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養生,99%都是錯的

你以為的養生,99%都是錯的

吳昕在《我家那閨女》中,自己的私生活被大家所知,儼然一副「養生小達人」的樣子。

每天一邊吃着麻辣燙,一邊狂灌保養品,每天去買各種各樣的養生產品,比如養生頭盔、和各式各樣的泡腳桶。

這樣看似「惜命」的養生方法,起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今天小鹿帶你穿越回古代,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將養生做到精緻的。

不貪色,不縱欲

「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

說的是庖丁依循自然紋理解牛時,避實就虛。發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宰牛的刀十九年後還像新的一樣。

而之前的他每次殺牛時,不重視牛的內在機理,每隔不久都得換一把刀。

梁惠王由此獲得了養生之道,那就是順應規律辦事。

到了漢魏時期,戰爭與瘟疫頻發,人的壽命普遍較短。而這一時期的應璩卻活了62歲。

他很重視養生,有一次他在田間小路上遇見了三位正在田間耘苗鋤草的老人,立即上前拜訪求教為什麼能夠獲得這麼高的年壽?

第一位老人說,我從不貪色,更不縱欲,在房事方面很有節制;第二位老人說,我在飲食方面很有節制,絕不過於飽食;第三位老人說,我有一個好的睡眠環境,作息良好。

什麼叫規律呢,大概就是「節制和適度」。

人身體里藏着許多”時鍾”。作為身體的主人,我們要有節制的生活,這樣「時鍾」才能指揮機體健康有效運轉。

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要因天之序,順時養生。

養生先養心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平均壽命還不足50歲的南宋,陸游偏偏活到了85歲。

面對貶謫,雖然很苦悶和激憤,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心態依舊很好。

陸游有很多愛好,種花、品茶、下棋、釣魚都是他的「菜」。

除此之外,他十分喜歡運動,登上高山之後,還會對着大山大聲呼喊;

作為資深球迷的陸游盡管生活再繁忙,依然會騎馬趕到咸陽觀看踢球比賽。

晚年的陸游依然「耳不聾、眼不花、背不駝、手不顫。」

面對其他官員的排擠,陸游不放在心上,而把所有重心放在自己最重視的國家安危和百姓安樂上。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好的心態就是保持內心的寧靜,從而不為外物所干擾,達到「和」的境界。

和他一樣把好心態作為養生大法的還有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這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在被貶謫至南疆途中,他遇見被貶謫至廣西宜州的黃庭堅。

兩人一同吃飯,心情不好的黃庭堅才吃了兩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住的唉聲嘆氣;蘇軾卻很快把面條吃完了。

他望着黃庭堅良久說:「九三郎,難道你還要去咀嚼它嗎?」說完,留下尚未回過味來的黃庭堅,大笑着起身而去。

「何妨一笑千痾散,絕勝倉公飲上池。」

養生最重要的即是養心,心情舒暢比任何藥物來的都有益。

《三國演義》中司徒王朗和周瑜那麼有謀略,卻都因受辱動氣而死。正所謂:

暗生悶氣有誰知,氣出病來無人替。怒發沖冠更可懼,心平氣和病不欺。

面對榮辱用平和心態面對 ,不為榮耀而狂喜 ,不為恥辱而大悲 ,這樣才能不使自己處於危險境地。

不亂吃東西

「一代文星兼壽星」的袁枚在養生上最多的經驗來自「吃」。他根據自己40餘年吃的經驗,將吃的學問編撰成了一部美食合集。

在《隨園食單》里,他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

袁枚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326種南北菜餚飯點,除此之外,還對當時的美酒名茶深有研究。

對他而言最好的養生就是吃「好」飯。

所謂「好」飯,就是要選用新鮮的食材,在烹飪的過程中也注意保持食物的本味,注意各種食材的搭配、掌握好食物的火候。

在他看來不新鮮的食材,即使是易牙這樣的名廚來烹調,吃起來依然無味。

他從物種的年齡,形態,生長環境以及飼養方式等方面考察指出了一些具體的挑選食材的方法。

比如豬肉要選皮薄,鯽魚以身扁肚白為佳,用穀物餵養的鴨子膘肥肉嫩等等。

做法不同,所選取的食材部分也是很有講宄的,小炒肉宜用後臀,做肉圓用前夾心,煨肉用硬勒。

如果說袁枚的「食療養生」是指吃新鮮的飯菜,那麼李漁的「食療養生」就是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在《閒情偶寄》中,他談到有一年瘟疫盛行,他病得很重。

而當時正是楊梅成熟的季節,於是天天問妻子兒女:

楊梅上市了沒有?

後來才知道醫生叮囑說:「楊梅性性熱,跟病症衝突。」

家人怕他病情加重,就騙他說現在還沒有楊梅。

他知道後,趕緊買了一些回家吃。「剛咬了一口楊梅,滿胸的郁結都舒展了;咽到肚子里,五髒都調和了,身體非常舒暢。」

在李漁看來,醫生這是完全按《本草》檢查藥性、跟病情稍有些抵觸,就把它看成毒藥對待了。

而「吃」這件事要順應個人的天性,一個東西對別人來說可以是毒藥,對另一個人來說也可能是保健品。

李漁當時生病,從醫學方面來講,能不能吃荔枝,不得而知。

不過亂吃東西有可能真能要命。

《世說新語·術解》有這樣一個故事。

晉朝的郗愔,篤信道教的神符能使人健康長壽。有一次,他患了腹痛不安之病,家里請了很多醫生都未治好他的病。

於是請來了名醫於法開,郗愔吃了他開的藥之後,不久,竟在排便時排下許多如拳頭大的紙團。

其實這些紙團就是他以前吃下的道士送給他的符,這些紙團一排出,肚子也就不疼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病從口入」。

生活中,可不能憑着自己的性子和天馬行空的想象來養生。

沒有什麼長生不老,也不要認為「多」就是好,正所謂「過猶不及」。

不貪色、不縱欲;適度運動和吃飯;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凡事掌握好一個度。

就像蘇軾在《策別十六》中說的:

是故老者得以養,疾病者得以為閒民,而役於官者,莫不皆其壯子弟。

身體一直處於一個「舒服安逸」的狀態里,就很輕易怠惰失神,血脈不暢;而勞動過度,就會神形疲憊。

對養生抱有無限熱情的大家,你要知道:

那些從來不運動的人,身體可能會不好,但那些從來沒跑過步的人,一下子就跑5000米,也估計會脫水。

萬事萬物都以一定的規律存在着,養生就要順應身體的運行規律,不論是吃飯還是運動,都得循序漸進。

– END –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短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