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演員天價片酬、虛假宣傳、票房摻水,日本電影是怎麼做到的?

日本電影產業相對成熟,運營規范,版權費、製作費占比較大,演員片酬和宣傳費用占比較小,因此沒有出現過演員天價片酬、虛假宣傳、票房摻水等現象。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相關領域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健全的理念和政策導向。

沒有演員天價片酬、虛假宣傳、票房摻水,日本電影是怎麼做到的?

日本電影《祈禱落幕時》4 月在中國院線上映,收獲良好口碑

1

日本電影產業的法律法規相對完善。政府層面,從產業振興角度制定促進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法律與政策;市場層面,規范電影作品製作與流通中的商業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

日本於2001年制定了《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確立了振興文化藝術的基本理念,明確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利,具體規定了與振興文化藝術有關的基本政策。

其中第9條規定:為振興電影、漫畫、動漫及利用電腦等電子設備的藝術(即「媒體藝術」),國家應採取支持媒體藝術的製作和上映等必要政策。日本又在2004年制定了《關於促進內容的創造、保護及活用的法律》,也有學者將其稱作日本的「文化產業促進法」。

版權方面,日本很早就提出「知識產權立國」。2003年,日本內閣依據《日本知識產權基本法》設置了「知識產權戰略本部」,負責協調分散於各個政府部門的知識產權事務,高度評價知識產權的價值。2012年,日本修改著作權法,其中將復制明知是他人違法上傳的有償音樂及電影作品的行為納入了懲罰機制范圍。

據日本映畫製作者聯盟統計,在此前的2011年,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從動畫網站上下載的就達到了12億次。新著作權法通過確定對違法復制和下載行為的懲罰機制,較好地保護了製作方的利益,也強化了知識產權價值。在日本電影製作費中,著作權費占比較高,也是由於這一原因。

2

在日本,制定電影內容產業政策和進行監管的部門主要是文部科學省下屬的文化廳與經濟產業省,以及知識產權戰略本部。

此外,日本還有不少接受政府部門委託,以國家機關的交付金等公共資金作為運營費用的外部機構,如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電影產業振興機構、財團法人圖像情報教育振興協會、財團法人日本影像國際振興協會、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等等。

沒有演員天價片酬、虛假宣傳、票房摻水,日本電影是怎麼做到的?

獲得2018戛納金棕櫚最佳影片的電影《小偷家族》 圖自豆瓣電影

經濟產業省主導的電影產業政策在作品流通領域、確保公平競爭、製作領域、人才培育和消費者等5個方面來進行支持和監管。

在作品流通領域,對於促進日本電影作品走向國際給予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對於日本影人參與國際電影節以及參與國際電影共同製作給予重點支持。另一方面也依託獨立行政法人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對日本電影在他國的盜版行為進行協調。

在確保公平競爭方面,通過增加多館型影院的放映屏幕而增加電影作品的放映機會,以及打破發行和放映的壟斷關系,積極促進放映市場的多樣性。

在人才培養方面,對於電影產業不可或缺的組織、人力、財務、技術等專業化人員的培育給予支援,並依託日本動畫協會、日本電子娛樂產業協會等所轄協會培養專業化人才。

在消費者領域,主要是通過降低電影票價以及附帶其他服務促進觀眾更多地走進影院。如日本的電影票售價一般為1800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而對於60歲以上老人則優惠為1100日元,此外每周三為「女性優惠日」,女性享受1100日元的票價。

3

2008年,日本經濟產業省主導制定了《內容產業全球化戰略》。作為內容產業支柱之一的電影產業在該戰略中首先明確了基本方向,就是在面對全球市場上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占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發揮日本電影產業的特長,從而加速日本電影國際化的步伐。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促進電影作品的出口。主要是開拓新的出口模式,比如通過與好萊塢的電影發行商合作,在製作電影作品時即引入外資參與,從而確保海外發行渠道,在國際共同製作的過程中更好地結合其他國家觀眾可以接受的文化背景,從而實現票房收益的提高。第二,積極開展電影作品重新製作權的許可。對於在日本國內廣受好評的電影作品,可以將其在海外市場的重新攝制權進行交易,從而獲得更高的價值。通過許可他人或以共同製作的方式在海外國家重新攝制電影作品,可以很好地解決語言、文化等障礙,增強電影作品的附加收益。第三,增加對於海外共同製作的補助。在電影作品企劃之初就引進外國投資人,在劇本選擇、演員配置、資金籌措等方面放眼全球。

中國電影如何吸引日本觀眾

日本觀眾總體上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較淺。據日本映畫聯盟的數據,2017年在日本上映的中國電影僅有8部。

佐藤康弘從2013年開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周從事運營工作。據他介紹,普通日本人知道的中國電影作品很少,一些影迷或許能說出陳凱歌、張藝謀的名字。

他認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日本引進外國電影的數量在減少;二是日本觀眾對影片品質的要求較高。「當前日本進口電影的數量與本國製作電影的數量(594部)差不多。以前日本偏好華麗的好萊塢電影,但近年好萊塢大片也內容空洞化,日本影迷開始厭倦。」

對於如何提高中國電影在日本的接受度,佐藤認為,應該在提高中國電影的內容和技術水平的基礎上,增加日中合作,包括改編日本的原作和進行共同製作。

「首先還是在於內容和技術,導演的知名度也有很大影響。」佐藤說,從1990年至今,張藝謀、陳凱歌的作品基本都在日本上映了,尤其是《紅高粱》《霸王別姬》等名作,在日本為中國電影圈粉不少。「但是2000年以後,中國電影投入巨額製作費、抓眼球、搶流量的作品比較多,這讓日本影迷開始漸漸遠離中國電影。日本影迷追求的不是表面內容,而是內容的深度。即使是巨額投資的電影,如果內容單薄,難以產生共鳴,日本影迷也會敬而遠之。」佐藤還說,日本的很多影迷都是追導演,而不是追演員,所以要提高中國電影在日本的知名度,打導演牌很重要。

佐藤認為,改編日本的暢銷作品或增加共同製作,是提高中國電影在日本接受度的可行途徑。「日本電影界對中國市場也很關注,日本演員的片酬不像中國演員那麼高。中國如果想製作在日本接受度高的電影,可以考慮通過國際合作引入新風。比如2017年東京電影節的開幕影片,由陳凱歌導演、中日合拍的《妖貓傳》,在中日都收獲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為成功應對中日巨大電影市場挑戰的一個範例。近年很多日本演員收到中國導演的邀請,比如淺野忠信、小田切讓等,但遺憾的是他們演出的影片沒有在日本上映,不為日本人所知。此外,近年一些根據暢銷書改編的電影在日本頗受歡迎,如果中國電影瞄準日本市場,可以考慮對日本的暢銷書進行改編翻拍。」

佐藤認為,提高中國電影在日本的接受度,對於增進兩國國民的相互理解大有裨益。「整體來說,日本人對中國尚知之甚少,經常聽說中國是一個巨大市場,但實際上對怎麼跟中國相處,卻不清楚。我認為看中國電影是一個很快、很好的途徑。一些電影里是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看得多了就自然能漸漸知道鄰國的真實樣子。」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美術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