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小編導讀

氣在體內的運動形式,主要表現為升、降、出、入。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則人體內氣、血、精、津、液得以正常輸布。若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體內物質從化失衡,出現濕、熱、痰、食、瘀等病理產物。脾以升為健,胃以降為和。若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脾胃病易生。治療脾胃病,當以調暢氣機為主,張聲生教授總結了十三法。

張聲生教授根據脾胃生理、病理特點,結合多年臨證經驗,提出治療脾胃病當以調暢氣機為主,兼以清熱化濕、祛痰消食、活血通絡。並根據氣之升降出入及氣虛、氣陷、氣逆、氣亂、氣滯、氣閉、氣鬱、氣脫等病機,凝鍊出補氣、升清、降逆、理氣、開竅、行氣、破氣、清氣、固脫、疏肝、搜風、扶陽、醒脾十三法以調暢氣機。

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從氣機升降出入論治脾胃病十三法概要 來源:《燕京名醫——張聲生論治脾胃病臨證經驗》

1 從氣機升降論治

1.升清法

為升提脾氣、舉陷之意。脾氣不升,清陽不能上榮頭面,臟腑失於濡養,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視物不清、面色萎黃、便溏、胃下垂、肛門下墜感等,當以升清為主要治法,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升陷湯、昇陽益胃湯、參苓白朮散等,常用葛根、柴胡、升麻、生黃芪等藥。注意升清之法,當升清有「源」,即在脾氣、腎元充足之時應用,若元氣虛憊,則升清反而耗氣,故臨床應用當加入補氣之品,如黨參、白朮、蓮子等藥。此外還應注意升清之品,多偏溫燥,易致口乾,不宜久服。

2.降逆法

指降肺胃之氣、通腑之意。胃氣上逆、腑氣不通,臨床表現可見呃逆、噯氣、反酸、腹脹、便秘,當以降逆為主要治法,可選用旋覆代赭湯、四磨湯、丁香柿蒂湯等。臨床常用旋覆花配代赭石、丁香配柿蒂。代赭石鎮肝胃氣逆,旋覆花降逆同時兼能化痰,對於呃逆伴咳痰、咽部異物感者尤佳。體虛寒者,可選用丁香配柿蒂,溫胃降逆。注意降逆的同時當兼顧通腑,給所降之氣以出路。

3.理氣法

指升降並調、辛開苦降之意。胃以降為和,脾以升為健,氣機升降逆亂,升降反作,臨床表現為膽汁及胃酸反流、呃逆、噯氣,當以理氣為主要治法,升降同調,可選用半夏瀉心湯、左金丸、蘇連飲等,常選用黃連配炮姜、黃連配吳茱萸等。

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4.行氣法

對氣機壅滯者,當行氣消積導滯,臨床常表現為胃脘脹痛、堵悶、排氣及呃後脹減,或梅核氣,或食滯胃脘等,當用行氣法,使上者上、下者下,多選用半夏厚朴湯、越鞠丸、枳實消痞丸、保和丸等,常選用紫蘇梗、蘇子、枳殼、厚朴、連翹、萊菔子、酒大黃等藥。

5.破氣法

指對於氣機壅滯已極,臟腑納化功能停滯,亟須排出積氣,使臟腑功能恢復運轉,當用破氣法。此時臨床表現多見腹滿如鼓、脹痛難忍、便秘日久、乾結難下,臨床可選用承氣湯類方、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等,常用玄明粉、枳實、厚朴、生大黃、焦檳榔、大腹皮等藥。注意破氣之法,加快胃腸道蠕動,對於大便過於乾結者,應用之時可能加重腹痛,甚至造成腸梗阻,當「急攻緩圖」,且破氣藥物藥性峻猛,當中病即止。

6.疏肝法

指疏導肝氣。肝主疏泄,肝氣鬱滯則表現為情志抑鬱,兩脅脹滿,善太息,不思飲食,故當以疏肝為治法,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常用柴胡、白芍、香附、香櫞、佛手、白梅花等藥。注意肝鬱常克伐脾土,臨證當注意固護脾胃。同時肝臟體陰而用陽,當加用當歸、生地黃、五味子等柔肝、緩肝之藥,避免劫陰之弊。又有肝氣壅滯化熱或兼夾濕熱者,可見肝陽上亢或肝膽濕熱,選用丹梔逍遙丸、化肝煎、龍膽瀉肝湯等。

2 從氣機出入論治

1.固脫法

氣虛、陽虛已極或耗散太過,都會出現氣脫於外,失於固攝,甚則陽氣浮越,此時當應用固脫法。注意:固脫不僅是斂氣,還當補氣、補陽。既要開源,又要節流。臨床多表現為神疲、喘促、大汗、動則加重,多選用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等。或未見脫症,而有汗、精、小便、經、大便頻多等症,臨床多選用牡蠣散、桑螵蛸散、縮泉丸、二至丸、四神丸等固澀劑。

2.補氣法

指補肺、脾、腎氣。臨床常見乏力懶言、食少便溏,多選用四君子湯、腎氣丸等,常用黨參、炒白朮、蓮子肉、茯苓、山藥、芡實、黃芪等藥。注意:脾胃病患者往往患病日久,虛不受補,當以平補為主,在補氣的同時還應加用行氣醒脾和胃藥物,如木香、陳皮、炒神曲、半夏曲等以求補而不滯。

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3.扶陽法

指溫補腎陽、脾陽之法。陽氣虛損往往在氣虛之後發生,故扶陽的同時當不忘健脾補氣。臨床常見形寒肢冷、腰膝痠軟、五更瀉等,多選用右歸丸、地黃飲子、附子理中丸、黃芪建中湯等,常用菟絲子、補骨脂、杜仲、牛膝、肉桂、乾薑、制附子等藥。有陰中求陽者,可選用左歸丸、腎氣丸等,以滋陰藥為基礎加少量附子、肉桂等溫陽藥物,滋陰藥物可選用熟地黃、山萸肉、當歸、知母等。

4.開竅法

氣機出入失常,氣閉痰阻者,當應用開竅法,打開氣機通路。臨床表現可見神昏、脘腹脹悶、痰盛氣粗、噁心嘔吐等,多選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蘇合香丸等,或僅頭暈者,可予菖蒲鬱金湯,臨床常用牛黃、水牛角、冰片、蘇合香、沉、青礞石、石菖蒲、鬱金等藥。

3 從氣機從化論治

1.搜風法

指祛風止癢、鎮肝息風、搜風剔絡法。氣極為風、熱極生風、肝風內動,風在於皮膚毛竅者表現為皮膚瘙癢、鼻塞流涕等,風在於頭目者表現為眩暈、耳鳴等,肝風內動者表現為急躁易怒、目赤目眩等,風在於腸腑者表現為腸鳴腹瀉,風在於四肢者表現為四肢麻木、肌顫、屈伸不利等。脾胃虛弱者易感外風,可並發蕁麻疹、過敏性皮炎等,多選用白鮮皮、苦參以祛風止癢,或合用過敏煎,予銀柴胡、防風祛風,烏梅、白芍司玄府開闔,或選用川芎、白芷、辛夷宣肺通竅;頭暈目赤、急躁、夜夢者可選天麻、鉤藤祛風,龍骨、牡蠣、珍珠母以涼肝鎮驚安神;脾胃病久傷入絡者,選用地龍、全蠍、蜂房、殭蠶、穿山龍等搜風剔絡藥;腸鳴增加者,可予痛瀉要方,加紅藤、桂枝等;四肢麻木、肌顫者,可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等

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2.清氣法

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清氣法指行氣清熱,清熱必以行氣為先,氣行則火邪、熱邪隨氣機升降而出。臨床表現可見牙齦腫痛、口舌生瘡、手足心熱、尿短赤等症,選用石膏配知母、丹參配紫草、六一散配生地黃。牙齦腫痛、口舌生瘡者,為氣分熱盛,予白虎湯,選用石膏配知母;舌紅絳有瘀斑者,用丹參配紫草以涼血活血消瘀;舌紅苔黃膩者,為濕熱傷陰,予六一散配生地黃滋陰清熱化濕,又使熱去不傷陰。

3.醒脾法

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氣機者,治療當用醒脾消滯法,以恢復脾胃納運功能。臨床表現常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納少,多選用二陳湯、藿朴夏苓湯等,常用木香、香附、砂仁、草荳蔻、藿香、佩蘭、石菖蒲、蘇葉、蠶沙等芳香類藥物,以芳香化濁醒脾。

【小結】
在調暢氣機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重順應臟腑特性,以宣肺、降胃、升脾、通腑、疏肝為要。

2.要重視氣機與臟腑、氣血、痰熱、濕食、瘀的關係,在調暢氣機的基礎上清熱、利濕、化痰、祛瘀、消食。

3.要在治療上因勢利導,注意給邪氣以出路。

4.要在治療中根據不同病因病機多種治法合用,如疏肝降逆、補氣固脫、補氣升清等。

脾胃病專著

燕京名醫張聲生30餘年臨證經驗——

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

《燕京名醫——張聲生論治脾胃病臨證經驗》

本書總結了張聲生教授30餘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對疾病的醫理認識,分為醫理出新、臨床克難以及附錄的脾胃病常用方劑解析,詳盡論述脾胃病治療的方方面面。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燕京名醫——張聲生論治脾胃病臨證經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聲生 趙魯卿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來源:kknews中醫調理脾胃,最重視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