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研究發現酸櫻桃汁或有助於提高耐力運動表現

研究發現酸櫻桃汁或有助於提高耐力運動表現

一項有關酸櫻桃的最新研究發現,以果汁或濃縮汁形式食用這種超級食品可能有助於提高耐力運動表現。此前的一些研究已經指出了酸櫻桃的潛在健康益處,其中包括降低血壓和降低LDL「壞」膽固醇水平。用這種水果製成的果汁在運動員中越來越受歡迎。 蒙特莫倫西酸櫻桃(通常被稱為酸櫻桃)由於其潛在的健康益處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數量,通常被稱為「超級食品」。由這些櫻桃製成的果汁比傳統的櫻桃汁味道更酸,已經成為在業余和專業運動員中流行的一種飲料。 對這種水果的最新研究集中在櫻桃提高運動耐力的潛力上,而不僅僅是運動後的恢復。這項工作涉及對10個有關蒙特莫倫西酸櫻桃及其與運動恢復的關系的現有研究的薈萃分析。參加這些研究的大多數人都是耐力運動員。 該研究結果表明,當攝入粉末或果汁形式的酸櫻桃時,可以「顯著」提高人的耐力運動表現。研究包括給在7天的時間內給參與者提供酸櫻桃-200至500毫克的粉末或60至90毫升/天的濃縮果汁。 訓練強度最高的參與者的表現也得到最大改善;訓練強度低的參與者從中受益也較少。同樣,應該注意的是,研究人員在匯總結果中觀察到了表現優勢,但是在10項研究中,只有兩項分別證明了表現增強。 來源:cnBeta
研究稱非侵入性磁腦刺激設備可增強中風患者的大腦活動  加快康復速度

研究稱非侵入性磁腦刺激設備可增強中風患者的大腦活動 加快康復速度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在美國中風協會於洛杉磯舉行的國際中風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早期研究結果表明,非侵入性磁腦刺激設備可以增強中風後患者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希望該設備可以加快中風倖存者的康復速度並促進其運動功能。 初步研究招募了30名慢性缺血性中風倖存者,他們中風至少三個月且其身體一側無力。這些人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假治療,另一組接受主動經顱磁腦刺激。在四個星期內進行了二十次,每次持續40分鍾。盡管證明該治療是安全的,沒有出現不良反應,但MRI測量顯示,與接受假治療的組相比,另一組在受傷的大腦區域附近的大腦活動高出近九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David Chiu說道:「生理性腦活動增加的穩定性令人驚訝。雖然只有30名受試者,但統計學上腦活動發生了顯著變化。」 由於這項研究規模較小且尚處於初步階段,因此沒有任務評估腦刺激裝置是否對運動功能產生明顯的臨床改善。但是,可以在功能性MRI數據中檢測到運動功能的改善,該功能MRI數據可測量與步態速度,握力和其他手臂運動功能有關的大腦活動。 美國心髒協會主席、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米切爾·埃爾金德(Mitchell Elkind)將該研究稱為「令人興奮的」研究,盡管該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但其簡單性使其可以輕松地部署在中風患者的家中。 「……這是一個已經發展了很多年的領域,很高興看到它達到了這個水平,」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埃爾金德說道。這種可穿戴式磁刺激的優點是患者可以在家中隨身攜帶。他們不一定要進入臨床或學術醫學中心就可以對他們進行這種治療。」 目前研究人員正計劃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試驗,以更好地評估該設備在改善中風後運動功能方面的功效。擁有該新型設備專利的公司Seraya Medical正在贊助更大的試驗。Chiu樂觀地認為,這項技術將改變臨床醫生幫助中風患者康復的方式。Chiu說道:「如果在更大的多中心試驗中得到證實,那麼結果將具有巨大的意義。該技術將成為慢性缺血性中風後運動功能恢復的首個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項新研究在2020年國際中風會議上發表。 來源:cnBeta
研究表明蘋果有助於消除更年期症狀

研究表明蘋果有助於消除更年期症狀

2月19日,據外媒報道,發表在《北美更年期協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蘋果或能夠減輕更年期症狀。盡管激素治療是目前治療更年期相關症狀的一種可行方法,但是對於非藥物治療方案的探索一直在進行中,這對於那些不適合藥物治療的女性來說十分重要。 資料圖 先前的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可能在雌激素的產生、代謝以及更年期症狀中起着關鍵作用。特別是,食用水果或地中海式飲食(有利於健康的,簡單、清淡以及富含營養的飲食)。 該研究進一步分析了特定水果和蔬菜對不同更年期症狀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盡管水果和蔬菜的某些亞組能改善某些更年期症狀,但攝入過多這些亞組或將導致產生與泌尿生殖相關的健康問題。 例如,與其他類型的水果相比,柑橘類水果被認為對泌尿生殖系統有不利影響,綠葉蔬菜或暗黃色蔬菜與其他蔬菜相比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小的橫斷面研究提供了一些初步證據,表明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對更年期症狀的影響。但是過多的攝入或將帶來其他健康問題。 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不同更年期症狀是否會受到飲食選擇的影響以及其他負面影響。但就目前來說,蘋果是更年期女性的一個不錯選擇。 來源:cnBeta
研究將電子煙金屬暴露與DNA損傷聯系起來

研究將電子煙金屬暴露與DNA損傷聯系起來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說,使用電子煙會導致與一系列疾病(包括冠心病,白血病甚至肺癌)相關的DNA損傷。這種損傷是由於暴露於高濃度金屬引起的,該金屬源自電子煙霧化器中使用的金屬絲。與過去的研究不同,這項最新的研究涉及測量電子煙使用者尿液中生物標志物的水平。 盡管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電子煙產品具有相同的總體設計:吸收電子煙液的芯吸劑,然後其將暴露於加熱元件,當使用者使用時該元件會蒸發液體。加熱元件通常包含在所謂的霧化器中,除鎳鉻合金加熱絲外,該霧化器通常還具有黃銅夾和焊料。隨着金屬的加熱,金屬的小顆粒釋放到蒸氣中。 然後,使用者吸入這些小金屬顆粒,這些小顆粒會在體內堆積,可能引起各種健康問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這項新研究發現,在電子煙使用者的尿液中,與金屬暴露和DNA氧化損傷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水平均有所上升。 盡管發現電子煙使用者暴露於多種金屬,但鋅特別高。這種金屬已知會引起細胞氧化應激,其含量過高,表明它正在驅動研究發現的DNA損傷。電子煙使用者中與DNA損傷有關的生物標志物水平比吸煙者要高,這突出了以下事實,即使用電子煙並不比傳統香煙安全。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使用電子煙可能更糟。 來源:cnBeta

人工智能找到全新抗生素 可殺死超級耐藥菌

今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刊登了一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論文。科學家們通過一種深度學習系統,讓人工智能「慧眼識珠」,發現了一種潛在糖尿病藥物的抗菌潛力。在動物實驗中,這種全新的抗生素能有效殺死一種對已知所有抗生素都耐藥的超級細菌。這一重磅發現也登上了當期《細胞》雜誌的封面。 Image credit: Amanda Cicero, Luca Vallescura, Darryl 「Moose」 Norris, and Chris Sinclair 科學家們是怎麼想到用人工智能來尋找新型抗生素的呢?在論文的開頭,他們介紹說自青黴素誕生以來,抗生素已經成為了現代醫學的基石之一。然而隨着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的細菌對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不幸的是,過去許多抗生素都來自於土壤中的微生物,用開發傳統藥物的方式來開發抗生素並不容易。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誕生的新型抗生素寥寥無幾,且結構上與過去已有的抗生素大同小異。 為了改變這一困境,研究人員們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的模型。具體來看,這種模型能夠自動學習不同藥物分子里的結構,不但可以掌握這些分子的不同位置是否存在特定的化學基團,還能夠預測這些分子的特性。 ▲本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隨後,研究人員們給這種模型提供了2335個用於「學習」的不同分子,這些分子中有美國FDA已經批準的藥物,也有不少具有廣泛生物活性的天然分子。研究人員們希望在訓練之後,這種模型能夠學會識別能有效殺死大腸桿菌的藥物。 訓練完畢後,是檢驗這套機器學習模型學習能力的時候了。研究人員們使用Broad研究所的一個化合物庫,讓這套模型從其中6111個分子里,尋找具有潛在抗菌潛力的分子。從中,這種模型認為一個分子具有很強的抗菌活性。有意思的是,這種分子原先是作為一種糖尿病藥物而開發出來的,在結構上和已有的任何一種抗生素都明顯不同。後續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該分子對人類細胞的毒性較低。 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透露,研究人員們致敬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將該分子命名為halicin(電影里的人工智能系統叫做HAL 9000)。隨後,他們在培養皿里測試了halicin對多種耐藥菌的殺菌效果,而結果令人欣喜!除了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一種難治的肺部病原體)之外,halicin對所有測試的耐藥菌都有殺傷作用。 <p▲除了銅綠假單胞菌(藍色)外,halicin在測試的幾種耐藥菌里,顯示了良好的廣譜抗菌活性(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當然,培養皿中的結果,還不能代表活體動物上的抗菌療效。於是,研究人員們又讓小鼠感染上了一種超級耐藥的鮑氏不動桿菌(A。 baumannii)。同樣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新聞介紹,這種超級細菌能耐受已知所有的抗生素!而halicin再次顯現出了神奇的效果——含有halicin的軟膏在24小時內,就徹底清除了感染。 基於以上這些結果,研究人員們指出,halicin具有廣譜的抗菌活性。而從機理上看,這是因為它能幹擾細菌,不讓它們形成跨膜的電化學梯度。一般情況下,這種電化學梯度能協助細菌產生能量。如果沒有這種梯度,細菌就會死亡。研究人員們也提到,重塑電化學梯度的過程非常復雜,不是簡單的幾個突變就能完成的,因此這也最大程度上杜絕了耐藥性的產生。 利用這套系統,研究人員們進一步在另一個數據庫里篩選了數億個分子,並從中找到了23個與現有抗生素結構迥異,且對人類細胞無毒性的潛在抗菌分子。這一篩選過程,只用了短短的3天時間。後續的研究也表明,其中8個分子的確有抗細菌的活性,2個分子的活性尤其強。科學家們也計劃繼續對這些分子進行研究和評估。 正如一些科學家所言,這項突破性的研究是抗生素藥物研發的一個範式改變,有望提高我們發現新型抗生素的效率,給我們帶來更多抗擊超級細菌的武器。 來源:cnBeta
模型研究顯示:少數非洲國家面臨新冠病毒高輸入風險

模型研究顯示:少數非洲國家面臨新冠病毒高輸入風險

據外媒報道,一種新的模型研究顯示,由於少數非洲國家與中國之間的頻繁往返航班情況,這些非洲國家可能面臨新冠病毒的高輸入風險。而這些國家也可能未做好應對感染的充分准備。上周埃及發現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也是新冠肺炎在非洲大陸首例確診。然而全球公共衛生專家一直擔心在非洲國家擴大傳播的可能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在2月初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我們最擔心的是在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中傳播的可能性。」 如果病毒到達已經受到其他疾病困擾的國家(例如,仍在抵抗埃博拉疫情的剛果),它將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本月初,只有兩個非洲國家(塞內加爾和南非)具有實驗室能力來檢測新冠病毒。世衛組織分發了測試試劑,到本周末,預計將有40個國家/地區能夠對疑似病例進行測試。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一直在投資和加強與非洲的經濟關系,這使兩者之間的航班數量增加了600%以上。 盡管如此,從中國到歐洲的航班仍然多於飛往非洲的航班。這意味着乘飛機旅行會將病毒帶到歐洲的可能性仍然很高,而這兩個地方的當前病例數都反映出這一點。例如,歐洲有47例,而非洲有1例。不過,歐洲更有能力做出回應。 一組研究人員使用有關中國不同地區(不包括湖北省,疫情爆發中心,較早制定旅行禁令)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航空旅行數據來預測最有可能出現輸入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國家。該分析發表在本周的《柳葉刀》雜誌上,發現埃及、阿爾及利亞和南非面臨的風險最高。但是,這三者均具有相當強的應對傳染性威脅的能力,而且人口,社會和政治環境為民眾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使其免受流行病的侵害。 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的風險略低,但如果根據其人口,社會和政治環境的話,它們將更容易受到影響。這兩個國家的人口也較多,這可能會增加病毒的影響力。摩洛哥、蘇丹、安哥拉、坦桑尼亞、加納和肯尼亞也處於中等風險,在流行病中很容易受到傷害。 根據對中國的大量航空旅行,該結果與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優先考慮的國家進行了追蹤。阿爾及利亞、埃塞俄比亞、南非和尼日利亞都在WHO名單上。盡管如此,還是存在一些差異:世衛組織的名單不包括埃及,而《柳葉刀》分析認為埃及面臨最高的風險。 作者寫道:「我們的發現應有助於為緊急優先事項提供優先次序,以便在發現中度到高進口COVID-19風險的特定非洲國家中加強對備災和響應的支持,並處理緊急醫療事件的能力相對較低。」 來源:cnBeta

中國研究團隊:新冠發病早期傳播相比非典更像流感

當地時間2月19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發了來自廣東省疾控中心、珠海市疾控中心、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的通訊文章,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在發病早期其上呼吸道的病毒載量更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病毒載量開始降低。該發現對新冠肺炎的疾控有着重大意義。 作者們認為,新冠病毒載量的表現與2003年在中國暴發的SARS有很大的不同。在發病的早期,SARS患者呼吸道的病毒載量是中度的。在症狀發作後約10天時,患者的SARS病毒載量才達到峰值。這意味着SARS病毒主要是在患者發病幾天後才開始傳播的。 2003年,全球通過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包括病例檢測和隔離,成功遏制了SARS-CoV的流行。而研究團隊的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意味着要遏制更「狡猾」的新冠病毒傳播,需要採用不同的手段。 那麼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是怎樣的? 研究人員在廣東珠海的18例患者(9例男性和9例女性,中位年齡59歲;范圍26至76)中監測了上呼吸道樣本有新冠病毒載量,其中包括兩個家庭中的4例繼發性感染(其中1人從未出現症狀,下文中的「患者Z」)。無症狀患者之所以被發現,是他與已知病例的密切接觸,因此受到監視。 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72個鼻拭子(從中鼻甲和鼻咽采樣)(圖1A)和72個咽拭子(圖1B),每位患者獲得1到9個連續樣本。 從2020年1月7日至1月26日,共有14名剛從武漢返回珠海並發燒(≥37.3°C)的患者被診斷為新冠肺炎。診斷方法是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測定,該方法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發,樣品在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在這14例輸入病例中,有13例CT顯示肺炎表現。症狀發作前14天內,這些人都沒有去過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患者E、I和P需要入住重症監護(ICU)病房,而其他患者則是輕度至中度症狀。 患者I和患者P是密切接觸患者E後,被檢測到繼發感染的。患者E在武漢工作,於1月17日回珠海探望了他的妻子(患者L)、母親(患者D)和朋友(患者Z)。患者L和患者D分別於1月20日和1月23日在其鼻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病毒RNA,他們都在出現症狀後不久確診。 患者Z,未報告臨床症狀,但在接觸E後第7、10和11天,他的鼻拭子(循環閾值值為22至28)和咽喉拭子(Ct值為30至32)呈陽性。2月6日獲得的患者Z的CT也不明顯。 另外,患者I和患者P住在武漢, 1月11日去珠海探望了他們的女兒(患者H),並於當天首次出現症狀。 1月17日,患者H發燒,症狀發作後第1天在鼻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病毒RNA。 研究團隊分析了從17例有症狀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載量與症狀發作日的關系(圖1C)。症狀發作後不久就檢測到較高的病毒載量(與Ct值成反比),且鼻子中的病毒載量高於喉嚨。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分析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其病毒核酸排毒規律與流感患者相似,但與SARS患者不同。另外,在無症狀患者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與有症狀患者相似,這表明無症狀或輕度症狀患者具有傳播潛力。 圖表說明:從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 A組顯示了在從14例輸入病例和3例繼發病例的鼻拭子中檢測到的Orf1b在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分析上的循環閾值(Ct)值。 B組顯示咽拭子的Ct值。 Z患者沒有臨床症狀,未包括在圖中。患有嚴重疾病(E,I和P患者)的輸入性病例的患者標記為紅色,患有輕度至中度疾病的輸入性病例的患者標記為黑色,而繼發病例(D,H,和L)用藍色標記。 與輕度至中度輸入性病例相比,使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測試重症患者鼻和咽拭子的Ct值,這允許患者內相關性和Ct變化的時間趨勢。從重症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的平均Ct值分別比輕至中度病例的拭子中的棉簽值低2.8(95%置信區間,-2.4至8.0)和2.5(95%CI,-0.8至5.7)。 C組顯示了症狀發作後第二天,在RT-PCR測定中14例輸入病例和3例繼發病例中Orf1b的總Ct值。 Ct值與病毒RNA拷貝數成反比,Ct值30.76、27.67、24.56和21.48對應於每毫升1.5×104、1.5×105、1.5×106和1.5×107拷貝。陰性樣品的Ct為40,這是檢測極限。 研究團隊最後強調,他們的這些發現與此前有關傳播可在感染早期發生的報告一致,並表明病例檢測和隔離策略可能需要區別於控制SARS所需的策略。新冠病毒載量與可培養病毒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還需要確定,而對口咽中症狀很少或沒有症狀但可檢測病毒RNA水平適中的患者至少持續5天的鑒定表明,我們需要更好的數據來確定傳播動態並為我們的篩查實踐提供信息。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開發可隨孩子成長調節的人工心髒瓣膜  可避免侵入性手術

研究人員開發可隨孩子成長調節的人工心髒瓣膜 可避免侵入性手術

對於一些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孩子來說,維持健康血液流動的人工心髒瓣膜是他們幼年生活的殘酷現實。這不僅需要進行心髒直視手術以最初植入該設備,而且還需要隨着其身體的成長每隔幾年重復進行高風險手術來更換它們。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一種全尺寸的全能解決方案,並提出了他們認為可以在各種直徑下工作的設計,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 根據美國心髒協會的數據,每千名嬰兒中大約有九個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這使其成為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這可能意味着心髒壁,附近的動脈和靜脈或調節器官內外血液流動的瓣膜異常。 當孩子出生時患有心髒瓣膜缺損時,外科醫生可以植入人工心髒瓣膜以使器官恢復健康功能,但是這些心髒瓣膜的直徑固定,這意味着他們需要定期更換。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稱,那些在兩歲之前接受人工瓣膜手術的兒童,至少要在成年之前進行五次心髒直視手術。 當今使用的人工心髒瓣膜具有一組三個瓣,它們一起工作以控制任一方向的血流。為了尋找更好的方式,研究人員分析了在深靜脈中發現的瓣膜,該瓣膜只有兩個瓣,即使在靜脈因血液量增加而擴張時也能夠保持血流。 負責這項研究的Sophie C. Hofferberth說道:「靜脈攜帶着我們大約70%的血液。靜脈的尺寸可能會根據人體位置而發生巨大變化,但是瓣膜必須保持功能正常。我們模仿了人體靜脈瓣膜的幾何外形,設計了一種程控尺寸的雙葉瓣膜,該瓣膜瓣膜適應於生長而不會失去單向血流控制。」 該團隊在實驗室測試和動物模型中對該瓣膜進行了評估,在擴展到各種尺寸後,它在完全適應各種壓力和血流的情況下被證明具有完整的功能。在人類患者中,科學家認為,可以通過氣囊導管方法根據需要擴展假體,他們將其描述為微創技術。 除了持續、健康的血流外,實驗還證明了人工瓣膜可以將血栓的風險降到最低。研究人員在成長中的綿羊模型中進行了測試,他們未觀察到通常在使用傳統人工瓣膜接受者使用的血液稀釋藥物的情況下,在10周內沒有血液凝結的跡象。 Hofferberth說道:「許多現有設備的缺點是存在流動中斷,導致血液凝塊形成和早期瓣膜惡化。我們的設計實現了良好的流動特性,似乎有助於有效地沖洗瓣膜使流動停滯最小化,這很可能是長期設備耐用性的重要決定因素。」有了這些令人振奮的早期結果,該團隊現在將目光投向了可能在一兩年內開始的人體試驗。 波士頓兒童醫院心血管外科主席Pedro J. del Nido醫師表示:「我們希望將這種新設備迅速投入臨床測試。如果我們的臨床前結果在人體測試中得到驗證,這可能會改變這一領域。」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新冠病毒有可能長期存在

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今日疫情分析,主持人白岩松連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對於是否有可能要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准備,王辰表示,像這個病(新冠病毒)我們就是說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准備。 白岩松:最近幾天,也有人在關心SARS仿佛是突然來了,突然又走了,好像就徹底消失了。那麼這次面對新冠病毒,我們是否希望它「走」,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備,可能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怎麼共存?有這種可能嗎? 王辰:有這種可能性。因為SARS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它的病毒也是這樣的特點。對於這樣兼具很強傳播性和很強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間持續傳播的。要麼把宿主殺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而像這個病(新冠病毒)我們就是說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准備。也就是說,從流行病學上對它的流行規律、從病毒學上對它的生物學規律、從臨床上防診治方面相對的措施、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措施,我們都要針對這個疾病、這個病原的特點做出相應的安排。 白岩松:那也就意味着我們相關的科研攻關其實尤為重要,並不是「遠水不解近渴」的問題,而是「希望它走」,但也要做好長期共存的准備? 王辰:是的。真正地防控這個疾病最強有力的生產力一定來自科學研究,對於科學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方法的發明發現。 來源:cnBeta
研究為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腸道-大腦假說提供新證據

研究為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腸道-大腦假說提供新證據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此前有一些假說認為,引起帕金森病的有毒蛋白質團塊在進入大腦之前開始在腸道內聚集。而近日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正在為這一假說帶來新證據。由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這項研究指出了一種特定的酶,可以阻止這些蛋白質最初聚集在腸道中。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標志是大腦多巴胺分泌神經元的進行性細胞死亡。人們認為這是由路易體引起的,路易體是一種稱為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的毒性簇。 在2000年左右,德國科學家Heiko Braak發表了一系列有爭議的研究。這些研究認為,破壞性的路易體首先在腸道中形成,然後通過迷走神經進入大腦。Braak假說到現在仍然存在分歧,但是,最近的許多研究開始建立大量證據來支持它。 去年一項重要的研究在小鼠中證明了這些路易體如何從腸道轉移到大腦。重要的是,該研究還發現,切斷迷走神經可以有效地阻止這些有毒蛋白質從腸道向大腦的擴散。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着眼於更好地研究這些蛋白質從腸道轉移到大腦的機制。 新研究的第一階段涉及將預先形成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注射到小鼠的十二指腸腸壁中,以跟蹤這些蛋白質簇的發展。實驗確實證明了這些路易體可以從腸道移動到腦干。有趣的是,研究人員注意到,盡管α-突觸核蛋白簇在年輕和老年小鼠中的進展相似,但只有老年小鼠才會出現隨後的運動障礙和胃腸道疾病。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年齡較大的動物之間這些根本的症狀差異? 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Colin Challis認為:「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處理病原體或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方面的效率下降。」 過去幾年里其中一些關於帕金森的更有趣的研究發現,一種稱為葡糖腦苷脂酶(GCase)的酶在幫助明確α-突觸核蛋白集群發揮着主要作用。隨後的一些腦部解剖研究顯示,已故的帕金森病患者的GCase水平降低。 這項新研究以年齡,GCase水平和帕金森氏症狀之間的這種關系為基礎,首先確定了老年小鼠中GCase胃腸內分泌水平較低。假設是與年齡相關的GCase水平降低加劇了由這些腸道衍生的α-突觸核蛋白簇產生的病理症狀。使用基因療法刺激腸道產生GCase,這一假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腸道中這種酶水平的增加確實恢復了腸道功能,也減少了腸道神經元中α-突觸核蛋白簇的聚集。 這項新研究的通訊作者Viviana Gradinaru解釋說:「編碼GCase的基因突變是造成戈謝病和帕金森病的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表明,該基因可以通過腺相關病毒轉運,以挽救小鼠的胃部症狀,並強調除了大腦以外,周圍神經元也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重要目標。」 已發表的研究確實表明,單獨的GCase缺乏不足以引發α-突觸核蛋白聚集達到臨床上明顯的帕金森病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年齡相關的GCase功能降低似乎更有可能促進導致該疾病的病理過程,從而為帕金森病的腸道-大腦假說增加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新研究繪制出副粘病毒3D原子結構 助力抗病毒藥物開發

新研究繪制出副粘病毒3D原子結構 助力抗病毒藥物開發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制出副粘病毒一個關鍵酶的3D原子結構,可幫助開發包括抗冠狀病毒藥物在內的抗病毒藥物。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上。 副粘病毒是包括麻疹、腮腺炎、人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等常見病原體的一類病毒。由於同為RNA(核糖核酸)病毒,副粘病毒與冠狀病毒作用機理相似。酶在RNA分子組裝中發揮重要作用,經常成為抗病毒藥物的靶點。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深入分子內部觀察,捕獲了人副流感病毒5聚合酶的數十萬張2D影像,並使用計算機算法重建了這種酶的3D原子結構。 研究發現,這種酶是一個不規則球體,帶有一個由4個磷蛋白組成的長尾。研究還發現,這種病毒利用同一種蛋白質實現基因組復制和轉錄。 美國西北大學分子生物科學教授羅伯特·蘭姆說,傳統開發藥物的方法有點「碰運氣」,寄望候選藥物能打中靶點。而闡明了病毒關鍵酶的3D原子結構,有望在設計藥物時做到有的放矢,「我們需要更多的抗病毒藥物以保證人們在感染時能迅速得到治療」。 來源:cnBeta

新冠肺炎對全球科研界影響究竟有多大?

由於新冠肺炎的爆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正常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科學也是如此。雖然不少院系開始了網上教學,但全國各地的大學仍然關閉;進入實驗室受到限制,項目被封存,實地工作中斷,旅行受到嚴重限制。此外,世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也注意到了這一影響,與中國的合作暫停,未來5個月的科學會議被取消或推遲。近日,Science報道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科研界的影響。 研究人員無法返回,部分實驗研究停止 與人類的苦難相比,對科學的破壞顯得微不足道。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報告,病例總數上升到71,429例,其中近99%在中國,死亡1775例。 但是,對於個別研究人員而言,損失可能是嚴重的,而且壓力很大。「基本上,一切都已經完全停止了,」北京中科院動物行為實驗室的負責人John Speakman說,該實驗室自1月25日農歷新年以來一直處於關閉狀態。 「影響很大,對員工的壓力真的很大。」 但是Speakman說,他理解中國政府為何採取這些措施。「這很煩人,但我完全支持他們的做法,」他說。 在疫情中心的武漢和湖北省的其他城市,中斷尤為明顯。武漢江漢大學動物行為學教授Sara Platto說,住在校園里的師生都被限制在公寓里。住在校外的Platto可以每三天出一次門。她說:「我現在的工作比疫情前任何時候都多。」 Platto是北京同事的科學顧問,他們正在進行基因分析,以確定導致COVID-19的病毒(上周正式命名為SARS-CoV-2)與另一種從穿山甲中分離的冠狀病毒的關系。她說她參加了13個聊天小組,目的是保持研究的進展。但她正在寫的一篇論文被推遲了,因為她在疫情爆發前把筆記留在了辦公室,現在回不了校園。 對科學的影響遠不止武漢。中國科學院上海腦科學與情報技術卓越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蒲慕明說:「目前,實驗研究已基本停止,因為學生和研究人員不能返回實驗室。」 紐約大學上海分校的加拿大神經科學家Jeffrey Erlich說,他被要求停止所有的動物實驗,並僅限於畜牧業。對他來說,這意味着將失去許多對老鼠和其他動物物種進行復雜任務訓練的研究。「如果因為不允許員工飼養動物而不得不停止訓練這些動物,那麼我將不得不訂購另一批動物並從頭開始,這將使我又回到6到9個月前,」他說。 Erlich說,他正在就繼續開展工作的方式進行談判,但對此感到矛盾。「要在實驗室的研究效率與員工的安全性和舒適度之間取得平衡,確實很困難,」 他說。 因為疫情,一些實驗室超速運轉,不少科學會議宣布取消或推遲 一些中國研究人員正在將重點轉移到撰寫研究報告和寫受資助的文書工作。中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已將資助申請的截止日期推遲了幾周,給了研究人員時間來彌補延誤。同時,許多大學和機構都增加了在線課程,以保證學生按時上課。蒲慕明說他每天教授2個小時的神經生物學講座:「令人驚訝的是,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收看。」 然而,這場危機已經讓一些實驗室超速運轉。清華大學的艾滋病研究人員Zhang Linqi現在正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他的實驗室成員甚至決定放棄上個月的農歷新年慶祝活動:「(我們)決定通過開展研究來慶祝它,」他說。他們合成並表徵了冠狀病毒表面的「spike」,這種蛋白可以幫助其進入人體細胞。張說,研究結果使該團隊正在與行業合作夥伴一起探索的幾種疫苗策略。 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研究人員也對這種新病毒產生了興趣。牛津大學傳染病專家Christopher Dye說,他的實驗室已經擱置了大部分研究。Dye說:「主要的影響是,在幫助中國同事分析大量新的COVID-19數據的同時,需要對工作進行分類,將其他項目放到次要位置。」 對病毒傳播的擔心也導致許多科學會議計劃的改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十多個科學會議宣布取消或推遲,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亞洲和歐洲其他地區也是如此。 冷泉港實驗室和亞洲冷泉港已經取消了計劃在中國蘇州舉行的所有會議,這些會議「至少要推遲到6月底」。 在上周末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上,來自中國的31名注冊者因旅行限制無法出席。就連原定於本周四在吉隆坡召開的國際傳染病大會的組織者也推遲了他們的會議,他們說,登記者的首要任務是在他們的祖國抗擊冠狀病毒的爆發。 與此同時,定於3月初在新德里舉行的第36屆國際地質大會禁止所有持有中國護照的與會者參加,即使他們已經多年不在中國,這激怒了一些與會者。會議組織者說,480名中國注冊者可以通過Skype加入。 80%活性藥物成分中國和印度生產,藥品庫存可能用完 人們也越來越擔心藥物的供應可能很快就會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干擾。China Rx的作者Rosemarie Gibson作證時說,據估計,所有活性藥物成分(API)(藥物原料)中的80%是在中國和印度生產的。它們包括用於治療各種疾病的化合物,從細菌感染、癌症到心髒病和糖尿病。由於中國許多工廠仍處於關閉狀態,許多藥品的庫存可能很快就會短缺。 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Michael Osterholm說:「現在這是一個問題。」 Osterholm指出,在威脅生命的情況下,有153種藥物需要人們立即使用。甚至在冠狀病毒爆發之前,對少數供應商的過度依賴導致了每天數十種藥品的短缺,Osterholm說:「這些供應鏈非常薄弱。」 但世衛組織負責獲得藥品和保健品的助理總幹事Mariângela Simão說,她和她的同事們還沒有看到COVID-19影響基本藥物供應的跡象。Simão的團隊每天與國際制藥協會保持聯系,這些協會正在跟蹤其成員公司的運輸中斷情況。Simão說:「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掌握的信息沒有關於API的直接風險。」 她補充說,部分原因是許多公司在農歷新年慶祝活動之前(許多工廠關閉時)儲存了2-4個月的產品。雖然湖北是一些制藥公司的老家,但更多的是在上海和中國其他受影響較小的地區。Simão指出,也就是說,如果病毒得不到控制,干擾仍可能發生。「這一切都將取決於疫情如何演變。」 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是中國乃至全球最普遍的擔憂。北京大學遺傳學家Wengshen Wei說:「我們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何時才能讓所有實驗室成員回來繼續我們的項目。」 比爾·蓋茨堅信人工智能和基因療法可以挽救生命 在新冠肺炎的研究上,科學家一刻也沒有停下腳步。而比爾蓋茨則對人工智能給予厚望,希望人工智能能夠在研究疾病、挽救生命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比爾蓋茨認為,人工智能和基因治療是改變生活的的兩種最有力的技術。蓋茨在周五在美國科學促進會上進行演說,稱人工智能可以「使復雜的生物系統變得有意義」,而基於基因的工具具有治癒艾滋病的潛力。 這位億萬富翁慈善家說,人工智能的潛力現在才剛剛被發掘出來,其計算能力每三個半月翻一番。除了處理數據方面的改進外,它還成功的開啟了機器「能夠合成,分析,查看模式,獲得洞察力並做出比人類所能理解的更多得多的維度的預測的能力」。 蓋茨說,人工智能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是「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生物系統,並加速發現療法以改善最貧窮國家的健康狀況。」基因編輯技術將同時幫助疫苗,診斷和治療。「具有改善健康的潛力,不僅可以治療罕見的遺傳疾病,還可以治療主要困擾窮國人民的疾病。」 談到致命的冠狀病毒時,蓋茨稱這兩種技術可以幫助診斷測試,治療和疫苗開發:「我們的基金會已承諾投入1億美元來解決這種新的冠狀病毒,因為我們認為它對全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筆資金將支持發現,隔離和治療確診病例的工作,幫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國家採取措施,為流行病做准備並保護其最脆弱的公民,並加快疫苗,治療和診斷方法的開發。」 Nature免費公布有關SARS-CoV-2期刊內容 SARS-CoV-2是一種導致呼吸道疾病爆發的新型病毒,稱為COVID-19,已傳播到世界各地多個國家。因為目前對該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結果,出版機構Springer Nature決定將旗下發布過的有關該病毒的研究論文,免費向公眾開放,並製作了一個專題,便於研究人員進行檢索。 Springer Nature鼓勵研究人員盡早共享通過預印本提交給所有期刊的研究成果,並強烈建議提交與此緊急情況有關文章的作者盡快、盡可能廣泛地共享與爆發有關的基礎數據集。 《冠狀病毒最新:非洲首次發現感染》 科學家擔心一種新病毒已經感染了成千上萬的人,並殺死了1000多人。該病毒於12月在中國武漢市出現,是一種冠狀病毒,與引起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或SARS的病原體屬於同一家族。它會導致稱為COVID-19的呼吸道疾病,並且可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徵集主題系列:傳播模式和對COVID-19流行的控制?》 中國科學家於2020年1月7日發現了一種名為「SARS-CoV-2」的新型冠狀病毒。促使中國採取緊急的公共衛生行動與國際參與。在城市和農村地區,中國為遏制和減輕這一流行病加強了公共衛生對策。但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迫切需要了解這種暴發的流行病學和發展趨勢,及其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全部潛力以及在何處發生傳播以及控制策略。在這方面,數學和數據驅動的建模研究可以幫助提供有關疾病的傳播,嚴重性和特殊性的證據和見識,從而可以很容易地為抗擊疾病提供決策依據。 《與可能是蝙蝠起源的新冠狀病毒相關的肺炎暴發》 自18年前的SARS爆發以來,在其天然水庫宿主蝙蝠中發現了許多嚴重的急性呼吸綜合症相關冠狀病毒(SARSr-CoV)。先前的研究表明,其中一些蝙蝠SARSr-CoV具有感染人類的潛力。該論文報告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鑒定和表徵,在暴發初期,從5名患者獲得了全長基因組序列。它們彼此幾乎相同,並且對SARS-CoV共有79.5%的序列鑒定。此外,發現2019-nCoV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與蝙蝠冠狀病毒具有96%的同一性。七個保守的非結構蛋白的成對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該病毒屬於SARSr-CoV物種。然後從危重病人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2019-nCoV病毒,該血清可以被幾名患者的血清中和。重要的是,作者已經確認,這種新型CoV與SARS-CoV使用相同的細胞進入受體ACE2。 《與人類呼吸系統疾病有關的新型冠狀病毒》 SARS和Zika等新興傳染病對公共衛生構成了重大威脅。盡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是何時何地如何出現新疾病仍然不確定。對新冠病毒完整病毒基因組(29903個核苷酸)的系統進化分析表明,該病毒與一組SARS樣冠狀病毒(Betacoronavirus屬,Sarbecovirus亞屬)最相似(89.1%核苷酸相似性)。這次疫情突出表明,病毒從動物身上溢出的能力正在引起人類嚴重疾病。 其他文章還有: 來源:cnBeta

英媒:研究稱煙民更易感染冠狀病毒

誰最容易感染冠狀病毒?英媒稱,隨着新的研究結果提供更多線索,肺病專家警告,吸煙與罹患冠狀病毒並發症可能存在關聯。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月14日報道,研究人員發布的大量數據顯示,在罹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中,存在明確的模式。 報道稱,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對首批8000例新冠病毒病例所做的最新分析研究顯示,男性更有可能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患上肺炎等重症,更有可能死亡。 報道稱,男性更易感染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煙癮很大。 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對患者的分析研究表明,男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更大,55%的確診病例是男性。 分析研究還顯示,男性容易患上比較嚴重的並發症——61.5%經診斷患上重症肺炎的患者是男性。男性患者的死亡率是女性的三倍多。研究發現,4.45%的男性患者死亡,而女性患者的死亡率是1.25%。 研究顯示,老年男性風險尤其大。研究涉及的60歲以上男性患者有近10%死亡。 研究人員還不完全了解男性更易感染這種疾病的原因,但先前的兩場冠狀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一些研究人員說,這可能要歸因於生活方式因素,尤其是吸煙。 世衛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52.1%的中國男性吸煙,只有2.7%的中國女性吸煙。在英國,男性煙民和女性煙民的比例分別為16.5%和13%。 報道稱,吸煙率較高也與SARS和MERS症狀更嚴重有關聯。 英國權威呼吸道疾病專家、諾丁漢大學實驗醫學教授吉斯利·詹金斯說,吸煙者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比例較高。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患呼吸道疾病(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的風險較高。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會煙草咨詢小組負責人桑傑伊·阿格拉沃爾說,研究表明吸煙者患肺炎的可能性是非吸煙者的兩倍。他說:「吸煙者更有可能感染。原因是吸煙影響抵抗力,吸煙者更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 來源:cnBeta
元研究發現草本瘦身療法不起作用

元研究發現草本瘦身療法不起作用

據外媒報道,來自澳大利亞研究團隊的一項新元研究回顧了在過去20年時間里出現的50多個安慰劑對照試驗,這些試驗測試了草藥減肥的效果。結果顯示,草藥補充劑在幫助減肥方面基本上是無效的,該項研究資深作者認為,這種療法對於減肥的人來說基本上是在浪費金錢。 資料圖 這一全新的元分析報告對近20年來有關草藥和減肥的研究進行了首次系統性的綜述。該研究收集了54組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數據。 據了解,分析只集中在由純植物或純植物組合組成的草藥上,因此,像含有植物油、纖維和蛋白質補充劑在內的減肥混合物並不包括在內。 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Nick Fuller指出:「補充劑的問題在於,跟藥物不同,其在超市或藥店向公眾出售之前無需臨床證據。」 這項元研究發現,許多被審查的試驗發表的結果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但在臨床上並沒有顯著意義。這項研究的臨床意義閾值設定在試驗結束時體重減輕量等於或大於2.5公斤。 Fuller稱:「這一發現表明,沒有足夠的證據推薦某一種草藥來治療減肥此外,許多研究的研究方法或報告都很糟糕,盡管大多數補充劑對短期攝入來說似乎是安全的,但它們價格昂貴且不會帶來有臨床意義的減肥效果。」 Full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些草藥減肥藥物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浪費金錢」。他指出,盡管有幾十年的臨床研究,但他們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其並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它們有效。 獲悉,這項研究特別針對四種經常單獨或以劑型出現的減肥藥:Camellia sinensis(綠茶)、Garcinia cambogia(馬拉巴羅望子)、Phaseolus vulgaris(白芸豆)和Ephedra sinica(草麻黃)。 其中,綠茶是臨床研究中出現最多的補充劑,12個臨床試驗中對其進行了調查。其中七項試驗將綠茶單獨作為一種草藥補充劑進行了減肥試驗,對這七項試驗的元分析顯示,跟安慰劑相比,綠茶沒有任何減肥效果。 馬拉巴爾羅望子則是第二常用的草藥補充劑,在11個臨床試驗中被檢測。在這11項試驗中,有10項發現了方法錯誤和較高的偏誤風險。盡管存在偏誤和錯誤,但元研究發現,無論是作為單一草藥還是作為更復雜的補充劑中的一種元素,馬拉巴羅望子對減肥的效果都不顯著。 最終,雖然元研究表明跟安慰劑相比,所審查的一些草藥確實帶來了少量的體重減輕,但它們不能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所以即便通過幾個月服用這些草藥減掉2到3磅,但這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減肥水平,人們不值得為此花錢。 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 來源:cnBeta

上百項新冠肺炎臨床試驗申請注冊 太極拳金銀花湯劑在列

截止2月17日19:00,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為關鍵詞檢索,已經有104項臨床試驗在該平台進行了注冊(包括專家推薦的磷酸氯喹)。其中包括太極拳、金銀花湯劑等研究課題。 根據介紹,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是世界衛生組織臨床試驗注冊平台(WHO ICTRP)一級注冊機構,負責中國地區的臨床試驗注冊,並接受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注冊申請,臨床試驗注冊後資料均送WHO ICTRP,並能在其一站式檢索入口檢索到。 處於倫理和科學兩方面的要求,所有在人體中和採用取自人體的標本進行的研究,包括各種干預措施的療效和安全性的有對照或無對照試驗(如隨機對照試驗、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及非對照研究)、預後研究、病因學研究、和包括各種診斷技術、試劑、設備的診斷性試驗,均需注冊並公告。 據悉,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為非盈利機構,一律免費注冊。 在這104項注冊申請的課題中,部分尚未獲得倫理委員會批准,需要等批准之後才能納入實驗者。 這些研究主要是干預性研究、觀察性研究以及預防性研究。據官方介紹,干預性臨床試驗是指任何治療研究中採用隨機對照設計的研究, 預先將受試者或受試人群隨機分配至接受一種或多種醫療干預(如預防保健、藥物、外科治療、行為療法等),以評價醫療措施對健康結局的影響。 包括預試驗、正式的試驗、上市前或上市後藥物或醫療設備的臨床試驗。 而觀察性研究是指治療研究中採用非隨機對照設計的試驗,包括單病例研究、連續病例研究、隊列研究或非隨機對照研究。 網易科技《態℃》欄目發現在這些試驗中有純西醫的臨床研究,也有中醫治療、中西醫治療等方式。其中,中醫的金銀花湯劑和太極拳也在研究行列,屬於干預性研究。 《太極拳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康復期肺功能及生存質量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申請單位為湖北中醫藥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和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目前該實驗已經獲得倫理委員會批准。 該項目的經費或物資來源是自籌,研究目的是研究太極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康復期肺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干預措施為太極拳+常規治療方式,目前尚未開始招募研究對象。 《金銀花湯劑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的患者中的治療作用的隨機對照研究 》的研究目的則主要是評價金銀花湯在COVID-19感染患者中的作用,目前正在招募研究對象。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雙耳節拍可能對改善情緒沒有幫助

研究發現雙耳節拍可能對改善情緒沒有幫助

據外媒SlashGear報道,雙耳節拍已經流行了近十年。人們可以輕松地在網上找到成千上萬的視頻,這些視頻以不同的頻率顯示這些音調,並且宣稱這可以提高振動、改善情緒和增強記憶力。盡管過去的一些研究發現,聽這些節拍可能會帶來一些小的好處,但一項新研究發現,改善情緒並不是其中之一。 雙耳節拍描述了一種音頻錯覺,其中播放了兩種不同的節拍,左耳和右耳同時接收到兩種略有區別的音調,以產生第三種聲音的錯覺。這可以用來產生不同的頻率,其想法是它們將使聽者的腦波同步,並因此改變他們的情緒並引發各種獨特而理想的心理體驗。 過去關於雙耳節拍的研究好壞參半。一些研究發現,某些節拍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專注力或記憶力,而另一些則表明這些節拍沒有任何好處。許多人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些節拍是否可以改善他們的情緒,引發神秘的體驗以及某些用戶聲稱體驗過的其他重大事件。 最近在《eNeuro》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盡管雙耳節拍可能能夠改善注意力和記憶力,但它們並不會產生任何情緒變化。該發現與聲稱某些音頻文件可能能夠減輕焦慮,提高幸福感甚至更多的說法相矛盾。該研究涉及雙耳節拍和單耳節拍,發現後者在同步大腦活動方面更有效。 該研究發現,尤其是雙耳節拍能夠使「相距較遠的大腦區域」同步,這可能有助於某些研究發現的專注力和記憶力的改善。但是,研究結果表明,患有某種情緒問題的人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幫助,而不要依靠未經證實的理論。 來源:cnBeta
研究稱植物性飲食可能會改變腸道細菌 以保護心髒健康

研究稱植物性飲食可能會改變腸道細菌 以保護心髒健康

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組有很大影響,這會影響存在的細菌菌株及其數量,這已不是什麼秘密。某些細菌與保護作用有關,包括與從心理健康到炎症,體重甚至心髒健康有關的有益變化。事實證明,植物性飲食可能有助於增強保護心髒健康的細菌。 最新研究發表在《美國心髒病學院學報》 ; 它詳細介紹了通過攝入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對心髒健康的潛在好處,特別是將兩者聯系在一起的腸道細菌。問題的核心是稱為TMAO的代謝產物,它是由分解紅肉和其他動物產品的腸道細菌產生的。 該研究表明,TMAO與患心髒病和心髒病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通過消除或大大減少飲食中的動物產品數量,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細菌產生的TMAO也減少了,有助於消除與代謝物相關的風險。 該研究涉及760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的女性的數據,所有這些女性都提供了相隔十年的生活方式信息以及血液樣本。在縮小數據范圍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在此期間患冠心病的女性血液中還含有較高的TMAO,以及較差的飲食,較高的BMI和心髒病發作的家族史。 最終,該研究發現,在研究過程中,TMAO水平增幅最大的參與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也高67%。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醫學博士陸奇(音譯)解釋說:「我們的發現表明,降低TMAO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患冠心病的風險,並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是預防心髒病的新領域。」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設計出用於治癒傷口的新型無線智能繃帶

研究人員設計出用於治癒傷口的新型無線智能繃帶

來自康涅狄格大學( UConn)牙科醫學院,醫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科學家已合作設計無線控制的智能繃帶。它可以與智能手機大小的平台配套使用,該平台可以通過獨立劑量將不同的藥物精確地輸送到傷口。該繃帶是由UConn,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 具有微型針的繃帶能夠被無線控制並輸送藥物,醫護人員甚至可以不在病人所在的房間內。該團隊表示,繃帶是工程先進繃帶的重要一步,可以促進難以治療傷口的癒合。繃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不需要連續更換繃帶。 研究人員表示,繃帶可以以最小的侵入性來運送藥物。微型針頭可以更深地刺入傷口,並且帶來最小的疼痛和發炎。研究小組表示,與局部給藥相比,該方法對傷口閉合和頭發再生長更有效。 測試首先涉及在細胞上使用該設備,然後是對全層皮膚損傷的糖尿病小鼠進行測試。該研究中的小鼠顯示出完全癒合並且沒有疤痕形成。研究小組表示,繃帶可以顯著提高糖尿病動物傷口癒合的速度和質量。 研究人員認為,新的繃帶有可能取代現有的護理系統,並減少慢性傷口的發病率,甚至有望改變糖尿病傷口的治療方式。糖尿病傷口處理不當可能導致需要截肢,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來源:cnBeta

期待救急,你了解「老藥新用」嗎?

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肺炎疫情席捲全國。此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酷的現實,雖然科學家已經完成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並開發了快速檢測試劑盒,但是目前尚無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特效藥,而新藥從實驗室研發到上市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很多科學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老藥新用」。「老藥新用」到底是什麼意思,這種策略真的有用嗎?(註:本文所提及的藥物特指小分子化學藥) 「舊壺裝新酒」,加速藥物研發進程 新藥發現研究有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The best way to discover a new drug is to start with an old one」,指的是新藥發現的最佳之路起始於老藥,簡而言之「老藥新用」。這是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蘇格蘭藥理學家詹姆斯·布萊克(James Black)提出的。 「老藥」是指已上市的藥物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新用」是指發現其新適應症並將其用於疾病治療。詹姆斯·布萊克開發的兩個著名藥物:非選擇性β受體拮抗劑普萘洛爾(商品名「心得安」)和第一個組胺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也是「老藥新用」的典型例子。普萘洛爾本是治療冠心病和高血壓的經典藥物,最近被發現可用於骨質疏鬆症和黑色素瘤的治療;西咪替丁本是治療消化性胃潰瘍的革命性藥物,最近被用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HIV病毒感染等。 圖1:James Black發現的兩個著名藥物 眾所周知,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風險高,向來是「慢工出細活」、「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的工作。針對具體疾病的藥物發現,以化學小分子藥物為例,從體外細胞模型上獲得具有活性的苗頭化合物,到最終走向臨床應用,需要挺過多層面的活性與藥效評價、靶向性與作用機制探索、毒性與安全性評價、代謝性能評價等等「九死一生」的艱難歷程。而已經挺過重重關卡考驗的老藥至少可以迅速滿足藥物安全性評價和代謝方面的基本條件,因此有望加速新藥發現的進程。 追溯「老藥新用」發展歷程,臨床應用的偶然發現促成了許多成功的案例,若干老藥不只是「二鳴驚人」。本文以阿司匹林和沙利度胺為例介紹「老藥」直接「新用」,以抗真菌藥鹽酸奈替芬的「非抗生素效應」抗菌開發為例介紹「老藥」間接「新用」,最後淺談抗新冠病毒肺炎的「老藥新用」之候選策略。 阿司匹林的新使命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最古老的醫學文獻《埃伯斯紙草文稿》記載古埃及人將柳樹皮用於消炎鎮痛。中國古人也很早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柳之根、皮、枝、葉均可入藥,有祛痰明目,清熱解毒,利尿防風之效,外敷可治牙痛。直到1828年,德國藥學家巴克勒(Joseph Buchner)首次從柳樹皮里提純出活性成分水楊苷,這就是阿司匹林的雛形。經過多年的探索,1899年,乙酰水楊酸的發明專利申請在美國通過,德國拜耳藥廠開始正式生產這種商品名為Aspirin的「神藥」。阿司匹林作為解熱鎮痛藥的應用已有百餘年,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藥。 隨着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阿司匹林的許多新功效和新作用逐漸被發現。不得不談的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2017)》中將阿司匹林作為心血管疾病一級和二級預防的基礎藥物。低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環氧合酶乙酰化,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從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 。近年來,阿司匹林在癌症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也時有報道,比如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患膽管癌的風險顯著降低,但阿司匹林抗腫瘤的機制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2:從柳樹皮中偶然發現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老藥新用」中的表現是令人振奮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還具有預防老年痴呆,降血糖,治療腦血栓、痛經、類風濕性關節炎,防治糖尿病眼底病變等作用。但阿司匹林不是萬能「神藥」,治療不同的病症時,劑量和療程都有顯著不同。此外,正如古語所言「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並非所有人群都適合使用阿司匹林。 沙利度胺的「起死回生」 以「反應停」為商品名,聲名狼藉的手性藥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同樣是一個經典的「老藥新用」的例子。20世紀50年代,在臨床安全性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作為鎮痛劑和止吐劑的沙利度胺上市,主要用於治療妊娠惡心、嘔吐。然而,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沙利度胺的使用就造成了全球上萬例新生兒海豹肢畸形。1960年,研究發現沙利度胺作為一個手性化合物,其R-構型具有抑制妊娠反應的活性,而S-構型會導致孕婦流產甚至對新生兒有致畸性。1963年沙利度胺正式退市,「海豹胎事件」也成為了藥物史上的悲劇。 圖3:海豹肢畸形兒童和沙利度胺 「路轉溪橋忽見」,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沙利度胺 「起死回生」了。麻風結節性紅斑(ENL)是一種伴隨強烈持續性疼痛的急性炎症性疾病。1964年馬塞大學醫院收治了一名持續失眠的麻風結節性紅斑患者,醫生給患者使用沙利度胺希望能起到鎮靜的作用,結果意外發現沙利度胺可以有效地減輕麻風性皮膚結節紅斑患者的皮膚症狀。直到1991年,研究人員發現沙利度胺能通過抑制腫瘤壞死因子,從而發揮抗炎作用。1994年又發現它能抑制血管新生,從而具有抗腫瘤作用。1998年,沙利度胺被FDA批准用於惡性血液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 如今,沙利度胺以其在免疫、抗炎、抗血管生成等方面的藥理作用重回人們的視野。從臭名昭著的「反應停」到抗癌新藥,沙利度胺成為人類藥物研發史的縮影。 「超級細菌」的克星可能是「老藥」的後代 隨着高通量藥物篩選和組學技術的發展,「老藥新用」逐步擺脫「意外」發現的困境,走向「有的放矢」的高速路。 對每一個藥物靶標(體內具有藥效功能並能被藥物作用的生物大分子、生物學通路、疾病表型等),尋找具有令人滿意的活性化學小分子的過程,就好比是面對一把精美絕倫的鎖,需要找到一把同樣精美絕倫的鑰匙,與之緊密契合。新靶標往往缺乏這樣的活性化學小分子,而基於新靶標或表型的老藥庫篩選有助於加快發現這樣的「鑰匙」,實現對新靶標的干預和生物學功能研究。另外,以老藥為骨架開展優化,可以極大縮短苗頭化合物發現、先導化合物優化乃至候選藥物的臨床前研究周期,同時基於明確的藥代動力學性質及安全性等參數,可以有效降低臨床研究失敗的風險。 抗生素的長期臨床使用甚至是濫用導致全球范圍內細菌耐藥問題的不斷加劇,「超級細菌」的出現更是為人類敲響警鍾。有研究預測,若無有效策略對抗「超級細菌」感染,到2050年預計將有1500萬人喪命於此。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和應用遲滯不前,人類即將面臨步入「後抗生素時代」的風險,即目前已有的抗生素全部失效的時代。不過,「超級細菌」也有希望被「老藥」的後代拿下。 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致死性的感染,其分泌的金黃色色素被稱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盔甲」,是決定其感染致病能力的一個重要因子。中科院與高校的科學家合作,對由上千個老藥分子組成的化學小分子庫進行表型篩選,發現抗真菌老藥「鹽酸萘替芬」具有競爭性抑制脫氫鯊烯去飽和酶(CrtN)功能,抑制金黃色「盔甲」的合成,進而有效抑制臨床分離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例如Mu50 和USA300/USA400 等「超級細菌」)對實驗小鼠的感染與致病的能力。這種「降低病原細菌感染能力」的抗菌策略與經典抗生素「殺死細菌」的方法完全不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人體微生物,也可能解決由於殺菌而導致的廣譜耐藥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基於萘替芬化學結構進行多輪的合成優化,成功獲得了更佳的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候選藥物分子,目前正在開展深入的臨床前研究。 圖4:老藥鹽酸萘替芬抗菌感染是不同於經典抗生素的新機制 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在哪里? 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老藥新用」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沒有特效藥?從現有的抗病毒藥物尋找治療藥物是最快速的策略 導致本次疫情的SARS-CoV-2是第7個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其中2種引發重大疫情而廣為人知的冠狀病毒是SARS和MERS。SARS-CoV-2與它們都是β屬的冠狀病毒,目前沒有確認有效的抗SARS-CoV-2病毒治療方法。冠狀病毒的致病過程包括:吸附—進入細胞—脫殼—基因表達—核酸復制—組裝—釋放,這與大部分病毒的致病過程非常類似,如圖5所示。針對以上幾個致病環節,能阻斷或抑制病毒的藥物都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 圖5:冠狀病毒的致病過程 目前已上市的抗病毒藥物包括:阻止病毒在細胞表面吸附的代表藥物,例如丙種球蛋白,多糖類;阻止病毒穿入的代表藥物,例如金剛烷胺;抑制病毒核酸復制的代表藥物,例如阿昔洛韋;抑制病毒蛋白質成熟的代表藥物,例如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抑制病毒釋放的代表藥物例如奧司他韋(達菲);免疫調節劑代表藥物,例如干擾素。 針對同是冠狀病毒的SARS和MERS的藥物研發,進度最快的候選藥物目前處於臨床II/III期。例如,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抗MERS的研究,以及瑞德西韋抗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然而抗SARS和MERS僅在動物體內顯示有良好的藥效。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是HIV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2000年美國批准上市用於治療艾滋病。而冠狀病毒的蛋白酶與HIV病毒的蛋白酶有一定的相似性,HIV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可能也對冠狀病毒有效。瑞德西韋是一種RNA聚合酶(RdRp)抑制劑,用於阻斷病毒RNA復制,也可能作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的RdRp。 目前,第五版診療方案推薦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劑、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藥物。疫情緊急情況下,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啟動了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干擾素-α2b聯合治療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隨機、開放、空白對照的干預性臨床研究,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快速受理並批准了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試驗。 圖片來源:中日友好醫院官網 (2)針對特定藥物靶標,從已知老藥中篩選候選新藥,實現「大海撈針」 針對新型病毒的研究決定了新藥研發的速度,而研究成果每日都在更新,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分離了SARS-CoV-2的病毒顆粒,證明SARS-CoV-2就是全新肺炎的病原體,獲得了其完整基因組序列信息,並解析了SARS-CoV-2病毒3CL水解酶(Mpro)的高分辨晶體結構(蛋白質數據庫(PDB)編碼為6LU7),為疫苗開發和藥物研發提供了候選靶標的結構信息。 通過比對各種相似病毒的基因組序列信息找到相同或相似之處,再利用虛擬篩選、酶篩選和細胞篩選等方法,把作用於這些靶標的已知老藥找出來,可以快速找到可能有效的抗新冠病毒候選新藥,大大縮短新藥研發的速度。 針對SARS-CoV-2「老藥新用」的研究進展,網絡上已有很多報道,相關的熱門潛在靶點包括:RNA聚合酶(RdRp)、S蛋白(刺突蛋白)、ACE2、3CL水解酶(3CLpro)、木瓜樣蛋白酶(PLpro)等。據有關報道,針對控制冠狀病毒復制復合物活性的關鍵酶Mpro,通過計算機虛擬篩選以及體外酶學抑制活性篩選評價,從已知老藥、活性天然產物和中藥中發現了30種可能對SARS-CoV-2有治療作用的小分子;已經發現了磷酸氯喹、法匹拉韋以及中成藥中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上市藥物;李蘭娟院士團隊發現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然而這些候選活性分子和成份都有待進一步科學論證以及臨床上的研究。 (3)SARS-CoV-2治療藥物開發面臨挑戰 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抗病毒藥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病毒抑制劑,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抗病毒藥的作用在於抑制病毒的繁殖,為宿主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提供時間,抵禦病毒侵襲,修復被破壞的組織,從而緩和病情。對病毒性疾病的治療至今仍缺乏專屬性強的藥物。開發的難點到底在哪兒呢? 首先,病毒必須依靠宿主細胞才能得以繁殖,消滅病毒同時也給人體帶來副作用。其次,正鏈RNA病毒基因組的復制錯誤率高、復制時間短、同源和非同源重組豐富等特點導致病毒的高突變率,容易產生耐藥性,開發廣譜的抗RNA病毒藥物迫在眉睫。再者,當年的SARS來的突然,走的也突然,因此很多研發工作就此擱淺,針對此類戰略藥物的研發要持之以恆,疫情來時科學家更要抓緊時間研究。最後,眼下在「老藥新用」的同時,生物大分子藥物疫苗和抗體正在加緊研製中。對於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進行疫苗接種是最好的方法;治療用大分子生物藥更有專一性,需盡快研發治療性抗體藥物。 人類和病毒的戰爭必定會一直持續,未來一定還會出現新的病毒,但沒有必要恐慌和害怕。曾經麻疹、天花、流感等疾病都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但隨着人類科學知識和抗病經驗的積累,這些疾病都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從過去探未來,「老藥新用」必將為人類和病毒、其它疾病的拉鋸戰提供最強助力。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傳染性是SARS的10到20倍?專家:不能這樣認為

昨天,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研人員聯合在預印本平台bioRxiv上發布了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最新研究發現。該研究團隊稱,他們確定了處於預融合構象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的冷凍電鏡結構。 同時發現,人體ACE2蛋白與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結合的親和力,比與SARS病毒S蛋白結合的親和力高10到20倍。 隨後這個報告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並且還被簡單的認為新冠狀病毒傳染性是SARS的10到20倍,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之所以具有傳染性,主要依賴S蛋白去結合ACE2蛋白,ACE2的形狀結構隨後發生變化,從而介導病毒進入細胞內。病毒在細胞內擴增,生成更多的新病毒顆粒,釋放後進一步感染周圍正常細胞。 黃波還表示,上述報告結果,只能說明2019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病毒更容易進入人體細胞,這與病毒的傳染性可能有一定關系,但並不能斷定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就是SARS病毒的10到20倍。 最後,黃波還重申,盡管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對於抗體而言,可以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能因為兩種病毒有相似之處,就推斷原來用於SARS病毒的疫苗,就可以用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必須經過嚴格的實驗驗證才行。 來源:cnBeta
新基因編輯工具有助更准確識別和治療患病細胞

新基因編輯工具有助更准確識別和治療患病細胞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分子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設計出一種新型CRISPR-Cas基因編輯工具,可一次探測和控制多個遺傳電路。研究人員稱,這一新技術有助於更准確地檢測癌症,並幫助消除癌細胞。 人體中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個類似計算機的控制系統,通過成千上萬個電路發送生物信號,以監視細胞的需求並調節其反應。當發生癌症等疾病時,這些電路通常會出錯,導致異常的信號和反應。如何准確檢測這些異常信號,對於疾病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在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對他們此前開發的CRISPR-Cas基因編輯工具進行了擴展升級,在其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感知—響應系統。這個被稱為分離式dCas12a平台的系統可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構建多輸入、多輸出的邏輯電路。該系統具有高度可編程性,可以生成帶有2個、3個和4個輸入的可擴展與門。而通過使用抗CRISPR蛋白作為OFF開關,它也可以整合非邏輯。通過將分離式dCas12a平台與多個腫瘤相關啟動子偶聯,研究人員證明,該系統可以實現邏輯門控,對乳腺癌細胞進行特異性檢測,並執行治療性免疫調節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在適當時機整合生物信號並執行功能響應的能力對於使用合成生物學進行復雜細胞工程至關重要。雖然CRISPR-Cas系統已經被用於基因組的合成操作,但尚未被完全用於復雜的環境信號感知、整合和驅動。他們創建的新工具,可以同時探測和控制多個遺傳電路,這十分重要,因為像癌症這樣的復雜疾病通常是由涉及多個基因的一系列故障導致的,很難通過單個基因分析來識別。新技術可幫助醫生更加精確地識別疾病狀態,更加安全地進行治療。 研究人員認為,該項技術的應用范圍不僅限於治療癌症等疾病,還有其他用途,如用於促進干細胞快速轉化以修復受損器官等。 來源:cnBeta
研究稱綠茶提取物可能有助於治療常見肝病 但運動是關鍵

研究稱綠茶提取物可能有助於治療常見肝病 但運動是關鍵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沒有單一的標準治療選擇。如果任其發展,病情可能會導致肝臟損害,因此應對導致疾病的任何健康問題變得十分重要。肥胖是此病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一項新研究指出,可以通過將運動與常用的綠茶提取物結合起來或能緩解疾病發展。 這項新研究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涉及給小鼠餵食高脂飲食以誘發肥胖相關的脂肪肝疾病。隨後研究人員讓小鼠在輪子上跑步進行鍛煉,並且還向它們餵飼綠茶提取物作為飲食的一部分。盡管小鼠從單獨運動和單獨從綠茶提取物中受益,但將它們結合起來可能特別有益。 研究人員發現,一方面,餵食提取物並進行鍛煉的小鼠表現出與新的線粒體形成有關的更高的基因表達。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副教授Joshua Lambert 解釋說: 我們測量了已知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基因的表達,這些基因在能量利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接受了聯合治療的小鼠中,我們看到了在消耗綠茶提取物並進行鍛煉之前不存在的基因表達的增加。 研究小組過去對運動和綠茶提取物的研究將這種組合與改善高脂飲食的齧齒動物的心血管健康聯系起來。這也「大幅降低」了它們的BMI。研究人員這次發現,高脂飲食的小鼠同時採用這種組合,肥胖相關的脂肪肝疾病的嚴重程度也降低了75%。此外他們發現單獨給予「治療」的小鼠與對照小鼠相比減少了約50%。 話雖如此,研究人員告誡說,這項研究涉及的是小鼠,而不是人類,因此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人是否會得到類似的結果以及是否有任何副作用。Lambert解釋說:「將兩者結合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有益,但我們尚無臨床數據。」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出導電聚合物貼片 旨在幫助修復受損的心髒

科學家開發出導電聚合物貼片 旨在幫助修復受損的心髒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心髒病發作後,一些跳動的心肌組織最終被無跳動的疤痕組織所代替-這永久性地損害了心髒的功能。但是,科學家現在設計出一種新的貼片來提供幫助。該設備是由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副教授Michael Monaghan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的,旨在連接到心髒外部,橋接疤痕組織區域。 該貼片由醫學上認可的可拉伸聚合物製成,並塗有一層網狀的單獨的導電聚合物-聚吡咯。這是通過都柏林聖三一大學衍生公司Spraybase開發的「熔融直寫」技術完成的。 希望一旦植入心髒,該貼片將能夠獲取周圍心髒細胞的電信號,將它們的信號跨過間隙傳播,並與它們及時擴張和收縮。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在離體的生物組織上測試了這種貼片,並計劃進行動物實驗。 我們已先前看到其他實驗性「 心髒貼片 」,旨在執行類似的功能。盡管其中許多集成了實際的活心髒細胞,但這種新貼片旨在單獨工作-盡管它也可以與添加的細胞一起工作,以增強功能。 有關該研究的論文最近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 來源:cnBeta
美NIAID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最新彩色顯微鏡圖像

美NIAID公布新型冠狀病毒最新彩色顯微鏡圖像

據外媒CNET報道,目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已奪走1500多人的生命,並使成千上萬人生病。人們已充分意識到這將帶來可怕的後果。現在,我們對病毒本身也有了更好的了解。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在周四發布了該病毒的新圖像。 NIAID位於蒙大拿州的落基山實驗室使用專業設備,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捕獲數字化彩色特寫鏡頭。 圖像中使用的病毒樣本是從美國的一名患者的體內提取出來的。 COVID-19病毒看起來與相關冠狀病毒MERS和SARS的顯微鏡圖像非常相似。NIAID表示:「這並不奇怪:冠狀病毒表面的凸起物讓這個病毒家族擁有了擁有了「冠狀」(corona)的名稱-這是「王冠(crown)」的拉丁文,並且幾乎所有的冠狀病毒都會有類似的外觀。」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3種方式傳播 而美CDC最擔心是飛沫傳播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3種方式傳播 而美CDC最擔心是飛沫傳播

隨着世界范圍內新冠病毒COVID-19病例數量的增加,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已詳細說明了這種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以及最關注的途徑。2020年1月底,美國首次確認了人傳人感染病例,自那時以來,CDC舉行了幾次簡報會,概述了人們應該或不應該擔心的問題。 最緊迫的問題之一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傳播的機制。COVID-19的潛伏期大約為14天,醫療保健提供者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果過早進行測試,當前的感染測試可能會返回「假陰性」。 「根據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我們相信這種病毒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接觸傳播,這被定義為大約六英尺(1.8米),這是通過被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而引起的,」美國呼吸道疾病暨免疫中心主任、醫學博士Nancy Messonnier周五在CDC簡報中說道。 但是,還有其他兩種途徑也被認為可以傳播冠狀病毒。Messonnier博士補充說:「有些接觸傳播可能是通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然後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巴來進行的。但是請記住,我們相信這種病毒不會在表面持續很長時間。在人們出現症狀之前可能會發生一些傳播。此前已有與此相關的一些報道,並且與我們對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季節性流感)的了解相兼容。」 實際上,最主要的問題是咳嗽和打噴嚏引起的飛沫傳播。Messonnier博士說道:「目前,我們不認為後兩種傳播形式是傳播的主要動力。」 美國各地的五個公共衛生實驗室已經上線,以在其現有工作中添加COVID-19監視。Messonnier博士解釋說:「我們正在研究針對流感和呼吸道疾病的現有監視系統。這種監視的結果將是發出預警信號,以觸發我們應對策略的變化。」 人們擔心的是,盡管目前還不是問題,但新冠病毒的傳播可能會更加廣泛。盡管不能保證,但CDC和其他機構正在為此做好准備。Messonnier博士說道:「我們必須為可能在某個時候看到社區持續擴散到其他國家或美國的可能性做准備,這將觸發我們應對策略的變化,」 當前的公共衛生實驗室位於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芝加哥和紐約。NCIRD負責人證實:「這只是起點,我們計劃在編制工作的幾周內將其擴展到更多地點,直到受到全國監督為止。」 這些機構已經採取的最大措施之一是使用快速跟蹤的冠狀病毒評估來擴大潛在感染樣品的檢測范圍。最近,當外部實驗室的報告顯示正在產生非結論性的結果時,這是一個障礙。這些實驗室和CDC的調查確定了用作測試一部分的試劑存在問題。 Messonnier博士證實,CDC目前正在重新配製這些檢測試劑盒,盡管尚無時間表准備何時進行重新部署。 但是,與此同時,對於大多數人美國人來說,目前最大的風險並不是COVID-19。美國近期甲型H1N1等流感感染人數繼續增加,與2018年的「嚴重」評級一致。迄今為止,已經有25萬人住院治療,已有約14000人死亡。 來源:cnBeta

鍾南山指導研發快速檢測試劑盒 1滴血15分鍾可獲結果

昨天,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外透露,近日,在鍾南山院士的指導下,實驗室聯合多家研究機構,最新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並已在實驗室和臨床完成初步評價。據介紹,僅需採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鍾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且患者的血漿稀釋500至1000倍後,仍能檢測出陽性條帶。 (原標題:鍾南山院士指導研發快速檢測試劑盒 采一滴血15分鍾內可獲檢測結果)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表示,這一試劑盒在湖北某醫院進行了應用試驗。通過對部分臨床已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陽性(但PCR核酸檢測陰性的)患者血樣進行復檢,該試劑盒能檢出相當部分(IgM)陽性,提示可與核酸檢測形成互補。目前該試劑盒(科研用)樣品已大批送至湖北省武漢市、黃岡市、大冶市等地基層衛生機構等,與核酸檢測等技術聯合用於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測試評估。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深處的「意識轉換」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深處的「意識轉換」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關於人體和大腦的運作,我們還了解得不是很多,而意識本身仍然是科學的重大奧秘之一。神經科學的中心問題之一是弄清楚在大腦意識中何處出現,這是體驗內在和外在感覺的能力。研究人員報告說,大腦的特定區域,即中央外側丘腦,似乎發揮着關鍵作用。 在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表明,頻率為50 Hz時,中央外側丘腦的電刺激能夠使處於麻醉狀態的獼猴蘇醒並引發正常的清醒行為。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位於大腦深處腦干附近的丘腦,以了解丘腦在睡眠、蘇醒、意識和機敏性中起什麼作用。但是這項針對特定區域應用電刺激的研究使搜索范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縮小了。研究中使用的電極更適合他們設計要工作的大腦結構的形狀,電刺激旨在模仿正常的醒來的大腦的活動。 研究人員以獼猴為動物模型。通過研究清醒、睡眠和麻醉的動物,他們能夠將意識中涉及的大腦區域縮小到比其他研究更為具體的區域。他們還能夠排除先前意識相關的神經相關研究中提出的某些領域。他們最終集中在前腦深處的中央外側丘腦。 研究高級作者、副教授Yuri Saalmann表示:「我們發現,當我們刺激這個小小的大腦區域時,我們可以喚醒動物並恢復您通常在清醒時在皮質中看到的所有神經活動。它們的行為就像醒着一樣。當我們關閉刺激時,這些動物立刻變得失去知覺。」 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可能能夠幫助患有「意識障礙」的人-例如,可能可以通過意識增強裝置使人們擺脫昏迷,或者使發作性睡病患者在患病時能夠自我刺激。更重要的是,麻醉師可以利用這些發現來密切關注患者是否處於適當的狀態以及何時開始醒來,從而避免了一些罕見的但具有創傷性的手術室體驗。 該研究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來源:cnBeta
美國暢銷減肥藥Belviq將被下架 因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美國暢銷減肥藥Belviq將被下架 因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14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應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要求,在美國銷售8年的減肥藥Belviq將被下架,因為研究顯示其可能增加患癌風險。Belviq由日本制藥商衛材(Eisai)生產,2012年獲准在美國上市,當時是美國13年來批准上市的首款減肥藥。 2015年這款藥物在美國的銷售達到頂峰,開出了60多萬劑。衛材2014財年從該藥上面獲得的美國銷售收入達到4940萬美元。 這種藥丸被認為會引發化學信號,減少人們的食慾。但早期在老鼠身上所做的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導致癌症。自從Belviq被批准以來,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一項為期五年的研究,以確定其是否也可能導致人類患癌。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周四表示,這些更高的風險足以讓該機構採取罕見的措施,要求下架該藥物。研究顯示,約7.7%的Belviq使用者後來被診斷患癌,超過安慰劑使用者7.1%的患癌率。FDA稱,服用Belviq的人也更頻繁地被診斷患有某些類型的腫瘤,包括胰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 衛材在一份聲明中說,其認為Belviq對超重和肥胖患者的好處大於風險。「然而,根據FDA風險效益評估的變化,並根據該機構的要求,衛材同意自願將這些產品從美國市場撤出。衛材尊重FDA的決定,並與該機構密切合作。」 來源:cnBeta
科學家研發遙控智能繃帶  無需拆卸即可提供新藥

科學家研發遙控智能繃帶 無需拆卸即可提供新藥

慢性傷口的治療通常涉及在癒合過程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藥物。新開發的電子繃帶可以使這種情況發生,但不必為每個過程移除它。這種「智能」繃帶基於以前開發的設備的基礎上,由康涅狄格大學、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團隊創建。 它配備有所需藥物的小型儲存器。當由智能手機大小的無線控制器有選擇地激活時,這些容器底部的微型針將藥物輸送到傷口相對較深的位置。該過程據稱是相當輕松的。 根據科學家的說法,以這種方式注射藥物比簡單地將其應用於皮膚更有效。不過,也許更重要的是,這種裝置無需在每次需要更多藥物時將繃帶移除,也不需要傷口受創。實際上,可以想到繃帶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操作,看護者甚至可以不在病人所在的房間內。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當該技術用於治療糖尿病小鼠的全層皮膚傷口時,其技術優於局部應用藥物。動物的傷口完全癒合,幾乎沒有疤痕。 康涅狄格大學的副教授Ali Tamayol表示:「這是設計先進繃帶的重要一步,可以促進難以治療的傷口的癒合。繃帶不需要連續更換。」 這項研究在本周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 來源:cnBeta

柳葉刀:新冠病毒可能不會在孕期感染下一代

2月14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道,人們對於新冠病毒(2019-nCoV)仍不是完全了解,之前人們置疑是否新冠病毒感染孕婦會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嬰兒,目前一項初級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不會在孕期感染下一代。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2月12日出版的《柳葉刀雜誌》上。 然而,該項研究規模較小,僅對涉及妊娠晚期通過剖腹產分娩的孕婦進行測試。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證實該發現,觀察它是否適用於其他孕婦群體。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張元珍教授在一份聲明中稱,我們應該繼續關注新冠病毒孕婦感染者生育嬰兒的健康狀況。此前一名嬰兒在出生後36小時內被檢測出2019-nCoV陽性,但在那個案例中,還不清楚子宮內是否真的發生了病毒傳播,嬰兒可能在出生後通過密切接觸感染了該病毒。 一些感染可以在孕期從母親身體傳播給孩子,盡管該過程是如何發生的還不清楚。病原體可能在孕期通過胎盤傳播給兒童,或者在分娩期間通過接觸體液傳播給兒童。例如:美國婦產科學院表示,如果孕婦感染了艾滋病毒,在分娩期間嬰兒可能通過母親血液進入胎盤或者接觸母親血液導致病毒感染。但是這種病毒傳播方式並不常見,尤其是呼吸道病毒。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9位孕婦的健康狀況,發現她們懷孕36-39周時感染了新冠病毒,並住進醫院。當孕婦通過剖腹產分娩時,醫生收集了羊水、臍帶血和母乳樣本,以及嬰兒喉嚨物質樣本。所有樣本都是在手術室中採集的,因此它們最能代表子宮內的情況。 結果顯示,盡管新冠病毒感染孕婦病情很嚴重,她們生育的嬰兒仍然非常健康,更重要的是,從羊水、臍帶血、母乳或者嬰兒喉嚨分泌物棉簽樣本均未檢測出病毒陽性。 張元珍說:「這一少量病例診斷結果表明,沒有確鑿證據顯示妊娠晚期新冠病毒女性攜帶者會出現宮內感染。下步需要對不同孕期(例如:妊娠第一和第二階段)和順產孕婦進行更多的研究分析,同時,對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婦和嬰兒的研究,將是確定母親和嬰兒接觸新冠病毒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的必要條件。 來源:cnBeta
6000萬年前恐龍化石中發現人類疾病

6000萬年前恐龍化石中發現人類疾病

據外媒報道,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們在6000萬千年的化石恐龍尾巴中發現的疾病如今仍然存在。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個幼年恐龍的尾椎骨中發現了形狀特殊的洞。這種恐龍已有6600-8000萬年歷史,曾生活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大草原上。 它們與朗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症(LCH)腫瘤產生的洞十分相似。大多數LCH腫瘤使人非常痛苦,常出現在2-10歲兒童的骨骼中。幸運的是,這些腫瘤在許多情況下無需干預即可自愈。 研究人員掃描了恐龍尾椎骨,並通過計算機對腫瘤及其血管進行了3D重建。通過微觀和宏觀的分析證實,該疾病實際上是LCH,這是其首次在恐龍體內被發現。 研究人員表示,正試圖理解為什麼某些疾病能在進化中生存,並着眼於解釋導致疾病的原因,以便開發出新穎有效的治療方法。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開發視網膜追蹤技術 在評估神經系統疾病方面表現出色

研究人員開發視網膜追蹤技術 在評估神經系統疾病方面表現出色

一段時間以來,跟蹤眼球運動已成為評估神經系統健康的一種方法。現在研究人員開發的新系統據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可以在10秒內提供高度准確的讀數。該系統由加州伯克利市C. Light Technologies的研究人員開發,其圍繞着稱為跟蹤掃描激光檢眼鏡(TSLO)的設備。患者只需將下巴放置在下巴托上,然後將視線固定在視覺目標上即可。 在接下來的10秒鍾內,TSLO錄制了其視網膜的視頻。由於不需要擴大患者的瞳孔,因此不需要滴眼劑,並且在手術過程中是否眨眼也沒有關系。 當系統隨後對視頻進行分析時,通過視網膜的微小運動可以檢測到只有人類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的眼睛運動。實際上,據報道C. Light系統的靈敏度是傳統技術的120倍以上,後者通過瞳孔的運動跟蹤眼睛的運動。 然後,研究人員將基於人工智能的算法將用於分析運動數據,並提供計算機屏幕讀數,以指示患者的眼動特徵是否與已知疾病的眼動特徵相匹配。 研究人員計劃將C. Light系統最初用於評估和追蹤多發性硬化症的進展。在未來,它還將應用於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漸凍症)和腦震盪。 來源:cnBeta
世衛組織報告:新冠病毒與菊頭蝠冠狀病毒有關聯

世衛組織報告:新冠病毒與菊頭蝠冠狀病毒有關聯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1日發布的一份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情況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和在蝙蝠中傳播的冠狀病毒(CoV)之間存在聯系。更具體地說,是與在蝙蝠亞種菊頭蝠(Phinolophus bat)中傳播的冠狀病毒有關。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推特賬戶截圖。 據報告顯示,這些亞種菊頭蝠數量很多,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 據最近研究表明,在中國的蝙蝠中,已經發現了500多種冠狀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在血清學研究中,那些居住在蝙蝠自然棲息地洞穴附近的農村人口,其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率為2.9%。這表明,人類接觸蝙蝠冠狀病毒的情況很常見。 然而,報告指出,在疫情一開始時傳播給人類的途徑仍不清楚。目前,最有可能的假設是,有中間宿主動物在傳播中起了一定作用。 報告顯示,中國和外部專家小組都在努力確定這種新病毒的動物來源。確定新冠病毒的動物來源將有助於確保未來不會再發生類似的疫情,也將有助於了解該疫情在武漢的最初傳播情況。這將增進人類對病毒的了解,並幫助了解這些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途徑。 來源:cnBeta
防治新冠肺炎吃什麼好?官方建議「菜譜」來了!

防治新冠肺炎吃什麼好?官方建議「菜譜」來了!

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能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與救治。國家衛健委日前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營養膳食指導》。為方便大家查看,我們按照群體分類做成了圖解,可以收藏下來或者轉發給需要的人~我們一起營養膳食,抗擊病毒! 來源:cnBeta
研究將兩種類型的鍛煉與「實質性」大腦益處聯系起來

研究將兩種類型的鍛煉與「實質性」大腦益處聯系起來

許多人正在服用聲稱可增強大腦可塑性的補品,但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參加兩種不同鍛煉方式則可以做得更好。除了確定兩種有益的運動方式之外,該研究還發現,另一種活動可能會通過增加應激激素皮質醇來阻止大腦的益處。 大腦可塑性,也稱為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適應和變化的能力。盡管曾經認為大腦的可塑性在成年後就消失了,但多年的現代研究卻對這一信念提出了挑戰。據稱,許多補充劑可改善大腦可塑性,盡管在許多情況下證據不足。但是,運動可能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可以幫助大腦調整其神經連接。 南澳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28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僅需25分鍾的中等強度連續有氧運動或20分鍾的間歇訓練即可增強神經可塑性。該發現基於現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對認知有積極作用。然而,長時間(而不是短時間)地進行高強度活動可能會消除間隔訓練中看到的積極效果。 在觀察到好處的情況下,研究參與者的任務是將他們的心率保持在50%至90%的強度水平之間。這類運動的例子包括中等強度的自行車運動或高強度的跑步,在短暫的間歇中突然爆發,這有助於保持皮質醇水平。 研究人員Ashleigh Smith博士表示:「我們已經知道,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對大腦有益,可以改善記憶力,注意力和學習能力。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這樣做如此有益,以及最佳鍛煉、強度和持續時間是什麼。」 來源:cnBeta
研究認為洗手就能大幅減少疾病傳播

研究認為洗手就能大幅減少疾病傳播

一項新研究估計,世界十大機場的旅客只要能增加洗手率,就能顯著減少許多傳染病的傳播。機場旅客洗手習慣改善的越好,減緩疾病傳播的效果就越顯著。這項研究發表在去年 12 月,中國新冠爆發之前。研究作者認為結果適用於正在爆發的新冠疫情。 資料圖 研究估計,只有五分之一的機場旅客有干淨的手——即一小時前用肥皂和水清洗過,至少持續 15 秒。其他五分之四的人潛在被觸摸到的各種細菌病菌污染了。論文作者稱,上廁所的人只有七成洗手了,而洗手的人中只有一半的人正確洗手了,即用肥皂和水沖洗了 15 到 20 秒。研究估計,如果五分之三的人正確洗手,有助於將傳染病擴散速度降低 70%。在病毒爆發區域的十個機場推行這一政策,能將傳染病擴散速度放緩 37%。 來源:cnBeta
新冠病毒體外到底活多久?這些知識點你得知道

新冠病毒體外到底活多久?這些知識點你得知道

作為橫跨2019-2020年最火的那個仔,2019-nCoV 「新冠」持續高熱不退,關於它的九轉輪回、生老病死都是目前的焦點,而其究竟是金剛不壞之身的「老妖」、還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呢?在一次次火光四濺的對弈中我們都想探個究竟。 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 撰文:尹燁 華大基因CEO 而近期突然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家中門把手檢出病毒」「深圳肺炎患者糞便檢出病毒」「溫度濕度適合情況下病毒可以存活5天」的案例,這貨竟然在體外也能存活不短的時間,一時間,人民群眾豐富的想象力都投入了抗疫戰鬥中。 為了防止接觸傳播,大家都拼了…… 保鮮膜按電梯法(貌似沒什麼用,病毒一樣會沾到保鮮膜上,除非按一個換一個) 紙巾按電梯法 牙簽按電梯法 筆殼按電梯法(目前看來最實用) 最高難度系數按電梯姿勢:高踢腿法(此法對其他按電梯的鄰居極不友好,慎用) 再來個原創段子,新冠病毒可能是劉備養的: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新冠病毒,SARS一別,這十七年的閉關真長本事了,基本復制了劉備的路線:先占荊州,續下長沙,再入西蜀啊。(首先 學會了人流感的多傳染少致命,得到最大化的傳播;其次拉着禽流感(湖)南北呼應;前天晚上,你居然學會在成都用地震調虎離山了……)」 1下面開始正經地講真相:額滴神,病毒體外也能存活,惶恐了! 還記得我們高中時學習到的: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 什麼叫DNA?什麼叫RNA?傻傻分不清楚請看圖…… 明白了吧,DNA病毒好歹有兩條鏈互為依靠,相對頑強些,比如最小的DNA病毒,只有3200個鹼基對的乙型肝炎病毒也還是人類的頑敵。 RNA病毒因為只有一條鏈,所以很隨意,風一來就如《野子》「怎麼大風越狠 我心越盪 幻如一絲塵土 隨風自由的在狂舞」。這種隨意造成了結構上比較脆弱,但也帶來了可以任性變異的優點,比如RNA病毒家族鼎鼎大名的流感病毒至少有144個以上的亞型,比孫悟空的72變還強大一倍有餘。 一句話,RNA病毒高攻低防,變化多端。但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家族基因組最大的(基因組30000個鹼基),也算是弱雞中的戰鬥雞了。 題外話:生命科學中,唯一不例外的就是例外。除了DNA,RNA病毒之外,還有一種沒有核酸的病毒,即可以引起瘋牛病的,大名鼎鼎朊病毒。其攻擊力強大,而防禦力和其他病毒比接近死不了(有機會再表演)…… 這里似乎有點不對勁吧,如果在體外就死掉,那還怎麼傳播呢? 「沒有任何生命活動」≠「死掉」 就好像冬眠的烏龜,看似沒有了生命體征,但只要外界溫度濕度條件合適,就會從冬眠中復蘇繼續活動。 必須膜拜一下,科學這深奧,一個不留神就掉溝里了。 病毒到了體外並不意味着 「死掉」,在以噴嚏形式到體外後迅速蒸發成為乾燥的飛沫核,在空氣中飄盪,會繼續存活或者「休眠」一段時間。等到遇到下一個宿主,找機會通過黏膜繼續感染。 那現在地球人都知道」新冠「可以在體外存活了,但在不同的體外環境、物體表面,病毒的存活時間是多長呀,這個問題答得上來不~ 2不同的環境下它能活多久?哪些方法才能滅了它? 額其實,我們對」新冠「這位剛出道的當紅炸子雞了解還沒那麼透徹,只能以新冠的「近親「SARS-CoV為例來看下吧~ 在生活物品表面: 香港、日本以及德國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 正如所預料的那樣, SARS 病毒在物體表面乾燥後可以存活48小時(2天)。 全國防治「非典」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黃培堂指出:在室內條件下,SARS病毒在濾紙、棉布、木塊、土壤、金屬、塑料、玻璃等表面可存活3天。無血清培養條件下,SARS病毒在37℃可以存活4天。56℃加熱90min或75℃加熱30min就能夠被滅活。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懸浮小液滴的狀態下可存活9天,在乾燥狀態下可存活6天。 在排泄物中: 200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對於SARS病毒在排泄物中的生存和抵抗能力進行了研究。在SARS患者中,發現SARS病毒可在痰液中存活3天,在糞便中存活4天,而在尿液中可存活至少10天。 香港一家實驗室的研究證明SARS病毒在糞便中至少可以存活2天, 在尿液中至少存活24小時(1天)。香港另一家實驗室研究表明腹瀉病人的糞便酸度低於正常糞便, SARS病毒在其中可以存活4天。 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患者的唾液、眼淚、血液、尿液和排泄物中可檢測到SARS病毒,而該病毒在糞便中甚至可散發30天。 媽呀,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可能存活時間 2-30天, 我的恐慌更加無處安放啦,似乎到處都是」冬眠「的病毒,想攻入我的身體後死灰復燃,腫麼辦 別慌別慌,「檢測出病毒」≠「有活性」! 前幾年有報道,在北京霧霾中檢出了XX種病毒,讓大家一頓恐慌。但你要知道,這里面的絕大部分病毒都是「病毒殘骸」(不完整的基因組),已經沒有活性了。其擬人化的表述應該是:霧霾中發現了多種病毒的肢解部位:包括A病毒的胳膊,B病毒的腿,C病毒的一隻腳…… 所以,電梯啊,門把手啊,發現了病毒是不是一定有傳染性呢?只能說不一定。因為如果要驗證是否有活性,要在P3實驗室內做細胞侵染實驗,能做這樣實驗的機構在全球也是鳳毛麟角,這個時候估計也都做不過來。當然,從安全性的角度講,寧可信其有,我們還是做好防護最重要,接着往下看。 3別慌別慌,我們的專家給出了敵人致命的弱點! 勤洗手,勤消毒,防止病毒傳播! 武漢同濟醫院感染科主任寧琴、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告訴大家新型冠狀病毒56℃,30分鍾就死亡了,乙醚、75%的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均可有效滅活病毒。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對此也有明確說明。 「勤洗手,勤消毒」是這段時間新聞、廣播以及各類防傳染宣傳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提醒我們要這樣做才能阻止病毒的再次傳播。 因此我們首先要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播。小心電梯按鍵和門把手等生活中常碰到的公共接觸物體,手不直接觸碰,用面巾紙、消毒紙巾隔開,或者接觸後立即洗手,上完廁所要洗手,用手捂住口鼻打噴嚏後要洗手,家中適當增加消毒頻次。 在千萬年人類跟病原微生物相愛相殺的歷史長劇中,人類已經進化出相當完備的防禦措施。除了人體內在免疫系統外,人體表面的皮膚對於病毒也有非常強的抵禦作用。因此即使皮膚接觸到外界的病毒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堅持勤洗手勤消毒,不讓沾有病毒的皮膚接觸到人體黏膜組織(比如眼皮黏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等),就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了。 記住,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要保有對自然的敬畏,學會與之和諧共存。 感謝大家:楊昀、黃輝、余楠、清瀅。秘籍已傾囊相授,有更好的建議和進展,記得留言給我啊。 信息來源: SARS病毒存活研究結果// 吉林省預防醫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4. 新華網,http://www.crrc.com.cn/Html/News/Articles/10346.html. Rabenau HF, Cinatl J, Morgenstern B,...

感染無症狀、年輕人成重症,新冠病毒「太狡猾」嗎?

就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大多數個體接觸到病毒後,並無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有的出現發熱、胸悶等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自行好轉;但是對於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毒感染就是一場嚴峻考驗。 原標題:感染無症狀、年輕人成重症,是因為新冠病毒「太狡猾」嗎? 狡猾。 這是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評價。 「它在武漢社區傳播的速度是快的,可能還有很多輕症,可能也就是跟一般的感冒差不多,我們不清楚。」曾光當時說。 病毒,首要目標就是復制,是沒有感情的復制機器。 不過,同樣的病毒,有些人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有些人卻發展成危重症——為什麼?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免疫學系常務副主任黃波介紹,答案藏在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里。 病毒與免疫細胞多次短兵相接 人體肺髒的基本功能單元是肺泡。肺泡與肺組織毛細血管共用一層膜,通過共用的膜,氧氣和二氧化碳在此處進行交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時,通過鼻腔和口腔進入到人體咽喉部後,可以進一步蔓延至氣管及更細的支氣管,進而到達肺泡。 不過,進入肺泡的每一步,病毒都會遭到免疫細胞的防禦和監視。打噴嚏、咳嗽、咳痰,都是免疫細胞與病毒作戰的表現。 病毒侵入肺泡後,肺泡部位的免疫細胞同樣會被激活。免疫細胞被激活後,釋放細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直接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機體發熱。 另外,病毒入侵肺泡後,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細胞死亡,其釋放的死亡物質還會進一步刺激免疫細胞,引發更強的發熱反應,可表現為持續高熱。 除了發熱症狀外,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部分病人還出現了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黃波說,這是由於咽喉與食道相連,部分病毒可能通過咽喉部進入到消化道,通過感染腸上皮細胞以及激活腸道免疫反應,產生相關症狀。 年輕人免疫系統反應更快、反擊更有力 免疫系統如何與病毒作戰? 黃波說,當病毒侵襲健康個體並感染其肺上皮細胞時,上皮細胞自身會迅速產生I型干擾素,從而抵抗病毒感染。更重要的是,被激活的免疫細胞,能夠大量釋放I型干擾素,從而控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復制。另外,被激活的巨噬細胞(一類重要的天然免疫細胞,具有強大吞噬功能)能夠吞噬細胞外游離的病毒顆粒,而自然殺傷細胞(另一類天然免疫細胞,能夠殺傷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則通過殺傷被感染的細胞,進而破壞細胞內的病毒。 這種抗病毒的反應,幾個小時內即可發生。 在這個殺傷過程中,病毒入侵的信息會被傳遞至免疫系統大本營(醫學上稱之為淋巴結),而抗病毒的主力軍T細胞和B細胞就駐扎在該部位。它們接受指令,經過5—14天准備(T細胞5—7天,B細胞14天左右)後完成變身:B細胞變成「特警戰士」(醫學稱之為漿細胞),大量產生和分泌抗體,抗體經血液循環至病毒感染部位與病毒結合,一面阻斷病毒進入機體細胞,一面增強吞噬細胞對病毒的吞噬;T細胞則直接開赴戰場也就是感染部位,攻擊病毒感染的細胞,將病毒斬草除根。 免疫系統,一直在奮力保護着人體。 大多數年輕人表現為輕症,正是因為他們的肺部上皮細胞狀態較為良好,對病毒入侵的天然反應迅捷有效(主要指產生干擾素的時間和量)。他們的免疫細胞功能完整、良好,即便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可能不出現臨床症狀或者症狀非常輕微。 有時,免疫系統也會輸 但對老年人來說,情況則有所不同。 隨着年齡增長,人的機體功能開始退化,在應對病毒時,肺部上皮細胞產生干擾素會「慢半拍」,產生的量也會少一些,免疫細胞釋放干擾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也會有所下降,於是機體整體抗病毒能力下降。如果老年人合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時,其免疫系統功能更是薄弱,抵禦病毒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病毒感染。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着年輕人就可以高枕無憂。 不規律作息、通宵玩手機、吸煙飲酒,旅途疲勞……這些因素都可導致免疫功能臨時紊亂,讓病毒有可乘之機。 而且,人的症狀輕重,也和入侵的病毒量有關。當病毒短時間內大量入侵機體時,即使是年輕人,機體免疫系統也可能沒有能力將全部的病毒控制住。 免疫系統努力對抗病毒,但有時仍會潰敗。 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就是一場嚴峻考驗 最近,常能看到一個詞——「白肺」。 若在鼻腔、咽喉部到氣管和支氣管等諸多環節都未能將病毒有效阻擊,使得病毒侵犯肺泡,導致共用的肺泡-血管壁膜受損,血管里的血液就會進入到肺泡。通過肺泡之間的間隙和重力作用,肺泡液體首先聚集在肺的底部,CT拍片呈現毛玻璃樣的影像圖;當滲出的液體量更多時,影像學檢查雙肺就會呈「白肺樣」改變。 不過,肺泡與血管壁所共用的膜,在病毒入侵時又是怎樣受損的? 黃波分析,病毒感染肺泡上皮細胞會損害此膜,但這可能還不是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肺泡導致大量免疫細胞被募集到肺泡部位,受病毒刺激,釋放出大量炎性細胞因子(醫學上稱之為細胞因子風暴)。這些炎性因子作用於肺泡-血管膜,破壞其完整性,大大增加其通透性,使大量血液進入到肺泡,導致人體缺氧,引發危重病情。 黃波說,其實,就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大多數個體接觸到病毒後,並無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有的出現發熱、胸悶等症狀,經過一段時間後自行好轉;但是對於免疫功能不強或者低下者,病毒感染就是一場嚴峻考驗。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表示,很多人說病毒「狡猾」「詭異」,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對它的認識不夠。比如,潛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無症狀患者也有感染性;作為一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某些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持續排毒時間較長……「我覺得這都是其詭異之處。希望通過對它的認識,慢慢揭開它詭異的面紗。」 黃波則強調,希望公眾明白了機體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機制後,能減少新型病毒帶來的恐懼和無力感。「我們堅信,人類的免疫系統將再次證明,它是消滅邪惡病毒的無冕之王。」 相關鏈接 「炎症風暴」可能導致器官功能衰竭 有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期發病並不嚴重,但會突然加速,幾天內發展成危重症甚至死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鍾鳴日前表示,病人體內可能啟動了炎症風暴,導致各個器官功能衰竭。 所謂炎症風暴,指的是病人因感染激活了肌體的免疫細胞,造成免疫細胞過度損傷。正常的免疫是保護,過度的免疫是損傷。炎症風暴不但對肺,還會對肝、腎、心髒等器官造成損害。炎症風暴發生後,病人的病情往往急轉直下,很快神志不清、呼吸緊迫、氣急、憋氣,然後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甚至凝血功能障礙,各個髒器會發生衰竭。 炎症風暴一旦啟動,阻斷十分困難。北京協和醫院第一批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隊長、感染內科主任醫師劉正印對記者形容,炎症風暴發作就像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至於什麼時候會觸發第一張牌,目前還沒有固定模式。 「炎症因子就像是扳機,扣動後會觸發各個器官出現炎症損傷的問題。」劉正印介紹,炎症風暴導致多髒器功能障礙死亡率比較高,尤其是晚期呼吸機治療效果不好的病人,高齡和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病人。 多位專家表示,炎症風暴的出現沒有絕對規律,難以預判、監測,目前還缺乏有效治療手段。 劉正印表示,發生炎症風暴的患者早期看起來都非常輕,但到後期會越來越重,多在10天左右最為明顯,真正到了多髒器功能障礙的時候再去救治,困難就非常大了。所以關鍵還是要早發現、早診斷,加強對症支持治療。 (原標題 感染無症狀,年輕人成重症…… 是因為新冠病毒「太狡猾」嗎) 來源:cnBeta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人民日報撰文:5個行動阻斷疫情傳播

每當一種新病毒從動物傳染給人類,都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公共衛生專家會從兩方面評估一種新病毒對人類的風險:病毒的傳播能力和疾病的嚴重性。傳播能力是看病毒的傳播方式和人際傳播的容易程度;嚴重性是看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會造成很多人死亡。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關於它的風險尚難得出結論。對普通人而言,這種病毒導致的疾病似乎沒有非典或中東呼吸綜合征等其他冠狀病毒導致的疾病嚴重,但有時會病情加重,尤其是對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群體。老年人似乎更容易出現重症。 至於傳播能力,在目前階段,新型冠狀病毒似乎是在有症狀者與他人密切接觸時最容易傳播。但仍有很多未解之謎,這也是世衛組織正在密切監控的一個方面。雖然尚需進一步調查,但根據我們有關冠狀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既往經驗,無症狀傳播雖有可能,但較罕見,也不太可能是此次疫情的驅動因素。 世衛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目的是要讓世界各國都着手採取必要措施來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多年來,中國在監測、報告、調查和疾病控制能力方面取得了進展。世衛組織的首要任務是支持中國和世界人民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我們將繼續與中國政府合作,就如何應對疫情提供咨詢意見。阻斷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取決於衛生系統的響應以及每個民眾、家庭和工作單位的作為。 根據目前我們所知信息,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主要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的飛沫傳播,以及通過「污染物」發生人際傳播,比如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表面。由於雙手接觸到許多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因此在各種冠狀病毒的傳播中需要特別注意。世衛組織建議採取以下五個重要行動,以幫助人們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 第一,保持至少一米的人際距離。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在疫情期間保持這一距離意味着要盡可能地待在家里,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第二,以最高標準保持手部衛生。第三,打噴嚏或咳嗽時,請用紙巾或彎曲的肘部遮住口鼻。第四,如果戴口罩,應學習正確的佩戴方法。第五,了解何時應自我隔離以及何時應就醫很重要。 最後,請確保與他人或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任何信息,都是經官方確認的信息。在情況不確定的時期,錯誤信息可能比任何病毒傳播得更快,並造成傷害,加大疫情應對工作的復雜性。世衛組織出台了一系列粉碎謠言的方法,以限制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對所有人而言都是新的公共衛生挑戰。為了應對疫情,我們一定要相互支持並密切關注科學。通過合作與支持,我們可以遏制疫情,攜手前進。 (作者為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 原標題:五個行動阻斷疫情傳播(科技大觀) 高力 來源:cnBeta
偏頭痛根源或找到:視覺皮層過於興奮

偏頭痛根源或找到:視覺皮層過於興奮

2月10日,據外媒報道,伯明翰大學和蘭開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偏頭痛患者的視覺皮層往往過於興奮,這或是引起偏頭痛的誘因之一。偏頭痛的特徵是虛弱和持續性頭痛,通常伴有對視覺或其他感官刺激的敏感性增加。 資料圖 盡管科學家們認為或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神經或血管的暫時性變化有關,但目前造成頭痛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偏頭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伴隨着視覺感官異常,如幻覺、視覺不適和光敏感性。我們認為這暗示了偏頭痛和視覺皮層之間的異常聯系,我們新研究為這一理論提供了第一個證據。 這項研究由伯明翰大學人類大腦健康中心和心理學學院以及蘭開斯特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小組對60名志願者進行了一項實驗,其中一半是偏頭痛患者,他們經常患有偏頭痛。 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一個條紋光柵圖案,並要求他們根據看這個圖案時是否感到不舒服,或者是否有任何相關的視覺影響對其進行評分。 在進一步的測試中,參與者接受了腦電圖(EEG)測試,以便在視覺刺激出現時跟蹤和記錄腦電波模式。在這兩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均發現,當受試者看到光柵時,偏頭痛患者的視覺皮層會有更大的反應。 該研究還考慮了非偏頭痛組的結果,這些參與者報告了額外的視覺障礙,這是偏頭痛的一個常見特徵,並且這些參與者的視覺皮層反應也表現出過度興奮。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證據,證明偏頭痛患者視覺皮層處理外界信息的方式可能存在特殊的異常。但我們懷疑這或是部分圖片的原因,因為某些圖片也會導致非偏頭痛參與者出現視覺敏感。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就繼續對參與者人進行監測,觀察他們在接近偏頭痛時對視覺感官刺激的反應是否會發生變化,並找出可能發生的其他生理變化,這將為預測偏頭痛和預防偏頭痛的發作鋪平道路。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