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liquidcrysta.jpg

液晶擋風玻璃可以保護飛行員免受激光筆的傷害

有些人顯然認為將激光筆對准起飛或降落的飛機很有趣。然而不幸的是,激光束的眩光可能暫時使飛行員失明,可能導致撞擊。現在一種安裝在飛機擋風玻璃上的新液晶技術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雖然科學家以前曾嘗試開發針對飛機激光筆對策,但他們一直受到激光筆可以發出不同波長光束這一事實的挑戰 - 我們將其視為不同的激光顏色,如紅色、綠色或藍色。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系統只能阻擋一個波長。 由伊利諾伊州路易斯大學Jason Keleher博士領導的團隊着手改善這種狀況。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一種液晶溶液,其被稱為N-(4-甲氧基亞苄基)-4-丁基苯胺,簡稱MBBA。 在實驗室測試中,將溶液置於兩塊1英吋(25毫米)的方形玻璃板之間。它始於透明的液態,但是當施加電壓時,電場使其暫時轉變為不透明的晶態。一旦發生相變,MBBA就能夠阻擋高達95%的紅色、綠色和藍色激光。它能夠部分地通過散射光來實現,部分地通過吸收激光能量,部分地通過交叉極化過程。 此外,這一變化是由激光引發的。當集成光敏電阻檢測到激光時,系統會自動向MBBA施加電壓,使其變得不透明。一旦激光停止,電壓就會消失,溶液再次變得清澈。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將他們的模型擴展到整個飛機擋風玻璃的大小。計畫要求擋風玻璃集成一系列單獨的MBBA面板,這樣只有被激光束直接擊中的玻璃部分才會變得不透明。該團隊還將嘗試不同類型的液晶解決方案,這可能會提供更好的性能。 Keleher及其同事將於本週在美國化學學會2019年春季全國會議和博覽會上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來源:cnBeta

漢堡王將銷售「植物肉」漢堡 或成未來新趨勢

據彭博社報導,大型連鎖快餐企業漢堡王(Burger King)今日宣佈,將開始銷售一種「植物肉」漢堡。漢堡王的產品以大量肉類食材而聞名,例如1150卡路里的培根王三明治(Bacon King)。但該公司今日宣佈,將在聖路易斯(St. Louis)地區的59家餐廳測試這種「植物肉」漢堡,即使用「植物源仿真肉」的漢堡。 漢堡王稱,這種三明治將使用Impossible Foods公司的肉餅。之前,漢堡王已經在使用晨星農場(Morningstar Farms)生產的蔬菜餅餡。而這一次則不同,漢堡王將使用該公司新配方來製作「仿肉」漢堡。 分析人士稱,漢堡王此舉表明,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快餐連鎖店正尋找新的方法來贏得競爭優勢,而肉類替代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可能成為該領域的新戰場。 與多數大型快餐公司一樣,麥當勞在美國不提供「無肉」漢堡,盡管該公司最近在挪威推出了不含雞肉的素食產品。但隨着整個行業對非肉類選擇的消費需求上升,這種情況將來可能發生變化。 來源:cnBeta
]X@5(M9$@4I_UM3Z4EBENOJ.png

研究稱Omega-3可以改善孩子的哮喘 但Omega-6可能會使病情惡化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兩種眾所周知的脂肪酸,Omega-3和Omega-6,可能對兒童的哮喘產生相反的影響。雖然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飲食與哮喘兒童暴露於室內空氣污染時症狀減輕和哮喘嚴重程度降低有關,但富含omega-6的飲食可能會使兒童的病情惡化。 雖然很多人經常聽說過omega-3和omega-6,因為它們經常被納入流行的節食方案,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兩者之間存在差異。Omega-3脂肪酸與炎症減少有關,而omega-6可能會增加炎症,盡管圍繞這一說法存在爭議。 現代西方飲食通常含有過多的omega-6和不足的omega-3 - 前者主要存在於植物油和玉米油中,而後者存在於魚類中、堅果、大豆和其他通常被認為是健康的食物。 根據最近發表在《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高omega-3飲食與哮喘症狀和嚴重程度降低有關。哮喘是一種炎症性疾病,當呼吸道發炎時會使呼吸變得困難,導致氣道變窄。 另一方面,當暴露於室內微粒污染時,富含omega-6的飲食被認為會加重兒童哮喘症狀和整體嚴重程度。該研究涉及135名5至12歲的兒童,他們都患有嚴重程度不同的哮喘。應該指出的是,該研究是觀察性的,並依賴於自我報告的飲食信息,這意味着不排除其他潛在因素。 來源:cnBeta
A_small_cup_of_coffee.JPG

研究稱看到咖啡足以引起大腦的警覺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如果你忘了買更多的咖啡,但仍然有一杯見底的咖啡,那麼好消息是:僅僅看到咖啡或者讓你想起它的東西足以刺激你的思緒。咖啡以其對清醒度和注意力的影響而聞名,新研究稱即使沒有飲用咖啡,相關線索也足以引起大腦的警覺。 該研究由四項研究組成,這些研究涉及東西方文化中經常飲用咖啡和茶的個體。該團隊研究了咖啡和茶相關線索對看到它們的參與者可能產生的精神警覺效應。 接觸咖啡相關線索但實際上並沒有喝咖啡的參與者經歷了一種觀念上的變化,其中包括以「更具體,更精確的術語」思考,並將時間視為更短。然而,這種影響在東方文化的個體中並不那麼強烈,咖啡和警覺之間的聯系可能不那麼突出。 這一發現可能會揭示一些消費者行為以及從營銷角度來看這些行為的影響方式。同樣,該研究暗示人類可能會在其他產品的存在和建議下經歷類似的「啟動」(priming),例如在看到能量飲料時可能會增加警覺性。 來源:cnBeta

科學家找到了控制吃鹽和喝水的神經機理

近期,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的一批文章如約上線。其中,有兩項研究相映成趣:一篇文章揭示了人類為什麼嗜好「鹹味」的食物,另一篇論文則探索了「口渴」的神經學機理。這兩項研究的出爐,也昭示了科學家對於大腦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你的口味咋那麼重? 許多人對鹹味的食物有所偏好:薯片、薯條、爆米花……這些製作簡單的零食,只是添加了一點鹽,就讓人愛不釋手。 從演化的角度講,「重口味」對身體有着重要的意義——畢竟我們的身體需要攝入這些鈉離子,才能控制體液平衡,並讓神經信號的傳導成為可能。由於動物自身不能合成鈉離子,食物也成了獲取它的重要渠道。但在另一方面,攝入太多的鈉離子又有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控制對於鈉離子的食慾,達到微妙的平衡呢?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學院的Yuki Oka教授團隊在這篇論文中找到了答案。使用光遺傳學的方法,他們用光來激活不同的小鼠神經元,並觀察小鼠行為上的變化。他們發現,在對小鼠後腦的一些神經元進行刺激後,這些小鼠的口味突然變重,開始重復舔舐岩鹽。這表明這些神經元能促進動物攝取鹽分的欲望。 隨後,研究人員們又開始探索,什麼樣的行為會激活或者抑制這些神經元。他們發現,一旦小鼠的舌頭接觸到鈉離子,短短幾秒鍾內,這些神經元的活性就得到了抑制。而如果抑制舌頭表面的鈉離子受體,則不會出現神經抑制現象。此外,如果直接將含有鈉離子的溶液注射到胃部,也同樣不會引起神經抑制。這些結果表明,存在一條從舌頭到腦部的神經環路,調控動物對鹽分的攝取。 ▲本研究的負責人Yuki Oka教授(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 「想要攝入鹽分,是身體在缺乏鈉離子時發出的信號,」 Oka教授說道:「當攝入鈉離子後,身體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會吸收。所以僅僅嘗到鈉離子就能平息神經元的活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這意味着味覺等感受系統並不只是簡單地把外部信息傳遞給大腦,而是在調控身體的功能上扮演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破解「口渴」背後的百年謎題 一個多世紀前,科學家們就想搞明白,身體究竟如何調控「口渴」的信號。早期的動物研究表明,口乾舌燥,或是血液中鹽分水平過高,都可能刺激大腦做出喝水的決定。但在最近,一些研究人員卻又發現,胃腸道可能參與了「渴感」的調控。然而,腸道是不是在其中扮演了某種角色,卻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 在這項研究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Zachary Knight教授團隊終於給這個謎題劃上句號——腸道不僅參與了「渴感」的調控,其中的作用還不小。 先把時鍾撥回到2016年。那一年,Knight教授團隊發現,當小鼠喝水時,只要當水接觸到嘴部和喉嚨,大腦中的一些神經元就會被關閉。這暗示這些神經元可能起到了促進喝水的作用,而信號則是來自口腔和喉嚨等部位。 ▲當腸道感受到鹽水後,大腦中控制「渴感」的神經元會被激活(圖片來源:Knight Lab/UCSF/HHMI) 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研究人員們發現,當餵食鹽水後,這些神經元最初也同樣會得到抑制。然而不久後,它們就會恢復活性,促使動物繼續飲水,仿佛身體在告訴這些神經元,鹽水並不能真正補充水分! 那麼,這些新的信號來自哪里呢?答案就是腸道。研究人員們在今日在線發表的論文中發現,腸道內有鹽分感受器,它能直接和大腦「對話」。如果是普通的水輸入到腸道內後,控制「渴感」的神經元會保持關閉。而一旦進入腸道的是鹽水,就會激活「渴感」神經元,讓動物繼續飲水。「腸道竟能如此精準地測量鹽的濃度,這令人驚訝!」 Knight教授評論道。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坐落於下丘腦內的神經元能夠從腸道、喉嚨、血液中獲得大量信號,然後進行綜合評估,決定動物是否處於口渴的狀態。Knight教授指出,在這一系統上的研究經驗,有望協助其他科學家們研究更為復雜的系統。 參考資料: Sangjun Lee et al., (2019), Chemosensory modulation of neural circuits for sodium appetite, Natur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053-2 Christopher...

研究稱財富多寡更多由基因決定 而非努力或運氣

與辛勤工作和運氣因素相比,基因與財富和成功之間的關聯似乎更大。一項針對28.6萬英國人的分析顯示,收入超過10萬英鎊(約合88.5萬人民幣)的人的基因構成與低收入人群有一定區別。其中主要涉及24條「黃金基因」,這些基因會影響人的智力、免疫系統、以及肌肉和心髒強度,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窮富與否。 做出這一發現之前,愛丁堡認知老化中心也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科學家發現,人類有四分之三的基因都與智力有關。但身體特徵也會影響人們發家致富的可能性,並且其中一些特徵可能是從父母遺傳而來的。 「與高收入相關的基因往往能賦予人們更高的智商、更長的壽命、更健康的身體與精神,這類人還更不容易感到疲乏,子女數量更少,且生活條件更好。」研究人員在一篇尚未發表的論文中指出。 來源:cnBeta

新型男性避孕藥探秘:不抑制性慾的情況下減少精子

最新一種男性避孕方法被研究人員認為是安全的,他們現已在一些男性群體測試了這種新藥。這是藥丸是第二種頗有前景的男性口服避孕藥,在此之前一種男性節育凝膠已投入臨床試驗。新型男性口服避孕藥是該研究領域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但這並不意味着明天醫生就會開處方提供這種新型避孕措施,事實上,大概需要10年時間男性避孕藥才能面世。 當前該藥物已進入研發和批准階段,美國洛杉磯醫學研究所和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稱,這種藥物在不扼殺男性性慾的前提下,可以安全地降低精子所需的激素。 目前人類的聰明才智僅提供了3種能夠預防懷孕的措施,當前存在兩種極端的措施:輸精管切除術是一種阻止精子進入精液的外科手術,是一個非常漫長的解決方案;而男性避孕套和「體外射精法」都是在發生性行為時使用的。 相比之下,女性有許多避孕措施,但沒有一種是沒有副作用的,而且幾乎所有的措施都會干擾女性體內荷爾蒙水平,從而起到避孕效果。女性長期避孕措施必須體內插入物體,這一過程對於女性而言是非常痛苦的,而「無痛避孕藥物」會導致體重增加和惡心。 因此,男性節育是一項期待已久的創新措施,無論是控制節育的男性還是不願承擔避孕痛苦的女性,他們都非常期待男性節育方法。近年來,男性節育措施終於獲得了一些新的進展,之前一種塗在男性背部和肩膀的凝膠物質面世,它的出現會讓許多女性感到不滿,因為她們經常使用的避孕套往往更具有身體侵入性。 這種男性節育凝膠處於臨床試驗,預計將於2022年結束。研究報告表明,目前最新一種口服男性避孕藥已首次通過重要的安全性測試,這種新型口服藥物叫做11-beta-MNTDC,是一種改良合成的睾丸素。它作用於雄性激素,也作用於黃體酮(一種在女性卵巢中促進懷孕的激素),還能促使男性內分泌系統產生睾丸素。 研究人員認為,11-beta-MNTDC能夠減少睾丸中精子數量,同時保持身體其它部位正常睾丸素水平。在對40位成年男性的測試中(其中10人服用過安慰劑),該口服藥物能夠將激素分泌降至雄性激素不足狀態。 男性測試者每天隨飯服用200或者400毫克的劑量,持續28天。在研究結束時,沒有人停止服用該藥,盡管有些人表現出輕微的副作用,例如:疲勞、頭痛或者痤瘡等。 5位男性測試者表示,他們的性慾較低,但是他們的性生活與往常一樣。雖然測試者體內激素水平顯著下降,但是研究人員表示,精子數量本身需要60-90天時間才能下降,但是這種藥物實際上阻礙了精子製造過程中所涉及的兩種激素生成。 男性睾丸每秒能產生1500個精子,這是最新男性避孕措施這麼長時間生效的原因之一,也是男性節育技術未能更早發育的部分原因。 當然這並非唯一的原因,因為嘗試性藥物會導致肝臟受損,而制藥公司製造男性節育藥物的動機不明。洛杉磯醫學研究所和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藥物是否有效,但是他們知道它是安全的,而且迄今為止其療效仍是值得期待的。 研究人員還對同一家公司製造的另一種男性避孕藥進行了安全測試,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斯蒂芬妮·佩奇(Stephanie Page)博士稱,我們的目標是找到副作用最小、最有效的化合物。 無論哪種藥物能夠進行驗證,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上市。下一階段藥物批准程序分別需要2年和3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評估可能需要2年時間。 但是遲做總比不做好,研究報告合著作者、洛杉磯生物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克里斯蒂娜·王(Christina Wang)說:「安全、可逆的男性荷爾蒙避孕措施應該大約在10年內就能實現。」 來源:cnBeta

男性避孕藥來了 以後女性不用再吃藥了?

聽說男性避孕藥將要問世!得知這一消息後,很多女性朋友紛紛表示興奮指數堪比今日不上班......其實,避孕本應該是男女兩個人的共同職責。畢竟,那個計畫外的小生命,一言不合就會闖進你的生活。那為什麼女性避孕藥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了,而男性避孕藥卻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 其實這里面的原因很多,我們一起來看下。 為什麼男性避孕藥的研發一直滯後? 避孕藥的發展和生殖醫學基礎研究的突破密切相關。 但因文化、歷史等影響,加之避孕套近400年的發展歷史,男性避孕藥的研發一直滯後。 20世紀中期,美籍華人科學家張明覺等首先發明第一代女用口服甾體避孕藥。 20世紀80年代,第二代女用甾體避孕藥產生。 其實這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古裝劇里經常出現的「麝香」、「藏紅花」、「涼藥」、「落子湯」等避孕神藥,只能說劇情需要,其實真正的避孕方式不是這樣的。 古代人如何避孕?效果如何? 人類最早的避孕方式源自古埃及和古羅馬。 為了吸收精液或使精子行動遲緩,將鱷魚糞或者羊毛混合一種糊狀物,做成棉條狀放進女性陰道。 16世紀後,開始出現避孕套的雛形——生殖器套鞘,通常是用羊腸或者魚皮製成,但效果不佳且會給雙方帶來傷害。 18世紀中期,德國醫生門辛格製造出第一個橡皮陰道隔膜,真正開啟科學避孕的大門。 那現在女性避孕藥已經這麼成熟了,男性能不能吃女性避孕藥呢? 當然不能!男女生理結構不同,二者避孕藥原理也不同。 沒關系,男性避孕藥問世了...... 最新研發的男性避孕藥是什麼? 3月25日,美國華盛頓研究團隊宣佈,他們研發的男性避孕藥11-β-MNTDC通過了I期臨床試驗,即人體安全性及耐受性試驗。 11-β-MNTDC是一種經過改良的睾酮,它同時具有雄性激素和黃體酮的特性,前者可維持性慾,後者能抑制精子生成。 其特點為無需注射或者塗抹,可接受性高、服用方便、效果確切,如進展順利,有望在10年內上市。 男性避孕藥是如何作用的? 簡單來講,生殖系統受大腦精密調控。 正常情況下,大腦產生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黃體生成素,促進睾丸產生雄激素,促進精子形成。 反之,雄激素升高到一定水平,也會抑制大腦的激素生成,進而使雄激素維持在正常水平。 圖片來源:Male hormonal contraception: lookingback and moving forward 激素類男性避孕藥就是利用這一生理過程而研發的。 吃避孕藥會有什麼副作用嗎? 男性避孕藥:盡管目前激素類男性避孕藥的實驗結果較好,長期服用後可能會導致情緒波動、性慾低下和痤瘡等不良反應等。 女性避孕藥:服藥初期約10%女性表現為頭暈、嘔吐等類早孕反應,還有胃腸道反應、出現乳房脹痛、月經失調甚至子宮內膜突破性出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女性不宜使用避孕藥: 急慢性肝炎和腎炎患者,心髒病伴心功能不良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女性,在沒有治癒前最好不要使用等。 廣大網友還是很關心這個研究,紛紛表示「以後避孕就靠男人了!可以試試」。 至於10年後能否問世,就要看科學家的了。 本文專家:孟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來源:cnBeta
8WRF{GNW$H@44%8WIZAV6@V.png

為何說《國務卿女士》中出現打擊疫苗虛假信息的內容顯得十分重要?

據媒體The Verge報導,CBS劇集《國務卿女士》(Madam Secretary)最新一集中出現了有關麻疹的內容。這個故事反映了疫苗猶豫不決的風險 - 它展示了一個虛構的電視節目傳達事實的力量。 由於最近美國各地麻疹疫情爆發,這一集是及時的。科技巨頭Facebook、Google和亞馬遜因為允許反疫苗虛假信息在其平台上傳播而受到抨擊。但該劇執行製片人David Grae表示,時間只是巧合。「我們都知道這種反疫苗的想法以及它有多危險,」Grae說道。「我們可能失去了我們的群體免疫力的想法 - 全世界真的需要負責任的領導,以確保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這一集中的主要故事情節之一集中在媒體聯絡官Daisy Grant(由Patina Miller飾演)身上,她與小女兒Joanna旅行回來後一起被隔離。他們發現Joanna的朋友(與她們一起出遊的另一個孩子)沒有接種疫苗並感染了麻疹。Joanna接種了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該劇解釋稱其預防有效率為93%):Joanna最終被解除隔離,但她未接種疫苗的朋友患有麻疹並發症,稱為腦炎,這會給她的大腦帶來傷害。 當然,《國務卿女士》的劇情是虛構的。但匹茲堡大學媒體、技術和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Beth Hoffman表示,這可能是事實的良好載體。Hoffman和她的同事正在研究觀眾可以從電視上的醫學故事情節中學到什麼。在一些不同的論文中,他們報告說電視節目特別擅長吸引學生和普通大眾,無論好壞。 在一篇論文中,他們挖掘了科學文獻,找到了一些研究調查觀眾從《實習醫生格蕾》(Grey's Anatomy)等醫學劇中學到的知識。但他們對該研究的評論於2017年發表在《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上,。他們認為,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內容可能會改變他們的行為。「娛樂敘事會影響觀眾的感知、知識,最終影響他們的健康行為,」Hoffman表示。雖然她不知道有關疫苗信息的任何研究,但她說道,「有充分的理由認為關於疫苗可預防疾病的故事情節可以對個人對疫苗接種的看法產生積極影響。」 《Hollywood, Health & Society》項目負責人Kate Folb則表示:「我們理解劇情的虛構,我們必須採取一些自由。」 她認為公共衛生信息盡可能准確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想誤導觀眾,因為我們知道這會對他們的行動產生影響。」 貝勒醫學院國家熱帶醫學院院長疫苗專家 Peter Hotez表示,他對劇集中處理麻疹和疫苗猶豫不決的方式表示贊賞。「他們顯示麻疹是非常有幫助的:它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他表示。「他們並沒有試圖將其視為良性疾病或只是皮疹,這是一個重要的觀點。」 Hotez認為,這一事件解決了許多圍繞麻疹和疫苗的重要問題,包括虛假信息。在這一集中,患有麻疹腦部並發症的小女孩的媽媽解釋了為什麼她沒有給女兒接種疫苗。她認為麻疹已經完全從美國消滅,而且由於她讀過的文章,她害怕接種疫苗。「所有這些文章都有關於疫苗可能造成的傷害,然後一項研究表明沒有證據,然後你讀了另一篇文章 - 你不知道該怎麼想。」。 該劇集創作者和他們創造的角色以善意對待這個家庭:父母不會因為一個孩子被感染而受到指責,或因為相信反疫苗宣傳而受到嘲笑。Grae說道:「你不會通過責罵來與別人進行接觸。你通過仔細地解釋事實,而不是責罵或告訴別人他們是愚蠢的。」 Grae說道:「這是一個雙贏,這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所以我們很樂意這樣做。」 來源:cnBeta
atrial-fibrillation-wrist-device-3.jpg

科學家研發用於檢測心髒問題的腕戴式設備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中風等嚴重後果。不幸的是,在早期階段很難發現。然而,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希望藉助腕戴設備原型提供幫助。 由立陶宛考納斯理工大學、維爾紐斯大學、維爾紐斯藝術學院以及瑞典隆德大學合作開發的手錶式小工具包括光電容積脈搏波(PPG)和心電圖(ECG)傳感器。前者光學檢測組織內的血液體積變化,而後者通過皮膚監測心髒的電活動。 當PPG檢測到可能表明心房顫動開始的血容量變化時,該裝置通過振動警告其佩戴者。這也促使激活ECG,允許該傳感器採取快速參考閱讀。 然後比較兩個傳感器的讀數,特殊算法濾除由身體運動等因素產生的無關數字「噪聲」。如果確定確實發生了心房顫動,則通知用戶,以便他們可以聯系醫生。一旦進一步發展,該裝置還可以監測心髒對身體負荷的反應 - 緩慢的反應可以表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科學家希望通過他們簡單易用的設備提供持續監測,幫助挽救生命。 考納斯理工大學首席科學家Vaidotas Marozas博士表示:「由於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每個65歲以上的人都應接受房顫檢查。然而,依靠短期臨床心電圖,只有當病情是慢性時才能檢測到心律失常。如果只是偶爾發作,怎麼辦?那麼我們的技術將非常有用。」 來源:cnBeta

德國討論強制性接種麻疹疫苗

本月初,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出警告:麻疹在全球近百個國家呈蔓延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7 年全球死於麻疹的人數為 11 萬,其中大多數是 5 歲以下的兒童。疫苗接種率過低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世衛組織稱,對麻疹免疫的人口比例達到 95%,才能有效避免這一疾病的傳播。2018 年,德國確診的麻疹病例為 512 例,2015 年甚至曾高達 2500 例。 專家警告,麻疹不是像一些人以為的那樣,是一種普通的小兒傳染病,而是具有極高的危險性,可能引發肺炎、腦炎等並發症。麻疹病毒慢性感染引發的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更是一種奪命的不治之症。 德國政府正在討論是否應考慮麻疹疫苗強制接種。                      來源:cnBeta
8DUH[@1[_8Q(2E[T7LZY7JO.png

研究稱輕度運動可能會延長「沙發土豆」族的壽命

據媒體SlashGear 報導,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是短時間、低強度的日常運動也可能延長「沙發土豆」(Couch potato)一族的壽命。這項研究涉及數萬名美國民眾,並得出結論稱,進行一些運動(即使像輕度步行30分鍾一樣簡單),可以減輕與久坐關的一些健康危險。 該研究從1999年到2014年對近55000名女性和38000名男性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久坐不動的人每天進行30分鍾輕度運動,在研究期間死亡的幾率降低了14%。在這種情況下,久坐是指每天進行17分鍾或更短時間的「中度至劇烈」運動的人。 雖然輕度運動與壽命的積極增加有關,但該研究確實發現每天30分鍾的中度至劇烈運動(而非輕度活動)使死亡風險降低45%。然而,該研究並未發現每天進行中度至劇烈運動超過38分鍾的人的長壽益處。 研究結果表明,每天至少進行一點輕度運動的成年人可能比那些久坐不動的人壽命更長。輕度運動不需要太多努力 - 這可能包括園藝、邊看電視邊疊衣服、短途散步以及類似的活動。 過去的研究表明,缺乏運動與患癌症和其他嚴重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有關。 來源:cnBeta
20190326113831171.jpg

日本科學家開發出可安全吞服的體溫計

據《日本經濟新聞》3月26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的特任教授中村力等人開發出了藥片大小的口服體溫計。該體溫計利用胃酸來發電,測量得到的身體深處溫度數據將通過無線形式發送。無需使用包括對人體有害物質的紐扣電池。24小時左右之後將被排出體外。如果持續測量保持平靜時的體內體溫,有可能有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將尋找合作的醫院等,力爭在3年以內啟動臨床試驗。 中村教授等人開發的體溫計為直徑9毫米、厚7毫米的藥片型。里面裝有溫度傳感器、用於無線通信的線圈、以胃酸發電的電池零部件以及存儲能源的電容器等。除了成為電池電極的鎂和白金的金屬板以外,都以樹脂覆蓋。 體溫計可以像吞服藥片一樣使用。到達胃部之後,電極與胃酸發生反應,開始充電。將積累足以在胃和腸部測量10~20次體溫的電力。以每30分鍾1次等事前確定的頻度測量體溫,數據通過不易被身體吸收的約10兆赫頻帶的無線通信發送到體外的接收器。在針對狗的試驗中,通過相距約50厘米的接收器獲取了測量數據。體溫計在次日被排出體外。 針對人體的使用方法方面,設想在睡覺之前吞服體溫計、收集就寢期間體內深層體溫數據。研究方認為,這樣的話將能輕松測量基礎體溫和生物鍾的偏差等,將有助於睡眠障礙和抑鬱症等的早期診斷。 據稱,目前製造1個需要約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0日元),但如果實現量產,能夠將成本降至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元)以下。 來源:cnBeta
20190325024010600.jpg

日清與東大培養出牛肌肉組織 邁出人造牛排第一步

據日本共同社3月24日報導,日清食品控股公司22日宣佈,已通過人工培育牛肌肉細胞成功製成約1厘米見方的骰子形狀的組織。這是該公司與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共同研究。據稱,培養出該大小的幾何體肌肉組織在全球尚屬首次。日清負責人稱:「朝着人造牛排肉的實用化邁出了第一步。」 日清稱,把從牛身上提取出的肌肉細胞集合體重疊形成幾何體。通過向肌肉細胞添加維生素C等進行培養,再現出肌肉特有的結構。 如果推動這些技術發展,也有望培養出更大塊的肌肉組織。面向實際應用,再現肉的味道、氣味及口感以及構建量產體制、確保安全性等或將成為課題。 隨着全球人口增長和飲食生活改變,肉類消費量預計將增加,「人造肉」的研究日益活躍。 來源:cnBeta
BK147WOES(J7YU}OXW73O0W.png

為何說「水痘派對」是一個糟糕的主意?

本週早些時候,美國肯塔基州州長馬特·貝文透露他故意讓他的九個孩子與水痘患者接觸來獲得免疫力,以作為接種疫苗的替代方案之後,這引發了一場批評風暴。貝文指的的仍然是某些群體中流行的、令人不安的活動:旨在故意感染健康兒童的「水痘派對」。 根據肯塔基州媒體Courier Journal最近的一篇文章,貝文在接受WKCT電台采訪時透露了關於水痘信息,他表示他的所有九個孩子都患有水痘。這不是運氣不好的結果,而是貝文決定故意讓他的孩子接觸這種疾病。 在節目期間,貝文說:「我故意讓他們得水痘,因為我們找到了一個得了水痘的鄰居,我確保我的孩子們和他們接觸,之後他們感染了水痘。他們只難受了幾天,最後他們都沒事了。」 可悲的是,在反疫苗活動中,故意通過所謂的「水痘派對」將孩子暴露於疾病的行為並不罕見。這項活動與人們相信,如果孩子年紀還小的話,水痘並不是一件大事。 當然,這是不正確的,「水痘派對」仍然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原因如下: 許多孩子,假設他們在接觸水痘患者時是健康的,將在幾天內從水痘中完全康復。然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指出,任何感染者都可能發生非常嚴重的並發症,包括可能導致終生問題或甚至導致死亡的情況。 根據CDC的數據,20世紀90年代初,多達13,000人因水痘住院,每年有100至150人死亡。1995年水痘疫苗接種在美國開始急劇減少; CDC表示,到目前為止,由於接種疫苗的做法,美國每年減少了超過100例與水痘相關的死亡。 疫苗接種更安全 水痘疫苗接種比得水痘更安全,故意感染被認為是一種完全毫無意義的「預防性」措施,以防止所謂的負面疫苗接種效應。雖然接種疫苗的人仍然可能得水痘,但這些病例通常較輕,導致恢復更快,嚴重並發症的可能性更低。 嚴重並發症 水痘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問題,包括幼兒甚至嬰兒。什麼樣的並發症? 在兒童皮膚上形成的水皰可能導致皮膚和其他軟組織中的細菌感染 - 事實上,兒童可能感染A組鏈球菌感染。根據CDC的說法,患有水痘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肺炎,敗血症,出血問題,甚至是大腦的炎症或感染。 即使這些並發症最終不會致命,但它們可能導致終身後果,包括殘疾和嚴重的疤痕。 水痘使其他人處於危險之中 一個健康的孩子可以安全地接種水痘疫苗,但有些人由於年紀太小或其他現有的健康問題而無法接種疫苗。這些人面臨着患水痘引發嚴重問題的更大風險,因此其他人必須通過疫苗接種來限制疾病的存在。 即使一個孩子安全地從水痘中恢復過來,這種疾病也很痛苦,並給孩子帶來毫無意義的痛苦。該病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發癢的皮疹和水皰。孩子們經常被迫戴手套以防止他們將自己抓傷,這會增加感染的風險,並可能導致嚴重的皮膚疤痕。除了感覺不適外,遮住幼兒的手以防止抓傷可能會導致痛苦。 來源:cnBeta
196397_web.jpg

新研究稱抗抑鬱失敗與「變形」腦細胞有關

當抗抑鬱藥物按預期發揮作用時,抑鬱症患者的生活可能會改變。然而,對於大約30%的患者,稱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常用抗抑鬱藥物根本不起作用。多年來,研究人員對這種無法解釋的失敗感到困惑,但一項新研究最終可能得出答案:「變形」的神經元。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是抑鬱症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但許多人對藥物沒有反應,迫使他們改用基於多巴胺的治療方案。對於一小部分患者,他們的抑鬱症被歸類為治療抵抗性抑鬱症。 而新研究發現,SSRIs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現療效的差異可能在於利用血清素(一種神經遞質)進行「交流」的神經元的生長模式差異。一項涉及800名患有嚴重抑鬱症(MDD)的患者的臨床研究發現,與對SSRIs治療有反應的人相比,SSRI無反應者具有「變形」神經元。 該研究涉及從研究參與者創建5-羥色胺能神經元,他們提供用於生產多能幹細胞的皮膚樣本。在研究這些5-羥色胺能神經元時,研究小組注意到神經元的形狀存在差異。在非反應者中,神經元具有比響應者更長的神經元投射,以及與發展神經元迴路相關的較低水平的重要基因。 根據這項研究,兩種不同尋常的特徵都可能為大腦某些部位的過度神經「通信」鋪平道路,但卻導致其他部位缺乏足夠的「溝通」。這種「混亂」的溝通可能會回答有關為什麼SSRIs對某些患者無效,但在其他患者中逆轉這種疾病的問題。 來源:cnBeta
7AY9H6CN{]5H(31P(QP[2HT.png

研究發現吸食高效力大麻會增加患精神病風險

一項新研究發現,吸食高效力大麻與患精神病增加風險之間存在關聯。該研究以過去的研究為基礎,這些研究發現高效力四氫大麻酚(THC)產品的使用與消極的心理健康結果之間存在聯系。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銷售高效力大麻產品的城市和大量新的精神病病例之間的聯系。 此前研究發現使用大麻與精神病之間存在着聯系,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兩者之間的模式是否可以在人口水平上找到。這是最近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的焦點,該研究的研究結果與過去對該主題的研究一致。 該研究調查了2010年至2015年間首次出現精神病的個體病例。共有901名患者被確定參與該研究,並與1,237人的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人員收集了這些人使用娛樂性毒品和大麻的數據。 與對照組相比,首發精神病患者更有可能每天吸食大麻,其中29.5%的人表示他們每天都在吸食大麻。相比之下,對照組中只有6.8%的人報告每日吸食大麻。此外,其中37.1%的首發精神病患者表示會吸食高效力大麻,而對照組中只有19.4%的人。 該研究的重點是11個歐洲地區,其中廣泛使用高效力大麻產品。根據該研究,在這些地區,與不吸食大麻的人相比,每日吸食大麻的人可能患精神病的風險比其多三倍。當每日吸食高效力THC產品時,風險高出五倍。 來源:cnBeta
Frying_jalebis.jpg

研究發現地溝油與晚期乳腺癌之間存在着密切關聯

一項新研究發現,地溝油與晚期乳腺癌之間存在着密切關系。該研究涉及實驗室小鼠餵食重復使用的食用油,發現消耗這種「熱濫用」油可能會引發促進轉移和侵襲性癌細胞增殖的變化。在餵食新鮮食用油的小鼠中未觀察到類似的效果。 該研究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在那里評估了「熱濫用」食用油對脛骨中注射4TI乳腺癌細胞的小鼠的影響。這些細胞被描述為一種侵襲性的乳腺癌,已知它可以在身體的其他部位自發轉移,例如肺和淋巴結。 在研究開始時,給實驗室小鼠餵食低脂肪飲食一週,之後將一組轉換為重復使用的食用油,另一組餵食新鮮的大豆油。在這種情況下,重復使用的烹飪油是指已經反復加熱到高溫然後冷卻的煎炸油,例如快餐店用來烹飪薯條的油。 兩組小鼠都餵食這些飲食16周。到研究的第20天,被餵食重復使用的食用油的小鼠的轉移性癌症腫瘤的數量是被餵食新鮮大豆油的小鼠的四倍多。同樣,重復使用的食用油組比新鮮食用油組具有更多的肺癌轉移。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餵食重復使用的食用油的小鼠腫瘤比新鮮食用油組更具侵略性和侵入性,突出了消耗重復使用的食用油對乳腺癌患者和倖存者的影響。 談論這些影響的研究主任William G. Helferich教授表示: 我只是假設肺部的這些結節是很少的克隆 - 但它們不是。他們經歷了轉移,變得更具侵略性。新鮮食用油組中的轉移是存在的,但它們不是侵入性或攻擊性的,並且增殖不那麼廣泛。 根據該研究,重復加熱至高溫的再利用食用油經歷甘油三酯的分解,導致游離脂肪酸的氧化和釋放稱為丙烯醛的有毒致癌物質。過去的研究已經將熱濫用食用油中的丙烯醛與其他健康問題聯繫起來,例如心髒病和動脈粥樣硬化。 來源:cnBeta
](HDAX$LE517}C5DKHL4BWY.png

研究稱喝熱飲可能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一項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研究表明,喝熱飲可能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但目前還不清楚這種風險是否與消耗某種物質的溫度直接相關。而另一項研究進一步證實,喝熱飲或吃熱的食物可能會增加咽喉癌的發病幾率。 該研究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上,由美國癌症協會進行,其中包括從伊朗和Golestan居住的50045名40至75歲的人群中回溯十多年的數據。根據編制的信息,當茶溫度高於60攝氏度(140華氏度)時,每天飲用700毫升茶的參與者患食道癌的幾率要高90%。 該研究包括來自「客觀測量的茶葉溫度」高於和低於60攝氏度的信息,喜歡「非常熱」與冷或溫茶的人的偏好數據,以及參與者等待喝茶的時間量(少於兩分鍾和超過六分鍾)。總而言之,在研究期間發現了317例食管鱗狀細胞癌(ESCC)新發病例。 研究人員在他們的論文中總結中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大大加強了支持熱飲和ESCC之間聯系的現有證據。」 摘要中沒有詳細討論癌症是如何引起的。然而,之前的研究表明,當人們的食道反復燒傷時,DNA損傷可能影響皮膚再生,從而產生癌症。 美國癌症協會估計,今年美國將診斷出17650例食管癌新病例。根據德克薩斯大學泰勒分校2008年的一項研究,茶、咖啡和熱巧克力等熱飲通常在160至185華氏度(71至85攝氏度)的溫度下供應,而據報導,人們傾向於在140華氏度(60攝氏度)左右時喝這些飲料。 來源:cnBeta
heart-failure-toilet-seat-1.jpg

Techy馬桶座圈被用於監測心髒病患者的生命體徵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在不久的將來,Techy馬桶座圈將為從醫院出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幫助。當患者每次坐在該設備上時,Techy馬桶座圈可以測量他們的生命體徵,如果發現異常就會發出警報。 Techy馬桶座圈由羅切斯特理工學院的一個團隊開發,配有心電圖、心沖擊描記圖和光電容積描記圖功能。這些可以測量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水平、體重和每搏輸出量(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 特殊算法能分析所有數據,並確定患者的病情是否惡化 - 即使在患者出現任何明顯症狀之前也可以進行診斷。一旦進一步發展,馬桶座圈就會向用戶的醫生發送通知。 在許多情況下,可能需要前往醫生辦公室或者只是改變用藥方式。與醫院再入院相比,這樣可以最低限度地影響患者並且便宜得多,再次入院治療對於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是非常常見的。 「通常情況下,在出院後30天內,25%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會再入院,」博士後研究員Nicholas Conn說道,「出院90天後,45%的患者再次接受治療。」 該技術目前正由分拆公司Heart Health Intelligence開發,Conn是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最近研究人員在《mHealth》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 來源:cnBeta
chronoprints-counterfeit-medication-2.jpg

容易獲得的「計時圖像」可以檢測出劣質藥物

在發展中國家,大約10%的藥物實際上是劣質藥物。不幸的是,這些地區往往缺乏檢測這些劣質藥所需的設備。然而,一種便宜的新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該系統由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團隊開發,要求用戶首先將液體藥物樣品放在載玻片上,液體被吸入一系列平行的微流體通道。然後將該載玻片的一端置於液氮中,沿着載玻片的長度產生溫度梯度。 一個簡單的USB攝像頭拍攝該過程的視頻。這記錄了樣品凍結,分離成不同組分或以其他方式對溫度隨時間變化(以及與氮氣的距離)作出反應的方式。然後從該視頻創建位圖靜止圖像。這些圖像被稱為「計時圖像」。 利用研究人員創建的免費軟件,用戶可以將樣本的計時器與樣本聲稱的真實藥物進行比較。如果它是假冒產品,它會對溫度的變化作出不同的反應,因此它的「計時圖像」將與真實的那些不相符。該程序將提醒用戶該事實。 該技術還可用於溶於水,甚至食品中的固體藥物。事實上,在實驗室測試中,它成功地用於區分真正的和摻假的橄欖油。 「通過基本上將化學樣品轉換為圖像,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科學家開發的所有不同的圖像分析算法,」首席科學家助理教授William Grover表示。「隨着這些算法變得更好,我們化學鑒定樣品的能力也會變得更好。」 科學家最近最近在《ACS Central 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 來源:cnBeta

科學家培育出「迷你」大腦 可控制肌肉收縮

日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帶有脊髓和肌肉的培養皿中培育出一個微型大腦,並能夠自發生長出神經元連接刺激周圍的肌肉組織進行收縮,這一進展有望加快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病症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所培育出的扁豆大小人類腦細胞灰質組織可以自發地用類似卷須的物質與取自老鼠的脊髓和肌肉組織相連。這些肌肉組織在所謂「迷你」大腦器官控制下明顯能夠進行收縮運動。 這項研究是一系列復雜人腦模擬實驗中的最新進展,而此次的模擬對象接近中樞神經系統。 馬德琳·蘭卡斯特(Madeline Lancaster)是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負責人,她說:「我們喜歡把它們想象成移動中的『迷你』大腦。」 科學家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從人類干細胞中培育出微型大腦,這使得實驗中培育出的大腦器官比之前達到了更復雜的發展階段。最新觀察顯示,在神經元種類和組織結構方面,這種實驗室培育的組織與懷孕12-16周的人類胎兒大腦有相似之處。 然而,科學家們說這個組織仍然太小太原始,不會有任何接近思想、感覺或意識的跡象。 蘭卡斯特說:「每次我們再向前邁進一步,進行這樣的討論仍然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我們普遍認為,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一個發育完全的人類大腦有800倒900億個神經元,而實驗室中培育的這個器官有兩百萬個神經元,就灰質的體積而言,其介於蟑螂和斑馬魚的大腦之間。 在此之前,由於培育的組織中心缺乏營養物質供應,科學家們所能培育的神經組織復雜程度受到了限制。一旦它長到一定程度後,組織中間的神經元就無法獲得營養,從而開始死亡,整個組織就會停止發育。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改進了方法,在培育出神經組織後,使用一個微小的振動刀片把其切成半毫米厚的薄片,然後將薄片放置在薄膜上,漂浮在富含營養的液體上。這意味着整個切片都能獲得營養和氧氣。在培育一年之後,其繼續發育並形成了新的連接。 除了類似大腦的器官外,科學家們還從老鼠胚胎中提取了一根1毫米長的脊髓以及周圍的背部肌肉。神經元細胞開始自動發育出神經元連接與脊髓相連,並開始發出電脈沖導致肌肉抽搐。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利用這種系統來研究人類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如何發育的,以及出現運動神經元疾病、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 蘭卡斯特說:「顯然,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好玩而研究。「我們想用這個組織來模擬疾病,並瞭解這些神經網絡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格雷?坎普(Gray Camp)是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分子與臨床眼科研究所遺傳學家。雖然其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坎普將這一進展描述為「該領域的一大步」。他說:「看到功能性神經束從發育中的腦組織中生長出來,並刺激其他組織,這非常令人興奮。」 來源:cnBeta
[%X_KW08W)[(_I9ILE(C}K8.png

研究稱糖可以促進癌細胞的生長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糖的過量攝入會對健康造成損害,並且人們常常知道這種物質會讓人上癮。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除了會導致肥胖、糖尿病和慢性炎症之外,糖也可能促進各種癌症的發展。 Lewis Cantley博士花費數十年的時間研究糖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磷酸肌醇-3激酶(PI3K)是幫助癌細胞發展的關鍵途徑。吃糖會增加血糖水平,身體的胰腺會產生胰島素。PI3K被胰島素激活,身體使用這種酶增加癌細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更具體地說,PI3K產生稱為PIP3的脂質,其幫助胰島素將葡萄糖移動到肌肉和肝臟中。通常,該過程促進健康細胞的生長和存活,但過量的糖攝入可破壞正常操作並導致健康並發症。 例如,在2型糖尿病的情況下,胰島素抗性導致PI3K途徑比其應該更慢地起作用並且細胞不接受足夠的葡萄糖。在癌症方面則恰恰相反:PI3K途徑為腫瘤提供葡萄糖而不是健康細胞,從而使腫瘤迅速生長。 據認為,這一過程中的故障可能導致多達80%的癌症,而 Cantley博士表示,50%的美國人患有胰島素抵抗,但大多數人沒有2型糖尿病,因為他們的胰腺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保持葡萄糖水平。 胰島素抵抗可以發展為2型糖尿病,但即使它沒有,如果體內細小腫瘤生長並且它在PI3K途徑中發生基因突變,它將對高血清胰島素作出反應,激活PI3K並驅動葡萄糖進入腫瘤,而不是肌肉。我們知道腫瘤細胞以比健康組織更高的速率吸收葡萄糖已有近100年,並且使用通過稱為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瞄(FDG-PET)的技術來顯現腫瘤。現在我們知道了原因。 Cantely博士質疑攝入過量糖引起的胰島素峰值是否可以通過重新激活癌細胞中的PI3K途徑來抵消常見癌症治療的影響。他認為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飲食可以幫助癌症患者通過使癌細胞「飢餓」來克服疾病,並且使用PI3K抑制劑對基因工程中具有各種類型癌症的小鼠進行了這一假設的測試。 該測試的結果發表於2018年,並揭示盡管小鼠用PI3K抑制劑治療,但在小鼠中引起胰島素峰值確實可以重新激活腫瘤中的PI3K途徑。該研究還發現,將小鼠與抑制劑一起置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中會導致腫瘤縮小。值得注意的是,與藥物一起使用的飲食變化導致比單獨的抑制劑更大的效果。 針對PI3K途徑可能是未來對抗癌症的首選方法,並且一種此類藥物 - 「 idelalisib 」 - 已於2014年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淋巴瘤和白血病。使用PI3K抑制劑治療癌症並不總是那麼簡單,並且有人指出,有時阻斷酶的藥物會引起血糖飆升。PI3K抑制劑有時會導致肝臟將葡萄糖(糖原)轉移到患者的血液中,引發過量的胰島素和腫瘤的生長,而不是使腫瘤「挨餓」。 盡管如此,考慮到目前的研究結果,無論PI3K抑制劑在未來的癌症治療中可能發揮什麼作用,糖都應該被適量攝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入126克糖,或接近推薦量的四倍。 導致癌症的PI3K途徑的突變也增強了胰島素激活酶的能力,「Cantley博士解釋說。「我們的臨床前研究表明,如果你身體某處有這些PI3K突變中的一種並且你吃了大量快速釋放的碳水化合物,那麼每當你的胰島素升高時,它就會驅動腫瘤的生長。證據確實表明,如果您患有癌症,您正在攝入的糖可能會讓它生長得更快。 來源:cnBeta
GXVHVYSVPT`$}3)]ROVD9L0.png

用於糖尿病的閉環胰島素技術將改變患者生活

據媒體CNET報導,一項即將獲得更廣泛商業發佈的新技術可能使胰島素管理成為內分泌學的「自動駕駛汽車」。Bigfoot閉環胰島素系統由Abbott Freestyle Libre可穿戴無線葡萄糖監測儀,血糖計算機和胰島素泵等組成。 閉環技術主要是將糖尿病管理人員從過程中移除,並以智能、實時的方式將胰島素輸送到患者的身體。Bigfoot Biomedical是計畫在2019年將這項技術引入更廣闊市場的幾家初創公司之一。其系統從Abbott Freestyle Libre固定式顯示器獲取血糖數據。然後,Bigfoot專有的智能泵通過細管和小型可穿戴注射貼片計算並提供適量的胰島素。 這種轉移到自動和動態遞送胰島素的系統的結果對於管理糖尿病的人來說可能是戲劇性的:消除由於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經驗或睡眠導致的高或低葡萄糖波動,同時幾乎消除了持續的「數學測試」胰島素計算也是如此。 Bigfoot的泵模塊是一種小型化的練習,使用不需要充電的標準電池和所需胰島素類型的標準盒。智能泵的這一半實際上在使用後被丟棄,但是Bigfoot計畫為其提供回收計畫。 Bigfoot遠遠不是這個領域唯一的一家公司:Medtronic的670G是2017年夏季市場上第一個閉環系統,Tandem Diabetes Care計畫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Tidepool正在努力將DIY社區的Loop系統正式化為一個與Linux不同的模型。 來源:cnBeta
GYL[$)3]~GB($1%Q`)~`WWG.png

研究發現常見的高血壓藥物可能會增加心髒驟停的風險

據媒體SlashGear報導,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常見的鈣通道阻滯心髒藥物與心髒驟停的風險增加有關。該研究成果來自歐洲突發性心髒驟停網絡(ESCAPE-NET),但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最終確定這些發現。研究的核心是藥物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這些藥物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絞痛。 作為研究的一部分,科學家研究了上述兩種藥物是否與發生在醫院外的心髒驟停病例有關。這些病例的數據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復蘇研究登記處和丹麥心髒停搏登記處。 該研究觀察了每種藥物最常用的處方劑量:硝苯地平30mg和60mg(極少情況下為90mg),氨氯地平5mg和10mg。隨後他們對兩個登記處的數據進行分析,第一次涉及2503名患者,第二次涉及8101名患者。控制組人數分別為10543和40505。 當涉及硝苯地平時,該研究發現每天劑量大於60mg與發生在醫院外的心髒驟停病例之間存在聯系 - 高劑量病例與這些心髒驟停「顯著相關」。將風險增加與使用氨氯地平和不使用二氫吡啶進行比較。 相反,該研究未發現服用氨氯地平藥物的風險。ESCAPE-NET項目負責人Hanno Tan博士解釋說: 該研究表明,高劑量的硝苯地平可能會增加因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導致心髒驟停的風險,而氨氯地平則不然。如果在其他研究中證實這些發現,則在考慮使用任何一種藥物時可能需要考慮這些發現。 來源:cnBeta

果蠅不睡覺不會死 人為什麼不可以不睡覺呢?

對於人類來說,睡眠就是人生的必須品,大多數人一生的睡眠時間超過生命的1/3。如果失去一宿的睡眠,第二天也許只是渾渾噩噩的,感覺渾身乏力,如果失去好幾天的睡眠,認知功能下降。人類最長的不睡覺時間是264小時,是由一個17歲的美國高中生創造的,至今無人打破。 毋庸置疑,睡眠對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你根本無法想象失去睡眠,整個人還能怎麼活下去。因此,人們之前也一直認為動物是離不開睡眠的,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個神奇的地球上,哪怕是睡眠再少的動物,一天下來也得睡上一小會兒。皮糙肉厚的大象,一天得睡3~4個小時,會反芻的長頸鹿也要睡上2個小時。 科學家曾經對軍艦鳥(Fregata minor)做過研究,在軍艦鳥飛行10天的過程中對其腦電圖進行記錄,發現軍艦鳥可以只用半腦進行工作,半腦來休息,而且出乎意料的是,軍艦鳥每天只睡了一個小時。 頭上戴了記錄儀器的軍艦鳥記下了相關的腦電圖 圖源: Evidence that birds sleep in mid-flight 利用睡眠剝奪實驗研究睡眠 1、什麼是睡眠剝奪實驗 雖然自然界中沒有完全不睡覺的動物,但人類可以通過剝奪睡眠研究睡眠的重要性。現代社會不可能長期對人類做睡眠剝奪實驗,畢竟這樣太不人性(剝奪睡眠進行刑事逼供),前面介紹的實驗也是觀察得差不多了就結束實驗了,一般來說完全睡眠剝奪都是動物試驗。從1896年Patrick等首次研究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 SD)對人體的影響以來,睡眠剝奪在軍事、交通、醫療等領域受到很大關注。 那麼要如何剝奪睡眠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平台睡眠剝奪技術:把動物(比如小鼠)丟到水里,因為小鼠害怕水而且無法在水里休息,就剝奪了睡眠。 強迫運動睡眠剝奪法:顧名思義,通過動力裝置迫使小鼠不停地運動,同時監控腦電。 輕柔刺激法:這也是最簡單的刺激方法,如果看到小鼠要睡覺了,就輕輕拍拍籠子把它弄醒,因為研究人員不可能長時間地盯着籠子看,所以只適合短時間的睡眠剝奪。 其他的還有藥物睡眠剝奪法和剝奪桿睡眠剝奪法,在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感興趣的可以去搜索一下。 2、不睡覺到底會不會死? 對動物進行睡眠剝奪實驗在過去是有的,但結果並不是很完美。比如在剝奪大鼠睡眠的實驗中,發現大鼠被剝奪睡眠後,相對於可以睡覺的大鼠死得比較早。這個實驗結果是符合大家的常識和預期的。 但導致其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不確定的,因為在這項實驗中,主要是通過驚嚇的方式剝奪睡眠,被剝奪了睡眠的大鼠由於精神壓力過大,出現了嚴重的全身適應綜合征(GAS),綜合症伴隨着各種痛苦的症狀,也就是致死的可能性可能死來自保持清醒的精神壓力,而不是單純的睡眠不足,因此很難得到致死的原因是否和睡眠不足有直接關聯。 以往的實驗並不是不科學,只是實驗做得還不夠完美,導致了結論也不是確定的。要完善剝奪睡眠的實驗,就得消除精神壓力的因素,變成單因素實驗,純粹靠失去睡眠這一條件進行實驗。 而倫敦帝國學院的生物學家Giorgio Gilestro和他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儀器,把果蠅關在一個管子里,基於人工學習的實時視頻目標跟蹤技術,對果蠅進行高通量分析,一旦一隻果蠅不出現活動超過20s,儀器就會輕微地旋動果蠅所在的管子,把溫柔地它叫醒。 通過這種實驗方式可以觀測到果蠅輕微的一舉一動,哪怕只是微微地用腳彈動了一下,也會被視為清醒狀態,減小誤判,再剛想進入睡眠的時候就溫柔地把果蠅叫醒,這樣就可以消除驚嚇帶來的壓力。 實驗結果發現,失去睡眠基本對於果蠅來說基本不致命 圖源:Science 實驗發現,睡眠不足的雄性果蠅壽命和正常果蠅一樣長,而睡眠不足的雌性果蠅壽命也雖然比正常果蠅短,但平均只有三天,平常生活也是該吃吃,該喝喝,該交配交配。要知道,三天對於果蠅來說,也就是一生壽命(40~50天)的6%~8%左右。 3、睡眠剝奪對於認知功能的損害 不過,睡眠剝奪對認知功能的損害是很明顯的,並且呈階梯性下降,而不同的認知功能下降的水平不同。所以,根據睡眠剝奪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將完全睡眠剝奪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睡眠剝奪24小時,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對認知功能帶來部分影響;睡眠剝奪24到48小時,認知功能出現第一次低谷,以及隨後的平台期,認知功能平均下降約20-30%;睡眠剝奪48到72小時,認知功能出現第二次低谷及隨後的平台期,認知功能下降約40-50%;睡眠剝奪多於72小時,日常生活中較為少見,認知功能損害嚴重。 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影響 圖源:Wikipedia 由此可見,睡眠確實對人來說非常重要,睡眠剝奪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這是可以肯定的,但完全剝奪睡眠會不會致死並沒有定論。 睡眠剝奪的研究有什麼意義?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實驗啊,有什麼意義麼?畢竟睡眠剝奪都是一種刑訊工具。首先,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失眠、熬夜都已成為常見的現象,而我們要對抗它,就要先瞭解它。其次呢,臨床上已經廣泛採用睡眠剝奪的方法來誘發癲癇的腦波異常放電以診斷疾病,並作為一種醫療手段治療抑鬱症等精神疾患。對於大腦認知研究來說,睡眠剝奪是研究睡眠對認知作用機制的重要途徑。最重要的意義莫過於,挑戰了目前對於睡眠重要性的認知:動物不會因睡眠不足而死亡。不過,這一結果是一個單因素實驗,實驗變量控製得很好,只是一個「實驗」結果,而非「現實」的後果。 什麼意思呢?就是果蠅它在實驗室里只是單純失去了睡眠,但其他都是照樣吃吃喝喝,沒什麼生存壓力,而且實驗環境給果蠅提供了一個較安全的生存環境,不用想其他太多的事情,換句話說,如果把果蠅丟到野外,讓它們在險惡的大自然里失去睡眠,也許就會因為睏倦不活那麼長的時間了。 充足的睡眠很重要 哪怕睡眠對於生命的延續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它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我們可不是活在實驗室的培育箱里,我們要活下去得靠睡眠獲取足夠的精力,以此來完成各種學習和工作,賺到錢才能生存下去,而且你也不是一隻軍艦鳥,也不是果蠅。所以咱們人類還是老老實實每天睡上8個小時吧。 來源:cnBeta
430px-Ripper_cartoon_punch.png

一項基因分析宣稱找到「開膛手傑克」

法醫學家日前表示,他們終於查明了「開膛手傑克」的身份。一個多世紀前,這個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在英國倫敦街頭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案件。上週公佈的基因檢測結果表明,23歲的波蘭理發師Aaron Kosminski便是「開膛手傑克」,他同時也是當時警方的主要嫌疑人。但批評人士認為,這些證據並不足以宣佈結案。 新的調查結果來自於對一條披肩的法醫檢驗。調查人員稱,這條披肩是1888年在Catherine Eddowes被肢解的屍體旁發現的,後者是「開膛手傑克」的第四名受害者。披肩上的斑點據稱是血跡和精液的混合物,而精液據信是由兇手留下的。倫敦另外4名女性也在3個月中相繼被謀殺,而罪犯的身份一直沒有得到確認。 這並不是Kosminski第一次與犯罪聯系在一起。但這是支持DNA證據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發表在一本同行評議期刊上。 幾年前,利物浦市約翰·摩爾斯大學生化學家Jari Louhelainen對披肩樣品進行了第一次基因測試,但他說自己想等到爭議平息後再提交該研究結果。 在2014年出版的一本名為《開膛手傑克》的書中,作者Russell Edwards曾利用尚未發表的基因測試結果確認Kosminski就是兇手。Edwards在2007年購買了這條披肩並將其贈與Louhelainen。 然而遺傳學家當時抱怨說,由於幾乎沒有關於披肩基因樣本分析的任何技術細節,因此無法對這些說法進行評估。 新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這一結論。Louhelainen及其同事、利茲大學生殖和精子專家David Miller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對『開膛手傑克』謀殺案進行的最系統、最先進的基因分析」,他們描述了從披肩中提取和放大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過程。 這些測試比較了從披肩中提取的線粒體DNA片段(從母親那里遺傳的一部分DNA)與從Eddowes和Kosminski的後代身上提取的DNA樣本。研究人員在3月12日出版的《法醫科學雜誌》上總結說,這些DNA與Kosminski的一位在世親屬的DNA相匹配。 新的分析還表明,兇手生有棕色頭發和棕色眼睛,這與當時一位目擊證人的證詞相符。「這些特徵肯定不是獨一無二的。」作者在其論文中承認。但研究人員強調,在英國,藍色眼睛比棕色眼睛更為常見。 然而這些研究結果不太可能讓批評者滿意。關於特定遺傳變異識別以及DNA樣本之間比較的關鍵細節並沒有包含在這篇論文中。相反,作者用一系列含有彩色框的圖形來表示它們。科學家說,在框重疊的地方,披肩上的DNA序列和現代DNA序列便是匹配的。 作者在這篇論文中表示,《數據保護法》(英國一項旨在保護個人隱私的法律)禁止他們公佈Eddowes和Kosminski在世親屬的基因序列。他們說,論文中的圖表對非科學工作者來說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那些對真正的犯罪行為感興趣的人」。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法律醫學研究所法醫學家Walther Parson說,線粒體DNA序列不會對個人隱私構成威脅,作者應該把它們包括在論文中。「否則讀者無法判斷這一結果。我想知道,當我們開始避免展示結果,而只是用彩色的盒子加以替代時,科學和研究將走向何方。」 同樣在因斯布魯克工作的線粒體DNA專家Hansi Weissensteiner也對這一線粒體DNA分析結果提出異議。他說,線粒體DNA分析只能可靠地證明人們或兩個DNA樣本之間沒有關聯。「根據線粒體DNA,我們只能排除一個嫌疑人。」換句話說,披肩上的線粒體DNA可能來自Kosminski,但也可能來自當時居住在倫敦的數千人。 Kosminski理論的其他批評者則指出,沒有證據表明這條披肩曾出現在犯罪現場。他們說,這些年來,它也可能受到了污染。 新的測試並不是第一次嘗試通過DNA的途徑鑒別「開膛手傑克」的身份。幾年前,美國犯罪小說作家Patricia Cornwell曾要求其他科學家分析從可能由連環殺手寄給警方的信件樣本中提取的任何DNA。根據DNA分析和其他線索,Cornwell認為,兇手是畫家Walter Sickert,不過許多專家認為這些信件是偽造的。對這些信件進行的另一項基因分析則表明,兇手可能是一名女性。(趙熙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556-4029.14038 來源:cnBeta
F1.medium.gif

研究警告稱藥片中的「非活性」成分可能會對一些人產生負面影響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藥丸和膠囊中經常出現的「非活性」成分可能對某些服用它們的人產生負面影響。填充劑可包括乳糖、果糖和其他導致過敏反應的物質或與現有病症相關的症狀,例如補充劑中的谷蛋白影響患有乳糜瀉的人。然而,缺乏關於這些填充劑的信息使得患者和醫生難以做出明智的決定。 大多數藥片,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都包括填充劑。這些成分通常被列為藥品說明書或包裝中的「非活性」,並且可以用於各種功能,包括穩定活性化合物,增加吸收、延長壽命等。 一項新的研究稱,「非活性」的名稱會導致許多消費者相信這些成分對服用這種藥片的人沒有任何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成分可能對某些患者沒有影響,但可能導致其他患者發生反應,例如對化合物敏感的人,對成分過敏以及類似情況。 這項研究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專家們發現「幾乎所有」藥片和膠囊都含有能夠引起某些人問題的成分。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這是一個問題,但很難解決 - 大多數醫生都不知道特定產品含有哪種填充劑,這使得很難避免開出可能對患者產生負面影響的藥片。 使問題更加復雜的是製造商在列出這些成分時經常使用的術語。給出的一個例子是來自小麥的填充物,其可能含有谷蛋白,但未列為「麩質」。患有乳糜瀉或麩質敏感性的人可能會對產品做出反應但不知道原因。含有少量乳糖和其他潛在誘因的補充劑和藥物也是如此。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藥物都含有非活性成分,每種藥物的含量超過50%。同樣,93%的藥物總體上含有可能影響某些患者的過敏原,而且大多數還含有某些人不耐受的成分。雖然製造商有時會列出主要的潛在過敏原,例如使用基於花生的成分,但許多仍未列入消費者可以輕易識別的名單。 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人可能受到這些「非活性」成分的影響。 來源:cnBeta

上新了,DNA! 恭喜生命”字母表”喜提4名新成員

近日,一篇最新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生命「字母表」迎來4名新成員,已經從4個變成了8個!這項研究被譽為里程碑式的成果,它到底牛在何處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來簡單介紹一下。 A、T、C、G?這都是些什麼? 在介紹這4名人工合成的新成員之前,先來認識一下4個元老級的天然鹼基吧。 在生物學領域,最激動人心的事件莫過於生命的誕生,也就是生命的起源。追溯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答生命的物質基礎——基因,而基因是由4個天然鹼基組成的,它們的英文代碼分別是「C」「G」「T」「A」,對應的中文名字是胞嘧啶、鳥嘌呤、胸腺嘧啶、腺嘌呤,配對規則是C配G,T配A,C和G之間通過3個氫鍵相連,T和A之間是2個氫鍵。 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靈長類,生命體的遺傳密碼就是由ATCG來記錄和傳遞的,如同一本神秘的生命密碼本,指導着蛋白質的合成和功能調控,包括我們人類的生老病死、高矮胖瘦,甚至我們的性格和健康狀況,基因都在默默的指導着,並且和環境因素、行為因素共同決定着我們的健康水平。懷孕的准媽媽們開展的羊水穿刺細胞學檢查和無創遺傳缺陷篩查,就是為了排除致病基因導致的出生缺陷。 基因管着這麼多的事情,一定是由很多密碼編碼的吧?恰恰相反,只有4個。那麼它們是怎麼實現這些功能的呢?靠的就是這4個鹼基的不同排列組合,並且通過DNA的甲基化、乙酰化修飾,DNA序列的剪接翻譯以及翻譯後修飾,DNA中不編碼蛋白質的鹼基序列,也參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對應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變化。 4個鹼基產生了我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確是非常神奇的事情。 人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DNA的鹼基為什麼只有4個呢?大家找來找去,確確實實只有4個,這就是非常奇特的事情了,只能由衷感嘆,它們太神奇了,它們是獨一無二的。 生命「字母表」翻倍了! 近期發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科學家們人工合成了4個新的鹼基,這樣一來,鹼基數量就有了8個之多。它們是什麼呢? 美國科學家StevenA. Benner將這4個新成員分別命名為「Z」「P」「S」「B」,它們的配對原則是Z配P,S配B,都是通過3個氫鍵相連。 何謂成功呢?包含這4個新鹼基的DNA結構必須是穩定的,熱動力學穩定性是可預測的,並且可以形成DNA雙螺旋結構,可以轉錄成RNA。 晶體學檢測數據顯示摻入的新鹼基並未乾擾DNA雙螺旋結構的形成。 DNA晶體X射線衍射結果顯示結構規則有序 DNA也成功的轉錄為RNA序列。 (通過470nm藍光激發的螢光檢測結果顯示摻入了新鹼基的DNA轉錄為RNA序列,A為RNA鹼基序列,B和E為陰性對照組,C為摻入新鹼基的DNA轉錄形成的RNA經激發後形成的螢光結果,D為陽性對照,是由天然鹼基轉錄形成的RNA。) 熱動力學檢測結果與預期計算的結果基本一致。 縱坐標為實驗檢測結果,橫坐標為預測溫度 多4個「字母」可選項有什麼意義? 1、人們認識到編碼遺傳信息的4個天然鹼基不是那麼神奇了,人類通過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合成攜帶遺傳信息的鹼基,打破了天然鹼基原有的神秘面紗,人類在認識大自然和自身的道路上又進了一步。「我們從哪里來」、「認識我們自己」不就是經典的哲學問題嗎? 2、豐富了遺傳信息攜帶的物質基礎。經由8個鹼基來排列組合,與以前只有4個鹼基產生的排列組合產生的信息相比,那是大大的擴容了,由此可能產生具有新的功能的蛋白質分子。 3、疾病的早期檢測。例如包含P和Z的DNA序列能更好的與腫瘤細胞結合,可開發出腫瘤早期診斷的試劑。 4、外星生命探測。原有的外星生命探測中,對於遺傳物質的理解僅限於ATCG這四種鹼基,新鹼基的發現,在理解生命起源和外星生命探測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現有研究的侷限性在哪? 1、從DNA到RNA目前可以實現,而關鍵的一步是DNA的自我復制,這需要DNA聚合酶,而天然體系里面是沒有對應的DNA聚合酶的,這是一個瓶頸。 2、對於未知的DNA鹼基可能編碼的蛋白質而言,對於大自然是全新的,其功能如何,會不會產生具有活性的生物毒性分子,尚不可知,因此,研究對應新型鹼基從DNA到蛋白質的過程是暫停的,需要進行安全性評估和審核,才能進一步研究,生物安全是必須審慎考慮的環節。 寫在最後的話 這項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是概念性的,它第一次展示了含有8種不同鹼基字母的DNA,但要實現一個真正的「八字母「合成基因系統,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來源:cnBeta
dolphin-imaging-1.jpg

麻省理工學院的「DOLPHIN」能發現微小的腫瘤 可用於早期癌症檢測

據媒體New Atlas報導,越早檢測到早期癌症,治好癌症的幾率越大。但一些腫瘤很難發現,直到它們達到一定的大小,而此時可能為時已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已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學成像系統,可用於發現體內深處的微小腫瘤。 目前,在醫學成像的深度和分辨率方面都存在一些限制。MRI和CT檢查可以掃瞄整個身體,但可能會錯過小於1厘米(0.4英吋)的腫瘤。另一方面,光學成像技術可以看到較小的腫瘤,但是深度可能超過約3厘米(1.2英吋)。 「我們希望能夠更早地發現癌症,」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Angela Belcher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找到微小的腫瘤,並以無創的方式進行。」 對於這項新研究,研究人員試圖充分利用這兩個領域。由於波長較長,近紅外光可以比其他光學方法更深入地穿透身體,並以更高的分辨率進行。訣竅是一次成像多個近紅外波長,這一過程稱為高光譜成像。 然後可以從身體外部拾取這些信號,並使用團隊開發的算法進行分析,以確定探頭在體內的位置以及探頭的深度。該團隊稱其系統為DOLPHIN,即「使用高光譜和近紅外漫射成像檢測光學發光探測器」。 為了測試DOLPHIN系統,該團隊使用含有不同納米顆粒的探針,這些納米顆粒會在不同波長的近紅外光下發出螢光。然後,他們讓小鼠吞下探針,並通過消化系統追蹤進展。考慮到探頭只有0.1毫米長,遠遠小於光學成像通常可能的探頭,這一點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更好的是,該團隊還打破了深度記錄。在另一項試驗中,將顆粒注入小鼠和大鼠的體內,可以看到深達4厘米(1.6英吋)。當他們在動物組織樣本和人類組織上進行測試時,最大深度加倍。 就目前而言,這只是一個概念證明,看看是否有可能使用DOLPHIN系統來成像如此小的,如此深入地進入身體。現在該團隊計畫調整探針,以便他們可以尋找和標記腫瘤,使它們發螢光。 「就實際應用而言,這項技術將使我們能夠非侵入性地追蹤0.1毫米大小的螢光標記腫瘤,這是一個約有幾百個細胞的集群,」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Neelkanth Bardhan表示。「據我們所知,此前沒有人能夠使用光學成像技術做到這一點。」 該團隊的第一個目標是卵巢癌,眾所周知這通常難以發現,而被發現時往往為時已晚。該團隊接下來的目標包括胰腺癌,腦癌和皮膚癌等。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來源:cnBeta

過五關斬六將 授精路上精子需克服母體「刁難」

最新研究表明,女性生殖系統的形狀只允許強壯的「精子」通過前往卵子。而對於大多數精子來說,那里就是它們的「葬身之地」。研究人員已經找到證據證實,女性生殖系統的構造會阻止弱小的精子抵達目標。研究人員藉助小型實驗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發現,從子宮頸到卵細胞的這條道路上,有一些狹窄點會像大門一樣只允許游動速度最快的精子通過。 對人類和公牛的精子測試表明,只有最強壯的「游泳健將」才最有可能通過那些狹窄的點,而瘦弱的個體在接近時會被迎面而來的體液推回。該研究的首席作者,康奈爾大學的Alireza Abbaspourrad稱:「這些狹窄結構的整體效果就是阻止緩慢的精子通過,並且篩選出能動性最強的精子。」 自然授精可以說是場殘忍的競爭。在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體內,這種競賽開始時會有超過6千萬的精子同時開始沖刺。每一個精子的目標都是卵子,但是對於每個個體來說都必須超過所有的競爭對手,並且忍受免疫系統帶來的酸性損害才有機會成功。 之前曾經有人研究過精子的游泳技能,但是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專注的是精子如何通過女性生殖系統內的那些狹窄部分,比如說子宮與輸卵管之間的狹窄通道。這些通道會帶來特殊的挑戰,尤其是這些精子正逆流而上,這意味着它們必須與流向它們的體液相抗爭。 Abbaspourrad稱:「如果你查看哺乳動物生殖系統的解剖圖,你就能夠看到通往卵子的管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些點會變得極其狹窄,只有少量精子能夠成功通過。」為了瞭解精子在這些通道內的行為表現,Abbaspourra和他的他的同事建造了一個小型的「微流體裝置」來模擬精子必須通過的那些狹窄通道。這個裝置有三個小型眼狀腔室,每個都被一個窄點分隔。 科學家將精子注射到這個裝置中,精子必須逆流游動才能進入那些腔室。研究人員在《科學發展》雜誌中寫道,部分游動速度夠快的精子才能通過那些窄點,大多數都被迎面而來的水流沖走。無論是人類精子還是公牛精子,都在這個裝置中有着相同的表現。 在一項試驗中,一顆精子以每秒84.2毫米的速度成功通過了其中一個窄點,而它的競爭對手每次嘗試都被水流衝回。能動性最差的精子被沖的最遠,這就讓強壯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完成最後的嘗試。 謝菲爾德大學男科學教授Allan Pacey稱:「研究結果表明,只有最快的精子能夠逆流通過這些最狹窄的點。這個過程不僅有着完美的生物學意義,而且能夠幫助我們解答女性生殖通道如何能夠確保最優秀的精子為卵子授精。」 來源:cnBeta
movement-sensor-firefighters-2.jpg

科學家研發用於拯救消防員生命的運動動力設備

消防員的工作充滿着危險,他們經常在黑暗、充滿煙霧的環境中工作。如果他們遇到麻煩,將很難被找到。新的運動動力可穿戴傳感器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 由國際科學家團隊開發的廉價紐扣電池大小的設備主要由新的碳氣凝膠納米復合材料製成。這種材料不僅可以防火(承受至少300ºC高溫),而且還可以作為摩擦發電機,通過運動產生的摩擦力來獲取電力。 在諸如靴子的鞋底或夾克的袖子之類的某個地方磨損,只要佩戴者正在移動,它就會產生電流。 因此,如果傳感器配備納米天線,它將能夠連續地向燃燒建築外的消防員發送信號。然而,如果佩戴者變得無能為力並且他們停止移動一段時間,那麼當前信號就會停止。這將讓外面的消防員知道內部的同事需要他們的幫助。 正在監督該項目的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Ravi Selvaganapathy表示,消防員的位置可以通過三角測量來確定,其中許多接收器位於建築物周圍。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布拉格化學與技術大學的科學家也參與了這項研究,相關論文本週發表在《納米能源》雜誌上。 「開發能夠拯救未來某人生命的東西是令人興奮的,」該論文的合著者、麥克馬斯特大學博士生Islam Hassan表示,「如果消防員使用我們的技術,我們可以挽救某人的生命,那將是非常棒的。」 來源:cnBeta
antibacterial-silver-microneedle-patch-1.jpg

微針貼片含有銀納米粒子 可用於更安全的疫苗接種

雖然向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們提供疫苗非常重要,但隨後以安全無菌的方式接種這些疫苗也至關重要。一個新的微針貼片可以幫助,因為它結合了能殺菌的銀納米粒子。 近年來我們見過的微針貼片與皮下注射相比具有一些關鍵優勢 - 其中包括它們無痛的事實以及不需要冷藏等。每個貼片由一小塊正方形材料組成,其下側有一系列含有微量藥物的針頭。當貼片像創可貼一樣應用於患者時,這些微針僅刺穿皮膚的頂層,而不會到達任何潛在的神經。然後針無害地溶解,將藥物釋放到血液中。 這個新的貼片由南澳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具有15 x 15的微針陣列,每個微針長度僅為700微米。這些針頭均含有疫苗和銀納米粒子,由生物相容的水溶性聚合物(羧甲基纖維素)製成,在使用一分鍾後即可完全溶解。結果,藥物被遞送,並且的該區域皮膚上的細菌被根除。 在實驗室測試中,科學家發現該貼劑可以殺死引起皮膚感染的細菌,如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隨後施用區域保持無菌24小時。 「世界各地都出現了不安全注射方式的感染,因此保護人們免受不必要感染的技術至關重要,」首席科學家Krasimir Vasilev教授表示。「我們含有銀納米粒子微針的可溶性特徵確保絕對沒有重復使用的風險,消除了感染的最大原因之一。通過將抗菌銀納米粒子納入可溶解的微針,我們為世界各地創造了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安全疫苗和藥物輸送。」 科學家最近在《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這項研究的論文。 來源:cnBeta
BQXUDBKAGG~2UD(}(D~0%}T.png

一項針對657461名兒童的研究表明 MMR疫苗不會引起自閉症

據媒體Cnet報導,事實證明,麻疹、腮腺炎和風疹(MMR)疫苗不會引起自閉症。 這是另一項旨在揭示疫苗與發育障礙之間聯系的研究的主要內容。由於20多年前在著名期刊《柳葉刀》上發表的一篇有爭議的論文,長期以來一直錯誤地認為自閉症與MMR疫苗之間存在聯系。 雖然該論文的作者Andrew Wakefield已經聲名狼藉,其原始論文也已被撤回,但疫苗導致自閉症的說法仍然存在。不過根據丹麥Statens血清研究所一組研究人員進行的新研究,MMR疫苗並不會引起自閉症。他們的研究關注了在1999年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在丹麥出生的657,461名兒童,隨後對這些兒童進行了隨訪,直到2013年研究完成。使用丹麥的健康登記記錄,他們可以比較一組接種疫苗的兒童和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明確表明那些接受過MMR治療的兒童患孤獨症的風險並不高。 研究人員檢查了5,025,754人的隨訪數據,發現了6,517名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研究小組還表明,即使是那些因家族史和其他風險因素而被認為更容易患病的兒童也沒有更高的風險。 總之,丹麥團隊以堅決的聲明結束,支持「MMR疫苗接種不會增加自閉症風險,不會引發易感兒童孤獨症,並且與接種疫苗後自閉症病例聚集無關」的觀點。 該研究於3月5日發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由諾和諾德基金會和丹麥衛生部資助。 近年來,反疫苗運動接連出現,導致一些父母不願讓孩子接種疫苗。這種社會轉變最近導致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標記為2019年全球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麻疹病例繼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麻疹病例急劇增加是「疫苗接種覆蓋率差距」的結果。 2018年,全球麻疹病例增加了近50%,死亡人數約為136,000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在2018年報告共372例病例後,隨後在短短兩個月內又就報告了206例麻疹病例。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