍵盤上找到這個字母。寫字的人必須用筆和紙抄寫這封信。 最後,經過多達六次的訓練,每個人都能認出這些字母,並且在測試時很少犯錯。但寫作組比其他組更快達到這一熟練程度,其中一些人只用了兩次訓練。 接下來,研究人員想確定這些小組能在多大程度上(如果有的話)推廣這些新知識。換句話說,他們都能認出這些字母,但是否有人能真正使用它們,用它們來寫作,用它們來拼寫新單詞,用它們來閱讀陌生的單詞? 寫作組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更勝一籌,這是決定性的。 "主要的教訓是,盡管他們在識別字母方面都很好,但寫作訓練在其他方面都是最好的。而且他們需要更少的時間來達到這個目標,通過寫作,你在腦海中得到了一個更強大的表徵,使你能夠為這些其他類型的任務提供支架,這些任務在任何方面都不涉及手寫。"威利說。 寫作組最終掌握了更多成人水平的閱讀和拼寫專家所需的技能。威利和拉普說這是因為手寫強化了視覺和聽覺課程。這個優勢與筆法無關--而是簡單的手寫行為提供了一種感知-運動體驗,將正在學習的字母(它們的形狀、聲音和規律)統一起來,這反過來又創造了更豐富的知識和更全面、真正的學習,該小組說。 雖然研究的參與者是成年人,但威利和拉普預計他們會在兒童身上看到同樣的結果。這些發現對教室有影響,因為近年來,鉛筆和筆記本已經被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取代,書寫教學幾乎絕跡了。 研究結果還表明,試圖學習不同字母的語言的成年人應該用老式的紙質文件來補充他們通過應用程式或磁帶學習的內容。 來源:cnBeta

集異璧之大成閱讀筆記及雜談(附錄四):語言與符號

一:前言 目前來說,能夠接觸到「智能」這一抽象存在的一個最接近的連接處就是語言。這里的語言概念是非常寬泛的,並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那種「自然語言」;也包括手語、摩爾斯碼、肢體語言、藝術語言等種種形式。這里我們所說的語言是一個帶著擴展解釋的范圍。其意義在於「信息」的承載——其中包括了輸入、傳遞、解讀、輸出等等。 關於信息及其意義之所在的討論,在GEB的第六章節有過專門的論述(讀書筆記的第七篇)。語言研究對於「人工智慧」這個主題來說,是一個下屬的分支。但是其本身有是一個及其龐雜的學科領域,單單是自然語言的研究就要牽扯到人類文明的種種發展和演變,涉及到地理對文明的影響、涉及到歷史演變種人種之間的交流變化……就像是一個無窮分叉樹一樣。同時對語言本身的研究,內容也極為精深——我們的祖先是怎麼把自己接觸到的信息總結歸納起來的,是怎麼想到使用某種方式來做「記錄」的,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交流」的……於是問題到此,我們又回歸到了「人類智能是什麼?如何形成?」的問題當中來了。(類似「二分心智」這樣的假設理論也被包含在這個題目的范疇之內了) 這篇附錄里,就打算把目光直接聚焦於這個無限龐大的學科上來,對其嘗試做一個極為簡略的「概述」。也算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之前的讀書筆記內容做一個增補——侯世達教授在GEB這本書當中提到過「因陀羅網」的比喻,一個無限復雜的、涵蓋了一切的命運之網——它的無窮交錯正式一個非常泛用但又非常形象的描述。作為人類的方方面面來說無一不是如此——社會、文明、個人甚至於現在我們在討論的「學科」——它們就被涵蓋在「人類文明」的因陀羅網之下。 同時這里我們也回到了GEB一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上來:「自指的怪圈」。筆者在寫作的這篇筆記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或粗淺、或漏洞百出);而這篇「語言」所在探討的恰恰正是「語言本身」……這如何不讓人感到有趣。 二:語言學概述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其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的進步。語言學(linguistics)是一門關於人類語言的全方位的科學研究,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唇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了解人類的本質。 宏觀上語言學概念包括:敘事理論、文體學、語篇分析和符號學。另一方面,微觀語言學概念涉及語法、語音、古圖形符號、內涵和邏輯參考的分析等。傳統上,語言學是文化人類學的分支學科,但是現在語言學越來越獨立了。語言學研究句法和詞語等語言的描述,也研究語言的發展史。語言學在狹隘的定義上:為研究語言的科學方法,但是其實語言學可以與其他幾種智能學科有關聯,這些學科也同樣影響了對語言學的研究。像是心理學、言語-語言病理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神經學、社會學、人類學以及聲學。 語言學本身涉及對語言形式、語言含義和語境的分析。傳統上語言學家通過觀察聲音與意義之間的交互作用來分析人類語言,並會探討影響語言的社會、文化、歷史和政治因素,通過分析這些因素的影響可以界定語言的意義和語境。 在語言結構(語法)研究與意義(語義與語用)研究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主題劃分。語法中包含了詞法(單詞的形成與組成),句法(決定單詞如何組成短語或句子的規則)以及語音(聲音系統與抽象聲音單元的研究)。語音學是語言學的一個相關分支,它涉及到語音(phone)與非語音聲音的實際屬性,以及它們是如何發出與被接收到的。 除了認識人類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語言教育方面,藉由對於語言本身的暸解,編成各種詞典、文法書、教科書供人學習語言,也有助於改善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錯誤的能力。在不同語言翻譯方面,語言學理論對於筆譯和口譯有更多具體的指導,也有助於利用科技來進行機器翻譯。(機器翻譯正是人工智慧研究的其中一個重要分支。不論是在GEB書中,或是在整個人工智慧發展史來說,這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重要題目。) 2·1語言學極簡史 語言學的歷史非常古老。人類最早的語言研究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是為了研究哲學、歷史和文學而研究語言的。中國在漢朝時產生了訓詁學。已知最早的語言描寫是波你尼在公元前五百年對梵語的分析。在印度和希臘,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就建立了語法學,同一時期的中國也已發展了本身語法的傳統。阿拉伯和希伯來的語法差不多在中世紀時期發展起來,而現代的語言學建立於18世紀初期,是隨著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出現的。下面就對語言學的發展歷史做一個很簡略的概述——但還是可能略長…… 在之前的正篇筆記里提到過,對於語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很早的歷史時期,當時筆記里提到的例子是古希臘時代的語言研究以及中國先秦時期的「名家」。(東西方文化的兩大源流,而且歷史時間上也很接近)當然現在提到的語言學研究,更多的還是西方的學術概念,這里就以西方語言學研究的脈絡為主了。 當時古希臘的語言研究是在哲學研究的范圍內展開的,屬於當時哲學流派的一個分支。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們已經開始提出一些極為深刻的問題:一切事物從哪里來?由什麼構成的?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的本質?為什麼能用單一的數學來描述它們?等等。 古希臘哲學家當時對語言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語言受自然支配,二是語言受慣例支配(問題的焦點是一個詞的意義與它的形式之間到底有沒有內在的聯系)。於是分為了「自然派」(後來很多人成為斯多葛學派)和「慣例派」兩大派系,前者認為一切詞天然地代表著它們所指的東西,所以他們努力研究詞源。後者認為除了少數象聲詞以外,語言的詞匯意義與形式之間沒有任何必然關系,都是人為的、任意的,人類可以改變它、發展它。(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末期的荀況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實名。」他的觀點與「慣例派」類似。) 於是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在兩個學派之間就對語言問題進行了數場大論戰。 第一場論戰的焦點集中在語言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繫上。「自然派」認為:事物的名稱是由事物的本質決定的,所以單詞的形式受制於其表示的事實。他們以語言中的象聲詞為依據,得出結論:「語言是自然發生的。」 「慣例派」則認為:事物的命名是人們在實踐中達成共識的,和事物的本質並沒有必然的聯系。他們反駁「自然派」的論據,說語言中的象聲詞是極少數,即使沒有它們也不會影響語言交際。由此,他們認為語言是非自然的約定俗成的產物。 這場論戰持續了很久,而且沒有得到什麼結果。但它促進了對詞源的研究,對詞的各種關系的分類產生了興趣,可以說是開創了在哲學這個總的框架中研究語言的先河。而同時這個論戰之後進一步引發了一場新的語言學論戰——「斯多葛學派」與「亞里士多德」學派之爭。 這場新的論戰整體上是延續了「自然派」和「慣例派」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語法結構是否規則這一問題上。 斯多葛派多基本上繼承了「自然派」的觀點,認為天然形成的東西沒有什麼規律可言,雖不否定規則現象的存在。他們認為:作為自然的產物,語言不能完全被規范,而是應該特別注意其「用法」,一個語言現象如何「使用」就應該如何描寫,不論其用法多麼不合理。所以他們側重研究不規則詞匯的情況,從而獲得了一個重大發現:語言中詞形與詞義沒有嚴格對應關系。 亞里士多德學派則基本上繼承了「慣例派」的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則支配的,所以語言也不例外。它雖然有不規則的現象,但總體來說還是規則的。規則派努力研究語言的規律性,把詞匯分門別類,編制詞形變化表,作為共同遵守的規則,以便逐漸糾正例外現象。 所以這場延續的論戰可以被稱為:「變則派」VS「類推派」,這場論戰最後也沒有得出什麼結果,但是同樣為之後語言學的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辨別出了主要的語法范疇以及確定了語言主要的屈折變化形式。 早期的希臘學者對語言的研究主要側重於詞源學、語音學和語法學三個方面。除了當時的兩大派別之外,哲學家柏拉圖則屬於中立派,他兼容並包兩大派別的思想,在分析單詞與意義的關系時,把詞分為主詞和述詞兩大類(大致相當於名詞和動詞),是西方語言學史上第一個對詞進行分類的學者。 之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他屬於「自然派」)在他的詞類兩分法的基礎上把那些既不屬於主詞又不屬於述詞的詞自成一類(大約相當於今天所謂的連詞)。他還注意到名詞有格位變化、動詞有時態變化等這樣一些結構上的特徵,並第一次給詞下了定義。 後來斯多葛學派又在亞里斯多德的基礎上,進一步把詞分為冠詞、名詞、動詞和連詞。後來又把名詞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他們還對動詞的時態和名詞的格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認為名詞有主格、賓格、與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臘時期,對傳統語言學作出較大貢獻的是亞歷山大里亞學派【註:1】的特拉克斯(約公元前一世紀)。他把詞分為名詞、動詞、分詞、冠詞、代詞、介詞、副詞和連詞八大類。這對後世影響很大,在此後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歐洲的語法學家在分析其它語言時,仍將詞分為八大類,盡管所用的術語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對語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詞法上。最早對希臘語句法進行全面描寫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紀在亞歷山大里亞從事著述的狄斯考魯。他名詞與動詞之間的關系入手,再分析描寫其它詞類與名詞和動詞的關系。同時,對動詞與名詞或代詞在人稱和數的一致關系、對一類詞代替另一類詞的替換關系等問題也進行了研究。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寫為後來區分主語和賓語、區別主從結構等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場值得一提的論戰:「帕加馬學派」與「亞歷山大里亞學派」之爭。 帕加馬學派(新柏拉圖學派分支之一)和亞歷山大里亞派的論戰圍繞著兩個主要問題展開:第一,自然界是如何構成的?第二,自然界的運動情況如何反映到人類語言之中? 帕加馬學派認為大自然的運動沒有什麼定律或規則性可言。而亞歷山大學派則認為星球的運動和季節的變化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由一種不可抗拒的規律支配的。因此,不論是大自然的運動還是語言的結構,都是受規律支配的,人們可以發現和描寫它們的模式,只有這樣,才有語法可言。——可以看得出來這場論戰還是之前論戰題目的延續。 總體上來說,古希臘的語言學研究雖然有很多欠缺之處,但是其基本理論構架還是相當嚴謹的。可以說他們毫無疑問為後世的語言學誕生和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註:1】——亞歷山大里亞學派是結合了畢達哥拉斯派、柏拉圖派、亞里士多德派思想,並且闡述這些派別的綜合哲學流派,所以這種他們也常常被稱為「折衷主義」。 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希臘的文化統治地位逐漸被羅馬帝國所代替。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對西方文明的統治地位已經穩固下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古羅馬當時對於研究語言也比較活躍,由於其自身傳承自希臘文化,自然已經了解到古希臘的語言研究成果。他們在此基礎上開始進一步的研究。 當時古羅馬的語言為拉丁語,和希臘語同屬印歐語系,羅馬帝國中拉丁語和希臘語分別是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官方語言,兩種語言共存使用。由於拉丁語和希臘語結構相近,並且拉丁語當中有很多希臘語的借詞,所以兩種語言里有很多同源詞,因此一定程度上可用希臘語法的理論和范疇直接描寫和分析拉丁語。但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希臘語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故而連古羅馬人自己都以為拉丁語可能源自希臘語,或者是來自希臘語和蠻族語言的混合。但是現代學者則認為並非如此,二者只是同屬印歐語系的兩個分支。 馬爾庫斯·鐵倫提烏斯·瓦羅(公元前116年—前27年)是羅馬時代的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學者。他曾對古希臘語言研究的第二場論戰「變則派」和「類推派」的觀點進行過詳細地敘述和說明,同時也對拉丁語法作過大量的分析。其語法著作為《論拉丁語》(De Lingua Latina), 瓦羅將語言研究分為三大部分:詞源學、形態學、句法學;在詞源學上他區別了派生構詞法和去和屈折構詞法是在西方語言學史上首次這麼做的人;在形態學上,他同意格和時態是區分有屈折變化的詞的基本范疇;句法學上他關於時態的觀點受了斯多葛派的影響;同時,瓦羅還注意到希臘語有五個格,拉丁語有六個格。(第六格「奪格」) 昆提利安或者叫「昆體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約35—約100年)是古羅馬時期的著名律師、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個修辭學教授 ,也是公元1世紀羅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在拉丁語修辭學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約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所以在語法方面,他也有過一些重要論述。 他認為語言的正確運用應合乎推理、應仿效權威和引經據典。在詞匯的發展過程中,意義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詞匯的選用應遵循自然邏輯和類推這一基本原則。要判斷現行的用法是否正確,則應求助於權威,看是否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如果權威學者之間對某一用法意見不統一,就應在古代的經典中查找證據。這些主張無疑對後來的傳統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在制定語法規則、對某一用法進行硬性規定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這些原則。 在所有的拉丁語法學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當屬多納圖斯(約公元4世紀)和普里斯基安(約公元5世紀)。他們二人是拉丁語傳統語法的奠基人,他們所確立的拉丁語語法一直沿用到了中世紀。 公元前4世紀的時候,語言學的發展不僅僅在於希臘。這里我們可以把目光轉向古印度,當時古印度的語言學發展得非常蓬勃,並且影響深遠。其直接奠定了之後歷史比較語言學發展的基礎。 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古印度的語法學家波尼尼(梵文Pāṇini)。一般認為波尼尼出生在公元前4世紀,出生地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他是當時印度語法學的集大成者,他為語法學所制定的原則,至今仍被很多現代語法理論所沿用。 印度古代極重祭祀。祭神要唱頌歌,頌歌多取自吠陀。由於努力保持吠陀聖典的完整性和准確性,發展了所謂吠陀六分支,其中尼錄多是詞源學,毗伽羅是語法學。婆羅門世代相承,發展了這兩門學科。因此在波尼尼之前,印度語法學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 波尼尼將多年來印度語言學的內容匯總凝練,著成《波尼尼經》一書,又因內容有八章,又稱《八章書》(Aṣṭādhyāyī)。之後該書還被玄奘帶回中途,翻譯為《聲明論》。《波尼尼經》用近4000句口訣概述了一個完整的、科學的語法體系。字母排列非常合乎科學。先元音,後輔音,依照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排列。這種排列順序比希臘語、拉丁語、阿拉伯語和所有的西方語言的那種脫離語言體系的字母表都合理得多。 波尼尼的研究特點在於對語法結構的分析。他從語音分析開始,不分析句,只分析詞;不管語義,完全以語形為分析對象。他分析詞根、詞干、詞尾、前綴、後綴、派生詞、復合詞等等。分析到最後就是詞根,即所謂"界"。加到「界」上使它成為詞,或者再使它表現出名詞、動詞等所有的關系的都稱為「緣」,即直接後綴。因此,構詞的基本公式是界+緣=詞。 波尼尼認為詞類共有4種,即名詞(包括名詞、代詞、形容詞)、動詞、介詞、不變詞(包括嘆詞等)。其中介詞、不變詞不再變化,而動詞和名詞互有變化:一個行為的過程用動詞來表達;一旦行為完成了,動作固定了,那就成為一件事,則用名詞來表現。(這理論的這部分——名詞出自動詞,有些爭議,現在有學者認為這是波尼尼為了統一自己的語言理論而造成的破綻) 即使波尼尼的理論存在爭議,但是他對於語言學研究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在印度,《波尼尼經》是學習梵語的圭皋。在歐洲,它促成了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產生。而在波尼尼之後,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更加興旺,先後出現了十多種語法派別,盡管它們或多或少都打上了波尼尼語法著作的烙印。古印度的語言研究有兩個方面是西方傳統語言學望塵莫及的:一是對語音問題研究;二是對單詞內部結構的研究。雖然直到18世紀末西方學者才開始大量接觸到古印度學者的語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為古印度學者對梵語語音所作的准確詳盡的描寫才使得梵語同拉丁語、希臘語和其它日耳曼語言的比較成其為可能。 歐洲的語言學的發展進入中世紀時,主要聚焦於拉丁語法的研究。在這一時期,拉丁語在使用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發生了各種變異。在南部歐洲,拉丁語逐漸演變成中世紀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地方語言。在西北歐,拉丁語逐漸分化為日耳曼語的各種地方語言:德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荷蘭語等。 到了13世紀,當時的語法研究受到了經院哲學的影響,語法學家們不再僅限於對語言現象的說明和描寫,他們開始要探索語言的核心原理,這便是摩迪斯泰學派(Modistae)的思辨語法。 摩迪斯泰學派在研究語言時將詞語同事物聯系起來,或者將句子的結構與現實世界的性質聯系起來,而他們之所以能在這兩者之問建立起聯系,則是因為「意義」(signification)。他們認為,語法學家的理論目標,是探索語言的元素,即詞是如何與心智所領悟的事物相匹配,以及該元素又是如何指稱現實的。由於詞不能直接表示現實的性質,所以詞必定表徵一個事物,而這個事物就是方式或者特徵。這與亞里士多德的三重語義理論相對應,即:詞語代表概念,概念代表對象。 他們反對唯名論,認為分析普通語言的語法是形上學的關鍵。就修飾語而言,語法形式、動詞、名詞、形容詞的修飾意義構成了語言深層的本體結構,客觀地反映了現實。他們的工作預測了普遍語法的概念,表明普遍語法規則可以從所有現存的語言中提取出來。 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是思辨語法的代表人物,他是中世紀初期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他第一次提出了語言的普遍現象問題,認為語義具有普遍性,語義和真實性有著密切聯系,他主張不僅要研究孤立詞語的意義,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們在實際運用中的詞義。他的代表著作是《邏輯綱要》(Summulae Logicales)。 摩迪斯泰學派的思辨語法已經開始較多地探討句法,對某些詞類的基本功能也描寫得更清楚了。它從哲學的角度解釋前人的語法體系,將語言作為思辨的對象,並從邏輯的角度研究語法。思辨語法體系標志著句法分析的新發展和語言理論的新成就。看得出中世紀的語言學已建立了一種明確、系統的句子結構理論和句法關系理論,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語言研究的一個相當高深的層次了。 從14、15世紀開始,語言學的研究范圍開始逐漸擴大,歐洲的其他語言開始被納入研究范疇。中世紀末期已經開始研究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但是文藝復興之前,西方的語言學還是主要聚焦於對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研究。 當時語言學的研究拓展,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受到了當時歐洲宗教之間版圖變化的影響。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版圖變化,使得阿拉伯語的大量文獻流入了基督教。當時基督教學者們對於阿拉伯語文獻進行了大量的翻譯,而作為阿拉伯語的文獻典範,伊斯蘭教聖書《古蘭經》是當時語言學家們研究的重要範本之一。 同時中世紀末期,猶太教的很多內容重新被基督教往回吸收,以及猶太文化與阿拉伯文化之間的淵源(傳說古希伯來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亞伯拉罕,《聖經》與《古蘭經》中皆有記載。《古蘭經》中也稱作易卜拉欣(Ibrahim),又譯「伊布拉欣」或「伊卜拉欣」。)語言學家們也開始對希伯來語進行研究。 當時歐洲語言學者對於希伯來語研究的代表當屬德國語言學家約翰·魯奇林(Johann Reuchlin 29 January 1455 – 30 June 1522)他的《論希伯來語的基本規則》(De Rudimentis Heraicis)是當時對於希伯來語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在著作中將希伯來語的詞類分為了名詞、動詞、小品詞三大類)。 早期的語言學研究更多還是偏向於共時的語言學研究——換言之就是只針對某一歷史時期的語言學進行研究。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語言學的研究范圍開始拓展;當時的語言學家們已經開始把目光逐漸投向了更多的「土著語」(主要研究的對象語言之外的那些語種)。通過對羅曼語的研究,當時的語法學家們才開始有了歷時語言學的概念。所謂歷時語言學——就是指對語言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的歷史進行研究。於是共時和歷時就成為了語言學研究的兩大分支。盡管這一時期語言學還有許多問題沒有搞清楚,但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不能再單純的把拉丁語的語法范疇強加於其他語言來研究。他們開始考慮並提出新的語法分類方法。 文藝復興後期,歐洲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研究方法對哲學產生了極大影響,當時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哲學上的經驗主義。另一方面,自然科學的發展要求從哲學上進行概括和總結,要求提出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和途徑,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哲學上的理性主義。 而語言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如何觀察世界就決定著如何看待語言。於是在當時哲學思想上: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爭論也就延續到了語言學當中——而有意思的是,我們注意到這場爭論和當年在古希臘時期的那場爭辯似乎很像——「約定俗成」與「類推演繹」。可能這場爭論是一以貫之的從古希臘時代一直持續著…… 經驗主義與語言學結合之後出現了:速記學、語音學和密碼學等。理性主義則刺激人們試圖對語言進行合理化——有人試圖提出「普遍語法」,從而打破「巴別塔的詛咒」。 可以看得出來,類似於這樣的爭論,其實對於語言學的進步是有著極大的推動力的,而且類似的情況也可以在其他學科里遇見——拿GEB書中的例子來說,比如三次數學危機,對悖論的爭論反而促進了數學概念的不斷進步。 歷史語言學是語言學領域最早出現的幾個分支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語言變化的學科,特別是關於一種語言或一組語言的變化。歷史語言學可以是歷時的(通過對過去和現在不同時期的比較),也可以是共時的(通過觀察一種語言的當前語言階段中存在的不同變體之間的發展)。該學科的子領域包括語言變化和語法化。 歷史語言學也是比較語言學的基石,它涉及到對不同語言之間關系的研究。二者的重疊度很高,但是在專業領域內的研究方向其實還各有不同——歷史語言學的學者們更關注於創建不同類別的語系,嘗試對古早的語言進行重建和比較。這種比較往往是針對同一語系內的,通過這種方法比較語言元素的含義和形式在不同時間和環境中的變化情況。(這當中甚至還涉及語音學等內容——-讀音口語的變化) 但是歷史語言學的這種比較的的研究方式,相較於比較語言學得研究來說僅僅只是一小部分。比較語言學的比較要在一個更廣的范圍內對語言進行比較研究(比較語言學的研究者甚至會展望未來的語言變化)。隨著語法研究的推進,對比研究的項目越來越多:一個時期內方言與方言之間的語言變化、過去和現在時期方言與方言之間的語言變化形態、句法和語音上,語言的演變和變化…… 語言學界比較公認19世紀是語言的歷史比較研究時期,但是真的要追溯起來,早在12世紀,在冰島就已經有學者在研究冰島語和英語的關系,並且進行了語言的比較研究。 14世紀初,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用拉丁文撰寫了《論俗語》。這是一本討論義大利方言問題的著作,目的在於引起知識界對於民族語言的注意,這是最早一部討論義大利語及其文體和詩律的著作。書中但丁批判了那種只推崇拉丁文、輕視民族語言的偏見,對解決義大利民族語言和文學問題起了很大作用。 但丁不僅在理論上闡明「俗語」的重要性,而且隨後就身體力行用義大利語創作出劃時代名著《神曲》。但丁的討論已經涉及到了語言的起源問題,他認為:不同語言是同一源語經過時間的推移和人的移居而造成的。 文藝復習之後,民族語言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朝著這個方向研究。而最後環球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等等事件。使得歐洲的冒險和宗教傳播一度成為熱潮。這極大地擴展了當時歐洲人的語言視野,當時的歐洲語言學家們不僅有了歐洲語言的範本更是獲得了美洲、亞洲、非洲等各地的語言,這為語言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16世紀法國宗教領袖、義大利語言和歷史學家、現代歷史年表創建者之一的約瑟夫·斯卡利傑嘗試把歐洲語言進行整理歸納——把歐洲語言分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四大族分別是:羅曼語、日耳曼語、希臘語和斯拉夫語) 匈牙利人亞諾什·沙伊諾維奇(János Sajnovics)於1770年進行了第一次系統性地證明兩種語言有滋生親緣的嘗試。他以語法和詞匯的相似性為基礎,試圖闡明薩米語和匈牙利語之間的親緣關系。(在此基礎上,沙伊諾維奇的同胞薩穆埃爾·焦爾毛蒂(Samuel Gyarmathi)於1799年將研究的范圍擴展到了整個芬蘭-烏戈爾語族)。 到了17世紀的萊布尼茨,他支持世界語言單源說,並嘗試建立了芬蘭語和匈牙利語的歷史關系,為原始母語擬定了兩個分支——雅弗語和阿拉米語;同時他促使編寫各語言的辭書語法書、繪制語言地圖、創立通用字母。 18世紀後期,一些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對語言的歷史和起源進行了討論,並試圖用語言發展的普遍原則來解釋文字的形式。語言學家們已經不再局限於對個別語言的語法描寫,而是開始把語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開始尋找支配世界語言的共同原則,探索語言與思維、邏輯、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並且開始探討語言到底是怎麼來的、發展過程如何、哪些因素決定了現存語言的形式和語法結構等等問題。雖然還存在諸多缺陷,但這些初步的探討為19世紀的歷史語言學的空前發展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同一時期,差不多也是英國全球殖民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對全球文化的影響也非常巨大,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西方學者藉此歷史潮流,開始逐漸注意到更多的外來文化(這一時期的一部分內容,在上一期的「禪宗史話」部分就有提到過一些)。這一時期大量的語言文獻被積累起來,為之後比較研究學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18世紀末,西方學者開始接觸並掌握古印度語——梵語。通過比較研究,他們發現梵語和歐洲的幾種主要語言在某些詞匯層次和語法結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皇家亞洲學會的建立者威廉·瓊斯在1786年亞洲學會上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了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三種語言源於同一原始語言他說: 「梵語盡管古老,卻有著精妙的語法結構。它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豐富,也比它們更優雅。然而,在動詞字根和語法上,它又與它們相似。其相似程度之深,已不可能純出偶然,而任何語言學家倘能對三者加以考察,都很難對它們來源相同的說法避而不信,只是這來源恐已不復存在。我們還可以假定,雖然已經夾雜了各自的獨特方言,哥特語和凱爾特語亦與梵語同出一源。原因同上,雖然說服力稍遜。此外,波斯語似乎也可以歸入這一語族。」 這一論述隨後被歐洲各國的語言學者經過研究,進一步證實。於是印歐語系由此構建出來,一般認為,屬於該語系的諸語言在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通行於歐洲大部及西亞和南亞部分地區,後廣泛傳至世界其他地方,希臘、義大利、日耳曼、凱爾特、亞美尼亞、波羅的一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安納托利亞、吐火羅、印度-伊朗等語族,借屬其內。這成為了歷史比較語言學的興起的直接動力。 整個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是整個語言學界的主流,語言學家們幾乎都用「比照法」來研究語言。在對印歐諸語的研究過程中,比照法逐漸發展起來。語言學家用它來揭示語言間的源流關系。它的任務是通過同源詞的比較來證明兩種或多種切實存在或存在過的語言擁有共同的祖先(祖語)。同時,用它來歸納語言間同源詞的語音對映規則,推演一系列用以重構祖語的規則的語音演變。簡而言之:比照法是一種驗證語言親緣關系的方法,同時它也是構擬祖語音位和揭示同系屬諸語言所經歷的語音轉變的方法。 1808年, 德國文學浪漫派理論家、作家、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施萊格爾(1772-1829年)發表了題為《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的學術著作。這使他成為德國梵文研究的奠基人。這本書作為比較語言學的巨著,是印度日耳曼語言學的第一部經典。在其中他強調語言內部結構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語和拉丁語、希臘語、日耳曼語等在詞匯及語法關系方面有著親緣關系,並首次使用了「比較語法」這一術語。書中他還提出了在試圖證明語言親緣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用最古老的語言材料(指文獻)的重要性。 丹麥語言學家拉斯姆斯·克里斯蒂安·拉斯克(Rasmus Christian Rask)於1810年確立了規則音變的原則,以之解釋他的有關日爾曼諸語言單個詞語間的相似性以及同拉丁、希臘語共有的同源詞的學說。他的論文《古代北方語即冰島語起源研究》舉例證明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冰島語塞音的對應關系,同時揭示這3種語言的詞形的相似性。他指出,如果發現兩種語言中最不可少的原始詞有對應關系,並且數量很多,由此可以歸納出若干語音轉換的規則,而且在形式和結構中能看出一些對應來,那麼這兩種語言間便一定存在著密切的親屬關。他實際上大體解決了印歐語的輔音變化規律問題,這個成就後來為格林所繼承,並用更明確的語言表述出來,成為"格林定律"。 之後,以格林童話著稱於世的雅各布·格林在他的著作《德語語法》中(四卷本1819初版1837再版)首次運用與現代比照法相似的方法,他用較大的篇幅來討論字母,闡述了德語與其它印歐語言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嘗試闡示了日爾曼語族從共同來源到當代諸語的演化史,這也是第一次對貫時(diachronic)語言現象的系統研究。他所發現的這些語音對應規律被後人稱為「格林定律」。(也有翻譯成「格林姆定律或格里姆定律」——具體規則內容可以去查詞條,這里就略過不提了) 德國語言學家弗朗茲•葆朴,是第一個將梵語和其他印歐語言系統比較的學者。1816年出版的《論梵語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動詞變位系統的比較》是他重要的成果。葆朴的語言研究目的是為了找出語言的原始語法結構,探索印歐語的原始語言。他認為唯一辦法就是追溯語法形式的來源。 葆朴注意到梵語比其他歐洲語言保存著更多的原始形式,因此竭力想通過梵語來追溯原始印歐語最初狀態 。他把大量相似相關的語法事實搜集起來,進行詳細比較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印歐系語言的親屬關系。同時,他把梵語引進了比較領域,從而創立了比較語法,使歐洲語言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有人在評價他發現的「比較語法原理」足可以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媲美。 在當時梵語是主流思想中通向史前的一把鑰匙,也就是說將其被當作語文學的工具使用。但葆朴是最早主張劃清語言學和語文學界線的學者之一。這標志著語言學概念的真正確立,對後來語言學曾產生了重要影響。 19世紀的語言學已經開始和當時大量的其他學科領域的概念互相交融(尤其是生物學、物理學等),從而產生出了大量的全新思路和分支學科。德國語言學家奧古斯特•施萊歇爾(1821-1868),是當時歷史比較語言學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對後來的語言學發展影響巨大。他提出了自然主義語言觀的大量理論,開創了自然主義學派。他的主要著作有:《以系統的觀點看歐洲語言》、《達爾文學說和語言學》、《印度日耳曼語言比較語法綱要》等。 施萊歇爾受達爾文影響把語言與植物動物做對比,認為語言是天然有機體,是不受人們意志決定而形成,並按照一定規律成長、發展而又衰亡的。(但這個觀念有些問題,因為這等於從根本上抹殺了語言的社會性。) 他提出「語言生命兩個時期假說」。該假設是以他的語言有機體理論為依據的。他說語言生命和生物機體都具有成長期和衰老期:在成長期,它們由簡單結構變成復雜形式;到了衰老期,由達到的最高點逐漸衰退,形式也逐漸受到損害。施萊歇爾認為語言上升階段在史前時期,從有史時期開始,語言歷史就是一部衰落史。這「兩個時期假說」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流行的一種唯心史觀的反映。 語言發展階段論:施萊歇爾認為語言發展經歷三個階段,所有語言都發端於詞根語,然後通過輔助詞的粘著,最後發展到高級階段,即印歐語開始衰落時那樣的屈折結構形式。他認為一切語言的形式都系出同源,一切比較復雜的形式都來源於比較簡單的形式,語言的粘著形式產生於孤立形式,而屈折形式又產生於粘著形式。(但這個理論僅僅是一個假說) 施萊歇爾在描述印歐語系時,描繪出了語言譜系樹理論。他將印歐語系比作一棵樹,樹干就是構擬的印歐母語(原始印歐語),支幹是各種印歐語分支,進一步的細支是各種印歐語的現代方言。這是在進化論的影響下,施萊歇爾把生物學描繪生物進化類別的樹形圖引進語言領域,變成了語言譜系樹。 語言譜系樹理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親屬語言譜系分類(即發生學分類),形象清楚地表達了對語言相互之間關系的看法,對譜系分類研究確實起過一定推動作用。但由於這一理論本身包含根本性錯誤,因此之後便站不住腳了——主要問題在於:施萊歇爾認為,在分杈前的某一時期內語言內部是完全統一的,從分杈開始,則完全分裂為兩種語言,而且這兩種語言似乎從此就沒有了任何聯系,這個推測和語言的實際變化情況並不相符。 施萊歇爾所設想的原始印歐語,結構很簡單,只有幾個元音,幾個輔音,詞法非常有規則。但其學生施密特在《印歐語言的親屬關系》指出,在施萊歇爾所說的母語時期,實際上已經存在各種方言,因此認為語言分化起源於統一的母語的觀點不能成立,施萊歇爾的語言連續分裂觀點是缺乏事實根據的。 於是針對施萊歇爾譜系樹理論的缺陷,他的學生施密特提出了「波浪理論」。這一概念是由物理學借來的,其把語言形式的擴展視作從某一中心開始的波浪,形成許多同心圓,不斷向外傳播。波浪說使人們考慮到了印歐語系各語言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凸顯出了譜系樹理論的幼稚和簡單化的弊病。 施萊歇爾的另一個學生舒哈特認為方言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所謂「方言」的分布范圍是不能確定的,...

《死亡閱讀者》與《死亡追蹤者》:今天的屍體長什麼樣?

「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只是分為疾病或衰老導致的自然死亡或外部/人為因素造成的非自然死亡。非自然死亡的種類很多,包括因槍傷或刺傷引起的出血、由交通事故或頭部受到打擊造成的顱腦外傷,以及由毒品或其他物質引起的中毒等。以上提到的這些死因放到具體的案件中就會因為人的惡變得撲朔迷離起來,而法醫的工作則正是找到死因,為調查人員和死者提供幫助。 從本質上講,法醫看屍體可能就像廚師看菜譜,器官破損情況、身上不明傷痕、屍斑展現的停滯時間最終指向了他/她的死亡原因,如同由油、食材和香料組成的菜餚,驗屍報告就是法醫呈送給世界的死者最後的晚餐。 但這並不是一個應該悲傷的行業或者是令人恐懼的職業,法醫是死亡的陳述者也是真相的開啟者,同樣還是案件的偵破者,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也可被看作是安樂椅神探。 法醫對工作必須保持客觀,保持距離,包括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對肇事者以及對自己的情感,他們不是傳教士也不是評委,他們的工作是從停在解剖台上屍體的創口、血液或毛發尋找蛛絲馬跡,理智且科學的推斷背後的案情,而情感會消解揭露真相所需要的客觀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法醫都是鐵石心腸的人,他們或許可以冷靜面對屍體但卻不能想像自己在兒童癌症病房中當醫生。脫下工作服或離開工作地點,他們依舊是喜歡刷貓狗視頻喝可口可樂的普通人。 主打虛構推理的午夜文庫有一條非常稀有的非虛構副線叫犯罪檔案,里麵包含了推理作家的自傳和記錄犯罪或介紹有關於犯罪職業的書籍。故事來源於現實又超於現實,三者環環相扣,有人犯下罪案,有人在真實罪案發生後記錄並解析,有人以此為藍本創造出新的黑色故事,譬如教你如何成為間諜的《間諜的工具箱》,法醫解剖實錄《驗屍官》和阿婆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硬要說的話就像劉備、關羽和張飛,把這三類人放在一起的犯罪檔案系列就是他們結義的桃園。用鹽來搭配甜食會更加突出食物的甘味,在虛構中摸索真實,讓故事的血腥味更加具有實感,這就是犯罪檔案系列的作用。 這個系列最新出版的《死亡閱讀者》與《死亡追蹤者》是德國職業法醫米夏埃爾·索克斯博士的作品,里面收錄了他經手過的各種不可思議案件和千奇百怪的死法。其內容的精彩程度從目錄就可見一斑: 較之2018年播出的由石原里美和井浦新主演的法醫題材日劇《非自然死亡》(才發現已經過去這麼久了……),「死亡」兩部曲可能會更加冷峻。它沒有像劇中一樣給予角色生的理由,而是刺過皮膚與血肉組織直白地剖開最後的真相。 在這之後,這世上與死者有關聯的人們的反映也被他一一記錄下來,有坐在法庭無動於衷的,也有希望再親手殺死他一回的,痛苦、冷漠、恨意和失落被博士一筆一筆匯集成了這兩本書,它們是人對於死亡最直觀的反映的記錄,沒有藝術加工沒有誇大其詞,因為真實的案件已經足夠讓人震撼和悲傷。 米夏埃爾·索克斯在這兩本書中介紹了法醫的基本判斷方式,譬如從頭發可以鑒定出死者生前是否有吸毒史,根據頭發的生長速度還可以大致推斷出他在死前的幾個時間階段吸食的具體毒品。死亡時間除了電視劇里常演的檢查屍斑和屍僵外,還有用電流脈沖刺激臉部肌肉組織看屍體是否會產生反映、向死者眼睛里滴入特殊眼藥水觀測瞳孔是否有放大或縮小,最可靠的死亡確定方法是測定屍體體溫與屍體發現現場的環境溫度之差。 在各種數據的觀測和記錄後就該法醫的手提電腦上場了。電腦上裝有一個程序用來計算死亡時間。把屍僵、屍斑、臉部肌肉組織的電流刺激性反應、(可能空缺的)瞳孔反應、體溫、衣物和環境條件輸入進去,程序會根據上述所有這些參數,計算出一個大致的死亡時間。 是的,是由程序來計算的。 仿生法醫會夢見電子屍體嗎。 另一個電視劇常出現的橋段是根據屍體胃里的內容物判斷死亡時間,但若想要通過對胃里內容物的分析化驗確定一個人的死亡時間,需要以准確知道死者最後一餐飯的內容、進食時間和吃了多少為前提,這明顯是在極度理想情況下也很難做到的。 這也是米夏埃爾·索克斯寫下這本書的原因,雖然在偵探小說或懸疑主題的電視劇中頻繁出現了法醫方面的情節,但許多內容都是虛構的,他在《死亡閱讀者》《死亡追蹤者》中展現了法醫們搜集證據、去偽存真和最終創建實踐報告的真實過程。 但真實並不意味著枯燥和平淡,或許我們曾以為小說的世界會比現實更加廣闊,但讀完這兩本書後,你會發現事實恰恰相反。 來源:機核

微信讀書支持 Apple Pencil 了,讓你的 iPad 閱讀體驗超棒

我喜歡在 iPad 上使用微信讀書閱讀,螢幕大、書庫全,平板電腦就是隨身圖書館。 我也喜歡閱讀紙質書,閱讀的同時在書上記錄自己的想法,享受在書上寫寫畫畫的感覺。 在 5.4.0 的版本更新中,微信讀書終於加入了對 Apple Pencil 的支持,這個隨身攜帶的圖書館,終於可以寫寫畫畫了。 劃線、手寫,更真實的閱讀體驗 在微信讀書更新前,我們可以使用手指長按,選定語句通過鍵盤輸入想法。 不過,iPad 大螢幕為我們帶來更好觀感的同時,也讓螢幕輸入變得不那麼方便。即使在 iPadOS 14 更新後,可以浮動鍵盤單手打字,一定程度解決了 iPad 的輸入問題。但第三方 app 對浮動鍵盤適配還差點意思,在微信讀書中使用浮動鍵盤時,輸入框會被鍵盤擋住,並不實用。 ▲ 鍵盤會懸浮在輸入框頂部 而當微信讀書更新到 5.4.0 版本後,我們終於可以使用 Apple Pencil 拖動選中文本,並使用隨手寫功能記錄想法。 除了手寫輸入,隨手寫的劃掉刪除、畫圈框選、長按插入等功能都可以輕松使用。 ▲ 劃掉文本即可刪除 相比使用手指和螢幕鍵盤記錄筆記,更新後搭配 Apple...

一點就譯、自動標注!這款英文閱讀神器,讓你輕松啃原著

大部分人的英語在考了高考以後就一直卡在一個尷尬階段,不上不下:表面上能給自己初中生親戚指導幾句引來長輩一句某某英文不錯,暗地里遮住中文字幕就看不懂美劇,看外文說明書直接全篇 Google 拍譯…… 為了打破這種尷尬,A 君企圖採取最樸素而高端的方式提英語水平——直接讀英文名著——只可惜剛打開書本,讀不了一版就萌生了想要放下平板去刷一會兒微博的念頭。 雖然讀的是可以直接在螢幕劃動取詞翻譯的電子書,但是貧乏的詞匯積累導致的頻繁查詞讓僅需幾秒的操作也變得令人生厭,看不懂的句子需要復制粘貼到詞典 app 才能翻譯的窘況也大大幹擾了流暢的閱讀。 市面上大部分的閱讀器如《掌閱》《多看閱讀》等,雖能看外文書並提供即時字典查詢,但由於並非專門為英語閱讀設計,水平一般的英語學習者使用起來難免吃力。 而像《扇貝閱讀》《百詞斬閱讀》這類專門的英語閱讀 app,書本或文章的來源往往是固定的(這樣可以方便 app 對該文本進行最大限度的精解和利用),讀者的可選擇性大大減少,同時因為「學英語」的意味太強,點開它們時不免讓人產生壓力。 有沒有一款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閱讀的舒適度,讓用戶能比較輕松地堅持讀完一本英語原著的 app 呢?在讀研的朋友給我大力推薦了《蒙哥閱讀器》,一經搜索,發現其的確在閱讀愛好者之間擁有不錯的口碑。 《蒙哥閱讀器》是一款集英語文獻閱讀與英語詞匯記憶功能與一身的 iOS 端閱讀 app。在閱讀的過程中,它能做到生詞「一點就查」,真正實現對所有英語文本「哪里不會點哪里」。 作為對查詞的補充,單詞分級高亮是 app 的另一特色。有了對不同難度、考綱的單詞的顏色標注,用戶就可以不用老糾結去查每個單詞的含義,放過一些詞匯能讓閱讀流暢很多。對於那些在備考某一考試的學習者來說,此功能還能讓你抓准關注重點,提高記詞效率。 在背單詞方面,《蒙哥閱讀器》可以一鍵對書籍的詞匯、詞頻分布進行分析,生成詞表,對專攻某個學科或某位學者著作的用戶幫助很大(用於專業名詞和高頻詞的背誦)。 其倡導的「透析法學英語」能把用戶的單詞記憶和看過的文本聯系起來,以達到以閱讀情景促記憶詞匯的效果。 下面我將從書籍導入方法、閱讀器界面講解、單詞記憶功能簡介幾個方面對《蒙哥閱讀器》進行簡單說明。 1. 書籍導入 將書本上傳到《蒙哥閱讀器》的操作並不復雜,通過 QQ 等傳輸工具接收文檔再用閱讀器打開,或者利用 app 自帶的 WiFi 傳書功能導入都十分方便。 在「我的圖書」版面左上角點擊選項圖標,找到 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