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NASA

Tag: NASA

NASA「毅力號」探測器發回其拍攝的第一張火星圖像

NASA「毅力號」探測器發回其拍攝的第一張火星圖像

據外媒CNET報道,美國宇航局(NASA)的 「毅力號」火星車在經歷了7分鍾的「恐怖折磨」後倖存下來,並在周四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為了慶祝這一時刻,探測器傳回了它對周圍環境的第一印象。 ...
[多圖]NASA「毅力號」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陸

[多圖]NASA「毅力號」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陸

據外媒報道,NASA的「毅力號」漫遊者在穿越火星大氣層7分鍾後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陸。「毅力號」的干淨着陸為其長達數年的火星Jezero隕石坑古老生命跡象的探索旅程奠定了基礎。 ...
ESA發布NASA「毅力號」火星着陸點航拍視角視頻

ESA發布NASA「毅力號」火星着陸點航拍視角視頻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周四,如果一切順利,NASA的「毅力號」漫遊者將成功降落在火星的Jezero隕石坑並首次參觀它的新家。人類將從遠處跟隨,不過現在可以通過一個隕石坑視圖來了解漫遊者將會遇到什麼。日前,歐航局(ESA)本周發布了一段航拍視角視頻,從而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來觀察這個曾經是一個巨大湖泊的隕石坑。 ...
NASA考慮推遲前總統提出的2024年載人登月計劃

NASA考慮推遲前總統提出的2024年載人登月計劃

據外媒報道,特朗普政府曾給NASA下達了一個雄心勃勃的但越來越不可能實現的最後期限,即2024年之前讓人類重返月球。隨着新一屆政府的上台,NASA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重新評估最後期限以確定是否有必要推遲Artemis首批任務中的一些任務,其中包括載人發射。 ...

[圖]DSS-43修繕完畢 NASA恢復和旅行者2號通信

美國宇航局旅行者 2 號發射距今已經有將近 44 年了。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頭兵」,它訪問了天王星、海王星並且已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目前距離地球大約 187 億公里。去年 3 月,美國宇航局被迫關閉了和旅行者 2 號的聯系通道以便於對地面天線進行修繕。上周五,美國宇航局重新打開了和旅行者 2 號的通信通道,從而恢復了人類和遙遠探索者之間的溝通。 ...
期待嗎?NASA「毅力號」本周即將登陸火星

期待嗎?NASA「毅力號」本周即將登陸火星

據外媒報道,NASA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將在火星表面着陸一個閃亮的新機器人。據悉,「毅力號」將於當地時間2月18日周四在Jezero隕石坑着陸,它將成為繼2018年「洞察號」和2012年「好奇號」之後首個登陸火星表面的人造物體。 ...
報告:NASA需要在核動力推進技術開發工作上變得更積極

報告:NASA需要在核動力推進技術開發工作上變得更積極

據外媒報道,美國家科學院委員會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總結稱,NASA需要啟動一項積極的太空核動力推進技術的開發運動。如果NASA想在未來20年內將這項技術運用到人類火星任務中,那麼這項行動是必要的。該報告於2月12日發表,由NASA贊助。 ...
NASA宣布派往SpaceX Crew-4任務的宇航員名單

NASA宣布派往SpaceX Crew-4任務的宇航員名單

美國宇航局已經宣布了SpaceX Crew 4任務中的兩名宇航員會前往國際空間站。這將是「載人龍」飛船的第四次乘員輪換飛行。美國宇航局宇航員謝爾·林德格倫(Kjell Lindgren)和鮑勃·海因斯(Bob Hines)已被分配到這次任務中,並將分別擔任指揮官和飛行員。 ...
NASA:可以在外星球通過尋找污染物來搜尋生命

NASA:可以在外星球通過尋找污染物來搜尋生命

據外媒報道,來自己NASA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一項新研究建議,尋找外星污染就是一個決定某顆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指標。該中心的Ravi Kopparapu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在可居住的行星上觀察二氧化氮(NO2)可能預示着工業化文明的存在。在地球上,大部分NO2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如汽車尾氣和化石燃料發電廠的燃燒過程。」 ...
NASA的”RainCube”立方體氣象衛星現已確認陣亡 遠超設計壽命

NASA的”RainCube”立方體氣象衛星現已確認陣亡 遠超設計壽命

氣象衛星通常是大而笨重的怪獸,里面裝滿了先進的儀器,將數據流回地球,由研究人員和專家進行解讀。2018年7月13日,一顆小得多的衛星飛上了天空。它叫RainCube,是一顆鞋盒大小的NASA立方體衛星。它的任務是研究地球上的天氣,並向科學家們展示一顆小小的衛星能做什麼。 ...

NASA「朱諾號」新攝影作品展示木星絕美風暴帶

據外媒報道,就在大家都在期待着NASA的毅力號(Perseverance)下周抵達火星的同時不應該忘記太陽系中其他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任務。NASA的朱諾號(Juno)航天器近日又一次展示了風暴木星令人難忘的景象。NASA於當地時間周二分享了這張圖片,其顯示了木星的部分圖像以突出這顆氣體巨星狂野、漩渦狀的大氣層。 ...
NASA將使用Fitbit以阻止COVID-19在宇航員和員工中的傳播

NASA將使用Fitbit以阻止COVID-19在宇航員和員工中的傳播

據外媒報道,NASA將在一個試點項目中為1000名員工--包括150名宇航員--提供Fitbit設備,該項目旨在看看這些設備能否為在關鍵的太空任務之前保持這些至關重要的人員的健康提供幫助。NASA員工將在該項目中配備可穿戴設備並可以使用每日簽到應用來記錄潛在症狀、體溫和其他關鍵健康指標,而這可能有助於發現正在發展的病例。 ...
絕對值得一看:NASA「毅力號」將在10天後在火星表面着陸

絕對值得一看:NASA「毅力號」將在10天後在火星表面着陸

據外媒報道,距離NASA將一個閃亮的新機器人降落在火星表面大概還有10天時間,屆時,人們將首次看到降落在另一個世界的景象、聆聽降落在另一顆星球的聲音。「毅力號」將於2月18日在Jzero隕石坑着陸,它將成為繼2018年「洞察號」火星着陸器和2012年「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後在火星表面登錄的又一個新的人造物體。 ...
Aerion再度與NASA合作:將專注超音速點到點空中旅行

Aerion再度與NASA合作:將專注超音速點到點空中旅行

據外媒報道,Aerion致力於引領一個新時代商業超音速飛行已有近十年時間,最近這家公司透露,其已經跟NASA簽署了一項新的合作--將把公司的經驗用到超音速點到點的旅行上。新合作通過《太空法案(Space Act)》達成,該協議允許NASA尋求來自私營公司的幫助以實現其各種目標。 ...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2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一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登上月球。但是,隨着商業載人太空時代的帶來,重返月球的願望重新被點燃,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也隨之開啟。NASA已經選擇與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合作,讓後者參與NASA的部分商業太空飛行任務。但是,SpaceX也有自己的太空探索計劃。 ...
NASA Lucy航天器裝備兩台特殊攝像機:將用於小行星捕獵

NASA Lucy航天器裝備兩台特殊攝像機:將用於小行星捕獵

據外媒報道,NASA旨在篩選木星Trojan小行星秘密的開創性航天器裝備了兩台非常特殊的攝像機。這個被稱為Lucy的小行星任務將是對Trojan岩石的首次探索。盡管這些岩石跟它們的鄰居行星相比相對較小,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沖擊。 ...

美國NASA新發現!探測器漫遊火星三千天,發現了「生命起源」

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於人類探索宇宙、地外生命甚至是宜居星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全球十幾個具備航天技術的國家都在發展航天事業,其中發展的最快的莫過於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及歐洲,而美國在探索地外物質上有著毋庸置疑的絕對技術優勢。 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實現載人登月了,到現在已經過去數十年的時間,還沒有國家能夠完成美國這樣的壯舉,美國在這幾十年時間里,已經減少對月球的探索了,轉而對另外一個星球火星發起了探索之旅。 美國NASA新發現!探測器漫遊火星3000天,發現了「生命起源」,早在多年前的時候,美國就已經對火星發射探測器了,而近期美國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探索服役時間已經超過了3000天,在這麼多年的時間里,好奇者號也有了新的發現。 是由美國NASA發佈的,好奇者號拍攝了122張圖片合成了起來,在這張圖片中發現了一個碩大的隕石坑,光是寬度就超過了150公里,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拍攝的這些岩層當中,看到了數十億前水與湖泊流過的痕跡,形成了鱗次櫛比的階梯狀。 也就是說好奇者號的發現,可能證明了在數十億年前,火星的的確確有水源的存在,而水源是生命的起源,在特定的條件之下並能夠產生出生命,也進一步證明了火星可能是人類移居較適合的星球之一,有水源的存在,已經重於一切。 如果在未來人類的科技能夠模擬出大氣層,那麼移居火星的想法並不是夢,這里也不得不佩服美國對於航天科技的發展,已經遠超任何國家了,中國在去年的時候發生了天問1號火星探測器,但是距離美國的火星探測技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對此各位讀者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來源:kknews美國NASA新發現!探測器漫遊火星三千天,發現了「生命起源」

美國NASA阿波羅登月計劃,還在判斷真假嗎?

阿波羅計畫也稱阿波羅工程,是NASA從1961年至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任務。 一 背景 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為進入太空的地球第一人,加深了美國在航天競賽中落後的恐懼。4月13日,為了能夠與蘇聯保持太空競爭不落後,美國多位議員提議開展一項航天計畫,但甘迺迪不同意。經過與副總統詹森的溝通,5月25日,甘迺迪在參眾兩院宣佈支持阿波羅計畫。 二 登月任務 1 阿波羅1號(失敗) 阿波羅1號是美國第一次由三名太空人執行的航天任務,計畫於1967年2月21日發射。但在1月27日進行例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發大火,三名太空人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在15內不幸全部遇難。 3位太空人由於大火,不幸全部遇難 2 阿波羅7號(成功) 1968年10月1日,阿波羅7號成功發射,是美國首次成功的三人航天任務。整個任務全場11天,計畫是環繞地球飛行。由於本次任務不需要登月艙,仍使用了土星1B火箭。 阿波羅7號 3 阿波羅8號(環月) 阿波羅8號於1968年12月21日發射成功,是阿波羅計畫第二次載人飛行,也是人類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並繞月球飛行的任務。並且還是土星5號的首秀。三名太空人分別為指令長弗蘭克·伯爾曼,指令艙駕駛員詹姆斯·羅威爾,以及登月艙駕駛員威廉·安德斯。 阿波羅8號拍攝月球及返回地球 4 阿波羅9號(載人交會對接) 阿波羅9號於1969年3月3日發射,任務時間為10天,旨在證明其獨立飛行的能力並重新與指揮艙對接。三名太空人分別為指令長詹姆斯·麥克迪維特、指令艙駕駛員大衛·斯科特和登月艙駕駛員拉塞爾·施威卡特。其中大衛和拉塞爾進行了第一次雙人航天漫步。 5 阿波羅10號(環月) 阿波羅10號於1969年5月18日成功發射,在測試中登月艙距離月球表面僅15.6千米,三名太空人分別為托馬斯·斯塔福德,約翰·楊和尤金·塞爾南。阿波羅10號是登月之前的最後彩排,此次任務帶著一整套完整的阿波羅太空飛行器。 6 阿波羅11號(登月) 阿波羅11號於1969年7月16日成功發射,是阿波羅計畫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首次踏上月球。阿波羅11號降落在月表靜海附近,其登月準確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1969年7月21日凌晨2時56分(UTC時間),阿姆斯特朗左腳踏上月球,並說出「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三名太空人分別為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 阿波羅11號成員 奧爾德林 調皮的奧爾德林留下了自己的腳印 7 阿波羅12號(登月)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成功登月。令人驚奇的是,發射後,阿波羅12號曾兩次被閃電擊中,造成系統一度不穩定,但經過三人的冷靜處理,太空飛行器恢復正常。踏上月球後,康拉德說到:「太好了!天哪,這也許對尼爾(即阿姆斯特朗)是一小步,但對我卻是一大步呢。」 (Whoopie! Man, that may have been a small one for Neil, but that's a long...

NASA「黑科技」:核動力飛船送人類上火星,時間縮短一半

美國一家公司近日宣佈,正在為美國航天局(NASA)研發一款核動力發動機,未來裝配這款核發動機的宇宙飛船可以在3個月內將人類運送到火星,比目前的旅程縮短一半以上。 據報導,NASA計畫在2030年將第一位太空人送上火星,以目前的技術條件,從地球到火星一共4000多萬英里,宇宙飛船需要飛行7個月。 位於美國西雅圖的「超安全核技術公司」(Ultra Safe Nuclear Technologies)近日宣佈,該公司正在為NASA研發一款核動力發動機,比以往的核推進(NTP)更安全和更可靠,火箭效率是目前化學推進方式的兩倍。 USN-Tech公司表示,已經向NASA提交了發動機概念圖和細節。 據悉,核動力發動機的概念是NASA首先提出來的,該系統使用一種專門的燃料,採用高當量低濃縮鈾作反應堆。USN-Tech公司表示,這種燃料比傳統核燃料更加堅固,並且可以在高溫下運行。 USN-Tech公司首席工程師Michael Eades博士表示,新款發動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目前成熟的技術,而且降低了生產風險,以實現可持續的行業參與。 USN-Tech公司執行長Paolo Venneri博士表示,設計的關鍵在於利用了地面系統的核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進步,並將其應用到火箭發動機反應堆中。 據悉,NASA尚未確定首次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日期,但正在與多個公司展開合作。 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坦恩在個人Blog網誌中表示,NASA正在計畫首個火星登陸任務,往返需要大約兩年時間。不過,該機構將採用先進的推進系統,以實現更快的旅程,同時減少太空人暴露於宇宙輻射和其他方面的風險。 文/南都記者 陳林 來源:kknewsNASA「黑科技」:核動力飛船送人類上火星,時間縮短一半

NASA重返月球點燃6大航天技術:用冰製造火箭燃料排名第一

編者按: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畫提出了6大技術,包括低溫流體管理技術、著陸點現場資源利用技術、無線充電系統、化學電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精確著陸和危險規避技術等。其中低溫流體管理技術用冰製造火箭燃料,排名第一,可以看出美國宇航局在燃料系統方面有較大的投入,在月球表面活動需要足夠的電力和燃料。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07期 美國宇航局計畫在2024年將太空人送到月球上,這就是阿爾忒彌斯計畫,旨在重返月球。事實上這不是美國人返回月球那麼簡單,因為這次美國宇航局準備在月球上執行更大的項目:建造月球基地。建造基地的第一步就要重返月球,讓太空人重新站在月球表面,為此美國宇航局局長點名了6大新技術。 圖片解讀:2024年登月路線圖 圖片解讀:阿爾忒彌斯計畫第一次登月會送2名太空人前往月球 NASA已與商業航天領域的多個私人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最大的贏家莫過於馬斯克的 SpaceX,將成為NASA重返月球的主要幫手。幾天前,美國宇航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汀透露,6大登月新技術已經開始研發,將促進未來的登月任務和月球開發、近地軌道商業開發。這6大新技術包括:低溫流體管理技術、著陸點現場資源利用技術、無線充電系統、化學電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精確著陸和危險規避技術等。 其中,低溫流體管理技術排名第一,也是最核心的技術,NASA對該技術的研發進行了長期投資,一旦其研發成功,可以讓太空人長期停留在月球上。低溫流體管理技術可分解水分子,產生液態氧和氫燃料,並且在低溫下長時間存儲,能夠存儲在月球上的容器中,並且持續使用。這項技術的原理很簡單,水電解形成氫氣和氧氣,月球兩極擁有大量的冰物質,可以將這些冰物質進行開採,最終形成火箭燃料,並且能夠存儲起來。這項技術也能夠在火星上應用,建立地球-月球、地球-火星的轉移通道。存儲液態氧和氫燃料比較麻煩,要防止燃料因蒸發而損失,並確保月球冰保持穩定。 圖片解讀:建造月球基地最大的是電力和燃料 目前有四家公司獲得了2.56億美元的合同,比如位於佛羅里達州的Eta Space公司拿到了美國宇航局2700萬美元投資,研製低溫液態氧(LOX)管理系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獲得8970萬美元,測試十多個低溫流體管理系統。聯合發射聯盟獲得8620萬美元的資金,研發智能低溫推進系統,可集成到下一代火神半人馬座火箭上面級。 除了低溫流體管理技術外,美國宇航局也提出了《月球表面創新計畫》,涉及到著陸點現場資源利用技術等。該技術可建立月面發電、能量存儲等設施,確保太空人在月球基地上的電力供應。 圖片解讀:一種新式月球車 圖片解讀:降落月球的想像圖 《月球表面創新計畫》框架中還涉及到,無線充電系統、化學電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三大技術。無線充電系統主要為月面機器人提供電力供應,化學電源可在月夜極端低溫時使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則是利用甲烷和氧氣發電,氧氣則提取自月壤,內華達山脈公司因此獲得了2.4億美元進行開發。可見美國宇航局在燃料系統方面有較大的投入,在月球表面活動需要足夠的電力和燃料。 在《下降和著陸能力》方面,精確著陸和危險規避技術是最關鍵的技術之一,還有開發一種小型月球車,能夠行駛2.5公里。NASA登月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這次重返月球將建立月球基地,這6大新技術能否順利研發成功直接關係到重返月球的成敗。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來源:kknewsNASA重返月球點燃6大航天技術:用冰製造火箭燃料排名第一

NASA探測器首次觸地採樣,親吻「不死鳥」

OSIRIS-REx探測器。圖片來源: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University of Arizona/NASA NASA首次在太空深處對小行星進行採樣,要判斷今天這場史詩般的行動是否成功,可能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0月20日(10月21日),該機構的OSIRIS-REx探測器螺旋降落到近地小行星貝努(名稱來自埃及神話的不死鳥Bennu)的表面,成功短暫觸地小行星表面以採集樣本,NASA希望這些樣本能為太陽系早期和地球生命起源提供線索。 目標是從貝努的表面收集至少60克的泥土和礫石,這可能需要10天的時間來確定OSIRIS-REx探測器是否達到了這個目標。 OSIRIS-REx採樣臂在本努表面上方幾米的地方盤旋,為它計畫中的觸-放操作做練習。圖片來源:NASA TAGSAM收集器將輕輕地撞擊表面,然後從小型加壓罐中噴出氮氣,試圖激起一些岩石和灰塵。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飛船離開之前的5到10秒內,至少有60克的灰塵會被吸附在收集室里。 NASA的OSIRIS-REx小行星樣本返回任務小組成員在收到消息後慶祝。圖片來源:NASA 這項耗資8億美元的OSIRIS-REx任務於2016年09月發射,並於2018年12月抵達直徑約500米寬的貝努小行星,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所有太空飛行器探測到的最小號天體。從那以後,探測器就一直在測量小行星的大小,繪製出其表面的地圖,為今天的行動做準備。 這項工作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比任務團隊預期更加崎嶇的世界。房屋大小的巨石遍佈Bennu的表面,限制了安全抓取樣本的選擇。研究小組最終鎖定了一個名為Nightingale的小隕石坑,這是他們的首選,因為那里有相對新鮮的細顆粒物質,這些物質沒有長期暴露在惡劣的深空環境中。 但Nightingale周圍充滿了危險,包括7米高的巨石,任務團隊稱之為Mount Doom(末日山)。目前,從地球到OSIRIS-REx的指令至少需要18分鐘,所以任務團隊無法實時控制探測器。因此,今天的操作是自主進行的。最終憑藉智能導航算法,引導OSIRIS-REx探測器安全著陸預定區域,並且成功避開末日山。 美國東部時間今天下午2點,OSIRIS-REx啟動了它的推進器,離開了環繞貝努的軌道,向地表降落。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點12分,OSIRIS-REx探測器與它的採樣裝置「親吻」了小行星大約10秒,這個裝置安裝在探測器11英呎長的機械臂末端。 2018年12月02日,NASA的OSIRIS-Rex拍攝的小行星貝努。圖片來源: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 在短暫的著陸過程中,OSIRIS-Rex用氮氣轟擊了貝努的表面。這激起了泥土和岩石,然後可以被機械臂的取樣頭收集。 任務小組成員表示OSIRIS-Rex探測器執行任務的首張照片將於當地時間10月21日上午開始傳回地球。 OSIRIS-Rex任務團隊將在接下來的一週左右時間里評估收集到多少小行星樣本;OSIRIS REx的採樣器被設計成至少能捕獲150克的物質,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理論上可以獲得4公斤的物質。 OSIRIS REx探測器TAGSAM(Touch And Go Sample Acquisition Mechanism,即觸摸-移動樣本採集機制)採樣頭從探測器伸出,位於機械臂的末端。2018年11月14日,探測器的SamCam相機捕捉到了這些圖像,作為TAGSAM系統視覺檢驗的一部分,該系統是由洛克希德·馬丁航天公司開發,用於在低重力環境下獲取小行星樣本。 將這些樣本帶回地球是OSIRIS REx的首要任務。但是這項任務還有其他的目標,正如它的全稱所示——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 例如,探測器在繞貝努軌道運行時所做的觀察應該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瞭解小行星是如何在太空中移動的。這些信息可以改善潛在危險小行星的軌道預測,其中包括Bennu。研究人員稱,在2100年末,貝努撞擊地球的幾率為1/2700。 探測器於2018年抵達貝努,並於2023年將樣本送回地球。圖片來源:NASA OSIRIS...

中國空間站將正式部署,NASA局長急了:給錢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9月24日,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汀在美國參議院接受質詢時表示,美國必須要設法保持自己在低地球軌道的載人航天設施存在,這樣就能阻止中國獲得戰略優勢。布里登斯汀甚至說:「不能把低軌道交到那些不把美國利益放在心上的人!」 吉姆·布里登斯汀 這段話的背景,是中國天和空間站即將進入正式部署階段,而美國牽頭建立的國際空間站,卻面臨著即將沒有錢維持的窘境。 我們首先來看這樣一個事實,這位NASA局長根本就不是科學家出身,而是徹頭徹尾的政客。吉姆·布里登斯汀出身美國傳統白人家庭,拿過州自由式冠軍,名牌大學畢業,當過海軍航空兵飛行員,開過公司,然後才從政。因此,這位局長是典型的美國傳統白人精英。他對航天的興趣,來源於從政之前的一段經歷——他當過美國一個地方航空航天博物館的館長。這段經歷居然讓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理想。當上共和黨眾議員之後不久,布里登斯汀就提出了《美國航天復興法案》,在這份提案中,充斥著沙文主義甚至種族主義的思維。該法案雖然沒有通過,但是讓美國航天界把這個曾經的外行當做了自己人。在2016年大選中,布里登斯汀最後選擇了支持川普,這也為他成為科技重臣埋下了伏筆。 川普上台之後,歐巴馬的愛將、黑人太空人局長博爾登幾乎立刻就被轟出了NASA。因為黨爭激烈,局長職位空缺一年多之後,川普才提名布里登斯汀出任NASA局長。結果遭到了民主黨的激烈反抗。NASA是美國最重要的政府科技部門之一,所以它的首腦需要參議院投票通過。在2018年最後的投票中,出現了世界航天史上罕見的奇觀:所有共和黨人投贊成票,所有民主黨人投反對票。因為共和黨參議員多出一人,所以布里登斯汀驚險過關。 進入NASA之後,布里登斯汀倒是沒有幹什麼出格的事情,一直循規蹈矩,和科學家們合作得不錯。唯一的大動作就是轟走了曾經負責載人航天的副局長、NASA老臣格斯特梅爾。這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事實:美國關於載人航天發展的路線鬥爭是很激烈很殘酷的。 這樣的路線鬥爭,來源於美國的願望和能力之間存在著巨大落差。美國已經不是阿波羅時代那個美國,能夠拿出來搞載人航天的錢是非常有限的。到2004年之前,這份財力幾乎全都用在了國際空間站上。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個主要部分:空間站的建設、空間站的日常運行、太空梭的往返飛行。但是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載人航天技術選擇。當時擔任NASA局長、如今擔任國防部次長的格里芬提出了「星座」計畫,打算把載人航天的目標伸向更深遠的空間,建立月球基地,然後以此為跳板前往火星。 國際空間站(資料圖) 4年之後歐巴馬政府上台,「星座」計畫立刻被砍掉,理由是「我們40年前已經去過了,登月不足以體現美國的偉大」。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小行星重新定向計畫」,也就是捕捉一顆近地小行星,把它拖到月球附近,派太空人上去研究。這個計畫也看不出有什麼偉大的地方,但既然總統和NASA局長都堅持要搞,航天界只能捏著鼻子執行。而格里芬在歐巴馬上台伊始就氣得辭職了。 在歐巴馬政府期間,就面臨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際空間站怎麼辦。1998年美國決定牽頭建立國際空間站的時候,計畫只做到2020年。後面的經費沒有著落。歐巴馬政府一度考慮2020年後國際空間站不再撥款,改為私人經營。當時國際科學界就預測,2020年之後,如果美國政府真的不再撥款,歐洲+日本+俄羅斯根本養不活這個奢華的空間實驗室,只能放棄。而此時天和空間站將進入建設時期,結果是中國擁有世界上唯一的空間站。 在科學界苦苦哀求之下,歐巴馬政府決定把國際空間站的撥款延長到2024年。川普政府上台之後,並沒有改變這個時限,並且把「星座」計畫撿了回來,決定2024年派美國太空人再次登月。NASA把這個計畫稱為「阿爾忒彌斯」。 應該說,從2004年之後,NASA的載人航天經費就陷入了嚴重困難。一方面要為新的載人航天計畫研製火箭和飛船——不管「星座」、「小行星重新定向」還是「阿爾忒彌斯」,都需要SLS重型火箭和「獵戶座」飛船,這兩個型號的研製費用高得可怕。每年消耗在它們身上的經費,比很多國家的軍費開支還高。同時,NASA還要養活國際空間站,其中有一大筆錢用來採購俄羅斯「聯盟」飛船的天地往返船票,據稱每張8000萬美元。 「阿爾忒彌斯」計畫提出後,NASA經過計算與設計認為,如果要在月球上建立長期基地,需要再部署一個大型空間站作為地月之間的中轉站,位置在地球和月球之間、接近月球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這個空間站被命名為「gateway」,國內對此有多種翻譯,例如「門戶空間站」、「地月關口站」,等等。本文中一律成為地月軌道空間站。很顯然,這是一個比國際空間站更複雜、更艱難、更貴的東西。NASA沒有新的財源、開銷卻又多了一件。以現在的撥款規模,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兩個空間站的飛行。因此NASA決定,在2024年之後,真的不再給國際空間站撥款了,款項要用到地月軌道空間站上去。 但是,直接把國際空間站廢棄掉,大家都於心不忍。按照設計,它至少能用到2030年。因此美國提出,要把空間站承包給私人經營。今後任何人都可以找馬斯克買「載人龍」的船票進入國際空間站,承包商就像酒店一樣把空間站隔成很多房間,租給太空人居住和試驗。NASA當然也可以租。 完成組裝的SpaceX「星船」 這個想法聽起來怪不錯的,但事實沒有那麼美好。私營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在很多場景下,私有化就意味著漲價。如果漲價還沒有利潤,就要關門大吉。國際空間站的運行成本非常高,每年沒有十億美元級別的運行費,根本不能開門迎客。如果艙段和設備老化需要更換,成本就更高了。按照運行原則,要隨時有一艘飛船對接在空間站上充當救生艇,因此空間站能容納的人數和飛船載客數相等。在只能依賴「聯盟」的時候,空間站上只能留3人。如今「載人龍」研製成功,空間站上可以留7人。就算只有1位是「酒店工作人員」,最多只能容納6位「住客」。我們假設空間站一年的保本收入是15億美元(實際上可以要翻一番都不止),那麼每個「床位」每年要收入2.5億美元才行。這里還沒有計算交給馬斯克的船票錢。 除了政府買單的航天員,世界上有幾個人住得起這麼貴的酒店?就算有些土豪願意上天嘗鮮,也不可能支撐空間站的長期運行。長此以往,私營企業主肯定要選擇撤資,把國際空間站扔回大氣層燒掉。那麼,低軌道上不是又只剩下中國天和空間站了嗎? 這正是布里登斯汀擔心的問題。在他看來,如果國際空間站私有化失敗,等於把近地軌道控制權拱手交給中國人。他想出來的辦法,就是採用NASA和馬斯克的合作模式,先把國際空間站承包出去,然後NASA來充當長期住客,至少確保空間站保本經營。然後逐步吸引國際客戶,只要多招攬一位客戶,就有利潤。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或許國際空間站真的就能自力更生了呢?你看馬斯克不就自己到發射市場上去賺錢了嗎? 然而這就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NASA租用國際空間站的錢從哪里來?還是要從美國的財政撥款里來。實際上,布里登斯汀是在換一種說辭,要求國會撥出兩筆錢來,分別支持兩個空間站。至於天和空間站和「中國人控制低軌道」,是用來嚇唬國會的最好藉口。如果美國做不到這一點,會帶來一個重大的問題:天和空間站在2022年建成,中國已經承諾向全世界開放這個空間站。世界各國,包括歐洲、日本和俄羅斯,就有了兩個載人航天選擇:交錢給美國承包商,還是和中國航天局合作?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局和外國航天機構的合作,採用了非常清晰的合作模式:擺出一筆明白帳,各自承擔各自的成本,誰也不謀求利潤,誰也不吃虧。德國航天局在神舟八號上的搭載試驗就採取了這種模式,得到了德國科學界的高度評價。這樣一來,國際空間站的現有合作方,很可能就被中國吸引走了。事實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已經明確表示,今後要和中國合作。歐洲和日本雖然受到美國軍事、政治影響,但科學界也有權力選擇和中國合作。事實上,到2020年6月,已經有來自17個國家的23個科研項目申請進入天和空間站,其中就有德國、法國和日本。這種巔峰高技術合作不僅僅有科學意義,更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對美國來說,顯然意味著「隊伍好不好帶」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可以利用地月軌道空間站繼續保持國際航天領導地位。然而這個空間站目前還有大量關鍵技術沒有解決、SLS火箭的進度一再拖延。以NASA現在得到的撥款強度,這個空間站到2030年能初具規模就算樂觀了,拖到2035年也不是沒有可能。在這個持續多年的時間差里,各國必須要面對「去哪里做有人照料的空間試驗」的問題。 來源:kknews中國空間站將正式部署,NASA局長急了:給錢

地球編年史31:尼比魯或被證實?NASA發現奇怪天體正接近

哈嘍大家們,歡迎收看多維怪談。 自從1876年,考古學家喬治.史密斯發現了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神話,緊隨其後,L.W.金博士也發現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土的3000多塊巴比倫石碑其中七塊,關於人類起源的石碑。 現在在認為蘇美爾是人類真正起源的這一派學者中,對於《舊約》的認知已經達成了一致,整部《舊約》的第一至第三章內容,完全可對於蘇美爾這三塊關於人類起源記載的濃縮版。 其實縱觀地球編年史第一部與第二部中闡述的一些觀點,雖然目前沒有實際證據可以證明人類是從亞達木這種生物,通過被納菲力姆人改造基因而創造的,也沒有辦法證明書中所提到的尼比魯,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曾經存在,但是從蘇美爾找到的一些非直接證據,也可以證明至少這一個文明,是比人類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 人類最早的石器時代是要先進千萬倍的,那麼這些非直接證據有哪些呢?我們來盤點一下: 第一:蘇美爾確實存在過,並且是人類已知的第一個文明,這一點是毫無爭議的,無論從世界史百科全書上還是大家自己可以去百度一下,其文明遠遠早於埃及上千年,而後被古巴比倫所取代。 第二:還是說說進化論,進化論提出的人類是由類人猿逐漸進化而成,但是這個觀點存在三個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 其一就是生物進化法則必然是使其更適應周圍環境與更好的生存,而在那麼一個茹毛飲血的遠古社會,人類沒有強壯的咬合力,沒有發達的四肢,沒有可以抵禦寒冬厚實的脂肪與茂盛的毛髮,無論如何都是極不符合物競天擇的法則。 其二就是沒有中間物種的存在,類人猿似乎是在某一天忽然基因突變產生了近乎我們現代人類的祖先,而不是通過上百萬年的逐漸的進化變成人類的,因為目前為止全世界也沒有發現過可以支持進化的化石證據。 其三就是德國的尼安德特峽谷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證據證實:在距今4萬年左右的時間之前,人類已經開始退化,並沒有產生進化。 最後呢,進化論其實是達爾文根據公元二世紀希臘學者研究植物進化演變的文獻,套用到了人類身上,植物的進化怎麼能套用在人類上呢? 這第三,也是最匪夷所思的一點 - 在蘇美爾出土的3000多塊石碑中,有非常完整的太陽系星圖,學者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以外,還存在:月亮,太陽,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以及尼比魯,這十二顆星體完整構成了太陽系的星體圖。 這些石碑考古年份至少是在距今6-7千年以前,但是人類在17世紀還認為地球是平的,18世紀開始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了19世紀,才發現了原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最終發現了原來除了金木水火土外,還存在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冥王星這三顆天體。 也就是說我們在近200年發現的事,6000多年以前的蘇美爾人早就知道了。這一點,可以說是關於蘇美爾的最大謎團。 那麼,科學界有沒有找過蘇美爾曾經記載的這顆消失了的行星-尼比魯呢? 有。 1978年,華盛頓天文氣象台的天文學家們確定,冥王星的體積實際比我們原來以為的小很多,其本身不能對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的軌道產生干擾,但是實際上天王星與海王星的軌道確實被一個天體所幹擾著,他們假設冥王星外存在著一個比其大得多的天體,其質量至少大到可以干擾天王星以及海王星的軌道。 1982年,NASA宣佈計畫發射2顆探測器 - 先鋒號探測器前往土星軌道周圍來探測干擾天王星以及海王星軌道的天體到底是什麼,以及是否存在。 1983年底,在加利福尼亞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們宣佈先鋒號探測器-IRAS成功發射,並且其所裝載的紅外線望遠鏡發現了在距冥王星很遠處有一個體積是地球4倍並且朝著地球運動的未命名天體。 這一系列的天文發現,無疑證明了蘇美爾石碑中曾經描繪的太陽系天體圖,先鋒號探測器無疑證實了冥王星意外確實存在一顆巨大的天體,並且它向著地球的方向運轉。 除此之外,關於尼比魯人曾經提取地球上的物種-亞達木的基因,然後在實驗室中-也就是艾的冥界之屋中,將亞達木的基因植入女阿努納奇人的細胞中,以此創造了第一批最早的人類的記載。 太陽系的第十二個天體,創造人類的基因遺傳,這兩個謎團無疑是《地球編年史》目前為止最大的疑團,這些來自6000多年前的蘇美爾記載,到底是怎麼回事? 並且,蘇美爾人記載的第一個人類--亞達木,與聖經《舊約》里所說的第一個人類-亞當,從希伯來文的發音上,是完全一致的,其字面意思都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人。 那麼如果這一切:第十二個天體,被創造的人類等等,都是神話,那要如何解釋為何這些神話中記載的天體被NASA發現了?這些神話中記載的人類被創造的過程與如今的基因技術如此相似? 那說到這里肯定有人會問,既然1983年已經觀測到了冥王星外圍存在一顆體積是地球四倍的天體,那麼30多年了,沒有後續嗎? 有啊,但是作者剛寫到第二部肯定會賣關子嘛,別急,繼續看下去。 除了被發現的這顆冥王星外圍的天體,以及創造人類的基因技術以外,另一個證明蘇美爾起源的依據就是關於所有古老文明的神話起源了。 我們要來梳理全世界古老文明的神話記載,那麼首先要挑選出可以被作為上古神話的部分以及近1-2千年才被創作的部分。 第一,就是巴比倫以及阿卡德神話,這兩部神話是完全延續蘇美爾的神話記載的,其所崇拜的神分別就是馬杜克以及尼努爾塔,在漢謨拉比法典的第一章就寫著:我受到馬杜克的授權,頒布人類的法律,而馬杜克就是艾的兒子,尼努爾塔就是恩利爾的兒子。 第二呢,就是埃及神話,埃及神話記載的將埃及從大洪水中拯救的大神-卜塔,而這個卜塔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也已經說過了,他就是馬杜克,與巴比倫崇拜的是同一個神。 但是埃及神話中關於卜塔的記載非常少,大部分的神話記載都是關於卜塔的兒子-太陽神 拉以及拉的後代們的,但是這一點就足夠了,畢竟埃及的崛起是在蘇美爾被大洪水毀滅後的,也就是納菲力姆人逃離地球後,返回地球的年代里,僅僅是記載了卜塔拯救了大洪水中的埃及就足以說明,埃及神話來源於蘇美爾神話。 第三就是古印度與古希臘的神話,這兩段神話中關於宙斯與因陀羅幾乎完全一致的記載中我們也能看得出,要麼就是希臘神話來源與印度神話,要麼就是印度神話來源於希臘神話,而其最早的來源都是蘇美爾神話,我們在第一部第二至第四集詳細說過,這里就不多說了。 第四就是華夏神話,許多大家一直問,為什麼我們很少提,主要是可以參考的東西太少太少了,並且經過了秦國的統一文化以及孔子對關於黃帝時期的君王化解讀,可以說很梳理出一條完整的神話線,但是有人這麼做了,感興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朱大可學者的《華夏上古神系研究》一書,華夏神話與埃及神話是有著撇不開的關係的。 當然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們後面也可以另外開一檔華夏神話譜系的解說節目。 第五呢,就是後世文明的一些神話了,比如 北歐神話,聖經神話,這些就是非常以後的事了我們就不說了。 所以,諸多古老文明關於上古創世神話的記載,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相似必然有一個源頭,而非人們忽發奇想的想像出來的,不然不可能如此相似,必然是根據一個源頭然後逐漸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 而要說透這一些,我們就必須從地球上第一個人類一直到人類如何分開創造了不同的文明以及大洪水前後的故事開始說了,這一切我們就在下一期:人類的崛起中為大家講解了。 好啦,本期節目就到這里,你的一鍵三連就是我們最大的創造動力喲,下周見啦。 來源:kknews地球編年史31:尼比魯或被證實?NASA發現奇怪天體正接近

中美紛紛飛向火星之際,火星北極突然雪崩,NASA:大事不好

有人在阻止火星移民?中美紛紛向火星進軍之際,火星北極突然雪崩,NASA:大事不好! 地球的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惡劣,科學家稱200年之內,地球就有可能變成另一顆金星,一個火熱難耐的火球。所以,科學家急需探索地外行星,以便及時移民,保留人類的種子。 在此背景下,火星就成為人類改造和移民的目標之一。這主要是因為火星有很多地方與地球很像。比如火星也有明顯的四季,有晝夜之分,它的一天和地球也差不多。也有熱帶、溫帶和南北極的冰蓋等等。火星甚至還有沙塵暴,有空氣等等。儘管火星目前很荒涼,而且缺水,缺氧氣,空氣也很稀薄。但是科學家認為火星地下有冰凍水,人類可以通過大規模改造活動,使其變得宜居,從而,為人類移民火星奠定基礎。 然而,正當人類紛紛為登陸火星、探索火星、改造火星不斷努力之際,NASA的火星探測器突然拍攝到火星北極發生了雪崩事件。首先,這種事情極為罕見,因為火星北極很難集聚起巨大的熱量,造成雪崩發生。而如今突然出現這樣的事情,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其次是,NASA還發現雪崩過後,露出了黑乎乎的地表,NASA的科學家懷疑這些黑乎乎的「泥土」中很可能會有古老的病毒存在。如果科學家的擔心一旦被證實,那麼,整個火星的環境就會隨著火星風沾滿病毒,這無疑使人類移民火星變得極其兇險。 這些年來,人類一直相信,火星的遠古年代曾經是水草豐茂、生命遍地的;就從目前火星溝壑縱橫的地表來判斷,當初的火星也曾經是江河縱橫、湖海揚波的美麗星球。因此,火星的冰蓋下埋藏有火星病毒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在中美等國紛紛開啟火星探測之旅的時候,火星北極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雪崩了呢?難道是有「人」是想阻止人類進一步的探索,並最終阻止人類移民火星的企圖嗎?難道「它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在警示人類嗎? 如此奇怪的事情發生,除非在火星上仍舊存在著智慧文明。那麼,假如真的存在智慧文明,它們又會生存在何處呢?難道是在地底嗎? 這顆外表荒涼的星球實在是越來越神秘了! 我們期待著未來人類能夠揭開這一切謎團。 來源:kknews中美紛紛飛向火星之際,火星北極突然雪崩,NASA:大事不好

外媒:NASA請求私企幫助在月球上採集樣本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私企發佈公告,表示願意購買未來4年從月球上任何地方提取的石頭和碎石。報導內容摘編如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願意付錢給有能力在月球上收集少量岩石的任何人。NASA的公告同時為商業目的的地球外採礦打開大門,是「阿耳忒彌斯」計畫的步驟之一,該計畫旨在在月球或者火星上建立永久存在,這對定居者就地開發資源至關重要。 「NASA將從商業供應商那里購買月球土壤。現在是時候為太空資源的開採和交換建立明確的規則了。」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推特上說。該倡議邀請全球而不僅僅是美國的企業提交它們收集「少量」月球樣本的方案,在成功收集到月球樣本之後,企業需同時提供岩石樣本的圖像以及關於採集位置的數據,然後將樣本專有權移交給航天局。而付款方式如下:企業將在合同授予階段收到10%的貨款,在發射階段收到另外10%的貨款,在成功交付樣本後收到剩下80%的貨款,而具體貨款是多少,NASA並未透露。 航天員(其中包括至少一名女性)將在2024年返回月球,踏上月球的南極,那里有以冰的形式儲存的水,這對於未來永久基地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航天員還將在那里測試登上火星和其他星球的各項技術。布里登斯廷在他的Blog網誌中解釋說,「支持商業參與進入『阿耳忒彌斯』計畫,可以增強我們重返月球的能力,讓它變得安全、可持續、創新、可行。」 該倡議不僅僅具有科學意義。地外採礦可能是一項無價的業務,但其中存在巨大的法律空白。2015年,美國國會簽署一項法規,允許其公民和公司利用太空資源。今年年初,川普總統的一項行政命令遵循了同樣的原則,並尋求國際支持。就在幾個月前,美國航天局提出《阿耳忒彌斯協議》,試圖通過建立作業「安全區」和針對所有國家的一系列共同法規來規範對月球的持續開採。 來源:kknews媒體:NASA請求私企幫助在月球上採集樣本

4K高清火星影片! NASA公開「18億像素」火星全景圖 史上最清晰:宛如身歷其境!

由於生態環境日漸惡化,人類一直在尋求向外太空移民的可能,而到目前為止,火星可能是最適合的行星之一。日前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了一段長達10分鐘的火星探測影片,也讓世人第一次完整清晰地看到火星地表的模樣,揭開了火星長久以來的神秘面紗。 ▼該影片是由三輛火星探測器-精神號(Spirit)、好奇號(Curiosity)、和機會號(Opportunity)所拍攝到的照片剪輯而成,像素高達18億,也是到目前為止畫質最清晰的火星影像。 ▼這些照片以4K鏡頭拍攝,傳回地球後再經由後製處理將上千張照片串聯成全景圖,讓觀看者產生身歷其境的感覺。但也因為照片拼接處多少有些影像缺漏,所以影片中會有少數幾處出現象下圖中的黑色缺角。 ▼很多人好奇既然可以拍下這麼清楚的照片,為何不直接拍影片就好?對此影片旁白特別解釋這是受限於流動站將數據傳回地球的速度,由於目前只能以每秒32千比特的速度將數據發送回地球,這樣的速度無法傳送龐大的影片檔,因此只以圖像的方式傳送。 ▼一起觀看完整4K高清影片~ https://youtu.be/ZEyAs3NWH4A 這次公布的影片真的超清晰的~從畫面中可以清楚看到火星上有跟地球一樣的沙漠地貌,也有些地方可能是水域或海洋遺留下來的痕跡。也許有一天人類真的可以移民火星也不一定,只是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只能好好珍惜唯一的地球。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Pagecupwwwallother

上外太空出不可能的任務! 57歲阿湯哥聯合NASA「登國際太空站拍片」

已年紀將近60歲的阿湯哥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仍然活躍於大螢幕前,在其知名代表作《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作中也常常有激烈的動作戲演出,現在更傳出將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Space X的創辦者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聯手合作,上「外太空」拍攝首部電影,這項創舉也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的任務」。 ▼據悉,這部電影定位是「動作冒險片」,讓一向以動作戲為老本行的阿湯哥也有機會在「外太空」上大展身手,目前尚未上市的《不可能的任務7、8》上映日期將訂在2021年、2022年。 https://www.instagram.com/p/B0E3v93Bpla/ https://www.instagram.com/p/BeX5g1vDHZi/ https://www.instagram.com/p/Beak048D08x/ (圖片來源:@tomcruise|IG) ▼NASA的管理者Jim Bridenstine也在推特上證實了這一項消息,他們將在太空站上拍攝新片,希望這項太空科技與大眾媒體的結合可以為NASA帶來更多的新元素。 https://twitter.com/TomCruise (圖片來源:@JimBridenstine|Twitter) 在外太空上面拍電影真的是太酷了! 來源:網路資料 bomb01wwwbomb01com

首次公開!NASA釋出「月球完整地質圖」 神秘月球背面一併曝光

我們幾乎每晚都能看到月亮,卻沒機會瞭解月球詳細的面貌。最近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合作,繪製了有史以來最詳細的月球地質圖。這張地質圖色彩繽紛,用不同的顏色標註出月球表面所有的地理特徵,將這顆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全面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科學家們使用6張阿波羅時代的區域地圖的訊息,加上最近衛星月球任務的最新訊息,創建了這張新的「月球綜合地質圖」。地圖將新舊資料合併,科學家還對月球的岩石層進行了統一的描述。 ▼這張準確的「月球綜合地質圖」能幫助我們全面瞭解月球,同時對月球探索有重要的意義。USGS地質學家Corey Fortezzo表示,這張地圖將月球上特定地點的探索跟整個月球表面聯繫起來,對接下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訊息。 ▼這張「月球綜合地質圖」內容非常詳細,是以1:500萬的比例繪製的。 https://youtu.be/rEauOcX7UV8 這張地圖能讓我們全面瞭解月球,原來月球上是這樣的! 來源:NASA|USGS bomb01wwwbomb01com

從太空觀測站才能看到的視角 17張NASA公開票選的「最美地球照」

為了慶祝地球觀測站20週年和世界地球日50週年,NASA舉辦了一場名為「Tournament Earth 2020」的比賽,讓網友們票選出觀測站歷年來拍到的「最佳地球照片」。這些照片內容多樣,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壯闊的地球景象。下面是17張最佳照片,快來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張~ ▼巴哈馬潮汐下海沙形成獨特的圖案。(2001年) ▼千島群島的蕈狀雲。(2019年) ▼納米比沙漠與大西洋的交界。(2019年) ▼1994年和2004年的地球。(2007年) ▼澳洲南極光。(2011年) ▼哥倫比亞冰原消退。(2014年) ▼穿過土星環看地球就像一個小光點。(2006年) ▼月球的明暗面。(2015年) ▼航海家1號太空船拍攝的月球和地球。(1977年) ▼冰島Holuhraun噴湧熔岩。(2014年) ▼2月4日到2月13日南極洲冰蓋融化。(2020年) ▼南太平洋阿塔富環礁。(2009年) ▼緬甸海的海浪。(2020年) ▼地球上的氣溶膠。(2018年) ▼熱帶氣旋Bansi的「眼睛」。(2015年) ▼佛羅倫斯颶風。(2018年) 這些照片拍攝於不同的年份,有地球上的自然景觀,也有從太空看地球的視角。太空愛好者快點把握機會,去官網看更多精彩圖片吧~ 來源:網路資料 bomb01wwwbomb01com

NASA完成重返月球關鍵一步:成功測試獵戶座飛船發射中止系統

美國宇航局(NASA)准備執行載人航天任務,讓宇航員重返月球。就在剛才,NASA完成了一項關鍵測試,成功為其「獵戶座」載人飛船測試了發射中止系統(LAS)。這是LAS首次進行完整的壓力測試,包括讓獵戶座測試飛船和整套LAS系統搭載火箭助推器發射升空。 此次任務的目標是證明在真實發射條件下萬一出現緊急情況,中止系統能夠發揮既定功能,以非常快的速度將獵戶座載人飛船彈射到一個距離火箭相對安全的距離。 在此次測試中,獵戶座飛船並未載人,但是測試依舊按計劃實施。火箭助推器將獵戶座飛船和LAS送到了大約3.1萬英尺(約合9.4公里)的高空,也就是商用飛機的巡航高度。在這一目標高度,中止系統點燃自主中止發動機,以大約40萬磅(約合18萬公斤)的推力將載人飛船與火箭分離。 此舉旨在讓獵戶座載人飛船避免在實際火箭發射過程的max-Q階段因為出現緊急情況捲入潛在爆炸。max-Q是火箭發射過程中承受最大動壓的階段。 測試顯示,LAS成功分離,然後按計劃轉身正確確定獵戶座測試飛船的方位,接着與載人飛船分離。載人飛船隨後彈出自主機載數據記錄器,為NASA工程師提供他們需要的詳細飛行記錄以確保LAS測試完全按照計劃進行。 LAS是NASA為獵戶座飛船設計的載人發射系統的一個組件,將有助於確保它是NASA有史以來設計的最安全火箭發射系統。它在數毫秒內就能夠被激活,甚至以遠遠超出火箭自身的速度將飛船的載人部分與火箭分離。 來源:cnBeta

NASA的新視野號發回了最清晰的「空間花生」圖像

「空間花生」最近引發了不少天文愛好者的興趣,有人說它長得像一顆花生,有人說它是兩個圓盤,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新視野號航天器發回的新照片顯示,這個奇怪的冰凍太空岩石2014 MU69上有神秘的光斑和黑暗的斑點,目前您看到的這些照片讓科學家有機會探索距離41億英里的遙遠物體的地形。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新聞報導,2014年MU69位於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邊緣的一段冷凍物體,也是人類能夠近距離觀察的最遙遠的天體。它大約有20英里長,自太陽系形成以來它就被認為基本沒有變化 - 以至於使它成為一個微小的,誘人的,遙遠的研究對象。 圖像由遠程偵察成像儀拍攝的九張圖像合成,今年年初,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太空船距離2014 MU69的距離縮小了2200英里,速度超過每小時32000英里。航天器在飛過時收集了它的數據並拍下照片。 新視野號從飛越中發回的每批照片都有助於提升我們隊2014 MU69的認識:第一批照片揭示它像是兩葉片組成的塊狀,由此它被命名為畸形的「空間花生」,二月早些時候,新的照片顯示這花生實際上更加豐滿。 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已經發佈了最好的照片。航天器的遠攝遠程偵察成像儀LORRI以110英呎/像素的分辨率展示了2014 MU69的表面。照片從大約4100多英里外拍攝,曝光時間為0.025秒,圖像顯示出奇怪的光斑和黑暗的凹痕,科學家們仍在試圖弄清楚它們是什麼。 正如來自西南研究所的天文學家,項目負責人約翰·斯賓塞在一份聲明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科學團隊正在討論這些特徵是,到底是外部沖擊,昇華坑,坍塌坑或完全不同的東西產生的隕石坑。」 來源:cnBeta
游俠網

NASA宇航員太空半年失重生活 回地球需要重學走路

<p在太空上呆了半年的美國宇航局宇航員Andrew J. Feustel,回到地球後,面臨着一個嚴峻的問題——不會走路了。 <pAndrew J. Feustel近日在Twitter上公佈了一段視頻,視頻中的自己在多名工作人員的看護下正在緊張的「學習」走路。 <p實際上,這段視頻拍攝於今年的10月份,也是Feustel返回地球的第二天。Feustel於2018年3月21日乘坐遠征號MS-08返回太空,並在天空上呆了6個月,這期間一直處於失重狀態。 <p資料顯示,Feustel生於1965年8月25日,是一個地球物理學家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 <p在擔任地球物理學家數年後,Feustel於2000年7月被NASA選為宇航員候選人。他於2009年5月首次航天飛行,即STS-125(哈勃太空望遠鏡第4次維修任務),持續時間不到13天。 <p這是Feustel與另外六名宇航員一起執行任務,在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上修理哈勃太空望遠鏡。在任務期間,Feustel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 <p他的第二次太空飛行是STS-134,於2011年5月16日發射並於2011年6月1日降落。 <pFeustel在今年的3月21日回到天空,曾在遠征55號擔任飛行工程師,後來成為國際空間站(ISS)遠征56指揮官。他於2018年10月4日返回地球。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