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比起「中國迪士尼」的美譽,在202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維權者。《葫蘆兄弟》一度是被侵權的重災區:大到衛視電視台,小到微信公眾號,都曾因違規使用葫蘆娃這一動畫形象,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為「上美影廠」)告至法庭,要求索賠。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作者:殷萬妮,編輯:江 岳

01成本

一紙訴狀,牽系的不僅是瑣事與喧囂,還有國漫幾十載的浮沉與光輝。

罕為人知的是,礙於成本,《葫蘆兄弟》當年其實是「偷工減料」創作方式的產物。1984年的一天,上美影廠導演胡進慶被領導們請到辦公室,商討系列剪紙片的拍攝事宜。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胡進慶(中)

翻看劇本的胡進慶皺起了眉,劇本是楊玉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十兄弟》,情節與後來觀眾看到的動畫《葫蘆兄弟》出入很大:十個天賦異稟的兄弟從墳墓中蹦出來,他們擁有千里眼、順風耳、銅頭鐵骨、長腿、大眼等特異功能,兄弟們為了救民於水火,同地主、官員乃至皇帝展開了鬥爭。

原作劇本涉及的角色繁雜,場景切換頻繁——從農家、莊園、官府一直跨越至皇宮。

胡進慶無奈地回復:「這個本子我拍不了。」

他並非畏難。在那個年代,剪紙片的製作是三個製片部門(動畫、木偶和剪紙)里預算最少的,再加上製作周期緊迫,實在難以支撐起這樣的創作體量。

但他又不得不做。

進入1980年代,電視開始進入普通人家。以鄰國日本動畫《鐵臂阿童木》於1980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為開端,大量質優價廉的外國動畫湧入國內市場。由美國迪士尼出品的《唐老鴨漫遊數學奇境》、《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譯制動畫作品也被紛紛引進。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競爭面前,本土作品落於下風。上美影廠必須要面對這個全新的挑戰。

任務不僅要做,還要做出創新,胡進慶為此思索了很久。他化繁為簡,把十兄弟改成七兄弟,而且讓七個兄弟模樣一致,只是顏色不同。他親自參與設計了葫蘆娃的形象設計:橫眉怒目,敞胸赤腳,頭頂各色葫蘆,發梢向兩邊翹去,夸張卻又不失靈俏。

娃娃有了,而葫蘆在中國文化里又是福祿吉祥的象徵,「一根藤上七朵花,七個葫蘆七個娃」的創意由此而誕生。

為了節省成本,胡進慶把反派角色凝練成蛇精和蠍子精兩個角色,正反派的主要活動場景也被「限制」於山洞。

歷時兩年,僅耗7萬塊錢的製作成本,《葫蘆兄弟》終於在1986年問世,共13集,每集10分鍾,這在當時已經算得上是長篇敘事了,也突破了上美影廠動畫短片的體量限制。

《葫蘆兄弟》在國內和國際上都獲了獎,其中最為知名的,便是獲得埃及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三等獎。

有人曾就製作成本算過這樣一筆賬。

比《葫蘆兄弟》晚上映8年的《獅子王》,在當年創造了將近10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獅子王》的投入在當時達到了創紀錄的4500萬美元,動畫片時長89分鍾,畫面頻率是每秒24幀,這樣算下來,每一幀的成本大概351美元,按照1994年的匯率,相當於人民幣3054元。而葫蘆兄弟每幀的成本是7元。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那個時代的動畫傳奇,便是在這樣不平衡的投入與產出比之下造就的,但《葫蘆兄弟》堪稱剪紙動畫的巔峰之作,與此同時,它也標志着「中國學派」動畫巔峰時代的結束。

02人才

上美影廠猶如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一艘華麗的巨輪,它曾越過冰川,避過險灘,乘風破浪,但時代轉變,它身上的每一個部件已經老化,當逆轉航向,沉重的船體和老化的部件反倒成了枷鎖,徒留一副華麗又空洞的軀殼。

上美影廠的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卡通股,1949年美術片組成立。次年,漫畫家同時也是組長的特偉與二十幾名動畫製作人員南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特偉在講解《驕傲的將軍》中的角色設計

隨後,中國動畫創始人「萬氏兄弟」中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木偶藝術家虞哲光加入該組。隨着人員的不斷擴大,上美影廠於1957年正式建立,特偉任首任廠長。

自此,廠里聚集着唐澄、徐景達、胡進慶、戴鐵郎等動作製作人才,他們後來創作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一系列經典作品。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上美影廠早期人員合影

上美影廠很快便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名鼎鼎的「中國學派」便誕生於此時。它因中國式審美得名,開山之作是1956年的《驕傲的將軍》和1955年的《神筆》。前者改編自成語故事「臨陣磨槍」,動畫人物借鑒了京劇臉譜藝術,音樂用的也是戲曲鑼鼓;後者則改編自童話故事《神筆馬良》,是一部木偶動畫。

打響民族動畫這塊牌子並不是易事。

1956年,上美影廠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威尼斯動畫電影節上獲獎,評委們卻誤以為該片是蘇聯的作品。原來五十年代,各行各業都強調「向蘇聯學習」,動畫片也不例外,因潛移默化的模仿而造成的尷尬,讓特偉耿耿於懷。

特偉下了決心做改變。他把「走民族風格之路」幾個大字,貼在工作室的牆上,以此激勵整個美術組。

特偉大概也沒有預料到,他的決絕將徹底改寫中國動畫的發展道路。

進入60年代,由特偉擔任導演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憑獨特工藝和眾多獎項震撼了世界。用動靜相宜來形容水墨動畫代表作《小蝌蚪找媽媽》,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導演常以全然幽靜的荷塘小景為背景,水草自在地向上生長,伴着清脆悠揚的樂聲,唯有成群的小蝌蚪雀躍地游動。亦或是一旁素雅的白色小花照舊開着,青蛙從荷葉上跳來跳去,花莖、花瓣,甚至荷葉都不會因青蛙的折騰而微顫。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雖是動畫,可如此場面頗有翻開國畫畫冊之感,優美素雅卻又靈動生趣。

中國的影院動畫片真正踏入了民族化的探索之路,特偉也被視作動畫「中國學派」的組織領導者。而真正確立了「中國學派」在世界動畫史上的地位的作品,則是由萬籟鳴和唐澄導演的《大鬧天宮》。

《大鬧天宮》的出爐歷盡艱辛。

製作前期的采風便耗費了大量精力。1960年,接拍《大鬧天宮》這一年,萬籟鳴已經六十歲,僅僅創作劇本就耗費了他半年多,手工繪制又用了兩年多。為了尋找片中諸多神仙的原型,他帶着攝制組前往北京,去故宮、頤和園了解古代繪畫、建築、雕塑各方面的藝術,還前往天壇及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去臨摹壁畫。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萬籟鳴

大家還專程去了一趟戲劇學院,一蹲就是三個月,輪番觀察戲學武打、提煉人物動作。有時設計動作入了神,萬老還會順手抄起一根棍棒和年輕人揮舞起來。一次不慎跌入水池,他也不在意,倒是鄭重其事地叮囑起人家:「誰也不要告訴我老伴兒,我褲子濕了。」

孫悟空的造型定稿也十分周折,中途變了無數次「臉」。開畫之前,著名美術家張光宇被請來設計造型,參照了京劇中的猴王臉譜才最終敲定。

耗時四年,以88位大師級原畫為首,全體製作人員畫了7萬多張畫作,這才將《大鬧天宮》搬上了大銀幕。

萬籟鳴清楚地記得完成最後一場配音時的情景——

「那天的孫悟空似乎是格外地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只見他穿着鵝黃色的上衣,大紅的褲子,腰間束着虎皮短裙,脖子上還圍着一條翠綠色的圍巾,揮舞着金光閃閃的金箍棒,與腳踏風火輪的哪吒殺成一團……二十幾年來一直耿耿於心、渴望能見之於動畫的孫悟空終於誕生了。但,不知怎地,我眼眶里卻是潤濕的。」

這部中國動畫的巔峰之作,也將上美影廠推向了黃金時代,影片先後奪得百花獎、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四大獎項,並在44個國家放映,引起轟動。

美聯社也曾發文不吝盛贊:「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富幻想,美國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在國外享遍贊譽,在國內這部動畫也着實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然而,進入八十年代,受加工浪潮和國外動畫的沖擊,大批動畫人才出走導致創作斷層,危機潛伏,中國動畫又一次陷入了低谷。

03斷層

上美影廠的製作工藝,一度讓日本著名動畫導演高畑勛和宮崎駿產生敬畏之心。

高畑勛對中國的水墨動畫驚嘆不已,他看過特偉的《小蝌蚪找媽媽》,「嚇傻了。」他還從中借鑒過水墨動畫的留白手法。

高畑勛曾把這樣優質的動畫產出歸結於上美影廠當時的體制——由國家負責統購統銷,不計算成本。只是,他大概也沒料到,在一次上美影廠之行後,自己便會對其大失所望。

1984年,擔任宮崎駿《風之谷》製片人的高畑勛、宮崎駿一同來中國觀光。上美影廠自然是必去之地。他們向製片廠贈送了《風之谷》的膠片,然後雙方進行深入交流。

然而,上美影廠高層圍繞分配問題,問了許多。他們認為統一工資不合理,應該引進日本動畫公司的計件薪酬制度,即按照原畫一張多少錢、動畫一秒多少錢來計算薪酬。

高畑勛深知計件付酬的弊端,即不鼓勵創新,而且不斷投入新的短片也很費錢。「一旦計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國學派的影片了。」二人對中國動畫的失望無以復加。

身為局外人,高畑勛很難了解上美影廠在轉型中的尷尬與困惑。

這一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調整領導班子,嚴定憲出任廠長,特偉為顧問。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嚴定憲正在為《大鬧天宮》設計孫悟空的表情

從80年代開始,人才斷層問題就已日益凸顯。80年代末,幾十家代工公司在廣東陸續冒出。他們成批量地接受來自美國和日本的訂單,開出高於行情數十倍的薪酬,到處挖優秀的動畫人才。

上美影廠的畫師,自然是被看中的最佳人選。

1988年,上美影廠37名業務骨幹辭職南下,入職加工片企業,近四分之三的動畫組原動畫人才離開,曾經擔任《哪吒鬧海》角色設計職位之一的秦一真,也曾被深圳某家加工片企業重金挖走,擔任背景主管。

人才是動畫作品的命脈。隨着老一代中國學派領頭羊的退休、原創動畫人才大量流失,上美影廠的創作力也迅速凋零。

1989年出任上美影廠長的周克勤,在年度總結報告中記錄了這極為慘淡的一年:

「公元1989年是我們美影廠難以忘卻的年頭,因為它是我廠建廠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幾年來,我廠的創作人員大量流向南方幾個外資的動畫加工廠,自1986年至1989年外流近百人……」

上美影廠陷入頹勢。

當時上美影廠的模式是,國家劃定指標,定價收購,畫師們不用顧及廠里的盈利與虧損,只要上報生產任務,國家就會以固定的價格來撥款收購作品。然而人才陸續出走之後,指標完不成,收入銳減。90年代初,上美影廠甚至被迫對外「賣指標」。

在中國電影業整體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上美影廠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陣痛。

1995年,取消統購統銷的改制,徹底將上美影廠拖至谷底。面向市場、自產自銷、自負盈虧,於其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模式。同年,上海美影廠與上海電視台合並。

至此,傳奇告一段落。

直到上美影廠受命要為1999年國慶50周年獻禮,拍一部商業「大片」——《寶蓮燈》,才讓中國動畫從業者看到一絲余暉。此時,中國動畫電影已經沉寂十餘年。

53歲的常光希臨危受命,重回一線,成為《寶蓮燈》的導演。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圖:常光希

他不忘把重心放在跟世界接軌上。這次,他取消了專業的配音演員,換成姜文、寧靜、徐帆、陳佩斯、梁天等一眾演員配音,而且,先配音,創作團隊再依據配音者的口型、語氣、表情等進行動畫設計。這一點,正是借鑒了好萊塢動畫電影的製作流程。

大牌助陣的把式在如今早已不新鮮,但放在當時實屬罕見。

上美影廠四年的努力沒有付之一炬。

1997年7月30日的晚上,上海南京路上的大光明電影院門口排起了幾十米的購票長隊。

《寶蓮燈》成為中國第一部真正面向市場的動畫商業大片,上映不到3個月就收回了1200萬的製作成本。影片最終取得2900萬票房,位列1999年內地電影票房第三名,並將好萊塢動畫《花木蘭》甩在身後,後者票房僅為1100萬元。

不過,上美影廠終究大勢已去,一部《寶蓮燈》,顯然有些回天乏力。

04落敗

「中國迪士尼」,上美影廠距離這個身份越來越遠。

21世紀的前十年,上美影廠一共創作了36部原創動畫,其中只有《大耳朵圖圖》還算成功。到了第二個十年,這個數字變成2部,其中一部還是1986版《葫蘆兄弟》的同人續集動畫。

反觀電影動畫,亦不再有56年前《大鬧天宮》一般的傳奇作品。上美影廠啃的都是剩飯,比如《葫蘆兄弟電影版》、《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阿凡提之奇緣歷險》等與過去牽系很深的關聯作品。

大環境曾向好過。

2006年,為了扶持國內動漫產業,廣電總局對外實行境外動畫限播令,即全國各級電視台所有頻道在每天17:00至20:00之間,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相關資訊節目。

一紙令下,動畫數量激增,其中不乏兩部「霸屏」之作——2005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和2012年的《熊出沒》。

然而,自此已難以再見到上美影廠在動畫領域的身影了。

製作《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16年,共創作六部動畫作品,單靠《喜羊羊與灰太狼》一部動畫就能吃盡紅利。截至今年8月,《喜羊羊與灰太狼》共播出作品33部2513集,當下還在繼續製作中。

而由深圳華強數字動漫有限公司製作的《熊出沒》,已上映的IP大電影多達九部,這還沒算原定檔2020年上映的兩部。

無論是在製作體量,還是IP開發的成果方面,上美影廠都力不從心。

近年來,當它再次成為公眾焦點,只是因為大大小小的維權案件,比如葫蘆兄弟。

今年9月9日,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一審判決《葫蘆兄弟》動畫片被《十萬個冷笑話》漫畫、動畫及遊戲作品侵權,上美影廠獲償50萬元。

再往前,2019年,上美影廠起訴安徽衛視《來了就笑吧》及節目製作方,獲賠10萬元。

2014年,上美影廠就湖南衛視《百變大咖秀》對「葫蘆兄弟」動畫形象的使用發起訴訟,獲賠10萬元。

版權收入在上美影廠的利潤中,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副廠長朱毓平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3萬分鍾的授權片庫加上海外銷售,每年有上千萬元版權收入。」

維護自身知識產權,自然是再合理不過的事情。但觀眾對它的期許不止於此,至少在創作上,它該有更多的動作。換一種說法,即那些製造出爆款優質動畫影片的主創團隊里,應該有它的名字。

大環境正在變好。

國漫正以新的形式崛起。2015年至今,大熒屏上誕生了《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動畫。

《姜子牙》上映,讓我想起那些年我們曾追過的上美影廠

這些作品不管在藝術形式上,還是創作質量上,都堪稱優秀,其動畫情節也無一例外地改編自古典小說、歷史記敘、民間傳說等等,不乏民族色彩,單從這一點看,頗有「中國學派」的味道。

至於商業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拿下近50億票房,位列2019年內地電影票房冠軍。動畫題材居於榜首,堪稱前所未有。

而上美影廠正在成為過去。它參與新時代的身影不免讓人嘆息——在電商平台上開設官方旗艦店、推出聯名《葫蘆兄弟》系列彩妝、做遊戲IP跨界……

造勢、盈利,唯獨沒有作品。

可惜,《葫蘆兄弟》已經34歲,法律對它的知識產權保護期限為50年,如此算來,上美影廠再通過訴訟創收也只有16年了。失掉這張底牌,上美影廠怕是難有再引起關注的動作了。

一位動畫研究者曾感嘆時光易逝:

「讓張光宇設計美猴王,讓李可染畫牧童,這樣的事情,在如今大師畫作寸紙寸金的年代再也不可能發生了。而一部動畫片竟要打磨4年,今天哪個投資商有這樣的魄力和耐心?」

上美影廠以及與其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大師們,造就了中國動畫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資本信心有限,但後來者的決心無限,前路漫漫,他們一往無前。

前一輩人堅持的民族文化傳統仍在延續。可惜,對於上美影廠而言,過去已過去。

上美影廠已經老了,幸好,國漫還有未來。

部分參考資料:

1.《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興衰記》,《瞭望東方周刊》

2.《社會主義的他們,實現了藝術至上的動畫——吉卜力創始人高畑勛談動畫電影》,支菲娜,《南方周末》

3.《悲情40年:中國動畫辛酸往事》,宅少,宅總有理

4.《中國美術片時代的絕響:世間再無》,小楉,Mtime時光網

來源: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