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如果把《孤兒》中的小神經病艾斯(Esther,伊莎貝拉.弗爾曼飾)換成一個成年角色,那麼本片就變得毫無光彩了,正是因為艾斯幼稚純真的外表和陰險惡毒的內心這兩者的強烈反差,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戲劇張力,以至於看完本片我曾狐疑滿腹地盯着鄰居那個過份成熟的小女兒,琢磨了半天,以確定她的安全指數。

《孤兒》的基本故事框架其實並不新鮮,類似的故事,在早年的電影《凶兆》中就曾出現過,另外比如在《保姆》、《致命誘惑》、《糾纏》中那些或溫柔或美麗的女性,看似簡單無害,實則是狼子野心,他們利用自身的條件和他人的信任,進行着常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破壞行為,走得也是這個套路。《孤兒》獨特之處在於,沒有引入神秘主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大部分情節看似違反常規但卻又可以自圓其說,再加之伊莎貝拉.弗爾曼的傾力表演,本片算是化腐朽為神奇了。

《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影片實質上講述的是兩個家庭的悲慘故事及其行為動機,一個故事是明的,即凱蒂(Kate,維拉.法梅加飾)和約翰(John,彼得薩斯加德飾)一家,這家人表面上看起來溫馨幸福,其實有着不堪回首的家庭傷痕,一個女兒腹死胎中,一個女兒不幸失聰,這種陰影一直伴隨着他們的生活,夫妻二人其實都刻意地避免碰觸到這個傷口。因此收養一個外表乖巧,聰明懂事的女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補女兒夭折所帶來的心理傷害,誰也無法否認夫妻二人在艾斯身上寄託了對那個未曾謀面就死去的女兒的哀思,更何況在美國收養孤兒是一件很平常很多見的事情。因此,無論從家庭倫理、個人感情和社會風氣來講,凱蒂夫婦的行為都是毫無破綻的。

《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另外一個故事是暗敘的,筆墨很少,但是這個應該是更重要的。艾斯無疑是有問題的,存在着人格嚴重分裂,甚至可以稱之為變態。但是這種問題的根源在哪里,影片沒有明說,作為一部驚悚片而言,做到這一部應該說已經能起到震懾人心的戲劇作用了。而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從影片的某些細節來推斷艾斯的身世和遭遇的,首先在於艾斯有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導致了她的外表永遠長不大,當然這種疾病是極其罕見的,罕見到叫人難以置信,這個病其實應該就是艾斯一切行為的根源。

我們可以設想到,正是因為得了這種病,一個本來可以和其他姑娘一樣去正常地戀愛和生活的女人夢就這樣破碎了。也可以想見她必定受到了某些來自社會甚至家庭的歧視,一個缺乏愛和自我肯定的人產生人格分裂就顯得很合情理了,於是乎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姑娘消失,一個凶殘毒辣的女魔頭橫空出世——魔鬼就是這樣煉成的。因為缺乏愛,她才扮成未成年人去行騙,以期獲得家的感覺,而她勾引收養的她的「養父」也是為了得到愛,這種成人才有的情愛其實是她最想要得到的,因為她自身的原因註定了她永遠很難享受到性和愛的快樂,所以這種感情在她看來才是最值得追求的,這才是她殺人作惡的真正根源,因為太渴望得到男人的認可,以致於心理畸變人格分裂,而變得面目可憎行為可惡。影片完全可以對這一點進行深入挖掘,更能彰顯其社會意義,甚至可以演繹出一部前傳故事來。

《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本片中的人物故事悲劇是由於領養產生的,把領養來的孩子當成了危險的根源,雖然這只是部電影,出於吸引觀眾的考慮而進行了的藝術夸張,但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必然會對那些有領養需求的父母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有侵犯孤兒和孤兒院的聲譽之嫌,因此這部影片受到了一些孤兒院和人權組織的抨擊和抵制。實際上,在現實中真正的大多數麻煩來自於領養者而不是被領養者,虐待領養兒童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絕大多數被領養孤兒是「無害」的,最多不過是難以和領養者家庭相融而已。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美國領養孤兒是個很復雜的問題,需要走的審核程序很多,就是為了避免這種不該發生的家庭暴力,以維護孤兒的人身權利。而這也是為什麼有好多美國家庭到中國來領養小孩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中國的領養程序相對來說要簡單一些,同樣地基於這樣的考慮,中國政府也在逐步嚴格孤兒領養程序。現實中恰恰和影片中相反,被保護的是孤兒,而不是像影片那樣將一個孤兒描繪成可怕的惡魔。

《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但是從藝術和娛樂的角度來看,《孤兒》又是成功的。影片的最大看點有兩個,一個在於小演員伊莎貝拉.弗爾曼的那驚人的成熟而內斂的演技,這個僅僅十二歲的演員的表演天分超過了好多青春靚麗的成年花瓶女演員;另外一個看點在於劇情上,那就是影片最後揭示了這個可怕的小姑娘其實不是一個小姑娘,而是一個成年女性。當這個真相被揭示出來之後,影片也達到了高潮,幼稚無邪的外表下其實是一個成年邪惡的靈魂,那種出人意料的驚悚相信會令所有人印象無比深刻的。同時影片也通過夸張而不失合理的驚魂故事告訴了人們魔鬼是怎樣煉成,其實那不過是另外一個隱藏在恐怖氛圍之下的悲慘遭遇而已。

《孤兒怨》 魔鬼背後的故事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小王帶你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