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2001太空漫遊

Tag: 2001太空漫遊

《生命之樹》:馬利克的「影像化詩歌」

文章包含一定程度的劇透內容,請謹慎閱讀 前言 當一個誕生於基督教家庭且哲學出身的導演拍片,他會作出什麼樣的作品? 粗淺地看了一遍影片,私以為《生命之樹》是一部有著塔科夫斯基那般「詩電影」氣質的作品,雖然影片沒有那種戲劇般長度的長鏡頭,但將畫面作為寫作的措辭,以故事作為載體表達個人對宗教與生命思考的特徵依然明顯。 「不要嘗試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這樣的觀影體驗是筆者在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之外發現的又一部作品(受觀影量限制,可能還有很多具有這樣氣質的電影未被筆者發現)。當觀眾在觀看中丟失了以往觀影使用的技巧,重新建立對電影的理解或許是在觀影後一件相當具有魅力的事情。 下面的內容會從一些細碎的特徵去把握泰倫斯·馬利克是如何藉由電影表達個人的技法特徵並在文末提出一些觀影中產生的疑惑。如有錯誤或意見的相悖,筆者接受大家的一切批評。受限於影片碎片化的特徵與筆者表達能力的不足,很多分析或許需要建立在整體觀看影片的基礎下才能進行,未觀看該片的觀眾可能會有些雲里霧里,也可能會受到筆者的個人觀點對後續觀看影片產生先入為主的一些誤解,在此深表歉意。 作為敘事載體的物象 《生命之樹》作為一部具有意識流特徵的片子,在剪輯上往往不拘於常規的思路,不以物體的相似性和剪輯的無痕為追求,而是竭盡全力地用每一個畫面來表達作者對生命的態度。 影片前半段中對「生命」的影像化描述是極具先鋒性的。長達十餘分鍾的「創世紀」鏡頭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將基督教中「創世紀」一文進行了頗具特徵性的影像化表達:宇宙大爆炸、熾熱的岩漿、冰冷的流水、微觀的細胞結構、水生的水母、類似恐龍的早期生命。 這一段的敘事作用幾近全無,反更為影片的神秘又蓋上了一層面紗(就像《櫻桃的滋味》片尾的「偽紀錄片」片段一樣,讓觀眾愛憎分明)。但它卻用一種視覺化非語言的形式呈現了作者對生命誕生的看法,激烈的爆炸中產生了火,隨後對立地又出現了水,生命因此誕生。 這也可以看做是電影中主角對自己生命誕生的一種思考表達或其父母間愛情的隱晦象徵。後者類似於將這段鏡頭粗略地理解為王朔筆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愛情的具象化(當然這種理解頗具「作者已死」的味道,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無端聯想)。 如果說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將猿人丟在空中的骨頭和幾千幾萬年後人類的飛船剪輯在一起是一種齊白石畫蝦「去繁存簡」的表達,那麼馬利克的《生命之樹》則是一種張大千畫下山水般的表達。 影片中大量出現的物象,如水、樹木、草叢,都是一種和生命自然而然產生聯想的物象,因此他們的交替出現具有些許隱喻蒙太奇的特徵。 此外,導演在電影中也用寫詩一樣的方式進行了敘事:孩子從水中的房間推開房門游出與角色母親生下孩子進行的蒙太奇剪輯巧妙地將孩子的出生進行了詩意化的影像表達。父親手捧孩子的腳也有著類似的表達。 世俗意義中的電影是「造夢的藝術」,而《生命之樹》這樣的電影則有一種引領觀眾進入導演內心世界的色彩。 手持的攝影,不尋常的拍攝角度,攝像機的「存在感」無時無刻都在向觀眾傳達「你是觀看者」的離間感。雖同是手持風格的攝影,但攝像機不同於「偽紀錄片」那種時時的代入感的製造者(比如《拆彈部隊》、《死亡錄像》),也不是一個從偷窺視角進行拍攝以便讓觀眾時刻有一種自己是趴在角色房間牆上的蒼蠅的偷窺者(比如《錯亂的一代》、HBO電視劇《繼承之戰》),而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性的角色,會有重心地呈現他認為重要的內容,時而弱化影片中的矛盾,時而肆意地讓角色從自己的畫面中出畫而不去追趕。 筆者對拍攝技術的理解有限,只能將影片中出現的種種畫面邊緣畸變等特徵理解為「追求人眼的視覺特徵」,可能會有些謬誤。 《約伯記》——生活和信仰 作品中摻雜導演的個人思想是一種極其普遍的現象,但摻雜程度達到《生命之樹》這樣極端個人化的影像風格卻是不常見的。電影中時時環繞的宗教音樂與世俗生活的粘合,特別是世俗化的父親在兒子的陪同下身處教堂演奏管風琴一幕更是強化了個人生活與精神信仰間的割裂感。 《約伯記》相關在影片的台詞中有著較高的占比,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約伯記》的內容和背景(非傳教作用,僅作為電影理解所需的背景知識介紹)。 電影中,看似最具有宗教信仰的父親實際上具有被常人稱為「圓滑」的世俗風格,他會在教導孩子餐桌禮儀後自己我行我素,當著孩子的面用小費挑逗服務員、四處遊走兜售自己的專利。實際上。主角的家庭可以稱得上是很典型的美國家庭,軍人退伍的父親、居家的母親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這里似乎也有作者用這樣的宗教風格電影來對抗「嬉皮士」運動後信仰崩塌的意圖,此處存疑。 連他的孩子都深知父親的虛偽性。那麼約伯是否對應了電影中的角色? 筆者私以為主角的形象具有約伯一定程度的投射,或者說主角在影片中將自我與約伯進行了連接。他的回憶是建立在將近暮年的閒暇時對童年「俄狄浦斯」的回憶與對待死亡和信仰的回憶。在結尾的他腦海中的海灘上他收獲了屬於自己的祝福——與母親的擁抱和對父親一定程度的諒解。他所蒙受的苦難是不得不面對自己苦澀的回憶——在父權控制下精神極度壓抑和母親近乎無條件的愛間的拉扯。他也會有對「死亡」的疑惑——在目睹了游泳的同伴溺亡後,他也會萌生「弒父」的邪念——當主角父親修車時攝像機把畫面持續定格在支撐車輛的千斤頂上已經給予了足夠多的暗示。 他的回憶是意識流的,唯有開篇作為嬰孩成長的蒙太奇具有時間上確切的連續性,但這段記憶也必定是具有主觀性的——嬰孩的記憶必定是藉由他人之口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的,因此具有連貫性。而個人的回憶是割裂的,仿佛是石黑一雄筆下的《群山淡影》中主角借他人的故事來講述主角的過往一樣具有一種未知性。 鏡頭的生命力可以看做是來源於主角的回憶態度,從對欲望的隱晦表達可見一斑。起初,角色的暴力被隱藏在父親的語言控制下和給孩子的光線處理上,在他敢於正視記憶後的回憶中,暴力得以確實:孩子無謂地用磚頭砸玻璃,把青蛙綁在火箭上「實驗」,與父母頂嘴…… 在角色的腦海中,世界是荒蕪一片的沙漠,但仿佛經人點撥後,他穿過了類似教堂的場地(實際上用穿過並不准確,鏡頭之間並沒有直接的暗示,類似於夢的跳躍性),和不少迷惘的人們一起進入到了沙灘,仿佛一個回頭的浪子,而獎勵他的牛犢便是與父親的和解,與母親的相擁。 P.S.看到這里的沙灘,迅速聯想到《死亡擱淺》中的「冥灘」,愛看電影的小島是否從這部作品中吸取了些許靈感? 這部電影中,除了主角外的角色幾乎都是沒有弧光可言說的(也可能是受限於我的能力),母親的慈愛與父親「都是為了孩子好」夾雜世俗與宗教矛盾的形象在回環的敘事中不斷得到加強。唯一產生變化的便是主角的心境,並且是通過鏡頭語言暗示而非具體情節的展現。《劇本》一書中,作者對主角的要求是「有明顯的內在欲望和對應的外在行為」。而面對一部非商業甚至在坎城都飽受爭議的影片,將主角的行為放在對記憶的選擇和個人的情感波動上無疑是頗具有先鋒氣質的。 這樣看來,影片的宗教色彩似乎過於濃厚,但以上的解讀也僅僅是基於《約伯記》這一點進行的分析,實際上不少鏡頭的組合也無法用上面的方式合理解釋。這些自娛自樂的分析也僅僅是一種在黑暗中摸索時自我安慰的途徑——當面對一部於我僅能感受不能言說的電影時。 仍存在的疑惑 這部電影的面紗並不會因為以上的一點點分享而被揭下。關於影片的不少內容我也存在一些理解上的不能,下面進行列舉: 受限於音樂教育程度較低,影片中大量投放的音樂風格變化沒有能被我把握,只能些微地感受到情緒的傳達。影片中主角父親從演奏管風琴到演奏鋼琴的變化是否與信仰動搖或其他人物弧光相關,這於我仍是未知。 《生命之樹》的扣題這一點在本文中未詳細涉及,但不少解讀都將題眼中的樹與《創世紀》中亞當夏娃吞下的蘋果進行了聯系,這一點存在一些理解不能,歡迎大佬的撥冗指教。 影片反復出現的一些重復鏡頭——瀑布、向日葵、樹木——只是出於視覺的考慮還是具有一定的暗示人生的循環性?在觀看和查閱已有影評中,暫時未能找到讓我滿意的答卷。 影片中出現的小丑、少數族裔、汽車釋放的煙霧有什麼意指? 後記 在行文中,越是往下寫,越是在感官上認同《2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肯對庫布里克電影的評價:「你若是說自己看懂了《2001太空漫遊》,實際上你就沒有」。出於對神秘主義的下意識排斥和對大師作品的憧憬,在匆忙看過影片後寫下了這些尚不完善甚至可能出現邏輯不自洽、句子有語病的文字。一方面是希望能拋磚引玉,收獲更多觀影者對這部電影的看法;一方面也是給自己一個交代,至少這樣的作品我嘗試去感受了。 以上,獻給機核的大家。 來源:機核

科幻片視效大師道格拉斯·特朗布爾於2月7日去世,享年79歲

根據外媒報導,科幻片視效大師、知名電影人道格拉斯·特朗布爾於當地時間2月7日因癌症去世,享年79歲。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於1942年4月8日在洛杉磯出生,從小就喜歡看外星入侵電影,但他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建築師,並進行了測繪方面的學習。由於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非常逼真,使他很快在 Graphic Films 找到了一份工作,負責插畫和噴槍繪制。 很快,道格拉斯·特朗布爾的才能引起了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注意,後者決定請他參與到《2001太空漫遊》的製作。雖然與庫布里克的合作並不算是十分愉快,但參與製作《2001太空漫遊》還是讓特朗布爾開始著迷於將視覺藝術搬上大銀幕的工作。 此後,特朗布爾曾在多部經典科幻片中參與視效製作,包括《銀翼殺手》《第三類接觸》《星際迷航:無限太空》等片;他還曾導演過包括《宇宙靜悄悄》《尖端大風暴》在內的多部長片,並發明了多種電影拍攝工具與技術。特朗布爾曾三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並獲得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終身成就獎。 願他一路走好。 來源:機核

Super7 新品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猩猩守夜者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猩猩守夜者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2001: A Space Odyssey ULTIMATES! Wave 1 – Moon Watcher (Pre-Order) Leader of his tribe of primitive ape-men, Moon Watcher...

Super7 新品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弗洛伊德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弗洛伊德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ABOUT THIS ACTION FIGURE When a Monolith buried for 3 million years is discovered on the Moon, Dr. Heywood Floyd...

Super7 新品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弗蘭克·普爾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弗蘭克·普爾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2001: A Space Odyssey ULTIMATES! Wave 1 – Dr. Frank Poole (Pre-Order) Astronaut Frank Poole learns the hard way...

Super7 新品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大衛·鮑曼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終極版系列 電影 2001太空漫遊 大衛·鮑曼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2001: A Space Odyssey ULTIMATES! Wave 1 – Dr. Dave Bowman (Pre-Order) Only a daring manual air lock re-entry...

《迪迦奧特曼》:看漫步在時代黃昏下的科幻浪漫,與名為「光」的人文關懷

背景 1970至1980年,隨著西方科幻黃金年代的徹底落幕,《2001太空漫遊》點燃了歷史的第一束煙花,新浪潮的波濤將與逆流的反浪潮在時代的交點激烈碰撞。《銀翼殺手》,《星球大戰》,《E.T》的標題將會代表著自己的文脈源流,在熒幕上一個個的亮起,而後震驚世界。於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側,隨著《宇宙戰艦大和號》,《高達》,《阿基拉》,《超時空要塞》等等作品的誕生,科幻也在日本以動畫的形勢生出了茁壯的根蔓。 激盪而浪漫的時代中,名留千史的作品如流星般閃過,但我們要討論的主角並不是它們其中的任何一個。時間回到更早之前,一位叫做圓谷英二的男人創作了一頭名叫哥斯拉的怪獸,撥開了特攝作品的第一幕。1966年,圓谷公司成立,《奧特曼》開播,巨大化的英雄,逼真的怪獸,深刻的劇情,就此開辟了奧特曼這個偉大IP的歷史。 奧特曼、特攝和科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奧特曼》的下行標題中,標注著空想特攝作品。 從初代《奧特曼》的作品中就能初見端倪,從科特隊(全名:科學特別搜查隊)這個名字,到M78星雲,宇宙人以及其餘更加詳實的故事設定,都散發濃厚且獨特的科幻氣息。涉及到科幻故事深刻晦澀的故事內核,奧特曼也沒有因為自己兒童向的定位而在其上糊弄不清,轉而用某種隱晦卻露骨的方式來探討科幻命題。 《奧特曼》第23話「我的故鄉是地球」中,因為太空事故而被自己的祖國拋棄在外太空的太空人賈米拉,化作了一隻怪獸回到地球,准備破壞在日本召開的世界和平會議。你能夠看到和平會議廣場安排的軍事武器,倒在泥土中哀嚎的賈米拉以及他拼了命才破壞的幾面國旗。悲傷的故事之下,充滿對冷戰的諷刺,痛批當時美蘇軍備競賽下扭曲的國家關系。 我們如何獲得和平?奧特曼究竟是什麼?人類能否與外星種族共存?我們是在保護地球,還是在保護自己?隱晦的是這些問題被藏在了孩童鍾愛的奧特曼大戰怪獸的皮套大戲下,而露骨的正是大人們能清晰地透過那3分鍾戰鬥的糖衣,直觀感受到鏡頭語言與子供化的台詞當中的問答,以及這份問答過後的清醒與諷刺。超級英雄的桎梏反而為其披上了兩面性的大衣,再加上難以解答的深刻命題,賦予了其值得反復解讀和玩味的特點。《奧特曼》因此成為了殿堂之座,也為日後整個系列的作品定下了基調。 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奧特曼系列所探討的科幻主題與表達方式也在不斷更迭。 《賽文奧特曼》對於社會問題更加沉重且赤裸的刻畫,《傑克奧特曼》又開始嘗試褪去奧特曼的神性以人的視角去看待衝突......但無論如何變化,奧特曼系列沒有脫離出一個更寬泛的質問,那就是「人,應該如何變得更好,面向未來?」 問題的演化意味著圓谷的創作者們在哲思上的改變,也似乎象徵著每個人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不同心態。而中心思想與其子供向的定位,更註定著奧特曼系列背負著一個比普通的科幻作品更加艱巨的使命,創作者需要在不斷革新和自我質問中翻滾思想,並將它們的答案以一個簡單易懂,正面向上且不自欺欺人的方式,傳達給觀看節目的孩子們。 可惜的是直到1980年,《艾迪奧特曼》沒有能夠彌補《雷歐奧特曼》在收視率上的失敗,為奧特曼電視劇在昭和年代畫上了句號。 平成年代到來後,科幻動漫的殿堂作品《Eva》與《攻殼機動隊》於1995年相繼出世,在那個美好又殘忍的時代,奏響了人們的在世紀末的精神狂歡之旅。往後一年,1996年,圓谷公司終於重拾起奧特曼的名號,乘上了時代的浪漫紙船。《迪迦奧特曼》就此誕生。 這部作品精準抓住了時髦元素,賺足了小朋友們的熱情,又承載著昭和時期流傳下來的英雄氣息,在平成年代初,在每個人心中打下了一個美好的烙印。我們將會分別從三個命題剖析《迪迦奧特曼》這部作品,嘗試解讀藏在其背後的時代風韻。 《迪迦奧特曼》身上獨特的科幻色彩 20世紀末,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人類即將進入資訊時代,傳統科幻中那些浪漫的東西將會用一種不浪漫的方法變為現實。科幻文脈的演化也正在經歷最後的浮沉。 開篇,《迪迦》的背景設定頗具黃金時代的磅礴之勢。人類突破了技術的極限,已經浩浩盪盪的飛往宇宙,開辟星系之間。地球聯合和平組織TPC、科學精英小隊GUTS、載人火星飛船、月球基地,不管哪一個設定都充滿了人類大同,沖向未知的宿命感。在這樣的背景下,《迪迦奧特曼》的故事中既有波瀾壯闊的開拓冒險,也有某個悲哀科學家的贖罪之旅。 除了這些,你還能見到例如第29話「藍色夜晚的記憶」,第36話「超越時空的微笑」,第42話「少女消失的街道」等風味獨特的科幻短篇。這些單元回中,沒有多麼新奇的科學設定,沒有衝突強烈的思想矛盾。少男和少女的情緒交織,時間與空間的感官碰撞,結合深藍色的天空,伴隨著汽笛聲的公園,黃昏下的商業街道等等上個世紀末日本獨有的景色,描繪出了在那個時代的日本才獨有的感性科幻。 奧特曼本就是科幻故事,你很難否認這部作品有的時候很像是一本作者寫給科幻的情書,因為它的身上散發著某種過於濃烈的愛意。你甚至能夠想像到對方在寫完劇本後自我陶醉的表情,因為它實在是太浪漫了。 但即使風味各樣,《迪迦奧特曼》這部作品中也埋藏著一塊貫徹始終的科幻內核。我們便不得不談談第4話的故事「再見了地球」。 這一篇章中,木星探測飛船吉普塔三號在太空中被未知能源體攻擊,三位其中的太空人也因此喪生,和吉普塔三號以及能源體化作一隻怪獸,飛回地球。在怪獸襲擊宇宙開發局的同時,三個太空人的靈魂出現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人身邊。迪迦奧特曼陷入苦戰時,三位太空人的意志控制住了怪獸的身體,幫助迪迦擊敗了怪獸。最後,三位太空人的靈魂也化作光芒,飛往遙遠的太空,用遠星的閃爍和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說出了最後的道別。 在這一集中,讓吉普塔三號化作怪獸的是太空人內心的恐懼,擊敗怪獸的也是他們作為人的驕傲與尊嚴,即使化作數據也在思念家人的是他們,即使不舍也要離開故鄉的也是他們。衝突,解決,內心矛盾,釋懷,一切的一切都圍繞著人展開。而這也將成為之後故事的主旋律。 也許說到這里,你會回想起來,同樣是太空人,同樣是太空事故,最後的落點卻截然不同,「我的故鄉是地球」與「再見了地球」有著很深的致敬關系,雖然實際上探討的並不是同一個問題,但其中也能展露出兩代作品對待嚴肅問題的取向已經不盡相同。雖然人都已經死去,以亡靈的身份回到故鄉,前者的落幕是刺痛的,悲慟的,後者的落幕,是釋懷的,微暖的。 昭和奧特曼的許多故事,是新浪潮式的,其中面對矛盾時的那種尖銳的諷刺與批鬥,就像舉著「給我和平!」的橫幅走上大街的熱血男兒,充滿鬥爭色彩。而經過了如此時間,人們被時代的洪流無情的碾過,七零八落掉在地上的,是人的孤單與脆弱。而《迪迦》故事背後的那個聲音仿佛在說,鬥爭還在繼續,但在那之前,先擁抱自己,與自己和解吧。 「奧特曼」的重新定義與內外衝突 談到內部衝突,就不得不聯繫到上文中提到的,奧特曼系列的演變。在昭和時期,雖然有更具神性的初代,也有人性鮮明的泰羅和雷歐,但他們都無一例外來自其他的星系(M78星雲和L77星)的外星人,而怪獸也多為外星生物或者變異生物。直到《愛迪奧特曼》中,出現了怪獸是由人的負面情緒產生的這樣的設定,人的意志對於整個宏觀世界的影響開始逐漸被強調。 而在《迪迦奧特曼》中,這樣形而上的討論成為了故事的核心,迪迦不再是作為宇宙人存在,它沒有自我意志,也並非某個具體的物理存在,而是一個精神化的概念——光。 迪迦的變身者大古獲得了神光棒,也因此獲得了迪迦這個新身份。大古作為人類,會愛,會恨,會墜機,而迪迦則是被視作人類的保護神一般為人期待。就如同劇里的一句台詞「大古,你既是人類,也是光。」大古的自我身份認知衝突將會與這句話一起,作為主角大古的成長線與整個故事最重要的主題,貫穿整個劇集。這份矛盾在無數的故事中得到詮釋,最終在結尾得到解答。 於此同時,外部衝突也在每一集單元回中發散,對於小孩子,他們是迪迦奧特曼與怪獸的戰鬥,對於成年人,它們簡單看來是一個又一個普通的科幻命題。如果說迪迦奧特曼在這份衝突關系中,代表了人類,那麼怪獸在對立面又代表了什麼呢? 不同於昭和年代的對抗—奧特曼與怪獸作為秩序與混亂的對立關系。在《迪迦奧特曼》中,怪獸不再單純地作為野蠻的怪獸出現,和迪迦一樣,怪獸也是某個概念的具現化,這個概念通常是自身帶有矛盾色彩的科學技術,社會衝突,或者某個人的心結。例如,魔神所代表的的人類本性中的攻擊欲望;蜃樓怪獸發爾頓是謠言的化身;巴克貢則僅僅是一個生活不如意的青年在做夢時透露出的惡意..... 這些怪獸本源揪其根底,也都是人的問題,所以故事中表層的對抗關系,雖然看似是怪物對抗奧特曼與勝利隊,但實則還是人與人的對抗,這是為何迪迦奧特曼的著墨點總是能精準的定位到人物塑造和人性思考上。 人的災難唯有人面對,什麼,為何,如何?《迪迦奧特曼》當中,那些所謂的人文關懷,究竟來自何處? 泡沫的破裂與《迪迦奧特曼》的人文關懷 平成大蕭條這一社會變動幾乎影響了當時所有的藝術作品,而理解它也對於我們解讀《迪迦奧特曼》這部作品來說尤為關鍵。 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簽訂。這一天對於每一個日本國民都至關重要,因為這一紙合約,他們將會經歷如夢似幻的5年時光,而在此後,他們又將用未來的20年為其付出代價。 泡沫膨脹的5年內,由於日元的快速增值,日本政府採取了低利率政策應對出口下降的問題,在貨幣寬松與日元增值的粉飾下,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都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不管是富豪還是社畜,都將不愁吃穿,肆意揮霍他們手中的資產,享盡每個人應有的社會地位。 直到1991年,泡沫破裂,日本的大量帳面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股市,房市,金融體系相繼崩潰。人們從資本主義的快樂城堡墜入蕭條的泥潭之中。普通的民眾無力償還貸款,有的人面對現實依然沉溺在幻夢不願醒來,有的人盡力掙扎也無法翻身,有人乾脆躺平在街巷的角落靠著酒與賭博渾噩度日。與此同時,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全日空857號班機劫機事件,阪神大地震......經濟崩潰,恐怖襲擊與自然災害接二連三的出現,整個日本社會籠罩在陰霾之下,人的脆弱在這些災難前暴露無遺,而如此般混沌的環境卻成為了創作的土壤,為無數的藝術作品埋下了種子。 說回到《迪迦奧特曼》,第25話惡魔的審判,這是一話非常有代表性的單元回。 希望取代迪迦成為人類守護神的基里艾洛人將自己偽裝成天使,利用群眾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心理從輿論擊敗了迪迦,雖然迪迦最後作為亞當被重新接納,擊敗了基里艾洛德人,但在這一回中,我們能看到許多有趣的意象。 被描寫得盲目且迂腐的群眾,麻布鬥篷,無神的雙眸,布滿惡魔和墮落天使雕刻的石板門。整個社會雖然看上去欣欣向榮,但不斷頻繁出現的怪獸以及其他的壓力讓許多成年人的心理防線崩潰,人們聚集起來,頹廢地散布世界將要毀滅的謠言,林立的高樓空空盪盪,了無生機,鏡頭時而集中在民眾臉上木偶般空洞的表情上,時而匯聚在陰沉的天空與高樓間。結合昏暗和低飽和度的濾鏡,在極短的篇幅內,一種難以言說卻令人窒息的末日感被非常巧妙地塑造出來。 在其他篇章中,雖然沒有25話中如此濃厚的末日感,但某種對人類本質和社會的悲觀看法總是若有若無地在各處被表達出來。例如第45話「永遠的生命」,第28話「呼喚......」,第51話「黑暗的支配者」......濫用藥物,沉醉在幻想中不願面對現實的民眾;戰爭陰謀;秩序被破壞後的世界末日,這些種種不難關聯到日本當時的社會樣貌。 《迪迦奧特曼》身為一部特攝劇,避開了所有過激的陰暗觀點,甚至看似處處陽光普照,欣欣向榮,但導演和劇作者卻用以上那些非常微妙的鏡頭和故事元素,以隱約而簡短的筆墨,描繪出了那樣一個泥潭中的日本社會。全劇就在這樣一個微弱的,但是憂心忡忡,正在破滅的基調中進行。以人的昏暗渺小,社會的腐朽矛盾,科學的野蠻生長為前提講述故事。 結合了這樣的時代特徵的《迪迦奧特曼》是悲觀的,但同時它是現實的。面對惡性和世界的殘酷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前提,而只有我們認識到它,我們才能真正開始去學習如何熱愛世界,熱愛自我,我們才能沖破枷鎖,擁抱善性。 放眼過去,何為光芒 在《迪迦奧特們》的許多篇章中,對於「問題」的表達是隱晦的,導演傾向於簡單的將視角縮小,用悲傷而溫暖的手筆描繪暴露在時代問題下的一個個微小的故事,小的視野卻能更讓人切身的感受當下時代的特徵和社會困境。 例如第17集「紅與藍的決戰」中孤單卻堅強生活的阿婆,在橋上游盪勸誘阿婆跳河的廢青們;第26集「彩虹般的怪獸之境」中一個平凡的中產家庭產生的平凡的矛盾與和解,第27話「看見了奧比克」中執著,小孩子氣,長情而浪漫的奧比克。他們因為平凡而偉大,因為偉大而平凡,所謂人文關懷正是如此。《迪迦奧特曼》在有限的篇幅內把更多的關懷留給故事中的每個角色,盡可能地去描繪他們的喜悅,痛苦,和解,救贖。 所謂的昭和男兒到寬松世代,這真的僅僅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誕生的隔代衝突嗎?每個人解讀這兩個詞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在我看來,它們都不是什麼貶義詞,同樣也不是褒義詞,它們僅僅是兩代人身上的性格特點,而由前至後,它似乎象徵著,洋溢著拼搏與凌然之氣的精神面貌,在被如此無情的時代車輪碾壓過後,正在逐漸變得柔軟和細膩,脆弱同時也更能理解他人的喜悅與痛苦。 《迪迦奧特曼》在此時誕生,承載的正是人心中最為柔軟且脆弱的那一部分。 所以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句貫穿全劇的台詞,「你既是人類,又是光。」在第一層意思上,這指代著光要成為人類,這意味著迪迦既要成為帶來希望的救世主,也必須帶著人的意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領人,克服過來的,才是人的難題。在第二層意思上,這句話指代著人類要成為光,大古有著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也有不少自己的缺點,但他始終在克服自己的黑暗面,以自己的善性逆暗而行,就和迪迦從黑暗巨人變成金色巨人的過程一樣,所以大古並不是一個被光主動選中的幸運兒,他在遇見石像巨人之前就已經是光了。 如果要讓光成為你,你首先得成為光。最終這個主題在最後一集「致以輝煌的人」中得到升華,混沌的末日之下,所有相信光的孩子變成光芒,成為了迪迦,以孩子最美好,天真,正義的那一面戰勝了迦坦傑厄,那個貫徹全局的自我毀滅,墮落,黑暗的現代社會的化身。就和迪迦其他所有的故事一樣,人必須自我拯救,而在最後,他們的下一代將成為光芒,跨越他們現在無法跨越的困境,達到未來。 回到現在,光在何處 時間來到現在,空想特攝英雄劇,他們現在已經不再這麼稱呼自己了,因為他們知道,空想科幻不再夢幻,特攝手法也不再特殊,但這不意味著,英雄也要跟著前綴失去本意。放眼現在的特攝作品,我們不再以世界的黑暗面為出發點去思考問題,而是以空洞的夢想為地基,不面對人性和世界糟糕的部分,建立一座又一座的海市蜃樓。作為結果,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謳歌正義和善良的「英雄」,打著解決危機和無私奉獻的幌子,傳達某種盲目且膚淺的英雄觀。他們以人都相信愛,人都熱愛世界,人骨子里都是積極的為前提,避開對社會真相的披露,將鏡頭僅聚焦在他們的懲惡揚善上,最後喊出「不是的,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我想要全世界都展露笑容。」這種空洞的話,並標榜其為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迪迦奧特曼》中,除了「大古,新城,出擊!」「迪迦奧特曼!」你也許會漏過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那就是「再見。」 它也許不是一句台詞,但你應該隱約聽到許多人說過。奧比克用眼淚和過去的鎮子告別,Maya用歌聲和已經死去的哥哥告別,阿婆在跟那個親切的外星人告別時也在和老伴和孩子告別,而希拉帶著博士的靈魂離開時也和已經去世的女兒做出了告別... 無數個人跟某些重要的東西道別,他們在告別的不僅僅過去,還有每個人心中的傷痛,而這些「再見」最終又匯聚成一個,在這聲「再見」中慢慢遠離的,是留在舊時代里的人文情懷,是即將被埋葬在文化浪潮里的人的浪漫,是我們的童年記憶中,曾經那個天真爛漫的自己心中閃爍的「光」。 來源:機核

中國空間站來了,它將改變人類和宇宙的關系

文 | 未來事務管理局 船長 🚀 4月29日,海南文昌,熱帶季風持續吹拂,仿佛數億年前第一隻海洋生物走上陸地那天。 上午11點的海灘擠滿了人,比起發射觀測點更像早市:烤腸漢堡涼皮玩具模型應有盡有,打牌的、下棋的和售樓的擠在一塊,孩子們在挖沙踩水。 觀看宇宙航行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這次航行更為特殊:這是中國第一座空間站第一個核心組件的出發,未來的「天宮」將以它為中心搭建起來。 建成後,那將是人類史上單體重量最大的太空飛行器。以它為跳板,人類將有能力去往更遠的宇宙。 01 空間站有什麼用? 太空探索的「成人禮」 空間站的用處,是航天先驅們的「初心」: 在人類前往深空的路上設置一所前哨站,以及,在太空中建立一所大型科學實驗平台。 未來,要讓人類可以安全舒適地在宇宙中遠航,我們必須考察長時間太空停留對人體的影響,測試太空飛行中的各種技術設備,培養失重環境下可以存活的動植物,綜合利用各種太空資源等等...... 要達成上述目的,能夠在太空中長期停留、具有微重力環境的空間站,就成為了最佳實驗平台。 建成和運行一座空間站, 讓人類長期在太空里工作生活, 是一個國家空間探測技術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因此,「天宮」的發射也可以看做中國載人航天的「成人禮」。 天宮是第一個大型空間站。它的系統副總設計師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那麼空間站則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的房子。 三室: 核心艙「天和」。實驗艙Ⅰ「問天」。實驗艙Ⅱ「夢天」。 兩廳: 貨運飛船「天舟」。載人飛船「神舟」。 4月29日發射的「天和」作為「天宮的核心」,既是航天員主要的生活場所,也是空間站的管控中心,具有長期自主飛行能力,其他艙段和飛船都將對接到它的身上。 「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後,「問天」「夢天」實驗艙也將陸續發射,期間,天舟和神舟將不斷往返,進行航天員輪換和貨物補給,後期還將發射一個名為「巡天」的光學艙進行天文觀測,進一步增強「天宮」的星際探索能力。 建成後,它將飛行在340~450公里的近地軌道,容納額定乘員3人,設計壽命10年。 我們將擁有一座新的「天空之城」。 02 空間站將改變什麼? 人和宇宙的關系 空間站的出現將改變宇宙探索的意義: 人類不再是宇宙的「旅客」,而是「居民」; 到太空去不再是一次短期旅行,而是長期停留。 中國以往的幾次載人飛行中,航天員都曾在短期太空停留里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神七」航天員翟志剛第一次出艙時,「地球就在腦瓜上面漂浮著,就那麼大,還沒有根。你知道什麼叫深不見底麼?往腳下一看,第一感受就是小時候老家打的井,望不到底......我懸在太空里,無依無靠,安全感徹底沒有了。」 「神九」航天員劉洋說,「在太空這種隔離狹小的環境中,你會重新發現許多習以為常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 「神十一」航天員楊冬和景海鵬的飛行時間最長達到33天,實驗任務將近40項。「在天上,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景海鵬老是問我『你幹嘛呢』,我說『看地球』,結果一看錶,已經一個小時了。」 卡爾·薩根說,宇宙既非善也非惡,它只是漠不關心。 中國航天員用最簡單的話語做出了回答: 宇宙只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存在。 與它相處所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人類在太空中單次逗留時間最長的記錄是340天,中國航天員最長的太空駐留記錄則是33天。現在,「天宮」即將打破這個記錄。 劉慈欣說,可以稱之為「大規模」的宇宙航行都有一個時間上的含義: 「對於地球來說,一次宇宙航行已經不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而成為漫長歷史中始終存在的一個背景,那艘在太空深處跋涉的飛船,已經和他出發的世界本身一樣成為永久的存在,成為人類在宇宙中的一個永遠的寄託......幾百代人後,永恆的漂泊可能被認為是文明的一種最正常的狀態。」 現在,空間站就是「遠期飛船」的雛形和縮影。 對未來的中國孩子,去太空將意味著一次「漫長的停留」,而天宮將會和星星一樣成為夜空中最熟悉的風景。 03 科幻視野中的空間站 人類存續試驗場 科幻作品對空間站的表現並不太多,多是呈現災難以及強調歷險後回到地球。 日本動畫《宇宙兄弟》中,空間站成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研發新藥、治癒人類頑疾(例如漸凍症的特效藥)的希望。 電影《地心引力》則是對空間站的典型呈現:遇險太空人借空間站得以返航。 俄羅斯電影《太空救援》也是同樣題材,再現了前蘇聯太空人對接失聯空間站禮炮七號而後遇險返回的歷史事件。 《流浪地球》中國際空間站則是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的中樞,最後被劉培強駕駛撞向木星,成為拯救地球、點燃希望的火種。不過,流浪中的地球也儼然已經成為空間站一樣的存在:長期航行於太空中,人類僅憑少量基本生存資源一代代延續下來。 那為什麼還要描寫空間站?因為這些作品全都指向同一個命題: 人在太空中的長期存續才是邁向星辰的關鍵, 而存續的第一要義是習慣宇宙的存在。 然而,感受宇宙並非易事。 劉慈欣認為,在繁忙日常中,人類對宇宙的感受是麻木的。除了航天員的親身經歷,也需要創作者們具備極高的想像力和觀察力,才能不斷產生好的藝術作品,向大眾傳遞宇宙的感受——這也是他為何一直痴迷於觀看發射。 今天,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湧向發射現場,體會和電視畫面和網絡直播所無法傳遞的東西。 在海浪沖刷的沙灘上觀看火箭升起,身體里涌動著的是共同的原始欲望:走出去。 有一天,地球之子會將目光投向藍色之外的黑暗之地。 他們將在那里真正成長起來。 來源:機核
犯罪恐怖片 科幻片最愛-知名動畫監督湯淺政明開出超長電影片單

犯罪恐怖片 科幻片最愛-知名動畫監督湯淺政明開出超長電影片單

湯淺政明監督目前指導的動畫《別對映像研出手!》正在A站熱播中,而就在前兩天湯淺政明監督就突然在Twitter上公布了一大串的電影名,首先是11部最喜歡的電影,然後是他很喜歡但沒有排入前11的,再然後就是讓他難忘的電影作品。大致看了一下,驚悚片和科幻片是湯淺政明監督的最愛,而且喜歡的電影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的歐美電影,還有兩部成龍的電影也入選了這個很長名單。話說這讓我想起來在日本有兩位動畫監督跨界擔任過真人電影,一位是押井守,一位是庵野秀明,不知道湯淺政明監督是不是也有指導真人電影的野心呢?不過押井守監督擔任真人電影的片子一般都是票房毒藥,庵野秀明的《新哥斯拉》在票房成績挺不錯的,2021年就要看他的《新奧特曼》了。 最喜歡的11部電影 蓋普眼中的世界 法國販毒網 哭泣遊戲 魔女嘉莉 異形奇花 ET 大白鯊 怪形 女煞葛洛莉 雨中曲 2001: 太空漫遊 喜歡的電影但沒有入選TOP11 最高危機 冒牌總統 教父 剃刀邊緣 凶線 地方英雄 我的母親的城堡 肖申克的救贖 影子大亨 羅密歐與朱麗葉 極盜車神 大危機 驚聲尖叫 千鈞一發 深夜止步 醉拳 沖向天外天 西區故事 警察故事2 龍兄虎弟 陽光小美女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 真實的謊言 人猿星球 生活多美好 驅魔人 地心引力 不一樣的天空 回火 太空旅客 低俗小說 墨西哥三部曲 陪着你走 认为很重要的电影 谍影重重 变脸 波塞冬历险 全民公敌 48小时 侏罗纪公园 蓝调兄弟 女生出拳 一脱到底 蝙蝠侠归来 虎胆龙威 天师鬥僵尸 阴间大法师 七宗罪 卓别林 老无所依 冰血暴 劳埃德 童梦失魂夜 T-34 异形附身 第六感 死亡地带 艾曼纽 撕裂的末日 终结者2:审判日 深渊 生人勿进 惊世狂花 來源:和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