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標準數據集》發布,助力醫院針對疾病開展真實世界研究

動脈網獲悉,近日,《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在 ” 南方(廣東)微創胃腸外科聯盟 GGSA 大數據研討會暨南方微創胃腸腫瘤花城論道 ” 會議上重磅發布。該數據集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普通外科牽頭組織編寫,醫渡雲作為技術支持方共同建設,為提升胃腸腫瘤外科醫學人工智能研究質量與效率奠定堅實基礎。

《胃癌標準數據集》發布,助力醫院針對疾病開展真實世界研究

現場嘉賓共同見證《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正式發布

胃癌作為一種惡性消化道腫瘤疾病,不僅在各種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居於首位,在全世界范圍內也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胃癌不僅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更是一個世界性公共衛生與社會經濟問題。由於胃癌致病因素多,成病原因復雜多樣,而且近年來胃癌更是呈現年輕化傾向,青年人患上中晚期胃癌的病例屢見不鮮,因此掌握胃癌的 ” 密碼 “、精確診斷治療胃癌已成為消化學科、普通外科、預防醫學等多學科共同聚焦的重大衛生問題。

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國腹腔鏡胃腸外科研究組(CLASS)、南方(廣東)微創胃腸外科聯盟(GGSA)共同舉辦的 ” 南方(廣東)微創胃腸外科聯盟 GGSA 大數據研討會暨南方微創胃腸腫瘤花城論道 ” 於 7 月 20 日在廣州隆重開幕。此次大會是國內胃腸外科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交流盛會,吸引了國際國內的普通外科、消化學科的醫生、學者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

《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也在會議上正式發布。此標準數據集是由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聯合國內多家頂級醫院、中國腹腔鏡胃腸外科研究組(CLASS)和南方(廣東)微創胃腸外科聯盟(GGSA),以及眾多行業內的專家教授、骨幹醫生和技術人才共同編寫完成,並由醫渡雲作為技術支持方共同發布。

《胃癌標準數據集》發布,助力醫院針對疾病開展真實世界研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院長李國新教授致辭

由於國內的胃癌發病情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使胃癌數據結構和標準方面在各地區呈現出較大差異,亟需包括普通外科、消化學科、預防醫學等多個學科、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與協作,實現更高效、更標準的胃癌合作研究與診療。

《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的發布將顯著提高現有臨床信息資源的採集質量,降低各地區及各醫療機構間存在的溝通壁壘,實現高質量、結構化臨床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助力胃癌相關研究工作的發展和促進胃癌診療水平的提升。

發布會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院長李國新教授作為胃腸外科大數據建設發起人,發表了精彩的致辭。李國新表示,胃癌是對國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脅的惡性腫瘤疾病,而建立胃癌大數據分類和標注指導手冊《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將在提升醫學人工智能研究質量及效率、提高胃癌在臨床上的檢測與診療等多方面發揮難以估量的作用。希望組織編寫《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的工作有助於推動醫療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在踐行國家 ” 健康中國 2030 戰略 ” 及標準化戰略上邁出堅實而正確的一步。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普通外科副主任胡彥鋒副教授向與會嘉賓展示了《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的目錄、患者人口學信息、術後恢復與並發症情況、隨訪指標與參考標準等信息,並介紹了胃癌標準數據集的參編單位及人員組成、制定流程與進展情況。

《胃癌標準數據集》發布,助力醫院針對疾病開展真實世界研究

醫渡雲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孫喆先生受邀出席

《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是建立數據標準的重要基礎,有利於各醫院在胃癌數據結構和標準方面實現統一與互通,共同推進胃癌的診療與科研在醫學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和推廣。據《2018 中國癌症報告》估算,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占到成人腫瘤發病率一半左右。另據《2015 年中國癌症報告》,每年胃癌新發病例 67.9 萬例,死亡病例 49.8 萬例。而從全球看,近一半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

這些問題亟需通過對當前醫療資源的拓展、診療水平的提升和更高效的胃癌管理來進行改善。因此《胃癌標準數據集(2019 版)》的發布就更凸顯其重要意義——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結構化臨床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助力新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胃癌臨床研究的發展,開展真實世界臨床研究,提升胃癌診療水平。

《胃癌標準數據集》是繼《眼科標準數據集》、《結直腸癌標準數據集》之後的最新力作。醫渡雲基於對醫療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挖掘,已經助力醫院就近百種種疾病開展真實世界研究,為臨床應用、醫學科研與醫療管理等多方面提質增效提供源源不斷的助力,為踐行 ” 健康中國 2030″ 戰略和國家衛健委 ” 建設智慧醫院 ” 戰略提供堅定支持。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