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一味中藥,香櫞

每天學一味中藥,香櫞

01

簡介

香櫞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着進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02

別名

枸櫞、香圓、香泡樹、鈎緣干、香櫞柑枸櫞。

03

藥材類別

果實/種子類

04

性味

味辛、微苦、酸、溫。

1、陶弘景:溫。

2、《本草拾遺》:味辛酸,性溫。

3、《飲膳正要》:味酸甘,平,無毒。

4、《本草通玄》:苦酸辛,溫。

05

歸經

入肝、肺、脾經。

1、《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經。

2、《本草從新》:入肺、脾二經。

3、《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06

入藥部分

為芸香科植物枸櫞或香圓的成熟果實

07

產地和分布

1、枸櫞: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皆有栽培。

2、香圓: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08

形態特徵

枸櫞: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帶紫紅色。葉互生;具短柄,無葉翼或略有痕跡,與葉片間無明顯關節;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 8-15cm,寬3.5-6.5cm,先端鈍或短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具半透明的油腺點。總狀花序,3-10朵花生於葉腋;兩性花或因雌蕊退化成雄花,具短柄;花萼淺杯狀,上端5淺裂;花瓣5,內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雌蕊1,子房10-1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肥大,宿存,柱頭頭狀。柑果長圓形、卵形或近球形,長10-25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粗糙或平滑,熟時檸檬黃色,芳香、瓤囊小;種子卵圓形,表面平滑。花期4 月,果熟期10-11月。

香圓:常綠喬木,高9-11m。全株無毛,有短刺。葉互生;葉柄有倒心形寬翅,長約為葉片的1/3-l/4;葉片革質,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12cm,寬 2-5cm,先端短而鈍或漸尖,微凹頭,基部鈍圓,全緣或有波狀鋸齒,兩面無毛,有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或簇生,也有成總狀花序,花白花;雄蕊 25-36;子房10-11室。柑果長圓形、圓形或扁圓形,橫徑5-9cm,先端有乳頭狀突起,果皮通常粗糙而有皺紋或平滑,成熟時橙黃色,有香氣;種子多數。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0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10

功效與作用

理氣降逆;寬胸化痰。主胸腹滿悶;脅肋脹痛;咳嗽痰多。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痞滿,嘔吐噫氣,痰多咳嗽。

1、《本草拾遺》:去氣,除心頭痰水。

2、《飲膳正要》:下氣,開胸膈。

3、《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氣,止嘔逆,進食,健脾。

4、《本經逢原》:治咳嗽氣壅。

5、《醫林纂要》:治胃脘痛,寬中顧氣,開郁。

6、《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氣,通經利水,治腰腳氣。

7、《本草求原》:除久哮。

11

附方

1、治鼓脹:陳香櫞一枚(連瓤),大核桃肉二枚(連皮),縮砂仁二錢(去膜)。各煅存性為散,砂糖拌調。空心頓服。(《本經逢原》)

2、治嗽: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內,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養疴漫筆》)

3、治氣逆不進飲食或嘔噦:陳極香櫞二個,真川貝三兩(去心),當歸一兩五錢(炒黑),白通草(烘燥)一兩,陳西瓜皮一兩,甜桔梗三錢。共研細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濃汁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大虛者酌用。(《梅氏驗方新編》香櫞丸)

4、治氣逆嘔吐,飲食不佳,腹脹噯氣:陳香櫞50g,川貝母50g,炒當歸30g,通草20g,陳西瓜皮15g,共為細末,白檀香劈碎水煎泛丸,每服10g,日服2次。方中香櫞舒肝理氣,寬中,化痰,為君藥。(《醫宗金鑒》香櫞丸)

5、驗方:治咳嗽:香櫞適量,制為粗粉,水煮爛熟,以煉蜜拌勻成膏。睡中嗽起,每服二匙。方中香櫞舒肝理氣,寬中,化痰,為君藥。

6、本品能促進胃腸蠕動,有祛痰、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7、鮮香櫞一兩個,切碎放在有蓋的碗中,加入等量的麥芽糖,隔水蒸數小時,以香櫞稀爛為度,每服一匙,早晚各一次,有化痰、行氣、止咳、平喘之效。

8、鹽漬香櫞:香緣切片,於通風處晾乾,用適量食鹽醃漬放入玻璃瓶或瓷罐中備用。每用10~20克,用開水沖至鹹淡適宜為度時服用。有行氣,止痛,健胃,化食作用。適用於胃痛,腹痛,氣痛,食滯胃脹痛等症。

9、鮮香緣12~15克(干品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可治肝痛,胃氣痛。

10、陳香緣30克(焙乾),花椒、小茴香各12克,共研細末,每次服3克,每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胃痛胸悶,消化不良。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華人號: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