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

提起二戰時期的猶太人集中營,相信絕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浮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但作為猶太人當年通向死亡終點的前一站,特雷津集中營並不廣為人們所熟知。事實上,這座位於捷克共和國境內的集中營,如今已經在某種意義上將捷克和以色列這兩個國家連在了一起。2 月 28 日,捷克和以色列這兩個有着一段共同記憶的國家的駐華大使館在北京聯合舉行了大屠殺紀念活動,以紀念聯合國 2005 年設立的 ”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捷克駐華代辦尤樂娜及以色列駐華大使何澤偉在活動致辭中均表示,舉辦這樣的活動,目的在於教育下一代。” 希望大家能夠銘記歷史,盡最大努力不讓悲劇重演。” 尤樂娜在致辭中表示。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捷克共和國駐華代辦尤樂娜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在德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特雷津鎮建立了集中營,作為納粹在東歐的殺戮中心的一個接收點。超過 15.9 萬名猶太人從捷克、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及匈牙利等國被驅逐至該集中營,3 萬 5 千多人在該集中營內死亡,近 9 萬人從該集中營被送往諸如奧斯維辛等最終的死亡集中營。

在當天的紀念活動上,來自以色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塔爾先生發表了題為《來自特雷津集中營的個人故事》的演講。在演講中,塔爾先生沒有過多的渲染猶太人在該集中營中受到的非人待遇以及悲慘結局,他給現場來賓呈現的是黑暗與絕望中美好的一面:生活在該集中營內的猶太人在那段生命最後的時光里創作的藝術作品。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

塔爾先生為現場來賓介紹特雷津集中營內猶太人的生活與藝術創造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關押在特雷津集中營里的猶太藝術家創造的畫作

在塔爾先生展示的 PPT 中,有集中營內的人們製作的錢包、祈禱披肩、簽名紀念冊、大富翁棋以及繪畫作品,但讓《環球時報》記者內心最為觸動的,是一幅名為《月球景觀》的鉛筆畫。據塔爾介紹,這幅畫的作者彼得 · 金斯是一位才華橫溢,並對藝術和科學有着濃厚興趣的少年。他於 1942 年 10 月背送至特雷津集中營,在監禁期間,他憑想象畫下了這幅月球上的景觀。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彼得及其創作的畫作《月球景觀》

1944 年,彼得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並在那里結束了生命。解放後,特雷津集中營的一名倖存者將彼得的畫作還給了他的父親,隨後該畫作被捐給了猶太人屠殺紀念館。

2003 年,在 ” 哥倫比亞 ” 號航天飛機發射前夕,以色列首位宇航員伊蘭 · 拉蒙要求將《月球景觀》的復製品隨身攜帶。他說:” 我覺得我的旅程實現了彼得 · 金斯 58 年前的夢想。這一夢想從根本上證實了一個被囚禁在集中營高牆內的男孩的偉大靈魂。”

然而,眾所周知的是,” 哥倫比亞 ” 號航天飛機於 2003 年 2 月 1 日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發生爆炸,船上 7 名船員全部喪生。” 不幸的是,這位宇航員並沒有返航。” 以色列駐華大使何澤偉在點評這幅畫作時,神情哀傷,但他同時表示,”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沒有人在集中營里會想到,有一天以色列人能夠飛向太空,實現這樣的夢想。”

整場紀念活動在一位鋼琴家現場彈奏的一首鋼琴曲中結束。《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這首鋼琴曲正是由猶太知名導演羅蘭 · 波蘭斯基導演的電影《鋼琴家》的結尾曲。在該片中,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在二戰期間歷經家破人亡、九死一生後,回到瞭解放後的華沙,在戰後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了這首鋼琴曲,這也像徵着苦難的結束與新生的開始。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

” 永不再現 ( Never again ) !” 活動結束後,何澤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要總結舉辦此次紀念活動所要傳遞的信息,那就是 ” 永遠不要再出現大屠殺了 “。然而,在當今世界要想實現這個樸素而美好的願望,並非易事。何澤偉在活動致辭中也表示,很不幸的是,我們每天還活在反猶太主義和大屠殺的陰影中,而現在反猶太主義又有所抬頭。

這兩個國家駐華使館聯合舉辦猶太人大屠殺紀念活動,以警醒世人

以色列駐華大使何澤偉

《環球時報》記者在采訪中還提及了當下發生的印巴衝突以及委內瑞拉國內局勢動盪,並試圖詢問這位大使,我們應從紀唸過去的歷史中學習到怎樣的智慧。何澤偉不願意對發生在個別國家的事情進行評論,但他提醒道,殘酷是沒有邊界的,” 人類有能力實施這個世界上任何動物都不會對同類犯下的最惡劣的行徑,” 他說,” 這一點是我們都必須牢記於心的。”

【環球時報 – 環球網報導 記者李司坤】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