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偶然看了一篇文章,

是關於日本「孤獨死」現象的介紹,

文章說日本每年有大概三萬人孤獨死。

這些將孤獨當做一種信仰,

也是一種病態的人,

自己獨自住在一棟房子里,

沒有人陪伴,

也沒有人照顧,

不被人知的生病,

也不被人知的死去,

被稱為「孤獨死」。

這篇文章還配了一些很恐怖的照片,

都是人死很久後的現場。

但是你以為只有日本這樣嗎。

看這篇文章後很多網友的留言,

你會發現,

原來我們周圍也已經有很多類似的事例。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其實觀察周圍的生活我們不難發現,

在出門碰到鄰居時我們都懶得微笑了。

懶得去打招呼背後的原因,

是既然沒有多少關系,

何必去多說一句話呢?

很多人都會這樣想。

尤其是現在人常常居無定所,

像我們十來年間,

竟然就搬了九次家。

鄰居總是在剛混個臉熟,

就又新換了一批。

在這種前提下,

我確實對新鄰居有一種懶打招呼的惰性。

但是這種惰性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如果父母對身邊的環境失去熱情,

也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微笑的機會。

所以雖然在心理上有了惰性,

但是在行動上,

我還是盡量手動做些小禮物,

在合適的機會下,

帶孩子一起去和鄰居聯絡感情。

其實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

很講究「靜」。

古代先賢認為,

一個人只有在「靜」中,

才能修身,養德。

但是這個「靜」的目的,

是怎樣在靜中生出更多的智慧,

從而去更好的幫助人們去解決生活的煩惱。

而現在「孤獨症」人群,

所做的確是將自己牢牢封閉起來,

老死不與他人往來。

有父母會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獨症嗎?

我想沒有!

那些得了孤獨症的人群,

都是在不知不覺的環境中就養成了這種性格。

在看着電視的時候,

自己的生活和電視里高富帥,

或者白富美形成巨大的落差,

心理就不由的自卑了,

虛榮也不知不覺的產生了。

上次有個新聞說,

一些女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過得好,

就在某寶淘了很多道具,

拍了很多非常「白富美」的照片,

發到朋友圈去博取別人的羨慕。

還有一個媽媽,

也是因為虛榮心作祟,

自己工作就是一名普通的護士,

卻經常在朋友圈發布一些高檔的衣物和化妝品

這個媽媽後來的結果是自殺未遂。

原因是她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不僅網貸,

還涉嫌詐騙,

最後欠下兩百多萬的巨額債務。

親朋好友都受了牽連,

而她也最終不堪重負,

去選擇了自殺。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弟子規》上說,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戚。

每個人出生就註定了差異性,

有些人用一輩子的努力,

也不可能擁有別人從一出生就會擁有的東西。

在這個前提下,

只要努力讓每一天都比之前的自己有所進步,

就應該是最值得鼓勵的行為,

也是最容易得到幸福的根本。

可是在許多事是而非的理論洗腦下,

有無數的人都在焦慮,

如果我被別人看不起怎麼辦?

如果我比同齡人落後怎麼辦?

如果我沒有更多的錢,

老了生病怎麼辦?

教育、醫療、房價,

變成三座大山死死壓在人們的頭頂,

把每個人都趕得像是被貓追趕的老鼠。

可是反過來想,

如果父母都用更多的時間陪孩子聊天,

或者去做一些讓父母愉快的事情,

孩子和父母都很愉快,

情緒上的愉悅是不是能讓人更少生病?

和孩子感情培養的很好,

你不用再擔心老了是不是沒人管,

因為你的孩子會像你當年一樣,

不管他有錢沒錢,

他都會想辦法讓你心情愉悅。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物質一定是決定幸福的基礎

但是看看那些自動選擇苦行的高僧,

還有中國歷朝歷代不願意出仕,

只願意隱居鄉野的高士。

你以為他們是沒有能力享受榮華富貴嗎?

還是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能不能幸福的關鍵,

只在於自己的心靈。

如果你也明白幸福只是一種關於心靈的感覺,

那麼對於孩子能不能拿高分,

你就不會那麼糾結,

你就會去做真正能令孩子受益一生的事情。

《太上感應篇》說,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如果我們想要常常活在「福中」,

就要知道「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

所以教育孩子那有多麼高深的大道理,

只要作為父母,

懂得一點因果的道理,

知道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

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用自己能做到的,

量力而行的為這個世界貢獻一點小小的愛心,

不僅自己的命運會改變,

孩子的命運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孤獨症」很可怕,

也很可敬!

因為沒有它的出現,

怎麼讓人們意識到當下生活的方向是錯誤的?

當人們都在反省,

並做出改變的時候,

這種症狀一定會自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為了這個目標,

我們一起努力吧!

已經擁有了孤獨症的老人,我們還需要孤獨症的孩子嗎?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長樂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