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你認識幾位?

一、起源

搖滾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國,並迅速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它的直接起源是當時各種黑色音樂流派的融合,包括節奏藍調和福音音樂與鄉村音樂。1951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唱片騎師艾倫·弗里德開始為多種族的觀眾演奏節奏藍調音樂(當時被稱為「種族音樂」),並首先使用「搖滾樂」這個詞來形容音樂。

二、搖滾樂與文化

搖滾樂成為文化和社會運動的載體,導致英國的亞文化和搖滾樂次文化等主流亞文化,以及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舊金山傳播出來的嬉皮文化。同樣,20世紀70年代的龐克文化催生了哥特亞文化、龐克亞文化和情緒硬核文化的亞文化。繼承民間傳統的抗議歌曲,搖滾音樂與政治運動主義以及社會對種族、性和毒品使用態度的變化有關,常常被視為青年人反抗成年人的消費主義和一致性集體抗議的表現。

三、搖滾樂史上的第一位世界級巨星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對於搖滾樂真正的起源,或者說起源於那個瞬間,歷來是爭論不一。但談到搖滾音樂史,普遍是從他開始談起——埃爾維斯·普雷斯利。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貓王!

在西方,他也常被稱為「搖滾樂之王」(the King of Rock and Roll),或簡稱「王」(the King)。

沒錯,他就是王!無可爭議。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貓王之前,我們一無所有。」

貓王出生於密西西比州圖珀洛,他的孿生哥哥在生前死產。當他13歲時隨家人搬至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居住。1954年在太陽唱片公司(英語:Sun Records)和製作人山姆·菲利普斯(英語:Sam Phillips)錄制了一首歌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

1956年貓王發行第一支RCA的單曲《傷心旅館》(”Heartbreak Hotel”)並得到美國的排行榜冠軍。貓王在一系列成功的電視聯播網的表演和許多的排行榜冠軍唱片後,被視為搖滾樂的先驅。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貓王在舞台上獨特的扭臀動作,加上將黑人的節奏藍調和白人的鄉村歌曲融為一體,讓聽眾如痴如醉,也導致電台接收到排山倒海的點播量。他在演唱時雙腳會不住的抖動,也因此導致美國部分輿論認為他帶壞美國青少年。也因為這樣,當時的電視台鏡頭都停留在其上半身的動作以免引起爭議。

貓王獨特的扭臀動作是標志性的,也是讓觀眾和粉絲們印象最為深刻的。

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就出現過這個梗,不過,里面的貓王跟阿甘學的這個動作當然是虛構的。

1977年8月16日貓王被發現在浴室昏倒,經緊急送往醫院急救後,因心律嚴重失常導致心髒病突發過世,享年42歲。田納西州檢調則推測為藥物濫用,也有傳聞可能是吸毒或酗酒過量。當晚所有電視網絡播出數千人穿著黑衣聚集在格雷斯蘭大樓悼念貓王。1977年的8月18日,貓王被葬於森林山公墓,他母親的墓旁。不久竟有三名歹徒意圖盜走貓王的遺體。在貓王父親的決定下,母子遷葬到「優雅園」(Graceland)內。

在貓王去世許多年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美國人堅信貓王並沒有死,他只是在某個地方生活着。他們深愛貓王,不忍接受貓王已經離我們而去的事實。

四、「他」把搖滾樂帶到了藝術的殿堂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用任何的褒義詞來形容披頭士都不過分,它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影響最深的搖滾樂隊。

形容任何偉大的搖滾樂隊後綴都會加「之一」,披頭士不用,它就是最偉大的,沒有之一。

談披頭士樂隊的話,小編把它分為兩個方面:樂隊的前期和中後期。

但談整個「披頭士」,卻又要多分一個階段,那就是解散後。

開始提到搖滾樂對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這個在解散後的披頭士成員約翰列儂身上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可以說是整個搖滾樂和社會文化相關聯的縮影。

這個就和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所做的一系列的社會活動有關。

對於披頭士的粉絲們來說,可能更多的是「恨」小野洋子,就算不恨,估計也沒什麼好感。沒辦法,她就算不是披頭士解散的主因,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不過,小編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說的很貼切:

小野洋子的出現,讓約翰列儂變的更約翰列儂了。

不了解披頭士的網友可能對這句話不太理解,但粉絲應該都懂。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女人讓一個男人變得更成熟了。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這支已經解散了49年,但到今天一直還站在搖滾樂的奧林匹斯山上最頂端的樂隊。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1957年3月,彼時16歲的約翰·列儂與幾個同校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噪音爵士樂隊。同年7月6日,在一次教堂演出結束後,列儂在後台第一次遇見15歲的保羅·麥卡特尼。不久後,麥卡特尼作為節奏吉他手加入樂隊。

1958年2月6日,麥卡尼邀請同校朋友喬治·哈里森來看樂隊的表演。列儂面試了14歲的哈里森,對其演奏能力印象深刻,但認為他年齡太小,不能加入。一個月後,因哈里森的堅持,他被招入樂隊,成為主音吉他手。

(細想,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幹什麼?在泡網吧?現在大部分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在打王者榮耀吧,估計連搖滾樂都沒聽過。)

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斯圖爾特·薩克利夫,用賣畫的錢買了一把貝斯,於1960年1月加入樂隊,就是他建議把樂隊的名字換成「Beatals」。

不過,樂隊中間經歷了幾次換名,一直到8月中旬,樂隊的名字才改成「the Beatles」(披頭士)。

至此,披頭士樂隊正式誕生,地點是英國利物浦。

在中國,很多年以前,稱他們為「甲殼蟲樂隊」。具體為什麼是這個譯名,小編不太清楚,不過,現在幾乎沒有人再這麼稱呼了。

樂隊成員為四人,其中有三位成員是流行音樂史上最頂級的大佬。

四位成員分別為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

(不好意思了林戈,你地位確實沒有其他三人高。)

前期的披頭士樂隊可以說就是小鮮肉,打扮的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音樂方面也以歡快的愛情為主題的音樂為主。

不過,到中後期,樂隊完全變了,好像被上帝眷顧了一樣,一路直奔登上神壇,改變了搖滾樂的發展方向,直接把搖滾樂帶到了藝術的層次。

從樂隊的成立到解散,只有短短的十年!

許多人分析披頭士樂隊的前期和中後期的節點是以專輯為切入點的,不過,小編以一個搖滾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事件為切入點——英倫入侵!

1964年2月7日,披頭士離開英國,兩天後,樂隊在「埃德·沙利文秀(英語:The Ed Sullivan Show)」上第一次在美國電視上現場演出。大約有超過2300萬家庭中的7300萬觀眾收看了該節目,是當時美國人口的34%。根據尼爾森收視率報告,這是「有記錄的史上觀眾最多的美國電視節目」。

這就是英倫入侵的開始,以披頭士為首的英國搖滾樂隊紛紛登陸美國,並且徹底改變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的歷史事件。

在這一年,發生了兩件有意思的事情,披頭士四個小伙子見了兩個人。

一個是貓王,一個是鮑勃迪倫。

見貓王的時候,披頭士四個小伙子也和我們沒什麼區別,就像粉絲見到偶像一樣,激動是肯定的,不過,貓王沒怎麼搭理他們。

畢竟,披頭士是終結貓王音樂王朝的主因之一,而且,披頭士成員那時候也太年輕了,貓王不怎麼搭理他們也情有可原。

見鮑勃迪倫就比較搞笑了,這次見面對披頭士四位成員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鮑勃迪倫教給了他們吸大麻。

對,這個影響是巨大的,不可細說。

披頭士改變了人們聽流行音樂的方式,體驗了流行音樂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從披頭士狂熱現象開始,樂隊的流行度使他們成為了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的化身。作為該運動的象徵,他們成為了波希米亞主義以及各個社會政治議題下激進主義的催化劑,包括女性解放運動、同性戀解放運動和環境運動等。在1966年「比耶穌更流行」的爭議後,披頭士對於說正確的事感到有很大壓力,接着「開始努力傳播更高智慧和覺悟」。

1967年,一張偉大專輯的誕生,就是對以前種種事情的總結,也是確定了流音樂、搖滾樂以後發展的方向。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1967年5月26日在英國發行,6月2日在美國發行。該專輯發行後迅速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在英美兩國分別奪得27周和15周的周榜冠軍。同時這張專輯也因富於啟發意義的創編、製作和插圖設計,在流行音樂與嚴肅音樂之間的橋梁作用,以及從音樂角度對於嬰兒潮一代和60年代反文化的集中反映而獲得樂評界廣泛好評。

這張專輯被公認為是音樂史上第一張概念專輯,也被廣泛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一張專輯。

1970年,披頭士樂隊解散。

此後,人們一直幻想樂隊能夠重組,直到1980年12月8日,約翰列儂被槍殺。

幻想破滅!

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至此離我們而去。

當時,《時代周刊》以「音樂之死」 為封面標題報道他的離世。

披頭士的偉大無需贅述,時間已經證明:他們是偉大的!

五、音樂中的詩人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你看起來太年輕了,不像搞重量級的,你得再長幾磅肉。你還得穿得更像樣,看上去更敏銳一點——當然到了拳擊台上,你並不需要太多衣服——別怕下手太重。」

「他不是拳手,傑克,他是寫歌的,我們就要出他的歌了。」

「噢,是嘛,那我希望過不了多久就能聽到它們。祝你好運,孩子。」

這就是鮑勃迪倫音樂生涯的開始。

1962年鮑勃·迪倫推出了名為《鮑勃·迪倫》的處女專輯。這張專輯里,只有《Song To Woody》與《Talking New York》是迪倫自己的創作,其餘都是他在格林威治村民謠圈子里向其他歌手學來的歌曲。

1963年發行第二張專輯《自由馳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專輯中十三首歌都是迪倫自己的創作,並因其受到伍迪·蓋瑟瑞而影響,以演唱抗議歌曲而出名,他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風中飄》(Blowing in The Wind),在其後的反戰和民權運動中被反復傳唱。

鮑勃·迪倫許多早期的歌曲,都是因為別人的翻唱才廣為人知,也許是因為他那破鑼嗓子一般人接受不了吧。

六十年代的民謠音樂界,對於搖滾樂的出現與盛行普遍感到不滿,鮑勃·迪倫卻在1965年7月25日,於當年的民謠音樂節中,第一次在舞台表演中使用電吉他,在觀眾的掌聲和噓聲中,他僅僅演唱了三首「插了電(Plugged)」的歌曲,隨即被憤怒的聽眾趕下台,這被認為是其從民謠轉向搖滾樂的轉折點。

(順便說一句,第二個拿起電吉他的是披頭士成員喬治哈里森)。

搖滾樂編年史,細數搖滾樂史上的那些巨星

鮑勃·迪倫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民謠歌手,並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的代言人。

鮑勃·迪倫對音樂的影響還有一方面,那就是作詞。這方面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一個肯定。

《滾石》曾經評選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排名,其中貓王排第三,披頭士排第一,鮑勃·迪倫是排第二。

鮑勃·迪倫小編不多寫,想了解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可以去買本他的自傳《像一塊滾石》(新版譯為《鮑勃迪倫:編年史》),這是鮑勃·迪倫歷時三年在手動打字機上敲出來的回憶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小馬拉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