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哪種食用油最健康?特級初榨橄欖油可能對人體最健康

哪種食用油最健康?特級初榨橄欖油可能對人體最健康

3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哪些食用油對人體是最健康的呢?油中富含脂肪和卡路里,但它們的化學成分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可能差異很大。食用油是廚房主要食料,但是關於不同類型食用油的健康功效卻存在相互矛盾,之前媒體報道的觀點說法不一,超市銷售多種食用油,其中包括:椰子油、橄欖油、植物油、菜籽油、鱷梨油等,我們如何分辨哪種食用油對人體健康有益,是否應該完全避免食用其他食用油呢? 用於烹飪的食用油名稱來源於壓榨加工的堅果、種子、水果、植物或者穀物,其特點是脂肪含量高,包括:飽和脂肪、單一不飽和脂肪酸、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近年來,含有90%左右飽和脂肪的椰子油已成為最流行的「超級食物」,它被譽為「超級食物」是因為其不太可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而更可能以能量的形式消耗,然而,美國哈佛大學一位流行病學家稱椰子油為「純粹的毒藥」。 人體攝入過多飽和脂肪——女性每天超過20克、男性每天超過30克,會使身體產生膽固醇,從而增大罹患心髒病的風險。所有的脂肪分子都是由脂肪酸鏈組成,脂肪酸鏈是由單鍵(飽和脂肪)或者雙鍵(不飽和脂肪)結合在一起,脂肪酸有3種類型:短鏈、中鏈和長鏈,短鏈和中鏈脂肪酸被直接吸收到血液中,用於提供能量,而長鏈脂肪酸被傳輸至肝臟,從而提高血液膽固醇水平。 3-4年前,椰子油頗受用戶歡迎,當時諸多觀點認為它具有特殊效果,對人體健康起到積極作用。但與其他食用油進行比較的研究表明,椰子油的飽和脂肪含量很高,而且沒有任何臨床試驗支持之前提出的椰子油中飽和脂肪不會以脂肪形式存儲人體內。 大多數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食用椰子油會提高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而低密度脂蛋白與心髒病和中風有關,但它也提高了有益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指數,它能將低密度脂蛋白通過血液帶走。 對於為什麼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一種解釋觀點稱,此類食物含有相對較高指數的月桂酸,研究發現,月桂酸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遠大於低密度脂蛋白。 專家建議食用飽和脂肪含量較低、其他類型脂肪含量較高的油,同時適度攝入食用油對健康更有益。但是月桂酸並不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健康,它被歸類為C12脂肪酸,這意味着它有12個碳原子,它處於中鏈脂肪酸的定義極限。 C12結構像長鏈脂肪酸,但被歸類為中鏈脂肪酸,大約70%的C12作為長鏈脂肪酸被輸送到肝臟組織,長鏈脂肪酸更有可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肝臟,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相反,專家建議人們食用低飽和脂肪、較高的其他類型脂肪,並且強調適度食用更加健康。目前,研究人員發現多元不飽和脂肪,包括:歐米加3、歐米加6脂肪,以及單一不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指數,並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和維生素。它們存在於許多不同類型的植物油中,盡管確切的數量取決於植物類型和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技術。 大多數研究表明,富含單一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食物,與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密切相關,建議人們以食用多元不飽和脂肪——主要是植物油、堅果和種子,來代替不飽和脂肪。 例如:一項觀察性研究表明,用橄欖油代替飽和脂肪可以降低患心髒病的風險,用橄欖油代替黃油、人造黃油、蛋黃醬或者奶製品脂肪,可以降低5-7%患心髒病的風險。 該研究報告作者、哈佛大學研究科學家馬爾塔·古奇·費雷分析了過去24年里10萬多人的健康及飲食狀況,發現那些攝入較多各種類型橄欖油的人們患心髒疾病的風險降低了15%。 橄欖油是將橄欖碾碎,從果肉中分離出來製成的,人們認為橄欖油是最健康的食用油。橄欖油對人體健康有益可以部分歸因於它含有的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它含有從植物中提取的維生素、礦物質、多酚和微量營養素。但這不僅僅是人們在飲食中添加橄欖油,而是橄欖油取代了其他不健康的脂肪。 橄欖油中發現的單一不飽和脂肪酸和化合物有助於預防非傳染性疾病,它們不是通過任何特殊機制,而是因為我們的身體真實需要它們。橄欖油與地中海飲食是同義詞,地中海飲食富含水果、蔬菜和豆類,以及低飽和脂肪,盡管該飲食所含脂肪較高,但與降低心髒病風險密切相關。 一些研究表明,特級初榨橄欖油對人體健康最有益。 然而,部分研究顯示,這些健康益處可能部分是由飲食中其他成分促成的,而並非完全是橄欖油。與地中海飲食不同,橄欖油唯一的好處是它能提高有益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研究人員回顧分析了30項研究,這些研究通過改變參與者的飲食來測試橄欖油的功能,發現與西方飲食相比,地中海飲食會導致血糖水平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在飲食中加入富含多酚的橄欖油,將進一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然而,地中海飲食攝入橄欖油會改善血糖水平,如果血糖過高,會增大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它還降低了甘油三脂(血液中的一種脂肪)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這些研究測試了許多類型的橄欖油,但部分研究顯示,特級初榨橄欖油有益於人體健康,其中包括可能降低心髒病風險。 特級初榨橄欖油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E,研究人員發現它比其他類型橄欖油更能預防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生成,其他類型的橄欖油是在食用油被提取之後加工的,這導致它們失去一些營養成分。 然而,特級初榨橄欖油的煙點較低,這意味着它能在較低溫度下開始冒煙,近年來,人們一直擔心持續加熱特級初榨橄欖油會釋放有害化合物,而且由於其煙點較低,在加熱過程中會損失部分營養成分。 特級初榨橄欖油在未充分加熱的情況下營養成分最佳,但即使在未加熱的情況下,也含有較高的單一飽和脂肪酸。近期研究表明,特級初榨橄欖油用於烹飪非常安全,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監測特級初榨橄欖油在平底鍋中加熱不同時間的情況,分別達到120攝氏度和170攝氏度,他們發現溫度會對橄欖油中多酚含量產生一定影響,與加熱時間沒有關系。 2011年,歐洲食品安全局得出結論稱,橄欖油可以減少氧化應激——人體內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不平衡,並保護細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免受氧化損傷,而氧化損傷會導致細胞衰老。相關研究人員發現,用於烹飪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仍然符合健康聲明中的指導原則。 橄欖油除了人們通常認為的富含單一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之外,沒有任何獨特屬性,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有證據支持使用橄欖油和其他植物油可替代飽和脂肪,但整體上仍要限制人體食用油攝入量。 研究要傳達的信息不是因為食用油對人體有益就攝入大量食用油,因為那樣會增加卡路里熱量。一旦我們將飽和脂肪酸轉變為不飽和脂肪酸,就可以選擇我們喜歡的食用油。 來源:cnBeta
與月亮周期同步:研究稱女性月經周期受月亮亮度甚至月球引力的影響

與月亮周期同步:研究稱女性月經周期受月亮亮度甚至月球引力的影響

據外媒報道, 「Ladyplanet。Natürlich Frau sein」Blog網誌在其一篇博文中很肯定地說:「女性的生理周期與月球周期有關。最明顯的聯系是兩個周期的長度。」。而《Berliner Tagesspiegel》則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女性月經周期的長短是一個平均值,對一些人來說它持續的時間較長,對另一些人來說它較短。即使是同一個女性,也會有不同長度的周期。如果它們真的與月經周期有關,所有的女性都會在同一時間迎來自己的受孕日。"該論文的知識部分寫道。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的呢?由維爾茨堡大學年代生物學家 Charlotte Förste領導的一個團隊現已用科學方法研討了月球和女性月經周期之間的聯系。結果是這樣的:科學家們推測,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殖行為和女性的月經周期是與與月亮周期同步的,但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和人工光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同步性。Förster在維爾茨堡大學擔任神經生物學和遺傳學主席。她的研究結果現已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我們知道許多動物物種的繁殖行為與月球周期同步,以提高繁殖成功率,」Charlotte Förste說。由於女性的月經周期與月球周期的長度相似,約為29.5天,因此似乎很可能存在聯系。這也是由一些其他發現支持。例如,幾項較早的研究表明,一些較早的研究表明,月經周期與月球周期同步的女性懷孕的可能性最高。兩項大型的縱向研究表明,出生率與月相之間存在顯着相關性,滿月出生率略有增加,而新月出生率則相應降低。最近的證據還表明,在有滿月的夜晚和有新月的白天,分娩的可能性更高。 為了弄清月亮對人類生殖的影響,來自慕尼黑、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22名女性的月經周期過程,這些女性都曾寫過月經周期日記--有的長達32年。「據我們所知,這種分析這種類型的長期數據的方法以前還沒有使用過,」Förster說。相反,以前的研究分析了大量女性的整體情況,將不同女性、年齡組、年份和季節的結果結合起來。 研究小組將22名女性的記錄分別與月球周期進行了關聯。而 "月球周期 "其實是一種不可接受的簡化。"從科學上講,月球呈現出三個不同的周期,周期性地改變它的亮度和影響地球的引力。"Förster說。一方面,是滿月和新月之間的變化,平均每隔29.53天就會發生一次,但會有輕微的變化。其次,月球並不是以固定的軌道繞着地球轉。相反,它的位置相對於赤道是有變化的。有時它更偏北,有時更偏南。這個周期持續27.32天。第三個周期稍長,平均為27.55天。這是因為月球伴隨着地球在橢圓軌道上運行,因此有時更近,有時更遠。 所有這些周期都會影響月光和引力的強度,例如,可以從潮汐中看出。此外,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可以導致特殊的星座以較長的時間間隔,產生特殊的現象。 "所有三個月球周期都會影響女性的月經來潮"。這是科學家在評估了研究參與者的記錄後得出的結論。夜晚的月光似乎是最強的時鍾同步器,但月球的引力也是影響的原因之一。 當然,並非所有的女性都會關注夜空的明暗變化 ,即使有,也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平均而言,35歲以下的女性,月經與滿月或新月同步發生的時間,只占有記錄時間的四分之一不到。對於35歲以上的女性,平均只有十分之一的時間是這樣的。月經周期和月球周期的同步性不僅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降低:女性在夜間暴露在人工光源下的程度似乎也會降低。典型的 "夜貓子",晚睡晚起,開燈時間較長,其月經周期與月亮周期沒有明顯的同步性。 科學家們認為,同步現象只是零星出現,而且女性月經周期的進程也各不相同,這說明僅靠月球的明暗周期並不能成為月經的有力同步因素。他們首次獲得了重力也影響月經周期的證據。"在1961年、1979年、1997年和2015年的下半年,9名女性中有7名女性的月經周期與滿月和新月的變化是同步的。"Charlotte Förste說。這18年的間隔正好對應三個月球周期結合產生非常特殊的星座的節奏。這種結合可能增強了月亮作為「時鍾發生器」的力量。 來源:cnBeta
FDA批准首種用於治療極高甘油三酸酯水平的魚油藥物

研究稱特定基因變異與魚油補充劑如何降低一個人的甘油三酯水平有關

一項調查遺傳學、飲食和心髒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聲稱,通常與服用魚油補充劑有關的心血管益處可能只在具有某種基因的個體中才會顯現。該關聯研究表明,未來可能會通過考慮一個人獨特的基因構成來優化營養建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質疑長期以來推薦omega-3魚油補充劑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有益的建議。幾項大規模的薈萃分析發現,服用這種流行的補充劑幾乎沒有好處,一項測試魚油中一種特殊脂肪酸的純化濃縮形式的3期臨床試驗在中期數據顯示沒有好處後被終止。 發表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着手調查一種新的基因-飲食相互作用是否可以解釋先前研究中明顯的不和諧。進行了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涵蓋了超過7萬名英國生物庫參與者。研究中發現,一個影響一個名為GJB2的基因的特定基因變異,與那些服用魚油補充劑的受試者的甘油三酯降低有顯著關聯。 「我們發現,魚油補充劑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好處,這取決於你的基因型,」新研究的負責人葉凱雄說。「如果你有特定的基因背景,那麼魚油補充劑將有助於降低你的甘油三酯。但如果你沒有這種正確的基因型,服用魚油補充劑實際上會增加你的甘油三酯。」" 當然,研究人員也注意到這種關聯性研究固有的局限性。雖然可以追溯到這個基因及其對血脂的影響的合理機制,但還需要更多的重點工作來了解魚油補充劑如何與這些基因變異相互作用,並影響心血管健康。 不過,研究人員確實表示,這一新穎的關聯發現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之前大量調查魚油補充劑和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那些臨床試驗沒有考慮參與者的基因型,」研究人員指出。「有些參與者可能會受益,有些可能不會,所以如果你把他們混在一起做分析,你就看不到影響。」 如果得到進一步研究的驗證,這種基因與飲食的相互作用為精準營養這一新興領域提供了可信度。這個想法是,飲食策略可能不存在「一刀切」的建議,未來可以根據包括遺傳學在內的各種生理因素,為受試者專門定製營養建議。 「根據一個人獨特的基因組成,個性化和優化魚油補充建議,可以提高我們對營養學的理解,並使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得到顯著改善。」研究人員總結道。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PLOS Genetics》雜誌上。 來源:cnBeta

常見食品防腐劑的安全問題引起科學家關注

一項新研究正在對一種在數百種產品中發現的常用食品防腐劑的安全性提出質疑。研究人員懷疑化合物叔丁基對苯二酚(稱為tBHQ或E319)會損害有效的免疫系統活動,研究人員呼籲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免疫學影響的監測。 「這場大流行將公眾和科學的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環境因素上,」新研究的主要作者Olga Naidenko說。「在大流行之前,可能損害免疫系統防禦感染或癌症的化學物質沒有得到公共衛生機構的足夠重視。為了保護公眾健康,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這項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眾健康雜誌》上的新研究,考察了美國環境保護局的「毒性檢測預報」(ToxCast)計劃的數據。ToxCast檢測可篩選出數百種不同細胞反應的化學物質。 作為食品防腐劑的tHBQ已經被使用了幾十年,歐洲和美國衛生當局都認為這種添加劑是安全的。在非常高的劑量下,研究人員已經看到動物患癌症,但在低濃度下,它已被歸類為非致癌物。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目前不允許食品中超過0.02%的油或脂肪含量含有tBHQ。 這項新研究背後的主要目標是使用新的科學方法來調查以前批準的舊食品添加劑的影響。來自環境工作組--一個贊助新研究的非營利組織--的Scott Faber說,當新的科學變得可用時,FDA不會重新評估以前批準的食品添加劑,這是一個問題。 "食品製造商沒有動力改變他們的配方,"Faber說。"很多時候,FDA允許食品和化學工業決定哪些成分是安全的消費。我們的研究表明,FDA重新審視這些成分並測試所有食品化學品的安全性是多麼重要。" 該研究表明,ToxCast數據揭示了tBHQ影響免疫活動的一些跡象。然而,研究人員明確表示,這些發現是基於動物和機理研究。需要進一步調查,以更好地了解這種化合物如何影響人類免疫參數,包括「防禦感染、抗腫瘤免疫反應和自身免疫反應性」。 研究可能只提供了初步的結論,但它們肯定不是孤立或離奇的想法。2019年發表的一項動物研究發現,在含有tBHQ的飲食中飼養的小鼠對流感感染的免疫反應受損。 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Robert Freeborn致力於2019年的那項研究,他當時提出,tBHQ抑制了兩種關鍵免疫T細胞的活性,這種機制不僅會導致更嚴重的流感感染,而且會降低疫苗接種的保護性功效,這是可信的。 「現在,我的領先假設是,tBHQ通過上調一些已知抑制免疫系統的蛋白質來引起這些效應,」Freeborn在2019年指出。「這些蛋白質的表達,CTLA-4和IL-10,在我們實驗室使用的兩種不同模型中被上調。然而,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定這些抑制性蛋白的上調是否確實是流感感染期間tBHQ影響的誘因。」 這項最新研究背後的研究團隊對跳到任何關於tBHQ的重大結論持謹慎態度,但建議關鍵的啟示是缺乏跟蹤食品添加劑免疫學影響的全面工作。對致癌化學品的監測可能很高,但需要更多的工作來跟蹤食品添加劑如何破壞免疫功能。 「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發現長期用於消費品和食品中的物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說明這些物質上市前的安全評估是不充分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總結道。「我們建議,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應優先進行免疫毒性測試,我們估計,免疫毒性分析應成為化學品安全評估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研發手持式伽馬射線相機 可幫助加快癌症診斷

科學家研發手持式伽馬射線相機 可幫助加快癌症診斷

英國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先進的手持式成像設備,在應對癌症時,它可能被證明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其能提供皮膚下癌性腫瘤的3D圖像。該技術使用伽馬射線和光學成像的混合來測量放射性物質的深度,團隊希望這種便攜式設備能夠幫助填補現有的醫療空白,因為大型成像設備並不總是可用。 這種便攜式伽馬射線相機是拉夫堡大學研究人員的傑作。他們的想法是在大型、復雜的伽馬射線成像系統中利用該技術,該系統可以占用整個房間。這涉及到給病人注射低水平的放射性示蹤粒子,這些粒子會被癌細胞吸收,並在隨後的掃描中顯示出來,形成能顯示癌細胞生長大小和形狀的圖像。 大約五年前,一些相關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個吹風機大小的手持設備,可以通過伽馬射線建立這些圖像,盡管只是2D的。現在,他們將伽馬射線成像與立體光學成像相結合,即通過針孔從稍微不同的角度拍攝兩幅圖像,以三角測量與主體的距離。科學家們將其比作天文學家測量與恆星距離的方式,而這一額外的成像層提供了將2D圖像轉化為3D圖像所需的額外視角。 「我們的研究表明,可以進行手持式立體伽馬成像,這將提供3D而不是2D信息,」研究主要作者Sarah Bugby博士說。「通過結合伽馬和光學成像,這種3D信息將告訴用戶放射性源在特定材料內部的位置和深度。這在放射引導手術中有着應用--外科醫生在體內尋找放射源,例如在癌症治療和診斷過程中,也可能在核工業的其他領域找到用武之地。」 這種混合伽馬相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形狀是伽馬射線成像的緊湊解決方案,並可能對誰能夠獲得診斷技術產生深遠影響。科學家們希望與烏拉圭的學者們合作。在烏拉圭全國只有三個中心有大型成像設備,科學家們希望能讓便攜式設備進入更多診所,用於癌症診斷。 "目前,患者必須前往其中一個中心,有的甚至要到數百公里以外的地方進行初步成像,然後再回到原籍城市進行手術,"Bugby說。"核醫學醫生必須前往將要進行手術的城市,帶着伽馬探頭,以幫助外科醫生,在手術中定位前哨淋巴結。如果患者不能到其中一個核醫學中心就診,就不會進行SLN(前哨淋巴結活檢),他們將被切除所有的腋下結節,並伴有相關的發病率,基本上,這是一個比原來更有創的手術。" 該研究發表在《醫學與生物學物理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稱低劑量阿司匹林與COVID-19感染的可能性降低相關

研究稱低劑量阿司匹林與COVID-19感染的可能性降低相關

據外媒報道,阿司匹林是一種成熟、安全、低價的藥物,長期以來普遍被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在過去其是一種止痛、退燒的藥物。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阿司匹林的使用非常普及。而一些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除了眾所周知的抗炎作用外,還可以調節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幫助人體免疫系統對抗一些病毒感染。 考慮到這些信息,以色列研究人員推測,感染前治療時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75mg)可能會對COVID-19的易感性和疾病持續時間產生潛在的有益影響。來自Leumit Health Services、Bar-Ilan大學和Barzilai醫學中心的聯合團隊利用以色列全國性健康維護組織Leumit Health Services的數據,進行了一項觀察性流行病學研究。他們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FEBS雜誌》上。 研究人員分析了以色列在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第一波COVID-19檢測中獲得的10477人的數據。與非阿司匹林使用者相比,健康人使用阿司匹林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COVID-19感染的可能性降低了29%。與COVID-19陰性患者相比,在COVID-19陽性患者中,接受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比例明顯降低。而那些接受過阿司匹林治療的受試者感染COVID-19的可能性比未接受治療的受試者要低。此外,研究小組還觀察到,使用阿司匹林的COVID陽性患者中,SARS-CoV-2 PCR檢測結果由陽性轉為陰性的時間明顯縮短,病程也縮短了2-3天,這取決於患者的原有身體情況。 「這種低劑量阿司匹林對COVID-19感染可能產生的有益影響的觀察是初步的,但似乎非常有希望,」領導這項研究的Barzilai醫學中心的Eli Magen教授說。 研究主要研究者、來自Leumit衛生服務機構的Eugene Merzon博士強調了使用更大的樣本重復研究結果的重要性,並希望能涵蓋其他醫院和國家的患者,以驗證結果。 巴伊蘭大學Azrieli醫學院的Milana Frenkel-Morgenstern博士。"本研究試圖更好地了解阿司匹林在幫助人類免疫系統對抗COVID -19方面的潛在有利影響。我們打算在更大的患者隊列和隨機臨床試驗中進行調查。"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

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多久可以獻血?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血站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指引》,明確接種新冠病毒滅活疫苗48小時後可獻血。 資料圖 據了解,基於疫苗接種工作有序推進,接種人數穩步增加,安全性得到有效驗證,本着穩妥推進的原則,經有關專家充分討論,參考現行《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和國際做法,將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獻血間隔調整為「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者,疫苗接種48小時後可獻血;接受其他類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者(不包括減毒活疫苗),疫苗接種當日起,14天後可獻血」。 同時,參考《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結合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實際情況,《指引》還規定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癒後6個月內不可捐獻全血和血小板。 此外,該指引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結合血站工作實際情況,從人員防護、工作場所清潔與消毒、醫療廢棄物處理、獻血者選擇與管理、采供血流程、實驗室檢測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涵蓋個體防護用品佩戴、獻血者征詢、獻血者回告、血液採集、制備、檢測、儲存、運輸與供應等各個環節。 該指引還要求血站告知獻血者,在其獻血後如發現自己捐獻的血液存在安全風險時,應第一時間將有關信息通知血站,以便對其捐獻的血液及時採取相應的處置。 來源:cnBeta
研究顯示tDCS電流刺激可以幫助新手玩家快速提升電競技能

研究顯示tDCS電流刺激可以幫助新手玩家快速提升電競技能

愛爾蘭科學基金會軟件研究中心(Lero)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天只需要10分鍾的訓練就可以提高新手玩家的電子競技技能,這得益於涉及經顱直接電流刺激(tDCS)的20分鍾預訓練。作為研究的一部分,參與者的任務是玩《反恐精英:全球攻勢》。 這項新研究來自利默里克大學的電競科學研究實驗室(ESRL),研究人員發現,遊戲新手通過每天10分鍾的訓練,能夠使他們的電競技能得到 "顯著的改善"。然而,在參與者在每次訓練前先使用tDCS頭戴設備20分鍾的情況下,會有最好的效果。 該研究的內容是,要求參與者在絕對武力全球攻勢中盡可能快、盡可能准地清除對手。部分參與者首先佩戴tDCS電擊設備,而另一組參與者則沒有接受刺激;第三組則接受用於對照的"假刺激"治療。 結果表明,與沒有接受刺激的學員相比,將tDCS刺激與訓練課程相結合5天後,"顯著提高了學員在做特定遊戲任務時的表現"。 研究人員指出,在訓練時使用tDCS可能會在學習技能的早期階段提供好處,而且這可能不限於視頻遊戲。例如,有人遭受了中風,可能會從物理治療前使用tDCS設備中受益,以改善他們的康復努力。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短期高纖維飲食可引發「飢餓」腸道細菌的重大變化

研究發現短期高纖維飲食可引發「飢餓」腸道細菌的重大變化

膳食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類消化,但卻是保持人的腸道細菌健康的重要元素--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對人的整體健康和疾病風險起着重要作用。盡管它很重要,但美國人的纖維攝入量普遍比推薦量少得多,導致腸道細菌「飢餓」。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在短期攝入高纖維飲食後很快就會發生變化。 這項新研究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人員發現,在吃了幾周的高纖維飲食後,腸道微生物組就會發生重大變化。參加研究的學生每周接受10餐高纖維未經加工的餐食,為期兩周。目標是每天達到50克的膳食纖維,這些可以來自穀物、漿果和其他植物性食物等。研究人員使用氣相色譜法,分析了高纖維飲食前後的樣本,觀察它的變化。 僅僅兩周後,研究人員發現,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會引起「顯著」的腸道細菌變化,包括纖維分解劑雙歧桿菌的增加。然而,短期飲食並沒有發現會導致短鏈脂肪酸的顯著增加。 UCI微生物組計劃聯合主任Katrine Whiteson說: 工業化世界纖維攝入量的缺乏正在使我們的腸道微生物「挨餓」,其重要的健康後果可能與結直腸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增加有關,甚至降低了疫苗的功效和對癌症免疫療法的反應。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Calmer嬰兒床 可用於防止早產兒的腦損傷

科學家開發Calmer嬰兒床 可用於防止早產兒的腦損傷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當嬰兒早產時,讓嬰兒尚在發育的大腦獲得足夠的氧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通過模仿父母的心跳和呼吸的新醫療設備或許可以提供幫助。 成人和嬰兒在心理壓力大的時候,往往會呼吸得更短促。這減少了他們吸收的空氣量,從而降低了他們血液中的氧氣水平。因此,到達大腦的氧氣較少--如果這種情況在早產兒身上發生得太頻繁或時間太長,可能會造成大腦損傷。 這就是Calmer嬰兒床的作用。它是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團隊開發的,該團隊由Liisa Holsti和Karon Maclean博士領導。它被設計成放置在恆溫箱內。當早產兒躺在上面的時候,這個裝置就會上升和下降,同時模擬抱着嬰兒的父母的呼吸和心跳。 當然,如果父母或其他照顧者能夠自己真正做到這一點是最好的。然而,在繁忙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中,這並不總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目前的新冠大流行期間,對此類區域的探視受到嚴格限制。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婦女醫院+健康中心的NICU進行的一項臨床試驗中,16名早產兒在進行常規抽血采樣時由護理人員抱着(並給他們一個奶嘴),而其他12名早產兒則被放在Calmer上,因為同樣的痛苦程序正在進行。當緊接着測量嬰兒的腦部氧含量時,發現兩組嬰兒的腦部氧含量是一樣的......說明使用Calmer與實際被抱一樣有效。 「我們非常高興,我們的初步試驗結果表明,Calmer有可能使這些嬰兒受益,他們的大腦特別容易受到疼痛和壓力的影響,」Holsti說。「我們正在更嚴格的現實世界條件下擴大對這一設備的評估,我們正在重新設計它,以便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使用。」 有關該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疼痛報告》雜誌上。 來源:cnBeta

抑鬱症患者福音 中國科學家破譯「人體快樂密碼」

抑鬱症是一種患病率高、臨床治癒率高的精神障礙,但同時還具有接受治療率低、復發率高的特徵。而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人體快樂密碼」——5-羥色胺,為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據媒體報道,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最細研究,首次報導了三種5-羥色胺受體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為開發發新型安全有效的精神類疾病治療藥物提供重要基礎。 據悉,該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和蔣軼團隊,聯合浙江大學張岩團隊以及國內外多個研究組共同完成,首次揭示了磷脂和膽固醇如何調節受體功能,以及抗抑鬱症藥物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的分子調節機制。 來自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根據估算,患抑鬱症人數近1億左右,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 據了解,5-羥色胺受體,也被稱為血清素受體或5-HT受體,是一群於中樞神經系統中央處和末梢神經系統周邊出現的G蛋白偶聯受體及配體門控離子通道。 此外,5-羥色胺還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它在大腦中發揮作用,賦予我們感受快樂和幸福的能力,因此也被稱為「快樂神經遞質」。 5-羥色胺系統參與人體廣泛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大腦的記憶、認知、情感、學習和成癮性,該系統的失調可能會引起多種精神類疾病,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雙相障礙、偏頭痛等。 而5-羥色胺的生理功能是由十幾種5-羥色胺受體介導的,因此明確它們的分子結構和功能機制,會為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此前,科學家們對5-羥色胺家族受體的精細結構了解甚少,使得新型靶向藥物的研發十分困難。得益於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首次解析了三種5-羥色胺受體結合不同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三種結構包括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治療靶點5-HT1A受體的結構、偏頭痛治療靶點5-HT1D受體的結構和多種精神類疾病潛在的選擇性治療靶點5-HT1E受體的結構。 研究人員表示,5-羥色胺受體是一種位於細胞膜上的蛋白,除了內源性配體和藥物分子能夠調節它們的功能以外,脂質也對維持受體正常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 而此次解析的這些5-羥色胺受體結構,展示了5-HT1A受體受到磷脂和膽固醇的分子調節機制,將為深入理解5-羥色胺系統和開發新型安全有效的精神類疾病治療藥物提供重要基礎。 來源:cnBeta
研究稱一種常見的食品防腐劑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

研究稱一種常見的食品防腐劑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

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警告說,在數百種現成的加工食品(包括常見的零食)中發現的一種防腐劑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上,涉及到美國環保局的「毒性檢測預報」(ToxCast)計劃的數據。 該研究來自美國環境工作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的研究人員,他們利用ToxCast評估了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可能對健康產生的潛在影響。此外,該團隊還評估了被稱為「永遠的化學品」的PFAS的影響--可悲的是,它們存在於快餐包裝紙和加工設備等包裝物中。 研究人員發現,常用的食品防腐劑叔丁基對苯二酚(TBHQ)可能對免疫系統有害。這一發現是在高通量體外毒理學測試和動物試驗中觀察到的。這項研究表明,考慮到有多少種具有TBHQ的食品,其中包括近1250種「常見加工食品」,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 此外,研究人員還指出,PFAS永遠的化學物質可以從包裝和食品包裝紙上進入食品本身--這是個問題,因為這些化學物質也與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有關。其中,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會降低疫苗的有效性。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Olga Naidenko博士解釋說: 這場大流行將公眾和科學的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影響免疫系統的環境因素上。在大流行之前,可能損害免疫系統防禦感染或癌症的化學物質沒有得到公共衛生機構的足夠重視。為了保護公眾健康,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來源:cnBeta

當免疫療法不起效,醫生決定給癌症患者移植點糞便

「這聽起來有點奇怪,而且一點也不高科技。」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Gal Markel博士說,當他最初勸說同事介紹癌症患者加入他進行的糞便微生物移植(FMT)臨床試驗時遇到了一些困難。 不過,在治療第三位黑色素瘤患者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了驚人的變化,患者皮下肉眼可見的轉移瘤縮小了!日前,這一在以色列進行的臨床試驗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結果,同時發表的還有另一項在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的臨床試驗。《自然》子刊Nature Review Clinical Oncology對此發文指出,這代表着使用糞便微生物移植來克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耐藥性的首個臨床概念驗證。 早在2018年,腸道微生物與癌症就榮登《科學》雜誌的封面,在那期《科學》雜誌中,三篇重磅研究同期發表,表明某些癌症患者腸道中存在的特定細菌種群,和對抗PD-1免疫療法有更好的反應具有相關性。在其中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對免疫療法產生應答的患者的糞便移植到小鼠的腸道中,實驗結果表明,從產生應答的患者身上獲取的糞便能夠讓小鼠對免疫療法產生應答,而對免疫療法沒有應答的患者的糞便則沒有同樣的效果。那麼,同樣的治療手段在人體中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使用糞便微生物移植來治療疾病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就有記載中國的醫生會使用健康人的糞便來治療腹瀉患者。糞便微生物移植目前是治療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家生物技術公司也在開發基於糞便微生物組的創新療法,用於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等疾病,有的已經在關鍵性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結果。 在這兩項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分別招募了10名和15名黑色素瘤患者。雖然目前已經有多個PD-1抑制劑獲得批准治療黑色素瘤,但是只有大約40%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會對PD-1抑制劑產生持久應答。加入這兩項臨床試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都已經接受過PD-1抑制劑的治療並且沒有產生應答。 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將對PD-1抑制劑產生應答患者的糞便移植到這些患者的腸道中。在以色列進行的臨床試驗中,10名患者接受了PD-1抑制劑治療後獲得完全緩解的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在美國進行的臨床試驗中,15名患者接受了獲得部分或完全緩解的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 試驗結果顯示,在以色列進行的臨床試驗中,10名患者中3名患者對PD-1抑制劑產生應答,其中1名患者獲得完全緩解,2名患者獲得部分緩解。在美國進行的臨床試驗中,15名患者中6名患者產生應答,其中有些患者的緩解時間長達1年以上。 對產生應答的患者進行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移植到他們腸道中的糞便微生物中的某些「好」細菌能夠迅速在腸道中定植並且增生。伴隨着腸道微生物菌群的變化,患者體內的CD8陽性T細胞激活顯著增加,同時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IL-8表達髓系細胞的數目變少。 雖然在這兩項臨床試驗中招募的患者人數不多,但是它們給研究人員提供了重要的概念驗證,表明糞便微生物移植可以在一部分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改變腫瘤微環境,並且克服對PD-1抑制劑的耐藥性。 不過想要將腸道微生物作為輔助療法與免疫療法一起使用,仍然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例如,並不是所有的黑色素瘤患者都對糞便微生物移植療法產生的反應,如何鑒別哪些患者更有可能從中獲益?此外,糞便微生物移植並不見得是最佳移植微生物的手段,除了「惡心」的因素以外,移植的糞便需要經過處理,確保不會將有害的細菌或者病毒引入到癌症患者體內。目前,微生物組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找出對身體有益的菌種,然後通過口服的方式將理性設計的菌種組合引入體內。特拉維夫大學的Gal Markel博士也已經聯合創建了一家名為Ella Therapeutics的初創公司,進一步探索糞便微生物組移植克服免疫療法耐藥性的機制,並且開發基於微生物組的創新療法。 很多科學家們把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種群比作人體中的另一個「器官」,我們期待隨着科學研究的進步,這個「器官」不但在治療癌症,也能夠在治療其它疾病方面發揮威力。 來源:cnBeta

阿斯利康修正新冠病毒疫苗有效性數據

阿斯利康周三更新了其新冠病毒疫苗三期試驗的數據,此前該公司發布的美國實驗結果的准確性遭到質疑。該公司現在表示,其疫苗在預防有症狀的新冠病毒病例方面的有效性為76%,而不是此前報告的79%。更新後的報告仍然堅稱,這種疫苗對新冠肺炎重症和住院治療患者的有效性為100%。 最新幾天,一些美國衛生官員阿斯利康提出批評,稱其精心挑選試驗數據,目的是讓結果顯得更有利。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周二透露,他們已被告知,阿斯利康可能在其美國研究結果中提供了「不完整的療效數據」。 阿斯利康當時表示,這些數據是基於「預先指定的中期分析」,並承諾在未來幾天分享最新分析結果。 周三公布的最新的結果包括從190個有症狀的病例收集的數據,與周一發布的數據集相比,增加了大約50個有症狀的病例。 最新數據表明,該疫苗對65歲及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為85%,高於此前報告的80%。 阿斯利康周三重申,該疫苗在參與者中「耐受良好」,沒有發現安全問題。 來源:cnBeta

《細胞》:人類和猩猩大腦 「無縫切換」,只需改變一個分子開關

我們都曾聽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了解到人類和大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也大致聽說過人類和猩猩的基因組高度相似。但是,為什麼人類最終站上了食物鏈頂端,而猩猩只能在動物園和森林里 「苟活」?顯然,從力量和生存能力上來看,人類顯然比不過一個猩猩。如果把一個人和一隻猩猩放在孤島上,猩猩的生存能力是絕對不會輸給人類的。因此,大腦或許才是人類和猩猩的關鍵差異。 近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理事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分子開關,可以實現人腦和猩猩大腦 「無縫切換」。 具體來說,人類和猩猩的神經細胞都是由神經祖細胞發展而來,神經祖細胞成熟越晚,最終產生的神經元就會越多。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神經祖細胞成熟時間在 7 天左右,猩猩的神經祖細胞成熟期在 5 天左右。而神經祖細胞的成熟與 ZEB2 基因密切相關,在猩猩大腦類器官中延遲 ZEB2 基因激活,最終猩猩大腦會變得跟人腦非常相似。同樣地,在人腦類器官中提前激活 ZEB2 基因,人腦最終也會發育成猩猩大腦的模樣。 該研究以 「An early cell shape transition drives evolutionary expansion of the...
新研究發現綠葉蔬菜對增強肌肉力量至關重要

新研究發現綠葉蔬菜對增強肌肉力量至關重要

根據埃迪斯科文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每天只吃一杯綠葉蔬菜就可以提高肌肉功能。周三發表在《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攝入富含硝酸鹽飲食(主要來自蔬菜)的人,其下肢肌肉功能明顯改善。肌肉功能差與更大的跌倒和骨折風險有關,被認為是一般健康和福祉的關鍵指標。 研究人員檢查了3759名參加墨爾本貝克心髒和糖尿病研究所AusDiab研究的澳大利亞人在12年期間的數據。他們發現,那些經常消耗硝酸鹽最多的人,其下肢力量比硝酸鹽攝入量最低的人強11%。此外,還記錄了前者的步行速度快4%。 來自埃迪斯科文大學營養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Marc Sim博士表示,該研究結果揭示了飲食在整體健康中發揮作用的重要證據。 「我們的研究表明,富含硝酸鹽蔬菜的飲食可能會增強你的肌肉力量,獨立於任何身體活動,」他說。 「盡管如此,為了優化肌肉功能,我們建議,富含綠葉蔬菜的均衡飲食與定期運動(包括重量訓練)相結合是理想的。」 肌肉功能對於保持良好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特別是以後的骨骼強度。「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65歲以上的澳大利亞人遭受跌倒,找到預防這些事件及其潛在嚴重後果的方法很重要,」 Sim博士說。 Sim表示,雖然一些綠葉蔬菜可能是人們最不喜歡的一些蔬菜,但它們可能是最重要的。研究發現富含硝酸鹽的蔬菜,如生菜,菠菜,甘藍,甚至甜菜根,提供了最大的健康益處。 「不到十分之一的澳大利亞人每天吃5到6份推薦的蔬菜,」Sim博士說。「我們應該每天吃各種蔬菜,其中至少有一份是綠葉蔬菜,以獲得一系列對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統的積極健康益處。」 「吃富含硝酸鹽的蔬菜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也比吃補品要好。綠葉蔬菜提供了一系列對健康至關重要的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 這項研究是與迪肯大學體育活動和營養研究所以及貝克心髒和糖尿病研究所合作進行的,建立在Sim博士以前對老年女性硝酸鹽和肌肉功能的研究基礎上。它還增加了將蔬菜與心血管健康聯系起來的更多證據,包括埃迪斯科文大學最近對十字花科蔬菜和血管健康的研究。 Sim博士說,他的下一步研究將探索增加普通人群綠葉蔬菜消費的策略。 「我們目前正在為MODEL研究招募人員,該研究探討如何利用對疾病的了解來促使人們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做出長期改善。」Sim博士說。 來源:cnBeta
新型納米顆粒流感疫苗可阻斷多種季節性和大流行病菌株

新型納米顆粒流感疫苗可阻斷多種季節性和大流行病菌株

據外媒報道,華盛頓大學醫學部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創造了實驗性流感疫苗,在動物試驗中激發了廣泛的免疫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實驗性流感疫苗,可以保護動物免受各種季節性和大流行性流感菌株的侵害。目前,該疫苗產品正在向臨床試驗推進。如果證明安全有效,這些新一代流感疫苗可能會取代目前的季節性選擇,對更多目前疫苗無法充分覆蓋的菌株提供保護。 一項詳細介紹新型流感疫苗如何設計以及如何保護小鼠、雪貂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研究出現在3月24日的《自然》雜誌上。這項工作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 據估計,流感病毒每年造成29萬-65萬人死亡。現有的流感疫苗,需要按季節服用,但往往不能抵禦許多循環的流感病毒株致病,另一種流感大流行的威脅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數流感疫苗都是四價的,即由四種不同的流感菌株製成。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對哪四種菌株最流行進行預測,但這些預測的准確性可能會有很大差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出現『不匹配』的流感疫苗,仍然是有幫助的,但只是部分有效的原因,」研究主要作者、尼爾-金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丹尼爾-埃利斯說。尼爾-金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副教授,也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研究員。 為了製造改進的流感疫苗,該團隊將四種不同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連接到定製的蛋白質納米顆粒上。這種方法使得對所得疫苗的分子配置的控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與傳統的流感疫苗相比,產生了更好的免疫反應。新的納米顆粒疫苗含有與市售四價流感疫苗相同的四種血凝素蛋白,在小鼠、雪貂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身上引起的中和抗體反應與市售疫苗相當或更優。納米顆粒疫苗--但不是商業疫苗--還能誘導出對疫苗配方中不包含的病毒的保護性抗體反應。這些病毒包括禽流感病毒H5N1和H7N9,它們被認為是大流行的威脅。 「我們的疫苗針對菌株匹配的病毒給出的反應真的很強,我們看到的針對不匹配菌株的額外覆蓋率可以降低糟糕的流感季節的風險,」埃利斯說。 來源:cnBeta
科學家利用重新編程的皮膚細胞恢復中風小鼠的運動功能

科學家利用重新編程的皮膚細胞恢復中風小鼠的運動功能

科學家們繼續在細胞重編程領域取得新的突破,這是一個新興的醫學研究領域,其中一種類型的細胞被重新訓練以完成另一種類型的角色。俄亥俄州立大學(OSU)的一個團隊利用這項技術修復了受中風影響的小鼠大腦中的受損組織,他們希望這項技術有朝一日能幫助恢復人類損傷受害者的語言和運動功能。 在發生中風時,時間是至關重要的,大腦的血液供應突然中斷,最常見的是由動脈阻塞引起的。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方法可以將形成並堵塞動脈的血塊擊碎,但需要在數小時內進行治療才能有效,並避免對腦組織造成長期損害。 這種長期的損害包括語言、運動和認知功能受損,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治療方法可以解決這些揮之不去的影響。OSU團隊試圖通過使用皮膚細胞作為起點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使用了一種他們稱之為組織納米轉染( TNT )的技術,將遺傳物質引入細胞中,從而重新訓練它們成為血管細胞。 「我們可以重寫皮膚細胞的遺傳密碼,使它們能夠成為血管細胞,」領導研究小組的Daniel Gallego-Perez說。「當它們被部署到大腦中時,它們能夠生長出新的健康血管組織,以恢復正常的血液供應,並幫助修復受損的腦組織。」 研究小組觀察到這一現象時,將重新訓練的細胞注入受中風影響的小鼠大腦中,發現它們能推動新血管的發育。這具有促進健康血液供應和修復受損組織的作用,接受治療的小鼠恢復了90%的運動功能。核磁共振掃描顯示,小鼠大腦受損的區域在幾周的時間內得到了修復。 「我們發現,小鼠的恢復程度更高,因為被注射到受影響區域的細胞也會以囊泡的形式釋放出癒合信號,有助於受損腦組織的恢復。」該研究的共同首席作者Natalia Higuita Castro說。 研究人員將在這些早期有希望的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它如何能夠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持續影響。他們還相信,有一天它可以用來治療其他腦部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們的想法是,一旦腦組織死亡,就是這樣,」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外科醫生、該研究的共同作者Shahid Nimjee博士說。「我們現在了解到,我們有機會可以再生細胞來恢復大腦的功能。」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新出現的證據將COVID-19與耳鳴和聽力問題聯系起來

據外媒報道,一項新的系統性回顧調查了已發表的關於COVID-19與聽力問題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一些聽覺-前庭症狀可能與該疾病有關。該綜述發現聽力損失、耳鳴和眩暈都可能與COVID-19有關。研究人員目前正在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該疾病對聽力的長期影響。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聽力學家Kevin Munro和Ibrahim Almufarrij在去年首次對COVID-19與聽力問題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快速系統審查。該快速回顧考察了流行病早期出現的最初幾個月的研究和病例報告。 最初的審查發現,在早期的COVID-19病例中,很少有聽覺-前庭症狀的報告,但研究人員確實注意到,發現聽力問題可能太早了,只有在較長的時間內才會出現。現在,一年後,研究人員已經更新了他們的系統回顧,發現現在已經有多例聽力問題的報道。 新的系統回顧包括28個病例報告和28個橫斷面研究。匯總數據分析顯示,7.6%的COVID-19病例報告聽力損失,7.2%報告眩暈,14.8%報告耳鳴。 Munro和Almufarrij都明確指出,在他們最新的審查中評估的證據是基於傳聞報告和自我報告的症狀。因此,根本不清楚這種新興的關聯是否有因果關系。 「重要的是,鑒於人群中COVID-19的高發病率,不要在不存在或巧合的地方診斷出聽覺-前庭症狀,」Munro在最近為《The Conversation》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然而,審查的結果可能只是反映了我們對這種新興健康狀況的理解的開始。」 例如,耳鳴是一種越來越多地與長時間COVID-19相關的症狀。除了患者報告COVID-19加重了他們原有的耳鳴外,一些人認為這種疾病可能會引發耳鳴的出現。 Munro提出,耳鳴是一種可以因多種原因出現的疾病,從噪音或感染造成的實際耳部損傷,到壓力和焦慮等心理誘因。因此,盡管可能有合理的假設證明SARS-CoV-2如何直接損害一個人的聽力,但他表示,目前的證據質量還不足以證明因果關系。 「有可能是病毒攻擊並損害了聽覺系統,」Munro認為。「另一方面,流行病的精神和情緒壓力可能是誘因。但我們在解釋這些發現時需要小心,因為並不總是清楚研究報告的是現有的還是新的症狀。目前缺乏的是比較有COVID-19和沒有COVID-19的人的耳鳴的高質量研究」 研究人員希望填補這一知識空白,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跟蹤COVID-19患者出院後的情況。Munro正在領導這項研究,並希望這項工作能夠為聽力問題與COVID-19之間的關系提供有力的見解。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國際聽力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COVID-19有季節性嗎?世界氣象組織更新最新資料

據外媒報道,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新報告稱,季節性天氣狀況尚未在影響導致COVID-19的病毒傳播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地球科學、醫學和公共衛生專家小組認為,政府幹預和人類行為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世界氣象組織團隊聯合主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地球科學家Ben Zaitchik表示:「在溫暖地區流行的第一年,我們在溫暖的季節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感染上升,並且沒有證據表明這個不能再次發生在未來的一年。」在大流行開始時,有人猜測季節性天氣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傳播,病毒在寒冷、乾燥的天氣更容易傳播,而在溫暖、潮濕的季節傳播則較少。「在現階段,沒有證據支持將氣象和空氣質量因素作為政府放鬆旨在減少傳播的干預措施的依據,」Zaitchik補充道。 據悉,Zaitchik還領導着一個由NASA資助的團隊,他們正在對同一主題進行評估。據了解,該團隊正在使用天氣再分析模型和各種統計技術在衛星數據和其他環境數據來源中尋找信號。他們的目標是檢測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紫外線和降雨跟COVID-19傳播及嚴重程度之間的潛在關系。 Zaitchik最近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敦促研究機構在設計COVID-19季節性研究時要力求嚴謹、在傳播研究結果時力求清晰從而避免因相互矛盾的結果而混淆公眾和政策制定者。 以下為Zaitchik接受媒體采訪所提供的最新信息: Earth Observatory(以下簡稱EO):今年COVID-19病例的數量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感染率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什麼? Zaitchik:很明顯,主要的驅動因素仍舊是人類行為。當我們待在家里、遠離社交時,傳播就會減少。這就解釋了我們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病例曲線上看到的最大波動。隨着我們看到疫苗在一些國家的推廣以及感染的積累,我們很可能也能看到群體免疫開始發揮作用。 EO:我們看到美國的病例在初冬激增然後在2月份出現下降。這和天氣有關系嗎? Zaitchik:天氣影響病毒存活或我們的免疫系統有一些直接的方式,但目前最主要的影響還是間接的。如果天氣條件允許人們待在室外、避免擁擠,那麼天氣可能會降低傳播率;如果人們擠在室內,反之亦然。這種理解是基於我們對其他上呼吸道病毒的經驗;關於表明在擁擠的室內環境中傳播能力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對COVID-19疫情第一年的模式進行了統計分析。但最後一條證據仍需要調查。雖然病例的數量有時會跟季節規律相一致,但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天氣狀況似乎確實可以加強個案趨勢,但天氣的影響仍是高度不確定的。 EO:是否可以說,人們在涼爽、乾燥的季節條件下的行為可能比病毒對環境的反應更重要? Zaitchik:似乎確實存在病毒敏感性。冠狀病毒在較高溫度、強光照射和一定濕度條件下不太穩定。截止到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敏感性是否對COVID-19的傳播有顯著影響。一般來說,這些敏感性表明病毒在冬季條件下有更好的生存和繁殖機會,導致更大的傳播潛力。但最終,傳播的主要驅動力是人類行為。 EO:NASA資助的COVID-19季節性研究項目進展如何?有結果了嗎? Zaitchik:我們在數據整合和對齊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這使得我們能夠發布一個一致的、有質量控制的新冠肺炎病例和水文氣象變量數據庫,另外還能通過GitHub向公眾開放。我們認為,這對天氣和COVID-19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很多研究的數據都有問題或是不可重復的。我們也開始理解,為什麼在關於COVID - 19天氣敏感性的早期出版物中有這麼多相互矛盾的結果以及人類活動對傳播率可預測性的貢獻如何隨着時間發生變化。 EO:自大流行開始以來,您對COVID-19潛在季節性的看法發生了哪些變化? Zaitchik:並沒有太大改變。在這方面,流行病學家預計,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類似於寒冷天氣的傳播高峰,因為很多其他上呼吸道病毒都會這樣。但我們也知道,我們對季節性的直覺來自於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並且有大量證據表明,即使在天氣不利的情況下病毒也會傳播。我們看到了一些季節性的證據,但也有很多無法解釋的變異性,這與流行病學家的預期相當一致。 OE:美國人對疫情如何在本國蔓延非常熟悉,而衛星則擅長展示全球視角。您從全球數據中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Zaitchik:全球視角非常重要。從天氣和COVID-19的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了有趣的半球模式。比如有一些證據表明,南半球國家在冬季經歷了一個高峰,而北半球的病例隨着我們的冬季到來而上升。但這種模式也有例外,如美國的夏季峰值或東亞國家的持續低病例數。看看不同國家和氣候區的環境,我們看到了一套復雜、多尺度的模式,對此我們需要破譯。全球視角是強大的,因為它有可能產生一些普遍的見解。它的強大之處還在於,它可以糾正因每次只看一個國家而產生的一些過於簡單的敘述。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稱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

據BBC報道,研究人員表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可以有效地抑制新冠病毒。眾所周知,一些病毒會為了成為引起感染的病毒而「競爭」。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說,看來引起感冒的鼻病毒戰勝了新冠病毒。好處可能是短暫的,但鼻病毒是如此廣泛,他們補充說,它仍然可以幫助抑制COVID-19病毒。 把鼻子、喉嚨和肺部的細胞想象成一排房子一樣。一旦病毒進入,它可以把門打開,讓其他病毒進來,也可以把門關上,把新家留給自己。 流感是最「自私」的病毒之一,幾乎總是單獨感染。其他的病毒,比如腺病毒,似乎更願意與人「分享房子」。 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猜測導致COVID-19的病毒,即Sars-CoV-2,將如何融入「病毒與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神秘的世界。 科學家們面臨的挑戰是,一年來的社交距離措施,減緩了所有病毒的傳播速度,研究難度大大增加。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團隊使用我們氣管內壁的復製品(由相同類型的細胞製成),並用Sars-CoV-2和鼻病毒感染它。這是人們最廣泛的感染之一,也是普通感冒的原因之一。 如果鼻病毒和Sars-CoV-2同時釋放,只有鼻病毒才會成功。如果鼻病毒有24小時的先發優勢,那麼Sars-CoV-2就不會被看中。而即使Sars-CoV-2有24小時的啟動時間,鼻病毒也會把它「趕出去」。 「Sars-CoV-2永遠不會起飛,它被鼻病毒嚴重抑制,」Pablo Murcia博士告訴BBC新聞。他補充說:「這絕對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如果你有高流行的鼻病毒,它可以阻止新的Sars-CoV-2感染。」 類似的效果以前也見過。大規模的鼻病毒爆發可能推遲了2009年歐洲部分地區的豬流感大流行。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鼻病毒正在引發感染細胞內部的免疫反應,從而阻斷了Sars-CoV-2的自我復制能力。 然而,一旦感冒過去,免疫反應平靜下來,COVID-19將能夠再次引起感染。Murcia博士說:「接種疫苗,加上衛生措施,再加上病毒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大量降低Sars-CoV-2的發病率,但最大的效果將來自於疫苗接種。」 華威醫學院的Lawrence Young教授說,人類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常見的病因,具有「高度傳染性」。他補充說,這項研究表明 「這種常見的感染可能會影響Covid-19的負擔,並影響Sars-CoV-2的傳播,特別是在季節性感冒較為頻繁的秋冬季節」。 這一切在未來的冬季究竟如何解決,目前還是未知數。新冠病毒很可能仍然存在,而所有其他在大流行期間被抑制的感染可能會隨着免疫力的減弱而反彈。 來自英格蘭公共衛生局的Susan Hopkins博士已經警告說,這將是一個 「艱難的冬天」的結果。「我們可能會看到流感的激增。我們可能會看到其他呼吸道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激增,」她說。 該成果已發表在《傳染病雜誌》上。 來源:cnBeta
人體存在55種新化學物質 其中42種來源及作用不明

人體存在55種新化學物質 其中42種來源及作用不明

3月24日消息,目前,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在一項孕婦研究中發現人體含有109種化學物質,其中55種之前未被發現過,包括42種來源和作用不明的「神秘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很可能來自消費品或者其他工業來源,它們是在孕婦及其新生兒的血液中發現的,這表明它們是通過母體胎盤傳播。該項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16日出版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婦產科和生殖科學教授特蕾西·伍德拉夫說:「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已存在人體很長一段時間了,目前最新科學技術正在幫助我們識別更多的化學物質。」 據悉,特蕾西曾是美國環境保護局科學家,她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負責生殖健康與環境項目,並擔任環境研究&疾控中心(EaRTH)主任職務。 她說:「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不斷地看到某些化學物質從孕婦傳遞給她們的孩子,這意味着這些化學物質會伴隨我們幾代人。」據悉,美國每年製造或進口數萬種化學藥品,但對化學藥品可能進入人體或這些物質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了解甚少。居民通過使用這些藥品、產品,或者吞食被污染食物、喝下被污染的水、或呼吸被污染的空氣和灰塵,不同程度地接觸化學物質。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人體中還發現42種不明來源及用途的「神秘化學物質」,這對未來人體健康潛在一定威脅。 該科學研究小組使用高分辨率質譜(HRMS)技術識別人體中的人造化學物質,該技術通過分子的分子量來識別人體記憶體在的人造化學物質,研究人員篩查了舊金山地區孕婦採集的血液樣本,這樣可以發現更多的化學物質,而之前的方法通常一次最多僅能瞄準12種化學物質。 他們在當前研究中掃描了約700種化學物質,平均發現女性血液中有56種不同的可疑化學物質,這是之前未曾發現的。這種新方法可以篩查環境有機酸,即具有至少一個可電離質子的化合物,可檢測樣品中離子的相對豐度。這些環境有機酸廣泛用於農藥和消費品中,例如:雙酚A、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三氯生等,它們具有與激素相似的化學結構,會引起內分泌紊亂,對孕婦及其發育中的胎兒特別危險,甚至可能會干擾胎兒正常發育。 然而,雖然這些化學物質可以使用化學信息庫進行初步鑒定,但仍需要通過與被稱為「分析標準」的廠家生產的純化學物質進行比較來確認,而這些廠家出於某些理由,不會完全提供相應的純化學物質。 例如:近期化學品製造商索爾威停止提供一種全氟辛酸(PFAS)化合物的化學標準,該化合物已被用作逐漸淘汰的全氟辛酸化合物的替代品,研究人員一直在使用該化學標準來評估替代全氟辛酸的存在和毒性。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研究員迪米特里·帕納戈普洛斯·亞伯拉罕遜稱,這些最新技術頗有研究前景,可使我們識別人體更多的化學物質,但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化學製造商需要提供分析標準,這樣便於我們確認潛在化學物質,並評估它們的毒性及人體有害性。 研究人員在孕婦和新生兒血液樣本中發現109種化學物質,它們可能來源於不同類型的產品,例如:40種化學物質來自增塑劑、28種來自化妝品、25種來自消費品、29種來自藥物、23種來自殺蟲劑、3種來自阻燃劑、7種是全氟辛酸化合物,常見於地毯、室內裝潢和其他應用。研究人員稱,這些化學物質可能還有其他用途。 他們指出,初步研究確定的109種化學物質中,有55種之前未在人體中發現,它們分別是:1種是殺蟲劑化學物質;2種是全氟辛酸化學物質,很可能用於製造不粘廚具和防水織物;10種是增塑劑化學物質,例如:抗氧劑GA 80,曾用於食品包裝、紙盤和小家電;2種用於化妝品;4種是高產量化學品(HPV);37種化學物質的來源及用途不明。 研究人員指出,我們無法確定這麼多化學物質的用途及來源,這令人非常擔憂,環保部門必須嚴格要求對化學工業涉及的化合物用途報告實際標準化分類,確保我們有足夠的信息來評估潛在的人類健康危害,並從市場上清除那些構成人類健康威脅的化學品。」(葉傾城) 來源:cnBeta

霧化吸入就能免疫 吸入式新冠疫苗與注射式有何不同?

康希諾生物23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開發的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公告中提到的吸入用新冠疫苗與康希諾生物此前已經獲批附條件上市的疫苗,在毒種、細胞庫、原液生產工藝、制劑生產工藝、制劑配方等均相同,僅在使用時採用霧化吸入免疫專用裝置進行免疫。 所謂霧化吸入免疫,即採用霧化器將疫苗霧化成微小顆粒,通過呼吸吸入的方式進入呼吸道和肺部,從而激發黏膜免疫,而這種免疫是通過肌肉注射所不能帶來的。通常,通過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只能誘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此外,使用霧化吸入方式免疫是無痛的,且擁有更高的可及性。 雖然目前國內外已得到大規模使用的新冠疫苗均為注射式,但全球范圍內對於非注射式新冠疫苗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且多為鼻噴式疫苗。 去年9月,由廈門大學、香港大學、北京萬泰生物共同研製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啟動了臨床試驗。該公司負責人邱子欣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稱,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載體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製成活病毒載體疫苗,從而刺激人體產生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與肌肉注射疫苗相比,鼻噴疫苗誘導人體產生免疫的機制不同。鼻噴疫苗是模擬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徑,主要誘導保護性T細胞應答,肌肉注射疫苗則是誘導免疫系統產生血液中的抗體。 本月初,青島海華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宣布,由該公司自主研發的鼻噴式副粘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即將完成靈長類動物試驗,將於近期申報開展臨床試驗。該疫苗是一款表達新冠S基因重組副粘病毒載體疫苗,7天可產生保護性抗體。 在國外,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日本長崎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均進行了鼻噴式新冠疫苗的研究。外媒近日援引赫爾辛基大學研究人員的介紹稱,由於新冠病毒可通過呼吸系統傳播,疫苗選擇鼻腔給藥,可能在人體中引起比肌肉注射更廣泛的免疫應答。 一名匿名免疫學專家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雖然相關技術路線比較成熟,但國內對鼻噴式疫苗的應用較少。基於鼻噴式流感疫苗的經驗,鼻噴式新冠疫苗的接種人群年齡上限、是否可以覆蓋慢性病患者、抗體效價等都是需要關注的問題。該免疫學專家強調,無論是吸入式還是鼻噴式新冠疫苗,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依然需要臨床試驗的數據來評估。 來源:cnBeta
超級計算機分析揭示英國/南非新冠變種為何更具傳染性、致命性?

超級計算機分析揭示英國/南非新冠變種為何更具傳染性、致命性?

據外媒報道,科學家藉助得州高級計算中心(TACC) 的Frontera超級計算機輔助建立了COVID-19變種的感染模型。所有的病毒都會在自我復制的過程中發生變異,以達到傳播和發展的目的。導致COVID-19的病毒SARS-CoV-2被證明也不例外。目前,COVID-19有4000多個變種,在大流行期間已經造成全球270多萬人死亡。 英國的變種也被稱為B.1.1.7,於2020年9月首次被檢測到,目前造成英國98%的COVID-19病例。而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它似乎在它所傳播到的其他大約100個國家中得到了穩固的控制,包括法國、丹麥和美國。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B.1.1.7是與南非和巴西出現的其他變種一起引起關注的幾種變種之一。 「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種比原來的病毒更具傳染性,更容易逃脫免疫力,"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研究科學家Victor Padilla-Sanchez說。"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它們的傳染性更強,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更加致命。」 所有三個變種都對它們的刺突糖蛋白進行了改變--這是病毒附着在人體細胞上的部分。因此,它們更善於感染細胞和傳播。 在2021年1月發表在《Research Ideas and Outcome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Padilla-Sanchez詳細討論了英國和南非的變種。他介紹了對與ACE2受體結合的刺突糖蛋白結構的計算分析,其中引入了變異。他的論文概述了這些變體與人體細胞結合更好的原因。 「我一直在分析最近公布的SARS-CoV-2刺突糖蛋白與ACE2受體結合的結構,並發現為什麼新的變體更容易傳播,」他說。「這些發現是使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Chimera軟件和使用得州高級計算中心的Frontera超級計算機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獲得的。」 Padilla-Sanchez發現,英國新冠變種在刺突糖蛋白上有許多突變,但最重要的是與ACE2受體相互作用的受體結合域的一個突變N501Y。 「這種N501Y突變提供了更高的結合效率,從而使病毒更具傳染性。這種變體正在取代之前在英國的病毒,並在世界許多其他地方傳播,」他說。 南非變種出現在2020年 10 月,並在刺突糖蛋白上有更重要的變化,使它比英國變種更危險。它涉及一個關鍵的突變--稱為E484K--幫助病毒逃避抗體和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根據以前感染或疫苗的經驗對抗新冠病毒。由於該變體逃避了免疫力,身體將無法對抗病毒。「我們開始在美國這里看到南非的變異體,」他說。 Padilla-Sanchez進行了結構分析,研究了病毒的晶體結構;以及分子動力學來獲得這些發現。「在進行這項研究時,主要的計算挑戰是找到一台足夠強大的計算機來完成分子動力學任務,這將產生非常大的文件,並且需要大量的記憶體。如果沒有Frontera超級計算機,這項研究是不可能完成的。」Padilla-Sanchez說。 根據Padilla-Sanchez的說法,目前的疫苗不一定能治療變異體。「變異體將需要自己的特定疫苗。我們將需要盡可能多的疫苗來治療出現的變異體。」 展望未來,Padilla-Sanchez將繼續研究SARS-CoV-2發生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快的項目--計算研究持續了一個月,」他說。「有很多其他實驗室在做濕實驗室實驗,但計算研究並不多。這就是我現在決定做這項重要的工作的原因。」 來源:cnBeta
不用打針 康希諾吸入用新冠疫苗獲得批准

不用打針 康希諾吸入用新冠疫苗獲得批准

打疫苗形成群體免疫已經是各國共識,害怕打針的還可以選擇新型疫苗,今天康希諾生物發表公告,該公司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開發的吸入用新冠疫苗已經獲得臨床批件。 這個疫苗名為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Ad5-nCoV),不需要打針就能接種疫苗,目前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此前康希諾公布了Ad5-nCoV疫苗的III期臨床數據,在疫苗接種14天後預防所有症狀性疾病的成功率為68.83%,預防嚴重疾病的成功率為95.47%。 單劑接種後28天,預防所有症狀性病例的有效率為65.28%,預防嚴重疾病的有效率為90.07%。 按照康希諾生物的官方說法,單劑接種可以快速實現免疫保護,縮短接種周期,這種單劑接種方案將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群體免疫。 此外,該款疫苗使用腺病毒載體技術路線,可於2-8℃之間穩定保存。 截止目前,這種疫苗已在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匈牙利等多個國家獲得緊急使用許可。 來源:cnBeta
化學家對水在流感病毒通道中的行為有了新認識 為開發療法提供新途徑

化學家對水在流感病毒通道中的行為有了新認識 為開發療法提供新途徑

在一項新的水動力學研究中,由Mei Hong教授領導的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家團隊與Adam Willard副教授合作,發現離子通道中的水是各向異性的,或部分排列的。研究人員的數據首次證明了水的動力學和秩序與離子通道中質子的傳導的關系。這項工作也為抗病毒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了潛在的新途徑。 Hong實驗室的成員進行了復雜的核磁共振實驗,證明流感病毒質子通道中存在各向異性水,而Willard小組的成員則進行了獨立的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以驗證和增強實驗數據。他們的研究發表在《通信生物學》雜誌上,Hong實驗室的Martin Gelenter、Venkata Mandala和Aurelio Dregni以及Willard小組的Michiel Niesen和Dina Sharon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乙型流感病毒蛋白BM2是一個蛋白通道,它能使病毒酸化,幫助病毒將其遺傳物質釋放到受感染的細胞中。這個通道中的水在幫助流感病毒變得有感染力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促進通道內的質子傳導穿過脂質膜。 此前,Hong的實驗室研究了氨基酸組氨酸如何將質子從水中穿梭到流感病毒中,但他們沒有詳細研究水分子本身。這項新研究為全面了解M2通道內水和組氨酸之間的混合氫鍵鏈提供了缺失的環節。為了抑制流感病毒蛋白,必須用小分子--即抗病毒藥物--堵住通道,這樣水通路就會被破壞。 為了使水-水氫鍵對准 "質子跳躍",水分子必須至少部分定向。然而,要在不凍結樣品的情況下,通過實驗檢測通道中水分子的微小殘留排列,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以前關於這一課題的研究大多是由Willard等計算化學家進行的。該課題的實驗數據通常僅限於低溫下獲得的晶體結構。Hong實驗室採用了一種弛豫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在0攝氏度左右的更溫和的溫度下採用。在這個溫度下,水分子的旋轉速度剛好夠慢,研究人員可以第一次觀察到通道中的流動性和剩餘取向。 Hong的核磁共振實驗得出的證據表明,BM2通道開放狀態下的水分子比封閉狀態下的水分子更加排列有序,盡管開放狀態下的水分子更多。研究人員通過測量水質子的一種稱為化學位移各向異性的磁性特性來檢測這種殘余排列。在低pH值時,水的較高排列是一個驚喜。 「這對我們來說最初是反直覺的,」Hong說。「我們從以前的很多核磁共振數據中知道,開放的通道有更多的水分子,所以人們會認為這些水分子在更寬的通道中應該更加無序和隨機。但是沒有,根據弛豫核磁共振數據,這些水實際上是稍微更好的排列。」分子動態模擬表明,這種秩序是由關鍵的質子選擇性殘基--組氨酸誘導的,組氨酸在低pH值下帶正電。 通過採用固態核磁共振光譜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人員還發現,水在低pH值開放狀態下比在高pH值封閉狀態下更快地旋轉和轉換穿過通道。這些結果共同表明,水分子經過小幅度的重新定向來建立質子「跳躍」所必需的排列。 通過使用Willard和他的小組進行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到水網絡在開放狀態下的氫鍵瓶頸比在封閉狀態下少。因此,在開放通道中,水分子更快的動態和更高的定向順序建立了水網絡結構,而這種結構是病毒部分質子跳躍和成功感染所必需的。 當流感病毒進入細胞後,會進入一個叫做內體的囊泡結構。內體囊泡呈酸性,這就會觸發蛋白質打開其透水途徑,將質子傳導到病毒體內。酸性pH值有很高的氫離子濃度,這就是M2蛋白的傳導作用。如果沒有水分子中繼質子,質子將無法到達組氨酸,這是一個關鍵的氨基酸殘基。組氨酸是質子選擇殘基,它的旋轉是為了穿梭水分子攜帶的質子。因此,水分子和組氨酸之間的中繼鏈負責通過M2通道進行質子傳導。因此,本研究表明的發現可能被證明與抗病毒藥物的開發和其他實際應用有關。 來源:cnBeta
研究表明大自然的聲音對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研究表明大自然的聲音對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卡爾頓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自然的聲音不僅令人愉悅,而且對人類的健康有多種益處--盡管找到這些聲音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一項對36份出版物和對美國66個國家公園的251個地點進行的長達10年的聲學調查表明,大自然的聲音不僅能舒緩人的情緒,而且對人們的健康也有積極的影響。 卡爾頓大學的蕾切爾-布克斯頓領導的新研究發現,在自然界聲音含量高、人工聲音含量低的地區,聽眾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疼痛減少,情緒改善,認知能力增強,積極情緒增加,壓力和煩躁感降低。此外,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效果,流水聲被證明對改善積極情緒和健康結果最好,而鳥叫聲則有助於受試者克服壓力和煩惱。 這項研究是人們熟悉的噪音污染問題的一個反面。雖然許多與現代工業社會相關的聲音會導致煩躁、壓力,甚至損害人的健康,但新的研究表明,自然聲音可以產生相反的效果。 問題在於,這些聲音的集合並不是整齊劃一的。即使是國家公園,在美國占地超過8400萬英畝,也很難找到自然聲音原始的區域。因此,公園管理處,特別是在遊客流量大的城市附近,正在努力減少噪音,通過建立傾聽的聲音步道和鼓勵遊客安靜下來,來保護聲音景觀以及本土動植物。 「在很多方面,COVID-19大流行強調了自然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布克斯頓說。「隨着隔離期間交通量的減少,許多人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聲音景觀聯系在一起--注意到窗外鳥兒唱歌的放鬆聲音。這些聲音對我們的健康也有好處,這十分了不起。」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來源:cnBeta
萬艾可或可延長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的壽命 降低新的心髒病發作風險

萬艾可或可延長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的壽命 降低新的心髒病發作風險

據《美國心髒病學院學報》報道,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一項研究稱,患有穩定的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如果因陽痿而服用「萬艾可」,似乎壽命更長,發生新的心髒病發作的風險也更低。 陽痿可能是健康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預警信號,治療方法有兩種,一是局部使用阿普羅司他丁,擴張血管;二是使用所謂的PDE5抑制劑,如「萬艾可」或希愛力,在性生活前口服片劑,抑制陰莖中的磷酸二酯酶5(PDE5),以增加血流量。 由於PDE5抑制劑可以降低血壓,有心髒病發作的風險,以前不建議患有冠心病的男性使用該藥物。 然而,2017年Martin Holzmann及其同事表明,曾有過心髒病發作的男性對該藥物的耐受性很好,它甚至可以延長預期壽命,並防止新的梗塞和心力衰竭。在他們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比較前列地爾和PDE5抑制劑對患有穩定的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的影響。患者要在勃起功能障礙治療開始前至少6個月發生過心梗、接受過球囊擴張術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新的心髒病發作的風險在前六個月內最大,之後我們認為冠狀動脈疾病是穩定的,」研究主要作者Martin Holzmann說,他是卡羅林斯卡學院索爾納醫學系的副教授。 該登記研究包括16,500名接受PDE5抑制劑治療的男性,以及接受前列地爾治療的不到2000人。數據是從患者、藥物和死因登記處收集的。 研究顯示,接受PDE5抑制劑治療的男性比接受前列地爾的男性壽命更長,新發心梗、心力衰竭、球囊擴張和搭橋手術的風險更低。這種保護是劑量依賴性的,因此,PDE5抑制劑的劑量越頻繁,風險越低。 「這表明存在因果關系,但注冊表研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Holzmann說。「有可能那些接受PDE5抑制劑的人比前列地爾的人更健康,因此風險較低。為了確定是否是藥物降低了風險,我們需要將患者隨機分配到兩組,一組服用PDE5,一組不服用。我們現在的結果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理由來着手進行這樣的研究。」 由於PDE5抑制劑在瑞典只能憑處方購買,不能在藥房購買,但Holzmann希望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男性不要羞於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 「性能力問題在老年男性中很常見,現在我們的研究也表明,PDE5抑制劑可以防止心髒病發作,延長壽命。」他說。 來源:cnBeta
研究: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和死亡風險

研究: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和死亡風險

據外媒報道,一項研究表明,食用超加工食品如薯片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的急劇增加有關。這項新研究最近由美國心髒病學會發表,報告指出,每天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患病風險。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超加工食品的熱量占美國人日常飲食中卡路里的一半以上,這是一個大問題。 盡管所謂的「垃圾食品」很容易識別,但專家們指出,超加工食品可能會以欺騙性的形式出現,如在市場上宣傳為健康食品的蛋白棒。 超加工食品存在許多很多問題,像過度加工可能會去除一些有益的化合物,另外這些食品本身就含有高水平的脂肪、糖、油和食品添加劑。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指出,加工食物會改變其結構。 吃太多超加工食品如預先包裝的零食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和代謝綜合征。這項最新的研究集中在心血管疾病上,患病的風險則可以通過改變某些生活習慣來降低。 據悉,這項研究涉及了參與弗雷明漢後代研究的3000多人的數據,他們都是中年人、沒有心血管疾病且大多是白人。參與者自己報告了他們的食物消費量。在平均18年的隨訪期間,研究人員查看了參與者中發生的「嚴重」心血管疾病、嚴重冠心病及相關事件的數量。 通過利用這些數據,該研究將超加工食品跟心髒病發作、中風和突發冠狀動脈等事件引發的死亡風險增加聯系起來,相比之下,食用超加工食品的風險較低。除此之外,研究還指出,每天每吃一份這種加工食品,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7%,患冠心病的風險就會增加9%。 來源:cnBeta
研究稱每天食用一份加工肉可使患痴呆症的風險增加44%

研究稱每天食用一份加工肉可使患痴呆症的風險增加44%

據外媒報道哦,利茲大學營養流行病學小組的科學家利用近50萬人的數據,發現每天食用一份25克的加工肉(相當於一份培根),可使患痴呆症的風險增加44%。但他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吃一些未經加工的紅肉,如牛肉、豬肉或小牛肉,可能會起到保護作用,因為每天食用50克這種肉類的人患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了19%。 研究人員正在探索肉類消費與痴呆症發展之間的潛在聯系,這種健康狀況影響着全球5%-8%的60歲以上人群。 他們的研究結果題為 "肉類消費與老年痴呆症事件風險:493888名英國生物庫參與者的隊列研究",於周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 首席研究員、利茲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院的博士生張慧峰說:「在世界范圍內,痴呆症的發病率正在增加,飲食作為一種可調節因素可能會發揮作用。我們的研究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將加工肉的消費,與一系列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增加聯系起來。」 該研究由利茲大學的Janet Cade教授和Laura Hardie教授監督。該團隊研究了英國生物庫提供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50萬名40至69歲的英國參與者的深入遺傳和健康信息,以調查食用不同類型的肉類與患痴呆症風險之間的關聯。 數據包括2006-2010年英國生物庫收集的參與者食用不同種類肉類的頻率,從從不食用到每天食用一次或更多,共有六個選項。該研究沒有特別評估素食或純素飲食對痴呆風險的影響,但它包括了那些表示不吃紅肉的人的數據。 在參與者中,有2896例痴呆症患者在平均8年的隨訪中出現。這些人一般年齡較大,經濟上比較貧困,受教育程度較低,更可能吸煙,身體活動較少,更可能有中風史和家族痴呆史,更可能是與痴呆症高度相關的基因的攜帶者。在研究人群中,被診斷為痴呆症的男性多於女性。 由於遺傳因素,某些人患痴呆症的幾率高三到六倍,但研究結果表明,無論人是否具有遺傳易感性,食用加工肉使其罹患痴呆症的風險是相同的。那些食用較多加工肉的人更有可能是男性、受教育程度較低、吸煙者、超重或肥胖,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較低,能量、蛋白質和脂肪(包括飽和脂肪)的攝入量較高的人群。 肉類消費此前與痴呆症風險相關,但這被認為是首次對參與者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研究了特定肉類類型和數量與患病風險之間的聯系。 全球約有5000萬老年痴呆症患者,每年約有1000萬新病例被診斷出來。阿爾茨海默病占50%~70%,血管性痴呆占25%左右。其發病和進展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包括飲食和生活方式。 張慧峰表示:"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但效果方向與目前的健康飲食指南有關,表明降低未加工紅肉的攝入量可能對健康有益。" Cade教授說:"我們能做的任何探索痴呆症潛在風險因素的事情都可能幫助我們降低這種衰弱狀況的發生率。這項分析是朝着了解我們吃的東西是否會影響這種風險邁出的第一步。" 來源:cnBeta
新的每周一次注射的胰島素表現出與每日胰島素相似的療效和安全性

新的每周一次注射的胰島素表現出與每日胰島素相似的療效和安全性

據一項2期臨床試驗顯示,與每日基礎胰島素相比,一種新的每周一次的基礎胰島素注射液表現出相似的療效和安全性,並且低血糖發作率更低。該研究結果將在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1上發表,該研究比較了一種名為基礎胰島素Fc(BIF)的研究藥物與市售長效日用胰島素degludec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資料圖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BIF作為每周一次的基礎胰島素有希望,可能是胰島素治療的一個進步,」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Juan Frias博士說。 Juan表示,每周注射胰島素的次數減少可能會改善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這可能會導致比每日基礎胰島素更好的患者結果。他補充說,每周一次的劑量也可能會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開始胰島素治療的意願,當單獨口服藥物不再給予足夠的血糖控制時。 這項為期32周的臨床試驗在399名患者中進行,由禮來公司贊助。所有患者都有2型糖尿病,並且是以前的基礎胰島素與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相結合的用戶。 患者被隨機分配到三個治療組中的一個組:以兩種不同的給藥算法(空腹血糖水平的目標不同)之一每周注射一次BIF,或每天注射一次標準的胰島素degludec。接受BIF的患者的空腹血糖目標一個是140mg/dL或更低,另一個是在或低於120mg/dL。胰島素degludec的空腹血糖目標為100mg/dL或更低。 研究人員報告說,與胰島素降糖藥相比,服用BIF的患者實現了類似的長期血糖控制,由血紅蛋白A1c測量。數據顯示,研究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的平均A1c為8.1%,在研究結束時,BIF的A1c平均改善0.6%,胰島素降糖靈改善0.7%。 此外,BIF的使用使低血糖,或低血糖(小於70mg/dL)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嚴重的未經治療的低血糖症是一種危險的並發症,可導致癲癇發作、意識喪失和死亡。Frias說,BIF "與目前的每日基礎胰島素相比,具有更可預測的作用潛力,這可能是導致低血糖發生率降低的原因。" 他說,關於安全性,BIF的不良事件譜與胰島素降糖藥的不良事件譜一般相當。「基於我們有希望的數據,已經開始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其他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對BIF進行進一步研究,」Frias說。 來源:cnBeta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OVID-19可以引發糖尿病的發生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COVID-19可以引發糖尿病的發生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在研究COVID-19與糖尿病之間的奇怪雙向關系。研究人員認為,SARS-CoV-2感染可能會主動引發糖尿病的發生,並建立了一個全球登記冊來追蹤這一日益嚴重的現象。 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研究人員很快就發現有基礎疾病的人受到COVID-19的打擊更大。眾所周知,那些患有糖尿病或心髒病的人受COVID-19的影響更嚴重,但一些臨床醫生開始看到的病例,其關系方向發生了轉換。在感染COVID-19之前身體健康的受試者,隨後在急性新冠病毒感染期間或之後出現糖尿病症狀。 2020年年初,來自倫敦國王學院的代謝和減肥外科醫生Francesco Rubino開始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關於COVID-19感染後新發糖尿病診斷的軼事報告。到了今年年中,Rubino與世界各地的同事聯合成立了CoviDiab項目。 該項目是一個在線的全球注冊表,號召世界各地的醫生貢獻與COVID-19有關的新發糖尿病病例報告。去年8月,Rubino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通信,以及其他16名研究人員的共同署名,宣布了該注冊表,表明COVID-19有可能引發糖尿病發病的可信機制。 「該注冊表的目標是建立新發糖尿病的范圍和表型,其定義為高血糖、確診的COVID-19、糖尿病陰性病史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正常的病史,」研究人員在他們的通信中解釋道。「該注冊表將擴大到包括已有糖尿病但出現嚴重急性代謝紊亂的患者,也可用於研究COVID-19相關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和發病機制,並獲得有關COVID-19療程中和療程後患者適當護理的線索。」 自CoviDiab登記表啟動以來,已經有少量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發糖尿病與COVID-19之間存在某種關系。2020年年底發表的一項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匯集了來自8項研究的數據,涵蓋了3711名COVID-19患者,檢測到492例新診斷的糖尿病。 最近的一項長期COVID研究對近5萬名患者出院後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追蹤。這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或發表的論文發現,4.9%的住院患者在出院後的幾個月內隨後被診斷為糖尿病。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案例,這些患者要麼在COVID-19的經歷中,要麼在那之後不久就患上了糖尿病,"Rubino最近告訴《衛報》。"我們現在開始認為這種聯系可能是真的--病毒有能力導致糖代謝失常。」 新診斷的糖尿病與COVID-19之間的關聯可能肯定會越來越大,但關於因果關系的大問題仍然存在。當然,SARS-CoV-2肯定有合理的機制,至少可以加速已經易患糖尿病的個體的糖尿病進展。 「SARS-CoV-2,負責COVID-19的病毒,與ACE-2受體結合,ACE-2受體在幾個關鍵的代謝器官和組織中表達,包括胰腺β細胞,脂肪組織,小腸,肝臟和腎髒,」CoviDiab網站指出。「因此,SARS-Cov-2可能引起多種並存的糖代謝改變,使原有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復雜化,或導致新的疾病機制,這是可信的。」 但是,還有其他幾種情況也有可能解釋這種日益增長的關聯。嚴重的COVID-19病例,就像許多急性疾病的病例一樣,可以引發體內的炎症過程,導致高血糖。另外,許多用於對抗COVID-19的抗病毒和類固醇治療可以提高血糖,導致糖尿病症狀。 另一種假設是,這些新增的糖尿病病例其實根本不是新增的,而是處於未診斷的糖尿病前期狀態的患者。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驚人研究表明,目前美國有超過700萬人患有未診斷的糖尿病,還有數千萬人可能處於糖尿病前期狀態。 那麼,COVID-19是否明確導致了一種新型糖尿病?它是否加速了那些已經易發的疾病的發展?還是說,這種流行病的性質只是導致醫生在普通人群中發現了更多未診斷的糖尿病病例?這些正是CoviDiab項目希望回答的問題。研究人員計劃在登記處達到200份病例報告後,對其數據進行初步分析。Rubino表示,他們已經非常接近這個目標。 如果COVID-19確實會增加一個人隨後患糖尿病的風險,這需要時間和仔細的監測來確定。像CoviDiab這樣的項目將對了解這種流行病的長期健康影響至關重要。 來源:cnBeta
假核酸陰性證明在多國泛濫:矇混過關、一份最高能賣300歐元

假核酸陰性證明在多國泛濫:矇混過關、一份最高能賣300歐元

雖然疫苗已經出來,不過由於供應問題,導致國外的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有絲毫放鬆。據外媒報道稱,有人試圖利用人們的旅行願望牟利,提供虛假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以便旅客在機場檢查時矇混過關,避免核酸檢測以及支付相關費用。 過去一周,阿根廷機場兩次發現在從墨西哥返回的航班中,有多人的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而他們在出發前都提供了陰性檢查結果。 報道中提到,國外一些團伙在機場兜售假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每筆交易成交價格甚至可以高達300歐元(約合人民幣2300元左右)。 此前,警方已經逮捕了數名嫌疑人。在西班牙,警察逮捕了一名男子,此人以40歐元的價格出售這種虛假文件。在荷蘭也有人用手機應用程序進行同樣的交易。 去年11月初,法國破獲一起使用真實實驗室名字、在巴黎附近的戴高樂機場以150至300歐元的價格兜售虛假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集團作案,7人被逮捕。 相關組織公開表示,只要因疫情而採取的旅行限制仍然維持,犯罪分子就很有可能抓住機會生產和出售虛假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並解釋說「鑒於現在打印技術和各種應用程序越來越高級,造假者有了更多的手段來生產逼真的虛假文件」。 來源:cnBeta

專家警告:僅靠疫苗可能不足以結束COVID-19大流行

據外媒報道,喬治敦大學的兩位傳染病專家表示,即使疫苗在美國越來越容易獲得,但防止導致COVID-19的病毒(SARS-CoV-2)的無症狀和症狀前傳播是結束大流行的關鍵。 在他們於2021年3月19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SARS-CoV-2無症狀傳播》中,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全球健康科學與安全中心的教師Angela L. Rasmussen博士和Saskia V. Popescu博士、提出了無症狀傳播無聲地推動病毒傳播的觀點,認為其是結束大流行的關鍵。 「確定無症狀和症狀前病例的真實傳播能力本身就很復雜,但知識差距不應影響承認它們在SARS-CoV-2傳播中的作用,」作者寫道。 「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疫苗接種來控制疫情,」Rasmussen說。「疫苗對於保護人們免受疾病的傷害是很好的,但我們還不知道它們在防止傳播方面的作用有多大。」 Rasmussen表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能很好地保護疾病的疫苗不可能不能保護人們免受感染。「但就像疫苗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防病保護一樣,它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防止傳染。」 此外,據報道,雖然疫苗將於夏季在美國廣泛上市,但在世界其他地區卻並非如此,那里的疫情仍在有增無減。 「無症狀和症狀前的傳播對公共衛生和預防感染緩解工作提出了獨特的挑戰,」Popescu說。「最終,當我們進入COVID-19大流行的下一階段和因接種疫苗而減少疾病時,這是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Rasmussen和Popescu總結道:「在廣泛實施強有力的監測和流行病學措施,使我們能夠撲滅這些無煙的火種之前,COVID-19大流行無法完全結束。」 來源:cnBeta
飢餓素Ghrelin可能對沖動性消費行為產生驚人的影響

飢餓素Ghrelin可能對沖動性消費行為產生驚人的影響

飢餓素Ghrelin可能會在一個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務方面發揮作用,根據內分泌協會提出的全新研究,Ghrelin能刺激食慾,因此它被稱為 "飢餓激素"。同樣的激素也可能會對一個人的財務決策產生影響,尤其是在沖動購物的時候。 這項研究涉及10至22歲的健康女性參與者,34人是健康的對照對象,其餘50人則被描述為患有'低體重飲食障礙',如厭食症。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飲食障礙與機體對Ghrelin的抵抗有關。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在餐前和餐後測試了參與者的Ghrelin水平,然後讓參與者做出假設性的金錢決定--這些決定涉及到獲得即時的、但數額較小的金錢,或者推遲若干天以換取更多的金錢獎勵。 健康的參與者有較高的Ghrelin水平,更有可能選擇即時的金錢獎勵,即使它比延遲的獎勵小。然而,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飲食失調參與者的Ghrelin水平和財務選擇之間的聯系。 該研究的共同研究者Franziska Plessow博士說。 我們的結果表明,Ghrelin可能在人類獎勵相關的行為和決策中發揮着比以前承認的更廣泛的作用,比如金錢選擇。這將有望激發未來對其在食物無關的人類感知和行為中的作用的研究。 來源:cnBeta

研究:維D補充劑可保護低水平COVID-19患者免遭嚴重症狀

據外媒報道,根據美國內分泌學會2021年年會ENDO上提交的幾乎所有研究顯示,因COVID-19住院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患者,如果每周至少補充維生素D1000單位,那麼死亡風險或需要機械通氣的風險可能更低。 「考慮到維生素D缺乏在世界和美國是多麼普遍,我們相信這項研究現在是高度相關的,」論文合著者、醫學博士Sweta Chekuri說道。據悉,其來自紐約布朗克斯的蒙蒂菲奧里醫療中心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一位博士。 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D可以預防其他呼吸道疾病中的炎症,但目前對補充維生素D在COVID-19中的作用進行的研究仍非常有限。本研究的目的則是為了確定維生素D水平低的患者在因COVID-19入院前補充維生素D是否能減輕COVID-19疾病的嚴重程度。 研究人員研究了124名維生素D水平低的成年患者,這些患者的維生素D水平則都是在他們因COVID-19入院前90天測量的。研究人員比較了每周補充至少1000單位維生素D的患者和那些沒有補充的患者在是否有機械通氣或在入院時死亡的不同。 結果他們發現,有在補充維生素D的患者不太可能出現機械通風或入院死亡,盡管發現不是統計學意義上的。 「雖然我們不能展示決定性的嚴重COVID-19聯系,但很明顯,維生素D低水平的患者應該接受補充,這不僅對骨骼健康有益同時也為對抗嚴重COVID-19上擁有更強的保護性,」論文合著者Corinne Levitus表示,「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將鼓勵臨床醫生跟維生素D含量低的患者討論添加這種補充劑,因為這可能會降低患上嚴重COVID-19的幾率。」 而於去年秋天發表在內分泌學會《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西班牙一家醫院的200名COVID-19患者中超80%缺乏維生素D。 來源:cnBeta
微型生物電子機器有望揭開大腦發育過程神秘面紗

微型生物電子機器有望揭開大腦發育過程神秘面紗

由西北大學、雪莉·瑞恩能力實驗室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開發出的新技術,有望增加對大腦如何發育的理解,並為修復神經創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後的大腦提供答案。他們的研究是第一個將最復雜的三維生物電子系統與高度先進的三維人類神經培養相結合的研究。其目標是實現對人類大腦電路如何在體外發展和自我修復的精確研究。 該研究也是3月19日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的封面故事。 該研究中使用的皮質球體,類似於 "迷你大腦",來自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利用團隊開發的3-D神經接口系統,科學家們能夠創建一個專門為研究迷你大腦量身定做的 "盤中迷你實驗室",並同時收集不同類型的數據。科學家們加入了電極來記錄電活動。他們添加了微小的加熱元件,以保持大腦培養物的溫度,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故意使培養物過熱以給它們施加壓力。他們還加入了微小的探針--如氧氣傳感器和小型LED燈--來進行光遺傳學實驗。例如,他們將基因引入細胞中,使其能夠使用不同顏色的光脈沖控制神經活動。 這個平台可以使科學家能夠在不直接涉及人類或進行侵入性測試的情況下,對人體組織進行復雜的研究。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捐獻有限數量的細胞(如血液樣本、皮膚活檢)。然後,科學家可以對這些細胞進行重新編程,以產生一個微小的大腦球體,與人的基因身份相同。作者認為,通過將這項技術與使用人類干細胞衍生的大腦培養物的個性化醫學方法相結合,他們將能夠更快地收集洞察力,並產生更好的新型干預措施。 "這項研究推動的進展將為我們研究和理解大腦的方式提供一個新的前沿,"Shirley Ryan AbilityLab的Colin Franz博士說,他是該論文的共同主要作者,領導了皮質球體的測試。"現在,三維平台已經被開發和驗證,我們將能夠對神經損傷恢復或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作鬥爭的患者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西北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共同第一作者Yoonseok Park補充道:"這只是一類全新的小型化、三維生物電子系統的開始,我們可以構建這類系統來擴大再生醫學領域的能力。例如,我們的下一代設備將支持形成從大腦到肌肉的更復雜的神經迴路,以及像跳動的心髒這樣越來越動態的組織。" 目前用於組織培養的電極陣列是2D平面的,無法與整個自然界中復雜的結構設計相匹配,例如在人類大腦中發現的電極陣列。此外,即使系統是3-D的,也要將一種以上的材料納入一個小的3D結構中,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然而,隨着這一進展,一整類3D生物電子器件已經為再生醫學領域量身定做。 "現在,有了我們的小型、柔軟的3D電子器件,終於有能力構建模仿人體中復雜的生物形狀的設備,提供更全面的理解,"西北大學的約翰-羅傑斯說,他領導了使用類似於電話和計算機中的技術的技術開發。"我們不再需要犧牲功能來實現與我們的生物學接口的最佳形式。" 下一步,科學家將利用這些設備更好地了解神經系統疾病,測試具有臨床潛力的藥物和療法,並比較不同的患者衍生細胞模型。然後,這種理解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神經系統康復中所看到的結果的巨大差異的原因。 "作為科學家,我們的目標是使實驗室研究盡可能地與臨床相關,"Franz博士實驗室的研究助理Kristen Cotton說。"這個三維平台為再生神經康復醫學的新實驗、新發現和科學進步打開了一扇門,而這些都是以前從未實現過的。"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過着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有很大的弊端

研究發現過着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有很大的弊端

據媒體SlashGear報導,壓力會對你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從失眠和焦慮到更多的慢性健康問題,這不是什麼秘密。那些過着普遍無壓力生活的人報告了幸福感,並且不太可能經歷某些慢性健康狀況。然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過着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有很大的弊端。 壓力有多種形式,雖然大的壓力源對健康不利,但新研究表明,每天接觸小的壓力源可能有助於長期保護一個人的認知。該研究結果基於2711名研究參與者的數據。 使用短期認知測試的數據,以及從日常活動到情緒和慢性病的身體症狀的一切信息,研究發現過着無壓力的生活可能會增加一個人經歷較低認知功能的幾率。 雖然過着無壓力生活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情緒和更少的慢性健康問題,但根據該研究,他們也與相當於8年以上衰老的較低認知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壓力是以挑戰的形式出現的,而這些挑戰可能對認知有一定的好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David M. Almeida解釋說: 有可能是經歷壓力源為你創造瞭解決問題的機會,例如,可能在重要的Zoom會議前修復你突然壞掉的電腦。所以,經歷這些壓力源可能並不愉快,但它們可能會迫使你解決問題,這實際上可能對認知功能有好處,尤其是隨着年齡的增長。 來源:cnBeta

研究稱高維生素D水平或與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有關 尤其對黑人而言

據媒體報導,在一項針對COVID-19檢測個體的回顧性研究中,維生素D水平高於傳統上認為充足的水平與患COVID-19的風險降低有關。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當涉及到COVID-19時,維生素D水平高於那些傳統上被認為足夠的水平可能會降低感染風險,特別是對於黑人來說。 這項研究於3月19日發表在《 JAMA Open Network》上,回顧性地研究了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檢測陽性的可能性之間的關系。雖然30 ng/ml或更高的水平通常被認為是 "足夠的",但作者發現,水平在30~40 ng/ml的黑人比水平在40 ng/ml或更高的人檢測COVID-19陽性的風險高2.64倍。白人中未發現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風險有統計學意義的關聯。該研究考察了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3000多名患者的數據,這些患者在COVID-19檢測前14天內檢測了維生素D水平。 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為兩項獨立的臨床試驗招募參與者,測試維生素D補充劑對預防COVID-19的功效。 這項研究是對早期一項研究的擴展,該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小於20 ng/ml)可能會提高COVID-19檢測陽性的風險。在目前的研究中,這些結果得到了進一步的支持,發現維生素D缺乏的個體有7.2%的機會檢測出病毒陽性。最近一項單獨的研究發現,超過80%被診斷為COVID-19的患者都缺乏維生素D。 「這些新的結果告訴我們,擁有高於通常認為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檢測陽性的風險降低有關,至少在黑人個體中是如此,」芝加哥大學醫學博士、該研究的主要作者David Meltzer說。「這支持設計臨床試驗的論點,可以測試維生素D是否可能是一種可行的干預措施,以降低疾病風險,特別是在有色人種中。」 Meltzer在2020年初看到一篇文章,發現隨機分配接受維生素D補充劑的維生素D缺乏者與未接受補充劑的人相比,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要低得多,因此受到啟發,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他決定檢查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正在收集的關於COVID-19的數據,以確定維生素D水平可能發揮的作用。 「有很多關於維生素D的文獻,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骨骼健康上,這是目前足夠的維生素D水平標準的來源,」Meltzer解釋說。「但也有一些證據表明,維生素D可能會改善免疫功能並減少炎症。到目前為止,這些數據相對來說還沒有定論。根據這些結果,我們認為早期的研究可能給出了太低的劑量,對免疫系統沒有太大影響,即使它們對骨骼健康足夠。可能是不同水平的維生素D對不同的功能是足夠的。」 維生素D可以通過飲食或補充劑獲得,也可以由人體在皮膚暴露於陽光下時產生。Meltzer指出,大多數人,尤其是皮膚較黑的人,維生素D的水平較低;世界上大約有一半人口的維生素D水平低於30ng/ml。「救生員,沖浪者,那些是那種傾向於擁有超過足夠維生素D水平的人,」他說。「大多數冬天生活在芝加哥的人的水平都會遠遠低於這個水平。」 雖然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相對安全,但過量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與高鈣血症有關,這種情況下,鈣會在血液中堆積,並導致惡心、嘔吐、虛弱和尿頻。如果不加以控制,會進一步導致骨痛和腎結石。 「目前,成人對維生素D的膳食推薦量為每天600至800國際單位(IU),」Meltzer說。「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表示,每天服用4000國際單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安全的,而每天超過10000國際單位的水平,高鈣血症的風險就會增加。」 這項研究的挑戰之一是,目前很難確定維生素D究竟是如何支持免疫功能的。「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Meltzer說。「我們可以看到,維生素D水平與COVID-19診斷的可能性之間存在關聯,但我們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也不知道這些結果是由於維生素D直接導致還是其他相關的生物學因素。」 有證據表明,維生素D缺乏的人更有可能檢測出COVID-19陽性,並出現明顯的症狀,芝加哥大學和拉什大學的一個團隊正在進行兩項研究,以瞭解每天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是否有助於預防COVID-19或減輕其症狀的嚴重程度。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COVID-19療法的潛在新靶點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COVID-19療法的潛在新靶點

來自克利夫蘭診所佛羅里達研究與創新中心(FRIC)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潛在的抗COVID-19療法的新靶點。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在FRIC科學主任Michaela Gack博士的帶領下,該團隊發現一種名為PLpro(木瓜蛋白酶)的冠狀病毒酶能阻斷人體對感染的免疫反應。 雖然還有待進一步證實,但研究結果表明,抑制該酶的療法可能有助於治療COVID-19。 "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已經針對人體的防禦機制迅速進化,"Gack說。"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未被描述過的免疫激活機制的見解,以及PLpro如何破壞這種反應,使SARS-CoV-2能夠自由復制並在整個宿主中造成破壞。我們發現,抑制PLpro可能有助於拯救早期免疫反應,這是限制病毒復制和傳播的關鍵。" 人體的前線免疫防禦系統之一是一類受體蛋白,包括一種叫做MDA5的受體蛋白,它們通過入侵者遺傳物質中的外來模式來識別入侵者。當受體識別到外來模式時,它們就會被激活,並啟動免疫系統進入抗病毒模式。這部分是通過增加干擾素刺激基因(ISGs)編碼的蛋白質的下游表達來實現的。 在這項研究中,Gack和她的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導致MDA5在病毒感染期間被激活。他們發現,ISG15必須與MDA5受體中的特定區域進行物理結合--這一過程被稱為ISGylation--以使MDA5有效地激活並釋放出對抗入侵者的抗病毒演員。他們表明,ISGylation有助於促進更大的MDA5蛋白復合物的形成,最終導致針對一系列病毒的更強大的免疫反應。 "雖然發現一種新的免疫激活機制本身是令人興奮的,"Gack說,"我們還發現了一點壞消息,那就是SARS-CoV-2也了解這種機制是如何工作的,考慮到它已經開發出一種策略來阻止它。" 研究小組表明,冠狀病毒酶PLpro與受體MDA5發生物理作用,抑制ISGylation過程。 "我們已經在期待下一階段的研究,以調查阻斷PLpro的酶功能,或其與MDA5的相互作用,是否有助於加強人類對病毒的免疫反應,"Gack說。"如果是這樣,PLpro肯定會成為未來抗COVID-19療法的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