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最近,美劇《切爾諾貝利》大火,面對當年震驚世界的核泄漏事件,美國人用自己的角度來展現當時的這場「滅頂之災」,卻也招來很大的爭議,主要是來自俄羅斯的聲音。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發生於1986年的前蘇聯,也正值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這場災難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所以,這件事情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塊傷疤,而現在卻被美國人拍成了電視劇,自己人卻沒什麼表示,一種聲音是部分民眾對自己人的失望和不滿,沒人去紀念或是面對這段歷史,另外一種聲音就是懷疑美國人的用心不良,刺激俄羅斯人民,甚至提出切爾諾貝利有美國特工從中作梗一事。

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切爾諾貝利

而最近,恰巧有一部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在國內上映,貓眼評分高達9.6,直逼當時大火的《戰狼》和《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呢?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美蘇籃球決賽期間,兩隊之間一波三折的故事,電影用30分鍾左右的時間來表現比賽的緊張刺激,而蘇聯憑借最後3秒的1分優勢,絕殺美國隊長。

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貓眼評分

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絕殺慕尼黑

其實,這部電影看似無關政治,卻又離不開政治。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冷戰」時期,那會兩國的緊張程度,可謂是劍拔弩張,誰都不服誰,而代表國家的兩只籃球隊,卻在決賽狹路相逢,說實在的,美國職業籃球的水平大家有目共睹,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當時的蘇聯國家隊,他們都不放在眼里,所謂「驕兵必敗」,「戰鬥民族」也不是吃素的,面對的又是政治上的敵人,從開場他們就陷入了被動,被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這部電影17年在俄羅斯上映時,引起了民眾的極大共鳴,紛紛走進電影院,更是創下俄羅斯電影的記錄,而中美正處貿易爭端之際,在國內上映之後,一片叫好,說明什麼?除了大家對於電影本身製作的認同外,還說明,我們的「敵人」是一致的。所以,這部電影也被很多人看做是俄羅斯對美國的再次反擊。

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絕殺慕尼黑海報

電影是什麼?電影是一種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宣傳工具,而這其中「政治電影」就是一個大類,着重通過對史實、戰爭和敏感時期的描繪,來達到政治宣傳和警醒,如前蘇聯的《解放》,美國的《刺殺肯尼迪》,法國的《中國姑娘》,還有比較有名的《盧旺達飯店》。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的直入正題,簡單粗暴,有的潛移默化,委婉曲折,深受當時的政治環境影響。和平年代,雖然現在大都是商業影視劇或者是現實文藝片,但還是不時有政治電影的,有可能是說過去,反映的卻是現在。所以,你說美國的《切爾諾貝利》和俄羅斯《絕殺慕尼黑》只是在描寫「事故」和「比賽」嗎?不見得都那麼想。

電影漫談—從《切爾諾貝利》到《絕殺慕尼黑》,穿上外衣的電影

刺殺肯尼迪

電影因一些題材的原因,經過藝術加工之後難以避免的要和政治掛鈎,但是電影還應回歸到電影,既要講好故事,也要正視歷史。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C位影視