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收緊潮下的華人

27398,這是每天癌症在全世界殺死的人的數字;


一個月,就是83.3萬;


一年,就是1000萬人死於癌症。

對於普羅大眾,這只是一個個具體的數字,對於患病者和家庭,這可以是幾年斷不了的痛苦的全部。哪怕只是增加一個1,也是增加一個不幸家庭100%的折磨。

疾病沒有國界,生物醫學研究的進步,大大受益於全球協作——數據分享、技術交流、研究方向協同分工,等等。科研成果直接造福的也是世界各地的人,讓多少患者獲得了求生的希望,病人家庭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帶來的福音。

由前副總統拜登(點擊前文🔗)牽頭力推的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登月性質的項目」,是一場政府斥資10億美元的攻堅戰,計劃到2022年將發現和治療癌症的速度提高一倍。

引人注目之處是,該計劃的一個標語就是:「癌症無國界」。這充分道出國際協作對於攻克生物醫學疑難雜症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並不是所有科研和相關的科學家,都能幸運地充分享受這種理想化的口號。隨着中美關系急劇下行,「新冷戰」、「麥卡錫主義」這些本來走進了棺材的詞語,一個個被翻出來,一次次地爬上中英文新聞頭版頭條,占據美國華裔茶餘飯後的討論。

中美關系收緊潮下的華人

來自彭博社新聞

最新的彭博社新聞,報道了德州MD安德森醫學中心的著名華裔科學家,56歲的吳息鳳的遭遇。吳教授在被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聯合調查了三個月後,主動辭職。現在其人已經回國,任職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她的先生和兩個孩子仍然在美國生活。該中心還開除了另外三名華人教授,引發廣泛爭議(點擊查看🔗)。

每年,NIH決定260億美元的國家生物醫學科研資金的發放,其中60億美元的研究撥款被分配給癌症及相關的方向。

在6月5日的國會聽證會上,NIH的官員向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匯報,表示已經通知了61家研究機構,要求調查屬下研究人員獲得的資助資金走向情況。並特別圈定了16起案件,涉嫌與外國政府的未公開關系,並有可能採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對當下的調查行動,NIH的首席副主任勞倫斯·塔巴克(Lawrence Tabak)給出了措辭明確的說法:

「雖然涉及的只是基礎研究的領域,但是這種處於專利前期的研究,屬於知識產權的先行體。從本質上講,你所做的就是竊取其他人的想法。」

NIH負責人勞倫斯·塔巴克 彭博社

中美關系收緊潮下的華人

德州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新的政治局勢下的典型。當地FBI特工採取的針對性手段包括,查閱私人電子郵件,在機場截獲華人科學家,去受調查人家里直接詢問他們對美國的忠誠度。

調查表明吳息鳳教授並沒有涉及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但被指控沒有透明其對中國的癌症研究的協助。——這在當今政治氣候下,被認為是一種不忠於美國的行為。

沒有懸念的一點就是,當下,一個個高科技科研領域的間諜嫌疑和被抓捕的新聞說明,華人,包括加入美國國籍的人,已經成為FBI的觀察目標。

中美關系收緊潮下的華人

在美華人的名譽,已經成為美國右翼鷹派主導白宮的政治環境和一部分華人的違法違規不忠誠的行為,雙面夾擊下的犧牲品。

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在過去的兩年的時間里,在不同場合,反復傳遞一種明確信號。盡管華人多次領教這位雷總局的鷹派論調,但是最近一次4月份在紐約的演講,又再度雷出新高度。

「中國發明了一種全民動員的方法,可以從各種各樣的企業,大學和組織中以任何方式竊取技術創新。每個人都可能參與其中。中國的情報部門; 它的國有和他所謂的私營企業;每年在美國工作和學習的13萬來自中國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坦率地說,中國似乎決心以盜竊為手段來爭奪經濟領先地位。」
FBI雷局長接受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的采訪

雖然在2016年大選前就已經可以算到,既富又軟(政治力量薄弱)的華人很容易在」政治正確「被打倒後成為靶子;雖然早就有對身份是合法移民的華人(比如留學生、學者)和華人精英會被全面打壓的擔憂(🔗中國留學生和美國華人的頭號威脅),但是,當擔憂轉變成現實,上面這類論調一次次一天天地在新聞和美國政要的發言中出現的時候,還是難免錯愕。

對雷總局這樣的措辭,加州華裔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回應:

 「我非常擔心,這是否會最終導致華裔美國人的人權受到侵蝕。

I』m very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is ultimately leads to an eros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civil rights.」

Judy Chu U.S. Representative

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全球著名教授對華人的處境也感慨到,」FBI雷局長的評論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姿態。讓我想起了對猶太人(尤其是美國猶太人)的典型指責——總是被懷疑帶着對美國和以色列的’雙重忠誠’。不得不讓人回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裔美國人被關集中營的經歷!「

吳息鳳的個人經歷,恰好說明政治環境的變化,對於個人命運翻天覆地的影響。

其實一開始,大環境完全跟當下180度的不同。進入2000年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前主管,發出鼓勵全球協作,包括中美合作的倡議。

當時的思潮妥妥的國際范:

在德州,美國和全世界,消滅癌症!

中國每年有430萬新出現的癌症病例,在這種科學全球化春風之下,對於來自中國的在美華人科學家,可謂打開了一扇情懷和事業雙豐收的門。

自2010年以來,NIH每年為中美合作提供約500萬美元的特別補助金,其中20%用於癌症研究,而中國也每年投入300萬美元進行項目合作。根據NIH的內部資料,這些聯合項目帶來了大量關於癌症的高質量論文。科學的進步,造福的是兩國民間。

科學合作最成功的例子之一,是加州科學家與北京清華大學等高校聯手着手環境污染治理的項目。這些合作,不僅僅將中國環境污染重災區的嚴重程度降低了一半以上,也避免加州因為地理距離被大洋對岸的污染波及的可能性。

中美這些科學界和民間的合作,還有一項讓人歡欣的成果,就是國寶大熊貓的保護項目,🔗赴美23年,最紅的中國「打工仔」要海歸了

吳教授在大數據診斷癌症上是業界大牛,她發表過約540篇論文,被不同科研文獻引用了約23,000次。她的團隊首先發現,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的墨西哥裔比睡眠充足的同類人群更容易得癌症;喜愛焦烤食物比如燒烤,會增加得腎癌的概率,等等,這類能造福於民的公共衛生健康方向的科研成果。

在中美關系收緊之前,吳息鳳曾是樹立業界合作的楷模。 她多次參加在中國召開的醫學會議,在休斯敦接待中國訪問教授,並與來自26個國內機構的共同作者,合作發表了87篇研究論文。 

筆者也曾在科研圈摸爬滾打過十餘年,對基礎研究有一手體會。這不同於研發專利藥物。學術界的研究一方面本身就是以發表公開文獻為目標,任何突破是造福老百姓的生活。前不久,伯克利大學表述過這個概念:

」需要了解一個基本規則,伯克利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們並不接觸敏感的秘密技術或知識。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加州已經確立明確的政策,加州的大學不參與任何結果不能公開公布或傳播的研究。「

翻譯伯克利校務處,公眾號:陌上美國伯克利大學對有華裔教授和學者被懷疑「間諜」發聲明

但是,不同於加州的聲音,處在德州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過去5年,漸漸轉向了將基礎研究更多地與藥物專利結合的道路。這種引入更多實用和市場價值的指導思想,讓該中心的研究保密度隨之步步升級。再加上政治大氣氛的聲聲收緊,MD安德森的華人成為了被「關照」的目標。

無論是當年通過《排華法案》的美國,還是發生麥卡錫主義的美國,都不同於當下有500萬華人居民,並且不乏在高科技科研領域工作的華人的美國。2017年開始,新上台的鷹派政府發動」經濟冷戰「,FBI雷總局的想法代表了當下政府的思路,認為「美國也需要自己的整個社會來做出反應「。

在中國的學生和研究人員,赴美簽證受到限制;越來越多的中國工程師和商人,特別是科技行業的,入境時候在美國機場遭到拘留,邊境人員對他們的數字設備進行檢查和成像。

在美國的華人,全面經受FBI屬下的56個辦事處地毯式的經濟間諜調查。以2009年為分水嶺,之前的12年被起訴間諜嫌疑的案件里17%是華人;之後的6年,這一比率翻了三倍,達到52%。但是從1997年至2015年期間,至少五分之一的華人被告屬於錯誤被抓不能被證明有任何罪行——幾乎是非華人被告人錯誤率的兩倍。其中就有被廣泛關注的郗小星教授和水文專家陳夏芬(點擊前文🔗)。

三月份,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美國華人聯合會(UCA)組織百餘名華人學者、司法專家、FBI和聯邦檢查屬官員聚集在芝加哥,展開了全面對話,中美關系收緊下,FBI和司法專家們支招

全美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該中心的主管Pisters受到來自NIH高管的直接壓力。NIH的一位高級主管引用了數十份員工電子郵件,聲稱吳息鳳和癌症中心的其他四位科學家,違反了經費審查中要求保密的原則,並且未能披露在中國的有償工作。NIH外部研究副主任邁克爾·勞爾給了30天的回應。

吳息鳳被調查時承認,有與美國同事分享NIH經費申請草案(NIH grant proposals)——但不是為了泄露科學機密,而是為了得到同行的專業性建議。吳也委託實驗室管理員和其他研究人員,幫下載和打印經費申請草案和論文評審草稿等文件。FBI認為,吳讓實驗室其他人幫助參與經費審查,屬於違反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職業規范的行為。

並不是所有美國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採取了類似於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亞特蘭大的埃莫瑞大學這種強硬的做法。同在休斯頓,與MD一街之隔的貝勒醫學院也遇到NIH類似的要求。但是,採取了私下警告教育,依然保留職位的低調處理。

美國學術界對於這類處罰尺度顯然有較大爭議,按照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Lynn Goldman的看法,」學術上這些操作其實很普遍,可以發生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或者其他任何研究機構。要說是犯錯誤了,可能吧。但是要說是多嚴重的罪?不可能(Is it wrong? Probably. Is it a capital offense? Hardly)。「

全美諸多名校也先後挺身而出,為反對族裔標簽表達了自己明確的態度。這背後有華人社區的積極維權行動,UCA、百人會、80-20等亞裔和華裔組織都在堅持不斷地努力。到目前,包括加州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點擊鏈接🔗)、特拉華大學、萊斯大學、密西根大學等都已經加入發聲明的高等學府的名列。需要特別感謝白先慎教授、馮達旋教授(點擊鏈接🔗)、薛海培先生、吳仙標先生(點擊鏈接🔗)等亞裔社團組織的領袖們,在背後的努力奔走。沒有他們牽頭各院校華裔和支持華裔的社會各界力量,就沒有這些話語權上的聲援。

被迫離開美國的教授的經歷說明,即使是入籍美國,即使是科研著作等身,即使是全球最強癌症研究中心27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即使做到公共衛生與轉化基因組學的系主任,也不一定能逃脫時代的洪潮(點擊前文🔗)。而十年前,她還是不同政治大氣氛下,國際合作的楷模。

在美國實力強勁的猶太人,在第一版禁穆令出台時候,打出「今天我們都是穆斯林」的標語。這值得樂於跟猶太人學習的華人深思。今時今日,是否有更多人體會到「傾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真諦……

中美關系收緊潮下的華人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陌上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