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健康】魚的這個部位有劇毒千萬不能吃

俗話說,在餐桌上,四隻腳的不如兩只腳的,兩只腳的不如沒有腳的!魚類作為人體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脂肪含量很低,是各國營養專家都推薦的健康食材,素來享有盛譽。魚肉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A及維生素D,水溶性的維生素B6、B12、煙鹼酸、生物素以及礦物質,經常吃魚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心髒病。可是很多人吃魚喜歡生吃魚片,還有人喜歡吃魚膽解毒。魚不可以亂吃,因為胡亂吃魚容易中毒,嚴重還會導致肝腎衰竭甚至死亡。魚的哪個部位不能亂吃?哪個部位是被我們丟棄的寶貝?什麼人不適合吃魚?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吃魚誤區?小編這就帶你去詳細了解一下!

魚的哪個部位不能亂吃?

【臻•健康】魚的這個部位有劇毒千萬不能吃

魚的這個部位是絕對不能碰的——魚膽!由於沒有特效藥,如果魚膽中毒,死亡率會高達20%左右,是僅次於河豚魚的殺手。魚膽中含有膽酸、氫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對於成年人來說,一般只要幾克膽汁就能導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還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會被輕易破壞。不過,並不是所有魚膽都有毒,像烏魚、鲶魚的膽,是無毒的。生活中要特別小心青、草、鰱、鱅四大家魚,還有鯽魚、翹嘴鮊、團頭魴(武昌魚)等。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淨,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進眼睛。

哪個部位是被我們丟棄的寶貝?

【臻•健康】魚的這個部位有劇毒千萬不能吃

殺魚的時候,很多人最痛恨的就是魚鱗,腥味重、還硬,往往「除之而後快」。但其實魚鱗不僅能吃,營養價值還很高!

1. 卵磷脂

魚鱗中含有較多的卵磷脂,其能增強大腦記憶力、延緩細胞衰老。

2. 不飽和脂肪酸

能幫助膽固醇代謝,調節血液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

魚鱗凍製作方法:

1. 先將魚鱗放入漏勺,用清水沖洗干淨,瀝去水分,放入干淨的容器;

2. 蔥切段、姜切片放在魚鱗上,並撒上一小勺鹽,接着加入清水(水量沒過魚鱗約1cm);

3. 水開後,放入鍋內中火蒸25-30分鍾;

4. 將蒸好的魚鱗過濾,取濾汁晾涼,用容器盛起,放進冰箱冷藏2小時以上;

5. 魚鱗凍成型後是晶瑩剔透的,可以加黃瓜絲、少許蒜末和香油涼拌,也可以直接蘸醬。

什麼人不適合吃魚?

【臻•健康】魚的這個部位有劇毒千萬不能吃

1. 痛風患者

痛風是因為人體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而魚、蝦、貝類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風患者還是少吃為宜。如實在想吃,可選擇青魚、鮭魚、金槍魚、白魚等含嘌呤較少的魚類。

2. 出血性患者

魚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膽固醇粘附於血管壁的作用,對於動脈粥樣硬化者十分有益。但是,攝入過多EPA會抑制血小板凝集,對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來說,不利於病情的恢復,要少吃甚至不吃魚。

肝硬化患者本身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因此也不建議食用魚類。

3. 服用某些藥物期間

魚蝦等富含組氨酸的食物在體內可轉化為組胺,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分泌抑制組胺活性的物質——單胺氧化酶,但當服用痢特靈等抗菌藥、優降寧等降壓藥時,就會抑制單胺氧化酶,導致組胺的堆積,易誘發頭暈、頭痛、心慌、蕁麻疹等不適症狀。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吃魚誤區?

【臻•健康】魚的這個部位有劇毒千萬不能吃

1. 生吃魚片

有不少人喜歡吃生魚片,認為生魚片鮮嫩美味,但其實生吃魚片很容易感染肝吸蟲病,甚至誘發肝癌。肝吸蟲病一種影響肝膽為主的寄生蟲病,多數在食用含肝吸蟲活囊蚴的水產後引起,特別是吃生的或半數的淡水魚、蝦、螺類,它們被肝吸蟲感染的幾率極高。不少人以為生魚片用醬料和醋拌過,就能殺死其中的寄生蟲和細菌,但一般的調味品,如醬油、醋、芥末、酒精等都很難殺死它們,即使把生魚片放入熱水中,如果煮的時間不夠也很難將肝吸蟲活囊蚴殺死。因此生魚片還是少吃為妙。

2. 活殺現吃魚才新鮮

很多人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活殺現吃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活殺現吃,有毒物質來不及排除,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在購買活魚後可以先用清水養上一兩天再食用,已宰殺好的魚最好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盡量令魚身上的殘餘毒素排出,降低有毒物質對身體的危害。而烹飪最好在魚死亡數小時後進行,這是因為魚肉的結締組織在經過宰殺處理後會逐漸軟化,肉質也變得更為鮮香可口,此時烹飪,味道最好。

3. 從冰箱取出後直接烹製

這是一個大部分人都會犯的錯誤。魚肉保質期短、易腐壞,因此人們從超市購買魚肉後會趁着新鮮直接送進自家冰箱,烹飪時才取出。然而魚肉和其他肉類一樣,需要一段時間解凍回溫。若將涼魚肉直接下鍋,其內部溫度過低,需用旺火才能完全煮熟,而表皮則會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肉質干硬甚至燒焦。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在烹製前,先將魚肉常溫放置15分鍾。

4. 給魚肉裹麵粉

老一輩人做魚時,大多習慣在魚肉外側裹上一層麵粉再烹製,並認為這種方法既能保證魚肉的口感,還能防止粘鍋。其實不然,據專家介紹,麵粉與黃油中的水分結合,更加容易發生粘鍋。因此,建議大家煎魚時不要用麵粉來包裹魚。若要使魚肉鬆脆可口,可在表面撒上麵包屑、鍋中多倒油,再進行炸制。

5. 魚頭容易積聚毒素

很多人說要少吃魚頭,是覺得這個地方容易積聚污染物質或毒素。首先,魚所受的污染程度與其生長周期、體型、生長環境等有關,換句話說生長周期短、體型較小的魚,污染更小。另外,一般來說,魚腦、魚皮、魚籽這些富含脂肪組織的部位,污染物聚集更多,但是一條魚中,這些所占比例小,根本達不到中毒效果。

6. 大個魚比小個魚好

很多人都喜歡挑個大的魚買。事實上,對於同一品種的魚來說,如果個頭太大,魚的年齡一般也更老,肉質可能會比較粗糙,而太小的魚,未成熟,肉質不夠鮮美。建議買魚個頭挑「八分大」的較好。

7. 野生魚比養殖魚好

野生魚生長周期長,營養物質來自於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鏈,肉質緊實鮮美,這也是受到大眾偏愛的理由。但環境污染是吃野生魚首要考慮的,如果環境不達標,野生魚很容易聚集一些污染物質。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蝦等,毒素也會堆積,人食用後,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現在人工養殖的魚,在科學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較高,口感其實也不差。因此,建議大家買魚還是去正規市場、商場,畢竟都是經過檢驗的,吃得放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陝汽華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