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科學家發現導致毛囊干細胞失去再生能力的新機制

科學家發現導致毛囊干細胞失去再生能力的新機制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圍繞着導致人類脫發的生物過程有很多謎團,但科學家們不斷有發現,揭開這些秘密,並為有朝一日可能治療脫發的技術打下基礎。日本的研究人員已經對這一話題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隨着年齡的增長,分裂的細胞可以促使毛囊耗盡,抑制其再生能力。 這項研究由東京醫科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他們着手探索毛囊干細胞幫助我們長出新頭發的方式,以及這種重要關系可能被破壞的原因。 我們毛囊干細胞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兩種細胞分裂方式的健康結合。在循環對稱的細胞分裂中,毛囊干細胞被分裂成兩種命運相同的細胞類型,而在不對稱的細胞分裂中,它們被分裂成一個分化的細胞以及一個獨立的、自我更新的干細胞。這兩個循環協同工作,使毛囊干細胞群體保持活力,能夠再生頭發。同樣的道理,當它們不能正常工作時,也會導致它們的死亡。 「為了實現適當的組織功能,對稱和不對稱的細胞分裂必須保持平衡,」該研究的作者Emi Nishimura說。「一旦干細胞優先進行其中一種,或者更糟糕的是,偏離了任何一種類型的細胞分裂的典型過程,器官就會受到影響。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想了解干細胞分裂如何在衰老過程中扮演頭發生長的角色。」 科學家們擬定了涉及年輕小鼠和老年小鼠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們監測了毛囊干細胞,並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檢測方法追蹤它們的分裂。結果發現,雖然年輕小鼠表現出正常、健康的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分裂,但在老年小鼠中開始出現一種奇怪的、非典型的細胞分裂類型。 研究小組進一步挖掘這背後的原因,調查了一類名為半橋粒的蛋白質的作用,這類蛋白質將細胞與周圍的細胞外基質連接起來,幫助它們感知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該團隊的分析顯示,在衰老的小鼠中,這些蛋白質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並在毛囊干細胞分裂過程中推動了一種不同的、異常的細胞類型的產生。 這樣做的結果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毛囊干細胞變得枯竭,導致它們被清除出體外。反過來,這又導致毛囊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薄和流失。 「這些都是引人注目的結果,顯示了毛囊如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再生頭發的能力,」該研究的第一作者Hiroyuki Matsumura說。「我們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新的方法來調節器官衰老和衰老相關的疾病。」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衰老》雜誌上。 來源:cnBeta
阻止下一場疫情的大流行:給猴子打疫苗

阻止下一場疫情的大流行:給猴子打疫苗

3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黃熱病會導致約15%的感染者死亡,但目前已經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可提供十年多的免疫能力。不過,在一些潛在的熱點地區,給人們接種疫苗面臨重重困難,這也使科學家轉向另一個令人驚訝的替代方案:給猴子接種疫苗。 乍看之下,金獅面狨顯得有些與周圍格格不入:它就像一團亮橙色的絨球,背後則是綠意盎然的森林 2020年10月一個多雲的早晨,一隊科學家出發前往巴西的大西洋沿岸森林,尋找可供接種疫苗的猴子。有人拿着一個看起來像是舊電視天線的東西和一把大砍刀;他旁邊的一位女士則拿着一個小金屬籠子(作為陷阱)和兩袋香蕉。他們的任務是阻止森林中的猴子爆發下一次黃熱病疫情,以免傳染給人類。 巴西正面臨着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但科學家們擔心,另一種更致命的疾病有可能再次在這個南美國家爆發。黃熱病每年感染約20萬人,死亡人數多達3萬,超過了恐怖襲擊和飛機失事死亡人數的總和。 這種急性疾病是由一種通過蚊子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傳播的病毒引起的,其症狀包括嚴重發燒、頭痛,一些患者還會出現黃疸,即皮膚發黃——這也是該病名稱的由來。嚴重的病例會導致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如果未接種疫苗,約15%的黃熱病患者將會死亡,死亡率遠高於新冠肺炎。近年來,巴西的黃熱病病例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2016年12月,一場疫情在米納斯吉拉斯州爆發,並蔓延至鄰近的聖埃斯皮里圖州,這兩個州都位於大西洋森林中部。當時,約有4000萬面臨黃熱病風險的巴西人缺乏疫苗。到2017年5月,黃熱病已在巴西各地蔓延,除了相鄰的里約熱內盧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等熱點地區,在北部的帕拉州——距離將近4800公里——也爆發了疫情。 這是80多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疫情爆發。超過3000人被感染。短短幾個月內,就有近400人死亡。 北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的保護生物學家卡洛斯·拉蒙·魯伊斯-米蘭達說:「當靈長類動物被困在密度很高的小片森林里時……每一個體都很容易被感染。」在蚊子出沒的巴西森林里,這種疾病似乎在金獅面狨和人類之間傳播得特別快。不過,盡管蚊子是攜帶者,但正是人類的行為才使情況變得更糟。隨着人類對森林的侵占越來越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當地居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小。 這一趨勢不會在短期內停止,這就意味着下一次疫情對人類而言可能會更加致命。 疫苗的挑戰 科學家正使用由香蕉做誘餌的陷阱來捕捉靈長類動物,從而給它們接種黃熱病疫苗 在距離科學家捕捉猴子的那片森林約8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美洲第六大大都市——里約熱內盧。沿着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向北驅車6個小時就可以到達聖保羅,西半球最大的都市。 這些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十分靠近森林,為一場規模可能前所未有的流行病爆發創造了完美的條件,即便黃熱病疫苗在近一個世紀前(1938年)就已開發出來。,而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疫苗,但發生下一場大規模流行病的威脅依然嚴峻。 2018年,巴西衛生部長宣布將開展一項運動,為巴西2.1億人口中的近8000萬人接種黃熱病疫苗。在一些城市,高達95%的居民接種了疫苗;但在巴西最大的城市,這個比例剛剛超過50%。 在公共衛生方面,許多巴西人不相信政府的指示,因為巴西的腐敗現象十分猖獗。盡管疫苗是免費接種的,但許多巴西人認為,他們之所以被告知要接種疫苗,是因為其他人可以從中獲利。這種不信任阻礙了最近為住在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附近的2300萬人接種疫苗的努力。2016至2017年的疫情爆發後,接種疫苗時排起的長隊,以及社交媒體上傳播的關於疫苗無效的假消息,都阻止了一些人接種疫苗。 更重要的是,巴西可能沒有足夠的疫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稱,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呼籲制藥企業增加產量,但疫苗「由於生產能力有限,無法滿足需要」。結果就是,生活在里約熱內盧的人口中僅有一半接種了黃熱病疫苗。 也許還有別的辦法。畢竟世界上有78億人口,但只有大約2500隻金獅面狨。因此,我們或許可以用一種新方法來阻止未來在人類中爆發黃熱病疫情:給這些長着亮橙色毛發、愛吃香蕉的猴子接種疫苗。阻止疾病傳播的方法之一,便是為人類和金獅面狨接種疫苗,當你給這些猴子接種疫苗之後,攜帶這種疾病的個體就會減少,這就能實現群體免疫。 金獅面狨 乍看之下,金獅面狨顯得有些與周圍格格不入:它就像一團亮橙色的絨球,背後則是綠意盎然的森林。給它們一撮鬍子,再去掉尾巴,它們就像極了1971年蘇斯博士所著的兒童讀物《老雷斯的故事》(The Lorax)里的主人公。在書中,「老雷斯」是一隻毛茸茸的古怪生物,保衛着森林,抵禦人類來砍倒所有的樹木。最後,老雷斯被抬走,被迫離開了他所生活和保衛的森林。 巴西的金獅面狨也是如此。它們曾經在巴西東南部的大西洋森林中廣泛出沒,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森林砍伐將它們的棲息地切割成了碎片。在1971年,野生的金獅面狨只有不到400隻,它們因此成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為了使金獅面狨免於滅絕,人類借鑒了蘇斯博士的童書:保護人士將數十隻金獅面狨從日益縮減的棲息地中解救出來,將它們放入里約熱內盧郊外的自然保護區。 這項干預工作奏效了。到2014年,金獅面狨的數量已經回升到1700至2400隻左右。它們大多生活在São João河流域殘存的森林中,其適應能力已經足以將該物種的狀態從「極度瀕危」扭轉為「瀕危」。金獅面狨似乎能延續下去。 直到2017年的黃熱病爆發。 2017年初,一位農民帶着他研究團隊在森林里發現了一隻死亡的金獅面狨。經過檢測,它的黃熱病毒結果呈陽性。很快他們又發現了5隻猴子的屍體。到2017年黃熱病爆發結束時,已有4000多隻猴子死亡。在一些吼猴種群中,死亡率高達80%至90%。 原本就很脆弱的金獅面狨種群受到了嚴重影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人類失去了種群中30%的個體,從3700隻減少到2600隻。 之後,研究團隊開始在金獅面狨死亡的地區進行常規取樣。無論在哪里采樣,都至少有一到兩只猴子檢測出黃熱病毒陽性。 2017年的這場疫情表明,某些常見疾病不僅會感染人類,也很容易感染金獅面狨等靈長類動物。野生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這種疾病的受害者。 巴西是世界上靈長類物種最豐富的國家。而為了拯救人類,我們現在必須先拯救金獅面狨。科學家手里拿着陷阱裝置和香蕉,在十月的一個多雲的早晨開始了這項工作。 捕捉猴子 在驅車從里約熱內盧前往Poço das Antas生物保護區邊緣的路上,這里可以目睹到人類侵占原始森林的種種跡象:高速公路、蓄水系統、香蕉種植園和養牛場。 一路上都能見到養牛場,一直到情況相對較好的森林,還有一條穿過景觀的高速公路,將保護區和其他森林隔開。 研究團隊穿過鐵絲柵欄的破口進入森林。沒過多久,他們就發現了目標,一隻成年雌性金獅面狨。它的鬃毛為橙色,身體呈紫紅色,編號為F16,正坐在一根細樹枝上。在看到科學家時,它沒有跑,而是好奇地朝他們走去,紅色的長尾巴垂向森林的地面。 一般來說,動物很害怕人類,但是在這一小片森林里,金獅面狨對人類已經很熟悉。 來自非盈利保護組織「金獅面狨協會」(Golden Lion Tamarin Association)的團隊開始了工作。一個研究人員使用小型GPS設備來記錄猴子的位置,以跟蹤它們在森林里的活動。另一些人則在森林地面的手工木製平台上放了兩個裝滿香蕉的陷阱裝置。 研究人員看着一隻猴子走近籠子,然後是另一隻。第一隻猴子小心翼翼地跳到附近的一棵樹上,看着第二隻猴子進入籠子去拿香蕉。籠子的門很快關上,將金獅面狨困在里面。第三隻猴子——一隻狨猴,金獅面狨的近親——毫不猶豫地進入了第二個籠子,啪的一聲,也關上了。 在捕獲了足夠多的金獅面狨後,研究團隊回到了實驗室。在那里,他們穿上了防護服、乳膠手套和口罩。為了確保這些猴子不會有任何感覺,研究人員給它們注射了鎮靜劑。之後,他們進行了全面的健康檢查,測量了金獅面狨的體重和體溫,並採集了糞便、血液和口腔樣本。米蕾拉將棉簽放到猴子嘴里,小心翼翼地在它細小的牙齒周圍摩擦。 接下來就是接種疫苗。團隊成員輕輕地剃掉了金獅面狨下腹的一些毛發,將注射器伸入一瓶透明液體中,拿出來後再注射到猴子體內。 在給所有猴子注射完疫苗後,研究小組把它們放回陷阱,在它們醒來之前放回森林。作為友善的表示——或者說是道歉——米蕾拉在放歸它們的木台上放了一整串香蕉。 當天結束時,該團隊已經捕獲、運輸、檢測、接種並放歸了來自三個不同家族的8隻金獅面狨。但他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他們計劃在兩年內為500隻金獅面狨接種疫苗。 之後,他們將把5個金獅面狨家族轉移到Poço das Antas生物保護區。在2017年的疫情中,這個保護區失去了許多個體。 人的問題 與新冠肺炎一樣,黃熱病可能也從動物開始,再由人類傳播到世界各地。黃熱病是一種源於非洲的疾病,大約在三、四個世紀前,這種疾病被帶到了美洲。但美洲並沒有做好准備。 非洲的靈長類動物對黃熱病的抵抗力要強得多,因為它們與這種病毒一起演化。而對於南美的猴子,如金獅面狨和吼猴等,情況卻並非如此。這些靈長類動物沒有歷史,沒有對抗病毒的演化機制。因此,它們當中有一些更容易感染病毒,很容易死亡。 黃熱病通過雌性蚊子的叮咬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傳播。一旦疫情開始,靈長類物種大約有4到6天的病毒血症期,意味着病毒呈活躍狀態,叮咬它們的蚊子可能會被感染。於是,猴子成為了這種蚊媒疾病的「擴大器」。 如今,金獅面狨所導致的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這很大程度上要歸結於人類對該物種棲息地的破壞。 巴西的大西洋森林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比整個愛爾蘭島還大。但在歷史上,這片森林的面積是目前的十二倍。在葡萄牙人來到巴西殖民後的5個世紀里,絕大多數森林已經被砍倒。而隨着森林被大量砍伐,靈長類動物被迫以更高的密度進入更小的區域。這就增加了動物之間傳播疾病的風險。隨着人類侵入這些地區,這些動物將病原體傳染給人類的風險也急劇增加。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對亞馬遜河流域木材和其他巴西特有木材的需求推動了森林砍伐。如今的罪魁禍首則變成了肉類。目前在巴西亞馬遜地區養殖的牛大約有2億頭——相當於每一個巴西人就有一頭牛。據世界銀行稱,目前亞馬遜雨林中80%的森林砍伐都是為了給牛清理出牧場,「牧牛企業現在占據了亞馬遜雨林砍伐面積的近75%」。 養牛者「正在占領亞馬遜的大片地區,並將其燒毀」,但責任不僅在於巴西人。巴西的大部分牛肉出口到美國等高收入的肉類消費國。2018年,巴西生產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漢堡。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亞馬遜景觀被撕裂成零散分布、面積只有幾平方公里的碎片,其間還居住着人類。更重要的是,森林砍伐導致生活其中的許多物種數量銳減。 這不僅對野生動物很危險,對人類也很危險。在對抗疾病時,「生物多樣性起到了緩沖器的作用」,如果將一種流行病視為一個入侵物種,那麼環境退化得越厲害,疾病就越容易立足。 金獅面狨等猴類被限制在大西洋森林中越來越小片的棲息地中,被迫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當它們的生活范圍與人類越來越接近時,就會面臨更大的感染風險。猴子和人類生活在一起,就在人們所開發的農業區域附近,所以人類和猴子之間會有很多互動。 這樣的互動極易導致疾病爆發。更令人擔憂的是,大西洋森林的邊緣與里約熱內盧的郊區接壤,那里有超過1200萬人口(其中大約600萬人接種了黃熱病疫苗)。總共有超過1.48億人——占南美洲人口的三分之一——生活在巴西大西洋森林的生態區域內,人口密度是亞馬遜地區的25倍。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意味着當黃熱病爆發時,其傳播速度可以相當驚人。大多數金獅面狨一生中遷移的距離只有幾公里,而人類可以在幾分鍾或幾小時內跨越很遠的距離。研究人員指出,巴西2017年的疫情是一記警鍾,展現了人為活動導致的黃熱病傳播有多麼迅速。隨着人類繼續侵入大西洋森林,下一次疫情來襲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森林前線 衛生專家表示,唯一可以防止下一場黃熱病疫情爆發的方法,就是為盡可能多的人接種疫苗。但靈長類動物學家認為,另一種方法是停止對巴西森林的破壞,保護和培育剩餘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對於生活在森林第一線的農民和牧民來說,做到這一點將意味着他們將面臨艱巨的挑戰。 32歲的羅德里格斯在森林邊緣擁有一個小型家庭農場。他說:「從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從六七歲開始——這里的森林砍伐是很正常的。」他指出,農民會將森林砍伐一空,用來種植莊稼;如果收獲太少,他們就會把它變成牧場,供牛吃草,然後開墾更多的森林,如此往復。如今,羅德里格斯嘗試採用農林技術來經營農場,不再消耗森林。但他也表示,要養活妻子和兩個孩子,他能做的也就這麼多了。 53歲的安娜·比阿特麗斯·科爾德羅從事生態旅遊行業,她表示,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有理由抱有希望。她說:「人們不想住在農村地區,因此拋棄了那里——當他們都去城里時,農村地區會重新恢復。」科爾德羅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她離開了里約熱內盧市,前往森林邊緣的席爾瓦·雅爾迪姆鎮。她種植蘭花,在森林砍伐殆盡的地方種植當地樹種的幼苗,還為市里的孩子和成年人組織教育旅行。 科爾德羅表示,與15年前相比,當地的動物更多了,包括金獅面狨。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跡象,表明人類如果願意嘗試的話,就可以成為生物多樣性的管理者——對猴子來說這也是個好兆頭。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金獅面狨。在2017年的疫情爆發期間,巴西各地有數十隻猴子被人用石頭砸死、射殺或焚燒。在巴西南部以往爆發的疫情中,地方政府的反應就是殺死猴子,衛生部曾一度稱黃熱病為「猴病」。 但這些猴子是人類的哨兵,它們會告訴你黃熱病何時到來,隨着疫情的繼續,研究人員正懇求住在森林附近的人們不要出去捕殺金獅面狨。 有些人覺得他們很漂亮,值得贊美。其他人則因為這種疾病而害怕它們,但人們的想法正在改變。他們開始意識到,猴子和人類一樣,也是黃熱病等疾病的受害者。 巴西衛生官員警告稱,除非更多的猴子和更多的人接種疫苗,否則黃熱病的下一場爆發將比2017年更嚴重。據估計,到2026年,巴西將需要2.26億劑人類疫苗。 與新冠肺炎不同,我們在對抗黃熱病方面已經占據先機,因為我們擁有廣泛有效的疫苗。科學家認為,有了足夠的資金和措施,我們就可以在巴西的下一次黃熱病爆發之前就將其阻止。(任天) 來源:cnBeta

二次感染新冠病毒風險到底有多大?迄今最大規模人口研究結果發布

自從新冠大流行爆發以來,二次感染風險就一直是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為這關繫到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人群產生的免疫力能否預防再次感染,以及免疫力能夠持續多久。已有的研究顯示,自然的新冠病毒感染激發的免疫反應在不同人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此前也有少數二次感染的病例報道,但是對二次感染風險的系統性研究仍然較少,部分原因是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疫情最初爆發時沒有核酸或抗體檢測,導致對COVID-19患者缺乏核酸檢測方面的確認。 昨日,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一項對丹麥全國人口進行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對丹麥接近400萬人口的新冠核酸檢測結果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在曾經出現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的人群中,再度出現核酸檢測陽性的風險,比核酸檢測陰性的人群降低80%。研究指出,這是迄今為止,針對二次感染風險的最大規模人口觀察性研究。 丹麥在2020年為全國人民提供了廣泛、免費的PCR核酸檢測服務,任何人都可以接受PCR核酸檢測。在2020年,接近4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69%)總計接受了1060萬次的核酸檢測。在2020年3-5月,和2020年9-12月,丹麥出現了兩次COVID-19病例的爆發。研究人員根據PCR核酸檢測數據,分析了哪些人在第一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陽性,在第二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又呈陽性(二次感染)。並且與首次病例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陰性的人群進行了比較。 分析數據顯示,在首次病例爆發時,總計533381人接受核酸檢測,其中11727名核酸檢測為陽性。在第二次病例爆發時,第一次爆發時檢測結果為陽性的人群中,72人(0.65%)再次核酸檢測為陽性,意味着他們再次受到感染。而在第一次爆發時核酸檢測為陰性的514271人中,16819人(3.27%)核酸檢測為陽性。根據這一數據計算出首次感染激發的免疫力對二次感染的防護效力為80.5%。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兩次感染之間間隔3-6個月,或間隔7個月以上,並沒有影響第一次感染對二次感染的保護效力。 不過在年齡大於65歲的人群中,研究人員發現首次感染提供的防護效力只有47.1%。作者在文章中表示,由於老年人免疫系統功能衰退,而且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後更容易出現嚴重疾病,因此這項研究強調需要在老年人中通過接種有效疫苗或者增強社交距離控制等手段,加強對老年人的防護。作者同時表示,即使對曾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也應該接種疫苗,因為自然感染產生的免疫力波動幅度較大,不能可靠地預防二次感染,而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相對更為一致。 參考資料: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fter natural infection。(2021)。 Boyton and Altmann。 The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0662-0 Hansen et al。, (2021)。 Assessment of protection againstreinfection with...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變異新毒株可逃避核檢?專家回應:不一定是變異 或試劑盒失靈

據法國媒體報道稱,法國布列塔尼大區阿摩爾濱海省拉尼用醫院發現一種新的變異新冠病毒。2月22日布列塔尼的一家企業內部發現聚集性感染。3周後,拉尼用醫院在這宗集群感染中共確診患者79名,其中8例攜帶首次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這8名患者雖然有典型的感染症狀,但其鼻咽樣本核酸測試(PCR檢測)結果呈陰性。 核酸檢測為何無法甄別新毒株,法國流行病學家帕斯卡爾·克雷佩表示,這可能來自兩種情況:一種是在上呼吸道未檢測到病毒,可能是病毒感染已迅速遷移到肺部,這也意味着其傳染性較小;另一種情況令人不安,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可能意味着該病毒已發生足夠的突變以致難以被檢測,這將破壞整個接觸者跟蹤策略。 對於上述情況,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占秋接受采訪時表示,對於確診病例卻出現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的現象,不一定是因為變異的原因。首先,病毒變異速度非常慢,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導致疫苗和試劑盒失效。一般要在三四年才會出現疫苗或試劑盒無法應對變異病毒的情形。 另外,無論病毒感染是否轉移至肺部,病毒是一定會在呼吸道中存在的,比如通過咳嗽等症狀表現出來。 楊占秋認為,核酸檢測的結果和發病的階段、試劑盒以及檢測方法相關。首先,患者在發病早期病毒量不多,核酸檢測很可能呈陰性;此外,不同公司不同試劑盒也存在差異,因此為了達到准確性需要在各級機構進行復核。對於法國發現的新毒株是否更加狡猾,還需繼續研究。 來源:cnBeta
研究稱工作中的「微休息」可以提高參與度 減輕疲勞

研究稱工作中的「微休息」可以提高參與度 減輕疲勞

發表在《應用心理學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如果讓員工在一天的工作中隨時可以自由地進行短暫的、即興的 "微休息",他們會更加投入,也不會那麼疲勞。對於許多辦公室工作人員來說,午餐時間是唯一真正從漫長的工作日的焦點中解脫出來的時間。即使如此,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最終會在辦公桌前吃午飯。 僱主們也許並不看好那些似乎經常進行「微休息」的員工。也許看起來,與同事們的閒聊或從辦公桌上短暫地離開,都會讓人覺得心不在焉,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表明,持續的「微休息」時間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幸福感,並最終提高一般的工作參與度。 「根據定義,微休息是短暫的,」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Sophia Cho解釋說,他是新研究的合著者。「但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休息,五分鍾的休息時間可能特別有效。」 新的研究調查了兩組辦公室工作人員的行為,98名受試者在美國,222名受試者在韓國。除了跟蹤整個給定工作日的動作,調查還詢問了睡眠質量和一般的疲勞程度。 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早上的疲勞,也許是由於一夜睡眠不好,如何影響隨後整個工作日的微休息頻率。不出所料,那些早上更累的人進行更頻繁的「微休息」。但重要的是,那些進行「微休息」的人報告說,在一天結束時,他們的整體工作參與度更好,疲勞感更少。 「基本上,微休息可以幫助你在一天的過程中管理你的能量資源 - 這在你疲憊的日子里特別有益,」Cho指出。Cho解釋說,「微休息」的一個關鍵是允許員工自由選擇休息時間。這意味着組織不能嚴格地安排這種活動,而是需要員工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和自主權。 「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需要微休息的時候,給予員工自主權是最符合公司利益的。」Cho說。「當人們認為他們的僱主關心他們的健康時,他們會感到更有權力自由地決定什麼時候進行微休息以及進行什麼樣的微休息。而這最終對僱主和員工都有好處。」 將一天的工作分成較短的專注時間段,中間穿插短暫的休息時間,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重要研究。那項研究發現,將40分鍾的持續專注時間與短暫的停頓打散,可以降低心率,減少工作失誤。然而,當時的研究難以確定一個理想的微休息時間--例如,30秒就不夠長。 從那時起,大量的研究發現了用微休息時間來分割工作日的好處。從40秒的休息時間看綠色的城市風景,到零星的時間上網以滿足個人興趣,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微休息方法。 雖然目前還沒有發現如何最佳微休息的通用方法,但這項新研究表明,員工自主性是允許個人在一天工作中調節自己的能量和參與度的根本。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應用心理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科學家利用皮膚細胞製作出第一個完整的人類早期胚胎模型

科學家利用皮膚細胞製作出第一個完整的人類早期胚胎模型

據外媒報道,科學家研究人類發育的最早階段的機會非常有限,但澳大利亞一個團隊領導的一項突破性發現現在將為他們提供一個寶貴的新模型,以研究不孕不育和先天性疾病等事項背後的科學。研究人員以皮膚細胞為出發點,製作出了第一個完整的人類早期胚胎模型。他們表示,這為研究試管嬰兒治療方法以及可能影響人類生命重要早期階段的諸多因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是由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其中心是被稱為人類囊胚的東西。這些是受精後最初幾天形成的結構,因為細胞分裂並聚集成一個由內層簇和外層保護層組成的三維結構。 但事實證明,研究胚胎發育的這一早期和關鍵階段具有挑戰性,因為人類胚胎的可用性有限,而且還受到倫理和法律問題的影響。因此,新研究的作者一直在研究在實驗室中設計的人工版本如何通過所謂的核重編程來提供一個避開這些問題的研究模型。 這種技術涉及誘導一種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變化,使其表現出另一種細胞的行為,通過將其引入新的環境和生長因子。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將人類皮膚細胞放入果凍狀的支架中,將其重編程為囊胚的構件,然後組織成所需的結構。 該團隊的人工囊胚,他們稱之為iBlastoids,與自然囊胚不盡相同。它們缺少了一層被稱為透明帶的外膜,而且它們在最初幾天內難以發育。這很重要,因為它可以使研究小組的研究保持在國際准則內,該准則指示人類囊胚不能在原條發育後培養,原條是在胚胎發育的第14天出現的瞬時結構。 但iBlastoids仍然帶有足夠的結構相似性,構成了人類胚胎的完整模型。它們的特點是內部的細胞團、外層細胞和內部的空腔,反映了其自然對應物的整體遺傳學和結構。 「iBlastoids將使科學家們能夠研究人類發育的早期步驟,以及不孕不育、先天性疾病的一些原因,以及毒素和病毒對早期胚胎的影響--無需使用人類囊胚,而且重要的是,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加速我們對新療法的理解和開發,」蒙納士大學的Jose Polo教授說。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來源:cnBeta

醫生介紹世界上第一個出生時帶有COVID-19疫苗抗體的嬰兒的案例

據外媒BGR報道,去年的報告顯示,一些在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在出生後有自己的抗體。所有年齡段的兒童都不太可能出現與成人感染病毒相同的並發症,但COVID-19會導致一種叫做MIS-C的情況,可能會危及生命。 目前還不清楚,有抗體出生的嬰兒會得到什麼樣的保護,防止感染或防止嚴重的COVID-19,但研究人員很快就會有更多的數據。疫苗對孕婦來說是安全的,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醫生已經詳細介紹了世界上第一個出生時帶有COVID-19疫苗抗體的嬰兒的案例,母親在懷孕期間接受了一劑Moderna疫苗。 「一位接種COVID-19疫苗的母親產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健康的、足月的女嬰,她在分娩前三周接種了一劑SARS-CoV-2的mRNA疫苗,」作者在MedRXiv上在線發表的文章預印本中寫道,「分娩時檢測到SARS-CoV-2的S蛋白的臍帶血抗體(IgG)」 研究人員解釋說,新生兒在母親接種疫苗後,可以獲得對其他疾病的保護,如流感。但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了解嬰兒從COVID-19疫苗中獲得什麼樣的免疫力。這項研究還可以為醫生提供最佳的母親疫苗接種策略,以便將免疫力傳遞給孩子。 這個案例中的母親是一名醫護人員,她在懷孕第37周時接受了第一劑Moderna疫苗。三周後,她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女嬰。 「據我們所知,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被報道的嬰兒在接種疫苗後出生後出現抗體的案例,」Paul Gilbert醫生通過《衛報》告訴West Palm Beach ABCC電視台。「我們對嬰兒的臍帶進行了測試,以了解母親體內的抗體是否傳遞給嬰兒,這是我們看到在懷孕期間給予其他疫苗時發生的事情。」 「這是在未來幾個月接種疫苗的母親所生的成千上萬的嬰兒中的一個小案例,」文章的另一位作者Chad Rudnick博士說。「進一步的研究必須確定這種保護會持續多久。他們必須確定在什麼水平的保護或嬰兒需要有多少抗體循環才能給他們提供保護。」 兩位科學家在文章中解釋說,未來的研究將需要量化產前接種疫苗的母親所生的嬰兒體記憶體在的中和抗體的數量。未來的研究還需要測量抗體保護持續時間,並確定何時是給新生兒接種疫苗的最佳時間。Moderna公司剛剛宣布了一項新的試驗,將評估6個月至12歲兒童的疫苗療效和安全性。 作者還敦促其他醫生「建立妊娠和母乳餵養登記冊,以及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及其後代中進行COVID-19疫苗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發現致命性大腦疾病形成的關鍵步驟

研究人員發現致命性大腦疾病形成的關鍵步驟

據外媒報道,研究人員首次精確地指出了是什麼原因導致正常蛋白質轉化為病態,導致克雅氏病和庫魯病等疾病。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小組還測試了一種阻斷這一過程的方法,這可能會帶來對抗這些疾病的新藥。 該研究涉及朊病毒疾病--一組由被稱為朊病毒的蛋白質引起的腦部疾病,這些蛋白質會失靈和 "錯誤折疊",變成一種可以積累和殺死腦細胞的形式。這些疾病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但隨後具有攻擊性和致命性。 它們包括庫魯病、瘋牛病及其與克雅氏病,以及一種稱為致命性家族性失眠症的遺傳性疾病。 雖然正常的、健康的朊病毒版本和致病的(致病)版本已經被描述出來,但中間的步驟,當一個轉化為另一個時,以前是未知的。在3月1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已經分離出了這個中間步驟,確定了將正常朊病毒轉化為致病形式的機制。該研究得到了英國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機構的支持。 攻擊性和破壞性 來自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命科學系的首席研究員Alfonso De Simone教授說。「朊病毒疾病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目前還沒有治癒方法。」 「發現朊病毒的致病機制是有朝一日解決這些疾病的關鍵一步,因為它使我們能夠尋找新的藥物。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知道藥物需要具備哪些特徵才能阻止朊病毒成為致病性。」 為了研究朊病毒的錯誤折疊,該團隊分析了朊病毒蛋白的突變形式,這種突變形式在遺傳性朊病毒疾病患者中發現。該突變形式更具侵略性,導致朊蛋白更快地過渡到其致病形式。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更容易地觀察發生了什麼。 然而,朊病毒很難從其他蛋白質中分離和純化出足夠數量的蛋白質來進行詳細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Máximo Sanz-Hernández博士作為帝國大學的本科生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一直到與De Simone教授合作的博士後研究成功。 然後,該團隊使用了一種名為核磁共振光譜的技術,結合計算分析來確定中間步驟的結構,確定了朊病毒錯誤折疊時的分子機制。有了這些信息,他們還與蘇黎世大學的團隊合作,他們能夠生產出能夠針對該機制的抗體。在試管中進行的概念驗證研究中,他們成功地阻止了朊病毒從正常形態向致病形態的轉變。 雖然在目前的形式下,這些抗體將過於龐大,無法進入大腦,但該研究表明有可能破壞該機制,使研究人員能夠推進設計新的藥物。 Sanz-Hernández博士說:「朊病毒發病的中間階段是如此短暫,它就像一個幽靈--幾乎不可能成像。但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們正在處理的事情,我們可以設計更具體的干預措施,有朝一日可能會控制這些毀滅性的疾病。」 尋找藥物化合物 英國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研究主管 Rosa Sancho博士說:「這是研究短蛋白片段的早期階段研究,它可能是高度不穩定的,短暫的,而且眾所周知的難以研究。」 「作為英國領先的痴呆症研究慈善機構,我們很高興資助這項復雜的工作,使用生物物理和計算方法來更好地了解這樣的片段在疾病發展中的作用。為了確定減少或對抗人類疾病中這些蛋白質片段的新方法,我們需要看到對痴呆症研究的持續投資。」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信息能夠讓藥物研究人員和制藥公司掃描他們的藥物化合物庫,尋找可能能夠阻斷該機制的配方。 任何藥物化合物都需要先進行廣泛的實驗室測試,以確保它們是有效的,小到足以通過大腦,並且是安全的,但該團隊希望,現在知道了目標,可以加快搜索。 來源:cnBeta
COVID-19重症患者福音:研究發現阿司匹林或能對肺起保護作用

COVID-19重症患者福音:研究發現阿司匹林或能對肺起保護作用

據外媒報道,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阿司匹林可能對肺有保護作用,它可以減少COVID-19住院患者的機械通氣需求、ICU住院和住院死亡率。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Anesthesia & Analgesia》上。 資料圖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助理教授Jonathan Chow表示:「當我們了解了血凝塊和COVID-19之間的聯系,我們知道阿司匹林用於預防中風和心髒病發作--COVID-19患者可能是重要的。我們的研究發現,低劑量阿司匹林跟COVID-19嚴重程度降低和死亡之間存在關聯。」 從2020年3月到7月,美國各地醫院收治了400多名患者,其中包括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維克森林浸信會醫學中心和東北佐治亞衛生系統的患者。在對人口統計學和共病因素進行調整後,阿司匹林的使用跟機械通氣的風險降低(降幅44%)、ICU住院(降幅43%)和住院死亡率(降幅47%)相關。服用阿司匹林者跟非服用阿司匹林者在大出血或明顯血栓形成方面沒有差異。 初步研究結果於2020年秋季以預印本的形式首次發表。此後,其他研究證實了阿司匹林對預防感染和降低嚴重COVID-19風險和死亡的影響。Chow希望這項研究能帶來更多關於阿司匹林使用跟COVID-19患者肺損傷減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研究。 「阿司匹林成本低,容易獲得,數百萬人已經在使用它來治療他們的健康狀況,」Chow說道,「發現這種關聯對於那些希望減少COVID-19一些最具破壞性影響的風險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來源:cnBeta
麻省總醫院ILSI技術可通過分析激光斑點來幫助預防心髒病發作

麻省總醫院ILSI技術可通過分析激光斑點來幫助預防心髒病發作

據外媒報道,當血小板沉積脫離血管壁隨後阻塞向心髒輸送氧氣的動脈時,心髒病就會發生。一種新的成像技術可以識別這些不穩定的沉積物,從而使它們在破裂前得到處理。這種實驗性「血管內激光散斑成像(ILSI)」技術是由麻省總醫院的科學家開發,利用一種特殊的小直徑導管將其插入所研究的血管中。 該裝置內的一根光纖向血管壁上發射激光--光線會被它遇到的任何斑塊沉積物部分吸收,部分則會散射回到血管壁上。散射光形成連續波動的散斑圖案,然後通過透鏡進入導管內的CMOS圖像傳感器。 實驗中使用連接的高速攝像機可以測量散斑圖案在給定時間段內的波動速率。如果這個速率超過了某一臨界值,就意味着沉積物在結構上變得鬆散和有彈性,因此很可能很快就會發生破裂。有了預先的警告,醫生就可以通過藥物溶解斑塊或通過手術將其移除。 該技術已經成功地在人類冠狀動脈移植到麻醉豬的心髒上進行了測試。進一步的動物研究也在計劃之中,之後則可以開始人體臨床前試驗。 Assoc首席科學家說道:「在普通人群中,降低心髒病發作的死亡率需要一個全面的篩查策略來識別高危患者並在他們可以治療的時候檢測出高風險易損斑塊。」Seemantini Nadkarni教授說道,「通過提供測量機械穩定性的獨特能力--檢測不穩定斑塊的關鍵指標--ILSI有望為冠狀動脈評估提供一種新方法。」 來源:cnBeta

Moderna將開始在12歲以下兒童身上測試更新版新冠疫苗

據外媒BGR報道,根據Our World in Data的最新統計,全世界已經接種了超過3.9億劑COVID-19疫苗,超過2.315億人至少接種了一劑。這個統計數字包括了所有已經被授權在各個地區緊急使用的候選疫苗,而且這些數據相當樂觀。隨着疫苗供應量的增加,更多的人可以接種新冠疫苗,接種活動慢慢擴大到更多類別的人群。 雖然仍有一類人群不會在短期內獲得疫苗,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也是最不容易發生嚴重感染的一類人。16歲或18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沒有資格接種任何疫苗,因為這些藥物還沒有在這一類人群中進行過測試。幾家領先的COVID-19疫苗製造商已經將測試范圍擴大到兒童和青少年。其中,Moderna公司是第一個將嬰幼兒納入新研究的公司。 Moderna公司日前宣布,開始對更新的COVID-19疫苗版本進行新的試驗,這些疫苗對南非的變異應該更有效。這種新冠變異體已經表明,它可以逃避抗體,因此它可以重新感染COVID-19倖存者,並降低當前疫苗的功效。 周二,Moderna透露了全新的新冠病毒疫苗2/3期試驗,該試驗旨在確定該藥物在6個月至12歲的志願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試驗被稱為KidCOVE研究。 Moderna將尋求將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6750名參與者納入該試驗,公司將使用目前對18歲及以上成人施用的mRNA-1273藥物。劑量仍將間隔28天給藥。但劑量將有所不同,因為嬰幼兒接受的劑量將低於成人。 這項研究將有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2歲以下的兒童將接受兩劑25、50或100微克的劑量。2歲至12歲的兒童將接受50或100微克的劑量。成人目前接受兩劑100微克的注射,間隔28天。第一批志願者將先接受較低劑量的注射,然後觀察其副作用。後期加入的志願者將接受較高劑量的注射。中期分析將確定不同年齡組最合適的劑量方案。 第二部分將包括另一組志願者,他們將根據第一部分的結論接受劑量。與覆蓋成年人人群的研究一樣,這部分研究將進行隨機和安慰劑對照,這意味着每組兒童將有一個只接受生理鹽水溶液的對照組。 然後,參與者將在第二次注射後的12個月內進行隨訪。疫苗療效將通過與18-25歲之間符合完整疫苗接種計劃的年輕人進行抗體比較來推斷,但研究人員還將尋找感染的跡象。該研究將監測這個年齡組的副作用。 Moderna是第一個將嬰兒和幼兒納入其疫苗試驗的公司。該公司還有一項不同的試驗,包括3000名12至17歲的兒童。據《紐約時報》報道,該組的試驗結果將在夏季得出。 其他所有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候選疫苗公司也都在研發兒童疫苗。阿斯利康和牛津開始在英國對6歲及以上的兒童進行疫苗測試。強生公司計劃在大齡兒童中測試藥物後,在嬰幼兒中測試疫苗。輝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正在12至15歲的兒童中研究他們的藥物,更小的群體也將跟進。輝瑞公司的藥物目前適用於16歲以上的人。 另外,醫生已經遇到了孕婦在懷孕期間感染了COVID-19,出生的嬰兒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案例。同樣,一位已接種新冠疫苗的佛羅里達州的女性生下了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的嬰兒。這名女性是一名醫護人員,她在1月份接受了第一劑Moderna疫苗,當時她懷孕36周。 來源:cnBeta
研究為神秘致命抗生素耐藥病原體的來源提供新線索

研究為神秘致命抗生素耐藥病原體的來源提供新線索

據外媒報道,一項新研究正在為一種致命的抗生素抗性真菌病原體的起源提供線索,這種病原體10年前神秘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醫院中。該研究記錄了在偏遠的自然環境中首次發現該病原體的過程,並建立在一個日益增長的假設基礎上,即全球變暖可能促使這些新的真菌威脅的進化。 大約十年前,東京一家醫院發現了一種新的真菌病原體。它對大多數已知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隨後被命名為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這種病原體幾乎同時在幾大洲的醫院中被發現,給科學家們帶來了一個重大的謎團。是什麼原因促使這種新型病原體幾乎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地域出現? 發表在《mBio》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正在為這種致命真菌病原體的起源提供線索。研究人員首次在自然環境中發現了耳念珠菌。 來自德里大學的Anuradha Chowdhary研究念珠菌的時間幾乎與我們知道它存在的時間一樣長。Chowdhary在一篇文章中假設全球變暖是導致這種病原體出現的原因後,受到啟發,開始在自然環境中尋找這種病原體。 與其他近親不同,耳念珠菌對高溫和鹽度的耐受性非常強。該假說認為,特定的沿海濕地,其生態系統非常容易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可以作為這種新型真菌進化的獨特生態環境。 為探索這一假說,Chowdhary和一個研究小組從孟加拉灣熱帶安達曼群島周圍的8個不同地點收集了各種環境樣本。在兩個不同的地點檢測到了耳念珠菌分離物,一個是人類活動頻繁的海灘,另一個是更孤立的鹽沼濕地。 「在有人類活動的區域發現的分離物更多地與我們在臨床環境中看到的菌株有關,」Chowdhary說。「它可能來自植物,也可能來自人類皮膚的脫落,我們知道耳念珠菌可以大批繁殖。我們需要探索該病原體更多的環境壁龕。」 在新研究所附的評論中,最初的全球變暖假說文章背後的三人研究人員稱這些發現是 「里程碑式的發現」。評論認為,可以想象在公共海灘上發現的樣本可能是由來自保健環境的人攜帶到那里的,但在偏遠的濕地發現的兩個樣本更有趣。 在濕地發現的兩個分離株在基因上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其中一株與臨床上的耳念珠菌菌株相比,呈現出耐熱性降低的特點。這表明它可能是醫院中發現的致命病原體的野生祖先菌株,為全球變暖出現的假說增加了砝碼。 「這項研究向理解病原體如何在濕地中生存邁出了第一步,但這只是一個利基,」Chowdhary指出。 新研究並不能完全驗證全球變暖出現的假說,但它至少表明,在十年前作為超級細菌出現在醫院之前,耳念珠菌就已經作為一種環境真菌存在於自然界中。在獲得關於這種病原體如何發展的更清晰的見解之前,還需要發現和研究更多的自然真菌樣本。 「驗證或反駁耳念珠菌的全球變暖出現假說將需要對環境分離物和密切相關的物種進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人員在他們的支持評論中寫道。「對該假說的支持將包括發現更多具有邊緣哺乳動物熱耐受性的耳念珠菌分離物,也許這些分離物可以通過實驗室選擇在更高的溫度下生長來適應。」 來源:cnBeta
研究:沒有證據表明戴口罩者會在其他新冠預防措施上放鬆警惕

接種疫苗後仍感染COVID-19的老師解釋戴口罩仍很重要的原因

據外媒BGR報道,最近幾個月獲得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在阻斷COVID-19嚴重病例和挽救生命方面非常有效。一些疫苗的療效甚至高於最初的估計,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疫苗在實際使用中的效果與預期一樣。 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已經發布了各種研究報告,強調這些藥物的有效性以及對當地新冠病毒爆發的直接影響。輝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的最新研究首次表明,疫苗可以預防無症狀傳播,這是藥物的重大進展。 但在美國和其他地方使用的各種疫苗都不是100%有效的。人們在接種疫苗後仍有可能出現有症狀的感染,包括嚴重的COVID-19症狀。這些都是已經出現的 「突破性」病例。一名來自德克薩斯州的教師在完全接種疫苗後,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她解釋了自己在接種疫苗後可能做錯了什麼,強調即使在接種了兩劑疫苗後,包括口罩在內的健康措施仍然必不可少。 「有這種自由,還有接種疫苗後的喜悅,」Paige Crain告訴KXAN她的疫苗經歷。她接種了Moderna疫苗,在2月份完成了接種。「我感覺一年來第一次,我可以,你知道,在我的口罩下喝一口水--這是我以前沒有做的。」 Crain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她還是很小心的。但她還是被感染了。診斷結果讓她在幾周後大吃一驚,一場小感冒竟然是COVID-19。 「我完全沒有想到會是陽性。」她說。由於有基礎疾病,這位老師符合接種疫苗的條件。她說,疫苗讓她很安心。即使她感染了疾病,但她的COVID-19病例並不嚴重。 「這並不像本來那樣可怕,我沒有想到我下一分鍾就得去醫院,」她說。「它沒有那麼糟糕,但我還是生病了,這仍然是一個負擔,我們不得不想辦法照顧孩子,我丈夫要看孩子,我們現在不能讓爺爺奶奶幫忙。」 一些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最終感染了COVID-19,這並不意外。Moderna疫苗的有效率為95%,這是在沒有新冠病毒變異可以逃避疫苗作用的時候所做的臨床試驗數據。南非和巴西的變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抗體,針對它們的疫苗更新正在進行中。 目前不知道Crain恩感染了哪種新冠病毒變種。無論一個人是否接種了疫苗或疫苗是否形成了所需的免疫反應,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都有助於降低疾病風險。 德克薩斯州和其他州幾天前取消了口罩令,促使包括安東尼·福奇博士和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在內的衛生官員發出警告。他們警告說,COVID-19有可能卷土重來,各州不應過快放鬆安全措施。 來源:cnBeta
荷蘭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培育的人造淚腺會「流淚」

荷蘭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培育的人造淚腺會「流淚」

據外媒CNET報道,會「流淚」的無體人類淚腺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里的東西。但來自Hubrecht研究所和UMC Utrecht的研究人員利用干細胞在培養皿中生長出微小的淚腺,以模仿真實的東西。他們希望這些所謂的有機體可以作為研究人類淚腺細胞如何產生眼淚的模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更好地理解和治療乾眼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以及淚腺癌症等疾病。 「希望在未來,這種類型的類器官甚至可以移植到無功能的淚腺患者身上,」Hubrecht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和干細胞研究的博士生Marie Bannier-Hélaouët說。她共同撰寫了周二發表在《細胞干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詳細介紹了該項目。 有機體是在體外以3D懸浮液的形式,從少量干細胞最終繁殖形成類似真實器官的東西,如小腦、膀胱,或在本例中,位於上眼瞼內的腺體。 淚腺或淚腺不斷提供液體,每次我們眨眼時,這些液體就會擦過眼睛表面,然後流進上眼瞼和下眼瞼角的小孔中,再沿着淚道流到鼻子。除了顯示情緒外,這些液體對眼睛的健康至關重要,可以潤滑角膜,幫助抵禦細菌。淚腺功能失調可能會令人煩惱,導致抓癢、刺痛或灼熱感和對光的敏感。但它也可能是嚴重的,導致角膜擦傷或潰瘍,甚至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失明。 淚腺是由幾種細胞組成的。荷蘭研究人員培育的實驗室生長的腺體只由一種類型組成,並在化學刺激下「哭泣」,如去甲腎上腺素,一種神經遞質,從我們的神經元向我們的淚腺發出信息。 「我們的眼睛總是濕漉漉的,就像盤子里的淚腺一樣,」Bannier-Hélaouët在談到人造腺體時說。Bannier-Hélaouët在分子生物學家Hans Clevers的實驗室工作,該實驗室專注於創建用於疾病建模的有機體,之前已經重新創建了蛇毒腺和小鼠淚腺。 這並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用干細胞創造人類眼睛的組件。2018年,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創造了眼球部件,希望能更好地理解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會發展出 「三色視覺」--能夠看到紅色、藍色和綠色。 荷蘭研究人員承認他們的淚腺有局限性,因為它只是由腺體中發現的主要細胞類型之一組成。他們說,他們最終想從組成淚腺的更廣泛的細胞中培育出一個完整的淚腺,從而對我們如何形成眼淚有更深刻的理解。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飲食中的糖類使肝髒的脂肪生成增加一倍

研究發現飲食中的糖類使肝臟的脂肪生成增加一倍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蘇黎世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適度食用果糖和蔗糖可以顯著放大肝臟的脂肪生成。研究還表明,這些糖類引起的脂肪代謝變化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之前的研究發現,果糖尤其會擾亂肝臟有效燃燒脂肪的能力。眾所周知,高果糖飲食會損害線粒體,使肝臟從燃燒脂肪轉向儲存脂肪。 新研究探討了這些同樣的代謝異常是否是由飲食中適量的糖引發的。大約一百名健康的年輕受試者被招募,並被分為三組,外加一個對照組。每個組別每天飲用一種含有80克果糖、葡萄糖或蔗糖的飲料。作為參考,這是粗略的兩罐可樂的含糖量。 「果糖組中人體自身肝臟的脂肪生成量是葡萄糖組或對照組的兩倍--在上一餐或糖類消費後的12小時以上仍是如此。」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Philipp Gerber說。 重要的是,研究結果顯示,蔗糖能將肝臟中的脂肪生成放大到與果糖相同的水平。之前的研究表明,只有果糖被認為對肝臟脂肪代謝有這種負面影響。 Gerber指出,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飲食中添加相對少量的糖類就能引發不良的代謝效應。而且這些影響的持續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長。 「每天80克的糖,相當於大約0.8升的普通軟飲料,會促進肝臟的脂肪生成,」Gerber說。「而且過度活躍的脂肪生產會持續較長時間,即使不再攝入更多的糖。」 研究人員最終表示,這些發現有力地提醒人們限制日常飲食中的添加糖分。美國心髒基金會目前建議男性每天攝入的添加糖不超過37.5克,女性不超過25克。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血液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稱法國新冠病毒變種無法通過PCR檢測出來

研究稱法國新冠病毒變種無法通過PCR檢測出來

據外媒BGR報道,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可能需要新冠疫苗加強針,以確保在新冠病毒變異時持續保護我們免受COVID-19的侵害。這是英國COVID-19基因組學(COG-UK)負責人Sharon Peacock本周早些時候告訴路透社的。這位科學家領導着研究人員,他們的工作是對盡可能多的新冠病毒毒株進行測序,並評估風險。新冠病毒大約每兩周就會發生一次變異,目前有三種變種值得關注。 來自英國的B.1.1.7變異體比原體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但對疫苗反應良好。南非(B.1.351)和巴西(P.1)菌株可以重新感染COVID-19倖存者,降低疫苗效果。Peacock說,她主要擔心的是南非變種,並警告說可能還有其他變種,他們甚至還沒有發現。 法國衛生部剛剛證實了Peacock的預測,其周一宣布發現一種新的新冠病毒變種。新的毒株似乎不會比其他病毒更容易傳播或更嚴重,但它確實有一種意想不到的能力。它似乎是無法通過當前的PCR測試檢測出來。 據 France 24報道,法國衛生部表示,新的變種是在法國布列塔尼大區拉尼昂一家醫院的8個病例群中發現的。但其中有幾例沒有通過PCR檢測發現。按照彭博社的說法,當局對該醫院一個更大的79個病例群中的8名患者的樣本進行了測序。 PCR檢測是診斷COVID-19的標準。它從大流行初期就開始使用,現在世界上已經達到了人們可以相對容易地進行檢測的程度。也有快速抗原檢測,但PCR檢測是COVID的主要診斷工具。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布列塔尼版本的新冠病毒能夠避免被檢測。如果這種病毒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樣的發展是令人擔憂的,因為現有的新冠病毒檢測可能無法將其檢測出來。該病毒可能會繼續傳播而不被發現。PCR檢測可以更新以繼續檢測新的毒株,但新的試劑盒也必須檢測現有的毒株。 法國官員表示,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在分析可能讓法國突變體逃避檢測的基因變化。布列塔尼地區衛生當局在一份聲明中說:「將進行調查,以確定這種變異體對疫苗接種和之前COVID感染期間開發的抗體的反應」。 即使無法通過PCR測試來發現,COVID-19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也足以讓臨床醫生懷疑感染了新冠病毒。基因檢測將確認病毒的存在,盡管它們需要的時間比PCR更長。 下面的視頻簡要解釋了PCR檢測如何在診斷COVID-19時如此有效。該檢測針對SARS-CoV-2特有的特定基因段,以提供陽性診斷。如果法國變種在PCR檢測所覆蓋的所有基因位點都發生了基因變化,檢測結果可能會提供假陰性結果。英國、南非和巴西的變異體各有幾個不同的突變,所以法國毒株也有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基因變化。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稱英國COVID-19變異毒株在英國養老院迅速蔓延

據外媒報道,根據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去年11月和12月,SARS-CoV-2的英國變種在英格蘭的養老院中迅速傳播,大致反映了其在普通人群中的傳播情況。 這項研究以信的形式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考察了10月至12月期間養老院工作人員和居民的PCR檢測陽性情況。研究發現,在它能接觸到的樣本中,由新變種引起的感染比例從11月23日開始的一周內的12%上升到僅兩周後-12月7日開始的一周內的60%的陽性病例。 在該變種出現的最主要的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該比例在同一時期從55%上升到80%。在倫敦,變異體傳播最快的地方,比例從20%增加到66%。研究人員表示,感染的時間表明,新的變種可能已經從工作人員傳染給居民,老年人中的陽性病例發生較晚。 研究資深作者Laura Shallcross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英國變種在護理院的傳播速度與在普通人群中的傳播速度一樣快。這表明公共衛生措施對減少整個國家傳播的重要性。」 研究主要作者Maria Krutikov博士說。「我們的結果與全國的趨勢一致,表明英國的變異體很早就存在於養老院中,盡管我們的樣本並不能完全代表英格蘭的所有養老院。由於我們在12月進行了這項工作,我們能夠為當時的公共衛生決策提供信息。」 「為了了解像COVID-19這樣的病毒是如何變化的,並迅速做出適當的反應,我們擁有一個先進的監測系統真的很重要,基因測序可以盡早識別新的變異。」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養老院工作人員和居民的4442份PCR陽性樣本。這些是英國最大的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之一--位於米爾頓凱恩斯的Lighthouse實驗室從10月到12月處理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居民的陽性檢測。護理院的工作人員每周都要進行檢測,而住客則每月檢測一次。 SARS-CoV-2的PCR檢測旨在檢測病毒的三個部分--S基因、N基因和ORF1ab。英國變種被稱為B.1.1.7.,其S基因發生了變化,這意味着測試不能檢測到這個特定的目標。這意味着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觀察其他兩個目標,即N基因和ORF1b,但沒有檢測到S基因的樣本來確定新變體引起的感染比例。 他們還比較了Ct值,它顯示了多少病毒的存在,以檢查樣品沒有錯過S基因,因為它們是「較弱」的陽性測試,病毒物質較少。 他們的分析顯示,11月下旬,英國多個地區與B.1.1.7相關的感染比例急劇上升。在倫敦,從20%(11月23日開始的一周)上升到66%(12月7日開始的一周)。在英格蘭東部,同期從35%上升到64%,而在東南部則從55%上升到80%。數據主要來自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以及中部地區,英格蘭北部和西南部的陽性檢測樣本較少。 大多數樣本來自65歲以下的人,因為工作人員接受檢測的頻率比居民高得多。然而,在65歲以上的樣本中,由新變種引起的感染比例由11月23日開始的一周的14%上升到12月7日開始的一周的76%。(陽性樣本總數不多,分別只有21個和157個)。 這項研究是作為Vivaldi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護理院的COVID-19感染情況。該研究得到了英國衛生與社會保健部的支持和資助。 來源:cnBeta
研究稱較富裕地區第二波疫情期間的COVID-19死亡率大幅下降

研究稱較富裕地區第二波疫情期間的COVID-19死亡率大幅下降

據外媒報道,悉尼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新研究顯示,在第二波COVID-19感染期間,美國東北部較富裕的州和西歐國家的死亡率往往顯著降低。然而,這種模式並不像預期的那樣普遍,瑞典和德國的這種趨勢有明顯的例外。 研究人員表示,死亡率變化可能有幾種解釋: 歐洲的第一波病例數被低估了。 第一波死亡病例不成比例地影響了老年人。 第二波感染傾向於影響年輕人。 除了一些例外,較低的死亡率發生有更社會化和公平的衛生系統的國家。 研究人員Nick James、Max Menzies和Peter Radchenko認為,他們的新方法可以幫助流行病學家一致分析數據,以評估COVID-19死亡率對不同人群的影響。 「我們已經能夠以更動態的方式觀察死亡率,」來自悉尼大學的James說。 該研究於3月16日發表在數學雜誌《Chaos》上。 悉尼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博士生Nick James說:「我們將各國感染率的時間序列,應用算法方法將其分成第一波和後一波,然後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優化和計算,以確定兩個不同的死亡率數字。」 歐洲第二次大規模浪潮的死亡率結果比預期的要低:至少在報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方面。研究人員想知道這種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有多大,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 「我們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回答整個歐洲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較富裕的西方國家。」清華大學的Max Menzies博士說。「」以白俄羅斯為例,在其第二波期間,死亡率實際上是增加了,而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截至2020年11月底仍處於第一波。" 研究人員發現,這與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這些國家在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大幅降低了死亡率--至少在報告的數字方面。 美國的差異往往不太明顯。然而,紐約、新澤西和康涅狄格等在第一波中受沖擊特別嚴重的州,其第二波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與許多西歐國家一致。 利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歐洲的每個國家和美國的每個州都得到了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死亡率數據點。比較這些數據,每個國家或州都有一個數據點,或者說死亡率。 在歐洲,只有白俄羅斯--數據點為0.72--死亡率低於1.0,這意味着其死亡率上升。在美國,有兩個州--阿肯色州(0.69)和田納西州(0.88)--的比率低於1.0,說明死亡率上升。 在歐洲,死亡率大幅下降的國家是:比利時(11.25)、丹麥(0.88)、丹麥(0.88)。比利時(11.25)、丹麥(14.28)、法國(13.67)、荷蘭(16.17)。 「我們的工作表明,在報告的病例和死亡方面,死亡率急劇下降,」Menzies博士說。「然而,問題永遠是早期第一波的真實病例數是多少?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但我們想象未來的研究和分析將試圖確定它。」 當研究人員對估計的真實病例和估計的死亡人數重新進行分析時,來自悉尼大學商學院的Peter Radchenko副教授指出,這些措施顯示出嚴重的局限性。 「由於其他原因的波動,超額死亡率相對於往年來說可能是負數,所以它不適合測量COVID-19的真實死亡人數,」Radchenko副教授說。「我們希望其他人能更仔細地分析真實的數字,也許會使用更專業的數據,如出在特定的醫院或地區,測試更可靠。」較富裕地區的第二波COVID死亡率大幅下降。 話題:COVID-19傳染病數學公共衛生悉尼大學 作者:悉尼大學,2021年3月16日。 美國COVID死亡率變化 研究數據的地圖表示,顯示了美國各州從第一波到第二波COVID-19感染期的死亡率變化情況。資料來源:悉尼大學 對歐美死亡人數的數學分析顯示,與第一波相比有變化。 悉尼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新研究顯示,在第二波COVID-19感染期間,美國東北部較富裕的州和西歐國家的死亡率往往顯著降低。然而,這種模式並不像預期的那樣普遍,瑞典和德國的這種趨勢有明顯的例外。 研究人員表示,死亡率變化可能有幾種解釋。 歐洲的第一波病例數被低估了。 第一波死亡病例不成比例地影響了老年人。 第二波感染傾向於影響年輕人。 除了一些例外,較低的死亡率 發生在國家 與更多的社會化和公平的衛生系統。 研究人員Nick James、Max Menzies和Peter Radchenko認為,他們的新方法可以幫助流行病學家一致分析數據,以評估COVID-19死亡率對不同人群的影響。 "我們已經能夠以更動態的方式觀察死亡率,"來自悉尼大學的詹姆斯先生說。 他們已經在今天(2021年3月16日)在數學雜誌《混沌》上發表了他們的結果。 悉尼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博士生Nick James說:"我們將各國感染率的時間序列,應用算法方法將其砍成第一波和後一波,然後進行一些相對簡單的優化和計算,以確定兩個不同的死亡率數字"。 歐洲第二次大規模浪潮的死亡率結果比預期的要低:至少在報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數方面。研究人員想知道這種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有多大,以及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 COVID歐洲的死亡率變化 地圖描繪的數據顯示了2020年第一波和第二波COVID感染之間歐洲國家COVID-19死亡率的變化。資料來源:悉尼大學 "我們認為回答這些問題是很重要的,我們希望回答整個歐洲的問題,而不僅僅是較富裕的西方國家。"清華大學的Max Menzies博士說。"以白俄羅斯為例,在其第二波期間,死亡率實際上是增加了,而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截至2020年11月底仍處於第一波。" 研究人員發現,這與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其他國家有很大不同,這些國家在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大幅降低了死亡率--至少在報告的數字方面。 美國的差異往往不太明顯,結果比較平淡。然而,紐約、新澤西和康涅狄格等在第一波中受沖擊特別嚴重的州,其第二波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與許多西歐國家一致。 利用一個復雜的數學模型,歐洲的每個國家和美國的每個州都得到了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死亡率數據點。比較這些數據,每個國家或州都有一個數據點,或者說死亡率。 在歐洲,只有白俄羅斯--數據點為0.72--死亡率低於1.0,這意味着其死亡率上升。在美國,有兩個州--阿肯色州(0.69)和田納西州(0.88)--的比率低於1.0,說明死亡率上升。 在歐洲,死亡率下降超過10倍的國家是:比利時(11.25)、丹麥(0.88)、丹麥(0.88)。比利時(11.25)、丹麥(14.28)、法國(13.67)、荷蘭(16.17)。 "我們的工作表明,在報告的病例和死亡方面,死亡率急劇下降,"Menzies博士說。"然而,問題永遠是早期第一波的真實病例數是多少?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但我們想象未來的研究和分析將試圖確定它。" 當研究人員對估計的真實病例和估計的死亡人數重新進行分析時,來自悉尼大學商學院的Peter Radchenko副教授指出,這些措施顯示出嚴重的局限性。 "由於其他原因的波動,相對於往年而言,高死亡率可能是負數,因此它不適合評估COVID-19的真實死亡人數,"Radchenko副教授說。"我們希望其他人能更仔細地分析真實的數字,也許會使用更專業的數據,如出在特定的醫院或地區,測試更可靠。" 研究人員在歐洲和美國之間也觀察到了廣泛的相似性,東北各州的表現與富裕的西歐國家相似,都在第二波期間大幅降低了死亡率。 來源:cnBeta

歐洲藥品管理局:「沒有跡象表明」阿斯利康疫苗會導致血栓

在近期多宗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出現不良反應之後,歐洲最高的醫療監管機構歐洲藥品管理局周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該機構重申,「沒有跡象表明」阿斯利康疫苗會導致血栓。當前,全球至少有24個國家已經宣布停止使用或分發阿斯利康疫苗,而法國和意大利方面的態度有動搖,暗示可能會取消停止使用的決定。 在近期多宗接種阿斯利康疫苗出現不良反應之後,歐洲最高的醫療監管機構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周二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會上該機構重申,「沒有跡象表明」阿斯利康疫苗會導致血栓。 EMA負責人Emer Cooke表示:「我們仍然堅信,阿斯利康疫苗在預防新冠及其相關的住院和死亡風險方面的好處大於副作用的風險」。 但他同時也表示,雖然EMA堅持認為「沒有跡象表明接種疫苗導致了不良反應」,但也將「緊急審查」所有的安全數據。 以上表態是在歐洲國家相繼宣布停用阿斯利康疫苗之後做出的。阿斯利康疫苗的不良反應問題肇始於丹麥,上周該國有人在接種疫苗之後出現血栓,包括一例在接種首劑疫苗之後10天出現血栓死亡。 根據Statista的統計,截至歐洲中部時間昨日上午十點,全球至少有24個國家已經宣布停止使用或分發相關疫苗,其中立陶宛,愛沙尼亞,盧森堡是停用部分批次。 在歐盟成員國當中,停用疫苗的國家所採用的理由大多是為了保護公眾信心,例如法國工業部長Agnès Pannier-Runacher在發布會前表示: 公眾並非不信任疫苗本身,如果參考其他國家的情況就會發現,風險事實上來自於疫苗的研發過程,而我們的目標則是保持透明度。 而歐盟成員當中,意大利對疫苗仍保有相對正面的態度。意大利藥品監管局(AIFA)的主任Nicola Magrini對當地媒體表示,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在報告了危險副作用後決定暫停打針是一個 "政治決定",她認為阿斯利康疫苗仍然是安全的。 根據媒體報道,法國和意大利方面最新暗示,他們准備取消暫停使用阿斯利康疫苗的決定。 接下來,EMA的安全委員會將在周四開會商討後續的行動。 當被問及會議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結論時,Emer Cooke辯稱,「如果有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能會對疫苗採取更激進的行動。 來源:cnBeta
不用捅鼻子、喉嚨和屁股了?研究發現皮膚拭子即可檢測新冠

不用捅鼻子、喉嚨和屁股了?研究發現皮膚拭子即可檢測新冠

前不久很多人都要去做核酸檢測,需要做鼻拭子、咽拭子甚至肛拭子,這三種方式都是侵入性的,會讓人感覺不舒服,生理、心理上都是如此。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有更好的檢測方式,薩里大學的科研團隊最近在《柳葉刀》旗下的上《E臨床醫學》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Changes to the sebum lipidome upon COVID-19 infection observed via rapid sampling from the skin」(從皮膚快速取樣觀察COVID-19感染後皮脂脂質體的變化)。 這個項目研究了從皮膚采樣檢測新冠病毒的可能,研究人員用皮膚拭子輕輕擦拭富含皮脂的皮膚區域,隨後利用液相色譜質譜和一種稱為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的統計建模技術對樣品進行分析。 對照傳統檢測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檢測陽性的患者比檢測陰性的患者,具有更低的皮脂水平,或者會出現皮脂異常狀況。 簡單來說,這個研究證明了無需侵入式檢測,只檢測皮膚就能檢測是否感染了病毒,取樣過程要比前面三種方式更讓人舒服,沒有生理或者心理上的負擔。 來源:cnBeta

專家稱暫時停止阿斯利康疫苗推廣的各個監管機構「過於謹慎」

據外媒CNET報道,雖然目前沒有證據表明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開發的COVID-19疫苗會增加血栓的風險,但少數歐洲國家周一宣布,他們將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調查期間暫停使用。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的暫停,是在奧地利和其他歐盟國家停止管理阿斯利康公司100萬劑特定批次的疫苗接種後不到一周的時間里發生的。 3月11日,挪威一名接種疫苗的患者和丹麥另一名患者的死亡促使暫時停止接種,但在3月15日發布的聲明中,EMA堅持認為 「阿斯利康疫苗在預防COVID-19方面以及降低相關住院和死亡風險的好處,超過了副作用的風險。」 專家共識站在EMA一邊,世界衛生組織、澳大利亞TGA治療用品管理局以及CNET聯系的健康科學家和免疫專家都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血栓栓塞」事件的增加,這些事件包括深靜脈血栓、血栓和肺栓塞。 「我認為,暫時停止阿斯利康疫苗推廣的各個監管機構過於謹慎,」南澳大學流行病學家Adrian Esterman說。Esterman指出,在近500萬次疫苗接種中,只有30份凝血問題的報告。此外,Esterman指出,"沒有一個生物學上可信的理由,為什麼疫苗會導致血栓"。 歐洲一些國家的感染率正在激增,其中包括意大利,它已恢復封鎖以遏制COVID-19的傳播;此外法國的住院率自11月以來達到最高水平。 在周日的一份新聞稿中,阿斯利康對其疫苗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證。「在報告疫苗事件時,我們正在超越許可藥品安全監測的標準做法,以確保公眾安全,」阿斯利康首席醫療官Ann Taylor說。 在試驗期間,阿斯利康疫苗經歷了一次臨時暫停,同時研究人員調查了一名試驗參與者的嚴重不良事件。安全性審查證實,該事件與疫苗無關。該疫苗已被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韓國和巴西的監管機構批准使用,並在其他十多個國家獲得緊急授權。它已獲得世衛組織的緊急使用清單,但還沒有被批准在美國使用。 調查還在進行中,建議可能會改變。世衛組織計劃在周二就該疫苗召開自己的安全會議,而EMA的安全委員會預計將在周四召開緊急會議,「就收集到的信息和可能需要採取的任何進一步行動進行總結」。 雖然事件需要調查,但有人建議暫停可能是一種過度反應,可能會損害公眾對疫苗的信任。 澳大利亞墨爾本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疫苗專家Nigel Crwaford說:「我們會敦促在調查期間暫停推出疫苗時要極其謹慎,因為一旦暫停推出疫苗,有時會使疫苗信心大打折扣,以至於難以恢復。」 來源:cnBeta

外媒:疫情利潤威脅全球COVID-19疫苗接種工作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幾種有效的COVID-19疫苗已經在短時間內被開發出來,但這可能是最容易的部分。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營利性制藥公司是否阻礙了世界人口的疫苗接種?1955年4月12日,歷史上最大的臨床實驗結果揭曉-其被稱為Francis Field Trial試驗,近兩百萬兒童參與了一種新型小兒麻痹症疫苗的測試,結果發現這種疫苗對預防感染非常有效。 同一天,該疫苗項目的首席研究員 Jonas Salk接受了采訪。在采訪中,Salk被問及誰擁有小兒麻痹症疫苗的專利,他有一句名言:"......我會說是人們。沒有專利。你能給太陽申請專利嗎?" 這句話經常被作為人道主義創新戰勝資本主義暴利的高點,但和大多數事情一樣,這句話背後的真相有些模糊。最近的學術研究表明,當時的律師們其實確實試圖為疫苗申請專利,只是由於疫苗研發的獨特特殊性,最終阻礙了更直接的資本化。 這一20世紀的標志性成就已經過去了數十年,當全世界經歷了一場創傷性的新流行病時,專利和疫苗所有權的問題再次浮出水面。去年,有關疫苗開發的知識產權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設性的。人們的目標只是開發新的疫苗來拯救生命。關於生產、銷售和誰擁有什麼的問題可能會在以後出現。 到2020年底,在科學智慧的奇跡中,幾種有效的疫苗已經被開發出來。現在,在2021年的幾個月後,貧富之間的鴻溝已經顯現。當大多數發達國家正在迅速為其人口接種疫苗時,一些較貧困地區還沒有看到疫苗。一項預測表明,世界上的一些地區要到2024年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水平。 預購協議已導致較高收入國家訂購數十億劑疫苗。例如,美國已經購買了其需要的數億劑疫苗。雖然這些疫苗還沒有生產和交付,但世界上許多地方如果想盡快為當地居民接種疫苗,現在將依靠富裕國家的慈善捐贈疫苗。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製造更多的疫苗呢?當然,有很多復雜的因素阻礙了全球的製造能力。從有限的疫苗原料到復雜的技術,問題不是 "讓我們製造更多的疫苗 "這麼簡單。 但還有另一個阻礙全球疫苗供應的問題,這也是Jonas Salk在幾十年前就設法避免的問題。知識產權、專利和全球制藥業。 3月初,100多個國家聯合起來,認為應該暫時放棄對COVID-19疫苗的知識產權保護。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貿易組織會議上,這一提議經過辯論,最終被阻止。 TRIPS豁免爭議 早在去年10月,南非和印度就提出了放棄一項被稱為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建議,首次提出了這一想法。該提案認為,COVID-19疫苗的知識產權正在扼殺貧窮國家開始在當地生產疫苗的能力。 自10月以來,關於臨時性TRIPS豁免的正式討論已經不下8次。盡管該提案得到了世貿組織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但經過3月初數小時的辯論,仍未能達成共識。目前已定於4月和6月進一步討論。 TRIPS豁免受到西方國家一個小而強大的聯盟的阻撓。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日本、巴西和幾個歐洲國家都反對這一提議。 反對TRIPS豁免的人認為,這種特殊的知識產權保護並沒有阻礙全球疫苗供應。相反,是更廣泛的資源障礙減緩了疫苗生產。現在取消知識產權保護,除了破壞未來危機時期私人創新的前景外,不會有什麼其他作用。 加拿大公共衛生專家Ronald Labonte對The Conversation表示,世界上有大量未被開發的生產能力,而這些生產能力正直接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阻礙。Labonte還指出,少數反對TRIPS豁免的國家恰好也是已經被疫苗采購協議服務的富國。 「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簽訂了一些自己的雙邊疫苗、預購協議,所以他們已經照顧到了自己。」Labonte說。「他們的論點是,現有的TRIPS強制許可或平行進口的靈活性是足夠的。而且他們還認為,專利持有公司好,他們可以向其他製造商發出自願許可,以協商的價格生產他們的產品,事實上,許多公司已經與其他一些疫苗製造商這樣做了。」 英國駐WTO代表早在10月份就用一份正式聲明總結了供應問題是一個更廣泛的製造技術和原材料問題,而不是知識產權問題的說法。該聲明質疑即使暫時放棄TRIPS協議的好處。 「放棄TRIPS協議中規定的知識產權是解決一個未經證實的問題的極端措施。英國認為,走擬議的道路會適得其反,會破壞一個為當前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制度。為確保所有人公平地獲得COVID-19疫苗,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提高製造和分銷能力,採取措施支持或激勵技術轉讓,確保全球供應鏈保持開放,並確保利用有效的平台自願分享知識產權和專業知識。」 許多推動暫時放棄COVID相關知識產權的人都現實地承認,這不會是瞬間增加世界疫苗供應的單一法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一封支持信中明確表示,TRIPS豁免將是可以幫助貧困國家獲得疫苗的眾多行動之一。 「......促進製造業的發展不會單獨發生,」譚德塞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必須迎接挑戰。無論是劑量共享、技術轉讓,還是像世衛組織自己的COVID-19技術獲取池倡議所鼓勵的自願許可,或者像南非和印度所建議的放棄知識產權,我們都需要使出渾身解數。」 閒置工廠與價格戰 美聯社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印度、南非和丹麥的閒置工廠都在等待制藥公司的數據和許可交易。報告指出,只要持有權利的公司願意讓這些工廠開始生產數億劑量的疫苗,這些特殊的工廠就可以開始生產。 製造資源可能在等待許可交易,但制藥公司仍然是受利潤驅動的,即使是最有慈善心的公司也仍然是一個營利性的企業。例如,輝瑞公司最近宣布,它不會將疫苗生產能力擴大到目前在美國和歐洲的既定供應線之外。印度是一個擁有龐大醫藥製造能力的國家,該公司已經與輝瑞公司進行了數周的討論,但最近的報道顯示,該公司對印度在價格和出口方面的限制並不滿意。 如果輝瑞公司的COVID-19疫苗要在印度生產,該公司必須控制疫苗的發送地點和收費標準。「目前我們並沒有就該疫苗的任何額外的本地生產進行討論,」輝瑞公司發言人近日表示。「一旦大流行供應階段結束,我們進入正常供應階段,輝瑞肯定會評估所有額外的機會。」 什麼是「大流行供應階段」? 大流行供應階段是制藥公司承諾COVID-19疫苗價格在大流行期間保持低價的一系列非正式承諾。牛津/阿斯利康疫苗的製造商是唯一一家明確承諾在大流行期間以及之後以成本價銷售劑量的公司。而輝瑞公司則沒有做出類似的承諾。 來自耶魯大學的醫生研究員Reshma Ramachandran認為,輝瑞可能已經在尋求提高疫苗價格,最早在2022年。 「輝瑞公司最近告訴他們的投資者,只要明年,他們將從『大流行定價』轉向與他們在市場上的其他疫苗相當的價位,每劑150美元或175美元,」Ramachandran說。「當保險公司不得不承擔這一成本時,他們會通過我們的保險費將其轉嫁給我們。」 不幸的是,21世紀大藥廠發展的性質意味着這個知識產權問題的解決並不簡單。來自哈佛醫學院的Mosoka Fallah簡明扼要地解釋了為什麼不能在不嚴重損害未來發展前景的情況下就完全取消這些知識產權保護。 "......這其中的陷阱是,如果我們允許他們給自己的知識產權,明天又爆發了,他們還有動力去做研究嗎?"Fallah問道。"所以,我們要思考的關鍵觸發點是,我們如何找到滿足這些國家半途而廢的手段,給他們一些研發資金?" Fallah的解決方案包括臨時的TRIPS豁免,但也依賴於富裕國家在如何分配他們積累的疫苗劑量方面做出道德決定。總的來說,目前生產的疫苗劑量可能足夠分配給地球上的每個人,而不會出現極端的多年延誤。我們只需要合理行事,公平分配它們。 他認為,每個囤積疫苗劑量的高收入國家都應該把他們的疫苗四處分享。而除了道德爭論之外,他還提出,在全球各個角落對抗這場大流行符合每個人的利益。COVID-19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國際邊界不可能永遠封閉,對每個人來說,最有效的公共衛生策略是確保疫苗的均勻分布。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博士建議,如果不把疫苗接種視為全球性問題,病毒的變異株將繼續出現。福奇認為,讓盡可能多的人,在盡可能多的國家,盡快接種疫苗,必須是我們的優先事項。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全世界的人都接種疫苗,而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國家,」福奇說。「否則,每年都會有另一種威脅,因為更多的變種毒株會到來。」 來源:cnBeta

研究稱新冠疫苗繼續幫助緩解Long COVID症狀

據外媒BGR報道,幾周前有報道稱,治療Long COVID患者的醫生已經開始觀察到新冠疫苗的良好副作用。COVID-19倖存者在戰勝病毒後與症狀鬥爭了數周和數月,他們在接受注射後開始感覺好轉。多達30%的Long COVID患者表示接種疫苗後感覺更好,Long COVID症狀消失。疫苗對仍有症狀的COVID-19倖存者的有益影響可能是廣泛的,因為更多的醫生已經看到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一些人已經在要求進行更多的研究,以客觀衡量疫苗作為治療Long COVID的效果。 據The Telegraph報道,COVID-19症狀可能會影響多達1/10的感染者,引用最近的研究,Long COVID患者可能會經歷長達12周的症狀。少數人可能會處理症狀的時間甚至超過這個時間。考慮到全球登記的病例超過1.2億,而這只是通過PCR檢測確認的病例,數百萬COVID-19倖存者可能仍在經歷症狀。 The Telegraph還指出,軼事證據顯示,20%至50%的倖存者發現在接種疫苗後他們的症狀可以緩解。這些早期發現的問題之一是,這些數字可能並不准確。「我們得到了人們報告的改善,這是相當普遍的,大約有一半的人,我們正在問,」David Strain博士告訴該報。「不過,有一個主要的報告偏差--注意到一些顯著的東西的人是那些大肆宣揚的人。」 Strain是埃克塞特大學的臨床高級講師。他還經營診所,並且是NHS關於這種情況的特別工作組的成員。 其他人也提出了類似的意見,一位COVID綜合症後支持小組協調員指出,在4000多名倖存者中,約有20%的人報告了接種疫苗後的改善。 這些報告的第二個問題是,效果可能不會持久。許多人說,改善是暫時的,只持續三周。其他人則報告說,短時間內感覺更糟。 研究人員有兩種理論可能解釋疫苗對Long COVID的積極影響。一種說法是,一些倖存者體內仍然攜帶着病毒的「蓄水池」,疫苗的抗體可以幫助他們清除病毒。第二種解釋是,疫苗會給免疫系統一個刺激,使其「復位」,類似於在其他疾病中觀察到的情況,如病毒後疲勞綜合征或慢性疲勞綜合征。 「關於慢性疲勞綜合症的假說之一是,它是免疫系統在病毒感染後未能復位,」愛丁堡大學免疫學家Eleanor Riley教授表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給免疫系統一個震動,例如通過接種疫苗,可能有助於復位。但這純屬猜測。」 Riley還警告說,不要從目前的報告中得出任何結論。需要研究來證明疫苗對Long COVID的影響。不過,這是治療Long COVID的又一積極進展。 來源:cnBeta

最新《細胞》確認:多種新冠變異病毒,可抵抗疫苗產生的抗體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布了一篇有關新冠疫苗與變異病毒株的研究論文。美國Ragon研究所核心成員Alejandro Balazs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接種2款新冠疫苗後產生的中和抗體,針對目前流行的一些新冠變異毒株,中和效果欠佳。相關數據在上個月研究者公布於預印本網站時即已引起關注,近日論文經過同行評議正式上線。 距離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在全世界造成「大流行」已經一年有餘,新冠病毒在此期間不斷突變,有些變異體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播能力或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目前在英國、南非、巴西、日本等國家地區,已經確認有這樣的變異毒株。新冠疫苗對這些變異毒株的作用如何,對於能夠否遏制病毒繼續流行至關重要,也是目前很多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主題。 Balazs博士的團隊過去在研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候選疫苗的工作中,建立了高通量測試中和抗體的方法。在此次研究中,他們將這一現成的方法應用於COVID-19。研究人員採用不同的假病毒,模擬了10種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冠病毒株,對99名接受了一劑或兩劑新冠疫苗(分別來自輝瑞和Moderna公司的兩款mRNA疫苗)後誘導產生的中和抗體進行了檢測。 中和抗體的作用是與病毒緊密結合並阻止其進入細胞,從而防止感染。Balazs博士解釋說,就像鎖和鑰匙一樣,這種結合只有在抗體的形狀和病毒的形狀完全匹配時才會發生。如果病毒變異後,其蛋白在抗體附着位置(就新冠病毒而言就是刺突蛋白)發生改變,抗體可能無法識別並中和病毒。科學家們將病毒出現的這種情況稱為具有「抗中和性」。 檢測結果顯示,與野生型新冠病毒相比較,在英國首先發現的B.1.1.7病毒株、在美國加州首先發現的B.1.429病毒株等,仍然可以被疫苗誘導的抗體中和。 然而,最早發現於巴西和日本的兩個病毒株P.1和P.2抗中和性增強了5~7倍。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南非首先發現的B.1.351病毒株,抗中和性增強了20~40倍,所測抗體對這類新冠病毒株的中和能力甚至比對非典病毒(SARS-CoV)的中和能力更差。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我們發現突變發生在刺突蛋白特定部位——受體結合域時,幫助病毒抵抗中和抗體的可能性最大。」研究人員指出。其中,在南非發現的B.1.135病毒株的三個版本,使中和抗體結合能力下降最明顯,而它們在受體結合域上出現了同樣位置的三個突變,即K417N/T,E484K和N501Y,研究人員推測這三個位點可能是有助於病毒產生抗中和性的關鍵。 盡管新冠疫苗在人體誘導產生的中和抗體對幾種變異病毒株的中和能力出現下降,但研究人員提醒,這並不意味着疫苗就不能保護我們了。「接種疫苗後,除了產生抗體外,人體還有其他免疫保護方法。」Balazs博士解釋說,「我們的發現並不意味着疫苗無法預防COVID-19,只是表明免疫應答的抗體部分可能難以識別一些新的變異體。」 像所有病毒一樣,新冠病毒在繼續傳播的過程中很可能繼續突變,哪些突變最有可能使病毒逃避疫苗產生的免疫保護,了解這一點對於開發下一代疫苗非常有幫助。Ragon研究所在新聞稿中也指出了未來的疫苗開發方向,例如具有廣譜保護作用的疫苗,無論出現什麼突變,都能針對多種變異株起到作用。 參考資料 Wilfredo F。 Garcia-Beltran et al。, (2021) Multiple SARS-CoV-2 variants escape neutralization by vaccine-induced humoral immunity。 Cell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3.013 VACCINE-INDUCED ANTIBODIES MAY...

專家稱新冠疫苗加強針在未來幾年內都需要注射

據外媒BGR報道,截至周一上午,全球已經接種了近3.6億劑新冠疫苗,到目前為止,有近2.2億人至少接種了一劑。最近幾周,疫苗接種活動一直在加緊進行,未來幾個月的疫苗供應量應該會穩步增加。但這仍不足以戰勝疫情,因為接種疫苗的人群比例需要遠遠超過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力。 供應問題、疫苗猶豫不決,以及可能降低疫苗效果的新菌株的到來會進一步阻礙疫苗接種計劃。一些變異也在推動新的突變,預計新的一波變異很快會襲擊多個國家。另外,疫苗分配不均也會對疫苗接種工作產生負面影響。衛生專家已經提醒說,那些無法獲得疫苗的國家可能會更長時間地藏匿病毒,使病毒發生突變,可能會完全躲避抗體。 最近對一位熟悉新冠病毒變異行為方式的衛生專家的采訪表明,和病毒一樣,COVID-19疫苗也將繼續存在。在未來幾年,人們將需要加強注射,以便能夠保持對嚴重疾病和死亡的保護。 目前的疫苗不能阻斷感染,但它們在預防潛在的致命並發症方面非常有效。來自以色列和英國的研究已經證明,即使是針對像英國變異體這樣傳染性更強的菌株,這些藥物也能發揮預期的作用。疫苗製造商已經在開發能夠中和南非變異株的版本,這種變異株可以躲避抗體。該菌株可以重新感染倖存者並降低疫苗的有效性。巴西的變異也同樣危險。 Sharon Peacock告訴路透社,由於更多的變異使病毒更易傳播,更能夠逃避免疫力,因此將需要定期接種疫苗加強針。Peacock領導英國COVID-19基因組學(COG-UK)對病毒基因組進行測序的工作。COG-UK已經測序了全球近一半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圖譜,這進一步證明了該國先進的新冠病毒遺傳學計劃。 「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總是要有加強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不會永遠持續下去,」Peacock說。COVID-19免疫力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答案。目前還不清楚對再感染的保護能持續多久,盡管最新的研究表明,倖存者在感染後8個月仍有免疫力。同樣,目前還不清楚疫苗誘導的免疫力能持續多久。人們希望保護至少可以持續一年,一些專家推測可能會比這更久。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應該會在未來幾年回答這些問題。 Peacock還表示,「我們已經在調整疫苗,以應對病毒在進化方面的行為--因此出現了一些變種,這些變種具有增加傳播性和部分逃避我們的免疫反應的能力的組合。」Moderna和輝瑞/BioNTech獨立證實他們正在測試南非毒株的疫苗接種方案,包括更新的疫苗版本。 COG-UK負責人指出,COVID-19疫苗加強針將與流感疫苗類似。但疫苗創新的速度將允許研究人員以更快的速度開發新的疫苗變種。 Peacock說,在目前的變異中,她主要擔心的是來自南非的B.1.351菌株,並指出了一種特殊的基因變化。「它的傳染性更強,但它也有一個基因突變的變化,我們稱之為E484K,它與免疫力下降有關--所以我們對該病毒的免疫力下降。」 Peacock的團隊正在追蹤所謂的 "突變星座",這些突變有特定的共同特徵,比如E484K,它 「一定是排行榜上的佼佼者之一」。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用UV-C燈可對載有COVID-19病毒的咳嗽飛沫進行滅活處理

研究發現用UV-C燈可對載有COVID-19病毒的咳嗽飛沫進行滅活處理

意大利的研究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對咳嗽產生的唾液液滴擴散進行數值建模,探索通過UV-C光使COVID-19病毒顆粒失活。COVID-19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是通過唾液微滴的空氣擴散,因此找到殺死空氣微滴中病毒的方法是最重要的。 在流行初期,關於安全的社交距離、口罩的佩戴和社交行為的極度混亂,激發了恰好對唾液微滴擴散感興趣的馬爾凱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的靈感,尋找答案和方法來幫助他們。在AIP出版的《流體物理學》中,Valerio D'Alessandro及其同事描述了使用超級計算機對被UV-C光照射的咳嗽液滴進行數值建模。他們還報告探索了防止病毒傳播所需的社會距離。 研究人員將唾液液滴雲的演化歸零,核算了每個液滴的慣性、浮力和重量,以及它與環境的空氣動力學相互作用。 "我們對通過UV-C光使病毒顆粒失活的可能性感興趣,"D'Alessandro說。"因此,我們探索了唾液液滴與外部UV-C輻射源--燈的相互作用。" UV-C是一種成熟的殺菌技術,因為它能幹擾病毒RNA的復制。"UV-A和UV-B也能殺死病菌,並且這兩種射線存在於太陽光內,但用這些射線殺死一個病毒大多需要15到20分鍾,"D'Alessandro說。"夏天的時候,太陽光可以對表面進行消毒,這也是當時減少傳播的原因之一,但它不能用於實時消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探索UV-C輻射對病毒的影響。" 研究人員的工作解決了仍未完全理解的關鍵點。首先,他們確定1米(3.2英尺)的社交距離並不是完全安全的,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這是意大利及其學校的社交距離規則。 "雖然在一對一的情況下,1米的距離就足夠了,但你仍然可能被胸部以下的咳嗽飛沫擊中,"D'Alessandro說。"有必要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我們發現2米(6.5英尺)是更安全的距離。" D'Alessandro和同事們強調,最大的液滴飛行距離約為1米。在這個距離上,他們發現只有更小的液滴,它們運輸的病毒數量減少。 "重要的是,這些結果是在沒有任何背景風的情況下獲得的,如果存在風這種因素,距離幾乎增加了一倍,"他說。"所以我們需要戴上口罩,尤其是在近距離時。" 他們還發現 "當用UV-C輻射照射唾液液滴雲時,有可能將污染風險降低約50%--而不會給人們提供危險劑量,"D'Alessandro說。"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基於UV-C的消毒系統並不總是可以接受的。UV-C可以殺死病毒,但對人類來說,更高的劑量可能是危險的。"因為已知高暴露於UV-C會導致皮膚和眼睛腫瘤。 "我們的工作有助於糾正對安全社會距離的理解,"D'Alessandro說。"同時,我們的計算還可以幫助設計新的基於UV-C的實時消毒設備,從而降低COVID-19傳播和其他病毒在特定情況下的風險,例如對於超市收銀員或類似情況下的人。" 來源:cnBeta
調查顯示COVID-19大流行對美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調查顯示COVID-19大流行對美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

據外媒報道,一項新調查顯示,自COVID-19大流行開始以來,美國近一半的父母注意到他們的青少年子女有新的或惡化的心理健康狀況;四分之三的人說COVID-19對青少年的社會交往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於青少年來說,COVID-19大流行的限制可能意味着幾個月的網課,減少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取消體育、樂隊音樂會和舞會等活動。 美國一項新的全國性調查表明,對於那些嚴重依賴社會連接的情感支持的年輕人來說,這些調整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了沉重的傷害。 根據密歇根醫學C.S.莫特兒童醫院全國兒童健康民意調查,有46%的家長表示,自2020年3月流行病開始以來,他們的青少年出現了新的或惡化的心理健康狀況的跡象。與十幾歲男孩的父母相比,十幾歲女孩的父母更有可能說他們的孩子有新的抑鬱症狀和焦慮症狀的發作或惡化。 「正如年輕人在生物學上處於尋求獨立於家庭的年齡,COVID-19預防措施使他們留在家里,」民意調查聯合主任和Mott兒科醫生Gary L. Freed醫學博士說。 「與大流行病有關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青少年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許多人的正常生活規律被打亂。我們的調查表明,大流行時期的變化可能對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份具有全美代表性的報告是基於977名13-18歲青少年父母的回答。 民調顯示,三分之一的女孩和五分之一的男孩經歷過新的或惡化的焦慮。更多的青少年女孩的父母比青少年男孩的父母注意到焦慮/擔心 (36% vs. 19%) 或抑鬱/悲傷 (31% vs. 18%) 的增加。 但是,類似比例的父母報告青少年的睡眠發生了負面變化(女孩24% vs男孩21%),退出家庭(14% vs 13%)和攻擊性行為(8% vs 9%)。 Freed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大流行期間的青少年抑鬱症與青少年自身的恐懼和不確定性以及父母的高度壓力有關。 「大流行期間的隔離可能會引發一些青少年的新問題,但對其他人來說,這種情況加劇了現有的情緒健康問題,」Freed說。 接受調查的父母說,過去一年來,他們的孩子似乎受到社交互動變化的打擊最大,四分之三的人報告說,這對青少年與朋友的聯系產生了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說,他們的孩子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在發短信(64%)、使用社交媒體(56%)、在線遊戲(43%)和打電話(35%)。很少有家長說他們的青少年每天或幾乎每天都在室內(9%)或戶外(6%)與朋友親自聚在一起。 「同齡人群體和社會交往是青春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機會在大流行期間受到限制,」Freed說。「許多青少年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和脫節,因為保持社交距離和缺少通常的社交渠道,如運動,課外活動和與朋友出去玩。」 民調建議,注意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現負面變化的家長們可以嘗試不同的策略來幫助青少年,包括放鬆COVID-19規則和社交媒體上的家庭規則,尋求專業幫助,甚至使用心理健康應用程序。 「父母在幫助青少年應對流行病的壓力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Freed說。「無論青少年是否出現問題的跡象,父母都可以參與一些策略來幫助他們。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詢問他們的青少年如何做,並為他們創造誠實說話的空間,以便在需要時提供幫助。」 Mott調查進一步發現了有關父母用來改善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以及調查專家的建議。 1. 放寬家庭規則 半數家長曾嘗試放寬家庭COVID-19規則,讓青少年與朋友有更多的接觸,大多數人(81%)表示有幫助。Freed說,家庭應該鼓勵遵循COVID-19安全准則的社交互動,比如在戶外活動或參加活動時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一半的父母也放鬆了社交媒體限制--大多數(70%)說這有幫助。專家建議,家庭允許青少年在適齡平台上與同齡人接觸,但要繼續提供界限,以確保屏幕時間不會干擾其他健康相關的行為,如身體活動和睡眠。這可能意味着禁止在臨近睡覺前使用電子產品,鼓勵或只允許在一天中的指定時間使用社交媒體。 2. 與專家交談 四分之一的父母為他們的青少年尋求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的幫助,其中四分之三的父母認為這有幫助。 三分之一的父母還與教師或學校輔導員交談,超過一半(57%)的父母說這種策略是有幫助的。 「青少年可能會遇到各種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但如果父母聽到他們的青少年表達任何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想法,他們應該立即尋求心理健康援助,」Freed說。 3. 嘗試基於網絡的程序 四分之一的父母鼓勵他們的青少年嘗試基於網絡的程序或應用程序,以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60%的父母說這有幫助。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調查中也在網上尋找信息(58%說有幫助)。 Freed指出,應用程序可能會使治療更加方便、高效和便攜,但父母應該咨詢他們的主治醫生或其他值得信賴的來源,以獲得應用程序的推薦,以及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在線資源。 4. 保持溝通的開放性,但也要給予空間 在調查中,七分之一的父母報告他們的青少年自流行病開始以來已經從家庭中退出。父母可能會嘗試向青少年展示他們並不孤單,通過分享一些自己的擔憂和成功的策略,幫助他們應對,同時問一些問題,為坦誠的對話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 同時,Freed指出,青少年渴望從家庭中獲得隱私也是正常的。給他們一些安靜時間、創意時間或音樂時間的空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 5. 鼓勵睡眠健康 兒童健康專家強調睡眠對青少年的重要性,特別是當他們處於壓力之下時。在Mott民意調查中,近四分之一的家長表示,自流行病開始以來,他們的青少年在睡眠中出現了負面變化。 專家建議幫助青少年在白天和夜晚打造一個健康和富有成效的日常工作,--無論他們是在上網課或在學校接受面授課程。這包括一個有規律的睡眠和起床周期,與他們的在線學習時間表、家里的其他責任以及他們與同伴和家人的互動相適應。抽出時間到戶外活動也有助於調節睡眠。 來源:cnBeta

新數據顯示mRNA COVID-19疫苗能有效預防感染

據外媒報道,在一種新病毒席捲全球引發大流行不到一年後,人類展示了令人震驚的努力。多家公司開發了幾種有效的疫苗,它們可以保護接種者免於住院和死亡。然而去年嚴格的臨床試驗並沒有回答的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疫苗是否可以預防無症狀感染和後續傳播。 雖然很明顯--疫苗可以大幅降低COVID-19的死亡率,但尚不清楚它們是否可以預防輕度甚至無症狀感染。現在,由於全球已有數百萬人接種了疫苗,研究人員得到了一些有希望的早期跡象,特別是mRNA疫苗可以成功預防SARS-CoV-2感染和隨後的傳播。 超1億名美國人接受了至少一劑mRNA COVID-19疫苗。日前發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一項由梅奧診所牽頭的新研究查看了近4萬名受試者的回顧性數據,這些受試者在過去幾個月接受了常規的COVID-19術前檢測。其中約3000名受試者在COVID-19測試前10多天接受了至少一劑mRNA疫苗。 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稱,他們在那些在試驗前10天以上接受過單劑疫苗的人當中觀察到分子篩選試驗陽性的風險降低了72%,另外在對多種潛在的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則觀察到--跟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在接受過兩劑疫苗的人進行的試驗中,分子篩選試驗陽性的風險降低了80%。 這些發現很有希望跟最近幾周出現的其他幾項研究相呼應。英國一項跟蹤醫療工作者的調查發現,跟一組匹配的未接種人群相比,在接種單劑輝瑞mRNA疫苗後的幾周內無症狀病例減少了75%。 研究人員一直在密切研究以色列的病例數量,因為該國在大規模接種疫苗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早期跡象再次表明,無症狀感染可能在注射一劑輝瑞疫苗兩周後下降多達75%。 2月中旬,安東尼·福奇博士在白宮COVID-19簡報會上指出,對第一波疫苗接種的初步數據開始表明,mRNA疫苗不僅可以預防嚴重疾病還可以預防感染。「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如果接種疫苗的人感染了病毒,這個人是否有能力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一些研究指向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方向。」 這些早期mRNA疫苗可以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播的另一個主要線索是,初步研究跟蹤了最終感染SARS-CoV-2的接種受試者的總病毒載量下降。一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預印研究發現,在注射一劑輝瑞疫苗12至28天後感染的受試者中,病毒載量降低了「4倍」。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觀察了病毒在西班牙的傳播,其指出了病毒載量和傳播增加之間的相關性。福奇認為,這表明當一個人的病毒載量較低時他的傳染性就會小得多。「這跟病毒載量和傳播有着直接的相關。換言之,更高的病毒載量,更高的傳播率;;反之,病毒載量低傳播率就低。」 所有這些發現都為mRNA COVID-19疫苗有效減少病毒傳播樹立了一個充滿信心和希望的圖景。當然,在更多的人接種疫苗之前情況並不會變得明朗,並且這些疫苗對新出現的SARS-CoV-2變種的有效性仍存在未解的問題。但總體來說,從最初幾個月的mRNA疫苗接種的真實數據是非常有希望的,它提醒所有人,只要有機會,無論個人風險都要立即接種疫苗。 訪問梅奧診所了解更多: https://newsnetwork.mayoclinic.org/discussion/reducing-asymptomatic-covid-19-infection/ 來源:cnBeta

睡眠有多重要?睡不好會增加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

3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青少年們早上有時會得「起床困難症」,似乎怎麼睡都睡不醒。但你知道嗎?確保青少年時期能獲得足夠的睡眠,對人們日後的健康的確至關重要。假設有一天早上,時間已經很晚了,你那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卻還在熟睡。 你應該沖到他們臥室里、把他們揪起來嗎?雖然這種做法很誘人,但最好別這麼做。因為有證據顯示,青春期的睡眠對當下及未來的精神健康都十分重要。 睡眠嚴重缺乏、或睡眠存在嚴重障礙,是青春期抑鬱症的最常見症狀之一。這應當不難理解。畢竟,無論你感覺多麼疲乏,假如你心事重重、思慮纏身,就很難沉入夢鄉。成年人也存在這種情況。有92%的抑鬱症患者都表示自己總是難以入眠。 不過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睡眠問題也許會早於抑鬱症出現,從而增加日後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這是否意味着我們應當對青少年的睡眠多加重視呢?這樣可以降低日後患抑鬱症的風險嗎? 在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對一大批青少年從15歲至24歲間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那些在15歲時報告稱自己難以入睡、但當時並未患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青少年在達到17歲、21歲或24歲後,出現抑鬱或焦慮的概率均高於同齡人。 在成年人中,睡眠問題也可以作為未來出現抑鬱症的預測指標。一項針對34項研究的大型分析發現(這些研究總共對15萬人進行了追蹤調查,時長從三個月到34年不等),存在睡眠問題的人後續患抑鬱症的相對風險會比別人高出一倍。當然,這並不代表着所有失眠的人都會患上抑鬱症,大多數人其實都不會。失眠的人最不該做的,就是為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了。 但在有些情況下,糟糕的睡眠的確有可能對精神健康問題起到一定助長作用。睡眠缺乏對我們的負面影響是公認的,如疏遠親朋好友、缺乏行事動機、更加煩躁易怒等等,這些都會對人際關系質量造成影響,從而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而在這些影響中,最重要的當屬生物學影響。缺乏睡眠可能會導致體內炎症增加,這也與精神健康問題存在一定關聯。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分析睡眠障礙與其它精神疾病之間的關系。其中,神經科學家發現,這種關系不僅僅在抑鬱症患者身上存在。在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人群中,晝夜節律(即自然的睡眠-清醒周期)紊亂也並不鮮見。在有些病例中,患者的生物鍾嚴重失調,導致患者夜間無法入睡,白天卻睡意昏沉。 臨床心理學家也呼籲在關照精神健康時,給予睡眠問題更高的重視度。因為睡眠問題在多種疾病的診斷中都十分常見,並不局限於某種特定疾病。睡眠問題有時明明可以得到解決,卻被人們所忽視, 此外,即使患者是先出現精神問題、再出現睡眠問題,缺少睡眠也可能會使精神障礙進一步惡化。畢竟,僅僅是失眠一晚上,就足以對人們的情緒和思維產生顯而易見的負面影響了。 睡眠與精神健康之間的復雜關系還不止於此。科學家發現,即使在接受抑鬱症治療之後,睡眠問題也不一定會隨之消失。一般來說,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消極想法,從而讓他們更容易入睡。但就在去年,臨床心理學家團隊在試驗中嘗試了三種不同的抑鬱症療法。三種療法減輕抑鬱的效果都同樣出色,但只有一半治療對象的睡眠問題得到了解決,另外一半人則依舊為失眠所困,說明後者的失眠是獨立於抑鬱症存在的,需要分開解決。 話雖如此,但睡眠障礙與心理問題可能由相同的原因導致,如創傷性事件或負面經歷、容易過度反思、或各種遺傳因素。研究顯示,與血清素和多巴胺通路相關的基因、以及會影響個人生物鍾的基因,都是會造成睡眠障礙及抑鬱症的因素。 並且我們已經觀察到,失眠與精神問題會起到相互助長、使彼此進一步惡化的作用。你感到壓力很大,因此難以入睡;你缺乏睡眠,於是感覺壓力更大……如此循環交替,病情也隨之不斷升級。 還有一種可能性:缺少睡眠並非後續出現抑鬱症的誘因,而更像是一種預警徵兆。在有些病例中,患上精神疾病的頭一個症狀便是無法將煩惱拋之腦後。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要想破解失眠與精神疾病之間的因果關系網,最好的方法就是弄清晝夜節律紊亂對大腦的影響。我們需要對多種基因、腦區、以及神經遞質之間的復雜關系進行考察,才能弄清問題出在哪里。 因此,青少年和成人的持續性失眠也許都應當得到更多重視。睡眠干預措施一般都很簡單直接,治療有時也很成功。一項針對49項研究的大規模分析顯示,解決存在抑鬱症狀的失眠患者的睡眠問題後,患者的睡眠質量不僅有所提高,抑鬱症狀也得到了緩解。 在英國的26所大學中開展了一項大型OASIS試驗(Oxford Access for Students Improving Sleep,意為「牛津學生睡眠改善方法」),結果發現,在患有失眠的學生身上運用數字認知行為療法,不僅可以改善他們的睡眠,還能減少幻覺和妄想症等精神錯亂症狀的發作。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睡眠干預能否從根本上預防精神問題的發生?要解答這一問題,還需開展大規模的長期試驗。對睡眠問題進行早期干預的優勢之一在於,失眠遭到的污名化較少,因此與精神疾病相比,更容易說服人們接受治療。 與此同時,受失眠困擾的人不妨試試以下方法:在白天獲得充足的光照(對大多數人而言,早晨的光照尤為重要),小睡時間不要超過20分鍾,晚上不要進食、運動、或攝入咖啡因飲料,盡量不要在床上閱讀郵件、或討論令人感到壓力的話題,保持臥室涼爽、安靜、黑暗,並且盡量每天同一時間起床和就寢。 當然,僅靠改善睡眠質量還不足以解決精神問題。那麼從長期來看,這是否也能帶來一定改變呢?即使不能,也沒有比一夜好眠更幸福的事了。這一點,相信每個缺覺的青少年都深有體會 來源:cnBeta
新研究發現英國新冠變體致死率可能比想象中更高

新研究發現英國新冠變體致死率可能比想象中更高

據外媒報道,去年年底,英國衛生和政府官員宣布出現了一種新新冠病毒突變,這種突變在該國占主導地位。假期期間,英國沒有放鬆限制,而是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封鎖。然而即便如此,盡管有限制,英國政府還是在1月初報告了創紀錄的病例數量。 在接下來的幾周時間里,人們了解到,目前的疫苗可以中和在英國發現的B.1.1.7毒株,COVID-19倖存者不太可能再次感染。最近的研究表明,目前的疫苗對突變體仍然非常有效。英國自己的新冠病毒統計數據證明,疫苗發揮了預期的作用。 但B.1.1.7也有可怕的消息。幾周前的一項初步研究表明,英國的變異比其他變異的致死率要高出35%。一項全新的研究則給出了更高的估計。根據這項新研究了解到,B.1.1.7菌株的致死率比以前的COVID-19菌株高出64%。 這項新發現來自埃克塞特大學,該大學在《BMJ》上發表了這項研究。 科學家們比較了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在該社區測試呈陽性的近5.5萬對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志願者的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因素都是匹配的。研究人員在感染後對志願者進行了28天的跟蹤以此來測量死亡率。 該研究論文指出,感染B.1.1.7的人死亡的可能性高出64%。換言之,這意味着每1000例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將從2.5增加到4.1。 社區檢測往往能會發現更多的低風險病例,但如果研究結果可以推廣到其他人群,研究人員指出,跟以前流行的變異相比,該突變體有可能導致大量額外的死亡率。 他們寫道:「這一發現對醫療保健能力規劃以及國家和國際控制政策都產生了影響,死亡率的上升也支持了進一步協調和嚴格措施以減少SARS-CoV-2死亡的觀點。」 自被發現以來,英國的病毒變種已經擴散到全球各地。美CDC曾在幾周前發出警告,等到3月份,英國的這種突變可能會成為主導。該國的衛生官員警告稱,像B.1.1.7這樣的突變體可能會引發另一波感染。 除了英國的這種變異,在過去幾個月里至少還發現了另外兩種令人擔憂的變異。跟英國的突變不同的是,南非和巴西的突變可以讓倖存者再次感染並降低疫苗的有效性。然而,B.1.1.7的傳播性似乎比其他版本更高,不過疫苗對它非常有效。本周,來自以色列的有關輝瑞和BioNTech疫苗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疫苗非常有效,可以預防嚴重疾病和死亡。另外,該藥也可預防無症狀感染。由於研究中80%的陽性病例都感染了英國病毒株,所以這些發現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來源:cnBeta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能減輕自身免疫反應過激的新化合物

據外媒報道,當人體檢測到一種病原體如細菌或病毒它就會啟動免疫系統來對抗這種入侵者。有些人的免疫系統會出現反應過度的情況,這會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進而引發身體自身受傷,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是致命的。現在,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的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化合物,它可以在不損害身體整體免疫反應的情況下幫助減少這種過度激活。 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會導致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健康組織時--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最近,它還跟嚴重的COVID-19感染有關,在這種感染中,免疫系統信號蛋白上升到危險水平進而導致人體自身細胞受損。 這種化合物由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小組設計,被叫做ASO-1,以酪氨酸激酶2 (TYK2)為靶點--TYK2是兩面激酶(JAK)家族的一種酶,在調節人體免疫反應中起到關鍵作用。愛丁堡大學最近牽頭、發表在領先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項研究則發現,TYK2水平高跟患嚴重COVID-19存在關聯。 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SPMS)的Phan Anh Tua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指出,這表明了ASO-1化合物形成自身免疫疾病治療基礎的潛力。 Phan同時還是南大結構生物學研究所的臨時主任,他表示:「人類基因研究表明,抑制TYK2的活性可以提供對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狼瘡和1型糖尿病的的保護。」 南大高級研究員、該研究的論文聯合首席作者Lim Kah Wai博士補充稱,英國的這項研究將TYK2高表達跟COVID-19重症患者聯系起來,ASO-1可能是一種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治療藥物。為此,他們正計劃進行進一步的臨床前工作以驗證其治療潛力。 據了解,許多減輕由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引起的炎症的藥物靶向JAK家族四種蛋白:JAK1, JAK2, JAK3和TYK2。 最近,TYK2已經成為研究人員首選的目標。由於這四個成員的結構高度相似,有選擇地靶向TYK2以限制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NTU研究團隊設計的ASO-1化合物是一種反義寡核苷酸(ASO)。ASO是一種RNA療法--它們以信使RNA (mRNA)為靶點,mRNA攜帶着細胞「讀取」的基因指令來製造蛋白質。ASO-1被設計成能跟TYK2 mRNA結合從而阻止細胞產生TYK2蛋白。 研究小組對人類細胞培養進行了實驗室實驗並發現ASO-1對TYK2具有高效力和選擇性且對其他JAK蛋白沒有影響。Lim博士指出,ASO-1的這種高效力可以跟最近已進入臨床試驗或已批准臨床使用的候選ASO藥物相媲美。 NTU研究小組從200多個潛在有效的ASO中發現了ASO-1。 現在,該團隊已經建立了一個涵蓋RNA療法的設計、合成和細胞測試的集成平台。TYK2是免疫和癌症治療的一系列治療靶點之一,它成為了該團隊研究的主要重點。 NTU的研究人員計劃跟幾位學術合作者合作在動物模型上測試ASO-1並對其臨床應用開發開放工業合作。 來源:cnBeta
接種完新冠疫苗後為何還要戴口罩?病毒仍可能在鼻腔殘留並繁殖

接種完新冠疫苗後為何還要戴口罩?病毒仍可能在鼻腔殘留並繁殖

據外媒報道,上周早些時候,美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為完全接種過疫苗的人發布了新的COVID-19指南,其建議接種過疫苗的人繼續遵守在公共場合或聚集時預防傳播的衛生措施。不過美CDC表示,接種過兩種疫苗的人可以在第二次注射兩周後無需佩戴口罩也能在室內會面。假設藥物引起了預期的免疫反應,這時就會產生完全免疫。 資料圖 我們知道,第一代新冠疫苗並不是為了阻止COVID-19傳播而設計的,相反,是為了防止嚴重的COVID-19和死亡。此外,COVID-19疫苗有着不同的功效等級,這意味着它們不會提供完美的100%保護。這就是為什麼理論上說,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仍有可能被感染。他們也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即使他們自己沒有出現症狀。 據了解,當新冠疫苗在第一次注射後到達細胞時免疫系統會立即對新的威脅做出反應。正常的免疫系統將疫苗視為入侵者並產生抗體來中和它。疫苗接種後出現的副作用表明身體已經開始保護自己了。 這些抗體將傳遍全身,如果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了SARS-CoV-2那麼它們將殺死真正的病毒。然而新冠病毒仍可以在鼻腔內的細胞中定居並在那里繁殖並試圖擴散到肺部。一些抗體可能存在於上呼吸道中,不過科學家們仍在研究它們的數量是否足夠多以防止病毒感染鼻子中的細胞。 新冠病毒將會試圖潛入肺部並造成最大的傷害。更多的抗體將在那里面對病毒--本質上是阻止它感染肺細胞。病毒若無法繁殖就會死亡,患者也不會出現症狀。鼻子仍是問題所在,因為無論是通過咳嗽、打噴嚏還是僅僅通過交談和呼吸,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攜帶病毒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將病毒傳播給他人。這就是接種疫苗後仍被建議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原因。 同樣,這也是為什麼美CDC還沒有準備好支持一些州正在做的事情。盡管該機構發出警告,但許多地方已經取消了戴口罩的要求。 即使疫苗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接種過疫苗的人仍需要口罩。疫苗並非100%有效。一小部分接種過疫苗的人會被感染並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可以防止他們傳染他人。 來源:cnBeta
科學家創造出針對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的酶化合物

科學家創造出針對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的酶化合物

當身體檢測到病原體時,如細菌或病毒,它就會發動免疫系統的反應來對抗這個入侵者。在一些人中,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導致免疫反應過度活躍,導致身體正常組織受傷,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致命的。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新加坡)的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化合物,可以幫助減少這種過度激活,而不損害身體的整個免疫反應。 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會導致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健康組織時--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最近,它還與嚴重的COVID-19感染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免疫系統的信號蛋白會上升到危險的水平,導致人體自身細胞受損。 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設計的這種名為ASO-1的化合物,靶向酪氨酸激酶2(TYK2),它是JAK激酶家族的成員,在調節人體免疫反應方面起着關鍵作用。最近,一項由愛丁堡大學牽頭並發表在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上的研究發現,高水平的TYK2與嚴重的COVID-19有關。 通過使用人類細胞在盤中生長的實驗室實驗,科學家發現ASO-1在持續一段時間內可以強效降低TYK2水平,並抑制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的免疫信號通路。 這表明ASO-1化合物有可能成為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基礎,來自新加坡NTU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SPMS)的Phan Anh Tuan教授領導的團隊說。 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Lim Kah Wai博士補充道:"隨着英國主導的重症COVID-19患者研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將TYK2的高表達與嚴重的COVID-19聯系起來,ASO-1可能是一種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治療藥物。我們正計劃進一步開展臨床前工作,以驗證其治療潛力。" 該研究結果於2月發表在美國免疫學家協會的出版物Immuno Horizons科學雜誌上,研究團隊已經為他們設計的化合物申請了專利。 來源:cnBeta

體外受精等輔助生殖技術普及 全球雙胞胎出生率創新高

3月13日消息,據媒體報道,有研究發現全球每年約有160萬對雙胞胎出生,每42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對是雙胞胎,這一數據創下歷史新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雙胞胎出生率上升了三分之一,從千分之九上升到現在的千分之十二。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體外受精和其他輔助生殖技術的普及。從地區看,過去30年北美地區雙胞胎數量增長了71%,亞洲地區增長32%。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與人口學系教授指出,全球雙胞胎的相對和絕對數量比20世紀中葉以來的任何時候還高。 不過我們同時也關注到,中低收入國家的雙胞胎出生率命運堪憂,尤其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許多雙胞胎出生一年後會失去他們的手足。根據我們較早的研究,每年幾乎有20萬到30萬個孩童喪命。 來源:cnBeta
Serimmune推出新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譜服務

Serimmune推出新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譜服務

據外媒報道,免疫智能初創公司Serimmune希望更好地了解抗體表位(抗原分子中與抗體結合的部分)與SARS-CoV-2病毒之間的關系。該公司的專利技術最初是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開發的,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和特定的方法,通過一個小的血液樣本來繪制個人的整個抗體陣列。 他們通過使用細菌肽顯示--一種篩選機制,可以從樣本中與抗體結合的細菌中分離出質粒DNA。然後可以對這種DNA進行測序,以確定表位,這些表位提供了有關某人可能已經暴露於哪些抗原的信息,以及他們的免疫系統如何對它們做出反應。 Serimmune首席執行官Noah Nasser說:「這是一種非常高度復用和精緻的特異性的方式來觀察標本中抗體發現的表位。」他擁有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學位,之前曾在幾家診斷公司工作。 本周,Serimmune宣布推出了他們核心技術的新應用,以幫助了解SARS-CoV-2的疾病狀態和免疫反應,SARS-CoV-2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我們把我們建立的這些抗體檔案,然後我們能夠把這些抗體以大約12個氨基酸的特異性映射回SARS-CoV-2的蛋白質組,」Nasser說。「而且我們發現,抗體表達與疾病狀態高度相關,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標本中存在的抗體來區分輕度、中度、重度和無症狀的疾病。」 Serimmune能夠收集的患者數據越多,其核心技術就越能在不同的抗原暴露和疾病嚴重程度中找到模式。更早地注意到這些模式不僅可以幫助醫生和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SARS-CoV-2病毒是如何運作的,而且可以為任何抗原的診斷、治療和疫苗的新方法提供信息。 Serimmune推出新的COVID抗體表位圖譜服務,就是為了讓疫苗公司、政府機構和學術實驗室等客戶更容易獲得這些數據,這些客戶對更好地了解SARS-CoV-2的免疫反應表現出興趣。 「關鍵是將研究人員想知道的信息歸零,並將其標準化,」Nasser說。「我們現在實際上可以在收到樣本後的短短兩天內提供這些結果回來。」 除了這項新服務之外,Serimmune公司還計劃啟動一項關於SARS-CoV-2免疫力的縱向臨床研究。研究參與者使用無痛的家庭採集工具,將小量血液樣本送到Serimmune公司,然後Serimmune公司利用其核心技術勾勒出個人免疫力圖譜。 「我們以COVID個人免疫圖譜的形式將結果反饋給他們,」Nasser說。「而我們要做的是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免疫反應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種免疫反應在反復暴露於COVID時發生了什麼。」 他補充說,現在的圖譜技術非常特異,它可以判斷患者是否有來自SARS-CoV-2病毒的自然暴露或來自疫苗的抗體。 雖然目前Serimmune的主要關注點仍然是COVID-19大流行的這些應用,但Nasser也提到,該公司有計劃進入個性化醫療領域,有可能直接向感興趣的患者提供他們的圖譜服務。 「我們相信,這對個體患者了解自己的免疫狀態和接觸過哪些抗原有價值。」他說。在此之前,Serimmune計劃繼續用更多的患者樣本來增加其數據庫。 來源:cnBeta

一些健康專家告誡在接種疫苗的前一天晚上不能飲酒

據外媒BGR報道,如果人們打算很快接種疫苗,健康專家建議他們在前一天晚上放鬆一下,這樣就會得到充分的休息,使他們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態。此外,雖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還沒有發布關於這個問題的正式通知,但健康專家已經告誡說,在接種疫苗前一天晚上喝酒可能會潛在地削弱他們的免疫系統,並在這個過程中,削弱疫苗本身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輝瑞和 Moderna臨床試驗的志願者在接種疫苗前一晚被要求不能飲酒。 曼徹斯特大學的免疫學家Sheena Cruickshank近日表示:「你需要讓你的免疫系統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才能對疫苗有良好的反應,所以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或之後不久就喝酒,那是沒有幫助的。」 與此類似,馬里蘭洛約拉大學的 Christopher Thompson 教授建議人們在接種前幾天甚至在接種第二劑藥物後幾周內不要暴飲暴食。 「大多數關於酒精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和疫苗反應的現有數據表明,一般來說,人們應該避免在接種疫苗前後暴飲暴食,」Thompson告訴健康熱線。「理想情況下,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前至少一周和第二劑疫苗接種後一個月內應避免這種情況。」 然而,一些衛生專業人員採取了相反的觀點,至少涉及到更有節制的酒精攝入。例如,來自貝勒醫學院的Hana El Sahly博士認為,在接種疫苗前適度飲酒應該不會對疫苗的療效產生太大的影響。 「在大型的3期臨床試驗中,飲酒沒有作為一個變量進行評估,」Sahly說。「我們並不期望那種偶爾或適量的酒精攝入會影響對疫苗的反應。而且我們也沒有向受試者或公眾要求在接種時間前後戒酒。」 拋開酒精不談,所有醫學專家似乎都同意的一個警告是,人們在接種疫苗前不應該服用泰諾或 Advil等止痛藥,因為它可能會影響人們的免疫系統對COVID-19疫苗的反應。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要服用一些抑制免疫反應的東西,那麼很明顯,你不想服用這樣的東西,」福奇最近在談到止痛劑時說。「真正的消炎藥,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中的一種,就不應該服用。」 最後一點,美國的COVID-19疫苗接種工作仍在加速推進。事實上,美國總統喬-拜登周四表示,他將指示各州從5月1日起讓所有成年人都有資格接種新冠疫苗。 「如果我們都盡到自己的責任,」拜登說,「這個國家很快就會接種疫苗,我們的經濟會好轉,我們的孩子會重返校園,我們會再次證明這個國家可以做任何事情。」 來源:cnBeta

Moderna公司已開始試驗其新冠疫苗的「改良版」

據外媒BGR報道,就在去年12月月底歐洲和北美開始COVID-19疫苗接種活動時,報道開始詳細介紹世界各地出現的可怕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英國毒株(B.1.1.7)助推了該國的大規模激增,在1月的前幾周達到高峰。但目前的疫苗對英國變種仍有效。另一種變異毒株(B.1.351)也在南非地區占主導地位,隨後的研究表明,它可以逃避中和抗體的作用,有可能降低疫苗的功效。 巴西的版本(P.1)被證明也有類似的「能力」,衛生官員擔心這種變異體會使倖存者再次感染,降低疫苗的療效。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的疫苗能對正在傳播的毒株有效,尤其是迅速傳播到其他國家的B.1.1.7毒株。但B.1.351和P.1都可以逃避抗體。包括輝瑞/BioNTech和Moderna在內的疫苗製造商已經發布了他們自己的研究,證明疫苗對變異體持續有效。但他們也表示,他們正在研發針對突變體的疫苗版本。Moderna周四宣布了一項新的疫苗試驗,其mRNA疫苗的兩個不同版本是為了中和B.1.351菌株而創造的。 B.1.351和P.1.菌株具有幾種突變,包括影響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的基因變化。這就是疫苗所針對的成分,「教會」免疫系統產生可以防止刺突糖蛋白感染細胞的抗體。Moderna在其公告中表示,其最初的疫苗對所有測試的關鍵變種都產生了中和抗體,包括英國和南非的毒株。 Moderna有三種疫苗接種策略來提高疫苗對變異體的效力。其中一種是提供一針mRNA-1273的加強針,看它是否能增加對變異體的保護。 但Moderna還「出於謹慎考慮 」開發了另外兩種針對B.1.351的疫苗。這些疫苗是一項2期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有60名參與者已經接種了兩劑標準的mRNA-1273藥物。2期研究將是對目前正在進行的2期臨床試驗的修正。 三分之一的志願者將獲得20微克針對南非菌株的mRNA-1273.351候選藥物。三分之一的志願者將接種50微克的mRNA-1273.351。最後20人將得到50微克的多價增效劑候選物。mRNA-1273.211變體將原來的mRNA-1273藥物和mRNA-1273.351結合在一個疫苗中。後者「被設計成既可作為主要系列疫苗,又可作為對那些先前接受過mRNA-1273的人的增強劑施用時,引起廣泛的免疫反應,」該公司表示。 Moderna還表示,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將開展一項1期臨床試驗,研究單價和多價版本的mRNA-1273疫苗。這些藥物將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進行初級系列測試,並在已接種原藥的志願者中進行加強注射。NIAID研究將等待FDA批准後再招募志願者。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用於檢測帕金森病的無痛皮膚拭子 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科學家開發用於檢測帕金森病的無痛皮膚拭子 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就目前而言,診斷帕金森病可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依賴於症狀、仔細的檢查和醫生的逐一評估。但最近我們看到,在腸道、眼淚甚至皮膚中可能會出現更明確的疾病跡象。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專注於後一種可能性,他們有一個重大發現,發現從皮膚上收集化學信息的拭子可以用來區分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准確率很高。 通過皮膚中的生物標志物來檢測帕金森病的想法正在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多個角度來研究這種可能性。人們希望能夠在早期階段對其進行診斷和管理,在產生多巴胺的大部分腦細胞死亡和患者的症狀變得嚴重之前。 科學家們或許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方法是通過皮膚活檢來揭示某些生物標志物。去年10月,我們看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證明這種方法如何通過檢測錯誤折疊的α-synuclein蛋白,在25個病例中的24個病例中正確識別疾病。 這項新研究調查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重點研究了從我們皮膚上稱為皮脂的油性層中收集樣本的拭子。這種物質充滿了引人關注的分子,人們認為帕金森病患者比沒有帕金森病的人產生更高的數量。於是,曼徹斯特大學團隊擬定了一項研究來探索它與疾病的關系。 實驗招募了五百名參與者,有帕金森病和沒有帕金森病的人,從他們的上背部採集皮脂樣本。然後使用各種質譜方法分析化學成分,結果發現10種化學物質在帕金森病患者身上的含量或升高或降低。利用這些生物標志物,科學家們能夠以85%的准確率區分出患病者和未患病者。 作為一項單獨但相關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小組再次使用質譜法監測這些化學信號隨時間的變化。這揭示了隨着疾病的發展而發生的微妙變化,科學家們發現脂肪處理和帕金森病患者的線粒體發生了變化。這樣一來,皮膚拭子技術可能不僅僅是診斷帕金森病的一種方式,而是監測其進展。 「我們相信,我們的結果是朝着可用於幫助診斷和監測帕金森病的測試邁出了極其令人鼓舞的一步,」曼徹斯特大學的佩迪塔-巴蘭教授說。「該測試不僅快速、簡單、無痛,而且還應該具有極高的成本效益,因為它使用的是已經廣泛使用的現有技術。我們現在希望將我們的研究結果向前推進,完善該測試,以進一步提高准確性,並採取措施使其成為可以在NHS(英國國民健康服務)中使用的測試,並為這種衰弱的疾病開發更精確的診斷和更好的治療方法。」 兩篇詳細介紹相關研究的論文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來源:cnBeta

剛果超4%艾滋病感染者可「自愈」,遠高於目前認識

HIV大流行的起源可追溯到剛果河流域。剛果的HIV流行率高,近期監測數據顯示可能高達11%;而且,由於緊鄰攜帶SIV(猴免疫缺陷病毒,與HIV密切相關)毒株的靈長類動物棲息地,剛果等國家的HIV流行情況也具有高度的病毒遺傳多樣性。自然,這也是HIV監測的重點地區之一。 近日,《柳葉刀》旗下期刊EBioMedicine發表一項重要監測發現:剛果地區有2.7%-4.3%的HIV感染者可能是潛在的精英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s)——未接受藥物治療,就能以某種未知的方式,自發將HIV病毒載量控制到無法檢測的水平。這一比例遠高於人們目前的認識,通常認為,HIV感染者中不到1%具有這種抑制HIV復制的能力。 這提示,剛果河流域的部分人群或許具有控制HIV感染的獨特能力,對這些精英控制者的研究可能會為了解病毒抑制機制提供新的見解。 這項監測研究於2017-2019年期間在剛果金沙薩市的48個臨床中心開展,共有10457人接受了HIV快速診斷檢測。同時,所有人也接受了血清學檢測(通過雅培ARCHITECT HIV Ag/Ab Combo檢測),1968人檢出抗體陽性並進一步接受病毒載量測定(通過雅培RealTime HIV-1 viral load)。此外,還進一步通過多種檢測手段對這些人群血液樣本進行病毒載量的交叉驗證、HIV測序,並檢測其他血液傳播病毒和用藥情況。 數據表明,共有429人(21.8%)HIV血清學陽性但病毒載量低於可檢測水平。對於這些病毒載量檢測陰性的結果,研究團隊已經系統排除了採集點偏差、樣品完整性和病毒遺傳多樣性的潛在問題。 進一步檢測發現,約60%(209/354)的被檢測者血樣中有服用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的證據,但這些患者此前並未報告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對抗體檢測結果交叉驗證,蛋白質免疫印跡檢測(Western blot,WB)提示有12%的人此前的血清學檢測結果為假陽性(49/404)。未服藥、且對WB檢測呈陽性或不確定結果的人群,再結合血清學檢測結果和HIV快速診斷結果進行判斷。 最終,在血清學檢測呈陽性的人群中,研究團隊將符合以下多個檢測結果的感染者定義為潛在的精英控制者: 病毒載量陰性(VL-)、且未服用抗逆轉錄藥物(ART-)、且WB檢測陽性(WB POS); 或病毒載量陰性(VL-)、且未服用抗逆轉錄藥物(ART-)、且WB檢測不確定(WB IND),且快速檢測陽性(RAPID POS)。 綜合評估後,預計剛果人群中約2.7%-4.3%的感染者是潛在的精英控制者。 這一結果也促使研究團隊重新回顧了歷史監測數據。他們分析了1987年(首個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問世前)和2001-2003年期間從剛果收集的樣本——並從這些樣本中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剛果地區相當大比例的個體能夠自行控制HIV感染。 此外,之前有研究表明剛果的鄰國喀麥隆,潛在精英控制者多達2.95%,這一現象可能並非剛果所獨有。研究團隊也因此挖掘了他們原先收集的喀麥隆歷史數據,推測精英控制者比例約2.5%-5.8%。 因此,研究團隊提出,總體而言非洲中西部相當高比例人群具有控制HIV-1感染的天然能力。研究主要局限在於這是橫截面研究,難以判斷有多少人真正能夠長期自行控制HIV感染,即難以准確估算真正的精英控制者。對這些人群的進一步研究將有助於為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提供更多洞見。 來源:cnBeta
葛蘭素史克新藥試驗最新結果:可降低85%死亡風險

葛蘭素史克新藥試驗最新結果:可降低85%死亡風險

抗體療法效果顯著,又有新冠抗體藥物或很快在美國獲批。跨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與美國制藥獨角獸Vir Biotechnology聯合進行的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基於參與試驗的583名志願者數據,對照安慰劑對比組,兩家公司共同研發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可將新冠肺炎住院治療和死亡人數降低85%。 葛蘭素史克還稱,對上述藥物的另一實驗結果表明,它對部分病毒變種同樣有效。 由此,葛蘭素史克和Vir Biotechnology在周三表示,考慮到臨床試驗結果非常積極,他們將立即尋求藥物在美國的緊急使用授權以及其他國家的使用授權。 若是成功,該藥物將成為繼禮來(bamlanivimab單藥抗體療法、與君實生物合作的中和抗體聯合療法)和再生元制藥(再生元新冠中和抗體療法)的三種之後,第四種在美國獲批的新冠抗體藥物。 有獨立的數據監督委員會已經向葛蘭素史克提出,基於對實驗數據的中期分析,該藥物療效顯著,建議提前停止這項臨床試驗。 不過,兩家公司稱,在未來的6個月里,志願者將繼續接受監測,試驗完成後將公布更多數據。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