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阿基拉

Tag: 阿基拉

《星空》阿基拉城任務任務視頻攻略

星空阿基拉城任務任務視頻攻略能直觀的展示這一任務的流程,很多玩家都這個任務的流程有一些疑惑,這個任務確實也有一些難點,下面就來看看最新的星空阿基拉城任務任務視頻攻略。 《星空》阿基拉城任務任務視頻攻略 來源:3DMGAME

《星空》玩家巧用漏洞:合法快速獲得阿基拉警衛服

近日,有位玩家發現了《星空(Starfield)》遊戲中的一個物理引擎漏洞,通過多次使用鐵盒攻擊NPC,可以得到阿基拉警衛制服,而且不會讓對方產生敵意或構成犯罪。這一行為在Reddit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玩家認為該漏洞可以用來消滅幾乎所有的NPC。 【游俠網】《星空》合法獲得阿基拉警衛服方法 此外,《星空》現已登陸英偉達GeForce Now雲遊戲,據英偉達介紹,該遊戲可以以4K解析度和120fps幀率在該服務上運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優先服務訂閱用戶只能以1080p解析度和60fps幀率遊玩,而只有終極級別訂閱用戶才能以4K 120fps遊玩。 視頻畫面: 來源:遊俠網

《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玩家致敬《阿基拉》:我和我的MK2

「MK2」被不少玩家譽為是最具性價比的載具,製作只需要兩個風扇和一個操縱杆,這兩個道具可以在各地的扭蛋機中輕松找到,藍圖花費的左納烏礦石也僅為9個。 由於MK2外觀與動畫《阿基拉》主角金田正太郎紅色低底盤摩托車十分相似,有玩家製作了《阿基拉》風格的《王國之淚》海報,將主人公替換為林克,載具為MK2,大家一起看一下。 來源:遊民星空

粉絲自製《血源卡丁車》,先導預告公布

曾製作過 PS1 風格《血源詛咒》的作者 Lilith Walther 於今日公布了一隻新的預告片,宣布正在製作《血源卡丁車》。此次的先導預告借鑒了大友克洋的名作《阿基拉》的風格。 Lilith Walther 也表示先導預告中上車這段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難做的一段動畫了。不過雖然大家喜聞樂見《血源卡丁車》真的能變成一款遊戲,但此次並沒有給出具體的發布時間,而是標注為「做好了就發布(Coming:When it's ready.)」。 來源:機核

P站美圖推薦——阿基拉PARO特輯

經典老動畫AKIRA經常被各種各樣的畫師作為neta,最近又因為被超級戰隊的新作玩了梗而再一次被提起 id=30241706 id=19078465 id=33421815 id=49359176 id=42931675 id=43186044 id=50819708 id=67987203 id=61099532 id=72399179 id=68020068 id=73567567 id=80283415 id=82634129 id=83811036 id=84988850 id=86876984 id=87207017 id=88171436 id=88653715 id=89059633 id=89209769 id=89622657 id=92340429 id=75938547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部分影片映後主創交流會記錄

本文章含一定劇透內容,請謹慎閱讀。 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由於疫情延期後,將於本月21日至29日正式舉辦。14日開始放票後本人成功買到了部分天壇獎入圍電影的觀影票,不得不說,相較於烏鎮戲劇節,北影節的票還是很好搶的。值得一提的是,最受歡迎的影片並非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影片,更不是無數人在微博上抱怨一票難求的《阿基拉》,而是《今敏:造夢機器》。 本次共有15部影片入圍天壇獎主競單元,本人觀看的8部作品中有5場含映後交流會,而此文大部分內容基於其觀眾問答環節整理而成。 孤獨與友情 第一位提問人是羅馬尼亞駐中央電視台的記者,他表示這部電影使他回想起了家鄉的風景。 Q:這部電影想表達什麼? A:在肅穆寧靜的遙遠村莊里的老年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孤獨、身體已經衰老,在缺乏關注甚至社會援助的情況下,會面對的一些問題和困難。 Q:這部電影的靈感是什麼? A:靈感主要來自於我身邊的朋友,他已經是個老人了,但仍活力四射充滿精力,甚至超越了我認識的一些年輕人。還有一部分來源於羅馬尼亞社會上的一些小故事,主要關於在羅馬尼亞地區人死後的靈魂去向與生前行為和故事的連結。當然這也關繫到了影片中兩位老人之間的友情與衝突。 Q:您跟導演的合作感覺如何?另外影片當中有一幕開門時出現的斯馬蘭達的臉真的是掛在牆上的照片嗎? A:首先開門時的人臉的確是照片。 跟導演合作首先感覺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你能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就像第二次來到學校一樣。例如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他很擅長製作遠鏡頭畫面。 Q:這部電影為什麼會帶有一股懸疑感?影片當中拉小提琴的男人出現了三次,且技術並不完美,這是不是表示兩位老人像小提琴音樂一樣已經被時間蠶食,不夠完好? A:懸疑感的設置其實一開始並不在劇本中,但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逐漸了解到了當地人的文化,他們信仰鬼神和靈魂,所以懸疑感其實是反應了當地的一種信仰。 小提琴也一樣,一開始並不在劇本中,但拍攝過程中總能聽到於是也加進了劇本里。至於好不好聽,世界上又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呢?其實配合小提琴手的歌詞也能明白,這歌想表達人們回到年輕時的願望。 故事與熱愛 Q:電影里面有一個節點是膠片電影逐漸被現代電影所取代,您對於膠片電影的變革怎麼看?另外電影結尾出現了很多世界知名導演的名字,意義是什麼? A:拍攝的手段總被新的方法取代,作為我們來講需要去適應它。從以前到現在,我們講故事的方式有戲劇、舞台劇、廣播、電影、電視劇,甚至到現在的門戶網站流媒體等。舊的方式總是可能消失的,我們應該去擁抱新技術,他們都只是講故事的方式而已。 影片結尾出現的這些導演名字,我很喜歡他們,對他們都非常地尊重與敬佩,是他們影響了我看世界的角度與想法。 Q:我是一名剛剛上大學的影視行業相關的學生。想請您對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小男孩斯邁說一句話,同時也是對我們新生的一句話。 A:故事永遠是最重要的。真誠地去表達,不管你是否在專門的電影學院上學,故事永遠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入場券,故事最重要。 此時導演向製片人提問:製片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怎麼看待自學成材與科班出身之間的關系呢? 製片人:在我身邊有以前從事各個職業的人轉來電影行業,有設計、有繪畫、有攝影。其實只要你有天賦,選用其他的專業技能和呈現形式去表達自己也很好。我沒有專業學習過電影,但我很羨慕那些專業學生,因為電影學院的自由度很高,他們有很好的資源,你隨時可以拍一部自己的電影,這是個非常新奇的體驗。 Q:這部電影展現了對於電影本身強烈的熱愛。很想知道知道這部電影的靈感是什麼?是否來源於故事或真實人物?以及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故事? A:這部電影其實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我自己的童年。影片當中的很多地點與畫面甚至物品都來自我小時候的生活,我在這部電影中還原了很多我記憶中的部分。例如我的父親的確是個賣茶的;還有很多母親做菜時的畫面,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烹飪的;甚至有一些物品也是對我記憶的還原。 Q:這部電影中出現了《阿克巴大帝》,這是我最喜歡的印度電影。在《阿克巴大帝》中男女主因食物結緣,卻信仰著不同的宗教。而電影當中斯邁和放映員也因斯邁母親的飯而結識並且產生了友誼,這是否是一種映射? A:是的,你說的沒錯。我也說這部電影很大一部分靈感來源於我的童年,我的那位放映員朋友,他叫穆罕默德,是位穆斯林,而我信仰印度教。我其實是有一天偷偷看見他在禱告才知道的,但這並未影響我們的友情,我們仍然在一起玩、聊天、看電影。他甚至給我講了一些穆斯林的故事,我對於他們有了新的看法,從而產生了好奇與濃厚的興趣,很希望以後能去伊朗、土耳其這樣的國家看看,所以這部電影與片中的放映員的確有一定身份上的呼應。 交流會結束後我碰到了最後提問的小姐姐,她學習的是電影相關專業,所以提出的問題也很內行。阿克巴大帝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是穆斯林,然而卻是一名主張宗教包容、思想觀念比較先進的穆斯林,而他自己也的確娶了一位印度教的妻子。 銘記與救贖 Q: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個事件,您認為這部影片的主題是救贖還是銘記呢?電影中的角色都有相應原型嗎? A:這部電影是為了讓我們銘記恐襲,但它是虛構的,以虛構銘記恐襲及受害者。 女主人公則基於三個真實女性:一位住在劇院里的修女;一位當晚去劇院的女性;當晚自己沒有去,但丈夫與孩子去了劇院的女性。而電影里非常重要的一幕是所有人聚在劇院里回憶恐襲當晚的場景,他們回憶中的場景多是真實的,其他的則是虛構。 Q:電影作品是可以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的,那麼《會議》是如何承擔社會責任的呢? A:一開始這部電影由俄羅斯、澳大利亞、義大利、愛沙尼亞四個國家共同製作,這四個國家均經歷過恐襲事件。所以對我們來說,製作成功時,社會責任的承擔就完成了。 Q:在影片中有兩個受害者顯得與眾不同,他們在經歷空襲時還是孩子,然而現在談起恐襲時甚至在微笑,個人認為有點浪漫化恐襲。是否通過年輕人對恐襲記憶的模糊和浪漫化態度反應出了對社會遺忘這個事件的擔憂? A:其實只有這兩位是真實經歷過恐襲的受害者,其他的人都是演員。我看到他們時我不覺得他們很受傷,實際上他們是受害者里恢復得很好的例子。至於說他們對恐襲浪漫化了,我並不這樣認為,當時的他們年齡尚小,事件發生時甚至以思考超級英雄的方式來應對。他們很可能在記憶中將那段不好的記憶封鎖了,而隨著時間推移他們不斷成長,我相信他們會有新的想法。 Q:在回憶恐襲的場景中大家使用話筒演講,拍攝的畫面、角度甚至演員們的話都給人很強的沉浸感,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拍攝呢? A:首先這部電影是虛構的(製片人用的fiction,但我個人認為她更想表達的意思是不真實的),我們的目的不是製作紀錄片,並不是要重現事件。我們的目的是敘述故事,並利用這個故事講述救贖與原諒。 旅途與治癒 Q:您是否看過一些電影或中國導演的作品?未來有沒有考慮過跟他們合作?以及您對於澳洲電影的未來有什麼展望呢? A:其實我對於中國的電影和導演都不太了解,我們接觸到的更多的是美國以及澳大利亞本土的電影。我們還蠻期待看到一些中國的電影的,也很希望能和中國導演合作。另外比起導演,我們其實對很多中國的演員更熟悉。 Q:請問您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以及男主人公最後將他從媽媽那里得到的戒指留給了女主,這種傳遞有什麼意象呢? A:這個電影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部非常個人化的作品,靈感很多來源於我的生活。我從小生活在海邊,經常去凝望大海,每當我跳進冰冷的海水,感受著它們對我的影響,靈感就會湧入我的大腦。在我腦中涌現了女主蒙迪這個形象,我很想講述她的故事,關於她的旅程、她的朋友以及其它各種各樣的事情。 至於戒指的傳承,這挺有趣的,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被提過這個問題。其實戒指是男主泰勒從他死去的母親那里繼承到的,而母親也是在他面前死去的,戒指對他來說其實是過去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他將戒指交給女主則意味著他從過去邁向了未來。電影中也有這樣一個泰勒猶豫要不要賣掉戒指的場景,因為只要賣掉這個戒指就可以給女主買藥,讓他們的旅途不再艱辛,但正如你所看到的,泰勒沒有將戒指賣掉。 Q:這個電影結尾對女主作了一個很詳細的交代,比如她在什麼時候去世、去過多少國家。但是對於男主的交代卻沒有這麼清晰,請問這是為什麼? A:其實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是刪減版本,導演這里有另一個更為完整的版本,甚至還有泰勒中彈的畫面,但我們把這種血腥的畫面去掉了,這樣對觀眾比較友好。其實這部電影結尾更多想表述的是蒙迪雖然短暫但美好而充實的生活。 Q:看完電影後我們知道男女主最後都去世了,為什麼安排了如此悲劇性的一個結尾呢?另外在澳洲拍攝公路片有什麼困難的地方嗎? A:我不認為這個結尾是悲劇。比如蒙迪雖然只活了十二歲,但她環游世界,結交了很多朋友,生活精彩而充實。從旅途回來以後她的父親也改變了對她的態度,願意帶她出去旅行而不是過度保護。而泰勒也因為一路上照顧蒙迪跟她產生了深厚感情的同時也實現了對自己的救贖。旅途的目的地並不是最重要的,旅程本身才是重點。 在澳洲拍公路片真的很困難。我們有很多地區非常寒冷,也有很多地區非常炎熱;另外在路上還會有很多動物的阻擋;物流運輸也十分不便。就比如說我們有很長一段戲是在中部地區拍的,那里的氣溫甚至高達50度。 Q: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整體配樂非常優美動人,男女主在夜空下的那段背景音樂更是觸動到我了,可以請您介紹一下電影的配樂嗎? A:謝謝您覺得我們的音樂很好聽。確實夜空下的那首歌很優美,這位女歌手的聲音也很好。其實作為我的第一部電影,音樂的創作方面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我們的錢不多,經費有限經驗不足,很不巧又趕上疫情,所以音樂的錄制十分困難。 這部電影的音樂從開始到結尾也是有變化的,比如說蒙迪一開始是在家里由她父親對她進行教學,所以這時的音樂其實很居家風;而當旅途開始時的音樂則慢慢轉向公路風格。而最後夜空下那段音樂中的歌詞也將星星比作了鑽石,就像蒙迪的生命一樣璀璨且熱烈地燃燒著。 慷慨與成長 第一位發言人是阿根廷使館的工作人員,主要交流了一下思鄉與興奮的情緒,家鄉的影片能夠在北影節上展映令他很激動。 Q:我們在最後知道了導演您的弟弟是作為女主角的原型的,那麼您為什麼要將這件事情搬上熒幕?最後的選角為什麼又您的弟弟變成了小女孩?您的弟弟現在怎麼樣了? A:首先我弟弟的事發生在3年前,他現在已經9歲了。當我知道我弟弟發生這件事時我很感動,我希望能將這份感動傳遞下去,所以這部電影誕生了。它其實是發生於阿根廷國家邊緣地區的一個小城市,大眾對於這種事實際上是視而不見的,我也希望能通過這部電影讓大眾見證並了解這件事的發生。影片中出現的學校是我弟弟真實上學的學校,而同學們和老師也都是真實存在的。我希望通過拍攝感受弟弟經歷時間歲月的地點,也通過這個方式了解他敏感的情緒。 至於選角,一開始未想到性別問題,我們認為扮演這個角色重要的是像我弟弟一樣擁有敏感的氣質且冷靜。主演女孩的氣質十分吻合,我們也通過她表演的其他電影了解了她,而且她的母親本身就在照顧特殊兒童的學校工作,相信母親的影響可以提高她對於這種題材的敏感及理解。其實跟她一起工作很容易,她擁有我們需要的氣質且素質非常好,可以幾小時不說話,僅憑借眼神與動作表演。 我的弟弟今年9歲了,他的病情每天都在好轉。之前總有人問我為什麼選擇這個主題的同時運用了如此積極的方式來表達它,其實是因為我覺得我的弟弟盡管患有自閉症,但過得很幸福。 Q:電影中好幾次出現了馬這種動物,也有一個情節是父母看到小女孩對著馬露出了笑容激動地哭了出來,選擇馬這種動物有什麼特殊的意象嗎? A:我覺得馬象徵了對未來的期望,我們不知道小女孩在未來是否能痊癒,但她通過馬找到了一種與世界和周圍人的溝通方式。 此時製片人接過了話茬:我同意導演說的,馬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期望,表示她在一天天變好。另外這個馬也象徵了母愛,你能在電影中看到很多母親對女兒的耐心與關愛。 導演繼續說:關於小女孩看到小馬誕生時的笑容與目睹一切的母親感動到落淚,這是通過母親做這樣的一個夢境表達她希望女兒在未來能夠說話的願望。可能有很多觀眾希望在結尾小女孩能夠說話,但我並未作這樣的安排,因為我認為她找到了她自己與世界的交流方式就足夠了。自閉症其實並不容易解決,但這些患者每天都在好轉並且找到自己與世界交流的方式就夠了。其實我覺得自閉症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並不影響人的生活、交流與感受世界的快樂。 Q:海報並未使用電影中的截圖,而是用了手繪插畫作品,請問這個海報是如何誕生的呢?另外結尾處解釋了這部電影的創作理念,有沒有想過不將其加入,現在這種處理方式您又是作何考慮? A:如你所見海報畫的是小女孩騎在一匹馬上,但女孩的目光和馬的目光是相反的。這是我與一名知名插畫家合作創作的,我個人非常崇拜她,她有著非常高的感知力和敏感程度。這張海報完全可以單獨作為一個作品呈現,雖然並不是什麼電影截圖,但我們可以通過插畫感知電影的精神;同時這幅作品本身也體現了一種自由。 最後創作理念的處理我其實想了很久,但最終決定忠於自己的想法,因為我認為這段文字很有意思,也可以傳達我對弟弟的感情。在書寫這段文字時我盡量讓它變得簡略且更有信息性,而不是非導演角度的強加,它們可以讓觀眾從影片中小女孩的經歷進入真實世界,加深對電影的理解。 Q:請問影片當中的小演員們是學生本人還是選出的演員?您怎樣保證他們的演技?最後有孩子們對鏡頭唱國歌的人物特寫,您為什麼要保留這一幕呢? A:他們其實並不是我弟弟的同班同學,但也的確不是演員。他們真實就讀於我弟弟所在的學校,但比我弟弟的年級要高,因為我覺得年齡大一點的孩子表現力會更好。實際上他們生活於國家邊緣的小城市,生活十分貧窮,與其說他們是去上學不如說是找口飯吃,這其實也反應了我們社會上的一些問題,我不知道中國的觀眾是否能理解。不過他們雖然一無所有卻十分慷慨,正因為他們的友愛與關心我的弟弟才能逐漸好轉起來。 其他影片 除此之外,本人還觀看了以下三部電影。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場膠片電影放映》,我相信沒有電影從業或愛好者不會被這部電影中純粹熾烈的愛打動。這部也是我心中這屆天壇獎的最佳影片。 但如果您只為了看一個高水準電影的話,《籠中鳥》絕對是您的不二選擇。真正的自由是什麼?我們又如何獲得它?相信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您會對這兩個問題有更多的思考。 現在還有部分影票可供購買。如果有參加映後交流會的朋友,那麼我建議你在提問環節第一個舉手才更可能被抽中,因為本人就是這樣獲得了總共兩個提問的機會。 最後也希望有其他參加了這次北影節的機友跟我交流一下您的感受和看法。 致以閱讀到這里的朋友真誠的祝福。 來源:機核

定格動畫大師篠原健太新作:阿基拉名場景還原

定格動畫大師篠原健太這次為我們帶來了《阿基拉》中金田正太郎的飆車名場面。視頻前半程都是製作過程,2分36秒起為成品正片。本次的視頻除了拍攝流程之外,還有後期效果和配音部分的製作過程,做定格動畫真是不容易啊。 ...

次世代VR新游《RUNNER》公布 靈感源於《阿基拉》

今日TruantPixel官推公布了VR新作《RUNNER》的宣傳片,並宣布本作將登陸PS5 VR平台以及PC VR平台,具體發售日期暫未公布。 宣傳片: 據TruantPixel官推發布的遊戲介紹稱:「《RUNNER》擁有精心設計的古典美學風格,低保真畫面讓整體更具年代感。本作製作靈感來源於《阿基拉》、《攻殼機動隊》以及《機動警察》等知名動漫。」同時官方還表示,這部宣傳短片所呈現的內容只是「玩家將要經歷的遭遇和環境的一小部分」,後續消息我們將持續關注 視頻畫面: 來源:遊民星空
《機核人間觀察》跑團頭像設計練習(貳)

《機核人間觀察》跑團頭像設計練習(貳)

隨著《機核人間觀察》第二集的上線,我也完成了五十鈴二七和雨宮慶的設計,這樣主角團四位就齊啦。對後面的劇情真是太期待了。廢話不多說,還是先上圖。 然後做了兩張比較簡單的海報(平面設計無能,大家多擔待) 說一下這次設計的思路。 首先是二七大小姐,我提煉出的定位是:時尚,自信,大大咧咧的大小姐,身份則是模特和攝影師。然而我畫女性比較苦手,再加上對80年代的日本時尚方面的瞭解十分匱乏,所以難度還是挺大的。首先當然是找資料,找到了一個很適合自己想法的發型: 然後看到了這樣的服裝參考: 大致的感覺有了,視角採用仰視(畢竟是一米九的大小姐),再畫上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基本上就達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雨宮慶的定位我覺得是:低調,心有執念,隱藏自己。身份則是擅長機械維修的前賽車手。既然是賽車手,就不得不情懷一下大友克洋的《阿基拉》了。 於是雨宮慶穿的是賽車手皮夾克,為了體現其低調的性格把顏色改成了黑色。我在設計角色時候想體現他表面平凡,內心卻藏著很多事那樣的低調大叔的形象,於是在表情,衣著和pose上著重體現了這一點。 另外給他設計了一個比較特別的眼鏡,以體現工匠的身份。 於是主角團在此湊齊!這次的內容也就這麼多了。我還有很多想法,都在進行中。 PS:西蒙的墨鏡翻蓋太讓我震驚了,完全符合我對新垣里這個角色的定位。 最後粗眉毛西蒙鎮樓: 來源:機核
為何痴迷:淺談賽博朋克和中國城市電影

為何痴迷:淺談賽博朋克和中國城市電影

當《阿基拉》和《銀翼殺手》展現出一個世界文化在高科技外衣下雜糅的梅尼普式圖景時,婁燁、賈樟柯、畢贛同樣重建了一種寫實的、或詩意的、或破碎化的影像空間;當一個日美亞文化擁護者用旅遊式的拍攝手法展現縣城菜場,工人們正在掛上海德堡花園樓下的沙縣小吃紅白招牌。 面對世界的崩潰,大部分日常時間耗在網絡上的中國Z世代通過圖像和語言所展現的一種語系可以用「包羅萬象」或「雜糅」來形容,其中不乏對正從電影和遊戲中復蘇的賽博朋克的元素的挪用、與中國城市電影美學上的相似,以及一種無法言喻的通感或曖昧。 面對這些看似分離的極具魅力的文本空間,觀者或許不禁會問:為什麼會有這種觀賞體驗?是否有一種將其串聯的內在邏輯?中國Z世代的語言方式是如何把握了時代的情緒?是哪一種時代的情緒?本文試圖透過後現代主義的濾鏡/棱鏡,以「更好地」分析這些文本的內在邏輯。 後現代主義、賽博朋克和中國城市電影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一個縱貫經濟、政治、文化、藝術以及哲學的理論,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經歷了較為冗雜的自我完善。其產生動機可歸結為一種對西方六十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的重大變遷的反應和歸納嘗試,同時也自然是對過往現代主義(modernism)的懷疑和批判。較為著名的有利奧塔(Jean-Franocois Lyotard)、詹明信(Fredric Jameson)、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利奧塔在他《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中指出了一種六十年代開始與日俱增的懷疑主義,即對「宏大敘事」和「萬物真理」的懷疑(Loytard);鮑德里亞主要從符號學角度論證了當代信息社會是一個由「擬象」(simulacrum)構成的世界。其中詹明信影響最為深遠,他的理論顧及經濟、政治、文化,從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後現代主義的二元視角對變革的西方社會作出了十分精闢的歸納。 值得注意的是,詹明信定義的後現代性主要囊括變革的十年代、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而後現代主義則被當作是一種對前者作出反應的藝術理念,即「拼貼式」和「精神分裂式」(pastiche、schizophrenia)。後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的關系並未得到直接的解釋,但此二分理念也是本文著重引用的框架,並興許以此能夠更好分享筆者角度的理解。 賽博朋克作為美國八十年代科幻文學的分支,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太空歌劇(《星戰》等)的近未來世界。它通常設定在近未來的地球,以反文化偶像——朋克作為關注人群,描繪了一個機器和人類矛盾共生的、文化雜糅的社會。詹明信曾斷言:「賽博朋克是對後現代社會至高的預言」(Postmodernism, p. 419)。 文學方面以吉布森(Gibson)和斯特林(Sterling)的《神經漫遊者》和《墨鏡》最為著名,《銀翼殺手》則被稱為「賽博朋克電影鼻祖」。大洋彼岸的日本賽博朋克以動畫、漫畫為主,在傳統賽博朋克的主題之上映射著日本長久以來的身份憂慮。 中國城市電影,又名「第六代電影」,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扮演著中國獨立電影的重要角色。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們大量汲取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潮思想、觀念,以不同的敘事手法關注處於巨大變革時期的動盪社會和迷茫的都市人群。 文化的分裂:身份的謎因 可以很確定的說,「主體的疏離和異化已經由主體的分裂和瓦解所取代」(Jameson,Postmodernism366)。在晚期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程下,不假外求的、自信自足的資產階級獨立個體不再成為萬事的中心,高新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建成、消費主義的興盛促成了世界范圍的「去中心化」的狀態。民本主義所倡導個體之間愈發頻繁的交流造成了各式各樣的文化沖擊和融合。這在當今社會顯而易見,而對於八十年代的賽博朋克和中國城市電影卻是一種對過往的「根本的決裂」(Jameson, Postmodernism352)。 賽博朋克文學以及膾炙人口的《銀翼殺手》,對描繪當時以及當下文化分裂的社會可謂面面俱到。吉布森在采訪時曾表示:「所謂賽博朋克作者下意識或無意識做的,是通過對週遭的吸收和汲取,將它們放在一個科幻市井文學的語境里」。 《神經漫遊者》的日本千葉城設定本身出於八十年代經濟文化快速復興的日本對西方社會帶來各方位的變遷。當任天堂、索尼、松下、街機遊戲進一步統攝西方物質生活時,吉布森看到年輕人在街機遊戲面前全神貫注的樣子「彷彿要被吸進去一般」,他從中獲取靈感,創造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 《銀翼殺手》、《銀翼刺客任務2049》所呈現的漆黑、陰冷的近未來世界中,似乎是對新自由主義後的洛杉磯的直白展現:東方文字、對白和面孔在Deckard漫遊街巷時充斥著聲畫;巨幅全息雅達利將可口可樂廣告漂浮在雨夜半空;K探員面無表情地站在充斥著各種語言文字圖像的自選商品牆前。也有對科技東方主義(techno-orientalism)的體現——設計眼球的唐人街老頭。 更為重要的是,受黑色電影啟發的賽博朋克,對晚期資本主義進行大膽的預言,塑造了一個商品對形象完全統攝的社會,為了滿足「新生消費者的的新鮮口味「,形象作為「摹擬體」(simulacrum)乃是以空間作而非時間作為感知基礎,「過去」變為一大堆形象的無端組合,一個多式多樣、無機無系的,以視聽映像為基礎的大摹擬體。文化的雜糅感通過霓虹色彩的全息廣告一並投射在同一個感知空間,此時的霓虹色彩幾乎成了賽博朋克的『衣著』,成為一種包羅萬象、光譜般的存在。 日本賽博朋克起初作為被影響者,現在早已成為賽博文化的重要一員,自然有對傳統賽博朋克的繼承,例如城市設定與《銀翼殺手》等及其相似的《攻殼機動隊》和《阿基拉》。但日本賽博在反映文化雜糅的近未來社會上有另一層歷史含義。 Kenzaburo提出日本的後現代化進程起始於明治維新(pp. 189-213)。從歷史角度而言,日本文化一直處於被大國文化支配的地位——從學習中國到依附美國、從信仰天皇到自由民主的制度。日本歷史中多重的主導價值觀造就了Kenzaburo所言的雙重身份(dual identity):一面是傳統的日本價值體系、一面是先進的現代化制度。這種身份的雜糅、分裂特徵也被看作是日本後現代表象之一,也是日本觀眾《銀翼殺手》中Deckard記憶與身體的錯位產生共情的原因之一(Tatsumi 20)。日本賽博朋克則將其內在化,最為顯著的是《Akira》對各種歷史事件、社會階級的影射。 賽博朋克世界既定的文化分裂性為《阿基拉》對日本歷史的發掘提供了一個包容的語境。日本動漫作為社會評論式的作品,無疑是對當時年輕一代及其所處環境的映射。當阿基拉和他的同夥疾馳穿梭於新東京時,快速的鏡頭切換加上急促的配樂,展示出了一個龐大復雜的、「梅尼普」式的熱鬧市井(Napier 202)。除了阿基拉和鐵雄直接映射的暴走族,他們還是日本七十年代的「新人類世代」(shinjinjuri sedai)的化身。這一代青年沒有二戰創傷的記憶,物質富裕、習慣懶散,他們被媒體形容為「無希望的一代「,這一點在鐵雄的異變(metamorphosis)上得以體現,他被形容為「令人害怕且悲哀的」、「一個無法控制新興力量的年輕人」(342)。除此之外,《阿基拉》世界里的社會暴動事件無不使人回想起日本社會對國家身份和未來命運的議題爆發爭論和衝突的安保運動;神婆讓人想起日本戰後興起的新宗教組織(shinshukyo);無數的子彈和爆炸場面讓人回憶起日本長久的軍事歷史(Bolton 305)。 同樣誕生於處於八十年代,中國城市電影對於日本賽博文化近似一個姊妹文本。 面對西方後現代性,兩者所呈現的文化下的對身份憂慮互為參考系。改革開放對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巨大沖擊是眾所周知的事實,魯曉鵬在這種「後社會主義時代」上進行重新定義中國的後現代:「後現代主義文化經濟的到來使得中國進入了一個更為『後現代』的環境——一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性並存的環境」(146);注重寫實的賈樟柯電影對變遷時代個體命運尤為關注,他片中人物的漂泊不定的常態總是與多重因素造成的體制改革、地理變動、位置掛鉤。其中也不乏有對文化沖擊的寫實,透漏出一種直白的荒誕和幽默,例如《山河故人》縣城廢品車後面的蒙娜麗莎和《江湖兒女》廣場上彈著Telecaster吉他的赤膊打工仔;婁燁的《頤和園》和管虎的《頭發亂了》則寫實地、露骨地展現迷惘且燦爛的八十年代末青年;刁亦男《白日焰火》、《南方車站的聚會》則作為黑色電影題材描繪了一個充斥著霓虹招牌色彩的小縣城。 選材上而言,賽博朋克和中國城市電影無論寫實與否,都是間接或直接揭露現實層面的後現代性對文化主體性造成的沖擊,一一反映在去中心化的雜糅體文本之中。那麼後現代性對人的主體性的沖擊,這些文本是如何展現的? 精神的分裂:賽博格和存在主義英雄 賽博格(cyborg)是賽博朋克和後現代的符號,也是後現代性的產物。隨著科技和生物醫學的進步,各種人體植入手術都已經成為現實:監測和治療大腦的神經探針、人工腺體、強化外骨骼等。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學家哈拉維(Haraway)大膽斷言:「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面臨一個神話般的時代,在其中我們都是機器和生物的、理論化的、虛構的混合體。 簡而言之,我們是賽博格,它是我們的本體;它給了我們政治上的力量;它是想像力和物質現實的濃縮,這兩個聯合中心構成了歷史轉變的任何可能性」(150)。 對於法國哲學家Gilles Deleuze,「被金錢和自由市場解禁的、潮水般的欲望最終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性」,既而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的「去管轄化」(deterritorialization)。事實上是,AI、賽博格、科技大程度上驅動資本主義的進程,並進一步滲入、變革,甚至取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進一步將人類社會推向「科技奇點」。 對於Nick Land,AI即所謂資本主義,是能夠將人類導向「終極的虛無」、「將世界融成『無器官的身體』」的新世界的力量(5),即資本主義會將自身導向一種終點,一種被機械、信息統攝的「預設」的世界。 話說回來,除開賽博格可能對男性統治的資本主義制度造成打擊之外,賽博格的主體性(subjectivity),或者說,後人類(posthuman)的主體性,將永遠是個謎因。不妨想像,當你身上所有的零件都被他者的、機械的部件所代替,你的個體身份是由身體決定還是腦子的意識決定?當記憶可以被植入大腦,是什麼決定你的個人身份?在身體/意識(body/mind)的二元論(dualism)上,賽博格的存在必定打破人本主義(humanism)所倡導的身體統攝意識的理念。 《銀翼殺手》的Deckard的存在危機起始於對Rachael真實身份的懷疑。與Rachael的深入交流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記憶深處那隻獨角獸總是像幽靈一樣浮現,他說不清來由,就如同復制人Rachael口中那張記憶中模糊的家庭照片。 《攻殼機動隊》少佐是完全的賽博格,全身用義體打造,腦中被植入了別人的記憶。在她對自我身份的不斷追問下,發出了作為賽博格的個人宣言:「所謂生命就像誕生在信息洪流的一個節點,人類只是藉著記憶才有所謂個人的存在;就算記憶本身像是虛無的夢幻,人還是要依賴記憶而存活」。這種對身體/意識關系的置換、對意識人為產生的可塑性,造就了主體性的謎因——當身體部件可以被拆卸、當個人記憶由實際經歷和虛擬記憶組成,字面意義的精神分裂則將成為賽博格主觀感受的常態。 退一步來講,並不是只有賽博格才能體會精神分裂。當下的西西佛式的存在主義英雄(existential hero)的處境和定義可能需要被重新審視,他或她可能是一個孤僻的電腦極客、一個重度痴迷社交媒體的白領工作者,也可以是一個尋求意義的都市游盪者(flâneur)。 銀幕中可列舉的有《計程車司機》里嗜血的Travis、《黑客帝國》的Neo、《亡命駕駛》寡言少語的「the driver」、《香草的天空》的David等等諸如此類,這些游盪者所擁有的共同特點喜好可謂是對電影院、電腦、電視某種程度上的沉湎。鮑德里亞曾說道,當今信息社會有一種新形式的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緣於人對萬物通信網絡的永久互連(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 30)。這種對萬物實時信息的無限接近、在通透信息下的過度曝光,造成了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體會的分裂感。事實上,電影本身作為一種建於暗箱原理之上的放映技術,有如柏拉圖的洞穴投影的功能,將視聽材料作為符號投置在銀幕之上。自電影院誕生之初,觀者被要求置身於暗室里,被剝奪自由行動的權利,通過對光影的觀看沉浸其中。對於儀器理論家們(apparatus theory)而言,他們認為黑暗的影院(darken cinema)是一種能讓電影使得觀者(spectator)進入夢境的場所;是一個能挑戰現實和虛幻關系的場所;是一個「幽靈性場域」(the spectral sphere)。 吳冠軍曾寫道:被「符號」(the Symbolic)所壓抑的「真實」(the Real),在銀幕里獲得幽靈性的具象。這些具象不斷刺出螢幕,「涌」向那黑暗封閉空間的每個座椅、每個角落,觀影者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拽」了出去,遭遇在生命中、卻比生命本身更激烈的「活」...... 不少觀影者會因此迷影(cinephilia)——他們沉湎、耽迷於黑暗的影院,不是為了「入夢」,而是從「現實」中醒來。電影以技術性、敘事性、空間性的方式營造出一個幽靈性向度,對於被拽入其中的觀影者而言,「電影狀態」比「現實生活」更加真實(11)。 拉康的三界精神分析法中的「想像界」(the...
預測准了2020東京奧運會和疫情連漲稅都猜中了-神作《阿基拉》中的神預測

預測准了2020東京奧運會和疫情連漲稅都猜中了-神作《阿基拉》中的神預測

《阿基拉》這部動畫電影上映的時候,90後還出生,這部動畫電影在整個電影歷史上中有着非常高的口碑影響力也是巨大,在海外也有着非常大的影響力,並讓日本動畫在歐美打開了新的突破口。而就在前幾天電影中147天的倒計時來臨之日,大家發現作為原著漫畫和動畫監督的大友克洋老師不但成功地預言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連最近疫情的發生,也讓大友克洋老師給言中了,此外日本消費稅的上漲都言中,這簡直神作+神預測啊!而最近東京奧運會已經臨近了,電影中倒計時牌上有「中止」的塗鴉,如果繼續下去······細思極恐,甚至連安倍首相都有可能下台,為什麼呢,看了下文你就知道了。 這塊倒計時牌其實是合成的出現的位置就是在新國立競技場,也就是本屆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去年年底剛剛建成。而在AKIRA最後的大戰里,這體育館已經被部分損毀了。 《阿基拉》電影中截圖,其實在設定中東京那時候社會挺動盪的,你可以看到在這塊倒計時牌上有「中止」的塗鴉,如果今年東京奧運會真的中止了,那麼《阿基拉》就是神預測三連了 漫畫中報紙上 WHO(世界衛生組織)對日本政府對傳染病的對策表示不滿 最初國立競技場的設計和漫畫中一個體育館非常相似 此前建設中的新國立競技場和《阿基拉》漫畫中被毀壞的國立競技場 連消費稅的改革都被成功預測了(日本在2019年10月1日起將消費稅從8%上漲到了10%),如果最近支持率不斷下降的安倍總理大臣不幸下課了······ 29日將在ANIMAX播出的《AKIRA》 來源:和邪社

網曝遭取消的《阿基拉》遊戲演示 原計劃1995年發售

<p據外媒DualShockers報道,世嘉在上世紀曾計劃對動畫電影《阿基拉》進行改編,讓其遊戲作品登陸世嘉Mega Driver主機,不過最終這一項目胎死腹中。油管UP主Hidden Palace近日公開了一段遭取消的《阿基拉》遊戲演示內容,一起來欣賞一下。 <p根據Hidden Palace介紹,這款《阿基拉》遊戲原本由Black Pearl進行開發,1993年年末時項目開工,計劃於1995年正式發售。本款遊戲試圖運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對《阿基拉》的重要場景進行還原。 <p最終這款《阿基拉》遊戲作品未能順利面世,通過本段視頻我們可以看到若干遊戲場景以及幾個未完成的關卡,也讓我們得以知曉這款塵封了20餘年的項目原本可能的面貌。 視頻畫面: 來源:遊民星空

網友挖掘出25年前消失的MD版《阿基拉》 完成度感人

<p1993年底,一家名為Black Pearl的開發商宣布將著名動畫《阿基拉》改編為遊戲並登陸MD平台,這款作品在當年的CES上亮過相,此後再無音訊。25年之後的今天,YouTube播主Hidden Palace將它的原型挖了出來。 <p從視頻中可以看到,為了貼合原著的橋段,它綜合了包括賽車、FPS、動作等各種類型的玩法,這在當年是比較罕見的。不過作為原型,它顯然不是成熟的狀態。據播主介紹,這個原型中有很多關卡,但幾乎沒有一個是完整的,很容易出現崩潰的情況,音效也幾乎不可用。以下為遊戲試玩視頻。 【游俠網】MD版《阿基拉》試玩視頻 <p在試玩視頻中可以看到,雖然這不是一個完整的遊戲,但是《阿基拉》中已經有大量的內容均以開發完成。玩家們無法玩到這一作品着實是一種遺憾。不知道將來是否會有民間大神自己動手讓這部塵封了25年的遊戲重見天日。 <p視頻截圖: 來源:遊俠網
阿基拉 真人電影 AKIRA

與《雷神4》衝突-《阿基拉》真人電影被曝將無限期停拍

美國娛樂新聞Varitey周二報道華納兄弟將無限期停拍《阿基拉》真人版電影,此前該電影將在秋季開始拍攝,並在2021年5月21日上映。 對於延期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讓塔伊加·維迪提Taika Waitti在挑選兩位男主角上有更充裕的選角時間,此外說在電影的創意方面內部還有不同的意見。另一種說法是導演塔伊加·維迪提還將指導《雷神4》拍攝所以兩部作品之間有時間上的衝突。在2018年4月接受媒體采訪時塔伊加·維迪提將拍攝改編自漫畫《阿基拉》的電影。此前該電影已經收到了加州電影局的1850萬的退稅,所以電影必須在180天內拍攝,而現在只剩下71天了。 電影拍攝和現在遊戲大作一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年年初上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卡梅隆導演看中劇本已經10多年了,也才剛剛上映。不知道這次無限期要花多久呢?大友克洋自己也在美國的AX展上都宣布了4K的數字版即將在明年發售。 來源:和邪社
AKIRA 阿基拉

日本經典動畫《AKIRA》改編真人電影2021年5月21日上映

此前我們就報道過由小李子參與投資《AKIRA》真人電影拿到州政府的拍攝津貼必須在半年開始拍攝,而我查了一下11年前我們就寫過AKIRA確定改編了,可見好萊塢一部電影的從企劃到開拍需要的時間還真長,尤其是海外IP的改編。 此前故事設定在新曼哈頓的,現在經過證實故事還將發生在新東京,秘密的軍方項目使得新東京陷入危險,暴走團的成員一位成員陷入了內心的瘋狂,只有兩個年輕人和一組治療人員能讓他停下來。 來源:和邪社
《孢子》作品  阿基拉的摩托車

《孢子》作品 阿基拉的摩托車

作者: 林宇正 來源: 遊民論壇 經典漫畫阿基拉中的摩托車           遊民星空《孢子》專區 來源:遊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